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心理学边际效应8篇

时间:2023-10-08 10:16:18

心理学边际效应

心理学边际效应篇1

微观经济学边际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作为微观经济学中消费理论的基础概念,对微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边际分析法作为标记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分析作用,所以,经济学家只有掌握边际效用的相关知识,才能够对微观经济学具有更好的理解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关于微观经济学-边际效用的相关概念 

1、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个体经济学,属于现代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是一门以社会中的单个经济单位所产生的经济行为作为研究主要目标的科学,因此,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市场经济学。 

2、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的含义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于消费者新增的一个单位的商品或是服务所带来的相关的新增效用,也就是说,在外界相关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随着消费量的增加,从此件商品增加的每一个消费单位之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被称之为边际效用。在边际效用中,商品的消费量是自变量,由商品消费量增加而产生的效用是因变量。 

3、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 

首先假定消费者对某一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那么,该消费者从此件商品所增加的每一个消费单位中所获得效用的增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通过对该规律的透彻掌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消费者所进行的消费行为。 

二、在微观经济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边际效用的意义 

1、边际效用对微观经济学的意义 

边际效用对与微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通俗的来说,正是由于边际效用的出现,才使得商品使用价值、消费者消费目的以及消费者消费感受三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同时,经济学家也通过边际效用的帮助对消费者在收入确定的情况下,针对商品价格的约束所表现出来的理性消费的行为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边际效用在很大程度上使微观经济学从传统的唯物主义的困境中得以解放,使微观经济学成为一门具有实际意义的社会科学。 

2、边际分析法对微观经济学的意义 

边际分析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针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方法,通过把进行追加的支出和收入进行比较,得出数值相等时的临界点,也就是所得利益、投入资金以及输出过程中产生的损失相等时的点。随着边际分析法的逐渐普及,对不同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这对于微观经济学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各种经济学现象进行解释,同时为经济学家进行经济均衡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边际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除了应用范围最广的递减规律以外,还包括成本的递增规律、产品边际转换率的递增规律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边际分析法在经济学家对微观经济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对边际效用中递减规律问题的分析 

1、边际效用是否唯心 

虽然消费者自身的心理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在对商品进行消费的过程中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感,即商品的边际效用,但是,由于消费者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不同的消费者必然会拥有不同的消费偏好和倾向,这就决定了不同的消费者对于同样一件商品在效用评价方面必然会有所不同,但是并不能因此把依存于让消费者心理而产生的效用评价与心理学或是唯心主义划上等号。虽然社会的经济和科技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之中,但是在现阶段人类所达到的科技水平仍旧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这就导致了经济学家无法直观的对消费者在进行商品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应的边际效用进行衡量,但是并不能以此而否认边际效用的存在,因为在对商品进行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商品效用是可以被消费者所感知的,商品关于物质方面的属性以及消费者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感受都是有客观依据所支持的,由此可以看出,边际效用是客观存在的,而并非是由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所虚构出来的,但是想要对边际效用的存在进行否定却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情,因此,作为具有客观存在性的边际效用与唯心主义从本质上就背道而驰。 

2、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是否唯心 

通常情况下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消费者所共有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是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因,这里需要重点进行强调的是,虽然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是依托于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而产生的,但是这与唯心主义具有本质上的不同。虽然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无法通过实质性的物质进行准确的衡量,但是,通过在可控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已经将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进行了证实,这说明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不能因为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的产生是以消费者主观的心理感受为基础,就认为该规律是主观唯心的,如果仅仅因为无法被衡量就说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是唯心主义的,那么我们就会进入思想的误区,从而影响边际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的运用。 

3、货币在应用边际效用时是否遵循递减规律 

心理学边际效应篇2

关键词:边际效用不变递减递增

“边际”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指一个整体事物额外增加的部分。在大学微观经济学的教科书里,边际效用递减是一个最为普通,也最为基础的经济学概念――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每增加同一单位物品的消耗,人们所从中得到的效用是逐渐减少的。可以说,这个理论是正确的。然而,它并不全面。

边际效用作为消费者购买额外一单位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利益‘效用’,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消费者某增加使用一单位的产品所产生的效用或利益,与他已经拥有(或消费)的产品单位数量成反比关系。边际效用可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一片面包提供给仅拥有7片面包的家庭,其边际效用很大,因为此家庭可因这片面包而使饥饿大为减轻,即7与8之差按比例来说很大。然而,一片额外面包提供给已拥有30片面包的家庭,其边际效用也就很小,因为30和31之差按比例来说小一些,这个家庭的饥饿程度早因原来拥有的面包而缓解。因此买者购买的产品愈多,边际效用随之递减,直到他完全不再需要额外一单位的那一点,这时的边际效用为零。”(《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10卷,第505-50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

这就表明,边际效用是用来说明人对物的效用体验其变化状况的。并且是特指效用递减的。但真实的边际效用,是否仅仅只存在递减这一种现象呢?不止,绝对不止。它还存在边际效用不变和边效用递增(或称超边际效用递增)。

一、边际效用不变

无论是经济学,还是其他学说,都没有这提出和论证过“边际效用不变”这一问题。这是我读了钟光荣《人类的价值观念与行为》等经济理论著作后,受到启发,对这一问题作出进一步分析与论证。

第一,边际效用不变现象确实存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万事万物时刻都在不停地运动,这肯定是真理。但是,我们为什么会知道它们时刻都在不停地运动呢?这是因为我们参照了运动的对立面――静止。那么,这就可以由此及彼地看到,边际效用也是参照整体效用规模来说的。此其一。其二,在边际效用中,既然存在边际效用递减,同时,也就存在其对立面,即边际效用递增。其三,在边际效用递减与边际效用递增对立的后面,必然还存在着统一双方的共同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边际效用不变。并且,这也是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效用递增,或超边际效用递增的容介态。同时,确切的事实是,先有边际效用不变,然后才有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效用递增,或超边际效用递增。因为,根据哲学的相对性原理,无论事物如何运动不止,它都总是从一个相对静态的情状开始的。哪怕这个静态的情状只有一瞬间,也必然如此。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静止这一情状的存在,运动也就没有可能和不可想象。

第二,边际效用不变存在的事实根据。从最原始的微观物理学角度看,自然界任何物质的存在形式,都是由火、气、水、土四种原素组成的。公无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提出了原子概念,现代物理学证明了原子的存在。它是“元素的特征性质保持不变的最小物质单位。它也是在不释放带电粒子情况下物质能够分割的最小单位。”(《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2卷,第3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这就证明,作为不带电粒子情况下物质能够分割的最小单位,一是每个原子的质量都是相同的。当然,质量相同,也就意味着内在的能量相同;能量相同,也就意味着效用也必然相同,并不存在谁的效用大、谁的效用小的问题。二是不同的原子排列形式,构成不同的物质存在形式,可以表明效用的性质不同。如水、气、火、土的不同物理性质所表明的不同用途等。但并不能表明效用的大小不同。因为各有各的用处。并且,不同的用处,不可通约,不可能进行比较。

显然,我们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以面包为例,就会看到,同样大小和同样质量的面包,第一个的营养成分有多大,第二个的营养成分也就同样是多大。那么,第三个、第四个,无论边际面包数量增加到多少个,每一边际单位面包的营养成分都是相同的。当然,营养相同,效用也就必然相同;效用相同,价值必然相同。在每一个面包效用都相同的情形下,假设某人在一般情况下,一日三餐,每餐正好吃3个。就是说,他的胃的最大容纳量是三个。这就是他所消费的面包数量不变。这就说明,这个人所吃的面包,其营养成分绝对不会是第一个面包高于第二个,第二个高于第三个。而是三个面包的边际营养成分,都一样和都不变。

第三,边际效用不变存在的条件。世界上没有无条件存的事物,也没有无事物存在的条件。这样,边际效用不变存在的条件,也就是同一性。一是同一原子数量的效用是同一的。增加多少原子量就相应增加多少效用量,这种均势是不变的。二是某一效用需求体即时所需求的效用,其饱和量是一定的。这个一定,也是即时不变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一个即时需求的饱和量,也是不变的。

二、边际效用递减

最早发现边际效用递减的人,是德国经济学家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他提出,(1)“如果我们连续不断地满足同一种享受,那么这同一种享受的量就会不断递减,直至达到饱和。”(2)“如果我们重复以前已满足过的享受,享受量也会发生类似的递减;在重复满足享受的过程中,不仅发生类似的递减,而且,初始感觉则出现更早。重复享受进行得越快,初始感到的享受量则越少,感到是享受的持续时间也就越短。”这就是后来的“戈森第一定律”。“为使自已的享受达到最大化,人们必须在充分满足最大的享受之前,先部分地满足所有的享受,而且要以这样的比例来满足:每一种享受的量在其满足中被中断时,保持完全相等。”这就是后来的“戈森第二定律”。(戈森著:《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的《译者前言》第2页,陈秀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第1版)后来,杰文斯、瓦尔拉斯和门格尔,又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边际效用递减的真实存在。因此,边际效用递减,也就成为经济学最重要分析工具之一,一直沿用至今。

第一,边际效用递减存在的基本事实。从人对物的效用消费看,边际效用递减是一种效用衰减的动态现象,是和边际效用不变的客观静态现象相对的。它不仅表现在人对同一消费对象物的效用体验上,而且还表现在人的劳动生产效率上。以人的消费为例。假设某人在最饥饿时消费面包,第1个吃下去的效用最大,比如说是5,即饱5成;第2个吃下去的效用次之,比如说是3,即增加3成,共计饱8成;第3个吃下去的效用更次之,比如说是2,即增加2成,共计饱10成。此时,他解饿的效用已完全满足。于是,我们就得到:5+3+2=10;反过来,就是:5-3=2,3-2=1。如果以连续方式计算,就是:5-3-2=0。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个0,是指总效用已经满足,再增加边际效用就要产生负效用转折的临界“0”同时,也是10。就是说,从由饥到饱的总效用增加上说,5、3、2的边际累退和总量累进,最终达到了10的饱和度和满足度。但从每1单位的效用来说,则是不相同的。第2个面包的效用比第1个面包的效用低2成(5-3),第3个面包的效用又比第2个面包的效用低1成(3-2),比第1个低3成(5-3)。这样,也就出现了5>3>2的依次边际效用递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每增加一边际单位的劳动,同样会发生边际效用递减,也是事实。对此,克拉克在《财富分配论》中,作了详尽的研究,钟光荣在《人类的价值观念与行为》中,也作了进一步的论证。这就说明,边际效用递减确实是存在的,并适用于分析许多经济现象。如边际成本、边际利润等等。

第二,边际效用递减事实的扩展。边际效用递减,不仅发生在人的消费和劳动效率这两个方面,而且也发生在其他所有事物的这两个方面。其实,万事万物对效用的利用,都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比方说,对棉花危害最大的病虫害是红蜘蛛,而杀死红蜘蛛最特效的,是“1059”这种剧毒农药。但观察发现,在同一片棉田里,使用这种农药杀灭红蜘蛛,第1年的效果最好,可以达到干净、彻底、全部消灭的目的;到第2年,效果就要差一些。有的卷叶中的红蜘蛛就杀不死了;到第3年,效果也就更差一些。有的密集度高的叶片上的红蜘蛛,还有一部分杀不死。这是为什么呢?从现象上看,是“1059”杀灭红蜘蛛的边际效用递减,即使用该农药,每增加一年,其效果就降低一些,也即边际效用递减一些。只不过,这不是以一单位一单位增加而至的边际效用递减,而是一年一年的边际时间增加而至的边际效用递减。但是,当我们反过来进行观察时,就会发现,原来,真实的事实是寄生在棉叶上的红蜘蛛,产生了对“1059”的抗药性或耐药性,并且,这种抗药性或耐性一年比一年增强。而“1059”本身的边际药效并未发生任何变化。于是,这就导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第三,边际效用递减是发生在客体是上的主观反映。“1059”本身的边际药力效用,排除生产质量变差的问题外,在质量相同的条件下,自身并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而发生边际效用递减的,虽然是棉叶上的红蜘蛛的死亡率越来越低。但相反的是红蜘蛛所产生的、对“1059”的边际抗药性效用或边际耐药性效用的递增,或超边际递增。但从表象上看,它反映的事实则是,“1059”对红蜘蛛的杀灭作用越来越小。这一情形和此前的面包(虽然这两个例子放在一起并不恰当,但其事理却很恰似)的情形一样,3个相同面包自身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假设某人最大需求和满足量是3个面包不变,而产生边际效用递减的,则是心理产生的感觉:第1个>第2个>第3个。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事物的效用,是在被利用时表现的;边际效用递减,则是利用效用的主体,对被利用的客体效用的主观感受。我们以前所观察到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则是被颠倒了的事物现象规律,而非本质规律。所以,边际主义大师门格尔认为,体现效用的价值是纯粹主观的东西,不无道理。还有,马歇尔著名的小孩摘草莓,其边际劳动效率递减的例子,也可以证实这一点。

三、边际效用递增

“边际效用递增”是“边际效用递减”的对称。也可以称为“超边际效用递增”。在钟光荣提出这一概念以前,著名的澳籍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已发展出了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方法。对此,经济学界推崇备至。所谓边际效用递增,或者说超边际效用递增,就是跳出效用受体的主观感受性范畴,从效用客体本身的实际效用进行考察。对此,我们得到的客观事实是,边际效用递增,或超边际递增同样存在。

第一,从每一边际单位效用和由其所积累的效用看。因为边际效用递减是一定规模的事物,随着边际量的增加,每一单位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样,也就造成了原有规模的每一单位的平均效用下降。边际单位增加越多,平均效用下降越多。而边际效用递增则是相反的情形。一定规模的事物,每增加一单位边际量,原规模每一单位的平均效用不变,其规模累积效用,按平均每一单位的效用量增加,绝不发生平均效用下降的情况。无论边际单位如何增加,都不会发生边际效用递减。不发生边际效用递减,相对于边际效用递减来说,事实上就是边际效用递增,或超边际效用递增。我们仍以面包例,也就不难看出。假设每个面包的效用都是5,某人吃第1个的效用是5,吃第2个的效用也是5,吃第3个的效用还是5。那么,其累积效用就是15。而我们吃面包者的感受或感觉则是5-3-2,累积效用为10。显然,15比10增加了5。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增,或超边际效用递增。

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个人的满足度和饱和度是10,怎么会出现15呢?于是,我们必须将15换算成10。这样,每个面包的边际效用就是3・333……。显然,这和此前的5+3+2,再除以3,每个面包的边际效用也为3・333是一回事。但是,从效用的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别一看,就会发现,二者绝对不是一回事。因为前者从一开始到最后,每个面包的边际效用,就是自然相同和客观不变的;后者则是第1个最大,第2个次之,第1个最小,而人为地主观平均的。这就是客观边际效用不变,和主观边际效用递减的关键区别。

第二,从人对财富与价值心理边际占有效用看。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是“理性经济人”。其实,所谓理性经济人,实际上就是“目的经济人”,即人的每一种经济意识和每一种经济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对财富与价值的获取与占有。而这种获取与占有的心理边际效用或效应,又是超边际递增的。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从生物性需求,到享受性需求,再到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最本质的是对财富与价值需求与占有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就是心理边际占有效用的递增,或心理超边际占有效用的递增。因此,中国人自古就有“人心高似天,做了皇帝想神仙”,“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形象比喻。

例1,当某人还是家徒四壁的穷汉时,他的心理边际占有效用需求是吃饱穿暖,家里有必要的用具;但当这些已经满足时,他的心理边际效用需求又递增为获得一定的资产,并形成资产收益,比方说10亩土地出租的租金收入;当这一目的达到时,他的心理边际效用需求又递增为获得更多的资产,并形成较大的收入流,比方说100万元的资产及其收入。这样,他心理边际效用需求,也就还会继续向千万,亿万、十亿、百亿……,无止境地占有递增下去。按照这一事实逻辑演译下去,全社会的财富与价值,以及整个地球,甚至整个宇宙,以至更大的自然范围,就会为一人所占有(当然,事实上不可能,但人的心理超边际占有效用却是这样)。

例2,假设某人有100万元的资产规模及其收益,另外增加的部分为边际效用。同时,每增加1万元的边际效用,就会相应地增加平均收益率所获得的平均收益。那么,他对资产及其收益边际增加量的获取,就会由开始的一万元一万元地增加,而逐步转变为2、4、8、16、32、64、132……,以至更大倍数的边际效用或超边际效用增加。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对财富与价值的心理边际占有效用或效应,是以几何级数或以乘数效应递增的。

第三,从与边际效用不变和边际效用递增的关系看。站在自然客观边际效用不变的本质立场上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边际效用递增,是人类特有的经济现象。因为,万物只有即时需求,而无长远需求,所以,它们虽然连续消费某物反映出边际效用递减,但绝不会发生长远和无限获取的心理边际占有效用递增,或超边际占有效用递增。然而,人就大为不同了。人因为有思想和能思考,既有即时需求,又有长远需求;既有有限需求,又有无限需求。所以,人在心理本质上的无限需求,决定了人对财富与价值的边际占有效用,必然也是无限递增的。同时,这又是反边际效用递减的。

四、探讨多元边际效用的意义和目的

从以上分析得知:1,边际效用不变,是客观每一边际单位的效用相同性不变。而且,每增加一边际单位效用所累积的总效用,以及每一单位的平均效用也是不变的。这种不变,不是指增加或减少的过程和增减变量的不变,而是指可变中的不变。这是问题的关键。并且,边际效用不变,是产生、消费边际效用递减和人的心理边际占有效用递增的原因和根据。2,边际效用递减,是万物,特别是人这个客观主体消费他物效用的主观感受。但这又是客观事实。尤其是当消费效用达到饱和时,再行增加消费所产生的边际负效用,证明了哲学意义上的物极必反。3,边际效用递增,是人类特有的效用现象,相对于自然的边际效用不变,万事万物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来说,是一种被异化了的边际效用现象。正是因为这种被异化了的边际效用现象,给我们造成了许多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的巨大麻烦,所以,我们才有深入探讨多元边际效用意义和作用的必要。

第一,认识边际效用的三个基本规律。一是纯粹客观的边际效用不变规律,呈现出水平线前进的绝对性态势。这是最基本和最本质的规律,也是分化和衍生其他边际效用规律的总规律。二是客观和主观相结合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呈现出向下滑行的相对性趋势。这是由客观边际效用不变规律分化和衍生的规律。这一规律发生于万事万物,必然都是如此。但是,在人的消费和生产这两个方面,反映得最为突出。三是纯粹主观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呈现出向上跃升的上行绝对性趋势。这也是客观边际效用不变规律分化和衍生的规律。但这一规律只发生在具有聪明和智慧的人类的身上,它是自然规律的异化,是人类特有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第二,认识边际效用的对立和统一。我们完全可以将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效用递增,看成是边际效用不变范畴这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假设从一个原始的起点出发,我们就会看到:由边际效用不变的水平线,边际效用递减的下行线,边际效用递增的上行线,组成的是一个由边际效用水平线(即中心线)牵制的“剪刀叉”。然而,当边际效用递减为零,再行增加边际效用时,就会产生边际负效用。这时,这也就意味着这一边际效用,必然要回归到客观边际效用不变的水平线上来;然而,当心理边际占有效用达到最大化,即再无边际效用可占有(充分假设条件下)时,同样意味将再行增加的心理边际占有效用为零和为负,也必然要回归到边际效用不变的水平线上来。这样,真正的对立,也就在这时达到统一了。

第三,实践边际效用的三个基本规律。事实证明:一是自然和客观的边际效用不变,体现着一视同仁和一律平等,体现着自然的公平与正义。二是客观主体反映的主观边际效用递减,歪曲了自然本来效用的同一性和平等性原则,体现着不公平和不公正。三是人类特有的、人的主观心理边际占有效用递增,或超边际效用递增,是对自然本来的效用同一性和平等性的根本违反,体现着极端的不公平和不公正。有鉴于此,在经济实践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边际效用不变,是万物和人类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则;边际效用递减,是万物和人类客观主体的主观反映,而不可克服自我保存法则;边际效用递增或超边际效用递增,则是人类特有和异化了的社会通则。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如果人类让这一特有和异化了的通则放任发展,必将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

第四,应用边际效用的三个基本规律。这就是要我们以客观的边际效用不变,为自然公平与正义分配财富与价值的根本法则,切实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促使富人边际消费效用递减为零后的再行消费,即浪费,转向边际效用最大化区间流动。这个边际效用最大化区间,就是广大缺衣少食的穷人。如现在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等地大量的难民和穷人。二是要将私有制激励起来的、人的心理边际占有效用无限递增的、少数个人对自然和社会财富与价值的大量占有,由国家及其政府将其调剂相当一部分出来,返还给丧失了自然公平享有的生产资料和土地的穷人。

为此,我们一定要使全社会都认识到,这种返还,是任何个人和任何社会组织,都不应持任何异议的。至于政府是采用资源货币化的财富转移分配方式,还是以社会福利保障分配方式,那只是一个形式问题。然而,最为重要的是,这种分配必须做到做好。才是问题的关键。这样,我们就能使边际效用递减和递增,统一到了自然不变的水平线上来,实现社会财富与价值分配的相对公平。这也就是我们深入探讨边际效用多元性的真正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10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

[2]钟光荣著:《人类的价值观念与行为》,中华诗词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3][德]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著:《人类交换规律和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陈

秀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第1版。

[4][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第18版,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心理学边际效应篇3

美术是走在“图像时代”前沿的一门时尚学科,然而某些展示课中频频使出各种新招、怪招来实践新理念和新教学,带来了一些“负效应”,如事先进行知识渗透的“虚假风”,为增强课堂效果不断催促学生作业提速的“急躁风”,为凸显课程深度而安排过多形式和内容的“奢华风”,等等。

其实,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实现浅近而微小的教学目标,才是每堂课的真实面貌,因为学生的成长是由无数次微小的教学成果积累的。《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教学中的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Marginal utility)是经济学中的概念,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在《一本书看懂经济学》中,作者庆裕引用了一个“吃苹果”的例子来说明边际效应。

乐乐到外婆家做客,外婆给乐乐削苹果吃。吃第一个苹果时,带给乐乐的“使用价值”最大,当他吃完第二个时,已基本吃饱,边际效益达到临界点。如果这时外婆再递给他第三个苹果,他就很难下咽了,这时苹果的边际效益越过了临界点,成为累赘。

其实,在学生的美术学习中同样存在“边际效应”。学生往往在教学初始阶段接受相关信息的效率较高,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递增,最后达到一个饱和点。超过这个点,学生将产生懈怠和抵触心理。

二、边际教学的认知探索

1.美术课堂理念的边际性视角认知

我们暂且将这种运用边际效应的课堂教学称为“边际教学”。教学中的边际主要包含“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只有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产生更快更好的融合,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峰值。美国经济学家柯克兰德在《宏观经济学》一书中以讲授经济学为例,指出所谓“边际成本”就是在实际教学中付出的成本,如学习时间、学习精力,等等。而所谓“边际效益”是指教学之后学生的收获,如果课堂知识是学生以前学会的,那么边际效益就是零。这使笔者受到启发:教学的意义不是让学生超负荷地获取无效益的知识,也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内”所得而无“课堂外”收获,而是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这个提高不包括以往的经验、知识和能力,这就是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学边际指的是,课堂投入变化引起的教学效益的变化,这个效益应该表现为增量。

如图1所示,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量的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吸取会从“需要”逐渐转化为“饱和”,最终走向遏止,教学效益的产出是低开高走又逐渐降低的。适当运用边际效应,有利于教师科学地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探索投入的教学成本如何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即设置怎样的教学路径才能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投放多大的信息量才能适合学生理解,等等。在这里,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产生融合,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的进程。

2.儿童美术学习的边际性现象探析

经济行为中有“蚀本”的风险,课堂教学中也有“教坏”的可能,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教学都是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边际教学涉及学生智慧的发展,是一种培养智慧的教学方式。

智慧是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学生才能自由地表达、幸福地展示、尽情地交流。培养学生的智慧需要了解学生、遵循教育的规律。如图2所示,智慧的培养,必须以学生原有智慧为核心,途径必须包含方法,方法必须包含策略,它们互为一体,但是范围不同。由此可见,学生智慧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边际特征”,学生智慧的自我觉醒是学生学习的“边际路径”。

3.教师课堂教学的边际性预设实践

(1)教学目标的边际呈现――多维交集

教学是一个意识流动的过程,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学生发展目标、教师教学目标三者的交集,是由边际促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一系列分目标构成的链条,相邻的分目标之间形成了边际关系,它们共同推动着阶段性目标的完整建构与达成。因此每一个分目标所占据的内容、结构、评价等要素,要形成一个合理配置,有节奏地推动教学过程。

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小学美术》第4册“节节虫”一课为例,表1按照学习层次、学习过程、学习结果递进地设置了分目标,并以一系列生活化、自主化的情境作为整合目标的线索,以达到预期教学效益。

(2)教学内容的边际设计――连通区域

教学内容的边际设置应该是一个开放连通的区域。开放是指教师将教材结构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认知方式。连通是指在教学内容的连接中,前一个环节对后一个环节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它表现为对区域中的内容、结构、标准、动作的掌握,是对每个教学环节的完全的围绕。以2013年新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第五册“中国彩陶”一课为例,表2说明了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边际设计。

当然,不同教学设计形成的连通方式是不同的。有层层递进的,有曲径通幽的,有重在复习巩固的,有意在突破创新的,等等。纵使连通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边际的把握是重点。

三、边际教学的模式构建

1.边际教学模式的步骤

课堂是由教学环节组成的教学链,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影响到课堂教学总目标的达成效果。因此,边际教学要塑造有为行为,使学生由起点行为逐渐地向终点行为靠近,在用边际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时,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图3所示的步骤。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惊奇和疑问开始。教学的意义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惊奇之心,催发学生智慧的种子。因此,教师在践行课堂边际教学时应谨记,要合理确立学生的发展区域,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学所得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2.边际教学的实施要求

边际教学的设计要兼顾学生、文本和教学等诸多要素,追求最高的教学收益,在内容设计与评价方面的实施,应遵循一些原则,如表3所示。

心理学边际效应篇4

        一、探索:边际效应理论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安东尼•罗宾说过:“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比,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潜能的金矿。”作为执教者,我们是开拓者,每个学生的潜能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让每个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感到自己在集体中有“用武之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可是,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有许多东西被教师太过重视了,甚至是强化了,就像“边际效应”理论中说的,物以稀为贵,越多的越没感觉,越少的越是珍惜。而现实中的教育却使得不同的学生变得越来越相同,沉默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多。教师竭力加大对每一短暂时刻的“消费”,似乎每一片刻的消费都是物有所用、物有所值,似乎通过一种更细致、更大量的内心安排,就能逼近一个使人保持最高速和最大效率的理想极限。由于这种追求口语教学中的“边际效应”在不知不觉中诞生,需要关注的大多数人或事就被教师忽略了。

        二、深入:边际效应理论改善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1.牛津教材难度和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反差

        牛津小学的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英语教学主要目的是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使学生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语言交际是最基本形式,是面对面的口语实践活动。但是对相当一部分缺乏语言学习环境、英语基础又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大量出现的英语单词、交际话题、语法知识等等使得他们在英语课上根本不能进入角色,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每天又不断更新内容,旧知识没巩固,新知识更是雾里看花。口语交际,在他们眼里就是水中月、镜中花,遥不可及。

于是,英语课堂中,学生不是不想配合,而是配合不了,时间久了,使得很多学生只好安于现状,逐渐变成了“沉默的羔羊”,使他们“谈英色变”,根本不用说在课堂上开口交流了。于是英语课就成了“第五个馒头”,成了累赘。

        2.英语教学手段和最终效果的矛盾性

        首先,英语的多媒体的教学,带来了信息传播的现代化,学生因此获得充分的美感。然而,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喜欢多媒体上课,但最终教学效果不理想。原因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侧重了沉默地欣赏或是思考,也就是单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多媒体的迁移,口语表达能力滞后现象严重。而教师一味地、大量地采用多媒体教学,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审美疲劳,最终连语言感受能力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其次,英语课上教师的口语表达比较单调。重复多了,学生对老师所谓的夸奖已也只觉得是形式上的,回答的好与不好,老师都会有同样的口语夸奖。长此以往,学生对回答问题的热情逐渐冷淡。

     二、深入:边际效应理论改善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分类施教

        根据基础的好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基础知识相对较好,接受能力较强学生则注重培养其口语运用能力。对起点较低的学生则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主抓基础句型。

        2.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作为教师,就更应该多讲英语,不断重复学生的问答,对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作出相应的回应。告诉他们开口说英语比老师的纠正更重要,所以等学生说完了再重复或修改他们的对话,不要频繁打断学生发言,从而打消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要注重倾听与归纳。还可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以结对、小组或开火车的方式参加,这样,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英语,让学生主动发问而不只是被动的回答。其次,教师的鼓励要丰富多彩。这种激励越是细腻,来自儿童内心深处的力量越大,儿童也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成为自力的教育者老师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和进步的期待,逐步消除了他们用英语交际的胆怯心理,都渴望再次表现自己。

        3.学生做自己的主人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英语学习自我形象,无疑消除了学生的心理后患,从而能为其树立口语交际信心。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让自信者更自信,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时“开其意”,在学生“口欲言而未能”之时“达其辞”,教师的课堂讲解应把握好时机,及时施教,课堂上精当生动的必要讲解并不违背新课改的理念,也不会压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心理学边际效应篇5

一、探索:边际效应理论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安东尼罗宾说过:“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比,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潜能的金矿。”作为执教者,我们是开拓者,每个学生的潜能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让每个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感到自己在集体中有“用武之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可是,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有许多东西被教师太过重视了,甚至是强化了,就像“边际效应”理论中说的,物以稀为贵,越多的越没感觉,越少的越是珍惜。而现实中的教育却使得不同的学生变得越来越相同,沉默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多。教师竭力加大对每一短暂时刻的“消费”,似乎每一片刻的消费都是物有所用、物有所值,似乎通过一种更细致、更大量的内心安排,就能逼近一个使人保持最高速和最大效率的理想极限。由于这种追求口语教学中的“边际效应”在不知不觉中诞生,需要关注的大多数人或事就被教师忽略了。

二、深入:边际效应理论改善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1.牛津教材难度和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反差

牛津小学的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英语教学主要目的是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使学生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语言交际是最基本形式,是面对面的口语实践活动。但是对相当一部分缺乏语言学习环境、英语基础又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大量出现的英语单词、交际话题、语法知识等等使得他们在英语课上根本不能进入角色,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每天又不断更新内容,旧知识没巩固,新知识更是雾里看花。口语交际,在他们眼里就是水中月、镜中花,遥不可及。

于是,英语课堂中,学生不是不想配合,而是配合不了,时间久了,使得很多学生只好安于现状,逐渐变成了“沉默的羔羊”,使他们“谈英色变”,根本不用说在课堂上开口交流了。于是英语课就成了“第五个馒头”,成了累赘。

2.英语教学手段和最终效果的矛盾性

首先,英语的多媒体的教学,带来了信息传播的现代化,学生因此获得充分的美感。然而,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喜欢多媒体上课,但最终教学效果不理想。原因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侧重了沉默地欣赏或是思考,也就是单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多媒体的迁移,口语表达能力滞后现象严重。而教师一味地、大量地采用多媒体教学,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审美疲劳,最终连语言感受能力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其次,英语课上教师的口语表达比较单调。重复多了,学生对老师所谓的夸奖已也只觉得是形式上的,回答的好与不好,老师都会有同样的口语夸奖。长此以往,学生对回答问题的热情逐渐冷淡。 转贴于

二、深入:边际效应理论改善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分类施教

根据基础的好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基础知识相对较好,接受能力较强学生则注重培养其口语运用能力。对起点较低的学生则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主抓基础句型。

2.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作为教师,就更应该多讲英语,不断重复学生的问答,对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作出相应的回应。告诉他们开口说英语比老师的纠正更重要,所以等学生说完了再重复或修改他们的对话,不要频繁打断学生发言,从而打消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要注重倾听与归纳。还可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以结对、小组或开火车的方式参加,这样,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英语,让学生主动发问而不只是被动的回答。其次,教师的鼓励要丰富多彩。这种激励越是细腻,来自儿童内心深处的力量越大,儿童也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成为自力的教育者老师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和进步的期待,逐步消除了他们用英语交际的胆怯心理,都渴望再次表现自己。

3.学生做自己的主人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英语学习自我形象,无疑消除了学生的心理后患,从而能为其树立口语交际信心。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让自信者更自信,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时“开其意”,在学生“口欲言而未能”之时“达其辞”,教师的课堂讲解应把握好时机,及时施教,课堂上精当生动的必要讲解并不违背新课改的理念,也不会压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心理学边际效应篇6

一、探索:边际效应理论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安东尼•罗宾说过:“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比,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潜能的金矿。”作为执教者,我们是开拓者,每个学生的潜能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让每个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感到自己在集体中有“用武之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可是,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有许多东西被教师太过重视了,甚至是强化了,就像“边际效应”理论中说的,物以稀为贵,越多的越没感觉,越少的越是珍惜。而现实中的教育却使得不同的学生变得越来越相同,沉默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多。教师竭力加大对每一短暂时刻的“消费”,似乎每一片刻的消费都是物有所用、物有所值,似乎通过一种更细致、更大量的内心安排,就能逼近一个使人保持最高速和最大效率的理想极限。由于这种追求口语教学中的“边际效应”在不知不觉中诞生,需要关注的大多数人或事就被教师忽略了。

二、深入:边际效应理论改善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1.牛津教材难度和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反差

牛津小学的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英语教学主要目的是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使学生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语言交际是最基本形式,是面对面的口语实践活动。但是对相当一部分缺乏语言学习环境、英语基础又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大量出现的英语单词、交际话题、语法知识等等使得他们在英语课上根本不能进入角色,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每天又不断更新内容,旧知识没巩固,新知识更是雾里看花。口语交际,在他们眼里就是水中月、镜中花,遥不可及。

于是,英语课堂中,学生不是不想配合,而是配合不了,时间久了,使得很多学生只好安于现状,逐渐变成了“沉默的羔羊”,使他们“谈英色变”,根本不用说在课堂上开流了。于是英语课就成了“第五个馒头”,成了累赘。

2.英语教学手段和最终效果的矛盾性

首先,英语的多媒体的教学,带来了信息传播的现代化,学生因此获得充分的美感。然而,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喜欢多媒体上课,但最终教学效果不理想。原因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侧重了沉默地欣赏或是思考,也就是单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多媒体的迁移,口语表达能力滞后现象严重。而教师一味地、大量地采用多媒体教学,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审美疲劳,最终连语言感受能力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其次,英语课上教师的口语表达比较单调。重复多了,学生对老师所谓的夸奖已也只觉得是形式上的,回答的好与不好,老师都会有同样的口语夸奖。长此以往,学生对回答问题的热情逐渐冷淡。

二、深入:边际效应理论改善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分类施教

根据基础的好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基础知识相对较好,接受能力较强学生则注重培养其口语运用能力。对起点较低的学生则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主抓基础句型。

2.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作为教师,就更应该多讲英语,不断重复学生的问答,对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作出相应的回应。告诉他们开口说英语比老师的纠正更重要,所以等学生说完了再重复或修改他们的对话,不要频繁打断学生发言,从而打消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要注重倾听与归纳。还可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以结对、小组或开火车的方式参加,这样,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英语,让学生主动发问而不只是被动的回答。其次,教师的鼓励要丰富多彩。这种激励越是细腻,来自儿童内心深处的力量越大,儿童也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成为自力的教育者老师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和进步的期待,逐步消除了他们用英语交际的胆怯心理,都渴望再次表现自己。

3.学生做自己的主人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英语学习自我形象,无疑消除了学生的心理后患,从而能为其树立口语交际信心。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让自信者更自信,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时“开其意”,在学生“口欲言而未能”之时“达其辞”,教师的课堂讲解应把握好时机,及时施教,课堂上精当生动的必要讲解并不违背新课改的理念,也不会压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心理学边际效应篇7

关键词: 边际分析 边际效用 作用

一、边际的含义

经济学中的边际指的是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即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因变量会因此而改变的量。边际的概念植根于高等数学的一阶导数和偏导数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函数, 我们可求不同的边际。如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效用、边际消费、边际储蓄等。

二、边际分析特点及对经济学发展的作用

边际分析是马歇尔二百多年前创立的, 它告诉我们人们在作决策的时候, 除了应用绝对量作决策参数外, 更应该运用增量参数进行决策。这种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边际分析是一种数量分析,尤其是变量分析,运用这一方法是研究数量的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这一方法的引入,使经济学从常量分析发展到变量分析。2.边际分析是最优分析。边际分析实质上是研究函数在边际点上的极值,要研究因变量在某一点递增、递减变动的规律,这种边际点的函数值就是极大值或极小值,边际点的自变量是作出判断并加以取舍的最佳点,据此可以作出最优决策,因此是研究最优化规律的方法。3.边际分析是现状分析。边际值是直接根据两个微增量的比求解的,是计算新增自变量所导致的因变量的变动量,这表明,边际分析是对新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即属于现状分析。这显然不同于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实际上是过去分析,是过去所有的量或过去所有的量的比。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经常变化,用过去的量或过去的平均值概括现状和推断今后的情况是不可靠的,而用边际分析则更有利于考察现状中新出现的某一情况所产生的的作用、所带来的后果。

边际分析法在1870年代提出后,首先用于对效用的分析,由此建立了理论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一分析方法的运用可以说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的革命,具体说它的意义表现为:

1.边际分析的运用使西方经济学研究重心发生了转变。由原来带有一定“社会性、历史性”意义的政治经济学转为纯粹研究如何抉择把有限的稀缺资源分配给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上,以有效利用。2.边际分析开创了经济学“数量化”的时代。边际分析本身是一种数量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使各种数量工具线性代数、集合论、概率论、拓扑学、差分方程等,逐步渗入经济学,数量化分析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3.边际分析导致了微观经济学的形成。边际分析以个体经济活动为出发点,以需求、供给为重心,强调主观心理评价,导致了以“个量分析”为特征,以市场和价格机制为研究中心的微观经济学的诞生。微观经济学正是研究市场和价格机制如何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探索消费者如何得到最大满足,生产者如何得到最大利润,生产资源如何得到最优分配的规律。4.边际分析奠定了最优化理论的基础。在边际分析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从理论上推出了所谓最优资源配置,最优收入分配,最大经济效率及整个社会达到最优的一系列条件和标准。5.边际分析使实证经济学得到重大发展。研究变量变动时,整个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动,这为研究事物本来面目、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问题的实证经济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从平均分析进入到边际分析, 是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一个重大发展和转折, 意义十分重大它表明数学对经济学的渗透迈出了重大一步。希克斯1946年的《价值与资本》与1947年萨缪尔逊的《经济分析基础》全面总结和发展了边际分析阶段的研究工作, 使边际分析达到顶点, 从而成为经济学史上的两部名著边际分析阶段, 形成和发展了一大完整的微观经济活动行为理论, 提出了一般经济均衡问题, 建造了一般经济均衡的理论框架, 创立了当今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垄断竟争理论及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的数学基础,因此 边际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边际分析在经济分析中的两个简单应用

1.应用实例:最佳产量的确定

(1)不计税收下,最佳产量的确定

结论:利润在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产量水平上达到极大值。此时的产量水平称为最佳产量水平。

例1 某食用油生产厂的收人函数R()=6140-302(元),成本函数C()=102+60+1200(元),其中为每周产量(单位:吨), 求最佳产量和每周预期利润。

解:由已知边际收入R‘()=6140-60,边际成本C’()=20+60, 由上结论有:6140-60=20+60解得=76,即每周最优产量76为吨,预期利润为L(76)=R(76)-c(76)=219040元。

(2)赋产量税后, 最佳产量的确定

例2:在例1的已知条件下,若每吨产量缴纳t元产量税,求最佳产量和每周预期利润。

解:由已知吨应缴纳 元的税。则该厂利润为:L()=R()-C()-t

由前面结论可得最佳产量为边际利润为零时的产量。即由L’()=0, 解得:。

这样产量税将影响最佳产量水平, 当然对预期利润也有影响, 且赋税越高, 最佳产量水平越低。

2.应用实例——确定白酒储存期

例3 假定有白酒100吨,现价8元公斤,多陈一年可增值2元/公斤,贮存费每年10000元, 因贮存酒积压资金引起机会成本每年增加105p.r,(其中105为酒的贮量,p为当年白酒价格,r为利息率,且假定r=10%),那么这些酒须储存多久效益才最大呢

分析:假设须贮年才最佳,由已知可得如下函数关系;

(1)年增加的总收人函数R()=105×2=2×105(元)

(2)年增加的贮存总成本C()=10000+×105×10%[(105×8+2×105)/105]=90000+200002(元)

(3)年净增利润函数L()=R()-C()=2×105-(90000+200002)=110000-200002

此时边际收人R’()=2×105,边际成本C’(×)=90000+40000

因为当R’()=C’(×)时利润最大,所以有2×105=90000+40000,即=2.75(年)

由于驻点唯一,故只有当储存期为2.75年时,企业才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其最大净增利润为151250元。

由上进一步表明边际分析这种以微积分为工具,以经济现象为内容的数学分析方法已深深融人到了经济学中,并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心理学边际效应篇8

[关键词]边际分析边际效用作用

一、边际的含义

经济学中的边际指的是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即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因变量会因此而改变的量。边际的概念植根于高等数学的一阶导数和偏导数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函数,我们可求不同的边际。如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效用、边际消费、边际储蓄等。

二、边际分析特点及对经济学发展的作用

边际分析是马歇尔二百多年前创立的,它告诉我们人们在作决策的时候,除了应用绝对量作决策参数外,更应该运用增量参数进行决策。这种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边际分析是一种数量分析,尤其是变量分析,运用这一方法是研究数量的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这一方法的引入,使经济学从常量分析发展到变量分析。2.边际分析是最优分析。边际分析实质上是研究函数在边际点上的极值,要研究因变量在某一点递增、递减变动的规律,这种边际点的函数值就是极大值或极小值,边际点的自变量是作出判断并加以取舍的最佳点,据此可以作出最优决策,因此是研究最优化规律的方法。3.边际分析是现状分析。边际值是直接根据两个微增量的比求解的,是计算新增自变量所导致的因变量的变动量,这表明,边际分析是对新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即属于现状分析。这显然不同于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实际上是过去分析,是过去所有的量或过去所有的量的比。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经常变化,用过去的量或过去的平均值概括现状和推断今后的情况是不可靠的,而用边际分析则更有利于考察现状中新出现的某一情况所产生的的作用、所带来的后果。

边际分析法在1870年代提出后,首先用于对效用的分析,由此建立了理论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一分析方法的运用可以说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的革命,具体说它的意义表现为:

1.边际分析的运用使西方经济学研究重心发生了转变。由原来带有一定“社会性、历史性”意义的政治经济学转为纯粹研究如何抉择把有限的稀缺资源分配给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上,以有效利用。2.边际分析开创了经济学“数量化”的时代。边际分析本身是一种数量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使各种数量工具线性代数、集合论、概率论、拓扑学、差分方程等,逐步渗入经济学,数量化分析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特征。3.边际分析导致了微观经济学的形成。边际分析以个体经济活动为出发点,以需求、供给为重心,强调主观心理评价,导致了以“个量分析”为特征,以市场和价格机制为研究中心的微观经济学的诞生。微观经济学正是研究市场和价格机制如何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探索消费者如何得到最大满足,生产者如何得到最大利润,生产资源如何得到最优分配的规律。4.边际分析奠定了最优化理论的基础。在边际分析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从理论上推出了所谓最优资源配置,最优收入分配,最大经济效率及整个社会达到最优的一系列条件和标准。5.边际分析使实证经济学得到重大发展。研究变量变动时,整个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动,这为研究事物本来面目、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问题的实证经济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从平均分析进入到边际分析,是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一个重大发展和转折,意义十分重大它表明数学对经济学的渗透迈出了重大一步。希克斯1946年的《价值与资本》与1947年萨缪尔逊的《经济分析基础》全面总结和发展了边际分析阶段的研究工作,使边际分析达到顶点,从而成为经济学史上的两部名著边际分析阶段,形成和发展了一大完整的微观经济活动行为理论,提出了一般经济均衡问题,建造了一般经济均衡的理论框架,创立了当今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垄断竟争理论及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的数学基础,因此边际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边际分析在经济分析中的两个简单应用

1.应用实例:最佳产量的确定

(1)不计税收下,最佳产量的确定

结论:利润在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产量水平上达到极大值。此时的产量水平称为最佳产量水平。

例1某食用油生产厂的收人函数R()=6140-302(元),成本函数C()=102+60+1200(元),其中为每周产量(单位:吨),求最佳产量和每周预期利润。

解:由已知边际收入R‘()=6140-60,边际成本C’()=20+60,由上结论有:6140-60=20+60解得=76,即每周最优产量76为吨,预期利润为L(76)=R(76)-c(76)=219040元。

(2)赋产量税后,最佳产量的确定

例2:在例1的已知条件下,若每吨产量缴纳t元产量税,求最佳产量和每周预期利润。

解:由已知吨应缴纳元的税。则该厂利润为:L()=R()-C()-t

由前面结论可得最佳产量为边际利润为零时的产量。即由L’()=0,解得:。

这样产量税将影响最佳产量水平,当然对预期利润也有影响,且赋税越高,最佳产量水平越低。

2.应用实例——确定白酒储存期

例3假定有白酒100吨,现价8元公斤,多陈一年可增值2元/公斤,贮存费每年10000元,因贮存酒积压资金引起机会成本每年增加105p.r,(其中105为酒的贮量,p为当年白酒价格,r为利息率,且假定r=10%),那么这些酒须储存多久效益才最大呢

分析:假设须贮年才最佳,由已知可得如下函数关系;

(1)年增加的总收人函数R()=105×2=2×105(元)

(2)年增加的贮存总成本C()=10000+×105×10%[(105×8+2×105)/105]=90000+200002(元)

(3)年净增利润函数L()=R()-C()=2×105-(90000+200002)=110000-200002

此时边际收人R’()=2×105,边际成本C’(×)=90000+40000

因为当R’()=C’(×)时利润最大,所以有2×105=90000+40000,即=2.75(年)

由于驻点唯一,故只有当储存期为2.75年时,企业才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其最大净增利润为151250元。

由上进一步表明边际分析这种以微积分为工具,以经济现象为内容的数学分析方法已深深融人到了经济学中,并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