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儿科护理的认识8篇

时间:2023-09-28 09:08:02

儿科护理的认识

儿科护理的认识篇1

高职及大学的少部分学校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学这门课程,中职卫生学校目前还处在空白,而中职医学学生临床接触少,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往往造成以后工作中的极大的障碍,埋下护患沟通不良及不被信任的隐患。

2目前制约护生提高健康教育能力的主要因素

2.1医学教师对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

目前由于地域以及传统观念影响,医学教师观念更新落后,对医学健康教育认识还不到位,教学工作仍旧停留在生物医学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只重视培养护生的专业能力,忽视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至没有开展健康教育知识的教学,或者按照书本照本宣科,一带而过。

2.2护生缺乏护理健康教育意识:

因传统观念影响,多数护生认为护士只是打针发药,或者协助医师进行治疗护理,从而忽视了患者健康教育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和在新的护理模式中的重要性。现代医学教育过程中,护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健康评估、护理实施上,将健康教育认为可有可无或者认为是宣传教育可以忽略。而目前中职护理实施整体护理教学,在整体护理模式下,护理内容、模式发生更多变化,儿科护士更多的承担患儿及家属的咨询者及健康教育者的重要角色。患儿家长渴望了解更多健康教育知识,但护生健康教育知识匮乏,从而产生护患不信任危机,这就促使护生需要提高认知程度,积极参与健康教育。

2.3护生缺乏相应专业素质:

由于中专护理学生多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学习中,基础知识薄弱。中职护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知识水平和学历水平较低,缺乏实施健康教育的理念,不能有效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现代护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个人意识较强,因而缺乏关心和照顾别人的习惯。作为未来的的护士,很多护生欠缺正确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学习能力。

2.4健康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是患儿及患儿家长。健康教育范围为儿童保健常识及儿科疾病知识、日常生活护理措施、疾病预防及护理措施。儿科健康教育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这是护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原则。由于父母是患儿的看护者,他们对不同年龄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疾病的防治、康复起着决定性作用,此外家长的素质也影响整体护理的实施。家长因孩子生病面临心理压力,存在明显的行为和情绪障碍,往往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因此,护士要充分了解患儿及患儿家长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主动并详尽的向家长进行健康宣教,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3加强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对策

3.1教师及护生要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要加强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认识儿科护士是护理计划的制定者者、实施者、健康教育者,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给学生讲授,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如情景教学、病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法完善健康教育的讲解,并使护生认识到护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患儿及患儿家长对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和预后,所以更要要求护生在学习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健康教育在现代护理中的重要性,以新的护理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以患儿家庭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服务新理念,履行护士的基本职责,并自觉履行健康教育的义务。

3.2提高护生学习健康教育的能动性。

中职护生起点低,基础差,缺乏健康教育意识、理论知识不扎实,所以要不断提高护生知识基础和健康教育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使护生从认识上、行动上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提高为患儿及患儿家长服务的积极性,能够主动、积极、高效地把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给每一位患儿和家长。

3.3加强护生表达及沟通能力,学会与患儿及患儿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儿科护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做好治疗、护理的基础,良好的护患关系需要良好的沟通,而健康教育可以作为护患沟通的切入点和桥梁,积极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儿及患儿家长建立恢复健康信念,并能做到遵守医疗程序的行为。由于患儿年龄、性格及家长知识层次等各方面的差异,使患儿及家长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有所不同,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加强护生交流意识和沟通技巧,包括提问、倾听等语言性沟通技巧和体态、触摸等非语言性沟通技巧的讲解。

3.4加强学习,掌握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做好健康教育,先要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学习如何评估患儿,收集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找出患儿及患儿家长真正关心的问题,作为教育的内容。学习根据患儿的身体状况制定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实际情况、认知程度,选择适合的健康教育方式,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随时收集有关资料,以便动态地评估健康教育的效果。护生学习健康教育,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指导,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及护理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学习,加快知识更新,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素质,另外一方面要鼓励护生广泛学习,自由提问,培养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便更好地适应医院及社区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3.5学习建立儿科护理健康教育路径。

健康教育路径是指临床路径的理论和实施方法借鉴于健康教育的实施上,通过对患儿及家长的评估,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社会、文化等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路径表。教师可以运用展示法、讨论法、临床模拟等教会学生讨论制定儿科护理路径,填充健康教育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热情。

4结语

儿科护理的认识篇2

【关键词】 门诊-输液;发热-护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20-02

发热是儿科的常见症状,是儿童就诊的常见原因〔1〕,占儿科和急诊就诊率的30%〔2〕。儿童发热多由自限性感染引起,主要为呼吸道、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和泌尿道的病毒和细菌感染。一般不需过度的处理和治疗。发热同时也是严重感染疾病的初期症状,发热儿童有患危重疾病的危险,家属如果对发热不了解,缺乏发热患儿护理知识,可造成不必要的担忧和不正确的处理。为了解小儿家属对发热护理认知现状,2013.4.1-4.10对在本院门诊输液的患儿家属进行调查,现将调查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本院门诊输液的患儿家属60人为调查对象,患儿年龄0-6岁之间。

1.2 调查

1.2.1 调查内容 自行编制调查问卷,内容:一般资料,家属与患儿的关系,家属的文化程度,家属对发热护理的认知,以打钩的形式请患儿家属回答8个跟发热护理有关的问题。

1.2.2 调查方法 由调查员向家属详细说明调查目的与方法,所有的调查对象均自愿参与本调查。调查员现场发放问卷,由被调查家属填写,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所获数据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患儿家属资料 共60人,其中男2人(3.3%),女58人(96.7%);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2.82岁;与患儿关系,母亲32人(53.3%),奶奶∠外婆26人(43.3%),父亲2人(3.3%);患儿家属文化,文盲19人(31.7%),小学10人(16.7%),中学19人(31.7%),大专及以上12人(20%)

2.2 患儿家属对发热护理的认知情况,见表1

表1 患儿家属对发热护理的认知(人,%)

3 讨论

3.1.1 本次调查由于地处县级医院,以农村人为主,总体文化水平偏低,平均年龄偏大,家属对小儿发热护理的知识欠缺明显, 整体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本次调查显示,96.7%的家属认为发热要居家休息,不可大量运动;但也有3.3%的家属认为没关系,认为运动后出汗有利于退热,居家休息不利于呼吸新鲜空气。86.7%的家属知道小儿发热要多喝白开水,清淡饮食;13.3%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原本就没胃口,不想吃东西,多喝白开水,清淡饮食会导致小儿更加不想吃东西,小儿想吃什么就吃,会增加食欲。

3.1.2 由于大部分小儿由老人照顾,文化程度低,对小儿发热都依照传统习俗来护理,获得科学护理知识途径少,不知道怎样科学的护理小儿发热,96.7%的家属认为体温38.5摄氏度或以上应给予退热剂;只有63.3%的家属知道小儿测体温以肛温为主,36.7%的家属则认为不正确,应该听医生的,医生说怎样就怎样; 15%的家属知道小儿体温低于38.5摄氏度以物理降温为主,有85%的家属认为是不正确的,认为不用退热剂体温不马上降下来,会导致小儿发生抽搐、惊厥,会烧坏脑子,会烧傻的。物理降温太慢,没什么用。还有一部分则不知道什么是物理降温,会起什么作用。年轻家属虽然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可以从书籍、电视、网络上获取小儿发热护理知识,但因为没有实际护理经验,碰上小儿发热时常常束手无策,她们只能用从年长的朋友、长辈那里获得的知识来护理患儿。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她们认为从老人那里获得的护理知识是正确的,有76.7%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要捂热,要多穿衣服,不能脱衣服否则会加重发热。

3.1.3 家属对药品应用知识普遍欠缺,对抗生素的作用及引发的危害认识不足。她们过于依赖药物,特别是抗生素,42%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一定要用抗生素。她们不知道小儿发热的机制,不知道抗生素有较复杂的作用机理及副作用。认为发热就是有炎症,就要用抗生素,要消炎,她们不知道使用抗生素有严格的要求,不明白在使用抗生素前应做病理学检查、细菌培养或其他辅助检查,应根据检查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家属对给药途径存在很大误区,56.7%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一定要输液治疗,小儿在口服用药时很难配合,不肯服用,很难全喝完,会因药量不足而延长康复时间。还有一部分家属认为输液方便,一天用一次就行了,不用一天几次的喂小儿服药。一旦小儿发热,家属往往就主动要求医生给小儿静脉输液,使用抗生素,以为这样小儿才能好的快。只有43.3%的家属认为是不正确,在选择给药方式时应根据药效并结合患儿病情而定,对于严重感染,病情重,病程长及口服困难的患儿才应考虑选择静脉给药〔3〕。

3.2 对策

3.2.1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应首先加强自身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小儿发热护理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宣传。门诊输液室具有患儿人数多,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等特点。临床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完成某些具体的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等工作,无暇对患儿的家属进行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宣传指导和专业教育〔4〕。针对家属获得科学的护理知识少,护士应提高责任心、爱心,给予家属更多帮助,抓住输液过程的时机,根据家属的年龄,接受能力的情况,主动耐心的向患儿家属用通熟易懂的语言简要的介绍小儿发热护理知识,从患儿就诊叙述中迅速判断其所需求的和所欠缺的知识,结合实际的具体情况,有重点的给予宣传教育、指导护理。对与乱用药,不合理的自主用药,护士应根据患儿不同情况,包括病情、年龄、治疗方法等有选择性的向患儿家属进行宣教〔5〕。使其逐渐认识到滥用药物的危害。为了使家属更方便的获取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健康宣教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介绍宣传。在输液大厅,等候区制作健康教育宣传窗,通过图画,文字介绍的方式制作简单、明了、易懂的小儿发热护理知识内容的板报。通过大厅电视滚动播放关于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PPT,以动画方式吸引家属观看。投放健康处方,以方便家属取看。增加护士一对一的宣传,利用患儿输液的时间与其家属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 合理的宣传,对家属的护理误区,耐心讲解有关知识,纠正误区,增强家属对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学习意识,让他们逐渐掌握如何科学、正确的护理小儿发热,避免过度用药,不和理用药及滥用药物,避免过及心态,能正确的按医嘱护理,使小儿能够得到更科学、正确的护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小儿安全的度过发热期,更好的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WalshA,EdwardsH,courtneyM,WilsonJ,Monaghan S.Paediatric nurses’ Knowledge,attitude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fever management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5,49:453-464

[2]Wong A,Sibbald A,Ferrero F,etal.Antipyretic effect of dipyrone versus ibuprofen versus asetaminophen in children:results of a multinational,randomized,modified double-blind study.clinical pediatrics,2001,40(6):313-324

[3]宗青,陈正姗,钟淑诊等.儿科患儿家长抗生素应用相关知识及健康需求调查[J].护理学报,2008,15(7):17

儿科护理的认识篇3

关键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临床护理专家(CNS)通常是指在某一专科领域护理水平较高的护理人才,其通过设置课程教学、实施临床护理以及会诊等方式加快护理学的发展进程。护理专家课程的设置能够提升护理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护理专家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其护理工作的重要标准,需要进行有效构建和实施。本文以20名儿科护理专家为研究对象,对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名儿科护理专家,包括儿科临床护理、儿科护理管理以及儿科医学专家。成立咨询专家组,专家组人员均具有该领域十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副高级技术职称以上。

1.2方法

查阅文献及资料,设置调查问卷,参照国内外CNS认证评价的综合分析结果,征求护理专家建议,并根据我国儿科护理情况,确定各项评价指标。将调查问卷分别分发给20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待完成填写后统一收回。本次20份调查均收回,且均有效。

1.3统计学分析

将此次调查统计的结果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判断得出P<0.05具有显著差异,该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儿科临床护理课程设置的认识情况

研究组20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均认为组织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2.2儿科护理专家权威程度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分析得出,专家认为专业素质指标最重要,意见较统一。

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护理的质量,特别是儿科护理,患者起病较急,年龄较小、感知能力较低,不注重临床护理工作会造成意外情况的发生,给患者家人和医院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近年来,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开始出现,其作为儿科临床护理的权威,在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方面较普通护理人员均有明显提升。护理专家是指在某一专科领域护理水平较高的护理人才,其可通过设置课程教学、实施临床护理等方式提升护理水平[1]。儿科临床护理专家是儿科临床护理的权威人员,因而其在专科护理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方面应具有更高的水平,能够在临床工作当中及时发现儿科患者潜在的危险,对临床中存在的复杂护理问题通过商讨进行解决,通过与医护人员的团结协作使护理质量获得有效提升[2]。本研究中,通过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儿科临床护理、儿科护理管理以及儿科医学专家对儿科临床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基本相同。依据国内外相关经验得出,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上,如儿科护理学、小儿外科护理学、婴幼儿病情观察、婴幼儿急救护理学等,这就说明我国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应将儿科专业护理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作为重要的评价体系中的重要评价指标。儿科临床护理中最基本的亦是最重要的专业素质便是临床实践技能,其不仅可作为临床护理专家的职业特征,亦是开展课程教学,实施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工作的支撑。儿科临床护理专家的评价指标还包括护理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以及教育能力等,因而临床护理专家不仅需要做好解决复杂护理问题、提升护理质量工作,还应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和健康知识宣传任务。儿科专科课程设置一般设置儿科护理学、婴幼儿病情观察、婴幼儿急救护理学、儿科护理诊断学、小儿外科护理学、儿童健康评估等课程,此外还应根据专科教学的特点合理的设置其他课程,强化专家课程教学工作,构建良好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好的促进临床护理学的发展。本文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分析发现,儿科临床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且所有专家的意见比较统一,均认为专业素质是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评价指标,这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我国应注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强化护理专家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提升整体护理水平[3]。

参考文献:

[1]樊落,席淑华.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44-146.

[2]FranklinA.Nursingleader'sresponsibilityforpatientquality,safety,andsatisfa-ction.Currentreviewandanalysis[J].Nurseleader,2009,8(6):34-43.

儿科护理的认识篇4

【关键词】儿科 护理 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护理安全是医院医疗安全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它是指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的安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护理质量要求增高,尤其儿科病房,由于其特殊性,使其成为一个高风险科室,因此分析影响护理安全因素,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十分必要。

1 护理安全隐患

1.1管理因素

质量管理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认真执行护理“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护士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意识教育,科室考核力度不够,护士长管理不到位,不能充分利用护理资源。

1.2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差,近年来低年资护士增多,专业理论水平及护理操作技术差,安全意识不强,工作中缺乏“慎独”精神,对儿科用药特点掌握不全面,主动巡视差,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1.3护患沟通因素

儿科面对的病人大多无表达能力或表达能力差,加之陪护多,护士缺乏与患儿及家长主动有效沟通,甚至有时对家长的提问,表现不耐烦,回答问题语气生硬,做各项治疗、护理未履行告知义务,出现护患纠纷。

1.4家庭因素

一方面患儿绝大多数是独生之女,家长对他们平时过于溺爱,小儿患病家长常有内疚、焦虑的心理,住院后认为自己是上帝,护士就应当伺候他们,对护士的要求值高,要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用药后病情很快好转,花费低,住院时间短;另一方面陪护及探视人员多,难于管理,易造成患儿院内感染,家长出现不满情绪,护理工作稍有疏忽就会招到家长训斥、谩骂,发生护理纠纷。

2 防范措施

2.1管理方面

2.1.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学习ㄍ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懂法、守法;组织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培养高尚医德,认真执行疾病护理常规及护理操作规程。

2.1.2科内建立质控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制定工作职责、计划、考核目标,检查科内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制定防范措施,并督促落实。

2.1.3护士长对急救物品、药物应做好“五定”管理,充分利用护理资源,做好弹性排班,保证病人多时护士多,及时准确完成各项治疗、护理工作。

2.2护理人员方面

2.2.1更新护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加强护理人员思想教育,培养其“慎独”精神,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根据护士年资不同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内容包括:专科疾病护理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儿科用药等,通过培训使护士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专科技术水平提高,熟练掌握儿科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与医生配合密切。

2.2.2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病人做到“八掌握”,主动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仔细,规范书写护理记录。

2.3护患沟通方面

2.3.1护士面对的不仅是病人,更重要的要面对家属,首先提出先服务家属在服务病人。[2]儿科病人陪护多,家长频繁更换,这就对护士提出更高要求,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心情,对所提问题以真诚的态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耐心解释,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2.3.2护士和蔼友好的微笑,亲切轻柔的抚摸,都能给患儿带来心灵上的慰籍,使患儿感到安全与舒适。[3]对患儿应给予关心爱护、抚摸、微笑,经常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语言,让他们配合治疗和护理。

2.4家庭方面

患儿入院护士应热情接待,安排床位,查看患儿病情,通知医生并遵医嘱完成治疗和护理,介绍医院住院须知,针对一些家长缺乏疾病知识,没有安全感,采取不同的健康指导,如:疾病知识、检查的目的、饮食指导、如何护理患儿、如何配合护士的治疗及护理、安全防护知识等,使家长消除不安心理建立信任感,积极配合护士的工作。

3 结论

儿科护士要做好护理安全的防范工作,首先要提高护理质量,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关心爱护患儿。其次,要加强病房管理,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治疗、修养环境,做到病人及家长满意。

参 考 文 献

[1]尹慧贞.临床护理安全的相关分析及管理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第3期.

儿科护理的认识篇5

【关键词】 儿科护理 压力源 分析及对策

护理工作是致力于人类健康的服务性工作。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科护士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对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家庭期望迫切及社会关注强烈等诸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儿科护士较其他科室护士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1 儿科护士面对的压力源

1.1 繁重而紧张的工作 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儿科护士的编制数量相对不足,她们超负荷的工作、频繁倒班等均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儿科护士要不断掌握各种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岗位对儿科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临床上患儿病情变化多端,儿科护士要经常面对急症、重症患儿的抢救等,都使儿科护士产生很大的工作压力。

1.2 高风险的工作环境 医院环境中有许多有害的致病因素 ,如细菌和病毒侵袭、辐射的损害、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使儿科护士姐妹们在客观上面临感染的危险和其他医源性损伤;另外,在工作中时常担心差错事故的发生,如打错针、加错液、发错药,损害患儿的利益,护士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就会给她们带来很大的心里压力。

1.3 复杂的人际关系 护患关系和医护关系是儿科护士面临的两个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医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儿科护士面对的是心理状态及层次不同的形形色色的患儿,要应对患儿恐惧、哭闹、抑郁等情绪变化,而儿科护士由于职业的角色要求,没有选择余地,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以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这无疑增加了儿科护士的心里压力。同时,护士与患儿家属、医生与其他医务人员的接触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人际间的种种冲突。

1.4 其他 护理工作模式过于简单、职务分工不明确、工作价值认同感低等都增加了儿科护士的工作压力。

2 儿科护士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方面 目前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独尊医疗,不承认儿科护士劳动成果的现象较为普遍。孩子生病后家属心情焦急,加上患儿恐惧而使护理难度增加,家长常迁怒于护士;还有一些家属对医院的规定及程序不理解,对疾病认识不足,产生各种抱怨心理,而我们儿科护士姐妹们常成为不良情绪的发泄对象;与医生相比,护士在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福利待遇等问题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儿科护士长期工作在这种充满压力源的环境中,容易导致心理负荷加重和身体疲劳,心理上失去平衡,产生失落感。

2.2 工作性质与强度 高水准的技术要求是儿科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最重要因素。

由于儿童生理的特殊性,如患儿血管细小,又不会听话,乱动,这样就增加了我们的穿刺难度,有时侯即便打好了又被动穿,并且不易固定,加之患儿恐惧、哭闹和反抗,一些家长在小孩输液治疗时常施以各种不良言行,给执行输液操作的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缺乏经验的年轻父母,因不善于看管正在输液的患儿,常出现自行拔除针头或触碰针头使液体外渗等事情,既激化了家长的不良情绪,又增加了儿科护士的劳动强度。儿科病种繁多,病情变化快,患儿自主语言交流能力差,要求护士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这对儿科护士的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3 医护患关系 在工作中,上下级之间、医护之间、护患之间及护理人员之间都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护患冲突,其涉及双方的权益、健康和经济问题,以及人格和法律责任,稍处理不当,就会陷入困境,这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会给护士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新的护理模式下,儿科护士不仅要与家长、患儿随时沟通,还要付出更多的宽容和爱心。患者投诉机制使用不当,如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家长多认为是护士水平不高所致,忽略了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配合治疗、护理的义务,造成认知反差,盲目投诉,从而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难度和心理压力。儿科护士即使遇到恶意歪曲事实、遭受无端指责甚至打骂等不礼貌言行时也必须保持冷静、平和,不但要理解患儿及其家长,还要帮助患儿解决问题。护士在得不到理解,感到威胁或经历了感情伤害又无法表达时,会感到地位低下,缺乏人身安全,工作满意度下降。儿科护士面对患儿及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层次的患儿家长,加上工作繁重和缺乏理解支持,容易出现负性心理表现,而使儿科护士在医患关系方面的心理压力高于成人科护士。

2.4其他因素 医学模式的转变,高、精、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护理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其职能逐渐拓宽,迫使护理人员必须更新知识结构,造成更新知识需求压力增加。但护理人员继续深造和职称晋升的机会较少,业务水平要求和职业稳定性方面的压力增大。

3 儿科护士在工作中适应压力的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建立现实的期望和目标。

3.2 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提高自我调节、解决问题、决策参与的技巧。

3.3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适当的运动、均衡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工作之余注意培养个人广泛爱好与兴趣,积极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

3.4 定期用应激量表自我测量,面临应激时,采用适宜的自我调节方法,如:听听音乐、唱唱歌、散散步、到书店看看书、上网看看新闻等,为不良情绪寻求一个适当的发泄途径。

3.5 建立支持系统,在面临应激的时侯可向亲属、朋友、同事倾诉,寻求帮助;也要善于利用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如给护士提供更多深造的机会,提高护士的待遇,加强技能培训,合理调配人员,减少护士非专业性工作,避免超负荷工作等。

儿科护理的认识篇6

【关键词】儿科护理压力源分析及对策

护理工作是致力于人类健康的服务性工作。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科护士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对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家庭期望迫切及社会关注强烈等诸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儿科护士较其他科室护士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1儿科护士面对的压力源

1.1繁重而紧张的工作

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儿科护士的编制数量相对不足,她们超负荷的工作、频繁倒班等均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儿科护士要不断掌握各种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岗位对儿科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临床上患儿病情变化多端,儿科护士要经常面对急症、重症患儿的抢救等,都使儿科护士产生很大的工作压力。

1.2高风险的工作环境

医院环境中有许多有害的致病因素,如细菌和病毒侵袭、辐射的损害、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使儿科护士姐妹们在客观上面临感染的危险和其他医源性损伤;另外,在工作中时常担心差错事故的发生,如打错针、加错液、发错药,损害患儿的利益,护士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就会给她们带来很大的心里压力。

1.3复杂的人际关系

护患关系和医护关系是儿科护士面临的两个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医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儿科护士面对的是心理状态及层次不同的形形的患儿,要应对患儿恐惧、哭闹、抑郁等情绪变化,而儿科护士由于职业的角色要求,没有选择余地,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以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这无疑增加了儿科护士的心里压力。同时,护士与患儿家属、医生与其他医务人员的接触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人际间的种种冲突。

1.4其他

护理工作模式过于简单、职务分工不明确、工作价值认同感低等都增加了儿科护士的工作压力。

2儿科护士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

2.1社会方面

目前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独尊医疗,不承认儿科护士劳动成果的现象较为普遍。孩子生病后家属心情焦急,加上患儿恐惧而使护理难度增加,家长常迁怒于护士;还有一些家属对医院的规定及程序不理解,对疾病认识不足,产生各种抱怨心理,而我们儿科护士姐妹们常成为不良情绪的发泄对象;与医生相比,护士在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福利待遇等问题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儿科护士长期工作在这种充满压力源的环境中,容易导致心理负荷加重和身体疲劳,心理上失去平衡,产生失落感。

2.2工作性质与强度

高水准的技术要求是儿科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最重要因素。

由于儿童生理的特殊性,如患儿血管细小,又不会听话,乱动,这样就增加了我们的穿刺难度,有时侯即便打好了又被动穿,并且不易固定,加之患儿恐惧、哭闹和反抗,一些家长在小孩输液治疗时常施以各种不良言行,给执行输液操作的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缺乏经验的年轻父母,因不善于看管正在输液的患儿,常出现自行拔除针头或触碰针头使液体外渗等事情,既激化了家长的不良情绪,又增加了儿科护士的劳动强度。儿科病种繁多,病情变化快,患儿自主语言交流能力差,要求护士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这对儿科护士的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3医护患关系

在工作中,上下级之间、医护之间、护患之间及护理人员之间都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护患冲突,其涉及双方的权益、健康和经济问题,以及人格和法律责任,稍处理不当,就会陷入困境,这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会给护士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新的护理模式下,儿科护士不仅要与家长、患儿随时沟通,还要付出更多的宽容和爱心。患者投诉机制使用不当,如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家长多认为是护士水平不高所致,忽略了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配合治疗、护理的义务,造成认知反差,盲目投诉,从而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难度和心理压力。儿科护士即使遇到恶意歪曲事实、遭受无端指责甚至打骂等不礼貌言行时也必须保持冷静、平和,不但要理解患儿及其家长,还要帮助患儿解决问题。护士在得不到理解,感到威胁或经历了感情伤害又无法表达时,会感到地位低下,缺乏人身安全,工作满意度下降。儿科护士面对患儿及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层次的患儿家长,加上工作繁重和缺乏理解支持,容易出现负性心理表现,而使儿科护士在医患关系方面的心理压力高于成人科护士。

2.4其他因素医学模式的转变,高、精、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护理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其职能逐渐拓宽,迫使护理人员必须更新知识结构,造成更新知识需求压力增加。但护理人员继续深造和职称晋升的机会较少,业务水平要求和职业稳定性方面的压力增大。

3儿科护士在工作中适应压力的对策

3.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建立现实的期望和目标。

3.2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提高自我调节、解决问题、决策参与的技巧。

3.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适当的运动、均衡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工作之余注意培养个人广泛爱好与兴趣,积极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

3.4定期用应激量表自我测量,面临应激时,采用适宜的自我调节方法,如:听听音乐、唱唱歌、散散步、到书店看看书、上网看看新闻等,为不良情绪寻求一个适当的发泄途径。

3.5建立支持系统,在面临应激的时侯可向亲属、朋友、同事倾诉,寻求帮助;也要善于利用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如给护士提供更多深造的机会,提高护士的待遇,加强技能培训,合理调配人员,减少护士非专业性工作,避免超负荷工作等。

儿科护理的认识篇7

【关键词】 小儿内科护理;临床带教;护理责任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3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04-01

现在医院中有很多刚刚从校园毕业的大学生在实习,这些大学生刚刚毕业,缺乏临床上的经验,缺乏对疾病的认识,且动手能力相对薄弱。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医院需要对这些实习生进行临床带教。临床带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却是为医院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必经之路。小儿内科护理临床带教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实习生在学校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这种将理论和实际相联合的方法,不仅可以巩固实习生的理论知识,还加强了实习生的动手能力,对疾病的认识等。本文主要通过分发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的20位小儿内科临床带教教师进行调查,探究小儿内科护理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1 资 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的20位小儿内科临床带教教师,其中男性教师13位,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为(46±2)岁,工作年龄3-20年不等,平均工作年龄为(12±3)年。女性教师7位,年龄为36-50岁,平均年龄为(42±3)岁,工作年龄为4-15年不等,平均工作年龄为8年。

1.2 调查方法 通过分发调查问卷的方法对这20位小儿内科护理临床带教教师进行调查,调查问卷采取当时发放当时回收的方法,而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

2 结 果

从表1中,我们可以得到,在小儿内科护理临床带教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因素:带教教师的因素和学生的因素。其中60%的带教教师认为是带教教师的因素,15%的带教教师认为存在带教教师自身职业素质的问题,20%的带教教师认为存在带教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低的问题,25%的带教教师认为存在带教教师对学生管理不严格的问题。调查中也发现15%的带教教师认为实习的学生不认真学习,25%的带教教师认为实习的学生没有责任感。

从表2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带教教师给小儿内科护理带教提供的一些建议。其中有高达50%的小儿内科护理带教教师认为应该提高带教教师自身职业素质,30%的带教教师认为应该提高带教教师的专业技能,还有20%的带教教师建议医院实行岗位责任制以增强小儿内科护理带教效果。

3 讨 论

主要讨论提高小儿内科护理带教效果的方法

3.1 通过培训等加强带教教师职业素质 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实习,就是使学生可以将理论和实际良好的结合在一起的一个过程,而对于学习小儿内科护理的毕业生来说,临床护理带教尤为重要。因为在小儿内科护理中,对小儿的护理很可能影响到患者的恢复及病情的转变。因此要做好小儿内科护理临床带教。而做好小儿内科护理临床带教的首先就是要加强小儿内科护理带教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

3.1.1 加强在职护理人员素质教育 医院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对在职的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加强其自身责任感和小儿内科护理的专业技能。

3.1.2 将强对护理人员的“三严”教育 所谓的三严教育指的是:严格的组织纪律性的教育、严格的护理操作流程的教育、护理人员护理态度严谨的培养[1]。在教育中,主要培养护理人员专业的技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组织纪律性、培养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的严谨的工作态度。再教育后,希望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虚心学习,认真执行护理中的每一个操作流程。平时生活中关心患儿的生活,给患者家人般的温暖。

3.2 医院应该选好合适的带教教师 一位优秀的带教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给学生起着示范的作用。小儿内科护理中,可能出现各种病症,因此为了保证小儿内科护理带教的质量,医院在选拔带教教师时要严格把关。对带教教师的要求应该是带教教师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临床护理操作熟练。除此之外,护理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任务,在带教之前做好计划。医院人员在带教教师带教的过程中对带教教师进行评估,一旦发现带教教师不合格,医院应该立即采取措施。

3.3 采用岗位责任制 在小儿内科护理带教的过程中,应该实行岗位责任制,不论是带教教师还是实习生。实习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全面负责所带病患的护理工作,在实习生护理的过程中,带教教师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和审核,并适当的给予实习生护理的建议。这样可以使实习生可以全面了解护理过程。

3.4 带教教师带实习生参与重症患者的护理 这样可以使实习生对小儿内科护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认识到自身责任之中,可以使实习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去工作[2]。可以避免实习生出现不认真学习的情况。

4 结 论

小儿内科护理带教应该做好带教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带教教师的选拔、实行岗位责任制以及让实习生参与重症护理等,做好以上这些即可有效提高小儿内科护理带教的效果,为培养小儿内科护理人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的认识篇8

关键词:小儿外科 记录缺陷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00-01

护理记录缺陷是指在医护人员护理病患的过程中,违反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记录失真,资料收集整理不完备,存在缺陷的记录可能导致医生对患儿病情诊断不准确,从而造成病人的双重痛苦,尤其是小儿外科护理记录,儿科是发生护理记录缺陷高风险的科室,记录内容繁多,记录情况复杂,因此,面对新时期医疗事业发展需求,深入研究小儿外科护理记录缺陷并探索有效的对策具有相当主要的现实意义。

1 小儿外科当前护理记录缺陷

小儿外科护理是医院护理中重要的工作内容,然而,由于护理人员水平和经验良莠不齐,在护理记录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记录不认真,法律意识淡薄。在小儿外科护理记录中由于记录不认真,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如记录内容不详细,如对于腹泻患儿的护理记录中只侧重记录大便的次数,而忽视了腹泻过程中患儿的皮肤弹性、口唇情况等内容,记录不认真导致一些对关键内容漏记;护理情况与数据反映不一致,在护理记录中由于个别医护人员马虎,绘制的体温图与护理记录中描述的情况不一致;没有履行告知义务,对于患儿一些特殊护理没能给予与家长沟通,如对患儿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时候,需要给患儿备皮,在护理记录中常常忽视事先征得家长的同意;记录内容缺乏完整性,如对于危重患儿护理记录中,当患儿病危时对于面色、呼吸等显著的体征,如果护理人员不进行认真的观察会将疾病的发展过程遗漏。这种记录不认真的态度表现出来的就是法律意识淡薄。

1.2 护理记录不及时,内容不完整。儿科作为医学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科目,变化性大,护理困难,小儿在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因此医患沟通困难很大,外科护理中出现特殊的变化也很常见,对于小儿的护理过程,病情的变化需要随时记录,一旦记录不及时,出现了特殊情况时由于没有有力的证据,就会出现医患纠纷纠缠不清的情况,而在现实工作中,护士忙于完成各种常规护理,没有及时的记录病情的变化,只能在下班之前进行回顾性的记录,使得护理记录出现记录不及时,记录与病情有出入甚至无记录的现象,护理记录也失去了本身应有的价值,在发生医疗纠纷时不能提供有力的证据。

1.3 凭主观记录,资料收集模糊。在小儿外科护理中,有些护理人员缺乏耐心和责任心,记录常常凭借自己的主观认识填写,导致护理记录上数据与实情不符,无法正确把握患儿的病情及作出正确的诊断,如没有耐心听家长关于病情的叙述,不仔细观察患儿的表现,记录模式单一,不能体现出病情记录的差异性,更为严重的是随意拿出一类病情的病例抄写,抄写中出现错别字、多字、漏字现象,都无法真实的体现患儿的病情。另外,还有一些护理人员实际操作有,但是记录无,这也无法真实的体现护理过程,资料收集的模糊一方面不利于医生根据病例有针对性的治疗,另一方面发生医患纠纷时无法拿出有力的证据,保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1.4 缺乏准确性和客观性。在《护理记录书写规范》一书中明确要求护士记录的内容要符合患者诊疗护理的实际过程,使用医学术语,文字工整,表述准确,语句通顺,并应努力做到“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注重客观资料的描述,而不要将主观分析或计划性的内容书写于护理记录中。但是在实际护理记录中一些医护人员对小儿的病情,症状,治疗时间等描述随意,描述不确切,很多描述甚至出现了主观性的描述,例如小儿外伤治疗护理记录中针对小儿的体征描述基本上是用体征平稳,正常,血压偏高伤口无明显感染等语句代替,而并没有写出小儿体温的具体数据,血压数据,伤口愈合情况等具体情况都未写明白,这些语句严重影响了护理记录的准确性的客观性。

2 小儿外科护理记录缺陷的优化对策

针对于当前小儿外科护理中存在的记录缺陷,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的宣传教育,提高护理记录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论。

2.1 提高业务水平,加强法律意识。当前小儿外科护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较为普遍,因此,需要从理论学习入手,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熟悉护理病历的法律效应,了解护理病历在医疗纠纷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加强病例记录的思想高度,做到认真记录,详细记录,不得随意篡改、涂抹等,在记录中如果出现错误按照规定勾画两横线,同时报保证原来自己的清晰,同时也为出现医疗事故时准确的判断责任负责人奠定扎实的基础。

2.2 加强理论学习,树立责任意识。小儿外科护理不同于一般病患的护理,儿童年龄小,很多病情通过问是无法获知的,需要医护人员进行仔细的观察,耐心的询问,并将观察和询问到的情况如实的填写记录,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加强理论学习,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用关系对待患儿,用耐心对待记录,用诚信对待家属,用忠心对待医疗事业,在强烈责任心的趋势下认真填写记录,与患儿及家属深入交流,兑现白衣天使的诺言。

2.3 关注细节处理,养成常态意识。医护人员的记录工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因此,必须将良好的记录养成习惯,如做到可观、真实、全面、详细的记录,正确的对病情做出评价;按照医院规定的格式书写,应用专业的医学术语,做到字迹工整,无填字、漏字、错别字的现象;保持记录数据与描述情况一致,并及时的与患儿家属进行良好沟通,将每一次护理记录认真完成,将优秀做成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推进护理工作的有效改进。

3 结束语

总之,小儿外科护理记录质量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一个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标准,因此,医院当从大局考虑,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制定相关制度,详实认真的记录是保证医院护理工作良性运转的前提,更是避免医院承担医患纠纷中不该承担责任的证据,提高护理记录水平,促进医院健康积极的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