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中音乐教学目的8篇

时间:2023-10-15 10:06:49

高中音乐教学目的

高中音乐教学目的篇1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音乐教育 运用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特定岗位与行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责任,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发展。这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项目教学法源于欧洲,其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及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到了上世纪中后期这一教学方法逐步完善,并日益受到重视。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依据专业需求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项目单元,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完成收集信息、确定方法、实施项目、考核评价等阶段任务,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可以逐步了解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继而掌握专业知识、增强职业素质、提高职业能力。将项目教学法合理引入高职音乐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有积极意义。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项目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是将一种学科体系转化为教学项目。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充当课堂主导的角色,根据预先设计的项目进行教学,学生则采取分组讨论、独立思考等方式解决问题。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独立组织学习活动,这显然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在运用项目教学法时,首先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及教学目标。教师应当保持课堂有序进行,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要维持课堂纪律。进而指导学生高质量的完成学习目标。其次,在设计项目的过程中既要关注教学价值,还应当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切实提升自身的交流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再次,要确保学生参与设计、收集、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以此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思维模式,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当前高职音乐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职音乐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高职音乐教育的效率。虽然,在多方努力下,我国高职音乐教育已经取得重要进步,但不可否认,其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学生素质偏低,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文化功底较差。同时,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有待提高,这无疑增加了高职音乐的教学难度。其次,教育理念落后。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仍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部分高职院校的音乐师资队伍素质较差,一些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无法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职音乐教育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步骤

(一)项目选取

选择合适的项目是项目教学的实施基础,因此,首先应当选取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项目。选取项目时应当考虑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和需求,且关注社会的人才需求,增强项目的实用性、典型性和通用性。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技巧与方法的掌握,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其次,应当选取极具吸引力的项目,激发高职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若能够在音乐教育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即使学习内容难度较大,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再次,还应当选取包含课程内容,且具备实施性的项目。选择的项目不能过大或过小,以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顺利的掌握音乐学习要领。增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成就感。

(二)项目优化

首先要“砍枝剪修”。即除去反映相同功能或问题的模块,采用“化整为一”的方法处理大型项目。其次,要“添枝加叶”。当项目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时,要及时增添相关内容,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项目任务。

(三)项目分解

在综合考虑周课时、总课时的情况下,将一个项目分解成多个具有实践性的项目。在这些项目完成后,要结合整体项目的既定目标及实践成果加以验收。需要强调的是,实践过程中应当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避免出现耗时现象。

(四)资料准备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之前,应当准备任务咨询单、项目说明书、质量评估单、项目任务书等资料,并根据项目的具体内容选取合适的资料。

(五)教学实施

任务、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归档是项目教学的具体过程。这里的任务是指在学生理解下布置的任务。计划则是指学生自主划分小组,并以组为单位布置任务,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实施过程是指,每个小组中的成员根据自身的角色定位,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小组任务。检查则主要针对任务实施过程而言。评价总结是指学生完成任务后接受检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实施体会。归档应用则是指项目结论运用到学校实践中。

四、高职音乐教育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策略

(一)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音乐比赛中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音乐比赛,并根据比赛结果检验自己的音乐学习成果,从中寻找问题与差距,进而提高高职音乐教学的效率。比如,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加弹唱比赛、演唱比赛。或鼓励高职学生自己设计或编排参赛作品,教师评比奖励。针对较大的项目,可以划分为艺术制作、排练计划、道具等较小的任务部门,每个部门合理分工,最终进行综合评比。

(二)将项目教学法融入到专场表演中

艺术实践是高职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音乐学习特点,运用多样化的信息资源,为高职学生营造有利的音乐学习氛围。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将专场表演作为实践项目实施项目教学法。每个音乐学习阶段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专场音乐会。首先应当指导学生选择演唱曲目,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结果进行节目编排。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及时巩固课堂学习内容,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演唱水平。在组织专场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并加以引导和开发,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项目的创新性与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实践表演中

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校园文艺演出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例如年终文艺晚会、班级联欢活动、校园社团文艺活动等。将这些校园实践活动视为高职音乐教育的第二课堂,定期组织相关的音乐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此外,还可以根据某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及时调整校园活动的方式和场合,增强实践与课堂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曾日东.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J].考试与评价,2013,(08).

[2]陈旭辉,张荣胜.项目教学的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及其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8).

高中音乐教学目的篇2

一、目前我国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音乐教学不够重视,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导致某些学校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其他高考科目上,忽视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更对音乐教学目标模糊不清。部分学校甚至不安排音乐课,或将音乐课时间作为其他高考科目的自习时间,缺乏明确的音乐教学目标,更谈不上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高中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逐渐产生这种心理:音乐科目不是高考科目,学不学都无所谓。正因为带着这种心理,一些高中学生只将考试科目作为学习重点,对音乐课的积极性不高,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从来都是心不在焉、敷衍了事,更不会说为了感受音乐的魅力而学习[1]。有的音乐特长生虽然主动学习音乐,但并非为了鉴赏音乐魅力而学习,只因为艺考对音乐科目分数的要求比较高,为了自己理想的大学而被迫学习。

(三)高中音乐教师本身素养不高。

由于很多音乐不是高中主修科目,学生的音乐成绩并不影响学生的升学,学校在招聘音乐教师时,对应聘音乐教师这一职位的人员的音乐素养不做专门的测试考核,降低高中音乐教师的平均素质水平,导致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阻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四)音乐教学方式单一、设备落后。

在高中音乐课堂上,很多音乐教师的讲课方式只是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讲解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不生动,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甚至对音乐课反感,达不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除此之外,大多数学校的音乐教学设备很难满足音乐教学需求,有的学校的音乐教学设备仅是一台钢琴或一套音响,有的甚至没有相关设备,音乐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实践很少,达不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二、针对目前我国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采用解决对策

(一)重视音乐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因此,为了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学校、老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音乐教学。特别是制订教学计划的组织者,不应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忽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应该按照国家颁布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正常开设音乐课,不能将音乐教学时间作为其他高考科目的自习时间[2]。授课教师应该以积极负责的态度教授音乐知识,不敷衍了事,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高中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学校应该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像学习高考科目那样学习音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音乐兴趣,老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利用视听设备播放大多数学生都感兴趣的音乐曲目,并结合各种故事情节和表演,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从而强化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三)提高高中音乐教师的素养。

要提高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音乐教师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素质,那么哪怕学生的积极性再高,则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只能是空谈。因此,学校在招聘音乐教师的时候,必须严格,层层把关,选择最适合高中音乐教学的人员担任高中音乐教师。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并在课后时间不定期参与各种音乐培训活动,最大限度地以用自己的所知教授学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创新音乐课堂。

高中音乐教学目的篇3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多元化

2015年5月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这是2014年1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具体措施体现,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体现了基础艺术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以音乐教育为例,这3个办法的印发,将极大促进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必定给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带来重要影响,促使其加快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理念,改进课程设置,完善教材更新,以培养新形势下基础音乐教育优秀人才。相对于基础音乐教育的稳步发展,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核心层面,尤其是声乐教学的曲目设置上依旧存在着一定问题,限制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本文紧密结合基础音乐教育的形势和需求,基于高师声乐教学特点分析,找出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高师声乐教学特点综述

2005年开始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1]。可见,无论是文化素质的培养,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是艺术表现及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核心都在归结为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力,使其能够胜任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而《声乐》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

1.掌握声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提高声乐艺术审美力与修养。

2.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

3.正确理解歌唱与语言的关系,能运用普通话和必要的其他语言进行歌唱。

4.正确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学会分析和处理歌曲,具备演唱不同风格特点歌曲的能力。

5.与钢琴教学相结合,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

6.能辨析发声的正误,具备独立教唱歌曲和辅导课外声乐活动的能力。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了解青少年发声特点,具备变声期发声练习和嗓音保健的有关知识”[2]。由此可见,高师声乐教学基于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直接与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歌唱教学相联系,是培养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基本能力的一门主干课。所以培养学生音乐教育能力就成为高师声乐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教师教育”这一主旨贯穿高师声乐教学全过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高师声乐教学形成了以下特色。

(一)基础性

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指导方案和《声乐》教学指导纲要的课程实质和教学目标都与专业音乐院校有着不同的提法,相比之下,高师声乐教学内容涵盖更为丰富,但并不要求学生在某一学科上纵向深入发展,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在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方面横向拓展,只要求其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直接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因此,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构成还是从教学要求的深度来说,高师声乐教学都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特点。

(二)综合性

基础性特征指的是高师声乐教学的深度,而综合性是指高师声乐教学的广度。根据《声乐》教学指导纲要,高师声乐教学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基本包括了声乐基础理论与知识、声乐基本技能与方法、声乐艺术审美与表现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从歌唱器官、发声与共鸣、声区,到歌唱的心理、人声的声部以及声乐作品的体裁这些基本理论;从歌唱姿势、呼吸方法、歌唱起音到稳定喉头、调节共鸣和咬字吐字的具体歌唱实践;还有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表达歌曲内容和意境的二度创作,与伴奏的协作,甚至是自弹自唱的艺术再现能力都成为声乐教学的综合内容。同时为了保护和延长歌唱周期,高师声乐教学应包括科学用嗓和艺术嗓音保健知识,还要了解青少年的嗓音特点及其训练,掌握变声期嗓音保健知识。而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3]的基本理念,高师声乐教学也应该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衔接、连贯,突出教师教育培养过程中的综合性,加强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联系,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既弘扬民族音乐,也要尝试精彩纷呈的世界音乐。

(三)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通过高师声乐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4]。同时在高师声乐教学期间,还要求学生“通过教育实习与教学实践,掌握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能胜任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和辅导课外声乐活动,具备独立教唱歌曲的能力”[5],以达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强调音乐实践”[6]的基本理念。所以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自身的一定水平的艺术实践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参与艺术实践、辅导中、小学学生艺术实践、驾驭基础音乐教育课堂教学实践的能力,要会唱,还要会教,能登上一般的舞台,但更要站好学校的讲台。

(四)创新性

“高等教育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7],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将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高师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但同样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而变化,拥有了更多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基础的组成部分,声乐教学同样继承了这一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创新特性。在多元化音乐发展的大背景下,现代化的音乐技术、元素和形式不断涌现,高师声乐教学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研究这些新兴事物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二、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现状分析

高师声乐教学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门核心主干课,其教学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针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弘扬民族音乐、推进多元化进程的指导方针,现行的《声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上提出了“吸纳中外声乐文化的优秀成果”“重视选择富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教学内容与乡土教材”以及“面向基础教育,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精选在音乐教学和社会音乐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声乐作品作为教学曲目”[8]等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多元音乐文化的价值观,也指明了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必须服务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方向,“打破单一文化音乐教育的传统模式需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9]。多元化的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包括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而这些都离不开高师声乐教学的基础构成即曲目设置来实现。然而,在这一多元化进程的背景之下,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曲目设置专业化

以多数高师音乐院校采用的上世纪80年代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先后出版的《声乐曲选集》和2000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学曲选》为例,其选曲均带有高难度、大型化、专业化的特点,过于追求难度性和技巧性。而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只需要教师去范唱或教会学生演唱一些难度较小的歌曲,所以这样过于专业化的曲目设置常常会导致高师声乐教学与基础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相脱节。

(二)曲目类型单一化

“目前高师声乐教学的曲目设置中主要以专业美声或民族唱法的独唱曲目为主,而且是一些适用于音乐会的独唱曲目,很少有齐唱、合唱、重唱等其他集体性演唱形式的曲目。”[10]而现实中,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岗位后,在课堂教学中绝不仅仅只接触到独唱这一种歌唱形式,而是合唱、小合唱、齐唱、轮唱、重唱、对唱、表演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并存。在课堂教学之外,基础音乐教师还参与、组织和指导大量的课外音乐活动,在这些活动当中,集体性演唱类型的现实意义可能会大大超过独唱这种单一个体演唱方式。目前这种教学曲目设置类型单一化现状与丰富多彩的基础音乐课堂极不相符。

(三)曲目设置范围较窄

在对高师常用的声乐教材的曲目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其涵盖面较为狭窄,仅仅只包含了美声、民族两大类型的一些曲目。中国作品中对于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如戏曲、曲艺的涉及少之又少,外国作品中欧洲歌剧和经典艺术歌曲占据主要部分,而琳琅满目的、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中东地区等多元文化的世界音乐却收录甚少,流行音乐方面更是几近空白。2008年2月教育部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在已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确定了15首京剧经典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将15首京剧唱段安排在一至九各年级”[11]。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3-6年级学生每学年应能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7-9年级学生每学年应能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1段。基础音乐教育这一发展趋势更加凸显了目前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范围较窄的现状。这样的现状既不能满足高师声乐课堂的需要,更不能很好地与基础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理念相接轨。

三、提出曲目设置多元化的思路

(一)设置曲目难易适中,贴近基础音乐教育

为充分体现高师声乐教学基础性的特点,在曲目设置过程中,要切合实际,紧密结合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际,深入了解《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小学音乐教材曲目具体情况。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的多元化描述,在教材内容编写建议中,提出传统音乐、专业创作的经典作品优秀的新作品等均应占有一定比例,中外作品的比例要适当等具体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到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声乐素养大多弱于专业音乐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曲目设置难度的降低可以让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有更广阔的选择余地。

(二)丰富曲目设置类型,鼓励教师自编曲目

为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工作需要,借鉴音乐剧中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在设置曲目时,应该打破单一的独唱形式,增加重唱、对唱、表演唱等多种演唱类型的曲目。这样的改进既可丰富高师声乐教学的课堂,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灵活驾驭多种演唱类型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轻松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在沿用传统教材曲目时,也应该鼓励教师结合基础音乐教育和高师音乐学(师范教育类)学生的实际水平,自编曲目,灵活使用。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调研的通知中,教师问卷突出了课程教材使用情况,包括了公开出版的通用教材、公开出版的自编教材和自编讲义。

(三)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实现多元化音乐教育

“就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而言,它最好是植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中”[12]。高师音乐教学曲目设置还应该充分体现基础音乐教育对多元文化的需求。要充分挖掘国内多民族、多形式、多类别的声乐作品,尤其要增加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内容,包括各种戏曲、曲艺和少数民族民歌。在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民族传统的同时,使高师声乐教材的内容更广泛、更切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同时在外国作品曲目选择上应该范围更广,充分汲取各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了解以及文化的交流。音乐剧中优秀经典唱段的纳入更是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多元化的重要体现。

(四)设置多元化声乐教学欣赏曲库

《声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要求声乐教学的进度一般为每学期学生需精唱曲目4-6首,见习曲目5-7首。这样的进度对于基础音乐教育多元化的要求远远不够,而且曲目的范围是由教师自主选择,受学生自身声乐演唱条件的限制往往很难做到多元化。例如,中小学音乐课本授课曲目中包括的《斗牛士之歌》选自比才的歌剧《卡门》,是男中、低音的演唱曲目,如果高师学生自身是女高音、女中音或男高音,那么他们很有可能无法接触到这首作品。但为了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他们又必须要对这首作品有所了解,这样造成了知识的盲点。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建议设置声乐教学欣赏曲库,把基础音乐教育课本中涉及的声乐作品放入其中,让学生能够提前接触了解。欣赏曲库的建设可以直接与基础音乐教育课本配套材料衔接,也可由专人搜集整理,以校园网上传或互联网云盘分享的形式来存储和使用。多元化的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反映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基本特点,也呼应了基础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形势和需求。通过高师声乐教学曲目多元化设置,可以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教学曲目设置上的一系列问题,为声乐教学创造基础条件,使得高师音乐学(师范教育类)学生能够胜任基础音乐教育,有效提高中小学生艺术素质,体现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J].教体艺[2004]12号.

〔2〕〔4〕〔5〕〔8〕教育部.《声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附件.教体艺厅〔2006〕12号.

〔3〕〔6〕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3.

〔9〕管建华.21世纪主潮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90.

〔10〕杨天君.高师声乐教学中曲目设置及相关问题的研究[J].人民音乐,2006,(8):60-62.

〔1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J],教体艺厅[2008]2号.

高中音乐教学目的篇4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欣赏课;曲目选择

音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说,音乐在其人格的塑造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在音乐中体现生活,加深对生活的感悟,并在音乐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一、我国高中音乐欣赏教育现状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部分高中对音乐教学并不是十分重视,这导致高中音乐教学在我国未能取得良好的发展。同时,我国高中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造成了我国高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普遍不高的现况。

音乐源自于生活,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帮助学生发现生活当中的音乐元素,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即使没有显著的音乐气息,但一个合格的音乐家可以将生活元素艺术化,并且通过音乐创作的方式将元素的音乐艺术性扩大,这些音乐创作大多需要以音乐欣赏力作为基础。

二、高中音乐欣赏课曲目选择的意义

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音乐曲目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在进行音乐曲目的选择时应当是有目的性的。音乐欣赏是“有指向性的倾听音乐”,通过这种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进行分析、描述、评价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鉴赏水平。音乐欣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满足。同时,音乐欣赏可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和人类优秀音乐文化的情感,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社会知识,使学生成为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因此,音乐曲目作为学生音乐欣赏的载体,应当充分体现其给学生精神世界带来的升华,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应当对音乐的曲目进行精心的选择,使学生可以充分领略到音乐曲目中艺术与生活的真谛,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三、高中音乐欣赏课中曲目选择的原则

1.曲目的选择要贴近生活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选择学生易于欣赏的音乐作品。贴近生活的音乐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加深体验生活,同时生活体会也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为满足教师备课中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教学的客观性与自主和灵活性;体现教学中欣赏音乐方式的多样与灵活性;减少学生课余自我欣赏或终身音乐欣赏中的片面性与盲目性,应当将曲目的选择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与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欣赏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陕西民歌《赶牲灵》《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山西民歌《走西口》,等作为补充,还选择了一些具有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作为补充,如《东方红》《西部放歌》《西部情歌》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帮助学生体验生活,通过音乐欣赏加深对生活的感悟。

当前我国高中音乐教学并没有让学生贴近生活,未能将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只是一味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对音乐欣赏课中乐曲的选择也没有进行精心的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接触到那些较为前卫的音乐元素,在现实生活中对音乐的理解也十分浅显,这对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十分不利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远超于我们的想象,生活中音乐元素的变化都将直接影响到高中生对音乐的认知。因此,学生要学会音乐欣赏,音乐的欣赏要贴近生活,这样才能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2.曲目的选择要有目的性

每一个音乐曲目都是一个艺术品,而其价值的体现也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方面对音乐作品进行解析,会有不同的体会。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曲目的选择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的目的性。例如,在《江河水》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缓慢、沉重的语调诉说江河水中所讲解的一段故事,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通过这段故事和音乐的欣赏,学生真正拉近了和作品的距离,给学生正确理解《江河水》这部作品打开了通道。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其流派、创作风格、创作题材和想要表达的感情。因此,应当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理解去欣赏音乐,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音乐的赏析,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时候应当尽可能涵盖多方面内容,使学生从广泛的音乐形式中去寻找音乐的情感内容和审美内涵。在选曲上,应力求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注重古今中外、声乐器乐等方面的比例适当。在曲目的选择及内容安排方面,要符合高中生身心发育的特点。

3.曲目的选择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欣赏课中音乐曲目的选择应当是多样化的,因为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不单单只有节奏和旋律。学生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应该是有趣的、多种多样的。综合性的音乐教育才能使教学充满知识性、艺术和趣味性,使得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才多艺而又积极乐观的学生。

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可以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与音乐艺术亲密无间地接触,让学生学会用实际行动感受音乐的存在、感受音乐特有的感染力、感受音乐带给自己的每一点快乐。在音乐欣赏课程中自我实践得来的感悟,其实是学生对自我意识和自我创造力的锻炼。如果长期坚持,能够使学生养成自主独立学习的习惯,进而很好地培养自身的自主意识,提高个人创造力。例如,教师在讲《高亢的西北腔》时,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的拓展,让音乐欣赏课程真正贴近生活,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音乐欣赏课程正在逐步被人们重视。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曲目的选择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提升,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当重视音乐欣赏课中曲目的选择,通过精心的曲目选择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高中音乐教学目的篇5

1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总体综述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到了关键时期,特别是高校教育改革处于新的发展阶段.为了保证高校教育模式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及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的素质,高校纷纷对现有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正是为了适应这种形势而提出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那么,为什么要对高校现有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呢?这就要从现有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说起.现有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受到原有教育体制的影响,缺乏创新和活力,在教学成果上,收效甚微.并且由于教育模式死板,学生的潜力没有得到开发,教学质量也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基于这种情况,各大高校纷纷开展了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活动,旨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原有的高校教学体制下,高校音乐教育实行学院制管理,学校对学生采取统一的教育模式,采取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得整个音乐学院的教育呈现统一化.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在于方便学校对音乐学院进行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难度.与此同时,弊端也不少,最主要的缺点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培养,没有实现因材施教,导致学生的素质没有全面提高,甚至埋没了一部分优秀人才. 基于原有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需要,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必须要实现改革和突破.目前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主要的手段和做法就是实行学分制,采取将音乐专业课的学习质量通过学分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将音乐专业课的内容进行了量化,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明确自己应该学习什么.除此之外,学分制还可以促进优秀学生拓展知识面.在学分制中,只要学生修够了必须完成的学分,就可以选择其他的科目继续进行学习,这对于有潜力的学生而言绝对是个好事,许多有潜质的音乐学院学生可以在修满必须的学分之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和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使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学分制除了对学生促进作用明显之外,对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想而知,在原有的高校音乐教学模式下,老师和学生的思路都被局限在了狭窄的范围之内,无法认识到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无法对高校音乐教育模式进行突破,更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差异化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创立了学分制,经过实践证明,学分制对高校音乐教育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但细化了高校音乐教学内容,也对老师和学生产生了诸多的积极影响.所以,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学分制探索意义重大. 2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现状 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最早开始于80年代,当时受到全国范围的教育改革的影响,以及高校音乐教育本身的需要,高校音乐开始对原有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而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成果就是创立了学分制,实现了对音乐教育的量化.由于学分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并且对高校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分制成为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的主要形式.在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中,学分制已经成为了普遍地教育管理模式,在各大高校的音乐学院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在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改革中,不但将学分制优点充分发挥出来,同时根据音乐教育的特点,对学分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具体情况为: 2.1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实现了将学分制与课程设置的有效结合 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目前普遍推行了学分制.而学分制的设置对课程设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课程设置需要根据学分制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在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中,多数高校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都将课程设置与学分制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调整的时候进行全面的考虑. 2.2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融合了原有模式的计划性和新模式的灵活性 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是对原有教育模式的创新,是在原有教育模式基础上的提高,因此,原有教育模式是发展的根本,而且实践表明,原有的教育模式也有许多优点,并不能进行全面的否定.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将原有模式的计划性和新模式灵活性结合在了一起. 2.3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实现了学年制和学分制的并存 尽管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实行了学分制的教育模式,但是对原有学年制应进行有效的保留.考虑到原有学年制的诸多优点,在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中,应将学年制和学分制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中,各大高校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实现了学年制和学分制的并存. 2.4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和其他的教育体制改革一样,都强调了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专业化在于实现了课程设置的专业化、学分制专业化以及教学方法的专业化.在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中,专业化已经成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 2.5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践 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应该是各有侧重的,二者属于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两大部分,必须受到同等的待遇.在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中,实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对于二者的教学侧重,则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进行区分. 3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虽然已经成功探索出了学分制这一有效方法,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育模式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而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也必须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加强.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为: 3.1高校音乐教育缺乏创新型教师队伍,并且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p#分页标题#e# 目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存在差异,具有创新意识的年轻音乐教师数量少,对高校音乐教育创新不够.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师,许多都是具有一定资历的老教师,从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上,都是比较过硬的,但是唯一的不足就是教育方法和教学理念相对陈旧,跟不上高校对于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除此之外,目前高校的音乐教师队伍也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 3.2许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音乐实践课程偏少 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综合运用音乐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所以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要增加音乐实践课程的比例.但是在实际的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音乐实践课程的比例却偏少,这主要是由于高校音乐教育过分重视理论教育而导致的.对于音乐实践课程偏少的情况,并不是某一个高校的问题,在许多的高校音乐教育中都存在.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必须要通过增设音乐实践课的方式予以解决. 3.3相当一分部分高校音乐教育模式陈旧,没有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尽管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已经实行了有些年头了,但是有一些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依然陈旧,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化.考虑到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启动慢,取得效果差的高校,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陈旧的音乐教育模式,对教育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这在当今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中是很有必要的. 3.4高校的音乐教育资源不足,导致教育模式改革遇到瓶颈 虽然在我国的许多高校都开展了音乐教育,但是每个高校所占有的音乐教育资源却有很大差别.有些重点高校,音乐教育资源相对充足一些,但是对于多数的一般性高校而言,普遍存在音乐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高校的音乐教育资源不足,直接导致了教育模式的改革遇到了瓶颈,制约了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丰富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是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 3.5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改革与实际的教学设置冲突,导致改革推行困难 目前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发展到了关键的时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设置中,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往往与实际的教学设置发生冲突,这主要是因为教育模式改革求新求变,而实际的教学设置必须要遵循原有的固定模式,这样以来就导致了二者出现冲突,而冲突的产生,直接导致了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推行困难. 4对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看法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目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问题依然很多.因此,要想搞好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工作,就必须多角度多层面的动脑筋、想办法,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使得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目前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 4.1创新目前高校音乐教学理念,建立创新型音乐教师队伍 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理念陈旧的问题,要下大力气进行高校音乐教学理念创新,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招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的音乐教师,建立创新型音乐教师队伍,从人才结构上保障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保证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 4.2优化课程设置,增加音乐实践课程的比例 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音乐技能的综合运用,因此,必须要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增加音乐实践课程的比例,使学生通过音乐实践获得能力较大程度的提升.所以,优化课程设置,增加音乐实践课程的比例,是提高学生音乐技能的必由之路. 4.3创新音乐教育模式,提高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针对性 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就是要对现有的音乐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改变原有的音乐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使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更能适应高校音乐教育的需要.此外,还要对不适应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教育模式中的某些方面进行创新,提高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针对性. 4.4丰富高校音乐教育资源,破除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瓶颈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资源缺乏的现象,要上下同心,克服困难,创造条件,营造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氛围,争取加大在基础设施和软件资源方面的投入,有效破除高校音乐教教育发展的瓶颈. 4.5实现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与实际教学设置的融合 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处理好与实际教学设置的关系,要让实际教学设置促进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反之,也要实现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对实际教学设置的促进作用,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由此可见,要想实现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角度多层面,采纳各方意见,采取各种措施,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

高中音乐教学目的篇6

(一)高中生缺乏学习音乐学科的足够动力,长时间处在被动接受音乐知识的状况下。学生在学习高中音乐课程理论和掌握音乐技能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都存在着十分普遍的功利心理,不能以足够动力来学习音乐理论和相关技能,通常情况下都处在被动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状态中,消极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而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掌握和把握音乐艺术的真正内涵。

(二)随意改动高中音乐教学的相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高中音乐教学的目标。看就当前来看,国内不少高中学校在讲授音乐课程时,很多教师都能够随随便便地调整教学内容。有些内容毫无疑问都和中学音乐教学的目标相背而行,既不可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也不可能真正地增强广大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提高审美水平。

(三)亟需提升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如此国内教育制度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中学非常关注讲授主要课程,但是始终不关注美术、音乐等相关课程。如此以来,很多高中在招聘音乐教师时对应聘人员的音乐专业素养要求比较低,使得国内中学音乐教师群体音乐素养参差不齐。

(四)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理念不够先进,模式陈旧。眼下很多音乐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来讲授课程内容,一直都发挥着技能传授者的作用。教师是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关键角色,学生仅仅接收好相关信息就万事大吉。如此填鸭式教学,造成了十分无聊、呆板的高中音乐课堂,根本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也不可能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参与以及创作空间。

二、完善高中音乐教学的解决方案

(一)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音乐教师要能够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热忱,发挥好课堂教学组织者的良好作用,教师要肩负组织学生学习音乐文化的重大职责,努力地为学生打造出优良的学习环境,牢牢地把握住学生喜爱和想要掌握流行音乐的特征,持续为学生引入有深度、有内涵的优秀作品,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广大学生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学习音乐技能的乐趣。在此过程中,音乐教师也要努力关注相关音乐比赛的各个项目,向各类比赛推荐优秀的学生,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在这些比赛中展示音乐艺术的天赋,使这些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与喜悦,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高中音乐的积极性,全方位地增强高中生的音乐涵养。

(二)实现既定的音乐教学目标,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授课任务。从高中音乐教学来看,教学水平高低受到了音乐教学目标设置的影响。音乐教师在进行授课的具体教学中,必须稳妥地掌握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目标等,拟定出吻合高中生身心认知特征的教学方案。在此过程中,高中音乐教学内容也要吻合高中音乐新课标的要求和规定,首先保留音乐教材的基本教学内容,以此为基础,引入最流行的音乐文化,持续地充实和拓展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彻底地打破学生已经习惯的学习模式,切实掌握音乐教育的内涵以及本质,提高高中生的音乐素养。

(三)持续增强音乐教师队伍的音乐素养。高中音乐教师音乐素养会对音乐课堂教学水平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为更好地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水平,教师要持续地提升音乐专业知识和音乐教学技能,在授课之余定期或者不定期参与到相关的音乐培训课程中,获取最流行的音乐知识,用扎实的专业素养来熏陶和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运用多种现代技术,改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国内外科技的迅猛发展,高中音乐教学方法出现了不小的变化,很多先进的教学工具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也为改善课堂教学创造了更多机遇。为了切实集中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巧的能力以及注意力,音乐教师要充分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持续地激发学生学习高中音乐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短片,让学生亲自对其进行辨析,在优美动听的各种音乐鉴赏中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拓宽音乐视野。

三、结语

高中音乐教学目的篇7

关键词: 高师音乐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学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教育实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中小学音乐开课率有较大提高;课程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教育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学方法、手段等逐步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尤其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制定,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的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一课程基本理念体现了课程性质、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评价机制的根本改变。可以说,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性发展。

高师院校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的主要场所,高师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质量。为了促进高师音乐教育更好地为中小学音乐教学服务,2001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积极配合和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密切关注和了解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态和走向,研究对教师培养和培训提出的新要求;要进一步增强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地配合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当前的课程改革。2001年12月,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计划》中要求,各师范院校在启动新一轮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应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要求,调整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实践环节,提高教师培养专业化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教育教学水平与自我发展能力。[1]

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近年来,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已经明显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不少高师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感到非常茫然,常常感觉到“学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学过”。这说明我们现行的照搬专业音乐院校教学体系的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其培养目标的发展要求。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现行的办学理念和框架下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否成为受中小学欢迎的合格的音乐教师,是摆在每一位高师音乐专业教师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

要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要使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形成良好、顺畅的对接,须从多个方面对高师音乐教育进行改革。我拟就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育实习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由于中国近代意义上的专业音乐教育是借鉴欧洲的,或是间接通过日本而借鉴欧洲的,其主要特征是音乐艺术教育,对音乐艺术中的技能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专业音乐院校在上世纪前半叶尤其重视音乐技艺传播。又因为当时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师多由专业音乐院校毕业而来,所以这种重视音乐技艺的特点也由专业音乐院校的师生带到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造成了以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为目标,以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规格为规格,这种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具体要求是: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提高审美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学校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奠定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良好基础。[2]

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大家对于高师学生是占领舞台还是站稳讲台,是一专多能还是多能一专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归根结底,就是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甚清晰。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如果舞台和讲台能够兼顾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只能选择其一的话,那当然是要站稳讲台。这样的道理似乎谁都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各自为政,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但忽视了学生教学水平的提高,以致培养的学生声乐主项的能唱、钢琴主项的能弹、器乐主项的能演奏,但是恰恰就是不会教学。因此,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中,必须明确师范性,以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为目标。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提倡“宽口径”、“应用型”,应当培养学生成为综合性、创新型的多面手。但“师范”、“音乐教育工作者”这一根本不能丢,只要是在满足“师范”、“音乐教育工作者”这一基本条件之后,或精、或专、或全面多能,以适应综合性、创新型、宽口径、多面手的需要。因此,课题组提出的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3]

二、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

要使高师音乐专业培养的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的设置是关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类别应当包括两大类别,即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著名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王耀华认为音乐专业课程大致有如下类别:(1)音乐感受与鉴赏课程。包括基本乐科(含乐理、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与音乐鉴赏、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音乐分析学等;(2)音乐表现类课程。包括钢琴、声乐、中外管弦乐器演奏、舞蹈、艺术实践等;(3)音乐创造类课程。包括歌曲作法、多声部写作(含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4)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音乐学概论,音乐与自然、社会、文化等;[4]这四个部分的课程设计是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内容标准一一对应的,值得称道。但我认为,这样的课程结构还是不足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尤其是对于几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钢琴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

钢琴即兴伴奏尤其是自弹自唱一直是高师学生害怕、但又在工作中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能力。长期以来,高师培养的学生按照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认为自己是“钢琴专业”或是“声乐专业”的,造成了会弹的不会唱,会唱的不会弹。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需要老师既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又能自己用钢琴伴奏。这无疑是对现行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

另外,很多钢琴主项的学生能很好地完成高难度的练习曲与乐曲,但却弹不好一首简单的儿童歌曲的伴奏。为什么?因为没有正谱。这些问题绝不是发生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学生的身上,而是绝大部分学生如此。

因此,加强钢琴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对于钢琴主项的学生,应该减少练习曲与乐曲的作业量,从简单的儿童歌曲入手,先进行简单的编配,熟练后再思考如何配得好听。最后结合所学的声乐知识,完整地边弹边唱。对于声乐主项的学生,不要过多地去弹专业的钢琴曲目,在掌握了基本的钢琴弹奏技巧和和声曲式后,就应该直接进入到中小学演唱的歌曲伴奏中,只有多弹多练,才可能练好即兴伴奏和歌曲弹唱。

2.中小学音乐教学法

我们现阶段的高师音乐课程教学,各门课程条块分割,关联不大,尤其是没有直接指向中小学音乐教学,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直到教育实习才见到中小学音乐教材。因此,学习的目的性不强,本来自己就一知半解,又如何教学呢?现在的中小学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泛,中小学生又处于一个信息非常畅通的时代,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广博的知识,又缺乏教育教学手段,就很难吸引学生。

日本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四个学年里都有音乐教育学的内容,第一学年是音乐教育学概论,含民族音乐;第二学年是音乐教育学分论,含日本音乐;第三学年是音乐教育学专论;第四学年是演习和毕业研究。每一年的音乐教育学都是四个学分,而且将音乐教育专业又分为音乐教育和形体律动(体态律动)专业。[5]这对于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中小学音乐教学很多时候要运用到体态律动,而我们的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从未接触到这方面的课程,以至于面临教学实际时,学生还得从头摸索。现在很多优秀的音乐教学法,包括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都非常重视体态律动教学,这些内容都可以引进到音乐教学法的课程中。

美国的音乐教师教育,同样非常注重教育学类的课程,而且每门课都直接指向中小学音乐教学。他们的很多课程,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都是完全有可能把大学老师教他们的内容照搬到未来自己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上去的。[6]而我们现在的教学,过多地注重技能的培养,以至于学生毕业后到中小学工作,关于教学,依然需要从零开始。虽然有一门《音乐教学法》的课程,但是更多的还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学生的实践。究竟怎么去教,这些理论该如何运用,学生还是不清楚。

因此,我认为,音乐教育类的课程必须得到重视,应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不但要开设音乐教学法,而且要开设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体态律动教学等直接与中小学音乐教学联系紧密的课程。另外,在每门课程中都应该既传授知识技能,又传授教学方法,使每一门课都与教学法联系起来。真正到那一天,也许就不需要开设音乐教学法这门课程了,那就意味着,毕业生教学能力有了基本的保证。

三、高师音乐教育实习

由于高校扩招,人数激增,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实习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现在的情况基本上是一部分由学校分配,一部分顶岗支教,剩下的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由学校分配的一般是到一些城区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这些学校由于软、硬件条件都不错,深得学生的青睐。但是到了实习学校以后才发现,这些学校让他们去实习,主要是让他们排练校庆、元旦晚会的,上课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再碰到一个不太负责任的指导老师,实习的一至两个月基本都是白费了。顶岗支教一般是到一些偏远地区,实习生下去的同时,原来岗位上的教师集中到师范院校学习培训。这样实习生有充分的锻炼时间,因为原来老师的所有课程都将由实习生来代替。但是,缺乏了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再加上在高师院校接受的教育难以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所以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大部分都是自己随便找个单位签个字、盖个章,然后在家复习考研或是闲赋。

要想使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形成良好的对接,教育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是给高师学生上“战场”之前的“演习”。对此,我提出几条建议:

1.建立实习基地和导师负责制

高师院校应选取一部分中小学建立实习基地,每年选派实习生到该校实习,同时该校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可以定期到固定挂靠的高校接受在职培训,从而增加了中小学教师参与职后培训的机会。这样能达到高校与普通中小学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的效果。同时,在实习基地选派认真负责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由该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全过程进行指导。

2.将实习贯穿在四年学习过程中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实习一般安排在本科学习即将结束的第七学期进行,为期6―8周,然后紧接着就是毕业论文、答辩和就业。这样,学生实习期限短,并且缺乏一个反馈――再学习的过程。一、二年级可以安排见习,主要是到实习基地观摩中小学音乐教师上课,三年级开始可以安排实习,学生带着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回到学校进行进一步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然后再次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教育实习……这样有实践、有反馈、有再学习,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实习的目的。

3.完善教育实习的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实习的评价是整个音乐教育实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具有导向、鉴定、激励、调控功能。《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着眼于教育、激励和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7]尤其要重视教学对象的评价结果,因为这才是反映一个老师教学水平高低最直接的途径。

要使高师音乐专业教育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文中管窥之见的陈述,只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此课题的研究中来,以使高师毕业生能够顺利地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过渡,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杨瑞敏.加快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J].中国音乐教育,2003,(1).

[2]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3,(2).

[3]国家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研究成果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4]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3,(2).

[5]缪裴言,缪力,林能杰.日本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58.

[6]郭声健.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4.

高中音乐教学目的篇8

关键词:高师;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31-02

当代社会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正发挥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成为实施美育的重要方式,也是高师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高等师范院校根据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开设了公共音乐鉴赏课。高师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高师院校素质教育特殊的一环。怎样顺应转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公共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音乐教育在当今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公共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现状

笔者教授的课程是学校公共音乐鉴赏选修课程,授课的对象是非音乐专业大一至大三的在校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笔者主要从学生选修目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课堂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信息和数据。

(一)公共音乐选修课程以《音乐鉴赏》为主

调查中了解到湖南几所高师院校开设的公共音乐课程多以音乐鉴赏课为主。在课程教学目标和教案设计上大多以音乐欣赏为主要方式,特别是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赏析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对音乐基础理论和音乐文化的教学则非常缺乏,特别对湖南省的音乐文化、民间音乐甚少涉及。这样的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难以与目前多元文化发展的教学模式接轨。

师范类院校的大学生大都希望在课堂中学习丰富的知识,增长更多的见识。因此,在音乐鉴赏课的学习中,他们不仅希望能获得音乐专业的知识,也希望能从课程中获取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在课堂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声乐和器乐的学习兴趣要高于对音乐欣赏的学习兴趣。但课堂条件和学习者本身素养的限制,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声乐和器乐教学面临诸多困难。这些因素要求音乐教师在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方面要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需求为主,注重音乐的实践活动。

(二)选修音乐鉴赏课的目的

笔者上课的班级共有130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所有学生中,感兴趣的学生有34位,想了解更多音乐知识的学生有50位。选择这两项的学生是为了喜爱音乐而学或想通过音乐欣赏得到审美感受的,为获取音乐知识而选修的占到了全部学生比例的65%。只有少数学生是为了拿学分或抱有其他想法的。高师院校开设公共音乐鉴赏课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和音乐欣赏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形成音乐的审美修养,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从而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教学方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

在调查和访谈中,学生在闲时听音乐喜欢通过视频欣赏,也希望在课堂中有视频音乐的欣赏。湖南省内高师院校的公共音乐鉴赏课程几乎使用的都是多媒体欣赏音乐方式,以PPT和音乐软件讲解分析音乐作品。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较明显,有着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根据对教师的访谈,教师们希望提高大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的兴趣,多能尝试一些课堂讨论和音乐实践活动。这些都能提升音乐学习兴趣,但由于众多院校对课程的安排和诸多环境因素都无法实现。

二、高师音乐鉴赏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如何在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中展开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关系到高校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大事。为此,作为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理念,从课程设置到教学计划,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建立一套合理而科学的、丰富而完善的公共音乐选修课程教育体系。

(一)明确教学目标

“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目的是通过对音乐的聆听、感受,理解认识、提高审美的鉴赏力,通过音乐欣赏开拓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背景,使他们理解作曲家的创作历史背景、时代意义,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中立足点更高。”[1]

音乐鉴赏课程的开设是高师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课程的鲜明特色和专业特点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高师公共音乐鉴赏课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形成音乐的审美修养,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从而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所以高师公共选修音乐鉴赏课和专业音乐鉴赏及中小学音乐鉴赏课程有明显的区别,开设的目的和教学的理念应该体现公共课程的特点。在培养美感和塑造审美人格的过程中,大学生应该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同时提高鉴赏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这些理念与目标同普通的音乐教育相比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普通的音乐教育主要以培养和提高音乐素质、培养听众为目标,而公共选修音乐鉴赏课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鉴赏音乐美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方面

1.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中要适当选择中西方经典乐曲和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同时也要选取大学生喜爱的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教学内容可以增加音乐实践活动,如在有钢琴的多媒体教室,教师弹奏声乐伴奏曲,学生演唱喜爱的歌曲;将励志或趣味故事改编为剧本,和学生共同演出音乐剧等。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能够增加学生对公共音乐课的兴趣,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对音乐美的领悟和感受能力。

2.立足本土音乐,发展特色音乐教育

我国各民族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资源,特别是音乐文化传统资源。艺术教育要体现本区域、本民族的艺术资源特色,应以普及本区域的艺术资源为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中,要以提高全体学生整体音乐素质为根本目标。一方面,本土传统音乐不仅仅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发展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基础;另一方面,传承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通过教授音乐课程,让学生了解本地区更多地音乐文化,并逐渐接受和喜爱上传统音乐文化。

比如学院公共音乐鉴赏课中有一章节戏曲音乐,教师通过对花鼓戏、祁剧等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的教学,在鉴赏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逐渐产生兴趣,同时在音调吐词、风格特点等方面不断地学唱,逐步形成既能演唱、又能了解其艺术特征的良性循环,既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从而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又能对本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实际上,高师音乐教育逐渐地注重本民族、本地区传统音乐的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地方戏曲和民歌等音乐艺术文化也不断地进入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结合本地区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这才是高师音乐教师实施审美教育的重点。

(三)教学方式方面

1.合理采用教学形式,实现多元化教学

目前高师院校所开设的公共音乐选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专业特长,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以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为主,内容较单一、枯燥,有些喜爱音乐或想从音乐鉴赏课中学知识的学生没有学到想学的内容,音乐教学满足不了学生对音乐艺术知识的渴求。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多元化教学。公共音乐教育的多元性应该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方面。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强调音乐知识的“公共性”,体现音乐内容的综合性,多从学生的兴趣、知识结构等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形式上,应体现形式的多样化,如可以通过欣赏音乐会、出演音乐剧、音乐社团活动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于音乐实践的认识和感悟。

2.拓宽学术视野,加强音乐与交叉学科方面的知识

“音乐具有多元性,音乐教育中包含了丰富的横向学科知识”。[2]音乐不仅与其他艺术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而且与地理、历史、宗教等多门学科有着内在的联系,体现其庞大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任何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都饱含着作曲家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包含了作曲家所处时代的背景和严谨的曲式结构,及作曲家深邃的思想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欣赏,既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了解作品中蕴藏地历史文化、宗教风俗等方面的信息,还可以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从而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如在对贝多芬交响乐作品的赏析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贝多芬不同交响乐的乐曲,然后对交响曲的特点与形式,贝多芬的生平以及相关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只有将音乐作品同这些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教学,才能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

三、结语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目前,众多高师院校把公共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该课程的教学似乎在表面上每年都在进行中,但调查的结果不尽人意,多数高师院校的公共音乐选修课并未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高校的艺术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时也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教育机制的完善程度。因此,转变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还有许多问题尚待今后进一步的探讨,如建立高师音乐教育评价机制,健全高师音乐教育的管理机制等,这些问题需要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在音乐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完善与解决。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