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8篇

时间:2024-01-04 15:11:23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继承;发展;人性观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089-02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其主张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力量以及美德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解读人,激发人的优秀品质与积极力量,从而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使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美好、更有意义。作为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方面“二战”以来消极的疾病心理学模式禁锢了心理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本主义理论也为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次重大变革,把人的本性与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极大地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人本主义的发展为积极心理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渊源。

1 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1.1 人性观上的继承与发展

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从人出发又归结到人,每一位心理学家都有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的限定概念,并以此作为研究工作的一项指针,一种人性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学研究的观点、证据的收集和解释,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刘华甚至提出,人性应该成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笔者深以为然,故而从人性观出发探讨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人性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大理论基础,人性观居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厦是在其人性观的基石上建立起来的。人本主义学家非常重视人性的研究,总体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人性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人性是人的内在本质,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性并不是一个静态固有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范畴;有机体内部有积极成长倾向,驱使着有机体向着完满发展,人性具有自主性、内发性、选择性、形成倾向和实现倾向的特点;人性中具有善良性、道德性、建设性、积极性、向上性、可信赖性的价值定向。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其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悲痛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自身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伤,也应该努力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治愈创伤,也要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实现其人生的价值。

无论是人本主义还是积极心理学都反对把人看作是受本能驱使的动物或被环境决定的有反应的有机体,反对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从各种心理疾病、行为拉回到对人自身的探索中来,人本主义提出人是有尊严、有价值、充满潜能的独特个体,认为人有积极成长的倾向,人可以自由选择、自我实现,使自身趋于完满,沿着这一思路,积极心理学进一步挖掘人的积极品质和优点,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幸福,帮助人们探索生活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最大的继承就是人性观的继承,他们先后举起了心理学研究人性的旗帜,使心理学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回归于人性的科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一起为人性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共同诠释了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都对人性有着积极乐观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人性观视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逻辑起点。

1.2 研究对象上的继承与发展

因为人本主义强调研究人的内在本质,研究人的尊严与价值,所以其坚持把健康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与此相似,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致力于使正常人生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所以其研究对象自然是普通人。

1.3 研究内容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弘扬人的尊严、价值,探索人的动机、愿望,提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可以进行自由选择。积极心理学也在努力构建一幅关于人类优秀品质、美德的宏伟蓝图,既研究人的积极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愉悦、满意、感激等,也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如兴趣、创造力、审美力等,除此之外,积极心理学还研究积极的机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共同的研究主题,两者都强调研究人的需要、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等。

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内容上表现出更为开放的视角。人本主义心理学一直把注意力集中于人自身,马斯洛建构了以似本能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实现思想体系,罗杰斯提出了自我理论和人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罗洛・梅主要探讨人的现时存在价值、自由选择,提出了存在本体论和存在人格理论。以存在主义与现象学为主要理论支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主体性与主观性,重视自由、价值、选择、责任、自我、潜能等方面的研究,其始终关注着人自身,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意义。而相比较而言,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就开放得多,其主要包括三个研究主题: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个体层面,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愉悦与积极体验、主观幸福感、个性、价值、兴趣、能力、成就与健康等;在群体与社会层面,积极心理学也致力于研究能够承载美好生活的社会构成――友情、婚姻、家庭、教育与宗教,它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自身的性格力量、美德,同时,它也跳出了个体自身,在更为广阔的社会与群体层面研究人类的幸福与生活的意义,更加重视社会环境的作用。因为积极心理学相信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可见,积极心理学也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好,同时重视对群体与社会机构的研究,重视人际关系,这一切不仅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关乎着人类的命运。

1.4 研究方法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其主要观点的理论根源,以现象学为方法论基础,以整体分析、现象学方法和个体特征研究法等为具体研究法。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促进了心理学方法论的变革,它反对方法中心主义,主张研究对象决定研究方法;反对科学主义,坚持科学方法与人文科学方法的统一;反对原子主义方法论,坚持整体分析法。诚然,人本主义提出的方法论构想是好的,但在实际中,其仍然过分强调主观经验的重要性,重视描述和经验性的分析,这是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推崇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过分强调内在的自我,过分强调理论假设、推演或类推而忽视实证研究,这就给人本主义打上了思辨哲学的印记。人本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甚至成为一种反实证主义倾向的心理学,从而走向了主流心理学的对立面,限制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相比之下,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表现出了十分包容的态度,它一方面继承了人本主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另一方面又不拒绝非实证研究方法,既用实验、测量和分析,也重视描述分析和存在分析。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就认为,获取有意义的证据可以有多种渠道,科学不应该只崇尚其中的一种渠道而忽视另外的渠道,科学的心理学可以从严谨的实验室实验中获取数据,也可以从对独特个体的个案研究、访谈,以及大众的普查,历史资料的分析等渠道中获得实证。积极心理学对研究方法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2 总结与展望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全新的东西,它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种发展与补充,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其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方面均表现出了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大的继承就是人性观的继承,它们都对人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共同诠释了人能够达到的境界。积极心理学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积极心理学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与方法,不断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

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等领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包括对幸福教育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等,在教学上主要是重视兴趣、积极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在管理层面有心理资本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力量和美德,致力于让每一个平凡的人能够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如果说人本主义追求的是人性的完满,重视生活中的高峰体验,那么,积极心理学便更贴近日常生活、服务生活,它倡挖掘自身的美好品德和性格优势,培养幸福力,让生活充实而富有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其实吸取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经验和教训,重视人的社会性与实践性;此外,其既吸收了科学主义心理学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又继承和发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与心理观取向,它吸收了两者的精华,它的理念必将影响整个心理学界,使心理学更加平衡,能够意识到消极与积极,还有消极与积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取向,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这个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一定会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科学的行动诠释与实践心理学,它必将引导人类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华.人性:建构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5):88-93.

[2]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元理论[M]//车文博文集(第八卷).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3.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篇2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延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从以往对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对比分析中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情绪体验,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培养与美好心灵的挖掘。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4.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大学生不合理认知。管理情绪要运用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情绪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时,更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调节情绪要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加强情绪智力的培养,积极的方法手段应对不良情绪,调整解决副性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关于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四、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积极性心理学;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在当今社会,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心里的培养。积极性心理学在高校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运用到研究和实践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发展成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才。

1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当中,有很多著名的心理学家去研究人的心里过程。某一学家指出在某种情况下,积极的完成一种任务,可以对人的兴趣产生不同种类的影响,可见积极性的心理学在人文教学当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在大多数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都是健康的,也不排除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心理承受压力比较敏感,没有方法得到宣泄,长时间处在了一个很低迷的边缘的这些种种现象,对此高校人员制定了合理的方法来改善这一现象。

在心里过程当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治疗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比如:心里问卷调查、一对一的专人咨询、整体性的进行心里演讲辅导等方式进行治疗。以上这些内容,相比之下,积极性心理学的治疗方法很实用,而且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在当今社会下,可能由于多种原因,会出现很多消极的情绪,这个时候就应该有新的理念去进行指导,所以积极性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 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辅导的可行性

2.1 二者思想的相近性

2.1.1 二者都包含人本主义的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心里学指导,高校指导要选择共同的特征去进行实施,学习其他心理学的优点,结合积极性心理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去实施。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效率,也加大了效果的体现,选择相近或者相同的因素来进行指导研究。

2.1.2 二者都强调群体系统的。整体性对于心理学研究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任何一种研究,都离不开整体性。在记性积极性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高校辅导人员要加大对整体的影响政策,要多方面多方位的去进行实施积极性心理学。在大多数情况下,整体的力量可以带动个体,可见群体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2.1.3 不管是哪种心理学的意义,相互之间都以健康的心里为重点培养目标。大学生都是祖国成长的栋梁,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大学生的付出与贡献。所以,要从大学生实施,帮助他们的心里能够健康的发展,也预防了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心里原因出现的自杀等现象,让我们的社会能够和谐健康的发展。

2.2 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积极性心理学的实施,不仅仅对高校大学生带来了理想的效果,而且也为社会中出现的大多数自杀,轻生的等多种不好的现象得到了减少。让大学生在积极性心理学的影响下,能感受到正能量,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有一个愉快的气氛。在实践与研究中,这种方式的实用性真的很强,也减少了成年人犯罪的概率,让社会能处在一个和谐的环境当中,可见,积极性心理学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3 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思想进行辅导

对于如何将积极心理学思想应用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下面将以大学生职业生涯例做具体阐述,现设计如下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团体名称:我的未来我做主团体目标:

(1)总目标:让成员认识自己,明确职业目标,开发成员自身潜能,促进成员积极乐观的生活。

(2)阶段性目标:团体形成(成员彼此熟悉、澄清团体期待、了解团体性质、形成团契约);进行辅导(运用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进行辅导);团体结束(巩固效果处理绪)。团体性质:同质的、结构的、发展性团体小组团体规模:12名大学生参加对象:10名有职业困惑的学生和2名榜样学生团体活动地点:环境可以影响成员的情绪体验,根据各单元的主题选择地点。方案设计及设计依据: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团体心理导是通过团体中友好关系的建立、消极情绪的对抗处理、榜样的模范学习、幸福的体验分享达到培养成员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应对方式、积极的人格品质,帮助成员解决实的发展性问题的目的。

(1)积极的情绪体验作为积极团体辅导的一块重点,首先,在团体成立初期,需要在成员明确团体规范后,通过叠罗汉、信任背摔等活动,营造一个安全信任、有凝聚力的团体氛围;其次,在团体各单元进行前,需要通过谁是超人、信任之旅等暖身活动,让成员有一种轻松、愉快的体验;最后,在团体进行过程中,需要体领导者对成员进行积极地情绪引导。

(2)积极的认知应对方式。在积极团辅方案设计的第二单元“认识自我”中,通过镜中的你我、天生我才等活动的进行,可以让成员从自我的角度、他人的角度对自己进行评价,使成员识自己,对自我重新定位。

(3)积极的人格品质和现实性的发展问题。在职业生涯积极团辅方案中,包含记录生命中值得感恩的事情、生命线、回到未来等环节目的是让成员学会以积极的视角去审视生活,激发成员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从而激励成员以积极的心态克服当下的困难、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

4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的意义

首先,这种方式的实施加大了学生的心里能力,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成员之间有了良好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好的社交场地,从而促进了成员在社会环境生活中能够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其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积极性心理学的实施带来了很多的乐趣,让每个大学生都乐在其中,愿意去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能用良好的心里素质去解决,达到了积极性心理学的效果。最后,通过积极性心理学不断的积累经验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高校辅导员会不断的进步改善,制定出合理的方法,让大学生的心理有所改善,争取改善每个人的心理,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帮助他们产生正确的价值观。

结束语

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加大对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地丰富自己,才能在教育事业中不断地辉煌。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里状态,正确的人生观,是国家所需要的。积极性心理学的实施,对整个国家来说意义重大。繁荣富强,是每个国家所期望的。所以,加大积极性心理学的实施,对我们未来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351.

[2]温金梅,张影侠,韦志中.团体心理教育的服务方向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7):46-48.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篇4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确立是规范和鼓励大学生行动的基础,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的制定要明确、组织要严密、计划要周到。总体目标必须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和科学性,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上的。此外,总体目标的建立应该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需要考虑到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范围。基于这种背景,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可表达为: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强化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2)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目标

在总目标的框架内,高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习进程制定分目标,包括发展性目标、适应性目标和矫治性目标三个层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解决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所面临的各种发展性问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在发展目标价阶段,重点需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开发他们的潜能,避免出现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在校期间能够充分发挥潜能和完善人格。适应性目标是指通过高校积极心理性健康教育,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培养他们各种社会适应能力和现实适应能力,掌握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适应性目标是目前我国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矫治性目标是,在部分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或疾病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矫治性目标面向的学生是小众,但其却是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组成部分之一。

2.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包括积极性原则、价值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三个方面。积极性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积极的价值观;关注和演技人行的积极方面,发现和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作出恰当的解释。心理健康的最直观变现是对幸福的追求、感受和满足,因此幸福是健康的内涵之一,价值性原则则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其核心价值是健康、和谐、幸福。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涉及到多个学科,渗透到德育、美育、体育、智育之中。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系统性、大学生发展环节和过程的系统性、高校环境和氛围与大学生成长关系的系统性。

3.丰富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在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助于学生消除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建立幸福、愉悦、乐观的心理状态。积极情绪体验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据有重要作用,积极情绪体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相当于拓展了大学生的心理资源;足够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在大学生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其建立健康的人格;增加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发展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2)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的特有的一种统合模式,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在成长过程中,自身总是存在各种潜质和能力,这些潜质和能力有时候需要外界的激发才能发挥出来作用。当外界的激发手段达到一定程度或时间时,个体内在的能力和潜力将变为一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这种习惯就形成了个性化的人格特质。因此,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或者积极的心理教育来激发。从这个视觉来看,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4.拓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的普及带来极其丰富的信息,进而对当前大学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冲击作用。网络中的多元化价值观和多样化思想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教育提出了诸多难题,也提供了众多的教育资源。因此科学合理的使用网络资源能够为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从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倾向、普及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与积极预防,因此大量的网络信息成为重要教育资源。常用的网络资源有:网络博客、QQ等在线沟通工具、主题论坛、专业网站等。

(2)科学设计教育课程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模式来看,多以矫治和疏导为主,是基于消极心理学基础的,这种教育方式对于消除障碍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足以达到开发潜能和积极体验的高度,因此需要在原有教育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革。首先,开设《幸福心理学》课程,培养大学生获得幸福的方法,以及培养他们保持长久幸福的心理状态;其次,开设《积极人格》课程,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最后,开设《潜能开发》课程,大学生潜能开发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层次目标。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篇5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其主张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力量以及美德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解读人,激发人的优秀品质与积极力量,从而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使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美好、更有意义。作为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方面“二战”以来消极的疾病心理学模式禁锢了心理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本主义理论也为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次重大变革,把人的本性与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极大地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人本主义的发展为积极心理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渊源。

1 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1.1 人性观上的继承与发展

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从人出发又归结到人,每一位心理学家都有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的限定概念,并以此作为研究工作的一项指针,一种人性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学研究的观点、证据的收集和解释,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刘华甚至提出,人性应该成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笔者深以为然,故而从人性观出发探讨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人性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大理论基础,人性观居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厦是在其人性观的基石上建立起来的。人本主义学家非常重视人性的研究,总体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人性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人性是人的内在本质,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性并不是一个静态固有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范畴;有机体内部有积极成长倾向,驱使着有机体向着完满发展,人性具有自主性、内发性、选择性、形成倾向和实现倾向的特点;人性中具有善良性、道德性、建设性、积极性、向上性、可信赖性的价值定向。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其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悲痛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自身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伤,也应该努力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治愈创伤,也要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实现其人生的价值。

无论是人本主义还是积极心理学都反对把人看作是受本能驱使的动物或被环境决定的有反应的有机体,反对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从各种心理疾病、行为拉回到对人自身的探索中来,人本主义提出人是有尊严、有价值、充满潜能的独特个体,认为人有积极成长的倾向,人可以自由选择、自我实现,使自身趋于完满,沿着这一思路,积极心理学进一步挖掘人的积极品质和优点,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幸福,帮助人们探索生活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最大的继承就是人性观的继承,他们先后举起了心理学研究人性的旗帜,使心理学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回归于人性的科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一起为人性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共同诠释了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都对人性有着积极乐观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人性观视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逻辑起点。

1.2 研究对象上的继承与发展

因为人本主义强调研究人的内在本质,研究人的尊严与价值,所以其坚持把健康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与此相似,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致力于使正常人生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所以其研究对象自然是普通人。

1.3 研究内容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弘扬人的尊严、价值,探索人的动机、愿望,提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可以进行自由选择。积极心理学也在努力构建一幅关于人类优秀品质、美德的宏伟蓝图,既研究人的积极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愉悦、满意、感激等,也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如兴趣、创造力、审美力等,除此之外,积极心理学还研究积极的机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共同的研究主题,两者都强调研究人的需要、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等。

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内容上表现出更为开放的视角。人本主义心理学一直把注意力集中于人自身,马斯洛建构了以似本能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实现思想体系,罗杰斯提出了自我理论和人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罗洛?梅主要探讨人的现时存在价值、自由选择,提出了存在本体论和存在人格理论。以存在主义与现象学为主要理论支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主体性与主观性,重视自由、价值、选择、责任、自我、潜能等方面的研究,其始终关注着人自身,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意义。而相比较而言,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就开放得多,其主要包括三个研究主题: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个体层面,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愉悦与积极体验、主观幸福感、个性、价值、兴趣、能力、成就与健康等;在群体与社会层面,积极心理学也致力于研究能够承载美好生活的社会构成――友情、婚姻、家庭、教育与宗教,它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自身的性格力量、美德,同时,它也跳出了个体自身,在更为广阔的社会与群体层面研究人类的幸福与生活的意义,更加重视社会环境的作用。因为积极心理学相信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可见,积极心理学也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好,同时重视对群体与社会机构的研究,重视人际关系,这一切不仅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关乎着人类的命运。

1.4 研究方法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其主要观点的理论根源,以现象学为方法论基础,以整体分析、现象学方法和个体特征研究法等为具体研究法。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促进了心理学方法论的变革,它反对方法中心主义,主张研究对象决定研究方法;反对科学主义,坚持科学方法与人文科学方法的统一;反对原子主义方法论,坚持整体分析法。诚然,人本主义提出的方法论构想是好的,但在实际中,其仍然过分强调主观经验的重要性,重视描述和经验性的分析,这是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推崇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过分强调内在的自我,过分强调理论假设、推演或类推而忽视实证研究,这就给人本主义打上了思辨哲学的印记。人本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甚至成为一种反实证主义倾向的心理学,从而走向了主流心理学的对立面,限制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相比之下,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表现出了十分包容的态度,它一方面继承了人本主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另一方面又不拒绝非实证研究方法,既用实验、测量和分析,也重视描述分析和存在分析。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就认为,获取有意义的证据可以有多种渠道,科学不应该只崇尚其中的一种渠道而忽视另外的渠道,科学的心理学可以从严谨的实验室实验中获取数据,也可以从对独特个体的个案研究、访谈,以及大众的普查,历史资料的分析等渠道中获得实证。积极心理学对研究方法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2 总结与展望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评价;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1-0004-03

近十多年来,西方心理学兴起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视点转移到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的科学,是一门促进人们幸福的科学。Seligman认为积极心理学是探究人类适应复杂社会的美好行为,关注构建人类的性格力量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修正了先前心理学发展的不平衡,强调心理学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构建人类的优秀品质,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平衡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现实背景

从1879年单独成为一门科学之日起,心理学就被赋予了三项使命:第一是心理疾病的治疗;第二是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第三是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治疗精神疾患和研究心理问题,以及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当时心理学家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的心理问题,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从负向、病理的角度来了解心理问题上,致使传统主流心理学被误认为是“病理心理学”、“消极心理学”。时至今日,这种“临床心理学家”的数量超过了其他专业人数的总和。

值得肯定的是,消极心理学发现了许多有效的诊疗方法,在许多心理问题的治疗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没有心理问题并不等于心理健康。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心理学产生了,积极心理学家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研究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强调人的价值,积极心理学把心理学长期被遗忘的两个使命重新提上了日程。

(二)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可以说是积极心理学的最早研究。后来随着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性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重新关注人类的积极层面,重视积极的心理活动。人本主义和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提出,为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心理学家对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视。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为了能跻身于主流的心理学领域,Seligman等人一开始否认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的关系。但从两者的理论主张上不难看出它们的渊源关系,两者几乎拥有相同的研究主题,都重视人的积极层面,如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马斯洛称为健康人格)等。

2002年以后,随着理论和研究的发展及深入,积极心理学改变了原来的态度,也开始承认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一定的渊源。另外,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也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来看,积极心理学在人类进程和潜力开发方面与建构主义心理学是相同的。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里,未来的大多数心理学家不应该是悲观的病理学者,而应该是积极建构人类精神的促进者和培养潜力开发的专业人士。另外,从建构主义心理学那里,积极心理学还学会了防止乐观偏向,即不盲目乐观,而把握现实性乐观的理念。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积极的情绪体验研究主要集中在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积极情绪体验,以及积极情绪与个体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上。以1967年Wanner发表《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心理学家开始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过近四十年的研究,幸福感研究已发展到多种理论框架的整合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Diener,他最早的观点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认知和情感的评价。2000年,Diener发现了先前的观点的不足,于是他修正了他的一些观点,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拥有的生活状态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所持的一种肯定态度。同时,他提出人的气质、人格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宏观条件如社会关系、经济健康状况与幸福感存在联系。近年来国内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研究的重点大都集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上,如生活事件、人格因素、金钱观念、文化、健康、社会支持以及信仰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快乐作为一种积极情绪体验,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很多研究者从认知、跨文化、人际关系、进化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他们比较了快乐的人与不快乐的人在社会信息加工上的不同,还有快乐与收入水平、亲密的人际关系、等的关系的研究,还有一些研究者从跨文化的和时代变迁(进化)的角度对快乐进行了研究。Buss从事物进化的角度指出,快乐既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更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同时提出了提高人的快乐程度的建议:有选择地控制一些心理机制 (不适应、嫉妒、竞争性选择等),而激活另一些心理机制(婚姻友谊、紧密的亲属关系、合作性联盟等),可以增加人们的快乐。快乐是影响人心理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模式。人类只有对其充分关注,才能真正改善人类自身的生活质量。

(二)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乐观、爱、工作能力、勇气、交往技能、美感、坚持不懈、宽容、创新、理想、灵性、天赋和智慧等。在积极的人格特质中,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性和乐观。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发展能作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Ryan认为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对个体的内在动机、社会性发展和幸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认知评价得以实现。

乐观也引起较多关注,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乐观的人总是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 Seligman在“习得性无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习得性乐观”的观点。Seligman等人的研究表明,乐观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人格特质,虽然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形成“习得性乐观” 。另外,Peterson通过研究乐观主义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他把乐观人格特质分为“现实性乐观人格”和“非现实性乐观人格”。在一定条件下,非现实性乐观人格对人的生活、健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容易使个体产生乐观偏差,忽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危险,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他人的风险小,盲目乐观而不现实。这样就产生了矛盾: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我们有比较好的主观感受。但Sandra和Schneider于2001年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因为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够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似乎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同时,这种对于“现实的乐观”的研究也是积极心理学的很好的注解: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三)积极的社会环境

积极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影响天才发展的外部条件。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环境,积极心理学把积极的社会环境分为积极的社会大环境,如建立使公民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的国家法律法规;还有积极的社会小环境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如同伴、老师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Kasser等人对18岁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母亲是冷酷、挑剔、爱控制人、不民主”的青少年更可能关注外部、实利的价值;而“母亲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个体则更有可能发展内在的价值。

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人的积极品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良好社会、积极社区和积极的组织对人积极品质的影响。在造就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及影响天才发展、创造力的体现、培养和发挥的环境因素上,许多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更多的是来自培养而非与生俱来,Sternberg等人认识到了积极的社会环境是人为创设的。他们依据创造性投资理论,提出了发展创造性潜能的策略,主要包括鼓励假设性的质问、允许含糊和不明确、容许犯错、鼓励他人对问题进行定义或重定义、对创造性的想法和产品进行奖励等策略。

三、积极心理学的评价和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1.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弥补了心理学知识体系的空档,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并不是相对立的,它使传统心理学长期被忽视的两个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视,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给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空间,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它使原来具有片面性的心理学变得更完整、更平衡。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引导人们实现自我、幸福生活、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心理学。它给心理学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使心理学致力于社会人变成正常人上升为使普通人过得更幸福。过去消极心理学作出了许多相当有价值的研究,但它在心理研究的方向上却出现了偏向,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正好修正了心理学研究发展的轨道。积极心理学使心理学的许多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的研究,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改变了过去人们总是认为心理学仅仅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

积极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高扬人性的积极性、建设性,它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这也是心理学的最终归宿,实际上,关注人性积极层面更有助于深刻理解人性。同时,它也批判了“消极心理学”的观点,如认为人要么由本能驱使要么由环境决定的消极、被动的人性观,把人喻为动物和机器。

2.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积极心理学兴起不久,它的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尽管积极心理学吸收了消极心理学中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人本主义的人文关怀和后现代建构主义的观点,但其最大的问题在于还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和成熟的操作模式。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和跨文化的研究。首先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导致它在其研究对象的取样上还不够全面,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另外,由于积极心理学兴起只有十几年,其发展的历史较短,到目前为止还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跨文化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还不是很成熟,具体表现为方法如何整合的问题,以及如何发展积极心理学研究技术等。目前积极心理学只涉及关于积极心理治疗的一些概括和笼统的理论,对于具体的操作和实证研究还有待更多的探索,其实积极心理治疗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但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很不成熟。积极心理学学科由于本身兴起历史的相对短暂性和复杂性,加上人类心理的多变性,如何吸取已取得的心理学成果来发展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也是积极心理学家不容忽视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积极心理学对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教育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教育实践中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而传统教育强调的教育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但在过去的时间里,教育者经常会碰到许多难解的困惑,当我们对学生进行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时,与之伴随的新的错误、问题和缺点又出现了或优点消失了,就像人的“好动”与“活泼”总是共存的。所以说,在对待有错误、问题和缺点的学生时,教育者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应该去认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面。

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里,教育不是给予过多的约束、控制,因为这样只会造就一批没有自己思想的盲目服从者、接受者,而是要创建一种积极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另外,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激发和强化所有人积极的人格特质,要求教育尽可能地建设一个积极的教学环境,当这种环境的激发和强化使学生的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

参考文献:

[1]Martin E.P.Seligman.Learned Optimism.New York:Alfred A.Knopf,Inc.,1998.137~173.

[2]Martin E.P.Seligman. 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14.

[3]Snyder C R,Lopez S J.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745~

750.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就业心理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74-02

当前,高校就业教育大多注重就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从而制约了高校就业教育成效,限制学生就业能力发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前途。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个体的发展潜力和美德,将关注点放在人本身所具有的积极的、建设性方面,主张发挥个体人格优势,利用积极个性优势力量帮助个体发挥自身潜力,从而获得美好生活。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阈,针对当前高校就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校就业心理教育的改革。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及教育理念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积极的情感体验。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专家任俊将积极的情感体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满意感、成就感等针对过去的积极体验。第二类是诸如快乐感、流畅感等此时此刻的积极情感体验。流畅感是指个体对于所感兴趣的事,在其中体会到的全身心投入的体验。它可以让人充满激情、富有创造力。第三类则是乐观、希望等对未来生活的积极体验。赛里格曼认为乐观是个体可以经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解释风格。乐观的人往往把消极事件解释为暂时的、内在的、特定的因素,而非普遍的、稳定的、内在的因素,使个体对未来充满希望。B.L.Fredrick于20世纪末提出了拓延―构建理论,认为诸如兴趣、快乐、自豪、满足以及爱等积极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增强和构建人的智力、体力以及社会协调性等认知、社会交往能力。经常体验积极情感的人,往往在判断、认知以及策略上与经常体验消极情感的人有区别。

2.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人格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正性的利己特征,主要指个体能够接受自我,具有生活目标和意义感,能够积极应对环境的挑战,感受到个人独立。其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即能够获得重要他人的支持,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并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感到满意。研究发现,诸如乐观等积极的个性特征有助于个体在生活中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生活困境的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压力情景。

3.积极的社会组织。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品质的形成与发挥,与社会大背景密切联系,个人的道德、素质和行为,必须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进行考虑。因此,构建积极的社会、社区和组织,能够有效促进个人美德和个性的积极力量的发挥。积极的社会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塑造着个人素质,诸如社会文化规范、社会成员关系以及家庭背景,在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个性特征形成中影响巨大。在某种程度上,积极的社会组织起着保障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的就业心理教育理念。具体如下:

1.重视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对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在就业教育理念上,积极心理学重视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对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个体在生活中经常体验到满意感、成就感和快乐感,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任务时体验到流畅感,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的个体,其智力水平、判断能力以及应对挫折的策略往往与经常体验消极情感的人不一样。因此,高校就业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就业教育课程中引入情感教育,重视情景教育和活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教育中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同时也能拓展简历制作、面试等就业技能的提高。

2.注重学生积极的个性特征对自身弱点的克服力量。积极心理学的就业教育理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弱点,就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挥个体原本的优势个性特征,用人格的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而非关注对自身缺陷的修改。在就业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乐观的个性特征,提高对学生理解关注的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感。就业心理教育需要重视培养和发现学生积极的人格力量和心态,重视学生美德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关注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在团队中合作。而这些在与办事能力密切结合的优势特征,也契合了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3.关注构建积极的社会组织对教育效果的保障作用。关注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培养的就业心理教育理念,不能脱离社会和校园这种大环境,必须通过高校积极的组织和校园氛围来实现。构建积极的社会组织,一方面,需要整个社会重视构建和谐的就业氛围,进一步发挥人才市场的作用,不仅有针对性地提供岗位给当代大学生,还需要提供增强就业积极情感体验和发挥就业优势人格力量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给就业教育的教师进行统一培训,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生命教育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需要建立专门的学生组织,致力于帮助学生探索就业目标,切实提高专业技能,提升就业信心。

二、我国高校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专业技能教育,轻就业心理教育。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加,加之经济下行的压力,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时出现焦虑失眠等身心失调的现象,就业心理教育刻不容缓。但是,传统的就业教育往往忽视就业心理教育这一环节,而侧重于做简历、面试技能辅导以及专业技能教育等。

(二)重传统授课方式,轻情感体验环节。当前,我国就业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仍然偏重于就业观及职业道德等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则依赖于传统的讲授法。很多高校会在大二的时候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提交职业规划书作为期末考核内容,大四的时候进行就业形势教育,指а生做简历并进行模拟招聘。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但仍然缺少社会调查、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对于就业心理教育,也以传统讲授为主,缺乏情景体验等针对情感教育的教学方式,不足以促进学生就业情感体验、内化知识和切实提高就业能力。

(三)重课堂教学效果,轻课外活动组织。高校就业教育普遍呈现重视课堂教学效果,而轻视课外活动组织的现象。一方面,高校专门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建立就业教育教研室,要求就业指导课老师进行统一备课,加大对就业教育教师的指导,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就业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高校还未能构建完备的学生组织,促进就业活动在校园的大力开展,甚至有教师认为在高校大力倡导就业教育,会增强学生的功利性思想,削弱高校学术研究的纯粹性。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个人能力的形成、情感体验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完备的校园组织、大学生就业社团的建立,能够在全校形成关注就业能力提升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体验就业成功或失败的情景,充实学生的就业体验,促进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弥补课堂教学偏重知识传授的不足。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的高校就业心理教育改革方向

(一)增强积极体验,树立就业自信心。根据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当今高校就业教育改革必须坚持重视大学生积极体验,增加大学生就业愉悦感,提高就业自信心的方向。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普遍对毕业后的就业有恐惧心理,大多数毕业生所找到的工作往往是专业不对口的,使得高校专业技能教育不足以提高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信心。在就业心理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积极的体验,重视学生在就业教育中自我成长的经验,同时加大实践体验教学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积极的就业体验;密切结合就业现实情境,让学生做自己就业教育的老师;不要求学生记住就业理论和具体的就业技巧,而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积极情绪,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促进大学生就业认知,扩展大学生就业能力,掌握就业挫折应对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水平。

(二)发掘积极个性,促进就业能力提升。积极的个性特征教育理论认为,高校就业心理应该关注如何将大学生的优势人格发掘出来,让学生成为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卓越的人,这正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品格要求。积极心理学认为优势个性特征和美德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缺陷,帮助个体克服缺点,从而帮助个体在就业上走向成功,最终发挥个体潜能,收获美满幸福的生活。在就业中,发掘和培养大学生的优势,能够提升大学生应对挫折和压力的措施。在就业心理教育中,塑造和发掘学生优势个性特征的实践途径在于增强学生某方面的积极情感体验。同时,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中运用积极的人格理论来塑造学生的优势个性特征,对此,积极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的建议,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构建积极系统,加强就业保障力量。积极心理学认为,高校就业心理教育,必须重视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组成良好的支持系统,有助于大学生在就业教育中体会积极的情感,发掘个性优势,充分发挥人格的力量。建立组织良好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系统,需要三方给予重视,发挥合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因此,要倡导社会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立专门的组织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就业,同时给予切实的就业指导教育。高校在建立专门的机构的同时,要大力支持与就业有关的学生社团建立,促进各行各业的职业协会在校园开展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中进行探索。家庭要关心理解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支持大学生自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不要对子女给予过高的期望,指导不要过于具体,切忌强烈要求子女一定要从事某行业,达到某工资标准。建立起以课堂教学为引领,校园社团为练兵场,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融为一体的多元就业心理教育指导体系。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54-265

[2]Fredrick B.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

[3]王林召.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

[4]李群,岳晓东.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以《大学生就业指导》为例[J].裸程・教材・教法,2011(8)

[5]张慈,刘晓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生积极人格塑造的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4)

[6]裴利华.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23)

【基金项目】嘉应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JYJG20150220);嘉应学院人文社科学思政专项一般项目(2015ZSY03)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篇8

相关热搜:心理学  心理学教育  心理学分析

1心理弹性与积极心理学内涵的相通性

    1.1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E.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与定位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sychology);Seligman与Csikzentmih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1]”。Seligman博士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2]。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人类的这些积极力量与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强调心理学的发展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和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二者相互促进。

1.2心理弹性的涵义

国外研究者对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定义各有侧重,可以归为三类:(1)结果性定义:着重从发展结果来定义心理弹性。研究者认为个体即使在严重威胁下,心理弹性仍能使个体产生发展顺利、适应较好等结果的一类现象。(2)能力性定义:把心理弹性看成是个体的能力、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某种特征。研究者认为心理弹性可以使个体能够承受较大的破坏性环境变化,并产生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反应;使个体更快地从消极经历中得到恢复,并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的环境。(3)过程性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动态地变化发展过程。研究者认为心理弹性是使个体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它生活压力事件时产生良好适应的过程,它意味着个体从困境中走出。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研究角度给心理弹性下了不同的定义,总的来说,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都认同心理弹性的两个操作性定义要素:(1)个体遭遇逆境;(2)个体成功应对(或适应良好)。

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弹性都强调个体的内在力量。其中,积极心理学重点在于个体的积极力量与优秀品质,心理弹性重点在于良好适应,个体的积极力量与优秀品质将有效提高个体的良好适应性。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弹性本质有其相通性,因而,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培养个体的积极性层面来研究其心理弹性。

2培养积极心态,增强心理弹性

2.1积极心理学的主张与主要理论研究

自从1997年Seligmen提出“积极心理学”思想至今,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这一领域,进而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应对普通人怎样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怎样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它强调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阔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与能力。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应对个体缺陷、损伤、伤害进行研究,也应对个体力量、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积极心理学应致力于帮助一般人生活得更加健康、美好,增进人类的幸福;它应把所有人而不仅是少部分的问题人,尽可能地发展到一个他潜在的理想状态。因此,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虽然还不能算做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心理学革命,但它确实是心理学和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现状的一种实践要求,这种要求反映了当代社会人类的真正需要,因而它仍然值得我们给予高度关注。

积极心理学是面向普通人群的科学,它的研究主题包括三个方面:积极的体验(ositiveexerience);积极的个人特质(ositivetrait);积极的社会环境(ositivecommunity)。这些研究中有许多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有较强的相关性。第积极的体验,主要指积极的主观体验。首先是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它以1967年WannerWilson发表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开始的标志经过近四十年的研究,幸福感研究已发展到多种理论框架的整合。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D.M.Buss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认为快乐不但是人类所追求的目标,而且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机制;并提出建议如何提高人的快乐程度:有选择地控制一些心理机制(不适应、嫉妒、竞争性选择等),而激活另一些心理机制(婚姻、友谊、紧密的亲属关系、合作性联盟等)可以增加人们的快乐'快乐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选择与行为方式;人类只有充分关注它,才能更好地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第二.积极的人格特质,对个人成长,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心理品质。自我决定是这一层面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研究了24种积极个人特质,包括乐观、爱、交往技巧、美德、工作能力、感受力、创造力、天赋、灵性、宽容、毅力、勇气、防御机制、智慧、关注未来、自决等,这些特质许多早期都被研究过,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关研究又蓬勃发展起来[1]。积极心理学研究者指出增强个体积极情绪体验是培养个体积极特质的良好方法之一。第三.积极的社会环境,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不同经验是在不同环境中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一个人良好地适应环境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社会支持、文化良好、潜能深厚的家庭影响等研究能够支持和发展个体的能力与长处。其各种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条件、语言环境等。家长、教师、各级领导人,都希望知道如何建设有利的环境条件,如何培养出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下一代。

当个体周围环境提供了最优的支持时,他最可能拥有良好的心身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个体易于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Kasser等人对18岁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母亲是冷酷、挑剔、爱控制人、不民主”的青少年更可能关注外部、实利的价值;而“母亲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个体则更有可能发展内在的价值。因而,积极心理学强调综合考察个体的积极品质与环境适应的关系,以及良好社会环境和积极的组织对个体积极品质的影响。

2.2心理弹性的心理机制与其保护性因素

心理弹性的心理机制,指当个体面临挫折或逆境时,保护性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Rutter于1990年提出了心理弹性的四种作用机制:(1)减少危险的影响,或者较少暴露于危险的机会来调节危险因素,使其对个体的消极影响减低。(2)减少由于长期的危险因素而产生的负性连锁反应。(3)提高个体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4)为个体获取资源或为个体完成生命中的重要转折而创造机会。

从Rutter的理论分析,心理弹性不是静态的过程,其心理机制的产生是利用个体力量与环境资源,打破消极地负性连锁反应,从而使个体更有能力面对挫折或逆境。个体有了力量与环境这些弹性因素,在面临不利情境时,他们就有了更多的心理能量去应对,使心理弹性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研究表明,对弹性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是保护性因素的形成。保护性因素是能减少不利情境对个体消极影响的因素,与危险因素相对应。它包含内部保护性因素和外部保护性因素。内部保护性因素包括天生特质、能力、技能以及自我观念等。外部保护性因素主要指家庭保护性因素和社会保护性因素。曾守锤、李其维综合各类研究将儿童的弹性变量分为三部分:(1)平均的智力水平、婴儿期气质良好、社会技能高、年龄(小)、性别(青少年期前为女,青少年期为男)、移情(fellingsofemathy)、内控制点、有吸引力、计划能力、对弹性的自我界定、对经历的认知情感加工。(2)家庭因素:和谐的父母关系,良好的经济状况,热心、支持的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良好的亲子关系。(3)家庭以外的因素:社会支持系统(亲戚、社会团体、国家的物质和情感支持、代为照顾儿童的人数),成功的学校经验。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心理弹性,培养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提高心理弹性、增强社会适应性;同时,以积极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促进个体成长。

3总结与展望

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弹性使人们认识到人性积极的方面,重视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乐观的态度与面对挫折时的弹性应该是个体保持健康、平衡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第一,发现个体的积极性。积极情绪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人积极乐观的方面,那么在生活学习中,家庭与社会就应该发现个体积极乐观的品质,认识到个体积极向上的一面。发现个体积极乐观的天性,是发展个体心理弹性的第一步。第二,培养个体的积极性。借助个体表现优秀的方面,积极引导,让其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借助其优点与兴趣,鼓励其战胜困难。“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培养个体的积极性,形成心理弹性,要从小事开始。让个体养成勇敢面对困难,善于利用自身优势独立解决问题。第三,正确认识个体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每一个体都有其积极性与主动性,但要客观认识与引导个体的主动性。在面对挫折或困境时,个体不仅需要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同样需要外界的鼓励与帮助。个体需要从逆境与挫折中看到希望,从容坦然地应对。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