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耕地测量方法8篇

时间:2023-10-07 08:47:38

耕地测量方法

耕地测量方法篇1

[关键词] 土壤;兴隆;养分;变化

引 言

兴隆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山脉东段,明长城北侧,地处北纬40°12ˊ—40°43ˊ,东经117°12ˊ—118°15ˊ之间,东与迁西、宽城县交界,西与北京市平谷区、密云县接壤,北与承德县相邻,南隔长城与蓟县、遵化市毗连,居于京、津、唐、承四市的结合部。全县总面积3123km2,其中山场 420.99万亩,耕地14.75万亩,河流、城乡居民、交通占地32.7万亩,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石质深山区。全县土壤类型以棕壤、褐土为主,土壤质地以轻壤、中壤为主,土壤pH平均值为7.28。全县主要作物种类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鲜果、干果四大类,2010年作物种植总面积961455亩,总产量387096t,总产值1988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30元,其中纯收入的75%以上来自农业。因此,土壤耕层养分含量变化对提高土壤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

一、试验材料及方法

1.试验材料的确定

(1)图件资料的搜集

兴隆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形成的成果图件,包括:土壤耕层养分点位图、土壤有机质图、土壤全氮图、土壤速效磷图、土壤速效钾图;兴隆县最新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林地资源分布图。

(2)确定取土点位图

在第二次普查采样点基础上,对搜集到的图件资料,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按照50-100亩,确定取土点位,制作取土点位图。

2.试验材料的采集

(1)试验材料采集时间和人员

2008年10月20日至2009年4月20日,兴隆县农牧局抽调县乡技术人员组成专业调查队按照取土点位图对全县土壤耕层进行取土调查。

(2)试验材料采集方法

野外调查人员,首先向农民了解本村和该地块的农业生产情况,确定具有代表性的田块,田块面积要 求在1亩以上,依据田块的准确方位修正点位图上的点位位置,并用GPS定位仪进行定位。采样深度为0-20cm,采样布点采用S形方法,并避开路边、田埂、沟边,均匀随机采取15个点以上,充分混合后,四分法留取1kg。采样工具用木铲、竹铲、塑料铲、不锈钢土钻等,一袋土样填写两张标签,内外各具[1]。

3.试验材料化验方法

土壤主要养分测定均按照《土壤分析技术规范》[2]中规定的方法进行。其中有机质的测定采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有效磷的测定采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的测定采用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全氮的测定采用凯氏蒸馏法,碱解氮的测定采用碱解扩散法。

二、结果与分析

1.全县土壤耕层主要养分测定值变化动态

试验表明:2008年测定全县土壤耕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平均值比1982年分别提高了6.8g/kg、0.32 g/kg、35mg/kg、15.2 mg/kg、20 mg/kg,提高幅度分别为40%、35.2%、41.2%、205.4%、15.2%;2008年测定全县土壤耕层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最大值与最小值倍数比1982年分别降低了27.8倍、7.9倍、31倍、8.7倍,碱解氮增加了72倍(主要养分含量变化分别见图1、图2、图3、图4、图5)。

2.各乡镇土壤耕层主要养分测定值变化动态

(1)各乡镇土壤耕层有机质养分测定值变化动态

试验表明:测定的各乡镇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平均值,2008年比1982年提高了3.8-12.2 g/kg;测定的各乡镇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最小值,2008年比1982年有16个乡镇不同程度提高,4个乡镇降低(见图6);测定的各乡镇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最大值,2008年比1982年有19个乡镇不同程度提高,1个乡镇降低(见图7)。

(2)各乡镇土壤耕层全氮养分测定值变化动态

试验表明:测定的各乡镇土壤耕层全氮含量平均值,2008年比1982年提高了0.18-0.64 g/kg;测定的各乡镇土壤耕层全氮含量最小值,2008年比1982年有19个乡镇不同程度提高,1个乡镇降低(见图8);测定的各乡镇土壤耕层全氮含量最大值,2008年比1982年有16个乡镇不同程度提高,4个乡镇降低(见图9)。

(3)各乡镇土壤耕层碱解氮养分测定值变化动态

试验表明:测定的各乡镇土壤耕层碱解氮含量平均值,2008年比1982年提高了11.4-64.4 mg/kg;测定的各乡镇土壤耕层碱解氮含量最小值,2008年比1982年有16个乡镇不同程度提高,4个乡镇降低(见图10);测定的各乡镇土壤耕层碱解氮含量最大值,所有乡镇2008年比1982年不同程度提高,平均提高91.7 mg/kg(见图11);

(4)各乡镇土壤耕层有效磷养分测定值变化动态

试验表明:测定的各乡镇土壤耕层有效磷含量平均值,2008年比1982年提高了13.8-24.0 mg/kg;测定的各乡镇土壤耕层有效磷含量最小值,所有乡镇2008年比1982年不同程度提高,平均提高7.0mg/kg(见图12);测定的各乡镇土壤耕层有效磷含量最大值,所有乡镇2008年比1982年不同程度提高,平均提高42.0mg/kg(见图13)。

(5)各乡镇土壤耕层速效钾养分测定值变化动态

试验表明:测定的各乡镇土壤耕层速效钾含量平均值,2008年比1982年提高了0-65.9 mg/kg;测定的各乡镇土壤耕层速效钾含量最小值,2008年比1982年有16个乡镇不同程度提高,4个乡镇降低(见图14);测定的各乡镇土壤耕层有效磷含量最大值,2008年比1982年有15个乡镇不同程度提高,5个乡镇降低(见图15);

三、小结与讨论

综合以上分析,兴隆县及各乡镇土壤耕层主要养分含量平均值呈上升趋势;各乡镇土壤耕层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养分含量最小值呈上升趋势,最大值呈下降趋势,最大值与最小值间差距在缩小;各乡镇土壤耕层碱解氮养分含量最小值、最大值均呈上升趋势,最大值与最小值间差距在扩大;各乡镇土壤耕层速效钾养分含量最小值、最大值均呈下降趋势,最大值与最小值间差距在缩小;全县速效氮磷钾比例由1982年的1:0.008:0.145,提高到2008年的1:0.018:0.124。随着人们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土壤养分供应量和施肥量是关系农业生产水平高低的两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重氮磷肥、轻钾肥的施肥方法上,积极做好氮磷钾配合施用或针对不同地块和作物做好减氮增钾,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耕地测量方法篇2

关键词: 固阳县; 耕地质量; 土地管理; 动态监测

1. 引言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是为了实时实地的掌握耕地质量的情况,持续定期地通过科学而合理的空间取样,调查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属性和指标,对耕地质量的变化做出评估(伍育鹏,2004)。耕地质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实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可以发现耕地退化的征兆,但是要掌握并总结出耕地质量的变化规律,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这样才能提前发现耕地质量退化的潜在威胁。通过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可以掌握一定时期内耕地质量的变化情况,结合作物发育要求进行调控,从而避免耕地退化,保障耕地质量的维持或提高,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通过长时间的监测耕地,掌握了与耕地质量相关的实时数据,完善了耕地管理的内容,实现了从单纯的数量管理变成了数量和质量的双重管理,管理者在进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的过程中可以掌握耕地质量变化的趋势,从而对耕地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支撑。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在数量有限的耕地上生产更多的粮食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进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了解耕地的实时情况和预测耕地质量的变化规律对耕地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固阳县位于内蒙古包头市正北方向,地处内蒙古阴山山脉中部固阳盆地。地理位置东经109°35′00″~110°43′00″,北纬40°42′00″~41°28′58″。东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交界,西同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前旗接壤,南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九原区毗邻,北与包头市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相连。土地总面积490063.49公顷,东西长约80公顷,南北宽约66公里。2013年固阳县耕地部级利用等别范围为12等~15等耕地部级利用等别地类面积:12等水浇地40.27公顷,旱地244.42公顷;13等水浇地1111.20公顷,旱地3154.59公顷;14等水浇地5018.14公顷,旱地3417.34公顷;15等水浇地13465.31公顷,旱地161952.94公顷。固阳县部级利用等别为12等的耕地主要分布在金山镇,12等的耕地主要分布在金山镇和怀朔镇,等别为13等、14等和15等的耕地在固阳县各乡镇均匀分布。

3. 研究过程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一般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结合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时段的耕地质量指标,揭示耕地质量变化的规律和特征,结合各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和趋势,预测耕地质量下一步的演变方向。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抽样监测渐变耕地,全面掌握年度内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耕地等别变化情况,分析耕地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并在县域内划定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在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的每个等别的耕地上选择监测单元,基于监测单元对耕地等别与产能进行监测评价,估算县域内耕地质量渐变耕地的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

3.1 收集相关资料

(1)耕作制度变更调查:调查搜集,获取县级标准耕作制度调查资料及县级作物播种/收获日期资料的相关数据。(2)种植作物调查:调查搜集,获取县级标准耕作制度调查资料及县级作物播种/收获日期资料的相关数据。(3)灾害调查:从固阳县气象局和固阳县县政府搜集固阳县受灾等情况。

3.2 制作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工作底图

首先结合自治区确定的耕地质量等别监测类型集,并从2014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地类图层中提取现状图层中的耕地图斑,扣除新增等地和质量建设各耕地图斑作为底图。然后采用分析历史数据的方法找出灌溉保证率逐年变化的图斑定为逐步干旱型,采用分析历史数据的方法找出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图斑定为图斑定为水土流失型,最终生成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底图。第三步是选取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耕地的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底图与2013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图层叠加分析。渐变类型与利用等别的图斑相交,依据监测单元与选取原则每个等别上选取了2个~5个监测单元,生成耕地等别监测单元底图。各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根据主导因素的变化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分等单元做了耕地的等别监测单元。最后生成年度等别渐变图层:2014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地类图层中提取了现状图层中的耕地图斑,扣除了现状新增建设和质量建设耕地图斑,读取渐变类型信息。完善属性信息,生成耕地质量的等别渐变图层。

3.3 评价参数的确定

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和确定《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5]17号)的技术路线和2015年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要求,利用历史数据对监测单元基期年、年初、年末进行对比和实地调查,采集主导因素变化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包括地形坡度、土壤侵蚀程度、土壤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质地等监测单元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分析,各监测单元主导因素引起的监测单元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做出定性定量评价。本次研究的评价参数是参考沿用2013年《固阳县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中的参数重点参考灌溉保证率、年降水量、土壤侵蚀度,地形坡度评价参数,见表1、2: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单元质量等别情况

固阳县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单元为水浇地和旱地,总面积为679.81公顷。怀朔镇选取的耕地质量渐变监测单元总面积为45.96公。白灵淖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17.44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2等;母号滩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8.76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4等;四分子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3.84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香房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4.40公顷,国家利用等15等、国家利用等为13等的监测单元面积为0.34公顷;小号子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11.17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

金山镇选取的耕地质量等别渐变监测单元总面积为201.67公顷。冯湾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13.30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3等,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的监测单元面积为11.60;哈业忽洞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107.78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河塄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8.47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3等,五分子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9.19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协和义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12.52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召地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27.03公顷,国家利用为15等。

西斗铺镇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单元总面积为69.50公顷。大二分子村监测单元面积为31.91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2等。监测单元面积为18.27公顷;刘伟壕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14.29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2等;三分子的监测单元面积为6.41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新民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2.46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

下湿壕镇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单元总面积为103.00公顷。陈家渠村的监测单元面积为20.88公顷,国家利用等14等;官地村的监单元面积为28.58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梅令沟村的监测单元面积为8.14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三城仁壕村的监测单元面积1.13公顷,国家利用等面积为15等;王家渠村的监测单元面积19.59公顷,国家利用等面积为14等,国家利用等为15等的监测单元面积为8.74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的面积为0.95公顷;下湿壕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14.99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

兴顺西镇选取的耕地质量等别渐变监测单元总面积为216.66公顷。公合当村的监测单元面积为85.71公顷,国家利用等面积为15等。哈达合少村选的监测单元面积26.11公顷,国家利用等面积为15等,国家利用等面积为15等的另一块监测单元面积为3.01公顷,兴顺西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40.11公顷,国家利用等面积为15等。

银号镇耕地质量等别渐变监测单元总面积为36.62公顷。腮林村的监测单元面积3.83公顷,国家利用等面积为13等;水泉村的监测单元面积9.94公顷,国家利用等面积为15等;西营子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4.58公顷,国家利用等面积为14等,国家利用等为15等的监测单元面积为2.55公顷。

4.2. 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分析

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标准》(报批稿)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关于部署开展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5]17号)和监测单元所在地的主导因素是否发生了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主导因素未发生变化,因此对耕地质量等别没有影响,基期年、年初、年末等别没有影响。

5. 研究结果

总结以上耕地质量等别渐变监测单元情况数据,固阳县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单元为水浇地和旱地,总面积为679.81公顷。部级利用等别范围为12等~15等,根据实际调查及主导因素分析耕地等别未发生变化。固阳县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属于逐步干旱型和水土流失型,其主导因素是灌溉保证率和年降水量、土壤侵蚀度、地形坡度。依据2013年及2014年耕地质量等别成果数据和实际调查相结合得出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及监测单元耕地等别未发生变化。

6. 结论

通过研究得出:(1)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做到保持耕地资源总量的动态平衡。国家已经开始实行耕地占补平衡,除国家重大工程可以暂缓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全面实行“占补平衡”,也就是说新增建设项目用地在审批之前,先将足额耕地资源储备进行补充,并由用地单位出资、由国土部门实施耕地的开垦项目。因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要在一年内恢复利用,以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2)固阳县的耕地后备资源极其有限,所以应当通过土地整理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其产能,中低产田的粮食生产潜力要远远高于土地开垦的粮食生产潜力,与此同时改造中低产田的资金成本远远低于土地开垦,而且通过展开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可以减少非耕地的开发,对保护环境也有很大的好处。(3)对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潜力挖掘,减少占耕的同时对城镇进行科学的规划,加强城镇土地利用结构的内部调整,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增加城镇用地而占用农用地,在农村,要推动村庄整理工作的稳步开展,通过宣传教育,改变农民传统观念,进行空心村的治理、退宅还耕和新村规划建设,在改进生活、生态、生产条件下增加耕地总量,以此缓解耕地减少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吴克宁, 焦雪瑾, 梁思源,等. 基于标准样地部级汇总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点构架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10):74-79.

[2] 孔祥斌, 张青璞. 中国西部区耕地等别空间分布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22):1-7.

[3] 余述琼, 张蚌蚌, 相慧,等. 基于因素组合的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样点布控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24):288-297.

[4] 王万茂, 但承龙.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和估价的理论与方法探讨[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1, 22(2):22-26.

[5] 葛向东, 许彦曦, 彭补拙. 县级耕地动态监测体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J]. 经济地理, 2001, 21(3):346-350.

[6] 伍育i, 郧文聚, 李武艳. 用标准样地进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 2006, 20(4):40-45.

[7] 倪绍祥, 刘彦随. 试论耕地质量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的重要性[J]. 经济地理, 1998(2):83-85.

[8] 陈朝, 吕昌河. 基于综合指数的湖北省耕地质量变化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12):2018-2029.

[9] 陈桂|, 张蕾娜, 程锋,等. 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耕地保护政策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12):39-43.

[10] 黄烈佳. 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及其对策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6, 22(3):267-270.

[11] 张少华. 浅析基层土地管理的形势、机遇和发展方向[J]. 西部资源, 2013(6).

[12] 穆义财. 对生态移民迁出区土地管理方式与经营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 西部资源, 2015(3):101-102.

[13] 郝竹泉. 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研究[J]. 西部资源, 2015(5):80-81.

耕地测量方法篇3

关键词:耕地管理;现状;问题;耕地保有量

《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指出北京的核心功能,即北京作为首都所承担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大功能。通过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海淀区做为全国名校的聚集区、中关村和北京市的核心区,已经具备首都核心功能和实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战略,亟需提升绿色北京战略以更好的服务首都核心功能。如何达到城乡增绿,可以通过拆建还绿,也可以通过耕地转换增绿。文章以耕地转换增绿为切入点,以有别于传统的“耕地数量”管理思维,提出“耕地质量和生态”管理并行的思路。在此指导下分析海淀区耕地资源现状,耕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地方政府应“保多少耕地(耕地保有量)”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探讨,以期为海淀区政府服务首都核心功能的耕地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一、 耕地资源的现状

1. 数量较少,质量不高。2014年海淀区耕地面积为2 042公顷,仅占农用地面积17 146公顷的11.91%,土地面积43 076公顷的4.74%,数量少。其中旱地1 034公顷,占耕地总量的50.64%;水浇地718公顷和水田290公顷,占耕地总量的49.36%,优质耕地占耕地总量不到一半,质量较差。

2. 空间分布不均衡,北部多南部少。耕地主要集中于北部地区的上庄镇,面积为96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7.06%;其次为西北旺镇和苏家坨镇,面积分别为483公顷和466公顷,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3.65%和22.82%;南部地区仅有25公顷,只占耕地总面积的1.22%。

3. 增减失衡,占多补少。2009年~2014年,海淀区耕地共减少499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383公顷,占耕地减少总量的76.55%;农用地结构调整占用耕地117公顷,占耕地减少总量的23.45%。

同时,耕地共增加12.94公顷。其中农用地调整、整理增加耕地10.19公顷,占耕地增加总量的78.76%;建设用地复垦增加耕地2.74公顷,占耕地增加总量的21.20%;未利用地开发增加耕地0.01公顷,占耕地增加总量的0.05%。

4. 管理科学,年际变化趋缓。海淀区通过设置土地用途管制分区,建立耕地保护基金,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创新土地整治功能单元规划实施机制等,达到科学管理耕地的目标。2014年耕地面积为2 042公顷,异区代保33公顷,总面积为2 075公顷,完成了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 067公顷的规划目标。

2009年~2014年,海淀区耕地净减少486公顷,减少比重为19.22%,幅度较大。但从耕地减少趋势上看:逐渐减缓,耕地管理成效逐渐显现。

二、 耕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原有的耕地保护思维难以适应新形势变化要求,急需转变。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海淀区由“承载首都核心功能的重要区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体现国家形象和风貌的历史文化区,首都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区”转变为“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新功能定位为海淀区土地利用管理指明了方向,原有的耕地管理思维难以适应新形势变化要求,应由原来注重“耕地数量管理”转向“耕地质量和生态管理”并重,即把质量高的耕地应保尽保,把质量低的耕地转变成生态用地,实现“耕地明显减少、生态用地显著增加”的耕地保护新思维。

2. 纯耕地数量少,耕地保护压力进一步加大。规划到2020年,海淀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 067公顷,从政府管理的数据看实现了耕地保护目标。但根据海淀区地籍详查数据,2014年现状耕地中含可调整农用地1 198公顷,占耕地总规模的58.67%;含平原造林283公顷,占耕地总规模的13.86%;实地纯耕地仅有561公顷,仅占F状耕地的27.47,与规划目标相距甚远,耕地保护压力加大。

3. 后备耕地资源匮乏,耕地补充后继无力。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未利用地面积642.7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9%,其中89.93%为河流水面和湖泊水面(总面积578.03公顷),只有10.07%为裸地和其他草地(总面积64.74公顷)。即使不考虑土地质量因素和土地转换的可行性,把裸地和其他草地全部开垦为耕地,最多也只能补充耕地64.74公顷,占2014年耕地面积的3.17%,对耕地数量的补充十分有限。

4. 水资源承载力相对不足,耕地保有量与水资源可保数量不匹配。

海淀区农田灌溉定额在7 500m3/公顷~10 050m3/公顷,如按耕地保护目标,则农业需水量须达到1 545万m3~2 070万m3,而近年海淀区年均农业用水仅为381万m3,水资源承载力相对不足。在100%用水保证率下,以现有的水资源供给量测算,估算可保耕地数量为593公顷。

三、 耕地管理的新思路

1. 以耕地现状数据为依据,按用地供给对现状耕地进行核减。以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为基础,结合海淀区耕地详查和遥感影像判读修正数据,对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进行现势性修正,确定耕地保有量。采用线性求和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的空间分析来提取所需要的数据。公式为:

Sf=S0-Sm-Sn (1?燮m?燮10,n?叟1)

其中,Sf为规划年耕地面积,S0为2014年耕地数量,S为土地规划二级分类中的地类面积,m为二级分类数,n为其他需要腾退的耕地数量。

对公式展开为:

耕地保有量=2014年耕地面积-核查非耕地面积(园地、其他农用地等)-平原造林面积-规划占用面积(建设将腾退耕地面积+土地开发复垦可补充耕地面积-建设将占用面积)-重点水源保护地需腾退面积-地质敏感区需腾退面积。

运用ARCGIS空间叠加、统计等方法,对2014年土地利用矢量数据进行坐标变换(北京坐标变换成西安1980坐标),然后擦除2014年地籍详查中的林地、园地、设施农用地等占用的非耕地面积,再核减市级平原造林面积、核减位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面积。

因海淀区没有耕地位于地质敏感区,因此此项核减为0。对京密引水渠矢量图进行缓冲区分析(半径100m),核减位于缓冲区内的耕地面积(结果显示核减数为0),得到规划目标年耕地面积为419公顷,如表1所示。

2. 以耕地变化数据为依据,对未来耕地进行预测。以历年耕地变化数据为基础,采用趋势外推法,结合历年建设用地占耕数据,预测未来耕地数量。趋势外推法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耕地面积变化趋势来推断未来耕地变化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时间序列预测法、移动平均法、平均增长法。

(1)时间序列预测法。也称历史引伸预测法,是一种历史资料延伸预测。是以时间数列所能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性,进行引伸外推,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方法。公式为:

Y(t)=a+b×f(t)

其中,Y为耕地数量,a为常数项,b为待定系数,f(t)为耕地随时间变化的函数。

对2009年~2014年耕地数据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法计算(表2),得到:

y=-80.229x+2 450.5(R2=0.68)

(2)移动平均法。根据时间序列,逐项推移,依次计算包含一定项数的序时平均数,以此进行预测的方法。它能有效地消除预测中的随机波动,特别适用于近期预测。

根据预测时使用的各元素的权重不同,可以分为简单移动平均法和加权移动平均法(表2)。简单移动平均法公式为:

Y(t)=(S(t-1)+S(t-2)+…+S(t-n))/n

其中,Y为耕地数量,n为移动平均的时期个数,(t-1)为前一个时期数,S为耕地面积。

加权移动平均法公式为:

Y(t)=(W1×S(t-1)+W2×S(t-2)+…+Wn×S(t-n))/n

其中,W为权重,其他参数含义与移动平均法相同。

(3)平均增长法。是根据变量以往数据的变化来推断未来变量值的方法。其公式为:

Y(t)=Y0+(Yp-Y0)/P×t

其中,Y为耕地数量,P,t为时期个数,Y0为基期耕地数量。

对2009年~2014年耕地数据采用多项式函数拟合法计算(表2),得到:

y=2 528+(2 024-2 528)/6*12

3. 以水资源数据为依据,对农业水资源作为关键障碍因子预测耕地保有量。借助“木桶理论”思想,以近几年海淀区农业用水量、农田灌溉定额等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以水定田”法来推算耕地保有量。

以农业用水量与农作物节水灌溉定额的比值来测算耕地面积。

Sf=Wf/Ia

其中,Sf为规划年耕地面积,W为农业用水量,Ia为农作物节水灌溉定额。

农业用水量采用海淀区水务局2009年~2013年数据的均值求取(表3),公式为:

Wf=Wi/n (i=1,2,…,5)

其中,W为农业用水量。得到农业用水量为397万m3。

农作物节水灌溉定额(表4),根据海淀区实际情况,选取水稻、冬小麦和露地菜三种主要农作物,以渠道衬砌和管灌为主要灌溉方式,一年轮作一茬水稻和冬小麦,全年种植露地菜为标准,求取农作物平均节水灌溉定额。公式为:

I=Ia=(Ii/n+Ii)/(i+t) (i=2,t=1,a=2)

其中,I为农作物节水灌溉定额,a为土壤类型,Ia为不同土壤类型下农作物节水灌溉定额平均值,Ii为水稻、冬小麦节水灌溉定额,It为露地菜节水灌溉定额。

根据海淀区水资源状况、北京市主要农作物节水灌溉定额以及耕地面积计算公式,得到75%水源保证率下的耕地面积为790公顷。为了做到应灌尽灌,100%保证耕地用水量,则只能保593公顷耕地(表5)。

四、 结论

根据耕地保有量管制测算思路与方法不同,得出高、中、低三个方案(表6)。

1. 低方案从政府用地现实供给出发,以2014年质量高的纯耕地数量作为耕地保有量。这个方案的优点是正视现实用地情况,照顾了地方政府用地利益;缺点是当耕地资源紧缺时,地方政府为了减少耕地保护压力,有通过减少耕地数量降低耕地管制动力。

2. 中方案从水资源约束视角,以保证海淀区100%供水量的耕地数量作为耕地保有量。这个方案的优点是客观认识自然条件特别是水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的硬约束,为政府究竟保多少耕地适当提供了客观标尺;缺点是水资源充沛的地方,耕地保护的责任更大,但恰恰也有利于工业生产,造成流失比较利益高的发展机会成本。

3. 高方案从政府用地实际需求角度,以趋势外推法中的三种方法测算的耕地面积平均值作为耕地保有量。这个方案的优点是完全借助计算机运算实现,客观且无人为因素干扰;缺点是运算结果受模型精度和特点决定,可能与现实有较大出入。

鉴于北京市耕地资源紧张,海淀区政府有降低耕地保护压力的现实需求,所以低方案已经反映了地方政府意志,耕地保有量将高于低方案;高方案因模型精度问题及不受人为因素扰动,不能完全反映地方政府意志;中方案符合北方水资源较匮乏现实,为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提供了较客观评价尺度,建议以600公顷左右做为地方政府的耕地保护义务量(耕地保有量)。

参考文献:

[1] 高峰,叶剑平.新型城镇化时期我国建设用地拓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基于亨利・乔治理论的改进与实践[J].现代管理科学,2016,(8):6-8.

[2] 刘志勇,罗子欣.以科技创新优化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J].现代管理科学,2010,(6):81-82.

[3] 吴明发,欧名豪,叶刘刚,等.耕地管制的经济学解释[J].经济体制改革,2012,(2):164-167.

[4] 陈美球.耕地保护的本质回归[J].中国土地,2017,(4):12-14.

[5] 蔡燕培,许实,方斌.地方政府耕地保护义务量配置与对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6):26-32.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号:201511010-04);北京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及区县政府应急项目预启动项目号:Z16110000111601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号:2016M591321);广东海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博士项目(项目号:C17027)。

耕地测量方法篇4

问:为什么要制定《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

这部标准的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耕地是土地资源中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耕地质量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生态安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的必要基础,耕地更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人多地少的国情,使我国保护耕地一直保持较大压力。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保护耕地的压力越来越大。保护耕地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数量稳定。就是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坚决守住18.65亿亩耕地红线。另一个是质量提升。就是要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遏制耕地退化趋势,提升耕地质量。特别是要把最优质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永续利用。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耕地是根本。多年来,我国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使用,耕地质量退化严重,土壤环境已亮起“红灯”。近年来,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修复试点、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等项目,为遏制耕地退化、提升耕地质量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

落实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是主要的基础和前提。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的《耕地质量等级》,是我国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填补了当前国家层面耕地质量评价缺少统一标准的空白,具有系统性、专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指标和方法,对在新形势下提高我国耕地质量管理与保护水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问:这部标准有什么特点?

答:《耕地质量等级》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对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农产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进行评价,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0个等级。同时,根据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结合不同区域耕地特点、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将全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等9大区域,各区域评价指标由13个基础性指标和6个区域补充性指标组成,并给出了19个评价指标的涵义、获取方法、划分标准等。

此外,《耕地质量等级》根据全国两次土壤普查、测土配方施肥、县域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耕地质量监测等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在实地验证与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各分区耕地质量状况的指标分级标准。

问:《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适用于什么范围?

耕地质量应该怎么评?

答: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是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通过综合指数法对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r产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进行评价划分出的等级,适用于各级行政区及特定区域内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园地质量等级划分可参照执行。

耕地质量怎么评?《耕地质量等级》中给出了具体的方法:资料收集与整理;评价样点遴选与数据资料审查;建立数据库;获取评价单元划分与数据;确定耕地质量划分区域;确定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及权重;指标隶属度确定与隶属函数构建;计算耕地质量综合指数并划分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耕地清洁程度调查与评价;耕地质量综合评估。

问:我国幅员辽阔,耕地情况错综复杂,这样一部

标准是如何兼顾各方面情况编制而成的?

答:2015年6月,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将《耕地质量等级》列入国家标准立项计划,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牵头,组织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山东省土壤肥料总站、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山西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和华南农业大学等6个单位和业内相关专家共同起草。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单位按照国家标准管理程序和要求,以县域耕地地力评价、省级耕地质量评价以及区域耕地质量汇总评价丰富实践为基础,广泛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征求意见,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建议,最终历时1年半完成了这项标准的编制。2016年12月30日,《耕地质量等级》通过了国家标准委审查并实施。

耕地测量方法篇5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文件 农办农【2009】82号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场化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结合常熟市土肥实验室实际条件,常熟市土壤肥料站的建立为本市土壤普查、农业区划、地力监测、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化肥质量监管、作物施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本市开始实施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以来,化验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支撑下,化验室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人员队伍得到了锻炼,检测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我们需要更多的进步才能赶上时代的前沿步伐。我们应该加强标准化验室建设,促进土肥测试工作规范高效。

1 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进步与发展

随着我国土壤实验室标准化模式的逐步改革和全面推广,越来越多的有关于土壤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和管理研究的项目在常熟展开。作为一名助理农艺师,我从2008年入职以来就一直从事实验室化验工作。常熟市土肥实验室为本市第二次土壤普查、农业区划、地力监测、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化肥质量监管、作物施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本市农业的快速发展,土肥站化验室也在不断完善。且看,常熟市土肥实验室人员队伍素质提高与结构优化、检测技术应用与创新、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质量体系建立与运行、肥料质量监管、服务于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质量建设重大项目等方面。

2 针对常熟市土肥实验室的现状的建议和改进

首先,由于我主要从事土壤,植物等方面的化验。本实验室主要针对土壤肥力水平低、养分利用率低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我认为,我们应该建立以土壤养分提升和管理为核心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开展土壤退化防治、有机培肥、养分精准管理、新型肥料检测等技术的研究。将建设土壤退化防治与障碍因子消减技术、土壤培肥与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养分精准管理与高效利用技术和新型肥料创制的研发平台及相应的示范基地。我们要有过硬的关键技术,比如:提升研发地力、防治退化、精准施肥等。实现新型肥料检测,实现关键技术产业化。促进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提升我市土肥高效利用技术水平,为推动粮食增产提供技术支撑。

除此之外,我们应该不断发展和创新并且加强管理。我们应该进一步购置新的高端的仪器设备,更好的促进化验室新进改造的顺利完成。我们应该严格按着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场)化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验室创建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全面开展了实验室资质认定和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验室创建工作。

3 出台相关性文件是实验室更好的建设和研究

我们也应该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和技术规程,为基层土肥部门科学认定耕地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操作要求。这样,会促使常熟市土肥化验室的不断完善。此外,高标准化验室的建立又为耕地质量验收创造了条件。在耕地占补平衡项目耕地质量验收工作的带动下,我们常熟市应该利用土肥站拥有“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验室”有利条件,开始参与《农业开发项目》中的耕地质量认定,《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中的耕地质量认定。但由于国家对这些项目设计及最终验收在耕地质量这块没有明确的强制规定,所以土肥部门很难参与过程中,除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外其他项目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常熟市土肥实验室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技术规程可操作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耕地资源越来越紧缺,耕地质量保护迫在眉睫,集约用地要求和千家万户土地承包政策矛盾日显突出,粗放生产和土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耕地质量保护缺乏强制性,提高耕地质量工作难度增大。在耕地质量保护上,辽宁、吉林、湖南、浙江、江苏等省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明确了相关主体在耕地质量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规定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耕地质量管理机构,强制规定了中低产田改造、土地开发、复垦、高标准粮田建设等和耕地质量建设有关的项目在竣工验收时,必须由农业行政部门组织耕地质量等级认定,进行耕地质量验收。比如:政府投资建议的标准粮田和改造中低产田,由县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国土资源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验收。承包地应当明确耕地的地力等级,耕地保养义务和未履行义务所应承担的责任。

4 结束语

为了更好的促进实验室础设施的改善,更好的锻炼人员队伍,更好的提升检测能力,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作为一名助理农艺师,我有义务和责任使常熟市土肥实验室加强标准化验室建设,促进土肥测试工作规范高效。

参考文献

耕地测量方法篇6

关键词 耕地质量;建设;保护;现状;对策;江苏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289-0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为此,连云港市各级农业部门把耕地质量建设作为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措施来抓,认真贯彻耕地保护与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按照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连云港市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投入引导、规划指导等长效机制。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实施和先进技术推广,耕地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回顾

1.1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

1.1.1 建立耕地质量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连云港市农委组织成立耕地质量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会商、解决耕地质量方面的重大问题,并通过各种形式落实任务和责任,推动工作落实。

1.1.2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形成耕地质量建设的良好氛围。近年来,连云港市各级涉农部门切实加强领导,利用多种形式,宣传落实《连云港市耕地质量管理办法》《连云港市县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等法律法规,形成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的良好氛围。

1.2 积极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工作

1.2.1 组织实施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工作。按照江苏省农委开展耕地等级划分、中低产田类型调查等相关要求,及时组织召开全市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工作会议,组织有关专家深入调查,根据基础地力、耕作条件、基础设施、主要作物生产能力等开展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制定合理的耕地质量建设规划。

1.2.2 初步建立区域性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根据连云港市不同农区生态环境、土壤类型、耕地制度等,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块,分层次建立农作物土壤肥力、农田环境质量等耕地质量定位动态监测点20个,主要分布在水稻土、潮土、滨海盐土、砂姜黑土、棕壤5种耕作土壤上,基本覆盖连云港市主要土壤类型。在耕地质量监测中严格按照《江苏省耕地质量监测方案》要求,规范操作,严格试验、逐项分析,确保土壤肥力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为全市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提供可信的基础数据。并分年度撰写连云港市耕地质量监测报告,为连云港市基本农田保护、耕地质量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可信的基础资料。

1.2.3 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连云港市政府出台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意见,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的政策,体现了“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农业部门切实履行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职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1.2.4 整体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自2005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以来,全市按照“试点启动、区域调查、全面开展”的步骤,开展新一轮土壤普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四县先后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有效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粮食产量的增加,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截至2010年底,国家、省先后下拨项目资金1570万元。通过多种形式培训830多次。累计参加人数5.162万人次;发放施肥建议卡逾273.919万份;采集土壤样品38602个,植株样品5616个,检测土壤有机质、全氮等19个项目,累计分析化验大、中、微量元素等46.59万项次;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上开展“3414”等各类试验示范2568个;建设万亩示范区29个、干亩示范片136个、百亩示范方288个,发展示范大户1320多户。累计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53.75万hm2,研制并推广主体配方28个,推广专用配方肥29.64万t,应用面积47.04万hm2。氮肥利用率提高4.89%,磷肥利用率提高2.32%,钾肥利用率提高2.55%,减施肥料总量为82790.208t,累计节本增效14.8亿元。土壤肥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与1982年相比,连云港市土壤全氮含量上升0.211g/kg昏有机质含量上升927g/kg。

1.2.5 大力推广土肥新技术。根据不同土壤的主导障碍因素,按照灌溉改良型、盐碱耕地型、障碍层次型、瘠薄培肥型中低产田类型,采取农艺、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措施进行改造,不断提高中低产田肥力水平,实现中产变高产、低产变中产的目标,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先后实施“百日增肥”、“补钾工程”等重大项目,推广精确施肥、有机质提升、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化肥深施等耕地质量保养综合技术,年推广秸秆腐熟还田1200hm2,微量元素叶面肥逾120t。促进耕地用养平衡,遏制农田土壤退化、地力下降趋势。

1.2.6 扩大有机肥推广应用范围。截至2010年底,累计推广商品有机肥8.4万t,在粮食蔬菜等经济作物上应用面积为4万hm2,节约纯N63.00kg/hm2,P2O524.30kg/hm2,K2O 29.25kg/hm2;粮食作物平均增产12.8%以上。蔬菜作物增产24.3%以上,平均增产增收1473元/hm2,累计增加效益5892万元。同时全市积极积造有机肥,年均积造优质有机肥600万t以上。

1.2.7 高点定位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云港市农委以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统筹规划,精心组织,集聚合力,整体推进,强化考核,集中力量建设永久性的高标准农田。一是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步步落实;二是因地制宜,高点定位,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制定具体方案;三是将项目完成情况作为年终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四是整合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推广等项目资金集中连片建设,确保项目资金整合最优化、使用最大化、效用最高化;五是严格对照标准,确保项目实施一片、优质一片、成功一片,达到“项目建设集中连片、粮食为主经作示范、提高标准强本固基”的建设特色。截至2010年底,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14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6.24%。

2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服务能力无法满足耕地质置建设需耍

由于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善,导致耕地质量管理与技术推广服务功能不足,科技服务能力下降。主要表现:一是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有20年时间,由于土壤利用强度增加和外源物质的大量投入,使土壤质量变化剧烈,原有的土壤理化性状数据普遍过时。不能代表现今的土壤质量现状;二是全市耕地质量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尚未建立,不能满足对耕地质量宏观监管和分类指导的要求,难以做到对耕地质量进行预报预警和对耕地质量实行有效监管;三是耕地质量监测投入过低,监测点过少。连云港市耕地质量监测点仅有20个,与省农委按1:2:3比例要求的100个相差甚远,无法满足耕地监测的需要。

2.2 部分地区耕地重用轻养造成质量退化

一是补划与占用的基本农田质量不相当,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占用基本农田,而补划的基本农田及复垦的土地质量普遍不高,以劣补优、以次充好现象严重,综合等级落差在1-2个等级;二是西部丘陵岗地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土流失较重;三是耕地土壤缓冲性能下降,造成部分耕地质量下降或隐性下降。由于长期实行少免耕制度,土壤物理性状普遍变差,耕层厚度日益变浅,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少。耕层变浅,影响土壤耐旱、蓄水、降溃等抗逆性能,土传病害增多,土壤抗御自然灾害的缓冲性能明显下降,水资源和肥料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农本居高不下。四是土壤养分非均衡化。由于对农田的有机肥投入不足、重氮轻磷少钾的现象依然存在,中、微量元素入不敷出,导致耕地养分不平衡性增大,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下降。五是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日趋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工业“三废”的排放及生活垃圾日益增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过量施肥、盲目用药的现象严重,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投入品在土壤中的积累也日益增多,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日趋突出,耕地土壤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恶化,土传病害和生理病害增多,不仅增加防病治虫的成本,也对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造成影响。据调查,受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面积已达10%以上,接近警戒线面积的12%。

2.3 农业投入不足。制约高标准粮田建设进度

对耕地质量建设投入不足,仅靠少量项目资金难以维持,致使田间基础设施普遍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沟渠林田路不配套,灌溉排水效能低下,有的甚至完全丧失功能,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影响高标准粮田建设速度。截至2010年底,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6.24%,低于全省39个百分点。特别是农业措施方面的投入过低,例如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投资标准仅为7500元/hm2,与高标准农田要求的投入18000元/hm2相差甚远。

2.4 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低限制土地贡献率

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必须以农机作业为手段,通过技术与装备的有效集成,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的贡献潜能。目前,连云港市农业装备以小型机械为主,动力不足。配套水平低,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低,难以支撑农业科技贡献水平的不断提升,不能适应现代农业新技术推广普及的发展需要。例如:积造施用有机肥仍以传统的人工措施为主,劳动生产率低;化肥施用也以撒施为主,缺乏深施器械,氮肥利用率长期徘徊在30%;缺少深耕机械,难以改善土壤通透性能和协调水、肥、气、热功能;缺少反转灭茬、粉碎秸秆等高效还田机械,造成秸秆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污染环境,对交通安全和人民财产构成威胁,而且也浪费大量的有机肥资源。

3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对策

3.1 建立耕地质量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耕地质量监管机制。加快制订耕地质量建设规划和具体管理措施,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制度化、法制化,完善耕地质量的责任追究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质量跟踪制度、占补平衡质量验收制度和耕地质量建设奖惩制度等各项制度。各级农业部门相应成立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的专项机构,确保农业部门职责履行到位。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从根本上改变对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不重视、质量管理不到位的状况。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农业部门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指导意见,在项目验收时把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意见作为重要的验收依据。二是建立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机制。尽快研究落实土地出让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的专项资金。三是建立耕地质量护养机制。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防止污染、综合治理、高效监管”的方针,强化耕地净化与地力培肥工作。根据不同的污染物源、不同的污染程度分别采取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物理化学修复等措施,使其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标准,恢复和改善其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发展能力。依法严厉查办假肥料、假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确保农业用上“安全药”、“安全肥”;防止和减少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及生活垃圾、污水等对农田的污染;开展一系列耕地质量保护与改良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引进、推广先进施肥技术,引导农民合理施用肥料、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合理运筹施肥比例,科学配置肥料资源,全面提高科学施肥技术的到位率,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以达到节本增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3.2 构建全市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结合连云港市实际,积极争取土地出让金中的部分资金用于地力监测,实现耕地质量保护“四个能力”的较大提高,即尽快提高耕地质量预警预报能力、全面提高耕地质量保护科技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基本农田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农田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县2级配套监测点规模,实行常年定位监测,确保省、市、县耕地质量监测点比例达到1:2:3,构建全市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市耕地质量进行实时、动态、长效、有效监管目。动态掌握全市耕地质量变化趋势,实现对耕地质量变化的预警预报;建设市、县2级耕地质量监测预警区域站每个监测站含若干个监测点;建立县级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县域范围内监测数据的处理、存储、传输及县级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更新;建立1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综合监测站;改造市级土壤肥料化验室。更新和完善监测仪器设备。提高其对耕地土壤微量元素和环境质量指标的分析化验能力;建立市级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市级范围内监测数据计算、存储、传输、汇总和区域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更新。提高耕地质量预警预报能力,形成网络健全、层次分明、手段先进、功能齐备、管理规范、与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耕地质量监管体系。查清全市耕地质量状况,调查全市主要耕地污染的类型、程度、范围以及耕地质量退化的类型、面积和程度,对主要耕地质量分等定级和土宜性评价,为农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的发展

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地土壤环境质量基础资料。

3.3 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建设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区

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质量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市《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力度,确保农业部门的职责履行到位,全面推进全市耕地质量管理工作向良性方向发展。通过进一步改善基本农田田间基础设施,推行节水灌溉措施,调节土壤水肥气热功能,示范区田块整理及灌溉设施符合“挡得住、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能控制、排灌分开”的要求,中等旱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在8%以下。旱作地区土壤的保墒能力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水网地区农田排涝降渍能力显著增强。示范区基本农田地力水平提高0.5-1.0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达到标准粮田下限标准。粮食平均单产在现有基础上提高750-1500kg/hm2。建设障碍型耕地土壤改良工程示范基地。复垦型耕地土壤熟化工程示范基地,污染型耕地土壤修复工程示范基地,绿肥良种繁育基地,尽快出台有关秸秆还田鼓励政策,对完成秸秆还田指标的给予物质奖励,对焚烧秸秆的给予经济处罚,确保大量秸秆回归农田。

3.4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

以粮食核心产区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永久性的高标准农田。提高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达到“挡得住: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能控制、排灌分开”的要求,增强水网地区农田排涝降渍和旱作地区土壤的保墒能力,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中等旱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在8%以下。全面实施“增、提、改、防”等综合措施,重点推广平衡施肥、保护性耕作等先进保养技术,用地养地相结合,提高耕地肥力水平;制定有机肥积造施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精制有机肥推广、城肥下乡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和扶持政策。建设土壤改良、熟化、修复等示范基地,利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对污染性土壤进行修复、对障碍性土壤进行改良、对脊薄土壤进行培肥。同时扩大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对低洼易涝地、低坡旱田和灌区末梢等区域。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压缩旱作面积,扩大早改水实施面积,“十二五”期间全市旱改水面积2.67万hm2。

3.5 加大整建制推进力度,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贡献率

加大粮、蔬、果、茶等农业生产核心区为重点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实行整建制推进,并建立相应的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全面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贡献率。通过精确施肥参数采集体系、精确施肥高新技术试验示范体系、科学施肥指导体系三大体系建设,构建全市主要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施肥指标体系。重点搞好全市肥料信息网络、施肥科技入户培训工程及新型农化服务联合体建设,加大新型肥料的推广力度,确保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化学氮肥用量削减40%以上,以降低施肥成本,节约资源,减少施肥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耕地测量方法篇7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是为了实时实地的掌握耕地质量的情况,持续定期地通过科学而合理的空间取样,调查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属性和指标,对耕地质量的变化做出评估(伍育鹏,2004)。耕地质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实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可以发现耕地退化的征兆,但是要掌握并总结出耕地质量的变化规律,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这样才能提前发现耕地质量退化的潜在威胁。通过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可以掌握一定时期内耕地质量的变化情况,结合作物发育要求进行调控,从而避免耕地退化,保障耕地质量的维持或提高,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通过长时间的监测耕地,掌握了与耕地质量相关的实时数据,完善了耕地管理的内容,实现了从单纯的数量管理变成了数量和质量的双重管理,管理者在进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的过程中可以掌握耕地质量变化的趋势,从而对耕地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支撑。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在数量有限的耕地上生产更多的粮食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进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了解耕地的实时情况和预测耕地质量的变化规律对耕地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固阳县位于内蒙古包头市正北方向,地处内蒙古阴山山脉中部固阳盆地。地理位置东经109°35′00″~110°43′00″,北纬40°42′00″~41°28′58″。东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交界,西同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前旗接壤,南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九原区毗邻,北与包头市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相连。土地总面积490063.49公顷,东西长约80公顷,南北宽约66公里。2013年固阳县耕地部级利用等别范围为12等~15等耕地部级利用等别地类面积:12等水浇地40.27公顷,旱地244.42公顷;13等水浇地1111.20公顷,旱地3154.59公顷;14等水浇地5018.14公顷,旱地3417.34公顷;15等水浇地13465.31公顷,旱地161952.94公顷。固阳县部级利用等别为12等的耕地主要分布在金山镇,12等的耕地主要分布在金山镇和怀朔镇,等别为13等、14等和15等的耕地在固阳县各乡镇均匀分布。

3. 研究过程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一般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结合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时段的耕地质量指标,揭示耕地质量变化的规律和特征,结合各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和趋势,预测耕地质量下一步的演变方向。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抽样监测渐变耕地,全面掌握年度内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耕地等别变化情况,分析耕地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并在县域内划定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在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的每个等别的耕地上选择监测单元,基于监测单元对耕地等别与产能进行监测评价,估算县域内耕地质量渐变耕地的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

3.1 收集相关资料

(1)耕作制度变更调查:调查搜集,获取县级标准耕作制度调查资料及县级作物播种/收获日期资料的相关数据。(2)种植作物调查:调查搜集,获取县级标准耕作制度调查资料及县级作物播种/收获日期资料的相关数据。(3)灾害调查:从固阳县气象局和固阳县县政府搜集固阳县受灾等情况。

3.2 制作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工作底图

首先结合自治区确定的耕地质量等别监测类型集,并从2014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地类图层中提取现状图层中的耕地图斑,扣除新增等地和质量建设各耕地图斑作为底图。然后采用分析历史数据的方法找出灌溉保证率逐年变化的图斑定为逐步干旱型,采用分析历史数据的方法找出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图斑定为图斑定为水土流失型,最终生成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底图。第三步是选取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耕地的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底图与2013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图层叠加分析。渐变类型与利用等别的图斑相交,依据监测单元与选取原则每个等别上选取了2个~5个监测单元,生成耕地等别监测单元底图。各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根据主导因素的变化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分等单元做了耕地的等别监测单元。最后生成年度等别渐变图层:2014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地类图层中提取了现状图层中的耕地图斑,扣除了现状新增建设和质量建设耕地图斑,读取渐变类型信息。完善属性信息,生成耕地质量的等别渐变图层。

3.3 评价参数的确定

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和确定《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5]17号)的技术路线和2015年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要求,利用历史数据对监测单元基期年、年初、年末进行对比和实地调查,采集主导因素变化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包括地形坡度、土壤侵蚀程度、土壤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质地等监测单元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分析,各监测单元主导因素引起的监测单元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做出定性定量评价。本次研究的评价参数是参考沿用2013年《固阳县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中的参数重点参考灌溉保证率、年降水量、土壤侵蚀度,地形坡度评价参数,见表1、2: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单元质量等别情况

固阳县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单元为水浇地和旱地,总面积为679.81公顷。怀朔镇选取的耕地质量渐变监测单元总面积为45.96公?。白灵淖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17.44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2等;母号滩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8.76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4等;四分子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3.84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香房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4.40公顷,国家利用等15等、国家利用等为13等的监测单元面积为0.34公顷;小号子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11.17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

金山镇选取的耕地质量等别渐变监测单元总面积为201.67公顷。冯湾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13.30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3等,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的监测单元面积为11.60;哈业忽洞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107.78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河塄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8.47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3等,五分子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9.19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协和义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12.52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召地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27.03公顷,国家利用为15等。

西斗铺镇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单元总面积为69.50公顷。大二分子村监测单元面积为31.91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2等。监测单元面积为18.27公顷;刘伟壕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14.29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2等;三分子的监测单元面积为6.41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新民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2.46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

下湿壕镇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单元总面积为103.00公顷。陈家渠村的监测单元面积为20.88公顷,国家利用等14等;官地村的监单元面积为28.58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梅令沟村的监测单元面积为8.14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三城仁壕村的监测单元面积1.13公顷,国家利用等面积为15等;王家渠村的监测单元面积19.59公顷,国家利用等面积为14等,国家利用等为15等的监测单元面积为8.74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的面积为0.95公顷;下湿壕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为14.99公顷,国家利用等为15等。

兴顺西镇选取的耕地质量等别渐变监测单元总面积为216.66公顷。公合当村的监测单元面积为85.71公顷,国家利用等面积为15等。哈达合少村选的监测单元面积26.11公顷,国家利用等面积为15等,国家利用等面积为15等的另一块监测单元面积为3.01公顷,兴顺西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40.11公顷,国家利用等面积为15等。

银号镇耕地质量等别渐变监测单元总面积为36.62公顷。腮林村的监测单元面积3.83公顷,国家利用等面积为13等;水泉村的监测单元面积9.94公顷,国家利用等面积为15等;西营子村选取的监测单元面积4.58公顷,国家利用等面积为14等,国家利用等为15等的监测单元面积为2.55公顷。

4.2. 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分析

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标准》(报批稿)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关于部署开展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5]17号)和监测单元所在地的主导因素是否发生了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主导因素未发生变化,因此对耕地质量等别没有影响,基期年、年初、年末等别没有影响。

5. 研究结果

总结以上耕地质量等别渐变监测单元情况数据,固阳县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单元为水浇地和旱地,总面积为679.81公顷。部级利用等别范围为12等~15等,根据实际调查及主导因素分析耕地等别未发生变化。固阳县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属于逐步干旱型和水土流失型,其主导因素是灌溉保证率和年降水量、土壤侵蚀度、地形坡度。依据2013年及2014年耕地质量等别成果数据和实际调查相结合得出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及监测单元耕地等别未发生变化。

耕地测量方法篇8

(1.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2.兵团第七师一二五团)

摘要:本文针对兵团第七师耕地肥力差异及测土配方施肥存在的问题,对土壤改良利用、标准粮田建设及配方施肥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指导农业生产。

关键词 :兵团第七师;配方施肥;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部分地区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严重,不仅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而且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直接威胁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对于提高作物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兵团农七师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产业机构,开展种植业时间长达50余年,在农业生产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七师大力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和科学施肥推荐,建立了耕地资源管理信息体系。通过对耕地地力的准确评价,实现了合理用肥和科学施肥,真正实现了“优质、高产、高效”农业[1]。笔者对七师农田建设及施肥对策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同行参考。

1对土壤改良利用的建议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管理,健全耕地养护管理法规体系,依法加强耕地地力建设与保养管理。同时,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对土壤施肥的建议

2.1有机肥的施用

七师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多数耕地土壤质地粘重,通气性差,相对土壤有机质矿化水平较低,应加强秸秆还田和有机培肥措施,以促进土壤有机质更新和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2.2氮肥的施用

对氮含量较高和土质较粘重的土壤,氮肥应在作物生育中、前期集中施入,后期根据作物生长状况进行适当补充。砂土和砂壤土,氮肥应在全层深施肥的基础上,结合灌水分期多次施入。

2.3磷肥的施用

高磷土壤适当控制磷肥施用量,中、低水平土壤以全层深施为主。作物生育期内,可根据作物生长发育情况适量追施。

2.4钾肥的施用

七师农田钾含量较高,钾肥的投入应根据作物种类、肥效试验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施用。

2.5微肥的施用

铁、锰、锌等微肥由于受土壤pH值、灌水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应结合植物营养诊断结果进行叶面喷施。

硼在土壤中的含量与植物体的吸收量相关性较高,可根据土壤有效硼含量及作物种类适量施硼。

3对标准化农田建设的建议

3.1加强耕地地力调查和养分监测

按照《国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的要求》,加强对耕地地力和养分的调查监测工作,建立师团耕地地力数据库系统,并注重定期更新和升级,以满足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要求,为发展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3.2健全团场耕地质量管理机构和技术体系

要建立健全团场耕地质量管理机构,以主管农业和耕地的团领导为组长,农业、土管、财务等主管领导为主要成员,全面负责团场耕地质量的管理技术推广工作;同时要广泛引进高素质技术人才,建立功能齐全的化验机构和测土施肥技术体系,做好耕地质量定期调查、监测和技术推广工作,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取得实效。

3.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养地基金管理制度

以有机肥投入量和残膜回收率为标准化农田建设的主要考核指标,制订详细的考核办法和奖罚制度,引导和督促广大职工群众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加大对土地的投入,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