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对礼仪的见解8篇

时间:2023-10-08 10:16:12

对礼仪的见解

对礼仪的见解篇1

【关键词】社区护士;礼仪;优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86-01

2012年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全面铺开的展示年,具备恰当的言谈举止和专业形象是做好这些工作的前提,使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感受到温馨和关怀,是顺利完成高质量护理工作的法宝。近两年来随着一级医院的护理人才趋于年轻,建立起高素质护理队伍,对护士开展系统礼仪培训已是当务之急。现对护士进行礼仪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现做报告如下。

1 培训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医院所有护理人员参加培训,其中主管护师15人,护师26人,护士39人,年龄为16-55岁(其中16-30岁占50%)。

1.2方法

每月培训一次,历时四个月。经培训师统一授课,围绕礼仪“6S”要点,运用肌肉记忆法训练,模拟真实患者就诊模式,将理论讲课与操作演练相结合。根据培训内容结合患者满意度,制定礼仪规范考核标准,对护士进行仪态仪表、言语行为、服务态度、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判,同时建立礼仪档案。

2 调查效果

2.1 调查对象

中心所有护士、相关医疗人员、门诊患者、住院病人与家属。共计发放问卷83份,回收83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0份。

2.2 调查方法

培训前对学员发放礼仪基本需求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礼仪了解程度、获取的渠道、日常工作中是否发生过因不规范礼仪造成的护患矛盾及礼仪的必要性等。培训后通过对护士仪表仪态、言语态度、服务技术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所有问卷均采用匿名方式填写。

2.3 调查结果

①常规工作礼仪状态关注度,见表一。

②护理工作中,护患矛盾产生原因分析,见表二。

③护士认为进行礼仪培训的必要性分析,见表三。

④礼仪培训产生效果分析,见表四。

⑤去年与今年同期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五。

3 讨论分析

随着现代护理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1],质量好坏由护理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但如何使护理技术在应用中达到最佳效果,取决于护理人员的礼仪[2]。前期调查可见,仅12名护士曾接受礼仪培训,85%的护士对护理礼仪不了解或一般了解,这与绝大部分国内专科以下无礼仪课设置或课时不多相关,以及护生对自身礼不够重视有关[3]。对护患关系调查,有24名护士曾遇护患矛盾事件,其中14人因个人不规范礼仪造成患者或家属误解引起矛盾的事件,占总事件的58.3%,可见不规范礼仪是主要引起护患矛盾的原因。同时,绝大部分护士对自身妆容、语言、风度和仪态有所注意,95%的护士认为在一级医院进行系统礼仪培训有必要。针对礼仪教育的缺失及护士工作需求进行礼仪教育,经培训,95%的护士认为培训对工作有帮助,64%的学员对培训感到满意,34%的学员认为非常满意。同期患者满意率上升9.2%,本调查与谭颖芬[4]调查结果一致,良好的礼仪素养是缓解护患矛盾,给予患者优质护理的大前提。护理礼仪培训转变了护士服务理念,促进社区优质护理顺利开展,使护理技术在应用中达到最佳效果,得到社区居民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 姚红瑛.礼仪培训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实践[J]. 护理杂志, 2011, 28(1):66-68.

[2] 吴明, 钱晓路.护理礼仪课程设置及教学的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20):1876-1877.

对礼仪的见解篇2

日本,作为经济大国,作为礼仪之邦,更在这种经济和礼仪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仅对日本商务礼仪作以简单举例分析,从文化角度读解礼仪与文化以及商务方面的关系,并对此种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做简单阐述。

日本商务礼仪上,可以从语言和行为两个方面进行分别分析。本文就日本商务礼仪上语言的具体体现,以及行为方面的具体体现做以举例说明。第三部分从文化与商务礼仪关系的角度入手,浅谈日本文化就商务礼仪方面的影响体现,最后一个部分则是对这种文化与商务中的影响体现的原因与形式做具体的分析阐述。

[关键词] 商务礼仪日本文化自谦语行为表现

所谓礼仪,是指基于上下长幼关系的礼节规范,包括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之中,需要遵循的表示尊敬,友好的行为程序。今后大家作为社会的一员开展工作的时候,首先需要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打开人际关系的钥匙就是礼仪,因此,礼仪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提到礼仪,不禁想到日本。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如同日本一样将此种文化形态保存的如此完好。日本在保留原有文化礼节的同时也融入对当今礼仪文化的理解。而将此种文化保存的如此之好的原因,归根于日本文化中的更深层次。

礼仪分为很多类型,本篇仅以商务礼仪为切入口,探讨日本文化对其的影响。

一、商务礼仪的语言表现

1.问候语

问候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对于学习日语的人来说,在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便能体会到问候语的重要性。早、中、晚各时段、进入或离开办公室都要致以问候。而在商务礼节中,初次见面时,会固定的用:“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这样的寒暄语互相问候,以示友好。

2.敬语

在日常生活以及商务接触中,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日本人会频繁使用敬语,最简单的比如与山田先生或者山田女生见面时在对方的名字后面加上敬称“sang”。

在商务交往中,日本人对于上司或者对方公司的职员代表会使用敬语。这体现着日本人对对方的尊重。

3.自谦语

与敬语相对的自谦语,在商务交往的时候也会经常出现。在表示自己一方的时候,日本人会用自谦语来降低自己一方的姿态,让对方感到他们的友好和谦逊。日本人在社交活动中,爱用自谦语言,并善于贬己怡人。“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是他们经常使用的客套话。日本人管用这样的语言,压低自己的身份,以视对对方的尊重,从而获得好感,跟对方进行友好的商务等方面的交往。

4.不说“不”

注意日本人不喜欢当众否决别人的意见,所以即便是在商务礼节中,日本人一样不会使用 “不”,但这并不表示日本人不拒绝人,只是在拒绝的时候,语言上不会直接用“不”来表示,有时用些别的委婉的话语来暗示对方拒绝的意思,有时是用一个不那么坚决和真诚的“是”来表示“不”的意思。

二、商务礼仪的行为表现

1.鞠躬

鞠躬是日本人见面打招呼的传统习惯,亦被认为是日本人的见面礼节,这延续了中国古老的见面习惯,但并不表示日本人在礼节方面不够先进,因为日本人也同样将西方的传统商务见面礼节握手融入其中。

在鞠躬的度数、时的长短、次数等方面还有其特别的讲究。行鞠躬礼时手中不得拿东西,头上不得戴帽子。如果对方向你鞠躬,你也要向对方鞠躬,深度应与对方相当或者稍微深一些――因为鞠躬的深度标志着你与对方在地位上的差别。

日本人有时还一面握手一面鞠躬致敬。

2.交换名片

日本人与他人初次见面时,通常都要互换名片,否则即被理解为是不愿与对方交往。在第一次见面互相介绍时递上名片,名片最好是用日语和英语双语。注意要用双手递,也用双手接名片。接到名片后认真阅读以后,小心翼翼地收好。

日本人姓氏众多,据统计,各种各样的姓氏加起来超过13万。并且有的日本姓氏很难读,即便日本人也不会都认识,所以在初次交往互换名片的时候,切记要认真阅读,特别是姓名的部分,如果有对姓名中的读法不确定的时候,要在初次名片交换的时候跟对方加以确认,这样并不失礼,相反,如果在交换名片之后的再次见面时却说错对方的名字会相当失礼。

以下是交换名片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站立姿势交换名片。

①交换名片之前要提前准备好,把名片放到容易拿取的外兜里。

②交换时要将字面朝向对方,双手递上,方便对方辨识。

③交换的顺序:年轻年长 访问者被访者

④接受名片后,当场要确认对方姓名、发音。

⑤接到名片后,不要立刻收起来,可以放在桌面上片刻。

禁忌:

名片要干净,弄脏了的名片不要再发放出去。

接到名片后,不要揉搓、当面在名片上写字、或是忘记名片。

3.时间观念

日本人是十分重视时间观念的。在商务约会时一定要提前跟对方确定时间,并且准时抵达。

说到时间观念,在日本时,电视上曾经播过一个有趣的娱乐节目,有很多外国人说:日本人很不注重时间观念。然后问其原因,其实是因为日本人通常会在约会的时间提前5~10分钟到达约会地点,然后等待对方的到来。这虽是个笑话,但无疑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在重要的场合,日本人会稍微提前几分钟到达现场,这也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不想让对方久等的态度。

4.礼品馈赠

商务礼品在日本非常重要。礼物必须包装,包装纸以色彩柔和为宜,一般在第一次见面时呈上。而日本人通常不会当面拆开礼品,这和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在西方国家当面拆开对方的礼物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而在传统的日本,当面拆开礼物则被视为十分失礼的行为。

5.着装

日本人在交际应酬中,对穿着十分用心。在商务政务以及对外的场合,男人穿西服,女人也要着套装。即使天气再热,也一定要正装出席商务场合,颜色方面也多为黑、灰、白等朴素颜色。

着装首先要给人以清洁感。要适合工作氛围的服装,禁忌牛仔裤等休闲类服装。

6.交谈

大部分日本人在谈话间避免与对方目光对视。无论什么时候,日本人都避免与人眼光对视,无论是寒暄时,感谢时,或者是道歉时,都尽量不和对方对视。

7.就餐

与日本人在商务交往中就餐,要注意使用筷子时,不要用筷子指人,更不要把筷子插在米饭碗里。勿将肘关节放于桌面,这样是很失礼的举动。

8.社交活动

即便在商务活动中,欧美人也常常邀请谈判对手到家里做客或参加鸡尾酒会。但在日本,这样的社交活动是不常见的。日本人喜欢邀请客人到饭店或餐馆吃饭,然后再到酒吧喝酒。日本商人把招待客户作为影响客户的一个手段。日语中出现了“NOMINICATION”这一日英复合词。“NOMI―”是日文中喝酒的意思,而“―NICATION”则来源于英文的“COMMUNICATIOU”(交际)。由此可见,日本人是很重视吃喝这类交际活动的。

9. 电话礼仪

电话响三声之内接听,如果响过三声,应该向对方致歉:让您久等了。

办公桌上一定要准备好记录用纸。

用左手(善用左手的人则用右手)握话筒,右手(善用左手的人则用左手)做记录。

接电话时,要先报:这里是***公司。

确认对方姓名。

复述留言内容,比如电话号码、约会地点。

即使是打错了的电话,也要礼貌应对。

三、日本文化和日本商务礼仪的关系

日本的商务礼仪,讲究的礼节点众多,很多地方与其他国家的礼仪不同。这无疑与日本文化中的固有根源相关。商务礼仪只是日本众多礼仪之中的一个小点,而所有的日本礼仪也只是日本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究其根源还是与日本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化的根源保持着礼仪的延续,文化的变更,影响着礼仪的改换。

日本文化根源于中国,很多文化形式都是从中国古时由来,所以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例如鞠躬,中国古代见面相互之间便是鞠躬。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将此种礼仪演变成为今天的握手或点头问好。日本虽也相互握手,但鞠躬的礼仪却没有就此消亡。而且更加重视这一礼仪。当然电话传真等现代交通手段下的礼仪,日本多是借鉴与西方先进国家,但也并非完全照搬,而是融入了日本文化中对现代礼仪方面的理解。故形成了现在的日本独有的日本式的商务礼仪形式。而这种礼仪形式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最为正统的最为规矩的礼仪模式。

四、日本文化对商务礼仪的影响

商务礼仪是日常生活礼仪中的一个缩影,而在商务礼仪上的种种表现,也体现着日本文化对其的深层影响。

以礼品馈赠方面为例,欧美人的礼仪认为,当收到对方礼物的时候,当面拆开表示对馈赠礼品一方的尊重,欧美文化多为显性体现,故在礼品馈赠方面的礼仪也体现着这一重要特征。当收到礼品一方将礼物放置一边而不去拆开,会让人感觉到对对方的不尊重,是对馈赠礼品一方静心挑选的一番心意的抹杀。而与此相对的日本,在这一点上的体现却极为不同,日本人在接受礼品的时候一定不可以当面拆启。日本是重礼节的国家,每当重要节日或者纪念的日子,都会互赠礼品以视祝贺,然而馈赠方式却和别国有所不同。日本讲究的是礼仪人情,故馈赠的礼品会礼尚往来的相互还礼。所以在馈赠的时候多考虑到对方的经济情况,因为在还礼时一定会跟收到的礼物价值相当或者稍高,这样思维周密的日本人会在馈赠礼品的时候就将对方的情况考虑进去,避免为对方造成压力。在接到礼物的时候,礼节方面跟欧美完全相反,是不可以当面拆开的,因为当收礼者当面拆开的时候,会给对方很大的压力,是不是喜欢所收到的礼物等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并且会给人:“原来还是这些东西啊。”等很多不好的错觉。以上所述的当然是日本生活中的馈赠礼节,而这种接受礼品的礼节也渗透到了商务礼节方面,毕竟文化与礼节不可分,而商务礼节也是日常礼节中的缩影或者可以认为是提升表现。

所以在商务礼节方面的种种体现,都其实是日本文化的具体表现,文化影响着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表现,从而也影响着商务中的各个环节。所以要更好的理解日本的商务礼节,就必须要更好的理解日本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安田贺计:日本商务礼仪[C].学林出版社,2006

[2]叶谓渠:日本文化通史[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刘金钊:解读日本语日本人[C].大连出版社,2009

[4]金正昆:实用商务礼仪[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本尼迪克特:与刀[C].九州出版社,2005

对礼仪的见解篇3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现状 调查 分析

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适应时展,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礼仪教育的欠缺,大学生群体普遍出现礼仪素养低下,道德品质丧失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仅与高校的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违背,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就业成才。有鉴于此,笔者组织了调研活动,选择了西安市五所高校(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医学院、西安思源学院)作为调研对象。这五所高校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既有教育部直属高校,也有陕西省属高校;既有综合性大学,也有学科门类专业较少的学校;既有普通文理科生,也有艺术生和自考生;既有公办大学,也有民办大学。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36份,回收率为87.2%。符合统计规律和要求。被调查人员由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构成,非常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因此调查的样本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能够起到调研目的。

1西安市大学生礼仪基本现状

1.1 礼仪知识和素养现状

在回收有效问卷的436名大学生中,在问及“是否清楚了解具体的礼仪规范”时,肯定回答的同学仅有223 名,占44.6%,不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在被问及“觉得自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有失礼行为吗?”的调查中,回答“比较注意,偶尔失礼”的学生为208人,占总人数的47.7%,仍有一半以上的同学经常失礼或拿不准哪些是失礼行为,缺乏基本的礼仪知识和礼仪意识(具体见表1-1)。

在问及“你认为失礼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普遍现象吗?”回复“个别现象”的仅有83人,占总人数的16.60%。此外,在“你是否因为个人习惯不雅、礼仪不周,而给你的生活、学习和交往带来过麻烦?”的调查中,有将近75.52%的同学认为由于失礼或不懂礼仪规范曾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和交往带来障碍;有35.03%的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关心和在意自己的礼仪表现”;“有些关心”的同学也占到了总数的53.67%;表示“不太关心和从不关心”的同学仅占总数的4.33%。

1.2 谦敬意识和公德意识状况

在调查关于礼仪意识方面的问题方面,从此次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公德意识普遍表现比较差,甚至很多学生公德意识持有无所谓的态度,不认为影响到身边人的正常生活。调查中发现,有42.43%的大学生在食堂就餐时不主动排队(具体见表1-2);

有28.22%的大学生在图书馆、教室等公共场合随意说笑和接打电话;有54.43%的大学生常说脏话或无法控制自己说脏话的习惯;有31.72%的大学生在观看演出和比赛时不能做到文明观看和喝彩;有35.62%的大学生在乘车或购物时没有排队的习惯,文明意识淡薄。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的纪律观念和均比较淡薄。如有35.52%的大学生不能做到遵守课堂纪律,常有迟到、早退、逃课,上课聊天、睡觉、甚至随意进出教室的行为表现;有37.13%的大学生经常不遵守交通规则,常有横穿马路不走斑马线或地下通道的习惯;有26.38%的大学生不遵守作息制度,作息时间内聊天、打电话、上网而影响同学的正常休息;有15.53%的大学生随意承诺,不守时,不守约,缺乏诚信意识。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尊重意识表现尤其差,如有49.31%的大学生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习惯打招呼和问候(具体见表1-3);

有35.23%的大学生进门没有敲门的习惯;有18.23%的大学生不懂得尊重别人,对父母态度冷淡,不会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有18.22%的大学生穿着不分场合,衣着不得体,如穿着拖鞋进出教室、图书馆和食堂;有50.20%的大学生卫生习惯较差,乱扔垃圾,随地吐痰。

1.3 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了解程度

传统礼仪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当今社会成长的新一代年轻人较之长辈,对传统礼仪的学习兴趣比较浅,调查中发现,仅有22.02%的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的冠、婚、丧、祭等基本礼仪;在被问及“在当今是否需要学习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精华”时,回答需要学习的仅占20.41%,有80.5%的学生都回答无所谓或者已经落伍了,不需要学习。(具体见表 1-4、表1-5)

1.4 教师礼仪素质的现状了解

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周围教师的礼仪水平的态度持一般态度,仅6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礼仪水平表现好,有33.25%的学生表示教师的礼仪水平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自己的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老师等的礼仪水平评价较低,反映了高校教师存在礼仪缺失。

1.5 礼仪教育渠道和途径了解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虽然也意识到礼仪素养对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表示“非常希望”和“比较希望”学习礼仪知识的大学生分别占到被调查总数的“35.78%”和“54.58%”(具体见表1-7),然而同时也有82.34%的大学生认为缺乏接受礼仪教育的机会和渠道,这对他们掌握礼仪知识和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造成较大的影响。

2 高校大学生礼仪存在问题

2.1 礼仪认知水平较低

从表1-1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对基本的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了解较少,礼仪素养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礼仪素养还是在乎并有要求的,只不过尚未能够以一种规范的方式或稳定的习惯来约束自己或对待他人。

对礼仪的见解篇4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礼类六分法学术意义重大。本文以《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礼类六分法的合理性为基础,对实践礼学的定义进行更深入地探讨:实践礼学,是私家编写、以儒家精神指导民间礼仪的学问;是礼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实践性为最大特色,主旨可概括为“以礼化俗”。

关键词:礼学;实践礼学;《四库全书总目》;杂礼书;目录学

《四库全书总目》将经部礼类分为六个属别:周礼之属、仪礼之属、礼记之属、三礼总义之属、通礼之属与杂礼书之属。笔者曾在博士论文《江永礼学研究》中指出:“这是中国目录学史上的重要创新。”①笔者在该文中既按照内容将杂礼书之学称为杂礼学,又按照性质(或方法)称之为实践礼学,并简略分析了实践礼学的源流。本文试图对实践礼学的定义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二经部二十二杂礼书之属正目列有宋司马光《书仪》、旧本题宋朱熹《家礼》、明黄佐《泰泉乡礼》、清李光地《朱子礼纂》、清毛奇龄《辨定祭礼通俗谱》,共五部著作;存目列有元郑泳《郑氏家仪》、明邱F《家礼仪节》、明吕埂独裎省贰⒕杀咎饷餮钌鞅唷侗鸨炯依褚墙凇贰⒚魉卫c《四礼初稿》、明林烈《乡射礼仪节》、明吕坤《四礼疑》、明吕坤《四礼翼》、明马从聘《四礼辑》、明韩承祚《明四礼集说》、明吕维祺《四礼约言》、清许三礼《读礼偶见》、清李b《学记》、清王复礼《家礼辨定》、清王心敬《四礼宁俭编》、清曹廷栋《昏礼通考》、清张文嘉《齐家宝要》,共十七部著作。为何将这二十二部著作列于杂礼书之属?四库馆臣在正目五部著作的提要之后下了一条案语:

公、私仪注,《隋志》皆附之礼类。今以朝廷制作事关国典者隶史部政书类中;其私家仪注无可附丽,谨汇为杂礼书一门,附礼类之末,犹律吕诸书皆得入经部乐类例也。②

可见,四库馆臣在此区分了两种仪注:公家仪注与私家仪注。前者主要特点是朝廷制作、事关国典;后者主要特点没有明言,但无疑是私家制作、事关民俗。四库馆臣馆臣将前者归入史部政书类;将后者归入经部礼类,并单独成为杂礼书这一属别。

四库馆臣区分两种仪注有很大的合理性。《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是我们了解上古到西汉末年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它基本上采用刘歆《七略》的图书分类法,将图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大类,还没有历史类,也没有仪注类著作。《隋书・经籍志》(简称《隋志》)是我国现存的第二部图书目录,是我们了解东汉到隋代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隋书・经籍志》史部有仪注篇,并说明了设立原由:“仪注之兴,其所由来久矣。自君臣父子,六亲九族,各有上下亲疏之别。养生送死,吊恤贺庆,则有进止威仪之数。唐、虞已上,分之为三,在周因而为五。《周官》,宗伯所掌吉、凶、宾、军、嘉,以佐王安邦国,亲万民,而太史执书以协事之类是也。是时典章皆具,可履而行。周衰,诸侯削除其籍。至秦,又焚而去之。汉兴,叔孙通定朝仪,武帝时始祀汾阴后土,成帝时初定南北之郊,节文渐具。后汉又使曹褒定汉仪,是后相承,世有制作。然犹以旧章残缺,各遵所见,彼此纷争,盈篇满牍。而后世多故,事在通变,或一时之制,非长久之道。载笔之士删其大纲,编于史志。而或伤于浅近,或失于未达,不能尽其旨要。遗文余事,亦多散亡。今聚其见存,以为仪注篇。”③此处仪注明显是公家仪注。公家仪注渊源极早,有政治机构就用公家仪注。仪注与职官关系极其密切,这是不难理解的。所以《隋书・经籍志》仪注篇之前就是职官篇,而两者差别似乎并不是那么明显。比如《晋新定仪注》、《梁尚书职制仪注》等书均以“仪注”为名,却在职官篇。④至于私家仪注,《隋书・经籍志》略有记载。对私家仪注记载较早较集中的,应数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该书分经、史、子、集四录,在史录设有礼注类(紧接职官类)。此类收录的是第一部著作为汉蔡邕《独断》,其次为《开元礼》、《开元礼百问》等,均为公家仪注。值得注意的是,北宋许洞《训俗书》之后就是唐孟铣《孟氏家祭礼》,再往后是唐徐润《徐氏家祭礼》、唐郑正则《郑氏祠享礼》、唐范传式《范氏寝堂时飨礼》等,均为私家仪注。⑤可见陈振孙已经明确有公家仪注与私家仪注之分,虽然他没有在目录分类上显示出来。在陈振孙之后,公家仪注类着作一直在史部;私家仪注类著作或在史部,或在经部,未有定准。四库馆臣明确区分公家仪注与私家仪注,并将前者归入史部政典类,后者归入经部礼类,可谓得前人精髓。

四库馆臣将杂礼书之属与三礼总义之属、通礼之属区别开来,也有很大的合理性。在《经义考》之前,经部礼类未经细分。《经义考》将礼分为四目:周礼、仪礼、礼记、通礼。这无疑是个很大的进步(后来的《明史・艺文志》如出一辙)。所谓通礼,就是归入前三类明显不合适的礼。《经义考》的通礼还是过于庞杂,《四库全书总目》就在它的基础上又分为三个属别:三礼总义之属、通礼之属、杂礼书之属。据其说法,三礼总义就是“其文不可分属”、“义实兼释三礼”者,⑥杂礼书是“私家仪注”,⑦说得比较清楚。《四库全书总目》对通礼对通礼这一属别说明不清楚。笔者在《何谓通礼?――一种目录学的分析》中对此曾予以厘清,指出:“通礼体例上最大的特点是编纂、注释相结合,意义上最大的特点是试图贯通经典、构建一个圣人之礼的体系。”⑧三者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刘熙《释名》云:“礼,体也,得事体也。”许慎《说文解字》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均以实践解释礼。所以实践性是礼学的重要性质之一,而实践礼学是礼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四库全书总目》于经部礼类设有杂礼书之属,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四库全书总目》对杂礼书之属的评价标准很特别。如评价明代黄佐的《泰泉乡礼》:“首举乡礼纲领,以立教、明伦、敬身为主。次则冠婚以下四礼,皆略为条教。第取其今世可行而又不倍戾于古者。次举五事,曰乡约、乡校、社仓、乡社、保甲,皆深寓端本厚俗之意。末以《士相见礼》及《投壶》、《乡射礼》别为一卷附之。大抵皆简明切要,可见施行,在明人著述中犹为有用之书。”⑨评价明代宋c《四礼初稿》:“是编分冠、昏、丧、祭四礼,略仿古经词句而统用后世之法。……大都以意为之也。”⑩评价清代毛奇龄的《辨定祭礼通俗谱》:“盖其大意务通人情,故不免有违古义。然大致斟酌变通,于古礼之必不可行及俗礼之误托于古者,剖析考证,亦往往厘然有当,固不妨存备一家之说也。”B11因为杂礼书之属是“私家仪注”,《四库全书总目》主要从是否切实可行来评价,即强调实践性。因此,四库馆臣将杂礼书之属与三礼总义之属、通礼之属区别开来,有很大的合理性。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四库馆臣对“杂礼书”的命名存在不合理性。如上指出:《经义考》将不能归入周礼、仪礼、礼记的称为通礼。《四库总目》在《经义考》基础上对通礼进行细分,分为三礼总义之属、通礼之属、杂礼书之属。虽然它对通礼的界定与所属著作的归类上有些不清楚,B12但三礼总义之属、通礼之属这两个称谓还是可以接受的。而杂礼书之属这一称谓是不规范的、临时的,可以再斟酌的。当我们以礼学内容将礼学六分的时候,不难发现周礼学、仪礼学、礼记学、总礼学、通礼学基本上能凸显各自的内容,而杂礼学并不能。当我们以礼学性质(或方法)将礼学四分的时候,考证礼学、义理礼学、体系礼学、实践礼学基本上可以凸显它的性质(或方法)。这是笔者提出“实践礼学”这一概念的重要原因。

实践礼学,是私家编写、以儒家精神指导民间礼仪的学问。它是礼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实践性为最大特色,主旨可概括为“以礼化俗”。这是笔者对“实践礼学”定义。需要注意的是,此定义是以《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礼类六分法的合理性为基础的。B13(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上转第58页)

本文为第56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清中期考证礼学研究”(编号2014M561507)阶段性成果。

注解:

①徐到稳《江永礼学研究》,清华大学中国史博士论文,2013年,第1页。

②[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997年,第287页。

③[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三,中华书局,2008年,第971-972页。

④[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三,第968页。

⑤[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85-188页。

⑥[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二,第279页。

⑦[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二,第285页。

⑧徐到稳《何谓通礼?――一种目录学的分析》,同济大学第一届儒学与古典学年会论文集,2013年。

⑨[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二,第284页。

⑩[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五,第324页。

B11[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二,第285页。

对礼仪的见解篇5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途径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用人单位都基于“三分做事,七分做人”、“软素质高于硬技能”的观念来选拔人才。礼仪作为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在高职大学生能力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将极大地影响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影响着大学生工作能力的发挥。 然而,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总体现状到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作为高职院校又将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带着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并对唐山4所职业院校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其中一些数据所折射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一、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

1.礼仪素质滑坡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属于高招最后一个批次,成绩偏低。多数带有“失败者”的心态步入学校,一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礼仪都不懂。我们经常能在校园中看到:“迟到、随地吐痰、践踏草坪、在宿舍影响他人休息、乱扔垃圾、课堂上吃早餐、睡觉、听歌、玩游戏而不与老师配合、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等现象”。除此之外,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礼让他人,不善于控制个人的情绪波动;盲目追求“个性”,把行为不羁、言语粗俗、穿戴奇特,视为有“个性”的体现;甚至蔑视传统美德,把传统思想视为“守旧”、“落后”、“古板”的代名词,把追求时尚与继承传统完全对立起来的现象。由此可见,礼仪修养滑坡,会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2.礼仪知识相对匮乏

大学生礼仪知识掌握的程度是养成礼仪习惯和提高礼仪修养的基础。为此,笔者2011年对4所职业院校大学生礼仪修养及认知现状展开了调查,调查按照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随机抽样的原则,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78份,有效问卷338份。在调查中被问到“你对礼仪知识的了解程度时,回答非常了解的有12.2%;回答一般了解的有72%;回答不了解的有14.3%,没听说过的有1.5%。 可见,由于礼仪知识的相对匮乏,直接导致了对礼仪知识的“无知”。

3.基本的交往礼仪常识欠缺

社交礼仪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步入社会的“通行证”,走向成功的桥梁。

从高职大学生交往礼仪知识调查显示:在被问及“介绍与他人相识,正确的顺序”时,有210人(62%)表示“先介绍上级”,有81人(24%)表示“先介绍下级”,有47人(14%)表示“随便”。问及“同等地位,年纪相仿的男女见面握手,谁先伸手”时,有135人(40%)认为“女士先伸手”,有193人(57%)认为“男士先伸手”,有10人(3%)认为“谁先伸手无所谓”。 问及“接受名片,要用右手,然后装进上衣袋”时,有88人(61%)认为“正确”,有206人(26%)认为“错误”,有44人(13%)“不知正误”。由此推论,由于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系统的礼仪教育,不知道看似简单的介绍、握手、递接名片等日常交际礼仪的基本常识,就更谈不上对礼仪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欠缺的原因

1. 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过于“优越”,潜移默化中使其养成了不良礼仪习惯。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亲对孩子过分骄惯,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供养,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当这种爱心一旦缺乏正确的导向乃至泛滥成“溺爱”的时候,往往会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主”、“惟我独尊”的思想意识,这与礼仪文化的核心是背道而驰的。同时,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不知礼、不守礼的人大有人在,不懂礼、不行礼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在社会化的进程中,没有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使得他们的礼仪素质出现滑坡。

2.应试教育体制的误导

多年来,应试教育始终占据主体地位,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学校对礼仪教育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素质教育虽然喊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不是看礼仪素质高低,而是看考试分数高低。这几乎成了人们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尺。这种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必然导致忽略、放松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因而即使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了大学,但是他们缺少着内在修养与外在素质。

3. 传统礼仪教育的片面性

回顾传统的礼仪教育,更多地表现出:只注重认知教育而忽视行为的指导和实践,只注重德育为主而忽视五育皆备,只注重严格要求学生而忽视教师的示范效应,只注重传统规范翻版而忽视现代文明的创新。这种美德袋式的教育没有顾及学生的内心道德需求,没有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需求相结合,致使高职大学生知行不一,在学校学的和在社会上用的背道而驰,这是造成礼仪修养欠佳的事实。

4.高校教育管理的滞后

当一个高中生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即开始进入“断奶期”和“轻松期”。他们离开父母开始相对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不再像中学那样由老师“看管”。同时,他们刚从高考桎梏中挣脱出来,新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没有以前那么大,从而感到一种从来未有过的轻松。此时的他们开始不再安于以往的苦读和封闭的校园生活,他们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通过不同的渠道、途径去感受“外面的世界”。而此时高校的教育管理对礼仪教育又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措施,自然而然在社会的大环境和学校的小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他们身上就或多或少地表现出礼仪缺失问题。

5. 学生对礼仪情感淡漠

高职大学生礼仪知识掌握程度处于一个偏低的水平,表现为不知礼,不守礼,不行礼。首先,表现在他们总把自己放在涉世不深的角色上,觉得不懂个人礼仪有情可原。其次,当他们不守礼仪或违反礼仪时会找借口,并没有认为知礼、守礼、行礼是重要的。第三,追求个性,在追求个性中表现出绝对“自我”,把礼仪规范看做对个人自由的束缚;在与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较严重,不太考虑他人的感受。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第四,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表现得冷漠、自私;在公共场合缺少自我约束,把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粗俗的东西当成“新潮”、“潇洒”。

6.个人礼仪践行能力欠佳

礼仪的修养在于内外兼修。很多人内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 如遇人不知如何打招呼,会因与人交谈时找不到话题而尴尬,这就是“知礼”而不会“行礼”,礼仪意识与礼仪行为的不和谐,即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相脱节。这就表现为个人有强烈的守礼仪愿望,但是缺乏了解与践行的有效渠道。

三、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养成途径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与国家的长治久安、事业的蒸蒸日上、个人的安身立命息息相关。礼仪修养是当代高职大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找准高职大学生礼仪素质欠缺的“症结”,才能开“良方”加以治疗。这个良方就是将礼仪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潜移默化到学生的举手投足间,才会真正让学生内外兼修,成为表里如一、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1.加强教师礼仪修养,发挥示范作用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正所谓 “润物细无声”。礼仪也是需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的,一个好老师,一本好教材,一种好的教育方式都可以让学生耳濡目染地明白什么叫“礼仪”。因此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提高礼仪教学水平,注重教师自身师德修养的示范作用,有效地进行礼仪教育。

2.开设礼仪必修课,激感意识

现在高校普遍把军训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门必修课,那么,礼仪则为第二门必修课。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体系,把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合理安排讲授相关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提高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适应社会、顺利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有效时机。

3.改革礼仪学习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能力

《说文解字》对“礼”的解释是:“礼者,履也”。言下之意是良好礼仪行为的形成需要依靠礼仪的践行。为了提高学生礼仪的运用能力,应充分重视礼仪课堂的实践性、示范性是增强礼仪运用本领的必由之路。我们提倡把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训练、课堂实际操作等教学方式引入课堂,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或学生表演展示,师生共评,学生互评,增强实训感,以有限的课堂为平台,把静态的礼仪知识变动态的实用知识,使大学生乐学、善学。另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从而提高礼仪修养,推动校园文明建设,锻炼社会交际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不断强化礼仪意识、提升自身礼仪运用的能力。

4.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促进礼仪习惯养成

高职礼仪教育还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在礼仪课程学习期间进步明显,提高迅速,但随着课程结束和时间推移,学生没有了特定的环境和督促,言行又逐渐回复到学习礼仪之前的状态。因此,营造学习礼仪、讲究礼仪的良好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在环境方面可给学生提供充分详细的礼仪学习资料。如美化校园,提供完善公共设施。在校园内征集文明礼仪、社会公德宣传标语,在公共场所醒目处贴标语警示,同时讲究美观。学校应举行礼仪知识大赛、和谐校园演讲比赛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制服,在重要的仪式场合教师要身体力行,符合仪式礼仪,体现对礼仪的重视。在教学大楼进出关键处安放镜子,让学生整理仪容仪表。物业、食堂、行政服务等窗口单位带头讲究仪表仪容,礼仪礼貌服务。

5.营造家庭育人环境,促进养成教育

家庭教育在整个文明礼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领会礼仪内涵中的“仁、孝”。家庭是孩子的永远眷恋且永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师。家长的人文感情、知识水平、家教水平、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关系等形成的家教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代替的,成为了学校隐性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要大力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交流会、座谈会、“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教育理念。通过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家长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引导,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老师与家长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定期交流,了解家庭教育状况,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光谊.现代实用社交礼仪.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2] 胡翔环.从礼仪需求现状探索礼仪教育的实践途径.职业教育研究, 2009.1

[3] 高巧利.从首因效应谈对大学生的个人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华章,2010.13

对礼仪的见解篇6

一、预防:创设环境,鼓励交往

社交焦虑是一种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越来越严重的心理疾病,它表现为大多数儿童都会有的一种危险的体验———孤独感。孤独感是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要小或是比预期的不满意而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孤独感会造成儿童相当大的痛苦,使儿童找不到社会归属感,从而导致自尊下降等后果[4]。而礼仪教育的互动性可以很好地舒缓这种情绪体验。文化知识是一个人自身去吸取而习得的,而礼仪知识是面向其他人应用学习、与他人互动的知识。在礼仪教育中,教师鼓励儿童尝试在人群中反复练习各种礼仪用语、礼仪行为,更多的是在模拟的场景中进行练习,面对模拟的各种性格的人、各种特殊或常见的情景,练习如何稳定自如地进行应对。在这些互动合作中,会强制性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思考应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他人,并且与他人交往,从而大大减轻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礼仪教育同样会指导学生为人处事的规则和道理,让学生理解与人交往的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社交的成功率以及收获更多善意。成功的交往则会进一步对儿童后续的主动与人交流或接受他人发起的交往起到促进作用。社交焦虑往往是在有一定缺陷的生理基础上慢慢形成,或在外界刺激下逐渐形成的,如果在儿童最初的性格形成过程中加以干预,还未成形的社交焦虑就会减缓甚至消失。但是寻找这种微弱的焦虑太过困难,所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一个有着良好礼仪习惯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以礼待人,用善意的心态去与他人交往,这样的人会在无意中充当干预的角色。缓解一个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儿童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置身于一个温馨且充满善意的环境,使其得到感动和满足。

二、疏导:引导学习,形成习惯

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分支,所以在教育理念上和道德教育相似。礼仪教育讲“明礼”而后“循礼”。也就是说礼仪教育要将“礼”变成“习惯”,学生们先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的指导,熟悉并理解各种基础知识,然后进一步掌握和遵循,最后将礼仪教育转换到日常生活中来,让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自动自觉地遵守相应的礼仪,从而改掉一些生成自卑感的行为习惯。早期创伤性事件会导致个体心理发育障碍,是社交焦虑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障碍多表现为自卑、容易紧张、害怕、回避等。而这些障碍表现通过礼仪教育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一般有这样表现的儿童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很难集中注意力去接收信息。但是区别于一般的知识教育,礼仪教育具有趣味性和渗透性,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礼仪知识,唤起其学习礼仪的自觉性。而礼仪教育的案例导入法便于学生理解以及课堂内容联系实际,集中精力去接受信息,学会接受而非逃避。礼仪教育是实践课与理论课并行的课程,所以需要进行特殊的考核。例如将学生分组,进行剧本的编写、排练及表演的训练和考核[5]。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场景性的知识,有利于引起儿童的兴趣并激活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儿童有意愿去了解和学习。而礼仪教育的渗透性则会有意识地疏导儿童,使他们的一言一行在教育中逐渐变成一种在礼仪约束下的自动行为,以养成习惯性的礼貌、习惯性的高尚道德。渗透性不是强迫性地去灌输一些深奥晦涩的知识去命令儿童遵守,所以不会因为儿童的抵制心理而产生负面作用。而渗透所养成的这些习惯会帮助儿童克服自卑和紧张,引导儿童与他人交往,更会吸引其他人与之交往。优秀的礼仪习惯会使交往的双方感到愉快和尊重,产生愉快的情绪,并在潜意识中留下趋向性,在接下来的交往中儿童能够感受到身边的人与环境带给他的善意,从而走出创伤性事件的阴影。

三、塑造:阅读经典,提升素养

解释偏差是个体对言语或非言语的歧义信息作出正性或负性解释的偏好,大量的研究证明解释偏差是社交焦虑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6]。而这些歧义信息大多来自于生活中的常识而非教育规定学习的文化知识。要正确解释和处理这些模糊的信息,就要教导儿童对于他人思维的理解和把握。社交焦虑的儿童较正常儿童敏感多疑,容易被激怒。礼仪教育会对儿童灌输中国传统礼仪,而中国的传统礼仪多为互助、仁爱、团结、同情、孝慈、自律等,这是对儿童“根本”的塑造培养,其对儿童的积极思维的形成是非常有意义的。礼仪教育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提升基础素养。这些经典知识的灌输会让儿童理所当然地去遵守这些传统美德,并一步步地塑造孩子,使其拥有平和善良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和心境能让儿童学会理智地思考和比较,而非被激怒或过分沮丧。并且礼仪教育会指导学生在各种场所面对不同的人处理各具特色的事件,也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人的想法和所要表达的意图,正确解读他人的行为和话语(模糊的歧义信息),更要学习用正确的态度回复他人,学会留给他人好的印象。解释偏差一类的问题很难被人们从心理医学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但它们严重时引起的社交焦虑会带来攻击等严重后果。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并呈低龄化、恶性化发展,如果不从根本上纠正儿童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容易给他们日后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造成极大的伤害。社交焦虑在儿童中非常常见,与其用药物,各种生理、心理手段去治疗,不如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渗透。礼仪教育是预防、疏导,并塑造儿童社交的根本。因此,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应该重视礼仪教育。

作者:张文霞 赵灼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对礼仪的见解篇7

有不少人认为礼仪很简单,只是见面问个好,离别道声再见而已。这种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礼仪一般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会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会议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其他还有公关礼仪、公务礼仪、家居礼仪和求职礼仪等等。

送礼的礼仪

送礼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节日婚嫁生日感谢帮助送别亲友及回礼。送礼最重要是显示心意,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应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选择和购买礼物,这样收礼者若了解真相,也会收得安心。有一点应该注意,给人送礼时最好加上精美的包装纸,这样既显出你已“落足心思”,又能引起对方的好奇心。

探病礼仪:医院是一个救死扶伤的特殊场所,所以在去医院前,应弄清楚病人在什么病区以及病床号,以免到时,到处打听,扰乱了医院的清静。探病前,最好准备一点礼物。

有些人喜欢给予病人送滋补品或保健美操品,其实,这很不恰当,因为病人正在治疗期,每日要按时服药或进行针注射,并不适合服用补品。送给病人的礼物以鲜花或小小的盆景为宜,想想看,一束五彩缤纷的鲜花,一盆生机盎然的盆景,能给白色的病房带来多少春意和生机呵!但是,送鲜花是十分有讲究的,有些花并不适于送给病人。一般来说,下列花卉是不错的选择:玫瑰康乃馨满天星百合天堂鸟等。

结婚礼仪: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有情人共结连理。结婚,是人生的一大喜事。作为参加喜宴的朋友,应事先选购一份礼物前往,礼物最好有意义,如送99朵玫瑰代表“天长地久”,或送具有纪念价值的金贺咭及结婚蛋糕,向新郎新娘表示感激之情和祝福之心。

祝寿礼仪:祝寿其实是庆贺生日。在给长辈祝寿时,“礼数”稍多一些。给同辈朋友过生日,则不必拘于形式送礼品最容易。给长辈祝寿,除了衣服要讲究之外,还必须带有一份含有健康长寿意义的物品,如设计精美的蛋糕,或有纪念性的金贺卡。

殡葬礼仪:传统丧礼仪式繁复,程序琐碎。现在一般都有以追悼会的形式对死者表示哀悼。参加追悼会有一些礼节应注意。为表示对先人的怀念及对死者家属的关心和慰问,可送上一个花圈或花牌。

社交礼仪技巧

1、不要言而無信2、說話言出必行

3、初相識不要交溠陨?4、惱怒時,不要口出惡言

5、不要亂開玩笑6、說話勿得意忘形

7、不要隨便給人起外號8、勿厚此薄彼

9、不要蜚短流長10、交友勿曲高和寡

11、交友說話莫太重

常用禮儀客套話

初次見面說[久仰]

分別重逢說[久違]

征求意見說[指教]

求人原諒說[包涵]

求人幫忙說[勞駕]

求人方便說[借光]

麻煩別人說[打擾]

向人祝賀說[恭喜]

求人解答用[請問]

請人指點用[賜教]

托人辦事用[拜托]

贊人見解用[高見]

看望別人用[拜訪]

賓客來臨用[光臨]

送客出門說[慢走]

與客道別說[再來]

陪伴朋友說[奉陪]

中途離開說[失陪]

等候客人用[恭候]

請人勿送叫[留步]

对礼仪的见解篇8

【关键词】 粤教版教材 文明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47-02

《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文明礼仪,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语文课程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适时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因此,我在高中语文文学与写作教学中,用好粤教版教材,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中教育教学规律和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学全过程,既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又全面提高了高中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为他们文明生活、幸福成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充分利用选文来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是学生思想的滋养站和精神的哺育园,是学生启迪生命、陶冶审美和唤醒心灵的精神家园。因此,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站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选取了一些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文章,引导学生通向真善美的境界,走向文明礼仪的世界。必修1-5册中共有《论握手》《鱼书》等五篇这样的课文,在不同的领域里引领学生学会文明掌握礼仪,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好它们去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论握手》一文中英国评论家、散文家和诗人莱・亨特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结构形式、温婉细腻的语言展现出生活中不同的握手给人的不同的感受,进而彰显出“热情的握手”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魅力,让学生知道了“热情的握手”是人际关系的调和剂,在社交中热情的握手,不论对谁都能有一种自然、平等、亲切和信任的感觉。

《鱼书》一文通过描述现代社会书信往返的各种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探寻,对崇高友谊的向往,对以书信卖友求荣的社会病态的批判,对现代人不屑于写信的心理行为的惋惜和抱憾。在激发学生对人类真挚情感的向往与赞美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了书信这种传统的情感交流方式的独特的美,掌握了一定的书信往来的礼仪。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一文以“近年来的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为切入口,揭示月饼消费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让学生懂得“月饼消费要讲文明”,在礼尚往来时,礼品不要形式大于内容,不能成为拉关系的“敲门砖”。

《论“雅而不高”》一文通过列举“雅而不高”的表层现象,进而分析“雅而不高”的实质原因,让学生懂得“又高又雅”别无捷径可走,提高自身文明礼仪修养,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

《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一文全面地论述了“规则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这一真理,指出了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强调要强化市场规则,逐步建立信用制度,以保证我国经济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教会了学生要遵守市场规则,帮助学生养成诚信品格。

《论握手》《鱼书》分别指导了握手和书信来往的礼仪,《月饼消费要讲文明》提醒了在礼品馈赠时不要变味,《论“雅而不高”》说出了提高文明礼仪修养的有效途径,《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指出了遵守规则、诚信品格是文明礼仪的扎实基石,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这些选文,帮助学生掌握了一些必要的礼仪,提升了他们的文明礼仪修养水平。

二、积极挖掘课文中的教育资源来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蕴涵着丰富的文明礼仪教育的资源。在教学时,我充分挖掘这些教育资源来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在《“布衣总统”孙中山》的教学中,我设计如下问题:“1.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中一介儒生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是否合符礼仪?2.张之洞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上写上“持三字贴,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这种的做法是否妥当?如果你是张之洞,你会怎么拒绝孙文的求见?3.孙中山用几碟普通小菜接待南北议和代表伍廷芳,表现了他的生活简朴,但如此招待客人是否合符礼仪?”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得体称呼对方、如何有修养地拒绝别人、如何接待客人。

在《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一文文天祥在枢密院与孛罗的交锋中,我围绕文天祥为什么不下跪而只是草草行个长揖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懂得了有关作揖和下跪的礼仪知识。

在《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中,焦仲卿多次向焦母求情以及决意“向黄泉”后和焦母的告别:“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府吏长跪告”“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府吏再拜还”,刘兰芝被驱出焦家时还“上堂拜阿母”,还“念母劳家里”,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焦刘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又有力地刻画出焦母的绝情和冷酷;同时又是晚辈如何和长辈说话的礼仪教育的很好的素材。

在《我的母亲》的教学中,我通过“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穷,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将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教会了学生如何待客如何贺吊的礼仪。

在《项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玛蒂尔德做裙子借项链去参加教育部的晚会,仅仅是出于虚荣吗?”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对学生进行了参加晚会的如何着装的礼仪教育,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交活动打下了一定的礼仪知识基础。

在《谏太宗十思疏》的教学中,我通过梳理文章的结构脉络:文章第一自然段就怎么才能长治久安说起,自然容易引起对方的兴趣;第二自然段从历史上很多君王创业成功却没能守住说起,自然又切合对方的接受心理,然后才在第三自然段提出“十思”的具体措施,从而让学生懂得了在谈论问题,特别是向对方提建议时,必须注意对方的接受心理,即一定要使对方愿意接受自己的意见,谈话才会有意义。

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我从“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谈起如何坐座位的礼仪问题,让学生了解了会议主席台座位、宴席座位、乘车座位、合影座位等座位安排的知识。

在《陈情表》的教学中,我借助文章叙述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婉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的写作思路,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得体地合符礼仪地向上级领导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或者是提出一个请求。

散落在课文中的文明礼仪教育素材就如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我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去挖掘,用心去拾起,这些珍珠就联结成为了美丽的文明礼仪项链,映衬出了学生的青春风采和文明形象。

三、科学利用活动单元来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为强化人文精神,让学生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主要的人文内容,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5个方面,设计了“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近经济”5个活动单元,分别作为每一册的第一单元。我在切实落实好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不把活动单元课上成心理教育课或思想品德课的同时,科学地利用活动单元,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认识自我”活动单元: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把个人感受、阅读心得、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过程既是确立自我意识的过程,也是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共处的过程。我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得体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如何尊重别人的意见和成果,形成不轻率地否定他人的修养,培养自信、理解、包容的健康心态。

“体验情感”活动单元:在活动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的言语技巧,用合适得体的语言或文字把自己的情感向人倾诉,学会自己合理处理情感困扰。同时,在分组活动中,认真指导学生积极参加交流,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与人共处,与人合作。

“感悟自然”活动单元:活动在野外开展,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大好机会。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如何文明礼貌地和同学相处,和老师相处,和外界相处,引导学生如何去关心别人、如何去关心集体,如何去关心大自然。

“关注社会”活动单元:我通过小组内部的分工合作,让每一位学生都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通过文明的沟通实现合作。在同学互评时,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赞美别人,学会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善于接纳别人不同的意见。

“走近经济”活动单元:为了调查身边人们的经济行为,了解他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取向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发现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我组织学生外出进行问卷调查、观察、参观、访谈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我教给了学生与人交往的文明礼仪知识,从而使他们顺利完成活动任务。

四、巧妙借助表达交流活动来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表达交流活动”是以写作为中心、辅以口语交际来设计活动。每个活动都设计了一种文体的写作。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5册必修教科书依次安排传记、自述散文、诗歌、议论散文、议论文、书评、科学小品、微型小说、新闻、改编剧本等等写作活动;也多次安排讨论、访谈、演讲、辩论等等口语活动。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