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家长应具备的教育素质8篇

时间:2023-10-02 08:55:50

家长应具备的教育素质

家长应具备的教育素质篇1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家长素质 教子艺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认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了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马、养鸟、养鱼,都要先懂得专门的方法,才可能养得好,难道养小孩子,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陈先生这段深入浅出的教诲,阐明了一对夫妻有了孩子,只是取得了父母资格的自然条件,然而要成为合格的父母,还须通过学习,获得专门的知识和专门的方法。所以,只有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会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和深远的影响。

一、家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为人父母的素质实际上由两个方面组成。家长的一般素质是家长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文化水平、品德修养和健康体质等。它是一个国家公民的基本素质。家长的一般素质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又是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所必备的特殊素质的基础。家长的特殊素质是指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应具备的素质,即“教育素质”。它包括正确的教养观念、丰富的教育知识和科学的教养行为等,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质量。孩子成才令天下父母心驰神往,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要成为合格的父母,家长应从哪些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呢?

1.高尚的道德素质

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第一位的,合格父母最重要的素质首推思想道德素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长期的全方位的教师。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最初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就是父母。孩子的思想品德素质正处于形成期,可塑性强,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熏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孩子影响非常深刻。因此,家长的崇高品德是一种教育力量,不仅能影响孩子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形成,而且能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尤其在社会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今天,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有积极的变化,如强调竞争、开拓等;也有消极倾向,如优良的传统品德遭冷遇。广大家长应该禁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在崇拜金钱的喧嚣中冷静下来,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因为家长高尚的情操、文明的举止会深深感染孩子,子女“自然似之”。

2.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因素的特性品质,包括知情意和人格诸方面的心理特性品质。就心理素质而言,家长对子女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家庭教育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儿童是在一种与家长的心理融合、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中生活,因此他们对家长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家长有心理障碍,会投射到子女的心灵上。子女在心理上甚至生理上的某些病态在家长的精神状态中可找出原因。研究证实,家长自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则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高达60.00%。可见,父母的心理成熟和健康水平是有效发挥父母功能的基础。父母的抑郁、焦虑水平较低,其角色适应就较好,对儿童的反应较为敏感,态度也较积极;而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父母则不可能提供敏感、适宜的抚养行为。因此,要培养高情商、心理品质优秀的子女,家长本身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同时,要想改变子女身上的某些东西,首先要意识到这些在自己身上能否得到改变,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子女具有良好个性和优秀人格。

3.一定的文化素质

家长的文化素质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家长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可满足子女的求知欲望,树立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威信,掌握教育的主动权,为子女树立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的榜样。另一方面,家长的文化水平又影响着他对教育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因为家长的教育知识除来源于前人的直接经验和自身的经验外,还需从传播媒介、各种出版物及其他途径摄取,并从中总结归纳精华,加以运用,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这与家长的文化水平有联系,但又不等同。未来的家庭是学习型家庭。因此,家长要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结合家庭教育实践的需要,有选择地掌握有关子女教育方面的各种知识,如儿童心理学、生理学和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

4.必要的教育能力

这是家长素质中重要的一项,其直接关系着家庭教育的进行和效果。家长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固然重要,但并不等于教育能力。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差异,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可能有固定模式,因此家长需要具备必要的教育子女的能力,以妥善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调查数据证实,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与教育方式有明显的相关。用心学过家庭教育知识的家长,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比例都达到60%以上,而没有学过者,采取宽容型教育方式的比例最高,专制型次之。缺乏养育知识的家长,往往在教育态度上自相矛盾,双方不一致或盲目服从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分歧态度下养育的孩子更易出现极度不安和激烈反抗、行为和轻视父母、霸道、任性等。家长的教育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和选择教育时机的能力;选择运用教育方式方法的能力;妥善处理教育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化子女思想的能力;培养良好习惯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教育成功与否往往是这些能力的综合表现。但是,家长的这些教育能力不是随孩子的降生自然生成的,而是在教育子女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才能,是教育理论知识的创造性运用。

二、家长必备的教子艺术

普天之下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有着美好的憧憬、热切的希望。然而,只有这些是不够的,还应学会以科学的方法去培养孩子。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任务和内容的措施及手段,是保证教子成才的重要因素。

1.爱与教的关系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慈与严的关系是最难把握的。爱子是父母的天性,教子是父母的责任。但在一切为了孩子的主旋律下,不少父母没能正确处理好爱子与教子的关系,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有的父母出于爱子心切,对子女往往是威严不足而慈爱有余,缺乏必要的权威,因而教育效果不佳。有的则只重威严而缺乏慈爱,子女视之如寇仇,自然也无法取得好效果。中国传统家庭提倡“父慈而教”、“爱子教之以义方”,主张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正确的教育和培养上。针对“爱而不教”、“教而不慈”这两种偏向,颜之推强调将爱与教结合,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阐发了他的寓爱于教的观点。司马光尖锐地提出:“为人父母,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由此可见,爱子必须教子,教子才是真正的爱子,否则便是溺爱。这些都是家教的经验之谈,值得家长借鉴。

2.培养与加速发展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特别重视早期教育,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在人生的早期,个体可塑性较强,较易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重视早期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要注意到儿童的发展成熟程度,注意其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征,不能盲目地拔苗助长,对儿童提出过多、过难的要求。然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却是:母亲怀孕时,就开始胎教;孩子咿呀学语时,就让他们学说话、学唱歌、学看图、学数数;稍大些,就开始接受学前教育,学绘画、学音乐、学认字和写字、学珠心算等。这样过多的刺激和教育实际上对孩子是很不利的。因为无论给予孩子多少刺激和教育,最终都要经过孩子的内因去予以接受和消化。外因要对孩子起作用,就必须通过孩子的内因,即儿童自己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动机、兴趣等。所以,家长应在了解该年龄儿童能力、行为、兴趣等水平特点的基础上,再对儿童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以更好地、积极适宜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3.发展的全面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

儿童具有发展的潜能和创造力,是一个全方位发展的人。家长既应促进儿童身体、智力的发展,又应重视儿童健康的心理、人格、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家长要重视儿童对一定知识技能的掌握,以为其日后能力的提高和自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家长应重视对儿童良好身体素质的培养,以为其将来能拥有健康的体魄打下坚实的基础;家长应重视儿童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以为其将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家长应重视儿童健康社会性、人格的塑造,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适宜的教育可以使儿童的各种智力充分发展,帮助每个儿童进行自我发展,使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优势及特长。因此,家长不要以一个固定的“好孩子”成才模式来套自己的孩子,而是应允许其积极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同时,家长还应注意根据孩子的个别性因材施教,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4.自然熏陶与专门教育的关系问题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是将家庭教育独立于生活之外,是用专门的教育行为去影响儿童的,忽视自然熏陶的影响。事实上,自然熏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隐性教育因素,对儿童的影响非常突出,尤其是儿童的早期。这种教育既包括自然生活环境的熏陶,更包括家长对子女心理、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既要让儿童接触社会生活、社会环境,学会与环境、与人交往,增长社会知识,了解社会规则,又要让儿童接触大自然,以陶冶性情,学会与自然和平相处,更应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与子女平等交流,相互商讨,不武断,不强迫,充分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在这样一种相互教育、影响,相互学习、启发,相互取长补短的家庭人际关系中,亲子关系和谐融洽,子女更易在耳熏目染中得到发展。所以,家长应重视专门教育,但决不能忽视自然教育。

生儿育女赋予生命只意味着你具有做长辈的生理资格,并不意味着你同时就具有教育子女的教育资格。为人父母者一定要学会反思,问问自己:你的责任心和知识结构是否成熟到了足以承担起哺育一个生命,因此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第二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家长应具备的教育素质篇2

班主任应具备健康的思想素质

一、 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思想

不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要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思想。

教育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充分、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人。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社会立场,做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人。

教师不仅是教书,还要树人。就是要教学生做人,这是比教书更重要的,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要处处关心学生,培养学生成才。

热爱教育事业,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相通的教育思想,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本领,责任以及特点要深刻理解,要认识到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希望的重要事业。从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在这样正确理念的支持下,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才能做到以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教育为本,把发展人的智力、开发人的个性放在首位,才能不断开拓教育事业,教师要全心全意地把知识、智慧、爱心奉献给学生。

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教师要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在教育中教师要走在教学的前面,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要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培养创新人才做出教师应有的贡献。

二、 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班主任做好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依据;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班主任热爱班级、热爱学生的思想美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教育的基础和源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间最有力的、自然的连结点,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金钥匙。

有的班主任跟学生打交道怕学生知道自己的底细。我是教师你是学生不能结成同盟,实行家长制,不和学生交谈,对学生冷言冷语,甚至动不动打骂学生,以为严师出高徒而实行粗暴、霸气,学生遇到老师提心吊胆而不愿意和教师在一起,这样的班主任和教师要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是不可能的。

当今的学生很关注教师道德素质修养,把关心学生、不发脾气、温和可亲、性情开朗、忠于教育,文明公正等思想道德放在首位。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理智的,高尚的爱,而不是偏爱、溺爱。热爱学生应该是真心实意地关心每一位学生,同各种各样的学生打成一片,做到与学生心理相容,心心相印。

师生关系良好,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三、 班主任要有大度宽容的教育思想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比一般教师更艰巨复杂的任务。班主任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管教管导,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全面发展。”

有许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都坚持严要求、严管理、严处理。班主任的要求是:“老实听话、顺从、安静、我说你听、我管你服”。而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好玩;学生的特点与教师管理的要求相抵触。教师对学生的顽皮不满而冷眼看待,对学生旁敲侧击,限制学生的自由,甚至挖苦、讽刺学生,导致师生之间产生矛盾而对立起来。

学生的消极情绪,来自心中的积怨,这些积怨是教育者缺乏经常性的疏导,缺乏情感激励。教师“严”多余、“爱”不足,训诫多于照顾,要求苛刻缺乏关心,学生生活中的忧虑、学习上的烦恼,产生思想疙瘩。

班主任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学会宽容对待学生,班主任要做学生的贴心人,教育上的细心人,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接近学生的心思,形成师生之间的友谊,体现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情味。根据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成才的道路,这是班主任时刻铭记在心的责任。

总之,班主任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是黄金时期。班主任要全面关心和爱护学生,真心实意地教育好和管理好学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长大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班主任健康的思想素质的作用

思想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发展具有促进或制约的作用,对人才素质及其发展有很大影响,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育人”是教育的宗旨,教学是教师的中心,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发展才是国家教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原因,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为考试分数服务的。

在应试教学的历史背景,教学奖惩制度订得再具体再完美还是有破绽的,以A教师和B教师两个为例:A教师在一所学校教学十多年,年年获得教学成绩奖,但在大学里读书的人找不到A教师的学生。B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六、七年,从来没获得教学成绩奖,有时还受罚,在大学里读书的学生有不没有把教学生做人当做自己的首要职责。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地区的教师,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就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教育观念的个体差异与教师的思想认识、职业道德,以及自身素质等因素有密切相关的。

作为教育者都应该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第一是培养学生做人。第二是培养学生成才。做人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成才的基础。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已成为教师的座右铭。但也有教师社会责任感和对学生的爱心,没有吧教学生做人当做自己的首要职责,这是教师思想素质健康与否有关的。

教师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影响着民族未来的希望。教师是背负历史的重托和未来社会的期望。作为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要具备健康的思想素质。

 

班主任应具备哪些健康的思想素质相关文章:

1.班主任应具备哪些思想素质

2.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有哪些

4.班主任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有哪些

家长应具备的教育素质篇3

【关键词】职业道德;素质;敬业

一、教师道德素质的基本内涵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教师的道德素质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

(一)政治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首要的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方向。

(二)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教师特有的专业素质,也是教师职业对教师的特殊要求。教师的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关系到人人培养的素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特有的职业素质。教师必须具备爱学生的道德原则。

1、热爱教育

热爱学生的道德原则,爱心是教师道德素质的核心。爱心是道德情感的体现,只有热爱教育才能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深得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教育将得到最佳的效果。

2、严谨治教,诲人不倦的道德精神。

教师必须具备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刻苦钻研业务,掌握广博、精深的知识,对自己学习不厌,对学生诲人不倦。要用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学识、人品、情感作用、能力水平等人格魅力和德才素养取得较高的感 ,从而为学生树立榜样,使教育得到实效。

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道德修养

为人师表是教师特有的道德准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从而发挥教师的职能。因此,教师要遵循各种道德规范,严于律己,一举一动引起学生的反应,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严于律己,才能为人师表。

(三)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道德素质的心理条件。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包括:

1、良好的注意力和分配力;

2、细致而深刻的观察力;

3、丰富而控制恰当的情绪;

4、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二、教师道德素质的特征

1、先进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道德素质应当比其他道德具有更高、更先进的要求。其他职业可以作的,教师不可以作。教师不仅通过言教教育学生,而且通过身教,影响学生不仅以知识教人,而且以品格教人,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表影响、 和感化学生的心灵,因此,必须具备先进的道德素质。

2、示范性: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的学生。教师的言传身教,言谈举止,待人处世、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有示范影响的作有。

3、继承性和稳定性:教师道德是传统美德长期积流,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今天的“春蚕”、“红烛”、“园丁”、“人梯”、“精神”两午多年,形成民族金贵的道德财富,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

三、教师道德素质的具体体现

1、教师的道德素质表现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上

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关系。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选择了个目标。如果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害羞;如果……有怎样的氛围就能塑造怎样的学生,而氛围是由教师来带动的,不同的教师特别是不同的班主任就会形成不同的班级氛围。因此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学生性格的形成,而教师对待学生态度的好坏则取决于教师道德素质高低。

2、教师的道德素质表现在教师对待家长的态度上

家长与教师都是学生的教育者,共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家长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与教师有着平等的关系。家长是学校教育的支持者,也是学生法律上的监护人。因此,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事关重大。

一个道德素质高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会认为家长如果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学生在校表现可能会更出色。把家长视为自己的伙伴和合作对象。为维护这种健康的伙伴关系,对家庭信息保密(对家庭隐私权的尊重),与家长沟勇学生的情况,听取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工作的意见。经常氢学生在校的情况(包括学科的学习成绩、技能和能力的发展、学习态度、品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定期向家长传达。不会利用职务关系向学生家长谋取私利。此外,还通过许多其它方式与家长沟通并争取他们的合作。

3、教师道德素质表现的教师与同事的相处上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提倡教师之间相互尊重与合作。紧密团结的教师团体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

一个道德素质高的教师总是能心诚地对待领导和同事,力图避免假犯同事的尊严、影响合作的种种行为。对同事取得的成绩由衷地表示祝贺,在业务上和修养上取长补短。对于同事的表现和有关工作的批评在其当面而非私下进行。承认自己在教学、教研上的不足,努力客观地对待同行的评价。对自己取得一点成绩或受到一点批评都级坦然处之。能承担学校管理中教师应承担的责任。与同事能和睦相处,乐意帮助同事,把同组的教师视作家人,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4、教师道德素质表现在教师对待教研、教学态度上

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不断总结和不断创新是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体现。只有不断创新和进取的教师才能永葆青春,与学生保持较近的距离。在年龄逐渐增大时,不会被学生所讨厌,被教育所淘汰。

一个道德素质高的教师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奉献全部精力来提高自己的教研和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灵感,经常撰写论文总结教学经验,并在不断地撰写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善于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教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改革。善于利用先进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进行学,使学生感耳目一新,有新鲜感。

家长应具备的教育素质篇4

以上这些,都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片面的做法,是一种表面的形式。素质教育决不是开几节活动课让学生说说笑笑、蹦蹦跳跳,更不是随意指派哪个教师去负责一个小组就行的。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顾明远说:“素质可以包括这几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等素质。那么素质教育的内涵是要面向全体,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均得到发展,使每个人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有一套关于素质教育理论的丛书就谈到了八个方面的素质教育,即心理、行为、道德、智力、能力、个性、劳动、审美。可见素质的概念之大,内容之多,从它的内涵来看素质教育具有潜在性、迟效性,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艰苦的逐步推进的过程。所以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学之中,重在课堂教学中去实施,去实现,课堂教学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让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各学科教学,使课堂时时渗透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这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要实施素质教育,使全体受教育者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我觉得除了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创建课程教材新体系以及改革人事制度外,目前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应该说,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会有高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也将是一句空话。

众所周知: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效应。所以说搞素质教育,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高素质。

怎样才算高素质的教师呢?专家认为是教书、育人、科研、管理集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才是高素质的教师。在我们乡镇学校我认为目前起码要有以下的素质:

1、具备素质教育观。

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适应性。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有资料指出: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负担之重,超过所有国家学生。“应试教育”使肩负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祖国未来”束缚在考试的枷锁下,教育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因素。所以教师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刻不容缓,要真正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不断地和有效地更新、掌握所需的科学知识,、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去创造性地工作。

2、具备高尚的师德。

“无德无以为师”。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教育中会渗透于全部的教育过程,它起的作用是难于估量的。因此,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处处以身作则,让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对人生尚处于懵懂时期的学生来说,教师是一切美好形象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所以高尚的师德,还得从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教师的举止要文明、稳重、端庄,给学生树立一个美好的教师形象。

3、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

“德高为范”固然重要,但学高才能为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教师的学问、业务技能要求高了。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也应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要转变教育观念,屏弃传统陈旧的教法,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法、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并将其有效的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主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加强进修,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用真才实学去教育学生。

4、具备热爱学生的心理素质

家长应具备的教育素质篇5

关于素质教育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文章作者:zhshxin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6日21:0 关于素质教育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旋律,为了奏好这个主旋律,我们必须对素质教育中的四个基本问题有充分的认识。 一、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问题 “最终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本人认为,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素养”。 人们常说,关系是泥饭碗,极易摔碎;*是铁饭碗,容易生锈;素质是铜饭碗,易生铜绿;能力是金饭碗,放到哪里都发光。因此在素质教育时代,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也十分关注对后代素质尤其是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素质,是一个人原始的、本来的、应当具备的元素的本质。一个自然人,只需具备包

括事物感知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在内的低能素质,而作为一个参与社会活动的社会人,除具备低能素质外,还必须具备中能素质(包括学习接受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分析鉴别能力)和高能素质(包括事物发现能力、研究问题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具体地讲,就是应当具备健全的德能、敏锐的智能、强健的体能、高雅的美能和恒久的劳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寻找全面实施个性张扬与德能、智能、体能、美能和劳能训练的最佳结合状态的过程。 能力,则是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通过后天形成和长期保持的良好的能耐与修养,是素质与修养的结合。因此,我们将能力称之为“素养”。它包括心理素养、人格素养、公民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和艺术素养六个方面。据此我们肯定地说,素养源于素质而高于素质。没有素质不可能有素养,素质升华为素养。素质的提高,可以采用集中强化训练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实施某项素质训练,达到某一目标;然而,素养的形成,绝非在某一时间内可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且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下才可得以实现。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 综上所述,素质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元素,能力则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素养。能力是生存之本,能力是竞争之基,能力是创造之源。可见,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素养”。 二、素质教育的教育者问题 素质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而言,是教育的一大进步。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位教师、一个年级、一所学校、一个局部地区教育部门所能完成的。因此,它不单单是学校的事,也不单单是家长的事,而应由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协同努力,三位一体共同来完成。“孟母三迁”这一中国历史故事,充分说明了育人环境的重要性。再从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上来看“大教育环境”的作用。学校的普通话教育,现在已经在每所学校(农村小学在内)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在抓,事实是处在县级以上城市、万人以上规模的工矿企业里的学生,普通话的水平显然高于农村、高于山区,不仅普通话说得比较标准,且已养成说“国语”的习惯。我的一位同事和她的丈夫普通话说的并不怎么样,地方语音很浓,但他们的孩子普通话相当标准,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或是在街上,他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他的父母在他上学前班时,就给他提出了具体而严格的要求: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回到家里,也不管是和自己的爸妈对话,还是和其他人交谈,一律得用普通话。然而,和这个孩子在一所学校里读书,居住在一栋楼房的孩子与其相比却逊色不少。笔者居住在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县城,在全国属于贫困山区。二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山区县的农村里驻扎五个“三线”兵工厂,当时学校教学并没有提倡用普通话,但这五个万人以上规模工厂的子弟学校的学生,个个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因为这些工厂都是从东北迁过来的,他们的父母讲普通话,工人们都讲普通话。从以上两个事例中不难看出,素质教育,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家庭和社会都是教育者。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家庭乃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阵地,社会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合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为受教育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更广泛的大教育环境。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家长是学生启蒙的第一任老师,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雕塑者,社会是学生成型的孕育者,学校、家长、社会三者都是教育者,缺一不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在于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因材施教;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家庭和家长的责任在于促进子女身心的正常发展,培养子女良好的个性,配合学校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团体和人民大众的责任在于转变

教育观念,健全用人机制,实施素质教育,保障学生学习,抵制消极影响,促进和谐发展。 三、素质教育的教学科目问题 如前所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素养”,这就直接回答了素质教育教什么的问题。 施建农同志在《素质从哪里来》一文中对这个问题作了较为完备的回答。他认为,素质教育就应该包括这样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性素质教育。而身体素质教育又包括“遗传和优生咨询、营养保健和体育锻炼”,为少年儿童提供充分的体育设施、活动场所和锻炼机会等;心理素质教育包括“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和性格培养”等;社会性素质教育则包括“自我意识培养”、“公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当然,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把它们细分为具体的操作,如认知教育可以进一步分为思维训练、各科知识教育、创造力培养、操作技能训练等。公德教育则可以更进一步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等。还可以把职业道德更具体化为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行为和职业道德习惯等。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作为整体而存在和发展的。一个人在生理成熟的同时发展着他的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这种不可分割的一体性决定了素质教育也应该是整体的、全面的,任何一种只强调某一侧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对个体发展是不利的,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而应该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使每个儿童都得到适合其本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起就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且这种个体差异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大。每个人的优势才能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对教育的需要也是各不相同的。实际上,素质教育的原则也应该建立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客观基础之上。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教学科目有三个,即学习怎样学习、学习怎样思考和学习怎样活动,重点应放在对人的“素养”的培养上。人的“素养”至少应包括心理素养、人格素养、公民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和艺术素养六个方面。 心理素养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所谓的智力活动和意志、情绪、动机和性格等非智力心理特征,尤其是追求适其度、成功不贪婪、失败不气馁、平和待人事的心态和应变于自如的能力。 人格素养包括:健全的体格,强壮的体能;风度翩翩,气宇轩昂;自我尊严,民族气节;诚实信用,童叟无欺;不屈不挠,不卑不亢;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是非,讲气节,知廉耻,重操守,守信义;公开,公正,公平;等等。 公民素养主要包括:规范的社会公德,高尚的职业道德,崇高的个人品德,优良的传统美德。 科学素养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要素构成。具备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正确看待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科学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的关系。要鼓励人们树立创新精神,增强创造能力,尤其是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标新立异;勇于探险,独辟溪径;敢于创新,勇当“第一”。 技术素养主要包括:生存本能,劳动技能,现代技术,等等。 艺术素养主要包括:学习艺术,教育艺术,文学艺术,语言艺术,欣赏艺术,问题艺术,等等。 培养素养,就是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活动,勤于观察、善于分析、敢于创造。 四、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问题 这就是“怎样教”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是教会方法,二是善于引导,三是及时勉励。 教会方法,重点是教“拿来”、“嫁接”和“创造”。“拿来”,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切为我所用,博学众采,厚积博发。“嫁接”,就是改良、改进和革新,易物接物,更新事物。“创造”,就是善于标新立异,勇于探险冒险,敢于独

辟溪径,“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念、做出新成果。 “拿来”,教人“学习问题”;“嫁接”,教人“思考问题”;“创造”,教人“解决问题”。学会了“拿来”、“嫁接”和“创造”,我们才能最有效地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在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走捷径,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费;才能最敏锐地发现问题,准确地分析问题,及时地解决问题,创造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成果。 善于引导,重点在于引导学习、引导思考、引导实践、引导共处。引导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会设定目标并努力实现目标。引导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认知事物的工具和方法。引导思考,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牢固树立“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接受事物时,凡事都得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养成“打破砂锅纹(问)到底”和“究根求源”的精神。引导实践,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事。引导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动手,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创新和负责精神,锻炼学生解决冲突、化解矛盾、攻克难关的能力和意志,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到“实践出真知”,“实践增才干”,“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宝贵的教科书”,“实践是最理想的实验室”,进而肯于实践,乐于实践。引导共处,就是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他人相处,与自然相处。引导学生运用社会法则和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做到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使其树立诚信为人的思想。 及时勉励,就是平时给予鼓励,难时给予激励,成时给予奖励,败时给予勉励,让学生养成知难而进、不屈不挠、胜不骄、败不馁的决胜、必胜、常胜精神。素质教育要求打破“师道尊严”那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建立起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保护者的新型关系。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应采用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重在考核,考核的重点就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教育,还关系到人口素质,关系到社会质量,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付诸行动。我们提了这么多年,做的怎么样?目前只有学校在转向且幅度不大,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但措施不力,家庭、社区、政府却没有足够的认识,更谈不上付诸行动了。我们已经总结出“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生产力”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现代化科技人才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的“真谛”,我们承认在教育上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家,但在素质教育上总认为是学校的事,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是老师的事,与家庭关系不大,与政府关系不大,只喊不做甚至不做也不喊。长此下去,我们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从哪里来?我们的科教兴国战略何时付诸实施?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宏伟抱负何日得以实现?因此,笔者强烈呼吁:每一个学生,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政府,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社会成员,行动起来吧,让我们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倾心于素质教育,致力于素质教育! 文章出处: 自己原创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家长应具备的教育素质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素质;教师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80-01

从教学实践来看,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加之各方面获取的信息量日渐丰富,知识日渐更新,随之对政治教师的要求也日渐提高。通过调查发现,他们不喜欢照本宣科、教学呆板、对学生缺乏热情的老师。而是希望教师能知晓天下事,能抓住学生关注的问题给以解答,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做到这些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不断研究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做一名学生喜爱的政治课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认为要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政治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的灵魂,所以政治课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品德和政治作用。使自己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和把握未来。教师应从自身的行为规范做起,处处严以律己,当学生的表率,且言行要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来影响和教育孩子。高尚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之一。

二、应具备再学习能力,提高多方面的文化素质

要成为受学生尊敬、欢迎的政治课教师,需要有过硬的本领、渊博的学识去征服学生。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教师要有更高的目标追求,要投入更大的精力,精通学科知识,充实和更新业务知识,做到教一知十或教一知百,从而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如今单是知识结构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关注本学科及相邻的、交叉边缘学科的最新进展,以达到“一专多能、博学多才”的水平。终身教育已不是一种口号,教师必须用“一桶水”对付学生的“一碗水”。因此应坚持多渠道、多形式的再学习,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要想教好政治课,就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教改和教研活动,研究和总结经验,不断拓宽知识面。作为初中政治课教师,应多读文史类书籍,还要多关注科技新发展和当前国际形势。为此要多读书、勤看报,坚持每天必看新闻联播和手机报、勤写读书笔记、勤作资料卡片。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巧譬善喻,发人深省,有利于诱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兴趣。教师的知识越广泛,学生学习所付出的时间和劳动就越少,才能真正地把学生吸引到政治课上来,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就要对教育的一切方面都能够掌控起来,主要培养教书育人的能力。

三、具备相互支持团结互助的品质

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上级领导之间,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相互支持、团结协作,这是思想政治老师职业道德的又一个重要品质,所以思想政治教师工作中应当互相支持,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做到在学生面前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尊重学生家长,主动去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主动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点,学习教育知识。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和教学,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渠道的协作才能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同其他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家长相互联系,团结协作。要使学生间建立起和谐有爱,互相共勉的关系,同时结合校外的社会资源,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控程度。

四、应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和奉献精神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又是人才素质的竞争。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教师的脑力劳动日益繁杂,心理压力也逐渐增大,这就要求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作保证,才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创造性地学习、工作。为此,平时教师就应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纠正心理偏差,才能有旺盛的精力、积极向上的心境投入教学、教研中,从而更好地培养新的人才。人们常用蜡烛来形容教师,说明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奉献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要塑造和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必然首先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整个工作的基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其本身的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家长应具备的教育素质篇7

“启动教育家培养工程”也引发了全市教育系统对“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办学”的热议,开启了全市教育系统解放思想大讨论之门。笔者就“成长为教育家应具备的素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第一要有对教育的至诚至爱。对教育对学生的“爱”是成长为教育家的核心要素,是构成教育家人格魅力的前提。一个人对生活的向往、对人生的期待、对教育的追求会变成他工作和生活的动力,这种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个人发展的程度和事业能达到的高度。具有对教育对学生的至诚之爱,把教师当做是职业还是事业,是教育家与一般教育者的最根本区别。

第二要有高超的教育能力。教育能力是教育者职业素质的核心,是成长为教育家的坚实基础。教育家是富有智慧的教育大师,是教育的集大成者,更是艺术的经典化身。一个教育者要成长为教育家,需要具有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拥有丰富的教育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教育者只有不断培养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探索、研究、创新,不断丰富教育实践、总结和反思实践经验,把它上升到理论,得出规律性认识,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成为教育家。

第三要具有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教育者对教育教学深刻思考后形成的一种见解和主张,是教育家“教育自觉”的关键标志,是教育家产生和保持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教育思想是教育者在长期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概括的思想结晶,是教育家与一般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显著区别。要成长为教育家,就必须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具有独特的教育理念,并且能坚持和实践自己的教育思想。

第四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经验。教育思想的提出、发展和不完善离不开教育实践活动,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家成长的两个必不可缺少的支点。从教育者向教育家成长是一个献身教育、通过实践逐步形成独特教育思想和风格,积累教育业绩和扩大社会影响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往复。在教育史上,那些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于一身的大教育家,都不仅有自己较系统的教育思想,而且都亲自参加教育实践活动,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没有和教育对象面对面接触,心与心的交流,是不可能成为真正教育家的。

第五要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切发展的“内核”,勇于革新是教育者成长为教育家的必备素质,是教育者能力结构的最高层次。从教育者成长为教育家不仅要求教育者具备善于通过实践和反思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更要求教育者具备与时俱进地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创新的勇气和胆识。要始终把改革、实验、创新作为自己的教育特色,勇于突破已有的条条框框,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善于开阔创新,当改革的实践家、创新的实践家。

家长应具备的教育素质篇8

关键词:家长素质 教育方式 心理健康

几天前我们学校的办公室来了一位家长,一进门就开始抱怨自己的孩子,每遇到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显得非常悲观、厌学,而且沉默寡言,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想与父母沟通,埋怨父母管得太多等等。我知道这是一个经济不错的家庭,平时父母都在忙于生意,很少和孩子沟通。孩子这次模拟考试总成绩不错,但英语没考好,父母两人只是埋怨英语成绩不好,对孩子的进步熟视无睹。我听到这位家长的叙述后,深有感慨,一个十几岁的初中学生,自己有了烦恼无人诉说,父母只是关注自己的问题,对自己的进步却不闻不问,物质上虽然富足,但精神世界却极度空虚和无助,这样他们还能健康的成长吗?

由此可见,家长的自身基本素质如何,对子女的成人成才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往往关系到孩子的一生。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并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孩子呢?

一、家长应具备的素质

(一)家长要具备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都感到新鲜,他们对未知事物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孕育着聪明和智慧。如果我们家长能在孩子提问后给予正确的解答,并因势利导加以启发,对促进孩子智力发展作用非常大。

(二)家长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家长应具备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缺乏耐心和细致,他们常因孩子领会不到大人的意图而斥责、打骂,什么“蠢猪”、“笨蛋”之声不绝于耳,孩子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由此产生。

2、家长还应具备坚强的性格,遇到困难敢于面对,善于动脑筋去解决,不达目的不罢休,这对孩子形成坚强个性,勇于战胜挫折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3、应当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正确的分析能力。一个好家长还应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子女的一言一行,善于捕捉各种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综上所述,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孩子成人、成才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制约家庭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家长在具备以上素质的同时,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呢?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大都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凭借某种传统的经验来对子女进行教育,而这种直觉和传统的经验往往和科学的教育方式要求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

(一)目前存在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根据调查研究,当前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下四种:

1、溺爱型。采取这类教育方式的家长往往只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而忽略了或较少在精神生活方面去关心子女,不去严格地管理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日趋严重,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社会问题。

2、专制型。采取这类教育方式的家长由于受封建家长制作风影响,在教育子女时往往采取命令的口气,采取打、骂、吓唬等简单粗暴的手段,只知道严格管教,而不懂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3、放任自流型。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家长往往对子女的行为,特别是子女的缺点错误不闻不问,任其自流,而不做正确的引导。即使偶尔问了,也只是敷衍几句,并不把教育子女当成一件大事来对待。

4、民主型。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方式。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家子女疼爱而不溺爱,要求严格但不自以为是,他们能够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规律教育孩子,注意启发诱导,言传身教。在这种比较民主的气氛中生活的孩子,也会形成一种民主的作风、良好的品性,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上四种教育方式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是随意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是在在多数情况下以采取哪一种方式为主而已。

(二)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谈一谈如何不断改进家长的教育方式

1、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家长爱孩子,重视孩子,满足合理的要求,但不能溺爱,要让孩子自己明白,哪些是不受鼓励的;严格要求孩子,但应给孩子适度的活动空间;初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都是逐渐定型的重要阶段,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良好的经济观念,以及好的性格,都将要影响孩子的终生,都将决定你的孩子的成就!现在许多家长,却过于实用主义,眼睛只盯着高中大学,却没有明白,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初中养成的习惯与逐渐形成的性格。

2、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