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8篇

时间:2023-11-01 10:05:17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篇1

【关键词】音乐 艺术功能 实用功能 本质

在音乐教育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大肆宣扬音乐的一些实用功能,比如开发和提高儿童智力、对孩子在道德上与品格上的教育等等,所以导致音乐教育成为以开发儿童智力、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而忽略了音乐艺术的真正审美功能。对于这种现象,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做了生动的比喻:“如果把音乐比作一条狗的话,那么音乐的那些实用功能就像是狗的尾巴,应该是狗摇尾巴,而不是尾巴摇狗,音乐的本质应该在于给人一种审美的满足。而音乐教育也应该是一种审美经验教育。”

雷默的观点批评了当下音乐教育界大肆宣扬音乐实用功能的做法,提出了音乐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审美经验教育,音乐的功能在于让人体会到美的存在,而不是对人进行一种道德的宣传、伦理的教化。那么音乐到底有什么样的功能呢?是不是应该在音乐的课堂上摒弃音乐道德教育等内容,而以音乐的审美能力教育为主呢?我认为,音乐所具有的功能既有获得审美满足的艺术功能,也有教化、宣传等实用功能,两者是并列存在的,不能撇下任何一方而抬高另一方的功能,所以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的两种功能都应该得到重视,下面我们可以分别从音乐的艺术功能和实用功能来进行分析。

一、音乐的艺术功能

音乐具有艺术功能,所谓艺术功能是指对人类心灵的一种人文关照,是对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慰藉。音乐不能直接给你带来任何物质性的、立竿见影的帮助与影响,因为音乐的目的不在于物质性,而在于精神性。如果缺少了这种心灵的关照,那世界将是一个冷漠、黯然的世界。艺术便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这种心灵关照而创造的一种行为方式,而音乐艺术又有其独特的优势。

音乐不能像视觉艺术那样给人以直观的艺术形象,也不能像文学艺术那样给人以语义内容的具体描述。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的符号,它只能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方法来传达信息。当我们接受到音乐的声音信息时,我们只能在脑海里想象出音乐的形象是什么,这就给了欣赏者一种想象的自由空间。当你听到舒曼的钢琴曲《童年情景之梦幻曲》时,你已身回童年梦境,乐曲的旋律平缓,节奏舒展,用音简洁,在单纯与平静的音乐氛围中,你仿佛已穿越了时空的限制,回到了梦幻、温馨的童话王国,曾经的欢笑、哭啼、追逐、嬉戏,高山、草地、池塘、绿林,在这短短几分钟的乐曲里,连续在脑海播映。这种想象是一种欣赏者内心的感性想象,而这种感性想象可以超越一切时空的阻碍,使人在精神性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让人发现最原本的自我,而在这种发现的过程中心灵再次得以净化,得以升华。而这也恰恰就是音乐的艺术功能所在,使人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生命的存在,而成为一个有灵魂的人的存在。从这一方面讲,在音乐教育中,当然不能忽视音乐的艺术功能。

二、音乐的实用功能

音乐也具有实用功能,所谓实用功能是指音乐被用于教化、宣传、教育、科学利用等。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儒家的音乐思想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为什么儒家思想认为音乐最擅长改变风尚习俗和道德教化呢?因为音乐对人的内心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西方音乐史上,从古希腊时期就提出了音乐的道德与教育作用。柏拉图提出了音乐美育的观念,认为音乐的美与心灵的善是不可分割的,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所以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道德上的教育,从而使音乐发挥其社会作用。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篇2

关键词:健美操;教育功能;艺术欣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212-02

健美操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有氧运动,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持续时间较长,运动难度属于中低范畴,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主要目标在于锻炼人的心肺功能,是一项能够有效强健体魄、改善身体循环、排除脂肪、维持身体健康轻盈的运动。而且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形体美,改善人的仪态,因此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健美操都有着很好的发展势头。但近年来,随着更多新兴运动的陆续产生并迅速发展,健美操面对着逐渐被社会遗忘的趋势,因此,只有对其优势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找出能够充分发挥出其教育功能与欣赏价值的途径,才能确保健美操在当前新兴运动层出的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健美操的教育功能

当前我国全面步入素质教育的阶段,国家也开始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的发展,而且对于学生的体魄、仪态、心态、精神面貌也有了更加明确的培育要求。虽然许多院校已开始寻找各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素质,但多数依然停留在丰富知识体系的层面,并未注重对学生体魄与精神的培养。但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并非单纯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而是要将学生培养为精神饱满、心态积极、身体健康、姿态优雅的新时代优质人才,这也是当今社会企业对人才的最基本需求。因此,国内的院校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育,确保学生能够有更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状态作为其发展的支撑。而健美操则正是能够全面提升学生身心综合素养的有效渠道。就教育功能来说,健美操的教育功能是十分全面的。

(一)陶冶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

健美操是一种具有欣赏性的运动,其每个动作中都蕴含着韵律美、力量美及柔韧美与人体的线条美,也展现着积极、正面、欢快的现念。此外,健美操还分为搏击操、踏板操、水中健美操等许多种类,每种健美操类别都有着自身的独有特点,会带给学生完全不同的视觉冲击,而且不同的配乐与动作编排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独特美感。随着节奏、动作频率与动作幅度的变化,更会让人学生在学习与欣赏健美操的过程中对美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可以说健美操对陶冶学生思想来说,是最具优势的选择。

(二)强健体魄,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

健美操这项运动,本就是为强身健体而产生的,致力于通过韵律性的全身运动来提升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肌肉强度以及柔韧性等,而且难度并不是学生无法企及的,总体来说是中低难度、高强度的运动。当今我国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很大,根本没有时间顾及身体,但强健的体魄才是支持其学习与生活的最基础要素,所以只有身体的健康得以保持,学习才会更加有效率。而健美操则是能够充分提升学生各项身体机能的运动。哑铃操、杠铃操以及搏击操等力量型的操,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肌肉强度,促进血液循环,提升抵抗力。而健身球操、水中健美操等柔韧性的操,则能够提升学生的柔韧性与平衡感,而且能达到校正体形、柔性排除体内脂肪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有效改善学生浮躁、耐心不足的问题,使学生更加有耐心,达到修身养性的目标。许多学生因迫于学校、家长的期待与要求以及自己对于就业的紧迫感,都在日复一日地埋头在书海中不断学习,但却从未意识到如果失去健康,那么一切的努力都将成为徒劳。所以,无论是学校、学生的父母亲人,还是学生自身,都应当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意识到健美操对于改善学生体魄的重要作用,使健美操强健体魄的作用得到最好的发挥。

(三)调动情绪,改善负面的心态

积极、正面、开朗、勇敢、自信的心态,不但是支撑学生学习的核心因素,也是确保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因素。当前社会上的每个企业对于员工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及自信积极的心态。如果学生的精神状态一直是无精打采、积极负面的,其学习成果自然不会理想。而健美操则是一项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情绪、改善学生心态的运动,其配乐普遍是节奏感很强的、能够充分激发人体内动力的强劲乐曲或欢快乐曲,让学生跟着音乐、随着教练的口令动起来,在感受音乐与节奏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忘却一切不愉快,而且能够使体内的压力得到充分的宣泄。力量型的操可以调动学生的力量,提升自信心,让学生的力量在踢腿、挥拳等动作中得到释放。而柔性的操则能够让学生的烦躁心态逐渐趋向平淡,更加淡然地去思考,提升耐性,达到修身、修心的目的。学生可以在挥汗如雨、酣畅淋漓的训练过程中,遗忘外界带来的所有压力,回归本真的自己。

(四)改善仪态,让学生体态更加优雅

一个人的仪态,是决定着企业对其第一印象的核心因素,坐姿、站姿、走姿,姿态上的每个细节,都是外人判定一个人素质的基准。所以,学生想要在后续的社会发展中更加有竞争力,就要矫正其不正确的姿态,而健美操最为主要的功能之一便是纠正姿态、修正体型。力量型的操注重体现气势与自信,可以纠正驼背、探头、习惯性低头等不良姿态,呈现出更加刚正、自信的姿态。柔性的操则能够在矫正体形、挺拔身姿的同时让学生的站姿、坐姿与走姿更加自然,不会显得生硬,这样一来也能够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给人更好的印象。姿态得到改善,学生会在与人交流和交往时显得更加自信,摆脱因不良姿态凸显出的不自信、胆怯、粗俗和生硬等印象,这对学生的一生都非常有益。

二、健美操的艺术鉴赏

健美操同时具有教育性与鉴赏性。无论是团体操、搏击操、动感单车等日常的健美操类型,或是专业的竞赛性健美操,都能够在观赏时带给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的享受,提升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特别是竞赛性的专业健美操,其对韵律、节奏、参与人员之间的配合以及动作的难度,都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在观赏中,学生能够更加明显地感觉到成员之间的高度统一性与协调性。而且能够随着乐曲以及表演者的动作变化,深入感受表演者希望营造出的意境,或空灵,或热烈,或欢快,或刚劲。表演者的表现方式不同,诠释出的感觉也会完全不同,情感也会完全不同,非常值得分析与研究。

(一)传统健美操的鉴赏价值

传统健美操的类型是较为丰富的,这也使其鉴赏性有了进一步提升。例如,动感单车的表演,传达出的是自然、青春、热情、积极、健康的感觉,通过观赏,能够充分感受到表演者在表演中所传达出的青春、阳关美感,如同海滩上的阳光一样,清新、热烈。搏击操传达出的则是刚毅、强劲、自信的力量美,注重让人感受到如同拳手一样的帅气与野性。柔性健身操传达出的则是高雅、柔韧、淡然的自然美感,注重让人感受到如兰、竹一样的雅致之美。每种操的美感不同,传达出的理念也各不相同,这便给予欣赏者更加多元化的欣赏体验。正是这样的多元化欣赏,才能够充分满足当今学生的多元化艺术需求,在欣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专业竞技性健美操的鉴赏价值

相较传统的健美操来说,专业的竞技性健美操是经过更加系统的人员选拔、技能训练以及演出编排的,因此,就观赏性来说,必然是要比普通健美操更胜一筹的。首先,竞技性的专业健美操,在人员的选拔上更加重视整体性与统一性,在表演时,也会带给观众更加舒适的观赏体验。其次,在动作的编排上,竞技性的健美操会更加注重技术性,难度也会更高,在欣赏时,抛接、层叠等高难度的动作,会让观众感到更加惊艳,受到视觉上的冲击。最后,在演出编排上会更加专业,更加注重选曲与表演动作的协调性以及表演的整体意境。因此,在观赏时,观众能够更加明确地感受到整个表演所要表达的主题与情感,在感受与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思想上的熏陶。

三、结语

近年来,素质教育开始大规模普及,成为国教育领域的主流趋势,毫无疑问,人的各项素质中,身体与精神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充分探讨了健美操对于改善学生身体与精神状态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是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精神境界与鉴赏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多方面的分析结果来看,健美操的学习与鉴赏必然是今后我国教育领域实行全面素质的主要趋势,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其最终的教育目标都是身心的全面发展。所以,教育领域只有认清趋势,将健美操的学习与鉴赏更好地渗透到教学当中,让学生在提升知识量的同时,能够借助健美操来缓解身心压力、改善体育精神状态,才能够以更加充沛的精力以及更好的心态迎接今后的学习与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加玲.健美操的教育功能与艺术欣赏[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1).

[2]吴平.健美操对体质弱势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6).

[3]郭瑞平.健美操文化及其社会价值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5).

[4]王跃慧.浅析时尚健美操在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5,(4).

[5]李沛,马鸿韬,孟宪君,等.健美操概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篇3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实践;德育;效度

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人才的综合素质及思想政治基础。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有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现实意义分析

在结合高校办学实际、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既符合中央有关政策导向,也契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

第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实践证明,以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第二,有助于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艺术的德育功效是指艺术作品通过影响人的审美感觉、知觉、意志等,有助于人们形成对社会和人生中美丑、善恶、荣辱的正确认识,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明确指出:“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内在价值观念。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功效不仅表现为艺术形象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对社会实行政治、道德等方面的作用,而且还表现为艺术以文化活动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情感、思想乃至整个精神世界,并引导这种精神世界反作用于客观现实,通过“精神―实践”的方式来参与世界,促进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第四,有助于培育与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在高校开展艺术教育与实践,是传播先进文化、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大学生提升人生境界,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艺术教育与实践,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主旋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操上得到陶冶,素质上得到提高,精神上得到升华。

二、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基本路径选择

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找到其与德育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尤其重要。笔者结合所在单位近年来在艺术教育与实践方面的积极尝试,作一初步小结。

第一,艺术教育教学应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我校为例,学校按艺术教育课程的特点,科学规划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由艺术素养必修课程、艺术素养选修课程、艺术素养渗透课程和艺术素养潜在课程组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艺术素养必修课和选修课是学校实施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我们开设了“艺术基础”、“大学美育概论”、“音乐艺术鉴赏”、“舞蹈艺术鉴赏”等18门艺术素养选修课程,每门课程都明确了教学主要内容、课时安排、考核评估办法。

第二,艺术教育与实践应突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主题。鲜明的艺术活动主题,不仅能够提升艺术品位,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真挚情感,体现艺术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以及建党90周年,我校先后组织了“为中国喝彩・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祖国万岁”、“祖国颂”、“祖国万岁”等主题的大型歌咏比赛、艺术展演,在校园里唱响红色经典歌曲、演绎红色经典舞台剧目,受到师生热情追捧。在开展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我们也精心设计选题,紧紧围绕“弘扬民族精神、肩负神圣使命”,先后确立了“前进!进!”、“我和祖国”、“激扬青春,放飞梦想”等主题,设置了“诵读红色经典诗歌”、“红色影视评论”等活动环节,抓住育人宗旨,沿着艺术教育主线,融入思想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教育活动。

第三,艺术实践活动应凸显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校内实践平台构建上,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举办的“五星”大赛(歌星、舞星、笑星、乐器之星、主持之星)、学生寝室艺术设计大赛、经典名剧鉴赏之夜等一系列艺术活动。在校外实践平台构建上,我们主要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爱国主义志向。我们坚持把艺术素养教育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送文艺上抗洪大堤”、“大学生艺术团走进革命老区”、“为地震灾区献上一支歌”等50余场艺术实践活动。艺术实践活动的举办,对于引领广大学生知国情、受教育、立大志有着积极作用。

第四,日常艺术教育应高扬团结、奋进主旋律。要始终把艺术教育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精神、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结合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艺术教育与德育结合。在日常艺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全面发展。我校经常邀请艺术名家来校讲课、表演,把高雅艺术“引进来”。先后邀请到了著名钢琴家石叔诚、著名歌唱家郭颂、湖南交响乐团等一大批名家或艺术团体来校演出,为校园带来了高雅清新的艺术气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培养了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三、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德育效度分析

从我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实际成效来看,对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德育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校艺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开展艺术素养教育是我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长期坚持,常抓不懈。早在1996年,学校就曾在全国公共艺术教育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学校把开展艺术素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艺术素养教育的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2004年,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成果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坚持把艺术素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学校开展的“实施‘三高工程’[3],构建以艺术素养教育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形成了鲜明特色,教育部社政司曾发来专函([2002]184号)就该经验进行调研。2008年,该成果被评为“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并在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评比中获得奖励。2009年3月,学校教学改革成果“地方理工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艺术素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艺术素养教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人文素养

艺术素养教育的深入开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人文素养,激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素养教育成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中最富有创造力的部分,素质教育结下了累累硕果。

第一,在各级各类艺术竞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在全国第一届、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我校成绩居全国高校前列。在2005年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我校18项作品获奖,其中舞蹈《风帆起洞庭》现场展演并获得一等奖,学校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2009年3月,我校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再创佳绩,13件作品获奖,其中6件作品获得一等奖,总成绩名列全国高校第二,学校再次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

第二,艺术素质普遍提高。对2005届和2006届毕业生的两次调查情况表明,对“大学生艺术素养基础理论应知应会”的掌握了解情况,两届毕业生分别为73%、85%,而他们获取艺术知识的途径90%以上是通过艺术素养教育。在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创造美的能力也明显增强。

(三)艺术素养教育激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认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理工类院校大力开展艺术素养教育,调整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近5年来,学生在全国、全省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中获奖331项,其中参加全国第九届“挑战杯”竞赛获二、三等奖各1项,成绩居全国高校第28位。据统计,近两年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竞赛中获奖科技作品、科普论文、科技论文达150多项。

(四)艺术素养教育健全了学生的人格构成

艺术素养教育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审美能力,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校园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正确的美丑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了学生自我意识的主导。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对假、恶、丑的无情鞭挞,成为了学生的自觉行为。校园里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的风尚日趋浓厚,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投身基层已成为大多数毕业生的自觉行动,一批批毕业生主动申请到西部等贫困地区工作。学院涌现了被誉为“希望之星”的全国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集体体育系108寝室、全国网上第一例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捐献者陈欣等一批集体和个人典型。学院也先后被评为“全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从1994年至今连续15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篇4

 

关键词:合唱;合唱教育;素质教育 

 

合唱这艺术是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常有指挥,或有伴奏或无伴奏。它要求歌唱集体在音响上保持高度统一与协调,它不仅普及性很强,而且参与面也十分广泛。人的声音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具有着独特的优越性,人的嗓音可以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合唱音乐美的陶冶中,审美、协调能力和集体主义思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是学校音乐课内及课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合唱发展的历史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产生了合唱这种艺术形式。合唱特征的群众歌唱形式开始出现在了原始部落的打猎以及后来的农耕、战争、祭祀、宗教等活动中,都具有劳动号子一领众和的特点。我国民歌中的辅助性旋律和支声声部的演唱形式,戏曲比如川剧中帮腔的形式等都是存在于民间的合唱形式。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中,无论是在教堂里,还是在宫廷里作为贵族音乐的形式,以及后来在歌剧、交响乐中作为表情、表意的重要手段,合唱这种表演形式都显现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古往今来的作曲家,无不问津于合唱的写作,并且大多数著名的作曲家都为人们留下了令人传唱不息的合唱作品。例如:16世纪尼德兰乐派作曲家拉索的《回声》,18世纪莫扎特的《安魂曲》,瓦格纳的《婚礼合唱》,亨德尔的《哈利路亚》,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等都是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经历了数百年岁月的流逝,但仍然是专业和业余合唱团所经常演唱的保留曲目。欧洲社会音乐教育的发达,群众性的合唱活动的普及,也大大地促进了合唱艺术的发展。 

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是在上个世纪末西方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流传基础上,随着“新学”兴起而形成的“乐歌”运动,这个基础是十分重要的,是中国合唱百年历史的重要基础。“五四”运动后,中国城乡群众歌咏活动日益活跃起来,中国合唱音乐才真正有了发展,出现了众多的优秀作曲家和优秀合唱作品。例如:李叔同的《春游》,黄自的《长恨歌》等。在抗日战争期间,救亡歌咏活动一浪高过一浪,校园内外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到处飘扬着爱国和抗日的歌声,掀起了全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高潮,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合唱作品出现在我们面前,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星海是我国第一个用“大合唱”的形式来表现现实斗争和人民生活的作曲家,《黄河大合唱》这部经典作品,成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的一个精彩范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蒸蒸日上的群众性合唱活动鼓舞着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新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去,我国的合唱事业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业余合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批专业指挥走出专业团体进行业余合唱和业余指挥的辅导和教学,使我国合唱水平登上了一个高水准、高水平的全新台阶。伴随着现代教育体制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合唱逐步走入校园,走进课堂,一些音乐教科书编入了二、三、四声部的合唱歌曲。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如瞿希贤、张文纲、李焕之、施光南等人,对合唱曲创作的辛勤耕耘、大胆探索,使合唱艺术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辉煌的成就。 

二 合唱教育的本质 

在合唱的训练中,我们非常强调声音共性的统一。在排练中非常讲究合唱的音色、音量、力度、音准、节奏的和谐与统一,演唱中的气息、咬字、吐字、行腔及情感的表达也要在共性中得到统一。因此,当一个个性突出的人参加合唱训练后,他第一步要适应集体的需要,不断收敛自己的个性,控制自己的声音,不能过分张扬、随意、任性。随着现代和谐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协作意识越来越强,通过参与合唱的训练,能够很好地培养人的适应能力、自制力及合作意识,使之得到锻炼和启示。 

在艰苦的合唱训练中,随着集体演唱技能的不断提高,个人演唱技巧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追求艺术的完美,对艺术创作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就是主动向困难挑战的意志磨练过程。在合唱队里我们始终强调没有“我”,只有“我们”,这就使得合唱队的队员们始终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荣誉感,队员们互相配合、相互关心,还要善于学会倾听。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学会相互倾听是多么不容易

[1] [2] [3]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为以后的自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事业的前进扫平了很多障碍。

享誉世界的具有500年历史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演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有谁知道他们背后训练的艰辛。合唱团招收学员并进行培养,不收任何费用,但要被录取,则需有相当过人的聪敏与天赋。合唱团团员全体住校,以校为家,孩子们每天除了一般的必修课程、音乐课程外,还有艺术修养方面的学习及训练,比如舞台上的动作、台步、鞠躬、谈吐等。合唱团是一个大熔炉,孩子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团员们到了变声期就退役了,但他们仍然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舞台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奥地利政府的各个重要部门,高级管理人员中多数为以前在维也纳男童合唱团的团员,童年时代的合唱经历使他们得到人们的认可、尊重和信任。童年时代的合唱团演唱经历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修养,完善了他们的人格,这段经历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三、合唱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世纪的到来,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重视“学会共处”这个做人做事的基础,积极培养人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在普通学校甚至高校开展合唱的演唱与教学,是实现审美教育,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笔者曾有幸参加了两届由中国高等教育委员会音乐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市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合唱指挥高级研修班,培训地点设在天津大学,担任示范的合唱队是天津大学的北洋合唱团。今年这个合唱团在全国的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了银奖的好成绩,但这次深入接触了这个团队才具体知道,原来这群可爱的大学生们没有一个是音乐专业的学生,而且天津大学是一个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大家凭着对音乐及合唱的热爱走到一起来,大家自发地组织排练,练习曲目,这种集体的学习和创造过程使参与者在领略音乐艺术的真、善、美的同时,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合唱团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这里得到了艺术的提高,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合唱这一手段,队员们可以最直接、最全面地体会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队员们惊人的读谱能力,演唱中整体音色是那么的和谐、统一;各个声部均衡、协调;旋律与和声进行中的纵横交错,主次相对;声部交替中的有序进行,严密精致;指挥与歌队之间的默契配合,互相关注,娴熟的外语交流,对外国作品风格的准确把握以及朴实厚道的学风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但北洋合唱团的孩子们在大三的时候就有用人单位提前来要人。用人单位说,看了大家的演唱,听到了大家的歌声,我们就能感受到和谐、协调、平等、包容、互补、扶助、团结、关心等人际关系的准则在你们合唱活动中都能见到,你们的素养、性格、情趣、意志、态度、思想都是表现的那样积极和良好。这些正是我们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这使我认识到合唱对人的素质提高是十分有益的,也更加认识到合唱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改造社会道德风尚的深远意义。 

合唱艺术要求合唱队员既有表现作品的整体意识,又有独立的声部观念。经过长期合唱训练的人,一般都具有良好的音乐整体感和独立的声部观念,而且感觉敏锐,分辨能力强。合唱队员在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又要注意倾听不同的声部的音色、力度、强弱,千万不能是毫无主见地跟随,也不能是滥竽充数,更不能是“墙头草,两边倒”。因此,当遇到演唱多声部合唱作品时,合唱队员必须有正确的和声听觉能力,丰富的曲式知识来抵抗外来因素的干扰。合唱队员在集体中培养了整体中的独立意识和“抗诱惑”能力。这难道不是合作与独立这一辩证统一关系最有力的证明吗?打个比方说,一个人在集体中,既要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包容谦让,又要互相监督,立场坚定,是非分明。这也正式我们合唱精神所倡导和提倡的。 

关于这些,大多数有实际经验的中国教育家和音乐理论教育家都是身有体会的,人民大众及莘莘学子也是身有体会的。合唱的发展,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反应了人类的心灵活动与追求,也真实地表达了人类的精神寄托,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合唱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了发展,社会又随着合唱的发展而得到繁荣,合唱的功能也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慢慢发生变化,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并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对人类的素质教育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净化和荡涤着人们的心灵。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篇5

今天,“红歌”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载体,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中,不断地选择、融化、整合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体现了革命志士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红歌因其特定的历史而形成, 时代赋予了红歌特殊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意义。与其他歌曲相比,它有着更为鲜活的时代气息、丰富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教育功能。

一、红歌的基本艺术特征

⒈独特的民族性与多元风格

红歌创作根植于传统民歌。它的来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由最原始的民间歌曲填词而成;另一类,以民间歌曲为原料,经过改编、创作而成。所以,红歌的性格往往带有鲜明的地域民歌风格。我国幅员辽阔,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在生活与劳作中缔造了丰富的民歌海洋。很多红歌取材于经典的民间歌曲素材,在旋律和声腔、语言上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风格,并将宣传革命的内容与其曲调紧密相融。因此,其民族的、地域的特征和风格与生俱来,异常突出,形成了以江南小调为代表的“江南水乡风格”,以“信天游”“花儿”为代表的“西北高原风格”等,各地域、各民族的人民都能在红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音调,这也是红歌传唱经久不衰的原因。

⒉鲜活的时代性与生活气息

“红歌”还具有鲜活的时代性。产生于不同年代的“红歌”,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都非常贴近生活。其歌词内容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革命、建设与生活实践场景,呈现出特定的时代性;其旋律也莫不反映那一时期的真实生活和精神状态。如战争年代的《小放牛》《游击队歌》《东方红》等,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红歌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涌现出吴雁泽、李双江、郭颂、阎维文、等一大批歌唱家。其作品更富于时代感,如《我的祖国》《翻身农奴把歌唱》《赞歌》《十五的月亮》《春天的故事》《祝福祖国》等。

⒊广泛的群众性与大众色彩

“红歌”的创作源泉是传统民歌,这就决定了它最为普通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传统民歌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劳动、斗争、生活、娱乐之中,真实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传统民歌的创作多为集体创作,人们在传唱中可以加工润色,而其口头即兴创作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体现了劳动人们集体智慧的融合;它在音域和音区上,适合一般群众演唱,歌词及曲调都可由群众集体改编,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特征,这些特征使民歌的旋律呈现一种大众化色彩。

⒋悠久的历史性与革命记忆

红歌大都是当时历史实践的产物,它是当时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红歌往往真实、生动、感人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蕴含着生动的革命历史记忆。不少红色歌曲和民族歌曲,是在特定年代沉淀多年的文化精华。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一代代人的心中。成为时代的座标。人们听到演唱某首歌。就会想起某个时代。如提倡男女平等的《勉女权》、歌唱祖国的《大中华》、追求自由与人权的《义勇军进行曲》,表达战斗激情的歌曲《游击队之歌》,赞美革命烈士的歌曲《红梅赞》,歌唱领袖的歌曲《东方红》,颂扬美丽山河的歌曲《边疆处处赛江南》,表达改革开放激情的歌曲《走进新时代》等,即是不同时期“红歌”的代表。在抗日战争时期,战士唱着这样的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 任重,妇女的冤仇深……”体现着中华民族渴望复兴的不懈追求和万众一心的钢铁意志。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涌现出一批宣导建设祖国的红歌,如:《我为祖国现石油》《假如你要认识我》等。所以说,红歌不但有着红色记忆,也是历史的见证。

⒌创作的简洁性与质朴语言

每一首流传至今的“红歌”,都经过了历久的岁月洗礼,并在人们的反复传唱中日益精炼、成熟。从这个角度说,“红歌”既是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更是人民大众创造的艺术,是平民百姓真情实感的表达。因此,红歌的歌词、曲调,都显得简洁、单纯、明畅、优美。从曲体结构上看,大多数红歌都是由两句或四句组成的乐段结构。但正是运用这种前后重复、呼应、对比简单的两句体结构或是建立在“起、承、转、合”逻辑关系上的“四句头”, 千千万万首山歌、小调不知咏唱了多少人间真情,并展示出这种简洁结构的形式美。红歌的歌词,语言都非常质朴、精练,但却具有一种感召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二、红歌的思想教育功能

⒈红歌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和有效载体

红歌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红歌不仅歌词美,而且一首红歌就是一段历史,唱红歌可以使人们受到到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早期的红歌在传播革命真理,激发广大人民的觉悟,增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斗志及必胜的信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五四爱国纪念歌》,表现了当时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反帝反封建革命决心;《义勇军进行曲》,表现了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中国人民的坚强斗志与不屈精神;《松花江上》凝聚着中华儿女血泪,激励人们奋力抗击日寇,这些作品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歌的经典之作。欣赏、传唱这一时期的红歌可以让人们感受革命岁月的风云激荡,感受革命先辈们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优美的旋律、鼓舞人心的歌词更易于表现爱国主义的情绪和内心感受,所以说红歌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重要题材,是宣传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绝佳载体,欣赏、传唱红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红歌作为独特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是其他任何方式都不可替代的。

⒉红歌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催化剂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思想与心灵,从而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传唱“红歌”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片面追求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淡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已成为部分人认同的价值观。“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红歌的歌词健康向上,音乐旋律优美动听、铿锵有力。当人们听到红歌时就觉得非常激动,有时也会跟着唱上几句,在一次次旋律起伏和歌词传唱中,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受到振奋,情感得到抒发,生命得到升华,启发人们健康向上、乐观大度,勤奋工作、热爱生活,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⒊红歌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作风的营养品

音乐能把千锤百炼、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凝聚呈现为明显直观、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为,它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的同时就能给人以教育和启迪。优美、质朴、豪迈的“红歌”,不仅能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而且还能得到情感的升华。人们欣赏“红歌”的过程,既是一个享受美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灵净化的过程。在这个欣赏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激发自己内在的豪情、爱国热情以及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为理想和事业勇于斗争、不怕牺牲、大公无私、团结奋进的精神。调整自己的审美观念,完善自己积极向上的人格。因此,传唱“红歌” 《松花江上》,能够促进人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作风。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篇6

关键词: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教育也必须发生深刻的变革。作为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最重要内容和最主要途径,因此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正是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在中小学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教育教师;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编写具有一定质量的、适合地方特色的中小学艺术教材等,中小学艺术教育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今后如何发展,艺术教育的路在哪里?也引起所有艺术教育者的认真思考。

目前,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科学、不全面, 常把艺术技能的掌握作为教育的主要重点,忽视审美修养的培养;其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待艺术教育的重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真正投入去做的较少,多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做表面化的工作。并且中小学里专业的艺术师资较缺乏,部分学校多数存在由略懂唱歌、画画的非专业教师来任职艺术课程的教学,这样必然导致艺术课程教学水平不高,开课没有质量的保障;再次,在中小学中艺术课程开课率较低,在个别地方的学校中仍然存在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艺术课程为数理化等主要升学考试课程让路的教学情况。在此,作为艺术教育者,我们必须清楚认识:普通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的基础素质教育,而不是针对少数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技巧的职业培训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实践的向前推进,以往许多违背素质教育思想的艺术教育观念和行为都必须引起我们艺术教育者应该积极思考并更新我们的艺术教育观念。

1明确艺术教育并非培养艺术尖子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是普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与要求。普通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为主要目的素质教育。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是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作为应试教育“受害者”的艺术教育,理应成为这项“转轨工程”的排头兵。然而,被认为最能促进艺术教育工作的一项得力措施――艺术特长生在升学考试中能获得加分的褒奖,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之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普通中小学艺术教育面向个别尖子生培养的错误做法。艺术教育一旦与升学考试搅在一起,那么,我们交给学生的将极有可能不是艺术本身,而是如何应付艺术考试的方法。我们且不谈这样的艺术教育因此会冷落了多少同样有权利并渴望享受艺术教育的学生,单看那些“从中受益”的艺术骄子,他们接受的是真正的艺术教育吗?恐怕他们接受的只不过是一种与艺术教育的理想背道而驰的艺术技能技艺训的练罢了。死记硬背和机械运用所掌握的枯燥乏味的理性知识和技能技巧,而不是通过赏心悦目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出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和欣赏水平。因此,对于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者必须明确艺术教育的本质,注重全体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欣赏能力的培养。

2强调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以此发挥辅德、益智功能

我们今天强调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和作用,是有现实背景和针对性的。长期以来,我们总习惯于从德和智的角度去规范艺术教育目的,去评判艺术教育的成败,去争取艺术教育的地位,而忽视了艺术教育最本质、最独特的审美功能。强调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并不是否定艺术教育的德、益智功能,恰恰相反,艺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功能的发挥必须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环节才能发挥这方面的作用。艺术教育只有使自身真正成为审美教育,并在审美育人功能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其辅德、益智功能。也就是说,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所具有的辅德、益智功能是艺术教育审美功能发挥的必然产物。这些功能的实现方式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而非显性的、立竿见影的。因此,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如果只片面追求德育、智育等方面作用,那么不仅艺术教育的审美育人功能不能实现,而且其他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也不可能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强调艺术教育功能的审美功能,同样是在强调发挥艺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功能。

3明确艺术教育本质,强调课堂教学的学生的参与性

在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中,很多教师往往在不经意中把艺术课上成了缺乏艺术性的纯知识传授的技能训练课,把学生无形中当成了没有少年儿童特点的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使艺术知识技能教学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并不是反对向中小学生施行必要的、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教学,但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应比学习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只有在学生对艺术有了兴趣的时候,知识技能的教学才可能获得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作为艺术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和目标来加以强调,同时兼顾一定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才可能真正实现我们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价值。

此外,针对艺术的教学特殊性,传统的“听讲”式知识教学模式,以及专业艺术教育的模仿式技能训练模式,远远不能体现出艺术教育的本色。在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浪潮中,我们提出中小学艺术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艺术教学就可能是名不副实的。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并不是矛盾的,相反,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只有教师遵循艺术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设计,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才有可能启发和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艺术教学活动中,真正体验到艺术教育的魅力,创造出具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总之,中小学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艺术教育,提高和完善艺术教育水平是我们每个艺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艺术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在中小学教育中应该使其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我们只有遵循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艺术审美规律,确保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独立地位,才可能真正发挥艺术教育所特有的审美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2]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 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篇7

论文摘要:以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分团委大学生艺术中心为例,浅析学校进行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基本原则以及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与影响,通过艺术教育与实践融洽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达到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总目标。

谈到艺术教育,笔者认为首先是指学校艺术教育,学校艺术教育通常是指通过有关音、体、美等相关活动对学生进行艺术知识和氛围的传授与引导,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对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进行了周密的规划和部署。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陆续将艺术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开设了艺术教育类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如果对这些艺术教育通过相关课程设置来进行普及的话,那么它只是狭义的纯艺术学科教育,而真正需要艺术教育发挥作用的话,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艺术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艺术教育与实践才能相辅相成。

一、艺术教育与实践相统一的条件与载体

由于笔者视野有限,文中谈及的艺术教育与实践都以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为例。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作为一个单独的校区,承担艺术教育与实践的载体是分团委大学生艺术中心。大学生艺术中心本着“以艺育人”的宗旨,从单纯的技术技巧教育中走出来,力求提高艺术教育的美育性能,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在实践中努力开辟丰富多彩的具有展示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第二课堂活动,做到大型活动精品化、中型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经常化,力争创建先进的主流的校园文化。我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提高到普及;由个别艺术尖子人才带向全体学生;由艺术比赛的喜人结果和成绩到艺术活动的育人树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到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从各方面延伸了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涵。

二、高校开展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围绕这个方针和目标,高校开展艺术教育要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

(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公共教育的高校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首先是为了塑造人,要使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强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一般来说,这是“普及”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按照“学校抓提高,院系抓普及”的工作方针,两者紧密结合,推进艺术教育从广度向深度发展。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艺术教育要与学校的第一课堂、第三课堂相结合,以保证艺术教育课程化、规范化、科学化。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必须有丰富、活泼的课外、校外活动的配合和补充,因为作为一种公共课,进入课内的艺术教育课程无论是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大部分的教学训练活动还要在课外进行。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普及化、科学化。

(三)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艺术教育包括学习与实践,前者旨在提高“功能性素质”,后者旨在优化“人格性素质”。从“功能性素质”上升到“人格性素质”就必须要通过实践。“实践高于理论”,没有艺术的实践,特别是没有艺术的情感体验,便无法深刻领会艺术的精神,无法使学生通过艺术知识、技艺的升华,达到鉴赏美、创造美的目的,也就失去了艺术教育的意义。因此,高校艺术教育一定要遵循“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特别要注意加强实践环节,重在提高“人格性素质”。

三、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作用

笔者担任大学生艺术中心指导老师以后,亲自参与到红山学院的艺术教育与实践之中,艺术教育与实践的这种作用与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审美作用

滕守尧认为:“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映方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置身于审美活动之中,获得审美愉悦体验,所以会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能力,并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和谐的状态。”通过艺术教育与实践,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与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因此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培养审美能力、打造审美境界和陶冶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和方法的作用,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的审美教育功能。

(二)艺术教育与实践的辅德作用

艺术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对于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首先是因为艺术是美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启迪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同时,艺术这种形式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目的。因此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感化教育作用以及辅助德育作用。

(三)艺术教育与实践的益智作用

培养大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是全面发展中“智”的要求,而艺术教育对“智”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欣赏的同时,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因此,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对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人才是极为有益的。

(四)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创新作用

艺术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力是经过独特的艺术思维活动塑造形成的,艺术的这种独特性,决定着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具有极其有益的促进功能。通过艺术教育与实践,既能让学生的脑功能和思维功能协调发展,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觉、灵感、想象、创造等创造性思维。可见,以独特性和求异性为主要特征的创新思维,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是能够被很好地加以激发和培养的。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是艺术教育与实践的重要作用。

总之,艺术教育具有多功能的辐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她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形成艺术文化素质,还可充分发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培育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学校艺术教育应该通过开展多种途径的艺术实践活动,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学校素质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达到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47,355.

[2]张国宏.学校艺术教育的功能.中国校长,2007(6).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篇8

一切艺术形式只要以真、善、美作为其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就必然会与道德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着道德观念。艺术教育可以以美导善,具有培养主体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优秀人格的隐性育德功能。如果在普通高校中能够在较为感性的公共艺术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将会为以理性教育为主的传统德育提供有益的补充和支持。但是,要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必须首先弄清楚艺术教育到底能不能和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究竟是否具有可行性。

一、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一些西方艺术哲学观念对我国艺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唯美主义”。一些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开始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中奉行“唯美主义”。他们极力批判在艺术作品或艺术教育中渗透道德观念,认为艺术就是艺术,与道德无关;而艺术教育就是纯粹的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无关。艺术若与道德扯上关系,就玷污了艺术的纯粹性,就是“伪艺术”。而艺术教育若与道德教育挂上钩,则违背了艺术教育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这种思潮对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产生了影响。一些教师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对道德观念采取回避的态度,追求所谓“真正的艺术教育”。那么在普通高校,将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到底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笔者认为:

1.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协同发展,是学校教育实现其最终目标“育人”的需要

学校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这是任何学科都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如此。虽然思想品德教育主要“育德”,而艺术教育主要“育美”,但二者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对象都是普通高校大学生,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不过是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那么,在普通高校教学实践中,为了育人的共同目标,二者应该是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关系,而不应互不相干,各行其是。因此,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渗透德育内容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艺术教育的教育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只顾其审美性而放弃教育性,那种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闭口不谈道德,将艺术教育完全孤立起来的做法,才是真正不完整的艺术教育。李岚清同志说:“美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并进一步指出:“审美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虽然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普通高校美育的主要实施内容和途径,其直接功能是“育美”,最终目标是育人。在实现其育美功能的前提下,借助其自身学科特点优势,为德育的发展出份力,是完全可行的。

2.艺术教育隐性育德功效发挥以其审美功能的实现为前提条件

艺术教育的隐性育德功效是指艺术教育通过艺术形象影响人的审美感觉感知、意志等,潜移默化地促使人们形成对社会和人生中美丑、善恶、荣辱的正确认识,并进一步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在艺术作品中,理融于情;在艺术接受中,情先于理。艺术总是先使接受者受到情感的感染而后才引起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理性思考从而受到教育。艺术教育通过审美情感体验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而非通过理性的道德说教,这恰恰是艺术教育发挥其育德功能最为隐蔽和巧妙的地方。由此看来,艺术教育的隐性德育功效的发挥是以其审美功能的实现为前提条件的,育德功效是艺术教育在其实现自身审美功能的过程中派生出来的附属功效,艺术教育的育德功效与其审美教育的性质并不矛盾。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涉及道德教育内容就会违背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本质。当然,这种不矛盾的和谐状态是建立在艺术教学实践中,尊重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本质,真正遵循着艺术与艺术教育自身的特殊规律来进行教学的基础之上。

综上所述,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完全可行的,这既是学校教育实现其最终目标育人的需要,也不会违背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本质。那么,艺术教育自身是否又真正具有发挥“育德”功能的可能性呢?艺术教育在育德方面是否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某些优势呢?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育德的可能性及优势分析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自办私学,开设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并把礼乐作为其教学的主体部分,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将音乐课程纳入学校教育。孔子认为人的修养过程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音乐教育在他看来是促成完美人格形成的最后阶段。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也特别强调美育特别是音乐教育的作用,认为音乐是培养品德最为重要的内容,“如果目的在于教育便当选取最优良的培养品德诸乐调”。可见,古今中外,艺术教育在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眼中就是培养青年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必备内容和必经之路。通过艺术教育进行德育渗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发展,并具有其他学科所具备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1.艺术教育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

当今普通高校的德育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德育课程不受大学生欢迎。一些高校的德育课程与社会发展脱节,教育方式以理性说教和道德观念的灌输为主,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生硬,缺少感召力和说服力。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接触的新事物多,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性格中还有少许叛逆,带有强制性的传统德育方式已经很难从内心深处打动他们。艺术教育是一种以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为重要内容的教育形式,具有形象性、感染性与愉悦性的特点。艺术教育自身既具有审美性又具有教育性,既可动之以情,又可晓之以理;既能深入人心,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外部不自然的压力,其轻松活泼的形式使人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与传统德育手段相比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无疑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和结果。正因为如此,在当今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因其轻松活泼的教学形式,富于娱乐性、趣味性的教学手段而深受学生喜爱。在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中寓教于乐,淡化德育的强制性痕迹,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愉快的艺术气氛,有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大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善”的感化,弥补了高校传统德育的不足,增强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感染力。

2.艺术教育的育德功效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情感体验来获得

卢梭认为:“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歌德也认为:“音乐占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音乐能支配所有的东西,放射出不言而喻的感化来。”艺术作品能够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再现人们的道德关系和社会道德风貌,通过对典型形象某种品质的强烈渲染,激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观念影响。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与道德的这种关系实现其育德功效的。艺术教育的隐性德育功效的发挥并不通过直接向学生灌输道德信条、政治目标,而首先是通过艺术审美活动,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审美趣味变得高尚。而高尚的审美趣味进而又为健康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条件。与传统德育及其他学科相比,艺术教育育德的基本特点和最大优势就是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虽然艺术教育的育德功效是间接的、隐性的,但是这种间接的育德效果往往比直接的理性道德信条灌输更具说服力,更容易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更容易实现道德目标的“入耳、入脑、入心”。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具有高校传统德育和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育德”的功效。

三、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育德功效对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

前面已经从可行性和可能性方面做过分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有促进作用。从国家和社会的大局来说,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构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艺术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普通高校是未来社会预备精英培养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培养和谐社会人才的重任,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和谐精神的人才,更是具有独特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品质、品格,它由一个人的性格、情感、意志、能力、智力等因素构成,全面地反映了一个人的言行和整个精神面貌,包含信仰、情操、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它是以自然性为基础,以个人的社会关系(含教育)、生活方式、职业、社交活动为基本内容所形成的个性特征。而所谓完美的人格,就是构成人格的几个因素完美结合,真、善、美高度统一,知、情、意和谐发展。

培养大学生真、善、美和谐发展人格的目标,如果要在普通高校教育中分别以教育形式落实,则分别是智育、德育和美育。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和谐的人格,用来育美的美育是必不可少的。郭声健认为:让自己沉沦于感性世界,一味追逐和贪图感性享乐,失去了对艺术和人生的理性思考与深刻把握的人,与让自己禁锢于理性世界,情感受到无情压抑的人一样,都是不幸的。因为,无论是理性的“单面人”还是感性的“单面人”都不是心灵完善的人。因此,在当代社会,人们不仅需要艺术,同时应该懂得艺术。意思也就是健全的人格应该是理性和感性和谐发展的,艺术能够发展我们人格中感性的一面,是健全、和谐人格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要塑造大学生完美、和谐的人格,离不开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是普通高校美育实施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对大学生完美和谐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2.有助于维护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乃至和谐的社会关系

我国大学生大都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个时期的青年虽然生理上已经基本成熟,但心理上却尚未完全成熟,青年中期正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据调查,在我国普通高校,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失恋、学业受挫等因素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艺术是人本能的一种精神需要,艺术能使现实生活中人的焦虑、压抑的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使人的心灵趋向平静与和谐。因此,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际上也是满足大学生这种天然的艺术需求的途径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大学生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使他们的心境趋向平和与和谐。同时,艺术教育能通过维护每个学生精神状态的和谐,进一步维护大学生个体之间关系的和谐,从而达到维护校园、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