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8篇

时间:2023-11-23 10:11:28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篇1

一、加强地方教育立法

为加强学校安全管理、促进学前教育机构规范发展,科学编制了《云南省学校安全条例(修订)》及《云南省公办幼儿园登记注册管理办法》立法计划,目前,《云南省学校安全条例(修订)》已列入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预备项目,《云南省公办幼儿园登记注册管理办法》已列入省政府立法计划。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承接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项目6项。取消“教育类网站审批”行政许可项目和“办理高等学校赴境外设立教育机构(含合作)及采取其他形式实施学历教育”其他行政职权。取消“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申请人验资”中介服务事项,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验资证明。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阶段性回头看,全面总结承接教育部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已取消实施行政审批事项落实、严控新设行政许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情况。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对权责清单进行动态调整。编制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指南。

(二)依程序制备规范性文件。制定《云南省一级普通高级中学管理办法》1件规范性文件,严格依程序登记备案,并抄送教育部。

(三)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向省政府法制办报送2015年已结案10卷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结果为:合格卷9卷,其中有一件涉及审批权在教育部,未纳入评查范围。全面清理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编制并向省政府法制办报送近5年行政执法案例5件,其中行政调解案例2件、行政复议案例2件、规范性文件审查案例1件。

(四)做好应诉和学生申诉处理工作。2016年,共发生5讼案件,其中行政诉讼案件2起,委托法律顾问及相关工作人员出庭应诉,法院已判决案件省教育厅均胜诉。接到高校学生申诉1件,未予受理。

(五)坚持法律顾问制度。2016年,聘请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作为法律顾问单位,参与处理诉讼、申诉案件6件,起草、审查合同或就专项事务出具法律意见书40余次或件。起草《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教育系统法律顾问制度的指导意见》。

(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通过云南省教育厅门户网站及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共公开信息2 500余条;受理网上件450余件,按时回复率100%;接听答复96128专线转接来电500余个,答复率达100%;按时答复省行政审批网上服务大厅咨询30件、投诉8件、建议2件。

(七)积极开展“双公示”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自作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在云南教育网上将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决定予以公示,并推送至“信用云南”。制定并向社会公布《云南省教育厅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印发《云南省教育系统随机抽查工作细则(试行)》,积极开展随机抽查。

(八)制定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办法。制定并实施《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 云南省教育厅任命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实施办法》。

(九)荣获依法行政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表彰为“2013-2015年云南省依法行政工作先进单位”。

三、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一)荣获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及个人表彰。云南省教育厅被、司法部表彰为“2011-2015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政策法规处龙德芳副处长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11-2015年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

(二)印发实施“七五”普法规划。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精神,印发实施《云南省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统筹部署全省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三)组织法律知识学习考试。组织全省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新修订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向全厅干部职工发放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学习读本并组织学习。组织参加2016年度国家工作人员在线学法及考试工作,全厅应参加考试362人,实际参加考试360人,参考率99.45%,合格率100%。

(四)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年级和七年级全面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2016年,全省共有135万人使用《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其中,一年级68万人,七年级67万人。

(五)开展法律知识网络竞赛。组织参加首届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全省共584 538名中小学生参加初赛,325 991名中小学生完成复赛,云南省教育厅荣获优秀组织奖,政策法规处邱言锋同志荣获优秀组织奖(个人)。举办云南省第三届中小学法律知识网络学习和竞赛活动,共417 474名中小学生及教师和家长参赛,参赛人数比第二届增加47.4%。

(六)组织参加宪法学习活动。组织参加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按照小学、初中、高中、高校4个组别,各评选出省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各组一等奖选手及其指导教师组成云南代表队,参加首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分获相应组别三等奖。主办云南分会场同步举行国家宪法日暨教育系统宪法学习日活动。

(七)组织参加第二届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优秀多媒体课件资源征集活动。云南省投稿数居全国第9位,省教育厅荣获优秀组织奖。

(八)继续开设“教育法治”专栏。重点宣传各地和学校“六五”普法先进工作经验和典型案例,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进行政策解读。

(九)开展“以案释法”工作。录制“法治在线――以案释法”电视栏目第14期节目(教师资格制度主题),于2016年5月4日在云南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在云南教育网开设“以案释法”专栏,组织全省教育系统宣传学习。

(十)开展“学法守法――送法进校园”活动。与云南法制报社联合开展“学法守法――送法进校园”活动,《云南法制报》每周安排1期《校园与法》专刊。2016年《校园与法》专刊共出48期,刊登稿件483篇,向学校捐赠报纸4 000余份。

四、强化依法治校

(一)开展民办高校章程核准工作。充实调整云南省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委员人员。组织机关各相关部门及专家对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等7所民办高校章程进行审查、质询。

(二)印发《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为指导和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章程建设,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印发《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计划到2020年底,全省学校全面实现“一校一章程”。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篇2

关键词 社会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社会工作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较

“方法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按照主体活动的目的和客观对象的规律建立起来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方向、途径、策略手段、工具和操作程序的总和。”①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都是做人的工作,但方法上却存在许多不同。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社会工作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专业化的工作方法,它们都以服务为宗旨。目前社会工作主要的三大专业方法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是教育者为了把反映特定阶级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社会意识形态,转化为被教育者个体的经验、品质、评价和行为习惯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的基本手段,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方法有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形象教育法、榜样教育法、心理咨询法和隐性教育法。

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引入社会工作方法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的工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但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却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科学性和专业性不强及教学方法落后单一。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仍然抱着陈旧的教育观念,一提起思想教育就大讲特讲政治理论,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受教育者,缺少与受教育者的沟通与交流,始终扮演着教师中心的角色。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人为本、育人为本”,而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工作理念指导下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方法都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因此,引入社会工作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身的缺陷,为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创造条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 借鉴社会工作方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3.1 借鉴个案工作中和谐信任的关系技巧

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个案工作中,工作者和案主之间是信任合作的和谐关系,充分调动案主的积极性。“关系是个案工作助人的核心要义,如果工作者不能同案主建立起信任关系,就不可能帮助他。与案主建立和保持好工作关系也需要技巧。它包括真诚和有同理心地回应技巧,及表明尊(下转第60页)(上接第53页)重案主的技巧。”③个案工作中非常强调关系的重要性,工作者如果不能和案主建立和谐信任的关系,就不可能完成社会工作的目标。和谐信任的关系需要工作者对案主真诚和尊重案主,使案主充分信任社会工作者,并与社会工作者形成一种朋友式的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多种方法中没有提及与受教育者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忽略了与受教育者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总是一味地宣传政治理论和大讲道理,存在着众多“盲点”区,久而久之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会产生排斥心理,甚至怀疑其所说的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最终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要注重与受教育者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2 借鉴小组工作的互动模式

“互动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和场论,它关注子系统(小组成员)和整体系统(小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小组成员个人本身。互动模式既关注个人也关注环境,要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以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的功能。小组被看作是一个互助的系统,在小组中成员依靠其他成员作为自己解决问题、实现自己潜能和建立信心的资源。”④小组工做的的互动模式注重小组成员通过互动、互助来解决问题,发挥了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了小组资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多个、十几个甚至几百个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没有注重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互动,更没有注重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尝试把受教育者分成互动的小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指导者、引导者和监督者。受教育者在小组中积极配合和互动,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3 借鉴社区工作的地区发展模式

“社区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⑤地区发展模式是社区工作的重要模式,这个模式是在一个地域内鼓励居民通过自助及互动去解决社区内的问题。这种模式培养了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政治素质,有利于社区问题的解决和居民思想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依托良好的社区环境,依托良好的地区居民素质,充分发挥居民的能力和潜能,促进地区发展的同时也提高居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到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注释

①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综述

一、研究概况

本研究综述运用“超星搜索”对全部文献类型键入相关关键词进行高级搜索。由搜索结果得知,国内对案例教学的研究文献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1989年以前文献数量只有62篇(册),1990至1999年10年内文献数为186篇(册),从2000年以后开始逐年递增,2000-2009年共发表或出版文献4325篇(册),之后增加较快,每年超过千篇(册)。截止到2016年3月,关于案例教学的文献数量为12537篇(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的文献出现于2006年,为6篇(册),接下来几年相关文献数量逐年缓慢增长,2010年最多,为36篇(册),后略有下降。截止到2016年3月共有文献数量342篇(册)。其中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普遍规律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为210篇(册),其他为针对某一门课程进行的具体研究。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大连理工大学的杨慧民等人最早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并且对案例教学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在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综述

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相关研究,或从宏观角度对一般规律进行研究,或结合其在某一门课程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于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学者们都认为案例教学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教学方法。如阮春光、王春茹提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源于现实生活,贴近思想实际,让学生以“情感-认同-导行”的方式学习理论,在感悟中实现理性飞跃。范传鸿、李永亮认为案例式教学可以使学生主动思考能力、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能力、逻辑思维和辩论能力得以锻炼和提升,使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得以校正。戴艳军、杨正德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和特点,既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又适应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还体现了“大课程”观的现代教育理念,能够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需要。马莉将案例教学法看作是以学生为本,突破理论抽象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认为案例教学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团队合作的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集中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三大功能,是现代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罗爱武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研究。在他看来,案例与理论是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全过程的一对矛盾,案例描述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论表达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实质是通过案例来教授理论、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及分析和综合的内在联系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可能的原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规律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必要的依据。

2.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特质、分类及教学主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对于专业课有其特殊性,其案例教学也不同于专业课的案例教学。杨慧民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与其他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管理学等其他课程案例教学的结论是多元化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教学中尽管也存在一些可以争论的问题,但在涉及国家政策或重大原则性、方向性问题时,案例教学过程则不允许或不应该出现争论,必须强化教育教学的导向性、思想性和教育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不能够单纯以能否引发学生激烈的争论作为案例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杨素群、马德坤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应具备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强烈的社会现实感、结论的历史必然性等特点。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分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类。杨慧民根据案例的属性,将其分为描述型案例、评析型案例、综合型案例等;根据案例的呈现形式,将其分为文字型案例、视听型案例等;根据篇幅长短,可分为短篇案例、中篇案例、长篇案例和超长篇案例;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性质将其分为导向型案例、争议型案例和分析型案例。罗爱武根据教学目的不同,将案例教学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说明“理论从何而来、怎样得来”的理论发现型,一种是为解释理论“有什么用、怎么用”的理论运用型。前者主要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思路,后者主要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舍娜莉、何颖利在多媒体教学案例的使用过程中,根据其运用范围、使用特点和发挥作用,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应用型案例、思考型案例、开拓型案例。李刚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素材分为知识案例、生活案例、影像案例、现场案例、实践案例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主体,陈效兰、吴玮分别就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了界定: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教练员、导演、触媒剂、待用信息库,尽量不使自己扮演讲演者、评论家和仲裁者的角色;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要扮演好教学活动主体的角色,主要是运动员、合作伙伴,要避免扮演待哺者、搭便车者和故意讥讽者这样一些角色。

3.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编写及案例教学实施的原则

关于案例编写的原则较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讨。陈效兰、吴玮认为选编好的案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编写案例必须明示或暗示某些与所讲内容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必须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现问题的“旅程”;必须短小精悍,难易适中,易于理解;必须具备实用性、典型性、时代性和普遍性。孙冬梅提出教学案例应本土化,即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中采用大学所在地域与课本内容有着紧密关联的现实案例,而非其他地方的教学案例。田华提出案例的选择要“抓大放小”,这个“大”就是有正确的导向和具有规律的特征,这个“小”是学生身边的一些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董海涛、王志中研究了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的特殊,提出应尽量选择与医学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案例选择要体现不同课程的特点,案例选择要尽量选用具有争论空间的事件,避免结论的唯一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过程中,王继全、陆树程提出应坚持正确的导向、紧贴现实生活、把握案例的时效性和案例分析的辩证性等原则,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郑小明、蒋代谦认为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坚持十大原则,即:目的明确原则、开放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学生主体原则、普遍性和典型性原则、及时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全面历史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郭巧云、李青春通过对“故事化”案例教学法的SWOT分析,进一步分析了故事化案例教学法运用的原则,即目的性、参与性、实践性、启发性原则;案例教学中的故事应具有典型性、故事性和生动性三大特点。

4.关于如何设计和实施案例教学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设计,各位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陈若松、陈艳飞认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设计的主要元素包括案例教学资源元素、案例教学知识元素、案例教学情感元素、案例教学方法和技能元素等方面,应编写、制作能尊重师生双方个性特点的案例教学讲义和课件,开发符合学生需求的优质案例教学资源。杨素群、马德坤对案例教学整个过程进行了设计,认为教学体系设计变章节教学为专题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案例设计要注意案例要新、要真、要精、要体现正能量;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应注意问题与案例及教材的高度关联性及问题的争议性;应设计课堂引导,一是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二是引导学生重点发言,三是引导得出正确结论。石瑞红认为应正确处理案例教学法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关系,为此,应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出发确定案例教学的适用性;确保案例教学环节的整体性,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分析方法;提高案例教学对理论整体性的“驾驭”能力,案例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准确把握概念的整体性,以综合性案例统领相关理论问题,体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以案例分析的特殊角度体现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张晓、李倩则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视角,提出从建构主义的认知过程中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等要素,探讨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实施。关于案例教学的实施,韩裕庆指出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各有其优势和局限,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特色和教学对象特质,合理地安排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权重,慎重地选择教学模式,灵活地将讲授教学和案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贺映红采用“双五步”案例教学法,即“课堂外五步法”和“课堂内五步法”。前者包括课前的“选择案例”“列出问题提纲”“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和课后的“指导学生运用案例”“学生评议案例”;后者包括“分组讲述观点-互相评论正误-各组拾遗补缺-老师点评各组表现-老师总结归纳观点”五个环节。一些学者尝试将其他学科的学习理论和方法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如杨洪涛主张借鉴管理学中的“学习理论”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他从“学习”的视角,通过创建“学习型小组”的具体教学实践深入剖析了如何应用“学习理论”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王晶梅则将心理契约理论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刘笑菊、何丽丽也认为心理效应在案例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从心理层面研究近因效应、名人效应、超限效应、共生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感动效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是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路径。刘秉贤将符号互动论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这中,认为社会活动是符号相互作用的过程,用该理论分析以互动为内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具有适切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学者们也提出应避免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甘慕仪、徐刚在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组织不严、脱离主题、针对性差、喧宾夺主、负面过多、王婆卖瓜、草草了结等七个方面的问题。刘晓娟、郝文清总结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中存在三方面不足,即:案例选择陈旧,时代性不足;案例数量过多,典型性不足;案例解读过浅,理论性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5.关于案例教学考核

马丽丹、吴立红等根据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际,提出以“以生为本”“全程综合”和“体现时效”为考核原则,以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及分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学生“一卷定论”的压力为目的,探究一种既能准确评判学生的案例教学效果,又能体现案例教学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考核方式。基于此,案例教学考核方式应由平时成绩和综合考核成绩两个子系统构成,这两个子系统又分别由两个小系统所组成:一是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和小组讨论两个小系统;二是综合考核成绩,包括小组成果汇报和案例分析报告两个分析系统。

6.关于案例教学的测评

韩美群认为,案例教学测评机制就是将案例教学作为一个复杂体系,依据案例教学自身的规律,运用测量、统计、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各个环节进行测评,以使它们之间有序作用而完成整体教学目标,并最终实现案例功能的运行方式或运转模式,包括:案例教学目标测评(逻辑起点)、案例教学内容和方法测评(逻辑基项)、案例教学过程测评(逻辑中项)、案例教学效果测评(逻辑终点)。案例教学的测评原则为:以定性测评为主,辅之以定量测评;以动态测评为主,辅之以静态测评;以过程测评为主,辅之以绩效测评。罗忠荣、张雅光提出了关于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包括五个方面:学生评价、任课教师自评、同行老师评价、督导专家评介、教学管理者评价。基于不同的评价主体,从案例教学准备、案例教学过程和案例教学效果体验等三个方面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7.对多种案例教学方式的探索杨慧民探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大体遵循如下“六步曲”:①师生双方在线注册,创设个人空间;②选定的教学案例,确定教学活动安排;③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案例,积极思考问题;④组织学生在线(或课堂)讨论,形成小组报告;⑤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及时通过网络提交;⑥考核成绩的评定与反馈。杨慧民又尝试了现场案例教学,就是将案例主人公或业界精英以特邀嘉宾身份请进课堂,结合其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围绕某一教学主题现场说法,参与课堂教学。黎海燕将“百家讲坛”“故事化”的成功经验运用于教学环节当中,打破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故事化、内容生活化、客体主体化及效应情感化。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尝试将案例教学和专题结合相结合,并对此进行了探索。杨慧民将案例教学与专题结合探讨了“案例式专题教学”,即在严格遵循统编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的基础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以“专题”为单位提炼教学内容,通过“以案理论”的方式,并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理论呈现出来,注重调动教师和学生双向参与互动的积极性。顾岩探讨了案例式专题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在讲授理论前用案例导入;理论部分讲述完毕后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深化理论部分并结合实际;实践环节采取课堂讨论等形式设计问题,结合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并讨论;考核环节利用网络课堂给学生提供案例素材,让学生提交论文。

三、结语

由以上数据可知,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研究时间较短,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从文献研究内容看,研究涉及的问题比较全面,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案例编写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实施研究较多,对于案例教学的考核、案例教学的测评等研究较少;对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与专题教学结合无疑会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但这方面的探索还很少,也不够深入,而且对案例式专题教学有所研究,但对于专题化教学前提条件下如何实施案例教学则研究缺乏探讨。总之,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角度有待进一步拓展;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教学对象也会不断呈现新的特点,教学手段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日益多样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以适应新的变化,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研究没有止境。

参考文献:

[1]阮星光,王春茹.让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功效[J].江苏高教,2007,(1):140-141.

[2]范传鸿,李永亮.素质教育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功能的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80-83.

[3]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49-52.

[4]马莉.发挥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优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92-94.

[5]罗爱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何以可能?何以必要?如何设计?———基于案例与理论关系视角的分析[J].社会纵横,2010,(9):118-120.

[6]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杨素群,马德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规律探索[J].山东高等教育,2014,(11):34-41.

[8]舍娜莉,何颖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设计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7):54-55.

[9]李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选用和组织[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11):.

[10]陈效兰,吴玮.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82-84.

[11]孙冬梅.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必要性分析[J].科技向导,2014,(23):320.

[12]田华.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引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60-62.

[13]董海涛,王志中.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特殊性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33-35.

[14]王继全,陆树程.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几个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92-94.

[15]郑小明,蒋代谦.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十大原则———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3):59-61.

[16]郭巧云,李青春.“故事化”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173-174.

[17]陈若松,陈艳飞.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设计元素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77-79.

[18]石瑞红.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的案例教学[J]文教资料,2013.(4):165-167.

[19]张晓,李倩.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136-138.

[20]韩裕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耦合[J].思想研究,2006,(6):149-153.

[21]贺映红.“双五步”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世纪桥,2014,(5):22-24.

[22]杨洪涛.应用“学习理论”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79-80.

[23]王晶梅.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师生的心理契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86-89.

[24]刘笑菊,何丽丽.心理效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运用[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80-82.

[25]刘秉贤.符号互动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66-69.

[26]甘慕仪,徐刚.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忌讳[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196-197.

[27]刘晓娟,郝文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与对策[J].宿州学院学报2014,(5):109-112.

[28]马丽丹,吴立红.许艳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探究[J].学理论,2013,(18):288-289.

[29]韩美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测评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7):57-60.

[30]罗忠荣,张雅光.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效果评价问题探讨[J]高教论坛,2015,(10):98-100.

[31]杨慧民.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53-56.

[32]杨慧民.现场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71-76.

[33]黎海燕.“故事化”与案例教学———从百家讲坛的成功经验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69-71.

[34]杨慧民.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努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访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杨慧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4-8.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篇4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紧紧围绕学校的根本任务来进行。其主要任务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依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保持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维护稳定,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集中的地方,个体行为易群体化,治安问题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容易激化,甚至引发政治性事端。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校园秩序,对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十分重要。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公安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特殊性和紧迫性,担负保护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

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学校64所,其中:小学40所,中学2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成人培训中心1所,职业教育中心1所,中心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总数35400人,其中小学学生20169人,初中学学生13766人,高中学生1465人。全县教职工总数为2675人,其中:专任教师2073人(小学专任教师1297名,中学专任教师776名)。全县学校总面积为1659604平方米,建筑面积146577,教学用房90086平方米,其中:小学教学用房面积54308平方米,中学教学用房面积35778平方米。教育系统人员众多,涉及范围广,因此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学校稳定工作是我们首要的任务,也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

一年来,教育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综治办的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教育中心工作,正确处理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分类指导、典型引路的工作思路,努力为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今春,教育局、直属学校、中心校及其初中领导班子进行了部分调整,为保证社会综合治理工作落到实处,我局重新调整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各学校也建立了“一把手”为组长的相应领导机构。还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领导干部和群众组成的调解员队伍,负责各级各类学校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今年4月,教育局专门召开了由各乡镇场学校校长等多人参加的综合治理、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制定并下发了《___县县教育局20__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工作实施意见》,并与各学校签订了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书,强化了责任、确保了稳定。各单位也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方案,为学校的安全稳定提供了有利的组织保证。

二、加大校园周边治理力度,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今年初,在县综治委的领导下,我们与公安、

司法、工商、文体、城管、防疫等十二个部门联合,对全县中小学校园周边的摊点、游戏厅、网吧、违章建筑等进行了专项清理,主要工作有:

1、建立学校法制副校长工作制度。

在原来配备专职副校长的基础上,聘任机关干部担任法制副校长,并明确了职责。各学校法制副校长也积极开展工作,招之即来,做到了每周到校1-2次,帮助排查基层学校安全隐患和违纪事件、教育转化双差生、协调学校与周边单位和居民的关系等,及时处理和汇报涉及学校安全稳定的疑难问题。

2、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1)、专项治理网吧。

3月份,我们积极配合县综治委组织的网吧专项治理活动,大力宣传网吧对在校生的危害及治理网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广大师生远离网吧、拒绝网吧、告别网吧。同时通过有力措施有效制止学生进入网吧。

2)、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秩序专项整治

①、按照《___县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关于全县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秩序专项整治方案》要求,成立___县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进行了职责分工,专项治理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局。教育局、公安局、工商局等有关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分头召开领导班子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本单位活动方案,根据职能分工有针对性地对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环境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布署。教育局于4月14日召开全县中小学校专项整治工作会议,传达了县综治委及教育局专项整治方案精神,下发了《___县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环境专项整治排查摸底登记表》,利用一周时间集中总结了全县学校幼儿园周边治安中存在的问题,并告知各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理。

②、检查摸底情况。

一是校内消防安全隐患:部分学校由于建筑规划不合理,存在消防安全漏洞。二是学校施工点安全隐患:有相当数量的学校正在进行扩建和施工,个别学校的施工场所防护措施不全。三是学校周边200米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隐患:部分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经常出入网吧等娱乐场所,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业,对少年儿童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四是校内治安安全隐患情况:个别学校有不良社会青年随意出入的现象。

③各部门整治情况。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对学校环境进行了整顿,要求相关学校对不合格安全防护措施进行了限期整改,确保了师生安全;联合县文体局针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进行了专项排查整治。在各个网吧进行了拉网式排查,规范了网吧的营业,杜绝了青少年的出入,从登记、连接等方面提高了网络管理的监控、管理能力;工商局对县城学校周边50米内的摊点进行了两次排查,对我县一中和实验小学进行了重点集中整治,规范了学校周边的乱设摊点行为;防疫站成立了三个专项整治行动小组,两个小组负责乡镇学校,一个负责城区学校,对学校周边的饭店、小吃部、商店及学校食堂的食品进行了排查整治。

三、积极开展稳定排查治理工作,全面治理重点、难点问题

1、坚持、完善“三项排查”报告制度。

20__年,我们把排查矛盾纠纷、热点、学校安全作为保持教育系统稳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点。我们建立了矛盾纠纷、热点、学校安全隐患三项排查报告制度,强化了基层治理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的工作责任。特别是在“两节”、“两会”等敏感期间,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对苗头、治安隐患、矛盾纠纷、非法宗教等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都进行了认真的摸排、监控,确保了教育工作的稳定发展。

2、认真对待工作。

建立健全接待制度,各局长亲自轮流参与接待工作,全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全年室共受理群众问题和案件22人次,其中来信4件、来电12起、来人6人起。对问题和案件都及时处理,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公开处理3起违纪案件,通报一年来动态,为全县的社会政治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强化法制安全教育,营造守法护法环境

我们紧紧抓住法制安全教育不放松,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法治教育宣传,坚持以课堂、讲座为主渠道,把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纳入课程计划,要求各学校每两周必须开展一次法制宣传活动或讲座。其他学科也要积极进行德育渗透,杜绝简单的知识传授。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宣传,教育学生人人知法,守法,护法,收到良好效果。二是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渗透法制安全教育。各学校通过举办法制报告会、法律知识讲座、竞赛、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板报、橱窗、广播等形式,在师生中大力普及《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在安全教育日,组织学生学习交通、消防等安全知识以及自救、自护技能。3月份,在县政法委的组织下,我们组织了法制教育图片展,在各个学校巡回展出,使近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建立“双差生”帮教

档案,责任到人,严格管理,有效的遏制了在校生违法犯罪的发生。一年来,我县无一起违法犯罪案件发生。为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学生校园事故,组织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教师认真学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实用手册》,收到了良好的警示教育效果。

五、强化监督,学校安全得到切实加强

教育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分工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局领导和有关科室在学校安全工作中的责任。切实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3月份,对各乡镇场学校的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检查,发放整改通知书21份;制定下发了教育系统消防预案和学校消防器材配备标准;并对各学校微机室进行了安全和技术指标大检查,排除了隐患。五一期间,对校舍安全进行了安全大排查。6月份,对学校饮食卫生进行了检查,保证了学生饮食安全,也保证了高考顺利进行。加强安全教育,制定了《___县中小学安全教育实施方案》,分别从校内外活动、卫生防病、饮食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家居安全、自然灾害防范等方面提出了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六、大力开展意识形态领域专项教育活动,做好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斗争工作。

针对我县中小学中发生的学生参与宗教活动和传阅非法信件等的不良现象,教育系统组织开展了大范围意识形态领域专项教育活动,由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委、统战部等多个部门联合组成了专项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相关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和全程监督,领导小组还深入学校,分组对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活动进行组织和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计划,确保专项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同时建立了专项教育工作长效机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开展了“六进校”(1、理想信念教育进校;2、国情(区、州、县、村情教育)进校;3、民族团结教育进校;4、法律和政策教育进校;5、国防和稳定教育进校;6、科技知识进校。)和节假日星期五返校工作,充分利用“六进校”工作的固定或不固定形式(固定形式:国旗、广播喇叭、墙报等。不固定形式:各种智力竞赛、朗诵、演讲、讲座、班会及文娱活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要求县直学校、各乡(镇、场)学校将每学期第一个月定为法制宣传月。全县各中小学能够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大力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和无神论教育,同时邀请政法干警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知识讲座,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存在的问题:

1、由于教育经费紧张,专项工作的投入还很有限,部分学校的安全设施还没有得到及时改善。

2、基层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安全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工作需继续加强。

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进一步明确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任务,充分认识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

二、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

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落实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任务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篇5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电信网络诈骗;实证分析;新时代;困境;模式重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取得重大发展。主要经历了起步探索期(1949—1977年)、普及法律知识期(1978—1999年)、法律素质期(2000—2005年)、法治意识期(2006—2011年)和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育期(2012年至今)五个阶段。[1]也有学者认为主要历经了探索期(1949—1966年)、挫折期(1966—1978年)、知识教育时期(1978—1997年)、观念教育时期(1997—2012年)和能力培育时期(2012年至今)五个阶段。[2]

一、“高校法治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界对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治教育的概念、学科属性或定位、目标、内容、模式、实践、环境、问题与对策等方面。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法治教育概念的研究法治教育的相关几组概念为“法制教育”“法治精神”“法律素质的培育”“法治信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这几个概念之间既有重叠,也有一定的差异性。[3]学界认为法治教育是通过教授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方式、提高法治素养、树立法治信仰的教育活动。2.关于法治教育学科属性或定位的研究学者认为法治教育学科属性或定位不明晰。学界有人认为法治教育“从属于智育”,有人认为“从属于德育”,也有人认为“独立于德育”。对法治教育的学科定位认识不清会导致难以设置相对合理、稳定的课程体系,无法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3.关于法治教育目标的研究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推进,高校法治教育目标经历了从“传授法律知识”转向“培育法治素养”再到“树立法治信仰”的变化。[4-6]4.关于法治教育内容的研究学者认为目前高校法治教育的内容简单、空泛、不合理,需要调整、补充。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几乎成了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唯一法律课程,这门课“法律基础”内容占比太小,难以满足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5.关于法治教育模式的研究学界认为当前法治教育模式单一,未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且没有突出实践性,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应当予以改革创新。法治教育仍然依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大大削弱了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7]教育模式应从“课堂”依赖转向“场景”塑造。[6]6.关于法治教育环境的研究法治中国的建设需要全社会成员的认可和共同努力,高校法治教育环境(不管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的环境)面临着挑战。学界认为应尽快营造良好法治教育环境。[8-9]7.关于法治教育问题的研究关于法治教育问题的研究,学者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个人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社会方面主要涉及法治教育学科定位、法治教育资源问题;家庭方面主要涉及法治教育环境;学校方面涉及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模式,课程内容和体系、评价考核机制,师资和校园法治文化等;学生个人方面涉及主体意识(积极主动性)、理解力和法治思维、维权意识与能力等方面。8.关于法治教育对策的研究基于对法治教育问题特征和原因的分析,学者从多角度多维度提出了对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法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传授学生法律知识转换成提高学生“用法”能力、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第二,明晰法治教育学科定位、加强法治教育课程建设、加快法治教育课程改革;第三,通过外引内培,优化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法治素养;第四,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从“课堂”依赖转向“场景”塑造,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法治教育;第五,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法能力;第六,完善现行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第七,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法治教育的理念与我国不同,国外对高校法治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法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国外法治教育研究侧重于:第一,如何通过教育内容的设置塑造学生的法治精神;第二,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将课内教授理论知识与课外开展实践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第三,如何拓宽教育渠道、发挥社会团体作用,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法治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公民教育”,高校实施的法治教育是通识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其法治教育从法律关系到法律责任的逻辑联系出发,侧重于对大学生进行权利义务观的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领会法律精神和原则、培养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公民责任的合格公民,让大学生树立资本主义的权利义务观。[10]

二、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的困境——基于高校电信诈骗案件的实证分析

(一)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重知识的灌输、轻能力的培养”现象,忽视对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1.法律类课程设置少;2.师生对法治教育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主动性;3.缺乏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用法意识与能力不足;4.高校法治教育缺乏有效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11]

(二)高校电信诈骗案件实证分析

高校法治教育存在以上问题造成大学生法治意识薄弱、法律知识欠缺、用法能力不足,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就是学生依法防范保护自己的能力不够或者自身违法犯罪现象增多。1.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仅以2020年为例: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5.6万起,[12]常见的有:虚假、冒充电商客服、兼职刷单、虚假投资理财、微信支付宝QQ微博等网络号码被盗、网上借贷等。2.高校学生受诈骗现状高校学生是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主要受害者。以GZ市RJ新区高校园区电信诈骗刑事警情(受损金额人民币3000元以上)通报的数据为例,2021年1月至9月平均每个月有37人/起,其中高校学生11人/起,占比30.9%,远超务工人员、个体经营者、城乡居民、公司职员、医务人员或教师等。受骗金额低于3000元的电信诈骗案件因未达刑事立案标准,警方未将此类案件计入刑事警情数据予以通报。事实上高校学生在电信诈骗案件中受损金额在3000元以下的占比较大。根据案发频次对电诈案件类型进行排名:虚假(28.57%)、冒充电商客服(23.81%)、刷单(20.05%)、虚假网络游戏账号交易(9.67%)、虚假投资理财(9.52%)、虚假贷款(4.76%)、冒充QQ/微信好友借钱(3.62%)。从受骗学生来看,一是女生比男生容易被骗:女生占比71.43%,男生占比28.57%;二是学生层次区别不明显:高职生占比52.38%,本科生占比47.62%。从受骗过程来看,基本具有共同特征:受害人接到陌生QQ或微信好友申请,添加好友后加入QQ群或微信群,通过陌生好友或群里提供的链接下载注册某个APP账号,对账号进行充值或为了完成刷单、交易任务而通过对方提供的二维码进行付款或通过对方提供的账号进行网银转账,之后发现无法重新注册账号进行提现或对方收款后消失,造成受害人经济损失。3.高校学生受诈骗原因分析基于GZ市RJ新区高校园区2021年1月至9月电信网络诈骗刑事警情通报的数据,从电信诈骗案件的类型、诈骗手段、涉案金额,受骗学生的性别、年龄、防骗意识和能力,被骗原因,高校“防诈骗”教育开展情况等方面分析发现:(1)高校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意识、能力均需提高,法治素养亟待提高。(2)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和受害人个人因素。社会方面:(1)打击诈骗犯罪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诈骗金额少于3000元的案件公安机关不予立案。高校学生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受损金额往往低于3000元,却因为法律法规不完善而无法及时维权,在遭受财产损失的同时,学生学习、生活状态受到影响,甚至对法治的信仰产生怀疑与动摇。(2)2021年11月1日之前尚未施行《个人信息保护法》,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条款少、适用范围窄,且其中大部分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电信网络诈骗行为人往往利用被非法泄露的高校学生个人信息实施诈骗行为。例如冒充电商客服、冒充QQ或微信好友实施诈骗行为的就是非法利用了个人信息。家庭方面:(1)忽视对小孩的法治教育。以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为例,家长很少对小孩进行相关法治教育,更多的是与小孩交流学习方面的情况。(2)家长日常缺乏依法办事的理念和行为习惯,未营造良好的法治生活环境。学校方面: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考核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忽视了学生参与法治教育实践的环节。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法治教育的实践不够重视,没有科学、完善的体系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法治理念、是否能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大部分高校只通过应试教育模式,以理论知识的考试分数来定性和衡量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的高低。但是,书面考试成绩只能反映学生对法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无法检验学生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及其法治理念的强弱。个人方面:法治意识淡薄、防范意识不强、警惕性不高;爱贪小便宜、经不住利益诱惑。从GZ市RJ新区高校园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据来看,受骗的高校学生个人原因具有共同特征:(1)防范意识不强。虽然接受过高校防范电信诈骗案件的宣传教育,但是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做好防范。比如,受骗人都没有按照要求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接到冒充电商客服电话没有认真去核实等。(2)轻易相信陌生人。点击陌生人提供的链接下载APP、向新注册账号充值或向陌生人转账汇款。(3)爱贪小便宜、轻信网上投资理财或刷单容易挣钱。(4)法治意识薄弱、轻信假冒的电商客服有能力冻结自己账号并扣钱等。

三、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模式重构的思路

基于高校电信诈骗案件的实证分析,对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认为要对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面临的困境进行破局,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法治教育模式进行重构。

(一)重新定位高校法治教育主体。本着“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教育宗旨,应将学生作为法治教育主体,发挥其在法治教育中的积极主动性,将以往法治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学习”。

(二)调整高校法治教育内容。应改变以往教育内容空泛的弊病,从依赖基础教材转变到完善教材体系建设,法治教育内容应注重生活化,要与学生自身专业相关、与其日常生活相关,与提高学生用法能力相关。

(三)创新高校法治教育方法。坚持“知行合一”培养理念,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新载体开展网络法治教育,延伸课堂教学的覆盖范围;开展模拟法庭、走进法院等活动,突出实践、拓宽实践教学渠道,从“课堂”依赖转向“场景”塑造,让学生在法治教育实践中提高用法能力、培养法治意识。

(四)改革高校法治教育评价方式。运用动态、连续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考核。完善以书面考试为主的结果评价,注重对学生法治教育实践能力的考查,不断引导大学生将学习成果从“卷面考核”到“实际应用”的转化,提高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与劳动中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五)加强校内外法治教育资源的协同性。积极拓展高校法治教育的社会空间,深化高校和社会力量的合作。[2]高校应优化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依法治校营造良好校园法治教育环境;社会应营造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生活环境;社会组织积极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经费、场所、人力物力等支持,积极参与高校法治教育实践活动。

四、结语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篇6

摘 要 文献研究表明,我国法治教育存在重视不够、内容枯燥、资源散乱等亟待破解的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重申以“公民”培育目标引领法治教育方向,重视法治思维与信仰的形塑,整合法治教育资源,拓展法治教育路径。

关 键 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4

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颁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在义务教育学段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高中段思想政治课要设置专门的课程模块,或加大法治教育选修课时。在此背景下,如何将法治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在文献研究中发现,虽然我国中学生法治教育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重视不够、内容枯燥、资源散乱[1]、师资匮乏[2]等亟需破解的难题。为此,我们从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的观点进行了梳理,期望能激发老师们更多的思考。

一、重申“公民”培育目标,引领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方向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高中阶段的目标为“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以及法律常识,强化守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初步具备参与法治实践、正确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可见,《大纲》以培养具有一定法治素养的公民为目标。虽然这一目标由来已久,但实践中往往被忽视,因此,我们认为需要“重申”培育“公民”的法治教育目标。对此,国内有一些共同的声音。

吉林大学法学院姚建宗认为,我国的社会法治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必须确立为“公民”教育,即以符合现代民主、法治和的精神实质与原则诉求的现代人――“公民”为最终的目的追求。我国的社会法治教育,不能将教育目的确立为超出一般公众身份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角色认同水平的“道德完人”或者“圣人”,必须立足于现实的生活真实与公众的人格预期和道德自觉状态,以合格的“公民”及其人格的培育和教养为起码要求而展开。[3]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张晓燕提出,社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的发挥,有待于作为其构成主体的个体公民身份的激活。[4]她倡导法治教育就是要培育与国家治理需求相互匹配的公民身份。

法治教育的目标终归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无论是从人权还是人性(二者存在同一性)来说,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应是社会对人性和人权的尊重。我们反对把法治教育的目标狭隘地定为培养遵纪守法的人。片面强调“顺从”的法治教育,培养不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也不利于国家的法治建设。当然,只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的“唯利”式教育也不是完整的公民教育。我们主张将培养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都“激活”的公民,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开展法治教育的目标。

公民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体,脱离公民的法治教育必然会迷失方向。为法而教,无异于舍本逐末。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绝不能是守住“法”的圣坛,而必须回归育人的本义。

二、重视思维与信仰的形塑,凸显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重点

对于法治教育的内容,目前学术界围绕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义务侧重说。苏百泉认为,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法治的人性基础、法治社会的建设、转型社会的特殊性等方面分析论证看,公民法治教育应该以义务意识的培养为重心。[5]这一观点也是多次普法教育的核心观点,在强调国家意识,重视集体精神的时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在我国社会转型,国家发展需要全面唤醒公民意识的时代背景之下,持这一观点的人越来越少。二是权利侧重说。万志昂认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仅包含法律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还是一个权利意识的熏陶和权利文化的教育和感染过程。[6]权利侧重说的观点对于反对过分强调义务的旧的法治教育观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认识仍是偏激、片面的。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法治教育研究的深入,学界逐渐从学术“偏激”走向理论“和谐”。教育家李镇西提出了权利和义务统一说,他主张中小学法治教育至少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让他们明白“法治”赋予自己的权利。二是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公仆意识和依法行政的观念。[7]他认为这才是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真正含义,这样的教育才是培养公民的教育。刘萍律师也主张,我们不仅应当让孩子们懂得他们应有的权利,国家对他们特殊的保护,还应当让孩子们懂得遵守社会规则及法律,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责任。[8]

如果仅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来探讨法治教育的内容,虽然抓住了法治教育的核心,但视角未免偏小。杨恭田、吴彭有主张,基础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内容应突出三个方面:一是法律规范的认知,二是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三是坚定法治信仰。[9]这一概括比较全面,较之法律制度的“灌输”层次显然有了提升。我们的近邻日本相当重视将青少年法治思维的训练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将其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从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是,从法律常识的旧常态过渡到法治思维的新常态,从满堂灌的旧常态转变到参与式研究型学习的新常态,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变到立体化教育的新常态。[10]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界定为“法律常识、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律制度”,并要求“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统筹安排、层次递进”。对于高中阶段法治教育内容,《大纲》除要求全面拓展法律常识、法律制度外,还要求加大法治原则、法律理念的教学深度,注重增加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参与性和思辨性,结合现实案例、法治实践,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认同法律背后的价值、宗旨,注重法治意识的培养。显然,高中生的法治教育绝不能仅停留在常识性教育层面,而应通过增强法治教育的实践性,实现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的形塑。

掌握一定法律常识的“通晓型”公民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转型、法治建设的需要。新型大国建设要求社会成员不但要通晓法律知识,还要将法治作为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精神操守,做到知行合一,“形神兼备”。法治教育应摆脱普及性的、低层次的常识教育,迈向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的更高点。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三、整合法治教育资源,拓展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路径

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主体都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法治这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其教育方法也应“独树一帜”。《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学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而要更好地实现上述“三全”,我们可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挖掘教材资源,浸润法治教育

赖兆杰认为,“教科书为我们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法制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材。”[11]在《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的加强》一文中,他例举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相关法律知识。周贵才主张,“挖掘法治教育素材,讲授法律知识。”[12]陈爱宏老师也主张,“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法治教育因素。”[13]而赵淑荣老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一文则通过例举加分析的方法,阐述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文本资源,渗透法治教育。

如何变“教材”为“学材”,为法治教育服务,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合理取舍,巧妙切入。如可以围绕不同主题,对教材的法治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二次开发;也可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拓展法治教育目标,一石二鸟,润物无声;还可组织学生利用“法治宣传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改革说到底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开发利用好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的熏陶,是非常经济高效的法治教育浸润路径。

2.引入法治案例,增强情境体验

思想政治课堂效益的提高有赖于其情境的质量,而案例的引入可丰富情境体验,增强价值认同。周贵才老师主张,“分析法律案例,培养学生守法维权能力,”[14]他认为案例教学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而案例的情境化更能使学生融入其中,在情境体验中学习胜过任何形式的“灌输”。赖兆杰老师认为,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知是基础,行是目的。李先军、张晓琪的研究表明,美国教师善于创设案例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15]。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真实的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法治案例的引入,情境化的法治教学,能为学生提供“VR”般的法治场景,增强法治教育的现场感,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将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做到知行统一,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法治案例的引入一定要有针对性和教育性,不能为案例而案例。

3.营造教育环境,强化法治信仰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于法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赖兆杰老师认为,加强法制教育,必须突出“依法治国”的时代主题,这是主张法治教育应关注的时代大环境。[1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事例选择、情境设置上照应法治国家建设的时代步伐,要借用大背景,激活小课堂,小中见大,把学生的生命价值与国家的建设使命进行完美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陈爱宏老师认为,“教师(应)身体力行,做好法治表率”。[17]“师者,人之模范也。”师为表率,才能营造一个真实可信的法治环境,强化学生对法治的信仰。身为人师,不应忽视我们也是法治文化环境的一个元素,是享受者,更是建设者。无声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深刻的,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对于增强学生的法治信仰意义重大。

事实上,教师不但要参与法治教育的小环境建设,也要关注时代、社会大环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要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党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我们认为,法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能是一般性的理论阐释或简单的逻辑推导,必须利用好一切教育资源,而开发资源是利用资源的前提。我们应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完善,不断丰富法治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法治教育实效。

综上所述,我们要突破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瓶颈,不断提高法治教育的层次与水平。面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所提的新要求,我们还有许多创造性的工作要做。相较国民法治教育这一宏大工程,我们或许过于渺小。但“小乃大之端”,我们理应从“小”处着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春芳,汪莉.关于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的调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08):31.

[2]李臣.刍议中小学法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4(35):230.

[3]姚建宗.当代中国的社会法治教育反思[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07):70.

[4]张晓燕.国家治理背景下的公民身份及法治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09):90.

[5]苏百泉.培养义务意识:公民法治教育的重心.[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33-34.

[6]万志昂.当代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权利认同[J].人民论坛,2015(14):110.

[7]李镇西.我看中小学“法治教育”[J].湖南教育A,2015(10):60.

[8]刘萍.让权利与责任同行――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7):15.

[9]杨恭田,吴彭有.基础教育中法治教育的内容和举措[J].江西教育,2015(7):28.

[10]汪蓓.日本青少年法治教育改革经验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10):93.

[11][16]赖兆杰.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的加强[J].教师,2011(25):24.

[12][14]周贵才.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J].文教资料,2014(33):140.

[13]陈爱宏.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5(08):71.

[15]李先军,张晓琪.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历史演进、特点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05):17-19.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篇7

一、作为班主任我经常利用班、队会,开展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在每周的班队会和安全教育课中,将安全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渗透到班队会活动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比如采取让学生参与上台发言谈体会、谈认识的方式,增强他们法律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开展安全与法治教育知识竞赛,形式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等;内容设计日常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用电安全、防范侵害、火灾自救等,外加小小的奖励。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班队会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安全常识,而且增强法治意识,提高了法治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用现实中捕捉到的学生案例,对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有时可以听到、遇到本地区、本县一些学生违规、违法甚至犯罪的案例,这些案例虽然不多,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实例,更显得真实可信;这些案例具有一种心灵的震撼效应,对学生更有教育意义。每当捕捉到这样的案例的时候,作为班主任的我,都会仔细的收藏起来,进行整理,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穿行法治宣传教育;尤其是发现一些学生有不良行为苗头的时候,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法律宣传教育,以案说法,让他们从这些身边的案例中认识到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法犯罪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会对自己、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什么样不良影响,从而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通过向学生剖析这些活生生的案例,提高了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守法观念,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三、充分利用教材中潜在的法治教育元素,把数学教学与法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数学教材中也潜在着很多法治知识,教师要想在课堂中渗透法治教育,就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治教育元素,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

例如,在讲授“一堆21吨重的货物,用载重5吨的货车运输。需要几辆这样的货车一次来运?”当学生计算出需要4辆,但还剩1吨时,趁机追问:能分给4辆车一次运走吗?由此向学生介绍《交通安全法》,让学生知道汽车超载运输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危害和伤害。查找图片和资料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并举出大量的实例,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认识超载的危害,并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超载现象。我们在平时的上放学时应该如何去做。教育学生从小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小市民,将自己在课堂上的所学,用于生活,多做宣传,是原来过马路经常横冲直闯的小朋友和和经常开“飞车”的司机不再有这种现象发生,减少不必要的交通事故。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法治观念,还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以达到法治教育、德育、智育多重教育的目的。

四、抓住时机进行法治教育

三月份是“自治区法治宣传教育月”,每当这个时候,司法部门都会举办一些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每当这个时候,作为班主任的我,都会积极配合学校、利用数学优势在全班搞一些生动活泼的法治宣传活动,包括把法律条文数字化让学生掌握、请县司法部门的资深专家到班上讲课—-量刑幅度数字化的讲解一些安全对学生进行教育;举行法治教育主题班会,要求每一位学生做“数学与法律”为主题的发言;组织学生参观县人民法院所做的法律宣传栏,亲身感受法治的力量;组织学生观看法治教育专题片等等。

根据我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利用“自治区法治宣传教育月”活动契机对全班同学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法治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在渗透法治意识时也同样适用。比如通过采用小组合作帮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大家在一起讨论、思考,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是利己利人的,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就会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也会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实效性;社会工作;和谐

根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内外部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有机系统,该系统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理念、教育环境等因素组成,因此要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整个系统结构和谐、运行顺畅,当系统的因素之间、因素和系统之间出现了不和谐情况,就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影响实效性的不和谐因素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不畅、信任不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师、管理人员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思想政治教师上课时才出现,下课就走了,和学生没有太多的交流,唯一的交流途径就是上课提问或讨论,因此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也不了解,学生也不信任老师,导致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也就难以实现。

(二)教育内容及理念和受教育者的状况联系不紧密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太注重学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忽视了受教育者思想的动态性和生活性,导致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很少关注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教学理念以填鸭为主,很少重视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自主管理,因此教学内容和理念与大学生的不和谐,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实效性和时效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感到“假大空”,考试就是“贝多芬”。

(三)教育方法及教育手段和受教育者之间不适应

传统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很少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教师采取以权威者的身份、训诫式的口吻、上传下达的态度来开展工作,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对自己的问题缺乏应有的自决权。

社会工作运用“助人自助”、“平等尊重”、“服务至上”理念以及“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协助大学生与教师、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实现教育目的。因此,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整合教育和社会资源,协调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不和谐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更好的帮助学生应对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和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个人问题。

二、社会工作介入有利于疏导不和谐因素,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社会工作的理念介入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把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1.社会工作所强调助人自助的理念,有利于挖掘大学生的潜能,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根据乔哈里视窗理论,每个人除了“公开我”、“背脊我”、“隐藏我”外,还有一个“潜在我”,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案主自决,社会工作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整合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机会并促进个人能力发展。因此把助人自助理念贯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育对象被动向主动的转化。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与肉的交流活动”,教育过程中,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作为活跃的精神主体进行交往,教育才能体现促进受教育者精神成长的教育功能。因此,要改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和谐局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鉴社会工作中的案主自决原则,尊重受教育者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提出专业的解决的方案和切实可行的建议。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指导思想前提下,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师的合理建议下,允许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时间、方式进行自我选择,对学习的知识进行自我重构,防止教育者包办一切的保姆式教育,当然维护教育对象自决不是要老师做“甩手掌柜”,相反要求教师必须更加专业、满怀信心的关注学生,必要时对学生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实现教育对象自决的科学理念。

2.社会工作所强调的尊重和平等的理念,有利于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相互信任的教育氛围。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每个人都有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是与社会相联系的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获得社会理解、社会尊重、社会关怀的权利。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任,造成教育内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和谐,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了人文关怀,得不到受教育者的认同和接受,因而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社会工作采取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坚持接纳原则,社会工作者不以自身的价值标准对案主作评价和判断,不论案主的心理、情感、行为模式如何,工作者都相信、接受、信任案主。接纳原则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同时,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发展情况理解其实际状况,把教育对象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或个体,信任、接受、尊重教育对象,对“问题”教育对象不能否定、排斥,而是需要秉持“每个人都有缺点,同时每个人希望改变也能够改变”的观点,试图理解教育对象的情感和当时的情境。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服务对象,接受、理解和尊重其生活处境。

3.社会工作所强调的服务至上理念,有利于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工作利用学校所在社区的资源为学校服务,最终使社区对学生的成长有所贡献。社区工作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和开放性。寻找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带领大学生关心社区、服务社区,通过志愿者和社会服务活动,树立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如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带领学生去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献爱心活动,或组织学生对爱国教育基地进行参观活动等,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幸福生活,学会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群体,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实践中学会关爱和尊重,学会感恩,达到知行统一。

(二)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社会工作的直接方法有三种,尤其是把个案工作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1.个案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是一种以一对一为基础的微观社会工作方法,它以个人为工作对象,通过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帮助案主解决社会适应问题的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针对性强,既能够帮助个人提高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挖掘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够帮助个人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来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从而排除困扰。个案工作方法遵循个别化原则,个案工作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可以弥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强调统一思想认识和行为标准的不足。

2.小组工作方法。以有共同特点的群体为工作对象,通过群体活动的参与和组织动员,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参与群体活动,既能借助小组的集体经验和人际关系,丰富个人生活内容和发展个人潜能,以帮助个人适应新环境,又能实现社会资源整合或发展同辈关系,提高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以增强积极的公民责任感。

小组工作是将具有共同特点和目标的人们组织起来,围绕存在的问题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学生在人生观、道德观、法律观等方面出现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与他们所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存在复杂的社会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借助社会学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疏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系统中的不和谐因素,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陈万柏,边素贞.人本治疗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3).

[3] 陈奇娟.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社会工作,2010(5).

[4] 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