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建筑专业技术8篇

时间:2023-10-08 10:17:28

建筑专业技术

建筑专业技术篇1

【关键词】专业技术;预防措施;工作心得;

本人于2007年12月被认定为助理工程师,并先后任职于伊宁市华西建设有限公司,伊宁市银路建筑有限公司,担任技术质量科科长一职。在此期间,我努力钻研专业技术知识,在技术管理过程中努力推行“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对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倾注了满腔热情。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公司已建立了严格而完善的管理体系,并且获得了国家承认的建筑施工企业的认证: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认证。

1 现本人对几年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1.1 积极推广并使用“四新”技术,营造建筑精品

于2008年12月,本人在新源县吐尔根学校教学楼的建筑工程项目中担任技术负责人。工程质量乃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而要想获得优异的工程质量,这就要求技术管理人员要具备争创优良工程的先进意识理念。以我为首,带领各方面人员先后建立了技术复核制度、工程质量检查制度、隐蔽验收制度以及质量通病控制措施和半成品保护措施等一系列有益于保证工程质量的管理制度,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1.2 推行无纸化办公,用高科技手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在潜心钻研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努力探索和研究电脑的软、硬件知识,把微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和AutoCAD系列软件成功应用于日常施工管理之中,应用Word完成文字处理工作,打印各种记录表格以及文字材料;应用Excel完成工程信息的存储和分析处理,为工程决策提供量化依据。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软件在工作中的推广应用,使施工技术人员彻底甩掉了笨重的绘图板和铅笔手工作图的重担,使工程绘图变得异常轻松。

我通过学习和钻研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积极动手实践,完成了企业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的建设,使各个科室的计算机实现了资源共享,除了共享数据以外,还能够共享诸如打印机、绘图仪等硬件设备,节省了大量宝贵资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一切都为最终企业内部的文件实现无纸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努力钻研专业技术业务,做好本职工作

自从到伊宁市银路建筑有限公司工作以来,各项工作干得更是出色。调任技术质量科科长之后,恰逢公司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重改,本人自愿放弃个人休息时间,一心铺于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的修改工作中,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充分体现了一个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工作中形成的技术性文件和各种申报资料做得结构严谨、术语规范、见解独特、论断精僻,送到市里交流的技术性文件多次受到伊宁市建设局、伊宁市质量监督检测站有关领导的表扬,为企业赢得了荣誉。

1.4 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不经常进行不间断的学习和交流,就不能适应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就要被淘汰。为此,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间,先后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专题培训十余次,获得质检员、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岗位资格证书;获得伊宁市建设厅颁发的贰级项目经理资质证书。通过各种继续再教育培训班,使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同时也让我本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2 现将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分析如下:

地面砖标高超高:产生原因:预制或现浇楼板施工时,没掌握好板面标高,防水层厚度不按要求施工,镶铺面砖时没按水平线镶铺。预防措施:预制或现浇楼板施工时应严格掌握板面标高,防水层施工厚度要严格控制,镶铺面砖时要按水平线镶铺。

面层空鼓,产生原因:找平层做完之后,没跟着做面层,影响与面层的粘结。预防措施:找平层做完之后,应跟着做面层,防止污染,面砖铺前刮的水泥浆应防止风吹干,厚薄要均匀。

地面渗漏,产生原因:厕浴间地面防水层施工时,没保护好,穿楼板的管洞没堵好,与防水层连接不严密,预防措施:厕浴间地面防水层施工时应注意保护,穿楼板的管洞应堵实并加套管,与防水层连接严密,以防止造成渗漏。地面污染严重,擦缝时应将余浆擦干净

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认真工作,苦练本领,在各位前辈和师傅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已成长为一个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技术人员。

3 以下是本人的一点心得:

3.1 态度端正、严谨科学

路桥建设工作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行业,风吹日晒,还要到处跑,而且又需要细心工作,所以没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严谨科学的工作精神是不成的。测量和试验工作虽说不上搞科研,但也绝对来不得半点马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好用来比喻测量工作,而“一子错,全盘皆落索”又正好用来形容试验工作。

3.2 小心推敲、认真求证

在测量和试验工作中,非常需要“小心推敲、认真求证”的工作精神,因为这不但是工作作风的问题,还直接关系到工作的质量问题。

在测量放线之前,要利用图纸给出的数据,运用各种公式去验证,还要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正算、反算等)重复计算,确保万无一失。

3.3 结合实际、推陈出新

在工作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并把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运用到工作中,以提高工作效率。如:

3.3.1 把测量、试验的数据由仪器直接输入(或手工输入)到电脑中,由系统自行计算,就能大大减少出错的机会,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对数据的保存、转移和输出都极为方便。

3.3.2 把图纸中的相关数据,如线位关系和桥位坐标等输入到autoCAD中,就非常容易找到图纸是否存在问题,各种关系也很易理顺。

3.3.3 在全站仪的放样操作中,采用 “后方交会法”能减少对站点的要求。

3.4 纳百家之长,补自家之短

在与设计、监理等单位的接触中吸收他人的经验,平时多到别的施工标段去观摩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从他人的成败中,看到问题的所在,同时也看到自身的不足,以达到“博众家之长,补一已之短”的目的。

3.5 严密谨慎、考虑周全

在工作中,考虑问题一定要严密、周到,对设计中没有提到的地方,要结合现行规范和实际情况进行考虑,看看是否有遗漏和错误的地方。

以上是本人近五年来从事的主要技术工作的情况,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所得的结论,这不仅促进了我在事业上的发展,也提高了我个人的专业水平。

建筑专业技术篇2

我国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模式一直突出类型设计实践,采用由循序渐进、从简到繁的实践教学方法。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对建筑设计方法有大致掌握,但是从专业素质以及应用能力来看,课程设置上存在突出问题。设置课程的教学对象从横向和纵向都应当进行覆盖,如“建筑法规”面向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智能化建筑导论”面向建筑系硕士生,“现代建筑技术科学导引”面向建筑系博士生,“结构概念与体系”面向建筑学专业与结构工程专业本科生,“景观生态学”面向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等。

(一)重视设计,忽略技术

目前许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将设计课程与技术课程割裂开来,使得技术类课程相对建筑学专业成为独立的学科。技术类课程缺少与设计教学的互动,在总体教学组织上缺少统筹规划。设计课程专业学习仅仅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考虑,却忽略了建筑技术,导致课程枯燥。一般来说,注重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设计原理,教师会布置相关设计题目。而同步开设的建筑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物理与设备等方面,其知识点繁多且复杂,技术性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能动性小。在设计课程的对比下,建筑技术类课程更显得乏味。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教师也会侧重绘图技巧,导致学生精力大多用在绘制图表上,而对常用的建筑技术知识不求甚解,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涣散

从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矛盾体现在课程体系涣散、联系性不强。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相对独立,部分建筑技术课程过分强调自身课程体系的独立性,造成技术被作为单独学科讲授,导致设计课程出现功能认识与形式模仿的状况。学生无法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导致综合技能掌握更加薄弱。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内容实用性不明显,采用循序渐进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所以低年级学生的设计题目及设计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在设计构思时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兴趣浓厚,但对技术类的问题考虑甚少。另外由于接触的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在设计中不会考虑建筑技术对设计的合理性影响,导致学生错误的认为建筑设计主要是解决好建筑功能问题、建筑形象问题,而不会考虑技术类问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强调实践性教学模式

传统的建筑技术类课程,大多都是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对技术类课堂教学的反应多为枯燥、难以理解,并且技术类课程中涉及的公式繁多、知识复杂、量大,同时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缺乏,课堂气氛沉闷,使得教学与实际差距甚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工程实践中的技术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大学课程中却没有一门系统的、综合的技术设计课程,学生只能凭自己摸索获得不完整的知识。应改革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压缩、精简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如建筑构造课程由两个学期的构造1课程、建筑构造2课程,可调整为理论课程与建筑构造设计课程,前者以讲解为主,后者以设计为主。提高建筑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将教材内容以专题课形式进行讲解实践。将课堂教学部分分为课堂理论部分与实践性教学两部分,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将两部分进行穿插讲解,实现重要理论技术与实践在课堂上同时进行,并非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讲解后再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建筑技术类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可从几方面入手:(1)现场教学,现场教学具有灵活性,技术课堂讲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堂实践,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工地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另外教师也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校园周围建筑进行实践调研,并对调研结果在课堂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同时增强建筑技术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2)要求学生运用建筑技术知识,绘制技术设计分析图,查找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存在不合理性。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要教师先了解学生有做过哪些类型设计,选取学生做过的设计作品,然后根据技术教学进程,让学生从建筑技术角度分析自己的方案是否设计合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建筑技术课程兴趣增强,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主动性。(3)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典型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到在方案设计中所忽略了的建筑技术问题。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所接触的设计题目,涉及的建筑技术问题一般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找一些建筑技术比较复杂的实际工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建筑技术设计的重要性,并能在今后的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技术问题。

(二)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程进行优化整合

建筑专业技术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BIM技术;需求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7-0109-02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中文译为“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模型设计技术,主要针对建筑行业各项工程的设计施工与运行维护等全程作业。该技术将收集到的工程各环节信息输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技术或软件建立虚拟建筑模型,在虚拟建筑模型上完成诸如策划、施工、运行、维护等建筑全周期的仿真性应用。BIM的使用目标是帮助设计、施工和技术人员了解和掌握建筑项目各环节的信息特点,以优化设计方案、提高施工效率、降低作业成本、缩短建筑工期、提高工程利润,使建筑工程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BIM的概念阐述

BIM概念最早出现于1975年,其理论形成的背景环境是1973年爆发的全球石油危机,当时全美社会各行业深刻感受到提高生产效益的紧迫性。1975年乔治亚大学Chunk Eastman教授提出了BIM理论,旨在通过建筑工程的量化及可视化分析,实现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率的目标。

BIM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利用计算机实现了建筑工程的可视化操作。传统建筑行业在设计阶段可视的只有二维化的图纸,成品未制作完成前,技术人员只能凭借图纸上纵横的线条在头脑中想象三维的构件。传统建筑相对简单的部件或许可以仅仅依赖人脑想象,但现代化建筑错综复杂的设计仅凭人脑已经很难实现由二维转换为三维,BIM技术帮助人类实现了这一需求。BIM技术实现的立体效果图与传统制作效果图的差异在于:传统效果图的制作通常交由专业的制图单位制作,尽管也能制作出三维的图形,但并非是由二维的图纸信息自动生成的三维图形,构件之间相对独立,不能反映构件之间的关联性。而BIM则通过集成二维图纸上的信息自动生成三维模型,构件之间的关联性自动呈现,任何信息的变化影响到相邻构件的情况一目了然。不仅如此,BIM应用过程中,工程全程均为可视化操作,无论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任一环节有变动、交流、设想或决策均可以可视化立体呈现。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技术的需求分析

理论而言,BIM技术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培养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十分必要,比如:信息应用工程师、模型生产工程师、专业分析工程师、项目经理、总监。但是,受到技术与人员的局限,国内目前能够培养的BIM应用型专业人才只限于模型生产工程师一类。制约国内BIM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因素有二:标准和软件,主观因素则是人才匮乏。我国国内的《BIM应用标准》还处于编制环节,缺失的标准自然造成了具有自主知识版权的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生产。没有自主标准与软件的客观环境使国内BIM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已培养的人才都处于极度不成熟状态。当前制约国内BIM人才培养最大瓶颈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匮乏。作为培养BIM人才的教师队伍而言,除了应具备理论教学知识以外,还应具备熟练的BIM实际操作能力。然而,国内高职院校中不缺乏熟悉BIM理论知识的教师,也不缺乏兼具建筑工程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工程师,唯一不足的是既有BIM理论又有BIM实际应用能力的“BIM理论+实操”型的师资力量。因此,整体上我国的BIM教学与人才培养还处于摸索和研究阶段之中。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技术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3.1BIM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

首先是熟练的理论基础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掌握利用BIM技术将建筑二维信息转化为三维模型的理论知识;其次,运用掌握的BIM理论知识进行虚拟的建筑项目策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进一步熟悉BIM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运用。第三,进入实训基地或企业开展现场操作,利用BIM工具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开展设计、施工、质检、竣工等实际操作,通过现场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并反馈理论学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3.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解决BIM技术人员的需求

针对当前国内高职院校BIM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解决BIM技术人员需求的措施应有两点: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二、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以作为实现以上两个目标的有效策略。

3.3校企结合

指高职院校的专业BIM教师联合BIM专业咨询公司共同开展BIM人才的培养工作。以广州番禺职技院为例,201 1年,该校与互联立方技术公司合作开创了校内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和软件则由合作双方共同承担,企业和学校以互聘制为基地提供工作人员,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校的专业教师与BIM专业工程师共同参与实训基地的管理。

实训基地建立后,教师与学生分别与北京建筑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香港is_BIM公司等知名企业BIM设计专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获得了理论和实际工作中的大量宝贵经验。至第六学期,学生得到了顶岗实习的机会,基地提供了结构设计、建筑设计、模型制作、设备设计等项目的实习内容。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实现了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接触,大大提高了职业技能与水平,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也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磨炼和提高。

3.4工学结合

这种人才培育模式特别适合BIM这类应用型专业学科的教育教学,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12年开始,该校开启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与当地众多BIM专业公司和建筑工程公司开展合作,为企业定向培养BIM建模人才。

学校首先从校内建筑专业中挑选出全专业范围的学生,第一学期只学习学校原先设置的建筑工程基础知识课程。从第二学期开始,在学校基础知识课程外,学生开始额外增学BIM建模课程,这是学校和委培企业联合设置的四门专业课程之一。至第四学期,学生开始增学其他三门专业课程――施工组织实训、施工技术实训、计价与计量实训。额外增学的四门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从二维向三维转化建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门额外增学的课程学成后,学生于第三学年进入“广东工程BIM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这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创建的实训基地。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开始接触真实的建筑项目,在此期间,院方专业教师、公司企管、BIM专工对学生开展“滚动”式教育――学生先在实训基地进行一星期建模操作,之后到项目施工现场观察并监控建模的具体施工。由于学生独立完成从二维向三维转换建模的操作极为困难,这时候企业的BIM专工会对学生进行辅修正,之后学生返回实训基地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弥补,完成后再返回施工现场观察并监控,以此类推。通过反复进行以上步骤的滚动式培训,该院“订单”式BIM人才培训的学生均成为了熟练的BIM建模工程师,相关企业对这些学生极为青睐,学生一毕业即进入当地知名BIM专业公司或建筑工程公司,可谓供不应求。

建筑专业技术篇4

1.1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思想政治培养目标

树立品德先行、技能并重的教育思想,把品德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坚决贯彻党的十精神,坚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诚信品质,责任意识,把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

1.2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质,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承担的责任事关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培养高职技能素养的人才也就成了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结合建筑装饰行业一线项目施工人员的工作经历,牢固掌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知识,以施工员、造价员、设计员、质检员、材料员等技术岗位为就业岗位目标,培养学生施工预算,工程造价、组织管理等职业能力,努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特色的方向

2.1基于工作需求及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

基于企业需求及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确定以“企业学校相合作、技术与工作相结合、通过真实的工作情景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的补充”的培养模式,建立相应的课程培养体系。“企业学校相互合作”:充分运用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发挥企业与学校在培养和运用人才方面各自的优势,并对企业与学校各自的优势进行整合,用企业真实工作方面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用学校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弥补企业人才的需求,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制定、开发,岗位实习、培养,技术研发、服务等方面的措施,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技术与工作相结合”:为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做到岗位即插即用的需要,就必须对学校课程的学习及企业真实的工作经历做到良好的对接,使教育的成果快速转化为工作中的真实经验,实现技术与工作相互结合,社会与学校良好对接的转化过程,进一步提升学校企业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效率。

2.2针对企业人才的需求,开发设立相应的专业课程

依据多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企业对本专业专业技能和公共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学校应设立与就业需求相对应的专业课程。据调查,建筑装饰工程行业的主要工作岗位群有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造价员、设计员等,因此,学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时应着重培养装饰施工、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组卷、编制、归档以及施工图纸的绘制等能力,针对此种现象,学校可设立一些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类、组织管理类课程,同时设立绘画识图类课程作为专业技能教育的补充,为教育专业化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学校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立相应的公共课程,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公共素养,提升学生适应社会,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学生适应社会进行良好的补充。另外,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依据与学校的合作企业的情况,开发相应的课程,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工作的能力,真正做到“产、学、研”一体化,使学生在求学及工作的道路上实现完美的对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

2.3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应当建立以“树人先立德”为核心理念的教育思想,通过聘请和培养专业水平的带头人、骨干教师,不断加强学校师资力量的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企业相融合的教学理念,通过对部分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实习指导,技术服务等措施增加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其次,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及职业道德的教育,促进学生专业能力,道德品质公共素养的综合提高。最后,增加学校软硬件方面的投资比率,结合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为学生教育提供先进的硬件设施和雄厚的软实力,使学生对行业有整体性的长期的把握,为学校培养专业化高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

3结束语

建筑专业技术篇5

【关键词】专业群;职业技能;技能大赛

近几年,我校建筑与艺术系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领军专业,形成了以产业结构为根本,技术技能为核心,职业能力为基础,专业课程为内容,技术能力为目标的完整专业群体系。同时,以职业技能比赛为依托,师生积极踊跃参赛,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和山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学生团队积极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山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建筑装饰技术应用”“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艺术插花”等3个赛项的比赛,着重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也从侧面考量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本文就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群师生参赛所取得的成效加以总结,从而推动专业群建设及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下基础。

1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分析

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从教学目标与学情、教学内容与策略、教学实施与成效、教学素养、特色与创新5个方面考查教师立德树人、贯彻全国职教大会精神,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结合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有机融于教学的能力,以赛促进育训结合、书证融通,提升教师团队协作水平,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良好生态。“建筑装饰技术应用”赛项以一个典型建筑装饰工程项目为载体,分为建筑装饰施工图设计、建筑装饰工程量清单编制、指令深化设计、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管理与实务4个模块考查学生从获取建筑空间信息、领会设计方案、施工图设计、清单算量、深化设计到施工项目管理完整任务的综合技能,锻炼学生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综合应变的能力。“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赛项从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2个方向考查学生的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测量、软件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2021年该赛项更名为“园艺”,更加注重学生园林工程施工能力的考核。“艺术插花”赛项涵盖中国传统插花与现代花艺2个方向,分盘花、瓶花、筒花、碗花、花束、花首饰、桌花、物件装饰8个模块考查学生对插花艺术风格、花型结构、造型设计、色彩配置、花材整理与加工、花材保鲜等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考查学生的创新思路与创造能力,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该赛项更名为“花艺”。

2依托职业技能大赛推进专业群建设与改革

2.1积极参赛,强化职业精神

职业技能大赛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1]。积极引导学生参赛,充分调动师生参赛热情,同时制定竞赛奖惩机制,激励师生争先创优。通过比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抓技能竞赛,建时代新功[2]。

2.2对接赛项,优化课程结构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群三大赛项,考核内容涉及《建筑CAD》《建筑装饰工程制图》《建筑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装饰工程项目管理》《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艺术插花》等专业课程,为了对接各赛项考核标准,教师团队认真研读赛项规程,分析历年题库,梳理各赛项考查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深入开展专业课程改革,修订相关课程标准,开发理实结合的教学资源,确保知识点技能点全覆盖。同时,加大各赛项实操内容力度,融入日常教学,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如为了锻炼学生的庭院工程施工能力,将园林景观设计实训周2周增加为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设计周4周,大胆尝试课程改革,学生能力大大提升,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树立安全意识,锻炼其专注负责精益求精的良好品格。

2.3理实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职业技能大赛既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扎实度,又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速度比拼[3],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效。通过分析各赛项评分标准,提炼各赛项对岗位职业能力和技能的要求,教师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法。如在《建筑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装饰装修构造》《园林工程施工》《艺术插花》等核心课程中引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使教学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让学生以企业真实的项目为驱动,团结合作完成各项任务,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升分工合作、团结协作的意识,同时采取过程化考核,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度。

2.4强化职业训练,磨练匠心

“建筑装饰技术应用”“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艺术插花”三大赛项分别以企业施工图设计师、深化设计师、施工员、园林工程施工员、园林绿化工、插花员、花艺环境设计师等技术工作岗位的综合任务为驱动,以各岗位职业标准为技术规范,引导学生规范化操作练习,锻炼学生在实操训练中遵守职业标准与规范。

2.5提升职业能力,德技并修

“职教20条”中强调,“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职业院校育人首先是培养学生好的品德[4],对于企业来说,首先看重的也是员工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其次才是技术技能。职业院校要在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工夫,既发挥德育课、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又注重公共基础课的德育要素,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修养,以此为基夯实技术技能水平,从而培养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5]。

3存在问题及建议

3.1增强教师培训力度

各赛项参赛前的备赛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赛项考题取材源于行企业一线,前期备赛中需要经验丰富、动手性强的专业教师或企业专家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培训,而专业教师往往缺乏企业实战经验,因此要加大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锻炼,更好地指导参赛选手。

3.2激发学生拼搏意识

赛前,发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在各专业班级进行广泛宣讲,在学生中掀起“参赛光荣、力争上游”的氛围,经过自主报名,层层选拔,最终确定参赛队伍。通过选拔,学生们也能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上的不足。同时要定期对参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缓解赛前压力。

3.3优化软硬件环境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引领,学校需优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企业岗位要求标准引进相关设备,对实训室软件、硬件进行更新配套,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打造专兼聘结合的教师队伍,为竞赛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秦虹,胡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理念和观念的影响[J].教育研究,2015(2):45-47.

[2]靳润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教育研究,2011,32(9):56-61.

[3]姜云东,李俊涛,刘金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引领下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3):15-18.

[4]郝天晓.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4):11-14.

建筑专业技术篇6

        关键词:建筑电气  智能建筑  楼宇自动化  电气照明  

        1 增设新专业的必要性论证

        1.1相关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使我国楼宇智能化技术迅速普及,各种智能建筑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为建筑电气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设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物业经营管理等行业开拓了巨大的市场,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工作特点鲜明、技术内涵丰富的新行业,极大促进了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1]

        1.2职业岗位(群)分析

        本专业在宽口径的职业素质与专业基础平台上,设置2个专门化专业方向。

         a.建筑电气施工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担任电气方面的施工工程师、施工队长、项目经理、工程监理等工作,也可从事运营管理及中小型工程的设计工作,或在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单位等部门从事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b.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设计院、房地产开发公司、装修公司、建设监理部门、设备安装施工公司、楼宇弱电系统集成(含消防系统)公司、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单位等部门从事现代化楼宇自动化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1.3专业服务方向及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重庆成立直辖市以来,成就了房地产行业的崛起,特别是现代智能办公大楼的建设已经成为时尚。智能建筑对建筑内的设备、配电、线路集成等的要求标准比原有的普通建筑要高很多,智能控制需要更规范、更准确、更安全、反应更快,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就更高,因此,需要一大批实用技术知识面宽、高技能、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

        重庆市高职高专院校共有20余所,目前只有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本专业,而在整个西南地区,也只有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此专业。纵观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这个专业也是非常稀少,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开设此专业将极大的有利于推动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的现代化智能型建筑的发展。

        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智能建筑新职业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建筑电气从业人员数量巨大,已达到约100万人,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宁波、大连等大中城市。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未经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很低,高级工不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目前,全国建筑电气新职业人才缺口达40万,特别是建筑电气施工人才、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运行维护人才、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2 增设新专业的可行性论证

        2.1专业开办经费及专业教学成本核算

        专业开办后,可以依拓发电类专业群、建筑类专业群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很好地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和教师,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现有实验室的作用以节约成本。后续资金可以通过该专业招生、学院的教学投入、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和培训建筑电气施工人才的收入加以解决。另外,以后随着学生规模的增加,可以分期分批进行教学上的投入,共同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赢利。

        2.2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实验室、实训室建设

        由于本专业是由电气系、建筑系和计算机系共同构成,因此可以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和教师,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现有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作用以节约成本。

        2.3产学研结合背景

        强化实验、实习和实训三个关键环节,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时间超过50%。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本专业长期坚持为建筑行业服务,同时企业也为我们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优先选择毕业生,并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初步形成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互惠双赢的“校企联姻,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学院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工学交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建筑专业技术篇7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当前我国进行高职高专教育过程中,土建大类专业目录当中非常骨干的一些专业,是培养建设工程一线技术管理人才的一些非常核心的专业,其主要特征在于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运用性”。因为整个专业是对建筑业发展进行支撑的专业,所以在高职院校招生的时候,始终是热门专业之一,在教育部门当中也是需要进行重点扶持的一个专业。这些年以来,在国家建设过程的积极带动之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方面还有进行课程开发等诸多方面获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也进行了很多丰富和成熟的经验的积累,具有非常强的引领效果。从全国总体办学的条件分析,常见一些问题:首先,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方案没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能很好地对岗位的需求进行体现。其次,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出现很大的经验化、雷同化情况,一些院校仍具有非常强的本科教育的影子,对知识结构的系统化非常重视,而对实验的能力非常忽视。其次,在课程标准方面无法真正体现出情境式、模块化,另外课程在一定的范围内出现衔接问题。再次,在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不能符合学生参与的具体需求。最后,没有进行很好的双证融合,企业对毕业生没有出现非常高的认同度。

二、提高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1.构建合理师资队伍结构

依照当前不同教师所具备的不同的知识背景情况、综合素质情况和相关的能力结构要求,学校对教师积极开展具有相关针对性的培训工作,或者是直接在企业当中进行一批专业技能人才的引进,这是在进行双师结构队伍建设过程中的最根本的一个途径。学院需要积极制定保证措施,积极建立健全“送出去,引进来”培养模式,同时需要注意进行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的强化,在每年都需要进行针对性比较强、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建筑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十分强,一些教师是从“校门走出后又进入校门”,所以在现场实际工作经验方面非常缺乏,这样便无法很好地将精髓的专业技能带给学生,因此必须给教师进行安排授课任务的安排。

2.按定位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相关科目的专业带头人需要有比较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需要有比较强的组织水平。这样能带领教师做好专业建设的工作,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逐步起到示范以及带头作用。专业带头人是师资队伍建设中重要的部分。学校要精心培养骨干教师,从企业当中引进一些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经验的工程师,培养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2)骨干教师学院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能从制度上保证做好骨干教师选拔的工作。骨干教师需要具备非常强的业务能力,在有工作热情之外,还需要有充足的精力。这样骨干教师可以承担常规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还可以带队进行学生技能竞赛的培养。(3)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是在学校教学的主力军,但是其在教学方面出现经验与实践不足的情况,需利用“传帮带”等方式进行培养。这样能使其逐步成长变成骨干教师。青年教师需要具有虚心好学的品质,树立能者为师的树立。与此同时,学校利用技能考核积极进行督促和加强,保障青年教师的培养质量。(4)兼职教师为保障每一个课程都可以有序地进行,使教学团队多样化,学校需要聘请比较好的兼职教师。一般情况下,需要聘请一些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而有较强专业能力的老师,以此满足正常教学与专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3.通过企业资源打造教师队伍

服务地方经济,给行业输送优秀人才是专业培养非常重要的目标。高职院校应逐步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提高校企之间的合作水平,能够让企业承担更多的培训、科研等任务,逐步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

三、结束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需要一支具备优秀能力的师资队伍,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成为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一线人才。学校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构建岗位引领式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宋丽伟.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浅谈[J].山东工业技术,2017

建筑专业技术篇8

[关键词]高职 建筑工程 专业课程群

[作者简介]肖凯成(1966- ),男,江西永新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学;蒋春霞(1980- ),女,江苏苏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学;杨波(1979- ),女,江苏南通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学。(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吻合度研究——以江苏省土建类高职专业设置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2011/03/001)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31-02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因此课程创新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高职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发展,就要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上尊重个性,照顾特点,发展天赋。为此我们针对进入职业教育学生形象思维的智能特征,及毕业半年后学生以测量、预算、施工为从事最多岗位和测量岗位为薪水最多的情况,面向学生个体与面向学生群体、对学生眼前负责和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对学生负责和对社会负责三者进行高度统一,探索一套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主体集合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群体系,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校内和校外二位一体的建筑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规格与专业教育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学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英语阅读、人文知识,具有工程力学、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工程识图和施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能从事建筑现场施工资料管理、工程施工组织管理、施工技术方案编制、工程质量与安全控制,具备专业应用技术的能力、团队协作、工作创新精神,能适应建设、管理等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建筑施工、工程监理、造价咨询、建筑设计等建筑业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基建管理部门等,主要以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的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以技术员、项目质检员、安全员、材料检测实验员、资料员、监理员、造价员等为就业岗位群。

二、专业群课程体系

(一)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按职业成长规律,将学生学习与职业成长相结合,形成新手—合格、合格—骨干、骨干—技术专家三个阶段的课程群体系,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如下表)。

“底层共享”就是通过分析建筑工程技术系现有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需求和知识构成,将各专业共同的制图知识、材料技术知识、工程测量操作技能、CAD制图技能等课程内容在理论、技能基础相同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专业基础平台,将专业共同生产技术和职业能力相近的课程进行融合优化,形成职业能力平台,以上两个平台构成“底层共享”能力平台。本能力在第一学年,以“砖混结构新建部件变电室”项目为引领任务,通过对“施工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施工组织”等共享课程群的学习,了解专业概貌,掌握职业工作基本技能与程序,在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指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测量、预算、施工、管理的能力。

“中层分立”就是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存在差异的课程进行优化,形成 “中层分立”的职业能力模块。在第二学年,以“工程学院天工楼(框架)”项目为载体,通过对分立的课程群学习,训练学生职业整体行动能力,同时将课程自主项目、综合项目实施延伸至第二课堂,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企业科技服务项目为内容,提高学生在“测量、预算、施工、管理”等不同目标方面的能力。

“高层共选”就是开发适应学生就业岗位能力变化和个性发展的拓展课程,形成(多个) “高层互选模块”, 构建建筑工程专业群课程体系。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带动工程造价专业、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协同发展。在第三学年,以“施工现场具体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互选课程群的学习,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专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的态度就业,就业作为创业的开始。

(二)“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特征

针对“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我们将“项目贯通、标准融入”,即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融入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以建筑工程项目为载体贯通施工图的识读、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组织管理核心能力培养。

1.“项目贯通”——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工程项目为学习载体,依据建设单位按图组织施工的要求实现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项目贯通。以此我们建立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进行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在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群体系开发的基础上,每个项目都有鲜明的独立性,又相互关联,每个项目间的知识和技能层层递进,前一项目是后一项目的基础,后一项目提升了前一项目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课外平等项目逐步巩固,知识与技能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

目前大量的建筑产品主要采用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以及小型工业建筑产品的排架结构,我们在教学中以这四种结构类型的工程项目为主,建立贯穿各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如在施工图(包括建施、结施、设施)识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依托建筑构造与识图等学习领域的知识识读一个工程项目的建筑施工图部分,结合建筑结构学习领域识读同一项目结构施工图部分,按照建筑设备学习领域了解同一项目设备施工图识读部分,一个工程项目的三部分识读能力分阶段连续进行。为巩固识图能力,在识图训练周同步进行另一个项目施工图的绘制,加强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建筑施工能力、建筑施工组织管理能力也如施工图识读能力培养进行。同时,依托“校中厂”“厂中校”等真实环境和模拟真实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能力。

2.“标准融入”——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融入课程群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在课程群建设中参照现行行业、企业标准要求,将其融入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将各岗位群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作为开发课程群项目建设的充分依据。另外,为解决目前本专业建设相对滞后于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行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和课程群建设,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强制性措施、企业文化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和专业建设中,并按照建筑规范标准进行修订。同时结合本行业发展现状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的应用,实时修改课程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与行业同步发展。

3.将职业资格考核培训纳入课程教学体系。针对已经取得中专文凭的单招生,按行业和岗位群对职业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制定教学体系要求,依据企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制定课程质量标准,将职业资格考核培训纳入课程教学体系。近年来,已有多位同学在校参加了江苏省造价员资格考试和全国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并拿到了资格证书,开创出一条在校生可以获得职业资格的渠道。

4.创建校内决策与校外实战二位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针对所开发的课程群中每个项目,将工学结合选择在校内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校外顶岗实践基地、其他企业工作现场、社会等环境下轮流完成,如在学生识图能力的课程群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从最简单的砖混结构项目出发,选择适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适合教学操作的知识和内容,作为训练学生识图专业能力的实训任务载体。据此设计学习情境,形成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托工作任务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训练过程,进行实物观看—实物图形表达—图形解读。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现场教学等手段,同时将框架结构和框剪结构的项目布置下去,延伸到第二课堂,达到同步训练。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楼板构造识读教学中,在参观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分析并讨论从受力角度分析几种常见的现浇楼板的特点和使用,从整体性角度和学生一起分析预制楼板的加强措施,配图表示。图片演示地面形式和构造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楼板构造的识读。为保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施,在教学中要明确工作任务、实施过程、考核标准。在考核时,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考核依据,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有以考核专业能力为主的实训工作任务考核,也有以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核。成绩评定方法:根据学生识图表现、小组成员工作情况、团队协作和成果来评定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

对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建筑装饰设计等专业课程群的教学,我们选择了“岗位教学”。“岗位教学”就是对关键类课程实行打破班级、分散到各个岗位上的教学方式,在校内实训室集中上课,边讲边练,“项目实施”就是将专业课程分课程、分工程部位、分模块结合多家企业、多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校外企业工作现场完成。通过选择来源于现场的真实项目,先进行课堂教学、校内实训室分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项目分解来架构项目的思路,并把其他项目在第二课堂和现场延伸开来进行实战,如我们与常州武晋造价事务所合作,带领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参与了总二车间扩建厂房工程预算书的编制;与戚机厂建筑公司合作,带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参与了柴油机试验站辅房及浴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同济装饰公司合作,带领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参与了中国建设银行铜陵分行工程装饰设计工作。通过这些实战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又达到了课程群教学的目的。

三、学业评价

(一)课程考核原则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构建中,首先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每次上课要让学生明确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训练具备相应能力。其次,要以项目为载体,课程教学按相关岗位真实过程的实际项目进行,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具备所学的能力。最后,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摈弃“填鸭式”教学,使学生能按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进行自主学习。

(二)考核方式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考核中,主要采用了六种考核方式:(1)实训室在线测试。通过自主开发的在线测试系统进行考核,在配备服务器和终端电脑的实训室进行测试,由电脑从题库中抽卷、收卷和改卷,自动给出成绩。(2)笔试。通过纸质试卷进行考核,卷面主要以主观题为主。(3)机试。通过计算机实际操作考试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现场实践。在操作现场采用抽签的方式从给定题库中选择题目,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场完成操作。(5)展示与答辩。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或兼职教师)组成考试小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并讲解项目成果,考试小组相关人员提问,学生及其项目组成员作答,最后考试小组按评价标准给分。(6)企业专家测评。由企业专家根据企业实际工作要求对学生项目成果给出评分。

四、结语

课程群开发后的实施效果比较好,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校企之间师资的培养及互动,打造了一支“工学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重视“工学结合”的实践课程群建设,打造了一批建筑工程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打造了一批校外顶岗实践基地;在实践课程群的建设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及时解决了企业的难题,这既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学生在校顶岗实训实习,又服务于企业,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服务,实现共赢。

总之,根据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开发出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项目化的课程教学策略,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得到了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得到了体现,学生的职业整体行动能力培养得到了保证。

[参考文献]

[1]池丽华.商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思考[J].出国与就业,2009(12).

[2]周明儒.谈谈如何搞好课题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