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特色教育理念8篇

时间:2024-01-06 16:34:13

特色教育理念

特色教育理念篇1

关键词:特色办学;理念引领;行政引领;职责履行

在特色办学的过程中,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统一部署,不顾学校条件,搞“一刀切”,要求各校都要在等量时间里建成特色学校,过多运用强制性行政指令,忽视学校这一办学主体的自主性与自觉性;另一种是放任自流,自生自灭。既然特色办学主要体现学校与校长的办学思想,“去行政化”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如何认识特色办学理念

1.特色学校与重点学校、星级学校、示范学校的关系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毕竟是少数典型,而特色学校可以普遍存在。在倡导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今天,反观以往重点学校的评定,往往更多地偏重于升学考试的成绩,与素质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偏差,也有悖于教育的均衡发展;示范学校则更多地体现在某些共性方面的样板、标准作用,如常规方面的示范,可仿效,如个性化、独特性的示范,他校只能望洋兴叹;星级学校的评定,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对于薄弱学校来说,争创的积极性相对较弱;特色学校却是每个学校都可以努力的方向。尽管不能用行政性指令要求各校都搞特色办学,也有专家认为特色学校并不是个个学校都能搞的,但只要每个学校认真发掘自身特色,无论位处都市还是乡村,无论声名卓著还是默默无闻,“特色”办学都是可以尝试和追求的目标。

2.特色学校建设与学校全面发展的关系特色学校的建设并非把“特色”聚焦于某一个或几个点,而是把“特色”寓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始终,表现于师生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特色”是有灵魂的、整体的、渗透式的文化精神存在,是一种可见、可听、可感受的文化氛围。因此,特色办学应体现多重全面性:它的参与主体与对象主体应是全体师生,唯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体现学校独特办学理念的各种教育因素融合生长,逐步积淀为一种广泛的、稳定的文化模式,进而内化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观念、活动方式和行为取向,最终形成鲜明的“特色”。学校的特色理念和创建目标要扩展渗透到学校制度、管理、教学、环境建设等各个层面,并成为牵引学校各种教育力量和整合学校各种教育因素的火车头,形成一种整体优化的个性文化和独特风格。特色办学还应有助于优良校风的生成和整体育人效益的提高,有助于让每个学生获得积极、主动、全面的发展。

3.特色学校建设外部条件与内部需求的关系特色学校的建设不仅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更需要一种内在生成的驱动力。特色办学的外在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浓厚的校园氛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无声地让师生行动起来,自觉不自觉地执行学校的工作部署。适度、精妙的校园建筑设计和环境布置能很好地烘托学校的特色,但有的学校把特色建设的外化形式当作追求的目标,好大喜功,寻求轰动效应,视特色办学为“作秀”工具和“应景”文章,甚至当成政绩工程。还有的学校一味怨天尤人,过分强调学校设施设备和师生素质。其实,特色办学应是教育特色化理念的自然唤醒与焕发,是一种独特的印记与个性,也是学校发展内涵的充盈。做“特”文章不在高楼大厦,而在把握文化之根。

二、教育行政部门在特色办学中的职责履行

基于自身的特有属性和正确定位,在特色办学过程中,引领性履职是教育行政部门应有的行政行为。

1.科学规划,立足常规,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特色学校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特色办学中,始终坚持常态化运行。要求每一个学校首先做好规定动作,把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作为特色办学的前提条件,努力做到建设特色学校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相统一、特色育人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统一、个性化办学与规范化管理相统一,强调特色办学的层次性与可行性。对已呈现特色的学校列为建设重点单位,对没有特色的学校引导他们培育特色,对于教育常规工作不到位的学校首先要求做好常规建设。不搞一刀切,真正做到循序推进,让特色办学持续、有效开展。

2.服务学校,诊断特色,有效切入在探索特色办学之初,有些学校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定位;有些学校找不准自己的特色定位;还有些学校不顾校情,把学校当成任意打扮的小姑娘,特色选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教育行政部门应树立为教育服务、为学校服务的工作作风,积极帮助学校进行特色诊断,找准切入口,有效切入。要求各校逐步建立起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各校长周密制定本校三年自主发展规划并签订责任书,提出师生共同发展愿景,促进每一所学校都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路子、位子和步子。

特色教育理念篇2

关键词:陶行知;六大解放;篮球特色

陶行知先生强调把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教育的突出地位,他提出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渴望的东西;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

一、特色活动游戏化,解放幼儿的眼睛和双手

陶行知认为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要让孩子学会观察、主动认知;解放儿童的双手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动手,主动操作。在篮球特色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教育理论,让幼儿感受到篮球的魅力,更大程度地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将各个年龄段的篮球活动游戏化,它情节有趣,形式活泼多样,这样的教学形式更适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易于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愿望。

如小班幼儿刚入园,对篮球活动还不熟悉,因此,活动目标主要是认识篮球,激发兴趣,陶冶情操。结合这一目标我创设了“赶小猪”的游戏,在让幼儿用小棒将球不停往前滚的过程中,认识到篮球是圆的,会滚的这一特征。在这个游戏中,幼儿首先主动解放了双手,通过手臂力量推动篮球的滚动,然后解放了眼睛,在推动的过程中观察篮球的运行路线。

再如中班幼儿对篮球已有了一定的认知经验,并且能熟练地进行拍球运动,目标提升为会抛接球、传球和运球。结合这一目标我创设了“运西瓜”的游戏,通过同伴之间一个接一个“运西瓜”,从而掌握了传球的技能。这一游戏要求幼儿要学会观察篮球从远处传来的路线,双手还要及时抱住篮球,才能不让球滚走。因此,这样的篮球游戏极大地解放了幼儿的眼睛和双手,行知先生的思想在这一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特色活动渗透化,解放幼儿的嘴巴和头脑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的教育重在感官的充分运用与训练,只有让孩子不断地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又动脑,才能让孩子发现知识,激发其学习的兴趣。篮球活动不仅可以作为单独的体育游戏,还能与其他各个领域相互渗透,共同发展。比如科学活动、美术活动、语言活动、音乐活动等。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依据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让幼儿多看、多想、多说、多做,利用集体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深入挖掘他们的潜能。

如在科学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有关篮球知识的文字与图片,整理成“篮球小百科”,专门创设一个区角,利用课间活动引导幼儿观察与讨论,进一步激发篮球兴趣,从而解放了幼儿的嘴巴,让他们充分交流。我们还将这些宝贵的资料投放在语言区,引导幼儿边看边讲,边讲边学,边学边练,从而增强了幼儿的思维敏捷性,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解放了幼儿的嘴巴和头脑。

如在一次篮球特色活动中,涛涛小朋友不小心将篮球抛入了水池中,他惊奇地发现篮球没有沉入水中,而是浮在水面上。大家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由此我组织了科学活动《沉和浮》。在活动中我准备了木块、铁块、石头、泡沫、玻璃珠、乒乓球等材料,并设计了一张记录表,要求幼儿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找到正确答案,并记录在表格中,统计出哪些东西是沉下去的,哪些东西是浮起来的。类似的亲身体验活动还有很多,幼儿乐在其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解放了嘴巴和头脑,激发了思维,发展了创造力。

三、篮球活动开放化,解放幼儿的时间和空间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操作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给他们一点时间、空间、材料和选择的机会,少一些纪律、要求和约束。因此,教师应提供开放式的学习环境,给幼儿充足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幼儿大胆思维、积极表达、主动创造,使其真正做到解放自己。我园的篮球特色活动紧紧围绕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创设了开放式的活动形式。例如每月组织一次年级组的篮球技能展示,每月组织一次篮球亲子活动,让家长也参与到篮球游戏中来。在实践中我发现,开放式的篮球活动更加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他们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有了属于自己和家人一起游戏的时间。因此,开放式的篮球特色活动不但体现了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还证明了只有解放了幼儿,才能发挥幼儿的潜能。

特色教育理念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特色 综合架构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61-02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着重围绕珠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改革和创新高职类现代服务业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人才培养的运行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等诸方面进行改革,逐步形成了“三维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指导和推进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不断探索专业建设和发展成为当前国内高职教育综合架构的必然趋势,而要保证综合架构的协同增效则依靠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与时俱进。

一、与时俱进的“特色为本”育人理念

(一)“三维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1年,学院申报的以“三维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高职类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被批准为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三维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从“三层对接”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建设、“三环相通”的育人平台建设以及“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三个维度出发,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立足女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主体定位、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和人才培养手段创新等三个方面全方位构建的女性人才培养体系;是学院在多年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基础上,经总结、提炼、充实和延伸而逐步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的“三层对接”人才培养机制。学院全力构建“三层对接”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以校企合作育人为途径,通过学院对接产业、专业对接企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推进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加办学活力。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完善双证书制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将学院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院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打造课堂、校园与社会“三环相通”的育人平台。学院全力打通课堂、校园与社会“三环相通”的育人平台。以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课堂教学与校园育人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了全面培养、全程培养和全员培养的育人体系,打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格局。

3.强化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高职现代服务业专业的岗位指向性、职业智能性和实践社会性的特点,学院全力强化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实现从职业基本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到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三级递进能力培养,使学生不仅能胜任第一个工作岗位,而且能够具有岗位迁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各专业形成了有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在顶层设计上,提出了“三维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和内涵,各专业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相关行业企业的特点,形成了有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项目导向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服装设计专业在原有“0.5+2+0.5”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以“服装研发中心”为平台,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教学“工作室”,积极进行技术研究与推广,形成“基础项目与基础能力培养紧密配合、创意项目与创新能力培养紧密配合、综合项目与创业综合能力培养紧密配合”的“三级递进”式教学,系统构建起“校企合作、项目导向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2.商务英语专业“BEC”人才培养模式。商务英语专业根据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管理岗位群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构建了“商务技能(Business Capacity)+英语才能(English Capability)+就业能力(Career Competency)”的“教、学、做”一体化的“BEC”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交替、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模式,培养“会英语、懂商务、能操作、会办事”的高素质技能型女性商务英语专门人才。

3.旅游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双训结合、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适应广东社会结构调整和旅游业转型升级需要,依托广东省旅游局以及广东旅游协会,携手广州长隆集团等企业,创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办学机制,确立了“工学交替、双训结合、五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教学要素围绕区域旅游旺季进度配置,使教学时间吻合旅游企业生产服务周期,为工学交替创造条件;以“岗位技能训练+职业素质训练”双训融合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体系、校园文化环境、校企共育的教学进程、专业技能竞赛和顶岗实习为一体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除以上三个专业之外,学院其他专业也在学院“三维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形成独特的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动漫专业将广州百逸公司动画研发部整体引进学院,形成了有代表性的“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电子商务专业将虚拟的电子商务平台和校园网络超市、阿里巴巴平台相结合,形成了“虚实结合,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将职业岗位真实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实务技能、工作流程、热点问题引入课程,以案例、实务、流程、问题为中心进行人才培养,形成了“案例+实务+流程”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方向)等专业,与广州市西格玛、海印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定向”或“订单”式人才培养,组建企业冠名班,企业为学生提供三个学年的学费、住宿费,并设立奖学金,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二、专业建设始终保持综合架构中的发展求变

学院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引领,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学院立足现代服务业发展,调整了专业结构和布局,形成5个面向珠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建设专业群——以文秘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为龙头的应用语言类专业群、以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为龙头的公共事业类专业群、以电子商务专业为龙头的经贸类专业群、以旅游管理专业为龙头的旅游类专业群、以服装设计专业为龙头的服装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群。2010年,学院文秘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被评为广东省示范专业,2011年,文秘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又被确立为中央财政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重点专业,同时,电子商务专业标准研究教改项目课题获广东省教育厅立项,逐步形成了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全院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新局面。

(二)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学院教学改革把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岗位(岗位群)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深化课程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较好地体现了工学结合“深度融合”;加强生产性实训课程建设,采用模块化且与职业资格等级鉴定结合的形式,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学、虚拟教学和仿真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大力推行现场教学,加大课程实训、实习比重,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能力培养;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根据不同专业发展需求,精心设计公共基础课,不断推进基础课的创新。

近年来,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45门,建成了3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优质课程、20门院级精品课程、30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以及45门网络课程;形成了4个重点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开发了150多本基于工作过程或基于工作项目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其中有20多本被列为部级规划教材,130多本为公开出版的校本教材。

(三)学生综合素质高、就业率高、社会综合评价高

学院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双证书”制度,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身体素质达标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学生在国家、省的多种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奖成果多。近几年,学院有31个专业100%实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5%以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平均超过99%,经过毕业生跟踪调查,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思想道德表现、职业素养、社会适应能力、人文素质、协作精神、敬业精神等方面的评价满意率较高。

(四)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就业基地规模初现

近年来,学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配备了一批先进的实训设备,建设实训基地,目前已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1个,实训室80个,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实训基地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由学院教务处实训科统筹、各系为主体进行管理,规章制度健全,进行独立成本核算,讲求效益,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步入规范化。学院设立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年均投入500万元左右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实训基地建设和运作提供资金保障。目前已建成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7个,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两项、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两项。2010年,省级以上实训基地项目接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项补助资金绩效检查,项目管理与建设成果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11年,学院“校园实训超市”被评为首届全国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优秀教学企业”、服装设计实训基地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首批“广东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基地”。

学院还致力于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已与恒大酒店集团等170多个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就业基地近100个。学院重视顶岗实习和校外实习组织实施的过程管理,由系派出带队教师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管理或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健全,执行得力;实习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已有多家企业与学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定向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

建校以来,学院对外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与美、德、英、澳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企业、高等院校及妇女界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学习借鉴国外高职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职业教育理念,形成学生互派、教师互访、联合办学的良性机制。

学院与美国著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以及日本城西国际法人大学结为友好学校,探索女性成才规律,合作培养女性人才;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坎顿分校开发了“2+1”、“3+1”的学历学位(副学士学位)教育合作模式,同时开发了中美双方互访的暑期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开发课程,培养师资和学生,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与亚洲基金会合作设立多项教育助学金项目,接受美国沃尔玛公司、微软公司、MAY公司、GAP公司和201国际鞋业集团等企业和团体对外来女工的助学捐助,50多名外来女工在资助下完成了本科和专科的学习,300名外来女工完成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2200多名社区女工完成了计算机课程进修;与我国香港协青社长期合作,安排社区管理专业的学生参观体验香港社会工作,学习先进的社工服务理念,使学生对社区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以外,学院还与美国犹他迪仕大学、新加坡PSB学院等开展教学交流;与德国著名F+U培训集团开展合作培训项目,选送师生到德国培训实习和进修。

(本文系作者主持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C类教学管理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广东省教育厅资助,项目编号:20120302014。)

参考文献:

1.杜长征,杨桦.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在于创新[J].职业技术,2009(01)

2.况红.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02)

3.马乔林.加拿大高职教育特色及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7(11)

4.平若媛,龙洋.坚持特色 抓好高职教材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4)

5.张冠文.创建产学研平台 打造高职教育特色——山东滨州职业学院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特色教育理念篇4

【关键词】教育理念;体育教师;教师观念;角色特征

一、引言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教育理论不断被引入我国教育领域,国内学者也相继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论(或观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人本位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理论、终身教育、快乐体育等。这些教育理论对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引发了中国教育界乃至教育史上少有的关于教育理论和教育体制的大辩论、大变革。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育科研等正轰轰烈烈地展开。广大体育教师也参与到体育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在此背景下,探讨体育教师的角色特征,促进人类体育事业和学校体育健康发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二、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定位

在当今教育思潮的普遍影响下,体育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是多角度、全方位的。首先,学生观变了。教师的学生意识加强了,包括:学生本位意识(“关注每一位学生”成为教师的重要教育理念),学生主体意识(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个性意识(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性的人)。其次,教学观变了。教师逐步形成了“对话意识”,这意味着上课不再是“传授―接受”单向式的传递,而是师生彼此思考,分享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第三,课程观变了。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有助于教师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逐渐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1]。

教师观念的转变,使体育课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同时教师观念的转变凸显了体育教师的角色特征,有利于教师的角色定位。

三、体育教师的角色特征

体育教师的角色特征大致可归纳为专业特征和社会特征两大类。

(一)体育教师的专业特征

1.课程研究者与计划者

康奈利和克兰丁尼在《教师即课程计划者:经验的叙事》一书中指出:有人认为对课程材料教师丝毫不能改动,否则教师的个体因素就会损害那些预先替教师编制、设计好的课程材料中的意图。教师与课程之间存在的“知与不知”的矛盾,应通过教师培训来解决。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虚假的理念,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排除的。教师不可避免地要对课程材料施加影响,因为教师拥有个人的实践知识,他们完全能够判断应该给自己的学生教什么。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Stenhouse)曾使用了“艺术家”作为一个核心隐喻来说明它的教师即研究者的概念。在他看来,教师是一个从事教学活动的“艺术家”,教师不是“教书匠”。他认为“教学是一种表明艺术家实施他们判断的自主的艺术,这种判断建立在指向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的研究之上。与这种研究性教学概念相一致,课程被看作是教师发展他们艺术的媒介[2]。有学者用中国式的语言概括了教师构建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必由之路的四个基本阶段,即“入格”、“立格”、“破格”和“无格之格”。而“无格之格”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至格”是教师的毕生追求,是教师成为成熟的教学艺术家的标志[3]。这与齐白石先生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是相通的。当代有些学者认为,教师应是课程主体,乃至课程本身,不应是课程的从属者。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展主体性作用,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上。教师努力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实用教材,用出个性化风格和特点。同时,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和课程建设能力。

教师必须全方位地介入课程改革。正如众所周知的传统体育课程的评价一直颇受非议,一般认为,传统体育课的评价基本上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它在所谓本着公平、公正的旗号下,用统一的运动成绩考核作为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课程实施的主要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在实施中常常是教什么就考什么,偏重于生物性的评价,评价内容也与教学目标脱离。传统的评价方法由于比较简洁便于教师的操作,但不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好方法。所以作为体育课程的实施者及研究者,体育教师理应在现论指导下,积极地研究与实践,以期“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体育课程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没有一种绝对完善、适合一切对象的评价体系,所以体育教师发挥能动性,试图建立比较科学并适合本校体育教学实际的评价体系是尤为必要的。

2.师生对话关系的构建者

师生对话关系是一种在新教育思想框架作用下产生的全新的师生关系,它与传统师生关系的区别在于:

其一,师生对话关系倡导师生间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相互理解、平等对话、相互接纳等关系。民主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的需要,而且是教学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民主平等是师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参与,一方面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以不同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进入实际的教育生活,形成需要、智能、个性等方面的互补,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教师应更主动地投入,特别是在师生对话关系构建的初期,毕竟教师在经验、知识的储备上较学生具有明显的优势。对教师而言,在构建师生对话关系的过程中,必须多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学不仅无法实现平等的师生对话,而且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其二,师生对话关系追求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性与和谐性。传统体育教学最大问题在于有意或无意的忽视学生意愿,把学生看成是体育教师手中的棋子,任由摆布。一段时间里,曾出现“放羊”好过正规上课的评论。这无疑是学生的不幸和体育教师的悲哀。然而这种不幸和悲哀并不是体育教师愿意看到的,也不是体育教师单方面造成的。体育教师同样也是教育体系里的一个具体的执行者,不同的是有良知的体育教师也在试图改变这种状况。时代在前进,教育理念在更新升华,学校体育理论也在不断地演化,教学互动和师生和谐将是新课堂的理想景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交往是教学的本质,互动是交往的途径,只有按照师生互动的思路去组织教学,才能深刻地把握教学的本质。

其三,对话式教学是师生对话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在教学改革浪潮的冲击下,特别是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传统的授受式教学尤其是它的极端现象――满堂灌已经没有了市场,代之而起的是问答式教学,但问答式教学的种种弊端揭示其急需改造,最终对话式教学应运而生。在体育教学中,对话式教学因其充分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因其充分尊重学生意愿、选择和现实条件,而使不同体育水平的学生都既有积极性又有可能性地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当中来,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较充分的表现自己、发展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建构师生对话关系过程中,不应过多的强调师生关系的工具意义和手段价值。忽略其本体价值对师生对话关系的构建也是十分有害的。

3.体育教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主要促进者

终身体育,是使体育贯穿到人的整个一生的自始自终;是使家庭、社会、学校体育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一体化;排除政治、经济、人种、工种、及身体条件,以及年龄等条件的差别,所有人都有权参加;尊重社会和参加者个人需要,有计划和有步骤地统一管理体育。终身体育主要由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个方面组成[4]。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及终身体育行为的养成,其关键在于使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和一贯化,其中学校体育教育是关键一环。学校体育教育的成败关乎终身体育的成败,以及终身体育实施的质量。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并将终身体育引入体育课堂,是终身体育在学校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保证。

4.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科研领域的探路者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对体育产生了几乎全方位的冲击,引起了体育的重大变革,关于学校体育的研究也在更多地关注学校体育的细化研究,更关注学校体育的微观领域研究,这为体育教师更广泛的参与体育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和理论依托。

体育教师长期工作在体育教学的第一线,直接面对学生,掌握大量的关于教学的第一手资料。面对体育教学的诸多弊病,诸如体育评价的不合理,体育教材的呆板,体育教学资源的短缺,体育制度的问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问题,体育教学模式等,大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体育研究最广泛的素材。

基层体育教师的研究与探索可能存在不完善,理论高度不高,但这不能贬低其价值。“探路者”的行动就是为后来者和专家提供原始的,但有意义的资料的。教育研究专家也必须与基层教师密切配合合作,其研究才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否则就是闭门造车,凭空臆造。

(二)体育教师的社会特征

1.体育教师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文化的创造过程就是一个教育过程。“以文教化”、“人文化成”都与教育同义,教育是文化化的过程[5],我国自古有之。体育文化是人类广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文化依附于人的载体,体育文化中的物质化、制度化的文化可以借助于物质实体加以传递与延续[6],但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精神文化,是不能通过物化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所以体育文化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体育教师、体育工作者,借助于体育教育加以保存、传递。

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必须理清下面两点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以人为本的体育呼唤体育文化价值回归体育本源。有研究者论断,当今社会是物化的社会,物化的社会是商品社会的必然产物。体育(或体育运动)作为人类社会的现象,也必然存在“物化”。并且认为,体育的物化过程是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并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体育物化的结果是使体育文化中促进人身全面发展的文化演变为偏重于追求体能、技艺、和物质,这种物化的体育需要以新姿态回归于体育本质,即“人化”。物化的体育需要对体育文化“扬弃”的过程[7]。希腊雅典和中国北京申奥成功,某种程度上说明国际体育界力主回归体育文化本源的倾向。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贯彻实施,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对体育知识、技能的传递,不仅仅体现在对下一代的体育人文关怀,更主要的是向全社会宣扬体育文化的本真。“绿色体育”、“自然体育”代表了现代人走向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志。体育最终会回归它的真正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身心两健的完美的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提出“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口号,正是基于对体育本真价值的清醒认识。第二,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体育文化是全球性的文化内容之一,体育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是在多元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体育文化全球化是现时代体育交流和科学技术促进的结果,是大势所趋。经济的全球化竞争需要各个国家在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加大开放的空间,加强合作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本民族文化不断地从世界文化中汲取养料,得以发展。封闭的文化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它最终会被强势文化所淹没。

民族体育文化是本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文化市场为民族文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演舞台。今年是中法文化交流年,这正是中法两国人民为世界文化交流树立的成功典范。

2.体育教师是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践者

外国是否有类似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我不得而知,但它对于我国大众体育而言,全民健身计划极具指导意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影响无疑将是深远的。全民健身计划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人民健康和精神生活的深切关注,对体育的关注。

体育教师掌握专业的体育理论和体育技能、知识,有一定的体育实践经历和普及体育的经验,是体育最大的受益者和不可或缺的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群体。体育教师是体育的实践者和知者,无疑将为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做出自己的贡献。

3.体育教师是体育精神的忠实捍卫者

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始,到刚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我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我国竞技运动的“举国体制”也受到了许多国家教练员、运动员的认可。中国的举国体制一方面使中国竞技体育迅速腾飞,促进体育在中国的进一步普及;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体育精神的集中体现。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体育理念,正被中国人民普遍认知,体育精神不仅在体育领域而且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实践。

体育精神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的内容:平等尊重、公平竞技;友爱互助、团队协作;以人为本、广泛参与;理解宽容、无私奉献;积极进取、超越自我;自我节制、恪守体育道德。所有那些违背体育精神的、丑陋的、自私的、野蛮的,与人类健康发展相背道而驰的行径都要受到鞭挞。体育比赛的日益政治化、商业化,以及兴奋剂事件、非公平竞技、体育黑幕、“黑哨”、假球事件等,背离了体育精神,必须加以扶正。体育教师不是一般的体育工作者或普通的体育从业人员,而是特殊的体育教育专业人员,他们在体育教学、社会活动及生活中,是对体育精神进行守护、监督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在对人类下一代的培养中,负有艰巨的历史使命,他们必须付出大量艰辛的劳动,在体育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推动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小结

体育教师肩负着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和社会责任,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完成体育赋予的双重使命。

【参考文献】

[1]余文森.部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京),2003,(11).

[2]蒋士会.试论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参与[J].广西师大学报:哲社版(桂林),2003,(4).

[3]张天宝.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与条件[J].湖南教育(长沙),2001,(2).

[4]刘伟.李传珠.终身体育简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报,2000,(2).

特色教育理念篇5

在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急速更新的时代,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依赖传统教学已远远不够。因此教育各界对于拓展教育空间都做了大量尝试,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创客教育。创客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兼具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习能力,蕴藏着深厚的教育力量和无限的教育潜力。因高度符合时代转型的要求和新的教育变革所提炼出的核心素养的要求,创客教育备受认可,已俨然成为撬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有力杠杆。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一中学在创客教育领域亦进行了广泛的学习、长期的研究、大胆的探索,最终建立起一套颇具特色的创客教育模式。

一、深入研究创客,

为贯彻核心素养教育奠定基础

在美国新媒体联盟公布的《2014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里,“创客空间”入选未来5年内影响基础教育的12项关键技术名单,是促进基础教育学习变革的数字策略之一。这场创客与教育碰撞的火花,正在中国教育的天空里蔓延,创客教育也就此成为了学校教育中的新亮点。当前,我政府倡导发展众创空间,培育创客文化,这是对创新教育的巨大推动,必将把中国教育推向一个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崭新模式。

创客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让学生用“自由的双手表达自信的头脑”,这是新课改的核心价值取向,更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力支撑。

创客教育在培育六大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凸显出优势,集中体现在实践创新、学会学习、科学精神三个方面。学会学习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实践创新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一直以来,郑州十一中的航模、海模、机器人、无人机、信息学编程、电脑制作等都是传统优势活动,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16年,学校招收了首届科技特长生,学生整体素质高,敢于追梦、敢为人先、动手实践能力强。基于这些优势,学校将创客教育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突破口,在校园里刮起了“创客风”,为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了充分准备。

二、深入开展创客,

为贯彻核心素养教育开拓领域

1.成立团队,搭建空间

围绕创客教育,学校在组建领导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社会力量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科技创新中心,在综合考察多套创客空间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规划出最符合学校创客教育特点的方案,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与工程学院合作搭建“星火创客空间”。

“星火创客空间”教学装备先进,配套硬件设施完善,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既有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的创客工坊,又有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创造诉求的“富人俱乐部”。建设有多种专用工作室为学生自由开放使用,其中包括:3D制造技术、数控加工、机器人、环境创新、植物组织培养、电脑制作、航模、海模、无人机等专用工作室共13间。根据学校目前实际情况,现开设有以下创客项目:机器人、电子技术工程、3D设计与打印、木工设计与制作、无人机、航空模型、航海模型、生化工厂、电脑制作、校园科技等。

2.确立模式,制定课程

学校构建了必修课程、校本课程、渗透课程“三位一体”的创客教育课程模式。必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校本课程采用“大课+小课”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大课包括科技创新课、科普宣传课和专业支撑课,小课分不同团队开展科技拓展课程;渗透课程包含融合、开发、展示交流3个方面,全方位、跨学科,促进创客教育与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学的融合。

授课上采用“专职+兼职”教师队伍的灵活方式。由本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组成专职师资队伍,对创客空间中的必修课程和各主题工作室所需选修课进行讲解和指导,由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创客空间等省内外知名教授构成兼职师资队伍,负责教师队伍培训以及对学生的讲解和指导,保证了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学习前沿科技。

3.三级五线,规范研究

学校着力构建“三级五线”特色创客教育体系,“三级”是指从学校层级建设创新型管理队伍,从教师层级打造创新型教师,从学生层级培养创新型学生。

“五线”就是通过五条路线来实施创新教育:第一条线,开设创客创新课程,举办创新讲座;第二条线,成立创客工作室进行拔尖人才的培养;第三条线,开展网络教学、发动促进创新氛围的形成;第四条线,与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民间组织、政府部门联合建立开放式教研团队;第五条线,优秀创意发明作品申请专利,促进成果转化,实现“教转产”“产学研”一体研究。

4.依托社团,多向发展

以校园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为主要落地形式,依托学校现有社团组成了不同方向的创客学生团队(如神创社、绿缘社、天文社、航模社、机器人社团、无人机社团、3D打印社团、校园电视台等),每组学生可随时入驻各主题工作室,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和动手操作,做到兴趣为先、支持全面、人尽其才、各展其长,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为学生升学、创业服务,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

以3D先进制造、机器人、生物等为主题的发力方向,包括科技制作、科技竞赛、生物探索、电脑绘图、校园科技节,形成完整的、各部门各学科分工明确、有梯度的校园创新教育体系。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创客空间的组织运行和深度研究,各类社团负责创客新鲜内容的扩展。

5.多元活动,全面发力

创客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加强了与高校的交流,在机器人设计研发领域与华中科技大学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完善训练课程,在植物组织培养领域积极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筹建智能生物创新园地,引入最新的无土栽培技术;经常举办专家讲座,邀请社会各界专家、科技人才、创新人才进校进行指导,引领学校创客发展,如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王建庄博士,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互联网+”形势下的创客教育》的专题讲座。王建庄博士从高中阶段开展创客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创客教育、华中科技大学与郑州十一中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交流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国内外创客教育的开展情况,展示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价值。

三、归纳创客成果,

为贯彻核心素养教育总结经验

郑州十一中人有着追求自然科学、关注自然科学的精神和传统,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就出自这所学校。新时期,学校师生更是关注科学发展,如对引力波的发现、“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神州十一”飞船升空等投以极大关注,营造出良好的创客氛围。

近年来,学校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2016届学生娄晨耀在全国信息学奥赛中荣获金牌并当场被清华大学预录取;2017届学生薛天扬获得全国信息学奥赛冬令营铜牌;在河南省第五届技术设计与创新成果展示活动中,学校选派的代表队取得了现场制作项目全省一等奖中的第一名的好成绩;2016年8月在大连举行的第11届全国青少年教育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中,学校代表队获得全国二等奖;机器人社团还开展了机器人灭火、机器人足球、机器人篮球等活动,4人次获得国家一、二等奖,9人次获得省级一等奖。

学校创客教育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长久以来的研究和探索,离不开全体教师的智慧付出、辛勤耕耘。专业打造、n程制定、体系规范、多元配合,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认真规划,慎之又慎;每一次实施都多次反馈,不断改善,最终形成了以贯彻核心素养为总目标,力求每一个层面、每一次尝试都紧抓核心素养的特色创客教育体系。

四、规划未来创客,

为贯彻核心素养教育源源注力

特色教育理念篇6

一、建立高等学校相对独立的教育管理体制

我们在英国听了十九次教育专家的讲座,有几位主讲人都不约而同的强调过,英国的高等学校享有充分的自,政府不直接干涉学校的管理,学校的事情由学校自己来决定。第一位给我们讲座的约翰·卡特先生就强调:“英国的大学都是相对独立的,任何政府对大学都没有监管的权力,大学只对投资人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英国的经济负责”。英国大学的相对独立,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校本身形成了一套民主管理体系。学校有教职工代表大会,相当于学校的立法机构,下设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是学校的决策机构,除需教职工代表大会决定的事项外,一切事情都是由校务委员会决策的。这个委员会的构成一般为25人左右,并且有相当比例的校外非行业内人士参加。这个由学校选择的委员会,集体对学校负责,相对稳定,不因个别的成员变化而变化,保证了学校管理思想、管理形式、管理制度的持续和稳定发展。牛津大学历千年传统不变、办学理念不变和历史积淀形成的办学特色不变,并且始终站在世界高等教育和科技的前沿,这一管理体制的保证应该是至关重要的。这与我们国家当前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书记、校长,学校集权与书记、校长于一身,一所大学办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书记、校长本人的素质水平和责任心。领导的任期有限,很难真正从长远来考虑学校的建设,领导一变,从头再来,这样的事例太多了。我们国家的大学,发展的速度很快,很多学校的规模可排世界前列,但历史的积淀很少,而受当前形势的左右却很大。与英国的世界名校相比,建立我国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完全必要的。

二是国家对学校的投资,不是由政府直接决定的,而是由相对独立的教育基金委员会来实现的。这个基金委员会受政府委托,但它不是权力机构,它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实现教育投资分配的,这与我们国家由政府财政部门直接预算拨款的方式形成明显的对照。当然,这里所说的英国大学享有充分的自,也是相对的。高校不能游离于国家之外,国家对高校实行管理各国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英国的政府不直接干涉学校的管理,而是通过委托专门机构来完成,而我国实行的是政府部门对学校的直接管理,这不仅是管理形式上的差别,而是有本质上的不同。

二、建立适合高等学校建设的科研体制

国家的科研项目主要由谁来完成,也就是说谁是科研创新的主体,各国的作法不尽相同,但在英国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国家的科研主体是在高等学校。像牛津、剑桥这样的世界级名校,都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比较知名的学校也都定位为教学科研型大学。科研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所获科研经费的多少,既是学校科研能力的体现,也是学校经费的重要来源。高校作为国家科研的主体,在这一点上中英两国是一样的,但在科研项目的确立、科研经费的分配上确是完全不一样的。科研经费的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科研项目的拨款,二是与企业的合作研究。我在这里主要想说的是国家科研经费的管理体制和方法。据我了解,我国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管理,主要还是采取分部门的条条管理,科研部门、行业部门、教育部门根据各自的情况确定立项的内容和方法,但基本都是采取项目申报法,各校都在组织教师和科研人员申报,但申报的主体不是学校,具体项目都是由个人、项目组或团队来申报,评审的依据也是个人或项目组的有关情况,与学校的科研水平关系不大。所以各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实质上只是在做一些组织、宣传、协调、统计等管理工作,并非是以学校的名义来完成科研任务。

英国的科研管理体制与我国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国家特殊的机密项目外,科研项目是由基金委员会来进行管理和分配。在基金委员会下设一个专门的科研评估机构,负责对各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的评估,而评估的结果就是基金委员会进行科研经费分配的依据。据主管科研评估的罗伯特教授介绍,英国高校的科研评估是每五年一次,按星级进行分等,最高为五星级。全国173所高校,五万多名科研人员,全部参加科研评估。这里与我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评估对象是学校,不是科研人员个人,更不是评估具体项目。拨款的对象也是学校,不是个人。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在严格具体的指标体系之下进行评估,体现了公平性原则。二是按实力对学校拨款,能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的效益,也使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有了资金保障。三是学校作为科研工作的主体,由学校对所获得的科研经费和项目进行再分配。科研不再是项目主持人的个人行为,主持人不单要对所主持的项目负责,更重要的是要对学校负责。这不仅解决了科研人员满天飞的申报项目之苦,更能体现一个学校科研的整体实力。学习中我已体验到,既使像牛津这样世界顶级的学校,对五年一次的科研评估也是高度重视的,不敢马虎,准备得相当认真。四是科研评估中把科研成果和成果转化都作为硬指标,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科研水平,发挥科研投入的最大效益,这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有相当多的人搞科研、报项目,并不是真正为了科研在科研,而是为了争名分、凑资格,项目一旦申请下来,能正常结题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能不能推广,能不能形成生产力,并没有多少人关心,我国有限的一点科研经费,大部分做了无用功。

三、建立质量第一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牛津大学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听到他们引以为自豪的就是享誉世界的导师制。导师制在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培养中也是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但为什么没有牛津大学导师制那么完整,那么得到社会认同呢?这里关键就是坚持质量第一的人才培养理念。牛津大学也有经费不足的困难,也有高薪聘用人才要增加成本的苦恼,但1.7万名学生,7500多名教师,就足以说明这个导师制的实质。牛津大学有39个学院,各自相对独立,但有一个方面是统一的,就是牛津大学的考试院。不论你是哪个学院的,哪个学科的,最后都要经过考试院的考试,你才能说我从牛津大学毕业了。这样的考试是要进行多次的,只有通过了最后一科的考试,你才能从一个通向由石块铺成的大路的门出去。据陪同我们的人员讲,每一个从这里出去的学生,都跳跃欢呼,击掌欢庆。给我们讲课的大卫教授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令我久久回味,不能忘怀:“如果能通过牛津大学考试院的考试拿到文凭和学位,那就说明这个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很艰苦的”。

四、建立多渠道的高等学校资金经费筹措方式

没有去牛津大学前,在我的想象中,这样世界级的名牌大学,又是在富有的英国,他们的学校肯定不会因为钱而发愁,事实上跟我们的想象是大相径庭。从他们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英国的高等学校也面临我们同样的问题,国家经费投入不足,也是要多方面筹措资金,来支撑学校的正常运转和不断发展的需要。以牛津大学为例,国家拨款只占总经费的32%,其它款项分别来自于科研拨款、慈善捐款、教学及教学辅助专项拨款、投资收入和其它方面。在我们访问过的东伦敦大学、西英格兰大学、布鲁克斯大学、肯特大学等都是这种情况。所以,不论哪所学校,千方百计的筹款,用各种办法增加收入都成为学校的当务之急。牛津大学非常重视五年一度的科研评估,主要目的就是保持五星级的地位,多得到国家的科研拨款。各校在接待我们时,都非常热情,不遗余力的宣传自己的学校,主要目地就是要争取尽可能多的海外学生。招收海外学生,已经是英国各高校创收的一个重要来源。东伦敦大学在五年内能筹得四千三佰万英镑(大约合六亿人民币)的建设资金,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中英两国的国情不同,筹款的渠道不可能相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我国,从社会筹集办学资金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这不能成为我们过分依赖国家的理由。依靠学校自身的特长和优势,积极争取和筹措资金,是每个高校的生存之道,任何埋怨和等靠都是没有出路的。

五、建立严谨的治学态度

笔者这次到牛津大学,是参加一个短期的培训班,但牛津大学做得很认真,据他们介绍,每期的培训内容都在前一期的基础上有所调整,这次培训班的最后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一课的内容是所有负责的老师和我们一起做总结,这个总结不是作报告,而是实实在在的在做教学的评价和反馈。我们刚开班的时候,就发给我们两个调查表,详细列举所要调查的项目,总结会前,老师一再强调这两张表一定要填好上交。总结会上,首先把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头讨论,要提出在学习期间你认为最受欢迎的三个讲座和你认为最没有必要的三个讲座,并且每个组都要有一个代表到前边发言。这不是在做秀,是真正的教学反馈。这使我联想到,我们在做教学质量检查时,学生的反馈意见到底应不应该作为检查的主要依据而引起的争论时,借鉴牛津大学的做法是最有说服力的。

六、建立崇尚文明与和谐的校园氛围

特色教育理念篇7

实现教育目标的层次化和现实化

长期以来,独立学院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层次性,要么照搬普通高校的传统做法,要么参照民办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独立学院有较为特殊和复杂的学生群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优化教育目标,使之尽可能地贴近独立学院学生实际。独立学院完全可以凭特色理念优化教育目标,在教育内容上有所作为。比如,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在2009级新生入学之际,改变传统的入学教育模式,由通识教育部负责对全院4000多名新生开展了以户外素质拓展为主的转型教育,培养学生融入大学的能力,教育效果非常好。再如,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目前正在探索的“书院制”模式,以书院为单位对学生开展通识教育。可以说,这些有益的探索只有在独立学院特色理念的指引下才能够做到。

独立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面临的问题和心理成熟度不同,因此其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也不同。一年级新生主要是面对适应新环境、承受着到独立学院读书“低人一等”的心理压力。因此,一年级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着宣传心理知识,引导新生调整求学心态,进行各种适应问题的辅导,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二、三年级学生的问题主要是与专业学习、人际交往、个人感情等相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和关心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消除障碍,要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心理压力,对他们要开展职业能力指导和择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了解所学专业与相关职业之间的联系,引导他们作出合适的选择。比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利用母体学校学生在创业方面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帮助学生解决创业中的难题。

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的复杂性和层次性更为明显。从个性学生到一般学生再到特殊学生,独立学院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个性学生是指家庭背景较好、个性极其突出、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群体。特殊学生群体是指高风险的学生群体,如疾患学生、学习不好的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经济困难学生等。对于个性学生,要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发他们树立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崇高的人生理想,鼓励这部分学生确立更高的人生目标。对于一般学生,应重点加强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引导他们在较高的人生目标上起步,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理想结合好。对于特殊学生,要视情况不同,区别对待。对于家庭贫困学生,可建立特殊学生群体数据库,通过各种途径和争取社会力量对贫困学生进行帮助,也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之余靠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解决生活困难。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学校应从加强法制教育、社会道德观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有效针对学生“自我”特点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感到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很贴近自己的实际,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这种层次分明、合理的教育目标,才能为独立学院学生所接受,才能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可。

提高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服从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直接体现。抓住重点教育内容是提高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相对于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言,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突出重点,以是否有利于教育对象身上引起的变化、形成的思想观念作为其教育有效性的评判标准。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优也是特色,有了特色再把它“做大、做强”。“民、优、独、特”这些特点已经决定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应用技术的培养。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适应这一变化,紧紧把握这一培养目标,重点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以此为切入点建设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工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理想信念教育。独立学院学生普遍有理想远大与功利色彩浓厚并存、自我意识突出与集体观念淡薄并存等特点。首先,独立学院可通过入学教育鼓励学生重新树立远大理想,使他们尽快走出高考失利的阴影。每年开学初,独立学院可举办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帮他们找回自信。其次,培养学生追求进步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引导学生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协调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学校、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

学习方法教育。独立学院的学生之所以有成才愿望强烈与学习动力不足并存的现象,除了学习基础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刚开始他们大多习惯于高中阶段那种“赶鸭子式”的教学方式,完全依赖教师的灌输和学校的监督,一旦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他们就会感到迷惑进而不知所措。因此,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教育非常重要,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社会现实环境出发,结合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及职业价值观制定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如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自2006年开始就针对大一新生开设了一门课程――《大学的学习方法》,强调特色教育,配合学分制的实施,允许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后重新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选择的学习空间,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把“成人”与“成才”教育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接受“成人”教育的同时,能够练就一身服务社会的本领。在特色办学理念的指引下,独立学院可以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和课程改革等来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选择,提供学生发展的多样可能。

心理健康教育。独立学院的学生存在的很多问题,看起来是思想问题,其实是心理问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特别是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在家庭优越感较强的情况下增强其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磨炼学生的抗干扰能力、抵御挫折能力。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热情与狂热、兴奋与狂欢、成功与狂妄常常紧密伴随,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引导正确,这些情绪、情感就会变成巨大的热情和力量;如果引导错误,学生就会做出对自己、对学校、对家庭、对社会不利的事情来。因此,在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要注意学生的情绪、情感。其次,要培养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引导学生在意志行动中正确支配、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或感情,在顺利时,不忘乎所以;在困难时,不灰心丧气、半途而废。最后,要培养良好的性格。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要教育学生谦虚谨慎、为人正直、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信自强、敢于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强化教育的咨询、指导和服务功能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归到教育对象作为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的必然状态,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教育客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具有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的“人始终是主体”的一切特征。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其鲜明的特色理念,强化在咨询、指导和服务方面的功能,具体通过在服务层面树立“以人为本”观念、教育层面上突出“全人教育”理念、管理层面上强调“民主参与”模式、指导层面上培养“科学发展”思维等教育方法,将教育目标与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很多教师抱怨独立学院学生难教,笔者却认为,只要引导得当,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不管他们以前的状况如何,只要独立学院采取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教育方法,在走出校园之后,他们都应该而且能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适应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思想现状的要求,独立学院要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相应的调整。首先,要淡化管理职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平等的氛围下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总是以自己固有的价值尺度和需要评价来选择教育内容,参与教育活动。教育者要转变教育理念,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蕴涵的思想、价值观、道德观才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进而内化为学生自身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并外化为行为习惯。其次,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咨询、指导和服务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从发展的趋势来设想,独立学院可以将咨询工作分为心理咨询、就业形势与政策咨询和教学管理咨询等;指导工作分为学习指导、选课指导、求职方向和求职技巧指导、党团活动指导和社团活动指导等;服务工作分为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助学贷款服务、勤工助学服务和保险服务等。各院系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逐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社团管理中心、助学贷款中心、勤工助学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通过调整职能,把普通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逐步培养成精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完成从单一的政治教育工作向综合服务咨询工作的转变。

特色教育理念篇8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0-0031-02

在党的十上提出了构建“中国梦”的社会主义伟大构想,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于一体的社会,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主要指的是,整个社会公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思想状况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特色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教育的摇篮,在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上承担着重要职责。我们首先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理想信念的概述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概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指的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着力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我们特定国情之上的,为我国当代的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理想的有效途径,也为整个社会理想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效前提。

(二)理想教育的概念

理想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按照一定需求,对受教者进行的有序的教育活动。我国现阶段高校对于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本质是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高尚的道德观念,并且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理想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没有理想,就如在茫茫大海上随波逐流没有方向,因而加强对当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是我国当下高校的必要任务。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新时代大学生的个人梦想以及其实践状况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梦想信念对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整个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社会环境和社会理想对于个人具有影响作用,也影响着个人理想的实践。而另一方面,社会理想的实施,也需要每一位公民参与到整个理想的实践过程中,个人理想的实现促进了整个社会理想的实现。在“中国梦”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理想信念实施的过程中,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积极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梦”的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当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状况。

三、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状况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不确定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科技事业也逐渐繁荣,加上媒体的作用,各种信息技术的发达,网络的普及,使得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越来越大,大学生作为新世纪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所面临的价值选择和各种诱惑更多。相比高中校园生活来说,大学校园的学习环境更加宽松,也没有决定命运式的考试,整个大学校园生活显得十分松散,使得理想教育显得非常匮乏。

(二)大学生缺乏实现理想的信心

由于我国高校教育的注重理论教育,轻视具体实践教育,使得大学生往往拥有理想抱负而缺乏实践的可能,使得大学生缺乏信心。加上经济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及家庭因素,使得大学生向实现理想的可能越来越小。基于这种环境下的负担,高校除了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之外,家庭和社会应该积极配合,为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缺失

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决定着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施程度。我国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理想教育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忽略了大学生实践中的理想目标,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往往运用统一的教育方式完成对大学生的理想教育,使得大学生理想教育并未发挥作用,加上许多高校单纯的注重个人理想而忽视理想和整个社会理想的关系,使得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价值观,在大学生职业生涯的选择上,很大程度上是选择了一份仅仅能谋生的工作,忽略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措施

(一)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指导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思想的宣传,可以要求学生熟悉马列著作,思想著作的研读,同时加强对学生爱国教育的培养,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状况,并对重大历史事件着重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作出准备。同时,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课堂教育,对以往不适应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以及微课教育的实施,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个人精神境界,使之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以及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密切加强家庭和社会与高校间的配合工作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实践具有重要影响,积极的社会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尽快实践,为社会主义社会理想的实现提供动力。对于社会而言,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爱国教育基地的作用,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除了加强课堂教育之外,还应该定期举行大型的艺术节,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应该加强跟学生家庭的沟通工作,定期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对于出现问题的大学生进行积极辅导,帮助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学校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起着关键性的影响,高校除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同时也应该注重加强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比如高校定期组织对红色景区的旅游活动,通过对革命先驱曾经浴血奋战的过程进行了解,学生可以在整个过程中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努力奋斗。除过举行红色景区旅游活动,还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比如“学雷锋、做好事”志愿活动的开展,大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为人服务,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并且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有利于理想信念等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四)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理想教育应该有针对性

教育工作者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主要来源,而对于不同性格特点,不同经历背景的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区别教育。教育工作者可以加强和大学生的联系,和学生成为朋友,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以及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的了解,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清晰的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观。而作为教育者,应该耐心的对待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为大学生树立为人师表的榜样,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