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8篇

时间:2023-12-06 10:17:15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方式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27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能够解决一系列人类正面临的问题:粮食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生命健康等。高中生物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的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能够使学生们了解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中生物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会对生物知识的记忆。很多学生不知道生物题该怎么做,或者是不理解题是什么意思,这是因为他们对生物不熟悉。生物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在于它是抽象的概念。细胞虽然是具体的,但是人们无法用肉眼识别,各种组织、各种有机物之间的关系更是无从考究,因此学生只有把这些基础知识记下来,才能够真正掌握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生物老师要教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记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相关概念有所了解。生物学之间的各个名词都是有一定联系的,它们是一体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当学生把高中所有的生物课内容学完之后,他们才会发现后面的知识和之前所学的知识有很大的联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讲解知识点,对不同知识点进行相互比较,把重要的知识点罗列出来,让学生都记录下来。每讲完一章节内容后,老师要让学生把本章节的内容进行一次详细的总结,这个工作必须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样他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当学生总结的知识点不完善的时候,教师再进行最后补充。多进行几次这样的分析总结,学生才能够迅速地掌握生物中较难的知识点。最终,才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物的学习过程也是不断重复的一个过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不断地进行练习,周期性地引导学生复习生物中各个知识点,教导学生进行知识点归类。老师要让学生把熟悉的知识点放到一起,把不是十分清楚的知识点放到一起,把不懂的一些知识点归类,让他们自己发现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完成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们不熟悉的知识点,进行多次讲解,让其多加练习,多做练习题,特别是高考。作为一名老师,要对学生认真负责,担当起应尽的责任。对那些特别偏的题目,重要的是教授学生做这类题的方式方法,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超出一定的时间就要学会放弃。因为高考要求的是大局,并不是一两个题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高中生物作为高考的一门必考科目,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主要的动力之一,有了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多花费时间在生物的学习上,他们才不会感觉学习生物是一种负担,反而会觉得学习生物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如果学生对高中生物有了兴趣,那么记忆对他们来说也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学生就能够很快的对其进行了解,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兴趣是学生自己培养的,但是学习的劲头却和老师有很大一部分关系。新时代的教师不是私塾先生,而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学生打成一片,让他们认可你的教学方式、教学特点。这样,学生才愿意和你学习,他们才会有学习生物的兴趣,才能学到知识,学到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生物成绩。

高中生物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的教学虽然不再是应试教育,但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学生在初中的努力是为了能够考一所好的高中的话,那么高中学习的目标就是要考一所名牌大学,这需要教师从高一开始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等到他们升到高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已经养成。在学习生物的时候,学生们已经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了学习的基础,他们就不会感到厌烦,反而会觉得学习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不会把学习当成负担。归根到底,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够功到自然成。

高中生物的教学主要就是教导学生掌握记忆理解、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加以应用这四个方法。记忆理解就是记忆书中描述的各个概念,并且能够融汇贯通,知道其描述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抓住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原则,充分理解生物知识所要描述的概念。观察是身体感知的一种方式,这里所说的观察就是要查看生物知识,通过观察得以比较各个生物知识之间的概念。比如说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根本区别,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学生只有彻底地了解知识的结构体系和概念才能够对其进行对比,并且做出正确的判断。学生只有学会自己进行知识点的分类整理,把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做一个系统的整理,才能为之后的学习做好准备。最后的一个方法是要进行运用,不同的题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性质是不会改变的,这就要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的效果怎么样了。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篇2

一、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1、教师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发展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励学生求新求异、发展思维,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二、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

传统的生物实验只是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他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不加思索。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做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并且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去探索、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方案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等方面上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

三、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该过程是学生和教师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相关生物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感知形成认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生物学实验教学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获取信息,构建实验基础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实验教学中开展对照实验设计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

比如设计几组对照实验说明哪种实验材料是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最好材料。

1、紫洋葱的表皮细胞与无色洋葱的表皮细胞

只有紫洋葱的表皮细胞能明显地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无色洋葱液泡内无色素,无法观察到整个原生质层的变化。最好的材料是紫洋葱的表皮细胞。

2、紫洋葱的表皮细胞与菠菜叶的细胞

转贴于

只有紫洋葱的表皮细胞能明显地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菠菜叶的细胞中有绿色的叶绿体且液泡中有绿色,无法单独观察整个原生质层的变化。

3、紫洋葱的表皮细胞与根尖的分生区细胞

只有紫洋葱的表皮细胞能明显地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根尖的分生区细胞无完整的成熟中央液泡且液泡内无色素,无法观察到整个原生质层的变化。

此实验设计中有一位同学指出:以上三组对照实验应注意只是实验材料不同,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即应遵循单变量原则。在此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学生提出:实验材料只要是有成熟的中央大液泡、液泡中有明显区别于周围细胞质颜色的色素就可以是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最好材料。通过以上实践证实:结论都要通过探求给予合理性验证,结果是不仅得到了知识而且包含了可不断增长、产生新知识的“酵素”即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在生活实践中、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实验规律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篇3

有人曾预言“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现在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其对人类人类做出的贡献已经证实了这句话的正确性。高中生物是学习生物知识的基础,高中生物教学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和地方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所以对高中生物教学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当前的生物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改善,进而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质量,保证我国基础生物教学的发展。

一、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1、教学观念过于陈旧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在不断地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原来的只重视知识教育逐渐转变为开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较深,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转变教学观念。现在仍然存在许多学校,过于看中学生的升学率,并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是一味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主要体现为:老师只是通过对课本的讲解来传授生物知识,缺乏开发和利用其他教学资源的能力;老是单一方面讲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会导致学生逐渐对生物课堂甚至生物学科失去原有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改变当前的教学观念,这样才有助于生物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师可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创新的能力,从而完成教学的过程。

2、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当前我国高中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仍然为填鸭式教学方式,就是教师通过上课讲授来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决定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则学生获得的知识也相对有限。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方式基本上就是“听课-背诵-练习”,通俗的讲就是死记硬背。这种呆板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同时也使学生缺乏学习激情可实践创新。所以,我们需要对当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而且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当前有些高中教师虽然教学观念上已经得到了改变,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采用新的教学方式,而是沿袭传统的教学习惯。主要原因是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敢轻易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授知识方面又具有优势。学校应该不要过重地看重学生的成绩,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保证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对高中生物教学方法的改进

本文通过参考相关的文献,得出以下经过改进的生物理论课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对改善我国当前生物教学的现状有所帮助。

1、讲授法

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我国教育中从古沿用至今。这种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为了适应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新时代的教学理念,我们需要对这种教学方法作出改进。比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入肢体语言、非语言行为,从而把握教学课堂的节奏,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讲授过程中也可采用幻灯片代替板书的形式,提高学生对课堂的专注力。将传统的单一讲授教学方式改进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陈诉自己课堂的收获、课后进行复习和小结。

2、谈论法

在授课课堂中,加入谈论法教学,让学生针对课堂中没听懂、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相互之间进行学习问题的交流。这种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老师所讲授的生物知识。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也可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经小组内部讨论后,将总结的问题或对所学知识的见解在班级中进行陈诉。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设计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学生通过具体实践,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探究性学习 例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92-02

探究性学习是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训练的填鸭式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养成探索世界奥妙的积极态度。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开展高中生物的“探究性”学习,这是广大高中生物学教师共同面临的新课题,笔者就此问题进行研究。

1 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学生学习出现两极分化

有测验表明,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之后,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对于少数喜爱生物学科的学生来说,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他们思考问题,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其生物学科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对于许多学习上不肯主动思考的学生来说,在探究活动中他们只做旁观者“跟着玩”,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不到真东西。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引导,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1.2 实验设备还不够完善,实施探究性学习较困难

我国生物课堂教学研究起步较晚,多数农村学校缺乏如显徽镜等基本的教学实验设备,甚至没有实验室,大纲要求必做的验证类实验无法保证。在生物知识的传授中,不能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无法真正去亲自探究生命活动的发展历程。同时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实验员,完全由教师自己来准备探究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教师压力增大,因此常常放弃某些难度较大的实脸探究活动。

1.3 教师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略显不足

目前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对于探究性学习的目标要求和高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水平要求不是很清楚,对于如何组织与开展探究性学习尚处于摸索阶段,教师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同时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组织及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全方位兼顾,而许多教师根本就无暇兼顾。

2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学习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2.1 问题起点原则

探究式学习应遵循问题起点原则,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这一特殊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激活学习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和社会中挖掘真正的问题。而真正的问题至少需要具备三要素:(1)学生感兴趣的,因为科学教育是个能动的过程,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最直接和特殊的内部动力;(2)问题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3)问题解决难度为学生现有能力可及,在“最近发展区,”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心向。此外,探究课题应尽可能地与教学、学习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让学生感到研究有内容,做有兴趣,努力后有成果、实用、实效。但切不可走形式、不深人、不实际、做无用功。要把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教学与学习的全过程,以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2 全员参与原则

探究有易有难,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材料、教学对象、教学环境,采用最恰当的探究性学习。譬如,对于教学对象,有人认为探究性学习只能面向少数尖子生,只能在重点中学中开展。实践研究表明,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是一定与学生成绩呈正比关系的,事实上,认识发展水平高,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更胜任探究活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方式不得法或其它一些非智力因素(如注意品质差、缺乏毅力、懒惰等)造成的。从通过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层面出发,后进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更具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于认识发展较慢,能力、知识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探究的难度。总的说来,探究性学习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既不能等同于“科学研究”将它“神化”,又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培养“小科学家”,更不能过分地强调条件不具备、师生知识和能力不够等。探究性学习应充分体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地区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生物学的现实教学和实际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力所能及的探究专题,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培养技能、解决问题,使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均有所提高。

2.3 开放性原则

探究活动要给学生一片广阔、自由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才使得探究活动有真实而强劲的生命力。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即反对对结论的导向、定位。探究时可以给学生提供将要探究的问题,解决问题所需的方法和材料,但最好不提供预期的结果,教师在选题时,甚至可以选一些发散性较强,无统一定论的课题给学生探究,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获得资料、结果,并进行分析整理,发现某种联系,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允许保留不同的个人见解。

2.4 相对自主性原则

探究活动的特点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我认为,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该切实做到课前启发、课中探究、课后深化,而不是简单提供自主探索、独立发现的机会。教师要抛弃传统的决定者的角色,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的反应者,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建立一个积极的、接纳学生思想感情的、没有威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成功欲望,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要认识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维是完全独立的,是学习活动中真正的发起者、行动者。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要做到的事情是帮助学生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与材料;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意义,维持着良好的学习氛围、心理状态。教师只有具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念,才能有效开展学生的探究性活动,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3例析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

3.1 在实践中培育探究性学习

培育探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学中努力培育学生的探究个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的动机内化至情感意志,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敢疑权威、勇于证实自己观点、乐于创新实践的品质,这是落实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发挥其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他们的探究性学习。例如,在学习有关生态平衡的知识主题时,教师可抛出一个真实而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育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如在某个草原上,为了增加鹿群数量,将其天敌狼全部灭掉,结果鹿群数量反而减少了,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会提出假设:“既然天敌已死,那鹿群一定是因病而死”围绕这一假设,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提供已准备的证据来证实,诸如此类不断对具体问题进行探究训练,逐渐培育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3.2 在课堂中体现探究性学习

课堂仍然是学校教学的主平台。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属于一种定向探究,学生所探究的问题与课程中知识技能密切关联,在课堂的探究性学习中,探究的主体活动是在课堂上展开的。可以只在课堂上展开重点的探究环节的活动,如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展示结果、深人反思等,另外一些探究环节的活动,如收集数据、调查、实验等,可以课外进行。例如,在“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一课中,可在课前让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重复1880年达尔文向光性实践和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的“植物胚芽的尖端产生某种控制胚芽生长的物质”的实验。课堂上将实验证据作为演示教具,将实验结果图示,并配合各种假设来说明探索和推理过程,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牢固的知识基础和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3.3 在问题中发挥探究性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问学问”首先要学生学会“发问”,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预习新课、学习新课、课外阅读和实验观察等环节中努力做到: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多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在“问题”中学习的好习惯。教师要保护学生好奇的发问,鼓励大胆质疑,因为好奇是探究性思维的萌芽,表现为探究过程中的“好问”。例如,在“探究根的生长方向”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如“根为什么向下生长?”、“根可以向上生长吗?”、“植物种在月球上,根还向下生长吗?”、“在宇宙飞船上根会如何生长?”。对于学生好奇的发问,要不失时机捕捉,予以保护,并使之深化,在好奇的发问中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优越性。

3.4 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科实验多,若按实践指导进行,对于当代师范生来说,缺乏成功感的刺激,有的完全可以改为学生探究的课题,让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自己去探究、去设计,尽量做到与众不同。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材料、实验方法、实验效果等角度下手,达到教师提供的目标。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生物教材中实验内容较多,为在实验中落实探究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例如:在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学生发现洋葱鳞片表皮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效果好的同时,教师还应准备其他材料以供探究,如:大红花、蕃茄、菜花、菠菜等,结果学生会惊喜地发现用大红花效果也很好。当然除了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外,还可以从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学会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改进实验方法、器具等方面着手来实现“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锦.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3):16-17.

[2] 刘儒德.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特点[J].北京教育,2003,11:18-20.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篇5

论文关键词:高中生物;试验;探究性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探究生物的规律,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纵观现在的高中生物学实验,多是以学生被动地完成整个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方法,教材都事先做了具体的规定。这固然对于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上必然会受到限制。因此,作为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大有必要。让学生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生物实验主题,根据多种思路和方案自行设计、组织和展开实验。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通过生物发展史,培养学生思维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在生物发展史中,每个发现都经过科学家周密的实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严密的推理和验证等过程。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不仅能加强学生知道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

(一)展示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物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闪烁着科学家们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光芒。如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光合作用发现史、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孟德尔两个遗传基本规律的创立等。

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循着科学家的思维历程去亲身体验一番,探究得出结论的具体思维过程。并适时让学生大胆作出种种设想、猜测,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方法与科学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进行比较,找出自己方法中的不足之处。通过这这种方式的教学,科学思维的全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学生不仅从中获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

(二)从生物学史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生物学发展史中,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各种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教师应充分地把科学家们独到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知识传授中,启迪学生领会科学方法,且能运用到实际的实验设计中。

如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科学家通过同位素标记法成功探究出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对DNA X射线的衍射图谱的分析构建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梅塞尔森和斯塔尔用等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证明DNA是半保留复制。再如,在遗传的基本规律的教学中,可向学生提出孟德尔之所以能发现遗传的两大规律,与他精心选择实验材料有关,当然还有科学的观察和分析方法,他在观察时,对纷繁复杂的杂交现象,只看其一对性状,而对其它性状暂且不管,这就使研究对象大大简化了,特别是他把数学统计方法引入生物学的研究,是超越前人的创新。

二、创设探究性实验,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可通过将模拟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动脑思考、交流、合作、亲自探究创新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增长起来。

例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这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在完成教学目标后,我们引导学生向探究的方向迈进:(一)实验材料,是否只能选用洋葱外表皮细胞,其他植物细胞可以吗?尽量选用紫色部分的意义何在?(二)实验试剂,除了蔗糖溶液,可改用其他试剂吗?试剂的浓度呢?(三)实验操作方法,有没可改进或简化,可提高实验效率的?

学生经思考、实践和探讨后,得出结论:1、其他植物细胞也行,但洋葱外表皮紫色部分,液泡呈紫色,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区分明显,在显微镜下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十分清晰;2、蔗糖溶液粘性强,易污染显微镜。根据渗透作用原理,其他试剂也行,比如可用经济易制的NaCl试剂。而试剂的浓度不能太高,否则易导致细胞死亡,无法质壁分离复原;浓度太低,实验没有现象或不明显;3、操作方法可改进为直接把盖玻片掀开,滴加外液。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了几次重复滴加和用吸水纸吸引的步骤;另一方面又避免因操作不当污染了显微镜。

看到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我结合这个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某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有了这个验证性实验作为背景,学生设计起来就容易得多,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思路与原实验基本相同,将原来只滴加30%蔗糖溶液,改为分别滴加10%、20%、30%、40%等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分别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来估测细胞液的浓度。

通过此实验不难发现,学生从以前按部就班,到现在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并由此设计实施探究性实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也发现自己通过实验更好掌握了植物渗透吸水原理,对自己所做实验结论也较满意。  可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比简单的验证更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这样做不仅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应当尽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设计。指导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老师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已设计好的方案或者教材实例进行参考模仿。

例如,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许多同学确认的课题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我发现部分同学根据已有的知识选用斐林试剂来检测酶的催化效率。他们认为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淀粉可以被淀粉酶水解成还原性糖,因而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是不是真的可以用斐林试剂呢?在我的提醒下,学生很快意识到他们忽视了斐林试剂反应的条件需要加热,对于冰水浴实验组,在加热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也会逐渐增加,使淀粉逐渐被水解,导致结果很可能与对照组差不多,从而影响了探究目标的达成。而选择碘液来检测就不存在此类误差,可在催化反应结束后直接滴加碘液,根据溶液是否变蓝来判断淀粉有否被水解。

另外,在实验步骤上的设计,绝大多数学生是这样安排的。

(一)方案一

这方案刚开始展示时,学生们都觉得很正确,酶有经过不同温度的处理,而且也设置了不同的温度梯度。后经过交流讨论,学生才认识到后加入的淀粉溶液将对原来的温度有所改变,既真正的实验温度并不是他们所控制的。

(二)方案二

这个方案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经讨论,学生们意识到,他们忽略了酶的高效性,在步骤一中当淀粉与淀粉酶混合时发生了反应可能影响到结果。

(三)正确方案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篇6

关键词:生物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67-01

ffffff

2000年初,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内容;2001年,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又将研究性学习列入必修课,并倡导其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目前,研究性学习在理论层面探讨的较多,而在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则略显不足。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虽然当前研究性学习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设置,但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必然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课程概念成了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基础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下面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认识的方法。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将关于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分散到教学中,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抓住可利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渗透。

如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中,教师把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分解成四个实验阶段得出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的联系。第一步是“关于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物质的产生部位的实验研究”,通过假设-实验-结论的过程,得出“该物质由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结论;以后逐步推出“植物的感光部位是尖端”,“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这种物质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再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通过此过程中激发了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提高了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和分析结果的能力,培养了展开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如在《动物激素调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法、文献检索法、网络检索法等多种方法对肾上腺素的作用、糖尿病、兴奋剂等进行课前研究,然后在课堂上布置学生的汇报,让他们交流各自研究的过程、体会、结果,并相互作评价,丰富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的经验。

教材上有关生物科学史的内容,是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认识的最好材料,如孟德尔如何得出遗传学的两个规律、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等,为研究性课题的开展提供基本思路和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

二、结合研究性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除了立足于课堂,深入挖掘教材外还可以将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向研究性课程延伸,进行生物学专题研究。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高中各年级必须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专题研究性学习课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又一途径。

结合高中教材编写顺序,兼顾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时间,季节,条件等因素),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部分可开展:细胞癌变、衰老的原因;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方法、过程研究。在生物的新陈代谢部分可开展:不同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植物细胞液浓度的测定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取代材料研究。在生命活动的调节部分可开展:不同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含羞草叶片应激性及其原理的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在遗传和变异部分可开展:甜玉米与非甜玉米的杂交实验、色盲的调查。在生物与环境部分可开展: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个体数量金字塔调查;城市周边水污染状况的研究等。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科学,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上,可以大有作为。例如“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等课题都非常适合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以较新的内容和形式代替课本中的内容和常规的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落实知识

三、结合开放性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成实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验。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把实验分为三类,分别选择开展实验:

一类是由教师提出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并设计好实验实施的方案,由学生来按照方案实施实验,通过实验体会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对生物实验或生物学的兴趣、及一些基本生物实验器材的使用。例如: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动物剥制标本的制作;乙烯利对果实成熟的影响等。又如,在可溶性糖实验中,学生发现把斐林试剂加入试管中并不是蓝色而是绿色,由此探讨。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 人文教育 研究

引言

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顺应时展的要求,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的改革要求。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根据高中生物学科的特点,发掘生物科学的人文价值理念,这在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展开论述。

1.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1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育受升学率的影响,注重的是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的规划追求统一,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也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渗透人文教育的要求,这将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

1.2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生物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符合时展的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原则

2.1渗透性原则

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要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把人文教育的实践性和真切性融于教育改革中,融于教学实际工作中,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去。

2.2平等尊重原则

教师要让学生培养人文精神,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师生之间平等互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信任学生、爱护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2.3统一性原则

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同时,要以身作则,把自己良好的形象融进学生的心理,学校要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达到在对学生人文教育上、培养上的一致。

3.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途径

3.1更新教育理念

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新的课程观。把传统的文本课程变成现在的体验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创新的教材观。教材是学生发展的中介,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

第三,创新的教学观。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促进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3.2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主学习。传统教育是一种机械学习的教育模式。新形势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提倡自主学习。

第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第三,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和创新能力,它相比于传统地接受学习的模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3营造人文环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内心的顾虑和学习压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人文环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很大作用。

3.4发掘教材资源

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学习人文知识和培养人文精神。

4.教学案例分析

以高中生物进化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为例进行分析。

(1)题目:高中生物进化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2)内容:对高中生物进化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3)目的:在生物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提升生物学教学的整体价值。

(4)教学过程:第一,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第二,引导学生了解进化论的发展历程,掌握生物科学的发展规律和客观要求。第三,引导学生了解进化论的价值。第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理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5)教学评价:在生物进化知识的教学中加入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及生物知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提升了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了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效果良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5.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改进。新形势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针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人文教育被提上了日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学校所提供的教育不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力求使学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尤为重要。成功的教育注重的是教育灵魂对学生的影响,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因素的内容,从而将人文教育融入生物教学中,增加生物教学的效果。通过本文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的论述,我们可知:生物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对教学效果的促进很明显,同时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教学研究篇8

一、生物数学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分类

(一)随机性生物数学模型。随机性生物数学模型是根据生物现象的随机性和偶然性特定进行建立的。随机性生物数学模型主要是指通过概率论、过程论、数理统计等方法描述和研究出的一些随机现象。但是,根据生物的规律,对于同一事件或者随机事件的多次出现也可以使生物有规律可循。因此,目前对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过程论、概率论、数学统计。这样的研究放大也使得高中生物教学有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使得生物教学中的生物数学模型建立有科学的指导方法。

又例如在《稳态与环境》的教学中时,可依根据本文由收集整理hiv浓度以及t细胞的数量关系对生物数学模型进行分解、建立、使用,显示出增长的颈雉种群数量,以及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波动。

(二)确定性生物数学模型。确定性的生物数学模型是指运用各种方程式、代数方程、关系式、微分方程、积分工程等对生物关系进行的表示。确定性生物数学模型也是目前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数学模型。简单而言,生物数学模型即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对必然性现象的描述。这类数学模型主要是应用于解决复杂的生物学问题,借助确定性的生物数学模型对生物关系进行转换。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数学模型的客观逻辑推理对生物关系进行求解运算,从而获得客观生物的规律和生命现象。例如,在《分子与细胞中》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确定的数学求解方式对细胞的无氧呼吸方程式进行解剖,得出其中的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方程式和生物规律。

二、生物数学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分析

(一)准备与假设阶段。准备阶段中明确生物教学的关键,并不失重心,从核心问题出发,明晰突出问题,了解相对应的背景知识,收集有质有量的资料以便在生物课堂上开展充分的教学组。一方面要弄清楚数学模型在生物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努力地规划教学任务,从而确保教学尽可能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快速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从而整体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之前需要确定生物数学模型的种类以及使用的建立方法。例如,目前dna分子的生物数学模型建立公式模型则为倒数公式和恒等公式两类。

在假设阶段,最容易进入假设不需要验证的误区。建立模型的重要环节就在于假设,要经过规范的确认之后才能够进行科学的数模定型。例如:在生物体产生种类为2n的模型中,由n对基因到n对杂合基因再到n对在染色体上的杂合基因,最终明确为“当n对基因位于n对染色体上并且n为杂合基因的对数时”,才能够完善为科学的数学模型。

(二)建立与求解阶段。通过对概念的去繁琐化,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表述确定和对应的生物知识点与面相融合而成的数学教学模型的建立。采用如何的数学模型,如何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个一个地比较,以寻找到最佳的处理方式和建立确定数学教学模型的方式,从而准确地形成以数学模型为核心教学体系,它的建立将进一步地促使生物教学步伐。不仅如此,而且还可以在教学时,不断地结合生物教育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数学模型,以高效高质地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整体进程。

例如:对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生物数学模型的构建,由m个氨基酸

转贴于

脱水缩合形成的某蛋白质分子含有n条肽链。在假设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则可以建立这样的生物数学模型。此蛋白质分子的分子质量为:ma—18*(m—n)。此蛋白质分子含有的氨基数和羧基数至少均为:n个。此蛋白质分子含有的肽键数和形成时脱去的水分子数均为(m—n)个;

(三)检验阶段。经过对数学模型的积极构建与求解,以充分地发挥它们对数学模型在优质优效的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扎实建立贡献积极力量,并不断地融合比较分析与归纳总结。实现从生物知识点或面的现象积极转化为本文由收集整理数学的相关概念,并形成计算等系列十分简单的方式,再根据计算的结果推进归纳实现和抽象概念迅速转变到生物知识现象的本质阶段,结果就是,数学模型在生物教学现象与本质二者之间建立了易于理解和把握的纽带,从而切实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效率。

三、数学模型的生物教学作用

(一)在生物教学中能将抽象转为为直观,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当学生在对生物知识进行理解并感到困惑时,生物教学中的数学模型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具有创新性的解决办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检测的重要途径在于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能否将生物学知识灵活转变成与数学模型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以便更加灵活地理解所学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构陷的过程,除了是是对模型本身的探索之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数学与生物学进行有效连接的方法之一在于合理建立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的灵活建立和灵活应用同时也有利于对生物现象等知识的研究。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