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力工程的认识8篇

时间:2023-12-26 14:41:47

电力工程的认识

电力工程的认识篇1

关键词: 电子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1.引言

由于我国高校在校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使大学毕业生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压力。另外,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缘故,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是造成大学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的宗旨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该认证以能满足企业对电子工程设计人员的要求为最终目标,认证体系以教育部电子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课程为依托,以企业电子设计实际工作内容为主导,并与电子设计竞赛充分结合,使通过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认证的人士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2.电子工程师资格认证对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是国际上通行的职业准入制度。电子信息技术资格认证是促进我国电子信息行业质量和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科协批准中国电子学会组织开展电子信息技术资格认证工作。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的性质属于同行认可、社会承认。认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认证标准注重能力、追求最大的社会认可度和最终国际认可[2]。中国电子学会的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体系和标准获得美国认证协会的认可,获得电子设计工程师证书的学员可以免试申请美国认证协会的“International Certified Electronics Design Engineer”证书。

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综合知识考核范围为:基本电路元器件的知识、常用集成电路的知识、基本电路知识、单片机基本知识、微型计算机基本知识、小型电子、电路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常用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的基本知识等。综合知识考试着重考查考生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考试着重考查考生电子设计和实践动手能力。试题涉及较广的专业知识面,实际操作考试由设计题、软件编程题、综合操作题等题型组成。实际操作考试分为实操机考及实操动手两部分。实操机考与综合知识考试一样,采用全国统考,计算机答题。实操动手考试是在实操机考的基础上,利用电子设计工程实训实验平成机考要求的设计任务,并在实验平台上焊接、组装、调试通过,实现要求的设计内容。实操考试着重考查的是被认证学员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系统组装、焊接、编程及调试的综合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既要有稳固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的试题命题着重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参照教育部对部分高校教学评估时的电类学生评测试题的相关内容和国内主要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计划中所涉及的课程及实验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命题,非常贴近学校的日常教学要求。参照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试题的相关知识、系统组成、电路分析等要求,兼顾企业对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非常贴近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通过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认证考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有更明确的思路,将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内容渗透到教学中,改进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大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适应社会需求。

3.电子工程师资格认证反映出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时数严重偏向于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是作为理论知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因此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毕业生的整体动手能力比较差,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我院于2012年经审批获得考试认证特许,设立EDP考试认证中心,目前有实验箱30台,已组织一次认证考试,2013年春季考试通过率为81%。从考试结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基本概念掌握得不太理想,基础知识不牢固,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欠缺,动手能力差。因此,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好像已经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找到错误的原因,因为很多问题是由于在调试过程中错误使用仪器设备或者其他干扰原因造成的,而理论教学很多情况下只是理想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实际测试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是理论教学所无法预料到的,因此,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另外,很多实验和实践环节的设置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因素,验证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的比例是否合适、实验设备是否充足、教师的实验指导能力高低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完善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维护和管理工作,其专业特点就是宽口径,软件和硬件相结合,适应面广,而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是检验学生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的一个有益补充。因此,我们在完善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认真做好认证培训工作。培训内容涵盖电子类学生所学的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接口技术等知识,学生可以根据实训实验箱的技术指标,利用面包板自行设计、焊接、调试电路,并将做好的板子直接替换实训实验箱上相应的模块,等所有模块都设计并制作替换完成,学生就完成了整个电子设计的综合实践课程。实训完成,学生将具备基本的工程实践能力,该实训也可以与电子设计竞赛赛前培训相结合,作为电子设计大赛的赛前培训的基础部分。

培训以讲授为辅,实际操作为主。讲授部分主要是相关的理论与知识;实际操作部分是电路与小系统的设计与实践。实操培训可以与电子工程实训课程相结合,把电子工程设计中常遇到一些设计问题纳入到实训中。为了使学生对整个电子设计有一个连贯性的认识,利用EDP实验箱将整个设计过程分解成多个单元电路,根据一般工程设计的流程,分几个阶段逐一完成。在每一个模块完成的基础上,将所有模块组成一个系统,进行系统联调,完成一个小系统的设计过程。对于水平比较高、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配上相应的设备,完成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的设计。每一个学生采用的设计方法及电路可以不一样,只要能够满足系统的要求就行。教师只负责把握大致方向,其他可以让学生自行发挥。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培训和竞赛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进取,学以致用。学生反映通过培训和锻炼,思维活跃、敏捷,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通过培训,提高学生的电子电路及小系统的设计能力,特别是硬件电路的设计能力与实际操作水平。从已经组织过的一次认证考试结果可以看出,培训达到了电子设计工程师的考核要求。

4.2充分利用学校的电子工艺实训平台。为加强实践教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平台的实验实践课程依托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包括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子类各专业实验室及电工电子工程实践与创新基地。该中心承担的教学任务包括电工电子技术实验、电工电子实习、电工电子课程设计、电子系统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在这里,免费为学生提供常用仪器仪表,如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模拟和数字示波器、失真度测试仪、晶体管毫伏计、焊接设备和简单的单面板制版机等。通过制版机,学生可以把用Protel软件设计的版图制作成板子,经过焊接进行调试,这种方式比用面包板调试效果好很多,尤其是模拟电路的调试效果更显著。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是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可以任选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实训。同时,基地的实验实训活动面向不同年级学生、灵活多样,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如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选实验,也可以选择学生科研实践项目竞赛等。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适应了科技发展和社会应用的需要,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和脱颖而出的机会。

4.3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调整理论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非验证性实验比例,提高综合实验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那些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学生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将参加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创新培养的必要途径,对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是很好的补充,对学生很有吸引力[3]。以各类竞赛为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竞赛,包括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重视竞赛的训练过程,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重要工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参赛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各种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5.结语

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为我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对我院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成果起到了检验作用,促使高校教师提高素质、能力和教学水平,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实际动手能力。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为社会接纳和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应充分借助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这个平台抓好实践教学,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戴茗.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介绍[J].电子世界,2010.3:47.

电力工程的认识篇2

【关键词】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 电气工程 培养目标 就业

为了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工程教育与工程界的联系机制,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教育部于2006年3月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作为四个试点认证专业之一,电气工程专业的认证筹备会议于2006年4月5日在北京召开,着手起草相关文件和认证标准等;随后的会议又进一步修改与完善了相关文件等。

电气工程专业认证首要的关键问题是判断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是否符合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我院紧扣学生就业这一核心,采用倒推思路,制定了吻合学校、学院办学背景和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为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奠定了基础。

一、社会竞争优势的分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优势体现在:

(一)适应电力行业工作的能力强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电力行业办学背景,源自原电力工业部所属的长沙电力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与电力行业联系密切。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后始终保持电力行业特色和优势,继承了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强化了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等课程教学。具有优秀的电力生产实习基地,校内建设了湖南主网负荷中心――长株潭电网的电力系统综合模拟实验室,包括发电、输电、变电、用电、调度和控制等整个电力生产、使用和管理过程;校外建设了湖南省电力公司省优秀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电力生产控制的实际动手能力。拥有一批电力工程经验的专业优秀教师,学校先后聘请了电力行业的8名专家做兼职教授,来指导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同时大部分专业教师有电力企业的工作经历,能将电力生产和运行中的经验和问题纳入专业教学实践。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适应电力行业工作的能力强,在全国各地电力行业得到了广泛好评。

毕业生适应电力行业工作的能力强,在全国电力行业尤其是湖南省电力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优势,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如各省电力公司、各发电集团公司甚至中南地区人才招聘见面会都安排在长沙理工大学,每年在长沙理工大学招收一大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毕业生整体素质高、社会声誉好,受到电力系统的广泛好评。

(二)具有强弱电结合的知识结构、较高的工程实践和实验能力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面广泛,覆盖电气系统的一次强电和二次弱电领域。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更强调强弱电结合,弱电控制强电。为此,本专业构建了基于“大电工”概念的以“电路”“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力系统分析”省精品课程为主体的优质专业基础课程群。针对学生校外实习环节面临“只能看,不能操作”“实习单位不愿接收”“实习经费紧张”等难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构建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四结合”实践教学新体系,组建了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团队,采用了以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为牵引、“干中学”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构建了大学生电气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取得了突出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传承“铺路石精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有近六十年的办学历程,近四十年的本科教育,传承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锐意进取的“铺路石精神”,为国家电力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坚持将“铺路石精神”的培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入学教育到就业指导,全过程育人。新生入校,学校在入学教育中就注重引导学生树立面向基层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使他们认识到这是祖国建设的迫切需要,是青年学生的正确选择。在就业指导中,学校结合上级有关鼓励毕业生扎根基层的文件精神和我校校友群体扎根基层、乐于奉献而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且有所成就的特点,引导学生就业时准确定位,乐意去基层单位,特别是去急需专业人才的流动性电力建设单位就业。毕业生立足基层建功立业,弘扬“铺路石精神”:服务基层,乐于奉献,“下得去”;艰苦奋斗,善打硬仗,“用得上”;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干得好”。从近五年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90%以上学生的签约单位都是在生产第一线。湖南省电力公司评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爱岗敬业,严谨务实,踏实肯干,理论知识扎实,实际动手能力强,在业务知识方面占有较大优势,综合素质高”。

二、就业方向的定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立足电力、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可在电力工程领域及其相关行业工作。就业性质主要包括:在企业、设计院、研究院(所)等从事研究开发、技术支持、工程设计、技术咨询等;从事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策划等;在大专院校和职业培训、技术培训机构等从事教育工作。部分毕业生进一步深造,在国内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80%左右直接在电力行业就业,10%左右在国内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出国深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多年来一次性就业率高居97%,名列所有专业前茅。许多毕业生经过三五年锻炼后成为行业各部门的骨干力量和负责人,例如湖南省电力公司中层干部和技术骨干大部分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三、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结合长沙理工大学的电力行业背景,设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强弱电结合知识结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电力系统、电气装备制造业和科研院所从事系统运行、工程设计、生产制造、研究开发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培养计划与就业,相关认识和体会希望能为兄弟高校顺利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倪凯, 金尚忠, 孙彩霞, 等. 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及其启示[J]. 高等理科教育, 2011(5): 51-55.

[2]程明. 电气工程本科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1): 120-122.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 通用标准.

电力工程的认识篇3

一、高职院校电厂认识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在当今条件下,企业把安全生产和效益放在首位,接收学生实习是属于经济效益差和安全责任重的工作,企业大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

2.对实习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抓得不够,实习效果不佳。实习目标不够清晰,内容设计不合理,质量监控不到位。学生一般是听讲座,参观电厂,大多只能走马观花,很难做到对复杂的生产工艺过程建立起整体印象和感性认识,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二、提高电厂认识实习质量的措施

1.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号召,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2006年7月我院与广西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了柳州教育教学区兼学生实习基地。为了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实习,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除了提供发电厂生产实习场地条件外,还提供了同时能满足150多人学习的多个教室、住宿和篮球场、足球场和羽毛球馆等场所,给学生在校外的学习、实习、生活和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改革课程目标。在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的现场教学下,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加以证实,并对一些实际问题加以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有一个良好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概况,为后续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使学生对本行业的工作性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巩固专业思想,期望达到一定的能力和知识目标。

(1)能力目标。通过认识实习,能进一步熟悉火力发电厂的生产过程,对发电厂主要发电设备、主要辅助设备和主要系统建立完整认识,为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从事职业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能提高阅读工程图纸和工程技术资料的能力;能掌握机组在正常运行时控制热力参数的操作以及热力参数的规定变化范围;会分析锅炉、汽轮机、电气运行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掌握相关运行岗位的岗位职责、业务范围;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习方法,培养独立观察客观事物,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2)知识目标。了解电力生产管理的有关法规、厂规、安全规程及机组运行规程;了解实习电厂各热力设备的技术参数、结构特点、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及运行基本知识;了解电力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热力设备系统图及运行基本知识。3.改革课程安排和课程内容。电厂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有热工理论及应用、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前者主要是学习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大模块内容。工程热力学要求掌握工质的六个状态参数(温度、压力、比体积、热力学能、焓和熵)、水蒸汽定压下的形成过程、发电厂水蒸汽动力循环,为提高电厂热力循环的热效率,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和途径等;传热学则是要求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的本质,热量传递过程,如何增加传热或削弱传热量等。后者要求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掌握与电厂化学工作相关的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如了解电厂锅炉系统、汽轮机系统设备结构、作用和工作的过程。可以看出,认识实习与专业基础课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电厂认识实习正是学生亲自到电厂现场了解和验证理论是否跟实际相符。大一两个学期除了开设一些公共课程外,还开设了一些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如基础化学、分析化学实验、热工理论及应用等。大二第三学期是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本专业开设必修课程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和电厂认识实习安排在同一学期内完成,这两门课程如何安排,也即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课程先安排在校内完成后再安排电厂认识实习到实习基地进行,还是同时把这两门课程同时安排到实习基地进行,不同的排课学习地点对学生获得知识就有不同的效果。过去电厂认识实习安排,一般是在校内学习完专业技术基础课以后、开始学习专业课之前,才安排一定时间到电厂认识实习。这样安排的缺点是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中对有关电厂设备与系统时就感觉比较模糊和抽象,没见过的东西要学习起来比较难以掌握,如果把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电厂认识实习安排在一起,如电厂化学专业的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课程与电厂认识实习课程同时安排到实训基地教学,学生对这两门课得到的收获应该更多。就以上述两门课作为例子分析学生得到的收获。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是电厂化学专业的必修课,主要是要求学习和掌握与电厂化学工作相关的火力发电厂的锅炉设备系统以及发电厂的汽轮机设备及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而电厂认识实习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在现场教学,学生亲自目睹电厂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主要系统设备,这样更容易了解设备的结构、作用及系统工作流程,加深学生在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课程中所学的内容理解和记忆。眼见为实,在课堂上百说不如现场一见。

三、实习效果授课的时间、地点应该合理的安排。

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理论课每天安排在上午的基地教室授课,老师给学生讲解发电厂动力设备的理论基础知识,结合电厂讲解热力系统图。电厂认识实习安排在每天的下午时间,到现场由厂方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教学,要求学生拿着电厂系统图听厂方专业人员讲解,认真做好现场记录。真正让学生在学习到了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从现场中获得实际知识,在学习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内容时感觉比较容易理解,不再是抽象的东西了,这两门课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安排合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每个学生都说说在现场所看到的系统设备的作用和系统的工作流程,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也容易掌握了,正如一个学生在认识实习总结中写到:到实习基地学习,让我们真正看到了电厂很多热力系统和设备,回到教室看书中内容感觉容易理解多了,也能看懂了书中的热力系统图,在实习基地的时间里,在学习上、生活上都感到很充实,收获多多。

电力工程的认识篇4

关键词:配电线路;认识论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它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人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教学过程模式,其中最基本的模式是认识论模式,它也是最为人们熟悉的一种教学过程模式。认识论模式是根据人类认识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一般规律,结合教学过程的特点演绎而来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指导人们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坚持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将教学认识与教学实践的关系进行构建和论证,作为教学的应用与再认识。

配电线路培训是电力企业职工培训需求量最大的培训项目之一,主要针对从事输配电线路相关工作的电力企业职工。配电线路培训主要包括配电设备的安装、配电线路施工和配电线路运行维护等内容。其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员能熟练地进行配电线路施工、线路各类检修和维护工作,为从事配电线路施工、巡视、运行维护与检修的工作人员提供系统的理论技术培训。

认识论教学模式通常把教学过程分为引发学习动机、提供感性认识、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以及实践应用等五个阶段。依据该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组织和实施配电线路职工培训教学,体现出了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认识规律。

1 引起学员的学习动机

通过到供电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在配电线路工作岗位中,学员的工作能力要求以及实际差距,提炼出培训需求,是进行任何培训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以培训需求为依据,在进行培训授课之前,说明该培训课程的意义,明确培训的任务,点明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或指出由于技术发展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唤起学员的学习需要和取得学习成就的渴望。

作为职工培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员接受培训像是在完成任务,没有培训积极性,稀里糊涂地学习,轻轻松松地结业。培训结束后,和参加培训前没有什么区别,对自己今后的工作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在培训之前,不仅要准确分析学员的培训需求,同时,有针对性的对学员的进行培训前动员,对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配电线路防雷保护部分内容介绍之前,先给学员演示雷击线路的视频录像,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让学员感受到雷击事故的严重性,从而引发学员对雷击的种类、避雷范围的计算和防雷保护等内容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在针对农电工的配电线路技能培训,由于农电工的安全技术素质低下,其工作能力基本上都是由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形成的,所以在遇到实际工作操作流程通常不符合标准要求。例如,在雷雨季节中,很多农电工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如果监护人也不能提供正确有效的处理方法,则容易导致触电事故发生。在培训教学中,以事故案例为引入点,通过案例的视频资料,引起学员的感官刺激,让学员具备“事故无小事”的直观认识,进而引出规范操作、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2 提供必要的感性经验

在开始讲授新知识、新技能之前,如果学员没有相关的感性经验,培训师直接以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培训教学,则培训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而如果培训师通过参观、模拟、实验、演示等直观方式,让学员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深入分析、知识的掌握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例如,在介绍避雷器原理之前,首先把常用的避雷针、避雷线等以图片形式给学员展示,展示阀型避雷器、氧化锌避雷器等常用避雷器实物,有条件的进行实物拆解,让学员认识和感知,为后续的避雷原理和参数分析打下基础,同时引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3 形成概念,掌握知识

概念的形成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的过程,要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把所学知识和已有知识按一定结构联系起来,构成精确的理论知识体系,掌握其

律。

例如,在配电线路的培训中有关接地故障的确定、接地状态分析以及配电线路短路故障跳闸的分析与判断,可以先让学员观看一些由于雷电、大风等原因导致线路接地故障的视频资料,引发学员感性认识。然后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逐步展开配电线路接地故障的电路图和向量图分析,以及短路电流的计算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最后通过对同性质的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接地故障和短路故障确定方法。

4 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一般一期培训的时间比较短,知识和信息量较大。如果不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就达不到对所学知识熟练运用目的。所以在培训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讲授”,更要突出“练习”的作用。通过练习,对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进一步巩固,达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深入的理解。

例如,单纯学习避雷原理、避雷针与避雷器的保护范围计算等知识,而没有实际应用,则在完成培训之后的不长时间内,培训的内容就会被“忘掉”,培训的效果就会消失。所以,在讲授完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后,更重要的是让学员进行实际操练。到实训场所,针对一段指定线路,根据给定的已知条件,计算避雷线的保护范围,在配电变压器上实际安装避雷器。学员们通过练习实操,将书本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找差距。以此,充分调动员工对岗位技能的了解和认识,全力将参培员工培养成为有高度安全意识和精湛技能的综合型员工。

同时,为了更好的巩固所学到的知识,还应在培训中辅助以作业、复习、测试等方法和手段,把知识和技能真正纳入学员个体的认知结构中,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作用,实现熟练化掌握。

5 运用知识,指导实践

对于职工培训而言,“学到”的最终目的是在后期的工作中“用到”。能否把培训得来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做到“学以致用”,真正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是检验培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6 结束语

运用认识论教学模式开展配电线路培训,能调动学员的培训积极性,遵循了实践感知、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收到不错的培训效果。通过培训后回访,将学员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情况反馈回来,根据反馈情况不断整改,形成良好的培训、考核、应用、回访、调整的良好循环,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电力工程的认识篇5

关键词:配电线路;认识论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它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人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教学过程模式,其中最基本的模式是认识论模式,它也是最为人们熟悉的一种教学过程模式。认识论模式是根据人类认识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一般规律,结合教学过程的特点演绎而来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指导人们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坚持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将教学认识与教学实践的关系进行构建和论证,作为教学的应用与再认识。

配电线路培训是电力企业职工培训需求量最大的培训项目之一,主要针对从事输配电线路相关工作的电力企业职工。配电线路培训主要包括配电设备的安装、配电线路施工和配电线路运行维护等内容。其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员能熟练地进行配电线路施工、线路各类检修和维护工作,为从事配电线路施工、巡视、运行维护与检修的工作人员提供系统的理论技术培训。

认识论教学模式通常把教学过程分为引发学习动机、提供感性认识、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以及实践应用等五个阶段。依据该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组织和实施配电线路职工培训教学,体现出了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认识规律。

1 引起学员的学习动机

通过到供电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在配电线路工作岗位中,学员的工作能力要求以及实际差距,提炼出培训需求,是进行任何培训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以培训需求为依据,在进行培训授课之前,说明该培训课程的意义,明确培训的任务,点明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或指出由于技术发展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唤起学员的学习需要和取得学习成就的渴望。

作为职工培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员接受培训像是在完成任务,没有培训积极性,稀里糊涂地学习,轻轻松松地结业。培训结束后,和参加培训前没有什么区别,对自己今后的工作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在培训之前,不仅要准确分析学员的培训需求,同时,有针对性的对学员的进行培训前动员,对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配电线路防雷保护部分内容介绍之前,先给学员演示雷击线路的视频录像,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让学员感受到雷击事故的严重性,从而引发学员对雷击的种类、避雷范围的计算和防雷保护等内容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在针对农电工的配电线路技能培训,由于农电工的安全技术素质低下,其工作能力基本上都是由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形成的,所以在遇到实际工作操作流程通常不符合标准要求。例如,在雷雨季节中,很多农电工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如果监护人也不能提供正确有效的处理方法,则容易导致触电事故发生。在培训教学中,以事故案例为引入点,通过案例的视频资料,引起学员的感官刺激,让学员具备“事故无小事”的直观认识,进而引出规范操作、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2 提供必要的感性经验

在开始讲授新知识、新技能之前,如果学员没有相关的感性经验,培训师直接以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培训教学,则培训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而如果培训师通过参观、模拟、实验、演示等直观方式,让学员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深入分析、知识的掌握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例如,在介绍避雷器原理之前,首先把常用的避雷针、避雷线等以图片形式给学员展示,展示阀型避雷器、氧化锌避雷器等常用避雷器实物,有条件的进行实物拆解,让学员认识和感知,为后续的避雷原理和参数分析打下基础,同时引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3 形成概念,掌握知识

概念的形成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的过程,要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把所学知识和已有知识按一定结构联系起来,构成精确的理论知识体系,掌握其规律。

例如,在配电线路的培训中有关接地故障的确定、接地状态分析以及配电线路短路故障跳闸的分析与判断,可以先让学员观看一些由于雷电、大风等原因导致线路接地故障的视频资料,引发学员感性认识。然后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逐步展开配电线路接地故障的电路图和向量图分析,以及短路电流的计算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最后通过对同性质的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接地故障和短路故障确定方法。

4 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一般一期培训的时间比较短,知识和信息量较大。如果不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就达不到对所学知识熟练运用目的。所以在培训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讲授”,更要突出“练习”的作用。通过练习,对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进一步巩固,达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深入的理解。

例如,单纯学习避雷原理、避雷针与避雷器的保护范围计算等知识,而没有实际应用,则在完成培训之后的不长时间内,培训的内容就会被“忘掉”,培训的效果就会消失。所以,在讲授完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后,更重要的是让学员进行实际操练。到实训场所,针对一段指定线路,根据给定的已知条件,计算避雷线的保护范围,在配电变压器上实际安装避雷器。学员们通过练习实操,将书本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找差距。以此,充分调动员工对岗位技能的了解和认识,全力将参培员工培养成为有高度安全意识和精湛技能的综合型员工。

同时,为了更好的巩固所学到的知识,还应在培训中辅助以作业、复习、测试等方法和手段,把知识和技能真正纳入学员个体的认知结构中,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作用,实现熟练化掌握。

5 运用知识,指导实践

对于职工培训而言,“学到”的最终目的是在后期的工作中“用到”。能否把培训得来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做到“学以致用”,真正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是检验培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6 结束语

运用认识论教学模式开展配电线路培训,能调动学员的培训积极性,遵循了实践感知、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收到不错的培训效果。通过培训后回访,将学员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情况反馈回来,根据反馈情况不断整改,形成良好的培训、考核、应用、回访、调整的良好循环,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电力工程的认识篇6

关键词:专业认证;电工电子;非电类专业;教学体系

近年来,英、美等国实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作为保证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实现工程教育水平和职业资格相互认可的重要措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所谓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由政府指定认可的认证机构或社会团体对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开展的认证工作。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促进自身工程教育发展,纷纷推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认证协议,其中,签署时间最早、知名度最高、缔约方最多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是《华盛顿协议》[1]。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是伴随着教育评估而逐步发展起来的。2006年,参照英、美等《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通用做法,我国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随后几年,我国的专业认证范围逐步扩大。截至2014年底,已有443个专业通过了认证[2]。2013年6月,我国还成功加入了《华盛顿协议》[3]。2015年3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了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5版)》[4]。对比新旧版工作指南不难发现,无论是认证办法、认证标准,还是规范性要求都有了较大变化。其中,与学生培养与毕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等密切相关的认证标准这一部分变化主要体现在,不仅设置了通用标准,还针对不同的专业大类设置了各自的补充标准,这就要求各个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等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专业认证的要求。然而,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并未这么做或没有完全做到。电工电子课程是非电类专业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它在许多非电类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都被列为一个重要考察指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的理工类高校,在绝大多数工科专业中都开设有电工电子课程。虽然在该课程的教学方面该校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不断提高,电工电子课程的现有教学体系已无法完全适应。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对该校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探索出一套符合时展、满足认证要求、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新体系。

1现有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内容设置不够科学,教学大纲未充分

考虑不同专业的特点电工电子课程设置基本都是电类专业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机学4门课程的简化,而且没有后续课程跟进[5]。对于非电类专业来说,这样的课程安排显然是不够科学的。另外,很多非电类专业的教学大纲都基本类似,没有充分考虑各个专业的特点。

1.2部分教学内容较陈旧、与工程实际应用联系不紧密

由于过去的教学要求过分强调基础,对部分过时内容总舍不得删除,再加上课时有限,导致新教学内容补充不进来,信息量偏少,而且学生学习也缺乏针对性,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其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1.3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够先进,考核方式较单一

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方法大都以教师讲授为主,仍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填鸭式的方式,课堂气氛不活跃。从考核方式来看,仍采用常规的闭卷考试,使得学生仅对考试要求范围内的知识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4实验内容基本不变,实验模式单一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还是采用传统的实验模式,只安排固定的几个验证性实验,并且有的还给出了详细的实验步骤,无法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

2新教学体系的提出及组成

为克服上述问题,满足专业认证的要求,并结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特色,本文提出通识教育、工程教育以及特色教育三者相结合的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新体系。上述教学新体系包括三大层面:通识教育层面、工程教育层面、特色教育层面。其中,通识教育层面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打好理论与实验基础,包括综合基础模块和基本技能模块;工程教育层面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掌握好本专业与工程密切结合的电工电子知识与技能,包括专业课程模块和实验实践模块两大部分;特色教育模块主要作用是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实际让学生接受特色化和个性化教育,包括理论模块和实训模块。这三个部分即密不可分,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独立,互为体系。通识教育用以奠定理论和技能基础,为后续特色教育和工程教育做好准备;特色教育是我校专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它的良好实现需要建立在通知教育基础之上,更需要后续的工程教育作大力支撑;工程教育是为了提高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是通知教育和特色教育实施效果的直接检验,也是满足专业认证培养要求必经之路。因此,既要对3个部分的课程合理规划,又要考虑到三者之间的衔接和交叉,才能使所提出的新教学系统真正发挥作用。

3新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法

针对图1所示的新教学体系,所采取的实施方法为:传承历史,与时俱进,强调特色,重视实践,面向认证,即在继承原有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优秀传统的同时,在新时期专业认证背景下,把工程教育与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将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得更加科学和完善。

3.1认真查阅和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和参考资料查阅和学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指南(2015版)》等政策文件、航空航天民航相关基础知识、现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教材等参考资料,为新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参考。

3.2根据不同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优化设置课程内容、科学制定教学大纲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认证标准要求以及航空航天民航特色,在电工电子课程的常规内容中增加与不同专业常涉及相关基础内容。例如,针对我校机械类专业,要加入机械电子电路、自动控制、航空电力系统、航空电子电气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在实验实践环节加入相关的实验内容,使机械类专业的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学习电工电子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此外,待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确定后,再向与学校合作紧密的相关单位,特别是航空航天类国防企业和研究所征求意见,进行再次修改和完善。

3.3完善课件制作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件制作方面,根据所设置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制作与之相适应的课件,并为了更加形象表达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如电磁感应定律、电动机工作原理、三极管放大等)制作相关动画,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同时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和我校特色适当加入工程应用实例和最新研究进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针对机械类专业,以最新的多电/全电飞机为例,讲解“航空电力作动器”(一种采用电能来驱动的机电一体化执行机构)的应用背景、研究现状、基本原理以及所涉及的电工电子知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跟上时展,满足工程应用;其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再次,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科学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解决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再次,培养学生的工程规范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多介绍一些工程规范的概念,特别是结合我校特色介绍一些航空航天民航类工程的特点、规范和标准,引导学生学习应用规范,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最后,用多种方式的实验、实践巩固理论,通过基础实验、参观实习、工程实践等形成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

3.4开展多种考核形式形成完备的考核方法完备的考核方法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具有重要引导作用。电工电子课程的考核要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随堂测验,及时了解学习学习情况;在期末闭卷考试中优化考试内容,合理分配难易程度不同的考题数量和分数;在实践考核环节,除基本实验考核,还设置具有一定创新设计的实验,作为加分点。另外,还要实行教考分离,更好地检验教学效果。

4结束语

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新标准和新要求,结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特色和实际,本文提出了通识教育、工程教育、特色教育三者相结合的电工电子课程新教学体系。实践证明,采用该教学体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有国防知识背景,特别是能很好地满足专业认证的要求。这在201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个通过认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认证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中与电工电子课程相关的考核指标均完全达到。当然,随着专业认证工作的大力进行和专业认证标准不断提高,该教学体系也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并希望所获得的经验能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一定参考,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续的专业认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蒋复量,李向阳,谭凯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12-18.

[2]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单位[EB/OL]./result_search.php.

[3]周凌波,王芮.从《华盛顿协议》谈工程教育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6-14.

[4]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M].2015版.2015.

电力工程的认识篇7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认识;发展方向

0前言

认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包括了解电气工程的含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要求以及学科分支等内容,从而能够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

1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认识

1.1电气工程概况

传统的电气工程是电气系统与电子有关学科的总称,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关键学科与核心学科,简而言之,电气工程包含了百分之八十的光子和电子有关的工程行为,涵盖面更加广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不仅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还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学科,对电气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为电气工程培养专业型人才。

1.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要求

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因此学生不仅应该具有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还需要学习电工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电子技术等内容,提升解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问题的能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学习中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比如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基本的计算机能力,熟练掌握电学与力学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学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基础,是必要的专业素质,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学科,因此,学生还需要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思考,大胆创新,具有研发能力。

1.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学科分支

1.3.1电气技术

电气技术是指多种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包括电工装备制造和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等技术,并以电气技术和电气设备为手段进行空间和环境的维持。此专业的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电气工程技术人才,电气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学生毕业后主要有两个就业方向,一、进入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理论研究,推进电气技术及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二、进行电参量信息获取的研究工作,成为技术型人才。

1.3.2应用电子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是电气工程技术中极具特色的专业之一,应用电子技术主要培养具有智能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质检等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此专业是信息电子专业和电力专业相结合的专业,具备两大专业的优势,能够有效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应用电子技术的就业前景较好,在多个领域都可以进行就业,通讯领域,交通领域,电子领域等都需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发展空间较大。

1.3.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是电气工程中的重点学科,此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高压电器设备的制造、设计、维护、运行等工作,培养发电厂及电力系统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国家的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就业前景非常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三种,一、进入大型工厂工作,例如电业局,发电厂等大型工厂,发展前景好,工资待遇高,二、可以从事电力设备制造行业,由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是培养能够进行高压电器设备制造人才的专业,从事制造业,专业对口,发展空间较大,三、进入高校进行教学,教授学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知识,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同时还可以在学校申请项目,进行研究工作,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国家重点学科,就业方向较多,就业前景较好,调查表明,近三年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就业率都较高,由此可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下面主要阐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如下:就大型电力行业来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能够应用于发电厂、供电局、厂矿企业、电力公司等,提高行业生产效率。另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集中精力强化系统集成与关键技术开发,同时通过社会化的协作与市场化的外包分工,来充分推动相关技术的市场化步伐,从而有计划的进行开发与研究重要技术,从而有效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另外,在未来的发展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精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也会实现质的飞跃,同时能够充分的提高行业生产效率,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的长远发展。

3结语

本文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相关概念、专业要求、学科分支等进行分析,探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认识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涉及到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等多方面知识,能够有效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且就业方向较广,发展前景较好。

参考文献:

[1]牛美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1(07):115-116.

[2]赵宏斌.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认识及未来发展方向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1(10):190-191.

[3]李靖,黄绍平,谢卫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02(04):118-119.

电力工程的认识篇8

关键词:高职;电工;职业化;改革;认证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内容及授课模式的“职业化”已成为当前较为热门的研究主题。高职电工实训作为电工课程的深化环节,无论对电专业还是非电专业都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特别是对通信行业,根据从业标准和国家安监部门要求,所有参加通信工程一线工作的员工都必须具备电工上岗资质。因此,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电工实训应该紧密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建立能够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严格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进行教学和实施。

一、现状及问题

电工实训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模式与教学要求不相适应,教学设备落后、更新缓慢,实训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技术相脱节等问题。要转变思想,改进教学内容,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思路引导下融入新的教学方法,构建开放式电工实训基地,根据实际情况分层次设计电工实训教学过程等。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教学目标是对一门课程授课要求的集中反映,是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及学生培养目标实现中所起作用的具体体现。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电工实训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对电工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巩固,是对电工基础知识的实践验证。因此,电工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般都会概括为“知、懂、会”三个字。所谓“知”,即让学生知道所训练项目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对项目所涉及知识的初步了解;所谓“懂”,即让学生对训练项目操作流程有较准确的把握,对操作项目的内在原理有一定的了解;所谓“会”,即要求学生能较独立的、安全的完成各项训练科目的基本操作。这样的培养目标固化了课程的知识结构,学生只能局限于掌握所训练的项目,对于课程的“职业化”改革和目前倡导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内容不够“职业化”

教学内容选取的恰当与否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基础。研究认为,目前电工实训课程内容设置存在两种现象。

一是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许多高职院校的电工实训定位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其教学内容延续着中专时期的几个老项目。对于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及创新意识激发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是电工实训课程太过专业化,高职院校相关研究人员在改革电工实训课程的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陈旧存在一致的看法,在设法调整的过程中,部分院校将电工实训课程按照维修电工的要求进行了改革,将电气行业领域最先进的技术、标准、工艺等作为了电工实训课程的授课内容,使得非强电专业学生无法很好的接受,偏离了该课程在此类专业中开设的意义。

(三)教学模式陈旧

传统的电工实训一般采用“口授+板书+挂图”的教学模式,理论灌输比例较重,实际操作部分采用演示和学生固定式模仿操作相结合,逐步达到“会-精-快”的训练要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的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对某个项目或某个实践领域的操作熟练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提升促进作用较小。

(四)教学环境落后

电工实训是一门相对枯燥的专业基础课,各高职院校对其发展的重视程度相对其他专业课程较小,导致一直以来教学环境的改善欠缺,设备也相对落后。另外,由于教学内容的固化和教学模式的陈旧,导致教学环境一直停留在原实验室的条件下进行,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先进教学软件的应用程度严重不够。上述条件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实训环境的闭塞导致对外交流的机会减少,服务企业的功能得不到有效施展,形成一种不良的循环。

根据当前企业需求,结合电工上岗证认证标准,深度改革电工实训环节,通过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环境等步骤,解决电工实训存在的问题,使该课程真正发挥其专业基础课的作用,同时也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企业。

二、课程改革

(一)教学目标明确化

高职电工实训是高职工科类(含电子、通信、电力、电气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高职第二学期电工基础授课结束,作为知识巩固、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确立和基本用电安全常识树立的重要环节。

对于上述工科专业学生,电工上岗证已经被确立为上岗的重要指标,因此,很多院校都会对学生在在校期间专门集中进行培训认证。其认证的目标可以概括如下:使学生获得一般电气类工作岗位必备的电气测量、电路连接及电动机和触电急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日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同时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环境整理整顿能力和安全生产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

该目标可分为三部分内容:即知识学习目标、技能训练目标和素质形成目标。对于知识目标的要求是学生能用相关知识描述问题;对于技能目标的要求是学生能使用工具完成常见技能任务;对于素质形成目标则是要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中逐渐养成符合素质要求的行为习惯。

目标与电工实训环节培养目标存在相互渗透的内容,因此,可以将两者进行结合,即电工实训环节可作为学生电工上岗证认证前培训的一部分。使学生在该环节结束后达到上岗证认证的要求,并能够直接参加认证。达到节省人力资源、节约培养成本、提高实训环节效率的目的。因此,该环节的教学目标可以进一步明确为:使学生具备一般电气类工作岗位必备的电工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基本用电安全常识及触电急救能力,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为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电工)资格认证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职业化

高职学生培养目标向职业化发展一直是社会和高校最为关注的课题,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根据对课程培养目标的研究和重新确立的要求,教学内容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其改革的方向应紧密结合电工上岗认证要求、结合各项能力培养目标及电工实训课程培养目标。改革按照项目化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如下:一是分析各知识点的布局,确定学习任务;二是根据各学习任务明确该任务的学习目标,细化各项技能训练内容、要求及方式,明确考核标准;三是明确各模块授课学时。

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充分考虑职业化,由于该课程是作为普通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因此内容不能过于专业化(电专业除外),但也不能停留在电工基础水平,介于两者之间,让学生在过程中不仅掌握电工基础知识,达到认证要求,还能较全面的了解用电的基本常识,让所学知识对接各类相关企业的基本职业要求,使学生学完后能够从事基本的电工工作。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按照电工课程理论知识由浅入深的结构层次,选取安全用电影视赏析、火灾消防演练、触电急救演练、室内照明电路安装、低压配电箱安装、三相异步电动机典型控制电路设计与安装等项目为载体进行内容编排,使学生达到电工上岗证认证的标准,并配备相应设计项目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模式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是各高职院校在各类课程中一直改革推进的方向。对于高职电工实训课程,既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采用一体化教学是较为合适的实现手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有一支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队伍共同完成,要求能充分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提炼和分配知识技能要点,合理设计项目任务,细化各任务实施步骤,并能在授课过程中掌控全局,以学生为主导进行引领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文列举“三相异步电动机典型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安装”项目的教学内容编排案例进一步说明该课程一体化授课的组织形式。

三相异步电动机典型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安装:

1.实训目的和要求

熟悉常用低压配电电器、低压控制电路的结构,能拆装、检修开关、按钮、交流接触器等低压电器。

能正确地将三相异步电动机接入电源并正确使用,能对电动机使用过程中一些数据进行测试。

能规范地进行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2.实训器材

(1)三相异步电动机1台;

(2)交流接触器2个;

(3)热继电器1个;

(4)熔断器5个;

(5)按钮3个;

(6)空气开关1个;

(7)导线、端子板等。

3.实训内容

一是熟悉电路元件。检查所需要的元器件的质量,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规定要求,否则应予以更换。对照电路图寻找并且熟悉电路的组成元件,在空白纸上按照比例画出以下元器件相对的安装位置,并且标明该元件在电路图上的代号:

(1)熔断器:FU1、FU2

(2)接触器:KM1、KM2

(3)热继电器:FR

(4)按钮:SB1、SB2、SB3

(5)空气开关:QS

(6)三相异步电动机:M

(7)端子板:XT

二是将学生分为5大组,每大组分为3小组,各小组分别负责接触器、热继电器、按钮3块电路的设计和连接。要求各大组能根据电路图,在控制板上安装所有的电器元件,元件排列要求合理、整齐、匀称、间距合理,元件紧固程度适当。

三是各小组根据负责电路图,进行布线。要求“横平竖直,直角弯线,少用导线少交叉,多线并拢紧贴安装板一起走。”严禁损伤线芯和导线绝缘;接点牢靠,不松动,不压绝缘层,不露铜过长等。

四是各大组将各分电路集合,形成完成的控制电路,要求仔细检查,尤其是各电路之间的衔接部分,更应反复查验。

五是经指导教师检查通电运行。

六是观察接触器KM对电路的影响。改变接触器KM1常闭常开触点的接线顺序,观察电动机的转动情况。改变KM1、KM2的位置,观察电动机转动情况。

七是热继电器FR的作用。撤除热继电器,观察电动机转动情况,并作比较。

八是观察按钮SB对电路的影响。改变SB1的接线顺序,观察电动机的转动变化。改变SB2的接线顺序,观察电动机的转动变化。改变SB3的接线顺序,观察电动机的转动变化。

九是各大组从以上变化中,任选1个,设置完成后,互相交换电路,找出故障所在,并记录在下表中:

参考文献

[1]任晓敏.关于高职院校电工实训教学问题的思考与探索[J].职教广角,2012(7-8).

[2]朱楠高职维修电工实训一体化教学初探[J].教育论丛,2012,(11).

[3]徐国华等.非电专业学生电工技能培训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4).

[4]叶莹电工实训教学的改革探索[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5]刘安宁.分层次教学在电工实训中的应用探索[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6]马丽娟,王平安.电工实训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6).

[7]王英群.“电工实训课”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浅谈[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