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8篇

时间:2023-12-13 17:42:50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篇1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 理解 积累 领悟 方法实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表现,突显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是学生在学习语言中的两个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使学生吸收古今优秀文化,并能促进学生自身精神成长。所以,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一、注重积累和理解,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理解是运用的基础。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能力分三个层次,即“感知积累、揣摩理解和表达运用”,遵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顺序。识记、背诵到理解、模仿和运用,在理解中培养语感,这是基础,积累丰富的感性语言材料是保证,转化为语言的吸收是目标。所以,积累与理解是促进语言运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学段都要注意理解和积累。那么,怎么理解才能促进学生的运用呢?这是教师必须思考的。如教学《雷雨》一课,在理解“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这两个句子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压”“垂”两个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蜘蛛垂下来的动画表演,并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想一想哪些时候用“垂下来”,哪些时候习惯用“掉下来”(如苹果“掉下来”,兔子耳朵“垂下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垂”“压”两个字的意思。接着,教师可让学生比较“垂下来”和“压下来”的异同,并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迁移运用。在学生学会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返回文本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之后,教师可创设语境(诗句填空:万条垂下绿丝绦、千朵万朵压枝低),使学生体会表达的效果。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把摄取、消化、运用、积累融为一体,通过“在运用中理解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等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成为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二、挖掘文本中的切入点和激发点,领悟语言表达方法

学生是与我们教师平等的人。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首先,我们要仔细研读教材,认真解读文本,把重点放在发现和挖掘课文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切入点和激发点。比如,在教学中有这种现象,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以理解课文内容为终极目标。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破解语言表达的艺术密码,依据课文特色和学生学情,领悟出其中的表达方法,筛选出最适合本班学生学习和运用的方法。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我们应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沉下心来体会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而使学生真正揣摩作者的写法,从中感悟出值得学习和运用的写作方法。同时,学生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激发出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匆匆》一文时,教师首先应引领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通过创设的情境感受时光流逝,明白惜时如金的必要。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教师可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谈感受,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列举了很多生活中每天都要发生的平常事来写出时间匆匆流逝的,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让我们觉得无论做什么,时间都会匆匆地划过。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文“……的时候,日子从……过去,……是匆匆的”的句式进行造句,训练学生说一段完整优美的话,最后让学生把自创的句子连成一首精美的小诗。学生参照课文,结合自己的感受,一步步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最后就能连词成句,连句成诗。

三、运用语言实践的多种方式,尝试语言运用

说到运用语言实践的方式,可能大家想到的就是“写”,认为“写”是阅读教学中主要的语言实践形式。其实,听说读写都是语言实践的形式。听、说、读和写是四个相辅相成的能力,只有理解了文本,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说和写的操作。

1.读。朗读是最基本的实践方式,有了语音,书面语言才有了生命。因为正确的朗读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可在教授童话故事类的课文时将朗读作为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眼睛、语调、肢体和语言等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的训练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搭好了支架,可让听说读写能力在相辅相成中增进。

2.说。表达是对掌握语言材料的一种运用。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设计一些说的训练,激发学生在自己已有的语言积累中提取素材,尝试语言运用。就拿“辩论”来说,可激发学生参与辩论的热情,使学生的个性、情感和思维在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张扬,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

3.写。写是整理、总结和归纳的过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内化。因此,教师应训练学生具体生动地写。比如结合文章特点的迁移性仿写、缩写文章、为文章列提纲都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中简洁流畅的能力,从而能使学生运用最简洁的语言素材表达出清晰完整的意思。

“尝试语言的运用”环节是训练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和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所以,任何能力的形成都要经历以下这几个方面: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当训练成了习惯才算有能力。

四、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自主运用语言文字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篇2

1、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

2、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1963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3、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1980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

4、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1986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

5、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1992 年,教育部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6、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1996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用)》)

7、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2000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

从上述历史轨迹,我们不难看出,对“语文”的认识发生着变化,变化的焦点落在“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方面。语文是工具,是用来交际的工具,而不是从事其他活动的工具,所以,学生学语文是用来交际的。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人类文化,也承载着人类文化,所以,学生学语文是用来了解人类文化的。

二、从近五十年《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规定来理解 。

1、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规定教学目的是: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得到深切的感染,对学生发生切实的作用。

2、1963 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规定教学目的是:

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1980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 规定教学目的是: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无产阶级的情操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4、1986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规定教学目的是: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5、1992 年,教育部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教学目的是: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6、1996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用)》规定教学目的是:

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7、2000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规定教学目的是:

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比较上述规定,可见语文核心的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能力,特别是语文能力,即“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综合起来看,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言语能力。所以,学生学语文主要是用来培养言语能力的。

三、学生学语文学什么?

“语文”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学生学语文是用来交际的,是用来了解人类文化。并且通过教学目的的形式具体表现为是用来培养言语能力的。

四、学生如何学语文?

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的教学目的,通过“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来实现。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理解和运用”体现了言语活动的两个方面,即表达过程和感知理解过程。培养言语能力必须在言语活动中进行。

2、“理解和运用”的对象是“祖国语言文字”。“祖国”体现了“母语”的特点。培养言语能力离不开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相对于言语能力来说,是知识,一方面是语言文字知识本身,也就是陈述性知识,即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一方面是使用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知识,也就是程序性知识,即语言文字基本技能。

在这里需要注意,语言文字知识(基础知识和艰苦本技能)与言语能力的关系。语言文字知识和言语能力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掌握语言文字知识不等于具有言语能力,不掌握语言文字知识也不一定没有言语能力。学生学语文根本目标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语言文字知识的掌握。当然,培养言语能力离不开语言文字知识,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只不过是培养言语能力的手段,因此,语言文字知识要体现“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

“精要”是指语言文字知识的内容要有所选择。因为,并不是任何语言文字知识对培养言语能力都有用,我们要选用适于并有助于言语能力培养的语言文字知识内容。

“好懂”是指语言文字知识的教学要落实在言语活动之中。不能把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僵化为知识训练。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为了提升小学语文识字课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还需要教师采取多元化的识字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此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识字方法。

一、创设合理的语言环境

在小学生识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F学完之后不会运用的现象。因此,在识字课堂上,教师需要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能否合理营造,将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汉字运用程度以及对于汉字的理解程度。比如说: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文明礼貌用语”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创建语言情境,让学生之间相互对话进行问候,加深对礼貌用语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礼貌用语,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文明素质。在学生识字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不够固定,学完之后很容易忘记,为了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程度,教师可以让学生加强课外知识的阅读,从而加深对汉字的记忆和运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识字与写字相结合

小学语文识字教育,主要是为了小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语文知识学习,而写字是识字的实践方式。可以说,学生只有合理结合识字和写字,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识字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练写,要求学生正确写出汉字的笔画顺序。在识字的基础上,学生及时进行写字练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汉字的记忆。此外,写字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认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写字过程中,不会将其作为一种负担,而是将识字和写字作为一种兴趣。因此,为了提升小学语文识字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有必要将写字和识字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理解。识字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掌握各种知识的根本途径,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同音发散,更部记新

在小学语文识字课堂教学中,在一些生字中,很多字都具有相类似的读音,并且字形也有一定联系。在识记这种生字时,常会让学生感到困惑,经常弄混各种生字,即使死记硬背也无法取得良好效果。比如说,在讲解“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出与“青”有联系的字,经过讨论学生会说出“情”“晴”“请”等字。之后,教师可以用小火车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组词,加强学生的记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此种例子可以说非常多,之后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识字方法,才能使学生在认识生字时变得更加简单和有趣,更加容易地记忆生字。

四、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如今的小学语文识字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展开教学活动,从而获取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说,教师在讲解“丛”字时,重点内容就是将其和“从”进行区分,并且记住“人”的捺变为了点。结合“丛”字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在讲台上表演两人搭肩走木桥的情景,进而得出“两人桥上走,一捺变成点”的顺口溜,最终使学生加深对难点内容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猜谜的方式指导学生识字。比如说在学习“告”时,一些学生容易将上部分写成“牛”,此时教师可以说出“一口咬掉牛尾巴”的字谜,从而加深学生对“告”的记忆,避免出现写错的情况。

五、利用多媒体加强学生记忆

现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更加具有优势,可以有效吸引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课本上枯燥的汉字变得更加活泼、更加生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加深对汉字的记忆。在小学语文识字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汉字展示在多媒体上,制作成动画的方式,将汉字的部首进行拆装和组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刻地理解汉字。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向学生展示汉字的逐渐演化过程,提升学生的兴趣,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加深对汉字字义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运用到实际交往中。

总之,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汉字的记忆和理解,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精心设计课堂内容,保证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到小学生对于新颖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以图画的方式、多媒体方式来展示汉字,从而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最终提升学生的素质,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篇4

近代以来,汉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清朝末年甲骨文的发现使人们对汉字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把汉字形义学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汉字研究空前繁荣,国家语言文字机构制定出一系列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标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了汉字研究的新兴学科――汉字文化学。最近五六十年汉字研究的发展推动了小学识字教学改革,涌现出多种识字教学方法。

纵观我国识字教学的历史,识字教学总是与汉字研究同步发展,识字教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与汉字研究的进展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识字教学在数量、质量和教学效率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应当积极运用汉字形义学、汉字文化学和汉字应用研究的成果指导识字教学。

一、运用汉字研究成果为识字教学注入活力

小学识字教学运用汉字研究成果,最基本的是运用汉字形义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识字和写字。学习独体字(象形字),要追溯其字源,说明其演变,运用多媒体、简笔画等进行形象化的解说,教“日”字画个太阳,教“月”字画个月亮;学习合体字,要让学生积累识字知识,掌握识字工具,领悟构字规律,形成自学能力。

应当让学生掌握好构字率高的表意偏旁(形旁)。成字的形旁要弄清其字源,变体的要弄清其演变,如“阝”(双耳旁),在“险”“陡”“防”“阻”等字中是“阜”的变体,表示山崖;在“郭”“都”“郡”“邦”等字中是“邑”的变体,表示城邑。汉字中以“手”及其变体做表意偏旁的字数量很大,变体各种各样。例如:“取”字中的“又”是一只右手,“友”字是两只握在一起的右手(),“秉”“聿”两字中有握持物品的手,“弄”“戒”两字中有捧物的双手(),“教”“放”“攻”等字中有拿着木棍的手()。掌握好表意偏旁是分析形声字和会意字的基础条件。

某些表意偏旁及其一族字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酉”字,甲骨文字体是,像一个小口、圆腹、尖底的酒坛子,是“酒”的本字,被假借为“地支”用字后加三点水另造“酒”()字。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酉”字和“酒”字,是中国悠久酿酒历史的见证。以“酉”为表意偏旁的汉字大都与酒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通过探究其字源,可以窥见中国酒文化的丰富多彩以及酒文化对汉语、汉字的深远影响,例如“尊”“酝酿”“酌”“酣”等以“酉”为表意偏旁的字,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

通过形近偏旁的辨析,可以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汉字。例如:学生容易把“聚”下边的“”写成“豕”字少一横,如果他们知道“聚”字的表意偏旁是“众”字的变体就不会写错了。再如攵(反文旁)和夂(折文儿),形体相近,容易混淆。应当让学生懂得“攵”是“攴”的变体,“攴”作为单独的字读pū,甲骨文的“攴”字()像手持木棍做事之形,所以带反文旁的字绝大部分是动词,如:教、改、攻、放等。“夂”作为单独的字读zhǐ,甲骨文的“夂”字()像脚趾向下的脚的形状,是一个倒写的“止”字,表示人自远而近、自上而下的意思。有些以“夂”为构字部件的字与后退、下降等动作有关。例如“各”字,甲骨文作,上面是脚趾向下的形体,其本义是表示人从外面向住处()走来,其义为到来;再如“降”字,甲骨文作,右边像脚趾向下的两只脚一上一下,沿着土山的台阶向下行走,表示下山。

小学识字教学应当运用汉字系统性研究成果改进形声字教学。近年来关于汉字系统性研究的论著有北师大王宁教授的《汉字构形学》、社科院佟乐泉教授和张一清的《小学识字教学研究》以及北大李大遂教授的论文《汉字系统性研究与应用》和《汉字的系统性与汉字认知》等。研究认为:汉字的构形、表意、表音各自成为一个系统,所谓汉字自身的规律,主要指的是汉字的系统性。

汉字形声字占80%以上,汉字系统性理论认为,识字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字形分析,而应把一个个形声字放到整个系统中学习,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例如学习一个“煮”字,不能满足于“合体字,上下结构,上面是个‘者’字,下面是四点底”这样的字形分析,而要让学生知道四点底(灬)是“火”字的变体,以四点底做形旁的字都与“热”的意思有关(“燕”字例外)。日后学生在课上学习或课外阅读中遇到“焦、照、烈、煦”等字时就可以运用形旁表意的知识进行自学。

以往的识字教学比较重视形旁的表意作用,而对于声旁的表音作用则有所忽视。周有光先生的研究表明,声旁的表音功能在识字教学中还经常发挥作用,现代汉字声旁的有效表音率在39%以上,有些成字声旁有较强的构字能力,能构成5个以上同音形声字的成字声旁约有160个,其中“方”“青”“巴”“可”等成字声旁能构成十几个形声字,构字量最大的“交”字能构成20个形声字。上世纪50年代北京景山学校创造的集中识字教学法就是利用构字率高的成字声旁来提高识字效率。在形声字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学会运用声旁自学生字。如一年级教学“放学”的“放”字,应当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词语里有读fang这个音的字,学生日后在课上学习或课外读书中遇到同声旁生字如“访、仿、舫、妨”等就可以运用声旁表音知识自学,做到温故知新,触类旁通,逐渐形成自学能力。

小学识字教学运用汉字文化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语文教学要“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的先人在汉字构形上表现出来的聪明智慧就足以令人赞叹:人倚大树为休,一手抓住一只鸟为b(“只”的繁体,古“获”字);牛和羊形体相似,甲骨文字和字抓住角的特征把两者区别开来;而(犬)和 (豕),则注意了腹部和尾巴的区别,都像一幅形神兼备的图画。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讲读和字词学习适当讲述字源故事,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汉字文化的魅力。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23课《最后一头战象》,可以结合讲述“为”字的字源,“为”里也有一个战象的故事。甲骨文“为”字(),左上是一只手(),右下是一头大象(),是“以手牵象”的形象,它像一幅图画,展示了先民征服大象的壮举。《吕氏春秋》中有“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的记载,说明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先民就曾利用驯服的大象去讨伐东夷人。在“舜耕历山”的传说中也有“象耕鸟耘”的故事,大舜躬耕于历山,用大象拉犁,百鸟也来相助。先民在利用自然方面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创造精神令人赞叹。

“为”字是古人“服象”并利用它为人做事的写照,古人用这样的形象表达“做事”的意思,认为能“服象”的是“有作为”的人,由此引申出了“做、当作、变成、从事、设置”等词义,派生出许多常用词语,如:为所欲为、为非作歹、大有作为、老有所为、步步为营等。一个“为”字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了先民利用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力量,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古代中原地区气候和生物的知识,懂得了“为”字表示动作行为的来源。

再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中有“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一句,有学生问为什么这里不用“溶化”而用“融化”,教师通过让学生查词典知道了“融化”是“固体受热化为液体”,然后可以就势讲解“融”字的形义:“融”是形声字,“鬲”(lì)是表意偏旁,有“热”或“暖”的意思。原来“鬲”是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用于煮和炖的炊器,类似于鼎,甲骨文中的“鬲”字()是描摹鬲形状的象形字。鬲有三个胖大的空足,表面布满绳纹,便于增加受热面积。因为鬲与“热”相关,所以,以“鬲”为形旁的“融”字具有“热”和“温暖”的意思,《说文》对“融”字的解释是“炊气上出也”,由此派生出“融和、融合、融洽、水融、融会贯通、其乐融融”等词语。通过“鬲”字溯源使学生加深了对“融化”这个词语的理解、学习了有关词语,而且从“鬲”的优美造型感受到先民的创造精神。

二、运用好汉字研究成果关键在教师

运用好汉字研究成果,关键在教师。为适应识字教学的要求,教师需要进行汉字知识的补课。师范院校现行汉语教材的汉字部分,大多是把汉字的构造和形体演变作为主要内容,而关于汉字历史和特点则涉及不多,特别是小学识字教学需要的汉字字源、形义、部件知识以及汉字应用知识等则更为缺乏,这是造成教师汉字知识缺陷的重要原因。教师汉字知识不足必然造成识字教学枯燥乏味,教师既不能运用汉字研究成果科学地说明字源、生动地解说形义,更不能借助汉字的文化内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只好停留于字的表面,教独体字数数笔画,教合体字说说结构,或用编字谜、编顺口溜、做游戏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而所编的字谜、顺口溜又往往对汉字做出错误的解释。所以,为运用好汉字研究成果,首先教师要学好汉字知识。

教师应当关心汉字研究的进程,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言必称《说文》。虽然《说文解字》是汉字研究的经典,现在仍然是学习汉字、查阅汉字的重要依据,但是,许慎所处时代的汉字早已发生了隶变,而且他没有见到甲骨文,有些字不能说明字源只能说明字义,有的没法解释只好凭主观臆造。如“印”字,甲骨文字形是,会意字,从爪(手),从人,像用手强制人下跪;小篆字体中的“印”已失去最初的象形特点,许慎无法解释其本源,只好说“印,执政所持信也”。另如“出”字,许慎根据小篆字形解释为“像草木益滋,上出达也”,其实,甲骨文“出”字()上面像脚趾向上的人脚,下面像人居住的洞穴,人脚背向居住的地方,表示人从居住的地方外出,“出”字与草木毫不相干。近代以来,汉字学者杨树达、朱芳圃、高亨等对许慎解说汉字中的诸多不当之处进行了纠正,高亨先生在《文字形义学概论》中对“丘、巾、玄、亘、行、印、厄”等30多个字指出“许说非也”。现在,现代汉字学研究产生出许多分支,如汉字形义学、汉字构字学、汉字字源学、汉字文化学、汉字应用学等。教师应当关心汉字研究的进程,不断更新自己的汉字知识,开阔识字教学的视野,为识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为了运用好汉字研究成果,教师应当关心汉字应用研究。国家语委为规范汉字应用制定了一系列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在汉字的读音、字形、部件名称、书写笔顺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范要求,许多规范、标准与识字教学有直接关系,如:《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汉字部首表》《汉字部首归部规范》《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汉字折笔规范》等。许多教师不熟悉甚至不知道这些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更不能运用有关的规范标准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诸如“血、薄、蔓、爪”等字的读音,“发”字第一笔的笔画名称,“爽”字和竖心旁的笔顺,以及“账”和“帐”二字的分工、“分”和“份”在用法上的区别,等等。这些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网站上被一次次提出来讨论,发言往往是“我认为怎样怎样”,其实,只要查阅一下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三、识字教学应当尊重汉字科学

朱家珑、张庆两位先生在其论文《字源识字模式研究》中提出一个“仍须深入探讨的问题” ――“是否在识字教学中一定要严守科学的解说?”

在识字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解说汉字,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问题。有人主张解说汉字必须符合字源,有人则说识字教学不是汉字研究,只要能帮助学生识字怎么解释都行。前一种主张有些偏激,后一种说法则完全错误。对朱家珑、张庆两位先生提出的问题,我有两点基本的意见:一是要确立一条基本原则,二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所谓确立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在识字教学中对汉字的解说应当尊重汉字科学,要以前人对汉字构形研究的成果为依据,坚决抵制任意曲解汉字的歪风。时下有些“名人”假冒汉字科学之名,望文生义解释汉字,说“主”字是王者点头,“皇”是王头上戴一顶白帽子,“玉”是王的腰上缀个小石头,“耍”是男人用胡子女性。这样的乱拆乱解竟然受到一些人的吹捧,有的教师不辨真伪,误认为这就是“字理识字”,把“饭”字解释为“有食就不会反,没有食就反了”,把“好”字解释为“一女一子才算好,只生一个不好”,把“春”字解释为“三人一起晒太阳”,把“饿”字解释为“我要吃食”。这些做法误导了学生,使严肃的识字教学庸俗化,必须防止这股歪风侵蚀识字教学的课堂。对于“字理识字”,也要反对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如有的教师问学生“检”字为什么是“木字旁”,学生有的说“检查时旁边有木头”,有的说“检查作业的纸是木头做的”,教师仍反复提问,绕来绕去一直扯到古代用木头作的匣子装信准备检查,出了问题要检举,所以“检”字是木字旁。这种做法竟然出自字理识字专家的观摩教学,实在令人费解。

汉字构形的有理性决定了汉字是一种可以解释的文字,自古以来在群众中存在着各种“拆白道字”的方法――俗解、趣解、戏解、拆字等。例如:“弓长张”,“自大一点是臭”,“蒋是草头将军”,“和谐”是人人有饭吃、人人都可以说话,“”是让人有说话的地方,如此等等。这样的俗解、趣解、拆字,虽然风趣幽默,有的也能巧用字形,通俗地说明道理,但不符合字源,都不宜搬到小学识字教学的课堂上来。

所谓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可以分为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在一般情况下,对汉字的解释应当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特别是对独体字(象形字)的教学,应当追溯其造字本源,说明其发展演变,为会意字和形声字教学打好基础。对以下四种特殊情况则不宜按照汉字科学求全责备――

有些形声字,为便于识记或便于指导书写,教师在说明造字本源的前提下可采用会意字的分析方法,如当年斯霞老师教“攀”字那样。再如教“裕”字,为避免学生把“衤”写成“礻”而将“裕”字当作会意字拆分――“有衣服有粮食,丰衣足食就是富裕”。这样的做法虽然不符合“裕”字的造字本源――“形声字,从衣,谷(yù)声”,却不应该视为不合汉字科学。

有些没法按理据进行解释的汉字,如“疑”字,说不清是形声字还是会意字,笔画繁多,总得想个办法记住它。安子介先生在《解开汉字之谜》一书中对“疑”作了这样的解说:“遇到困难时,是投出匕首呢?还是射箭呢?还是投出长矛呢?还是拔腿就跑呢?犹豫不决就是疑。”北京大学教授苏培成先生说:“对那些说不清字理的字不能强作解释,可以采用别的识字方法去教学。”这种“别的识字方法”自然不能按照是否符合汉字科学来对待。

有些简化字按现行字形解释。例如“孙”字解释为“比儿子小一辈的人”,“泪”字按会意字解释为“眼睛里的水”。这两个简化字的解释,前者不符合“从子从系,系,续也”的字源,后者不符合“形声字,从水,戾(lì)声”的字源,但符合简化字的实际,也不应该视为不合汉字科学。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篇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如何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能力,落到实处,笔者粗浅地认为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注意体现五性。

一、语言文字训练要注意直观性

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对难理解的地方,可以通过直观形象或动作帮扶。还可以利用文中的插图,抓住图中易被学生忽视的细节进行启发点拨。比如《燕子》中“掠过”一词,学生理解感到抽象,教师可以借助物体、手势做一做“掠过”的动作,学生就会对“掠过”的词义有了一个具体形象的感受并很快领悟。

二、语言文字训练要注意趣味性

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应该是枯燥、单调的练习,而应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宣泄自己情感的过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表演,如在学习《负荆请罪》这一课时,不仅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还应让学生上台表演这个小话剧。一方面演的生动有趣,另一方面看的专注入神。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从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进一步品味出廉颇勇于改过,蔺相如宽容大度、顾全大局的人物品质。还可以通过趣题练习,这种习题需要老师精心设计,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乐练、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三、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注意层次性

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可分为理解和运用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各有内涵,不可替代。当前,在语文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解轻运用的现象,这样就有悖于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因此,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教师的工作既要落实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又要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各种训练形式,以加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们指导学生学习“五光十色”这个词语,就是指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着力训练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且看以下教学片断。

师: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词语来解释“五光十色”吗?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小组探讨交流,回答如下:

生:“西沙群岛一带,因为海底有高耸的悬崖,有低陷的峡谷,所以海底有深有浅。从海面上看,海水显出各种色彩:有深蓝、淡青、绿的等,一块块,一条条交错着,这就是“五光十色”。”

(这就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完成了第一个目标,教师接着提问)

师:”你们看海面的色彩丰富吗?”

生:丰富。

师:“对,这种丰富的色彩就叫“五光十色”。这个词语的意思指色彩丰富,而不是指五种光,十种颜色。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五光十色”的情景呢?能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生:晚上,大街两旁的霓虹灯亮了,有红点、绿的、黄的等,真是“五光十色”,好看极了。”

(完成了词语理解和运用的全过程,语言文字的训练目的才真正达到。)

四、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注意延伸性

延伸性是指学生以基础语言文字为材料,通过自身的想象,构画出一幅比原文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的语境。如《会摇尾巴的狼》这篇课文的结尾写道: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说:“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了。这种嘎然而止的结尾,语意未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这时教师应顺水推舟,启发学生思考,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把故事的内容扩展下去。他们的思考想象有了依托,思路如脱缰的野马奔腾千里。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有的说狼后来饿死了;有的说狼后来又骗得了一只山羊的信任得救了,结果那只山羊被吃掉了……这种训练,由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了恰当的教学要求,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虽然教师未对教学内容详尽解释,但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却十分深刻。

五、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注意教育性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篇6

一、 教什么的问题

首先谈谈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语文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抓住知识要点的能力,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并获取说明性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让学生在知识、语言、思维、学法等方面均有收获,这些都应该成为说明文的教学内容。这里以《埃及的金字塔》一课为例,具体谈谈教什么的问题。

1. 教材有什么?从内容看,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以及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表达了作者对埃及金字塔这一人类奇迹和古埃及人民的智慧的赞叹。

从说明顺序看,全文紧扣“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一句组织材料,先概括介绍金字塔的地点、外观、修造的时间和名称来历等,再以胡夫金字塔为例,具体介绍金

字塔的宏伟与精巧,最后介绍金字塔的建造方法是科学的。从说明方法看,本文主要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介绍金字塔的特点。从语言看,本文语言质朴平实,却又科学准确。

从文章结构看,全文首尾呼应,并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这一过渡句承接上下文,条理清晰。

2. 学生适合学什么?教材具有并不等于适合在课堂上教与学,这些内容,哪些可教学?哪些需要重点教学呢?需要结合“课标”目标和学生特点来作选择确定。

本文课后习题第2题,让学生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第3题,则是让学生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本单元的另两篇说明性课文,课后习题也都有这样的设计:“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由此,我觉得“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够抓住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也应该成为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从本文的结构特点出发,通过抓过渡句把握本文要点,即体会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和“建造方法”;“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是本课又一重要教学内容,这一目标又该落实到何种程度?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学过一些说明性文章,本学期第三单元也学过一组说明文,学生对基本的说明方法有所了解,那么,根据学情,本课教学在了解基本说明方法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并尝试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除以上教学内容外,站在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基的角度,教学内容中还必须加入学习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等元素:将本文学习放在单元背景及本学期说明文学习背景中思考,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运用勾连比照的方法阅读,即获取这一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也应该是本课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概言之,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能够通过过渡句提取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结合具体语句体会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凭借具体语言文字,体会说明性文章简洁准确和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借助勾连和比较阅读,相机渗透说明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策略。上述这些基于“课标”、学段目标和教材文体特征的思考便成了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 怎么教的问题

1. 说明顺序。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对知识内容的说明是按序列层层展开的。因此,说明文教学,首先是要学生明白文章所表达的信息,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致力于从整体与局部上揣摩、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表达顺序,这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是大有裨益的,也可相机渗透说明性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因此,本课教学初始,我通过复习回顾,抓住总起、过渡及总结句,引导学生梳理本文结构,并与《秦兵马俑》一文勾连,发现其结构的相似,然后指导学生明白阅读说明性文章首先要学会梳理说明顺序。具体如下:

(1) 整体回顾。上节课我们已初读课文,通过抓三句话(出示《埃及的金字塔》三句话),了解了课文的表达顺序,总分总的结构,尤其是抓住过渡句的几个关键词,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即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精巧以及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

(2) 前后勾连。还记得刚学过的《秦兵马俑》一课的三句话吗?(出示《秦兵马俑》三句话)同样是总分总的结构,主要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3) 迁移学法。阅读一般说明性文章,首先就要理清说明顺序,这样你将很快抓住文章的要点,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高年级学生应掌握的阅读说明性文章的方法和能力。同时,学会前后勾连着去思考,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学习方法。

2. 说明方法。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学过一些说明性文章,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不陌生,所以说明方法的学习并不是重点,关键是在了解基本说明方法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揣摩体会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因此,教学中我带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走近金字塔,了解其宏伟精巧的特点,并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作用,准确而形象地表现金字塔的宏伟,同时,再次引导学生勾连《秦兵马俑》,深化对说明方法作用的体会。具体如下:

(1)品味数字。哪些数字让你体会到它的宏伟?在读到这些数字的时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数字谈感受,从不同角度感受金字塔建筑之

地方专线

宏伟,工程之浩大,相机体会列数字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2) 比较阅读。如果去掉这些数字,这样介绍可以吗?为什么?(出示改过的较为笼统的语段)所以说,恰当地运用“列数字”的方法能准确的凸显事物的特点,使事物形象更为鲜明,也更具说服力。

(3) 勾连前文。还记得《秦兵马俑》中介绍规模宏大的一段文字吗?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规模宏大?两文比较着读一读,说一说。(出示并列的两段文字)① 列数字(面积大,数量多,规模宏大,印象深刻);② 作比较(和熟悉的事物比较,具体形象,更为真切);③ 举例子(一号坑,最大的金字塔,都是最有代表性,也最具说服力的)。

(4) 方法小结。说明文往往会采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这类常见的说明方法。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要注意去发现这些方法,前后勾连着学习,收获会更多。

3. 说明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炼,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因此,让高年级的学生在初步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之后,尝试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感受不同的说明语言风格,对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发展都是有益的。教学中,我运用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析“几千年”“锋利”“据说”等语言的作用,并勾连本学期学过的说明文中“估计”“可能”等词句,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科学的特点。为丰富对说明文语言特点认识,我继续运用勾连的方法,再次与《秦兵马俑》语言比照,让学生发现说明文语言可以是准确科学的,根据表达的需要,也可以是形象生动的。具体如下:

(1) 出示第3自然段相关语句。请你们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锋利”让你读出了什么?“几千年”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呢?那么,去掉“锋利”“几千年”这些词语,你觉得可不可以呢?

小结:“锋利、几千年”高度科学、准确的反映金字塔建筑的精巧,乃至蕴涵的智慧。说明性文章用词就要讲究科学准确。

(2) 出示《秦兵马俑》第4~5自然段。两段话同样也写得很简洁、朴实,让我们一读就明白了建造的过程和蕴含的智慧。注意到这里的“据说”这个词语了吗?“据说”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去掉?

小结:如果将未经证实的推想写成确实存在的事实,未免武断,令人难以信服。所以,这样的表达反而让语言更加科学准确。

(3) 及时回应,关照全文。其实在本文还有不少这种看似不确切,却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用词。能找到吗?读一读。(“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4) 勾连前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也有相关的语句。(出示)“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水是生命的源泉,看来在火星表面找到生命的希望已十分渺茫。然而,科学家推测,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

小结:这就是说明文语言表意严密准确之处,前后勾连着去学习思考,你的收获就会更丰富。

(5) 比较阅读:《埃及的金字塔》和《秦兵马俑》在说明方法上有很多相同之处,那么在说明语言上有什么不同?比较着读一读,说一说。(出示并列的两段文字)

《秦兵马俑》:语言生动精美,四字短语,短促有力,语言富有节奏,联想丰富,兵马俑惟妙惟肖、个性鲜明。

《埃及的金字塔》:语言简洁、平实又不失准确――宏伟、精巧的建筑特点。

小结:用生动精美的语言展现兵马俑个性的鲜明,用质朴平实,简洁准确的语言介绍金字塔建筑的宏伟精巧。可见,介绍不同的事物,根据不同的需要,文章的语言风格就不一样。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篇7

【关键词】说文解字高中生教育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字书,对字形进行分析,并对字源进行考定,是当前我国最早的字典,对于古代汉语以及古文学的研究起到十分积极的帮助作用。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需要注重字源、字义的作用。《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字都是先列小篆,先说出字的意义,然后对字的形体进行解释,许慎结合字形对字义进行解说,并概括总结偏旁部首,这些是学习现代汉语汉字最为有效的方法。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都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说文解字》学习汉语文字、词语等。

一、分析字形,对字义进行掌握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9成以上的汉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是表意和表声偏旁共同组成的。学习文言实词时,需要使用《说文解字》对字形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汉字的本源意义。了解词语的本义,学生就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了解其他词语的意义。科学的使用《说文解字》,学生先观察字的形体,学生能够对汉字的发展有感性的认识,再分析形体的构造,结合《说文解字》了解汉字的本义。比如《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中的“兼”,《说文解字》中说:“兼,并也,从又,持禾,兼持二禾。”[1]“又”是“右手”,“兼”的本来意义就是一手拿着两禾。《说文解字》中“本”字的形状是一个草木的根,其本义就是草木的根,学生掌握了这一意思,其他意思的理解就更加简单。很多词义都是通过其本义引申出来的,词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了解了本义,学生就更容易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充分利用《说文解字》进行学习,能够对字形更好地分析,掌握字的本义,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一词多义,对文言文中的实词有更好地理解和认识。

二、借助形发散,理解汉语复音词

通过对词语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假借义等与学生学习过的文言文、现代汉语中保留的词语的义项相结合,学生的联想能力就会提升,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字形,对词义进行判断,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汉语复音词的来源。

依旧以“兼”为例,通过这个字能够引申出一下义项,首先是《说文解字》中“兼”的意思是一手拿着两禾,其引申义是将几件事情和几件东西同时占有,还可以引申为聚合,这是一个动词,如“二者不可兼得”中“兼”的意思就是鱼和熊掌是不能同时得到的。再如《过秦论》中的“约从离衡,兼韩、魏、燕”,其中的“兼”表达出的意思就是聚合。[2]其次,《说文解字》还可以将“兼”引申为同时、全部等意思,表示的是两个或以上同时含有一件事物的全部,能够对谓语动词进行修饰。学生通过对《说文解字》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必要时借助教师的指导,能够更好地了解汉字词性以及词义的变化,能够将古代词语进行引申,更好地学习其他文言词语。

三、利用《说文解字》学习成语

一直以来,人们的都喜欢用简短的词语表达复杂的含义,成语在汉语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成语也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一些高中学生在学习成语时容易根据字面猜测成语的含义,不能对成语的本义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成语一般是来自于历史故事、诗文语句、神话寓言等,在高中学习阶段依旧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要掌握成语相关的典故,还需要对成语中单个的字进行理解,从而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说文解字》进行学习,学生的成语学习水平以及能力会更高。

学生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对于“息息相关”和“休戚相关”很容易混淆,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可以自己利用《说文解字》学习解释“息息”与“休戚”,从而更好的对这两个成语进行分辨。息息相关是说连呼吸也是相互联系的,形容的是彼此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息指的是呼吸时进出的气。《说文解字》:“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3]休戚相关说的是彼此间的喜忧祸福都是相互联系的,关系十分密切。休指的是欢乐、吉庆的意思,《说文解字》:“息止也,从人依木。”原本的意思是休息,后来引申为欢乐的意思。这时休的词性从动词变为形容词,戚是悲哀,忧愁的意思。

四、利用《说文解字》学习文言虚词

高中阶段,文言虚词是汉语学习中重难点问题,词性比较复杂,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也是不同的,学生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习的效率并不高。而将《说文解字》与文言虚词相结合,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有兴趣。

比如学习文言虚词“而”时,学生就可以通过《说文解字》了解“而”的本义,了解其中的联系,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理解记忆,学生会更有学习的兴趣。再如“则”,它作为连词时,可以被翻译为“那么”、“就”等,具体的意思需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在《说文解字》中,“则”的解释是“等画物也。从刀从贝。贝,古之物货也。”[4]引申为法则,而后又引申出其他虚词的用法。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说文解字》中对于字形字义的分析将对高中学生的语文汉字学习产生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为学生的汉字学习提供参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步。《说文解字》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高中语文学习中有很多古文字方面的内容,利用《说文解字》,学生能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从而更加积极的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多提供一些《说文解字》的书籍,不断充实学生自身,从而能更好地学好语文知识,获得自身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大英. 二十年来(1988-2009)《说文解字》言部字研究述评[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92-95.

[2]陈亮. 21世纪《说文解字》文化研究综述(二)[J]. 湘南学院学报,2015,01:49-53.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篇8

摘要:古诗文的学习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以及中小学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古诗文的“教”与“学”的矛盾是很突出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这是由于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恰当造成的。本文主要就近些年汉字“字形分析法”谈谈字形分析对古诗文教学的功用。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字形分析;功用

古诗文是对古代的口语进行修饰加工的书面语形式,我们所见到的古诗文都属于古代文学作品。由于古代距今时代久远,古代的书面语更是不好理解,而古人的表达方式与现在的表达方式有着千差万别,语言具有社会性,社会的发展演变必然会导致包括词汇、语音、语法在内的语言系统的演变,汉字字形自然也会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古代的汉语和今天所使用的汉语书面语以及普通话和相比,我们已经很难直接通过字面读懂和理解古人的意思了,这种演变给现代人阅读古诗文带来极大的困难,因而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会使用“灌输式”教学法,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完全没有理解,学生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追究其原因,问题不外乎教师的教学方法欠妥当,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首先应该把重心放到字的字形分析解释上。

清代以来,随着对许慎《说文解字》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说文学”的兴起,学者们越来越注意到“字形分析”的重要性,借助字形分析探讨古诗文中字词的意思。传统的字形分析法最早出现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六书”理论,这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字形分析探求本义的字书,字形分析是指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分析解释其意义,即分析汉字结构部件。”苏培成先生在《现代汉字学纲要》中认为:“真正实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有据的,看到一个汉字,能够从其部件联想到它的读音和意义,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语素,这样的字才叫有理据。” 那么怎样进行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呢?

现代汉字由于形体的演变已经看不出原始的“笔意”了,语文教师应该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认识汉字的演变过程,然后把汉字拆分成偏旁,构件并分析字素。具备这些能力后利用许慎的《说文解字》和 “六书”理论分析字形并探讨字义,如李白《静夜思》的“思”字为一个形声字,现代汉语有思想、思念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呢,那么这个应该怎么给学生解释呢?思字上面是一个田下面是一个心,怎么能有思念的意思呢?这时就要根据《说文解字》来分析这个字了,“思,思,容也,从心,囟声,凡思之俳源铀肌O⒆惹小保ā端滴摹肪硎),“囟,囟,^,Dw也。象形。凡囟之俳源迂叮或从肉宰。”(《说文》卷十)囟的甲骨文上面像刚出生小孩的头盖骨,没有长合,下面是个人,代表人的头,那么人为什么是心在思考呢?古人认为在杀动物的时候,把动物的心拿出来它还在跳动,人们就认为这个东西在思考,后来就发现不对了,思考是用脑子在想东西,心又不长在头里,而囟是头,心是在头部的下面,所以造字时就在囟的下面加个心,表示思考的思。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思念的思古文上面是囟,而并不是田,年代久远把“囟”误写成“田”了。这就造成今天我们阅读古诗文时产生望文生义的错误了。

从汉字的性质来讲,汉字是一种由声符、义符和记号三种符号组成的文字系统,就文字所记录的词来说,在意以上有联系的字符是义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声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因此汉字被称为意音文字。 对汉字的分析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纯表声和纯表意的g文,是独体字,合体的表意字只要是会意字,而且汉字意符和声符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是成系统的字符,是按照一定的区别原则和组合手段结合而成的体系,分析汉字时要看整体系统,不要拘泥于一字一符或某一类字符。掌握和了解字形分析法在古诗文教学中有以下几个功用:

一是对教师教学的作用,由于汉字部首具有很强的象形性特征,根据字形分析字义,增加了教学趣味性,产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教学内容能够顺利进行,避免了课堂枯燥乏味。比如讲“率疲弊之卒”中的“率”,课文注释“率”是“带领,率领”的意思,有些老师在给学生讲时说现代汉语与率组成的词语都是统率,率领,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发展到今天,为了口语表达韵律和谐但是通过查阅《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率,率,捕鸟也,象丝网,上下其竿柄也。”(《说文》卷十三)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捕鸟时我们要拉网,网的两边有比较粗的总绳,把这根绳一拉网就收紧了,这根总绳是网的统率,所以引申为率领、带领的意思,仔细观察字形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特点,这样一讲,就生动形象多了,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二是对学生使用操作的作用,客观上利用字形可以准确地判断和确定这个字他说记录的字义,并加深印象,提高汉字书写的正确率。例如在小学识字阶段,讲老鼠的“鼠”,如果老师给学生这样教:鼠,小篆字形为鼠,老鼠最具有特征的是它的牙齿,上面的臼就是牙齿,下面左边的那一部分是老鼠的爪子,右边长长的斜勾就是老鼠的尾巴,学生自然就会在脑子里进行联想,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能力,对汉字字形构造就会充满兴趣。在中学阶段,更多地学习繁体字,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探求字的本义,了解它的引申义,假借义等,学生就有了自主阅读和学习古诗文的能力。主观上,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一个趣味性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迫切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水平,古诗文本就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这些困难自然不是问题。

可见,分析汉字字形构造对正确了解和掌握其用法和意义,对古诗文的阅读和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在讲授古诗文时,除了讲授字义、词类活用、语法结构,还要给对学生讲清楚汉字意符和声符的系统关系,还有字形、字音、字义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等有关汉字常识,把重心放在利用分析字形探求字义上,打好古代汉语学习的基础。但是,不能直接把这种方法用于现代汉语简化字的分析上,教材上的汉字都是经过简化定型了的,有些已经看不出原始的样子和造字意图了,失去了它原本的表意功能,经过简化了的汉字的偏旁部首与古字关系不明确,甚至没有关系。因此在根据字形讲授字义时,首先要给学生展示这个字的繁体字形,再从历时的角度推它的字体演变过程,然后根据“六书”理论和现代偏旁部首分析汉字的意符和声符,具体探求造字r的本义以及通过本义引申演化而来的引申义、假借义等将其系统化条理化。

参考文献:

[1]苏培成. 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26页.

[2]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11页.

[3]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0页.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