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学生法治意识8篇

时间:2023-10-10 10:36:01

中学生法治意识

中学生法治意识篇1

摘 要:法治意识是指公民应当具备的法律素养、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观念。法治意识是公民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条件,构成了现代公民素养的核心。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论述了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具体途径,即通过法律概念的辨析、法律案例的研讨、法律情境的模拟以及法律文化的浸润来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 法治教育 法治意识

武兴华,男,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连云港市学科带头人。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笔者认为,在国家全面推进落实依法治国的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所谓法治意识,是指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公民所应当具备的,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文明形态相适应的,为法治社会所必须的法律素养、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观念。”法治意识是公民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条件,反映了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构成了现代公民素养的核心。

1.通过法律概念的辨析来培育。概念是理性认识的一种基本形式,对法律概念的认识反映了人们法治意识的水准。培育法治意识必须从辨别法律概念开始。内涵分析法,即在分析概念的内在属性的过程中领悟思维对象的本质。例如,在《经济生活》学习中,有的学生把“法人”当作“法定代表人”来理解。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我国《民法通则》第三十六条:“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通过对这一法律概念的分析,学生顺利得出结论:法人不是人而是“组织”,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而法定代表人属于人的范畴,即自然人,以血缘和生命为特征的自然人。外延比较法,即在探讨差异性中来界定事物的本质。例如,“审判独立”一直是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疑难概念。《政治生活》教材用较大篇幅介绍了我国“一府两院”的职权分工及其相互关系,突显了“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思想。《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对美国政治制度的介绍中指出:“中央政权机构由彼此平等而又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机关组成,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各级法院。国会负责立法,总统负责实施法律,法院负责审查法律”。一些学生因此质疑:我国“审判独立”与美国的“审判独立”是否相同?笔者以我国宪法和法律对“审判独立”的规定为依据,深入挖掘《政治生活》和《国家和国际组织》两本教材的相关内容,整合教材资源,对中美两国的司法独立进行了比较,终于帮助学生区分了两国“审判独立”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概念辨析的过程在形式上类似于法律解释中的“文义解释”。

2.通过法律案例的研讨来培育。法律案例通常以法治话语言说了法治问题,它是以事实展示法治问题的一面镜子,构成了法治意识生成的感性材料。因此,分析研讨法律案例是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重视教材中的法律案例。例如,《政治生活》在“依法行政”中设置了某市政府违法行政的两则典型案例。一则是“要求各单位在接待工作中使用当地酒厂生产的酒”,一则是“奖励纳税大户免于追究责任”。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举案说法”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运用相关知识作案例分析。学生运用“依法行政的要求”点评了市政府的法律行为,指出“要求各单位在接待工作中使用当地酒厂生产的酒”是违法行政,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竞争要求;强调“奖励纳税大户免于追究责任”的做法有失公平,社会主义法治的原则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其次,应适时补充生活中的法律案例。例如,在《经济生活》“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幻灯展示补充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则典型案例:“某牌啤酒国内知名,进入甲地市场以后销量直线上升,使当地生产的啤酒市场占有率迅速下降。甲地政府为保护自己的啤酒市场,责令其质检部门对前者的卫生指标检查为‘不合格’,并通过媒体向社会了检查结果,使该啤酒在甲地的销量直线下降。”对于此案,学生是这样分析点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知道自己不应该做什么比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显得更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割裂市场,破坏了市场经济结构的统一,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阻碍了产品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妨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限制了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甚至会助长权钱交易,损害政府形象。实践证明,通过对法律案例的研讨,学生可以把思想政治的抽象原理具体化、形象化,由此也促进了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

3.通过法律情境的模拟来培育。情境模拟是指由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师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达成教学目标的法治教育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模拟式教学法”。从模拟的情境来看,通常包括根据专业要求设计的特定的场景、人物和事件;从模拟的主体来看,包括学生模拟、教师模拟以及师生共同参与模拟;从模拟的内容来看,包括模拟人物、模拟程序、模拟案例、模拟书面写作等方面。实践证明,情境模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也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育法治意识的一条重要渠道。具体措施如下。

模拟法律行为。在“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的教学中,笔者为学生创设一个镇长候选人竞选演说的场景,5名候选人分别就各自的治镇方案发表演说。演说结束,他们回答了选民提出的各种问题。随后,全镇“各代表”对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通过对民主选举中部分环节的模拟,让模拟活动的参与者以及观众们都有机会感悟选举的程式,体会选民与候选人之间沟通的重要价值。

模拟法律文书。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单元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模拟了行政起诉状的撰写,当堂“起诉”了某行政机关的违法行政行为。通过课堂参与模拟起诉,学生们得出了这样一些基本启示: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是由法律授予的,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相法律规定,等等。可见,模拟行政起诉状的撰写,既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又有利于学生形成法律正义感。

模拟法律程序。在“民主决策”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模拟听证会的方式进行授课。本次听证会以“国庆期间火车票价是否应该上涨”为主题。在模拟听证会上,主持人、消费者、人大代表、专家等都是由学生扮演。“各方代表”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定的决策方案存在哪些问题,并加以修正与完善。模拟听证会让每位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高法治意识,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决策利民的重要性。

4.通过法律文化的浸润来培育。法律文化对于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着力于从文化视角宣传法治,使学生在法治文化的浸润下增强对法治的认同感,这是培育法治意识的重要外部条件。

首先,培养法律文化认知。对文化的认知是文化践行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对法律文化的认知水平。例如,在“文化的表现形式”的教学中,教师需指出法治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不同的法治观体现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教学中,应分析法律案件中各方当事人的行为特征与思考方式,并探讨其中原因,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文化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而行为特征与思考方式的差异在于文化的差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中,笔者和学生一同探讨了“依法治国,需要我们做什么”,通过交流培养了学生对法律文化的认知。

其次,拓展法律文化视野。例如,在“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教学中,笔者介绍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差异;在“文化传播的途径”、“现代大众传媒的特点”的教学中,笔者链接了国内几家著名的法律网站,如“中国人大网”、“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中国普法网”,和学生一同感悟“现代大众传媒的特点”的同时,使学生接触了许多现实生动的法治文化信息。

最后,丰富法律文化实践。培育法治意识要力戒空谈,多搞活动。笔者根据学生特点,确定每年举行两次主题性普法宣传活动,一次安排在3月“学雷锋活动月”进行,一次安排在12月4日“全国普法宣传日”前后进行。比如,2012年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笔者组织学生于当日下午开展了普法宣传活动。又如,2013年3月10日,在“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即将来临之际,笔者带领学生再次走出校门,深入社区,开展“倡导健康消费促进依法维权”的普法宣传活动。这些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并有助于将法治意识的培育落到实处。

中学生法治意识篇2

摘要:高校是一个特殊的有机载体,国家赋予其管理者一定的办学自,在新时期的高校自主办学管理中,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中法治文化与意识的建设,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新途径。同时,面对社会环境发展的新变化,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等的健全形成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构建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意识,运用法治观念来管理学生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管理效果。在此,本文将探讨高校学生管理中法治意识的构建。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治意识;构建

在新时期的高校自主办学管理中,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治文化建设,彰显学生管理中的法治精神,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新途径。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治意识构建,不仅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的现代意识,促进对大学生德、智、体、美的感召教育,而且还利于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实效性,有助于对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育。但实际上,许多高校学生管理者缺乏法治理念,因而他们无法意识到在学生管理中构建法治意识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将法治意识融入到学生管理中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于是乎,构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治意识,这是我国众多高校当代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法治意识不足的表现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有机载体,国家赋予其管理者一定的办学自,因而高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辅助国家宣传思想政治理念,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不过,由于一些高校学生管理者自身的法治理念较弱,其在自主维护与管理校园秩序的过程中欠缺法治意识,进而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缺乏平等意识

由于许多高校尚未树立系统的法治教育理念,因而校园文化中缺乏对法治理念的宣传与普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学生管理者平等意识的树立,影响着高校学生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的树立。一般来说,高校必须做到依法管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来平等的管理每一位学生,以维护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但因高校学生管理者缺乏法治理念、缺乏平等意识,这极易发生高校学生管理不善的事件。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缺乏多样性的法治教育

对高校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在校园文化中兼容法治思想与法治意识,这是高校学生管理中有效实现法治教育的标准。但是许多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都缺乏多样性的法治教育形式或渠道,仅单纯依靠法律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进而造成校园环境缺乏法治、民主氛围,高校学生的法治意识较为薄弱,影响着高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缺乏系统的法治机制

高校学生管理者因欠缺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所以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法治机制,进而导致高校学生管理者自身程序观念、责任意识的缺失,影响着高校学生管理的公平与公正。尤其是在学生评优、学生处分的管理过程中,因缺乏平等、公正的法治机制,从而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严重的甚至影响了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法治意识的构建

(一)科学制定法治校规,确保管理过程的法治化

校纪校规是任意一所高校成立与发展的关键部分,每一所高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都要严格遵循校纪校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为此,高校学生管理中法治意识的构建首先需要从校纪校规着手,高校应依据国家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来科学制定法治校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来修改与完善校纪校规,进而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在高校实施法治化管理的过程中,校纪校规的科学制定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因而高校学生管理者应本着尊重学生权利,坚持依法管理与以德育人,进而科学制定高校的法治校规。如此,一方面规范高校学生管理权及保护高校学生的权利,另一方面有效确保高校学生管理过程的法治化。

(二)树立法治人本管理意识,依法行使管理职权

学校、管理者、学生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整体,因而需要树立法治人本管理意识来调整三者之间的关系,高校学生管理者依法行使管理职权,运用法律理念来处理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在现代法治社会时展背景下,高校树立法治人本的管理意识与管理理念,这不仅顺应了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人本管理思想,而且还体现了尊重高校学生人权价值、权利平等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对于保障高校与学生的权利十分有效。同时,高校管理者将法治人本意识融入到管理工作当中,能够真正将高校学生作为一个平等的法律主体来对待,进而依法行使管理职权为高校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高校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三)加强管理的法治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学生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主体,高校管理者在构建管理中法治意识的同时,也不能够忽略对高校学生这一主体的影响力。高校管理者实施法治化的管理不仅是尊重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唤起学生法律意识的自觉性,通过加强管理中的法治实践以培养高校学生的法治意识。高校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需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培养高校学生的守法意识,二是培养高校学生的自我维护意识,对此高校学生管理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加强管理的法治实践,鼓励高校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法治实践活动当中,以此来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高校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工作的监督,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语

面对社会环境发展的新变化,高校大学生的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健全形成,对此高校学生管理者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始终与现代法治文化、法治精神保持一致。因此,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意识十分必要,这是新时期一种适合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水平,构建和谐、法治校园,另一方面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法治意识,以促进对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参考文献:

中学生法治意识篇3

关键词:法治中国 大学生 法治意识教育

一、法治意识的内涵

在《辞海》中“法治”的释义是: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一种主张和原则。而我们知道“意识”是;“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在意识活动中人们从感性经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形成理性认识,又运用这些认识指导自己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由此“法治意识”可理解为:“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治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是符合法治社会建设要求的法律意识 ,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认同的自觉程度最高的一种意识。”只有当人的法治意识空前觉醒,才能自由地通过法治实现社会发展,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和发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的重大任务。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法治意识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核心部分,是实现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强化法治意识教育,在大学生心中真正建构和培育现代法治意识,建设好法治文化,才能支撑法治实践,为最终实现法治中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存在问题

(一)教育观念滞后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好的成绩是衡量学生优秀的重要指标,从启蒙教育到高等教育,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屈指可数,更谈不上培养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的内容。更多的普法课程,也未受到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存压力交织,使大学生无所适从,容易导致急功近利的心理状态,这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教学内容单一

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基础学科(语、数、外、政、史、地、理,化)贯穿整个大学之前的教育中。以应试成绩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使法律的内容不被重视。直到大学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才成为一门必修课。这其中仍然把法律的相关内容与思想道德相结合,其中的篇章分配明显不足。法律基础的相关内容,注重引导学生成为合格守法公民。教材内容上单一,缺乏培养学生法治心态等更深层次的内容。另外据统计,非法学专业学时时间最多36小时,授课时间短,教师也很难将内容深入。法治教育是需要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内容体系,从而有针对性的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三)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性

高校法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简单固定,基本就是相关法学类课程的理论讲解。老师的规范式讲授,填鸭式灌输。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与学没有形成互动,也没有体现法治学习的特殊性和必要性。教育方式、方法往往比较简单,教学效果也不太明显。这样一来,所谓的法治教育,其实流于形式,学生真正收获和应用的东西少之又少。此外,青年学生的思维活跃,尤其受网络等新媒体影响,他们的认知结构和主体思维很强。对于不能产生共鸣,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更加不会引起学习兴趣。高校在法治意识教育方面与地方检、法等司法机构的合作教学机制也不完善。合作教学有利于大学生身临其境,增加法治实践体验。然而事实上,在高校的法治意识教育中并没有推广这种教学模式。单纯把法治课程作为考核课程,即使不少学生能取得不错的分数,但是,在遇到需要法律解决问题的情况时,往往不能用法律武器来维护护自身权利。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伤人、投毒致死等恶性案件中,大学生往往学习成绩优秀,但是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解决问题能力薄弱。其主要就有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性不够造成的。

(四)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手段简单

法治意识教育是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强的教师队伍。因为法治意识教育不仅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而且还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工作。正因为如此,对从事法治意识教育的教师要有所要求。很多教师并不是专业出身,教学能力相对薄弱,缺乏法律实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工作只能是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这对法治意识教育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许多老师把重点放在宪法、民法、刑法等实体法律制度和知识上,却忽视这些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没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事实上,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不但是了解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制度;而且是要在此基础上做到“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

此外,教学手段简单,往往采取“三尺讲台、粉笔、黑板”原始的课堂教学,使课堂缺乏活力,学生没有能够真正受益。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从事法治意识教育工作的教师也很难与学生产生互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用不充分,很多教师的电子教案中,没有视频和相关案例分析。除去多媒体教学资源,在大学校园中的显性文化教育也不够重视,学生在法治意识教育中参与度不高。大多学生都从未参加过法律的相关讲座,更无从谈起法律实践活动。

三、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对策

“法治”已经成为国家的基本方略,教育者必须站在这一高度,用与时俱进的态度看待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工作。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法治氛围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因此,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需要作出以下努力:

(一)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

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治国基本方略,教育者应该审时度势,站在新的视角,用新的观念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法治,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一大标志,中西内外有不少宝贵的法治文化,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善于在交错文化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提高法治修养,形成现代化的法治观念,产生对法治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才能安定有序。法治意识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使学生懂得:社会公平正义是普遍的大众的价值观,当全社会都形成这一观点是,社会的秩序就是法治。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是光着眼于人的生存能力和状态,更需要法的规范和建立。法治成为生活常态,社会才会愈加和谐。

(二)丰富教学内容,利用教育资源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法律涉及范围广,内容多,而法律知识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和深入。高校需要根据大学生群体的需求以及掌握法律知识的学习规律,开发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法治意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以此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信仰;让法治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让青年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另一方面,学校需要整合教育资源,包括开展讲座、邀请当事人现身说法、社团法治活动、校园法治板块宣传等一些方式,丰富法治意识教育内容,让学生有兴趣有体验感,参与到法治学习和实践中去。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权利、义务、公平等意识深入脑海,才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大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三)增加互动,注重教学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出真知。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成效如何,必须体现在打学生主体参与中。法律知识的获得靠传统课堂教学可以完成,但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理念需要在实践中习得。在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中,实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尽管处理法律问题确实应该把“所有的社会问题,不论他们来自民间还是官方、不论具体还是抽象、不论不论春秋大义还是鸡毛蒜皮,一概可以运用法言法语转化为发了出问题,运用法律概念进行分析判断”。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应重视其对法治的交互体验感。因此,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中,实践必不可少。结合课堂教学,增加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性讨论,增加案例排演,模拟法庭,甚至深入法院,参加庭审等方式,让学生不仅用脑记法,用眼去看法,用耳去听,更加身临其境切身感受。通过互动和实践的作用来学习感知法治魅力;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使守法、护法、用法的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行动源泉。

(四)强化师资队伍,拓展教学手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离不开一批法律专业知识过硬、思想素质高尚、实践能力很强的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对于开展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工作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是教育的前沿,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希望。高校应当把法治课程和思想道德课程教师分开,所谓“术业有专攻”,基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这样的改变是有利于教师水平的发挥,更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素质的培养。高校应当对从事法治教育的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此外,应当加强与地方司法部门的合作教学,聘请司法界精英做兼职教师,定期请他们结合自己工作实际给大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对于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大有卑益。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高校也应该拓展教学手段。采用启发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利用宣传栏、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电台、校内刊物、班级活动等,不断拓展法治意识教育,使法治观念融合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体会到“法治与我相随,知行统一与法律”,逐步提高和增强大学生的法治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1).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J].法学研究,2001,(4):9.

[4]莫良元.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80.

中学生法治意识篇4

一、联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政治课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意识培养的效果。根据政治课的具体特点进行道德教育教学时,可以动员学生联系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实际,认真思考、提出和讨论社会焦点、 热点、疑点问题,发表解决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h,让学生各抒己见,得出结论。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只进行隐性的控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是非、美丑、善恶、荣辱等道德评价标准,教育学生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提高道德意识,并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为习惯,积淀为能量,锤炼为品质,使校园乃至整个社会充满正能量。

二、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

加强政治课的活动性德育内容,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增强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应秉持信任学生、锻炼学生的理念,适度开展课堂及课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促进思想政治课课程实践性的实施。教师要革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索高效、实效的道德教育方法。通过主题班会、辩论赛、演讲比赛、办墙报、举办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实现认知性德育与活动性德育的有效结合。

3.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道德实际,灵活多样地开展适合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通过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慰问老人,让学生体验一种健康的、积极的道德生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

三、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的瑰宝,在它的影响下,不仅出现了无数仁人志士和风流人物,而且凝结出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这些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社会的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如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表明每个人都要保持高尚的风格, 不做任何有损于他人、有损于国家的事, 为祖国做贡献, 这是人生最大的价值, 也是高尚的价值;孟子的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还有“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品德;以及“受人滴水之恩必以涌泉相报”的感恩情怀……将这些名言警句有机地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 渗透到所讲授的政治知识中, 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公民意识是公民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思想保障。在当代,公民意识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启蒙和发展公民意识的黄金时期。政治课作为中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主阵地,在公民意识培育中有其独特的先天性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存在着一些问题:轻视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性;缺乏对公民意识培育方法与内容的创新;唯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等。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同,养成坚定的国家认同,有益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认同。

五、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当前,我国中学法制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消极心理问题突出;家庭教育重知识轻德行;学校教育重应试轻素质;社会教育重形式轻成果;家庭、社会、学校缺乏合作等等。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培育,必须改变观念和教学方式,以中学政治课为切入点,结合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可以采用主题演讲、讨论以及知识竞赛等方式,实施法制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并对各种形式开展的学生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和评比,对于提供法律素材以及对法律案件剖析细致的学生给予表扬,形成对学生的激励机制,鼓励其他同学在下次的教学中能够有良好的表现。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法律意识。

六、实施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中学生法治意识篇5

【关键词】政治教学;初中生;创新意识;培养;办法;探究

政治教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尤其是初中政治课程,初中生正处于发展中的关键阶段,接受良好的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进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健全的人格[1]。为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为祖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必须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一)激发学生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初中政治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勇于创新[2]。为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新颖的、创新意义的教学手段,通过灵活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不在将学习政治当成一种任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兴趣”和“爱好”。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因此,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3]。这样一来,学生在日后自然会做到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学生往往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也有一定的创造需求,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学生创设创造环境,例如,当学生对某一课题比较感兴趣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思考的条件,学生通过研究和讨论得出结论后,就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创造感。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策略

(一)创设政治情境,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有很多知识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将这些知识变得通俗化、简单化。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对一些政治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二)结合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环境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为此,初中政治教师应该“身先士卒”,起到表率作用,不断的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结合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环境[4]。这种新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做意志坚强的人》这一课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向学生展示意志坚强者的图片和故事,同时播放一些增强意志的歌曲,通过鲜活的生活实例以及歌曲气氛的渲染,会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深刻的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实现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这种新鲜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式也能使学生体会到的“创新”所带来的效果。

(三)注重课堂提问,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是所有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互动环节,通过课堂提问,能使教师及时收到学生的学习反馈。因此,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应该注重课堂提问,尽量多为学生设置一些课堂问题,进而使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不断提高。例如,在讲解与“人际关系”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增强人际关系的方法有哪些?增强人际关系有什么好处?随后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过程和讨论结果做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评价要尽量用一些鼓励和赞美的语句,使学生提升创造力的同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已经逐步成为学生发展中必备的元素,为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政治情境,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结合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环境;注重课堂提问,实施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以此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日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焦玉音.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7):32-32.

[2]许芹.探究于初中政治课堂上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136.

中学生法治意识篇6

关键词:职业高中政治教学;合作意识;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合作教学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近年来,合作教学方法在我国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对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有非常大的作用。对职业高中政治教学来说,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只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才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一、开展合作教学的意义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合作教学的教学形式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知,职业高中各科的教学也开始了全面的更新调整。在职业高中政治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适时开展合作教学,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与合作意识,做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促进合作教学的有效开展。在职业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为高校输送更多素质全面、综合能力水平高的人才,革新教学形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具备现代社会需要的能力与素质,使他们具备合作、竞争和发展等诸方面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二、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策略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一种教学形式,目前已在很多职业高中政治课堂中得到了应用并推广。但是,要想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和学习效果,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为此,职业高中政治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明确合作形式,加强互动合作

职业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环节,需要充分发挥想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特点选择具体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合作与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和见解,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与别人进行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有效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法庭这一节时,为了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加深对法庭的理解,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判的过程,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顺利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这种合作学习的任务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需要集体紧密合作,形成合力,促进合作活动的顺利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有效的合作再现法庭审判的过程,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法庭审批程序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一举两得。

(二)开展小组辩论,提高合作能力

很多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态度比较冷漠,不会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来,或者对教师的要求表现出不积极、不配合的态度,影响了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使合作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寻找到他们的兴趣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学生通常对比赛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比赛结果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荣誉。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辩论赛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比如在讲到"公有制与私有制"这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赛,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在辩论开始之前,学生就满怀热情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积极地查阅、搜集资料,并为了小组的荣誉而献计献策,经过讨论与交流,确认发言稿和辩手。经过充分准备,课堂辩论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让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开展社会实践,增强合作意识

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人际关系也较为简单,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同学和老师,不知道如何与社会上的人进行沟通,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职业高中政治教学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范围,使他们积极走向社会,从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例如,在讲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开展一项问卷调查活动,让学生自己做一份问卷调查并到社会上去实践,调查社会群体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情况,并完成实践报告。同学们在接到这项任务时积极主动地查阅了相关资料,在交流与沟通的前提下做好了调查问卷,并在课下完成了调查过程。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学会了怎样编写调查问卷,并掌握了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增强了合作意识。

(四)避免形式主义,调动学生积极性

合作学习是近年来教育改革一直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与效果。但随之而来的是形式主义色彩过于浓厚,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忽略了实际的教学效果,这个问题在一些观摩课中尤为严重。这些看似合作气氛非常浓厚的合作学习,却没有实现真正的合作,很多学生由于知识所限,很少对教师的提问作出回应。也有很多学生对教师的回答过于肤浅,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不能对所讨论问题的本质作出透彻的理解,不能发挥合作学习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只有在合作教学中将合作培养教学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享受"合作"的过程,真正享受这个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避免形式主义的合作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总而言之,职业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指导者和引领者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开展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自主探究,才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谭鸿敏.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方法[J].文教资料,2011(04)

中学生法治意识篇7

关键词:高中学生;法治意识;问题

一、高中生法治意识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现如今我国在法治意识方面的研究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少著作将法治意识是什么,如果对公民进行培养,拥有这种意识有什么好处,以及法治意识所具有的特征等等方面做出了初步的研究。另外还有一些著作提到了对不同人群法治意识培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主要集中在公民、在校的大学生、务农的农民等,但是对高中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还是有所欠缺的,而这些研究对高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奠定了基础。

我国要想建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就必须将培养公民法治意识作为―个首要任务去完成。高中时期正是青少年各方面全面发展进步的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不成熟转向成熟,这一时期也正是形成法治意识的重要时期。如果能抓住这一机会,充分利用好这一时期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做好对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工作,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可以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高中生法治意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法律相关内容不了解或意识淡薄

现在我国高中阶段对于学生在法律方面的教育还比较欠缺,一方面学校不重视,没有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观念,另一方面学生也缺乏对法律的知识的学习,对法律知识没有兴趣,从而出现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出现问题不能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影响高中生法治意识建立的因素

1.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地,应该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教学任务的一项内容,在平常教育过程中多增加法力知识的普及,学校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好的平台,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方面学校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每个人进行启蒙教育的起点,我们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搞不好,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3.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高中学生也是这一世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成长发展等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这个大环境不仅存在好的东西,还存在不好的东西,青少年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很容易被不好的东西所干扰,从而对于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形成一定的阻碍。

4.学生自身的因素

归根到底,学生自身的因素可以说是对法治意识培养影响最大的方面,学生自己对法治观念没有很大的兴趣,对法律知识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青少年处在心理转变的阶段,承受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不成熟等。

三、培养现在高中生法治意识的有效办法

(一)学校要加强法治教学,给学生学习营造好的学习气氛

学校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开设与法律相关的课程,通过采取各种措施,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通过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摆脱法律意识淡薄的缺陷,为自己全面发展进步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老师要增强自身素养

现在高中教育过程中,老师也存在相当大问题。教师本身对于法律知识就存在了解和认识不足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就更加困难。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从自身做起,系统学习法律知识,争取对其有全面了解。在给学生上课时,老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真实地参与进来,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还老师和同学可以进行互动,加强交流,从而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增强每个人的法治意识。

中学生法治意识篇8

【摘要】:法律是我们一生中都离不开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知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利,对违法行为进行抵制。对于初中生来说,需要树立起正确的法律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政治教学中重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本文针对初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展开深入分析。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