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8篇

时间:2023-10-09 09:28:06

小学音乐教育文献

篇1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110-01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下,河南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虽取得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状况,作者选择了40个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发放教师问卷150分,回收有效问卷128分,回收率85%;发放学生问卷1000分,回收有效问卷893分,回收率89%。调查发现:该地区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兼职音乐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音乐院校的教育,仅仅是爱听音乐或喜欢唱歌而已;教师上课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教学设备缺乏。

一、河南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大部分学生家长对音乐不感兴趣,艺术素养普遍较低,在他们眼里音乐既不能当饭吃还会影响文化课学习。在这种思想误导下,学生很难重视音乐学科的学习和学生兴趣的挖掘。随着学习负担的加重和周围思想观念的相对落后,学生学习音乐兴趣会越来越淡。二是专业师资力量薄弱。被调查的40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共有46名,平均每个学校仅有一名音乐教师,音乐教师配备严重不足。同时,这些音乐老师理论水平有限,专业素质偏低,大半都是半路出家。三是农村学校音乐教学硬件设施缺乏。教学基础设备是进行音乐教育的基本保障,教学辅设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音乐教学设施和专业的辅导设备的缺乏,直接影响河南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提高河南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水平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音乐教育认识

加强中小学音乐教学,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美育素养,是增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音乐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主科”、“副科”的偏见让农村音乐教育正常有序的开展起来,把欢乐和美的感受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确实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提高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多关心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要按照音乐课程标准要求规范开设音乐课,积极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政策上强有力的保障,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改善环境,加强农村音乐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合理的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创造良好的环境,发挥他们的长处,让音乐教师的评优评先活动与其他老师一致,进而调动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加大对兼职老师的专业培育力度,提高音乐教师素质。鼓励音乐教师多参加音乐基本知识及技能、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奥尔夫音乐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开展多种支教活动,鼓励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工作,为乡村教育做贡献。支教的大学生可以与当地的音乐教师交流,制定合适的音乐教学计划。

(三)加大投入,提升教学设施水平

现代化教学设施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设施是音乐发展的关键。录音机、电视、钢琴、多媒体、电子琴、风琴等其他现代乐器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各个学校要加大音乐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专用教室,配置钢琴从而丰富音乐课堂内容;同时,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的筹措音乐教学专用资金,逐年添加教学用具,买音乐方面的图书期刊,丰富并扩大学生的视野。此外,各级政府部门要持续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各阶层投资音乐教育,逐步改善条件,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提升河南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的意义

农村音乐教育关系到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到新农村可持续发展。要改变河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要从观念、制度、体制、政策等入手,高度重视音乐教育在学校的地位,着力加大音乐教学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完善的音乐评估体系,以提高河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和文化素质,促进河南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基金项目:(1)南阳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豫西南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QN2013023;(2)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奥尔夫音乐教育河南本土化研究,项目编号:2012―QN―359。

篇2

论文关键词:音乐人文;探究能力;高师钢琴教学

一、音乐人文思想探究能力的培养在高师钢琴学习中的必要性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学院及业余音乐学习在培养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别。音乐学院以培养专业表演型人才为主,业余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主要目的,而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使其具有较好的钢琴伴奏技术并兼备基本的钢琴教学能力,并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和审美判断能力。教学中必须突出钢琴教学的师范特点,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使钢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音乐教育人才的目的。多年来,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音乐教学主要就是传授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即音乐的“双基”。较少从音乐以外的文化角度去诊释音乐,然而,“任何一种音乐都首先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受着文化定义的。离开了文化,这些建立在形式和技术上的学科便成为悬浮在半空的、无根的东西,以这样的方式所形成的解释自然是不彻底、不到位,或不具本质性的”。所有的音乐都来自于文化,扎根于文化的土壤。一部音乐史既是音乐发展的历史,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在钢琴学习中,仅有高超的音乐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就不会有丰富的想象和对音乐深刻的领悟。音乐教育再也不能只是音乐知识的传授与音乐技能的训练,必须要把音乐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中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目的。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忽略对学生的音乐人文探究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阻碍了学生演奏水平以及音乐表现力的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不利于作为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良好的音乐修养和审美判断力的培养,因此,提高学生的音乐人文探究能力,成为高师钢琴教学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二、在高师钢琴学习中培养学生音乐人文思想探究能力的可行性

(一)高师学生具备较完整的专业知识构架以及分析理解能力。高师学生具备较为完整的音乐专业知识构架,如:音乐理论、中外音乐史、和声学、曲式学以及配器学等学科,作为音乐基础学科是高师音乐教育的必修课。这些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对音乐资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提高音乐人文探究能力打下了基础。

(二)利用现代先进、便捷的讯息获取手段。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内各大图书馆查询并获取相关文献、音像资料,在音乐厅、艺术馆直接感知音乐讯息。还可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以最便捷的方式和方法,最大限度的获取最新、最前沿的艺术信息。

三、如何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人文探究能力

国家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将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明确指出在培养学生感知艺术能力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能力。从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经典性等方面,建立学生在学科间转换、贯通、兼容、互置的多种能力,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艺术课程不再是单一取向的技能学习,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机械训练和重复模仿,让学生围绕以人文为主题的艺术学习,其总目标在于实现人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

(一)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育模式,培养探究型人才

我国高师现有的钢琴专业课的教学模式,长期沿用的是音乐学院专业教育的结构模式。教学形式单一,一味强调技术训练,对艺术情感的表达重视不足。从国外高师的钢琴教育动态来看,钢琴教学重点已逐步从单纯讨论演奏技术向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性上转变,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追求曲目的难度。作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高师学生,在钢琴演奏上,所谓能力不仅是指弹奏的技能和曲目难度,更重要的是理解音乐的能力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要想让学生深入地了解钢琴音乐文化,传递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展现作品的风格特征,仅依靠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查找文字、音像资料的能力,提高他们对音乐人文思想的探究能力。

培养探究型人才首先必须将教育的中心由重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化,专业技能技巧可以教,但艺术感悟能力是无法直接传授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探究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师学生尤为重要。探究能力是一种适应一定学习活动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内容非常丰富,结构十分严谨。就高师学生的探究能力而言,主要包括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伴随学习过程而发生的观察、记忆、思维等智力技能。探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更关乎这些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对下一代,即未来的中小学生的培养方式。

高师钢琴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以灌输式的为主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作品人文内涵,准确地把握作品音乐风格。譬如,在布置学生弹奏作品前,要求学生对该作品的作曲家他所处的年代、民族及当时的社会体系和艺术体制,作曲家的成长历程,创作该作品时的人生境遇做深入细致的了解。只有充分明确了该作曲家的社会身份,才可能进一步明晓和认识其音乐的特殊品质,进而把握其作品的艺术风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主动利用现代便捷的信息渠道,通过国内外各大图书馆、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各种途径,查询、获取最权威、最前沿的相关文献资料和音像资料;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学术会议,或观看音乐会、艺术展演直接感知音乐讯息;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在民间采风、社团演出和艺术实践中感悟音乐这一综合声音文化之魅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音乐人文教育

新时代的高师音乐教学应贯彻: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原则。优化课程设置,应从艺术类基础课和专业课延伸这两方面着手。  1.优化基础课设置。音乐是综合的声音文化。文化是产生音乐的土壤,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形态和载体。音乐只有在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发挥音乐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否则音乐只能是孤立的声响。音乐的人文属性就表现在音乐的音响是物理的、感受是心理的、理解是文化的,作用是社会的。因此,在高师音乐专业基础课设置方面,应在高师传统的中外音乐史的基础上,从人类文化大背景出发,将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历史、音乐与风俗、音乐与本土文化、音乐与地理等各方面,实行全方位的互通。并积极拓展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开设诸如人类思想发展史、文化发展史、世界主要文明地区文化发展概述以及中外音乐文化比较等全新课程,从多极发展、多元建构的角度,科学合理地培养新时代、新标准下的教育人才。并通过撰写小论文的方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把握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能力。

2.增设钢琴文献课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钢琴音乐流变,准确把握人文内涵。

(1)通过钢琴文献课程,指导学生准确把握作品风格。钢琴艺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历代作曲家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经典钢琴文献。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作曲家的人文思想、审美观念、作曲技法等都有不同,有些甚至大相径庭,从而形成了各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风格流派。深入了解作曲家的作品风格是准确表达作品内涵的的关键。通过对钢琴文献的研究使学生充分把握钢琴音乐发展的总体脉络,在聆听和研究各种不同风格的钢琴文献作品中获得感性体验。对比不同作曲家作品的时代风格,了解在共性创作背景下其作品的个性特征,掌握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纵横联系,并且融会贯通地梳理相关音乐信息,对钢琴音乐风格的历史发展有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概念,真正把握不同时期作品演奏风格的尺度。出色的钢琴文献能够为演奏者提供正确的指引,为演奏者提供表现此类风格作品的演奏建议,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演奏各种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能力,确立正确的风格概念。

(2)通过钢琴文献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钢琴文献是作曲家创作思想的独特表现形式,真正概括了作曲家的思想精髓。钢琴文献研究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对作品音乐内涵的体验指引方向,帮助演奏者探索作者的构思和音乐发展脉络。通过这一课程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相关的钢琴文献,扩大音乐视野,更加丰满而立体地了解作曲家的美学思想,挖掘作曲家通过作品以期表达的精神内涵。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诠释音乐内涵,逐步形成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的良好分寸感,将作曲家艺术创造的精华形象地体现到演奏中。

(3)通过钢琴文献课程,指导学生正确表现音色艺术。钢琴音乐是声音艺术,多样的音色在体现钢琴音乐作品风格与特色方面,在展示不同音乐流派与不同钢琴艺术特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钢琴的学习、教学和演奏中必须考虑作品所处时期钢琴文化的特色。通过文献学研究,我们可以充分了解钢琴艺术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历史时期:巴洛克风格时期、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时期、浪漫主义风格时期、印象主义风格时期和近现代音乐时期的音色风格特征,通过对各个时期音乐风格的对比、研究,探索出产生不同音色的关键性因素,进而选择更接近于作曲家那个时代钢琴文化的音色风格,用贴近作品内容与思想感情的最美音色来表现作品。

钢琴文献课程将看似孤立、零碎的钢琴文献依照钢琴艺术发展史为脉络进行梳理,从而构建起一个经纬交错的钢琴艺术文献库,使学生能对钢琴艺术三百年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能更直接地掌握更多的钢琴文献,欣赏到更多风格的作品,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空间。为钢琴演奏、赏析提供最直接的帮助,对学生掌握各时期钢琴演奏及创作风格、提高学生对钢琴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提高音乐审美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篇3

20世纪上半叶,上海和哈尔滨成为了犹太人在中国主要的聚集地。在音乐艺术领域,犹太音乐家有着极高的造诣,他们在上海、哈尔滨的音乐活动,丰富了我国的文化生活。

一、犹太小提琴音乐家的哈尔滨情结

我国的哈尔滨被誉为“音乐之城”,在国际音乐舞台上有着一席之地。在西洋音乐传入哈尔滨的过程中,犹太音乐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犹太音乐家在哈尔滨的地方音乐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创办了乐团、剧场、音乐学校以及报刊。可以说,组织乐团和办教育这两者集中体现了西洋音乐文化在哈尔滨的发展与传播。

(一)组织乐团

在《一个小提琴手的回忆》中,希多罗夫记载道:夏天的每个晚上,交响乐队都会在铁路俱乐部花园广场上演奏音乐会,秋、冬季则表演轻歌剧、歌剧以及四重奏。四重奏由4位犹太音乐家组成,他们是希费尔布拉特、特拉赫金伯尔格、约瑟夫·克尼希和乌利什捷因,他们分别演奏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以及大提琴。他们不仅是乐团的核心成员,还是哈尔滨中东铁路交响乐团的首席演奏家。正是犹太音乐家的表演,当时的哈尔滨交响乐团能与上海工部局的交响乐彼此呼应,成为中国最著名的两大交响乐团。

这些犹太小提琴音乐家的卓越演出,为哈尔滨西洋音乐艺术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哈尔滨成为了具有浓厚艺术特色的音乐之城。

(二)开办学校

在犹太人民居住哈尔滨的这段岁月里,可以看出犹太人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和文化的优良传统。20世纪上半叶,先后有5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音乐学校在哈尔滨成立。每所学校的建设和教学过程中都有一批杰出的犹太音乐教育家参与,他们是早期哈尔滨音乐教育的先行者。

1922年,享誉乐坛的特拉赫金伯尔格在哈尔滨音乐学校任教。在哈尔滨期间,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不仅培养了阿纳托利·威德鲁尼柯夫、彼得·伯尔顿等小提琴音乐家,还培养了傅庚辰、关振刚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以及指挥家,他在中国的学生大都成为新中国音乐领域的佼佼者。

1925年7月1日,哈尔滨市第二所正规的音乐学校——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成立了。这是由钢琴家迪龙、大提琴家施贝尔曼和小提琴家戈尔德施京共同创建的。

20世纪上半叶,哈尔滨西洋音乐教育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随着5所正规专业音乐学校的创办,哈尔滨人对待西洋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初的不认同态度转为了求知与认同。这些国外音乐家创办的音乐学校成为了哈尔滨音乐艺术家的诞生地,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强烈地感受到犹太小提琴家对哈尔滨音乐教育的深远影响。

二、犹太小提琴音乐家的上海情节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的重要音乐基地。有中国最悠久的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和中国最早成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这其中,中国音乐工作者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国外音乐家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和贡献,在这些国外音乐艺术家中,以犹太音乐家的比例最大。

(一)世界著名音乐家献艺上海

20世纪上半叶,大批的犹太音乐家活跃在上海的音乐舞台上,有许多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家前来上海献艺,其中有相当比例属于犹太血统。比如小提琴家海菲兹、特拉赫金伯尔格、希费尔布拉特、戈尔德施京、斯特恩、埃尔曼等;除了小提琴家以外,如乌利什捷因、施贝尔曼、鲍斯特列姆、吉斯金特、斯图宾等大提琴家也在其中。这些犹太血统的音乐家在中国定期举办音乐会、创办音乐学校、开办音乐教学班,把西方音乐文化尽情地展示在中国民众面前,促进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当时,小提琴被人们称为“梵哑铃”,所以当小提琴家海菲兹来上海演出时,报纸上将其歌颂为“世界梵哑铃圣手”。

(二)上海音乐界的杰出典范——犹太小提琴家富华

早在1921年,富华就来到上海,成为上海音乐界最熟悉的犹太小提琴家和指挥家之一。上海工部局乐队于1921年邀请富华加入,在这支交响乐队中,富华曾先后担任过乐队首席、独奏演员和副指挥,并于1942年担任指挥,长达30 余年。他对乐队规模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除了指挥乐队和小提琴演奏等文艺活动,富华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在我国最早独立创建的国立音乐学院任教,是我国最早一批的小提琴教育家之一。

犹太小提琴家和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情谊,他们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注: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20世纪上半叶犹太音乐家对中国音乐艺术发展影响的多视角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雪丽.20 世纪上半叶犹太音乐家对哈尔滨音乐活动的影响[J].音乐研究,2009(4).

篇4

关 键 词 :声乐教学 师范教育 探索

高师声乐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与音乐院校培养的音乐表演方面的专门人才有着不同之处,前者主要是上讲台,后者主要是上舞台。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学过程必须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即教师既要教“声乐”,也要教“声乐教学”;学生既要学“声乐”,也要学“声乐教学”。可以说,这是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特征。但是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基本上沿袭了音乐院校的“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向音乐院校看齐,很多老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往往存在着重技术轻艺术、重比赛拿奖轻基本艺术实践、重视少数条件好的学生忽视条件一般和差的学生、重个别大曲忽视系统积累等现象。这些都违背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质,因此进入了高师声乐教学的误区。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学应抓住四条主线展开。

一、声乐技术素质

声乐技术素质教育是高师声乐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要切实解决驾驭声音的基本能力,如在呼吸支持下的歌声品质、声区连贯统一、声区扩展以及音乐句法、旋律美、节奏美等认知与操作的方法等。它必须符合学习者自身个性发掘、培养进程的需要。实践证明,培养声乐技术素质的基本原则为:合理的思路、明确的步骤、循序渐进和博中求精。

对于声乐,有句古训:“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这古老的意大利美声原则,至今被世人所遵循。如脱离了上述原则都会出现问题,尤其对初学者或声音困惑者来说,会从一种不平衡到另一种不平衡,从一种痛苦到另一种更深、更不理性的痛苦中。声乐演唱是对音乐技术、歌唱心理、作品驾驭能力等多方因素合作形成的完整艺术形式,是整体素质的结晶。如果声乐教师只强调声音,排斥其他因素,必然会造成完整因素相互依存关系的冲突,引起整体形象扭曲,并直接反映在声乐演唱上。所以声乐教师的责任是将各种因素渗透到声乐教学中。沈湘教授“头(头脑——理性)、心(感情)、身(发声器官)三者统一的声乐平衡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便是触及音乐真谛的科学捷径。比如,声乐技术全方位整体调整涉及最简单的音乐、生理、心理、美学等知识以及它们对基本技能的帮助,也涉及呼吸与声音共鸣、真声与假声、感觉与听觉的辩证关系。

歌唱是实践的艺术,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天性具有歌唱的自发性,模仿性。人们接触声乐艺术的渠道非常广泛,大体是名家、成熟歌手的演唱。没有歌唱知识,凭天性去模仿,追求技能突破,向名家看齐,是艺术不成熟的表现。任何完整的艺术形式都是结果,教育则要研究其过程和教学顺序、基本内容和方法。要研究和利用人具有的歌唱天性,在歌唱实践中培养学生初学声乐对声音生成的基本方法的正确感知:(1)心态的培养:从容、解放;(2)感受力的培养:自然、协调;(3)音乐听力的培养:乐音的品质,精确、美好;(4)感觉、听觉、心理相互合作的意识等。在实践中逐步获取歌唱的良好体验。

声乐文献具有声音训练功能,又是情商启蒙、审美教育、文化传递的使者。声乐文献的学习内容包括:作品的分析、处理、表现、驾驭、积累、文学素养、难度识别、新曲目开发等。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有钢琴伴奏作为艺术指导,师范院校则将声音与艺术的教学集于声乐教师一身。如,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教授伊丽莎白,在中央乐团讲学的初始阶段,采用若干不同风格的短小精品使学员们感知音乐,捕捉到音乐语汇、音乐形象。她启发学员们将音乐与感情相统一,投入到理解、表现和再创造中,开启音乐表现的空间。这便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情商启蒙教育的捷径,它尤其适用于基础音乐教育。

二、声乐综合素质

声乐综合素质是多方面的,“学习声乐者还要懂一点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否则,一旦违反了科学原理,指导无方或使用不当,同样会损坏乐器,还可导致‘倒嗓’,成了学习者的终身遗憾。”①另外,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歌唱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侧面的,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全面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声乐作为音乐入门的效能释放出来。鉴于高师声乐教学条件的局限,仅以小课、中课完成全部声乐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是不现实的。因此,可通过开设《声乐公修课》完成共性教育,形成大中小课同步、多维的教学模式。小课侧重声乐技术素质,中课侧重歌唱教学素质,大课强调声乐综合素质,理顺和完善声乐教育学科的知识结构。

欣赏大量声乐作品是提高音乐素质的捷径,公修课可以扩大学生欣赏的曲目品种和数量,并注重师范声乐教学的实用性,可以采用理论学习和作品分析、范唱、文献音像欣赏相结合的方法。公修课以中外声乐发展史为主线,以不同风格的大量声乐作品为基本教学内容,以艺术性、科学性、广博性、实用性、系统性为宗旨。

教学内容顺次安排为:

(一)西洋声乐史和各时期歌剧、艺术歌曲,世界声乐基本状况和各国民歌。

(二)中国声乐史及不同题材的文献、戏曲、曲艺、传统的民歌和艺术歌曲。

(三)儿童基本的歌唱知识,青少年儿童歌曲的类型和范围,嗓音的生理结构和儿童嗓音的保护。世界著名儿童歌曲经典赏析,小合唱、大合唱的组织,实用中小学音乐音乐课歌唱法的要点等。

(四)为了突出声乐教材的素质教育作用,从文献广度、深度和诠释方面勾勒出一定的等级和范围,不搞统一模式,使学生弄懂个性与规范相统一的选材顺序和规律。

(五)声乐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

通过音乐文献的大量储备,欣赏名家名演、音乐知识的补充,能够提升学生在小课、中课中对声乐的感知,提高学生的悟性、欣赏能力、音乐听力、自学能力,使学生声乐技能与素质均衡地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技术、修养、文化、教学等综合素质的音乐师资。

转贴于

三、歌唱教学素质

歌唱教学素质的提高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从信息论角度去看,教学内容是教学信息,学生在接受并加工处理声乐与声乐教学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或发展了声乐技能,而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结果,则是获取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观摩声乐课则是培养歌唱教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声乐教师在上课时,可安排不同素质、不同程度学生搭配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有三个:变换方式强化技能实践能力和理性认识;为当教师积累文献;逐渐认识本课程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安排不同声部、不同程度、不同问题的学生上课。教师讲述技术范围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学生在观摩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不同声部的个性与共性,触类旁通。

(二)安排小组集体发声训练。按声部做集体发声训练,从共性规律中指明发声技法的步骤、方法,使学生获得自信,并激发学生歌唱激情。

(三)安排齐唱、重唱、合唱练习。通过齐唱、重唱、合唱练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艺术品位,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指导齐唱、重唱、合唱。

(四)培养学生歌唱教学的实战能力。小组课中,指导高年级的学生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培养了学生对声乐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指导一定的演唱活动。“应该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之后,就让他们经常到不同的场所去实践。”②

四、歌唱思想素质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最能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因此,高师声乐这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高师声乐教学中实施思想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这一过程使高师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美,从而使高师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同时,以“美”引善,提高高师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高师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美”怡情,增进高师学生的身心健康。

声乐演唱既要唱情,又要唱声,声情并茂、感情真挚,达到再现艺术的真实,才能感人肺腹、动人心弦。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第一部音乐典籍《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看法。波兰音乐学家卓菲亚· 丽莎认为:“音乐的内容是感情,而很少是唤起这些感情的那些现象本身。”③俄国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也曾说:“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高师声乐教学由于其自身的教学模式、思想性、技法需要和审美价值,可以把很深刻的思想内容以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给高师学生,这是向高师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最快捷、最有效、最生动,也最易被其接受的形式。高师声乐教师应该根据高师声乐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深入挖掘高师声乐教材中的思想内容,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审美教育中,融入到声乐艺术的学习中去。

结语

高师声乐教学在遵循声乐这门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的同时,也应遵循师范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过程,体现双重性。其教学应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知识结构作出合理构思,以技术小课、小组课、公修大课相配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创造同步、多维的素质教学空间,构建高师声乐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形成系统的声乐教育学。

注释 :

①②周小燕.声乐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③卓菲亚·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篇5

这是一个有历史积淀和历史传承的集体,组建于1954年,(中提琴专业建立于1958年)。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中、小提琴教研室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在国内外同类音乐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长期保持的学科专业优势更是享誉中外。小提琴专业自1927年建校起就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重点强势专业,也是最早在中国进行教学的演奏专业之一,为中国的小提琴演奏与教育事业起到了开辟、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中提琴专业与小提琴专业一样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上海音乐学院中、小提琴专业教学,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小提琴人才,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优秀人才基地之一。

一、“教育者,志为将来”是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信念

中、小提琴教研室拥有一批具有高尚师德的老、中、青师资,长期以来严谨教学,形成了“重视基础、严格教学、精于实践”的教学传统和积极争先的教风、学风,这是保证上海音乐学院中小提琴教育,始终立于国内领头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俞丽拿作为中小提教研室主任,她把教育事业当作终生事业,当作神圣使命,把全部的爱奉献给学生,教育者,志为将来的事迹感染了一代代上音人。为此她获得“全国高校名师奖”,“文化部优秀专家”、“上海市教育功臣”等称号。在俞老师带领下,教师们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活跃在国内外艺术舞台上,不仅保持良好的艺术水准和演奏状态,将舞台演出的曲目积累、演奏经验转换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不断与时俱进,为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知识点,新的技术,同时保持与国际先进的中小提演奏发展态势同步前进。

2、坚持国际间交往,在交往中不断学习。中小提琴教育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地位,使得每年都有教师受邀担任国际比赛评委,或著名院校、音乐节邀请讲学。为传播中国文化,为中西文化交融,为扩大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力,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正是在这些国际交往中,教师们如饥似渴地学习,不仅利用讲学、担任评委的机会了解国际中小提琴演奏最前沿的发展方向;而且每当学院邀请国际权威专家来校讲学,老师们都积极听课,认真吸收新理念和新知识。

3、坚持把时间留给学生。教学为主,学生为重是教研室师德师风非常突出的特点。“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使这个团队充满师爱,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老师们不求回报地耕耘着。优秀共产党员沈西蒂老师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中提琴学生,上课从不迟到,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难题具有独到之处,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参加国际间学术活动,绝不耽误学生的课。师以德为先,爱岗敬业,已成为中小提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的准则。

4、坚持名师、教授担任本科教学。为中国中小提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俞丽拿、郑石生、沈西蒂等教授都依照艺术表演教育的规律,坚守在本科教学岗位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二、潜心钻研,硕果累累,为中国中小提琴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2000年以来,先后有四十多人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几乎在国内所有重大小提琴比赛的领奖台上,都有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学生的身影。

1、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黄蒙拉在第四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意大利)获第一名;王之炅在第二十二届里匹策国际小提琴比赛(意大利)获第一名。中提琴演奏学科教学成果不菲,萧红梅获得第43届日内瓦音乐表演国际比赛金奖,郑闻晓获得中提琴界最具权威的慕尼黑ARD国际比赛第二名(第一名空缺),在国际国内都具有相当影响力。近几年,在国际级的小提琴大赛中,10项第一,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培养的学生,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也令人自豪。2011年10月在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中,上音的学生再次摘得金、银、铜奖。

2、毕业生成为各大院团的“抢手货”,中、小提琴教研室培养的学生从上海音乐学院大门走向国际舞台的演奏家有许多,有不少在世界顶级乐团担任首席或副首席,包括美国的芝加哥交响乐团,洛杉机交响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休斯顿交响乐团,德国柏林爱乐乐团,澳大利亚的悉尼交响乐团,塔斯玛尼亚交响乐团,在国内各大乐团中的演奏家则更是不胜枚举。中小提琴教研室为国内外中小提教学领域输送了一大批高水准的教育人才。现在,他们已经在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以及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音乐专业,都有来自上海音乐学院中小提专业的毕业生,并且已成为当地教学骨干及名师,他们传承了上海音乐学院的优良教学传统,在全国各地培养优秀的弦乐人才。

三、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创先争优

近年来,教研室团结协作,积极开展创新性教学研究活动:

1、改革充实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方式。青年教师刘念用心教学,潜心钻研,运用自己在美国学习的音乐教育知识,努力按照技术标准化,艺术个性化,课程体系化,教学手段科学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大胆引进二十世纪以来的作品,把传统使用的教材重组、更新、整合,让学生最大程度掌握某一技术的演绎,在创新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学生多人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 拓展实践教学环节,打造品牌学术活动。积极举办“国际小提琴大师班”,

“我为中提狂”等高规格的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搭建平台加强实践性教学,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专业水平向高规格发展,有利于扩大上音的影响力。

3、 师生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教

育部艺术院校展演、上海音乐学院新年音乐会等重大演出活动,为繁荣文化、为上海文化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4、2010、2011出版教材11部。

篇6

关键词:声乐教学师范教育探索

高师声乐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与音乐院校培养的音乐表演方面的专门人才有着不同之处,前者主要是上讲台,后者主要是上舞台。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学过程必须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即教师既要教“声乐”,也要教“声乐教学”;学生既要学“声乐”,也要学“声乐教学”。可以说,这是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特征。但是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基本上沿袭了音乐院校的“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向音乐院校看齐,很多老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往往存在着重技术轻艺术、重比赛拿奖轻基本艺术实践、重视少数条件好的学生忽视条件一般和差的学生、重个别大曲忽视系统积累等现象。这些都违背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质,因此进入了高师声乐教学的误区。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学应抓住四条主线展开。

一、声乐技术素质

声乐技术素质教育是高师声乐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要切实解决驾驭声音的基本能力,如在呼吸支持下的歌声品质、声区连贯统一、声区扩展以及音乐句法、旋律美、节奏美等认知与操作的方法等。它必须符合学习者自身个性发掘、培养进程的需要。实践证明,培养声乐技术素质的基本原则为:合理的思路、明确的步骤、循序渐进和博中求精。

对于声乐,有句古训:“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这古老的意大利美声原则,至今被世人所遵循。如脱离了上述原则都会出现问题,尤其对初学者或声音困惑者来说,会从一种不平衡到另一种不平衡,从一种痛苦到另一种更深、更不理性的痛苦中。声乐演唱是对音乐技术、歌唱心理、作品驾驭能力等多方因素合作形成的完整艺术形式,是整体素质的结晶。如果声乐教师只强调声音,排斥其他因素,必然会造成完整因素相互依存关系的冲突,引起整体形象扭曲,并直接反映在声乐演唱上。所以声乐教师的责任是将各种因素渗透到声乐教学中。沈湘教授“头(头脑——理性)、心(感情)、身(发声器官)三者统一的声乐平衡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便是触及音乐真谛的科学捷径。比如,声乐技术全方位整体调整涉及最简单的音乐、生理、心理、美学等知识以及它们对基本技能的帮助,也涉及呼吸与声音共鸣、真声与假声、感觉与听觉的辩证关系。

歌唱是实践的艺术,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天性具有歌唱的自发性,模仿性。人们接触声乐艺术的渠道非常广泛,大体是名家、成熟歌手的演唱。没有歌唱知识,凭天性去模仿,追求技能突破,向名家看齐,是艺术不成熟的表现。任何完整的艺术形式都是结果,教育则要研究其过程和教学顺序、基本内容和方法。要研究和利用人具有的歌唱天性,在歌唱实践中培养学生初学声乐对声音生成的基本方法的正确感知:(1)心态的培养:从容、解放;(2)感受力的培养:自然、协调;(3)音乐听力的培养:乐音的品质,精确、美好;(4)感觉、听觉、心理相互合作的意识等。在实践中逐步获取歌唱的良好体验。

声乐文献具有声音训练功能,又是情商启蒙、审美教育、文化传递的使者。声乐文献的学习内容包括:作品的分析、处理、表现、驾驭、积累、文学素养、难度识别、新曲目开发等。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有钢琴伴奏作为艺术指导,师范院校则将声音与艺术的教学集于声乐教师一身。如,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教授伊丽莎白,在中央乐团讲学的初始阶段,采用若干不同风格的短小精品使学员们感知音乐,捕捉到音乐语汇、音乐形象。她启发学员们将音乐与感情相统一,投入到理解、表现和再创造中,开启音乐表现的空间。这便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情商启蒙教育的捷径,它尤其适用于基础音乐教育。

二、声乐综合素质

声乐综合素质是多方面的,“学习声乐者还要懂一点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否则,一旦违反了科学原理,指导无方或使用不当,同样会损坏乐器,还可导致‘倒嗓’,成了学习者的终身遗憾。”①另外,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歌唱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侧面的,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全面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声乐作为音乐入门的效能释放出来。鉴于高师声乐教学条件的局限,仅以小课、中课完成全部声乐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是不现实的。因此,可通过开设《声乐公修课》完成共性教育,形成大中小课同步、多维的教学模式。小课侧重声乐技术素质,中课侧重歌唱教学素质,大课强调声乐综合素质,理顺和完善声乐教育学科的知识结构。

欣赏大量声乐作品是提高音乐素质的捷径,公修课可以扩大学生欣赏的曲目品种和数量,并注重师范声乐教学的实用性,可以采用理论学习和作品分析、范唱、文献音像欣赏相结合的方法。公修课以中外声乐发展史为主线,以不同风格的大量声乐作品为基本教学内容,以艺术性、科学性、广博性、实用性、系统性为宗旨。

教学内容顺次安排为:

(一)西洋声乐史和各时期歌剧、艺术歌曲,世界声乐基本状况和各国民歌。

(二)中国声乐史及不同题材的文献、戏曲、曲艺、传统的民歌和艺术歌曲。

(三)儿童基本的歌唱知识,青少年儿童歌曲的类型和范围,嗓音的生理结构和儿童嗓音的保护。世界著名儿童歌曲经典赏析,小合唱、大合唱的组织,实用中小学音乐音乐课歌唱法的要点等。

(四)为了突出声乐教材的素质教育作用,从文献广度、深度和诠释方面勾勒出一定的等级和范围,不搞统一模式,使学生弄懂个性与规范相统一的选材顺序和规律。

(五)声乐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

通过音乐文献的大量储备,欣赏名家名演、音乐知识的补充,能够提升学生在小课、中课中对声乐的感知,提高学生的悟性、欣赏能力、音乐听力、自学能力,使学生声乐技能与素质均衡地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技术、修养、文化、教学等综合素质的音乐师资。三、歌唱教学素质

歌唱教学素质的提高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从信息论角度去看,教学内容是教学信息,学生在接受并加工处理声乐与声乐教学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或发展了声乐技能,而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结果,则是获取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观摩声乐课则是培养歌唱教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声乐教师在上课时,可安排不同素质、不同程度学生搭配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有三个:变换方式强化技能实践能力和理性认识;为当教师积累文献;逐渐认识本课程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安排不同声部、不同程度、不同问题的学生上课。教师讲述技术范围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学生在观摩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不同声部的个性与共性,触类旁通。

(二)安排小组集体发声训练。按声部做集体发声训练,从共性规律中指明发声技法的步骤、方法,使学生获得自信,并激发学生歌唱激情。

(三)安排齐唱、重唱、合唱练习。通过齐唱、重唱、合唱练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艺术品位,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指导齐唱、重唱、合唱。

(四)培养学生歌唱教学的实战能力。小组课中,指导高年级的学生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培养了学生对声乐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指导一定的演唱活动。“应该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之后,就让他们经常到不同的场所去实践。”②

四、歌唱思想素质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最能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因此,高师声乐这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高师声乐教学中实施思想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这一过程使高师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美,从而使高师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同时,以“美”引善,提高高师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高师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美”怡情,增进高师学生的身心健康。

声乐演唱既要唱情,又要唱声,声情并茂、感情真挚,达到再现艺术的真实,才能感人肺腹、动人心弦。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第一部音乐典籍《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看法。波兰音乐学家卓菲亚·丽莎认为:“音乐的内容是感情,而很少是唤起这些感情的那些现象本身。”③俄国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也曾说:“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高师声乐教学由于其自身的教学模式、思想性、技法需要和审美价值,可以把很深刻的思想内容以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给高师学生,这是向高师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最快捷、最有效、最生动,也最易被其接受的形式。高师声乐教师应该根据高师声乐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深入挖掘高师声乐教材中的思想内容,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审美教育中,融入到声乐艺术的学习中去。

结语

高师声乐教学在遵循声乐这门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的同时,也应遵循师范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过程,体现双重性。其教学应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知识结构作出合理构思,以技术小课、小组课、公修大课相配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创造同步、多维的素质教学空间,构建高师声乐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形成系统的声乐教育学。

注释:

①②周小燕.声乐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③卓菲亚·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篇7

【关键词】新课改 音乐教学 问题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12-02

想要营造一个有效的小学音乐课堂,就必须要对小学音乐课堂教育教学有效性实施探讨,要求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领域中必须要不断扩宽以及深化有效性。原因就在于小学生自身的身体和心理都没有得到十分成熟的发展,小学生开展的很多活动都会受到大人对其产生的影响,在小学生生活圈子里面最为亲近的就是小学生学校的教师以及小学生自身的家长,因此,对小学生实施音乐教育教学要求家长以及教师进行共同合作以及努力。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学校对于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并没有一个准确和明确的定位,就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并没有对我国音乐教育自身的功能有效发掘出来,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的艺术性以及特殊性,反而将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和小学教育其他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简单结合,进而将小学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淡化,甚至抹杀,这并不能够符合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自身的根本宗旨,更加偏离了小学教师实施音乐教育教学的目标。

还有些小学校将音乐自身所具有的艺术性忽略,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将音乐教育教学作为一种手段,将音乐所具有的益智以及辅德的功能看成了实施音乐教学的目的。有些小学音乐教师对于音乐教材里面的技能和知识所具有的系统性以及音乐兴趣和音乐能力具有的内在联系不能准确理解,通常情况下,音乐教师都将音乐课堂开展成了小学生的娱乐课程,这样就忽视了对小学生自身全面音乐素养培养的目的,更加忽略了音乐性是音乐教育自身发挥其他作用以及其他功能的根源。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小学音乐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艺术教育价值以及艺术教育功能十分重要的体现就是创造,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同样不例外,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保证演唱激情洋溢,保证音乐雅俗共赏,舞蹈生动活泼,这些活动能够有效激活小学生自身的创作兴趣以及表现欲望。所以,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不断鼓励小学生不断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激励小学生积极开展自身的创作才能以及艺术个性。与此同时,还要对小学生创新思想来进行及时表扬,最终保证小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在音乐教师教授新歌曲之前,必须要细致和耐心地分析和钻研音乐教材,找出重点以及难点,将那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找出来,在基础训练过程中将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并且在这一个教授过程中,采取比赛以及游戏等等形式来将音乐趣味性增加。

(二)小学音乐教学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想要鼓励小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小学生参与音乐教育教学情境和活动,要求音乐教师必须要对活动形式进行精心的设计,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小学生自身参与到历史教育教学的能力。在音乐欣赏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还要根据学生可接受性、心理特征、生理特征以及音乐教学条件,设计出一个有趣以及生动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通过使小学生进行创作、实施表演、组织伴奏、思考意境、谈感受和体会,以及实施课外研究性学习等等活动,来有效增加小学生参与到小学音乐活动中的积极性,开阔小学生四维空间以及学习思维,最终使得小学生能够发展以及彰显自身的个性。

(三)小学音乐教学要改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一直都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载体,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对于提升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小学学习环境进行改善,加强小学校软件建设以及硬件建设,具有十分现实以及重要的意义。比如说,对于教师自身的环境实施完善,保持小学音乐教室整洁以及清洁,进而为音乐教师以及学生带来一个好心情和好氛围。再比如,通过音乐作品中醒目标语口号以及生动形象的标语口号,来为小学生实施潜在审美教育以及思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师可以并不知环境的时候加入艺术家的名人名言以及作品展示,这样对于培养小学生自身艺术价值观念起到促进的作用。

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又从小学音乐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小学音乐教学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以及小学音乐教学要改善学习环境这三个方面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胡 洪. 架起一座通往审美艺术的桥梁――浅谈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14).

[2]方承麒. 插上想象翅膀 创造自由时空――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探索[J]. 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 2007(01).

[3]赵燕萍. 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掌握课堂教学艺术――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02).

[4]孙 媛. 初级接触的魅力――浅谈口风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趣味教学[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18).

篇8

(一)刘质平先生在上海的音乐教育实践

刘质平先生东京音乐学校学成归国之后,在恩师李叔同先生介绍下前往上海城东女学担任教师并受聘为艺术科任主任。上海城东女学是一所留日学生杨白民创办的私立女子学校,该校允许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选择学习相应的艺术学科。1919年秋,刘质平、丰子恺和吴梦非共同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培养中小学艺术课程师资力量为主要目标的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由吴梦非先生担任校长,刘质平负责学校教务并担任教务主任。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设置有普通师范和高等师范两个专业,高等师范科主要面向初中或普师毕业生,主要目标在于为中学培养合格的艺术师资,普通师范科则主要面向初中招收一、二年级学生,主要目标在于为小学培养合格的艺术师资,两科均为二年学制。该学校的课程设置初学日本,后主要采用德国教学模式,同时还将我国传统声乐、和传统器乐纳入到音乐教学内容体系中。1923年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改名为“上海艺术师范学校”,后扩大升格为“私立上海艺术师范大学”。该校在刘质平、丰子恺和吴梦非共同努力下,在短短的八年时间内为全国培养了近千名合格的中小学艺术师资,毕业生几乎遍布全国,他们毕业后大都从事中小学艺术教育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1921年刘质平先生受时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刘海粟校长的邀请,前往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图音组担任兼职教师。后向刘海粟校长建议增设音乐系,得到刘海粟的同意后由其负责筹办,成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音乐系的主要奠基人。1931年秋,刘质平在上海和汪亚尘、徐朗西共同发起并创办了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及附属新华艺术师范学校,正当该校蒸蒸日上,不幸于1937年11月14日遭日本侵略者连续三次轰炸,校舍成为一片瓦砾场。

(二)刘质平先生在浙江的音乐教育实践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刘质平先生避难于浙中。在当时恶劣的艰难境况下,刘质平先生仍然坚持从事音乐教育,先后在浙江金华中学、浙江省临时联合师范学校和浙江金华师范学校等担任音乐教师长达九年。1942年秋,刘质平经李叔同先生的好友孙选青先生邀请,前往已经搬迁到泰顺的温州师范学校担任音乐教师,先生以极大的热情再次投入到其喜欢的音乐教育事业中去。由于日本的侵略,导致当时的温州师范学校教材严重不足。面对这一实际困难,刘质平在教学工作之余积极投入到音乐教材编写中。他根据当时教学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编写《小歌曲伴奏集》、《弹琴基本曲50首》、《弹琴基本练习》诸多音乐教材并亲自将其刻印成册分发给学生使用。其中《小歌曲伴奏集》是刘质平诸多音乐教材中相对有代表性的一部,全书共收录了二百八十多首歌曲,均由刘质平亲自选词作曲,全部均使用五线谱进行谱写,同时还配上相应的钢琴伴奏。除了编写音乐教材的重要贡献外,刘质平还在音乐教学中做出了自身的贡献。尽管当时由于学校迁移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刘质平先生依然认真踏实教学而深得学生们的欢迎。先生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五线谱,而且还根据学生们对于学习钢琴的热情,主动利用空闲时间开办钢琴学习班,帮助学生在短期内提高自身钢琴演奏水平。另一方面,刘质平在温州师范学校教学期间,亲自收集我国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作品向学生进行传授。他提醒学生应该珍惜民歌这一宝贵财富,并要多记、多学、多唱,鼓励他们多做田野调查,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对不同民歌进行再创作。

(三)刘质平先生在山东的音乐教育实践

解放后,刘质平先生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政治学院进行政治学习。在1951年下半年接受教育部的统一安排,刘质平被调往刚刚成立的山东师范学院任教,在学院艺术系担任教授兼音乐组主任。时值山东师范学院兴办之初,尤其是音乐学科更是需要从头建设。刘质平先生凭借自己长达三十多年的音乐教育办学经验,经常主动向山东师范学院相关主管领导提出自己对学院师资建设、学院音乐教育课程设置、音乐教育教材的选用和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等等,其中很多有益建议都被学校领导采纳并施行,从而为山东师范学院音乐教育的创立和发展做出有益贡献。在当时学院音乐师资极度短缺的情况之下,刘质平以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全面的专业知识,曾在很长的时间内同时担任和声、视唱和钢琴等多门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先生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不仅得到领导的器重和师生的爱戴,同时还于1951年4月被学校推举作为代表参加山东省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被大家推选为第一届山东省音乐工作者协会排名第一的副主席。在山东师范学院教学期间,刘质平依然坚持自己的音乐教学理念,并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编写音乐教材,主持编写了《实用和声学》,时至今日仍然对和声学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刘质平非常重视我国传统音乐的教育,其不辞辛劳收集到祖国各地民歌共计千余首,并且将收集到的优秀民歌编印成册作为教材使用,向学生展示了我国优秀民歌的艺术魅力。

二、刘质平先生音乐教育思想

(一)重视将美育和音乐教育结合

刘质平非常重视美育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音乐教学只有和美育结合方可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益,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另一方面,刘质平认为在传播美育思想的过程中可以帮助社会正确认识到音乐不仅仅只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1919年,刘质平和吴梦非共同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以提倡美育为主旨的新式美育学术团体,即中华美育会。该社团的主要目的是联合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艺术教师以及艺术爱好者,利用这一全国性社团平台,进行美育教学经验的交流,从而共同推进美育取代传统的艺术教学模式。针对当时我国存在专职音乐教师师资不足和路途遥远的问题,刘质平开创性的使用通信讲习方法,对那些没有条件亲自前来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培训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及时接触到先进的美育思想,从而尽快领悟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应用。同时,还利用教师放暑假时间举办讲习会,不仅帮助音乐教师提高了业务水平,而且还广泛宣传了美育思想。为了进一步加大对美育的宣传力度,刘质平等人在上海共同创办了我国第一份专门介绍美育的杂志《美育》月刊,从创刊到停刊总共出版7期。除此之外,他还先后发表诸如《我国音乐教授的缺点》等多篇富于见地探究音乐教育的文章,为当时中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许多有见地的宝贵建议。

(二)重视吸纳西方音乐理论和教学理念

刘质平自学成归国的长达五十年的音乐教育生涯中,始终重视吸纳西方音乐理论和教学理念。首先,刘质平重视将西方音乐理念向国人进行介绍,从而为我国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较为开阔的学科视野。其次不仅仅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西方的音乐理念和乐理知识的教育,而且刘质平还在课堂传播西方音乐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其科学系统地编辑成音乐教材。在刘质平先生编写的《开明音乐教程》中,他在内容选择上采用由浅入深的方式,对整个西方音乐知识体系进行循序渐进的全面系统的梳理。而且,刘质平还在书中向学生简要介绍了很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家,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此外,刘质平还积极学习西方音乐教学理念并且主动引进西方音乐教育体制。刘质平担任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时,起初效仿的是日本的音乐教育体制,后发现德国学制更为科学,于是便转而效仿德国音乐教育体制。最后,刘质平还十分重视引进国外归来的留学生,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时就积极引进来自德国、美国和法国等归来的留学生任教,为我国音乐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三)重视加强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

他从小对我国民间优秀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重视和吸纳西方音乐理论和教学理念的同时,刘质平还十分重视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在其学成回国任教之后,面对当时音乐教育界流行的“崇洋之风”,刘质平专门撰文指出:“要创造我们中华民国的乐风,不能不先研究民众的歌曲,不能不从整理本国旋律的曲谱入手。”在重视民间音乐教育观念的作用下,刘质平对我国民间传统音乐进行比较详细且系统的整理。在山东师范学院任教期间,为了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有更为直观的深入了解,刘质平带领学生到山东曲阜孔庙去实地接触埙、瑟等传统民间乐器,并且要求学生重视民族音乐的学习。刘质平对于我国民间优秀音乐的挖掘与整理工作始终贯穿于其音乐教育生涯中,即便在时期,其仍然坚持不懈的进行民歌的收集和整理,共整理出十五册宝贵的民歌资料。他反对以西洋音乐完全取代中国民族音乐,而是要以西方优秀音乐文化来滋养和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

(四)坚持因人制宜的音乐教育理念

1923年刘质平在《音乐界》上撰文建议应将初中乐歌科改称为音乐科,改革当时小学音乐和初中音乐二者不衔接的问题,强调中小学音乐教育应遵循因人制宜的教育理念。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纲要制定上,教育工作者理应坚持“宜浅不宜深,宜简不宜详,浅则可以平均发展,简则有活动的余地”的教育原则,强调小学音乐课程必须以儿童的实际情况以及儿童本身的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外,刘质平针对当时音乐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不受重视导致教学时间过短现状,其进一步强调中学音乐课程的教育目标只需要认识普通的乐理和演唱容易的三重音歌曲即可的合理建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