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节奏音乐和教育8篇

时间:2023-11-17 09:46:08

节奏音乐和教育

节奏音乐和教育篇1

【摘要】: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节奏,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也具有情绪性,作为其基础的是音乐表现力的知觉,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音乐能力虽然涉及的面广,是表现在听的、唱的、动的、奏的等多个方面的多种能力,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体现在幼儿各项音乐活动之中的。我所观摩的几个音乐活动都表现出孩子们具有了一定的音乐能力。

一、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

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是在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样,有能力、有责任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各个科目的教育又有各自的科目特点,把握科目特点施教,是获得教育成效的关键。同时,各个科目的教育随着科目特点之不同,其教育功能也有所侧重。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引导幼儿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幼儿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在音乐活动中有素质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接受音乐教育时的一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做好教育工作。因此,要使音乐教育完成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教师应当熟悉幼儿教育的原理、原则、方法,把握幼儿教育的特点,还必须熟悉和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的特点,即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是具有音乐艺术特色的教育。音乐艺术与教育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脱节而形成互不相干的“两张皮”。当然,要做到这一切,离不开幼儿教育部门的领导对音乐教育的正确认识、关心和指导,离不开幼儿教师正确的音乐教育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业务能力,这是不言而喻的,无须赘述。

二、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节奏

最近,我有幸观摩了几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看到老师们注意到了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能力,重视了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力求把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这些都是使音乐教育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幼儿只有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能力,受到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近几年我国举办过多种外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班,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依教学法、达尔柯罗兹体态律动学、综合音乐感等培训,帮助我们了解国外音乐教育动态,开阔了眼界。拍节奏是幼儿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适合幼儿接受能力的方法。

进行节奏训练为的是培养节奏感,因此,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动作协周、合拍、整齐地拍节奏,更要在节奏性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节奏感是以运动性为基础的,是在节奏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可分为一般节奏感和音乐节奏感。

什么是音乐节奏感呢?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有这样的解释:“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也具有情绪性,作为其基础的是音乐表现力的知觉,因此如果脱离开音乐,则既不能觉醒,也行能发展。”在音乐教育中主要是培养音乐节奏感,如果只是用拍节奏来培养音乐节奏感就会感到不足了。在幼儿园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伴随下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在引导幼儿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关系,感受音乐节奏韵律美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引导幼儿准确地再现音乐的节奏,在用美的节奏性动作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

三、音乐能力是具体体现在幼儿各项音乐活动中的综合能力

音乐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幼儿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不同的实践活动需要不同的实践能力。比如唱歌,需要唱得音调准确,节奏正确,吐字清楚,这就要培养唱歌技能;不仅要有动听的歌声,还要运用唱歌技能做到会用歌声的变化表达感情,因此需要培养有声、有情、有表现力的唱歌能力。比如,欣赏音乐需要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感知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需要从情感体验中领悟音乐的内涵,需要会听辨人声和乐器的音色,感受音乐美,这就需要培养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等一系列欣赏音乐的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譬如上面提到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节奏感、音乐表达能力以及唱歌能力、欣赏能力等等,都是在反复多次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这些音乐能力贯穿于唱歌或音乐伴随下活动、音乐欣赏、节奏乐等各种音乐活动之中,是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接受教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节奏音乐和教育篇2

关键词 音乐教育 音乐能力 幼儿发展 节奏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1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

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是在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样,有能力、有责任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各个科目的教育又有各自的科目特点,把握科目特点施教,是获得教育成效的关键。同时,各个科目的教育随着科目特点之不同,其教育功能也有所侧重。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引导幼儿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幼儿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在音乐活动中有素质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接受音乐教育时的一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做好教育工作。因此,要使音乐教育完成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教师应当熟悉幼儿教育的原理、原则、方法,把握幼儿教育的特点,还必须熟悉和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的特点,即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是具有音乐艺术特色的教育。音乐艺术与教育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脱节而形成互不相干的“两张皮”。当然,要做到这一切,离不开幼儿教育部门的领导对音乐教育的正确认识、关心和指导,离不开幼儿教师正确的音乐教育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业务能力,这是不言而喻的,无须赘述。

2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节奏

近几年我国举办过多种外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班,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依教学法、达尔柯罗兹体态律动学、综合音乐感等培训,帮助我们了解国外音乐教育动态,开阔了眼界。拍节奏是幼儿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适合幼儿接受能力的方法。进行节奏训练为的是培养节奏感,因此,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动作协调、合拍、整齐地拍节奏,更要在节奏性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节奏感是以运动性为基础的,是在节奏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可分为一般节奏感和音乐节奏感。

什么是音乐节奏感呢?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有这样的解释:“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也具有情绪性,作为其基础的是音乐表现力的知觉,因此如果脱离开音乐,则既不能觉醒,也行能发展。”在音乐教育中主要是培养音乐节奏感,如果只是用拍节奏来培养音乐节奏感就会感到不足了。在幼儿园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伴随下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在引导幼儿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关系,感受音乐节奏韵律美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引导幼儿准确地再现音乐的节奏,在用美的节奏性动作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

3音乐能力是具体体现在幼儿各项音乐活动中的综合能力

音乐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幼儿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不同的实践活动需要不同的实践能力。比如唱歌,需要唱得音调准确,节奏正确,吐字清楚,这就要培养唱歌技能;不仅要有动听的歌声,还要运用唱歌技能做到会用歌声的变化表达感情,因此需要培养有声、有情、有表现力的唱歌能力。比如,欣赏音乐需要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感知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需要从情感体验中领悟音乐的内涵,需要会听辨人声和乐器的音色,感受音乐美,这就需要培养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等一系列欣赏音乐的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譬如上面提到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节奏感、音乐表达能力以及唱歌能力、欣赏能力等等,都是在反复多次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这些音乐能力贯穿于唱歌或音乐伴随下活动、音乐欣赏、节奏乐等各种音乐活动之中,是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接受教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节奏音乐和教育篇3

【关键词】 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节奏;节奏感;兴趣培养

幼儿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核心,它已成为整个教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作为美誉范畴的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点,而音乐中的骨骼是节奏,它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同时也蕴涵着情感和充满着生命,并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节奏的认识

节奏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它以有规律和无规律交替出现,比如唱歌,走路等,随着变化而丰富进化,在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简称节奏。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是音乐的骨骼,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变现手段,也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因此音乐节奏是音乐旋律进行中音阶音符或音节的长短和强弱。音乐节奏来源于客观自然和生命运动的节奏,它不仅可以模拟自然界风、雨、动物、植物等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模拟人类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动作节奏以及主观的心理活动节奏。节奏性活动是幼儿阶段中主要活动之一,通过各种丰富的有效活动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使幼儿主动参与其中从中获得愉悦感,心理上得到美感和满足,使幼儿在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去创造和感知节奏。

怎样去感知和培养音乐节奏感呢?

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这样解释过“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具有情绪性,作为基础的是音乐表现的知觉,如果脱离开音乐,则既不能觉醒,也不能发展。”其意思也就是指在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中,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的伴随下让幼儿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去慢慢培养节奏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幼儿主动去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感受音乐节奏,让幼儿再现音乐中的节奏,用美的节奏性动作来表现出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使之慢慢培养节奏感。

二、教学中对节奏运用的几种方法

奥尔夫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是由20世纪中期德国当代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这种教学法中把节奏作为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是奥尔夫教育体系最突出的特点,他认为音乐的学习应该以节奏学习为起点,并将其贯穿于节奏朗读与歌唱活动、基本动作教学、器乐教学等教学内容中。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法――节奏朗读教学法、律动教学法、声势教学法、器乐表演教学法、创作教学法。其中,节奏朗读教学法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幼儿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在这个艺术活动中使幼儿学会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培养了幼儿自身的协调性,唤醒幼儿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还有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立的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中,他对节奏的培养也相当重视,他的节奏唱名法对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有着极大的意义,以及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法都与节奏有关,当幼儿随着音乐节奏动作时,能提高其动作质量,使幼儿更协调、灵活。

这些教学法在幼儿学习音乐的阶段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对幼儿启蒙教育有着推进的作用,所以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应结合实际与正确运用这些教学法来授课。

三、对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节奏培养分析

对于3―7岁的幼儿我们应重视音乐艺术教育,为了促进幼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必须把幼儿各年龄阶段的特点放在首位并将幼儿分为三个班:小班幼儿、中班幼儿、大班幼儿。

1、小班幼儿

指3~4岁的幼儿,他们是由婴儿期步入幼儿期。小班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的、观察的目的性差,注意力低,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所以稳定性差。小班幼儿们离不开眼前的具体事物和形象,因此小班幼儿应简单模仿固有的小节奏。在对小班幼儿节奏培养时,应先初步感知简单的音乐节奏感,在节奏活动中,可结合运用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节奏朗读法,跟着教师不同的节奏读歌词,让幼儿们慢慢感知同一首歌的词可以读出不同的感觉。不同节奏的儿歌,有利于幼儿内心节奏的培养,同时教师做出与音乐内容有关的简单肢体动作,带领幼儿们模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听、唱、肢体表现和小音乐节奏性游戏中不同节奏的感知和模仿,让小班幼儿在快乐的、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中班幼儿

指4~5岁,承上启下的阶段。中班幼儿有意记忆逐步产生,思维也由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性向具体形象过渡。中班幼儿的想象带有夸张,创造性思维开始萌芽。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有模仿性的游戏以外,还应正确的引导中班幼儿进行简单的创作活动,此时可结合奥尔夫教学体系中的声势教学法、器乐表演教学法、创作教学法以及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比如“什么动物出来玩”“火车开啦”等儿歌的内容发展到让幼儿参与编唱歌词,创编节奏。在音乐活动中,随着幼儿对动物的熟悉或动作经验的丰富,让中班幼儿做简单的律动,如小鸟飞、兔子跳等动作,也可参与捻指、拍手、拍腿等简单节奏型的重复动作,让幼儿在节奏乐活动及舞蹈中也能较好的表现和感知节奏。

3、大班幼儿

指6~7岁的幼儿。大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有所提高,观察能力也有所增强,能主动地有目的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在活动中能根据音乐的内容来展开自己的想象。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中的节奏唱名法、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与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中的创作教学法,更适合大班幼儿,让大班幼儿在游戏体验中去探索节奏,体验休止符的音乐性,加强内心节奏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学会自己创编不同的动作或方式来表现对节奏的感受,以及创编节奏,使幼儿在活动中发挥主动,自觉探索知识的能力,发展创造力,培养幼儿审美的能力,树立自信心,让幼儿在音乐的艺术活动中,慢慢的健康成长。

从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学分析来说,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幼儿要经过探索与发现、操作与尝试、感受与体验、即兴与创作等活动来逐步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能力,有利于开发和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并利用节奏与幼儿互动,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幼儿道德情操,丰富其情感世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增强自信心,使幼儿在乐、学、玩的整个音乐教育活动中,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四、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实践

2010年九月份作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本人顺利完成实习活动并总结出:怎样把握幼儿活动时的节奏,怎样调动幼儿的兴趣以及引起幼儿的注意。

首先,教师要了解所带班的特点,本人所带的班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不高,有意注意力较差,并且幼儿活泼好动。要想把握好这班幼儿的节奏,就要引起他们的注意。以往的教学只是一遍又一遍的给幼儿教唱,忽视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也不重视培养幼儿的兴趣,调动不起幼儿的学习气氛,在这里可以结合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声势教学法和节奏朗读法。在运用节奏朗读法时加入声势教学法,来培养节奏感。例如组织幼儿教学活动时:

随之组织幼儿跟读与模仿,在这样规律的节奏下朗读歌词并加入拍手拍腿等节奏活动,来集中幼儿注意力,引入下一教学活动中。

其次,引导幼儿发现与创作。乐器的运用能够更好的调动幼儿,教师可准备一些简单的乐器如木鱼、小鼓等,指导幼儿正确打击乐器。教师也可以让幼儿去找找周围身边的东西哪些可以通过敲打发出声音,打出节奏。这一环节有利于幼儿主动的参与活动,并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此时教师一定要组织好课堂纪律,并肯定幼儿找到的“乐器”给予表扬,这样不仅控制了幼儿的活动节奏也将教师的运动节奏融入幼儿节奏中。幼儿节奏的训练应由简单到复杂,由慢速到快速。在歌曲的学习中,通过游戏来训练节奏,例如:匈牙利儿童歌曲《火车开啦》

第一步:教师组织幼儿按节奏朗读歌词以及强拍拍手、弱拍拍腿的动作,如:

第二步:教师将幼儿分为甲、乙俩组进行游戏式的教学,如:

(1) 一对一形式:

(2) 卡农形式:

第三步:歌曲的学唱。结合柯达伊教育体系中的节奏唱名法,每个节奏的读音都采用象声词的形式,使各种时值的节奏都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音响,如二分音符“Ⅹ―”读作“ta-a”,四分音符“Ⅹ”读作“ta”,八分音符“ⅩⅩ”读作“ti ti”等等。

通过游戏式的教学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调动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加强了内心节奏,让幼儿在游戏的愉快学习气氛中加深对节奏的感觉与理解。

最后参与律动,运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法,教师为幼儿准备一组符合歌曲内容的律动,利用幼儿身体活动的自然节奏进行音乐基本节奏的练习,训练幼儿的身体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的节奏感、听辨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以及音乐创造性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也从中得到节奏的训练,可培养幼儿兴趣,提高幼儿音乐素质,增加幼儿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所以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学中起着不可缺少地作用。

五、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

通过对节奏的认识,几种教学中对节奏的运用的了解以及对幼儿年龄的分析可知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节奏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对节奏的听、唱、肢体表现和小的音乐节奏性游戏中不同节奏的模仿和感知,让幼儿亲身体验快乐,培养、激发兴趣,同时也对幼儿的听力、记忆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幼儿音乐素质能力方面逐步得到提高。

2、通过对节奏的学习,有利于开发和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分为两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是在丰富的节奏活动中让幼儿模仿老师给出的节奏;第二是让幼儿在玩与学的过程中自由的进行创作。这种教学过程打破传统的坐着不动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动起来,从整体上感知音乐的节奏,从而使幼儿能更好的理解表现、创造音乐节奏,不仅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对节奏的学习,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正确引导幼儿,积极带动幼儿,对幼儿创作的音乐节奏给予表扬,使幼儿增加一份自信,也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积极配合的学习态度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音乐节奏对幼儿情感的发展也起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使他们对美的认识更进一层,也有利于幼儿德育的发展。

4、对以往音乐教学单一、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的推进

利用节奏与幼儿互动,使幼儿乐、学、玩在其中,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幼儿学习音乐,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情操,从而改变了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为主,忽视学生学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幼儿教育在当今社会已是核心的教育,音乐教育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处处存在,节奏的训练和培养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时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推进了教学模式而且给予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一颗种子的发芽需要很多方面的呵护,好比幼儿的教育,也需要重视许多方面,而音乐与节奏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中散发着音乐的芬芳。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李丹娜,修海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音乐教育出版社,2002.

\[2\] 沈小红,王利根,王京其,今辰.儿童节走世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 曹冰洁.走进幼儿音乐世界\[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4\] 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到论语教材教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节奏音乐和教育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节奏训练

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提升校学生的艺术气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构成音乐的骨架。分析和研究节奏训练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意义

节奏是学习音乐前提和基础,学生了解和掌握了节奏,有助于对音乐旋律和节拍的学习和理解,有利于深化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小学是学生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开展音乐教学,尤其是开展节奏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艺术气质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进行基础的教育,在音乐教育中节奏训练就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节奏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牢固的音乐基础知识,有利于后期音乐教学的进行和开展。

其次,节奏训练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可以使学生用心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韵味,进而提高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加强节奏训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传统的师范教学对学生而言十分枯燥,教师只是通过播放音乐,带领示范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很多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不强,自然对于音乐的领悟十分有限。

节奏训练是影响音乐教学的主要因素,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善于利用节奏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小学生比较好动,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有效的采取节奏训练的方式,采用合理的节奏授课的方式,促进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语言让学生感受节奏

人类的语言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言是生动形象的,语言也是富有节奏的,因此,教师要利用语言的节奏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节奏的训练。语言节奏训练主要是通过说话练习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掌握说话的是节奏和旋律。通过加强语言节奏训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试唱问题,还有助于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结合语言的节奏,如短语、词组、简单句,让学生结合语言做出一些动作,鼓励学生边诵读、唱、跳、拍掌及跺脚,进而提升小学生对节奏的认识。

(二)以游戏的形式开展节奏训练

小学生由于年龄及性格特点,很多学生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规律,多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节奏训练的质量。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教师播放一段节奏感极强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节奏做出动作,或摆动身体、或拍手跺脚等,还可以让学生排好队,进行前后踏步等。这种类似游戏的节奏训练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训练的同时还可以运动,促进身体的发育,这是一举两得教学方式。小W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了解节奏的含义,小学音乐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身心特征,将节奏训练与游戏紧密结合,进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三)通过打击乐器教学,培养学生的节奏掌握能力

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将打击乐器引进音乐课堂,打击乐器是有效展现节奏的一种乐器,而且旋律节奏较强,声音清脆,小学生容易接受,学习起来也相对简单。打击乐器声音响亮,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在进行打击乐器教学时,学生会被教师的表演和教学环节吸引,进而关注节奏训练的内容。教师通过使用三角铁、双响、沙球、快板等打击乐器的展示,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示范后鼓励学生演奏打击乐器,学生按照打击乐谱加强练习,通过训练学生可以实实在在的感知节奏。其次,音乐合奏也是一种有效促进节奏训练的方法。

(四)结合生活现象加深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掌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节奏的存在,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跑步、呼吸、舞蹈等等,都与节奏有关,教师要有效利用生活中含有节奏的元素,加深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天性好动,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动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开展节奏训练,如语言节奏教学、游戏节奏教学、打击乐器教学,最后将生活与教学紧密结合,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节奏音乐和教育篇5

幼儿教育

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

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是在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样,有能力、有责任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各个科目的教育又有各自的科目特点,把握科目特点施教,是获得教育成效的关键。同时,各个科目的教育随着科目特点之不同,其教育功能也有所侧重。比如: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音乐教育则具有音乐艺术的特点;语言教育建立在语言基础上,语言教育则具有语言文学的特点;数学教育建立在数学基础上,数学教育则具有数学计算的特点。各个科目的教育必须在科目的教育活动中进行。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引导幼儿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幼儿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在音乐活动中有素质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接受音乐教育时的一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做好教育工作。因此,要使音乐教育完成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教师应当熟悉幼儿教育的原理、原则、方法,把握幼儿教育的特点,还必须熟悉和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的特点,即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是具有音乐艺术特色的教育。音乐艺术与教育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脱节而形成互不相干的“两张皮”。如果只是在形式上教音乐,忽视教育的要求,或者只重视从歌词和语言讲述上进行教育,忽视音乐艺术激励人的感情,触及心灵,使人获得审美感受从而受到教育的特有教育功能,如果教幼儿学习音乐与进行教育脱节,这样的音乐活动就不可能发挥音乐教育应有的教育功能。只有把握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幼儿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和特点,从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入手,切合音乐教育实际需要向幼儿进行教育,才能有效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特有的教育功能,逐步完成音乐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当然,要做到这一切,离不开幼儿教育部门的领导对音乐教育的正确认识、关心和指导,离不开幼儿教师正确的音乐教育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业务能力,这是不言而喻的,无须赘述。

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节奏

最近,我有幸观摩了几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看到老师们注意到了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能力,重视了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力求把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这些都是使音乐教育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幼儿只有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能力,受到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近几年我国举办过多种外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班,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依教学法、达尔柯罗兹体态律动学、综合音乐感等培训,帮助我们了解国外音乐教育动态,开阔了眼界。许多老师热心、认真地参加了学习,并力求学以致用,把学习的收获、体会运用到教育活动中去,以提高教育质量,这是老师们热爱音乐教育的具体表现。近几年举办最多的要数奥尔夫教学法培训了。我看到的几个音乐教育活动都比较重视幼儿的节奏训练,采用奥尔夫教学法的声势、语言节奏,利用节奏乐器等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这是老师们参加了奥尔夫教学法培训班,把学习与教学结合起来,勇于实践的结果。节奏是音乐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拍节奏是幼儿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适合幼儿接受能力的方法。进行节奏训练为的是培养节奏感,因此,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动作协周、合拍、整齐地拍节奏,更要在节奏性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节奏感是以运动性为基础的,是在节奏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可分为一般节奏感和音乐节奏感。

什么是音乐节奏感呢?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有这样的解释:“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也具有情绪性,作为其基础的是音乐表现力的知觉,因此如果脱离开音乐,则既不能觉醒,也行能发展。”在音乐教育中主要是培养音乐节奏感,如果只是用拍节奏来培养音乐节奏感就会感到不足了。在幼儿园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伴随下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在引导幼儿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关系,感受音乐节奏韵律美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引导幼儿准确地再现音乐的节奏,在用美的节奏性动作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在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工作中,培养节奏感只是一方面,另外,还需要结合多种教材,从多方面培养幼儿音乐能力,提高音乐素质,使他们有能力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有能力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音乐能力是具体体现在幼儿各项音乐活动中的综合能力

音乐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幼儿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不同的实践活动需要不同的实践能力。比如唱歌,需要唱得音调准确,节奏正确,吐字清楚,这就要培养唱歌技能;不仅要有动听的歌声,还要运用唱歌技能做到会用歌声的变化表达感情,因此需要培养有声、有情、有表现力的唱歌能力。比如,欣赏音乐需要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感知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需要从情感体验中领悟音乐的内涵,需要会听辨人声和乐器的音色,感受音乐美,这就需要培养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等一系列欣赏音乐的能力。再比如,在音乐伴随下的活动需要能感知音乐的节拍、节奏和音乐的变化,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能记忆音乐并能随音乐合拍地做动作,随音乐的变化交换动作,随音乐的情绪变化用动作表达感情,这就需要培养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节奏感等一系列随音乐做动作的能力。

节奏音乐和教育篇6

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

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是在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样,有能力、有责任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各个科目的教育又有各自的科目特点,把握科目特点施教,是获得教育成效的关键。同时,各个科目的教育随着科目特点之不同,其教育功能也有所侧重。比如: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音乐教育则具有音乐艺术的特点;语言教育建立在语言基础上,语言教育则具有语言文学的特点;数学教育建立在数学基础上,数学教育则具有数学计算的特点。各个科目的教育必须在科目的教育活动中进行。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引导幼儿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幼儿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在音乐活动中有素质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接受音乐教育时的一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做好教育工作。因此,要使音乐教育完成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教师应当熟悉幼儿教育的原理、原则、方法,把握幼儿教育的特点,还必须熟悉和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的特点,即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是具有音乐艺术特色的教育。音乐艺术与教育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脱节而形成互不相干的“两张皮”。如果只是在形式上教音乐,忽视教育的要求,或者只重视从歌词和语言讲述上进行教育,忽视音乐艺术激励人的感情,触及心灵,使人获得审美感受从而受到教育的特有教育功能,如果教幼儿学习音乐与进行教育脱节,这样的音乐活动就不可能发挥音乐教育应有的教育功能。只有把握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幼儿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和特点,从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入手,切合音乐教育实际需要向幼儿进行教育,才能有效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特有的教育功能,逐步完成音乐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当然,要做到这一切,离不开幼儿教育部门的领导对音乐教育的正确认识、关心和指导,离不开幼儿教师正确的音乐教育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业务能力,这是不言而喻的,无须赘述。

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节奏

最近,我有幸观摩了几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看到老师们注意到了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能力,重视了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力求把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这些都是使音乐教育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幼儿只有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能力,受到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近几年我国举办过多种外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班,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依教学法、达尔柯罗兹体态律动学、综合音乐感等培训,帮助我们了解国外音乐教育动态,开阔了眼界。许多老师热心、认真地参加了学习,并力求学以致用,把学习的收获、体会运用到教育活动中去,以提高教育质量,这是老师们热爱音乐教育的具体表现。近几年举办最多的要数奥尔夫教学法培训了。我看到的几个音乐教育活动都比较重视幼儿的节奏训练,采用奥尔夫教学法的声势、语言节奏,利用节奏乐器等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这是老师们参加了奥尔夫教学法培训班,把学习与教学结合起来,勇于实践的结果。节奏是音乐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拍节奏是幼儿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适合幼儿接受能力的方法。进行节奏训练为的是培养节奏感,因此,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动作协周、合拍、整齐地拍节奏,更要在节奏性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节奏感是以运动性为基础的,是在节奏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可分为一般节奏感和音乐节奏感。

什么是音乐节奏感呢?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有这样的解释:“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也具有情绪性,作为其基础的是音乐表现力的知觉,因此如果脱离开音乐,则既不能觉醒,也行能发展。”在音乐教育中主要是培养音乐节奏感,如果只是用拍节奏来培养音乐节奏感就会感到不足了。在幼儿园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伴随下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在引导幼儿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关系,感受音乐节奏韵律美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引导幼儿准确地再现音乐的节奏,在用美的节奏性动作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在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工作中,培养节奏感只是一方面,另外,还需要结合多种教材,从多方面培养幼儿音乐能力,提高音乐素质,使他们有能力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有能力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音乐能力是具体体现在幼儿各项音乐活动中的综合能力

音乐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幼儿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不同的实践活动需要不同的实践能力。比如唱歌,需要唱得音调准确,节奏正确,吐字清楚,这就要培养唱歌技能;不仅要有动听的歌声,还要运用唱歌技能做到会用歌声的变化表达感情,因此需要培养有声、有情、有表现力的唱歌能力。比如,欣赏音乐需要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感知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需要从情感体验中领悟音乐的内涵,需要会听辨人声和乐器的音色,感受音乐美,这就需要培养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等一系列欣赏音乐的能力。再比如,在音乐伴随下的活动需要能感知音乐的节拍、节奏和音乐的变化,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能记忆音乐并能随音乐合拍地做动作,随音乐的变化交换动作,随音乐的情绪变化用动作表达感情,这就需要培养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节奏感等一系列随音乐做动作的能力。

节奏音乐和教育篇7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节奏训练方法

波兰教育家克・拉索次基说过:“3―7岁,即学前年龄,孩子们的行动反映出艺术表达能力的优势。在这一时期,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让孩子们显露他们的个人才能,激发他们爱好艺术的情趣。在小学,孩子们艺术创作的要求是自然的、自我表现形式的,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创作的要求减弱。到14―18岁完全消失。”幼儿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尤其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一、音乐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在努力继承我国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广泛的吸收、借鉴国外的经验,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但要深化改革,一系列的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比如在音乐的教育中,我们进行的不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学,而是对人的培养,音乐教育不是音乐表演,它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应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幼儿都亲生参与、充分表现。幼儿或迟或早唱准某个音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体验和发现等等。这些都与音乐教育目标和教学策略有关。我们应该使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最根本的是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到小学五年级小朋友节奏感的测试

在1997年曾经随机抽样从郊区幼儿园、北京城区的小学六年级抽550人进行了音乐能力的测试,其中一项是对学生的节奏感进行测试。

测试分两项进行:

1.播放3段音乐,让学生选择哪一首是三拍子的音乐?

2.播放一段旋律(3遍),在试卷中列出了3条节奏谱,让学生判断哪一条是与录音播放的音乐节奏相同。

测试按中大班、学前班、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分组。

1960年的斯塔姆巴克(stamback)调查显示:3-6岁的幼儿对于稍不规则的节奏表现为摸不着头脑,到了9―10岁,即使相当复杂的节奏,也能产生良好的反应。由此可看出,到小学五年级以后成绩迅速提高,六年级平均分有所提高。

因此,重视对幼儿节奏感的训练,特别是幼儿的节奏的训练,有助于提高音乐基本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弹奏、演唱水平,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好音乐。

三、幼儿节奏感的培养

节奏活动是幼儿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点突破点。节奏也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充满生命、感情和意义,决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关系。应鼓励幼儿从实际出发的音乐中获得对节奏的印象、经验逐步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使节奏活在身体里。

总之,节奏能力的培养可结合各种音乐活动形式。包括律动、舞蹈、说、唱,器乐等,特别是身体动作的体验。节奏感不是从符号学习中获得的,它们须通过肌肉反应来感知,要依靠整个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觉节奏。教师要掌握引导的艺术,不要以过多的语言,过于具体的描写,让幼儿从听引发感觉,做出表现,给幼儿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幼儿每次学习都有新的“发现”,保持新鲜感。

四、幼儿音乐课中节奏的训练

音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乐曲结构的基本素材。音乐中、生活中语言节奏很多很多。在音乐课中如何进行节奏训练呢?

(一)借鉴国外教学体系中的节奏训练方法,如:奥尔夫节奏训练

1.声势练习

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意行、又行之有效的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方法。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并为幼儿自己的创造节奏型(为儿歌、歌曲伴奏)积累素材。

2.语言节奏训练

通过民谣、儿歌,让幼儿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但是必须强调的是,要结合一定的词组和语句去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然后在结合一定的动作和舞蹈去加强节奏,使幼儿在边朗诵(或唱)、边跳、边拍掌、边跺脚等过程中,去培养节奏的敏感性。

(二) 结合我国的情况而进行的训练方法

奥尔夫教学法中重视节奏训练的经验是好的,但是“节奏第一”就不能完全接受。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所选择和发展,借鉴运用建立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教学方法。

1.利用幼儿生活中已有知识训练节奏,效果显著。

2.寓节奏训练于游戏之中。幼儿活泼好动,根据其心理特点,可采用在玩中学习节奏的方法。

3.通过幼儿熟悉的各种动作来理解节奏,进行节奏训练

4.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充分发挥主动性,使幼儿自己发现、编排节奏。

5.收集一些韵律匀整的儿歌,教孩子们按节奏朗读,并用舞蹈来表现。

6.编排绕口令,并加上奥夫尔节奏训练方法(拍手、拍腿等)来训练节奏。

7.为了巩固某一节奏如:X、XX、XXX、X•X 几种节奏型,让幼儿边演边拍节奏。

8.利用猜谜形式训练节奏。

总之,幼儿的世界充满了自由和快乐,这不仅体现在与他们身边的生活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体现在孩子们“玩”音乐――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幼儿音乐教育应该重视的是创造过程对幼儿的影响,以及审美经验给幼儿的感觉、体验,而不应追求成品。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还得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应该是艺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

就如黄友棣教授所说:“在音乐教育的工作里,我们首先重视节奏训练,靠它之力,我们可以达到礼乐教育的目标。”①

注释:

①黄友棣.《节奏训练》[J].音乐教育技术

参考文献:

[1]裴芳.《论中小学音乐知觉的发展规律》[J].中国音乐教

育,2005.3.27

[2]魏士健.《多层次节奏训练》[J].音乐生活, 1987.

节奏音乐和教育篇8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节奏教学

音乐教育中的节奏教学是一项极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活动,是在原有音乐的基础上,跟随着音乐的旋律产生的律动节奏感,使得听者能够将音乐与身心的切实感受紧密结合在一起。当前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融入节奏教学,能够使得幼儿自身学习的情感不断加深,在提升欣赏兴趣的同事,获取更多的审美情趣。

一、节奏教学是感知音乐的基础

对于音乐本身的实际感知就是建立在听觉基础上的,所以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要从听的基础上为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融入节奏教学,要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使得学生感受到更多的音乐启发,帮助学生感受到音乐教学中更为积极的情感部分。在音乐节奏教学中,要让儿童能够切身感受到音乐中节奏感的变化规律,让幼儿感受到音乐中不一样的生命力。幼儿受到自身年龄与认知水平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进行充分地引导。在节奏教学起初阶段,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拍手以及踏脚等动作,使得幼儿能够在基础的节奏上进行即兴表演。这样能够使得幼儿有效掌握音乐节奏教学中的律动感,使其更加理解节奏教学的感染力,使得幼儿学习兴趣提升,更好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更多节奏教学的素材,让幼儿进行长期积累,使得身心以及意识上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生动美妙。

二、节奏教学中要注重音乐的实际表现

不同的音乐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情感,音乐的节奏中也能展示出更多情感化的语言。音乐节奏教学就是将音乐教学中的内容和特点与身心的意识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听者能够获取不一样的体验。节奏教学的内容设计要建立在原有教材内容与音乐表达情绪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教材的设计。比如在教学《小花猫》时,大多幼儿在展示小猫捉老鼠的情节过程中,在奔跑的过程中会将地板踩得咚咚响。这时就可以引入节奏教学的概念,让幼儿能够有效感知到其中的音乐节奏部分,使得教学效率能够有效提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幼儿从动作以及情感上都能感受到节奏教学的意义,比如拍拍手和跺跺脚等。为了使得幼儿能够全面理解节奏教学以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时可以引入相关的动作使得音乐的情感能够有效体现。在课上和课下播放一些容易被幼儿理解接受的歌曲,使得幼儿能够有效感受到更多积极有效的情绪。

三、提升幼儿音乐素质是节奏教学的目的

目前所提到的音乐素质具体指的就是的幼儿对于音乐学习感受以及创作的实际心理构成,通过具体的节奏感教学,使得幼儿自身的音乐潜能得到有效激发。通过身心以及情感的变化来感受理解更多的一眼,能够在节奏训练教学中实现自我展示,使得音乐所表现的情境与情感意境更加生动。让幼儿能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音乐素质,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目前幼儿园节奏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材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安排,采取更多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和乐曲,让幼儿进行鉴赏教学。在幼儿原有理解基础上,去感受音乐旋律节奏的变化,从而使得身心情感与音乐节奏能够融为一体,使得幼儿的创造能力和感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得自身乐感得到升华。比如《拜年》是一手民间小调的乐曲,其中所描绘的事件及场景是小朋友在拜年时的事件,音乐的整体曲调较为生动活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听赏,并能够联系自身实际生活对乐曲中的鼍敖行联想,再随着曲子节奏的起伏变化,幼儿对自身想象的情节进行有序地排列组合,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使得自身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节奏教学能够使得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有效提升,增强幼儿对于各类歌曲的感知能力,使得幼儿在音乐教学中感受到更多积极的情趣,使其自身音乐创造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开展有效的节奏教学能够促进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发展,也是当前提升幼儿音乐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现阶段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究论证表明,节奏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幼儿自身的音乐能力,使得身心情感得到有效提升发展,所以当前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从更多的教学实践中探究更为全面的节奏教学法,更好地完善当前幼儿音乐教学体系,促进目前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开展节奏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促进幼儿音乐素质的有效提升,还能丰富当前幼儿音乐教育体系,对幼儿今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节奏教学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全面的实践探究,来丰富完善节奏教学的实际应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蓓蕾.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律动教学的研究和探索[J].家教世界,2013(12):6.

[2]陈丹.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律动教学的运用策略[J].读书文摘,2016(20):140.

[3]姜桂香.浅谈我在音乐教学中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J].数字化用户,2016,22(41):81.

[4]刘玲玲.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节奏感知与表达研究[J].东方教育,2014(3):140,141.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