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8篇

时间:2023-10-26 11:25:36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篇1

    一、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目前共有27所培智学校。依据地区、办学主体和办学水平的不同,笔者在全省选取了18所培智学校的236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236份,收回236份,回收率为100%。并制定了访谈提纲,对山西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被调查学校的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显示,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未填表的25人(占10.59%)之外,在填表的211人中,女性教师185人,占78.39%;男性教师26人,占11.02%,男女教师比例明显失调。

    (二)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从事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10人在该项目上没有选择),20-29岁的教师占36.44%,30-39岁的教师占24.58%,40岁以上的教师占34.75%。可以看出,教师年龄结构太不合理,其中30-40岁的教师偏少,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容易形成断层,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三)新手教师比重过大教师职称是反应教师教学能力和学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学术水平、学术地位、成就大小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职称结构(初、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在调查中发现,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小教高级教师48人,占20.34%;小教一级教师72人,占30.51%;小教二级教师25人,占10.59%;小教二级以下教师91人,占38.56%。由此可以看出,小教二级和小教二级以下的教师占到49.15%,这说明教师队伍中新手教师较多,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艰巨。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1.学历水平及获取途径从学历情况来看,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29.66%,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32.63%,具有专科以下的教师占5.93%,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因未填写学历情况的教师较多,占31.78%,所以对教师学历情况不便作出整体判断。从教师学历获取的途径来看,通过函授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31.36%,通过自考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26.27%,通过全日制大学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仅28.39%,有13.98%的教师未填写学历获取途径。也就是说,参加调查的教师中,至少57.63%的教师第一学历较低。2.师资来源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由普通学校转到特殊教育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师范生;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生。在调查中发现,山西省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毕业于特殊师范院校或特殊教育专业的仅占5%,95%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他们入职时的特殊教育专业化程度较低。3.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必要途径。智障儿童各自的情况不仅复杂,而且差异很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山西省虽然较为重视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师的在职培训,但在被调查的教师中,经常接受培训的教师43人,仅占18.22%;参加过培训但不经常参加的教师137人,占58.05%;从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占23.73%。通过访谈得知,教师培训地点多集中在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山西省特殊教育中心,培训形式多为讲座,理论多、实践少,很少有专门的智障儿童教育专家或团体组织深入培智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因此,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4.教师科研能力近年来,山西省在特殊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在各种类型的论文比赛中,累计有33篇获得各种奖项;在山西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山西特教》(内部刊物)累计发表80篇文章。然而,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中国特殊教育》和《现代特殊教育》发现,2003-2011年,以智障儿童为主题的文章共110篇,但其中没有山西省教师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关于智障儿童教育方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不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学校缺少参考资料、经费等支持条件不够;学校对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教师水平有限,没有信心;等等。

    (五)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职业声望来体现。笔者从比较显着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从调查中得知,月薪3000元以上的教师仅占1.69%,月薪在2000-3000元的教师占36.44%,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教师占到54.24%,超过了一半,有7.63%的教师未填月薪。另外,从调查中还得知,有近30%的教师没有按时获得相关补助。多数教师反映工资待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是其他社会成员对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敬重程度。笔者通过调查培智学校教师的家人、社会成员和普通学校教师对他们从事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态度,以分析他们心目中智障儿童教育的职业声望,在培智学校的教师中,认为家人支持的程度超过社会人士和普通学校教师的支持程度,认为家人反对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认为社会人士与普通学校教师歧视的教师人数。这反映出培智学校教师自己的看法,也显示出智障儿童教育工作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六)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压力大从调查中得知,只有30.93%的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智障儿童教育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9.32%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4.23%的教师持消极态度,5.51%的教师未填满意度。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就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就决定着工作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管理、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密切关注的事情。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在调查中发现,60.59%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笔者对教师陈述的工作压力来源进行分类,得出其压力来源主要有:家长对教师过高的期望、智障儿童不良的行为、不利的工作条件、较低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不理想的职业声望等。由此可见,回报低与压力大直接影响着培智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改变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现状的建议

    (一)加强各部门协作,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保证制度智障儿童教育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政府提高智障儿童教育的投入水平,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的保证制度。此外,我国对智障儿童教育实行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政策。在教育部门,教育厅、教育局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特殊教育,负责建立培智学校;在民政系统,有社区康复和寄托机构、儿童福利院;在残联系统,有职业培训中心以及其资助建立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在卫生系统,有肢体康复门诊部、中心医院等。所以,为了保障教育经费,促进培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各种特教机构在职能上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构建智障儿童教育的保障体系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财政、民政、残联、教育各系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互相联系,制定有利于加强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声望,为智障儿童享受高水平的教育提供切实的保障。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篇2

一、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目前共有27所培智学校。依据地区、办学主体和办学水平的不同,笔者在全省选取了18所培智学校的236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236份,收回236份,回收率为100%。并制定了访谈提纲,对山西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被调查学校的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显示,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未填表的25人(占10.59%)之外,在填表的211人中,女性教师185人,占78.39%;男性教师26人,占11.02%,男女教师比例明显失调。

(二)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从事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10人在该项目上没有选择),20-29岁的教师占36.44%,30-39岁的教师占24.58%,40岁以上的教师占34.75%。可以看出,教师年龄结构太不合理,其中30-40岁的教师偏少,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容易形成断层,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三)新手教师比重过大教师职称是反应教师教学能力和学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学术水平、学术地位、成就大小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职称结构(初、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在调查中发现,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小教高级教师48人,占20.34%;小教一级教师72人,占30.51%;小教二级教师25人,占10.59%;小教二级以下教师91人,占38.56%。由此可以看出,小教二级和小教二级以下的教师占到49.15%,这说明教师队伍中新手教师较多,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艰巨。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1.学历水平及获取途径从学历情况来看,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29.66%,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32.63%,具有专科以下的教师占5.93%,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因未填写学历情况的教师较多,占31.78%,所以对教师学历情况不便作出整体判断。从教师学历获取的途径来看,通过函授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31.36%,通过自考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26.27%,通过全日制大学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仅28.39%,有13.98%的教师未填写学历获取途径。也就是说,参加调查的教师中,至少57.63%的教师第一学历较低。2.师资来源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由普通学校转到特殊教育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师范生;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生。在调查中发现,山西省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毕业于特殊师范院校或特殊教育专业的仅占5%,95%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他们入职时的特殊教育专业化程度较低。3.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必要途径。智障儿童各自的情况不仅复杂,而且差异很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山西省虽然较为重视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师的在职培训,但在被调查的教师中,经常接受培训的教师43人,仅占18.22%;参加过培训但不经常参加的教师137人,占58.05%;从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占23.73%。通过访谈得知,教师培训地点多集中在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山西省特殊教育中心,培训形式多为讲座,理论多、实践少,很少有专门的智障儿童教育专家或团体组织深入培智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因此,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4.教师科研能力近年来,山西省在特殊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在各种类型的论文比赛中,累计有33篇获得各种奖项;在山西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山西特教》(内部刊物)累计发表80篇文章。然而,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中国特殊教育》和《现代特殊教育》发现,2003-2011年,以智障儿童为主题的文章共110篇,但其中没有山西省教师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关于智障儿童教育方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不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学校缺少参考资料、经费等支持条件不够;学校对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教师水平有限,没有信心;等等。

(五)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职业声望来体现。笔者从比较显着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从调查中得知,月薪3000元以上的教师仅占1.69%,月薪在2000-3000元的教师占36.44%,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教师占到54.24%,超过了一半,有7.63%的教师未填月薪。另外,从调查中还得知,有近30%的教师没有按时获得相关补助。多数教师反映工资待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是其他社会成员对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敬重程度。笔者通过调查培智学校教师的家人、社会成员和普通学校教师对他们从事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态度,以分析他们心目中智障儿童教育的职业声望,在培智学校的教师中,认为家人支持的程度超过社会人士和普通学校教师的支持程度,认为家人反对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认为社会人士与普通学校教师歧视的教师人数。这反映出培智学校教师自己的看法,也显示出智障儿童教育工作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 六)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压力大从调查中得知,只有30.93%的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智障儿童教育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9.32%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4.23%的教师持消极态度,5.51%的教师未填满意度。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就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就决定着工作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管理、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密切关注的事情。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在调查中发现,60.59%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笔者对教师陈述的工作压力来源进行分类,得出其压力来源主要有:家长对教师过高的期望、智障儿童不良的行为、不利的工作条件、较低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不理想的职业声望等。由此可见,回报低与压力大直接影响着培智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改变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现状的建议

(一)加强各部门协作,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保证制度智障儿童教育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政府提高智障儿童教育的投入水平,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的保证制度。此外,我国对智障儿童教育实行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政策。在教育部门,教育厅、教育局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特殊教育,负责建立培智学校;在民政系统,有社区康复和寄托机构、儿童福利院;在残联系统,有职业培训中心以及其资助建立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在卫生系统,有肢体康复门诊部、中心医院等。所以,为了保障教育经费,促进培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各种特教机构在职能上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构建智障儿童教育的保障体系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财政、民政、残联、教育各系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互相联系,制定有利于加强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声望,为智障儿童享受高水平的教育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发挥社会在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社会对智障儿童、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关怀,能激发智障儿童教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责任感;社会对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关注,有利于消除职业歧视,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从而使从教人数增加。因此,社会应加大对智障儿童教育以及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宣传力度,各相关团体组织应经常到培智学校看望师生,创设有利于教师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民间团体组织还应筹集智障儿童教育发展资金,增加培智学校的经费投入,以补充政府经费投入的不足,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经费保障。

(三)建立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机制1.扩大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的渠道,增加师资数量造成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数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师资培养层次低、数量少。据了解,山西省只有位于阳泉市平定县的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山西省特殊教育学校两所专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范院校,并且是两校一套机构,同址办学。其他师范院校和普通大学都没有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因此,一方面,要扩大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招生数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可在普通师范院校中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或采取增加特殊教育课程、举办特殊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师范生到特殊教育学校见习等多种措施,改变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各行其是、缺乏融合的状况,以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增加男教师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中的比例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不只是山西省的现象,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女性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69%〔1〕。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在美国的培智学校中,女性教师占69%,男性教师占31%。教育的女性化趋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无论在高校招生政策中还是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的教师录用中,都应该增加男性教师的比例,注重性别比例的基本平衡,这样,不仅有利于处理智障儿童教育中的突发事件,也有利于满足智障儿童教育的特殊需要。3.提高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由于智障儿童身心发展极不平衡,特殊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可考虑多个学段课程相搭配,如将学前的一些课程与小学的一些课程相结合或将课程模块化,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课程模块,每一模块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设置功能齐全的兼心理实验室和康复学习教室为一体的资源教室,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扶残助残活动,提高学生对智障儿童的关心程度,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情感。总之,要加强智障儿童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培养出能够胜任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

(四)推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旨在满足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科教学的要求。至2004年底,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分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几种,唯独没有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是特殊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是保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在全国通过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使特殊教育毕业生及有志于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能尽快拿到特殊教育行列的“身份证”,把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入口关。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篇3

智障儿童教育是指采取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方法及教学设备,对智障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活动。它属于特殊教育的范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实力的标志。本研究以在山西省专门培养智障儿童学校(以下简称培智学校)任教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一、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目前共有27所培智学校。依据地区、办学主体和办学水平的不同,笔者在全省选取了18所培智学校的236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236份,收回236份,回收率为100%。并制定了访谈提纲,对山西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被调查学校的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显示,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未填表的25人(占10.59%)之外,在填表的211人中,女性教师185人,占78.39%;男性教师26人,占11.02%,男女教师比例明显失调。

(二)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从事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10人在该项目上没有选择),20-29岁的教师占36.44%,30-39岁的教师占24.58%,40岁以上的教师占34.75%。可以看出,教师年龄结构太不合理,其中30-40岁的教师偏少,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容易形成断层,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三)新手教师比重过大教师职称是反应教师教学能力和学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学术水平、学术地位、成就大小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职称结构(初、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在调查中发现,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小教高级教师48人,占20.34%;小教一级教师72人,占30.51%;小教二级教师25人,占10.59%;小教二级以下教师91人,占38.56%。由此可以看出,小教二级和小教二级以下的教师占到49.15%,这说明教师队伍中新手教师较多,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艰巨。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1.学历水平及获取途径从学历情况来看,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29.66%,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32.63%,具有专科以下的教师占5.93%,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因未填写学历情况的教师较多,占31.78%,所以对教师学历情况不便作出整体判断。从教师学历获取的途径来看,通过函授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31.36%,通过自考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26.27%,通过全日制大学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仅28.39%,有13.98%的教师未填写学历获取途径。也就是说,参加调查的教师中,至少57.63%的教师第一学历较低。2.师资来源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由普通学校转到特殊教育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师范生;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生。在调查中发现,山西省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毕业于特殊师范院校或特殊教育专业的仅占5%,95%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他们入职时的特殊教育专业化程度较低。3.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必要途径。智障儿童各自的情况不仅复杂,而且差异很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山西省虽然较为重视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师的在职培训,但在被调查的教师中,经常接受培训的教师43人,仅占18.22%;参加过培训但不经常参加的教师137人,占58.05%;从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占23.73%。通过访谈得知,教师培训地点多集中在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山西省特殊教育中心,培训形式多为讲座,理论多、实践少,很少有专门的智障儿童教育专家或团体组织深入培智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因此,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4.教师科研能力近年来,山西省在特殊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在各种类型的论文比赛中,累计有33篇获得各种奖项;在山西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山西特教》(内部刊物)累计发表80篇文章。然而,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中国特殊教育》和《现代特殊教育》发现,2003-2011年,以智障儿童为主题的文章共110篇,但其中没有山西省教师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关于智障儿童教育方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不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学校缺少参考资料、经费等支持条件不够;学校对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教师水平有限,没有信心;等等。

(五)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职业声望来体现。笔者从比较显著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从调查中得知,月薪3000元以上的教师仅占1.69%,月薪在2000-3000元的教师占36.44%,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教师占到54.24%,超过了一半,有7.63%的教师未填月薪。另外,从调查中还得知,有近30%的教师没有按时获得相关补助。多数教师反映工资待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是其他社会成员对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敬重程度。笔者通过调查培智学校教师的家人、社会成员和普通学校教师对他们从事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态度,以分析他们心目中智障儿童教育的职业声望,在培智学校的教师中,认为家人支持的程度超过社会人士和普通学校教师的支持程度,认为家人反对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认为社会人士与普通学校教师歧视的教师人数。这反映出培智学校教师自己的看法,也显示出智障儿童教育工作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六)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压力大从调查中得知,只有30.93%的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智障儿童教育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9.32%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4.23%的教师持消极态度,5.51%的教师未填满意度。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就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就决定着工作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管理、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密切关注的事情。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在调查中发现,60.59%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笔者对教师陈述的工作压力来源进行分类,得出其压力来源主要有:家长对教师过高的期望、智障儿童不良的行为、不利的工作条件、较低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不理想的职业声望等。由此可见,回报低与压力大直接影响着培智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改变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现状的建议

(一)加强各部门协作,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保证制度智障儿童教育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政府提高智障儿童教育的投入水平,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的保证制度。此外,我国对智障儿童教育实行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政策。在教育部门,教育厅、教育局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特殊教育,负责建立培智学校;在民政系统,有社区康复和寄托机构、儿童福利院;在残联系统,有职业培训中心以及其资助建立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在卫生系统,有肢体康复门诊部、中心医院等。所以,为了保障教育经费,促进培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各种特教机构在职能上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构建智障儿童教育的保障体系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财政、民政、残联、教育各系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互相联系,制定有利于加强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声望,为智障儿童享受高水平的教育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发挥社会在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社会对智障儿童、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关怀,能激发智障儿童教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责任感;社会对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关注,有利于消除职业歧视,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从而使从教人数增加。因此,社会应加大对智障儿童教育以及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宣传力度,各相关团体组织应经常到培智学校看望师生,创设有利于教师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民间团体组织还应筹集智障儿童教育发展资金,增加培智学校的经费投入,以补充政府经费投入的不足,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经费保障。

(三)建立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机制1.扩大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的渠道,增加师资数量造成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数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师资培养层次低、数量少。据了解,山西省只有位于阳泉市平定县的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山西省特殊教育学校两所专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范院校,并且是两校一套机构,同址办学。其他师范院校和普通大学都没有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因此,一方面,要扩大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招生数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可在普通师范院校中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或采取增加特殊教育课程、举办特殊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师范生到特殊教育学校见习等多种措施,改变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各行其是、缺乏融合的状况,以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增加男教师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中的比例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不只是山西省的现象,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女性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69%〔1〕。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在美国的培智学校中,女性教师占69%,男性教师占31%。教育的女性化趋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无论在高校招生政策中还是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的教师录用中,都应该增加男性教师的比例,注重性别比例的基本平衡,这样,不仅有利于处理智障儿童教育中的突发事件,也有利于满足智障儿童教育的特殊需要。3.提高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由于智障儿童身心发展极不平衡,特殊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可考虑多个学段课程相搭配,如将学前的一些课程与小学的一些课程相结合或将课程模块化,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课程模块,每一模块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设置功能齐全的兼心理实验室和康复学习教室为一体的资源教室,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扶残助残活动,提高学生对智障儿童的关心程度,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情感。总之,要加强智障儿童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培养出能够胜任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

(四)推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旨在满足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科教学的要求。至2004年底,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分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几种,唯独没有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是特殊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是保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在全国通过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使特殊教育毕业生及有志于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能尽快拿到特殊教育行列的“身份证”,把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入口关。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篇4

2011年9月,大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当地政府、社会的关注、支持下创办至今,走出了困境,拓宽了办学新路,没有把那些无名小花弃之一旁,任其凋零夭折,而是上升到人力资源、人才培养的一种理性的高度上去认识,招收智障儿童入学。育人上突出“三自”教育理念;管理上,既关注现实,又跨越时空,不仅面向今天,回首昨天,还仰望明天,为孩子一生成长负责,为整个社会负责,让智障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一样就业、一样生活,共享同一片蓝天下的阳光。

一、教育管理的精雕细刻

一所学校,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管理是保障。大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现有智障学生60人,分别就读于初级、中级、高级班。这些孩子所在班级中分别进行启迪智慧、康复训练、锻炼能力、自理生活、适应社会、学有所长、自食其力的培养和训练。为保证这一民生工作有条不紊地实施,根据涉教法律规章,特别是《残疾人教育条例》,制定、修改并完善了《学校办学章程》,突出了以学生康复训练、培养教育为主题,依法保障智障儿童入学。学校统一下发了特殊教育招生意见,宣传特殊教育的办学情况,施行0~16周岁特殊儿童普查登记制度,摸清底子,建立校、街道、市区三级档案,每个残疾儿童都建有《成长记录档案》和《康复训练档案》。认真做好残疾儿童的筛选、鉴别,成立领导小组,对筛查对象从成长环境、智力情况、健康程度、行为习惯、家长受教育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智商程度。同时,根据筛选、鉴别,对知情人严格保密,以免给家长和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对就读的学生,免交一切费用,对家庭特困生给予特别关照,让学生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有实效。

以指导促评估,调动辅导教师的积极性。学校依据“办学章程”以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为工作重点,先后制定了《智障儿童工作条例》、《特教教师职业要求》、《弱智儿童教育评估细则》等一系列特殊教育规章制度,强化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本着“发展特教、师资优先”的原则,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对特教教师进行培训。截止到2012年,累计培训人次40人,举办2期特教管理人员学习班,使教师的学习循序渐进,教育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成果不断显现。几年的特殊教育,培养的学生有一名在社区服务,一名在大安市石油机械厂工作。培养的目标是将来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自食其力,这就是对特殊教育工作最好的诠释。

二、阳光下崛起的特殊教育

办学方向明确,教育理念超前,发展是第一要务。在全社会的瞩目下,特殊教育学校与九年义务教育接轨。在国家支持下新建一所标准化、高含量的教学楼,主体4层,用于教学和学生生活,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教学设施的全部更新。届时,学校将面向全市智障学生及0~6周岁脑瘫儿童进行教育、康复,实现办学环境新、教育手段新,教学设备新的全新教育。

三、新理念下的教育之路

智障学生的受教育权是平等的。学校在特教模式上分两个层面:一是以教研促教学改革,二是以教改促教研发展。

针对课堂教学出现的教育实际现象,学校提出了“点面兼顾、目标分层、各有所得”的教学观点,处理好轻度与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关系,研究改革了4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一是伙伴合作教学法,即把学生的能力、个性差异视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帮助,通过“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和同质分组交叉使用,自由分组”的多种方法,优化学生的伙伴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法的运用,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差异的问题,有效地增强了他们合作互动的能力与意识。二是分层教学法,即尊重学生差异,对他们进行科学分层,再依据不同学生实际,制订分层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手段、策略教法。以科学分层、分层指导、分层活动、分层学习、分层反馈、分层评价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分层递进教学,实现了从教师备教案向教师备学案的转变,从注重忽视个性向个性兼顾差异的转变,促进了智力落后儿童的和谐发展。

在此基础上,教学研究中,还重点进行了智力落后儿童学生“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教改实验,从常规教育手段入手,深化“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研究,科学改革教育方法。

四、步入人生的目标培养

智障学生也是一块“合氏壁”,可雕可塑。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处在弱势群体的孩子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与正常人一样公平生存在人类社会。为此,学校多角度、多渠道、多手段地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利用媒体教育,使智障儿童接受先进的信息,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感。利用媒体网络让学生接触直观影像,让感知融入学生脑海。以图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美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普通生和智障生互动演示,智障生也能绘出心中的图案,哪怕是闪光的一点,也能成为他人生的一门技艺。

结合社会所需,变换角度有针对性地培养训练。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天地:手工操作、美术写生。完全从社会实际出发,根据学生智力程度、特长,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尝试,从思想上对孩子们进行赏识教育。哲人曾说,“歪脖子树也能成才”。古今中外,成才事例很多,而教育方法非常重要。

以家庭为起点,培养智障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他们步入社会书写人生的基本准则。对智力落后儿童而言,家庭永远是其细胞的组成部分,责任永远是他挥之不去的。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目的是掌握一项生存本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家的概念,为了家,每个人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让他们对家有了深刻印象,他们的责任意识就会形成,步入社会后,独立生存下,还会演变成对社会的一种感知,一种责任。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篇5

青山区特殊教育学校是由1990年附设于青山区进步道小学的培智班发展而来。进步道小学位于富强路四号街坊,占地面积1 600平方米,最初由培智班和聋儿语训班二个教学班组成,学生15名,专任教师4名,学校面向全区隔年招生。青山区特殊教育学校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校内教育教学设备齐全,设有劳动操作室、运动康复室、心理康复室、微机室、多功能活动室等专用教室。配备有多媒体、实物投影、电脑、电子白板、健身器、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运动康复设施。截止2013年底,学校占地面积约1 4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 620平方米有教学班7个、在校生50多人,主要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征、多重智力障碍等残障儿童。

(一)学生就读现状

青山区特殊教育培育学校是包头市唯一一所单独办学的培智学校。主要承担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共有在校学生50人,学制九年,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为7—9岁。为了完成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任务,学校在特殊教育这一领域里做着积极的努力与不断的探索,力求使每个智力残疾儿童都能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经过多年努力,该校的学生智力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除低年级个别学生需要家长接送外,其余都能自己乘汽车或骑自行车上、下学,学生们能写简单的日记、作文,高年级学生能编织围巾、车座套,使用缝纫机,自编自导文艺节目,九年级一名同学能用电子琴为同学的演唱伴奏。学校已有30名毕业生走上社会,其中1人从事电脑打字工作,2人从事餐饮服务工作,3人从事运输装卸工作,1人送纯净水,2人为广告公司发送宣传单。此外,在包头市第五届残疾人文艺会演中学校节目获得一等奖,在全国首届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美术作品大赛中,有3幅作品获奖。这些都告诉我们,残疾儿童虽然身体残疾,但他们通过努力,付出汗水,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创造了社会财富。

(二)师资队伍发展现状

特教教师是教育、培养残疾儿童的专门师资,他们在特殊教育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残疾儿童思想品德的塑造者,是残疾儿童生活信心的树立者,是给残疾儿童知识的传播者,是残疾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校现有在岗教师17人,其中取得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人,未定等次2人;取得本科学历7人,专科10人。近年来,学校先后外派教师19人,参加有关特殊教育的学习。其中,两人获得“韦氏量表”使用资格,一人获得“瑞文推理测验”使用资格,2人获得国际特奥会教练员资格。这些都是学校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的证明。作为一名特殊教师,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与施教能力,更重要的是有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要能够做到“爱特教事业、爱特教学校、爱残疾儿童”,使残疾儿童能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从而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学校一直坚持在教师中开展“一爱三为”(爱残疾儿童、一切为了残疾儿童,为了一切残疾儿童,为了残疾儿童的一切)和“六个标准”(补偿缺陷、矫正行为、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自食其力)。

(三)财务经费现状

包头市青山区特殊教育培育学校由市区两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投资建成,是包头市唯一一所单独办学的培智学校。它有稳定的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经费,一般包括教学行政费、一般设备费、教学设备费和技术实习费等,其中,教育行政费一般以班为单位计算,应比当地普通小学的定额增加一倍到三倍,一般设备费可相当于当地的初级中学的定额标准,教学设备费相当于当地高级中学的定额标准或相当于当地中级师范学校的标准。近年来,政府还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实行“两免一补”(免交杂费、书本费,补助生活费)政策,保证了残疾学生的顺利入学,促进了我市特殊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全市义务教育的普及率。

(四)内部业务流程现状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普通学校有着相似的地方,二者都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需要有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为实现共同目标努力工作的运行机制维持。为此,学校采用的是“形成理念、建立机制、建设队伍”的管理模式,不断加强和改善教育、教学管理。

1.完善学校教学设施,大力开展学校建设。

由于特殊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学校建设方面就与普通学校有所不同。特殊教育学校除设有普通教室外,还建立了专用教室,如音乐(律动)室、书法绘画室、仪器室、家政室、体育健康训练室等。同时,还配备了保证特殊教育、教学和学生康复需要的设施、设备、模型和康复器材等。

2.科学实施国家课程,开展研究校本课程。

学校使用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主要针对轻度智障儿童。为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特别提出了“系统教学策略”(即合理调整教学进度、组织教学活动多样化、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反复练习、及时反馈、分层教学、体验成功)。在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学策略的实施充分考虑到智力残疾儿童在认知程度、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体现了学校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尊重和关爱,又能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自信、自强、活泼、勇敢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学校还开拓创新教学课程改革,早在1997年就开始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使其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水平,但是这一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3.建立教学过程管理制度,抓好教育、教学管理。

学校建立了“教师教学情况赋分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并设定每月一次的家长开放日,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每位教师和家长都能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

4.建立康复训练档案,学生管理网络化。

学校除学籍外,还给每位学生建立了康复训练档案,对学生的出生史、家庭病史、康复训练情况进行详细的记载,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5.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为了更好地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办学差距,积极地与区内、外特殊教育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今年,学校与南京特师附属小学和北京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的智障教育机构联系组织教师对十个适应性技能基本领域进行研究。又与青山区少年宫合作研究“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对智障儿童发展的影响。

二、存在的问题

1.特殊教育质量还比较低。

包头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学设备、信息技术工作等方面发展较为落后,不仅缺乏特教的专用设备和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学校的教研、科研工作明显滞后,而且在招生方面也很有局限(如东河区聋哑学校主要承担适龄听力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和3-8岁聋儿语言听力康复训练,青山区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收年满3周岁的聋儿),高中阶段的教育还是空白,这些都制约着包头市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特殊教育是一种高投入的教育,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对特殊教育机构发展的财政支持上做出了许多的努力,但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相对于发展需求仍明显不足。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生均公用经费偏低。如内蒙古自治区根据1993年颁发的《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义务教育经费参考定额》中的规定,生均公用经费每生每年不低于80-100元。呼市、包头、乌海市的学生公用经费每生每年150-200元,今后随着物价的上涨,生均公用经费也应同步增加。但是目前,包头市的生均公用经费仍保持在1993年的水平上,并没有明显的增加。

3.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够。

国家虽然颁布有《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残疾人保障法》等,但保护特殊群体的社会氛围并没有真正形成。目前全国近650万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还不到40万,很明显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尽快解决近600万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普及问题。

4.师资队伍匮乏。

师资是特殊教育质量保障的先决条件。就包头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而言,大部分来自普通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出身,缺乏特殊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教学经验,而且少有与其他地区特殊教育机构经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三、加快包头市特殊教育机构发展的对策

1.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要全面实施教学改革,真正使孩子终生受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有利条件,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提高特教班与随班就读的质量,建立并完善以县为单元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资源教室、建立特教班、特教学校、特教班、资源教室的辐射作用;以科学研究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

应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公用经费标准,真正做到逐年增长。同时,保证各项基础教育的投入项目,向特殊教育倾斜,努力增加经费,开拓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渠道。

3.完善特殊教育立法,抓好法律法规的落实。

在认真贯彻落实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立法,制订更加细致、更加全面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4.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篇6

培智学校 教育职能 扩展

一、培智学校教育职能扩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和随班就读工作的全面展开,我国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教育意识在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和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进入到培智学校接受教育。家长们也更加关注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接受到了有质量的教育。然而,从1981年在北京市成立最早的培智学校开始,我们的学校从设备设施到教学内容方法都是针对单一类型的智力落后儿童尤其是轻度智力落后儿童来设计的,不能满足教育对象多元化的变化,故而教育教学质量也一直受到社会的诟病。如果不及时更新观念,调整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式来应对这些变化,我们就很难完成特殊教育的任务、达到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

针对目前培智学校教育出现的新情况,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除了特殊教育课程观的改变以外,还有很多不同于传统课程的变化。除了课程内容选择上以智力落后儿童生活活动为基础,关注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技能以及就业能力以外,还表现在“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不少培智学校针对《方案》的要求配置了相关的场地、教具、设备等。与此同时,《方案》也带给培智学校和教师们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些我们以前忽视的词语如“探究”、“交往”、“情境”、“对话”等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重要。然而,当我们审视现实的培智学校教学时就会发现,我们的教学实践并没有太多的改变,我们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培智学校传统的教育职能已经不能满足变化了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教育需要。因此,需要对培智学校的教育职能进行重新的定位。

二、培智学校教育职能扩展的维度

培智学校对于学生的发展应该承担哪些教育职能,已经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此,笔者将立足于培智学校传统的教育职能,从应然的角度,探讨现阶段培智学校应对教育对象变化而产生的教育职能的扩展。

1.加强培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职能

教师的培养、发展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响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培智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教育具有实践意蕴。但就我国的师范教育培养体系来说,学院式的培养模式注重的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轻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一定量的实践环节也只是短期的教学实习和教学见习。我们并不否认教育教学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承认理论的重要性。但是掌握教育教学理论距离熟练的处理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还有一段距离。离开真实的教学情境,没有理论和实践的反复结合,师范生很难在师范教育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技巧。这样的毕业生进入培智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由于各类残疾儿童之间的异质性、同类残疾儿童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课堂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适应压力。事实上,要熟练处理课堂中的问题,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每一个新手教师都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磨练。一个成功的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特殊教育理论基础,又需要运用他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才能保证特殊学生的教育需要的满足。目前,我国培智学校教师队伍中大多数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有热情、积极向上、有一定理论基础、愿学习的一面,但在特殊教育基础理论和特殊教育实践能力两方面都需要提高。因此,如何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培智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培智学校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国教师的职后发展多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下,多是在假期里依托于各级各类的教研培训来集中进行的。这些培训常常是由专家对教师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或者是普通教育的一般培训,远离教师的教育实践,对教师的具体工作缺乏有效的关注,不能准确、系统地告诉教师理论所对应的教学行为具体是什么。还有一些对于教师来说似乎不是必须通过培训就可以学习的东西,比如计算机应用。这样的培训不但耗时,而且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帮助不大。因此,多数的职后培训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改善难以产生实质影响。改变这种现状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加强结合实际的校本培训。

加强培智学校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职能,就是强调学校要承担起促进教师职后发展的责任,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通过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建立一种集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和反思于一体的新型的教师专业学习的生活方式,把学校变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场所。让教师在学校生活中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专业成长。美国教育家约翰・古德兰说过:“没有更好的教师就不会有更好的学校,但没有教师可以在其中学习、实践和发展自身的更好的学校,也就不会有更好的教师。”

加强培智学校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职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学校要给予教师学术自由。教师主要是依赖他们自己的经验和专业训练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学校要尊重教师已有的教育生活经验,把教师的教育经验作为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传递给年轻教师。

第二,打破学校为了管理和组织活动而把教师分成学科教研组的规定,重视教师之间的协作,通过一些跨学科组的问题的解决,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第三,与高校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和先进的理念,帮助教师通过个人的反思将教学经验转化为教育智慧。

第四,构建网络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支持。如果几所培智学校联网,校际间可以互相支持,交流信息,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果这些网络中包括各种学校,那么教师所获得的理论的质量将会更高,数量将会更多。

第五,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估制度,在教师自我成长的基础上予以一定的制度保障。

2.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家长咨询责任

当前,很多特殊儿童家长表现出对培智学校的过分依赖。当把孩子送到培智学校后,家长就认为孩子进了“保险箱”,认为孩子能够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各方面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家长把培智学校当做孩子的暂时养护场所)。这种想法是自然的,但这些家长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即认为学校教育是万能的,可以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殊不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成效取决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配合。家长的这种想法给了学校一种无奈的选择,即我们的学校承担了本应该由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包办了孩子的所有的教育工作。而实际上,在教育工作中,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是有分工的。学校和家庭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作用是不同的,也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学校虽然承担了家庭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但是却不能完成家庭的教育任务,培智学校教育质量下降是必然的。

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为培智学校与特殊家庭合作提供了一个契机。《方案》提倡以智力落后儿童生活活动为课程内容。我们知道,家庭环境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学校课堂模拟情境中训练学生形成生活技能时会面临许多困难。即使我们这样做了,学生回到家里也需要有机会运用在学校学到的各种生活技能。如果能取得家长的配合,那么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生活技能在家庭环境中不断得到强化,教师辛勤劳动的成果就会得到巩固。

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家长咨询责任,一方面是要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帮助家长树立教育孩子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保证孩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连续性,承担做家长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家庭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以下好处:首先,可以减轻培智学校的负担,使得培智学校有精力抓好学校教育;其次,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如果家庭能够正确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就会在孩子上学期间以及离校以后都能为孩子提供连续的支持;再次,家庭承担起教育责任,在为孩子提供教育的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共同探索孩子的发展规律和有效途径。这样,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得到最佳发展。因此,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培智学校应该建立一套针对残疾儿童父母的特别咨询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家长咨询责任,不仅仅指的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的改变,而是培智学校的办学方式和学校职能的改变。如果单凭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的改变来为家长提供一定的教育咨询,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那只是从眼前利益出发。没有培智学校办学方式和教育职能的转变,就不能保证培智学校的长远发展。

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咨询责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与特殊儿童家长的沟通能力,以保证教师和特殊儿童家长之间能够有效的沟通。可以通过让父母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家庭作业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得到家长的帮助。

第二,成立家长咨询中心,定期为家长提供培训,教会家长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保证学校教育成果在家庭中的应用;向家长宣传我国特殊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服务,为不同类别的孩子能够得到合适的教育提供信息支持,如:自闭症的孩子应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有残余听力的孩子应该及早到专业部门进行言语康复训练等。

第三,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指导家长交流与学习,发挥家长的互动作用。有时这种咨询优于教师的咨询。

3.提高培智学校教育的社区干预能力

众所周知,我国培智学校一直是采取“班级授课制”这种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于个体间差异不是很大的普通儿童来说,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同时对大量儿童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培智教育发展的初期,学校的教育对象是轻度智力落后儿童,学习的内容是传统的学校科目(只是在程度上打了折扣),因此,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还不是很明显。而目前针对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设计的《方案》,实用性课程目标已经成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些与智力落后儿童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技能,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学校中完成,显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点,以社区为基础的真实情境性教学策略就成为首选。

以社区为基础的教学就是在学生社区生活的自然情景中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康复。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地点有了很多的扩展,教学场所从教室转移到了室外,从校园里转移到了校园外,转移了到社区里。

提高培智学校教育的社区干预能力就要求培智学校能够主动进入社区,利用社区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样可以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力和活动动机,增强他们的记忆,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对社区的干预,也使得社区组织对本社区内特殊儿童的现实情况以及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特殊儿童离开学校后顺利的融入社区生活早作准备。这样,培智学校、家庭和社区可以形成一个教育系统,共同担负起特殊儿童的教育任务。当然,在特殊儿童离校后的社区生活安排方面,政府有更大的行政权力。但是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更了解学生,更懂得教育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智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行动责任。

提高培智学校教育的社区干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开发与社区文化相适应的生活技能课程。评估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可能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环境对学生的期望,将这些期望与学生的生活技能课程结合起来,教授学生以后在这些环境中生活所需要的技能。

第二,学校演练与社区运用相结合。以社区为基础开发的课程内容在学校中演练以后,再到社区的真实情境中具体运用,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一是能保证学生更多的学习动机,二是能保证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从而保证学生能形成在社区中生活需要的技能和习惯。

第三,充分利用社区中的潜在力量。社区中会有很多退休老人,他们有爱心、有责任心、有知识还有时间。经常组织一些学生和退休老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可以增强对学生的适应能力训练,如沟通能力和社交技能。

三、结语

教育职能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职能,学校应该为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生的持续发展负责。培智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在应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时,不能消极坐等,更不能无所作为.而应及时转变观念,强化教育职能,承担起特殊教育机构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陈云英.培智教育学校办学情况调查与建议.教育研究,2007,(11).

[2]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2007.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篇7

【关键词】随班就读 历程 反思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62-02

加大发展特殊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中国现阶段特殊教育的安置形式以特殊儿童少年进入特殊学校和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两种方式为主,至2011年我国特殊儿童少年在校生总数为39.87万人,随班就读人数为22.52万人。①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且将长期并存,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最充分地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随着随班就读学生人数的增加,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班就读教育质量成为近几年特殊教育关注的焦点,对随班就读的发展进行必要回顾与反思,以期进一步推进随班就读质量的提升。

一 发展历程

1.自发阶段

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形式反映一定时期的特殊教育理念及国家的特殊教育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普及教育的要求下,我国特殊教育也随之得到长足发展。1978年以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办学形式以单一盲聋学校为主,少数轻度智力障碍的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但是早期的这种随班就读还不是理性的教育政策而是受当时教育条件所限的无奈之举。

2.实验及推广阶段

从1987年开始在全国15个县市进行随班就读的实验实践研究,并总结相关经验,呈现相关研究成果。1987年12月国家教委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大多数轻度智力落后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首次在国家文件中出现“随班就读”一词。1988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并出台普通教育机构招收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政策,所以此后随班就读的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这一时期随班就读大量政策的出台主要源于特殊教育资源的不足,特殊学校的数量和规模不能满足特殊儿童少年入学接受教育的要求。

3.全面推进及普及阶段

1994年5月国家教委在江苏盐城召开全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会议,总结各地经验并规定了政府、普通学校以及特殊学校在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中的职责。②1994年7月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中规定特殊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成为普及义务教育提高特殊儿童少年入学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标志着我国随班就读政策和理念初步成型。21世纪,有关特殊教育的法规、文件更是不断出台或修订。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19条第2款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随着这一系列法规文件的出台,随班就读人数大大增加。

二 总结与反思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的高速发展,特殊教育的目标也从最初以提高特殊儿童少年入学率转为提高特殊教育质量。随班就读亦如此,这也是实习教育公平的终极体现。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班就读的实施,还存在诸多最终影响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因素。

1.内部构成因素

第一,目标设置。目标设置不具体是影响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1994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中提出,“学校应当安排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活动,补偿生理和心理缺陷,使其受到适于自身发展所需的教育和训练,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③这是首次明确对随班就读提出教育目标,德——“学校应当对残疾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逐步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精神”;智——“对视力、听力语言残疾学生的教学要求一般与普通学生相同,特殊情况允许有适度的弹性。对轻度智力残疾学生的教学要求可以参考弱智学校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作出安排。对重度智力残疾学生的教学和训练也应作出适当安排”。可以看出该文件试图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教育目标以指导随班就读工作,其中关于视力、听力障碍学生的要求也基本是恰当的,但是,对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业目标却是不明确的,而我国随班就读的学生又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所以,目标不明确是智力障碍学生随班就读质量低下的原因之一。2003年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开展建立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县(区)工作的通知》也只大概提出“使广大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少年能够顺利进入普通中小学,并能留得住、学得好”,对“学得好”的标准也没有具体说明。

第二,课程设置。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没有恰当的课程就谈不上恰当的教育。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是随班就读中主要的问题之一。随班就读的初衷是让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融合在一起来获得学业和身心上的最充分发展,随班就读学生通常与普通学生一起接受相同的课程体系与安排,如上海市有随班就读的学校特殊儿童课程与普通儿童课程完全相同的占93%以上,有的学校甚至100%使用普通学校课程。④但是特殊儿童毕竟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语言等方面与普通儿童有明显差异,所以这种充分发展不会自动出现,只有课程符合特殊儿童发展的要求才能有效促进其发展。普通学校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显然还没有充分考虑随班就读学生的需要。

另外,在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也存在“一刀切”的现象,不能照顾到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

2.外部支持和保障因素

第一,师资队伍。师资是教育的灵魂和基础,事实上随班就读的教师除了应有的特殊教育理论方法外,还应具有随班就读学生家长咨询指导、学生升学、就业专业指导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技能等能力。在我国,绝大部分普通学校并不配备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普通教师也通常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这势必影响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以条件最为优越的北京、上海为例,2010年北京市随班就读的教师中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的只占教师总数的6%,而且工作年限短;67%的教师只有1~2年的经历,经验不足,兼职较多;70~80%的教师兼任每周6节以上教学任务,显然没有足够精力放在随班就读工作上。⑤上海市,2010年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844所,没有配有专门或兼职随班就读资源教师的学校占69%,随班就读教师没有参加过特殊教育培训的学校占43%。⑥教育部2007年对随班就读师资的调研结果也表明只有37.8%的随班就读师资接受过特殊教育培训。这样的师资状况必然制约随班就读质量的提升。

第二,硬件设施。硬件的投入是教育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可以说我国对教育的投入正在逐步加大力度,但是随班就读的投入仍是整个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据教育年鉴公布的官方数据,1998~2008年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经费总数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增加,10年净增加22.58亿元,而占特殊儿童在校生人数6成以上的随班就读经费则增加缓慢,除了个别省区教育厅有专门的常规性的随班就读经费外,大多数地方都没有专门的拨款,有16.05%的随班就读学校上级部门从来没有专门拨款,38.46%的随班就读学校有上级拨款但非常少且不是常规性拨款。⑦以资源教室的建设为例,截止2012年,北京市随班就读学校1091所,随班就读学生5616人,资源教室148个,⑧显然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且资源教室的设备、功能单一,也不能满足特殊儿童多方面的需要。上海市未建资源教室的学校占随班就读学校的69.67%,有的学校是因为场地、资金,而有的学校是不认可资源教室。⑨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努力探索如何提供随班就读的有力保障。

三 改革建议

在一定时期内,扩大随班就读规模,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要求,以下建议以期对促进随班就读发展有所促进。

1.保障经费投入

随班就读是我国和国际“全纳教育”“融合教育”“去标签化”等思潮结合的产物,是符合我国实际的有效的特殊教育模式,因而特殊教育经费应当更多地投向随班就读的学校,保障基本的需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除了国家拨款专款专用外,地方财政给予专项配套拨款,更重要的是保障这些资金能真正用在随班就读的学生身上。同时,要保证投入的资源能充分使用,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促进随班就读师资专业化发展

我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都明确要求师范院校和有条件的综合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使更多有可能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了解和掌握特殊教育的理论及技能。对于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教师应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除普通教育技能外,可从职前教育、职后培训等方式获取相关资格准入证书。在付出更多精力承担更多责任的同时给予相应的匹配待遇,在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以增加岗位的吸引力,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进入该领域。

3.设计随班就读合理的课程框架

随班就读的课程实现普通课程和特殊课程相结合,学习普通课程使特殊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课程(如定向行走、手语),或根据个别化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内容。同时两类课程之间要有相应的契合点,真正实现“融合”的精神,使随班就读的学生能顺利地升学就业。

4.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质量监控

普通学校普遍负担都很重,大多数学校都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顾及随班就读的质量,而各地对于如何监督、评价学校工作也没有具体要求,所以事实上随班就读开展的效果不容乐观。制订不同类型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指标为实施随班就读的学校提供工作依据、为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监控评价提供依据是必要的。这就要从政策法规、教育主管部门、随班就读的实施学校等多方面入手,才可能真正实现随班就读质量的提高。

注 释

①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2011

②肖非.中国的随班就读:历史·现状·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05(3):3~4

③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教基〔1994〕16号)

④⑥⑨于素红.上海市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4)

⑤⑧孙颖.北京市资源教室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3(1)

⑦王洙、杨希洁、张冲.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5):13、17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篇8

特殊儿童需要特殊教育。而什么是特殊教育呢?特殊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使用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青、少年)所进行的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

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对不同种类特殊儿童的教育又可分别成为盲童教育、聋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超常儿童教育、言语障碍儿童教育、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教育、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等。

二、让特殊儿童得到有效的教育

那么如何让特殊儿童得到有效的教育呢?下面是我的几点看法。

1.运用多智能理论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

传统的智能理论,往往以IQ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智能高低,那些在IQ测试中不能合格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低能儿”,被学校教育淘汰。而以这种的线型思维方式来评价学生,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完全背离的。而多智能理论与其却不同。多智能理论即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其1983年出版的著作《心智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智力定义和测量手段提出了挑战,拓展了对人的智能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对传统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开放性、兼容性很强的理论,鼓励人们用一种多维角度看待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它也特别适合当今特殊教育的发展。它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至少还有其他5种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它关注的问题是“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学生的智能无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强弱的差别。因此我们应该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通过适当教育强化促进他的长处,促进各种智能协调发展,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我曾经有这么一个学生,他的语数外三门主课的成绩没有一门合格,我们都几乎对他失望了,可是在一次课余时我意外发现了他在英语书的空白处画了窗外一棵月季的素描,简直惟妙惟肖。原来一直被大家智力低下的后进生,在画画方面却有着难得的天赋。我们差点就把这个孩子给埋没掉了。之后我就一直鼓励他,很快他的天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2.处理好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

很多特殊儿童都有学习障碍、行为失常的表现,产生的原因非常多。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如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和外部因素(如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两方面。事实上,在形成学习困难的过程中,这些因素可单独作用,也可能相互作用。

1)生理因素:一些儿童学习困难可能与脑损伤、脑发育不良、遗传、感染或营养不良有关。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的组合都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

2)例如,一个一年级的6岁儿童,他的口头语言达到6岁水平,但在知觉-动作技能上的发展可能只达到3岁水平,不良的知觉-动作发展影响了他的学习,因为与语文、数学学习有关的识字、认数等学习技能的发展与知觉-动作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3)环境因素:儿童生活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对儿童的学习有很大影响,家庭关系不完整、不和睦,常常使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而造成学习困难。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会使儿童对学习产生焦虑或反抗情绪,而过分的放任则会使儿童责任心不足,行为放纵,影响学业。老师的期望过高及不合适的学校教育也会限制某些学生的发展。

那么怎么来处理好他们的心理问题呢?首先,我们平时对待特殊学生都可采纳“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原理方法进行多方位辅导,即多支持、鼓励、接纳、安抚,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加强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稳定的情绪,促进发展健全的人格。对一般行为问题可以采用行为矫正法,如标记奖励法、忽略消退法、暂时隔离、厌恶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替代疗法等;或者进行专门训练,如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训练等。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或者联合运用。如果严重情绪、行为异常难以控制或造成危害时,如严重的攻击行为、兴奋躁动;严重抑郁、焦虑情绪;弱智伴有重性精神病,应马上转介到医院,找专科医生进行治疗,如药物干预、住院隔离等。我校就有这么一位学生,在上课时她有时会突然大吵大闹,或是突然闯进其他正在上课的教室,情绪一直处于亢奋状态。该学生的班主任即时与她家长取得了联系,把她送往了医院进行治疗,不但那位学生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而且维持了学校的正常秩序。

3.做好特殊儿童的家访工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