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区别8篇

时间:2023-09-27 16:06:44

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区别

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区别篇1

关键词:城乡统筹;灰色关联度法;熵值法;一致性检验;组合评价;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5-1351-10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5.065

Based on Method of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Urban and 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LI Xiao-jian

(Department of Society Science, Langfang Normal College, Langfang 065000, Hebei, China)

Abstract: By building three sets of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the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 and rural, from the angle of different period, comparison between Hebei province and other provinces, comparison between cities of Hebei province, using the grey correlation method,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and combined evaluation methods, this paper evaluate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 and 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By consistency check, the optimal evaluation result was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 and 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as: very poor, the poor, basic co-ordination, general co-ordination, Showing a good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the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ebei province is still at a lower level, and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is not balanced between cities, Xingtai, Shijiazhuang, Zhangjiakou ranked top three, Qinhuangdao, Tangshan, Hengshui arrange in the second echelon, langfang, baoding, handan belongs to the third level.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harmonious, grey correlation method, entropy value method, consistency check, combination evaluation;Hebei province

城乡统筹发展不是要完全消除城乡差距,而是要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协调问题[1],主要是农村发展相对要滞后于城镇。所以,当前的重点就是要准确把握城乡统筹发展具体水平,以便明确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劣势,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对策,更好地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使城乡发展更协调,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目前,学界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目标以及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进行了相对深入的研究[1-3],对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杜茂华等[4]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重庆市40个区县进行了水平评价;何彤慧等[5]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宁夏5个地级市和20个区县市的城乡统筹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张晴等[6]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安徽宁国市城乡统筹水平变化趋势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李秀娟等[7]引用经济学投入产出理念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TOPSIS法构建评价模型对2000 ― 2009年江西省城乡统筹发展进行评价。王长生等[8]从城乡经济、社会、生活、环境统筹出发构建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测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重庆市2000 ― 2009年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王传松[9]运用熵值法、因子分析法及主成分与差异系数结合法综合测算了2009年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状况。针对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研究还比较少,且数理分析方法单一,如彭超等[10]以河北省农民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别对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等五大方面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王聪聪等[11]以河北省涿州市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从农民的角度总结了当前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促进农民就业与加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等对策建议;金剑等[1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北省1996 ― 2007年的城乡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性评价。然而,运用多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一个时期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长期变动趋势进行多视角综合对比评价的研究还很缺乏。

为此,本研究将从城乡统筹发展所包涵的几方面出发构建3套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评价体系,用于评价河北省近30年城乡统筹发展趋势、河北省与全国其他省市、河北省内各地市间城乡统筹发展差异;采用熵值法、平均值法、Delphi与变异系数结合法3种权重确定方法,运用灰色关联度法、综合指数法从以上三方面对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分别进行单一方法评价,且对各单一评价方法进行Kendall-w事前一致性检验;在此基础上,运用算术平均法、Borda法和Copeland法等3种组合评价模型分别对各单一方法评价结果进行组合评价,并对组合评价结果进行Spearman事后一致性检验,从而选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排名最优评价结果;最后,采用平均值法对各单一方法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进而算出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水平最优评价结果。这样既有效克服单一评价方法的偏颇和不足,又从内容和方法上实现对现有研究的拓展。

1 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体系

根据城乡统筹发展涵盖的几个方面,包括空间布局、经济发展、生活宽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兼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并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动态性原则,从空间布局统筹、经济发展统筹、生活宽裕统筹、社会进步统筹和环境保护统筹5个方面构建内容全面、层次清晰、数据较易获取的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评价体系,包含29项指标(表1),以此作为参考评价指标体系。在参考评价指标体系(表1)基础上,考虑到全国各省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实际,从上述5个方面构建了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0项指标(表2);此外,对参考指标体系表1进行适当调整后仍然从5个方面构建专门用于河北省各地市间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比较的评价体系,共27项指标(表3)。

2 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的综合评价方法

2.1 单一评价方法

2.1.1 灰色关联度 灰色系统理论是以灰色关联分析为核心,集评估、建模、预测、决策和控制优化等为一体的技术体系,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农业、工业和商业以及经济管理等众多行业和领域。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的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比较序列相对于参考序列的贡献度就越大;反之贡献度就越小,即障碍度就越大[13]。它对样本量的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都同样适用,而且计算量偏小,高效便捷,有效地弥补了常规数理统计方法的不足。故本文把灰色关联分析作为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方法之一,其工作原理和步骤在相关文献中已有详尽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2.1.2 综合指数法 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不断完善的系统,其影响因素众多,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也比较适合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综合指数法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也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其工作原理是先建立相关多指标评价体系,并参照相关标准确定各指标的理想目标值,然后运用一定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再对各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标准化值,最后转化成一个综合指数。其计算过程相对简单,且具体算法在相关文献[14-15]中论述得很清晰。

2.1.3 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的确定直接影响其评价结果。本文将采用客观赋权法熵值法、平均值法、主客观结合赋权法、Delphi与变异系数结合法分别确定权重,并结合灰色关联度法和综合指数法对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评价,因而能有效克服单一评价方法的偏颇和不足。

2.2 组合评价方法

应用目前使用较广泛的算术平均组合评价模型[16]、Borda组合评价模型[16]和Copeland组合评价模型[16]对各评价结果进行组合评价。

2.2.1 算术平均组合评价模型 设tik为yi方案在第k种方法下的排名,i=1,2,…,n,k=1,2,…,m,用排序打分法将各排序名次转换成分数,即第k名得分n-k+1,若有相同的排名,则取这几个位置的平均分,再计算不同得分的平均值,计算公式如下:Ti=■■Tik,按平均值重新排序,若出现两个方案的平均值相同,则计算在不同方法下得分的方差,计算公式如下:?滓i=■,其中方差小者为优。

2.2.2 Borda组合评价模型 若评价yi优于yj的个数多于yj优于yi的方法个数,记为yi>yj,若两者个数相等,则记为yi=yj。定义Borda矩阵B={bij}n*n=1,yi>yj0,其他,并定义方案yi的得分为bi=■bij,bi即为方案yi“优”的次数,根据bi的大小排序,若bi=bj,则需计算在不同方法下的得分方差,方差小者为优。

2.2.3 Copeland组合评价模型 Copeland模型为Borda模型的改进版,不但计算“优”的次数同时还计算“劣”的次数。

定义cij=1,yi>yj0,其他-1,yj>yi,并定义方案yi的得分为ci=■cij,根据ci的大小排序,若ci=cj,则要考虑计算各方案在不同方法下得分的方差,方差小者为优。

3 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的评价程序与设计

3.1 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的评价程序

步骤1:将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评价体系的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评价指标有正向、负向之分,正向指标与效果成正相关,指标值越大效果越好,负向指标则相反。因此,无量纲化的变换关系有所不同。对于正向指标序列xi(k),xi′(k)=[xi(k)-■xi(k)]/[■xi(k)-■xi(k)],对于负向指标序列xi(k),xi′(k)=[■xi(k)-xi(k)]=[■xi(k)-■xi(k)]。

步骤2:分别用灰色关联度法(Delphi与变异系数结合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熵值法、平均值法分别确定指标权重)3种方法对评价对象的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进行综合测算及排序。

步骤3:采用Kendall-w协和系数法对不同方法的评价排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此检验在组合评价之前进行,也称事前检验。该检验通过反映样本数据中实际符合与最大可能符合之间的分歧程度的指标W来考查n种评价方法对m个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是否一致,W值介于0和1之间,其值越接近1,则表明不同方法评价结果越趋向一致。

步骤4:若通过Kendall-w一致性检验,则进入下一步骤;否则,需要详细分析样本特征和评价结果,重新筛选评价方法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选取具有一致性的方法,再进入下一步骤。

步骤5:运用算术平均法、Borda法和Copeland法3种方法对各单一评价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进行组合评价,得到3组组合评价结果。

步骤6: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对各组合评价结果与原单一评价结果的相关程度进行检验,此检验在组合评价之后进行,因此称之为事后检验。

步骤7:根据Spearman事后检验构造的统计量具体数值的大小,选择其中最好的一个组合评价结果作为最终的评价结果。

步骤8:计算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值:Pi=■■Rij,其中,Rij表示第i年第j种方法的评价结果,Pi表示第i年的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值。

3.2 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的设计

在与相关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并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17-18]设计“很差、较差、基本统筹、一般统筹、良好统筹”5个等级来描述不同阶段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水平,并确定与其对应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0.30,0.30-0.45,0.45-0.60,0.60-0.80,0.80-1.00。显然,在理论上2020年目标年份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对应的综合评价值为1.00。

4 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4.1 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测算与趋势分析

根据表1的评价指标体系,查阅近30年典型年份的《河北农村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河北省科技系统统计数据集》等获得原始数据;同时,参照《河北省委关于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及到2020年长远规划目标等标准,设计2020年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数值作为目标数据(表1)。按照上述3种指标权重确定方法计算得到各级指标权重(表1),其中,Delphi与变异系数结合法得到指标权重(1),熵值法得到指标权重(2),平均值法得到指标权重(3)。分别运用灰色关联度法(Delphi与变异系数结合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熵值法、平均值法分别确定指标权重)对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3种方法测算的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变化趋势完全吻合。借助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事前一致性检验显示,Kendall-w协和系数为0.997,对应的检验统计量Q=32.90,大于95%显著水平的卡方临界值(?字(df)?琢=?字2(11)0.05=4.58),一致性检验通过,故拒绝H0,接受H1。然后,按照步骤5计算得到3组组合评价结果(表4)。而后,按照步骤6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事后)一致性检验。根据各单一评价方法得到的近30年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的排名,计算算术平均组合评价模型、Borda组合评价模型和Copeland组合评价模型下的t值,分别用ta、tb、tc表示,借助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得出结果为:ta=tb=tc=49.90,取显著水平α=0.01,查表得临界值tα/2(10)=3.17,ta=tb=tc>tα/2(10),故拒绝H0,接受H1,即说明在给定显著性水平条件下3种组合方法与3种单一方法密切相关,且3种组合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最后,按照步骤8计算出近30年来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值,并根据上述3种方法及最终综合评价结果绘制出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折线图(图1)。

图1直观地表明,不同方法测算的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大致呈现出逐步上升的发展趋势,且3种方法测算的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即均在1995年出现一个相对的高点,其他时期(除熵值法的1993年)则表现为比较平滑地增长,这与Kendall-w的协和系数为0.997也是相互印证的,在图1中显著地表现为各方法测算结果具有较高可信度。具体来看,熵值法和平均值法的评价结果差距不大,各年份评价结果差距维持在0.013 7~0.064 1之间,这说明作为确定指标权重的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同时也表明,尽管平均值确定权重法在现有文献中不常用,但是在多指标多方法综合评价中,本研究把平均值法作为一种相对客观和高效便捷的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也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尝试。而Delphi与变异系数结合法和另外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稍有差距,各年份评价结果差距大致维持在0.083 2~0.121 3之间;这是因为此种方法包含主观赋权法Delphi,而专家在赋权时因诸多原因会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有时这种主观性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相对重要的因素在整个系统中表现并不突出,这时就需要加入人为的干扰,这样就可能会较大地影响到最终评价结果,这也再次说明了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结合多种指标权重确定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的必要性。

从图1的最终综合评价结果可见,近30年来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呈现出持续的上升态势。1985 ― 1995年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呈现出缓步提升势头,1985年综合评价结果位于0~0.30区间,处于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很差”水平阶段;1988 ― 1995年综合评价结果位于0.30~0.45区间,处于“较差”水平阶段;继1995年成为增速最快的年份后,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再次进入缓速增长期,1998 ― 2008年综合评价结果位于0.45~0.60区间,处于“基本统筹”水平阶段;自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以来,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2010 ― 2012年综合评价结果已经位于0.60~0.80区间,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质的飞跃而迈入“一般统筹”水平阶段。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各分项准则层指标建设水平及其对目标层综合评价值的贡献度,依据表1指标体系,同样按照上述步骤测算出的空间布局统筹度、经济发展统筹度、生活宽裕统筹度、社会进步统筹度和环境保护统筹度的分项准则层指标建设水平综合评价值,并绘制出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值与该系统各分项准则层指标综合评价值的关系折线图(图2)。

图2显示在统计期间,从分项指标建设水平来看,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在空间布局统筹、社会进步统筹度和环境保护统筹度方面均实现了持续增长,经济发展统筹度方面呈现出先持续上升(1985 ― 1995年)后下降(1995 ― 2000年)再短暂上升(2000 ― 2003年)再持续下降(2003 ― 2012年)的非对称“M”线型发展态势,很不稳定;生活宽裕统筹度分项建设水平经历了先短暂下降(1985 ― 1990)后持续上升(1990 ― 2003)再短暂下降(2003 ― 2005)后持续上升(2005 ― 2012)的非对称“W”型的变化趋势。再就分项指标建设水平与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值的关系来看,生活宽裕统筹、社会进步统筹均高于同期的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值,而空间布局统筹度(除去2003 ― 2012)、经济发展统筹度(除去2008 ― 2012)、环境保护统筹度(除去2005 ― 2012)均高于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值。

为更清晰地梳理各分项准则层指标对于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目标层综合评价值的障碍度,本文借助灰色关联度法计算出了2012年各分项准则层指标相对于目标层即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值的关联度分别为0.755 3、0.520 8、0.666 5、0.627 1和0.601 1。灰色关联分析[15]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的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比较序列相对于参考序列的贡献度就越大;反之贡献度就越小即障碍度就越大。因此,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指标体系各分项准则层障碍度降序排列为经济发展统筹度、环境保护统筹度、社会进步统筹度、生活宽裕统筹度、空间布局统筹度;可见,空间布局统筹度、生活宽裕统筹度对整个城乡统筹发展系统协调度的贡献度排在前列。

4.2 河北省与全国其他省市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的比较

在前面对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所做初步考察和测算的基础上,将从河北省与全国其他省市、河北省内部各地市间的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差异比较入手,以获得对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把握。

依据表2评价指标体系,查阅2009、2013年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获得原始数据,并借鉴目前中国有关部门确定的较具权威性的全面小康社会标准,个别指标也参照了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应标准,设计2020年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数值作为目标数据(表2);按照上述3种指标权重确定方法计算得到各级指标权重(表2)。采用同样的方法和程序对全国31个省市2012年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3种方法测算的31个省份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及排序基本吻合。借助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一致性检验显示,Kendall-w协和系数分别为0.93、0.97,对应的检验统计量分别为Q=82.48、Q=87.20,均大于95%显著水平的卡方临界值18.49(?字(df)?琢=?字2(30)0.05=18.49),一致性检验通过,故拒绝H0,接受H1。然后,按照步骤5计算得到3组组合评价结果(表5)。而后,按照步骤6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事后)一致性检验。根据各方法下全国31个省市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的排名,计算3个组合评价模型下的t值,分别用ta、tb、tc表示,借助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得出结果为:ta=20.33,tb=tc=20.55,取显著水平α=0.01,查表得临界值tα/2(29)=2.76,tatα/2(29),故拒绝H0,接受H1,即说明在给定显著性水平条件下,3种组合方法与3种单一方法密切相关;且Borda和Copeland组合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一致,要略优于算术平均组合评价。最后,按照步骤8计算出2012年全国31个省市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值及分项准则层指标建设水平,并绘制成折线图(图3)。

图3清晰地描述了2012年全国31个省市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值,北京市最高为0.716 8,福建省次之为0.649 8,浙江省第三为0.649 0,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江西、山东、湖北、广西、重庆等省市在内的14个省市大致属于0.60~0.80区间,已经迈进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一般统筹”水平阶段;、贵州和宁夏地区分列倒数1~3位,其综合评价值大致处于0.44~0.51区间,属于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从“较差”过渡到“基本统筹”水平阶段。河北省的综合评价值为0.574 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在第18位,与安徽、四川和陕西省的水平相当,显著落后于山东、湖北等省。再比较31个省市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分项准则层指标水平,空间布局统筹水平的前三名是北京市、河北省、江西省,河北省该指标评价值为0.848 7,排在前列;经济发展统筹水平的前三位是辽宁省、福建省、广东省,河北省位列第24位,属于后列;天津市、江苏省、山东省排在城乡生活宽裕统筹水平前三位,河北省排名第19;社会进步统筹水平的前三名是北京市、自治区、辽宁省,而河北省该指标水平很低为0.451 4,位列第25;环境保护统筹水平很低,位居全国各省市第27位。

4.3 河北省内部各地市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差异比较分析

为深入考查河北省内部各地市间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的差异,依据表3评价指标体系,查阅2013年的《河北农村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等统计资料,获得各地市相关27项指标原始数据,同时参照相关标准和规划,设计2020年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数值作为目标数据(表3);按照上述3种指标权重确定方法计算得到各级指标权重(表3)。采用同样的方法和程序对2012年河北省各地市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3种方法测算的河北省各地市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及排序高度一致。借助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一致性检验显示,Kendall-w协和系数为0.98,对应的检验统计量Q=29.27,大于95%显著水平的卡方临界值18.31(?字3(df)?琢=?字2(30)0.05=18.31),一致性检验通过。然后,按照步骤5计算得到3组组合评价结果(表6)。而后,按照步骤6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事后)一致性检验。根据各方法下2012年河北省各地市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的排名,计算算术平均组合评价模型、Borda组合评价模型和Copeland组合评价模型下的t值,分别用ta、tb、tc表示,借助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得出结果为: ta=6.56,tb=tc=6.42,取显著水平α=0.01,查表得临界值tα/2(9)=3.17,ta>tb=tc=tα/2(9),故拒绝H0,接受H1,即说明在给定显著性水平条件下3种组合方法与3种单一方法密切相关,且算术平均组合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要略优于Borda组合评价模型和Copeland组合评价模型。最后,按照步骤8计算出2012年河北省各地市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最终综合评价结果及分项准则层指标建设水平,并绘制成折线图4。

图4直观表明,在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结果方面,邢台、张家口、石家庄、沧州四市分列前四名,其综合评价值均在0.46~0.49左右,处于城乡发展“基本统筹”阶段的较低水平,秦皇岛、唐山、衡水、承德等市位于第二梯队,其综合评价值均在0.43~0.45,属于城乡发展“较差”阶段的较高水平,廊坊、保定、邯郸等市属于第三层次,其综合评价值均在0.35~0.40之间,属于城乡发展“较差”阶段的中低水平。在分项准则层指标方面,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三市的空间布局统筹水平排在前三名,邯郸市最低;经济发展统筹水平上,唐山、廊坊、衡水等市水平偏高,承德、保定等市偏低;在生活宽裕统筹上,邢台市、沧州市、廊坊市水平分列前三名,保定市最低;社会进步统筹方面,张家口市、承德市水平居前列,唐山市较差;环境保护统筹方面,秦皇岛市、张家口市、保定市水平较高,廊坊市最差。

5 结论

本文尝试构建3套评价指标体系,从河北省自身不同时期、河北省与全国其他省份的比较、河北省内部各地市间比较的角度,采用灰色关联度法(Delphi与变异系数结合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熵值法、平均值法分别确定指标权重)3种具体的单一评价方法和算术平均法、Borda法、Copeland法等3种组合评价模型综合测算了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并进行了Kendall-w事前一致性检验和Spearman事后一致性检验,从而选出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排名(水平)最优评价结果。

1)近30年来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呈现出持续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在经过1985-1993年期间的缓速发展,1995年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出现相对发展高点,后又进入1998-2012年的平缓增长期;在31个省、市、自治区的排名由2008年的第20位上升至2012年的第16位,该省的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水平由2008年的第21位上升至2012年的第18位。另外,河北省近30年城乡统筹发展在空间布局统筹、生活宽裕统筹、社会进步统筹度和环境保护统筹等方面均实现了持续增长,但是,社会进步统筹和环境保护统筹水平还很低,其分项指标水平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第25位以后;然而,经济发展统筹水平却由1985年0.494 9下降至2012年的0.470 9,排在24位;经济发展统筹、社会进步统筹和环境保护统筹水平均排在全国后列,明显落后于其他各分项准则层指标在全国各省份的排名,以至于成为本省城乡统筹发展的前三位障碍因素,这与前面进行的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障碍因素分析所得结论也是相互印证的。在此需要注意一点,经济发展统筹水平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其城乡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下滑,只能表明其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扩大;这就要求河北省未来的新农村建设要在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上多做工作,以使得城乡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更高。

2)尽管目前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仍处于较低阶段,相反,这也说明其未来还有持续提升的更广阔空间和潜力。2012年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明显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在31个省市自治区排名第18,在东部11省份中也是排在后列;近年来随着河北省加快新农村建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等战略的实施,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已经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未来河北省在全国31个省份和东部11省份中的排名还会有较大提升。

3)河北省各地市间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发展并不均衡,还有一定差距。邢台、张家口、沧州、石家庄、秦皇岛等市水平较高,它们的综合评价值均在0.48-0.55左右,处于城乡统筹发展“基本统筹”水平阶段;但是,这几个地方的情况却有所不同:石家庄、秦皇岛等市的城乡各自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均偏高且城乡发展差距偏小,邢台、张家口和沧州等市的城乡各自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但是,城乡发展差距整体偏小;所以,它们的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都偏高。唐山、邯郸、保定、承德、廊坊、衡水等市均处在0.35~0.48之间,处于城乡统筹发展“很差”水平阶段的中后期;其中,唐山、廊坊等市的城乡各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只是城乡发展差距偏大;其余城市的城乡各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偏低,且其城乡发展差距偏大;所以,它们的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总体偏低;这种情况在全国31个省份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比较中也存在。

参考文献:

[1] 赵培红.城乡统筹背景下城镇化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14-18.

[2] 完世伟.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经纬,2008(4):60-63.

[3] 马景娜,苏维词.重庆城乡统筹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10):19-22.

[4] 杜茂华,陈国生.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7):98-100.

[5] 何彤慧,郭亮华,李 锐.宁夏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宁夏大学学报,2012(1):97-100.

[6] 张 晴,高明杰,罗其友.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以中部地区安徽宁国市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6):22-26.

[7] 李秀娟,舒晓波,龙 英,等.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江西城乡统筹发展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25-29.

[8] 王长生,宋玉祥.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测度[J].探索,2012(2):47-51.

[9] 王传松.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20):196-199.

[10] 彭 超,王余丁,赵邦宏.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调研分析[J].北方园艺,2010,12(23):35-38.

[11] 王聪聪,王秀芳.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河北省涿州市为例[J].商业时代,2011(7):66-69.

[12] 金 剑,李 伟.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河北企业,2009(2):40-41.

[13] 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4] 许玉明.城乡统筹评价体系的构建:重庆市九龙坡区实证[J],重庆社会科学,2008(4):12-16.

[15] 马丁丑,王文略,马丽荣.甘肃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和制约因素诊断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2):204-208.

[16] 李巍巍,吴 冲.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改进集成评价研究――以26家运输公司为例[J],运筹与管理,2012,21(1):147-154.

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区别篇2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工程与管理复合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致力于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能性、应用型人才,强调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多种教学手段,着重提高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运筹学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必须有效支持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运筹学的系统方法有助于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整体思维能力。运筹学以系统的整体观念为核心,通过多学科的综合,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管理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运筹学的理论与方法不同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基础数学课程,它不是简单的数学计算,而是综合应用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运用系统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符合行业、企业标准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建设标准是建设内容具有针对性、应用性突出的优质课程。而目前运筹学的教学仍然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应用研究的现象,最终导致教学中注重公式和算法的讲解,很少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亦如此,使得学生只会按已有题型计算,不善于探究所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本校工程管理专业运筹学是拥有较多分支及方法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工程管理专业考研的专业课。目前,计划仅有32学时,对于运筹学的学习要求是不够的,需要有效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精选例题,并适当增加理论学时及实验学时。

(三)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运筹学的教学方法仍停留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教学手段不够灵活,教学方式单一、互动性差,学生仅仅学到书本的理论与例题,没有延伸性的知识。

(四)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本校工程管理专业仍采用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环节,学生仅掌握建模方法进行手工计算,并未进行计算机实践练习,不能利用软件求解模型,降低了课程应用的操作能力。线性规划中单纯形法和运输问题仅能解决变量较少的情况,变量较多的情况必须借助计算机软件求解。

(五)缺乏适用的教材

教材理论性、逻辑性较强,重点介绍相关理论与模型,缺乏实际案例的介绍与讨论,也没有相关软件的方法,且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许多同学看到教材中复杂的公式及推理就已开始畏难,后续学习信心缺失。

(六)成绩考核不科学

考查仍采用笔试,缺乏对综合能力的考核,仅能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掌握水平,不能评定学生对运筹学方法的掌握水平。

三、教学改革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系统分析方法,树立整体观念,解决工程管理实践中遇到的优化决策问题。运筹学教学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重视运筹学思想的应用及实例教学,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工程管理专业注重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业人才,除了讲授运筹学的基础教学内容,更应侧重于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在教学中应增加与专业发展相关的前沿知识的介绍,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

1.加强案例教学。

介绍管理科学中的大量成熟的运筹学应用案例,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兴趣,对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提出实际管理案例,引导学生采用运筹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如线性规划方法可应用在钢筋下料、土石方调运等方面;博弈论可应用在工程招投标、工程质量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工程监理等方面。

2.简化理论推导。

对于教材中较长篇幅论证的理论,讲解时要进行归纳,侧重理论的应用性,避免过分强调公式推导过程,而应侧重于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如第一堂课通过讲述古代文献中体现运筹学思想的案例,引起学生学习运筹学的兴趣;通过运筹学思想的应用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运筹学课程内容多,逻辑性强,教师一定要深入浅出,注重条理,突出重点。再如,讲解单纯形法中松弛变量、剩余变量、人工变量的区别时,应注意结合三种变量的经济含义,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区分三种变量的含义与作用。在讲解单纯形法四种解的判别中要注意归纳总结,将单纯形法的原理与解的判别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解的判别标志。

3.多媒体教学。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有效减少理论推理和公式推导时间,重点突出运筹学的应用。课件中要突出案例等实际问题的主体地位,弱化理论论证、公式推导、数学计算等,着重阐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进行辅导答疑。

对章节重难点及易混易错点当面答疑,及时了解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大部分学生的疑惑和作业中的典型错误等进行系统讲解,弥补学生的知识薄弱点。

5.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中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自行思考、分析解题思路,亲自动手建立相应模型,运用计算机软件等手段求解,对涉及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如模型建立的假设、问题目标的理解、目标条件的分析、模型的建立、求解的步骤及方法、结果的讨论等,教师适当引导,必要时给予解释说明,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最后可让学生以课题报告的形式做出系统全面的分析。

(四)加强实践环节

开展教学实验课程,选择较成熟的教学软件如LINDO,LINGO,WINQSB,EXCEL,鼓励学生运用软件编程解决问题,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计算,提高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建模大赛,实现理论学习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五)加强适用教材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中提出建立并创新“素质优良、能力一流”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编写适合工程管理特色专业的运筹学教材,要重点强调相关理论方法与工程管理和实际生活的结合,增加案例分析;突出运筹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理清问题的解决思路,量化相关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运用软件求解,侧重方法的应用与结果分析。

(六)推行科学的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将传统考查课本知识点的笔试形式改为课堂分组讨论、软件应用、案例作业、课程设计等综合考查方式,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的运筹学教学目的。考核内容应围绕工程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重点展开,结合工程管理实际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四、结语

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区别篇3

【关键词】管理运筹学;物流管理;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Keywords】managementoperationsresearch;logisticsmanagement;cultivationofinnovativeability;theteach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12-0126-03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经济发展逐年提升必然带来物流需求的不断增长,这就使得物流人才供不应求。随着我国物流业规模扩张迅速发展,物流教育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从2001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以来,在短短的10年内,物流本科专业从无到有,从单个本科目录外专业发展为包含3个专业多个方向的一类目录专业,初步形成了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的专业建设体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权威性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全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总计为475个,比2008年的292个,有大幅度提高,提高62.7%左右[1]。为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高等院校便承担了培养物流人才的重任。此外,为了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向社会输送为企业设计物流规划、解决物流方案的高级物流创业型人才,山东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立足“发展学科交叉,强化实践应用”,集中力量对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管理运筹学》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传统《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特点

传统的《管理运筹学》包括线性规划、单纯形法、对偶规划、灵敏度分析、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图与网络分析等知识模块,教师往往在定理的一般推导与论证花费大量精力,教授过程中对题目算法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利用《管理运筹学》的基本理论与思想去解决实际物流问题[2]。

3《管理运筹学》课程教改思路

为了改进教学环节,发现教学过程中具体存在的问题,山东管理学院教师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对2015级物流管理两个本科班的学生发放调研问卷。此次发放问卷77份,回收有效问卷77份。通过对问卷的整理汇总,有43.7%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流于形式,大多数时间在背公式、解题、算题;超过57.6%的学生认为自己数学底子薄弱,而教师授课较快,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47.8%的学生遇到问题习惯等待教师讲解,而不是自发去寻求答案。31.2%的学生认为《管理运筹学》很枯燥,不理解学习这门课程对今后有什么帮助。

针对问卷汇总出的教、學困境,山东管理学院结合创新驱动发展精神,总结出要将《管理运筹学》的基本理论与思想作为物流管理的工具与手段这一教改新思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传统的《管理运筹学》课程与《物流学》交叉发展、相互融合,针对文理兼收的学生特点,安排了48个课时。其中理论课32个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线性规划、运输和指派问题、网络计划、存储论、车辆配载、排队论、物流决策等,要求学生掌握运筹学的基本理论、算法和思想,针对实际问题进行优化建模,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实训课16个课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分析和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能力。

4教改实例说明

论文用案例说明《管理运筹学》在教授运输问题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1导入案例教学,摒弃制式化教学内容

利用案例教学环节增强《管理运筹学》的教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為了解决教学主体能动性不足的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融入课程活动,使师生交互作用不断提升,教师需要导入情景化的教学案例。课程与教学不再是社会对教师与学生施加控制的手段,而是学生追寻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过程[4]。例如在产销不平衡的转运运输问题中,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设置合理的虚拟生产量或销售量,建立新的产销平衡数学模型。能力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立足企业成本,解决物资的调运问题。因此教师导入如下案例:

济南某乳业生产公司,其生产线分别位于商河县和平阴县,其生产量分别是7500箱和5800箱。在每条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商品都可以被运送到公司在济阳县或者长清区的仓库中,每家仓库的集货分拨能力分别是7000箱。公司把这些地区仓库中的商品发给在市中区、历下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和章丘市的六家零售商。零售商的订货量分别是2200箱、2500箱、1800箱、1500箱、2000箱和1600箱。单位运输费用如表1、表2所示。那么应该如何组织调运,使得企业运输成本最低的前提下,满足各零售商的需求。

4.2成立方案设计小组,提高教学主体创造性

在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组建讨论小组。面对实际转运运输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背景,层层剖析各方约束条件。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减轻用运筹学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障碍,着重讲述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概念模型图,如图1所示。

引导学生在应用所学理论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理解将实际问题抽象、简化形成理论模型的过程,培养学生采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应用创新能力。如在求解转运运输问题时,假设从i地到j地的运输量为xij,目标函数为运输总成本最小,建立的数学模型如下。

此外,调动各小组利用5分钟的时间在全班同学面前对本组的数学模型进行讲解,讲解这一过程计入平时成绩。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4.3强化实训操作,利用软件求解数学模型

对于上述转运问题的数学模型,可以利用运输问题的表上作业法或单纯形法来求解,但此运输问题变量个数较多,这时更好的方法是利用求解软件来求解。常用来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软件有Lindo、Lingo、Matlab等,但利用它们来求解需要花大量时间来铺垫[5]。当变量个数不是太多时,可以利用Excel软件的规划求解功能,求出最优的运输调运方案,将学生从繁重的手工计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问题本身的思考上。其计算公式和Excel规划求解参数如图2所示。

转运运输问题的Excel规划求解参数如下:

①设置目标:$K$17,求最小值。

②通过更改可变单元格:$C$11:$J$14。

③遵守约束:$C$11:$J$14=整数;$C$11:$J$14>=0;$C$13:$D$14=0;$C$15:$D$15<=7000;$C$15:$D$15=$K$13:$K$14;$E$11:$J$12=0;$E$15:$J$15=$E$7:$J$7;$K$11:$K$12<=$K$3:$K$4。

④选择求解方法:单纯线性规划。

4.4考核内容向综合化转变,学习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考核并重

传统的《管理运筹学》考核偏重期末考核,教师和学生一味追求结果的正确性,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和思考。一方面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程度,不能很好地反馈教师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不能真实地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应把以期末试卷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向与过程性综合考核并重转变。例如: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过程性考核包括小组案例20%,平时作业15%,实训操作成绩15%。

5结语

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区别篇4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 企业筹资水平 独立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009-03

一、引言

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趋势在不断加深,使养老保险支出面临严峻挑战,给和谐社会建设造成了极大压力。养老保险以经济为基础,以资金为后盾,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构成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其基础环节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筹集问题。但是,由于现行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机制尤其是企业筹资方面的缺陷,使得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缺乏保障,给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收支平衡带来困难,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改革并完善企业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国内外学者关于养老保险基金筹资理论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莫利根和萨拉伊马丁(Mulligan and Salami-martin)①指出,大多数现有的养老保险筹资计划激励工人在达到获取养老金的年龄后退出劳动力市场,因为平均人力资本积累有正的外部性,因而老年人退出劳动力市场可以提高总产出。宋其超②认为我国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渠道应采取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组成的方式。朱青③认为目前我国并不适宜马上转向基金式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因而也没有必要马上把职工的个人账户转为“实账”。梁学平、李平④对开征养老保险税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开征养老保险税的制约因素,并对我国养老保险税制进行了规划设计。叶响裙⑤针对转型期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困境,提出了具体的三种筹资方式,即:变现部分上市公司国有股,出售部分国有资产或国有股股权,适量进行财政补贴,为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提供出路。万春⑥建立了系统的养老金制度缴费率的经济效应指标体系,并作了定量分析,测算分析表明:储蓄外生时缴费率和储蓄率组合可以优化个人效用,但不产生显著的消费效应;储蓄内生时,缴费率的储蓄效应为负,个人账户缴费的资本以及经济增长效应与个人账户收益率相关,统筹账户的资本及经济增长效应为负。

本文以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企业筹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区域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对其的影响。以华东七省为例,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和能源与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反映区域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独立成分分析,选取四个主要的“独立分解因子”,然后对华东七省养老保险基金的企业平均筹资水平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华东七省养老保险基金的企业平均筹资水平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企业筹资模式与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具有一致性,即独立分解因子对企业筹资模式的确定方式是一致的。

二、区域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构成的整体,用以说明被研究对象各方面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整体状况。胡文华⑦认为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统计综合评价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对于整个评价活动的成败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遵守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性与差异性、独立性与相关性等十项重要原则。本文以此为鉴,根据上述的原则,结合研究目的,遵循“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指标体系构建模式,选择了20个指标,组成4个层次,如表1所示。

三、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企业筹资水平线性预测模型

(一)独立成分分析ICA⑧简介

ICA(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方法是一种潜变量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假定观测到的变量是由若干相互独立的潜变量混合而成的,其目的就是将这些潜变量,即独立成分分解出来。由于ICA能够抑制高斯噪声,并能分解出相互独立的潜变量,因而在潜变量研究方面具有其他线性统计分析方法(如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所不可比拟的优点。

ICA假定实际观测变量(也称为混合信号)是由一个数据生成过程所产生的,这个数据生成过程的源头是若干独立成分(也称源信号)。一般地,如果有n个可观测的随机变量X1,X2,…,Xn,若这些随机变量可以写成m个独立成分S1,S2,…Sm,的线性组合,即:

其中:αij为组合权重,i=1,2,…,n,j=1,2,…,m

用矩阵表示即为:

X=AS

其中,A是n×m阶混合系数矩阵,X=(X1,X2,…,Xn)T,S=(S1,S2,…,Sm)T。该统计模型即为独立成分模型。

在独立成分模型中,独立成分是潜在的变量,不能直接被观察到,而且混合矩阵A也是未知的,所有能观察到的仅仅只是随机向量,ICA的基本任务就是估计出A和S。ICA方法的特点在于实现分解成分的非高斯性最大化,即独立成分比任何一个观测变量更偏离高斯分布。本文采用FastICA1算法进行分析。关于FastICA算法的详细介绍可参见。

(二)独立分解因子的选择

对独立分解因子(即上述独立成分)Sj(本文共20个,即j=1,2,…,20)按照其对华东七省的企业筹资水平FRd(d=1,2,3,…,28)线性解释能力ρi的大小,其中

(三)基于独立分解因子的企业筹资水平线性模型的构建

本文从企业筹资角度出发研究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使用企业平均筹资率作为反映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水平的关键性指标。通过构建反映区域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独立分解因子”对企业养老保险基金运用筹资水平的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我国各省市的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构建原则以及筹资比率不一致等问题。为便于解释,本文选择相关性较强的前四个独立分解因子①作为影响企业筹资水平的动因,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FR(t+1)表示第t+1年的华东七省养老保险基金的企业平均筹资水平;αi(i=1,2,3,…,L)反映了独立分解因子对华东七省企业筹资水平的解释能力,为选择的独立分解因子个数;用yi表示依据FastICA算法所提取的i个相关性强的独立分解因子;t=0代表2006年。

四、区域企业筹资率模型的构建及筹资现状分析

(一)独立分解因子的选择――以华东七省为例

本文选用2006年至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东七省对应区域社会综合发展指标数据来构建我国企业筹资水平线性回归模型。为凸显模型参数的解释能力,方便对比,我们对每一指标Xi(i=1,2,3,…,20)进行标准化,即

然后使用fastICA算法对标准化后的指标观测数据进行白化、独立分解,选择与企业筹资水平相关性最强的四个独立成分,作为本文影响企业筹资水平的独立分解因子。

通过对上述独立分解因子相关性强弱和构成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独立分解因子S2集中体现了与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有关的因素,不妨将其称之为能源因子;独立分解因子S12集中体现了与保险赔付支出有关的因素,称之为社会保障因子;独立分解因子S1集中体现了与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关的因素,本文将其命名为经济发展因子;独立分解因子S14集中体现了与地区生产总值、保险赔付支出、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关的因素,称之为综合发展因子。为了便于下文分析,我们将四个独立成分因子分别用符号Ene、Sec、Eco和Com表示。

(二)区域企业筹资水平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

对上述计算所得独立分解因子,即能源因子Ene、社会保障因子Sec、经济发展因子Eco、综合发展因子Com和企业平均筹资水平p(t+1)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即

p(t+1)=α0+α1×Ene(t)α2×Sec(t)α3×Eco(t)α4×Com(t)(1)

运用matlab软件中的regress函数求解可得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企业筹资水平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残差很小,误差标准差仅为0.0141,估计的相对误差低于10%。从线性回归方程的估计参数可见,能源因子Ene、综合发展因子Com与企业筹资水平呈反向关系;社会保障因子Sec、经济发展因子Eco与企业筹资水平同方向变化。进一步的,从估计参数的绝对值可知:能源因子Ene对企业筹资水平的影响力超过其它三个独立分解因子。另外在回归模型中加入与时间相关的线性项,即

p(t+1)=a0*+a1*Ene(t)+a2*Sec(t)+a3*Eco(t)+a4*Com(t)+a5*(t)(2)

发现回归方程几乎没有改变,回归结果见表4。

这进一步说明区域企业筹资率与时间无直接关联,而是以区域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变化为基底。所以本文选择模型(1)作为区域企业筹资水平的线性预测模型。在95%的置信水平下,华东七省企业筹资水平的预测值的置信区间,如表5所示。

由表5可见,置信区间皆包含真实值FR,且置信区间长度与真实值相比较短,约为20%。这表明企业筹资水平线性回归模型抓住了企业筹资水平的实质,即区域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对养老保险基金企业筹资水平的制定具有确定意义,随着能源发展水平、综合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高,我国企业筹资水平也应进行相应调整。

(三)区域养老保险基金运用中的企业筹资现状分析

筹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必须和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相适应,筹资比例要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步地得到调整,养老金的发放标准也要随之逐渐提高。企业筹资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即2005年12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决定》明确了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要求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并且对养老保险基金企业筹资比例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

养老保险需求是无限的,而企业筹资水平是有限的,是一定时期能源发展水平、综合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函数。也就是说,企业筹资水平由区域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确定。从本文企业筹资水平线性回归模型估计的结果中可见,我国的企业筹资水平以19%为基底,在1.4%的范围内波动。这与目前我国实行的20%企业筹资比率相一致,由此可见区域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对养老金的企业筹资水平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从华东七省来讲,各省企业筹资水平基本都在国家规定的20%基础上作了相应的调整,并且调整的潜在模式具有一致性,

p(t+1)=0.1905-0.0122×Ene(t)+0.0098×Sec(t)+0.0092×Eco(t)-0.0071×Com(t)即都通过能源发展水平、综合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这四个方面综合考虑来确定企业筹资水平。具体来看,上海的发展受国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与其它六省相比,上海在综合发展水平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并且综合发展水平在企业筹资水平的线性回归模型中影响力较大,因此上海实际的筹资比率高达22%。浙江省在“十一五”期间针对企业筹资比率制定了详细的规划目标,并在此期间通过不断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筹资水平和浙江省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宜。从本文的线性预测模型的估计结果也可以看出,2007年至2010年的企业筹资水平的置信区间长度渐趋减小,预测精度不断提高,在“十一五”末期基本达到了筹资水平稳定在14%的既定目标。另外,山东、江苏等其它五省的企业筹资水平的置信区间皆包含真实值,并且各置信区间的长度均在0.05左右。这表明山东、江苏等五省的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处于稳步提升阶段,“稳健发展”是这五省在当前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均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共同的主题,以寻求各省的稳步发展。

五、结束语

本文对区域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构建了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社会生活水平综合指数、社会保障水平综合指数和能源与环境综合指数四个准则层,并以华东七省的数据为例,运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对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提取四个“独立分解因子”,分别是能源因子、社会保障因子、经济发展因子和综合发展因子。并通过建立独立分解因子与华东七省企业筹资平均水平的线性回归模型,对华东七省企业筹资水平的动因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结果表明各省因地制宜的企业筹资水平是合理的,与区域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相适宜。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企业筹资整体状况而言,回归模型充分反映了区域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对企业筹资模式的确定性,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企业筹资模式的构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供借鉴。

[资助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精算模型的山东省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运用中的风险管理研究》(No.ZR2009HM007)和《海量数据信息结构研究》(No.ZR2011AL022)。]

注释:

①Mulligan and Slal-i-martin. Social security in theory and practice(1): facts and political theory.NBER working paper.1999.P8

②宋其超.我国社会保障筹资模式选择[J].财政研究,1996(5)

③朱青.关于我国统账结合式养老社会保险筹资模式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00(2)

④梁学平,李平.费改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3.5

⑤叶响裙.转型期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⑥万春.我国混合制养老金制度缴费率的经济效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5)

⑦胡文华.关于社会经济统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J].统计研究,2007(7)

⑧吴小培,叶中付,郭晓静,张道信,胡人君.基于滑动窗口的独立分量分析算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7.44(1)

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区别篇5

一、我区新农合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新农合管理制度体系日益健全

我区新农合制度自2004年正式建立,2008年前采用区级指导、乡镇管理的运行模式,从2008年至今采取住院区级统筹、门诊乡镇统筹的运行模式。2013年,为进一步规范新农合支付管理,将区新农合经办机构由区卫生局划转至区人力社保局,由区医保中心对新农合补偿费用进行审核管理。区卫生局设立了新农合基金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区财政局设立了新农合基金财政专户,在基金缴入和补偿支出方面实现资金封闭运行,保障了新农合资金的安全。随着管理手段及保障机制的不断提升,新农合保障制度与范围、报销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已由最初设计的“保大病”模式逐步转变为大病、小病兼顾,由最初的只有住院费用补偿转变为住院与门诊费用均可补偿。

(二)筹资标准位于全市前列,财政投入居全市首位

海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新农合工作,在遵循多方筹资政策的前提下,不断加大区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引导作用,减轻村集体和个人负担,鼓励农民参合。几年来,我区新农合住院筹资标准和区级财政补贴标准始终位居全市前列。2008年筹资人均460元,2009年人均600元,2010和2011年人均670元,2012年人均820元,2013年人均840元,2014年按全市统一标准已提高到900元。以上标准不含各镇门诊补助投入。此外,从个人缴费看,我区新农合制度个人缴费金额100元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老年人300元和无业居民600元的缴费标准。我区参合人员的个人缴费标准从2008年至今,只从60元提高至100元,在我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高于远郊区县农民收入水平的前提下,个人缴费金额是北京市要求的“不低于100元”的最低标准。

(三)海淀区新农合参合率逐年提高

由于宣传到位,政策优惠,广大农民积极参合,参合率逐年上升:2008年参合率88.5%、2009年参合率90.3%、2010年参合率98.9%、2011年参合率99.4%,2012年参合率99.8%,2013年参合率达到97.22%。实现了应保尽保,切实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了健康保障。

(四)农民医疗保障达到或优于城镇居民保障水平

随着筹资水平不断上调,我区新农合住院补偿标准也逐年提高,使广大参合农民感受到新农合保障制度带来的实惠。2013年,我区新农合住院补偿标准设定为二级医院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70%,三级医院报销55%。另外,对15类重大疾病报销标准提高为75%,个人全年补偿封顶线为18万元。通过设定一、二、三级医院梯次补偿比例,引导参合农民合理、有序就医,避免新农合资金的浪费。2013年,我区新农合门诊补偿标准参照城镇居民门诊报销政策执行,即起付线设定为650元,报销比例为50%,门诊报销封顶线在参照城镇居民门诊报销2000元的基础上,由各镇根据农民健康需求和筹资水平,最高可补偿至20000元。

二、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基金收支不平衡

新农合在筹资上是以财政补助为主,镇集体补助、个人缴费为辅。同时,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人为辖区内农村户籍人口,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转非工作的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业户籍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其中以适龄劳动力为主,造成参加新农合的人员构成主要为中老年人群。众所周知,中老年人群医疗费用负担较之青壮年普遍要高,随着缴费人数不断下降,资金支出却不断提高,入不敷出的现象不可避免。2012、2013连续两年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已经出现当年支出大于收入的情况。

(二)门诊尚未实现完全区统筹

因北京市新农合制度最初设计是防止“大病致贫、大病返贫”,所以当时只对住院病人医疗费用进行补偿。直至2008年,北京市才提出在实现住院补偿基础上兼顾门诊补偿,故我区新农合制度中的门诊补偿政策自2008年才开始制定并于2009年开始实施。当时,各镇新农合门诊补偿政策基础差别较大,很难“就高不就低”,实施统一的门诊报销制度,所以提出了“区级指导、乡镇统筹”的实施办法,即由区新农合管理委员会制定门诊补偿的起付线、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等指导意见,区财政对各镇参合农民按照每人50元的标准给予支持,各镇根据经济条件自行设计门诊报销的具体政策。门诊政策已实施4年,在实施过程中,我区一直努力实现全区统筹。2009年和2011年,区卫生局先后两次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专家组对我区新农合门诊统筹资金进行测算。经测算,若实现全区政策统一、报销比例和封顶线适宜的目标,门诊补偿基金需要人均筹资至少300元左右。2012年,区新农合管委会成员单位和各镇进行了多轮协商,认为实现门诊全区统筹增加的投入如果让村集体和个人增加缴费,可能会造成村集体和农民的不满;如果让镇财政将资金缴入全区统筹账户,镇里也会有很多顾虑;区财政一是对新农合投入了较多资金,不能单独增加投入。二是从兼顾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医保投入的均衡性和公平性出发,区财政对农民的补助也不宜与城镇居民补助差距过大。

(三)新农合报销尚不能实现即时结算

2008年,北京市卫生局要求各区县使用统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在实现对参合人员基本信息采集、筹资统计和审核报销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发挥了一定作用。北京市卫生局当年提出5年内实现即时结算的规划和设想,然而至今,全市统一的即时结算信息系统尚未设计成功,导致各区县新农合费用报销也无法实现即时结算,仍采用人工收单、统计、结算的方式,与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实现的即时结算比较形成较大反差。我区曾考虑建立区级的即时结算信息系统,但由于系统设计经费预算较大,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再者区级设计的系统如与全市系统无法对接,势必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区级新农合即时结算信息系统一直没有建立。目前,虽然我区的新农合经办机构已划归人力社保局管理,但是市级新农合经办机构由市卫生局局管理,医保即时结算系统是市级医保部门设计的,由于新农合与城镇医保体系的定点医院、报销比例等具体环节并非完全一致,目前也无法接入市级的医保结算系统来实现新农合的即时结算。

(四)重复参保的情况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分别为两个部门管理,且信息管理系统也各自独立,对于人员参保情况系统间无法进行核对,2014年7月,按市财政局要求,首次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2013年6月时点人数进行了比对,发现我区有4640人在2013年重复参加了两项保险。重复参保不仅是对财政资金的浪费,参保人员掏两份个人缴费金额也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因为两种保险制度使用不同单据及重复参保并不能让参保人员在一次看病时重复享受两种医疗待遇。经过分析,存在重复参保的情况的客观原因为是: (1)每年我区都有部分农村户籍人员转为城镇居民,为了保证医疗待遇,所以,存在人员上半年参加新农合,下半年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的情况。(2)学生儿童在适龄阶段(未入幼儿园或学校)时参加新农合,进入幼儿园或学校后,统一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

三、新农合基金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对比

由于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迅速,我区每年都有一部分农村户籍人员转为城镇居民户口,随着缴费人数的减少,支出却不断增加,为了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个人负担不加重,2014年全市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贴提高到了900元/人/年。从财政补助标准及享受待遇上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更为“实惠”――个人负担少,享受待遇高。

四、下一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并统筹工作的设想

按照中央对农村工作特别是构建统一的医疗保险体系方面的规划,我国将取消农村户籍制度,经过几年过渡期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必然会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合并成为一个医疗体系。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从缴费标准、待遇水平、实时结算、财务制度、资金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达到统一。整合后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既要顾全个人筹资水平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又要保证两项基金统筹合并后基金运行的安全、稳定、可持续性。现阶段,从基金运行的可持续性及基金结余上,可以明显看出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属于弱势项目,从基金规模来看,也应依附、合并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各项管理工作,创新管理模式,为下一步实现简化就医报销流程,提升服务及管理水平。我区2015年拟将门诊统筹纳入区级统筹管理。并准备在一级和二级医院开展实时结算试点工作。保障我区参合农民方便就医。

从我市实际情况上来看,区县单独统一两个保险存在一定问题。所以,全市统一更为合理。下一步,统一两个保险需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一)保证新农合参保人员的权益

两种制度并轨后,在同一政策的前提下,要合理保障新农合参保人员的权益,包括医疗待遇的享受。即在统一医疗待遇的前提下,区县、街镇要合理保障原有待遇水平,实行二次补偿,确保参合人员的医疗待遇不降低。在合并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加强相关工作的宣传力度,提前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把握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合并的进程,使群众理解政策,平稳接受。同时为了减轻个人负担,各级政府要积极鼓励参合人员参加商业保险,进一步对自费医疗资金进行补偿。

(二)统筹财政资金,保障基金运行安全

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区别篇6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施肖峰(1966-),浙江温州人,温州市卫生局,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公共卫生管理硕士。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8-0024-03

温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从在农村广泛开展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改善了农村医疗服务条件,减轻了农民医疗负担,从而有力地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为农民提供了一种长期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但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制约,目前施行现状与预期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真正长效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现象,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让农民得到实惠等等诸多问题还需要探讨和思考。

一、温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我国黄金海岸线的中部,陆地总面积11784平方公里,全市辖三区两市六县,共设镇119个,乡143个,街道办事处30个,人口750多万,其中。市区人口190多万。2003年10月17日,温州市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正式启动温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04~2005年全市在大部分县(市、区)开展不同程度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6年。在全市全面实施并形成保障体系。2007年,实施“大病住院兼顾小病门诊报销”制度。2008年,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为506万人,已参合农民473.5万人。参合率为93.58%,人均筹资水平为103元。全市累计补偿204.4万人次,总受益率为42.53%,其中,门诊受益人数为183.9万人次,住院受益人数为16.6万人次,特殊病种大额门诊受益人数为6835人次;累计补偿金额达4.32亿元。并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形成了筹资机制,实现了大病统筹。

1、设立管理机构

温州市政府成立了由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审计、扶贫等部门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调机构,在市卫生局内部设立农村合作医疗专职管理机构,各县(市、区)和乡镇相应成立了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并做了编制、人员、经费的落实。审计、财政、卫生定期进行审计考核检查,确保合作医疗基金安全运行。

2、形成筹资机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温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多数地方实行政府和农民个人出资各占一半,有些地方政府出资大于个人部分。具体做法:一是农村大病统筹合作医疗的最低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不低于103元(2008年);二是县(市、区)财政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县级风险基金,用于因难以预料原因造成资金超支乡(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补助,并对大额医疗费用病人(超出县级统筹规定报销的封顶线)的实施二次医疗救助;三是对各农村五保户、低保家庭和特困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其个人出资部分如有困难由当地政府负责解决:四是从实际出发扩大参保对象范围,将来温务工人员作为试点(鹿城区)也纳入合作医疗范围。

3、实现大病统筹

明确了农民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加的原则,以县(市、区)为单位统筹,提高了统筹层次,增强了抗风险和监管能力。由政府负责建立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赋予农民知情、监管的权力,加强管理,确保农民公开、公平、透明获得报销。突出以住院为主,兼顾保大病的保障原则。各县(市、区)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制订以合作医疗基金保住院兼顾大病的章程和实施方案。目前,温州各县(市、区)补偿报销起报点为500元。瑞安市为300元,报销金额最高瓯海达到4万多元。2007年,温州市已全面推开门诊费用门诊报销。为鼓励参保农民到各中心卫生院等基层定点医疗单位就诊,对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住院费用的补偿比例适当上下浮动。通过民政部门等单位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资助贫困农民参加并享受合作医疗,解决贫困农民的就医困难。

二、温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1、稳定的筹资机制尚未形成。大部分县(市、区)农民个人交费仍由乡、村干部上门收取,行政成本大,未能形成长效、规范的筹资机制;个别地方全部由村集体出资,没有体现个人出资和自愿参与。影响了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知度。目前,温州市筹资水平与其它同级市比还偏低,保障程度不高,一些县(市、区)地方政府的补助还存在到位不及时的问题。目前是按定额方式筹集,尚未建立起以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需求和医药费用的增长、农民收入水平增长为基础的稳定、长效筹资机制。

2、管理机构不健全。按照浙江省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要求,要在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在同级政府行政编制总额内调剂解决。但温州市部分县编制部门未能下达经办机构及其人员编制,有的虽然下达了编制,但编制人数少,有的单位还是用别的部门人员来代替,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部分县(市、区)经办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未能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工作经费普遍不足。

3、监管能力薄弱。经办体系不健全,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职能不到位。如督查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列入日程狠抓落实。2006年,温州市新农合管理人员为67人,平均每名管理人员要管理5.97万参合农民,工作量大。工作经费明显不足。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多数县还难以做到网络审核管理。经办机构管理手段落后,仍实行手工操作,工作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大量的管理工作无法开展,缺乏连贯性,影响到新农合经办工作。尽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了对医疗机构的监管,但个别县(市、区)医疗机构趋利现象仍较严重,不合理医药费用仍上涨过快。药价偏高。农村药品市场应进一步加强管理与规范。

4、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认识不够。受传统合作医疗的影响,加上健康观念较落后,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认识难以统一。加上宣传工作不深入,不到位。一些地方农民对新农合制度基本信息知晓率低,对新农合政策不了解,没有真正认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的和意义、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等。农民希望有医疗保障,但对医疗消费又存在着侥幸心理,对潜在的医疗风险缺乏足够认识,没有一种固定的医疗消费投入意识,花钱买健康的意识比较淡薄。部分农民一方面要求有高回报率,另一方面又不愿多出资,缺

乏应有的互助共济观念,还没有意识到在帮助了别人的同时,也给自己增加了一份医疗保障。认识程度的不同,影响了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开展。

5、统筹补偿方案不够科学。个别县(市、区)统筹补偿方案制定不够科学合理,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规范,相邻区、市、县之间差异较大。目前。除了个别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管理外,多数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尚处在试运行阶段,只能靠手工操作,效率低,易出差错,而且信息不能共享,没有实现就诊后当时结报,参合农民看病就医获得补偿仍然不方便,不及时。大部分县(市、区)建立了大病统筹兼顾门诊报销方案,但对门诊报销方案缺乏有效的运行管理办法,目前还是采用由医疗单位包干或封顶。由于缺乏完整、正确的农民就医费用的历史数据,组织随机抽样入户调查或不同医疗机构费用调查,不仅工作量非常大,而且调查误差也不易控制,容易造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基础数据收集不准,方案测算带来较大的误差。同时,不同年度医疗费用本身存在着变数,这些都增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案测算的难度,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资金沉淀和超支。

三、温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对策

1、加大经费投入。要广泛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关键环节是要落实地方财政补助资金,必须突破市县(市、区)两级财政补助的“瓶颈”,同时要建立与当地经济水平和农民的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合作医疗制度,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应有不同的筹资比例。政府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必须要加大财力投入,各级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中,推动力要自始自终,保证为农民服务的职责得以持续贯彻。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从机构、人员及其经费方面给予保证,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管好用好合作医疗资金,采取相应措施,资助低保户、特困户、五保户和贫困家庭的残废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使最需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弱势群体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2、提高监管能力。各市县(市、区)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医疗管理和经办机构建设,强化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一方面,要开展以“四有”(有机构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制度办事)便民高效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县级经办机构创建工作: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案,在认真分析研究每年“新合办”运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受益面,及时调整起报额,确保各项结报业务正常运转,让参合的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加强对合作医疗工作人员的政策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政策水平、业务能力;改善定点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规范定点机构诊疗行为,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强基金使用的监督管理,规范合作医疗的运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护参保农民的利益。要建立科学筹资和报销、补偿测算体系,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保证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和规范管理。市合医办应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各地实施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加强指导,并将各地情况予以通报。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意识的宣传,是筹集新农合基金的最好、最有效的手段。各地对参合农民报销起付线、封顶线和各级医院报销的比例和程序等,以村广播、各种宣传栏、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报道,不断提高参合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知晓率。各级政府要通过各种场合、各种形式积极宣传新农合的政策精神,把国家政策宣传到位。特别是乡、镇干部工作要真正沉下来,做细、做深,使合作医疗制度深入人心,不断为农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使农民知道自己的付出(出资)和收益(补偿),提高他们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逐步培养农民的互助共济的意识,使他们自愿参加合作医疗,形成全市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浓厚氛围。

4、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步伐,力争在2007年底建立起全市统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农民。使工作更加公开、公平、透明,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取消现行的结报程序和方法,实现网络随时结报。

参考文献:

[1]刘建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决策,2009,(04):2―3.

[2]张洪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中医疗机构接口优化初探[J].中国数字医学,2009,(05):27.

[3]张传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05):338.

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区别篇7

xx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长江上游空港强区,打造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强势增长极,率先在xx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乡互动共荣、南北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难题的迫切需要。统筹渝北城乡发展,既是战略性任务,更是当务之重、当务之急。

一、xx区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探索 (一)统筹思想越来越明确

面对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原江北县委、县政府在1986年就提出了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依托重庆、建设江北的指导思想。1995年撤县建区时,区委、区政府制定了依托老城、开发新城、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四城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较10年前更加明确具体。2007年,区委、区政府在1234总体发展思路中,作出了城市带动农村,南部带动北部的战略部署,并且在工作中全面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举措。当前,正在抓紧制定xx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渝北正朝着xx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奋勇前进。

(二)统筹措施越来越有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渝北在xx市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近郊大农村。当时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依托重庆xx区开发建设龙溪,依托机场开发建设两路,走以地生财、以财建城、以城兴业、以城带乡的路子。进入新世纪以来,龙溪新城、空港新城、北部新城迅速崛起并呈融合之势,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强势推进,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工作显著发力。

1、强势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近年来,xx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园区开发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形成了以汽摩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集群,以房地产业、商贸服务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集中发展区,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实力和人口集聚能力日益增强。

2、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瞄准重庆主城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和钱袋子,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大力发展三色农业、畜禽林果业、生态旅游农业等都市型农业。承接园区大工业,创办了8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通过努力,城乡产业融合互动格局正在形成。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实施了一小时渝北和村村通公路建设,人行水泥便道院院通建设,电视信号和电话线路村村通建设,镇街集中供水和村级分布式供水工程,农房改造和沼气池建设等三改一建工程,以土地整理和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普遍得到改善。同时,实施了小城镇改造,中小学和农村卫生院危房改造,中小学寄宿学校建设,镇政府办公场所和镇文化中心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建设,农村公共服务条件有了明显改观。近年来,城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设施正在加速向农村延伸。

4、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006年,我区率先在全市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三免一补(免学杂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每年为群众减轻负担3000多万元。2003年,渝北作为全市首批6个试点区县,开始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机制,到2006年,参加人数达41.4万人,参保率达到81.59%,区级财政补助1286万元。2005年,率先在全市实施农村低保制度,财政拨款424万元,让11000人得到政府生活救助。此外,还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农民享受到的文明成果一天比一天多。

5、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全区初步建立起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实现了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健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机构,加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和服务。加强了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对23000名农村劳动力进行了免费培训。到2006年底,全区29.8万个农村劳动力中,在外务工经商农民达到15.7万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473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务工经商收入成了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6、公共财政尽力向三农倾斜。近几年来,实施了向镇街倾斜的财政体制调整和改革,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基础上,区级财政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向农村社会保障倾斜的力度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区级财政投入农村的资金高达5.8亿元。在近几年中,我区公共财政向农村投入的资金总额年年居全市第一。

(三)统筹效果初步显现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探索,我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互动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就业转移和居住转移有序推进;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承载能力日益增强。通过20年的发展,xx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86年3.4亿元、1996年28亿元,到2006年猛增到183亿元。财政收入由1986年3531万元、1996年1.1亿元,到2006年增长到10.6亿元。城镇面积由1986年0.4平方公里、1996年11.3平方公里,到2006年扩展到7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1986年0.5万人、1996年11.9万人,到2006年上升到37.35万人。

二、渝北现实城乡差距与原因透析 (一)渝北现实城乡差距

1、城乡发展速度差距拉大。近年来,xx区抓住机场建设、重庆主城北移、重庆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北部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经济发展迅猛,重庆都市风貌展示区已显雏形。与此同时,区委、区政府采取特殊措施狠抓三农,农村经济社会自身纵向比发展较快。由于广阔的农村制约的因素较多,发展变化远不及城区,个别边远山区农村甚至仍然山河依旧。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是我区城乡发展差距最形象的描述。

2、地区收入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06年,在全区10.6亿元财政收中,北部地区拥有50万人口的20个镇仅占3%,南部地区40万人口的6个街道却占了97%,个别镇全年财政收入不到10万元。相反,20个镇均吃区级财政补贴,财政支出占了全区的30%。2006年,我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93元,比2002年的7309元增加4184元,每年增收1046元;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3604元,比2002年2622元增收982元,每年增收243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差距成倍数扩大,由2002年2.6:1上升到3.2:1,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3.1:1的警戒线。

3、城乡居民国民待遇差别过大。据专家统计,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等原因,城乡居民待遇差别有47项之多。一是在财政投入上倾斜市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往往是民办公助,农民既出资又出劳,城市类似建设从不让市民掏腰包;城市居民低保、社区干部待遇、复员退伍军人安置金等大大高于农村同类人员标准。二是在劳动力就业上歧视农民。一些行业和工种限制农民就业,农民工遭受不同程度的工资歧视、雇佣歧视和政治歧视。三是社会保障差距明显。城市居民基本可以享受以各种保险为核心,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保障政策。农村除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相关救助制度外,养老保险等不少保障制度缺失。尤其是进城务工农民,难以与城市职工同等享受各类社会保险。据区农业局统计,用人单位没有为我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比例分别为83.5%、87.7%、94.6%、92.4%。四是享受教育等社会事业资源不平等。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优势资源高度集中于城区,农村接受教育和医疗、享受文化生活的条件与城区相去甚远。尤其是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难以就地入学。资料显示,农民工子女在城区入学,平均每学年学费为2550元,人均借读费、赞助费1526元,农民工家庭难以承载子女就地入学之重,被迫让幼小子女留守家中。

(二)城乡差距原因透析

1、地理环境影响。渝北位于长江北岸与嘉陵江东岸的三角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华蓥山脉、铜锣山脉、明月山脉纵贯南北,将渝北切分为两大纵向系统。在14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坝、台地、水体共占10%,丘陵50%,山地40%。东南地区地势较平缓,靠城依江,占地理之优,为此,重庆绕城公路内486平方公里面积已纳入主城规划,并在全速建设,重庆北部XX区已在这一区域逐渐崛起。北部山高沟深,东部被铜锣山脉和明月山脉阻隔,且离城区较远,这近1000平方公里区域在短期内要与南部发展同步,由于制约因素十分明显,因而显得非常不现实。由此可见,特殊地理环境决定着我区城市与农村、南部与北部的发展差距,也决定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差距难以缩小和消除。

2、经济承载能力制约。渝北由原江北县嬗变而来。渝北在历史上一直是农业大县,工业和城市不发达。渝北城市发育于1985年龙溪开发,转折于1992年两路城南建设,加速于2000年北部新区设立。渝北现代工业起步于1998年科技产业园区,加速于尔后设立的空港工业园区、两路工业园区。虽然现在城市发展和产业支撑已取得不菲成绩,但要带动1300多平方公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尤如小马拉大车,效果可想而知。特殊的发展基础只能继承,不能逾越。有限的经济承载能力,逼迫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只能选择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能不顾条件操之过急。

3、体制政策障碍。一是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缺陷。我国现行的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分别管理以及行政审批的户籍制度,把人口与土地、人口与地方组织的关系固定化,阻断了人口迁徙的效率途径,成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大发展的重要障碍。同时,这种户籍制度人为地分出了两个世袭的种群,户口不同,待遇就不同,让农民难以享受真正的国民待遇。二是土地制度不完善。《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在制度设计上,实行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用地分别治理,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土地市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进入工业和城市土地市场,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严重侵蚀农民土地利益。此外,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盘活土地存在诸多政策障碍。三是投入体制未完全理顺。公共财政对农村生产建设的投入太分散,投资效益不高。尚未建立起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自觉投入和巨额投入的引导机制。四是行政管理体制城乡分割。适应城乡二元结构管理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设立和管理也逐步形成了农口管农、工口管城的管理格局。这种管理模式导致城乡规划难以统一和衔接,各级各口资金难以集中打捆使用,城市产业与基础设施难以向农村延伸,等等。

4、 三农弱势本质。农村地域广阔,产业和居住分散,缺少吸引聚集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必备优势。在势不可挡的城镇化进程中,优势资源自动流向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城市。在这种状况下,相对于高速发展的城市,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就在所难免。农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规律双重作用,相对于二、三产业,始终属于弱质产业。农民受生产生活环境影响,从总体上看,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难以与时尚的市民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始终属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三农的弱势本质,决定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三农上。

三、对渝北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建议 渝北小城区大农村,是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的典型表现和市情缩影。区委决定把渝北建设成为XX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定位准确,意义重大,切实可行。为此,对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准确把握统筹内涵,防止步入认识误区

统筹城乡发展,是指以城乡一体化为最终目标,把全区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打破城乡界限,统一规划,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繁荣。要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内涵,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消除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政策等障碍。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协作,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目标。二是必须跳出城乡分割、两大系统封闭运行的传统思维,走出片面强调立足三农抓三农 和跳出三农抓三农的认识误区,自觉把立足三农抓三农和跳出三农抓三农结合起来,既重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也重视激活三农自身要素,创造 三农发展内在动力。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决不能只停留在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对口支援上,应从体制政策和规划入手,建立起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四是统筹城乡发展,并非简单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本质是城乡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全面推进,协调发展。事实上,要在短期内消除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差别,将几十年形成的城乡居民差异一笔勾销是不现实的。

(二)界定统筹原则,明晰工作指向

统筹城乡发展,在工作上应遵循若干原则,最基本的大体有三条。

1、从区情实际出发,铸造渝北特色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全国全市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许多经验值得我们ѧϰ和借鉴。渝北属于重庆主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大区,地理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等都非常特殊,只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和办法,才能铸造出渝北版统筹城乡发展模式,打造出XX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2、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历史性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是现实的紧要工作,必须抓紧做实。为此,既要谋划长远,精心制定XX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的各项子规划;同时也要立足当前,及时启动XX区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方案,争取早日突破,尽快见效。

3、全面统筹,重点突破,务求实效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涉及城乡各个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系统安排,全面统筹。由于区级政府权力、财力、精力所限,在特定阶段全面推进不太可能,因而只能选择最有条件解决好的问题加以突破,才能收到实效。从渝北近期看,拟选择农民就业转移和居住转移、城乡社会保障、城乡投入保障、土地流转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制度创新上突破为宜。

(三)明确历史任务,锁定长远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从长远和根本的角度看,必须解决好五大统筹、五大制度和五大网络问题。

1、实现五大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是依法行政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就是要一张规划蓝图管到底。当前,应按照综合性、科学性、创造性、示范性的总体要求,抓紧编制或修编统一的XX区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和居民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规划。二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加强各种资源和要素的统筹,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创造城乡之间的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和农村二、三产业合理分工,形成衔接紧密的产业链条和城乡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四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在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基础上,加快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设施全面向农村延伸。五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按照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求,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向农村倾斜发展步伐。

2、创新五大制度。一是创新户籍管理制度。适应经济大发展,人口大迁徙,布局大调整的总体趋势,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畅通人口迁徙的效率途径,建立起城乡统一、迁徙自由、以身份证管理为中心的新的户籍管理制度。二是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在自愿、依法、有偿基础上,建立起资产入股、量化到人、合股经营、按股分红等土地流转新机制。三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完善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投入办法。组建农村发展等投融资公司,支持发展农民互助银行,鼓励金融机构贷款向农村倾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三农。四是创新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低保、养老保险、医疗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信息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新机制。五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城乡统筹要求,调整政府部门职能,改革城乡各管一段和职能交叉重叠体制,走出一条城乡通管、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路子。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减少镇街管理事项,规范镇街管理行为。

3、建设五大网络。统筹城乡发展,要重点建设城乡交通网、城乡信息网、城乡市场网、公共服务网、城乡安全网。

(四)理清总体思路,定位指导思想

统筹城乡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长江上游空港强区和率先在重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为切入点,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改革投融资体制为突破口,以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居住转移为载体,早日形成 体制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立起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构筑起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设施形态、生态环境和社会文明,城乡差别、南北差距缩小,XX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

(五)细化运作措施,扎实推进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运作,成败在落实。必须立足现实,制定周密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认真加以实施。

1、细化改革措施,强力推进综合改革。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对那些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进行全面清理,并且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务求实效的原则,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果断地废除旧体制旧政策,以开拓创新的气魄和智慧建立起符合渝北实际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新政策。当前,面对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两大核心改革,我们更要精密设计,精心运作,强势突破,造福渝北。

2、细化发展措施,不断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承载能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和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做强城乡工业,做大城镇规模,做精都市农业,让产业支撑和城镇发展共同撑起渝北城乡统筹发展的蓝天。

3、细化活动载体,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重点突破。根据需要和可能,可择机启动项目带动工程、农民转移工程、投入保障工程、土地流转工程。通过实施这些工程,切实解决项目哪里找、地向谁去要、人往何处去、钱从哪里来等瓶颈问题,为今后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区别篇8

xx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长江上游空港强区,打造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强势增长极,率先在xx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乡互动共荣、南北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难题的迫切需要。统筹渝北城乡发展,既是战略性任务,更是当务之重、当务之急。

一、xx区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探索

(一)统筹思想越来越明确

面对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原江北县委、县政府在1986年就提出了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依托重庆、建设江北的指导思想。1995年撤县建区时,区委、区政府制定了依托老城、开发新城、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四城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较10年前更加明确具体。2007年,区委、区政府在1234总体发展思路中,作出了城市带动农村,南部带动北部的战略部署,并且在工作中全面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举措。当前,正在抓紧制定xx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渝北正朝着xx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奋勇前进。

(二)统筹措施越来越有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渝北在xx市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近郊大农村。当时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依托重庆xx区开发建设龙溪,依托机场开发建设两路,走以地生财、以财建城、以城兴业、以城带乡的路子。进入新世纪以来,龙溪新城、空港新城、北部新城迅速崛起并呈融合之势,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强势推进,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工作显著发力。

1、强势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近年来,xx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园区开发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形成了以汽摩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集群,以房地产业、商贸服务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集中发展区,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实力和人口集聚能力日益增强。

2、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瞄准重庆主城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和钱袋子,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大力发展三色农业、畜禽林果业、生态旅游农业等都市型农业。承接园区大工业,创办了8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通过努力,城乡产业融合互动格局正在形成。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实施了一小时渝北和村村通公路建设,人行水泥便道院院通建设,电视信号和电话线路村村通建设,镇街集中供水和村级分布式供水工程,农房改造和沼气池建设等三改一建工程,以土地整理和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普遍得到改善。同时,实施了小城镇改造,中小学和农村卫生院危房改造,中小学寄宿学校建设,镇政府办公场所和镇文化中心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建设,农村公共服务条件有了明显改观。近年来,城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设施正在加速向农村延伸。

4、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006年,我区率先在全市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三免一补(免学杂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每年为群众减轻负担3000多万元。2003年,渝北作为全市首批6个试点区县,开始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机制,到2006年,参加人数达41.4万人,参保率达到81.59%,区级财政补助1286万元。2005年,率先在全市实施农村低保制度,财政拨款424万元,让11000人得到政府生活救助。此外,还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农民享受到的文明成果一天比一天多。

5、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全区初步建立起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实现了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健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机构,加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和服务。加强了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对23000名农村劳动力进行了免费培训。到2006年底,全区29.8万个农村劳动力中,在外务工经商农民达到15.7万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473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务工经商收入成了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6、公共财政尽力向三农倾斜。近几年来,实施了向镇街倾斜的财政体制调整和改革,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基础上,区级财政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向农村社会保障倾斜的力度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区级财政投入农村的资金高达5.8亿元。在近几年中,我区公共财政向农村投入的资金总额年年居全市第一。

(三)统筹效果初步显现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探索,我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互动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就业转移和居住转移有序推进;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承载能力日益增强。通过20年的发展,xx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86年3.4亿元、1996年28亿元,到2006年猛增到183亿元。财政收入由1986年3531万元、1996年1.1亿元,到2006年增长到10.6亿元。城镇面积由1986年0.4平方公里、1996年11.3平方公里,到2006年扩展到7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1986年0.5万人、1996年11.9万人,到2006年上升到37.35万人。

二、渝北现实城乡差距与原因透析

(一)渝北现实城乡差距

1、城乡发展速度差距拉大。近年来,xx区抓住机场建设、重庆主城北移、重庆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北部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经济发展迅猛,重庆都市风貌展示区已显雏形。与此同时,区委、区政府采取特殊措施狠抓三农,农村经济社会自身纵向比发展较快。由于广阔的农村制约的因素较多,发展变化远不及城区,个别边远山区农村甚至仍然山河依旧。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是我区城乡发展差距最形象的描述。

2、地区收入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06年,在全区10.6亿元财政收中,北部地区拥有50万人口的20个镇仅占3%,南部地区40万人口的6个街道却占了97%,个别镇全年财政收入不到10万元。相反,20个镇均吃区级财政补贴,财政支出占了全区的30%。2006年,我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93元,比2002年的7309元增加4184元,每年增收1046元;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3604元,比2002年2622元增收982元,每年增收243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差距成倍数扩大,由2002年2.6:1上升到3.2:1,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3.1:1的警戒线。

3、城乡居民国民待遇差别过大。据专家统计,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等原因,城乡居民待遇差别有47项之多。一是在财政投入上倾斜市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往往是民办公助,农民既出资又出劳,城市类似建设从不让市民掏腰包;城市居民低保、社区干部待遇、复员退伍军人安置金等大大高于农村同类人员标准。二是在劳动力就业上歧视农民。一些行业和工种限制农民就业,农民工遭受不同程度的工资歧视、雇佣歧视和政治歧视。三是社会保障差距明显。城市居民基本可以享受以各种保险为核心,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保障政策。农村除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相关救助制度外,养老保险等不少保障制度缺失。尤其是进城务工农民,难以与城市职工同等享受各类社会保险。据区农业局统计,用人单位没有为我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比例分别为83.5%、87.7%、94.6%、92.4%。四是享受教育等社会事业资源不平等。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优势资源高度集中于城区,农村接受教育和医疗、享受文化生活的条件与城区相去甚远。尤其是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难以就地入学。资料显示,农民工子女在城区入学,平均每学年学费为2550元,人均借读费、赞助费1526元,农民工家庭难以承载子女就地入学之重,被迫让幼小子女留守家中。

(二)城乡差距原因透析

1、地理环境影响。渝北位于长江北岸与嘉陵江东岸的三角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华蓥山脉、铜锣山脉、明月山脉纵贯南北,将渝北切分为两大纵向系统。在14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坝、台地、水体共占10%,丘陵50%,山地40%。东南地区地势较平缓,靠城依江,占地理之优,为此,重庆绕城公路内486平方公里面积已纳入主城规划,并在全速建设,重庆北部XX区已在这一区域逐渐崛起。北部山高沟深,东部被铜锣山脉和明月山脉阻隔,且离城区较远,这近1000平方公里区域在短期内要与南部发展同步,由于制约因素十分明显,因而显得非常不现实。由此可见,特殊地理环境决定着我区城市与农村、南部与北部的发展差距,也决定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差距难以缩小和消除。

2、经济承载能力制约。渝北由原江北县嬗变而来。渝北在历史上一直是农业大县,工业和城市不发达。渝北城市发育于1985年龙溪开发,转折于1992年两路城南建设,加速于2000年北部新区设立。渝北现代工业起步于1998年科技产业园区,加速于尔后设立的空港工业园区、两路工业园区。虽然现在城市发展和产业支撑已取得不菲成绩,但要带动1300多平方公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尤如小马拉大车,效果可想而知。特殊的发展基础只能继承,不能逾越。有限的经济承载能力,逼迫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只能选择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能不顾条件操之过急。

3、体制政策障碍。一是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缺陷。我国现行的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分别管理以及行政审批的户籍制度,把人口与土地、人口与地方组织的关系固定化,阻断了人口迁徙的效率途径,成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大发展的重要障碍。同时,这种户籍制度人为地分出了两个世袭的种群,户口不同,待遇就不同,让农民难以享受真正的国民待遇。二是土地制度不完善。《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在制度设计上,实行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用地分别治理,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土地市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进入工业和城市土地市场,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严重侵蚀农民土地利益。此外,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盘活土地存在诸多政策障碍。三是投入体制未完全理顺。公共财政对农村生产建设的投入太分散,投资效益不高。尚未建立起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自觉投入和巨额投入的引导机制。四是行政管理体制城乡分割。适应城乡二元结构管理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设立和管理也逐步形成了农口管农、工口管城的管理格局。这种管理模式导致城乡规划难以统一和衔接,各级各口资金难以集中打捆使用,城市产业与基础设施难以向农村延伸,等等。

4、 三农弱势本质。农村地域广阔,产业和居住分散,缺少吸引聚集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必备优势。在势不可挡的城镇化进程中,优势资源自动流向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城市。在这种状况下,相对于高速发展的城市,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就在所难免。农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规律双重作用,相对于二、三产业,始终属于弱质产业。农民受生产生活环境影响,从总体上看,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难以与时尚的市民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始终属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三农的弱势本质,决定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三农上。

三、对渝北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建议

渝北小城区大农村,是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的典型表现和市情缩影。区委决定把渝北建设成为XX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定位准确,意义重大,切实可行。为此,对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准确把握统筹内涵,防止步入认识误区

统筹城乡发展,是指以城乡一体化为最终目标,把全区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打破城乡界限,统一规划,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繁荣。要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内涵,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消除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政策等障碍。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协作,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目标。二是必须跳出城乡分割、两大系统封闭运行的传统思维,走出片面强调立足三农抓三农 和跳出三农抓三农的认识误区,自觉把立足三农抓三农和跳出三农抓三农结合起来,既重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也重视激活三农自身要素,创造 三农发展内在动力。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决不能只停留在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对口支援上,应从体制政策和规划入手,建立起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四是统筹城乡发展,并非简单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本质是城乡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全面推进,协调发展。事实上,要在短期内消除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差别,将几十年形成的城乡居民差异一笔勾销是不现实的。

(二)界定统筹原则,明晰工作指向

统筹城乡发展,在工作上应遵循若干原则,最基本的大体有三条。

1、从区情实际出发,铸造渝北特色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全国全市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许多经验值得我们ѧϰ和借鉴。渝北属于重庆主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大区,地理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等都非常特殊,只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和办法,才能铸造出渝北版统筹城乡发展模式,打造出XX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2、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历史性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是现实的紧要工作,必须抓紧做实。为此,既要谋划长远,精心制定XX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的各项子规划;同时也要立足当前,及时启动XX区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方案,争取早日突破,尽快见效。

3、全面统筹,重点突破,务求实效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涉及城乡各个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系统安排,全面统筹。由于区级政府权力、财力、精力所限,在特定阶段全面推进不太可能,因而只能选择最有条件解决好的问题加以突破,才能收到实效。从渝北近期看,拟选择农民就业转移和居住转移、城乡社会保障、城乡投入保障、土地流转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制度创新上突破为宜。

(三)明确历史任务,锁定长远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从长远和根本的角度看,必须解决好五大统筹、五大制度和五大网络问题。

1、实现五大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是依法行政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就是要一张规划蓝图管到底。当前,应按照综合性、科学性、创造性、示范性的总体要求,抓紧编制或修编统一的XX区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和居民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规划。二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加强各种资源和要素的统筹,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创造城乡之间的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和农村二、三产业合理分工,形成衔接紧密的产业链条和城乡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四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在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基础上,加快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设施全面向农村延伸。五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按照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求,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向农村倾斜发展步伐。

2、创新五大制度。一是创新户籍管理制度。适应经济大发展,人口大迁徙,布局大调整的总体趋势,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畅通人口迁徙的效率途径,建立起城乡统一、迁徙自由、以身份证管理为中心的新的户籍管理制度。二是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在自愿、依法、有偿基础上,建立起资产入股、量化到人、合股经营、按股分红等土地流转新机制。三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完善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投入办法。组建农村发展等投融资公司,支持发展农民互助银行,鼓励金融机构贷款向农村倾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三农。四是创新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低保、养老保险、医疗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信息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新机制。五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城乡统筹要求,调整政府部门职能,改革城乡各管一段和职能交叉重叠体制,走出一条城乡通管、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路子。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减少镇街管理事项,规范镇街管理行为。

3、建设五大网络。统筹城乡发展,要重点建设城乡交通网、城乡信息网、城乡市场网、公共服务网、城乡安全网。

(四)理清总体思路,定位指导思想

统筹城乡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长江上游空港强区和率先在重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为切入点,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改革投融资体制为突破口,以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居住转移为载体,早日形成 体制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立起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构筑起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设施形态、生态环境和社会文明,城乡差别、南北差距缩小,XX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

(五)细化运作措施,扎实推进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运作,成败在落实。必须立足现实,制定周密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认真加以实施。

1、细化改革措施,强力推进综合改革。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对那些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进行全面清理,并且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务求实效的原则,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果断地废除旧体制旧政策,以开拓创新的气魄和智慧建立起符合渝北实际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新政策。当前,面对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两大核心改革,我们更要精密设计,精心运作,强势突破,造福渝北。

2、细化发展措施,不断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承载能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和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做强城乡工业,做大城镇规模,做精都市农业,让产业支撑和城镇发展共同撑起渝北城乡统筹发展的蓝天。

3、细化活动载体,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重点突破。根据需要和可能,可择机启动项目带动工程、农民转移工程、投入保障工程、土地流转工程。通过实施这些工程,切实解决项目哪里找、地向谁去要、人往何处去、钱从哪里来等瓶颈问题,为今后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