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8篇

时间:2022-02-05 20:01:11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篇1

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山水风情”这一板块的课文,这个板块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桂林山水》《威尼斯的小艇》《田园诗情》。这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或描写美丽奇幻的自然景观,或展示水城独特的风情,或描绘如诗如画、静谧和谐的异国风光。这节课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风光。(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检测字词

同学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老师检查一下。请大家打开书,快速地默读课文,遇到生字和新词时一定要多读几遍。(检测生字、新词)

三、师生交流,理清顺序

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知道大家对于字词预习得都很好,有些词语已经明白,但是有些词语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下面我们来读课文,看看你们读得怎么样?

1读第一自然段

(1)指读,师指导。

(2)谁再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再指读)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声音要洪亮。(全班齐读)

(3)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4)你们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关于描写“桂林的诗句”你们查了哪些资料?

2.读第二自然段

(1)读得正确、流利,很了不起,谁能比他读得还好?(再指读)

(2)指导读排比句,尤其是三个“啊”。(“静”这句要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要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要读出赞叹之情)

(3)读到这里请你们想一想这段讲的是什么内容?(板书:桂林的水;再指读)

(4)合作朗读。(屏幕出示文字)

3.读第三自然段

(1)先默读,再指读。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板书:桂林的山)

(2)(出示图片)这就是桂林的山,你们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谁能读出桂林山的特点?(齐读)

4读第四自然段

(1)指读第四自然段,师指导;再指读。

(2)指名读,师指导。

(3)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板书:山水相依;美丽如画)

5.理清顺序,概括内容

(1)同学们读得真不错!现在请看屏幕,我们把黑板上的内容在屏幕上梳理一下: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写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在第二自然段写了桂林的水静、清、绿,在第三自然段写了桂林的山奇、秀、险,最后写了“山水相依,美丽如画”。谁能结合屏幕上的内容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按观察的顺序,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写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优美景色。

四、默读课文,进行质疑

通过交流,大家已经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清楚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下面默读课文,看看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预设:“ 观赏”和“欣赏”两个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同学们通过默读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相关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对我们理解课文很有价值,在下节课我们将结合问题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篇2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紧紧抓住桂林的山和水,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整个内容都洋溢着作者喜爱桂林山水的愉悦心情。通过课堂学习,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文本中的图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逐步培养我们民族学生的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掌握课本中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描写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及课文中的观察和表达的写作手法。

4.教学准备:收集图片、音乐、文字等,制作有关桂林山水的课件。

5.教与学: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通解全文生字、新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流程

(一)充满激情,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时,我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在我们国家,有名的游览景点非常多,你们知道的都有哪些?你们去过桂林吗?桂林的山水甲天下,今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去欣赏它的美景。

出示课题——桂林山水(板书)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引领学生走入风光秀丽的桂林山水。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旅程。)

(二)初步感知课文

我利用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片,同时播放课前准备好的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

我说:同学们,欣赏完优美的风景,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当学生回答完后,我引读文本的第一小节,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真实的感受。)

接着,我问学生:有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对学生回答出色的,我给予了表扬。)

(设计意图:在听朗读和教师提问的过程中,让学生欣赏桂林优美的山水风景图片,可以使他们初步领略和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三)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活动: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大声诵读课文,同时,利用字典、成语字典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查找出课本中不懂的字、词、语。

2.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将把不认识的生字、词语勾画出来。

3.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效果,点名学生读课文。

(设计意图:以上一个教学小环节中,我锁定重难点,采用多种手法,引导学生多元化阅读课文,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

1.学习描写桂林“水”的部分。

我说:课文的题目突出了“山和水”。那么,在课文中哪一节是描写山的呢?哪一节是描写水的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本)

我范读了描写桂林“水”的部分,并提问:桂林的水如此美丽,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色,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停顿3分钟)

我检查学生的思考结果并板书水的三个特色(水:静、清、绿),然后提问学生: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呢?(提示:美)

然后,我说:桂林的水真美啊!现在,我们再一起听听音频朗读吧,再一次感受漓江水的美。

2.进一步学习桂林“山”的部分。

我说:漓江的水太美了,但我们说到水时自然会想起山。在这篇课文中,请大家注意一下这篇课文的题目,说的是桂林的山和水,因此,我们应该去看看桂林的山又有哪些美?它的美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话,让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桂林的山上,起着过渡作用。)

我说:我们已经学习了桂林“水”的部分,现在同学们可否自学描写桂林“山”的部分呢?(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习;交流:奇、秀、险。)

课件演示桂林的“山”,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特点。同时,我引导提示:这么的多奇形怪状的山排列着叫“奇峰罗列”。再让我们听读这段,感受一下“奇、秀、险”的特点。

我说:同学们,原来桂林的山也是如此之美,难怪桂林山水甲天下呀!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读“我攀登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样的山”这一句,然后提问:难道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壮美吗?难道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出示课件,对比桂林、泰山、香山等,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桂林的山和水,桂林的山水兼有山与水之美,当然是甲天下的。)我总结说:所以我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熟练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篇3

我与我校青年教师崔艳芬几经研磨,最终成就《桂林山水》一课,经逐级推选,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暨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本文所述就是我们磨课的经历。

第一次磨课――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儿童的情感是最容易被激发的,一旦其认知活动有情感相伴,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就会更为丰富、深刻,也更为主动。教师要运用语言、情感,围绕教学内容渲染课堂气氛,营造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使儿童个体在心智方面整体和谐发展。

《桂林山水》一课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一般在讲授桂林山水之美、祖国山河秀丽时,教师会习惯性地提问:“有哪些同学去过桂林?去过的请举手!”接着请这些学生说一说他们见过的桂林山水是怎样的。这样做仅仅调动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桂林,他们的参与意识被忽略了。

何不设计一个多媒体课件来表现桂林山水之美,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有了这个想法,我与崔老师一起重新设计了该课。在教学中,我们分以下步骤实施:(1)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图片,用动画技术突出显示桂林在地图上的位置;(2)出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文字,通过对“甲”字的讲解,点出桂林山水所具有的独特美,激起学生一睹为快的强烈愿望;(3)教师抓住时机,播放一段已编辑好的配乐录像,用假想旅行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山清水秀的情境之中。这样,在上课伊始就渲染了气氛,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全了必要的情感铺垫。通过第一次磨课,我意识到,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还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第二次磨课――运用信息技术调动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感知材料,也通过对疑难点的情境再现,有效地启发了学生对表象的分析与概括,从而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出来。

基于此番考虑,我和崔老师再一次补充了我们的课件与教学内容――借助实景录像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这一补充改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次磨课――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

教学目标就像圆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实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协调,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

我和崔老师第三次补充了教学课件,在教学《桂林山水》第三自然段(描写桂林的山)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①导语: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③互相交流:课文如何写桂林山的特点?(和第二自然段比较,同样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特点之一是“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等词语。观看课件中补充的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练习模仿句式,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特点之二是“秀”。对于课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我们借助图像,让学生感受到山“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特点之三是“险”。指导学生通过字面或结合语句领会、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如“危峰兀立”,先在字面上指导学生理解“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再让学生将词语放到句子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同样,教师教授给学生方法后,再让他们自己体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④练习朗读“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等感叹句,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表达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由交流体会。这时,教师请学生将他们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个性化地表达出来,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增添了自主探究的热情。

第四次磨课――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我们在尝试网络教学时,设计了有利于激发学生多种智能的综合学习主题,提供的素材跨越学科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拥有了选择学习材料的主动权,也拥有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索各自的学习领域。

基于此,我和崔老师第四次修改了该课的教学方案。在阅读教学时,突破了以往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放手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与《桂林山水》有关的文学、历史、地理、人物等知识并进行加工整理,再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与大家共享。如此一来,不但扩充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特点的理解,学生从中学到了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学到的知识。同时,学生收集、整理、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心智的全面发展。

在此番研磨中,我也意识到,计算机辅助教育发展到今天,其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只是课件的“看客”,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制于课本,而是在做中学。我们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学习工具的优势,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宽泛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作秀”,而是为了获得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整合课强调“突破重点”,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摸清“两端”,即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依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好整合课的教学重点,重拳出击,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桂林;山水园林城市;SWOT分析;对策

“山水城市”(shan-shui city)概念由钱学森教授于1990年首先提出。他认为:“所谓‘山水城市’即将我国山水画移植到中国现在已经开始、将来更应发展的、把中国园林构筑艺术应用到城市大区域建设”,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颐和园的人民化”。“山水城市”的内涵十分丰富,shan-shui city的音译法避免了从狭义上来理解它的望文生义现象。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是这么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化。第二句话是重视现代科技,运用环境美学。第三句话是为了市民大众,面向未来发展。”山水园林城市(shan-shui gardencity)是山水城市的前一个形态。按照钱学森教授对山水城市建设的四阶段定义,即:一级一般城市(现存的);二级园林城市(已有样板);三级山水园林城市(在设计中);四级山水城市(在议论中)。

一、桂林市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现状

(一)小流域综合治理初见成效,漓江水资源保护仍待加强

桂林境内河流众多,近年来大力开展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其中,科学规划绿地系统,实施“拆墙透绿、拆房建绿、还绿于民”的城市绿化工程;成功开发“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对漓江流域和桃花江、南溪河、小东江、宁远河等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此外,还新建和续建了一批以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为重点的项目。在漓江沿岸环境保护问题上,桂林市吸取了20世纪80年代的“黑色教训”,在调整产业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中始终与工业污染防治相结合。对市区老污染源实施搬迁改造,如先后对位于市中心区的桂林电厂、腐乳厂等企业实施整体搬迁。桂林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殊荣。

(二)生态产业发展迅猛,要加大总体规划力度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生态村、生态镇、生态县建设。到目前为止,桂林已建成生态县5个,生态乡10个,生态村15个。在漓江沿岸大力发展以沼气为龙头的生态农业,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恭城模式(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协调发展,如阳朔的万亩金桔林、恭城大岭山的连片桃林、桂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一批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景点相继出现。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新村成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自然生态旅游方面,着力建设了以水域景观为主的生态旅游,如漓江;以森林景观为主的生态旅游,如猫儿山;以地貌景观为主的生态旅游,如芦笛岩等模式。

(三)生态意识渐浓,努力构建生态建设软环境

桂林市采取多途径开展生态意识教育。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媒介加大宣传,开辟环保热线,设立公益广告,提倡“绿色”消费,组织志愿者环保行动,创建“绿色学校”。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清除交通沿线“白色垃圾”,为漓江“洗脸”等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发动群众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监督举报,提高了群众的环保意识。此外,近年来,桂林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有关适合当地情况的环保规定,配套建立了规范的执法体系。生态立法的逐步完善,为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和保障。

二、桂林市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地理环境资源优越

桂林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广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是桂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科技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桂林是典型的岩溶峰林地区,“千峰环立一水抱城”,城内共有大小石山134座,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35%:漓江自北往南缓缓穿城而过,小东江、桃花江分布在东西两翼,这些江河与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以及诸多的湖塘形成了动静结合的水景系统。

2、人文历史积淀深厚

桂林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建城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桂林从此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始安县始,桂林便成为历代广西和南方地区政治、军事、文化重镇。唐代以来“前朝后市”奠定了桂林市中心区的格局。宋代形成了南北长、东西窄,山、水、城有机结合的城市形态。明朝在独秀峰下修建靖江王府,将城池向南扩大至象鼻山,桃花江作为南护城河,将原护城河(桂、杉湖)辟为风景湖面。

3、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桂林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现已形成包括30多个行业大类的工业体系,加工业门类齐全,全市2000多种工业产品中,有476种获国家、自治区优质产品奖。2010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62家,橡胶、机械、电子、医药等产业实力雄厚,在广西占有重要地位。

(二)劣势(weakness)

1、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强

六按照20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前50名为A;51-100名为B;101-150名为C;最后50名为D。例如A中,每10名细分一个等级,分别为A++,A+,A,A-,A-,如排名1-10为A++到D-共20个等级。

表1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全国200个进行计量的城市进行的研究,以《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6》(城市:群起群飞襄中华)蓝皮书的形式。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就全广西而言,桂林的综合竞争力在南宁和柳州之后,排第三;但就全国而言,桂林却处于中等水平。

2、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

虽然桂林旅游业优势突出,但旅游与文化结合还不够紧密,灵渠、靖江王城等开发利用还不够,历史文化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次,桂林旅游业除了酒店、漓江航运较具规模效益外,大多数旅游景点都规模小,内容单一,而且较分散,不利于现代旅游业的长足发展与竞争的需要。再次,由于缺少规范化管理,优质服务还需加强,对桂林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3、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作为旅游城市,桂林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8.3:45.3:36.4,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

对桂林而言,构建山水园林城市的发展目标要求桂林以高的姿态来面对国家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一方面,作为西部地区的城市,桂林要带好积极建设的头,正确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全力推进地方建设:另一方面,桂林要以领头羊的姿态来带动广西经济的发展,建成自己的发展模式。形成自己城市发展的特

有模式,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2、东盟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带来的机遇

我国在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广西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接的要道,对于桂林来说,这是拓宽东盟旅游市场的良机。桂林现在已经加入了“泛珠三角”合作组织,加入了“两广六市”(广东:广州、佛山、肇庆;广西:桂林、梧州、贺州)无障碍旅游区,加上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改造、桂梧高速开通,使桂林作为广州的后花园优势日益明显。同时,桂林与港澳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这对桂林以后的发展有着强劲的推动作用。

3、入世后带来的机遇

我国的入世是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拓宽国门的表现。桂林作为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无疑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对外开放程度增加,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扩大,桂林旅游的国际化更加明显,在国际竞争中有很大的优势。同时,面对来自国际间的竞争,对于那些以前因为各种原因而受到压制的行业,诸如交通、通信、服务贸易等将是一个发展的好时机。

(四)挑战(threats)

1、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之矛盾

我们知道发展不是无代价的发展,其所谓的清洁生产,循环生产也都是在~定资源、一定条件下的合理的、少浪费的发展。从这点上讲,以自然山水闻名的桂林在面对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问题上面临挑战。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所谓的“山穷水尽”现象成为可能。例如,随着桂林旅游打漓江牌的深入,漓江水质状况每况愈下,枯水期,漓江山水景致受到极大影响。

2、国际竞争带来的挑战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表现最明显的挑战便是来自国际间的竞争。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乃至桂林经济的严重冲击。如何在逐渐增大的国内市场以及国外市场取得市场制高点,成为各行各业最关心的问题。

三、桂林市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对策研究

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上面构建桂林山水园林城市的SWOT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桂林市必须立足本地优势,抓住外在有利因素,通过内外有利环境的塑造,逐步改善自身的不足,正确面对挑战,实现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这正是桂林构建山水园林城市的战略选择。

(一)做好城市发展生态规划,协调旅游业、工业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地理环境的局限是制约桂林目前三大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桂林城区沿漓江南北纵向发展,沿岸经济的发展势必对漓江的环境问题构成威胁。如何处理以旅游为生的桂林与桂林的工业、农业问题成为了发展桂林山水园林城市的最基本问题。

从系统的观点看,就是要做好城市发展的生态规划。要以可持续的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城市规划,协调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综合考虑桂林的城市发展、桂林的自然山水、桂林的自然资源等多方面因素。要积极发展生态型旅游业,兼顾生态农业的推广,主打生态旅游的牌子,在旅游景区建设生态环保景区,倡导原生态的旅游方式,逐渐改变旧有的观光式的资源消耗型的旅游方式。同时,利用生态旅游的牌子,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以现有的生态农业诸如恭城模式、荔浦模式等为起点,进行新型生态农业建设的探讨,发展乡镇企业,形成农产品的产业链结构,逐渐改变生态农业的观光模式,加大旅游停留的时间以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明确城市区位功能定位,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

怎样协调城市发展的空间问题,其实质就是新城与旧城关系的协调问题。对桂林而言,首先要明确城区功能定位:中心城区有诸如古南门、靖江王城、历代古桥等,可根据这些历史文化遗留优势将其建设成为历史文化旅游、商贸服务中心区,同时适当降低人口居住密度,平衡人地关系,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东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园区模式建设好,同时大力发展会展、文化教育、体育等产业,着力打造成为广西高新技术基地;南区重点发展文化教育和工业、商贸业;城西区建成现代物流、行政中心,成为新城建设的重点区域;北区则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

正确定位城市路线,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为导向。现代化国际旅游已经成为了当今旅游业所追捧的对象。国际旅游城市一方面既具有国际城市的特点,主要表现是应具有全方位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具有完善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诸如便捷、高效的交通、通讯系统,第三产业发达。另一方面又具备旅游城市的特性,即旅游形象鲜明,具有丰富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在城市产业结构布局上,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桂林应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为导向,目前可以考虑先深入开发生态旅游。像水资源、气候资源、空气负离子资源、植物精气资源等都是天然的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开发有很多的优势可言,其资源丰富且廉价。

(三)建构合理的城市绿化系统,实现自然与人工的融合

绿色代表希望、和谐,森林有着“城市之肺”的比喻,广义上讲是强调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的净化作用。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应突出将自然山水融于城市之中,利用桂林众多的山峰和湖面水体,规划和开发一个均匀分布的城市绿化系统,实现“城市之肺”与城市的良好结合。比如,可以依托主城区各种名胜古迹和现有公园,拆除周围建筑,开辟出较大的绿化带;通过绿色植物的隔离作用,合理组织好城区交通路线问题,解决城区交通拥挤和城市美化的双重难题。要注意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利用桂林亚热带的自然光照温度优势,着重栽培以高大乔木为主的植物,间种灌木,形成梯度,增强立体感,减少草坪的栽种面积。另外,在植物的选种上要注重因地制宜与生物多样性的结合,生物是否多样性是衡量一个生态系统是否长久运转的有效指标。

(四)塑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形象,寓历史于现代

城市风貌特色的体现就是地方、民族文化的体现,也就是传统文化的体现。现代物质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并不等于传统文化的丧失,相反,应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手段,发掘地方传统民族文化。如对本地方以传统民间建筑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展开大规模的调查,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审视和探讨城市的外在形象,有针对性的修复破坏的古建筑,比如王城。同时也应对传统精神文化加以开发,大规模的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总结构建城市的内在文化,像桂林地方戏――桂林彩调也是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的。在桂林总体规划中,要着力建设以老城区为首的桂林历史文化建设。文化桂林,是发展桂林旅游业应该重点建设的对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人文意象;山水城市;景观设计;桂林

一、序言

英国皇家建设师学会主席访华时讲了一句让人深思的话:“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在趋于同一模样,这是很遗憾的”。生活在当代的我们不应该局限于“方盒子”似的雷同建筑中。“方盒子”似的建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一定的贡献,它满足了工业化模式的发展,并以最快得速度满足被战争摧毁家园人们的住宿问题,满足当时城市的发展。但依旧将“方盒子”的建筑运用到当代是与精神、物质需求相违背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水平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吴晓松在2009年出版《城市景观设计》,通过分析影响城市景观的自然和人文等要素,探讨观景人与景观的互动规律,阐述城市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方法与步骤,以及景观的色彩与植物设计方法,通过解析典型的城市景观设计案例,对城市景观设计进行系统研究。

2008年张建涛、卫红提出城市景观包括城市的历史景观、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三个大的方面,而这三方面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组成了城市景观的基本骨架,也是设计师进行景观设计工作的重要对象。

三、国外研究现状、水平

真正把意象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是凯文·林奇(K.V.Linch) , 其标志就是1960年林奇的《城市意象》一书的问世, 探索出五要素,通过城市意象图来分析居民对城市特色环境的认识。根据林奇的观点,城市意象是城市环境与观察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另外,出于城市的人文关怀,还有许多学者从行为学、人类学的视角阐述城市环境和人类的关系,从他们著作的字里行间,可以寻找到与城市意象息息相关的内容。如拉普卜特(Rapoport, A)的《建成环境的意义》、扬·盖尔(Jan Gtehl)的《交结与空间》等等。

四、人文意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城市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逐步发展而成的,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它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文明的发展。一个城市的历史越悠久,其文化积淀就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味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城市景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是对城市建筑环境形态的公共干预,城市景观设计在我国迅速发展的条件已逐渐成熟,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政府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对居住环境的质量提出新的要求,这一系列因素催生了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和景观改造的快速发展。缺乏吸引力的城市景观,其根源是忽视了吸引力的主体因素,忽视了使用者的生活需要和心理要求。而城市文化正是这种需要和需求的集中体现,人文意象在整个城市景观设计中常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它给城市居民或游客的印象是特别深刻的。意象是体现一个城市景观设计风格之所在,在现今越来越注重回归自然、人文的环境设计、景观设计中将人文的意象学运用、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是将设计升华到一个更高境界的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该使这种城市的整体意象延续下去。

五、桂林城市现貌

一个城市美与否,从环境形式美学的角度通常包括以下方面:城市自然环境,城市历史文物环境,街道与建筑群体,园林绿化与小品。这几方面相互渗透,互为影响,彼此制约,缺一不可。作为著名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桂林,其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举世闻名,其文化景观,厉史悠久,为人称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老文明正与桂林山水交相辉映。桂林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整个桂林城中分布着众多的风景点,奇峰秀水,触目皆是。桂林市中心有独秀峰、王城、象鼻山、榕湖、杉湖;北面有叠彩山、伏波山;西面有隐山、西山、桃花江;西北有芦笛岩景区;南面有南溪山;东面则有集花桥、普陀山、一七星岩、骆驼山、月牙山、龙隐洞、桂海碑林等众多景点为一体的七星公园。

六、桂林山水城市中人文意象的表达

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在内容和形式上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方面。城市应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唯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如重庆的山城特色、平遥的古城特色、婺源的徽派特色等。

如今,如何在保持桂林两千多年以来所形成的“山水城市格局”,保护桂林的历史文化之脉、弘扬桂林的地方文化传统和延续桂林这座城市的内在肌理的同时,去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和新形势下的城市未来发展和展现全新的“城市文化景观”,已经成为桂林这座“山水之中的城市”的首要发展问题。

6.1 桂林山水城市规划布局

桂林市其城市建设必定首先依赖于自然山水风光,通过对自然山水的合理利用与构建形成所谓“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天然意境。自然山水既是自成一体的生态系统,同时又是城市的附属品,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遵循“显山、露水”的景观规划原则,借用自然山水造景使山水要素充分显露,使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疏散通透,同时加强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能在更多的地方看到山体的轮廓,重塑桂林的诗意画面。桂林的山和水、山和洞的相互联系,相互映衬,构成了特有的自然和谐美,打造成真正的山水城市。

6.2 桂林特色表达

桂林三宝、桂花茶、竹筒酒、绣球、壮锦、画扇、桂花等这些都是桂林的特产,但没有一致的统一,在城市中只是以商品的形式进行出售,城市文化中没有较好的体现壮乡文化。桂林特色可以通过城市建筑、绿化的造型、颜色、声音、气味传达给游客,从视觉、嗅觉、触觉上理解桂林城市。

6.3 桂林建筑的塑造

现如今的建筑以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到处雷同的建筑、道路方向感、安全感的缺失,环境的污染等推动着桂林这一山水城市在建设时应“显山露水”,充分结合自然环境发展,使桂林建筑、城市的发展具有特色,去除模式化房屋建筑造型,建筑应突出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与山水融入一体。打破模式化的“方盒子”建筑,建造具有桂林特色文化的建筑,房屋高度适宜,即达到居住空间的使用性、经济性,又不破坏风景线的整体性。外观造型可选用岭南建筑造型、颜色,去除建筑立面的拼戴型。

今天,由于信息、交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既是人类一大进步,又起了某种微妙的破坏作用,它不仅破坏了传统的文化,而且正在对创造了过去伟大文明的文化源起着销蚀作用”(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当今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存在的拱形问题“特色危机”,几乎所有的城市皆面临着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城市失去个性,千城一面,造成南北方、大小城、城里城外雷同,原来颇具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城市,正在被着装一致的新建筑所淹没。桂林城市的发展依附于山水景观,应凸显出城市风貌、体现壮乡文化。通过街区、景观、小品等的设计最终使得居民具有安全感、归属感,游客具有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黄贯群.浅谈桂林山水的美学特征[J],美术论坛,1984(04)

[2]唐凤鸣.山水文化—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J].湘南学院学报.2004(02)

[3]温军鹰.自然景观城市设计理念研究——以桂林为例[D]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011105960813M28)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篇6

    桂林已发现的宝积岩、苏村屯、庙岩、大岩、甑皮岩、聚田新岩、五马山、灌江流域、资江晓锦村、漠川两岸、建江流域等数十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史前人类洞穴遗址特别集中和丰富的地区。人类始祖从非洲沿海岸线过来,可能先到桂林再北上。据考证,3.7亿年前,因地壳运动,海水消退,自然风化和雨水溶蚀,造就了奇特秀丽的桂林山水。旧石器时代晚期,远古先民发现了它。距今约3万~5万年前的“宝积岩人”是至今可以确认的桂林最早的原始居民。他们选择的穴居地千百年来一直是桂林核心城区———地理专家推崇的风水宝地。足见桂林先民不仅早已重视人居环境,而且独具慧眼,所选居地经过数万年考验仍被认同。距今1.2万~0.7万年左右,甑皮岩人在同一个洞穴里繁衍生息达5000年之久(之后可能离开岩洞到平地生活)实属罕见。这表明,他们对人居环境选择十分在意;同时也证实桂林自然环境稳定,自古宜人居住。甑皮岩出土的上万件石器、骨器、蚌器、角器,其制造技术在当时已居领先地位,尤其甑皮岩人在1.2万年前制造的“素面夹砂”大型陶器,是迄今大陆考古发现中已知最原始的陶器(桂林可能是陶器的起源地之一)。甑皮岩人还可能是中国最早掌握家猪驯养技术的先民。

    1.2万年前,他们已代表着当时的先进生产力。传说虞舜南巡途经桂林并驻跸于虞山,说明上古时桂林已不蛮荒。商周时,桂林归百越,战国时属楚,秦时属桂林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定南越,设始安县,治所在今桂林市。桂北出土的商代“天父乙”铜卣,西周铜绕,春秋鼎、尊,战国陶、剑等文物,证明桂林与中原往来,早在秦统一岭南之前。《逸周书?王会篇》记载,商代贤相伊尹曾作四方令:“正南瓯、邓、桂国请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说明商朝与百越早有往来。《说苑?善说》中也记载了越人为楚国令尹划船唱越人歌的事。从秦统一岭南后置郡,而未设“属邦”也可看出,桂林在秦以前已较开化。百越建筑,已难找到实物。只能从桂林现今的31个民族15个民族乡和数以百计的少数民族村寨来寻找其踪迹。桂林苗、瑶、侗、壮等百越后裔退居山区,房屋建筑场地多为坡前涧边,因而孕育了轻巧明快、美观实用的楼寨风格。从典型的壮家麻栏,侗家风雨桥、鼓楼,瑶家半边楼,苗家吊脚楼等民居形式推测,他们可能继承了百越先民注重从本土资源出发建筑房屋的习俗。如,瑶族依山结寨,聚族而居,其“半边楼”,半楼,半地。三层,一楼养牲畜,二楼住阿嫂,三楼住阿妹。侗寨鼓楼是族姓群体的标志,模仿杉树形状,楼上置鼓,一寨一姓一鼓楼,对本土资源利用十分恰当。这些建筑,像仙人掌刺状叶(既可有光合作用,又能减少水分蒸发,还有防御虐食者侵害功能及审美价值),其形式与功用统一,毫无矫揉造作。

    二、秦代开凿灵渠促使桂林建筑文化实现质的飞跃

    秦灭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派遣50万大军南征并屯兵岭南。为畅通粮运,秦以十余万民工历时4年多在兴安开凿灵渠,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桂林因而成为岭南重镇。800多年后,隋于公元605年至610年开通大运河,往北延伸了灵渠功能。唐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武则天凿桂柳运河沟通桂林同桂西北和黔东南的水运,避开沿漓江至梧州再溯流而上的回运路程,向南延伸了灵渠功能,中华大地得以南北气血贯通。铧嘴、天平、北渠、南渠、秦堤、陡门是灵渠主体工程,全长34公里。其中北渠4公里,南渠30公里,多为自然河道,人工开凿约5公里。有人以为,灵渠工程规模和灌溉面积与都江堰、郑国渠不可比拟。其实灵渠的主要价值在其政治、军事和科技的地位作用。“利用自然河道”,开渠引水,首创世界船闸漕运先例,促进民族、国家统一,正是灵渠的价值所在。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曾有:“治水巧妙,莫如灵渠者”赞叹。其设计科学,工艺精湛,使灵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灵渠引湘入漓,先由铧嘴把湘江水三七分开,再以大坝拦截江水。铧嘴分水、减压,避免上游江水直接冲击拦河坝。面对上游来水,拦河大坝在江中呈“人”字形摆放而不为“一”字形,可将湘江水的正面压力变成侧面压力。滚水坝斜面宽17米,坝上溢出的江水沿斜坡翻滚而下,可减弱80%的水流冲击力,保护坝身安全。由于“人”字大坝既能拦河又能平衡水位,固定坝身,所以称为天平。北坝为大天平,长380米,七分湘江水入北渠,婉蜒4公里后流回湘江;南坝即小天平,长124米,三分湘江水入南渠引至30多公里外的漓江。36道陡门(即船闸),逐级提升渠道水位,保证船只上下通行。

    巴拿马和苏黎世运河船闸,葛洲坝和三峡船闸,都是灵渠陡门的后代。上世纪90年代初,50多位世界水利专家聚会灵渠边,为灵渠工程的科学性和开创性折服,纷纷称赞灵渠陡门是世界船闸鼻祖。2000多年前,古人能如此精确地测定连接两大水系的地理位置和水位关系,并精确解决分水、泄洪、固坝和通航问题,令人叹服。三将军墓、四贤祠、飞来石等遗迹和传说启示我们,灵渠建筑具有很强的本土特色,是当时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标志。它既是组织者深入学习总结民间经验技术并加以提炼创新,从当地实际出发兴建重大工程的生动典范,也是广大民工和当地百姓的血汗结晶。除了灵渠,在桂林我们已很难见到秦汉时代的建筑,但从桂北兴安、灌阳、全州等地发掘的秦城汉墓出土文物考证,可以发现在灵渠文化的推动下,秦汉建筑思想理念和风格形式对桂林影响十分深远。据《临桂县志》所引《一统志》记载,汉代在桂林设置始安郡、始安县时就有城池(相传是汉军伐南粤时所建,其具体位置、形制、规模均缺记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桂林城池状况史焉不详)。最近灵川、阳朔出土的汉、晋、南朝时古墓证明,秦汉以后,灵渠建筑文化在桂林不断发扬光大。东汉马援为培育这一文化作出过卓越贡献,桂林伏波山南曾建伏波将军祠,表彰其功绩。晋代时桂林城北虞山下已建有虞庙。与虞山隔江相望的长脉土岭唐以前已称“尧山”,山上有尧庙。过往官员皆到尧山、虞庙朝觐,络绎不绝。南朝梁武帝在今桂林万寿巷建缘化寺。后为唐代鉴真东渡福地的名刹开元寺(隋称缘化寺,唐初称善兴寺,开元二十六年改开元寺,宋代改永宁寺、宁寿寺,元代名圆觉寺,明代复名宁寿寺,清代称万寿寺。民国后仍称开元寺至今流传千年)。这些建筑大多古朴凝重,威严雄伟、气势恢宏。它们标志着桂林传统建筑文化由此逐渐进入了南北交融的鼎盛时期。所以说,灵渠的开凿,使桂林传统建筑文化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唐宋时期桂林建筑文化呈现山环水抱、自然天成格局

    从唐宋开始桂林城建文化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唐代李靖、李勃和鱼孟威等历代官员继承秦汉以来桂林建筑文化的优良传统,并进行创新发展,将桂林城建推向了历史的高峰。唐初以前,始安郡府位于现桂林中学内,以榕树门(今古南门)为南门,城市格局以故始安郡至古南门为南北轴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李靖平定岭南后,授检校岭南抚慰大使,设桂州总管府,在桂林“跑马圈地”筑桂州子城(即府衙城)于独秀峰南(现靖江王城南部)。庠校(即府学)设于独秀峰下,庠校与府衙之间为市,形成新的城市格局,即以独秀峰、子城、象鼻山为城市南北轴线。后来,公元885~887光启年中,太保陈可环筑夹城于子城之北,辟为居住区和商业市肆。亦传唐蔡袭筑有古外城,北门在铁封、鹦鹉二山之北,南门在南溪山白龙洞前,另在月牙山东还有城防。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李靖奉唐太宗命在桂林普陀石林建“庆林观”,太宗亲赐观名并书匾额。在七星岩口建寿佛寺,在岩内老君台上建老君祠。此后庆林观成为我国南方道教名刹。李靖征伐岭南,安抚人民,百姓也曾立祠供奉,传为神灵。唐代桂林寺庙林立,遍布城乡。虞山有舜庙,是儒学中心;西山有西庆林寺是佛教中心;南溪山有白龙洞、刘仙岩等石窟寺庙,是道教中心。此外还有栖霞寺、湘山寺、定粤寺、能仁寺及明代所建中国四大孔庙之一的恭城孔庙等数百座名刹古庙。唐桂州刺史李渤不仅积极疏浚灵渠,恢复河渠运力,还大力建设河渠景致,开发隐山、西湖及南溪景区。

    李勃和鱼孟威由于整修灵渠有功,同史禄、马援一起被后人奉为“四贤”在灵渠边建祠纪念。由于李、鱼等的努力,灵渠通航能力在唐代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此后再也没有超过唐代水平。宋以后桂林城池不断扩建,环城水系得以完善,兴建亭台楼阁,时人更为重视建筑、山水协调一致。至元、明、清三代,桂林均为省、州、县三级治地。这时期建筑突出地反映了中原建筑与桂林本土建筑两种文化的融合,桂林城市呈现出了山环水抱、自然天成的格局。明代设桂林府,洪武五年(1372年)朱守谦在桂林修建靖江王府(1376年建成)后筑靖江王城(故宫1406年始建,1421年建成,比靖江王府晚45年)。王城历286年后,于清初(1662年)在李定国率农民起义军攻克桂林时,被明末降清的定南王孔有德焚毁。城内建筑只剩残基石栏,但用大青石筑成的城墙城门尚存,现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藩王城址。清代在原靖江王城内建起的广西贡院,铸造了广西古代教育史上的辉煌,至今王城城门上仍镶嵌着“三元及第”、“状元及第”、“榜眼及第”等牌匾,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靖江王城、靖江王陵虽然遵循天人感应、突出权力中心等要求,强调府城中轴,严守等级礼制,规模、用材“悉尊王制”,绝不僭越,大都庄严肃穆,呈现中原建筑格局,但也深刻体现了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的建筑理念。如王城地理,严格遵循峰峦拱卫,特朝远来;山环水抱,聚气藏风的选址规则。坎以独秀叠彩为靠山,依凭鹦鹉、铁封锁北关;伏波镇艮,飞凤护乾;震以尧山屏风为青龙,兑有骝马猴山西苑伏白虎;巽以普陀七星藏水口,坤藉白岩铜鼓掩芳莲;离案仪山巧,前朝南溪情。东临癸水(漓江古称癸水,谚云:“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三面环湖。王城既符合传统建筑原则,又巧妙地与桂林山水交相辉映,使功能、形式、环境交融,同桂林生活模式、建筑哲学吻合。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大数据;房地产;营销策略;聚类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30

[中图分类号]F299.233.4;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2

近年来,在大数据应用的宏观背景与国家房地产政策改革稳步推进的形势下,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引起学者与社会产生越来越高的关注度。如何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的力量来实现研究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成为十分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以桂林市为代表,通过网络收集桂林市区的58个代表性楼盘销售信息,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及统计软件,研究了桂林市区房地产的统计特征及价格的地域分布,为桂林市区楼市营销策略及政府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1 桂林市区楼盘价格分布统计特征

通过网络收集2014年1月到12月桂林市七星区、象山区、秀峰区、叠彩区、临桂区和其他区(如雁山、八里街)等区域的代表性楼盘的房价(数据来源于桂房网),对桂林市区楼盘地理分布及价格水平的统计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首先通过扇形图刻画桂林市区楼盘数量分布图如图1。

图1 桂林市区楼盘地域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桂林市区楼盘主要分布在七星区和临桂区,七星区是由于处于城市的偏中心地段而具备可观的可开发地皮条件,而临桂区则得益于为市政府办公所在地而成为城市的政治中心,这两个区聚集了桂林市区一半以上的楼盘。而雁山区因地处郊区而无竞争优势,秀峰区则因地处市黄金地段而无地皮可开发,因此这两个区仅存在少数楼盘。其次,利用SAS软件对房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

由表1可知,从均值来看,桂林市平均房价从高到低依次是秀峰区、七星区、其他区、象山区、叠彩区和临桂区。从方差和标准差来看,桂林市房价波动从大到小依次是其他区、七星区、秀峰区、临桂区、象山区和叠彩区。从变异系数来看,桂林市房价变异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其他区、七星区、临桂区、秀峰区、象山区和叠彩区。偏度系数用来度量桂林市各个区房价分布是否对称,峰度系数用来度量桂林市各个区房价数据在中心的聚集程度,表1显示除了临桂区楼盘价格右偏程度较大,峰度过大,显示价格数值充分集中且处于较高水平外,其余地区表现比较匀称。

2 桂林市区楼盘价格分布的地域特征

为进一步了解桂林市区楼盘价格分布的地域特征,考虑利用多元统计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桂林市临桂区、七星区、叠彩区、秀峰区、象山区、雁山、八里街等区域的58个代表性楼盘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分类得到各区楼盘的在桂林市区的价格水平属性特征。针对网络收集的桂林市区楼盘价格数据,以2014年12个月的平均房价作为聚类指标,利用SA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分析R2统计量随类数的变化特征,可得出将桂林市的58个代表楼盘分为3类是最恰当的,其中第一类为水印长廊和桂林润园,第二类为东方亭院、信昌穿山18号和信和信原乡墅,其余楼盘为第三类。更具体的,各类楼盘特征如下。

首先,第一类中的水印长廊坐落于漓江景区内,漓江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并且位于漓江景区最精华的核心地段与金牛山之间,跟桂林举世闻名的老八景之一的“奇峰挂月”隔江相望。是桂林市唯一一个位于国家5A级景区内的纯别墅区。水印长廊旁就是桂林市十八中和桂林市育才小学,更是大家向往的学府区,水印长廊的均价为30 000元/平方米。桂林润园位于七星公园附近,环境优美,适合居住,拥有广西师范大学、桂林育才小学、甲天下购物广场、大瀑布酒店等优质配套资源,桂林润园的均价为25 000元/平方米。因此,我们将第一类归为高端豪华别墅类。

第二类中的东方亭院地处临桂区万福路南侧,整个建筑环绕山边而建,毗邻翰林学府、八中、临桂县人民医院、甄皮岩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配套资源。均价为15 000元/平方米。信昌穿山18号位于桂林市七星区穿山东路18号,毗邻穿山公园、体育馆、小南国饭店、第五人民医院等配套资源。均价为19 500元/平方米。信和信原乡墅是桂林首例双院墙新中式合院别墅,位于市中心秀峰区,桃花江景区与芦笛岩景区中,信和信原乡墅均价为17 000元/平方米。因此,将第二类分为普通别墅类。

最后,第三类为剩余的53个楼盘,包含普通联排别墅和普通住宅,均价在3 800元/平方米到10 000元/平方米不等。因此,我们将第三类归为普通住宅类。

由此可见,决定房价的首先是住宅性质,众所周知别墅和普通住宅的价格相差是很大的,其次,周围的配套设施也是关键,在相同的住宅性质下,大家更向往配套设置完善的居住环境,因此这一类的楼盘性价比更高。

3 基于楼市地域特征的营销建议

2014年12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改革试验区”,桂林市的房地产市场作为旅游房地产业正面临着一个崭新时期。旅游房地产业顾名思义就是稀缺的旅游资源和房地产完美结合的产品,以多种旅游项目为依托和基础,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配套设施为主要特征的具有一定主题的房地产项目。较之一般住宅,旅游地产的特点在于融合旅游、休闲、度假、居住为一体,从而具有更好的自然景观、建筑景观,同时拥有完善的配套功能和极高的投资价值。

结合以上政策背景,本文研究为房地产营销提供了理论上的营销策划依据。对于商家,首先对自己产品有准确定位,是属于高端豪华别墅类,还是普通别墅类,或是普通住宅类,在把握目标市场的细分特征前提下,结合国家政策方向考虑竞争性营销方案的筹划与制定;其次,要通过各种渠道充分掌握了解各个区域的旅游性地域特征、人口特征、消费特征、心理特征等;最后,结合定位与区域特征、人口特征等因素制订合适的营销策划方案,利用周围的配套设施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广,诸如产品的教育配套、交通配套、生活配套、娱乐配套以及景观配套是否完善,扬长避短,让自己的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更具优势。

4 结 语

本文通过对桂林市区58个代表性楼盘价格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研究了桂林市区楼盘价格分布的统计特征,并以2014年12个月的房价作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得到把58个楼盘分为3类的结果,阐明了每类结果的楼盘属性特征,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从统计意义上对桂林市房地产价格分布特征进行了刻画分析,该研究结果为桂林市房地产商市场竞争提供了精准营销的统计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参考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宋爽.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4.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篇8

我教《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课文,从让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则出发,对教学内容和环节的处理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唤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志趣,使学生从中获得学习成功的欢乐。

一、从“美”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

从教学“美”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具有从美育熏陶促进学生乐于学习和素质和谐发展的教育和教学价值。

首先,创设情境美。

运用录像播放,教学挂图欣赏,教师感情朗读以及导语描述情境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以旅游者身份,假想和作者一起浏览桂林山水,亲身感受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这样把学生的知趣、情趣、学趣激发起来,全身心投入到美的情境中去。

其次,体会作者情感美。

作者看见了漓江的水,就发出赞美之概叹,说“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为什么会产生这么激动的情绪呢?引导学生理解水中带静、清、绿这样奇特的水,从而发出由衷的赞叹。从情入手,激起情感的波澜,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情感美体验过程。

二、从“精”的角度进行教学。

从“精”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将教材按主次详略、组成合理的“重点突出”的教学结构,有助于内容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确定让学生从两个目标中学好文中的内容。(1)、欣赏桂林山和水的特色美。(2)、激发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感情。这样,从欣赏景色美到欣赏景色特色美,从热爱桂林山水到热爱祖国美好山河,这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

三、从“深”的角度进行调动学习兴趣。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