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8篇

时间:2023-11-27 10:18:38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篇1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二、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篇2

摘 要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关键词 体育 习惯 养成

一、提高认识――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一)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加强学生自律性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有计划地实施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等;打篮球的传接球、带球突破、投篮、防守等。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二)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篇3

一、培养体育锻炼兴趣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正确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由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动变为主动追求。

二、树立体育锻炼观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就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和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有了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三、优化体育锻炼过程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篇4

关键词:中学生;自主性;锻炼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42-02

在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又要协助学生拟定符合自己个性特征的锻炼市场化,并要求学生按计划、方法、内容和运动量,以及自己的时间去合理地锻炼。教师还要让学生从日常的小锻炼开始,并做到锻炼的自我评价和控制,便可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形成较好的自我性锻炼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甚至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并不关心,认为体育锻炼要花费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对体育锻炼不够重视,产生消极情绪,这严重抑制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进行技术教学外,还要教育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对人的影响,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于是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些思考。

一、端正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培养终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敢顽强的精神,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它是作为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学校体育的重要工作环节。于是,在实践教学中,如果学生的锻炼态度不够认真,锻炼的兴趣不浓,锻炼的效果也就不会理想的。所以,端正学生的自主锻炼习惯和态度是学生形成自主锻炼的基础。另外,从学生锻炼的价值意义上来看,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自主锻炼的重要性。

二、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合理的锻炼方法

在日常的体育课上我们也经常见到学生不科学的锻炼方法,如不认真对待准备活动,没有充分活动开各关节就进行剧烈运动,运动结束后就坐下或躺倒在草地上,上完体育课就大量喝果汁和可乐,这种现象平时在学生中还有很多,作为体育老师应当有责任去指导学生,采用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这也是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体育室内课的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指导教育,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自觉地养成科学的锻炼意识。教会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并不是只要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就能锻炼我们的身体,当然也不是所有体育课的活动就能增强身体素质。关键的问题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地锻炼,并懂得一些锻炼的方式,才能达到好的锻炼效果。所以,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也要把体育锻炼的一些必要的原理和方法教给学生,也应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和各部分组成,从而有规律地去锻炼身体。还要让学生明白一些合理的锻炼形式,以及懂得必要的体育锻炼方面的理论知识,做到锻炼的明确性。还有,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不同年龄和身体特征,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和方法。

三、培养学生日常自已锻炼的习惯的

学生日常自主体育锻炼习惯是指练习者通过多次主动的并在科学锻炼方法与合理锻炼原理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在体育教师合理的建议下,积极调整自己的锻炼行为和方法,并逐步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自然性和定型性的行为方式。它能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愉悦情感,是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稳定的行为定势和模式。另外,学生日常锻炼习惯的培养,也是学生意志力和毅力的结果,只要经过老师对学生的反复、严格的要求和反复的训练,就能形成好的习惯。不过,我们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等方面出发。并要制定合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或方案,做到锻炼有目的,训练有方案。从而让学生准确掌握训练动作的一些要领和练习程序,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的训练到系统的练习反复进行,并需要老师时时督导,做到持之以恒,时间久了,学生便形成了科学的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通过各种趣味体育锻炼来巩固其自主锻炼的长期性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篇5

>> 体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论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重视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 谈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体育教学中如何重视培养学生良好锻炼的习惯 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 再论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谈谈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中职体育教学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论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论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孙汉云")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 关键词:学生良好习惯;体育教学;重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62-01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篇6

自觉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4—0047—01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于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兴趣和锻炼习惯。但事实上,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并且缺乏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相反,学生如果对锻炼有着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体育教学。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要在体育教学中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合理开展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二是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需要,并变成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是基础。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够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如果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而且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了解生理卫生常识及合理的锻炼程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进行锻炼。

2.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是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的结果。因此,体育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教与学的需要及可能,制定科学严谨与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组织训练,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并经常进行督促检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锻炼兴趣和锻炼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厚,必然会促进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而具有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显而易见。因此,教师要设法将学生良好的锻炼态度和锻炼兴趣转化为锻炼习惯。

三、把握两个因素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篇7

[关键词]锻炼习惯;主导作用;自律性

中图分类号:G807.4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

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在体育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㈠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㈡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㈢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㈣通过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要使学生锻炼成习惯,只靠课内是求够的,而学生个性的发展,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课外活动是一个良好的途径。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增进学生对体育的了解。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㈠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篇8

摘 要 目的 探索河南省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现状,为进一步改善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提出更好的建议及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900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分析。结果 目前河南省女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相对不足,锻炼场所及锻炼项目等存在较为明显的集中趋势。结论 河南省大部分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率低、持续时间短、女大学生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脱节现象。

关键词 女大学生 体育锻炼 态度 行为 现状调查

2014年7月18日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订的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文件要求各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学生的《标准》测试工作,并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达到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1]。女大学生作为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关注她们的健康是高校体育工作者义无反顾的责任。研究表明,课外体育锻炼可以通过科学的身体活动形式给予人体各器官、系统一种良好的刺激,促使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技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和变化,从而增强个体体质,增进健康[2]。然而,有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有逐渐下滑的趋势。她们越来越厌烦参加体育锻炼,身体惰性越来越大,不想参加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兴趣低、关注低、投入低,并已成为恶性循环[3]。这些问题的出现不禁要让我们把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问题上。为全面了解河南省高校女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本课题组对省内7所高校的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5年9月-10月,课题组选取了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7所高校进行调查,分别是: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教育学院。研究者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分别在操场、宿舍、图书馆、自习室等地方,抽取在校女大学生900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河南省在校女大学生;自愿参与本研究;能以书面方式独立完成问卷。排除标准:语言交流有障碍者;体育专业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研究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遵循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初步确定调查问卷内容。通过征询有关护理教育专家、体育教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形成了《在校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现状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年级、生源地、每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对体育锻炼态度等信息。研究者向研究对象解释了调查目的及意义,取得调查对象的配合后,现场发放放问卷900份,回收849份,其中有效问卷808份,有效率95%。

2.统计学分析

调查表完全回收后,采用Excel2010录入数据,双人核查后导入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主要描述调查内容的频数、百分比等。

二、结果

(一)女大学生的一般资料

共调查808位女大学生,专科生49名(6.1%),本科生732名(90.6%),研究生24名(3.0%),博士生3名(0.4%);一年级346名(42.8%),二年级281名(34.8%),三年级138名(17.1%),四年级43名(5.3%);生源地:农村487名(60.2%),城市214名(26.5%),城乡结合部97名(12%),其他10名(1.2%)。

(二)女大学生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

由表1可以看出,抱有积极态度(非常喜欢和喜欢)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占54.4%,说明河南省高校女大学生中有半数左右的女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态度不积极。另有41.1%的女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态度一般,说明这些女大学生是课余体育锻炼群体之中的潜在群体。仅有4.5%的女大学生不喜欢课余体育锻炼 ,说明河南省高校绝大部分女大学生还是比较能够接受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1.5%女大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43.6%的女大学生知道一些科学锻炼的方法,有34.8%的女大学生对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并不了解。这说明,河南省大部分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方法的认识不够科学、全面,女大学生的科学体育锻炼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女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行为状况

1.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差异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一、 二年级的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率明显高于三、四年级。目前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说明开设体育课时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远远高于体育课结束后的锻炼人数。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天天进行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占9.8%,每周进行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占21.7%,每周只锻炼1-2次的女生 ,占总调查人数的35.4% ,每月锻炼1-2次者占4.2%,还有2.5%的女大学生从不参加锻炼。显然这与培养高校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标要求差距甚远。

由表2可以看出,66.8%的女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并不是自已积极主动去锻炼的,而是通过体育课或院系组织的体育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这种高度集中的选择趋势,也恰恰说明了开设体育课时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远远高于体育课结束后的锻炼人数。从持续时间上看,43.1%的女大学生锻炼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只有10.8%的女大学生锻炼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很明显,大部分女大学生的锻炼时间是不足以达到锻炼效果的。

2.影响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

影响和制约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多种多样,本次问卷按照影响因素的不同程度划分,设置多选题一道,将影响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分为以下几个条目,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后,结果如表3所示。

三、讨论

(一)女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及科学体育锻炼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看,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34.8%的女大学生对科学锻炼方法并不了解,与国外相关调查结果趋近 [4]。 另外,程吹热说难芯恳卜⑾侄嗍女大学生对参与课余健身活动积极率不高并且对科学的健身方法不了解[5]。提示女大学生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及科学体育锻炼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对她的行为具有指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面对目前女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建议高校加强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的宣传力度和教育力度,普及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营造更好的体育氛围,进而培养女大学生的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二)多数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42.1%女大学生每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率不超过3次、且持续时间短,多数女大学生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严重脱节。这一结果与周银等研究结果一致[6] 。体育锻炼的频率是反映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最为重要的指标,同时也是反映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最直接、最客观的指标。根据《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的要求,学生“早操”每周不得少于三次,“课外活动”每周不得少于二次,显然当前女大学生的锻炼现状与培养目标要求差距甚远。针对该调查结果,结合目前我省女大学生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严重脱节的现实,笔者建议各高校体育课教学应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注重方法与技能教学,课外注重实践与运用体验,全面推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7]。但是,仅靠每周两学时体育课 ,要想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不现实的,所以应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多开设一些相应的体育活动 ,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譬如: 举办各种体育系列讲座、知识竞赛、举办健美操、体育舞蹈大赛等。也可多开设女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选修课,使学生掌握一些富有时代感、实用性强、趣味性和娱乐性更为浓厚的体育锻炼方法 ,从而让她们从心底里爱上体育锻炼。这样,有利于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自觉性与积极性的提高,促使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影响女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分析及建议

本次调查发现,影响我省女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主要是:自身的体育基础、自己的时间安排、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等。这与程丛谏蕉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课余健身活动参与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中的结果略有差异[5],同时,吴伟容等研究[8]结果表明,学业负担过重,体育设施缺乏,没有自己喜欢的项目等因素也限制了女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在当今社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肩负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重任,她们承担着孕育后代的艰巨任务,担负着相当繁重的社会工作,所以她们的健康也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地锻炼身体是促进身体健康和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9],因此,她们在大学时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有着深远的意义。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她们未来的生活质量和事业成就,所以,女大学生在大学时代就应该重视体育锻炼,掌握体育锻炼的技巧和方法,找到影响自己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所在,平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自觉地锻炼身体,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基金项目:2015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xjxm249)。

参考文献:

[1] 仲启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对学生体育锻炼激励机制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5,(5):8-11.

[2] 王宽,李西彩.陕西省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8):82-85.

[3] 李君华,马小丽,刘鹏.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以中华女子学院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5,(4):113-117.

[4] Lu Y,Kim Y ,Dou X,etal .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Using media richness and interactivity in web design [J] . Comput Hum Behav,2014,41:40-50.

[5] 程.山东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课余健身活动参与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6] 周银.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长治市高校为例[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5,(4):22-25.

[7] 向昌浩.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2):119-12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