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8篇

时间:2024-01-05 14:51:21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篇1

关键词:输入型通货膨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一、 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

输入型通货膨胀(Imported Inflation),又称斯勘的纳维亚小国型通货膨胀,是我国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基本定性。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其理论依据是价格上涨后的国际大宗商品通过商品的进口输入到国内,引起国内通货膨胀的产生。输入型通货膨胀与开放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开放的程度越大,发生的概率越大。

当前,主流的观点认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有两个渠道,国际贸易渠道和资本流入渠道。国际上将输入型通货膨胀分为两大类:国际通货膨胀结构论和国际通货膨胀货币论。

在国际贸易渠道中,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为:1、国际市场上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国内的进口价格上升, 各部门生产成本和产品定价也随之上升, 进而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 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2、当国外存在通货膨胀时, 国外商品价格上涨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加大, 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从而我国国内货币供给增加, 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3、国外出现通货膨胀,造成外币相对于人民币的贬值, 人民币的升值会造成对国外商品需求的增加, 这种需求也会增加本国商品的消费需求, 最终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从而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在资本流入角度下,我国出口的长期过快增长, 外国资本的过多输入和过多的国内投机活动, 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直接造成我国货币量的大幅增加, 货币的供给增加造成了通货膨胀。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双顺差, 外汇储备过多, 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 而我国实施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所以,为了维持汇率稳定, 央行必须买进外汇, 抛出人民币, 货币的供给进一步增加,导致了通货膨胀的持续存在。

二、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质疑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写到。货币数量论使得我们同意,货币量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所以,从货币主义角度上看,输入型通货膨胀是个假说。

首先,从理论上看,输入型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我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是国际商品价格的升高,即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直接引起了成本推动型型通货膨胀。但是根据理论,进口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前提是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而我国虽然进口量很大,但是相比于我国的生产总量,依然达不到这个前提假设。因此,即便国外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进口成本增加,也不可能引起我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升高。

其次,根据经济学原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基于成本因素螺旋性上涨而形成的。而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供给是不变的,不存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伤害国内经济的发展并且控制通货膨胀,只能使用财政政策进行调节,完全不需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就我国而言,如果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能够成立,那么完全不需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只需通过财政性补贴政策,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进行价格管理,就能避免偶然的国际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的冲击。然而,自2010年以来,管理层没有采用财政性政策,而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说明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再次,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但国际商品的价格变化是波动的,有涨有跌,因此它并不是推动我国通货膨胀的持续因素。衡量通货膨胀的最重要指标:消费价格指数,是个拉氏指数,即用一篮子固定产品计算的价格指数。因此,国际商品偶然的价格变化通过市场传导机制使我国部分产品价格升高,通过一篮子产品的价格加权平均,也不会引起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大幅升高。以国际油价为例,浙江大学巫金、章华在《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来自何方》一文中,从美元本位制这一货币体系出发,研究其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引入相对货币供应量、相对利率、美元名义汇率、国际油价和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五个变量,建立VAR模型,得出了以下结论:美元货币供应量和美元利率都对我国通货膨胀造成了影响。汇率和国际油价对国内通货膨胀虽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

三、实证分析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36个月的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国际平均原油价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

回归方程:Y=B+B1X1+B2X2+B3X3+E

因变量Y: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变量X1:国际月平均原油价格。 X2:滞后一期的国际月平均原油价格。X3:滞后两期的国际月平均原油价格。 B为常数项,B1、B2、B3分别是X1、X2、X3的系数,E为误差项。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变量的系数B1、B2、B3的T值都不大,说明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因素都不大。而且该回归模型的F值只有0.771,数值太小,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不高。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国际原油价格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升高对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不大,证明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不是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也说明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是不成立的。(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注: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苏明政, 张庆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效汇率与输入型通货膨胀――基于国际贸易视阈下的状态空间模型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3).

[2]崔丹,崔正强.开放经济体的输入型通货膨胀问题――从资本流入角度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9).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篇2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研究综述

    通货膨胀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任务。理论界对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一研究进行综述。

    一、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

    1.“流动性过剩说”。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通常被理解为货币发行过多,也就是“钱多”。长期以来,不少经济学家一直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更严格的说是纸币现象,即当纸币发行超过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购买力将会下降,纸币购买力下降推动货币加速流通,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王海峰在《规避通胀风险须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中提出中国通胀压力与国内流动性过剩有一定关系。他在文章中说,货币供给大于实体经济需求是通货膨胀压力剧增的根本原因。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一文提出,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发行过快,导致市场上通胀反应过快[1]。

    2.“成本推动说”。当前许多经济学家把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归于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刘世锦在《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提出,从整个宏观面上,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成本推动的压力趋于加大。具体地看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第二,部分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离市场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的价格扭曲的状况还普遍存在;第三,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中国未来将在较长时期面临着要素成本持续的上升的压力,这是推动中国目前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对付的要素[2]。

    前任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同样提出中国当前面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这个成本推动包括了劳动力的成本必须上升以及中国现在资源的价格是世界的“洼地”,必须对其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2]。

    张平和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资产重估引致的资产价格膨胀传导到了实体部门,推高了可贸易工业部门的成本。其次,农业部门的成本也不断提高,导致一些农产品价格走高。再次,第三产业也积累了大量的“价格压抑”。这一潜在的压力是未来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3]。

    3.“需求拉动说”。面对物价的上涨,许多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归于对有限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从而促使了物价的上涨。王建在《通胀是长期的,反通胀要触及深层次矛盾》一文中,提出在中国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自新世纪以来进入到拐点,单产增长率呈停滞状态,但工业化与城市化占地仍在持续,人均收入的增长也不断提升着人均食品消费水平,由此导致了食品供求缺口被拉开与拉大。这样食品的需求带动的物价压力在长期内就不是趋于缓和,而是趋于严重,通胀也就会长期化。

    4.“二元结构说”。当前中国部分行业比较热,产品供不应求,部分行业却比较冷,产能过剩,过冷过热同时并存,过冷行业由于发展困难,大量资金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导致过冷部门的生产减少、供给失衡,过热部门出现泡沫。

    着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二元经济环境,过热和过冷部门同时存在。过冷部门主要是制造业,也包括猪肉生产、矿泉水生产等部门。由于大量资源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由此造成通货膨胀[4]。

    5.“混合因素说”。面对中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经济学家刘伟在《供求失衡的特点与通货膨胀的治理》一文中提出影响当前通货膨胀的两大因素,具体来讲,需求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过快、银行流动性过多和国际收支失衡等,供给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市场化进程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增长因素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看发展要素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

    张曙光在《中国进入中度通货膨胀时期》一文中指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输入性通货膨胀,即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国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一些进口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又有需求方面、供给方面、结构性通货膨胀方面[5]。

    6.“价格管制说”。当前物价上涨,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既有间接的货币政策,也有直接的价格管制,从而来控制价格上涨,然而,在大家都肯定这些政策的正面效应,中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正是政府采取的价格管制政策,才促使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打折。周其仁在《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提出,实行价格管制会产生一个打击生产的效果,而这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是不利的[6]。

    同样易宪容在《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中也提出:“从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来看,价格上涨往往与权力远近有关,越是靠近权利的产品,其上涨时间就越早,上涨的速度也就越快。比如,这一轮的价格上涨就是从房价开始,就是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7]

    7.“GDP增长说”。最近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8]在《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中提出GDP的增长是决定通胀的最主要因素计量结果表明: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上升;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效果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国际利率变化对国内物价有影响;全球流动性的转化因央行的有效对冲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综合而言,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9]。

    蔡昉在《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一文中提出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即“伴随着高速经济增长,城乡就业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城乡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显着增加……而中低收入家庭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较高的恩格尔系数,……导致了食品价格上涨的需求因素”[10]。

    8.“财政分权说”。尚长风、许煜、王成思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与通货膨胀:机制和影响》一文提出,中国政府的财政分权导致了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他们说中国政府对中国国有企业补贴,有三条路,其一是财政补贴,其二是国有银行低成本贷款,其三是直接发行货币,在实践过程中,第一、二条路走不通,只能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补贴国有经济,导致通货膨胀。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1.第一种观点是通过增加商品供应来缓解当前通货膨胀。张平、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面对双膨胀的挑战(资产膨胀、通货膨胀),必须进一步作出恰当和配套的宏观选择,既要抑制资产部门的膨胀,又要激励实体部门投资的欲望,从而供给增加,抑制通货膨胀[3]。

    2.第二种观点是通过回收市场多余的流动性来缓解通货膨胀。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里提出,要回收1 500亿的钞票,并提出回收的具体建议。林毅夫在《2008:高速增长的调控之道》一文中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必须要“货币紧一点,物价要松一点”,“货币供应一定要控制住”[11],可见作者是希望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3.第三种观点是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抵御通货膨胀。刘世锦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抵御成本上升的最重要手段,而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来源就是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12]。

    4.第四种观点是通过多种手段来遏制通货膨胀。许善达在《本轮通货的特点及应对之策》中提出,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很多,但重点是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货币政策,通过包括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发行票据等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第二是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供给,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第三是调控物价,通过行政手段控制物价上涨。

    5.第五种观点是通过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提出当前形势除了密切注视外部冲击对国内通胀的影响,但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膨胀仍是抑制通胀的关键。其提出对物价上涨影响最大的是GDP,因此利用如何各类政策工具控制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上升,防止经济增长过快,仍将是抑制通胀的根本途径。

    同样尚长风、许煜、王成思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要控制总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并提出要改变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降低总需求[13]。

    6.第六种观点是通过改变公众的心理预期来抑制通货膨胀。张晓晶在《五大因素决定不会爆发全面通胀》中提出要治理通货膨胀,要从心理方面着手,影响公众的价格预期,从而达到通货膨胀的效果[14]。

    参考文献:

    [1] 张五常.中国的通货膨胀[N].经济学消息报,2008-02-01.

    [2] 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J].新华文摘,2008,(10):42.

    [3] 张平,王宏淼.“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J].2008,(6):44.

    [4] 大中华经济.郎咸平:二元经济是通胀根源[EB/OL].星岛环球网,2008-05-13.

    [5] http://www.50forum.org.cn/Articledetail.asp?ArticleID=3294.

    [6] 周其仁.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N].经济学消息报,2008-05-16.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研究综述

通货膨胀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任务。理论界对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一研究进行综述。

一、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

1.“流动性过剩说”。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通常被理解为货币发行过多,也就是“钱多”。长期以来,不少经济学家一直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更严格的说是纸币现象,即当纸币发行超过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购买力将会下降,纸币购买力下降推动货币加速流通,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王海峰在《规避通胀风险须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中提出中国通胀压力与国内流动性过剩有一定关系。他在文章中说,货币供给大于实体经济需求是通货膨胀压力剧增的根本原因。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一文提出,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发行过快,导致市场上通胀反应过快[1]。

2.“成本推动说”。当前许多经济学家把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归于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刘世锦在《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提出,从整个宏观面上,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成本推动的压力趋于加大。具体地看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第二,部分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离市场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的价格扭曲的状况还普遍存在;第三,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中国未来将在较长时期面临着要素成本持续的上升的压力,这是推动中国目前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对付的要素[2]。

前任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同样提出中国当前面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这个成本推动包括了劳动力的成本必须上升以及中国现在资源的价格是世界的“洼地”,必须对其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2]。

张平和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资产重估引致的资产价格膨胀传导到了实体部门,推高了可贸易工业部门的成本。其次,农业部门的成本也不断提高,导致一些农产品价格走高。再次,第三产业也积累了大量的“价格压抑”。这一潜在的压力是未来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3]。

3.“需求拉动说”。面对物价的上涨,许多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归于对有限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从而促使了物价的上涨。王建在《通胀是长期的,反通胀要触及深层次矛盾》一文中,提出在中国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自新世纪以来进入到拐点,单产增长率呈停滞状态,但工业化与城市化占地仍在持续,人均收入的增长也不断提升着人均食品消费水平,由此导致了食品供求缺口被拉开与拉大。这样食品的需求带动的物价压力在长期内就不是趋于缓和,而是趋于严重,通胀也就会长期化。

4.“二元结构说”。当前中国部分行业比较热,产品供不应求,部分行业却比较冷,产能过剩,过冷过热同时并存,过冷行业由于发展困难,大量资金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导致过冷部门的生产减少、供给失衡,过热部门出现泡沫。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二元经济环境,过热和过冷部门同时存在。过冷部门主要是制造业,也包括猪肉生产、矿泉水生产等部门。由于大量资源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由此造成通货膨胀[4]。

5.“混合因素说”。面对中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经济学家刘伟在《供求失衡的特点与通货膨胀的治理》一文中提出影响当前通货膨胀的两大因素,具体来讲,需求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过快、银行流动性过多和国际收支失衡等,供给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市场化进程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增长因素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看发展要素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

张曙光在《中国进入中度通货膨胀时期》一文中指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输入性通货膨胀,即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国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一些进口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又有需求方面、供给方面、结构性通货膨胀方面[5]。

6.“价格管制说”。当前物价上涨,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既有间接的货币政策,也有直接的价格管制,从而来控制价格上涨,然而,在大家都肯定这些政策的正面效应,中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正是政府采取的价格管制政策,才促使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打折。周其仁在《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提出,实行价格管制会产生一个打击生产的效果,而这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是不利的[6]。

同样易宪容在《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中也提出:“从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来看,价格上涨往往与权力远近有关,越是靠近权利的产品,其上涨时间就越早,上涨的速度也就越快。比如,这一轮的价格上涨就是从房价开始,就是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7]

7.“gdp增长说”。最近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8]在《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中提出gdp的增长是决定通胀的最主要因素计量结果表明: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上升;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效果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国际利率变化对国内物价有影响;全球流动性的转化因央行的有效对冲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综合而言,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9]。

蔡昉在《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一文中提出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即“伴随着高速经济增长,城乡就业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城乡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显著增加……而中低收入家庭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较高的恩格尔系数,……导致了食品价格上涨的需求因素”[10]。

8.“财政分权说”。尚长风、许煜、王成思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与通货膨胀:机制和影响》一文提出,中国政府的财政分权导致了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他们说中国政府对中国国有企业补贴,有三条路,其一是财政补贴,其二是国有银行低成本贷款,其三是直接发行货币,在实践过程中,第一、二条路走不通,只能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补贴国有经济,导致通货膨胀。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1.第一种观点是通过增加商品供应来缓解当前通货膨胀。张平、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面对双膨胀的挑战(资产膨胀、通货膨胀),必须进一步作出恰当和配套的宏观选择,既要抑制资产部门的膨胀,又要激励实体部门投资的欲望,从而供给增加,抑制通货膨胀[3]。

2.第二种观点是通过回收市场多余的流动性来缓解通货膨胀。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里提出,要回收1 500亿的钞票,并提出回收的具体建议。林毅夫在《2008:高速增长的调控之道》一文中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必须要“货币紧一点,物价要松一点”,“货币供应一定要控制住”[11],可见作者是希望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3.第三种观点是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抵御通货膨胀。刘世锦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抵御成本上升的最重要手段,而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来源就是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12]。

4.第四种观点是通过多种手段来遏制通货膨胀。许善达在《本轮通货的特点及应对之策》中提出,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很多,但重点是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货币政策,通过包括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发行票据等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第二是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供给,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第三是调控物价,通过行政手段控制物价上涨。

5.第五种观点是通过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提出当前形势除了密切注视外部冲击对国内通胀的影响,但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膨胀仍是抑制通胀的关键。其提出对物价上涨影响最大的是gdp,因此利用如何各类政策工具控制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上升,防止经济增长过快,仍将是抑制通胀的根本途径。

同样尚长风、许煜、王成思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要控制总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并提出要改变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降低总需求[13]。

6.第六种观点是通过改变公众的心理预期来抑制通货膨胀。张晓晶在《五大因素决定不会爆发全面通胀》中提出要治理通货膨胀,要从心理方面着手,影响公众的价格预期,从而达到通货膨胀的效果[14]。

参考文献:

[1] 张五常.中国的通货膨胀[n].经济学消息报,2008-02-01.

[2] 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j].新华文摘,2008,(10):42.

[3] 张平,王宏淼.“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j].2008,(6):44.

[4] 大中华经济.郎咸平:二元经济是通胀根源[eb/ol].星岛环球网,2008-05-13.

[5] .cn/articledetail.asp?articleid=3294.

[6] 周其仁.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n].经济学消息报,2008-05-16.

[7] 易宪容.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j].国民经济管理,2008,(4):101.

[8] 负责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平,刘霞辉,张晓晶.

[9]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8,(5):4.

[10] 蔡昉.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j].宏观经济研究,2008,(5):3.

[11] 林毅夫,等.2008:高速增长下的调控之道[j].新华文摘,2008,(10):46.

[12] 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j].新华文摘,2008,(10):41.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篇4

【关键词】通货膨胀 成因分析

一、国内外学者对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

通货膨胀历来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不仅是国内外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更是我国政府和货币当局制定现阶段财政、货币政策的关键。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众说纷纭,涉及的相关因素也非常多,主要包括:经济增长、流动性过剩、信贷投放、外汇储备、对外贸易顺差额、热钱、国内外能源价格、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炽热、汇率、利率、社会大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等因素。

二、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发行量过大。市场对货币的实际需求小于流通货币的发行量,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关键是减少货币的发行量。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较大就会产生通货膨胀的问题。如果保证稳定的供给货币,就能一定程度上保证物价的稳定;相反,如果货币的供给突然增大,破坏了原来的稳定,物价势必增长。如若长期如此就会产生通货膨胀的问题。为了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货币的发行量大比例增加,如今又面临国际汇率的调整。这些都是我国货币贬值的原因,结果就是导致我国形成了通货膨胀。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重投资轻消费,导致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轮固定资产投资高潮持续了六年之久,是因为一些行业成本较低,利润较大,并且资金流动性较大,这些条件为投资提供了资金,产生了投资的动力。投资和PPI息息相关。投资的增加导致原材料、能源的需求大于供给,相关的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同时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我国内需较弱,一直以来大量的商品出口,增加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国际经济市场的依赖性,还使原本就存在的贸易顺差加大,大量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机构贷款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为显著。金融机构贷款增加,即信贷规模扩大,使得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这可能导致货币供给大于市场实际经济需求,进而导致通货膨胀。当经济增长过热或偏快时,政府可能会出台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限制信贷规模,而这也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

(2)货币发行量增加助推通货膨胀。由于货币乘数效应,货币发行量增加将会直接影响货币的供应量,当货币供应量大于市场实际需求时,同样将引发通货膨胀。同时,当发生通货膨胀时,会反过来加速货币发行量的增加。当货币发行量的增加速度超过我国实际产出(用GDP表示)的增长速度时,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过快的货币增长速度将会导致CPI的过快增长。

(3)输入性通货膨胀特征明显。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用超常规的货币发放来弥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导致全球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后,持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国际市场美元泛滥。美元贬值使对美贸易存在净顺差的国家货币升值,导致其商品在美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增加,对美存在贸易净顺差的国家抑制本币升值来提高本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导致外汇储备和本币基础货币发行量增加。

三、对策建议

结合上文,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的问题。但相对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的通货膨胀仍是温和的,并不严重。所以只要采取相关举措来抑制通货膨胀我国的经济仍可以快速健康的发展。在找到我国通货膨胀主要成因之后,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有效控制货币投放,提高资金利用率。货币投放直接影响货币供给量,在短期内便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货币当局应该确保银行信贷质量,尤其要合理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质量,合理引导中小企业投资,提高资金利用率,避免市场流动性过剩。在控制货币供应量方面,应该综合考虑当前货币需求、热钱流入及出口增长可能带来的影响。

(2)完善我国的外汇体制。由于我国实行的是银行外汇结售制度,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因此购买外汇需要央行巨额的货币量,这也意味着大量基础货币投放市场,将会进一步加大我国的通胀压力。因此,我国应在有效利用和投资外汇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外汇体制,合理控制我国的外汇储备。坚持把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冲击作为做好外汇管理工作的着力点。外汇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的监测分析,针对潜在风险,进一步完善跨境资金异常流入应对预案,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3)优化出口结构,加大进口力度。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已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流动性过剩将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国际经贸摩擦也日趋激化。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一贸易顺差来源,这成为美方对中国施压、逼迫人民币升值和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的重要口实。我国目前应在在保持现有出口份额的基础上,加大进口力度,缩小贸易顺差,进而进一步减少我国在美元贬值大背景下的外汇储备,减少国际市场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冲击。降低贸易顺差,既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结构,也要依靠扩大国内需求,积极扩大进口。

参考文献:

[1]王丛莲.浅析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J].法制与经济,2011,(3).

[2]林福和.国际收支失衡的通货膨胀效应――基于外汇占款角度分析[J].金融纵横,2010,(11).

[3]天津财经大学课题组.新形势下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研究[J].华北金融,2011,(2).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篇5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为应对金融危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或区域联盟,纷纷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即QE。以超低利率和增发货币来刺激经济发展,复苏本国经济,并以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共同作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机制。本文以美国为例,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为何QE并没有带来所预期的通货膨胀,是否有某些因素使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效果不能及时反映在通货膨胀率上,对通货膨胀有滞后影响。

关键词:通货膨胀 量化宽松 货币政策 影响

引言

所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增加确定数量的基础货币以刺激经济的货币政策。2008年11月25日,推崇凯恩斯主义的美国首先推出量化宽松的政策QE1,具体为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通过房地美公司,房利美公司和联邦住宅款银行发行的大量债券以及他们担保的大量资产支持证券的方式投放的基础货币。接着2010年11月,美国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2011年9月,美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2012年12月持续推出QE4。与此同时,英国央行、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纷纷都开始跟进QE,全球央行QE化已成为潮流。

尽管发行货币以及近乎0的存款利率,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上过多的货币流动会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在各国QE退出机制中,通货膨胀率达到某一水平为重要指标。但是巨大的货币发行并没有导致预期的通膨率上升,通膨率反而变动缓慢。本文以此为背景,以美国为例,结合计量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运用大量经济学原理,研究是否有一些因素使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不能快速直接的影响通货膨胀率(也就是QE的退出机制),而是有滞后的影响。

文献综述

(一)通货膨胀相关文献

关于通货膨胀的文献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通货膨胀的主要影响因素。OECD FID in figures(2013)年报告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流出的变动将影响通货膨胀。胡坚、王智强(2010)认为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方式更偏向于适应性预期,即上一期是否发生通货膨胀来形成当期的通胀预期。同时通货膨胀的首要影响因素是货币政策,然后才是财政政策。因此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于通货膨胀会形成巨大压力,而这种影响是同期发生的。王琛伟、石刚、李大伦(2009)指出不同的因素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反映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军费开支的影响不如发达国家明显,而在发达国家中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则更为明显。而且相同因素在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下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情况差距很大,在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波动情况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容易变得很剧烈、比较不容易控制。冷淑莲(2010)指出通货膨胀的诱因可能来自于货币供给的增加、投资规模的扩张、要素成本的上升、全球流动性泛滥和对通货膨胀预期。二是研究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Momudu Daffay( 2012)发现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使得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不相符。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关文献

关于量化宽松的文献主要分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内容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以及关于量化宽松退出机制的解释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量化宽松的主要内容。Michael Joyce,David Miles,Andrew Scott and Dimitri Vayanos(2012)详细阐述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货币政策如何作用,量化宽松政策会使央行面临着维持较低国债收益率以促进经济复苏和“稳定币值以维护国家信用”的矛盾。马宇(2011)研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效果,指出其可能存在通货膨胀风险、资产泡沫风险、汇率贬值风险以及回收流动性造成资产价格波动的风险。第二种类型是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分析。李娅、温连青(2011)指出量化宽松对美国可能带来正面或负面作用,以及对我国的影响,比如使得我国的通货膨胀前景恶化、抵消当前货币政策的作用、海外资产风险增大和出口形势更加恶化。第三种类型,Alan S. Blinder(2010)阐述美联储在退出的过程中,美国债券收益率将会上升,大宗商品价格和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出现回落,国际资本重新流入美国,美元会扭转颓势,步入阶段性的上升轨道。同时会对由于资本流入而得到发展的新兴国家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滞后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滞后的传导研究

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加大货币的国内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包括:货币政策当局操作―货币市场――金融市场―企业和消费者的三个环节,通过不同的渠道和途径来影响作为杠杆的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和对外贸易三类总需求变量,从而间接地影响实体经济。

那么,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三个环节来影响通货膨胀。政府首先降低利率,增加基础货币的发行―货币市场通货增加,人们将把手中的资金进行投资以获取更大的收益―金融市场将会变得繁荣―收入增多,又将反刺激于消费,通货膨胀率上升。

当利率降到几乎为零时,可能会出现“流动性陷阱”,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使得货币政策失效,通货膨胀则不受增发货币的影响。

而如果不发生流动性陷阱,大多数人把手中的资金拿去投资,则会使得金融市场变得空前繁荣。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多数金融机构意识到高财务杠杆的经营会导致非常高的风险,因此为避免风险,金融机构大部分都在进行“去杠杆化”以降低资产负债率。这会提高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但同时也会降低其对市场的敏感度,使之不能在短时间内造成繁荣的景象,导致通货膨胀反应不及时。

如果前两项都没有,那么人的消费行为则成为影响通货膨胀最主要的因素,有两种情况可能发生。如果增发货币成功的刺激了经济,那么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强,而产出不变,则发生通货膨胀。如果增发货币并没有明显的经济复苏,虽然消费者的确有部分购买力的提升,但是由于经济危机并没有过去,当大部分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众担心金融危机再度爆发而不消费时,可能会触发“羊群效应”导致大家都不消费,因此物价也不会上升,通货膨胀也不会发生,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久,人们的担忧会随时间而变淡,通货膨胀也会在随后的时间里表现出来。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滞后影响的因素研究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样的,可分为因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混合型通货膨胀以及结构性通货膨胀。经济学家给出的原因大可分为三类:一是货币数量论解释,二是用总需求与总供给解释,三是从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来分析。

本文主要用货币数量论来解释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认为,每一次通货膨胀的发生都是由于货币供给迅速增加导致的。这一理论出发点是:

MV=Py

M表示货币的供给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价格水平,y表示实际国民收入。通过微分变形得到: ;即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产出增长率+流通速度变化率。

当货币供应增加,短期内经济复苏比较明显,增长率为常数,“流动性陷阱”或是危机下产生的消费“羊群效应”会导致流通速度变慢,然后再慢慢增加趋于一个常数,会导致货币供应为一个定值,通货膨胀反应并不直接灵敏。

同时由于美元的特殊性,作为国际通用的结算货币、储备外汇,美元被各个国家所持有并持续吸收。导致的减少,导致通货膨胀的滞后反应。而的变化可以体现在国际投资的变化上,国际投资流入大于流出,则增加;国际投资流出大于流入,则减少。

因此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主要为要素、长期价格趋势、市场背景等因素共同影响的货币流通速率、产出增长率和货币增长率。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为,货币流通速率变化的不及时以及国际投资带来的资金流入与流出的不确定性。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滞后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

下面以美国数据为例来建立模型。由于美元是国际通用的结算货币,因此增发的货币并不仅在美国本土流通,而是在全世界流通,导致通货膨胀的范围由美国本土转嫁到全世界。因此美国外流的货币量将会对本土的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其中外流货币中国际直接投资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因素,研究其是否会影响通货膨胀反应的滞后,以2004年至2012年的美国通货膨胀率、国际直接投资流入与国际直接投资流出为研究对象,如表1所示。

由表2得出,估计投资净流出对通货膨胀没有明显影响,猜想国际投资净流出对通货膨胀有滞后影响。

用阿尔蒙法进行滞后分析,以“O-I”投资净流出为变量X,R为Yt,构造滞后模型:

R=α+β0 Xt+β1 Xt-1 +β2 Xt-2 +β3 Xt-3 +μt

假定系数β可以用二次多项式近似,即:

β0=α0

β1=α0 +α1+α2

β2=α0 +2α1+4α2

β3=α0 +3α1+9α2

可变为:

R=α+α0 Z0t+α1 Z1t+α2 Z2t+μt

Z0t=Xt+Xt-1+Xt-2+Xt-3

Z1t=Xt-1+2Xt-2+3Xt-3

Z2t=Xt-1+4Xt-2+9Xt-3

(二)计量分析

接下来对原始数据利用Eviews进行分析,表3中,Z0t、Z1t、Z2t对应的系数分别为α0、α1、α2的估计量,0,1,2将它们代入分布滞后阿尔蒙多项式,可以计算出0,1,2,3的估计值为:

(三)计量结果分析

分布滞后模型最终估计形式为:

R=α+0.015929Xt+0.001289Xt-1-0.00819

Xt-2-0.02541Xt-3+1.319895

由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相关系数的平方为0.341191,则所研究因素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滞后影响,但并不是很明显,因此通货膨胀滞后可能由多种因素同时造成,国际直接投资影响通货膨胀的作用是有限的,其他因素有待进一步探究。

结论

本文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所产生的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央行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为背景,以美国为研究对象,探究为何在量化宽松的政策下,并没有出现所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上升。假设其有可能因素导致通货膨胀的反应滞后,经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入与流出为可能因素之一,接着利用Eviews软件构造关于通货膨胀率与国际投资流入流出的分布滞后模型,得出结论:有部分的关系,但是并不显著,因此可能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使通货膨胀反应滞后。

对于我国来讲,首先美国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有很多的负面影响,人民币相对的升值使出口成本升高,这对于我国出口型经济是严重的打击,同时美元贬值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其次,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必然趋势,随着人民币持续走强,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可以自由流通。那时,面对危机,我国有可能也会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但是需要综合考虑国内的经济状况,分析直接与间接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同时也要考虑滞后因素以避免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穆争社.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4)

2.高山,黄杨,王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利率传导渠道的VAR模型分析[J].经济问题研究,2011(7)

3.胡坚,王智强.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研究―基于 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0(11)

4.王琛伟,石刚,李大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影响因素比较[J].商业时代,2009(13)

5.冷淑莲.通货膨胀的诱因与对策[J].价格月刊,2010(392)

6.丁林涛,孙欣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影响[J].金融发展研究,2011,(9)

7.马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政策效果与潜在风险[J].武汉大学学报,2011,64(3)

8.李娅,温连青.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2)

9.李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政策效果与潜在风险[J].学术研究,2011(2)

10.史永东.资本市场中投机泡沫、羊群行为和投资者心理[D].东北财经大学,2003

11.Momudu Daffay.通货膨胀不确定性、通货膨胀预期即通货膨胀成本研究[D].吉林大学,2012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篇6

滕泰,著名经济学家,致力于宏观经济和财富战略研究。曾多次应邀出席国务院研究室、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等部门的专家决策咨询会。并曾于2010年6月向总理和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做宏观经济专题汇报,是70年代学者中唯一多次受邀“中南海问策”的少壮派经济学家。尽管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中国CPI重返“1时代”,然而物价的上涨、美联储QE3的推出以及欧洲央行OMT的出台还是引发了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猜想。全面通货膨胀离我们还有多远?如何才能够应对通货膨胀?为此,本刊记者对滕泰进行了独家专访。

理性认知通货膨胀

《投资与合作》:在很多人看来,通货膨胀很可怕,你是如何看待通货膨胀的?

滕泰:通货膨胀确实很可怕,因为历史上很多国家都因为通货膨胀造成了社会的动乱和政府的,百姓也因为物价飞涨而苦不堪言,人们对于恶性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后果非常恐惧。但我之所以说中国不用过分恐惧通货膨胀,是因为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本身可以用一个词概括——过剩经济,其特征在于产品过剩。100多年前的德国或者解放前的旧中国所经历的恶性通货膨胀发生在短缺经济的情况下,钞票发行过多,加之物资短缺,必然导致物价飞涨,所以才会出现人们无法忍受的百分之几百、上千的通货膨胀率。但自1996年、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国国内所生产的大部分制造品都处于过剩状态,都怕卖不出去,没人会考虑涨价的问题。因此说,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对通货膨胀谈虎色变,这种态度就有些过了,属于非理性恐惧。

《投资与合作》:你认为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会不会直接导致通货膨胀?

滕泰:这一轮物价的上涨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一定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但这种通货膨胀压力与大家想象中的并不一样。有些人说工资涨了物价就会涨,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工资涨20%时不会带来物价上涨20%。原材料的上涨可能会推动下游消费品的价格上涨,但不会是等比例的上涨。比如石油价格上涨20%,而下游的诸如手机等产品的价格只会受到0.3%甚至更少的影响。此外,所有的制造业只占CPI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分别是食品业和服务业。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原材料价格上涨20%,对于中国CPI的影响只有0.3个百分点。

《投资与合作》:你的依据是什么?

滕泰:石油是垄断竞争的产业,基本上由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等巨头控制,因此涨价很容易。但是,消费者手中的手机想涨价就不是一家生产商能决定的,因为如果竞争对手不涨价,那么率先涨价的手机制造商必然先死掉。所以即使原材料已经涨价了,手机的价格也都被生产商压制着尽量不涨价,这时的生产商就要想办法消耗掉这部分成本。假设说从石油到手机需要经过10个产业链环节,而在其中一个环节,以石油炼乙烯的过程为例,其中包括石油成本、人工成本、地租成本、资金成本等,那么石油的成本可能只占乙烯生产成本的50%,如果石油价格上涨20%,乙烯成本只会上涨10%,如此传导到最终的手机生产商,手机成本的上涨幅度会非常小。产业链越长,成本消耗能力越强。

《投资与合作》:你认为什么样的通货膨胀水平才是适度的?

滕泰: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过“刘易斯拐点”,东部地区“民工荒”现象屡见不鲜,低端劳动力成本随着供给的减少在长期内逐步抬升将是大势所趋,我们测算得出未来几年中国劳动力成本的趋势性上涨每年将贡献约2%的CPI 增速。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较快增长阶段,5%以下的通货膨胀水平都是可以接受的,低于或者接近2%的CPI 水而说明经济存在通货紧缩的隐忧。虽然可能在老百姓看来物价没有上涨是好事,但是经济低迷会造成失业率上升,同样不是好事,因此需要采取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加以应对。所以说,小幅度的价格上涨会造成消费的旺盛以及生产制造的旺盛,会让经济较高速度增长,这样企业与员工才会挣得越多。事实上,当前中国国内经济深受需求不足的困扰,包括工业产品在内的更广领域的价格水平仍在下降,不仅无需过度担忧食品价格短期反弹或者全球流动性放松造成输入性通货膨胀的风险,反而应当及时出手防止通货紧缩的蔓延。

《投资与合作》:如果通货紧缩有可能会蔓延,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滕泰:宽松的货币政策无疑是应对通货紧缩的首要手段。今年以来,央行分别两次下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却并未达到显著刺激信贷规模的作用,1-8月企业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下降22.8%。新增信贷增长乏力影响货币派生,而外汇占款的持续负增长则直接影响经济体中基础货币的投放。

今年以来中国外贸顺差、海外直接投资增速减缓、企业结汇减少导致作为货币派生主要渠道的新增外汇占款大幅下降,1-8月累计新增外汇占款仅相当于去年同期的10%,8月份负增长174亿美元更是大幅低于市场预期,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央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力。基础货币断流和货币派生受阻直接造成M1、M2增速持续徘徊于有数据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对中国经济复苏进程造成了严重阻碍。在宏观经济未现好转、国内通货膨胀可控的环境下,决策层在“预调微调”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刻不容缓。

通货膨胀还有多远

《投资与合作》:9月中国CPI重返“1时代”,而这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但由于食品价格波动较大,你认为食品价格会不会在短期内导致通货膨胀?

滕泰:我认为不会在短期内导致通货膨胀,虽然中国有食品的通货膨胀,但同时也存在工业品通货紧缩,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食品在统计局CPI核算中的权重大概在30%左右,其中比重最高、波动幅度最大的猪肉价格对整体CPI读数的影响举足轻重,可以说猪肉价格的波动对于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历史数据表明,中国典型的“猪周期”持续时间约为3年,这也符合“猪价上涨-能繁母猪补栏-配种-产仔-仔猪生长-生猪集中出栏-猪价回落-能繁母猪淘汰”的正常养殖周期。

《投资与合作》:你预计下一轮通货膨胀高峰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滕泰:我们认为始于2010年4月的本轮猪价周期将于明年年中见底。9 月数据显示猪价短期反弹乏力,由于明年春节时间较晚,预计今年年内猪价难以出现显著回升。依据传统的周期规律,猪价将在明年下半年逐步攀升,并于2014 年年中达到又一轮高点,若遭遇疫病等供给冲击,彼时猪肉价格可能还会上涨。因此,预计中国物价指数将在2013 年中期开始企稳回升,并可能在2014 年中期迎来下一次通货膨胀高点。

《投资与合作》:除了猪肉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之外,大宗农产品会不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滕泰:大宗农产品不会构成太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国小麦、大米、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率较高,受海外市场波动影响较小,价格主要取决于国内供给,今年秋粮有望实现历史性的连续9 年增产,供给形势稳定,预计未来粮食价格仍将平稳运行。

《投资与合作》:与2007年的通货膨胀相比,本轮通货膨胀的推动因素是什么?两轮通货膨胀有什么不同之处?

滕泰:2007年的通货膨胀也是食品拉动的通货膨胀,当时猪肉价格疯狂上涨,属于全面通货膨胀,不仅有食品通货膨胀,也有资产泡沫。物价上涨,然后又出现了资产价格膨胀,而工业品销售旺盛,并没有出现通货紧缩。而自2010年到2011年的这一轮通货膨胀同样是食品通货膨胀,但背景不同,在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中出现了工业品通货紧缩、资产价格下跌。所以在2007年采取全面紧缩是比较正确的应对方式。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中在工业品通货紧缩的情况下无法采用紧缩货币的方式处理,否则经济会越来越糟糕。两轮通货膨胀的区别不在于通货膨胀本身,而在于通货膨胀的结构。

《投资与合作》:全面通货膨胀会不会出现?

滕泰:全面通货膨胀不会在中国出现,在过剩经济的情况之下,工业品的价格很难飞涨起来。电脑、电视、汽车的价格上涨一倍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些工业品的价格只能越来越低。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产能只能越来越旺盛,没有人能够炒得起工业品的价格。如果有谁想把价格抬得太高,其他的生产厂商就一定会加班生产出更多产品来压低价格。不过,食品价格的通货膨胀是无法避免的,这是周期性变化。

QE3影响甚微

《投资与合作》:不少学者认为,QE3将刺激投资者风险偏好,大量资金将涌向股票和石油等风险偏高的领域,推动市场价格上涨,最终传导至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使得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你怎么看待QE3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滕泰:美联储近期出台的QE3对美国很有必要,这既可以投入更多的美钞来拯救美国经济,又可以将成本转嫁到其他国家,预计未来一年内,美元投放量还会持续增加。但在美联储推出QE3的同时,再次激起了很多人对于“输入性通货膨胀”的担忧,事实上大洋彼岸的货币宽松对中国物价的影响微乎其微,输入性通货膨胀在中国被夸大了。

《投资与合作》:为什么你认为QE3不会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

滕泰:首先,在全球经济仍处于低迷的背景下,无论是原油还是铜的价格上涨都是欧美经济所不能承受的。而在中国钢铁严重过剩的背景下,铁矿石的价格也不具备上涨的条件。退一步讲,即便大宗商品市场出现超预期的大幅上涨,其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仍然可控。以油价为例,一方面国际油价波动通过成品油调价直接影响CPI中的交通通讯分项,另一方面,作为日化用品、服装鞋帽等众多消费品的上游原材料,油价的大涨从逻辑上势必对众多下游产成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造成普遍影响。然而我们经过研究发现,油价波动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远比想象中小得多。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篇7

关键词: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

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133-03

我国近几年通货膨胀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发生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以全球经济危机为背景,伴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和大规模资本的流动,与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短暂的通胀后开始转向通货紧缩形成了对比,呈现出由初级产品价格带动的结构性上涨的特征,并且显现出向全面通胀发展的趋势。

一、国内外各学派相关研究

(一)国外输入型通货膨胀相关研究

西方经济学对输入型通货膨胀国际传递的研究,大体上有4种情况: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货币分析、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凯恩斯派分析、社会成本推进分析和小国开放模型(陈岱孙,厉以宁,1991)[1]。

1.输入型通货膨胀货币论

约翰逊(H.G.Johnson,1972)提出了货币主义学派的输入性通货膨胀模型,他认为,国际性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货币现象,它源于世界货币增长率大于世界产量(收入)增长率;在国内信贷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国际储备增加将增加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从而引发国内通货膨胀,这种由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通货膨胀即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并建议采取紧缩的国内信贷政策来抵消国际储备上升带来的货币扩张效应,从而有效抑制输入性通货膨胀 [2]。

2.输入型通货膨胀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主义框架下分析通货膨胀及其传导的主要工具是菲利普斯曲线。Branson(1975)将菲利普斯曲线和贸易方面结合起来,将贸易收支与收入相联系,随后又将本国价格与世界价格相联系[3]。Branson和 Marston(1989)则提供了带来本国价格上升的更详细的检验,指出净出口将提高收入,且本国收入的增加将直接带来进口需求、更多的消费或储蓄;投资的增加将带来更多的产出和就业,从而推高价格;如果需求的增加发挥了作用并溢出到不同的经济部门,那么价格总水平将上升[4]。但Choi (1980)指出,进口价格包含在价格预期中(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因而较难追踪通货膨胀的传导过程[5]。

3.输入型通货膨胀开放小国模型

1970 年,挪威经济学家奥克鲁斯特(Odd Auk rust,1970)首次提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考察结构型通货膨胀,提出了著名的“小国开放经济通货膨胀模型”。该模型认为,通货膨胀由国际价格推动,主要通过开放经济部门、劳动力市场以及进口价格传导至国内。根据这一模型的论述,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是:世界价格上涨带动开放经济部门的物价上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应地,该部门的工资水平随之上涨;随后,前者的波动又传导至非开放经济部门,其工资开始增长。但是非开放部门的生产率低于开放部门的,因此推动了物价上涨。模型表明,假定开放型小国国内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是均衡的,该国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会高于世界通胀水平,前提是其不影响世界产品价格。

4.输入型通货膨胀结构论

结构主义学者把通货膨胀过程描述为:对进口产品需求的增长带来对增量资金的需求,增量资金在外汇短缺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对银行信贷扩张而得到满足,从而迫使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因此,在对外资流入和中间产品的高度需求在外汇储备短缺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给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账户施加压力,导致本国的名义汇率下降,由此引发的进口价格上涨触动了本国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和使通货膨胀过程得以不断自我加强的工资――价格螺旋,工资价格螺旋上升通过货币存量自发增长而得以维持(林玉红,2008)[6]。

在此过程中,结构主义理论考虑供给层面的通货膨胀原因,强调发展中国家外汇的短缺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决定因素(Taylor,1983;Yeklan,1993)[7]。

(二)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相关研究

现有国内文献中,卢锋(2008)较为全面地归纳了两种意义上的输入型通胀含义,一种体现货币学派通胀理论展开运用的国际分析视角,考察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不同国家总需求和货币过量扩张如何通过贸易、投资和汇率进行跨国传导;另一种体现非货币通胀认识视角,强调外部冲击推动进口价格上升,并通过成本推动机制向特定经济体引入通胀。卢锋(2008)认为,这两重意义输入型通胀论建立在不同理论假设基础上,且带来了差异的政策取向:前者与各国通过需求管理政策主动遏止、抗击国际性通胀压力政策立场相互兼容;后者则认为特定国家需求管理政策对这类通胀无能为力,或认为需求管理政策会“伤害经济增长”而不具有合意性(Cagan,1980)。卢锋 (2008)分析认为,中国事实上并不符合国际经济学标准理论中“小国模型”、“价格接受者”等的假定。张哲人等(2007)认为,输入性通货膨胀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等途径,导致一国国内经济产生通胀压力的现象。

在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途径上,余珊萍(2002)将其概括为4种,即价格传导、需求传导、清偿性或流动性传导、预示和示范效应传导,并且考察了不同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陈全功、程蹊(2004)主要考察了国际贸易中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途径,认为主要通过总供求传递、货币供应量传递和价格传递三条渠道输入通胀,影响一国物价水平。

资本项目渠道下的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更具有隐蔽性。郑超愚(1996)着重考察了外资流入变动所引起货币供应量随之变化的现状,经分析后发现汇率政策的制定与现状存在一定偏差。李稻葵 (2008)提出了两类输入型通货膨胀,其一为国际游资逃离发达经济体而转向新兴市场国家形成“热钱”涌入,从而形成我国外部输入的总需求膨胀;其二为“国际市场上以原油、铁矿石等为代表的原材料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上升”使我国总供给遭受冲击。韩剑(2009)在理论上考察了全球化对国内通货变动的影响渠道,包括贸易渠道、金融渠道、政策渠道以及心理预期渠道等。

二、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路径分析

(一)国际贸易传导机制

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机制表现为国外市场价格变化―进口商品价格变化―国内开放经济部门的成本和价格变化―国内非开放经济部门的成本和价格变化―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这种传导机制过程可用斯堪的纳维亚通货膨胀模型来说明。我国学者在阐述这一问题时,主要是对进口量、进口品价格和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以此说明国外因素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对我国的物价水平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陈全功、程蹊 (2004)认为,在国际贸易往来基础上,一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可以通过价格传递路径、货币供应量传递路径、总供给―总需求路径三条途径来影响他国的物价水平。研究发现贸易收支在实体经济方面对国内通胀水平的影响有限,而在货币经济方面,贸易收支顺差所形成的外汇储备对国内货币的供给影响则较大。赵振全和刘柏(2005)通过实证月度数据得到,1998―2005上半年我国通货膨胀由国际收支状况引导的外汇占款从而货币渠道的影响较为重要。

21世纪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大幅波动,表现最为明显且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国际原油价格和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左小蕾(2008)在考察2008年我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因素时,即强调了外部成本推动的作用,主张刺激内需的应对政策。唐安宝、赵丹华(2011)认为,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引致本国相关产品出口增加、对外贸易出现顺差,贸易顺差又会使外汇储备增加,构成外汇占款,导致国内基础货币增加,最终引起通货膨胀。

(二)国际资本流动传导机制

在国际资本流动方面,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世界货币供应量、利息率、汇率和资本流入等途径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其中资本流入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受关注。按照流入资金的性质,将资本账户下资金划分为外商直接投资和热钱。外商直接投资涉足实际生产交换,是资本相对稳定的长期资本;热钱是追逐风险利润,是投机性较强的短期资本,存在较强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这两种形式的资本流入,都会导致中央银行买入外汇,形成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引起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价格水平的上涨带来一定压力。其中FDI的流入会增加基础货币和银行信贷,这样将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并相应地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

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孙婉洁、藏旭恒(1995)从外资流入对通货膨胀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入手,考察了外资流入对我国 1993―1994 年通货膨胀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外资流入对此阶段的通货膨胀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而且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因而,国内对外资的消化能力,如资金、技术、物资、人力资源等是决定外资流入能否对国内产生通货膨胀压力的关键因素。

王健超(2005)通过构造FDI与物价指数、货币供给的方程,发现FDI与两者都有正向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稳定货币政策、疏导投资过热的政策建议。王健、黄健(2008)认为我国通货膨胀高企的重要原因是国际游资所为,应以国际视野来看待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并且认为通过汇率政策的调整可以有效地疏通国际游资撤离我国,降低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三)汇率传导机制

从传导机制上来分析,虽然汇率变动在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的过程中非独立存在,但汇率预期对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传导机制中影响较大。我国现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即本国汇率的调整方向和程度受到限制,且汇率变动更无法抵消不平衡,甚至可能加剧;若本国汇率贬值,则反映加剧国内外相对价格水平差异,从而贸易渠道的通货膨胀传导将更为明显,但资本渠道的作用程度还受汇率预期升值或贬值因素的影响。

自汇改后人民币步入缓慢上行的通道,国内学者开始将重心逐步放到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视角来研究经常项目下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邓永亮(2010)研究发现,人民币升值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进口商品无论直接进入销售渠道还是作为中间产品再生产,都能通过降低价格来抑制通货膨胀。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有利于降低国际投资资本流入我国,因而抑制通货膨胀;我国存在一定的输入型通货膨胀。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在中国并不显著,因此,用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有限。

深究汇率传递效应递减的原因,不同学者也做出不同的解释。Amit Ghosh(2008)经过研究发现,最终产品在不同产地产出,生产成本会因为贸易时的汇率变动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抵消,从而降低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的影响。中间产品的因市定价的程度越高,所传导给最终商品的通胀会越低。

三、文献述评

研究输入型通货膨胀意在为寻找出其传导机制,切断或抑制其传导途径,从而减少输入型通货膨胀对我国的影响。尽管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讨论在于国外因素如何影响本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但在其中实际上涉及两个具体过程:其一是国外因素如何直接影响本国经济变量,这一过程中是否涉及价格变量均可;其二是这些受到国外直接影响的变量如何通过本国各部门之间的传导作用于国内价格水平。从前文综述的理论可以看到,各学派关注的视角与阐述的内容在这两个具体过程中均有所差别,而前一过程也部分决定了后一过程的表现。从国际收支角度切入的理论中,凯恩斯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倾向于总量层面短期传导渠道机制的分析和归纳;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的货币主义学派则强调世界货币与本国货币的传导影响,关注长期存量均衡。开放小国经济模型侧重本国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之间的结构性特征以及两部门商品价格之间的传导关联,突出供给层面的价格影响来源,也为发展中国家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结构主义理论提供了借鉴;拉美结构主义学派则提供了对短缺经济体在开放条件下通货膨胀现象的启发。相对而言,综合视角的研究对于分析具体国家具体发展阶段的输入型通货膨胀问题更有借鉴意义。

处于转型与开放并存时期的中国是一个特殊的经济体,加之面临的世界格局已与上世纪末完全不同,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也将体现出与其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特点。尽管现有国内研究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产生、传导与对策等问题,但丰富的文献中仍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对输入型通货膨胀涵义界定不明确,从而在研究我国开放变量与国内通货膨胀关系时无法分辨国外因素还是本国因素主导。如对资本流入引发通货膨胀的研究中即没有深究是什么因素引起了资本流入。

第二,大多只从关注进口价格或资本流入等单一渠道或机制讨论外部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忽略了各传导机制同时发生作用的分析,并未构建讨论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的研究体系。

第三,应对政策的讨论倾向于定性说明,且大多关注货币政策,缺乏对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制度的系统性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445-492.

[2]H.Johnson,Balance of payments in the monetarist theory research methods MIT Press,1972.

[3]Branson,W.H.Monetarist and Keynesian Models of the Transmission of Infl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5,65(2):

115-119.

[4]Branson,W.H.,R.C.Marston.Price and Output Adjustment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Z].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Cambridge,Mass.,USA.1989.

[5]Choi,J.J.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ransmission of Inflation in a General Equilibrium Framework[D].1980.

[6]林玉红.输入性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7]Taylor,J.B.,"Low inflation,Pass through,and the pricing power of firm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1.44:1389-1408.

Review on the input type inflation

LIU Ying-di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28,China)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篇8

关键词:通货膨胀 原因分析 经验与教训

通货膨胀是影响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学界长期以来重点研究的经济现象之一。对于通货膨胀(inflation),经济学界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权威的说法是英国经济学家莱德勒(D. Laidler)和帕金(M.Parkin)提出的,他们认为“同伙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或者从同等意义上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

从2007年以来,我国市场物价呈现上涨的态势。特别是2008年1至7月,CPI同比上涨7.7%,创下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涨幅。通货膨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中的突出矛盾。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

对于通货膨胀的度量,主要有GDP平减指数(又称缩减指数)、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等指标。我国较多的采用CPI来衡量通胀水平。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价格疲软后,2007年以来CPI显著上涨,自7月份突破5%大关后,出现节节攀升的态势,7月至11月CPI分别上涨5.6%、6.5%和6.9%。预计年全年CPI上涨幅度将超过4.5%。

本轮价格总水平上涨最直接的原因是粮食、猪肉、住房和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并且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上涨已逐步传导到下游。在食品的CPI指标体系中,总共包含粮食、肉禽及其制品等16类。食品的这些类别具有 一定的替代性,因此价格上涨相互影响、相互传递,没有明显的高低大小区别。但是,总的来说,猪肉、粮食和食用植物油、肉禽蛋鸡其加工制品价格上涨幅度要高于其他食品价格上涨幅度。

目前,我国出现的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经济特别是投资过快增长等,说明我国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剖析此次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明显、全面通货膨胀的爆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需求上拉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结构性通货膨胀。另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也是一国(地区)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一)热钱流入,致使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1、进入的原因和途径。利差、人民币升值因素以及我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带来的利润诱惑,是海外热钱快速进入的重要原因。2008年7月21日银行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为一美元对6.8271元人民币。以此计算,汇改几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已超过21%。仅套利和套汇就可以让热钱收入超过10%。

2、流入使人民币外汇储备增加,人民币货币投放。人民币目前还不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更不同于美元是世界主要货币,所以短期内外部资金只进不出使得我国只能在外汇市场上净买入美元,外汇储备不断攀升,意味着外汇占款形式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从2003年开始,央行发行央行票据吸收流动资本,随着票据规模发行的增大,意味着对冲成本不断上升,央行对外汇占款并未进行彻底、全部对冲,只对冲60%,所以仍产生过剩的流动性,结果推高了国内物价水平。可以说,国际热钱的加速流入,是我国通货膨胀的最大根源。

(二)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些商品既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的产业关联度强,其价格会导致诸多产品价格上涨。

我国国内粮食价格在2006年10月以来开始走高,这主要与粮食生产成本增加、消费和加工需求增加、国家市场粮价上涨及国家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有直接关系。

国际能源价格上升主要是由国际市场能源价格的上涨、国内需求旺盛等引起的。近几年来国际市场上原油、粮食、铁矿石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成倍上涨。同时我国对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需求大幅增加,对外依存度很高。因此,国内成品油、食用植物油、化肥、钢材等涨价主要是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影响,输入型通胀的特征明显。

三、当前我国治理通货膨胀应有的对策

经济学中存在所谓“有多少目标就应该有多少手段”的说法,即在面临多重目标的情况下,为实现目标,必须使用多重政策手段,而且要掌握好度。因此面临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笔者认为为缓和当前的通胀局面应采取“一揽子”措施。

(一)明确控制通货膨胀的首位目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改革推进和物价稳定三者之间之关系。

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治理通货膨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应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对引起需求扩张和价格上升的改革要积极稳妥地进行;而对于有利于抑制需求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的改革则应加快。

(二)压缩不合理需求和增加有效供给相结合的货币政策。

对于任何通货膨胀而言,货币扩张都是其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样,治理通货膨胀,紧缩的货币政策也是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化表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因此,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膨胀应是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政策,其具体对策就是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一是对引起投资需求膨胀的预算外资金实行严格的控制,确保投资总规模适度增长;二是坚持平衡财政收支,减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压力;三是调整政府支出结构,严格压缩和控制消费性支出比例,削减社会集团购买力,抑制消费需求的膨胀;四是建立、健全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等制度,从再分配环节压缩消费需求的膨胀。

(三)逐步调整外贸政策

国际收支顺差是导致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减少贸易顺差自然成为解决货币供给过度的强有力手段,也即要控制出口,扩大进口,并适时适度地促进人民币升值。

在出口方面,加大出口退税的调整力度,在现行税率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取消出口退税率的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数量,并相应上调资源税。在进口方面,重点是扩大国内短缺资源、原材料和高精尖设备,因此对这类产品的进口关税可作适当下调。

另外,对我国某些外汇管理制度进行适当改革,逐步放松强制结售汇制度,增加企业与居民外汇持有量,降低因国家外汇储备增加而导致的货币发行量

参考文献:

[1]樊彩跃,中长期保持“高增长,低通胀”面临的主要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2007(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