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8篇

时间:2023-10-12 10:25:54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篇1

一、学会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是指从几何直观的角度,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研究数量关系,寻求代数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形助数),或利用数量关系来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解决几何问题(以数助形)的一种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使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问题得以解决。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压轴题,绝大部分都是与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关的,其特点是通过建立点与数即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一方面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可借助几何直观,得到某些代数问题的解答。

二、学会运用函数与方程思想

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适当设定未知数,把所研究的数学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或方程组的数学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这就是方程思想。

用方程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已知条件或公式、定理中的已知结论构造方程(组)。这种思想在代数、几何及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直线与抛物线是初中数学中的两类重要函数,即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所表示的图形。因此,无论是求其解析式还是研究其性质,都离不开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例如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往往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或方程组并解之而得。

三、学会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可用来检测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常常通过条件的多变性或结论的不确定性来进行考察,有些问题,如果不注意对各种情况分类讨论,就有可能造成错解或漏解。

在解答某些数学问题时,有时会遇到多种情况,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法。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它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分类的原则:(1)分类中的每一部分是相互独立的;(2)一次分类按一个标准;(3)分类讨论应逐级进行.正确的分类必须是周全的,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四、学会运用等价转换思想

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我们通常是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转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已知与未知、数量与图形、图形与图形之间都可以通过转化来获得解决问题的转机。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转换的思想,初中数学中的转换大体包括由已知向未知,由复杂向简单的转换,而作为中考压轴题,更注意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转换,一道中考压轴题一般是融代数、几何、三角于一体的综合试题,转换的思路更要得到充分的应用。中考压轴题所考察的并非孤立的知识点,也并非个别的思想方法,它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全面考察,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所使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也较全面。因此有的考生对压轴题有一种恐惧感,认为自己的水平一般,做不了,甚至连看也没看就放弃了,当然也就得不到应得的分数,为了提高压轴题的得分率,考试中还需要有一种分题、分段的得分策略。

五、要学会抢得分点

一道中考数学压轴题解不出来,不等于“一点不懂、一点不会”,要将整道题目解题思路转化为得分点。如中考数学压轴题一般在大题下都有两至三个小题,难易程度是第1小题较易,大部学生都能拿到分数;第2小题中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3题偏难,不过往往建立在1、2两小题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解答时要把第1小题的分数一定拿到,第2小题的分数要力争拿到,第3小题的分数要争取得到,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获得中考数学高分的可能性。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激烈竞争的加剧,人们心理上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自杀已成为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1]。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同样面临着许多压力,并由此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失衡,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是缓解压力、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使用由段鑫星等编制的《大学生压力应对量表》[2],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研究,以期通过此研究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中的被试取自南京某高校学生。为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注意了对被试的专业、年级等情况的平衡,并将专业划分为文科、理科、工科、管理。共发放2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4%。篇幅有限,此处省略有效样本的构成表。

2.2工具

本研究中,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问卷采用的是由段鑫星等编制的《大学生压力应对量表》,对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测查。该问卷内部一致性为0.86,问卷的信度、效度良好,符合测量的要求。

《大学生压力应对量表》包含32条目5个因子,5个因子分别为解决问题(如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克服困难的计划并按照计划去做等)、合理化(如对引起这一麻烦的人表示不满、认为有失必有得等)、退避(如听天由命、对任何事情都不在乎等)、自责(如常自暴自弃、把不快埋在心底等)、幻想(如不相信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想一些高兴的事自我安慰)。我们把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称为理性应对,把合理化称为中性应对,把退避、幻想、自责称为非理性应对。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每个条目均要求被试从“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作出评价。

2.3程序

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由被试学生的辅导员或任课教师组织测试,采取不记名方式,要求被试学生统一时间填写大学生压力应对量表,实行群体施测。按照问卷指导语对被试进行必要的解释,让被试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作答。完成问卷总共所需时间大概为20-30分钟。问卷回收后,对所有数据使用了“spssforwindows11.5”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总体特征

由表1可知,大学生在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上得分由高到低的是:解决问题、幻想、自责、合理化、退避。

对32个条目进行频数分析,得出发生频率排名前十位的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具体如表2:

3.2性别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在退避、自责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男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3.3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解决问题、合理化、退避、幻想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分析(LSD)表明,在解决问题上,大四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在合理化、退避和幻想上,大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和大四学生。

3.4学习成绩差异

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在解决问题、合理化、退避上差异显著。进一步的事后分析(LSD)表明,在解决问题上,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合格和较差的大学生;在合理化上,学习成绩较差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在退避上,学习成绩优秀大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学习成绩合格和较差的大学生。

4.分析讨论

4.1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特点

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研究发现(表1),大学生在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上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幻想、自责、合理化、退避。这说明当面临压力时,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是积极的,能够理性面对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当寻求解决问题不能成功时,就采取位于第2、3位的幻想和自责等非理性应对方式,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防御机制,尽管长期使用会带来不良后果。排在第四位的应对方式是合理化,属中性应对。在某些情景下,选择中性应对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酸葡萄”心理就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达到心理平衡的技巧,这对处于危机中的个体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特别是大学生危机事件处于不可预期、不可控制时,采用合理化方式非常有价值。

通过对32个条目进行频数分析研究发现(表2),发生频率排名前十位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常用的具体方式依次为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能理智的应付困境、对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充满信心、求助于可以帮助自己的人、制定克服困难的计划并按照计划去做、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转移注意力以忘记不快、认为有失必有得、找人聊天可以减轻烦恼。在这十种具体应对方式中,有七种属于解决问题应对方式,有一种属于合理化应对方式,有两种分别是幻想、自责非理性应对方式。这说明,大学生面对压力情境,会优先选择积极的应对策略和适应性行为,最后才会选择非理性应对。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是积极、健康的。

4.2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群体差异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在性别、年级、学习成绩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在在退避、自责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这说明男生在压力应对策略使用上,与女生比较更多试用退避、自责等非理性应对方式,而女生表现的相对成熟、理性。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在解决问题、合理化、退避、幻想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分析(LSD)表明,在解决问题上,大四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在合理化、退避和幻想上,大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和大四学生。这说明大四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找工作过程中经常四处碰壁、束手无策,降低了其解决问题的信心。大二学生已基本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且距离毕业还有2年多时间,相对于大三、大四学生来说,危机感并不强烈,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往往采取中性或非理性的应对方式。根据大学生压力应对在不同年级间的差异性,在大学生心理危机综合干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大二、大四学生,侧重于培养其压力应对的技巧与方法。研究发现,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在解决问题、合理化、退避上差异显著。进一步的事后分析(LSD)表明,在解决问题上,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合格和较差的大学生;在合理化上,学习成绩较差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在退避上,学习成绩优秀大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学习成绩合格和较差的大学生。这说明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危机时,相比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会选择理性应对方式,在压力情景中会主动选择解决问题策略,表现出比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高的压力应对能力。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遇到心理危机时,相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会选择合理化、退避等中性或非理性应对方式,表现出较低的压力应对能力。在大学生心理危机综合干预过程中,在危机应对方式上要多关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在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家庭类型、家庭收入、社会工作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家庭类型、家庭收入、社会工作等不是影响大学生压力应对与策略选择的主要原因。

5.结论

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是积极、健康的,在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上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幻想、自责、合理化、退避。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在不同性别、年级、学习成績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高校应重视压力应对的科学认知教育,加强培养大学生选择积极、理性的压力应对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进行科学指导,教给学生解决压力的策略与有效方法,特别要多关注大二、大四学生以及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另外,要更好地发挥专业心理辅导的作用[3],学校心理咨询应注意结合实际,了解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苏斌原,张卫,周梦培,林玛,孟彩. 大学生自杀潜在风险的识别和预警:基于应激-易感模型[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78-84. 

[2] 段鑫星,程靖.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科学出版社,2006:60-63.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篇3

关键字 两表示数;变化

实际上,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是有规律可循的,应当牢牢抓住这一特点来分析;在一个给定电压的电路中,正是由于电阻的变化,直接引起了这个电路的电流的变化;由于在电路中的电流的变化,导致了电路中的电压分配的重新调整,才出现了电路中的电压的变化。为此这类问题解决可以按下面几步走。

一、准确识别电路

首先分析电路的连接情况,看清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分析电路连接时一般先去表。即把电流表当成导线,把电压表当做开路处理,有必要的话要转换电路图。其次要搞清楚电路中每只电表所测量的物理量,为下面的分析做好铺垫。

二、分析局部电阻的变化

具体分析由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所引起的电路局部的电阻变化。

三、分析电路总电阻的变化

依据电路实际连接情况和局部电阻的变化,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分析电路总电阻的变化。

四、分析总电流的变化

根据电源电动势不变及电路总电阻的变化情况,利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总电流变化情况。

五、分析局部电流、电压变化。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及其变化公式

总之,其解题过程简化为:由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总电阻的变化――总电流的变化――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的变化。

下面分别以滑动变阻器和用电器串联、并联两种情况来具体分析。

例:下图中,电源电压不变,开关S闭合,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将()

A、电流表、电压表示数都变大 B、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不变 C、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不变 D、电流表、电压表示数都变小

分析:这是一个滑动变阻器R2与定值电阻R1组成的串联电路。

1.准确识别电路:

(1)电路连接方式:把电压表看成开路、电流表看成导线。看用电器的连接方式。最后

再找准电压表的接线柱,把其并联在所测用电器两端。经过转换,图示电路图变为:

2.电表所测对象。电压表测量电阻R1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1)分析局部电阻的变化:滑片向右移动时,滑动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大。

(2)分析电路总电阻的变化:由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知:R=R1+R2,其中R1不变,R2增大。所以电路的

总电阻变大。

(3)分析电路总电流的变化:由总电路的欧姆定律知: I=U/R,U不变,R变大,故总电流是变小的。

(4)分析局部电流、电压的变化:电流表的示数是变小的; R1两端的电压U1的分析方法有两种。第一

种是:U1=U-U2=U-I2R2=U-IR2;第二种是:U1=I1R1=IR1,其中第一种方法行不通,因为U不变,I减小,R2

增大。在第二种方法中,R1不变,I变小,所以U1变小。故电压表的示数变小。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篇4

关键词 气压和液压传动教学 改革模式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目前我国气压和液压传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室欠缺,导致教学质量降低

气压和液压传动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老师在上课时面对面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国目前存在大部分技工学校气压与液压传动实验室严重不足的情况,导致教学质量降低,老师的教学只能使用传统的教学,老师要把知识更好传授给学生吸收,只能利用多媒体课程来向学生展示其原理。

1.2 气压和液压传动学教学课时比较少

由于技工学校大部分专业的课程较多,气压和液压传动的总课时基本安排为80课时左右,老师要思考如何利用时间去给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快速学会气压和液压传动学的基本原理、典型的回路等,学会操作,以后能在生活或工作中使用。

1.3 不够重视教学工具,教学工具少

目前我国不管民办技工学校还是公办技工学校,资金主要用来采购学校各专业技能实训、学生考证的设备需求上,很多时候忽略了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具方面的需求,导致很多时候学习教具跟不上,比如:气压和液压传动种类繁多的元器件,如果学生没有实践操作,学生对其内部结构、原理等的学习都存在很大的困难。

2 必须改革目前我国技校气压和液压传动教学实操问题

工程机械、自动化生产线、数控等都涉及到气压和液压的传动原理,我国技工学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为将来社会担任维修、调试、装备、生产等方面的工作。本文气压和液压传动一体化教学,可以让学生能很快地适应各个岗位的需求,是当前学校教学改革之路的非常关键的问题。

一般传统教学方式为,灌输形式到验证、认知、技能、综合等几方面,学校教学要做到每个学生实操能力和动手能力有保证,还要让学生在气压和液压传动专业技能上得到综合性的提高。一般应用于传统教学模式上,结合实际教学办法去更新相应的教学项目,例如:老师让学生进行气压的操控就更能掌握,必须要让学生更了解气动原件的结构、性能等情况。让学生能独立地看懂气动系统结构图、典型的液压传动回路,懂得解决基本问题,具有一定的故障排除的能力。可以打破传统的机械、自动化、电子等课教学的界限,从而实现教学的多样化,完善实验教学,改善实验教学模式;为了保证气压和液压传动课程跟其他专业的密切联系,学校必须对实验教学的学习内容进行改革。为了培养高素养的人才,学校必须具备一流的实验设备,高素养的教师团队。应以学生为主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操能力。

气压和液压传动一体化教学改革要体现以下几方面:(1)学校要明确一体化教学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工作原理、结构、性能等,加强理解并能进行实操。一体化教学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2)学校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可以改变以往传统的气压和液压传动课实验模式,以前实验教学主要是演示为主,只对所涉及到的原理才进行演示实践。而一体化教学可以改变以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分析创新能力的提高。

3 探索气压和液压传动教学改革

3.1 应用实践与理论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气压和液压传动课程是机械专业类一门理论比较抽象而实操性比较强的一门专业课,这门专业课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实操课程与理论课程分开上课。采用实践、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教学中以气压和液压传动理论为基础,以气压和液压重点应用元件,以气压和液压基本回路为核心。例如通过实践公共汽车车门开关气动系统,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系统原理图选择元件组成系统,运行中系统各元件出现问题,学会如何调节让系统正常工作,或学会如何分析系统出现故障的成因,及怎样排除故障。

传统模式教学给学生介绍阀、泵等元件(下转第136页)(上接第87页)结构原理,由于其内部结构复杂,学生只通过老师的讲解或通过看图表是很难懂的。而在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学习阀、泵结构时,通过学生对阀、泵等元件的拆装,其解构一目了然,变抽象为具体。例:老师安排学生动手拆装齿轮泵,主要让学生更了解泵的组成后再用投影仪展示其工作原理图,引导学生去对照分析实物、原理图的区别。老师再给同学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在拆装过程中更容易明白泵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在学习典型回路工作原理和应用时,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

气压和液压传动课程的学习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完成学习后具备液压系统的初步设计能力,包括液压元件的选用、回路设计等。为达到这个目标,应对气动和液压课程进行整理和分类,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适当增加综合性、具有启发性的设计实验。例如老师设定液压回路设计实验要求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取实验元件,实验方案自拟,设计回路并进行调试运行。再由每组学生讲解设计回路,老师根据每组实验进行比较。通过实验实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设计能力。

3.3 实践教学开放实验室有助于培养学生设计能力

气压和液压传动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80课时的学习是不够的,学生要学习好该课程应在课程后加强实践。学校实行实验室定时开放,老师可以公布一些实验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实验小组,可以提出不同的实验思路等。老师评阅后,与学生一起探讨,确定实验项目存在的问题、可行性,再由老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思路去设计回路,在液压教学实验台上进行实践,验证设计回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3.4 考核课程方式的改革

大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总成绩占百分之六十的考核方式,造成部分学生平时不用功学习,不主动思考问题和参与实践。为改变现状,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将目前的考核模式改为实验教学过程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从实验的结果、实验的报告、实验时学生的态度,或者学生的答辩等方面。在实践教学中态度不好、缺课的同学按情况降低实践成绩或给予取消期末考试资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验效果。

4 结束语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新的教学办法、内容、模式不断更新,一体化的课程要不断地探索更合适的管理模式,组织企业实践专家共同提炼典型工作任务,优化实验的内容等,提高一体化教学水平,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心理压力;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5)03-0065-03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在企业实习的一种实践性锻炼方式,是学生技能提升和对接社会的重要保障。为此,2002年,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12年,教育部组织拟定了《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响应国家和教育部号召,立足高职教育,决心培育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从2009年始实施学生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中,除了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等突出问题亟需学生学习和适应外,心理压力还成为学生适应顶岗实习环境和工作压力等刻不容缓的问题。相关调查显示,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顶岗实习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顶岗实习心理压力问卷调查

――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学生顶岗实习现状

自2009年开展顶岗实习以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校企实习模式。具体包括:第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6个月顶岗实习时间,以18周450课时的形式确定顶岗实习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独特地位;第二,培育多家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并且多数合作企业合作时间达5年以上;第三,实习岗位与专业对口,扎实做好学生专业培养工作;第四,制定完整的实习管理制度,入职、工作和考核等已进入学生顶岗实习常态化管理。

2014年以来,随着社会工作压力增加、自主招生学生比例提高、学生素质降低等诸多因素影响,顶岗实习也面临很多突出问题,“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等情况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实习学生心理问题,尤其是心理压力所致。因此,我院从2014年10月开始针对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展开调查,了解问题成因。

在中国知网官网中,对关键词“顶岗实习”进行搜索,有4115篇文章;进一步缩小至关键词“顶岗实习,心理压力”精确查找,仅有2篇。目前,国内学者对顶岗实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设计、实习方法、常规问题、校企学生关系等方面[1],属于顶岗实习显性问题引导性研究。心理问题属于隐现问题,在我国往往被忽视,相关研究较少。[2]在仅有的2篇顶岗实习心理压力研究中,仅研究心理压力与劳动报酬的关系,以及心理压力的表现等局部问题[3] ,缺少对高职学生心理压力不同时期以及导致心理压力的根源(以下简称“压力源”)的研究。

因此,本文以我院顶岗实习学生问卷调查为研究基础,探寻不同时期学生心理压力情况,并进一步剖析压力源实质,为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更好更快地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学生心理压力调查

通过个人信息调查显示:被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分别为39.38%和60.62%;专业主要为市场营销、营销与策划、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和电子商务等(由于设置“是否实习”甄别题,非实习专业被排除在调查对象范围内);实习年级方面大一比例为18.2%,大二比例为59.6%,大三为22.2%。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院2012级和2013级顶岗实习学生,共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审核后有效问卷160份,有效回收率为80%。问卷问题涵盖实习岗位类型、不同时期压力程度、影响心理压力因素、排解压力方式、沟通交流对象、尝试化解后压力减轻程度、对待压力态度等实际状况,同时也包含性别、年龄和实习收入等个人信息。

表1 不同时期心理压力程度调查结果

表1显示在不同时期心理压力程度调查中,学生在实习前后明显压力较低,实习中表现出压力增大、甚至极大的情况(备注:一颗星表现较少压力,心理处于较轻松状态;两颗星表现较大压力,心理处于紧张状态;三颗星表现极大压力,心理处于压抑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实习后压力明显大于实习前,进一步访谈顶岗实习学生,总结成因为学生通过实习了解社会和知晓就业压力后面对未来的发展压力。

表2显示在影响心理压力的因素方面,薪资待遇是首位,企业的管理制度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尤其是实行集中化管理和严格奖惩制度的企业;未调查前普遍认为“客户投诉造成心理压力”并非“罪魁祸首”。

图1显示在排解压力方式方面主要是与人沟通,占到42%,顺其自然成为第二位方式,占到26.88%;同时对交流对象进一步调查发现,同学成为主要倾诉对象,比例为93.75%(多选题),父母占到36.25%,被寄予厚望的老师、企业负责人分别为20.63%和18.13%。上述两项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压力认识和排解都没有得到相关方面重视,学生也没有正确有效的排压途径和方法。图2显示仅有28.75%的学生会认真对待心理压力,大部分学生则没有认识到心理压力的严重性,以致目前出现诸多学生与企业、学校的矛盾,甚至沟通障碍。

在学生实习月收入调查方面,1500元以上占比37.5%,1000-1500元占比28%,仅有10%的被调查对象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相对于全国实习月收入水平,我院实习学生月收入处于中上游水平;

图1 排解压力方式结果 图2 学生对待心理压力态度

二、学生顶岗实习心理压力源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心理专业教师咨询等方式,调查转为进一步了解学生顶岗实习心理压力源探讨。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心理压力来源于三个方面:企业方面、学校方面和学生方面。

(一)企业压力源

企业和学校是不同的社会机构,有独立的运行规律和追求目标。在学生顶岗实习中,企业追求人力资源利润最大化,仅仅兼顾学生实习培养。往往以社会化管理和员工角色要求学生,设置一定甚至超出能力的工作任务要求,甚至部分企业缺少人性化管理,以制度和奖惩机制替代沟通和辅导等,以致于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普遍心理压力较大,压力产生的因素主要围绕企业的制度、薪资和岗位等敏感因素。

(二)学校压力源

对于顶岗实习,学校缺乏有效约束企业的条件和方法。指导教师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制约与学生沟通交流较少,面对学生实习问题,解决方法简单,甚至直接以毕业条件约束学生,进一步增大了学生心理压力。[4]

(三)学生压力源

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大一甚至大二上学期实习的学生尚未完全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实习就将其迅速完成从“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目前大学生普遍适应能力较差,沟通能力欠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这使其在顶岗实习中面临诸多困难,对心理问题不重视,不寻求解决和帮助,甚至采用极端办法应对。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顶岗实习中学生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影响心理压力产生的因素也较多,学生在处理心理压力方面还没有有效的办法,现有解决方法对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很小。鉴于上述因素,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都应该加强对心理压力问题的重视,着力解决影响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和压力源,增加排解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应改善管理方式,适度安排工作量和奖惩考核

在实习学生管理方面,企业是心理压力产生者、影响者。在影响心理压力因素中,薪资待遇和管理制度是主要因素,企业应该采取因人而异的方式,区别于正式职工,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例如在日常管理中,以关心为主,采用积极与学生沟通的人性化管理;在薪酬制度制定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贡献合理设置,尤其是奖惩方面适度安排,避免只有惩罚没有奖励的负激励措施;在观念上,企业也要加强问题意识,重视实习学生心理问题,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和解决办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配备心理辅导人员或指定专人负责。

(二)学校应与企业积极沟通,实时关注学生实习情况

在实习管理角色中,学校是三方的纽带,因此学校应积极主动作为。首先,学校应有长期机制化的心理压力管理办法,将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管理常规化;其次,搭建三方信息化平台,及时沟通和增强理解,尤其是解决学生出现心理压力没有排解对象的问题。在搭建信息平台时,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现代化方式和学生沟通,例如手机、qq、微信、贴吧、实习软件平台等。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在实习前中后三个时期积极引导心理咨询教师介入辅导,排解学生心理问题。最后,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实习管理领导需要对实习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和破解,以预防为主,建立长效应急预案,以防突况发生。

(三)学生应调整自己心态,主动关心心理问题的发展

古语有云:“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病还需心药医”。作为实习的主体,学生是心理压力问题的起源者、受害者和解决者,实习心理压力的解决办法与建议最终落脚点还是学生。因此,学生首先需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变“要我实习”为“我要实习”,理解实习的本质和目的,调整好实习心态;其次,主动关注自身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了解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最后,要对学校、企业增强信心,尤其是对辅导员、同学、指导教师等熟悉对象进行倾诉和沟通。

参考文献:

[1]都昌满.高校学生实习: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44-149.

[2]申敏.刍探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心理及对策[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6-17.

[3]常经营.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心理状态分析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2):119-121.

[4]秦宗槐,黄义兵,刘玉林.高职教学考核模式现状及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4-125.

Research and Countermeasure Study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Pressure in Post Practice: Taking Anhui Business College as an Example

LIU Yu-li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 Trade, Anhui Business College,Wuhu 241002, China)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篇6

【关键词】引图向导 迁移贯通 规律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95-01

题记:教育就是启迪人的智慧,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承担。

作为青年教师,每一次的备考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积累和突破,怎样使课堂更加高效?考试更出成绩呢?我选择了“基于图像化的小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地理小高考、高考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图表的阅读分析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在每个专题复习中,应该重视地图、图表、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转化,尤其要结合地理图表来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填图、绘图、用图、析图的能力。如何用图来进行地理专题复习呢?我设计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分三个板块:“引图向导”、“迁移贯通”、“规律总结”。就是根据教材原型(原生态图),深挖问题,再结合常考变式图,从中寻找共性、特点,最后规律总结,达到提升的目的。下面就谈一谈与之相呼应的一节不一定成熟的课堂案例,以气压带风带为例。

第一板块我是这样处理的:利用三张气压带风带的原生态图,引图向导,首先根据全球气压带风带原生态图,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全球近地面共形成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

2.气压带风带在各纬度是如何分布的?

3.各风带的实际风向是什么?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有什么影响?

给学生留出时间,去回忆、去思考、去查资料、去小范围的讨论、去画一画,先由学生动手构建气压带、风带形成和分布示意图,随后找位程度稍好的学生将画好的图投影展示,对照自己所画的尝试说出三圈环流的运动过程。

让学生观察气压带风带图,问学生: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如黑板所画是固定不动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引出第二张图,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静态图,并邀请学生到电脑前操作动态“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动静结合,总结归纳: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大致10°(并提升为不管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夏季移向高纬度,冬季移向低纬度),最后一问设计了一个“找错误”环节,比比谁找的快达到图与图之间的融会贯通,既加深了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接下来出示第三张原生态“气压带风带的破坏示意图”,提出4个问题:

1.原图3和原图1、2矛盾吗?

2.有什么矛盾?(气压带在北半球分布出现了什么情况?)

3.出现这种矛盾的原因是什么?(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气压中心?)

4.南半球气压带的分布与北半球有何区别?

最终由问题引申出想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二板块“迁移贯通”:对于本节内容,侧重考查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分布位置,移动规律及其对天气、气候等相关地理要素的影响等,所涉及的考点,考查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考试试题主要借助不同的图像系统,这里可以选取常考的变式图,通过对同类试题的类聚,通过对常考试题的组团化和量化研究,通过对试题的技术性肢解,在类剧聚中发现地理高频考点命题的共,并加以总结归纳,透过试题本身,会发现考试命题中知识有集聚的特点,发现命题中知识迁移的轨迹,发现命题中知节点的所在,关注地理试题陷阱常设之处,关注地理命题敏感之处,关注地理知识常考常错之处,从而达到以四两之力而拨千斤之重的效果。

最后的板块是“规律总结”:就是把具体的考点层层梳理、分析、归纳,并警示误区。以气压带风带为例,我做了如下规律总结:

1.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综合题都经常出现,综合题往往占较大分值;信息呈现多以局部切片图、剖面图、俯视图、沿经纬线方向变式图、因素叠加图、文字材料形式出现。

2.从考查内容上看,“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侧重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对降水、对气候、对洋流等影响。

3.从考查能力上看,主要考查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影响的运用能力,体现了小高考对“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重视,可见小高考总体难度不大 这类题目在判断相应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时,尽量将新图信息迁移到原图上对应位置;找准重要纬线,如0°、30°、60°附近的气压带信息,只有在原图中有利于推理记忆。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篇7

一、情境创设是为了发现问题

从学生所经历的事情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这是物理课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指出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统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创设符合教学特点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想象、思考,进而发现问题。〖JP〗

如:教学“压强”一节可通过举例和实物展示,去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样的图钉为什么有的人容易按进去?冬天不同的人走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迹深浅为什么不同?铁轨为什么要铺在枕木上?通过问题情境的渲染,学生会急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从而引入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合作是为了解决问题

当学生从假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后,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寻找、收集资料,让学生来试验、探究,组织学生讨论猜想、主题探究活动等,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如:在“压强”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蝉是怎样从树上吸到汁的,沙漠中为什么只有骆驼才能称“沙漠之舟”?通过实验引入压强的必要性,使学生有目的地去探究压强内涵。

“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组织学生讨论压力给物体带来的变化,从而引入压强这一物理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为了研究上述猜想,需要什么器材?如何利用他们?各组同学相互交流合作、相互启发,设计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思路,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其他小组,再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和咨询,在各个小组交换意见之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共同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各个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恰当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受力面积相同,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质量越大,即重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即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成正比。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受力面积越大,压力作用效果不明显,说明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成反比,进而引入压强公式。

三、应用迁移是为了再生问题

新知识点形成以后,可以发散、深化,使知识迁移,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选定一两个迁移和发展点,设计开放性练习,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深层次的方法和思路,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较高的能力要求,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如:“压强”教学中,围绕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出示下列两个问题:

1.怎样用压强知识来判断同样一个在承受较小压强的冰面上是用木板还是用梯子?

高中化学分压问题篇8

如何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本文通过一些教学案例剖析,希望对同仁们有所启迪.

1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1 【压力】

师:压力大小就是物体重力大小吗?

生:不是.

师:什么时候压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大小?

生: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等于其重力大小.(教师画图配合学生分析,如图1所示)

师:为什么?

生:因为此时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而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和水平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也相等.所以此时压力大小等于其重力大小.

师: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若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或受到竖直向下的压力),但物体仍静止于水平面上,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还等于其受到的重力大小吗?

生:不相等,因为物体受到的拉力与支持力总的等效力才与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即支持力小于重力,而压力与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故压力大小也小于其所受到的重力大小.

师:很好,请归纳一下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生:压力是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两者是根本不同的.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上(不论静止还是运动)且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时,压力的大小才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

点评 计算压强时,许多学生对压力大小的认识往往理解不深,因为一般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力大小刚好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故造成许多学生不加思考便认为压力大小就是物体重力大小的误区,导致解题混乱.本案例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领,层层深入,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把存在于学生头脑中压力的模糊认识,通过二力平衡及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分析,从理论上分清了压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的关系,学生对压力大小的认识是深刻的.通过这种问题引领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只会死记硬背重复做习题式的浅层学习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需要多引导学生思考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引入该概念?该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该概念的含义是什么?该概念的数学公式和图像意义?怎样测量?有没有易混淆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等等.对概念的理解,应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和概念之间的辨析,深入思考,才能达到深刻理解.

2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在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2 【电磁感应】

师:如图2甲所示,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时,导体怎样运动才能使导体中产生电流?为什么呢?

生:闭合开关,导体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运动.因为此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

师:很好.导体一定要水平运动才能产生感应电流吗?

生:不一定,导体斜向上或斜向下运动也切割了磁感线,导体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

师:不错.若导体不动,还能产生感应电流吗?

生:能,导体不动时,把马蹄形磁铁水平向左或向右运动.

师:很好.若导体和马蹄形磁铁同时运动,还能产生感应电流吗?

生:能,当导体和马蹄形磁铁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时,导体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

师:很棒.你能归纳一下如何判断导体中是否会产生感应电流吗?

生:先把磁体磁感线画出来,若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相对运动,导体中便会产生感应电流.

师:聪明.如图2乙所示,当条形磁铁插入闭合线圈时或从闭合线圈中拔出时,电路中能产生感应电流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演示实验验证,加以说明.

点评 本案例通过问题引领,层层递进,拓展提高,有效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思考不断深入,从而让学生对电磁感应产生的关键条件――导体切割磁感应线运动,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通过创设“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学生的思考习惯可以得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形成.

对基本规律的理解,需要多引导学生思考几个“如何”:该规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如何确定该规律成立的条件或适用范围?如何进行规律的表述?如何应用该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基本规律要熟悉,对规律的理解,也应抓住规律的本质特征,注意条件,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深入思考,才能深刻理解并灵活应用规律.

3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的应用

案例3 【液化】

师: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汗水”,这是什么样的物态变化?是怎样形成的?

生:这是水蒸汽遇冷变成小水珠的液化现象.

师:对.那么,“汗水”发生在玻璃的里面还是外面呢? 为什么?

生:发生在玻璃的里面.因为室内的温度高,室内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降温便液化成小水珠形成了汗水.

师:真棒.那么在夏天空调车里,有时汽车玻璃窗上也会起“汗水”,此时“汗水”发生在汽车玻璃的里面还是外面呢?为什么?

生:此时“汗水”发生在玻璃的外面,因为外面温度高,车内温度较低,外面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降温便液化成小水珠形成了汗水.

师:好,思路非常清晰.“汗水”到底出现在玻璃的哪一面?你能从液化产生的条件加以说明吗?

生:液化产生的条件:其一是降低温度;其二是压缩体积.若降低温度,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的物体如玻璃,水蒸汽才会液化成汗水,故“汗水”应出现在温度高的一侧.

点评 本案例通过问题引领,举一反三,诱导学生紧扣从液化产生的条件进行分析,探究玻璃上“汗水”形成的原因,达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过深入思考,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不动脑子”的机械学习方法的弊端.

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到高科技前沿,其应用十分广泛.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物理知识与社会实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利用“问题引领”,使学生从平时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开动脑筋,提炼出物理模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去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在应用中可以纠正对概念的错误理解,逐步达到掌握物理知识的本质特征,让物理知识充分地为我们服务,同时提高我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提高物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4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案例四 【测量花生油的密度】

实验室提供了下列器材:烧杯一个(无刻度)、弹簧测力计一个、实心物块(密度大于水)一个、细线、足量的水和花生油.请你写出测量花生油密度的实验步骤及ρ油表达式.

师:题目中需要测量花生油的密度,需要用到什么知识?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

生:因为没有天平和量筒,故不能直接测量.而题目提供了弹簧测力计,故需要用到浮力知识.根据ρ油=F浮油/gV排油,需要知道物块浸没在花生油中所受的F浮油和物块排开花生油的体积V排油,也即物块的体积V物.

(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把学生思维分析过程板画

出来)

师:思路正确.那么如何求出物块浸没在花生油中所受的F浮油?

生:利用称重法,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块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G,再把物块浸没在花生油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1,则F浮油=G-F拉1.

师:对.如何求出物体的体积V物?

生:把物块再浸没在水中,物体的体积V物转化为物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水.

师:巧妙.那如何求出物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水?

生:利用浮力知识,V排水=F浮水/ρ水g, ρ水已知,故只需要测出物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F浮水.

师:真棒.那如何测出物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F浮水?

生:利用称重法,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块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G,再把物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2,则F浮水=G-F拉2.

教师充分肯定后,引导学生观察完整分析的思维导图(图3),“悟”出测量的解题方法,进而按分析思路的反过程(逆向思维法),写出ρ油表达式.

点评 本题条件分散、隐蔽,若从已知直接求出结果是非常困难的.本案例解题时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结合思维导图,老师利用问题引领,从所求结果倒过来分析,一直推至已知,结果过程豁然开朗.解题时只要从后一直往前写出各步骤即可,条理清晰,思维严谨,学生的思维达到深度优化.

对于综合题,部分学生总感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是缺乏深度思考的表现.良好的解题习惯养成,首先要仔细审题,挖掘隐含条件,弄清题中叙述的物理过程,明确题中所给的条件和要求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要重视做题时的分析思考习惯,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分析,学会分析解题方法,才能找到最佳解题方案,同时有效锻炼了思维,这才是物理学习的关键.

深度思考追求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只有教师的深度思考,才会有对学生的有效引领.故教师在促进深度思考上要先作好表率,提高自己这些方面的科学素养:发现问题的眼光、设计问题的程序、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引导、归纳问题的深刻、反思问题的习惯、捕捉问题的敏感、生成问题的智慧.

推进深度思考,首先要培养问题意识,能够根据平时教学,及时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成为思维探究的对象,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欲望,从而把问题意识转化成一种学习探究的驱动力.深度思考的重要方法是批判性思维,故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是强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同时拒绝思维定势,追求创新成果.深度思考的价值,不是以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是给予一个学习的机会,提供一个论证的机会,捕捉一个发展的机会,创设一个感悟的机会.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