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传统工艺品市场研究8篇

时间:2023-12-18 10:04:23

传统工艺品市场研究

传统工艺品市场研究篇1

关键词:海派玉雕;工艺美术;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G353 文献标识码: A

一、海派玉雕的文化与历史研究

孙冰、马玉忠①、关心红等学者都对海派玉雕的历史做过一些调查和研究,并且发表了一些相关的学术文章,例如《孙敏和他的海派玉雕》②、《现代玉雕四大派系》③等文章中都提到过海派玉雕的形成时间晚,发展时期短等历史问题,并且简略地介绍了海派玉雕得天独厚的地理、文化、市场等优势。海派玉雕研究学者钱振峰曾经也在《海派玉雕及其当代名家》④和《海派玉雕工艺及其特征》⑤等文中提出了海派玉雕的优势,可以概括为:(1)、海纳百川的特色以及多样的风格。(2)、身处上海,拥有广阔的交流平台,增加了符合时代气息的特色。(3)、海派玉雕大师高超的手艺和深厚的文化艺术功底(4)、作为上海特有的文化品牌,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然而也正是因为海派玉雕海纳百川的风格导致了其特色不够鲜明、没有显著特点能被消费者所牢记这一缺陷。海派玉雕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却因为这种“海纳百川”的文化特色使得它们在消费者心目中少了特别之处。纵观前人对于文化及历史方面的研究,我们了解了海派玉雕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文化优势、市场与品牌优势,但是研究并没有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者的审美取向,留下了许多缺憾。

二、社会发展对海派玉雕带来的影响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雕刻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设备的进步使得艺人在雕刻工艺上可以克服很多以往所无法解决的难题,并且在造型、纹样上可以有所突破,使大家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艺术的交流更加方便、迅捷,玉雕艺人可以通过很多渠道互相交流经验与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各地的玉雕风格会慢慢的相互吸取各方精华、特色,慢慢融为一体,派别之分不会那么明显了,更突出体现的会是玉雕艺人个人的思想及艺术理念。

然而,也正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及外来文化也慢慢的流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被西方文化慢慢所渗透,不少玉雕艺人在创作过程中同时融入了西方艺术的理念,在继承传统工艺,古为今用的同时,更要吸收西方艺术的一些优点和精华,达到中西结合从而得到创新与发展。例如刘忠荣老师的作品和田籽料《太极》(图4),造型简练,线条光滑,整体具有节奏感,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又符合玉的圆润特质。

可是有利也有弊,现代玉雕人材虽多,但高精艺人少,而且在培养下一代艺术人才时,传统文化的教育出现了缺失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以及各种文化思潮、价值理念的涌入,也使人们在思想上淡化了传统文化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学校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高校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学生过多的去追崇当代的、西方的艺术,而不注重玉雕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在创作时缺少文化底蕴,当一批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的人走入玉雕界时,玉雕将会何去何从?

三、现在市场对玉雕艺术的影响

现代社会繁荣,收藏玉器的人日益增多,玉雕市场也变得活跃起来,“黄金有价玉无价”,一般来说,人们对“无价”的理解是玉石的珍贵,价值含量远远超过了黄金,很多人注重的是玉的经济价值,收藏只是为了升值,于是市场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作品繁而不精,大量的低规格玉雕充斥着市场,很多都是粗制滥造,表现题材、内容、形式过于单调和陈旧,同时也并不是所谓玉雕制作的越复杂就越是精品,只是在工艺上一味的精益求精而渐渐的忽略了玉的文化及其精神也是不行的,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美好、高贵的象征,“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更代表了一个人的品性,“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可以见得玉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自古玉雕都与中国的宗教、文化相互结合,多是文人墨客的把玩、欣赏的对象,凝结了许多积极向上的属性,具有神秘的色彩,所以我们需要去了解玉的文化、玉的精神、玉的内涵,使玉文化与玉雕技艺相结合,更深层次的使玉雕成为艺术品而不仅仅是工艺品。随着现代人的审美观的进步,人们对玉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工艺上的要求精益求精,还包括品种种类上的创新以及玉器的实用性。在玉雕的种类上,应对不同的消费者的需求开发不同种类的玉器,在以往的历史中,玉多是统治阶级、文人墨客把玩的艺术品或者祭祀用的神器,现代玉器走向了普通百姓,需要不同种类的玉器去满足不同种类的消费者,不再局限于摆设和饰品的观赏类玉器精品,也可以开发例如玉枕、健身球等实用性玉器精品,这样不同档次的玉器可以利用不同档次的玉石材料和技术,更合理的运用资源。

四、海派玉雕的发展现状

1、海派玉雕的人才研究

朱孝岳在《传统工艺人才出现断层原因何在》一文中指出:上海从事传统工艺美术玉雕的艺人中,具有高级职位的人才仅有 5、6 人,并且都没有接班人,导致了现阶段从事玉雕产业的人员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却相对薄弱;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设几乎空白,在我国现代各级别的教育体系中,既没有玉雕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也没有直接面对面服务于玉雕工艺学、美学等理论的专著问世,仍沿袭着“师带徒、父带子”的“心授”传统方式。前人更多表现出的是对玉雕界人才的担忧,我们需要做的是充分挖掘现有模式的优势,继承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模式,从根本出发更新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做到趋利避害。

2、海派玉雕的市场营销研究

前人们对于海派玉雕在生产方面出现的问题研究地相对透彻,但是对于玉器市场营销的研究却是凤毛菱角。他们忽略了消费者的购买率才是决定海派玉雕发展的关键,这必然导致了有关消费者问题的研究策略和解决办法的缺失。不过从已有的相关文献中依然可以看出前人对于海派玉雕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已基本到位,对于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所带来的可预见性的后果也研究得比较详细。通过对前人的文献资料进行整合,可以减少我们在海派玉雕发展现状方面的研究,进而着重对海派玉雕市场营销的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海派玉雕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有可观的市场,要有稳定的消费者群,满足这些要求就必须大力宣传海派玉雕的地域文化和收藏价值。部分学者对海派玉雕的收藏前景做了一些研究,周自进在《金融危机正是收藏良机》一文中提出了当下是收藏玉器的良机。

对于海派玉雕的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比较充足,对于收藏前景这方面的研究文献相对来说很少,但普遍对海派玉雕收藏价值给予了肯定和信任,这对于我们今后为海派玉雕宣传和推广品牌的工作提供了依据和说服力。今后的研究也当补足前人所未涉,对海派玉雕的特殊文化进行深挖、对收藏前景的研究投入更大的精力,因为特定的地域文化和良好的收藏前景是吸引消费者购买和收藏的关键。

3、海派玉雕品牌塑造研究

前人对于海派玉雕的品牌塑造以及全球化的推广方面做过很多的研究。例如蔡立军在《确定振兴玉雕业四项举措》一文中就为品牌的塑造和推广提供了方向。另外上海市宝玉石协会会长刘振元指出:要把上海宝玉石产业搞上去,首先玉雕企业要改革, 要大力发展民营资本成分;第二要积极引进大量高级人才,包括象李博生这样的部级玉雕特级大师和具有现代化设计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第三要对玉石产业进行价值意识的包装, 向社会宣传玉石精品的保值增值功能和玉雕大师无形资产的含金量;第四要对玉石进行质量分级,不同级别不同价格,解决“ 玉无价 ”问题。赵瑞娟、赵剑侠、牟云的《如何促进我国玉文化走向国际市场》一文中提出:由于中西审美的不同和玉文化的国际传播不够,现在玉石市场仅仅停留在华人圈子里,却不能被国际市场广泛接受,也让年轻消费者望而却步。他们多次强调了玉文化、玉雕品牌走向世界的必要性。

前人说明学者已经认识到了品牌塑造在整个海派玉雕发展道路中的不可取代性,而纵观其研究,关于如何推广玉雕品牌的文献也较为可观,但有效针对海派玉雕自身文化个性,探寻品牌塑造和推广路径的文献非常稀缺,这说明,学界虽已建立了海派玉雕的品牌意识,但尚欠缺有针对性举措的研究。

4、海派玉雕发展对策

一批海派玉雕的研究学者对海派玉雕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问题的严重性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例如,王昶和申柯娅在《中国玉雕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一文中从创新、市场、人才等方面提出了问题的应对方法,提出了四点要求:要改革创新,多出精品;减轻负担,转变观念;加强宣传,开拓市场;脚踏实地,培养人才。但是借助何种渠道将危机意识和解决的方法传播给生产商、雕刻师,如何让他们接受并具体落实这些措施,这中间的传播手段问题始终未得到重视。

(5)对比研究―――对北派玉雕的研究

很多学者对北派玉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包括了北派玉雕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以及玉雕大师等等。我们在对北派玉雕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时,发现北派玉雕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和海派玉雕相同的问题,王艳敏在《玉雕市场繁荣背后的人才隐忧》中提出北派现在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行业困难:其一就是玉雕人才的奇缺和玉雕人才的严重流失;其二就是玉石的资源限制;其三就是市场上的价格低下,质量恶劣的玉器扰乱了正常的玉雕市场;其四就是缺乏创新。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海派与北派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北派的玉雕在品牌塑造和产业创新方面的经验可以成为海派玉雕探寻发展之路的他山之石。

结束语

“玉不琢,不成器”,玉雕则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常被人们当作礼仪用品和装饰配件来使用。玉雕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朝代具有不同的特色。近代,“海派”、“北派”、“南派”、“扬派”并称为中国玉雕的四大流派,“海派玉雕”是指以上海地区为中心的玉雕艺术风格,“海派玉雕”的主要特色是精致的炉瓶器皿与生动的人物鸟兽为特色,风格细腻严谨,技巧讲究章法。

参考文献

[1]古方.聚焦海派玉雕之现状[J].艺术市场,2013,06:87-91.

[2]路怡钦,傅蓉蓉,管秋语.海派玉雕地域品牌的塑造路径研究[J].企业研究,2013,12:155-156.

传统工艺品市场研究篇2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亦称为“市场营销策略”或“市场营销组合”,是企业用于创造其目标市场想要的反应而整合、协调使用的可控因素(要素)的组合。①20世纪著名的营销学大师杰罗姆•麦卡锡最早提出“4Ps”(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市场营销组合策略。随后产生了针对服务业的4Cs以及竞争导向的4Rs等。但是,产生于工业经济时代的4Ps、针对服务业的4Cs以及竞争导向的4Rs,在以精神产品为对象的艺术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应用都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本文在系统总结艺术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上,针对实践提出适合的艺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对艺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艺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理论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艺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向展开:一个研究方向是继承一般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理论(尤其是4Ps理论);另一个研究方向是在继承一般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理论的基础上,对其组合因素进行一定的解构与重组。此外,现有的相关研究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研究者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解构与重组,鲜见基于艺术市场营销的特征、通过系统的论证而提出的相关理论。故此,现有的艺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理论在其应用的可操作性上存在明显不足。

二、艺术市场营销要素组合的基本特征

笔者从艺术生产、艺术市场营销理论中,关于市场营销要素以及组合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分析了艺术生产、艺术市场营销理论中市场营销要素及其组合相关研究成果,发现艺术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产品,承载的是审美价值,并且由物质的载体所承载。基于此,可以将艺术市场营销要素组合的基本特征概括如下:一是从艺术生产过程来看,艺术生产活动源于作品的创造,终止于艺术消费。从现有艺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多继承4Ps这一现象,也证明了艺术市场营销策略的基准是遵循“供给——需求”的要素组合基准。因此,“供给——需求”路径是艺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基本路径。二是需求要素体现接触性要素的特征,类似4Cs的服务性营销策略,只是这一要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需求阶段,而不像服务影响活动那样体现在营销的全过程之中。三是应对替代竞争的要素融合于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之中。艺术市场营销贯穿于艺术作品创造、鉴赏过程的替代竞争,因此构成艺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要素组合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类似4Cs理论。

三、艺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模式体系

本文根据艺术生产的基本逻辑过程,结合艺术市场营销研究的经验,构建艺术市场营销的基本要素体系,这一过程是艺术市场营销要素组合的基准。

1.艺术作品创作层面——产品策略

在艺术生产理论中,艺术作品创作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另一个是艺术作品。在艺术市场理论中,一般是继承了4Ps理论中的产品策略,同时将品牌、包装等策略独立出来。但在4Ps理论中,品牌、包装属于产品策略的构成要素。故此,将艺术作品创作层面的艺术市场营销策略模式定义为“作品策略”。

2.艺术信息传播层面——传播策略

艺术信息传播是艺术生产理论的新发展,诸多学者相继提出了艺术生产过程中的艺术传播环节,例如李胜利、刘树杞、李凤臣、黄宗贤、田川流、张黔、陈旭光、顾平等学者。在艺术市场营销理论中,艺术传播相关营销策略模式主要提出了广告、宣传、推广、品牌、包装等策略模式,例如章利国、李万康、西沐、陈长田等学者从这些方面展开了研究。传统市场营销策略理论中虽没有专门提出信息传播的内容,但有众多的策略模式与之相关,一类是4Ps理论中的促销策略,包括人员推广、营业推广、公共关系、促销策略;另一类则是多个要素的综合性策略,如4Cs理论的沟通,4Rs理论的关联、关系等策略。鉴于艺术信息传播的广泛性,故此将艺术信息传播层面的艺术市场营销策略模式定义为“传播策略”。

3.艺术时空联系层面——关联策略

艺术作品、艺术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时空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需要通过一定的销售通道,使艺术作品在时间、空间和所有权上完成从艺术家向消费者的转移。在艺术生产理论中,其研究的重点是艺术品本身的创作、信息传播和鉴赏,而对艺术时空联系方面的研究较少。但是,艺术市场理论中对其研究很活跃,对艺术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时空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艺术作品的时空转移,另一个是艺术企业为完成市场活动而与市场的营销要素之间的联系。学者孙亮、曹意强、余丁、田川流等强调了公共关系以及赞助的重要作用。故此,将艺术时空联系层面的市场营销策略模式定义为“关联策略”。

4.艺术作品鉴赏层面——回报策略

传统工艺品市场研究篇3

【关键词】传承;培养;改革;民族手工艺;校企合作

一、民族手工艺的现状和问题

民族手工艺一般由多个家庭、村落等小传承圈组建而成的传承场中,就有一些传承圈可能因为工艺技术的落后、工艺产品的劣质等逐渐失却生命力。即使有传承人,传承的知识内容、信仰意识、审美风格等传统工艺的核心要素已大大缩减和弱化,所留的可能是些皮毛而已。

广西民族手工艺以坭兴陶和壮锦为代表,是广西最具传统民族特色产品的两件宝之一,被列为广西重点文化产业来保护、弘扬和发展。特别是坭兴陶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 ,至今已有 1300 多年的历史 , 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坭兴陶就列入其中,2008年坭兴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坭兴陶烧制技艺”被列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目前钦州坭兴行业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问题,如何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整个坭兴行业发展也是广西民族手工艺发展传承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着几点较为突出的问题,既有课程设置陈旧与社会需求所需的不吻合,课程结构不合理问题,也有人才培养与就业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问题。有的学校不能安置学生对口就业,有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注重技能的培养,学生所学知识不适宜就业岗位的需求,有的学校学生对就业岗位满意率较低,所有这些问题制约了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

三、职业教育与民族工艺传承相结合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与民族工艺相结合,传统民族工艺既可以弘扬文化自身的特点,又可以当做经济产业来认识研究。教育单位在吸引国家企业投入,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对民族手工技艺和市场进行研究,培养民族手工艺人才,研发满足市场需求的艺术产品,有效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技艺。

广西职业教育和民族工艺的结合,为广西民族工艺提供了一个规范全面的研究平台,为民族工艺教学研究机构吸引了教育研究经费,也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民族工艺人才。民族工艺文化要继续生存和进一步弘扬,需要创造符合时代文化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传统手工艺制品。高端艺术品和国际化的市场路线可以有效的为民族工艺注入市场活力。

四、专业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民族工艺传承

如何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民族工艺传承需要我们在现行的基础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具体如下:

(一)建立工艺美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根据社会需求结合民族工艺传承需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设计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工艺美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促进学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民族工艺高级人才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民族工艺传承培养优质的接班人。

(二)校企合作共建“设计工作室”

校企合作共建“民族工艺工作室”,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实施职场化实训。以项目运作过程组织项目课程,调动各方资源和专兼教师队伍,联合教学,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而满足民族工艺课程开发与实践教学的要求。

(三)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应适应企业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明确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各方的责任和利益,形成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1、制定校企合作相关规则

明确校企合作的目标任务、基本条件;拟订专业建设指导会议议程;对实际项目立项和合同管理作出规定;对年度效益评价、教学质量和周期评估工作作出规定;对资产、知识产权和财务的综合管理制定规则;对负责人以及专兼职教师的考核工作作出相关规定。

2、建立“双向流转” 的项目课程合作互动机制

建立“双向流转” 的项目课程合作互动机制,校企双方人员的“双向流转”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学或受聘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教师到企业研修,与企业合作研发相关课题与项目;学生到企业实习,以学员、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双向流转”双向互动。这样既可以解决企业研发能力较弱问题,增强企业的设计研发能力,又可以为企业输送专业技能过硬的技术性人才(毕业生),同时学校也能够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水平,也解决的学生的就业问题。

3、建全“民族工艺工作室”和实训基地的管理机制

制定“民族工艺工作室” 管理制度、修订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明确专兼职教师及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的各项职能;规范工作室使用及运行流程,保证教学、研发、培训的有序开展;制订实训安全条例,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

五.结束语

将职业教育和和民族工艺的结合为传统民族工艺提供了一个研究传承的平台,为传统民族工艺的弘扬创造技术支持。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民族工艺作品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快研究教育,正确处理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的关系,和国际接轨,创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作品,将传统技艺有效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 邓昌平.《“中国坭兴陶之都”绽放异彩 钦州千年古陶城开工建设》,2012.

[2] 张福昌,张寒凝.《弘扬民族文化 振兴传统手工艺产业》江南大学.

传统工艺品市场研究篇4

一、扬州传统工艺品的营销困境

作为民族的瑰宝和精粹,不管是文化和历史沉淀厚重,扬州传统工艺品的底蕴和内蕴都是很丰富的。然而正是由于它的厚重和文化,才使扬州传统工艺品的市场定位一直无法定性。长期以来,取舍之间和突破创新纠结在一起,使扬州传统工艺品市场营销面临着不少困境。

(一)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营销观念相对缺乏

一方面,像剪纸、彩灯、绒花、刺绣等传统工艺品,多数厂家还停留在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中,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资金实力弱。另一方面,盈利能力弱,如玩具产品的出口价格都被国外进口商压得很低,我们所得利润屈指可数。由于多数商家企业的规模较小,水平有限,使得他们在创新和经营传统工艺品时,没有过多的精力、财力去详细地做市场调研,对消费人群的需求和购买行为分析不够,难以进行准确的市场细分和定位。因此,在市场定位和价格定位上通常会出现偏差,从而导致有的传统工艺品成了滞销产品。

(二)创新意识亟需强化,融资难题制约明显

在技术上,由于扬州传统工艺品大都是手工产品,加上种种条件的制约,没有形成独立的技术创新系统,除了扬州漆器厂、玉器厂、玩具厂外,多数企业对传统工艺品的开发依然建立在传统的文化观念上,主要依靠传统的生产工艺技术,没有或很少融于已经发展了的现代化观念和现代科技与生产技艺,这就导致了生产出来的传统工艺品成本高且缺乏必要的时尚元素。另外,一些传统工艺品生产企业市场化低,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生产资金不足,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工艺品要得到发展,过分依靠政府投资是没有出路的。

(三)市场信息尚不畅通,宣传力度需要加大

虽然电子商务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业,但在扬州传统工艺品市场发展方面运用的信息还远远不够,缺乏适当的信息传递机制。信息不对称使得市场的各种需求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完整地传达到生产企业,从而使消费者与经营者信息脱钩,进而导致整个市场的萎缩,并由此断送了增进交易双方利益的机会。另外,扬州传统工艺品工艺精湛且极富特色,赢得业内人士的高度好评,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特别是外地的消费者,仍然对这些情况不甚了解,甚至还有人不知道什么是漆器等。这说明扬州在对外宣传传统工艺品时力度不够、宣传方式也不到位,使得市场需求不能有效被激发。

(四)传统工艺后继乏人,传承境况令人堪忧

目前,扬州制花厂已经倒闭,原有制作绒花的老艺人全部解散;通草花制作技艺仅存两位老艺人,且都年老退休;琉璃灯制作技艺仅剩一位家传艺人在业余创作,市面上已难觅琉璃灯的踪影。这种工艺继续后继乏人的现象,主要在于扬州传统工艺的发展一直是以师傅带徒弟的传授方式,一旦无法进行相传,这种工艺将永远消失。

(五)品牌意识相对较弱,销售渠道不够完善

许多扬州传统工艺品企业只注重“铺摊子”,而在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市场推广、渠道管理、物流配送、售后服务、厂商关系等问题上缺乏长远、稳定而科学的战略指导。由于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众多短视企业为了快速提高市占率,不惜采取一切行为以获得销售,一些坚持品质取胜的企业在无序竞争中受到严重影响。另外,扬州传统工艺品主要还是局限于本地销售,外地市场的销售渠道尚未完全打通。2010年,市政府兴建了传统工艺品集散基地——工艺坊,但由于各企业之间缺乏横向联合,使得工艺坊内的传统工艺品种类单调,品种数量也不均衡,加上如托运、售后服务、保险制度等销售体制不健全,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二、扬州传统工艺品的营销创新

传统工艺品是产品,也是商品,自然是离不开市场推广的。从营销上说,扬州传统工艺品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具有地方特色,这是自身卖点,但不应为此束缚工艺品的市场推广,唯有放下,才能突破,传统文化需要沉淀,更需要创新和传播。

(一)资源整合,完善创新体制

按照传统工艺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承担着保护和发展双重任务的特点,政府应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保护发展的工作机制,探索适合行业发展的运营模式。一是保留扬州工艺联社,使政府行业管理和保护的职能得到落实。二是鼓励政府、企业以更多资金和房屋、土地等国有资本投入,重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扬州工艺美术集团有限公司,搭建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平台。三是充分发挥扬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在横向联合、建立网络、推介工艺、打造品牌、培养人才、行业自律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联社、集团、协会三位一体合署办公,促进扬州传统工艺更加协调统一地全面发展。

(二)注重研发,开发适销产品

一是坚持精品战略与大众化产品开发并重的方针。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工艺精品主要是大件收藏品的研制活动,努力扩大知名度,以精品打造品牌,创造效益。另一方面加大礼品消费、旅游纪念品等大众化产品的开发力度,形成适销对路、新颖独特的系列化产品。二是加快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和时尚元素的嫁接。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保护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促进产品转型升级。三是采取多种形式,构筑创新平台。加强与高等院校及相关部门的联合,在产品开发设计、智力服务、人才培养、构建公共服务机构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

(三)细分市场,寻找产品卖点

根据扬州传统工艺品具有文化性、观赏性、珍藏性和装饰性的特点,在寻求市场卖点时要做好五个结合:一是与文化市场结合。传统工艺品是人类文化的造物,扬州多数传统工艺品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这就需要企业要密切结合传统文化,深度挖掘产品背后的民俗和精神内涵,使扬州传统工艺品更具吸引力、生命力和竞争力。二是与旅游市场结合。积极参与旅游资源的整合、综合开发、旅游景点和工艺品的联合包装及旅游产品的展评活动,努力使扬州传统工艺品成为旅游购物的热点、企业的生产流程成为游客们旅游互动的看点、景观式厂区成为观光旅游的景点、旅游纪念品生产成为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亮点。三是与装饰市场结合。紧密结合装饰市场的最新需求信息,运用现念和中西结合手法,开发各类新型室内装饰壁画、挂屏、摆件等室内装饰品。四是与礼品市场结合。加强对潜在市场的深入研究,把握礼品的观赏、实用、馈赠等多重功能,关注大型会议、活动信息,开发出适应各类人士喜欢的高、中、低档的礼品。五是与收藏投资市场结合。在不断创作工艺精品珍品、开发仿古艺术品的同时,推荐现代精品向收藏领域拓展,以满足收藏爱好者的需求。

(四)规范管理,塑造品牌形象

要通过系统的研究来确定品牌的核心,并将这一内涵传达到相应的产品、企业文化中去。在扬州传统工艺品中首先应树立起精致、考究然不奢华的平民风格,其中杂糅城市文化、城市映像等。对品牌形象的建立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在人员和行为上,根据扬州传统工艺品的文化内涵和定位,员工具备的文化素质要与产品相契合;在产品和服务上,商家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与产品要契合品牌形象;在环境和渠道上,要根据品牌形象定位来表现扬州传统工艺品的市场环境,并在渠道上使消费者能够更广泛地接近到产品;在对外传播上,要向大众传递品牌形象,并且能够及时听到消费者的反馈信息。

(五)运用新媒,加大宣传力度

网络时代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传统工艺品非常重要的营销平台,扬州传统工艺品的营销必须和网络社会化的媒体联手。正确地使用网络社会化媒体,就能提高传统工艺品和企业的知名度,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另外,扬州的公交线路能够覆盖80%的地区,如果使用车体广告,强制到达率和有效到达率都有一定的保证,能非常有效地到达消费者,并且能指导消费者去选择什么样的旅游纪念品。

(六)尊重人才,发挥名人效应

传统工艺品市场研究篇5

关键词:手工艺;创新发展;个性化设计;社会化产品

一、传统手工艺与工业化产品的辩证关系

手工艺今天仍然是有其价值的,甚至它们能够对社会产生连现代科技工艺都无法带来的影响。手工的创意制作过程包含了传统文化讲究的东西―功夫。功夫蕴涵的不仅仅是技术,还包含了很多精神层面和思维理念。丧失了手工就丧失了趣味,如果你没有花更多的功夫来琢磨它,你没有花费更多的功夫来展示难度,你没有通过手工告诉以后的把玩者这条路有多长,你就无法通过功夫的凝聚来表明心情和精神。手工之所以与现代工业产品有着质的区别,就在于手工能在创意和制作过程中充满着也许是艺术含量很高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赋予了手工精神力量、灵性和生命力。

二、传统手工艺需要传承和个性化发展

(一)手工艺的传承

传统手工艺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饱含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审美意蕴、生活态度及民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细细品味每个时代呈现的传统手工艺品,可谓巧夺天工,叹为观止。当我们以哲学的思辨、国学的内涵去欣赏工艺精品时,无不感到其对社会的祈福,对人心灵的启迪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给养。当下,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作品在慢慢地减少,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工艺术会愈加显得以稀为贵,越来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消费品。

(二)手工艺的个性化

现代手工艺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既有艺术的元素,又有技能的元素。手工艺的创作和生产应该是一种作坊的形式。严格地说,它的最终表现形式是“艺术作品”而不是“批量产品”。所以传统是创新的传承,而创新的东西将逐渐会变成传统。艺术离不开手工,有了技艺你才能充分表达。反过来说手工艺的消失,也是艺术的消失,比如:再也没有人有手艺可以做出榫卯结构的“勾心斗角”等。

(三)手工艺的发展

客观地说,由于社会逐渐对传统文化开始重视,目前全社会对手工艺的热情和关注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现代手工艺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明确,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三、新时期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的新视野

(一)用创新的思维俯瞰传统手工艺

我们知道陶瓷、琉璃、纤维艺术等专业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地位,但随着现代设计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手工艺几乎被淡忘了,专业不是在发展而是在萎缩。面对这种境况,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对手工艺进行重新定位,加强现代手工艺发展。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手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中,专家学者用全新的理念清晰地阐释了手工业的内涵与外延,而且带给了听者深深的思考:通过手工产品设计师,引领手作大众市场社会化,通过繁荣发展现代手工工业,从而带动整个手工行业的发展,由此带来的经济积累,对中国传统手工业进行反哺,继而促进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二)广众参与手工劳作提升大众化的手工消费品

现代手工工业有别于传统手工工业,它不再是繁复、精细的单纯手工劳作,而应该是在现代手工艺设计的引导下,将复杂的传统手工艺在结构、功能和象征等方面进行解析、创意和再构的现代的工业化大生产。这种现代化的工业大生产,将为市场提供大众化的手工消费品。手工将不再是少数资深爱好者的独舞,而是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活动方式,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充满趣味性的氛围里,任何一个正常人无需动脑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手工劳作来享受手工带来的乐趣。

(三)手工艺的繁荣 需要市场化的发展

手工艺品既有物质属性,又有精神属性;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将这种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使作品与产品流于市场、存于市场。

现代手工艺的市场化大发展是中国手工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现代手工艺的市龌将带来创意设计、手工休闲、原材料市场等方面的大发展。在美国,有一千多家现代创意手工连锁企业。这些企业每年会推出成千上万个手工新品供手作大众们选择。

(四)注入新经济 助力手工艺行业新突破

手工艺的应用很广泛,小到家居装饰,大到城市公共设施,以及星级酒店的艺术品和旅游产品的开发等,可以说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它。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手工艺行业仍处于社会弱势状态中,行业内缺乏系统的业务交流,缺乏总体的学术指导,更缺乏手工艺自身发展的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搭建手工艺社会化发展平台,大力培养手工艺专业的专门人才,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投身进来,注入新经济,形成手工艺新业态。

四、结束语

我国由于多种民族文化的存在,也因此诞生了很多千姿百态的手工艺。由于工业化产品的风靡,很多手工正逐渐在我们身边消失。这种消失意味着某种文化和精神的衰退。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这些或许仍然存在,或许正在消失的手工及手工艺人,以及手工本身包含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文化艺术、设计艺术、手工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现代手工艺也逐渐开始丰富,设计形式与艺术观念不断更新,新材料、新经济的大量出现,推动传统手工艺向现代手工艺形态转变而被大众所接受,完成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月,赵希岗.浅析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再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10):125-127.

[2]杨华.现代产品创意设计与传统手工艺融合发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21):85-86.

[3]傅丽.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与振兴――以杭州运河区域的实践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02):108-112.

[4]郑波,邹宇.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牌化的实践与探索――以贵州今彩民族文化研发有限公司银饰品牌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01):134-139.

传统工艺品市场研究篇6

(一)政府主导机制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是关乎国家建设、民族发展的大事,这决定了该举措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政府化行为。因此,壮族乡村传统工艺的抢救、保护、传承、开发、研究、创新等整个过程都应以政府为主导。当前,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扩张的能力十分弱小,其组织形式普遍处于原始状态,表现为规模偏小、经营分散、结构单一、关联度低等。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市场指导。市场是乡村传统工艺品的发展载体,也是其生命力的体现。目前壮族乡村传统工艺市场的开拓是广大壮族乡村村民颇为关注的问题。对市场进行调查和预测是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因为村民们只有在了解市场动向的前提下才能及时调整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受社会历史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目前壮族乡村民众的信息交流渠道相对狭窄,加之村民整体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因此仅依靠村民力量根本无法完成对传统工艺市场的调查与评估。所以,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传统工艺市场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及有关单位对乡村传统工艺产业进行正确的市场指导。2.活动支持。壮族乡村地区普遍具备“文化丰厚、民风淳朴、风景宜人”的特性,广西靖西县旧州绣球村就素有“风景小桂林、气候小昆明”美誉,近年来有关调查结果充分显示,旧州的自然环境、文化遗存、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和精神生活仍保存在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化生态中,是一个难得的、活生生的、底蕴深厚、不断发展的文化整体[2]。壮族乡村特有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为政府在当地举办相关文化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当地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以“文化搭台”的形式实现“经济唱戏”的目的,如通过举办绣球文化旅游节、绣球文化艺术节等吸引专家来调研、商人来考察、游客来观光,节庆带来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势必为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赢来商机与生机。3.资金帮扶。资金紧缺是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的桎梏,也是目前当地农民无法自行解决的难题。因此,政府有必要对其进行积极适当的资金帮扶,既要安排必要的研发启动资金,也要兼顾广告宣传、技术培训、技艺保护等方面的费用资助。对于资金的来源,政府除财政拨款外,还应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采取投资与受益相挂钩、民办公助等原则进行多渠道筹集。此外,还可借助乡村的传统信仰文化组织相关民俗活动进行社会募捐等。

(二)民众参与机制

扎根乡土、依附自然的乡村传统工艺是源于乡村、基于乡村的草根文化。广大乡村民众是乡村传统工艺主要的创造者和传承人。离开乡村民众的广泛参与,乡村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开发将无从谈起。为此,应该注重落实民众参与机制,通过激励、抢救、带动等方式充分利用乡村民众的力量推动乡村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开发。1.激励创业。为了树立乡村传统手工艺人的信心,激发其创业热情,进而壮大乡村传统手工技艺的人才队伍,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应该着手组织建立乡村手工艺人档案,收藏他们的作品,同时组织策划相关活动,如乡村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竞赛、乡村传统工艺产业品牌创新人物评选等活动,通过设立相关奖项和颁发证书,使人们树立尊崇乡村文化艺术的人才价值观,激发人们在手工艺产业方面的创业热情。另一方面,积极推荐农民艺术家申报“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广西民间工艺大师”等荣誉称号,让乡村传统手工艺人的技艺及成果得到肯定,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业信心、激发创业热情。2.抢救人才。高尔基曾说:“一个民间文艺家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3]对于壮族乡村绣球技艺,乡村传统手工技艺能手往往是绣球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绣球产业化开发的主力军,但一些手工技艺能手多是年迈老者,年轻能手寥寥无几,如不采取相关补救措施,必将造成“人走技失”的局面。例如,最具特色的旧州绣球绣制工艺“堆绣”,目前只有极个别老人掌握,24股的堆绣技艺目前已经失传。而从总体上看,旧州年轻一辈绣工的技艺与老一辈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可见,抢救技艺人才势在必行。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鼓励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跨代传承,如动员开展家族(庭)式传承,即鼓励祖辈与父辈将技艺传给子辈与孙辈;组织实施师徒式传承,即乡村传统工艺协会通过办班培训或通过资深艺人招收门生,将技艺传给学员或学徒;等等。二是组织相关部门及时深入采访年迈的乡村传统工艺能手,通过调研—整理—归档等程序,建立乡村传统工艺能手的资料库。3.带动学习。目前,乡村教育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广大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部分义务教育学校不达标,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以广西靖西县旧州绣球村为例,目前当地村民的文化程度大多为小学或初中水平,其薄弱的文化基础及思想意识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旧州绣球产品整体质量的提升。如巨型绣球的制作,巨型绣球的造型设计涉及代数、几何等知识,球体的巨幅图案也需要更高的设计、绘画与刺绣技艺,而当地大多数手工艺人因缺乏必备的知识,所以对绣球制作显得力不从心。对此,当地有关部门可以针对绣球生产所涉及的文化知识,通过文化培训等形式对当地民众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带动民众学习。

(三)专家指导机制

实践证明,通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开会研讨、撰写论著等方式,对乡村文化进行针对性、全方位研究,既有助于人们了解乡村文化的个性特征,继承发展和开发利用乡村文化,又有利于对外宣传,提高乡村文化的知名度。构建专家指导机制,应该落实以下两点:1.创设研究平台。所谓的“研究平台”,一是研究基地,如依托专项试点项目建立的“政府主办”式研究基地、由政府联合科研机构或高校共建的“官学合作”式研究基地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根据自身研究需要自行选择某一乡村作为研究点的“民间自办”式研究基地等;二是生态博物馆或生态保护区,如2005年在广西靖西县旧州绣球村建成的壮族生态博物馆,这为专家学者研究旧州壮族绣球手工技艺及其保护开发提供了平台;三是经济文化示范点,如2008年广西靖西县旧州绣球村被文化部选定为“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为旧州绣球技艺的保护开发创造了积极的环境。2.实施对接指导。研究成果只有用于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智力支持的作用。对于乡村传统手工艺,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对接指导形式:其一是“专家—民众”形式,即专家启动其研究成果直接指导乡村民众;其二是“专家—政府—民众”形式,即专家把研究成果提交当地政府,再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指导乡村民众;其三是“专家—企业—民众”形式,即专家把研究成果转让企业,再由企业通过培训等方式指导乡村民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旧州绣球为代表的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开始走向市场。受其所处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仍然处于相对盲目的发展状态,生产和销售均有待改进与提高。要打破当前的发展桎梏,应该启动创新理念,着手对“产”和“销”问题进行调整。

(一)生产策略创新

目前,绣球产业的开发经营者缺乏对市场的敏锐观察与理性分析,这导致绣球产品的生产缺乏针对性,商品种类相对单一,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绣球产品的销售面,制约了绣球产业的发展。要解决以上问题,最主要的应该从绣球的功能入手。从文献资料看,绣球最初是壮族男女求偶传情的产物[4]。以绣球传情求偶的习俗至今在壮乡仍有所保留,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年代的更替,当今绣球已不仅是壮乡男女的爱情信物,更多情况下还可以充当多样化的商品角色。因此,应根据市场需求了解并拓展绣球的现代功能,有针对性地对绣球进行分门别类的加工制作,例如可生产成双结对的“情侣用品”类绣球、囊括挂饰、摆饰、香球、贺礼等多种形式的“生活用品”类绣球、用于点缀装饰盛大节庆活动会场的“节庆饰品”类绣球、附属于当地旅游业的“旅游纪念品”类绣球、附属于民族体育赛事和民间游娱活动的“体育用品”类绣球,等等。如上所述,通过丰富绣球的产品种类来扩大绣球的市场功能,而绣球市场功能的扩大势必为绣球赢来更广阔的销售市场和更多的消费者。

(二)营销策略创新

当前,手工艺品开发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手工艺产品面临着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营销问题理应成为开发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1.文化促销。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对文化作了定义:“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5]由此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产品一旦被赋予文化因素后,其身价就不仅仅是物质因素的总和,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将随之提升。如旧州绣球是当地壮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这是制造绣球销售亮点的重要筹码。为此,产业经营者应该注重挖掘绣球的文化意蕴,如在颜色上,绣球的主色一绿色象征着壮族世代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文化———稻作文化,主色二黄色反映了壮族古老的信仰文化———土地膜拜,主色三红色体现了壮族民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鲜艳的色彩搭配彰显了壮族人民热情勇敢的性格、自然纯朴的感情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观念,等等。将绣球的文化意蕴融入销售环节,通过文字图片的宣传介绍和促销人员的讲解,势必能让无形的文化价值转为有形的产品价值,从而提升绣球对消费者的吸引力。2.平台促销。构建多样化的产品销售平台是广开产品销路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借助当前科技迅猛发展、大众传播媒介日趋丰富的大好形势,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构建网络销售平台;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当地发展势头良好的旅游业,以旅游为销售平台,将壮族乡村传统手工艺产品融入当地旅游文化产品的销售行列。此外,举办壮族乡村手工艺品展销会等标志性节庆活动也是构建绣球销售平台的有效途径。3.广告促销。在众多促销手段中,广告无疑是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广告界有一句行话:“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你推销商品就已经成功了一半。”[6]因此,在对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进行宣传时,应该策划好可以唤起人们注意的醒目标语和响亮口号,如旧州绣球可以将广告语设计为“购旧州绣球,游美丽壮乡”、“旧州:精美绣球眷恋的地方”、“好绣球、旧州造”等。另外,广告代言人的选定也非常关键。物色广告代言人,其重要的准则之一就是在产品与人物之间找到一种价值诉求与文化内涵的融通,使广告代言人与产品共同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旧州绣球广告代言人的遴选,在影视圈中因扮演“刘三姐”而声名大振的艺人可考虑列入人选的范围,因为绣球与刘三姐是一脉相承的:其一,绣球是壮族民间传说中刘三姐送给阿牛哥的定情信物;其二,电影《刘三姐》的重演是绣球脱离“四旧”、逐渐被社会认同的新起点。

“品牌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能将产品与消费者的认可迅速连接的时尚文化;是一种能引起消费者情感共鸣、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多重财富。”[7]要实现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经营者应当树立起品牌意识。

(一)落实商标

落实商标是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也是通过法律途径树立和保护自有品牌的重要手段。商标是品牌最光荣的象征,一枚好的商标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商家创造利润。旧州绣球商标的设计,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特色化。壮族乡村传统工艺是特定乡村地区的民族传统工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特点,可将这些特性考虑成为其商标设计重点凸显的优势因素。第二是提高知名度。将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基础的因素融入商标设计中,有助于商标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消费者所熟悉和认可。旧州绣球在商标的设计上就具备有利的知名因素,如具有“中国绣球之乡”美誉的产地旧州,再如在当地技艺精湛、曾荣获多项荣誉称号的杰出绣球能手,等等。第三是具有合法性。近年来不少商标的设计尤其是区域民族产品商标的设计引来了诸多非议和官司,因此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商标的设计应注意吸取前车之鉴,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法律的基础上完成。

(二)优化包装

商品包装是附属于内装商品的特殊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时又是实现内装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重要手段。目前壮族乡村手工艺品普遍没有采用正式的商品包装,这使其商品价值大受影响,非常不利于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如何给乡村手工艺品设计合理有效的商品包装,首先是凸显特色。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的包装既要体现民族特色,又要兼顾地方特色,如可以在包装的正面,将工艺产品的精美形象、关于传统工艺文化意蕴的文字介绍以及山清水秀的壮族乡村图景,经过现代技术处理,整合成情景交融的广告图,以吸引消费者。其次是注重适用。壮族乡村地区众多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材料都不具备防潮、防尘及抗污染的功能,所以壮族乡村传统工艺的包装要适用于抵抗外界环境的破坏。另外,介于绣球的购买者有跨省份,甚至是跨国的特点,所以包装还应注重迎合目标市场的接受需要,如包装上的产品文字介绍应同步体现壮文、汉字、英文三版说明。再次是体现美观。基于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外形精美的特点,可以在包装盒的其中一面设置由透明材料作成的视窗,这样既不影响密封的效果,又可以让购买者透过视窗欣赏到工艺品的精美形象。

(三)有效宣传

创新的宣传方式对塑造、打响品牌至关重要。传统的宣传方式,如文字、图片的纸质介绍或影视、网络的立体传播,在宣传的广泛性、深刻性和持久性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所以,壮族乡村传统工艺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寻求更合理有效的宣传方式。例如,借助会展进行宣传。“所谓会展经济,是指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活动,带来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并形成一个以会展活动为核心的经济群体。”[8]通过会展宣传新兴产业或特色经济往往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壮族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会展经济在当地发展迅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年一度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该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是中国和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广西的壮族文化与东盟诸多国家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文化特性,抓住博览会这一有效平台,深入宣传特色鲜明的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与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将壮族乡村传统工艺融入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轨道中。再如,借助高校进行宣传。近年来,广西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推动了广西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办学效率的提高,广西高等教育形成了“立足东盟、面向世界、开放—合作办学”的新局面,高校的国际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与高校对接的宣传即利用高校这个平台宣传壮族乡村传统工艺,如可以选择广西的部分高校,在每学年新生入学之际向外国留学生赠送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首先,此种做法属于公益行为,没有商业气息,更易于产生宣传效应;其次,投资少但却可以产生跨区域跨国界的宣传效果;再次,宣传活动对象是高校的师生,他们是社会上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其产生的社会内化力比一时的直接销售力意义更深远。此外,还可以借助名人、借助节庆、借助活动进行宣传,这些宣传方式均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传统工艺品市场研究篇7

关 键 词:民间工艺 保护 开发 工艺精品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特色民间工艺,就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这个角度上讲,保护本土民间工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海南民间工艺不但历史悠久,而且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如:椰雕、贝雕、蝴蝶画、工艺藤器、黎锦、苗绣等特色民间工艺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中华民族民间工艺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海南民间工艺的现状令人担忧

目前海南民间工艺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部分优秀民间工艺面临失传的境地。如黎锦,即海南黎族织锦的处境便如此。海南黎族的织锦工艺历史上主要靠黎族的民间家庭织绣业维持,但是受现代工业以及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冲击,黎族家庭织绣业基本绝迹。海南黎族内部有五个支系,各个支系的黎锦在编织工艺、穿戴、图案等方面也有所不同。目前,除了相对发达地区支系的黎锦工艺得到较好保护和开发外,一些处于边远偏僻山区的支系的黎锦工艺,由于资金的紧缺和其他一些原因,随着掌握古老织锦工艺的民间艺人相继去世,而后继无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黎族织锦中的精华——龙被,因未能得到及时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其工艺已失传近百年。乐东大安黎族民间剪纸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在我国明代,当地黎族同胞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在汉族民间艺人的指导下,民间剪纸艺术得到良好发展并流传开来。wWw.133229.Com这里的剪纸艺术自成一派,反映出黎族丰富的民俗文化:飞鸟走兽栩栩如生,春华秋实洋洋大观,织筒、狩猎、种山兰的幅幅画面粗犷中见清秀。大安黎族民间剪纸以其清新、质朴、淳厚的山野风格,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由于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因而剪纸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凝结并记录着黎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对研究黎族的民俗民风、生产生活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现也濒临失传……这种状况引起了关注海南民间工艺人士们普遍担忧。

二、保护和继承海南民间工艺的建议

在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和继承方面,我们面临不少问题:有的民间工艺逐渐萎缩,甚至后继乏人,面临绝迹;现存的许多工艺产品制作粗糙、地方特色和时代感不够鲜明,缺少创意;民间工艺品研究、创作、制作、营销等方面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等等。所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海南省民间工艺事业的健康发展。尽管有关部门为民间工艺的继承保护和繁荣发展做了不少工作,但这件事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笔者通过调研国内外先进地区民间工艺保护情况,借鉴成功的经验,对海南民间工艺保护工作建议如下:

(1)成立民间工艺协会,发挥带头人作用。目前,各省几乎都成立了工艺美术协会、工艺美术学会,发挥着政府和企业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热忱为企业和行业服务,促进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繁荣工艺美术事业。协会开展对行业基本情况的调查,向政府部门提出制定行业规划、经济立法、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建议。协助制定行业标准,对行业检测、标准、信息等工作参与业务指导;共同推动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保护民间工艺的知识产权,为民间艺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帮助,通过合法渠道推广应用实用技术,并保障他们通过技术有偿服务取得合法收入。因此,笔者认为,海南应尽快成立工艺美术协会,开展工作。

其次,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指导机构,凡热心帮助海南省发展工艺美术事业的学者、社会知名人士,聘请为专家组成员,为工艺美术事业出谋划策。协会和学会要在政府的支持下,研究民间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探索民间商品化、市场化规律;积极进行民间工艺的研究开发、保护抢救工作,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2)制定适应海南省民间工艺的特点保护规划。组织专业技术队伍 到各少数民族市县搜集、考证散落民间的传统工艺品,将资料整理编印成书。开展对民间工艺美术现状的普查工作,摸清家底。了解民间工艺创作和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重要的民间工艺人才及作品建立档案,建立起全面反映海南民间工艺基本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按照“抢救、保护、整理、革新、生产、发展”的指导方针,用数年的时间,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民间工艺保护制度和体系,在全社会形成民间工艺的保护环境。要规划建立一批民间工艺保护工作的有效载体,如民间艺术资料馆、民间艺术研究机构、在学校开设民间工艺课程等,吸引社会大众的参与,使海南省优秀的民间工艺得到有效保护。

(3)创建海南民间工艺文库。对民间工艺分门别类进行实地调查和记录整理,重要的可以用影视、录像、摄影、录音等手段如实记录下来,为科学制定有关抢救保护措施提供真实的决策依据。同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逐步系统出版《海南民间工艺图录》《海南民间工艺荟萃》《海南民间工艺大师》《海南民间工艺遗产名录》等。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海南无形的、难以传承的民间工艺变为有形和可看的图片及录像,汇编出版,从而创建成海南民间工艺宝库,流传下去,永久保护。

(4)培养民间工艺人才。民间工艺人才是特殊的人才群体,要针对他们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以宏观指导、政策引导为主,科学制定民间工艺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办法,有计划地将民间工艺人员纳入海南省人才的培养之列。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民间工艺人才,可以探索多种形式的表彰和奖励,鼓励他们创作更多的艺术精品,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尤其对身怀绝技的民间工艺大师,应列入各级政府保护名录,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充分发挥他们创新发展民间工艺的才能,从而使优秀民间工艺借助产品的载体得以复活,并通过市场的平台,流传国内外,让海南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不断发扬光大。

三、开发海南民间工艺的途径

1.打造品牌民间工艺产品,弘扬本土民间文化。海南的工艺品很早就进入市场流通,有的已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但总体上产业规模还不大,有影响的品牌产品还很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并且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和规模化的特点。所有的营销活动和市场价值都围绕品牌展开,拥有品牌就拥有市场,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市场价值,市场已经进入了“品牌时代”。因此,在创新体制、机制和做大企业产品的同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研究开发出更多为当代顾客所喜欢的民间工艺品牌。海南工艺品创造品牌时,对目标市场必须进行细分,通过市场研究,确定品牌能够进入目标市场的必要条件以及目标市场的需求性质、需求状况,集中的消费群、潜在的需求和利润增长的机会等。企业通过市场分析,找出品牌创造的基点和品牌发展的市场空间。

2.创作民间工艺精品,拓宽发展空间。在现代社会,传统民间艺术受到多元工艺的冲击,市场疲软。但当今蜚声海内外的女子十二乐坊,硬是通过艺术创新和现代包装的手法,把原来不太景气的中国传统民乐的市场从亚洲扩大到欧洲和美洲去了。原生态的民族歌舞《云南映象》,在国内外市场已开始走红。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对黎族文化进行了成功的挖掘,创作的人偶剧《鹿回头》、大型歌舞诗《达达瑟》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足以证明精品文化艺术可以走出海南,走向世界。这些对海南的民间工艺的创作有所启发,海南的民间工艺在国内外还是有一定市场的。如海口地区一家民间工艺品生产企业,特别注重传统工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设计创作上下大力气,不断开发新产品,在质量上下工夫,生产精品,在包装设计方面做文章,在实用性上动脑筋,逐步形成民间工艺制作生产、包装运输、展览销售一条龙的工艺产业格局。他们近期用椰壳开发出有现代感艺术品位的装饰板、椰饰品、椰雕家具,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产品出口国外市场。由此可见,只要结合现代时尚,创作精品,海南的民间工艺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以旅游为载体,开发民间工艺新产品。海南是旅游大省,旅游度假胜地已经形成。2007年,全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1845.51万人次,这为海南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开发奠定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笔者考查在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有几十家纪念品商店及商品一条街。 南山旅游纪念品品种繁多、形色多样。其中有金、银、玉、贝和木制的,琳琅满目地陈列在专卖店内,使人目不暇接。这些民俗小工艺品在经过工艺师的创意生产、精心加工之后,每件都成了高雅的精品,形成了具有南山标志性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受到许多国内外游客和名人雅士的钟爱,销售量很大。因此要加大旅游工艺品市场开发的力度,可考虑策划将产品有市场前景的小工厂改造成较为现代的企业,适当武装先进设备。用新技术、新材料,创新设计生产出大批民族服装、织锦、壁挂和旅游纪念品等,扩充和提升旅游产品,加快民间工艺企业规模化发展。

结语

海南作为旅游大省,有着其深厚的工艺底蕴,这片土地也因此更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特有的工艺品位。加强海南民间工艺的保护与开发,既是对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传统工艺为基础,努力发掘民间资源,大力发展民间工艺,振兴民间工艺,改善旅游环境,增强工艺氛围,推动旅游产业开发与地方经济的同步发展,将民间工艺打造成海南最亮丽的“文化名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传统工艺品市场研究篇8

关 键 词:民间工艺 保护 开发 工艺精品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特色民间工艺,就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这个角度上讲,保护本土民间工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海南民间工艺不但历史悠久,而且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如:椰雕、贝雕、蝴蝶画、工艺藤器、黎锦、苗绣等特色民间工艺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中华民族民间工艺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海南民间工艺的现状令人担忧

目前海南民间工艺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部分优秀民间工艺面临失传的境地。如黎锦,即海南黎族织锦的处境便如此。海南黎族的织锦工艺历史上主要靠黎族的民间家庭织绣业维持,但是受现代工业以及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冲击,黎族家庭织绣业基本绝迹。海南黎族内部有五个支系,各个支系的黎锦在编织工艺、穿戴、图案等方面也有所不同。目前,除了相对发达地区支系的黎锦工艺得到较好保护和开发外,一些处于边远偏僻山区的支系的黎锦工艺,由于资金的紧缺和其他一些原因,随着掌握古老织锦工艺的民间艺人相继去世,而后继无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黎族织锦中的精华——龙被,因未能得到及时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其工艺已失传近百年。乐东大安黎族民间剪纸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在我国明代,当地黎族同胞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在汉族民间艺人的指导下,民间剪纸艺术得到良好发展并流传开来。这里的剪纸艺术自成一派,反映出黎族丰富的民俗文化:飞鸟走兽栩栩如生,春华秋实洋洋大观,织筒、狩猎、种山兰的幅幅画面粗犷中见清秀。大安黎族民间剪纸以其清新、质朴、淳厚的山野风格,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由于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因而剪纸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凝结并记录着黎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对研究黎族的民俗民风、生产生活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现也濒临失传……这种状况引起了关注海南民间工艺人士们普遍担忧。

二、保护和继承海南民间工艺的建议

在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和继承方面,我们面临不少问题:有的民间工艺逐渐萎缩,甚至后继乏人,面临绝迹;现存的许多工艺产品制作粗糙、地方特色和时代感不够鲜明,缺少创意;民间工艺品研究、创作、制作、营销等方面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等等。所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海南省民间工艺事业的健康发展。尽管有关部门为民间工艺的继承保护和繁荣发展做了不少工作,但这件事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笔者通过调研国内外先进地区民间工艺保护情况,借鉴成功的经验,对海南民间工艺保护工作建议如下:

(1)成立民间工艺协会,发挥带头人作用。目前,各省几乎都成立了工艺美术协会、工艺美术学会,发挥着政府和企业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热忱为企业和行业服务,促进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繁荣工艺美术事业。协会开展对行业基本情况的调查,向政府部门提出制定行业规划、经济立法、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建议。协助制定行业标准,对行业检测、标准、信息等工作参与业务指导;共同推动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保护民间工艺的知识产权,为民间艺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帮助,通过合法渠道推广应用实用技术,并保障他们通过技术有偿服务取得合法收入。因此,笔者认为,海南应尽快成立工艺美术协会,开展工作。

其次,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指导机构,凡热心帮助海南省发展工艺美术事业的学者、社会知名人士,聘请为专家组成员,为工艺美术事业出谋划策。协会和学会要在政府的支持下,研究民间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探索民间商品化、市场化规律;积极进行民间工艺的研究开发、保护抢救工作,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2)制定适应海南省民间工艺的特点保护规划。组织专业技术队伍 到各少数民族市县搜集、考证散落民间的传统工艺品,将资料整理编印成书。开展对民间工艺美术现状的普查工作,摸清家底。了解民间工艺创作和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重要的民间工艺人才及作品建立档案,建立起全面反映海南民间工艺基本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按照“抢救、保护、整理、革新、生产、发展”的指导方针,用数年的时间,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民间工艺保护制度和体系,在全社会形成民间工艺的保护环境。要规划建立一批民间工艺保护工作的有效载体,如民间艺术资料馆、民间艺术研究机构、在学校开设民间工艺课程等,吸引社会大众的参与,使海南省优秀的民间工艺得到有效保护。

(3)创建海南民间工艺文库。对民间工艺分门别类进行实地调查和记录整理,重要的可以用影视、录像、摄影、录音等手段如实记录下来,为科学制定有关抢救保护措施提供真实的决策依据。同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逐步系统出版《海南民间工艺图录》《海南民间工艺荟萃》《海南民间工艺大师》《海南民间工艺遗产名录》等。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海南无形的、难以传承的民间工艺变为有形和可看的图片及录像,汇编出版,从而创建成海南民间工艺宝库,流传下去,永久保护。

(4)培养民间工艺人才。民间工艺人才是特殊的人才群体,要针对他们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以宏观指导、政策引导为主,科学制定民间工艺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办法,有计划地将民间工艺人员纳入海南省人才的培养之列。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民间工艺人才,可以探索多种形式的表彰和奖励,鼓励他们创作更多的艺术精品,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尤其对身怀绝技的民间工艺大师,应列入各级政府保护名录,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充分发挥他们创新发展民间工艺的才能,从而使优秀民间工艺借助产品的载体得以复活,并通过市场的平台,流传国内外,让海南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不断发扬光大。

三、开发海南民间工艺的途径

1.打造品牌民间工艺产品,弘扬本土民间文化。海南的工艺品很早就进入市场流通,有的已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但总体上产业规模还不大,有影响的品牌产品还很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并且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和规模化的特点。所有的营销活动和市场价值都围绕品牌展开,拥有品牌就拥有市场,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市场价值,市场已经进入了“品牌时代”。因此,在创新体制、机制和做大企业产品的同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研究开发出更多为当代顾客所喜欢的民间工艺品牌。海南工艺品创造品牌时,对目标市场必须进行细分,通过市场研究,确定品牌能够进入目标市场的必要条件以及目标市场的需求性质、需求状况,集中的消费群、潜在的需求和利润增长的机会等。企业通过市场分析,找出品牌创造的基点和品牌发展的市场空间。

2.创作民间工艺精品,拓宽发展空间。在现代社会,传统民间艺术受到多元工艺的冲击,市场疲软。但当今蜚声海内外的女子十二乐坊,硬是通过艺术创新和现代包装的手法,把原来不太景气的中国传统民乐的市场从亚洲扩大到欧洲和美洲去了。原生态的民族歌舞《云南映象》,在国内外市场已开始走红。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对黎族文化进行了成功的挖掘,创作的人偶剧《鹿回头》、大型歌舞诗《达达瑟》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足以证明精品文化艺术可以走出海南,走向世界。这些对海南的民间工艺的创作有所启发,海南的民间工艺在国内外还是有一定市场的。如海口地区一家民间工艺品生产企业,特别注重传统工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设计创作上下大力气,不断开发新产品,在质量上下工夫,生产精品,在包装设计方面做文章,在实用性上动脑筋,逐步形成民间工艺制作生产、包装运输、展览销售一条龙的工艺产业格局。他们近期用椰壳开发出有现代感艺术品位的装饰板、椰饰品、椰雕家具,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产品出口国外市场。由此可见,只要结合现代时尚,创作精品,海南的民间工艺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以旅游为载体,开发民间工艺新产品。海南是旅游大省,旅游度假胜地已经形成。2007年,全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1845.51万人次,这为海南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开发奠定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笔者考查在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有几十家纪念品商店及商品一条街。 南山旅游纪念品品种繁多、形色多样。其中有金、银、玉、贝和木制的,琳琅满目地陈列在专卖店内,使人目不暇接。这些民俗小工艺品在经过工艺师的创意生产、精心加工之后,每件都成了高雅的精品,形成了具有南山标志性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受到许多国内外游客和名人雅士的钟爱,销售量很大。因此要加大旅游工艺品市场开发的力度,可考虑策划将产品有市场前景的小工厂改造成较为现代的企业,适当武装先进设备。用新技术、新材料,创新设计生产出大批民族服装、织锦、壁挂和旅游纪念品等,扩充和提升旅游产品,加快民间工艺企业规模化发展。

结语

海南作为旅游大省,有着其深厚的工艺底蕴,这片土地也因此更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特有的工艺品位。加强海南民间工艺的保护与开发,既是对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传统工艺为基础,努力发掘民间资源,大力发展民间工艺,振兴民间工艺,改善旅游环境,增强工艺氛围,推动旅游产业开发与地方经济的同步发展,将民间工艺打造成海南最亮丽的“文化名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