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8篇

时间:2023-12-14 14:55:09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篇1

[关键词]中学数学 生活实际 数学模型 发展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指出:要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无处不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要把数学课堂打造成“生活课堂”,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从而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藏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架设好课堂――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知识,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不仅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需要。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做到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享受”数学,不再“害怕”数学呢?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在数学教学中“享受”数学,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1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树立学生“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意识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为了增强学生“数学源于生活”的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讲诉一些有关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对于数学的广泛应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精彩地叙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可见,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因为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视数学问题的解决、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以及做题的技巧等,往往忽视了在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从生活经验中获取知识,最终实现数学教学回归实践、回归生活。例如:在学习数学统计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与未来职业前景相联系,告诉学生一个知识适用于一个行业,告诉学生一个从事保险业的精算师,年薪可达百万,而一个国家的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是与大量的统计调查密不可分的。这样就要求学生不要做书呆子,要关心社会,关注生活实际。

2加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应该走进生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将实际生活的火热同数学知识的冷峻相融合。现以用水用电问题为例,看看数学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构建数学模型,最终通过数学方式将问题解决。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把生活、生产中的具体的案例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强大。

3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的思维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发展。例如: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的内容与上一节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远远复杂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准备好两个圆,一个半径8厘米,一个半径15厘米,然后将其中的一个圆固定,将另外一个圆由远及近按照两个圆的圆心所在直线的同一个方向移动。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根据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类比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讨论,归纳并确定两圆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并对各种位置关系进行分类,从而归纳出两圆位置关系的本质特征;最后得出两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在“外离”、“内含”、“外切”、“内切”这几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结合图形进行比较,逐步完善其本质特征,从而使概念的理解落到实处,达到了“寓知识于活动,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的效果,使数学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篇2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应用;发展前景;发展趋势

我想大家日常生活中吃的喝的食物中是肯定会有添加剂的,而人们往往对食品添加剂是一种望而生畏的态度,也许是一些不法分子为谋取暴利而滥用食品添加剂给人们造成一种对食品添加剂恐惧的态度。前几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一个范例,人们只知道食品添加剂可使人中毒,还会对人的健康造成较大的损害。而我个人觉得食品添加剂的功远大于过,它是提高人类物质生活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是我们需要合理、正确、科学地使用食品添加剂,虽然现在有天然的食品添加剂,但是人工合成添加剂还是占主导地位,比如人工合成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和防腐剂(苯甲酸钠、三梨酸钾)等食品添加剂。当前食品添加剂已经进入面食、乳品、营养品、休闲食品、粮油、肉禽、果蔬、加工个领域,包括饮料、冷食、调料、酿造、甜食等各工业部门。随着我国食品工业迅猛发展,食品添加剂发挥了巨大作用。

1.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2.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及作用

为了改进食品风味,提高感官性能引起食欲,如松软绵甜的面包和糕点就是添加剂发酵粉的作用;为了防止腐败变质,减少食品中毒的现象;满足生产工艺的需要,例如制作豆腐必须使用凝固剂;还有是为了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而使用的如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强化剂。食品添加剂可以起到提高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改善食品感官性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藏期,便于食品加工和提高原料利用率等作用。

3.食品添加剂中的主要防腐剂及其特点

3.1苯甲酸及其钠盐 苯甲酸又名安息香酸,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在酸性条件下对多种微生物(酵母、霉菌、细菌)有明显抑菌作用,但对产酸菌作用较弱。防腐效果受pH值影响大,pH2.5~4.0抑菌效果最好,pH>5.5对多种霉菌和酵母没有什么效果,pH4.5时对一般微生物完全抑制的最小浓度为0.05%~0.1%。在直接饮用的饮料内的最大使用量为0.2克/公斤。因为苯甲酸溶解度低,使用不便,实际生产中大多是使用其钠盐,其钠盐的抗菌作用是转化为苯甲酸后起作用的。

3.2 对羟基苯甲酸脂类 对羟基苯甲酸酯又名尼泊金酯,对霉菌、酵母菌有抗菌作用,且正丁酯>正丙酯>乙酯。由于在对位上引入烷基,防腐效果优于苯甲酸及其钠盐。使用量约为苯甲酸钠的1/10。抑菌效力受pH值影响不大,pH值4~8范围中都有良好效果。缺点是水溶性较差,常需用醇类溶解后使用。果汁、果酱最大使用量:0.1~0.2克/公斤。饮料最大使用量:0.01克/公斤。

3.3 山梨酸及其盐类 山梨酸(2.4-己二烯酸),又名花楸酸,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对光、对热稳定,长期放置易被氧化着色。对霉菌、酵母菌和好气性细菌均有抑菌作用,但对嫌气性细菌、芽孢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几乎无效。山梨酸是酸性防腐剂,适用范围在pH值5.5以下,而毒性为苯甲酸的1/4,所以从国外发展动向看,有逐步取代苯甲酸及其钠盐的趋势。最大使用量:0.6g/kg。

3.4丙酸盐 丙酸钠,安全无毒,易溶于水、乙醇,易吸潮。系酸性防腐剂。具有良好的防霉菌效果;对细菌抑制作用较小;对酵母菌无作用。常用于面粉制品发酵,可抑制杂菌生长,及乳酪制品防霉等。在糕点中的最大使用量为2.5g/kg。 丙酸钙,对光和热稳定,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易吸潮。其防腐性能及用量与丙酸钠相同。可补充食品中的钙质。

3.5 双乙酸钠 双乙酸钠易溶于水和油,加入肉、鱼、油制品中有较强的渗透性。对黄曲霉菌、微小根毛菌、伞枝梨头菌、足样根毛菌、假丝酵母菌5种真菌以及所属细菌链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利斯特菌、革兰阴性菌也有一定作用;而对乳酸菌、面包酵母无破坏,可抑制有害菌、保护有益菌。最大使用量为1g/kg。 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使用的各种食品防腐剂都是低毒、安全性较高的,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剂量和使用范围使用,对人体绝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4.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4.1发展现状

(1)产量增加,价格下调,经济效益略有增长。去年各类食品添加剂总产量200万吨,比上年增长了11%,多数产品价格下调。如柠檬酸、乳酸、面粉增白剂、CMC、丙氨酸等的价格都不同程度的下降。也有一些品种的价格与上年同期持平,个别有所增长,特别是抗氧化剂、防腐剂中的一些品种,如山梨酸钾、双乙酸钠等。多数产品价格下调后,效益并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长。其原因: ①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和配置,生产力水平提高,竞争能力增强。 ②加强企业管理,优化组合,内部挖潜,降低成本。

(2)产品出口增幅较快,某些品种以数量上的优势占据国际市场的主要份额。

(3)适销对路的产品产销两旺,新产品、新技术备受青睐,没有特色的大宗产品销售不畅。

(4)入世以后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从前的卖方市场早已不见踪影。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同品种间、不同品种(相关)间的竞争加剧。

4.2 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近二十年来食品工业发展迅速。2001年食品工业产值已达9000多亿元,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占第一位。但仍存在两个问题。其一,食品工业的发展落后于农产品加工发展的需要,其总产值仅为农业产值的50%,而国外发达国家为200%~300%;其二,食品工业结构不合理,初级加工产值占食品加工总产值的一半,烟酒占30%,精深加工产品产值不到20%。为了提高我国食品加工工业的水平,缩短和世界食品工业发展的差距,大力发展食品的精深加工,开发新的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对推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和实现农业产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有了新的要求,营养食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等已成为食品消费市场的新热点,而食品添加剂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篇3

1.作溶剂、萃取剂-离学生生活最近的卤代烃

可以请学生阅读修正液的成分表及使用说明.让学生了解到修正液中的三氯乙烷作为溶剂是有毒的,尽量少用.应让学生了解四氯化碳是典型的肝脏毒物,高浓度时,首先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随后累及肝、肾,对人类有致癌可能.建议教材实验将萃取剂改为低毒、无致癌作用的正己烷.可以向学生介绍在工业上主要成分为正己烷(74%)和环己烷(16%)的6#抽提溶剂油,对大豆油、菜子油、花生油等植物油具有很好的溶解能力,广泛应用于植物油的提取.

2.作致冷剂-正远离我们的卤代烃

关于这一点学生阅读课本已不难理解.既然已远离,也无需多加阐述,教学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

3.卤代烃高分子-生活中最常见的卤代烃

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卤代烃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中,以聚氯乙烯最为常见,如塑料门窗、塑料管、塑料地板、塑料壁纸、密封材料等.

4.饮食中的卤代烃-生活中最值得关注的卤代烃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机化学;教学效果;提高

有机化学既是高中化学的难点也是重点,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高中化学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有机化学,深化教学改革,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一、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规律

有机化合物结构是性质的反映,所以,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时候,我们不能单学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或者结构,而要将二者联系起来,通过结构认识性质,从性质理解结构,掌握正确、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高效学习要掌握学法和规律,有机化学也不例外,我们要坚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物用途化合物制取的学习步骤,了解有机化合物性质,把握有机物性质变化和结构特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从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分析出有机物之间的差异,从而深入理解不同结构物质之间的有机反应和互变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学习苯和乙炔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坚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物用途化合物制取的学习步骤,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将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理论知识简单化,通过遵循规律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比如,为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CH4的结构性质,教师可以在讲课前给学生介绍一下碳原子是采用sp3 的杂化方法进行杂化的,让学生明白四个sp3 的杂化轨道是相同的,使学生对CH4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有一个更形象深刻的认识;随后,教师再介绍CH4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性质增强学生对CH4的认识,从而理解CH4的稳定性。

二、将化学和生活融合,促进教学的生活化

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我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上的突破,拉近生活与化学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在生活中体会化学的价值,让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枯燥的化学公式和物质变化,而是一门真正有助于生活的科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在学习“有机化合物分类”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教师要确保学生对苯、乙烯和甲烷这些有机物有初步的认识,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结构;其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医药说明书上的结构化学式、功能团以及它们的俗称;最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药物的化学成分,从而让学生对所学有机物有一个系统的认识,通过自己的力量给其分类,起到丰富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的效果。

三、增进师生交流互动,力争做到适时反馈

教学质量的好坏要由学生来说,想要寻找教学上的突破就要聆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全面了解学生并做出适时的反馈,反思教学,寻找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是非常少的,有的教师只是偶尔和优等生聊一聊,但多数教师和学生是不交流的,甚至有的教师对主动来与自己沟通的学生爱答不理,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加理会,这样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如何能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呢?因此,教师要主动融入学生之中,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习认知程序作用协调一致,使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准确的把握,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要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实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例如,在学习“确定有机物实验式、分子式”这一课的过程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有机物的分子中包含40个电子,通过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体积相同,求有机物的结构简式。这道习题开放性强,答案多元化,通过题目所给出的已知条件,我们可以推出碳氢原子的个数比是1∶2,从而得出不同的答案:若为烃,则化学式是C5H10结构简式有九种;若是烃的衍生物,则化学式是C2H403,结构简式有1种;化学式是C3H602,结构简式有5种;化学式是C4H80,结构简式有3种。

总而言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新颖性。另外,教师要坚持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领会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意图,从而促进化学教学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党金宁.有机化学教学中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7(33).

[2]平 巧.谈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J].成功(教育),2012(2).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篇5

关键词: 有机合成化学 学习方法 化学教学 教学方法

有机合成化学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方向本科学生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也是高校应用化学专业领域课程。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与生化、材料、环保等学科具有密切联系。有机合成是对整个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主干课程之一,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1]-[2]。

1.有机合成化学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现代高校化学教育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启发引导学生钻研问题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由于有机化合物数目庞大,种类繁多,反应复杂,很多学生对这门学科望而生畏,这就要求教师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但是传统有机合成教学方法与一般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类似,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以黄培强等人编的有机合成教材为例,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章节:绪论;逆合成分析法与有机反应概览;基于非稳定碳负离子的碳碳键形成方法;稳定碳负离子的烃基化和酰基化;稳定碳负离子的缩合反应;基于有机硼、硅、锡、钯试剂的碳碳键形成方法;自由基反应;极性颠倒;成环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有机合成中的保护基;不对称合成;合成策略与复杂目标分子的全合成;有机合成化学的近期趋势。纵观本教材的各个章节不难发现,在教材的开始和结尾均对合成策略进行相应讲解。一般教学方法是分别对每一章节的内容进行学习,最后拿出部分的合成实例进行简单讲解,让学生有有机合成设计的概念。

但是,通过近几年教学我发现,传统教学方法不适合所教学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相对其他课程,有机化学知识点多且很难联系在一起,不利于学习记忆,不能很好地掌握基础有机化学讲述的基本知识点;其次,一些同学的学习意识淡薄,只为期末考试及格通过,并试图靠考前突击达到目的;再次,对学生学习监测手段不够高明,期中考试一般不进行,期末考试知识面太窄,难度较浅,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水平。通过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发现部分后果:学生只靠死记硬背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对于反应机理题根本无心学习,考试直接放弃,除非从教材中死记,对于合成题基本没有明确的解题思路,再加上匮乏的基础知识,基本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因此,改进有机化学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学生对基础有机化学知识有系统了解和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2.串联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

引导学生在错综复杂的课程内容中找出知识线索和规律,掌握内在联系,提高学习效率。纵观基础有机化学教材我们发现:虽然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很多,但是章节之间还是有很多规律可循的。教材大多以官能团不同对内容进行讲解,通过不同官能团可以将内容联系起来,在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醛酮、羧酸之间我们可以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其联系起来,胺类、亚胺、醛酮肟、重氮、叠氮和硝基化合物可以通过氧化还原联系起来。按这样两条主线进行记忆会使知识点显得少了很多,记忆的时候也不会那么吃力,有利于同学们学习,但更利于对知识点的运用。我们以氧化反应进行各官能团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例:烷烃通过脱氢氧化可以得到烯烃,进一步脱氢可以得到炔烃,烷烃也可以进一步脱氢得到炔烃,当然要求换成氧化性能力更强的氧化剂。上述三种烃可以分别通过氧化反应得到相应的醛酮或酸甚至碳和二氧化碳等,但是,选择的反应体系肯定千差万别,这些差别需要我们特别记忆,别无他法,可以死记。但是,我们在记忆的时候也要求灵活,如同样用烃类化合物氧化合成醛酮和羧酸,对催化体系的要求就大不相同,一般合成醛酮不要考虑氧化性较强的氧化剂,高锰酸钾体系不能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运用,重铬酸钾也不能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运用,那么怎么能达到分级氧化的目的呢?那就是控制氧化体系的氧化性,我们可以用氧化性较低的二氧化锰代替高锰酸钾同时控制一些辅助条件,如温度压力等。这样我们可以同时记住多种不同的氧化体系。

3.统筹相关知识,学会灵活运用

在系统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我们的脑海里应该有一个系统又明确的框架,对于具体的问题还要学会灵活运用。有机合成化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已知的、简单的原料合成所需的目标化合物。换句话说,利用相同的底物合成相同的产物,但是中间可以选择的路线有很多种,而且不同合成路线需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有足够的知识积累。然而,有了足够知识积累只是学好有机合成的前提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可以说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高状态,几乎是所有同学都曾遇到的难题。要做到灵活运用,首要问题是灵活掌握,其次才是灵活运用。这就要求同学们把教材中死的知识点学活,例如,同样是羰基官能团,在有机酮和有机醛中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羰基的活性是由碳氧双键的极性决定的,双键的极性越大则羰基的活性越高,反之则越低。由于碳氧电负性的差异,导致双键电子云向氧原子偏移,从而引发双键的断裂,即化学反应的发生。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凡是能引起双键电子云向氧原子偏移的因素都可以提高此类化合物的活性,不论是醛羰基还是酮羰基及其他含羰基化合物,那么,为什么醛的活性比酮的活性普遍偏高就不成问题了。反之,改变某个条件有没有可能使酮的活性比醛的活性高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想象把酮羰基的一端或两端引入强吸电子的基团,进而提高酮的活性达到甚至超过醛。如靛红这一类化合物的酮羰基的活性非常高有时甚至超过了一般醛的活性,在一般化学反应中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结构的醛来应用。

4.结语

在有机合成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首先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串联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掌握,对知识点进行统筹并能灵活运用。总之,只有把死的分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掌握,在自己的脑海形成一定的框架,在具体运用中才能手到擒来,才能顺利找到相关切入点,才能在遇到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时,顺利形成相关思路,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0-12

1.学生生活园区建设的文化机制内涵解析

高等院校是多元文化互相交融,思想交流碰撞的地方,因此,构建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关键仍然是突出和谐的内涵,将学生生活园区建设统一于和谐校园建设当中,学生生活园区建设的关键与难点仍然在园区的文化机制建设。

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是园区建设的核心。学生生活园区在硬件上可以通过加大资金、人力投入进行改善,但是文化上的建设,则是需要从凝聚力、向心力等多种抽象事物的建设着手,形成科学的园区文化与价值观。学生生活园区的建设,关键是和谐文化的建设,而且通过学生生活园区建设,帮助高等院校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从正面影响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

2.构建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融合机制矛盾分析

高等院校学生生活园区在构建文化融合机制的时候,会面对各种矛盾与冲突。只有充分分析构建高校学生生活园区中的矛盾,才能够为提升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融合机制的针对性提供更多的参照物。

师生矛盾是园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容易遇到的冲突矛盾。教师往往站在文化机能建立与健全基础上,从育人培养的角度进行园区文化建设,但是学生则更多强调自身需求的满足。因此,活动多寡、住宿建设、纪律管理等方面都容易激发师生矛盾或者冲突。

学生在园区生活过程中,往往面对个人行为和思想上的矛盾与冲突,这些都要求学生有着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个人观以及价值观等。但是也有一些学生没有形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者在思想上虽然认识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科学方向,但是仍然没有真正回归到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这些最终会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健全,不利于生活园区文化融合。此外,学生家庭条件、地域差别所造成矛盾,也是园区中常见的矛盾与冲突。

3.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融合机制构建思考

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融合机制构建,应该从丰富性、民主性、包容性等方面入手,增强高校学生在生活园区中的文化归宿感。高校学生已经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所以他们在园区当中生活过程当中,往往有着思考和发出自己的言论的欲望和追求,因此在生活园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高校学生的民主追求,鼓励高等院校学生主动参与。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的文化建设,应该提升文化的丰富性,让高校学生在生活园区当中享受到更多的文化活动。在增强包容性角度上分析,学生生活园区应该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倡导高校学生互相交流和主动沟通,强化园区的沟通机制,让学生园区中形成互相尊重的文化氛围。

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应该形成文化管理机制,有行之有效的干部体系维系生活园区的文化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针对生活园区应该成立专门的生活园区管理部门,在生活园区管理部门当中,应该形成园区当中各个宿舍长、各个专业宿舍管理专职学生干部、各班级辅导员为组成成员的园区文化联席会议制度,在涉及生活园区重大建设,特别是物质建设方面,应该通过园区文化联席会议的广泛讨论,通过宿舍长、班级宿舍管理专职学生干部、院系宿舍管理部门干部团队共同努力,对学校的政策、制度进行宣传贯彻,同时做好下情上达的工作。这些方面都需要高校辅导员全程参与和引导,但是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民主参与性,让高校学生自主管理、自助服务,协调学生之间的矛盾。

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在文化融合机制构建上,一方面要重视和谐文化的构建,另一方面要注重各类园区学生矛盾与冲突的化解,从两个方面着手,形成积极健康的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从而推动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篇7

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高等院校化学体系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有机化学又可分为有机合成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元素有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等分支。众所周知,任何生命体的结构都是有机元素构成的,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能源物质也都是有机物,所以有机化学发展迅速,内容丰富且社会应用性强,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中均有所体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虽然在持续增加,然而教学课时却有逐渐压缩的趋势,所以教学内容多、学时少也就随之成为教学工作中的矛盾主体。因此,作为一名化学学科的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定义、公式和实验方法,而是要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种化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准确快速寻求到解决今后所遇到的化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高校有机化学教学要适应新世纪对新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由理论公式型向现实应用型模式转变,以培养真正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目的转变催生教学方法变革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学生不管接受何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最终都要学以致用、需要面向生活,融入社会为导向。教学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一技之长,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顺利过渡。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更新飞速发展时代,很多毕业生面临着“刚毕业就失业”的现状,就业岗位更新快、技术淘汰快,再长年限、再宽泛的专业高等教育也无法把学生培养成一劳永逸、无须“更新升级”的人才,所以这就急需我们的高等教育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开始转变,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才能少走弯路,更快的适应社会,融入新的工作中。

有机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解决问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将有机化学知识蕴藏在生活问题中,使化学教学成为还原生活的过程。尽量从学生的衣食住行出发,帮助学生认识有机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感受化学的魅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摒弃传统教育填鸭式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寓教学于生活,以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能力而不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多少为教学目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教学都要以了解生活本质,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例如,对我们最为重要的水与有机化学有什么关系?普通的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地下水等诸多种类水的界定标准是什么?其中挥发性(VOC)和半挥发性(SVOC)有机污染物分别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怎样避免这种危害?我们应该怎样健康的饮水?水源的污染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有效的保护水源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点,虽然从表面看所涉及的知识似乎很浅显,但就像树的根系一样有着许多深层的有机化学知识点,从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到最新的精密检测仪器的应用都可以包含在内,非常值得师生一起探讨研究。

三、教学内容转变是教学改革的精髓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因此,要搞好有机化学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轻松掌握教学大纲的知识,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这也是教学改革中的灵魂与精髓。

(一)教学内容改革以教材改革为起点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依据。实现教学内容改革,先要选定恰当的教材。根据自身院校以及专业的特点重新选定教材,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所侧重的变化授课内容。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丰富、理论深刻、实践性强、与其他各学科交叉渗透性强等诸多特点,但目前各高等院校所选用的有机化学教材可谓是纷繁芜杂,教材质量也是鱼龙混杂。这就需要教师用心甄别,充分考虑本专业实际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最为适合的教材,事半功倍。比如曾有环境专业的教师将“氨基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周环反应”等与本专业关系不强的内容和分析化学里边讲过的“四大谱”内容删去,把有限的教学学时充分分配给与本专业关系密切的必学内容。这样做的优点是有的放矢,既学到了学生认为有用的精华内容,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将前沿问题引入课堂是教学改革的点睛之笔

教学内容要站在学科前沿,紧跟时代步伐。将最新专业动态融入日常课程,是教育教学向前发展、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必由之路以及有效途径。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随着国内外有机合成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有机化合物不断涌现,其种类和数量甚至正在以几何数列增长,其应用也是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机化学正在向全世界展现它无可替代的地位和旺盛的生命力。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迫在眉睫。有机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广泛渗透在工业生产、科学研究、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业已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将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还能够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高。也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向学生推介诺贝尔化学奖中的前沿问题,尤其是与有机化学紧密相关的内容;或是在教材相关章节中,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的最新进展,向学生予以讲述介绍,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对学生生动展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与科研亟需密切合而为一。教学中应该密切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检索已不再是难题,全球范围内的有机化学前沿成果,最新的科技文章只需一台连接了互联网的电脑便尽收眼底,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一些最新的国际动态,不仅启发其创新思维并同时提高学习热情。教师自身的超前意识往往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最为深刻的影响,例如,在讲授绪论部分时对航天材料中有机部分的介绍,结合我国最新的航天成果,将纳米塑料等概念引入课程中。或将最近北大在重碱土金属有机化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首次实现了多氟戊搭烯衍生物的合成,以动态方程式的方式展示给大家,从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课程为纽带带动师生的互动,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

(三)注重交叉学科的课堂教育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

诸多化学学科中,有机化学这门课涉猎其他学科最为广泛,集历史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可以在学期初绪论部分重点介绍有化学的发展史、著名科学家所作出的贡献、有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各种国际化学奖项中最新的有机化学研究成等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简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要保持知识的准确性外更要力求每堂课都注入新的知识动态,结合专业特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联系日常社会生活,有意识的将食品学、生物学、材料学、物理学甚至艺术等其他专业融入有机化学的教学中,从多角度、多层次诠释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不再觉得化学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一门令人充满探索热情的、魅力四射的学科。多学科交叉学习有机化学不但能解释大部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还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四、教学改革呼唤教学形式的转变

(一)授课形式多样化是现代有机化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有机化学知识点繁杂,公式变化多样,如果教师仍然拘泥传统的以信息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必定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但是若将以直接经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参观法,演示法,实习法,练习法等)引入课堂必将收效显著,中国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大学中的实验科目又大部分是教师在准备和教授,如何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当今高校教育亟需改善的通病。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可以由以往普遍的班级授课适当转变为分组教学、个别教学,道尔顿制或特朗普制的形式,相信多样化的授课形式一定会令学生每次课程都有所期待,激发了好奇心从而锻炼了思维能力,同时带动了课程知识点的学习。

(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现代化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有机化合物以分子结构复杂、反应条件严格、副反应多、反应机理难掌握而著称,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有机化学教学注入了活力,有望改变有机化学难学、难懂的观念,极大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

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它使现代化学教育更形象更生动。它具有高信息涵盖量、色彩丰富、呈像生动、动感形象等长处,作为高科技教学手段,其引入与应用,积极促进了现代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发展。Flash对化学实验的图像解构,将微观世界里的有机化学反应形象而又生动地呈现出来,使对各种反应机理的描述不再晦涩抽象难懂。

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有机化合物空间立体结构更加形象直观,其动画功能可以利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代表各化合物上的原子或基团,把有机反应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变静态为动态过程。多媒体演示可用于代替昂贵但高效灵敏的仪器的操作,如气象色谱-质联联用仪(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等。

价格昂贵一般学校难以引入课堂教学实验之中,但利用CAI课件即可向学生模拟这些仪器的操作,让学生对有机测试先进手段有更加直观的理解,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再次,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师生之间沟通提供了便捷途径。通过开拓网络教学平台,可实现教师在线答疑,学生可根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网上与教师交流讨论,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这种教学平台的应用弥补了大学教师科研任务重、不坐班,学生在课余时间找不到教师答疑的缺点,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对自由。目前网络平台辅助教学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用于答疑、公布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今后将进一步研究完善教学平台的应用,以实现无纸化提交、批改作业,提高工作效率。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途径;促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校园文化。目前,我国各高等职业院校均要求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精神。该行动计划提出于2018年前在全国建设1000个校园文化品牌。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仅是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内容,更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创建文化品牌的战略性工作。面对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任务,只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才能重视开展好相关工作。

1.对大学生起到积极的教育促进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校园文化的有效教育和渗透作用是其不同于其他单位文化、企业文化的重点特色。在大学校园之中,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特色育人等育人功能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相关工作体现出来。

2.对师生起到凝聚精神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师生共同创建的特色文化和群体文化,优秀、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有着足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寄托了师生们美好的愿景和希望,并且能够满足全体师生的合理诉求,从而迸发出活力,产生出其他理性制度无可比拟的精神力量。

3.有效激励师生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文化育人工作

校园文化为师生提供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享受空间,文化建设相关工作又为师生们提供了文化活动的必要设施。高职院校师生的兴趣、理想和信念都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了落实和升华。因此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中的积极因素能够激发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热情,能让校园文化始终如一发挥应有的作用。

4.对师生个体起到一定的约束和制约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会出台一系列制度文化,这些制度文化能在落实政策过程中释放出强大的心理制约力量,使得校园师生接受必要的制度、理念和文化监管,使个体的相关行为受到有效约束和制约。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1.培养优秀人才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同理念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提升竞争力,打造优秀教育品牌的重要途径。培育优秀人才同样也是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两者的努力方向是一致的,培养理念也大致相同。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有着四十年的办校历史,一直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全院的重点工作来抓,经过多年的稳步发展,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勤学苦练,知行并进”的学风,“严谨执教,做学合一”的教风,确定了“明德崇技,自强不息”的校训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机电精神。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具体体现。首先,在课程设计上,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素质课程两个方面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其次,学校明确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将学生的管理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校期间的活动均纳入人才培养活动范围,且要有目标,有要求,有考核,有反馈。最后强调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锻炼、生活体验、文化熏陶积累等方式,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培育职业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点在学生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实践和寝室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

2.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能有效促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能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相对接,从而实现对高职生的精神、心理、性格和人格的塑造,因此,在高职院校积极地推行校园文化建设,能引领高职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这一举措对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求能够贯穿并且体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校园文化活动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重视把教育融于活动中,让文化活动体现出一定的思想境界,引导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体会、感受、提升。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过程中,高职院校的管理者首先要解放思想,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为目标,在文化活动中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应对挑战的自信心,让校园文化活动不只是一次次简单的活动,更应该成为高职生成人、成长的第二课堂。

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得以体现

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始终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方法的新探索和新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营造出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如以学生协会、社团活动为平台,打造出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可以学术理论、术业专攻、廉政建设、网络文化为切入点,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针对性,让文化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企业化建设研究等,这些都是高职院校转变传统思路,适应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遵循新时代下校园文化发展趋势所采取的有效举措,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也能通过各种文化建设手段得以有效体现。

三、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多措并举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1.建设背景

落实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 五”发展规划和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第三届党代会提出来的关于建设“人文生态高水平、人才培养高质量、师生生活高品质”发展目标,提升学院追求卓越,问鼎一流的办学实力。

2.建设目标

建设融合机电文化和湖湘文化,具有传承、发展、弘扬特色的机电精神文化。按照机电文化的要求,在全校范围实施各种规章制度,建立特色制度,形成制度品牌;打造机电特色的“一墙、一塑、两廊、两馆、三园、三中心”的机电环境文化;建设具有“五好干部、四好教师(员工)、三好学生”内涵的机电行为文化。

3.建设思路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有学院班子全体成员参加、各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宣传统战部,由宣传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有专人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4.主要建设内容

(1)成立机电文化研究机构,下设机电文化研究所、机械文化研究所、汽车文化研究所、电气文化研究所、经贸文化研究所,信息文化研究所和人文文化研究所。

(2)对机电精神文化的内涵进行研究,具体体现在对机电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机电精神文化的内涵;机电精神文化与湖湘精神文化传承与弘扬;机电文化的顶层设计:校徽、校旗、校歌、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办学理念、办学定位。

(3)成立人文学院机电文化教育中心,由该中心负责编写相关的机电文化、湖湘文化教材,开设机电文化、湖湘文化相关课程和在校内组织开展机电文化、湖湘文化专题论坛、讲座。

(4)由宣传部负责成立机电文化传播中心,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进行对外宣传,校内则通过校内电视台、广播站、记者站、舆情站开展宣传工作。另外还可以通过校报、校刊和校内广告屏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5.特色与亮点

(1)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主要特色和亮点还是机电特色,始终致力于宣传机电特色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机电 精神”。

(2)要努力打造“一墙、一塑、两廊、两馆、三园、三中心”的机电文化校园亮点。“一墙”是指文化墙;“一塑”是指雕塑群;“两廊”是指机电文化长廊、湖湘文化长廊;“两馆”是指校史馆、机器人馆;“三园”是指机械文化展示园、汽车文化展示园、电气文化展示园;“三中心”是指机电文化教育中心、机电文化研究中心、机电文化传播中心。

6.注重与思想政治教育“四结合”

(1)坚持与理论成果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政治思想研究会自成立以来,每年年底都会召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年会,至今已出版优秀论文集7本。教职工论文成果结合具体工作和自身实际来写,以提高自身素养和政治水平为目标,从而使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扎实有效。

(2)坚持与校风、师风、学风“三风”建设相结合,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按照这一思路,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了“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共产党员示范岗”等主题实践活动,并坚持与树典型活动相结合,引导和激发师生争优创先的意识,取得了良好效果。

(3)坚持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促进学院文明校园建设。近几年,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评选“文明学生”“文明窗口”“文明标兵”等评选活动一直持续开展,还组织了艺术作品展、英语演讲比赛、多媒体设计大赛、辩论赛、数控技能大赛、迎奥运知识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中均提出了语言文明、举止文明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王 健.大学精神的塑造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