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8篇

时间:2023-09-28 09:08:03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篇1

[关键词] 文化经济发展负相关性自成逻辑

长期以来,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将文化与经济割裂开来,认为文化与经济就像两条道上跑的车。事实上,文化与经济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便成了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

一、文化为经济增长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价值导向和现代人力资源

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系统中,文化起着导向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有理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导航。这种理性的精神支撑就是社会先进的文化,这种先进的文化反映现代工业文明精神,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和思想文化素质,同时也提升人们的价值观念。今天,文化已经渗透到现代经济活动的一切过程和环节。特别是普遍文化认同在减少和克服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贸易冲突和经济摩擦方面,以及在适应贸易环境和投资环境方面,都具有其他系统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能够起到其他系统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

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力资源,尤其是在当代经济全球化体系中,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对高水平人力资源的倚重就显得更为突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被称之为第三世界经济的“奇迹”,尽管“奇迹”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新加坡在建国之初就确立了“教育立国”、“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建立了一个多元文化相辅相成的良性结构,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文化力”。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国内,也不难发现这一现象,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也是区域生产力水平较高或区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文化对经济的重要性远不是文化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中的现实作用,更重要的是文化对经济还具有久远而深刻的意义。可以预见,未来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经济优势的竞争,更是文化优势的竞争。

二、文化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和经济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为文化提供赖以生存、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当我们从经济对文化发展的作用的视角来看,一方面,经济为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物质基础和丰富的创作源泉。另一方面,经济为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动力和流通市场。经济对文化的需求是促进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恩格斯就曾说过,生产发展的需要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胜过十所大学。在经济的刺激作用下,文化内部产生强大的驱动力以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同时,由于文化艺术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所需要,而当这种需求量逐渐增大时,必然会使其物化成为产品,从而转化为商品价值,并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形成价格,这样,文化就以商品形式在市场上流通。文化产品正是在这一流通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并为其自身的再生产积累资金以实现自我发展。显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建设的发展规模” 。

正是因为经济对文化发展和进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文化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经济发达,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就会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相反,经济落后,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就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我们只有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变更我们的经济基础,传统文化才能够战胜强势的西方文化。因此,现代化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是经济现代化,只有在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构建政治现代化,上层建筑现代化,从而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强势文化。

毫无疑问,正是因为经济对文化的作用是直接的,并且,这种直接作用的存在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所以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关注的必然是经济的发展,并且坚定地认为,只有经济繁荣,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三、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负相关性

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文化和经济总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然而,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总是这样,有的时候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甚至成负相关性,即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并不“自成逻辑”。

我们注意到,文化发达,与之并存的经济有可能非常落后。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文化优势等同于生产力优势、经济优势。因为文化作为一种潜在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变为经济优势还需要通过许多中介和环节。

同时,经济的发展确实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然而,就像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一样,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除了正面的效应之外,也有一些负面的效应。例如“快餐”式的文化使人们的文化鉴赏水平逐渐下降。应当看到,经济发展在促进文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客观上也制约其扩大的内容和质量。

经济发展的自成逻辑并不能证明文化发展的自成逻辑,正如生产力是由低向高渐次发展却并不意味着文化也是由低向高渐次发展一样。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非自成逻辑性,也即负相关性,正是说明了两者关系的复杂性,也就是说,文化繁荣并不意味着经济繁荣,同样,经济发达也并不意味这文化发达。

综上分析,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地看待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两大车轮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这就是,一方面,文化与经济虽然其发展各具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但是它们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密切关系是毋庸置疑的,即经济对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文化对经济具有导向性作用,二者具有互动效应,并在相互作用中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非自成逻辑性要求我们在制定社会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文化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以促进社会快速、有序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陶一桃:经济文化论[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2]程恩富等:文化经济学通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篇2

关键词:流行文化 经济发展 文化经济

在二十一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不断提高和升级,经济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之一,经济、市场、商业等原来只划分为经济学的词语,也伴随“经济学殖民主义的步子”慢慢的进入其他的学科范围。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知识经济”、“学术经济”、“精神经济”等名词变成了中国学术论坛上的最激烈的问题,同样也是频繁出现于各类的学科研究论文杂志上。

流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让本来属于文化的光环被渐渐隐去,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化、商业化特征逐步显现出来,流行文化的大众属性及经济功能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同时也走下圣坛,融入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来。而且,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浪潮中,流行文化同样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因素。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出版了《世界文化:文化,创造性与市场》和《文化可持续发展:行动框架》,这两份资料都对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既影响作出了极为重要的提醒。还有,在纽约艺术联盟的相关报告《文化资本:纽约经济与社会保健的投资》显示,2000年,纽约艺术与文化非营利组织所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是57亿美元。同年,商业盈利的艺术与文化组织(包括百老汇,拍卖会,画廊,影视产业等)的经济效益高达88亿美元。营利与非营利的纽约艺文组织共创造了145亿美元的经济效益。这只是重视流行文化的经济功能的众多条件中的两个事例,我们可以由此看出,现代国际组织对流行文化的经济功能有着极大的关注度。其实。所谓的文化经济,简单来说就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汇融合的社会经济形态,它的特点是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文化与经济成为一体化。这两者其实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作为流行文化,其本质特征便是商业性,流行文化是经过商业运作而制造出来的商品,是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文化。英国学者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也认为,流行文化本身就是商业的文化,它是为大众市场而大批生产的,“他的成长意味着:“任何不能赚钱、不能为大众市场而大批生产的文化,都很少有地位”。比如说,在浙江卫视主办的“中国好声音”就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商业运作,有人评论说,整个节目从“最初的策划、开展过程到最后的销售终端整个过程,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好声音”故意设置了比赛循环的模式,拉长整场比赛时间及进程度,这不但在积累观众的注目度,也是在积累广告的效应。节目播出过程中的“亲情”、“友情”、“眼泪”等环节的设置,也淡化了主办方追求经济效益的目的。而且在比赛的最后关键环节设置的观众短信投票方式,既保持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又成为了该节目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其实,一系列的流行文化产品,不仅能创造大量的直接经济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带动后续相关产业链的发展状态。从某一产业领域来说,文化产品本身所带动的是整个后期所带来的一系列收入,形成了整个相关产业的产业链。而如果如国家的战略角度和对外贸易来说,流行文化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对整个产业链的带动,并且带动了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从流行文化产品的制造商来说,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从中衍生出的其他相关文化产业,如海报、玩具、广告等等,才是形成最大收益的主要部分。例如,在化妆品方面,随着电视剧《冬季恋歌》的播出上映,女主角崔智友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于是,爱屋及乌,大批观众开始接受《冬季恋歌》女主角所用过的化妆品,仅2005年上半年,韩国的化妆品在亚洲的出口数量就超过9394万美元,比以前增加了50%。还有,一部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热播,韩国的膳食和医药产品开始热销。例如,在中国香港地区,冬虫夏草和人参比同期销量涨幅了10%—20%,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出来的资料表明,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我国仅占其中出口额的1亿美元左右,而韩国则达到了80%—90%。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与中药的销售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因此,大力发展流行文化,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乃至一国产品的整体发展,为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果广泛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生产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还可以缓解环境、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使环境、经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变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的相互关系,并且随着人与自然的可协调发展,还使现代经济系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持久的变化。因此,大力发展流行文化为主导的文化经济则具有更加强大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随着流行文化的一步步发展,还能潜移默化的增加接受者对某种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可及接纳,提升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化形象,加强其他国家对本国家文化的认同感、信任感及亲近感,不断丰富本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在使流行文化产品在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形成巨大的整合效应和辐射效应,从而对改善一国整体形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在通过各式各样的流行文化来进行经济效益收入的同时,不能无视流行文化带来的种种弊端,甚至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而降低自己的欣赏趣味。我们应该在获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发挥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积极发展健康的、能够体现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从而才能实现流行文化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文学院刘成学和金银芳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

参考文献:

[1]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

[2][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年3 月。

[3][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3 月,

[4]刘自雄、闫玉刚:《大众文化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篇3

一、文化传播的特点

(一)民族性

文化传播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每个民族都有属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播形式和途径。例如,东方各民族普遍较为含蓄内敛,在文化传播中大多较为婉转。而西方大多数民族都较为外向和开放,文化传播的形式也较为直截了当。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也都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播特点。

(二)地域性

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俗等,文化传播也往往会因为具体地域特色的不同而受到较大的影响,有一些风俗习惯等甚至会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内蒙古地区具有十分独特的民族风情,有著名的那达幕大会和安代舞等娱乐活动,并且还有祭敖包等具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的传统宗教活动。所以,如果与这些地区进行贸易往来的时候,在进行贸易洽谈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和风俗文化,积极调整谈判方式和方法 以取得最好的贸易协定结果。再如,我国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内蒙古地区的人民性格较为直爽,说话言简意赅,所以与当地人民进行经济交往,一定要落落大方,以免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洽谈的最终效果。

(三)多样性与渗透性

文化传播是多样化的,并与社会其他的一切活动关系密切。所以,达到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小到一个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易,都可以借助于文化传播的多样化来进行顺利的开展。而文化传播还会对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并逐步渗透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文化传播的渗透作用可以促进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交流,从而为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提供良好的文化保障。

二、文化传播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文化传播与经济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关系密切。

(一)文化传播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经济之间的交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交换和物流传递等,更多的是文化和思想方面的交流。所以,文化传播对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仅有深入全面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才能更好的实现经济的发展。以我国国内各省份之间的贸易往来为例,近些年来,国内各省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但是,在实际的贸易往来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一些看似简单的贸易交易行为,却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最终交易无法顺利进行,甚至最终取消了交易。究其原因,可能确实受到了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质量问题、市场问题等,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文化上的显著差异。例如,在我国与西方一些国家进行贸易洽谈的时候,西方的代表常常会十分强调人权的问题,并对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待遇和权力问题表示很难理解和接受。而目前我国对人权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将人权当做一个发展中的概念。这样一来,在实际的贸易往来过程中,我国便与西方各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些文化认识上的分歧直接影响到我国与西方各国的贸易往来。而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国内个民族之间进行经济往来的时候,也极易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所以,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十分注重加强与各国之间,以及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传播,从而打破与国与国、省与省之间的文化壁垒,为正常的贸易往来扫清障碍。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和作用。例如,内蒙古地区的蒙古包和那达慕大会闻名于世,并成为内蒙古地区的形象代表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传播着,并极大的促进了当地旅游业行业和服装行业等行业的发展,从而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的发展对文化传播的催化作用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传播的技术和手段也就越先进,传播水平也就越高。例如,内蒙古人民豪爽大方、热情好客,给全国其他地区甚至是其他国家的人们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于是,在与其他地区或者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时候,便十分顺利。而传播当地文化和人文精神等的过程中利用到的各种媒体及相关技术的完善发展也体现出当地的经济实力。所以,经济发展对文化传播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可以极大的促进文化的传播。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失去了经济这个基础,文化传播也无从谈起。从这个角度来讲,各个国家之间、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也十分具体的体现于文化传播的竞争上。在文化传播的竞技场上,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传媒水平。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些国家都十分重视文化传播工作,尤其是对外的文化传播。不少西方国家都选择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将自己国家的文化、思想等传播到东方各国,并得到大家的接受和认可,在建立了一定的文化认可基础之后,便开始利用人们的心理大规模的开展各种经济行为。

(三)文化传播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

文化传播与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积极地转化着。在经济领域中,各种经济方面的规范制度和惯例等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之后,便会逐渐形成被人们广泛认可的“经济文化”,这种“经济文化”又会融入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文化体系中,成为整体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此时,经济与文化变融为一体,经济便积极的转化为文化 。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谈到“企业文化”,其实,“企业文化”便是“经济文化”的一种,“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并代表了企业日常各种经济活动的核心主张。而一个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其“企业文化”也会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对教育等非经济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文化传播这个大熔炉里,“经济”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并通过文化传播的深入加工,制造出各种各样为经济管理和经济发展服务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又会发过来对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于是,文化传播和经济之间又一次融为一体,成为密不可分的一对组合。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篇4

一、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文化是人们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习俗、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

从文化的角度解释经济增长原因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马克斯・韦伯认为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起因应该从西方文化中独具的合理性中去寻找。他指出由宗教改革而衍生出来的禁欲主义新教所提倡的“天职”的观念促使企业家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伦理观的出现,从而以一种价值合理的行动“创造”出了资本主义。

新制度学派代表人诺斯,指出文化因素可以通过制度环节影响经济绩效。他认为一次正式制度的变迁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正式制度的变迁方向和非正式制度演变在方向上的一致性和相容程度。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必须实现高度的相容,否则就会出现社会摩擦、动荡。可见,作为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识体系,文化的演进直接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影响一国的经济绩效。

格雷夫从文化信念与社会组织和制度安排的角度解释文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他认为:一、经济制度由文化信仰和组织这两个相关的因素组成,由于文化信仰是未经协调的各种预期,经济制度的变迁受其历史的影响;二、制度结构之所以表现出路径依赖,是因为过去的行为、文化信仰、社会结构和组织都影响着价值观念和社会实施机制的发展,从而压制了背离旧有行为模式的灵活性。

Faria and Leon-Ledesma把文化积淀定义为一套变化缓慢并且在人的一生中接受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他们把文化积淀设为一个由各种指标组成的变量,通过对87个国家文化积淀指标的回归分析得出:文化积淀与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政治高度不稳定的国家或者实行高度法治的国家相对要小得多。

韦森沿着格雷夫的思路,系统研究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赖以生存的文化因素以及不同的文化传统对社会制度结构的影响,指出中国历史上信奉的集体主义文化因子决定了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内卷性(道路锁定)的路径,而西方社会个人主义的文化因子决定了西方社会制度变迁外卷性(进化演变)的路径,不同的文化传统导致了不同的变迁路径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增长路径。

二、中国文化与经济增长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自此中国开始了制度变迁的历程。这一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12月到1984年9月,是农村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扩散过程,其主要的内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第二阶段从1984年到1992年,是城市经济体制的强制性和诱致替变迁的过程,其主要内容是围绕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实行资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等改革而推行的包括价格体制改革、市场体系的培育、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改革。第三阶段从1992年春“南巡讲话”开始,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主要内容是在宏观层面上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所有制结构,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为企业营造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外部条件;在微观层面针对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权责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中国二十多年制度变迁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经济各种制度的高效运行要求有一套高度相容的非正式制度与之契合。按照哈耶克的观点,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一种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它的有效性取决于一个一般规则,即个人“私域”的不受强制,而这个“私域”的核心内容是个人财产权利的保护。市场经济制度的有效性正是来自于具有财产权利的个人,通过自由竞争,将个人的专有知识和特殊偏好通过价格表达出来。不难看出,这一套正式制度背后蕴涵的非正式制度或文化基因就是个人主义精神以及对私人财产的尊重和法治精神。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社会”,从最深厚的文化层次传承下来的是“家”的概念,一切资源都是属于“家”的而且以血缘关系的亲疏为判断标准进行分配,这种集体主义的文化禀赋使排他性的私人产权很难确立起来。另外,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伦理道德,必然决定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由“关系”决定的,市场是依托于人际关系的网络而发展的,交易是以人的身份为基础的“人格”化交易,因此,交易半径狭小,不利于人和人之间合作秩序的扩展。最后,这种集体主义的伦理道德决定了中国社会自秦汉以来习惯于用伦理代替了宗法,用礼俗代替了法律,用家族关系调和了西方社会固有的“个人与社会”和“社会与国家”的冲突。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篇5

2009~2011年高考考查本专题考点的试题:

专题考点2009年2010年2011年

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形式山东文综卷•22(选)浙江文综卷•41(非选)

文化的社会作用山东文综卷•29(非选)全国文综新课标卷•39(非选)安徽文综卷•37(非选)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广东政治卷•31(选)江苏政治卷•18(选)福建文综卷•31(选)山东文综卷•29(非选)安徽文综卷•37(非选)北京文综卷•25(选)

全国文综新课标卷•39(非选)福建文综卷•39(非选)天津文综卷•4(选)江苏政治卷•20(选)安徽文综卷•37(非选)

文化与综合国力山东文综卷•29(非选)安徽文综卷•37(非选)

注:“选”指选择题,“非选”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1.本专题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历年的高考中均有涉及,尤其是通过主观题的形式,结合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热点,进行跨模块综合考查。这类题目立意高、形式新、能力要求高,在备考中要注意综合掌握。

2.复习本专题时,要格外注意结合图表、数据、热点材料,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以及综合国力的关系;结合时代精神如劳模精神、志愿者精神等,分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考点指津】

1.文化的内涵

(1)从本质上看,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从范围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

(1)特有性。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实践性。从文化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来看,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物质性。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5.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主要表现在: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文化通过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③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④简单地说,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就是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①从国内来看,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从国际来看,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③简单地说,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就是政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

(3)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

6.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对综合国力的重要性。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2)大力提高文化竞争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考点拓展:

“硬实力”“软实力”与“巧实力”。

“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

“软实力”,是指精神性力量,如国家的凝聚力、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认同程度等。

“巧实力”(smart power)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苏珊尼•诺瑟2004年在《外交》杂志上提出的,强调综合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来实现美国外交目标。2009年1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正式提出,美国将采取“巧实力”战略来处理国际关系。“巧实力”既不是“硬实力”,也不是“软实力”,而是综合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一个整体的战略。

【高考回眸】

1.(2008• 广东政治卷•17)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解析:《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说明A是正确的。题中不能体现文化形式的“丰富”,故不选B。文化的发展虽由社会实践推动,但作为社会意识范畴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并不一定与社会实践同步,故不选C。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知识分子的作用虽然重要,但他们也仅是人民群众中的一部分,不能以部分代替整体,故不选D。

2.(2009•福建文综卷•31)2008 年6 月18 日,中国邮政发行了《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和邮资封。《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形象地展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由此可见

A.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B.文化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C.邮票成为展示文化软实力的载体

D.发行邮票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解析:题干揭示的是我国通过邮票这一文化载体反映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B正确。A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观点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材料中也没有提到文化软实力,不选C。

3.(2011•天津文综卷•4)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具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解析:B表述错误,应是社会实践的发展决定文化创新;C表述也错误,错在“总能推动”,文化对经济也有可能起阻碍作用;D强调的是经济的基础作用,与题意无关;A正确表明了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关系。

4.(2010•北京文综卷•25)文化是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

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 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 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运用3D技术制作电影是文化现象,“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强调了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性,①③正确。②④与题干主旨不一致。答案为B。

5.(2011•江苏政治卷•20)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启迪我们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故选①③。题干中没有涉及世界多极化和跨国公司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②④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6.(2011•安徽文综卷•37)2011年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话题一 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解析:本题已经明确了答题的切入点是“文化作用”,调动教材中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等知识,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创新设计】

1.“文化的水越有活力,民主的船越能顺行”,这句话说明

A.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B.优秀文化推动政治进步

C.文化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D.文化以经济为基础

2. 2011年5月7日,重庆市委书记在会见“石油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讲总队一行时指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仅不过时,而且正当时,重庆正处在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这是因为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优秀文化具有永恒性,其内涵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改变 ③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不同的实践产生的文化完全不同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一体化。”这种观点

①认为各种文化间的差异会逐步消除 ②肯定了经济对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③肯定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④否认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4.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文艺作品;伟大的文艺作品,也往往反映和记录着伟大的时代。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和精彩的文化活动呈现于中国各地的舞台上,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文化精神大餐。这说明

①人们在实践中既创造文化,也享受文化 ②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各具特色的文化都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④文化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创造的精神产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2011年8月8日,第九套广播体操正式。新中国成立60年,广播体操曾经是政治、曾经是暗示、曾经带有色彩,也曾经是国家主义“身体政治”的浓缩物。最终,每一套广播体操都在不经意间化为所在时代的符号。这体现出

A.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B.文化反映政治并决定政治的发展

C.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6.“名人效应真好,滚滚飞来钞票。称为行者故里,石头立马变宝。”下面这则《悟空故里》的漫画给我们的警示是

A.地方名人已成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B.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

C.文化要与经济相互交融

D.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发展传统文化

7.总理曾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上述观点表明

①文化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 ②文化对国际竞争具有重要作用 ③文化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④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8.2011年4 月14日,总理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指出,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要把加强同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道德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

(1)我国道德文化建设“短腿”的现象说明了哪些文化生活道理?

(2)结合总理的讲话,分析说明加强道德文化建设的意义。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部上海城市形象宣传片《上海》自2011年8月1日开始,出现在了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二号楼的黄金位置。外滩、陆家嘴、新天地、苏州河等上海的地标性场景和上海市民意气风发的笑脸在世界上最繁华的地方交替出现。这说明上海开始更加自信、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努力提升国际形象,中国城市公关时代已经来临。

材料二:2011年6月24日, 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上千年的持续演变过程中,融汇和吸附了大量的中国儒释道主流文化的各类史迹。保塔、雷峰塔遗址、六和塔等作为“文化名湖”的支撑元素,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面对申遗成功后的旅游大潮,有人认为“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游客多多益善”;也有人反对这种观点,认为“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必须适当控制游客的数量”。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播放《上海》形象宣传片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

1.B 提示:题干体现的是文化与政治的关系,A、D不选。C说法错误。

2.C 提示:文化的内涵会因为时代变迁而改变,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④观点错误。

3.B 提示:注意本题是要对题干中的观点进行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一体化”,看到了经济对文化的影响,并认为各种文化间的差异会消失,这与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相违背,故排除③,①②④应选。

4.A 提示:只有先进的文化才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故③错误。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④错误。

5.A 提示:材料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的关系,A正确,B中文化“决定政治的发展”说法错误应排除,C、D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6.B 提示:漫画讽刺的是一种错误的文化开发活动,故选B。

7.B 提示:①④夸大了文化的作用。

8.(1)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同步。我国文化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仍然是一条短腿,说明了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诚信缺失、道德滑坡是导致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有利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物质富有的同时精神也富有,这样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有利于市场主体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篇6

关键字:人力资本理论、人口文化素质、经济发展

一、人口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

在格兰杰检验之前首先对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化预处理(如对数变换及差分处理),保证预处理后的时间序列数据基本平稳,只有各个变量平稳时才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检测。

人口素质方面选取DPJSJYNX(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一阶差分)、DLNWHBZ(大专以上文化人口比重取对数后的一阶差分)两个指标;经济发展发面选取DLNRJGDP (人均GDP取对数后的一阶差分)指标,利用EViews 软件对指标变量之间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到结果:平均受教育年限、大专以上文化人口比重均为影响人均GDP提高的因素。

二、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

在格兰杰检验的基础上,为了了解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各指标之间存在的定量关系,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选取代表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从回归模型的结果中来判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定量影响。

以X 1(人口自然增长率)、X 2(平均受教育年限)、X 3(大专以上文化人口比重取自然对数)为自变量,Y 1(人均GDP取自然对数)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得到回归模型:

Y1 =4.575 -0.01 X1 +0.53X2 +0.638X3 R2=0.999 DW=0.773

t =(9.194)(-2.625)(7.278)(10.482)

sig=(0.000)(0.000)(0.000)(0.014)

此模型的拟合程度R2为0.999,模型拟合程度较好;经对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得T值为-4.485211,相应P值为0.0062,残差序列平稳,即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回归模型有效。

通过以上模型得出结论:改革开放以来,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人均GDP将增加将近70个百分点,可见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大专以上文化人口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 ,人均GDP将提高0.6个百分点。

三、人口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算

从理论基础方面看,人口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可以从人力资本理论中得以佐证。

1、青岛市人口素质评价指数测算

对人口素质进行建模必须首先定量化评价,人口素质评价指数的测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标体系的权重值和标准值的设定。综合考虑,将平均受教育年限设置为2~15年较为合适;考虑青岛市历史中大专以上文化人口较低的因素,放宽对下限的设置,以0为下限上限为24%。二是指标数据取值和指标加权汇总,首先对每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然后使用加权求和模型进行加权。

2、青岛市固定资产存量核算

关于资本存量的估算,目前通用的方法是永续盘存法。在估算青岛市历年资本存量时,利用公式是Kt=It+(1-%]t)Kt-1 ,其中 Kt=表示第t 年的资本存量, Kt-1表示第 t-1年的资本存量, It为第 t年的投资,%]t 表示第t 年的折旧率(10%)。资本存量估算以1949年为起点。

3、青岛市人口文化素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测算

本文贡献率的测算依托于方法上最为成熟,应用也最普遍的C-D生产函数模型,生产函数测算贡献率,传统做法是选定一个公共基点年份,以基点年份到目标年份之间的数据序列作为测算样本。下文将根据青岛市历年统计数据或计算所需要素数据,并分3个时段:1980-1990、1990-2000、1990-2010,进行测算,分别采用SPSS系统估计生产函数模型的参数,并计算相应的贡献率。

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生产函数模型的参数,在计算贡献率时,为了使贡献率结果有较好的可比性,我们对参数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后再进行了测算如下表所示,从中可以观察青岛规模效应的变动情况。

人力资本存量模型下的要素贡献率测算结果

观察该模型的测算结果得知:青岛市各阶段的人口素质贡献率较为稳定,大约保持在10%的水平;从定基年份贡献率的测算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稳定提高,资本贡献率稳中有升,劳动力贡献率有所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技贡献率,可以理解为资本和劳动力贡献之外的剩余要素,如资源、土地、科技、制度等等,并且在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之中也因含有科技因素的存在,如引进国外设备和人才,从一定意义上讲属于可以因素在资本和劳动力素质上的体现。综合考虑上述结果,我们认为人口文化素质的贡献率应在10%左右。

四、 针对青岛市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几点启示

首先,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所进行的投资, 包括对人的体力、智力和能力等方面的投资, 其投资范围主要包括正规教育、培训学习、医疗保健等方面的费用支出。人口文化素质是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组成内容, 教育是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手段和主要投资方式。为此,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多种类、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齐全的教育体制,实施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继续抓好初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下促上带地把中等教育搞上去;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加强文化媒介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接受知识传播的普及率和覆盖率。改革科技文化市场的流动机制,加强地区间、产业间的科技文化交流,促进人口文化素质结构和分布的优化合理。

总之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短时期内难以改观,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套努力,必须要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青岛统计年鉴.1949-2010

[2]奋进的三十年-青岛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就.1949-2010.

[3]我国人力资本测算及其应用研究.王德劲、向蓉美.西南财经大学.2007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篇7

关键词:黑土地 文化 经济 发展

人们经常谈及并探讨“晋商”、“徽商”,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东北老工业基等,这些都为地方经济发展打上了地域文化的色彩,其实就是暗指经济和地域文化存在辨证关系,人类追求什么?当然是文化!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也将是经济运作方式与条件的重要因素。但是,也同时体现出这些新兴国家的思维方式也是发散思维,极其活跃。

文化的发展建立在经济繁荣基础之上,文化为经济服务,而经济又推动文化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文化地位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中国经过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阵痛,如今在世界上gdp产值位列前三名,随之文化地位也显得突出,各地“汉语热”则说明这一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培育发展一方文化,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文中阐述的黑土文化指的是以东北三省为主,包括内蒙古东部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幅员广阔物产丰富,大森林、大湿地、大粮仓以及丰富的矿藏,世界上少有的黑土地也分布在这里,用地大物博来形容绝不为过。这里民风淳朴、百姓善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得天独厚的物产资源和人文条件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后劲。

一、打造黑土地的生态农业

中国黑土区域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及辽宁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总面积101.85万平方公里;乌克兰大平原的面积约为190万平方公里,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公里。3个黑土地带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温带,由于植被茂盛,冷热季节的更替,导致大量枯枝落叶腐化、分解,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层,“寒地黑土”之称由此而得。寒地黑土物产已经成为世界绿色有机食品最好品质的代表。

绿色是市场消费潮流,而寒地黑土是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其生产标准是建立在绿色食品标准之上的标准,寒地黑土经济也是超越传统运作模式的现代经济。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黑土物产虽然产品优,但名气不大、品牌不响,外埠商贾经常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收购这里的原产品,经过包装后就能卖出大价钱,而生产寒地黑土物产的人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效益。

寒地黑土协会建立健全了一整套以生态经济为统领的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体系,在这套高准则的《寒地黑土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和《寒地黑土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寒地黑土证明商标使用权申请程序》以及产品可追溯的产品安全码等一系列标准和执行制度的“硬性约束”之下,生产基地、相关加工企业和贸易公司都在统一的高标准控制之下执行生产和服务,确保了寒地黑土绿色物产的产品质量和品牌质量。

高纬度、高寒冷,地广人稀,这些独特的自然环境,农作物一年一熟,营养丰富,配合绿色食品的生产,为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打造成绿色食品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截至去年年末,已有110家企业238个产品使用寒地黑土证明商标,涵盖了农、林、牧、渔、副等各个农业产品,包括粮食及其加工工业、乳、肉、禽、蛋、鱼、瓜、果、茶、饮品、调味品等各个产品类别,我省通过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面积达到4680万亩,无公害食品实现全覆盖,有1028种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72种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有5225种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用鱼皮做衣服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如今再做一件鱼皮衣成本相当昂贵,掌握这种技艺的人也屈指可数。

此外,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赫哲族伊玛堪、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等其他非遗展示,以及赫哲族萨满舞、角雕制作技艺、麦秸工艺等民间艺术也同样精彩绝伦。

二、打造黑土地的生态旅游业

发展文化产业,使得文化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同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现在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抓文化也就是抓经济,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文化品位和精神含量也是其一个有力的体现。最终达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的和谐共存与发展。从而使文化事业的发展融入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人类从原始经济形态进入农业经济形态、工业经济形态和现在的知识经济形态,历时数千年,经济与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济是基础,文化反映一定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又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这可以称之为文化与经济的“同流”。然后推陈出新,利用现有经济水品建设学习并开发新文化技术的物质基础设施和大环境,之后文化又持续走向发展,再后来两者都

是相互交替发展,就这样相互作用,文化和经济都走上了不断发展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形成了绚丽多姿的寒地黑土文化,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

(1)肇东国画:肇东国画以它的群体优势在国内画坛上崛起,并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引起人们的关注。

(2)海伦剪纸:海伦剪纸有着较高的艺术成果。剪纸带头人傅作仁创作的大型剪纸《东方红》18幅,进京展出,其中《葵花向阳》等3幅作品被总理转赠铁人王进喜和东海舰队。海伦剪纸每年在各级报刊上发表百余件,同国内外进行交流几百幅。

(3)北林风筝:北林风筝群体建立于90年代初,自1990年至1995年连续5年组织8个队参加北京国际风筝赛和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7项,团体奖8项。近年来,北林风筝更是越飞越高,队伍不断扩大,花样不断翻新,每年春节在城郊旷野都有大批风筝爱好者追风斗艳,吸引许多游人驻足观看。

(4)庆安版画:庆安版画起源于五十年代末转业官兵业余创作的北大荒版画。进入新世纪,睿智的庆安版画创作群体,以创新的精神和思维,开始把目光盯在了版画的商品化创作上,由单纯艺术作品创作转向文化商品创作

(5)望奎皮影:望奎皮影历史悠久,于清朝同治年间传入望奎,历经百年风雨,从崔春芳、关兴久、张学文到谷宝珍,现在已经是第四代了,他们表演的皮影戏《三请樊梨花》、《红月娥做梦》等剧目多次被省电台、电视台采录实况,《三请樊梨花》还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望奎县画家张家纯,将我国传统的皮影艺术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创造出皮影画,使之在景灯下的艺术效果定型在纸绢上,充分展示出中国皮影艺术的价值和迷人风采,先后在我省及大洋彼岸美国等地展销。

高纬度、高寒黑土,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黑土文化,在大家热议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时候,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下的高寒“热土”定会不负重望,头顶绿色环保、原生态的桂冠勇立潮头,大生态、纯绿色的物产和旅游将为该地区带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史志,2006.8

2.新华文摘,1984.7

3.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8

4.食品与健康,2000.6

5.理论与观察,2005.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篇8

关键词:黑土地 文化 经济 发展

人们经常谈及并探讨“晋商”、“徽商”,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东北老工业基等,这些都为地方经济发展打上了地域文化的色彩,其实就是暗指经济和地域文化存在辨证关系,人类追求什么?当然是文化!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也将是经济运作方式与条件的重要因素。但是,也同时体现出这些新兴国家的思维方式也是发散思维,极其活跃。

文化的发展建立在经济繁荣基础之上,文化为经济服务,而经济又推动文化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文化地位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中国经过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阵痛,如今在世界上gdp产值位列前三名,随之文化地位也显得突出,各地“汉语热”则说明这一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培育发展一方文化,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文中阐述的黑土文化指的是以东北三省为主,包括内蒙古东部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幅员广阔物产丰富,大森林、大湿地、大粮仓以及丰富的矿藏,世界上少有的黑土地也分布在这里,用地大物博来形容绝不为过。这里民风淳朴、百姓善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得天独厚的物产资源和人文条件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后劲。

一、打造黑土地的生态农业

中国黑土区域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及辽宁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总面积101.85万平方公里;乌克兰大平原的面积约为190万平方公里,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公里。3个黑土地带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温带,由于植被茂盛,冷热季节的更替,导致大量枯枝落叶腐化、分解,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层,“寒地黑土”之称由此而得。寒地黑土物产已经成为世界绿色有机食品最好品质的代表。

绿色是市场消费潮流,而寒地黑土是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其生产标准是建立在绿色食品标准之上的标准,寒地黑土经济也是超越传统运作模式的现代经济。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黑土物产虽然产品优,但名气不大、品牌不响,外埠商贾经常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收购这里的原产品,经过包装后就能卖出大价钱,而生产寒地黑土物产的人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效益。

寒地黑土协会建立健全了一整套以生态经济为统领的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体系,在这套高准则的《寒地黑土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和《寒地黑土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寒地黑土证明商标使用权申请程序》以及产品可追溯的产品安全码等一系列标准和执行制度的“硬性约束”之下,生产基地、相关加工企业和贸易公司都在统一的高标准控制之下执行生产和服务,确保了寒地黑土绿色物产的产品质量和品牌质量。

高纬度、高寒冷,地广人稀,这些独特的自然环境,农作物一年一熟,营养丰富,配合绿色食品的生产,为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打造成绿色食品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截至去年年末,已有110家企业238个产品使用寒地黑土证明商标,涵盖了农、林、牧、渔、副等各个农业产品,包括粮食及其加工工业、乳、肉、禽、蛋、鱼、瓜、果、茶、饮品、调味品等各个产品类别,我省通过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面积达到4680万亩,无公害食品实现全覆盖,有1028种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72种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有5225种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用鱼皮做衣服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如今再做一件鱼皮衣成本相当昂贵,掌握这种技艺的人也屈指可数。

此外,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赫哲族伊玛堪、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等其他非遗展示,以及赫哲族萨满舞、角雕制作技艺、麦秸工艺等民间艺术也同样精彩绝伦。

二、打造黑土地的生态旅游业

发展文化产业,使得文化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同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现在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抓文化也就是抓经济,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文化品位和精神含量也是其一个有力的体现。最终达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的和谐共存与发展。从而使文化事业的发展融入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人类从原始经济形态进入农业经济形态、工业经济形态和现在的知识经济形态,历时数千年,经济与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济是基础,文化反映一定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又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这可以称之为文化与经济的“同流”。然后推陈出新,利用现有经济水品建设学习并开发新文化技术的物质基础设施和大环境,之后文化又持续走向发展,再后来两者都

是相互交替发展,就这样相互作用,文化和经济都走上了不断发展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形成了绚丽多姿的寒地黑土文化,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

(1)肇东国画:肇东国画以它的群体优势在国内画坛上崛起,并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引起人们的关注。

(2)海伦剪纸:海伦剪纸有着较高的艺术成果。剪纸带头人傅作仁创作的大型剪纸《东方红》18幅,进京展出,其中《葵花向阳》等3幅作品被周恩来总理转赠铁人王进喜和东海舰队。海伦剪纸每年在各级报刊上发表百余件,同国内外进行交流几百幅。

(3)北林风筝:北林风筝群体建立于90年代初,自1990年至1995年连续5年组织8个队参加北京国际风筝赛和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7项,团体奖8项。近年来,北林风筝更是越飞越高,队伍不断扩大,花样不断翻新,每年春节在城郊旷野都有大批风筝爱好者追风斗艳,吸引许多游人驻足观看。

(4)庆安版画:庆安版画起源于五十年代末解放军转业官兵业余创作的北大荒版画。进入新世纪,睿智的庆安版画创作群体,以创新的精神和思维,开始把目光盯在了版画的商品化创作上,由单纯艺术作品创作转向文化商品创作

(5)望奎皮影:望奎皮影历史悠久,于清朝同治年间传入望奎,历经百年风雨,从崔春芳、关兴久、张学文到谷宝珍,现在已经是第四代了,他们表演的皮影戏《三请樊梨花》、《红月娥做梦》等剧目多次被省电台、电视台采录实况,《三请樊梨花》还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望奎县画家张家纯,将我国传统的皮影艺术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创造出皮影画,使之在景灯下的艺术效果定型在纸绢上,充分展示出中国皮影艺术的价值和迷人风采,先后在我省及大洋彼岸美国等地展销。

高纬度、高寒黑土,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黑土文化,在大家热议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时候,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下的高寒“热土”定会不负重望,头顶绿色环保、原生态的桂冠勇立潮头,大生态、纯绿色的物产和旅游将为该地区带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史志,2006.8

2.新华文摘,1984.7

3.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8

4.食品与健康,2000.6

5.理论与观察,200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