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劳动课教学设计8篇

时间:2023-12-05 11:15:06

劳动课教学设计

劳动课教学设计篇1

科目

劳动

年级

单元

主讲人

课题

整理书桌

主题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目标

使学生们认识到整理书桌的意义,学习整理书桌的方法。

学习重点

学会按物品种类及数量摆放。

学习难点

摆放物品要整齐,要有一定的顺序。

学习方法

游戏激趣

学习准备

带有抽屉的书桌1-4张,每桌配有大小不同的书、杂志、字典、日记本、笔记本、铅笔,水彩笔等文具用品,还可以配有台灯、小花瓶和有课程表的小镜架等物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教师可根据课文向学生讲讲零零平时是怎样注意整理书包的,通过一起讨论,让学生明确养成经常整理书包的习惯,对提高学习效率是有好处的,而且知道我们要养成注意整洁,做事有条理的良好习惯,就要从整理书包这些小事开始。

二、可让几个学生向全体同学示范一下他们是怎样整理书包的,在整理的过程中要注意请这些同学向大家说明乱摆放物品有什么坏处,为什么要这样整理?

从而让同学知道:

1、物品乱堆乱放,会浪费桌面和抽屉的空间,摆放整齐会使。可利用空间扩大。

2、物品堆放太多和放置杂乱,不但妨碍书写和阅读还会干扰视线,使人的注意力分散。

3、物品乱堆乱放,取用时要东翻西寻,很不方便,浪费了时间,而且难以清点,甚至遗失了也不清楚。

三、可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判断怎样摆放才合适。

四、由于个人家庭条件不条件不同,所以各人的书桌大小物品种类和数量也不一样。

说说自己家里的书桌是如何摆放物品的,这样放带来什么好处?

五、可以进行整理书桌的比赛,在每轮比赛前,教师摆放物品实在物品种类数量和位置上都要做些变动,以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条件整理的能力,同时也增添比赛的气氛。

六、本课还要求学生学会经常整理好教室里的书桌,要向学生提出整理教室,书桌的要求,可让学生动手练习整理,然后进行检查评定,提出表扬。

修改或补充

说课稿

时间

科目

语文

年级

一年级

单元

课题

操场上

撰写人

周洪林

主题

如何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生字

说教材、学情分析、说目标、说重点、说难点、说教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

一.说教材

《操场上》以图文并

茂的形式表现学生的校园生活,引导学生看图学词学句

二.说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对事物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动。

三.说目标

1.认识“操、场、拔、拍”等12个生字,会写“打、拍、跑、足”等7个生字,认识“火”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够说出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

四.

说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火”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说难点

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够说出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

六.说教法

朗读感悟法,游戏法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同学们,你们下课的时候最喜欢到哪里去?”(生:“操场上。”)

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操场上。齐读课题,指导认识生字“操、场”。

3.教师:“你们在操场上都干什么呢?”“你们玩儿的内容可真丰富啊!”

4.出示图画。观察:下课了,操场上可真热闹,他们玩儿的和你们一样开心!谁能说说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5.我们试试用这样的句子来说一说他们都在干什么:“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有的在……,有的在……,还有的在……。”

二、互动。

1.你们可真棒!那么关于这些体育活动的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吗?

2.出示图片和对应的生字,看图认读。(打,拔,拍都是提手旁,跟手有关。跳,跑,踢都是足字旁,和脚有关。)

3.小老师教读。

4.去掉拼音读。

5.男女生比赛读。(或者小组比赛读,读得好的小组奖励一颗星。)

6.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要求孩子句子说完整,可以说说为什么喜欢。)

三、展示。

1.出示儿歌,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

2.学生代表读。(教师或者学生纠正评价。)

3.学生齐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找出儿歌中的生字宝宝,和同桌交流你用哪些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6.全班集体交流,学习新的偏旁火字旁。(操,拔,拍都是提手旁,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跑、踢都跟脚有关,都是足字旁;身体的体和人有关,所以是单人旁;炼铁离不开火,所以是火字旁;铃铛是用金属做的,所以是金字旁等。)

7.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此项要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没有预习需要教师指导。)

8.游戏检测

四、指导书写。

1.学习“打、拍”。

(1)呈现“打、拍”2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对比这2个字的偏旁、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笵写,学生观察占格位置。

(3)学生描红,书写。

2.自主学习“足、跑”。

3.学习“身、体”。

(1)出示“身、体”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让学生观察两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范写,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

(3)学生描红,书写。

(“身”字笔顺:撇,竖,横折钩,横,横,横,撇。第四、五笔横不连通,留缝隙。“体”字书写时笔顺比较容易识记,注意观察好占格位置。)

4.学习“声”。

(生字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优秀的进行展示。)

五、趣味活动,动词训练,进行评价。

写完字都累了,我们也一起运动运动。根据出现的词语,一边拍手,一

边做运动。

拍拍拍,拍皮球。

拔拔拔,拔拔河。

打打打,打打球。

踢踢踢,踢足球。

跳跳跳,跳得高。

跑跑跑,跑得快。

坐坐坐,快坐好。

《操场上》教学反思

《在操场上》一课画了小学生在操场上所玩的大部分体育运动,儿歌概括了操场上活动的情形。通过学习这一课内容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可使身体更强壮,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在执教这一课的时候,感觉有几点做的比较成功,总结如下:

一、看图说话,培养表达能力

1.按顺序说话。一年级的孩子在看图的时候,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顺序而言,为了纠正学生无序看图的习惯,今天教会他们从左至右的看图顺序,图片中还有上下位置的人物活动,在学会从左到右的看图顺序学会后,我继续教他们按从左至右兼先上后下的顺序看图说话。孩子思路慢慢清晰,学会了看图的方法。那么从看图开始。

2.说完整的话。孩子的说话需要大人的引导,尤其在课堂上。我提问,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孩子一站起来就回答,拔河。我会提示,聪明的孩子回答问题要使用一个完整的句子,你应该说,图片上有许多小朋友在拔河。孩子照着说了一遍。我马上鼓励,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接下来回答问题的个个都表述得很完整,感到很欣慰。

二、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

人教版教材在识字的编排上,注重渗透汉字的构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汉字构字规律,掌握识字方法。本堂课中教“打、拔、拍”和“跳、跑、踢”时,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它们的秘密,发现有些字都是与“手”有关,有些字都是与“足”有关,揭示构字规律。学生还提到“报”和“抱”跟手有关,所以也用提手旁;走路的“路”跟“脚”有关,用足字旁做偏旁,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第二,表演动作体会词义。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并且有很强的表现欲望。那么老师要抓住这些特点及时的予以引导。像今天学习的拍皮球,打篮球,打排球,打乒乓球,跳高,拔河,在熟读的基础上,我带领他们边读边做动作。孩子们积极性特别高。课堂气氛在此时也达到了一个小高潮。第三,学生的识字基础、识字方法的应用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式识字。课堂上,我让有一定识字基础、表现欲强的孩子当小老师,教识字慢的小朋友识字。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可以借助拼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通过自主识字,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三、指导写字,加强板书示范

劳动课教学设计篇2

社保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为适应和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各大高校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种与社会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活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社保问题的能力。另外,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增强社保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当成为当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特色内容。所以,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社保专业课程设置中,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课程不可或缺。

一、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有利于学生发展原则

社保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应紧紧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身心成长,有利于增强学生升学或就业能力,并适合于学生成长阶段的最终目标而展开,而不应为实践而实践,或为面子工程或其他目的而实践。实践教学,既要起到丰富学生大学生活的作用,又要真正起到教育启迪、锻炼磨砺的作用。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开放,视野开阔,所以,实践教学课程应力求符合学生成长特点,形式应较灵活,内容应有一定趣味和挑战性,使得学生愿意参加,乐于参加,并让其体会到专业成就感。

(二)安全健康保障原则

由于实践教学内容与现实紧密相连,开展实践活动,可能要与各种实务部门或各种身份的人物进行联系,活动场地既可能在校内,也可能在校外,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要本着对学生、家长及学校高度负责的精神态度,时时刻刻将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对各种实践活动做到事前周密规划,事中紧密监控,事后总结完善,尽可能降低各种不必要的安全健康风险,能在校内进行的尽量在校内进行,必要时,还应为师生购买以意外伤害保险为主体的责任保险,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体系合理完整原则

实践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大学生活的课程,应循序渐进,并力求做到“全程全员”。所谓“全程”,是指从大一上学期到大四下学期共八个学期,每学期都应有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其中,所谓“全员”是指力争全部学生和全部教师都应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应起到组织、指导、督促等作用,提醒学生各种注意事项,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而积极参与。在实践课程内容设置上,从大一到大四,应注意根据各个学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使其前后衔接,形成一个合理体系。

(四)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原则

要使实践教学课程起到更好的作用,还应与专业理论教学做到有机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理论教学避免空洞说教的教条色彩,增强学生对理论教学课程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得实践教学有可靠的理论指导,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专业特长。

(五)控制成本原则

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实务操作,有时需要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有时需要制作各种道具图片等,还有各种交通费用等等,实践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在可能条件下,应建立实践教学专项资金和会计核算制度,同时,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也应注意控制成本,避免铺张浪费和各种不必要的支出。

二、社保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结合社保专业的专业特点以及实践课程设置原则,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建议,可初步设计一套社保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大一上学期,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对一切充满好奇和些许的不适应,此时可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专业感知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为大一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包括社保专业介绍、教师简介、如何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大学生活事前提醒等,使学生尽快进入大学生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并对社保专业有一个初步了解。

在大一下学期,学生进入大学已有一年的时间,结合理论基础课教学内容,可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社保民生调研(一)”,课程内容可以是在指导教师的具体组织下以分散形式,围绕某一社保民生主题,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镇或农村低保制度设计调研问卷,然后通过电话调研、网络调研或近距离的实地调研,以对该问题实际状况和存在问题有初步实际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理性认识和思考,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其以带着问题探究的心态进行以后各学期的学习。

在大二上学期,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但也有学生可能会产生松懈迷茫的精神状态,此时,可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社保学业规划训练”和“职业人物访谈”等课程。课程内容是结合职业人物访谈,逐步使学生思考和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初步进行职业规划,从而进行更完善的学业规划,使学生对将来有较明确的奋斗方向。职业人物访谈可邀请已毕业的相关学生和实践基地的相关领导和人员以及各种代表性人物围绕职业生涯发展及相关要求做访谈式讲座沟通。

在大二下学期,学生的大学生涯处于四个学年的中点,对理论课程处于集中大量学习阶段,此时,可设置实践课程“社保民生调研(二)”,课程内容是在大一民生调研的基础上,对各种社保民生问题进行更理性、深入的调研或将自己所学的社保专业知识在指导教师帮助下,编排成小品、戏剧、宣传手册等各种形式,深入群众或各种社会机构(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儿童福利院等)进行回馈社会活动。这样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同时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知。

在大三上学期,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比较充足,此时可开设实践课程“社保争鸣”,课程内容是以各种学生组织和院系刊物为依托,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或征文比赛的形式,就社保理论知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社保问题等进行讨论、辨析,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大三下学期,此时学生对将来的工作或考研等出路安排感到比较紧张迫切,此时可设置实践教学“社保学术论坛”。课程内容可以是,首先请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或课题研究或人生经历,轮流做一次学术讲座或经验交流(与所授课程内容不能相同),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如果条件允许,可邀请院内、校内或校外专家和研究生来做一些讲座。这样,能扩展大三学生的思维视角,有助于大三学生更好的进行考研或工作决策。

在大四上学期,根据学校整体安排,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即“毕业实习(职业体验)”,课程内容是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在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的具体组织下,学生进入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职业体验),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要求,使其对职场要求有初步认知。毕业实习在整个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时也最长,需要做的具体工作纷繁复杂,既要维护好与毕业实习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健康,所以,此环节责任重大,需要重点对待。

在大四下学期,根据学校整体安排,需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需围绕毕业论文题目进行针对性实践调研,课程内容是在指导教师的具体组织下,使学生结合毕业论文写作内容,进行相关实践/文献调研。

综上所述,在就业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全员全程式实践教学能不断改善社保专业学生的社会认知,提高社保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力争使社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社保专业建设不断取得更大更快发展。

思想政治课实施自主性教学的策略

邢斯彤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以讲授法、问答法为模式的“满堂灌”的教学,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提倡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构建具有民主和谐气氛的课堂,创设生活化情景使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与任务完成后真情反思使自主性教学的实施成为可能。

自主性教学反思意识创造力新课程改革给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变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存理念和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教育者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什么?这是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控制型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知识的更新技能比传授大量的科学知识更有价值。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是德育课程,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上比其他学科的作用更大,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多措并举,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水平

思想政治课自主性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所以,构建自主课堂时要有科学的原则和正确的方法

(一)思想政治课自主性教学实施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强调显性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缄默能力的开发。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意识,主动的确立学习目标,自主的制定学习计划,在迷惑中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在自主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2.公平性原则

人人生而平等。在思想政治的自主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提倡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提出不同的观点。自主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如果教师不是公平的对待每个人,戴有色眼镜看待想法奇异的学生,那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对其身心造成伤害,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资源紧限于教课书的知识,造成学生的思维狭隘,目标短浅,学习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要开阔眼界,拓宽教学资源的渠道,由于思想政治课就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所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大事的材料,拿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讨论。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如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农民的收入问题和影响收入的因素,等等。

(二)思想政治课自主性教学实施的策略

1.构建具有民主、平等、和谐气氛的自主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全面放松的状态下,思维才能更活跃,思考问题更全面而科学,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个性,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状况,要信任每个同学,维护每个学生的自尊。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呼吁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也是一种良好的隐性课程。

2.创设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学习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创设学习情景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来选择一个恰当地学习课题。这一课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困境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反思和自主评价。

3.启发诱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就是在自主探究中逐步获得的。在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教学中,学生在自主探究时遇到迷惑和困难,教师应当给予正确的指导。

4.合作交流,共同进行自主性学习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开发,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与别人沟通的技能,造成学习效率低。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以小组共同学习的形式达到学习目标,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合作学习可以打破一个人的思维束缚,集合大家的观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授必修三《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可以课前进行异质分组(成绩高、中、低的学生为一组),小组成员3到5人为最佳,布置学生课后收集关于中华文化的资料。课堂上,小组成员内部先进行交流分享成果,经过讨论选出最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最美观的的作品展示给其他组的同学,这样小组和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分享、相互交流,学生也可以了解更丰富的中华文化,使本堂课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

5.反思评价,真情回馈,鼓励学生进行真实性回归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体系完整而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要真实的回归到学习过程中,找到阻碍学习发展的原因,并分析解决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注重总结性评价还要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学习过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结

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正是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思想政治的自主性教学的发展步伐还有待加快,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

劳动课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 劳技学科;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一、劳技课程的特点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它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动手与动脑结合;以项目为载体;可感的操作对象;多学科的视野;贴近现实生活;开放的学习领域。

所以,劳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劳技教学的特点,按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制定实施方案。

二、劳技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1.明确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以劳动与技术的课程目标为基础的,以培养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初步的劳动与职业意识为总体目标。在具体的构成上,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加入行为与习惯的目标尺度,体现劳技课程的理念与特点。

2.充分进行课前准备

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的备课模式不同,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教学的过程必须以“五备”为起点,即备教材、备方法、备器材、备制作、备安全,这也是保证劳技课堂教学安全顺利进行的前提。

3.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研究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

劳技课程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所以其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也将围绕学生需重点掌握或难以掌握的操作技术而设置突破口;通常情况下,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灵活、开放、多元化的,但以项目为载体来选择相应的方法手段,是体现技术学习特征、展现劳技学科特点、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4.合理选择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由于劳技教学实践性强,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教学方法手段开放、多样,但是这也极易导致教学的随意性,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探索并形成规范成熟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关键。在多年的实践验证下,“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作为劳技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此模式的结构分为“提示目标”、“指导自学”、“精讲示范”、“操作反馈”、“评价提高”五段,前三个环节是基础,课堂用时应控制在15分钟之内,操作实践是关键,时间应不少于25分钟,最后5分钟左右的评价提高是导向和提升。

5.科学进行教学评价与课后反思

劳技教学的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的对象、方式、过程、手段都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应以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为基础,技术操作与技术设计为重点,同时关注学生实践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其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以此作为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效果的出发点,以及衡量课程计划实施成效的基本标准。

三、劳技学科的二次备课

劳技学科的备课要求就是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方法得当,器材齐全,掌握制作要领,安全管理措施得当。然而在现实中, ,往往预设的教学场景并未生成、教学条件长生改变、学情并不一致,都会导致教学设计目标未能达成。此时,及时、灵活地进行二次备课就显得必要了。

1.二次备课的含义

二次备课是指教师在结合教材完成第一次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上的各种变化,对首案进行调整、修改、完善,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次备课的理论依据:以学定教。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己对本文教材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主体发展状况,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及时间安排等内容进行重新安排设置,化非预设为预设,完成二次备课。

2.二次备课的要求

(1)教师须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

(2)教师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

(3)教师须具备灵活的教育机智与教学技巧

(4)教师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反思力

3.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1)内容:

①备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②备教学设计与练习设计

③备教学效果与教学评价

④备教学风格与育人思想的体现

(2)方法:

①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②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③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④改: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⑤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3)形式:

①集体备课与研讨

劳动课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劳技育人;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

劳动技术学科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它与一般的文化知识课程有着显著的不同,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劳技教育就更加显示出其重要意义,它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操作技能、认知(知道、领会)和情意(接受、养成)及个性素质的全面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何在劳技课教学中更好的体现出教育改革的思想,更好的发挥劳技课的教育、教学功能,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劳技教学贯穿思想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经常进行劳动,“这件事在道德教育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劳技教学有着自己特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发挥出特殊的教育功能。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重视作品质量的习惯,认识劳动的意义和珍惜劳动成果等。除此之外,还具有实践性。劳技教学过程主要以操作技能为主,并体现出寓意于做,做中受育。以工艺“小蓬船”制作为例,先要在一定尺寸的小木块上进行测量、划线,画出船甲板、船侧板图的线条,再进行正确的锯割、锉削整形,使船体呈上宽下窄状,然后在船体的适当位置装上船舵、风帆、五星红旗等附件和设备。还注意介绍发明家的事迹,爱迪生、包起帆等中外发明家的事迹,介绍我国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给学生以巨大的鼓舞。使学生感到课堂学习与高架桥、地铁、汽车产业、计算机产业等息息相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动手和创造欲望。因此,劳技教学中的情意目标得到落实,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营造育人环境也相当重要,劳技室也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育人环境。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认为劳技课是付课,不重视动手操作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营造一个育人环境至关重要。要让这些学生也认识到提高劳动素质的重要性,建立行之有效的劳技室规则,条款中有爱护工具、环境卫生、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实践和培养等,形成管理制度,师生共同遵守,才能更好地进行劳技课教学。因为劳技课教学涉及到工具的使用、材料的加工、室内环境卫生和操作安全等诸多因素。通过在教室里布置名人论劳动的名言,让名人来说话,更具有说服力。“成功等于艰苦的劳动加正确的方法加少说空话”——爱因斯坦。“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多么响亮的话语,催人奋进。这些名人名言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显而易见的。

劳技教学融合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工艺制作是劳技教学和美育的有机结合体,体现在劳技内容的工艺性和劳动过程的情感性。

工艺作品具有实用性、欣赏性,它强调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作品艺术性,包括整体结构的合理、美观等,这些本身就包含了美的因素,如上工艺“牙签贴画”制作课时,

通过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和实物作品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了解牙签贴画工艺的人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鼓励学生构思设计作品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牙签贴画作品的构思设计,并用草图表达。

组织学生交流设计,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设计图案,并用语言表达设计构思。教师及时点拨,启迪学生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修正、完善设计。同时注重分层教学,允许部分学生模仿范例设计。用设计图稿放在黑卡纸上,进行图案描印,并提示印稿技巧。学生设计出《相思》、《翠竹》等作品,充分体现出作品的艺术性。

劳技教学注重动手技能

劳动技术课属于技术性课程,根据劳技课的知识性、教育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我认为,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要有适当的“基础知识”,还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是因为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不断发展的阶梯和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和发展“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在“笔筒的设计与制作”教学中,把识图、划线、锯割、打磨、胶结等各个知识点和技能分成几个课时进行教学。上课时要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十分注重观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表现,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作出正确、恰当的评价。

要求学生除了完成规定的笔筒尺寸等要求外,多动脑、勤动手,在笔筒上贴上祥云图等附件或者在笔筒的面上进行镂空等操作。很多同学在学习中肯动脑筋,所做的作品也比较有新意。制作的笔筒不但尺寸精确,而且装饰精美。在参加“CAXA杯”上海市中学生劳动技术竞赛中,我校同学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多次获工艺木工项目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在每次的制作课上,我都要求学生想一想、试一试,在原来的作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技能,也开发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动手能力。

劳技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爱好是人们从事任何一种活动的原始驱动力,是对认识对象的一种积极态度。作为劳技课延伸的课外科技活动,我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动手制作,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施展,促使学生将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创造性成果。我在科技教育中,指导学生多次获市、区少科站组织的小发明方案设计、小发明作品,“三模”等比赛奖项。我指导的学生在2009年上海市动手做大赛上,人工岛创意模型荣获一等奖,创新作品“船舶超载简易预警装置”,获25届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二等奖。实践证明,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的内容与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个性得以和谐地发展。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动手制作,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施展,促使学生将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创造性成果。通过成立科技活动小组,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组织讨论和优化设计等,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参与探究的气氛更浓,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重视情意发展和思想教育的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当前提高劳动技术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创造性劳动。他说:“双手的工作跟有意义的创造紧密地结合,思考和双手的联系越紧密,劳动就越加深刻的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他心爱的事情。劳动中的创造是发展智力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

思想教育是学好劳技课的动力,掌握技术知识是学好劳技课前提,操作实践是落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手段,还在于它能够真正地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动手动脑中充分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实现技术与能力的提高,品尝到作品完成所带来的欢乐。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杂志华东师范大学主办2009年3月

劳动课教学设计篇5

几年来,我们针对劳动课的课型、课堂教学结构、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等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在 此谈一下我们粗浅的体会。

一、劳动课的课型

小学劳动课教学内容,是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要求编写的。由于年段的不同,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同, 教学内容不同,课堂教学的类型也存在差异。

所谓课型,是指依据教学的基本任务而划分的课的类别。由于劳动课教学任务与要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就必然产生多样性的课型。又由于实践性是劳动课教学的第一特性,所以,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课型进行劳动课 的课堂教学,都不能忽视实践环节。

我们认为劳动课的课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课堂讲练课。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谈话、讲解说明、演示等方法,讲授知识与技能。练是用引 导启发方式,指导学生从模仿、半独立到独立进行操作实践。这类课型的教学中,应精讲多练,实践时间所占 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应大些。如《包水饺》、《扎红花》、《钉纽扣》等课。

2.家庭实践课。这种类型课的特点是劳动实践场地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演示示范,学生理解 并掌握了知识要点后,回到家中由家长指导实践。再由家长填写信息卡,将学练结果反馈给教师。如《自行车 的简单保养》、《渍菜》、《洗澡》等课。

3.社会实践课。教材中一些公益劳动、简单生产劳动项目课,如《给花坛拔草》、《水稻插秧》、《树 木管理》等属此种类型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讲授指导,初步掌握了某项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后,再通过为社会服务的实践,进一步学练劳动技能。

4.实地参观课。此类课型采用的方法,也是各科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教师根据教育教学要求,有计划地 组织学生到生产或技术现场(如各类工厂、农场、饲养场、矿山等)实地观察学习。学生不仅能在实际参观中 ,把课堂教学中初步学到的知识技能,通过实地观察学习获得进一步提高,而且还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在生产实 践中的广泛应用及实际社会价值,激发其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二、劳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

劳动课教学中,不同教材内容不但分属不同课型,而且每一种类型课又都有一定的结构。课型不同,课的 结构也不同。既使同类型课,由于年段不同、教法不同,它的教学结构也会有变化。所以,为了提高劳动课教 学质量,必须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精心设计和研究,使之不断优化。

虽然,劳动课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制约,课型和课的结构千差万别,但是和其它学科 一样,它的基本教学结构还是存在的。我们认为,根据劳动课学科教学特点,劳动课的基本教学结构,大体可 分为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①导入新课。

②讲授演示。

③实践指导。

④展示成果。

⑤总结引导。

从教与学两方面看,这五个环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一基本教学活动体系中,②讲授演示、③实践指导两部分,应是劳动课课堂教学中的主体环节。一节课 的主要教学时间应该用在这两大环节中。几年的教学实践研究表明,教师的讲授指导、演示时间,应不超过十 五分钟,而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要保证二十分钟左右。所以,把握好教学结构中的主体环节,才能摆好教与学 的关系。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多练,充分体现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在劳动课课堂教学中,因为教材内容、学生年龄、教学场地的不同,教学结构也应进行调整设计, 使之适应教学实际。但是,无论如何设计变化,都应着重三个关键环节:①导课、②讲授演示、③总结引导。

各学科的导课形式有所不同,但导课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环节。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教师设计精当的导言,会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能力。如 教师在教学《做蝇拍》一课时的导言设计是:“夏天迈着轻快的步伐走来了,花儿红了,树儿绿了,同学们也 换上了彩蝶般的衣服,可是,在这令人陶醉的美丽季节里,苍蝇却给我们带来许多烦恼……”。使学生对做蝇 拍劳动跃跃欲试、情绪高涨。

导言的设计形式许多,如创设情境、范作引趣、音象激情、比较探索、巧设谜语、表演导入等。

但是,任何一种导课形式的设计运用,都应做到:①求精。即语言精当概括,言简意赅,切中要点。②求 疑。即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要针对教学目的设计,能引起学生思考,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③求巧 。即要巧妙有趣、生动活泼。④求准。导语要严密、精当、准确,引导学生思维进入正确轨道。

讲授演示环节,是劳动课教学中的主体重点环节,是一节课的成败关键。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充分在 这一教学环节中体现。在结合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讲授本节课中劳动项目的知识,操作步骤方法、要领等 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通过听讲、观看板书,观察示范操作学好新知,为实践和创作打好基础。

教师的讲授,既有精辟的讲述,又包含教师的科学准确的演示示范。而这一教学环节的时间很紧,仅十余 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应深入理解教材,充分备好课,才能做到讲授语言精炼、知识传授深入浅出,正确无误, 操作规程明确具体,演示示范动作规范、直观。根据劳动课教学特点,合理、精确、直观地使用音象、挂图、 实物范作等教具,都能事半功倍地补充教师的语言讲解。如教师在教学《学用扳书》一课时,巧妙地利用实物 投影演示,使学生直观明了扳手卡口与螺栓的关系,教学效果明显。

总结引导是劳动课教学的最后环节。上好一节课,教师不仅要重视导入的巧妙设计,还应做好收尾的精心 安排。教师要针对本节课所授知识、技能及学生的掌握情况,结合板书进行全面概括。在概括总结之中,教师 要恰当地做好两个点拨:一是本课学做的步骤方法,引发学生进行再创作实践。二是思想情感的教育性作用, 启迪学生的深层思考。如教师在教学《煎鸡蛋》一课时,当学生品尝亲手煎好的香喷喷的鸡蛋时,教师不失时 机地布置作业:“今晚回家,再亲手煎一盘鸡蛋,让劳累一天的爸爸妈妈品尝、评价你的劳动成果,好不好? ”既达到了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家务劳动的教学目的,又点拨启迪了学生尊敬长辈的思想情感。

总结引导的形式方法很多,但设计要精当简洁,画龙点睛,突出重点,要给学生“课已尽而意无穷”之感 ,从而继续保持学习兴趣,进而继续探讨和进行再创作。

三、劳动课教学要贯彻的原则

根据劳动课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我们认为,劳动课的课堂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备好、上好一节课,就必 须在遵循劳动课的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坚持贯彻“趣、精、活、实”四字教学原则。

趣: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教师在讲授与演示指导中要具有趣味性、启发性 。

精:讲授知识及操作方法的语言要精确,教师的操作演示要精确规范。

活:教师的教态、语言要亲切自然,教学气氛要轻松活泼。

实: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及进行思想教育的三项任务要落到实处。

一节好的劳动课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亲切朴实的教态、精美的范作、精练活泼的导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求知欲。用精心制作的教具(实物、挂图、电教手段),灵活准确而又规范的演示,精辟的语言讲述和精 确的板书,使学生扎实牢固的通过直观获取知识要点。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精当的点 拨指导,促进学生兴趣盎然地通过动脑动手实践,落实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最终教师以灵活的形式展示教学成 果,并予以恰当的评价,让学生在体验到劳动的愉悦中,盟生“乐学”情感,思想教育的目的就在潜移默化中 得到落实。

劳动课教学设计篇6

我国在小学、中学分别设立了劳动课、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这些课程的设立是我国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标志。由于生产的发展,对生产技术的要求,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特别是对技能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原来的教育对学生的技能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的状况,已不适应我国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生产比较发达的国家,早就开设了技术类课程,它与科学课程(理、化、生)是并重的。例如,西方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中岗位的淘汰率十分高,工作岗位技术含量也较高。最近,德国对失业人员的调查表明,失业人员中,以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作人员为主。我国由于生产的发展,已出现了因职工的技术素质不高致使先进设备无法使用和影响产品质量的现象。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对职工的技术素质的要求也将提高。生产的发展要求提高国民的技术素质,首先反映在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上,要求培养出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素质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生产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教育的提前量。教育工作不能等到需要某种人才时再着手培养,必须预测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提前为社会作好准备。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担负着造就未来劳动者的重任,应当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素质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生产发展的需要。

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劳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即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技术教育则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劳动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进而进行一些初级的职业技术预备教育,即培养他们的技能素质,使他们能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应当注意到,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两者还有个共同之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者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即劳动者的个性心理品质。

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的开设。技能素质包括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操作技术。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文化学科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属于必要的科学理论知识,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中所学习的技术理论知识也属于必要的科学理论知识;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中的操作技能则属于操作技术,它以动手能力为主。

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都是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根据学生的知识和体能水平,小学劳动课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为主,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逐步增加技术知识的含量;在初中,则是劳动素质和技能素质的培养并重;到了高中,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和体能水平,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劳动素质,因而,高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为主,兼顾劳动素质的培养。总的来说,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术素质,使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技术理论和技能,掌握一些学习技术的方法,并培养学习技术的兴趣。还应注意到一点,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不属于职业教育,它们只能为进一步进行职业教育打下基矗但是,由于各地大部分学生不能升学,而要在当地就业(即使对北京、上海这样的地区来说,也是如此)。因而,培养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素质的学生,对当地劳动力的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的发展方向

(一)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矗对侧重就业的学生进行一些职业预备教育。

(二)我国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也有不少曲折,但是总的情况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小学的开课率较高,初中次之,高中的开课率最低。

从现在开设的劳动技术课项目来看,可以发现“电子制作技术”、“英文打字”、“电工技术”、“电子计算机”等项目开设得较多。其原因是这些项目的科技含量较高或是与物理、英语等文化学科的教学有较密切的联系,可以促进这些学科的教学。另一方面,这些项目与学生的文化素质相接近,实用性又较强,开设这些项目的社会阻力较小,学生家长容易接受。

在中学开设的劳动技术课教学项目的科技含量的大小是目前争议较大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科技含量较高是指:学习这些技术需要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为基础,又不需要学生掌握高深的科学理论,而是与学生的文化水平相适应;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教学一些现代技术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当然,学习科技含量较高的技能,也需要一些基本劳动生产技能做基础,就是说,基本的劳动生产技能还是需要学习的。

主张在中学劳动技术课中设一些科技含量较低项目的同志,主要是从大纲的可行性来考虑的。他们认为目前一些学校未能开课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开设一些技术含量低的项目可以转变这种状况。主张在中学开设科技含量较高项目的同志认为,目前劳动技术课开设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认识问题,影响认识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二是经济与师资问题;三是劳动技术课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转贴于

1.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从我们近期的调查来看,全国在高中三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开设劳动技术课的学校是极少数。三年级下学期开课的几乎没有。校长们公开说是为了应付高考与中考。很多地区反映,高考与中考的录取率是评定各地教委领导和校长政绩的最重要的指标,甚至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有的地区给学校规定了高考指标;有的地区,甚至对下属县市按高考成绩排定开会座次和发言顺序。由于劳动技术课不是高考与中考项目,有些地区甚至不进行考查,不少学校对劳动技术课采取应付的态度。就是劳动技术课开设较好的省市,应试教育的阴影也始终影响着劳动技术课的开设。

2.经济与师资问题

经济与师资问题是始终困扰劳动技术课开设的一个大问题。经济问题与地方的经济实力有关,也与中央和地方对劳动技术课的开设没有制定必要的政策有关。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设施与日常教学经费至今没有可靠来源,基本上是靠学校自己筹款解决。有些地方每年给劳动技术课拨专款,但据了解大部分用于购买计算机,真正用于劳动技术课的经费少得可怜。就是在一些劳动技术课开设较好的学校,劳动技术课的日常经费,特别是设备的维修费与学生的学具费的开支也感困难。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问题更为严重。劳动技术课开设十多年了,在我国的师范院校还没有这个专业设置。有些热心于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大学领导希望开设这个专业,得到的回答是我国大学的专业设置中没有这个专业,不能开设。大学不开设劳动技术专业也有客观原因,就是大学也没有师资和教材,特别是,由于现行大纲所规定的劳动技术课教学内容的科技含量较低,按现行大纲的要求也很难设计大学课程;另外,我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劳动技术课教学法,大学更很少有人来研究这个问题。如果现在大学还不来考虑这个问题,不投入力量来研究劳动技术课教师的培养,到本世纪末,劳动技术课教师的培养问题仍然提不到日程上来,这将影响到劳动技术课的开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劳动技术课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某些学校不开设劳动技术课不一定是因经济困难,很多重点高中就没有开设劳动技术课,或是以“程序设计”、“画法几何”(名为“制图”)代替劳动技术课。开设什么项目,不能从少数学校是否有条件开课来考虑,而应由中学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来确定。目前,由于中学劳动技术课所开设的项目是低层次的,科技含量较低,不少人士认为这些内容没必要在中学学习,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劳动技术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学校开课的积极性,也使得劳动技术课难于得到社会的承认。只有提高劳动技术课的科技含量,劳动技术课才能取得它应有的地位,地方和教育部门才愿意向劳动技术课投资。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辽阳市进行《英文打字》试教验收时,参加验收的乡领导在了解到学习英文打字的目的和作用后,当场拍板购买够一个班教学用的打字机。他们说,我们虽是受灾地区,经济比较困难,但我们乡要发展,需要掌握计算机和外语的人才。事实上,影响劳动技术课开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认识问题,既有领导的认识问题,也有基层的认识问题。某市在我国不能算是一个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近几年来教育部门投资3000万元购置了计算机(不包括学校自筹经费部分),每个学校30台,但劳动技术课教学却缺少必要的经费。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领导对两个学科的不同认识。

劳动课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工作任务分析 职业能力 项目设计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童丽(1979- ),女,湖南益阳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广东 广州 51148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28-03

一、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现实背景

职业教育领域课程改革备受关注。关于项目课程改革的研究关注项目课程体系的宏观设计,在具体课程的项目化设计方面,从2010年出版的《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化课程设计选编》一书,我们可以看出,该书选择化工、材料、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的部分典型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设计,其中90%以上的项目化课程改革都选择在理工科类的课程中进行,对于无具体产品形成的文科类课程涉及得非常少。

本文选择“劳动政策法规”这门文科类课程,它涉及大量的、枯燥乏味的法规条款,要求学生记忆、理解和运用,对此进行项目化课程开发确属首例;同时,“劳动政策法规”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就业岗位――劳动(员工)关系岗与之对应,对“劳动政策法规”课程进行项目化开发,利于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关于项目化课程的研究述评

目前,与“项目化”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专业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具体一门课程的项目化开发以及项目化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项目”的内涵

克伯屈于191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发表《项目(设计)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活动的应用》一文,首次提出了教学中的项目指:个体自己计划,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具体的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伯曼将课程中的“项目”分为:有结构的项目、与主题有关的项目、与体裁有关的项目、模板项目和开放性项目。徐国庆在《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一书中指出,职教课程中的“项目”可以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或是一项服务的提供。赵志群指出,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完成一件工作或学习任务,这项工作或学习任务必须以生产出具体的、且具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郝超认为: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综合的,其载体就是工作项目。

(二)对项目课程的界定

蒋庆斌认为,项目课程在组织课程内容时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进行选择。项目课程的目的在于如何形成知识的有机组织,如何将职业能力具体化,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做起来。

徐国庆在2008年发表的《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一文中提到:项目课程以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

马成荣认为,项目课程中的项目是活动载体,项目可以围绕产品、设备的设计,问题的解决或服务的提供来展开,通过项目的开展,让学生完成项目中所包含的各项工作任务,并促进能力内化。

雷正光认为,项目课程关键在于具体项目的设计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做”一体化。

马军认为,项目课程的课程内容组织依照岗位工作任务要求,以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产品为目标,将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设计为教学过程的课程形式。

总的来讲:项目课程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参照,选择、组织课程内容;项目课程通过设计整体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所需的职业能力。

三、“劳动政策法规”项目课程的开发路径

(一)定位项目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企业用工法制化日趋完善的今天,“劳动政策法规”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开设这门课程,我们培养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充分掌握国家与地方的劳动政策、法规,以及能够运用劳动政策法规解决用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且能掌握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方法和技巧等。

高职教育课程培养的目标应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开发上。针对“劳动政策法规”这门课程,若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我们老师关键是做好劳动政策法规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的关键是感知、注意、记忆以及理解。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需要打破以劳动政策法规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根据企业日常劳动关系管理工作流程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达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分析岗位工作任务

在开发项目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把握工作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是项目课程开发成功的首要条件,完成这项工作需要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若不到位,那么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就缺乏依据。

工作任务分析是指针对某一具体工作岗位需要完成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梳理,目的是掌握该岗位完整的工作流程及具体的工作内容。

1.选定与“劳动政策法规”课程培养目标接近的工作岗位。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定位的就业岗位:行政人事文员、人力资源助理、招聘专员、培训专员、绩效专员、薪酬专员、劳动(员工)关系专员,我们了解到:劳动(员工)关系专员的岗位工作任务与“劳动政策法规”课程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因此,针对劳动(员工)关系专员岗,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可以有效地梳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依此编排课程内容。

2.有针对性地选择调研对象。要分析企业具体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及对任职者的素质能力要求,首先要确定培养的学生一般在为哪类型企业服务,因此关键是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确定我们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的调研对象。

3.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我们在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时,主要采用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是指在任务分析专家的主持下,组织企业专家对特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进行会议形式的研讨,并且制定出工作任务分析表。

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的质量取决于五大关键要素:第一,任务分析专家(即主持人)的选择;第二,企业专家的选择;第三,组织好专业教师;第四,选择好记录员;第五,物质环境(如研讨室、纸笔、电子设备等)及资料(工作任务分析表)的准备。

4.整理调研结果。通过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整理与会企业专家的观点,通过分析专家的判断与整合,最终经过企业专家的修改和最终确认后,可以得出劳动关系专员岗(注:不同企业岗位名称可能存在不一致,可以整合类似或相近岗位)的工作任务。

(三)确定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容易忽视职业发展素质的培养,单纯地认为职业能力等同于专业技能。国外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式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模式提出,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态度、知识、经验和反馈。国内职业教育研究专家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要重点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即基本的生存能力)、方法能力(即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能力,属于基本发展能力范畴)和社会能力(即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能力,属于基本发展能力范畴)。

经过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我们将“劳动政策法规”课程按照劳动(员工)关系岗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编排成新员工入职、劳动合同管理、社会保险工作、离职员工管理、劳动争议处理等五大项目,并依此确定课程培养所能开发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

专业能力培养:(1)运用《劳动合同法》,进行新员工入职手续办理及试用期考核转正工作;(2)运用《劳动合同法》,进行劳动合同管理(包括合同订立、变更、解除、终止及续订);(3)运用《社会保险法》,进行社会保险工作的处理;(4)运用《劳动合同法》,进行员工离职手续的办理及离职沟通处理;(5)运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进行劳动争议处理。

方法能力培养:(1)团队开展项目计划、组织及协调的能力;(2)信息搜集及处理能力;(3)独立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社会能力培养:(1)团队学习中的合作能力;(2)项目成果展示过程中的自信心及主动性;(3)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四)进行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是指在工作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定位的基础上,围绕着工作任务学习的需要,进一步进行活动载体的设计。

1.确定项目设计模式。按照项目与任务的关系来分,项目设计常见的模式有三种:循环式、分段式和对应式。

循环式项目设计是指按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难度从简单到复杂,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项目,每个项目都包括该门课程所对应岗位工作的典型任务,所有项目中所体现的工作过程基本一致。这样学生就能反复重演完整的工作过程,职业能力能得到不断提升。

分段式项目设计是指一门课程只选择一个大型的、完整的综合项目,这个综合项目包含整门课程所对应岗位工作的所有典型任务,按照工作流程,划分任务界限,每一项任务对应一个小项目,通过逐步完成所有小项目,最终完成这个综合项目。

对应式项目设计是指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相互并行,并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依赖或明显的流程关系,并且其工作成果相对独立,针对每个任务进行独立的项目设计。

进行项目设计,首要是确定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匹配模式,一般会根据具体岗位工作的性质,在上述三种项目设计模式中进行选择,也可以综合运用各类项目设计模式。

2.组织各项目的具体内容。首先需要从与培养目标接近的工作岗位出发,抓住实际工作任务和职责需求,把典型的岗位工作职责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然后分析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将项目化课程的前置专业性基础课程,同步的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梳理;最后在课程教学内容编排与设计时,综合考虑与这些课程在知识、技能、现实工作流程上的配合问题,剔除课程交叉重叠的部分。

3.编制项目教学方案。项目教学方案的编制应着手解决两大工作:整门课程的项目设计以及具体每个项目的教学方案。

整门课程的项目设计应包括课程项目、各项目任务安排以及学时分配等。

具体每个项目的教学方案应包括项目目标、具体工作任务(包括任务分解、材料与工具准备、注意事项等)、相关实践知识、相关理论知识、项目考核评价、拓展提高、思考练习及实践运用等栏目。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提供背景资料、操作规范说明和进程指导方案。

(五)实施保障

项目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有效实施的保障可能会面临困境。保障项目课程付诸实践,需要从项目课程开展所需教学资源的配套、校企合作开发机制以及学校政策支持等方面做足功夫。

1.教学资源方面的保障。教学资源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教学材料、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各方面。项目课程是着重解决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式,所以用于学生操作的教学资源尤为重要,如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包括生产项目、服务项目等)。但是在高职教育实践中,我们在课堂时间内不太可能根据教学内容及进度的需要及时从企业获得足够的、合适的项目,因此为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往往考虑设计模拟项目,但模拟项目的开展,需要专门建设等同于具体职业工作各种客观条件的教学环境,而这种仿真教学环境的设计,也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

2.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时的角色定位。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在这种合作机制中,我们应该明确企业专家和课程教师团队各自的角色。企业专家熟悉工作过程本身,但对于教育理念、对教学对象的认识都比较陌生,因此企业专家主要在岗位工作任务调研、岗位能力分析工作中发挥作用。

项目课程开发最终是由课程教师团队来完成,他们熟悉自己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无疑教师必须是项目课程开发的主体。

3.政策支持。学校应该从政策层面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目前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大致从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出台等方面展开。学校还应进一步探索支持方式和支持力度,比如优先资助项目化教材建设,对教学改革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对教师进企业深化职业技能给予制度支持等。

四、结语

课程实践者们请注意:我们能否将一门课程成功搭建成项目化课程,前提条件是一定要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与课程培养目标高度相关的工作岗位。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是工作任务分析与项目设计,工作任务分析若不到位,那么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就缺乏依据,没有项目设计,这种课程顶多只能算作任务课程;要使项目课程有效实施,必须要从教学资源、校企合作、政策支持等多方面予以配套。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7).

[3]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童丽.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劳动政策法规》课程为例[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5]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08(20).

[6]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劳动课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劳技课堂 创新思维 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122-01

劳技是一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从简单而常识性的案例通过学生实际的操作提升大脑思考能力,明确事物发展的万象变化规律,树立正确的大脑思考意识,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修养,这门课程在目前被教育部门逐步重视,希望可以在教师的正确辅导下,获取较大的成功。在新课改下,劳技课程该如何教学呢?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以及教材大纲要求,在浙教版教材中,设计性学习一直都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技)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所以在教学课程中,设计性思维的培养才是教师的重中之重,中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针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是的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在设计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科学的探究思路和创新能力。

1 培养学生学习劳技课程的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

1.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兴趣有:(1)抓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尊心强、注意力不够持久,而且喜欢被鼓励等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比赛等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风筝制作教学中,将学生分成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制作的外观美、工艺精细等表扬奖励好的,鼓励差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渴望,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在渴望中激发了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自觉的投入到制作中。(2)设置疑难问题,激发求知创新兴趣。在劳技课堂中,教师的设疑可以在原来知识上或者学习新知过程中进行设疑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带领学生进入探求知识的乐园。在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燃起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动脑动手,逐渐培养学生爱思考和勤学好问的习惯。(3)享受成功倍增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当风筝做好后,教师带学生放风筝,让学生品尝到自己成功后的辛勤劳动的果实,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进而激发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定要密切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心里以及特长,针对性的对每一个学生设计最合适的教学方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兴趣紧密相关,兴趣会使教师的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并有助于与学生之间增进师生关系,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适当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比一比看一看谁的作品更精美,更富有创意。然后指导学生制作,制作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具有新意的作品。

1.2 基于创新思维发展动手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就拿中国建国初期与当今社会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凝聚了中华儿女多少的创造力,然而劳动课程可以让学生开启心智,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激发了兴趣,从而爱动脑筋、会动脑筋,逐步培养了自己的创造能力,树立了创新意识。

例如,煤气瓶煤气储量显示器的设计。

煤气的使用在大城市中已经基本管道化,在多数城镇、广大农村煤气还是用钢瓶装气,而现在煤气瓶上还未加装储气量显示器,往往煤气快使用完还不知瓶内有多少气,错过加气时间,很费事。据此存在实际问题,课外创造制作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两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是在煤气瓶加装气压表,以显示瓶内储气多少。这里用的是“移植法”,把电表、水表的方法移植过来;另一方案是瓶底加装重量显示器―― 台秤。(为防止台秤长时间负重损坏,另加装一钢瓶升降装置)。这里用的是“等效法”,把储气的多少转化为钢瓶重量的变化。这些方案都反映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2 开设相关课堂,结合课外活动,切实发展劳技教育

劳技课堂意识得到了培养,动手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但是实际的操作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除了教程以内的实验课程之外,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技能扩展课堂,可以亲近自然结合日常生活,使得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在劳技课的教学中,应注意活动过程的层次性、现象的针对性,由表及里,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并总结出现规律。

开设劳技专业课堂,不能单单是课程中设计的案例这么简单了,教师应该更加实际的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最好是校园中发生且是学生有目共睹的事件,教师巧妙的设计来是的学生动手来完成一项项操作,不仅可以使得有良好的积极性,而且会比课堂乏味的文字教学效果明显的多。总之,劳技教育是以生活为基础,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使得生活题材融入科学教育中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 通过劳技课堂教育发展思想道德培养

劳动技术课程是对中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浙江省中学劳动技术课程指出,它是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劳动,通过实践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感悟“劳动”的乐趣,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遵从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为此,我认为,不能把劳技课简单地看作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习惯的学科。而应看作以德育为主导,以劳技教学为主要内容,融入智能的培养,动手能力训练和美的熏陶等综合方面内容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劳技教学中,我不仅向学生传授工艺技术,而且注重捕捉,挖掘德育方面的因素,并将其有机地渗透到劳技教学中去。学生在学会制作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并形成很强的内化力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4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劳技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能够主动、自主的进行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向雅.如何教好中学劳技课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2(16):237.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