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8篇

时间:2023-11-28 16:13:36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知识;积累方法;梳理方法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养成的习惯和能力。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梳理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不重视积累,就会导致语文“营养不良”;学生不注重梳理,就会被收集来的东西压得喘不过气,甚至被活活压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一、提供必要时间

现在的学生课程较多,作业较多,一天累到晚,也难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语文老师应考虑有利于学生积累梳理的因素,拿出一些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去积累和梳理语文知识。

二、加强方法指导

1.积累方法

(1)诵读。

朗朗书生是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有效的积累方法,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佳句,学生能提高语文素养。现在的语文课堂读书声少了,甚至连读都让学生快速默读,这实在是语文的悲哀。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诵读易引起学生强烈的有意注意,精神饱满,容易识记;默读则易让学生情绪低落,处于无意注意状态。

(2)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几千年的经典之谈。老师应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等方法进行积累。比如学习人教版新课程必修2《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时可把姓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分别整理成卡片,帮助积累识记。再比如现在报刊上经常出现的“美轮美奂”“差强人意”“不以为然”等成语,错误频率很高,可整理相关资料。

(3)积累思想、积累生活经验。

俗语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知识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发现。这要求我们关注生活,处处留心,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所需营养。在语文积累中,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思想文化等隐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重加强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比如指导学生看电视、上网学习语文,并定期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心得。

(4)积累要注意层次性。

老师应注意根据年级阶段特点,将高中阶段必须积累的知识分解到各学期,循序渐进地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化整为零,不断提高,庇千山之材,成一家之言。在这方面,教师最好是编辑校本教材,将各知识点整理成册,利用早读、晚自习督促学生积累。

2.梳理方法

(1)梳理要分门别类。

积累多了,头脑中的知识自然就多而杂,要让杂乱无章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梳理是必不可少的。如,表达技巧知识梳理,古诗词常用意象指向,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归类等,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学中经常出现你问表现手法,学生答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这些令人尴尬的事情,显然是学生不善积累梳理的结果。再比如学生对成语掌握困难,可指导学生分门别类进行简单的梳理,一个类建一个档案,考试或者做练习时,遇到一个填入一个,三年下来,各个类别的成语就很熟悉了。

(2)梳理要讨论探究。

梳理比积累更难,教师要善于组织专题,让学生讨论、归纳,帮助学生建立条分缕析的知识网络。如我在上古典诗歌鉴赏课时,要求学生讨论:“古典诗歌中诗人主要表达哪些情感?”学生举例、探讨,内容涉及相关诗人及处境,诗词及感情,表达及技巧等。通过学生的探讨,最后古典诗歌的情感分类不言自明。

(3)梳理要比较交流。

语文学习中有许多知识需要比较,在比较交流中明确知识体系。如文言文中学到的“以”字,有时相当于“而”字,这两字有何异同?为解决此问题,我要求学生把凡是已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的“以”字和“而”字相关的句子记录下来,排成一队,用法相同的归成一类,看可以归成几类。整理完毕,每组抽学生进行交流。“以”、“而”的用法就一目了然了。再比如教学《琵琶行》一诗,我特从比较艺术方面设置了三组比较:一是琵琶女与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比较;二是白居易音乐描写与李贺《李凭箜篌引》音乐描写之比较;三是作者与琵琶女身世比较。论题研讨完成,教学的深度和学生知识的广度充分彰显,学生素养有效提升。

三、督促措施得力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篇2

【关键词】梳理探究 教学 实践 思考 具体方法 效果呈现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两部分,其中“名著导读”让学生课外自主安排,而“梳理探究”则要纳入课内学习计划。

“梳理探究”共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专题。这些专题,前7个侧重梳理,梳理是在积累基础上的梳理;后8个侧重探究,探究的目的是要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梳理侧重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探究则侧重文学和文化现象。

在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史上,“梳理探究”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性学习”一样,是一项全新的内容,属于开创性的工作,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那么,“梳理探究”部分到底该如何进行教学?怎样组织学生?学生怎样梳理怎样探究?具体该如何操作?从必修一到必修五,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有一些思考,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认识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个方面是“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取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根据课程目标的这两个方面,我们的新教材设计了“梳理探究”这一体现新世纪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精神的教材内容。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这些专题,可以增加他们的文化积累,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教材研究所专家温立三老师就这部分教学提出六点建议,第一点就是“完成任务,不可不理。”他要求教师“要遵循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科书提出的要求,认真完成梳理探究的教学内容,切不可略去不讲。因为梳理探究是着眼于21世纪的语文教育而设计的全新内容,它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的文化积累而设计的,如果对这部分内容置之不理,那就是没有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仍然是在走老路。”

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但我们的教学又必须进行。我们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又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因此,我决定大胆尝试,自己摸索。

二、实践篇

(一)一个原则

人人参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分工合作,交流探讨,共享双赢。

(二)两种形式

以学期为单位,两本书六个梳理探究专题,根据不同内容选用小组合作形式或个人完成作业形式进行。对于侧重语文知识积累和语言现象、文化现象梳理的专题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对于侧重个人能力习惯的培养和文学个性化解读的专题内容,则采用个人完成作业形式。

(三)具体方法及效果呈现

1.小组合作形式:(以高一上学期为例)

根据必修一、必修二梳理探究的六个专题,将学生分成六组,同时展开梳理探究。

(1)选择课题,成立小组

学生用两周时间阅读完六个专题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专题。选同一个专题的学生编为一个小组,选出组长。组长负责安排分工,组织讨论探究方案,收集组员资料,组织讨论汇总资料,并且负责上交各个环节的书面材料。

这一步由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学生们表现出了高涨的积极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2)制定方案,具体分工

小组长组织大家根据专题内容及要求,讨论制定出本组专题的梳理探究计划,并安排好成员的分工。从各组上交的分工安排和探究方案来看,学生的分工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如两个班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小组的活动分工和探究方案如下:

高一(1)班第六小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1.姓氏源流

①每个成员研究自己的姓氏来源与自己姓氏家族背后的故事。(共八个姓:宋、周、王、刘、叶、罗、张和杨。)

②选择3-4个有价值,更详细,更具体的内容向全班汇报。

2.年节风俗

①由5位同学研究中国的传统节日的风俗、来源和有关的名句名篇,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②由4位同学研究西方的节日风俗、来源及有关的传说。

③将两部分内容汇总后向全班汇报。

3.民族探源

①由3位同学研究自己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统及风俗文化。

②由3位同学研究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较多和人口稀少的民族历史和民族风俗。

③由3位同学研究历史上出现过的鲜为人知的民族矛盾和民族纠纷,主要研究其矛盾与纠纷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及结果。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篇3

一、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对高中学生而言,不但要有随机的积累,更要注意有目标的积累,并在积累中注意梳理;要通过梳理,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使语文素养的各方面要素整合起来。”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必修课设计了“梳理探究”板块,这说明培养学生梳理探究的能力是必要的。

熟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文化习俗,折射出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符号意义和文化意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梳理探究”中有“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目的是让学生对他们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在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便于加深理解和准确运用。对熟语进行梳理探究,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二)学习、生活实际的要求

语文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熟语来源于生活,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曾用“摸着石头过河”来阐述改革方法。谭锦曾发表《中的谚语》;潘晓柒发表了《熟语隐喻在现代体育运动中的运用》;金小平发表《汉语金钱文化熟语初探》等,说明了熟语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统览近十年各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以及高考试题,都发现有“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个知识点。熟语是高中语文教学与考查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中,高中生运用熟语的能力较低,在高考中熟语知识点的得分率并不高。

(三)梳理探究的可行性。

熟语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等,具有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特点。对其探究不会只拘泥于语文学科,还能引导学生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关注科学、人文、自然、艺术、社会和人生等各个领域。从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看,这种涉及领域广阔的专题研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活动的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对熟语的梳理探究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且是为了达到高考考试的要求。高中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联结教、学与考,引导学生从生活与学习中进行梳理探究,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符合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

二、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内容

(一)熟语的概念、分类及出处

熟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它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警句等,内容十分丰富。对熟语梳理探究首先要了解其概念内涵,然后以“常见常用”为标准从分类和来源出处进行梳理。在了解熟语的分类和出处的基础上探究其文化现象,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二)熟语的结构

熟语是由词或语素构成的,只能作为整体去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的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成法来分析。熟语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有的是一个短语,有的则是一个单句,有的则相当于复句的紧缩,有的则无法用语法去分析。即使是短语形式,其内部语法结构也不一样,比如:“不刊之论、一锤子买卖”等是偏正式结构;“危言危行、陈芝麻烂谷子”等是并列式结构;“哀鸿遍野、旧瓶装新酒”等是主谓式结构;“集腋成裘、摸着石头过河”等是动宾式结构;“从善如流、贻笑大方”等是动补式结构;“入木三分、请君入瓮”等是兼语式结构。“胡说八道、大大咧咧”等熟语则无法从语法结构去分析。从熟语的内部语法结构梳理,了解语法结构,能更好地掌握含义及语法功能。

对熟语的结构梳理还可以从音节结构入手,比如:“冷冷清清、勤勤恳恳”等是AABB结构;“风尘仆仆、果实累累”等是ABCC结构;“栩栩如生、步步为营”等是 AABC结构。从音节结构进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其含义及语法功能,在此基础上还可探究其在韵律上的效果。

另外,熟语的字数也会引人思考。熟语字数一般在三至十个字之间,在成语中,四字成语又占大多数,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的成语则很少,可以去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三)熟语的运用

学习熟语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并运用。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以教材、高考试题或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为主线,从学习和生活中梳理探究熟语,将梳理出来的内容编辑成册,整理成测试题或设计成活动方案,可以激发其兴趣,开拓其思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文化素养。梳理探究熟语的运用可从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一是26个字母熟语联考。内容涉及辨别字音、辨析字形、含义的理解,选用填空、使用正误选择、表达运用等。在归纳近十年全国各省熟语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中常见常用的熟语,以26个字母为顺序编成一套测试卷,再探究其记忆、运用的方法。通过熟语联考试题的编写与测试,梳理熟语考查中常见的题型,分析研究其考查特点,有利于学生对熟语的掌握。

二是美文佳段妙句的积累赏析。这个活动主要是梳理探究熟语使用的技巧以及效果。从教材与高考现代文、高考佳作中进行梳理探究。通过对使用熟语的篇章句段的积累与赏析,提高学生运用熟语的能力。

三是熟语故事演讲。熟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梳理出启示性较强的成语,设计语文课前三分钟的熟语故事演讲活动,或进行全班或全年级全校性的讲熟语故事的比赛,然后探究其在写作中的运用。

四是熟语游戏活动。以熟语为主题进行单独的游戏活动,也可在班级晚会或其他活动中穿行。比如:熟语猜谜,熟语接龙,熟语对对子,看熟语说故事,用熟语概述场景或用某一动作、表情、场景展现熟语意思。这种形式的活动在某些电视娱乐节目、知识能力竞赛的节目中也常见到。可以探究熟语在激活思维、渲染氛围等方面的作用。

(四)熟语与文化

熟语是汉语言宝库中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其内容涉及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等,了解熟语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一是熟语与各学科知识的关联。可以结合目前所学的科目,梳理出相关成语,指出其中关联。比如:“青出于蓝、水滴石穿”等包含着化学知识,“海市蜃楼、立竿见影”等包含着物理知识,“物竞天择、雨后春笋”等包含着生物知识,“气冲斗牛、天涯海角”等涉及了天文地理……也可以从“趣味”角度去梳理探究与学科知识的关系。比如:1.含有人体部位名称的熟语2.含有常见动物名称的熟语(十二生肖)3.含有常见植物名称的熟语4.含有常见物件名称的熟语5.描写常见自然现象的熟语(春夏秋冬)6.含有数字的熟语7.含有同义词或反义词的熟语8.含有“如”比喻性词语的熟语9.新闻、广告中的熟语。多角度梳理熟语,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利于理解、识记、运用熟语,还有助于带动其他学科的研究。

二是本地方言熟语。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再是“圣旨”,而只是教学的线索,教学的凭借。因地制宜,补充教材,设计出符合当地学生喜爱的“梳理探究”活动是应该提倡的。熟语是从生活中凝炼而成的,梳理本地方言熟语,也可进一步探究方言熟语与汉语熟语在语音、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异同。

三是汉语熟语与外来语熟语的研究。熟语来源于生活,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是否会有自己的熟语呢?梳理因外来文化而形成的熟语,或将某些英文句子用熟语来概括或将某些熟语翻译英文。也可探究不同语种中语意相同的熟语在结构、语法等方面的特点。

让学生从生活、从教材和学习资料中梳理知识,将搜集到的熟语编辑成册,编成测试题,设计成活动,甚至探究其特点、使用效果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整体上进行观照,以多种方式展现,把这些语文知识落到实处,克服空讲语文知识而忽视实际运用的缺点,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三、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方式和时间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要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要学会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探究和积累运用,高中教与学的实际过程中还要考虑到高考因素。能将教、学与考三者融合起来的方式和时间才是真正能实施的方案。活动可以采用课外兴趣研究或课堂学习任务的方式,也可两种方式互补;可以在一个教学班也可以在一个年级操作完成。将任务分派到班级、小组、个人,班级或小组负责完成某一项目,然后将项目中的各个小点内容分派到个人。采取个人自主梳理研究,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整合编成学习资料或测试题或活动方案后供他人参考使用。时间上可以以高中三年为计划,将梳理探究的内容具体到每一学期每一周每一节课以及节假日。比如:熟语音形的识记可放在早晚读之前,讲熟语故事可放在语文课前三分钟,26个字母熟语联考从高一开始,每两周测一个。人人参与,个人自主与集体合作,利用课内外时间,结合学习过程,大统筹之下步步为营,便可以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地梳理探究熟语。

四、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意义

“熟语梳理探究”的方案,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融进了教、学与考,有利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利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此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能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熟语是人们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深刻的思想内涵,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熟语的梳理探究不仅能提高学生熟语的运用能力,还能激活课堂,增强兴趣,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S].桂政办发[2012]1号01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 教基〔2001〕17号.

[4]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顾之川.“梳理探究”编辑意图与教学建议[J].语文教学通信・高中刊, 2010,(05).

[6]余家骥.浅析《熟语研究》[N].内蒙古日报, 2010-5-14.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篇4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地理必修1知识 教学运用

思维导图是David Hyerle博士于1988年开发的一种帮助学习的语言工具。思维地图是用来进行建构知识,发散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可视化工具,就是通过图解知识,把知识梳理成可视化形式,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创新。

运用思维地图中的“树型图(Tree Map)和括号图(Brace Map)”,可将人版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概括、分类,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这种呈现,知识脉络清晰,内容一目了然。本文列举了必修1后面三章节的主干知识中内容,以供分享。

一、水循环(水圈)知识的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水》,本章节主要内容:水体类型、水循环类型及意义、河流补给、洋流相关内容知识,分类型、环节型知识多,学习者感觉知识较凌乱,但有思维导图中的“括号、树形图”就可理清知识脉络。如下:

二、岩石圈知识的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一《岩石圈物质循环》,主要内容:岩石的种类、地质作用、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等知识,本章节知识特点就是概念多,专业术语多,学习者同样感觉难记,或难以消化,在教学中与学习者运用“括号、树形图”,一起动手去写与画,归纳整理如下内容,可达功倍效果。

三、自然地理环境(生物圈)知识的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本书最后一章的内容,整体性知识相对容易理解与记忆,但自然带的差异性则是一个难点知识,初学者颇为头痛。但同样用上“括号、树形图”,知识就可化难为易,脉络清晰,知识好记,将为学以致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河道、坡度、流速”意即河流在出山处,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变慢,流水携带泥沙沉积形成洪积、冲积房扇(或入海口处,上述“三变”,加上海水顶托作用,形成三角洲)。

“凹侵凸堆”意即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其他简略内容可根据术语及课本知识给予补充和推出。

运用这种思维地图便可梳理出必修1的知识点,即 “4大圈层+1个运动”。简约而不简单,体现了关系固定、类型综合;有力促进思考、促进知识的归纳,能够增强自然地理主干知识的理解记忆,有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篇5

[关键词]高考;文言虚词;重点梳理;常考义项;易混点;用法

高考《考试大纲》中列举的18个虚词,虽然个数不多,但因为虚词用法灵活,往往成为学习和应试的障碍。虚词学习要有必要的语法知识――最基础的汉语词性和句子成分知识,而这往往是学生的“软肋”。因此,不少学生学习虚词只能凭感觉,学得一头雾水。可以说,18个虚词的学习与备考效果决定于虚词的有效积累与迁移。

那么,怎样更有效地梳理18个虚词的常见用法?尤其是对于高三学生的文言文备考来说,怎样才能更为有效地构建虚词知识网络,进而做好虚词题?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与体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有效梳理,以达到纲举目张、有的放矢、举一反三的功效。

一、重点梳理常考虚词和常考义项、用法,达到学有重点的目标

笔者对2011年各省市高考自主命题中涉及虚词考查点(含虚词辨析和翻译中涉及的虚词)作过统计,其频率高的依次为“以”11次、“而”8次、“之”7次、“其”6次、“为”7次、“于”6次、“则”5次,出现频率低的有“与”1次、“焉”2次、“所”4次、“因”3次、“也”2次、“乃”2次、“且”3次。这与笔者对2009、2010年两年的各省市文言虚词考查的统计结果相类似(以上统计仅供参考)。这样一来,学习重点与备考重点一目了然。常考虚词之所以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原因有二:一是这7个词“以”“而”“之”“其”“为”“于”“则”用法很灵活,二是命题可以很好把握区分度。我试着对每个常考虚词的常考义项、用法作过统计,也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比如“以”,考查较多的是作承接、修饰、目的用法的连词和作介词用的“来”“用”“拿”“凭借”等义项;“其”常考义项是作代词用时的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的区别,以及作各种语气副词的区别;“之”常考的用法是结构助词的各类标志,等等。而一些出现频率较低的虚词的考查较为单一,比如“与”主要考查作介词和连词“和”的区别,“所”主要考查“所字结构”和作被动的标志。这样的梳理,不管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对学生的学习与备考,都大有裨益。

二、注意虚词的易混点辨析,抢占区分度的制高点

虚词的考查历来被视为一道难题,得分率一般不高。命题者往往就是在一些易混点用法上作文章造成干扰。比如,2011广东卷“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中对“以”的考查,前者为“凭借”,后者表顺承关系(与表修饰关系易混);2011江西卷“上贤而释之”“令人有大功而击之”中对“而”的考查,前者为顺承关系,后者表转折关系;2010江西卷的“而”考查,“拔剑撞而啖之”“于是又请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的“而”作顺承关系和修饰关系的区别,此处均为表顺承。这就是易混淆的地方,“而”“以”连接两个动词时有顺承关系和修饰关系,顺承表两个动作的先后发生,修饰则是动作的伴随或方式。如果将这些易混处讲明,学生就很容易辨认。

比如,“之”作助词用时的各种标志的区分:“的”,主谓间取得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之”是主谓间取消独立性),“子而思报父母之仇”(“之”放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的”)。如此可以教给学生必要的句子成分分析法。教师授课就要抓牢这些“牛鼻子”,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三、注意虚词用法的标志,以作出准确的判断或相关用法猜想

学生做虚词题对于用法的辨别,囿于相关语法知识的缺陷或者对相关课文的不熟悉,往往陷于随便乱猜、撞大运的境地。因此,有必要教给学生相关虚词的标志,以便在做题时能猜想其用法,进而作出正确判断。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篇6

一、课程

校本课程“成语与文言同步学”系为配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学习而设计开发的。其构成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三板块四结合,即以文言知识作为课程的主体,以必修教材课文和成语中的文言知识的梳理为两翼,包括文言知识、文化知识和成语典故文选三个主题,注重学习方法与学习兴趣、方法指导与实践操作、语言知识积累与表达运用能力、课内与课外学习四个方面的结合。

(一)背景分析

立足点――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中考文言文考查课内文章而高考考查的是迁移能力,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对文言文学习有很多困惑,他们读文言而色变、视文言如畏途。该课程从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入手,努力做到贴近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能力的形成需求、文言文和成语的教学需求、人文素养的提升需求,是为突破高中文言文教学难点而搭设的一座桥梁。

出发点――被人们称为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活化石”的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言和文化知识。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作为校本课程的突破口,在古今汉语的融通上着力,把三者沟通起来,能够起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资源点――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尝试着用成语作为文言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学习成绩好了。驽马铅刀,功在不舍。工作之余,我把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积累的成语材料整理成数十篇文章,相继发表在《语文报》《语文月刊》《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十几种语文报刊上,并于2002年应邀主持了《语文世界》的“成语大观园”栏目。校本课程就是在这些教学与研究的实践基础上酝酿诞生的。

(二)课程目标

总目标:按照语文学科学习的规律,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把成语、文言和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从中“撷取语言菁华,提升语文修养”。

具体目标:(1)积累、丰富成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2)学习文言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古代文化知识,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开启智慧,涵养品性,丰厚底蕴。

(三)学习主题

该课程包括文言诵读、文言默写、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词法、文言句式、文言修辞、文言翻译、文言断句、文言短章、文化常识等十一章内容。

本课程安排在高一的两个学期。第一学期每个周都安排一个课时将文言知识点分散到每篇课文,以配合语文必修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的文言文的教学。第二学期将第一学期所涉及的知识点再循环一次,配合必修教材第三册、第四册文言文的学习,以加深理解与巩固。例如:

每个章节的课时教学目标均围绕以下三个要点实施:

1.梳理、识记相关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2.借助成语记忆与课文相关的文言和文化知识;

3.掌握相关知识点涉及的常见成语。

要求学生紧跟教学进度,自主梳理教材中的文言知识要点;同时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校本课程《成语与文言同步学》,同步学习其中的相关成语,注重对成语词典等语文工具书的使用。

每个月都举行一次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活动,诸如成语接龙、猜成语谜、成语知识竞赛、成语故事会、成语中的百科知识讲座等。

(四)评价活动

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一是建立成长记录夹,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例如学习卡片、小论文;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可以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随时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评价时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二、课时

设计《万马奔腾:“马”字成语知识竞赛》这节校本课的时候,我充分利用2014年是农历马年和央视《中国成语大赛》《中国谜语大会》热播这一有利契机,主打“马”文化这张牌。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流利地阅读文言短文《指鹿为马》,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对“马”字成语的分类梳理,积累成语,提高理解、运用成语的能力。

3.积累和“马”有关的文化知识,提高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课时资源

首先,要求学生搜集、查阅“马”字成语,我也从报刊、网络上搜集了《马年话马》《“马”字成语歌》两篇文章,推荐给学生,为竞赛活动作好较为充分的准备。

其次,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选择了“指鹿为马”一段成语典故,作为每天例行的“课前演讲”的内容,以体现成语与文言同步学的课程特点。

第三,从网络和相关的书籍里搜集了上百条谜语资料,筛选组合成包括两个回合的以“马”为主题的谜语,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四,编制了一个百“马”归“圈”表格,对相关的“马”字成语从内容、色彩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梳理,为准确运用成语做好准备。并要求介绍蕴含在这些成语中的成语知识、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系统化。

最后,搜集了运用“青梅竹马”的几个句子,以及与“马”相关的两幅漫画,设计成抢答题,以落实成语的活学活用。

(三)精彩片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马”字成语这条明线,通过朗诵、讲述、竞猜作答、归类整理、多角度解说、判断、拟题这些丰富而灵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了预设的学、猜、筛、说、用“马”字成语的五个活动环节,同时把知识积累、梳理、拓展、运用等知能训练的暗线贯穿于竞赛活动的始终。明暗两条线索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课堂环节一览表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 新旧版本 版块

在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经历了许多次变革,语文新课改实验不断推进。教改的历史从另一种视角来看也是一部教材的演变历史。教材作为沟通学生和教师的重要载体,教材问题一直是教改中最为重视的问题。自1997年语文大讨论开始就提出了对原语文教材的猛烈批评,最新的课程改革也对教材的革新提出来很高的要求。由原来的几十年不变,到现在的年年都变;从原来的单一教学角度编制教材到现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编制教材,教材改革确实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

目前全国高中学生的语文教材又进行了改革并将全面进入实施阶段。由过去的旧教材转变为现在的新教材,它与旧教材相比,又有哪些变化呢?既然是新教材,它究竟新在哪里?

新旧教材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新旧教材所设计的版块不同,旧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2003年12月第1版)分为两个大的版块: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从阅读选入的文章来看,编者想通过这些文章来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体来说文章前两个单元,力图使学生对杂文、科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有所提高;文章作品两个单元,力图使学生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外国小说、随笔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古代散文两个单元,力图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魏晋及唐代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而写作部分着重培养学生写作记叙文和说明文的能力。例如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个性和第二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第二册中的口语交际部分,着重培养学生单向的口语交际能力[1]。

新版高中语教材(2006年11月第2版)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其中阅读鉴赏是这套教材的主体。阅读篇目所选取的范文以名家名篇为主,除此之外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课文分单元编排,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每册有四个单元组成学习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有的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思考和领悟。有的侧重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理解,意在全面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表达交流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两个部分。“写作”共20个专题,每册4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还有丰富多彩的写作练习。“口语交际”全套书共设计了5次活动,每册围绕一个重点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研讨与练习”和“梳理探究”中也有写作与口语交际方面的练习。“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专题。这些专题,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名著导读”共选10部中外名著,每册安排两部。导读内容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究”3个部分。这部分的内容旨在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2]。

高中必修二中的“阅读鉴赏”部分4个单元分别是:情趣与理趣(中外抒情散文),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情景交融(古代抒情散文),对话与交流(演讲辞)。“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记叙文的训练,写作专题分别是: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美的发现 , 学习抒情,想象世界 , 学习虚构。口语交际专题为演讲。“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名著导读”介绍了《家》和《巴黎圣母院》两部长篇小说。[3]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新旧教材的版块发生了很大变化。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新教材中的文章很注重人文思想,并且选文表现了人类共同性的东西,这样就有了一种超时代的效果。如对生命的热爱、对环境的呵护等富有人文精神的关怀。究其教育理念新教材有以下几方面的着眼点:

一、新教材注重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要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的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同时,把“过程和方法”放在突出地位,以此来联系、整合“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和相关内容。例如,在新教材中,“阅读鉴赏”部分又包括三小部分内容:“品味与赏析”“思考与领悟”“沟通与应用”,其设计都充分考虑到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学习方法的了解、模仿与反复训练。其中包括:赏析的过程和方法,如“情感与意象”“情趣与理趣”“含英咀华”“感受与共鸣”“披文入情”等;领悟的过程和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应用的过程和方法,如“博观约取”“知人论世”“概括与归纳”等。[5]由于教材所设计追求的是浸润式的学习“过程”,又注重在“方法”上的指导,训练的落脚点就自然在“能力”上,这不仅改变了以往常见的那种“满堂灌输”的方式,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这样读写能力得到稳步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受到陶冶。

二、新的板块设计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本身就含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6],新大纲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5],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即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就是要切实打破过去那种今天以思想素质的提高,明天以知识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而旧教材中所涉及的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这两大版块,其中阅读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写作和口语仅仅作为一个次要内容出现,这种版块显然是以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陶冶,并未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与之相反,新教材中不仅设计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版块,并且各版块之间的比例进行了合理设计,在重视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例如在表达与交流中涉及了“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想象世界,学习虚构”以及演讲的内容,这不仅让学生学会写作和口语交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生活。

新的教材融入了新的教育理念,而新的教育理念给目前的教学带来新的价值导向。也就是说不能再将语文教的和其他学科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为了单纯的掌握知识或应付考试,要将语文教出语文味,这将是语文发展的一个方向。新教材中所涉及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教材可谓是融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于一体,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学生的需要进行考虑,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够真正领会这次教材改革的优点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运,这样语文教学的面貌将焕然一新。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新版本教材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应用,也就是说教材中的延展版块形同虚设,无论从社会氛围还是个人兴趣而言,无论是从教师的无奈还是学生的压力出发,“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版块的设置都是徒有其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也和目前的考试制度是分不开的。目前考试仍然是学校评价体系中的主要手段,成绩是主要的衡量标准,这就造成部分教师为了减轻负担只为考试而讲,学生也只得为考试而学,那么与考试相关或较少的知识与学习就被省略。虽然以前教育界就呼吁教育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是到目前却还未得到彻底的改变。新的教材,新的理念在实际中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更重要的是对教师和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严重的损失,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彻底取消考试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大可能。但多元评价体系和语文教学向着科学化和人文化的改革势在必行。

新的课程改革,就会产生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又推动着包括教师、学生、教材等的转变,而教材又作为一种物质载体,把教师和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教材必须是集人文性和工具性,审美性和实用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体。[7]新版语文教材中的“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就是秉承这一思想而设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思路,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将新的教材理念融入到新的课堂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素养。同时教材承载教育改革的理想,新版的语文教材结合了当前语文教育的前沿理论,是无数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好的教材不仅让学生受益,也能让教师在认真挖掘教材的同时透析语文改革的方向,将自己也纳入到教育改革的位列中去,新的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将改革真正投入到事业中去,只有这样新的教材、新的教育理念才会在实践中得到最优化,才能显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中语文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2]程春梅.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10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

[5]陈必超.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课实验教科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篇8

一、高中文言文的“教”

毋庸讳言,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总是不以为然的。“对‘教什么’‘学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认识模糊、理解偏颇或把握不当”的,大有人在。所以,高中文言文的“教”,就是指教师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有关要求,只要明确了“教什么”,才能有效实施“怎么教”。

1.高中文言文“教什么”

“教什么”,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师必须认识清楚、理解透彻、把握恰当。所以,“课程标准”才是教师实施高中文言文“教”的根本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高中文言文的“教什么”作了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据此,教师必须明确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一是“读懂”,就是教学生读懂文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恰当选择“浅易”的文言文。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是,受学校体制机制、高考压力、统一教材版本、教师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或学生可供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不大,只是在选修教材上,教师还是有一些自主选择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权利。只有符合“浅易”的标准,学生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二是“梳理”,就是梳理文言常识。具体而言,就是要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以及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在初中文言文“不考不教”的基础上,高中的梳理虽然显得枯燥乏味,但是,词类、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却成为初高中衔接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三是“诵读”,虽然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有一定的诵读基础,但是,高中的诵读要求也必然比初中的高得多。不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且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要理解感悟、积淀语感以及展开联想、想象等等。

此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就选修课程文言文“教什么”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悉心研究“课程标准”,就不懂得高中文言文应该“教什么”,那么,就只能依照给定的教材照本宣科,难免会落入“教教材”的俗套,课堂低效甚至无效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教”也就无从谈起。

2.高中文言文“怎么教”

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才具备了必要的前提。“怎么教”,往往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于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除了继续重视学生诵读的培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外,教师在“怎么教”上主要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

(1)整合教学内容。众所周知,高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少,在三年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各模块内容(含选修模块)的教学,着实不易。况且,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选修课的教学,只能跟着高考的指挥棒,亦步亦趋罢了。鉴于此种状况,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时间安排,有效地选择、取舍文言文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课程标准”推荐的文言文诵读篇目,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一般情况下都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模块,可作为重点阅读的篇目。此外,高中文言文教学还要求选修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及“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就需要对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教师据此实施教学,将使学生“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体验”等等。至于“课外读物”的《论语》《孟子》,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抽取部分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2)传授学习方法。“怎么教”,归根结底就是传授学习方法。面对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学习压力大的高中学生,教师除了采取诵读、整体感知等常规教学外,应该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甚至一些有效的应试方法。常见的有:比较,就是要学会辨别异同,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推断,就是根据已知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推出一些疑难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如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质疑,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如对一些不太确定的字、词、句、篇,要敢于与同学、教师探讨;评价,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论、发表看法等;总结,就是要善于总结规律,如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

当然,“课程标准”规定了“教什么”的具体要求,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加以有效落实。因此,教师既要研究“课程标准”,又要研究学生,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处理教材,选择恰当的方法。即“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释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培养中学生诵读古诗文为主,进行语感熏陶,但不是完成背书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而是有表情地吟诵,既要语调上读出抑扬顿挫,也要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其次,在学生诵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既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

教师的“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教”,是教师的主导活动,是前提;“学”,是学生的主体行为,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之后,就得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1.高中文言文“学什么”

“学什么”,往往离不开“考什么”,虽然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但教师的教学也不能无视考试。“考什么”,由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规定的,因此,教师也必须正确认识、准确理解并把握“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就高考“考什么”说明得更具体:“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本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本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接着,“考试说明”具体规定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内容。该规定不仅明确了高中学生高考“考什么”,而且明确指出了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应该“学什么”。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文言文的考试内容无非是:名句默写、文言实词、内容理解、文言翻译、诗歌鉴赏,福建等个别省份还考了文化经典,但文言断句福建省至今未出现过(个别省份有出现)。高中教师研究“考试说明”,就是研究“教什么”,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握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不至于出现“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的情况,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当然,教师应当具备考试意识,绝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教”、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否则,“教”与“学”都将走向极端,以至影响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2.高中文言文“怎么学”

教师“怎么教”,往往决定了学生“怎么学”。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虽然明确了文言文“考什么”,也知道了应该“学什么”,但“怎么学”还需教师的精心点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既要“记诵积累”语言文字,又要运用所记诵积累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于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式。具体而言,“记诵积累”的古诗文,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后,如利用晨读、课堂上的朗读、课后诵读等,学生才能够有所积累、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升华;对于古诗文大意的理解,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但必须遵循“自主—合作—自主”的原则,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合作,或凭借注释、工具书,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质疑、探讨,取得共识;至于“文言常识”“词法、句法”“作者的情感、态度”“翻译”等内容,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探究学习,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以期获得内化、升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高一年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当以必修课为主,重在夯实基础,不但只是“记诵积累”,而且注重“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二学生则应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文言文内容有一定的记诵、积累,并且有能够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进行学习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优势,重在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和散文。在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无味,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自主诵读古诗文、自主积累实词、自主梳理文言语法;合作鉴赏古诗词、合作品味古诗文的语言、合作感受古诗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探究古诗文作品的内容价值、探究古诗文作品的积极意义及历史局限性等等。高三则应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紧扣高考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梳理、总结等方法进行复习,注重知识视野的扩展、辨析能力的提升,并提高应试水平。教师切忌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将有关的文言文知识等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东西,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至于《论语》《孟子》的选读,虽然要求在课外选读,但是学生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探究,甚至可以“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等形式,以充分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