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政治文化的定义8篇

时间:2024-01-10 14:51:47

政治文化的定义

政治文化的定义篇1

【关 键 词】政治文明/政治稳定/辩证关系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它既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积极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又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注:彭庆军、虞崇胜:《政治文明研究综述》,《理论前沿》,2002年第22期。)具体说,首先,政治文明包括所有的积极政治成果,这表明政治文明是与野蛮、消极、反动的东西相斗争而发展的,是与愚昧落后的不文明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体现着社会前进发展方向的一定的社会政治文明程度。其次,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这表明政治文明是与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定社会的政治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从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看,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人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实现自身进化的程度不同,决定了政治文明的程度不同。但是,无论哪一种政治文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社会政治清明、政治稳定、和谐有序是分不开的。

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系统在运行中所显现的有序性和连续性。政治稳定主要包括政权体系的稳定,政策稳定,政治生活秩序稳定。邓小平同志曾把政治稳定概括为两句话,即“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7页。)政治稳定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的稳定状态,公共秩序的有序性,基础阶级关系的均衡态,主要政策的连续性。(注:邓伟志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6~27页。)政治稳定与政治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上,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为统治阶级所追求的文明形态和秩序形态,两者具有天然的联系和相同的属性,同时,又互为作用,互相促进。

一、政治文明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动力,是政治稳定的内在要求

政治稳定是古今中外历代统治者所梦寐以求的“国泰民安”、“太平盛世”,但政治稳定绝不是僵化的、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动态的。政治稳定实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实现过程,政治文明同样也存在动态性,它也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不断地改变着内容和形式。这种变化表现为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质变就是由于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而使政治文明的阶级内容和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一种政治文明形态变革为另一种政治文明形态。量变则表现在阶级内容不发生根本性质变化的前提下,政治文明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机制的调整、健全和完善。(注:郑慧:《政治文明:涵义、特征与战略目标》,《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3期。)政治稳定与政治文明的动态性决定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即在上层建筑领域的系统内,政治文明与政治稳定在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状态中达到相互统一。

首先,政治文明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动力。政治稳定是相对的,即存在不稳定的因素,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存在于两个层面,一种是政治法律制度因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系统的变化要求而导致的政治不稳定;另一种是因政治法律制度自身结构、功能的失衡和破坏而造成的政治不稳定。建设政治文明,就可以消除和减少这种政治不稳定因素,为政治稳定增添动力。政治文明的质变即可以解决政治法律制度不适应社会环境系统的变化要求而滞后的问题。政治文明变革的历史证明,当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发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阶级关系的变化,必然导致政治法律制度不相适应而产生的政治不稳定,而解决这种政治不稳定的正确方法,就要通过革命的形式实现政治文明形态的转换,用一种新的政治法律制度代替不适合社会环境系统变化要求的陈旧的政治法律制度,从根本上消除政治不稳定因素,达到新的政治稳定。政治文明的量变即可以解决政治法律制度自身结构、功能的失衡和破坏而造成的政治不稳定。任何一种形态的政治法律制度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政治法律制度自身结构功能失衡和破坏之后,及时地予以调整、健全和完善,使之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强化,制度更加完善、健全,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政治文明的量变不断适应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需求,从而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总之,政治稳定是一个动态实现过程,它的实现并不是突变性,而是量的积累和平衡过程,是一个由原有的稳定到新的高层次的稳定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政治文明的发展为动力,有赖于政治文明发展赋予新的内容和活力。离开政治文明发展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秩序。

其次,政治文明发展是政治稳定的内在要求。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三个层次。(注:彭庆军:《政治文明研究综述》。这是目前通说。也有的称“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政治实践行为”(李慎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部文稿》,2002年第9期),还有的归纳为5个层次,即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郑慧,前引注)。)其中核心和关键是政治制度文明,一般说,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制度即是文明进步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能够保障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内在需求。政治稳定的核心是政治制度的稳定,政治制度的稳定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基础。当然政治制度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而这种变革与调整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需要,是政治稳定的必然选择。

政治稳定同样需要政治意识形态的凝聚性,即确定政治权威。这种权威必然是具有凝聚力的权威,是在一定政治文化基础上树立的权威,是得到认同的权威。“一般来说,人们对政治体系的认同意识基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认同;另一种是疏离;第三种是对抗。政治体系如何强化人们的认同意识,减少疏离和对抗意识,使自己的运转具有权威性,这一点非常重要”。(注:邓伟志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6页。)政治稳定需要确立政治权威,政治权威的前提是政治体系得到人们的认同和积极参与。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首先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阻力之一是人民群众的认同感不强烈,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其二,传统和既得利益者特别是有权官员的认同感不强,甚至疏离和对抗。民主政治的发展必然会冲击旧体制给官员带来的特权和利益,因而,个别官员会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给民主政治的发展造成阻力。通过政治意识形态的文明建设,能够动员全体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和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逐步地消除不满情绪和不同意见,调节人们的社会心态,形成对政治文明建设的认同感,增强政治权威性,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

政治稳定与政治实践行为的文明进步有着一定的联系。对于现代政治文明来说,只有政治权威的政治行为能够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使之不能为所欲为的时候才是合理的,才是真正的政治文明。如果政治权威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受任何约束,即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称为政治文明,政治权威失去约束也必将危及政治稳定。政治权威的政治行为失去约束必将滥用权力,侵犯公民的政治权利,必然导致政治腐败,失去民心;必将盲目决策,扰乱大局,大局不稳,政治文明建设也难以进行。

再次,政治文明发展能够减少或消除政治不稳定因素。政治文明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政治文明发展的每一个具体目标都是政治稳定的基石。诸如社会政治心理不断趋于健康,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不断创新,社会的政治价值取向、规范体系更加科学,人民思想自由解放,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就会日益增强,民主建设的步伐就会加快,权力制约和公民自我约束的目标就会尽快实现;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健全,经过适当调整,与其他社会制度体系的功能不断相适应,就会更好地实现所代表的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政治行为逐步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不断提高效益和质量,最大限度地保障所代表的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的发展,使政治制度化、法制化、民主化程度不断提升就能够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强化政治稳定感;就可以有序和公开地解决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使人民的意愿顺畅表达出来,增强人民对执政党和政府信任感,强化政治稳定所必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政治稳定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反复证明,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也干不成,政治文明建设也难以进行。政治稳定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前提,其具体表现在。

首先,没有政治稳定作为前提,政治文明发展也就失去了依托,政治文明发展的正常进程就很难继续进行。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盛世兴邦,盛世发展和创造政治文明,如中国唐朝的“贞观之治”创制了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和中华法系的法典——《唐律疏议》和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而乱世难以创造政治文明,统治者只能使用残暴愚味的手段进行镇压。由此可见,乱世破坏文明,影响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但由于1957年以后我国一直处于运动之中,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使中国长期处于斗争和运动之中,其结果是运动了群众,破坏了秩序,最终发展到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和动乱,整个国民经济跌到了崩溃的边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非但没有发展,反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特别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开拓进取的十三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人治到法治;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从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到社会主义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现代化。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证明,没有政治稳定,政治文明建设就很难继续进行。可见,没有政治稳定作为前提,政治文明发展的既定目标和秩序就会因动乱而搁置,或因乱动而偏离,使政治文明发展失去原有的意义和目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要有政治稳定的前提保障,我们要加倍珍惜和维护稳定的政治环境。

其次,政治文明建设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而政治稳定又是核心环节。特别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社会,没有政治稳定也就没有经济和社会的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会成为一名空话。同样,没有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也就没有政治稳定。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然要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为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必然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然要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再次,政治文明发展需要通过改革来实现,而改革又离不开稳定的政治环境。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硬道理,而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政治文明发展必然要坚持改革,改革促进政治文明发展,而改革必须以政治稳定来作保障。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巩固和发展政治稳定的基本保障

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是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政治文明,其根本区别体现在政党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同。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江泽民同志这一科学论断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维护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维护政治稳定的根本保障。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党的领导与稳定的关系。“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357页。)因此,我们务必聚精会神地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化解各种矛盾。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全国各民族人民和各阶层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奠定政治稳定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用法律制约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总之,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人民民主,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其次,人民当家作主是维护政治稳定的实质保障。古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孔子家语·五议》说:“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从历代王朝“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周期律的考察可以看到,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民心向背,这是历代王朝盛衰兴亡史颠扑不变的规律。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决定了人民是民主的享有者,是政权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而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同时要切实体现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大众化,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放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地位,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要切实地保障公民享有各项权利。人民的权利有了保障,利益有了保障,意志有了保障,必然会提高人民对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满意度、信任度、增强人民的团结,从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解放生产力,使生产力得到持续发展,使社会环境稳定、有序、祥和。

再次,依法治国是维护政治稳定的制度保障。政治文明的核心和关键是制度文明,衡量政治文明的根本标准也是制度文明。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法治的民主,绝不是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依法治国,就是要使立法机关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制定法律,并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政府和公职人员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严格依法办事,公民自觉守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度化,实现法治的根本目的——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就能从实质上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四、巩固和发展政治稳定是建设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

政治文化的定义篇2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文明;意义;路径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学》一书中,首先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1]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在一定政治系统中形成的关于政治及政治活动的情感、态度、心理、习惯以及价值评估、取向等意识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等内容。政治文化支配人们的政治活动方式,影响社会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政治文化引导政治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灵魂,是政治传统、民族心理及外来文化长期交融积淀的结果,可以指导和影响人们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能促使人们形成现代政治理想、政治观念、政治人格、政治能力和政治素质。政治文化蕴涵人们的政治行为倾向,支配人们对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的选择,从而引导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当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内化为公民的政治意识、政治心理时,那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政治文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观点、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构成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同时也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指导地位的确立,从而保证了政治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力量。政治文明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种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合力作用。政治文化便是其中一种无形的力量。政治文化内含建设政治文明、推动政治发展所必需的政治态度、政治价值等要素,作用于政治系统,影响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政治系统的情感认同、归属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有序化程度,调控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能够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为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要求,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证。然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并不必然带来有效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的实现还有待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效的政治参与是科学、理性、自觉的政治行为,能促进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增强社会秩序和政治的稳定感,政治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公民认清自己的政治角色、政治权利、政治义务,从而有效促进政治参与,实现人民民主,推进政治制度、政治体制不断完善,建设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可见,政治文化对于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

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保证。政治文化可以为政治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可以有效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顺利实现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实现我国社会的政治稳定。而要有效维护政治稳定,首先必须有思想稳定,这就离不开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因为,政治文化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从而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增强和体现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进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政治价值模糊、政治心理矛盾、政治信念淡化等现象,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政治文明建设中需要努力回答和解决社会成员对深化改革的忧虑、对社会公平的期待、对切身利益的关注等问题,使政治文明建设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土壤中,这就使得政治文化的作用日显重要。政治文化还有利于公民政治文化素质的提高。公民坚定的政治信念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助于社会共识的形成和政治凝聚力的加强,有助于实现政治主体对政治系统的高度政治认同,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坚实思想基础,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我们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使之能更好地发挥政治资源整合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和各阶层、各民族、各社会团体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当前,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现阶段政治文化是在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突出特点是人治,王权至上,等级尊卑,广大人民群众被排斥在政权之外。人治思想至今在中国社会中仍有残存,例如清官意识、官本位、权大于法的观念。政治文明建设,就其内容来讲,主要包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两个方面。而就其实践来讲,关键是要处理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关系。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脱离先进政治文化而单独进行,先进政治文化的构建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要在民主和法制等政治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并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政治制度建设的成果来引导和促进相应的政治文化的生成。二要处理好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共生性和相互促进关系,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文化建设和政治制度建设要放在同等位置,两者不可偏废。三要培育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以先进的政治文化引导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转贴于

全面提高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必须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突出主旋律,弘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主流的政治文化。要加强政治引导,对人民群众进行正面灌输,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培养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强化他们的政治思想意识。同时还要关注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实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用先进的政治文化武装他们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和提高社会群体对社会变革的心理判断力和承受能力,并且随时代的转换,在新的社会实践中促进政治文明建设。一要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真正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二要建立政治文化传播网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的传播,把先进政治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三要提高公民参政意识。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公民参与的扩大。只有建立畅通的民主参与渠道,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才会得以巩固。四要全面提高公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一个国家公民整体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其政治认知、政治参与以及其他政治活动的重要因素,对政治文化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公民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国家政治生活,自觉地有效地参加国家事务管理。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任何一种政治文化的变化发展最终都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要把先进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当前,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文化教育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地区没有脱贫,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所需要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还不充分,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还受到条件的限制。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一方面为我国的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也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的物质工具和手段。政治文化的变化发展最终都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要充分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文化建设,从政治高度看待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政治文化环境。努力把先进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感,使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价值观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把人民群众的政治行为统一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

加速中国政治社会化进程。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2]。正是通过政治文化的社会化,社会成员才能形成独立的政治意识,明确自己的政治角色,完成由“自然人”向“政治人”转化的过程。鉴于政治社会化在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必须完善有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渠道,注重发挥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以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最基本的政治知识和价值观念。要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家庭传递作用,传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学校教育应成为国家传播主流政治文化的渠道;二是要加强政治专业训练,塑造正确的政治人格,使公民具有特定的政治素质和能力。大众传媒的导向直接影响公民的政治态度、情感和评价,当前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合理的控制,使其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三是要鼓励人民直接参加政治生活,从事政治实践,直接获得政治知识和技能,培养公民自主参与意识,同时扩大基层民主,完善社会民主参与渠道。

参考文献

政治文化的定义篇3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文明;意义;路径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学》一书中,首先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1]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在一定政治系统中形成的关于政治及政治活动的情感、态度、心理、习惯以及价值评估、取向等意识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等内容。政治文化支配人们的政治活动方式,影响社会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政治文化引导政治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灵魂,是政治传统、民族心理及外来文化长期交融积淀的结果,可以指导和影响人们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能促使人们形成现代政治理想、政治观念、政治人格、政治能力和政治素质。政治文化蕴涵人们的政治行为倾向,支配人们对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的选择,从而引导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当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内化为公民的政治意识、政治心理时,那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政治文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观点、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构成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同时也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指导地位的确立,从而保证了政治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力量。政治文明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种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合力作用。政治文化便是其中一种无形的力量。政治文化内含建设政治文明、推动政治发展所必需的政治态度、政治价值等要素,作用于政治系统,影响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政治系统的情感认同、归属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有序化程度,调控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能够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为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要求,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证。然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并不必然带来有效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的实现还有待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效的政治参与是科学、理性、自觉的政治行为,能促进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增强社会秩序和政治的稳定感,政治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公民认清自己的政治角色、政治权利、政治义务,从而有效促进政治参与,实现人民民主,推进政治制度、政治体制不断完善,建设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可见,政治文化对于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

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保证。政治文化可以为政治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可以有效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顺利实现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实现我国社会的政治稳定。而要有效维护政治稳定,首先必须有思想稳定,这就离不开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因为,政治文化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从而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增强和体现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进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政治价值模糊、政治心理矛盾、政治信念淡化等现象,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政治文明建设中需要努力回答和解决社会成员对深化改革的忧虑、对社会公平的期待、对切身利益的关注等问题,使政治文明建设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土壤中,这就使得政治文化的作用日显重要。政治文化还有利于公民政治文化素质的提高。公民坚定的政治信念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助于社会共识的形成和政治凝聚力的加强,有助于实现政治主体对政治系统的高度政治认同,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坚实思想基础,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我们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使之能更好地发挥政治资源整合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和各阶层、各民族、各社会团体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当前,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现阶段政治文化是在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突出特点是人治,王权至上,等级尊卑,广大人民群众被排斥在政权之外。人治思想至今在中国社会中仍有残存,例如清官意识、官本位、权大于法的观念。政治文明建设,就其内容来讲,主要包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两个方面。而就其实践来讲,关键是要处理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关系。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脱离先进政治文化而单独进行,先进政治文化的构建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要在民主和法制等政治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并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政治制度建设的成果来引导和促进相应的政治文化的生成。二要处理好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共生性和相互促进关系,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文化建设和政治制度建设要放在同等位置,两者不可偏废。三要培育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以先进的政治文化引导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必须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突出主旋律,弘扬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思想为主流的政治文化。要加强政治引导,对人民群众进行正面灌输,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培养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强化他们的政治思想意识。同时还要关注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实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用先进的政治文化武装他们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和提高社会群体对社会变革的心理判断力和承受能力,并且随时代的转换,在新的社会实践中促进政治文明建设。一要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真正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二要建立政治文化传播网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的传播,把先进政治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三要提高公民参政意识。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公民参与的扩大。只有建立畅通的民主参与渠道,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才会得以巩固。四要全面提高公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一个国家公民整体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其政治认知、政治参与以及其他政治活动的重要因素,对政治文化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公民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国家政治生活,自觉地有效地参加国家事务管理。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任何一种政治文化的变化发展最终都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要把先进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当前,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文化教育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地区没有脱贫,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所需要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还不充分,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还受到条件的限制。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一方面为我国的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也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的物质工具和手段。政治文化的变化发展最终都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要充分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文化建设,从政治高度看待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政治文化环境。努力把先进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感,使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价值观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把人民群众的政治行为统一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

加速中国政治社会化进程。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2]。正是通过政治文化的社会化,社会成员才能形成独立的政治意识,明确自己的政治角色,完成由“自然人”向“政治人”转化的过程。鉴于政治社会化在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必须完善有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渠道,注重发挥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以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最基本的政治知识和价值观念。要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家庭传递作用,传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学校教育应成为国家传播主流政治文化的渠道;二是要加强政治专业训练,塑造正确的政治人格,使公民具有特定的政治素质和能力。大众传媒的导向直接影响公民的政治态度、情感和评价,当前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合理的控制,使其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三是要鼓励人民直接参加政治生活,从事政治实践,直接获得政治知识和技能,培养公民自主参与意识,同时扩大基层民主,完善社会民主参与渠道。

参考文献:

政治文化的定义篇4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含义;特征

一、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诠释

(一)政治文化含义及特征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的总和。政治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且主要是政治领域中非物质的精神层面。至于政治文化是什么,并无统一定论。政治文化的概念,首先出现在比较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中。它最早由美国的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提出。20世纪60年代,他在其发表的《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通过使用“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以取代“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概念,并以此来界定某一民族和国家对于其政治体系以及不同政治问题的信仰、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最后得出不同国家拥有独特的政治文化的结论。这个概念一出现就立即引起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

关于其内涵,各个不同流派对其的理解也不完全一致。其代表性观点有:1、把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或政治心理(包括政治体系的成员对体系各层面的感觉、认知、评价和情感取向);2、把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体系中各种主观因素的综合。它包括社会政治心理倾向和社会政治价值取向;3、认为政治文化不仅包括观念性的心理和政治思想,还包括“物质性”层面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

综合不同观点,笔者较为同意对政治文化作如下定义: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政治文化的主体同政治活动的主体相一致;二是政治文化的基础是整个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存在;三是政治文化的对象是国家政治生活;四是政治文化的内容是政治观念形态。它由诸多要素构成,包括政治习俗、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及政治信念,这些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成一个整体。

政治文化的特征可概括为:第一,鲜明的民族性和深刻的阶级性。由于经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形成反应本民族特色的政治文化;而且,政治文化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某些倾向和价值取向的体现,所以不同阶级有不同政治文化。第二,特殊的社会结构性。包括主导型政治文化、非主导型政治文化和反主导型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整个社会政治生活内容有一定影响。第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人们既是政治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承载者,所以政治文化随人们一代又一代的历史活动而得以传承;第四,时代性和融合性。

(二)政治文化的多重功能

任何文化都产生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中,又都将反作用于社会现实和人类活动,政治文化也不例外,会对社会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因素并不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社会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观念的发展,也有力促进历史发展。所以,政治文化具有的功能有:变革政治体系、规范政治形式、维系政治稳定、指导制约和各种政治行为等。

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现状及其塑造

(一)当代中国政治文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主要特征和价值结构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相关联。我们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因此尚处在发展过程之中。纵观我国政治文化发展历程,我们可看到,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建立在一家一户基础上的小农经济,使宗法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文化的深层结构长期渗透到人们心里,形成其文化土壤,儒家的王权主义成为最主要的政治文化。随着近代民主革命爆发,传统政治文化受到冲击,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全球化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也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但必须看到,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传统文化仍然存在;而且在我国,人民已经成为国家的主人,但公民的自主参与意识还很欠缺;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还存在局部不协调。

(二)我国政治文化的塑造

我国政治文化要经历传统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型,中西政治文化的碰撞与融会,这是一项艰巨、漫长且复杂的过程。

1.要把继承性和时代性,民族性和交汇性结合起来,处理好传统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关系。积极继承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精华,去其糟粕,如“三纲五常”;同时,在坚持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前提下,正确对待西方政治文化,积极向优秀外来文化学习并不断融合,坚持兼收并蓄,批判借鉴的原则,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其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服务。

2.要积极发展参与型政治文化,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参与型政治文化发挥着催生、支持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作用,因此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力量和内在要求。所以,可通过包括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学校,家庭来传递信息,引导公民政治参与,树立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加快普及参与型政治文化,进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要倡导社会公正、公平,处理好不同利益关系,保证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的协调。二者的协调是政治运行的关键,而政治文化群体利益分配的公平程度决定其协调程度。所以,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城市和农村发展平衡,区域之间发展平衡,社会发展自然发展的平衡,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民富国强。(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明军、吴新叶、李俊等.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分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48-163.

[2]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5-278.

[3]陈浩天.资源下乡:农户需求治理与政府治道变革的服务转型[J]学术交流,2014(9).

[4]金太军.政治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孙关宏、胡雨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陈浩天.文化下乡:公共文化传播的强农逻辑与服务路向[J].攀登, 2014,(5)

政治文化的定义篇5

关于“文明”的概念,西方大多数进步思想家和学者是从“进步的文化”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和使用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摩尔根认为“文明”是特指与蒙昧社会和野蛮相区别的历史阶段,是反映历史(文化)进步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指出:“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0页。)显然,政治文明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伴随着人类历史(文化)的进步,国家的产生和民族的形成而产生的,是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政治文明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权利、政治制度和体制、政治文化和理念、政治运行规则和政治行为互相作用、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彼此沟通和协调发展的统一体;是政治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政治智慧的运用艺术,是人们改造世界所获得政治成果和政治发展和进步状态的总和,是人类解放的实现程度的体现。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传统各有特色且发展水平不同,所以政治文明不可能是一种模式,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和不断演进的。

事实上,人类开始他们的政治生活以来,就不断探求政治生活的奥秘及其本质,思索人类和政治共同体的关系,设计符合人类本性的政治生活模式、追求和谐、美好的政治生活。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是与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人类越发展,社会越发展,政治文明发展的程度就越高。人类政治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改善,是在人类政治文明不断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的。

政治文明是社会进步生生不息的过程,它依据一定的条件而产生,又依据一定的条件而发生改变,旧的文明衰落了,新的文明又产生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由此推动政治文明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不断发展,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任何政治文明都不是抽象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政治文明形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过程。不同的社会形态产生了不同的政治文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政治文明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穿越了悠久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古代文明,经由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进入当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人类一切政治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先进形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先进形态,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第一,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从政治文明的国家制度形态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否定了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关系,使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上升到了统治阶级的地位,使人类政治文明的制度形态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推进到了更高层次。政治制度是政治生活有序运作的构架机制,体现为各种政治要素的内容及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及其原则的法定性、制度性规定。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社会主义国家和政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来组织和活动。人民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代表机关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这是“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35页。)“使全体居民群众真正平等地、真正普遍地参与一切国家事务”。(注:《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4页。)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因此,对绝大多数人实行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高度民主。

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党的有效领导保证了人民民主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人民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社会本质;依法治国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主体的民主政体,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人权和民主权利的根本手段。这三者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框架,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与本质。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外在表现和组织形式、运作方式的具体化。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形态具体体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一国两制”等。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有效运行的政治体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与本质。

第二,绝大多数人享有政治权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需要从国家形态加以分析,还应从公民形态来进行考察;这是因为人类的存在,一是作为个人的人存在,二是作为社会共同体的类的存在。人类政治生活可以分为国家形态和公民形态两个层面。从公民形态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否定了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垄断和享有政治权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真正享有政治权利,实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政治权利意味着社会成员政治自由,表明的是公民作为政治价值的主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主体性扩展到了大多数社会成员,依法治国并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与基本自由的实现。

最广大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体现着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以及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和承担政治义务的范围、内容和方式。政治生活以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的完善为最终目标。人类社会政治权利是随着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和政治权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成员享有自由权、平等权和民主权,直接参加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和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来参与分配利益的权利和决定资源增益的权利,可以通过政治生活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通过选举权来选择公共权力行使者;通过代议制等形式来行使制宪权、修宪权和普通法律创制权;通过被选举权、任命等形式行使担任国家公职的权利,使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不限于对公共事务的决定,还直接参与国家权力的运用和对公共事务的处理,以及获得政治生活信息的权利等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确认最广大人民的政治主体地位,而且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实现,保障人权的充分实现。日益完善的政治利益的表达机制、政治信息的传递机制、政治决策的参与机制、政治权利的实现与保护机制、政治利益整合机制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形态。

人类政治权利的不断拓展和丰富的过程,是政治文明内容不断拓展从而政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从早期人们参加议事等简单权利,扩展到今天以公共事务决定权、担任国家公职权、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制约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权利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量上的增加,而且体现在功能上的深化,使社会成员对政治生活参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成员在政治中的自主程度的提高。政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将越来越丰富,实效性也越来越提高。

第三,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需要从国家制度形态和公民权利的法律形态来考察,而且不需用从文化价值形态加以透视和考察,这是因为任何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都是与文化价值不可分割的。研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视野需要超越制度和法律范畴的局限,向其背后更深的文化价值层次拓展。从政治文明的文化价值形态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否定了那种崇尚强权、表现剥削、张扬两极分化的政治理念,主张社会公正、社会平等、社会共同富裕的价值倾向,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价值选择,趋向了表现社会进步和时代要求的道路。先进的政治文化集一切优秀历史文化之大成,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反映了人类政治生活方式演进的趋势。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蕴。

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或“主观心理因素的聚合”,“它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注:[美]加而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C·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如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民族的政治心理、人民的基本价值观等。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中的主观领域,它规范政治制度,支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是内化了政治行为规范,是一种无形的政治力量。政治文化包括认识性成份、政治情感性成份、政治价值性成份和政治理想性成份,由它们聚成一个整体,构成政治文明的底蕴。政治文化,又表现为显性的思想形态,即政治哲学与政治思想,是一个长期发展的产物,反映了政治思维传统的继承性。其中的优秀成果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到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到邓小平的《邓小平文选》江泽民的《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理论成果和精髓。

政治文化体现的政治文明的基本理念是特定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都会分别形成各自独特的政治理念。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先进文化具有不同的内容、要求和任务。在当代中国,先进的政治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导,渊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凝聚和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

先进的政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内在统一,蕴含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理想、信念、价值观和现代观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理念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坚持民主集中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主张社会公正、共同富裕;以人民为本位,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政治权利的实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培育“四有公民”,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倡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开拓、创新、变革、竞争、正义、和谐、效益等现代观念;在国际社会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全球化进程中主张共赢共存,推进人类政治生活朝着和平与发展轨道前进;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权;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的消亡和人类的彻底解放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文明的底蕴、灵魂和精神内核,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重要构成,也是我国社会政治深层次现代化走向的根基。

政治文化的定义篇6

关键词:政治文明;政治文化;公民文化;建设

一、政治文明的含义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首次将“政治文明”建设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上。这说明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建设.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看到政治体制改革严重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局面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了。

我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概念已经耳熟能详了,而对“政治文明”则比较生疏。何谓政治文明?按照党的有关文件,我们大略地知道今天所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际上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等等。但是似乎这样一说,现在就没有必要提“政治文明”这个名词了。因为以往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涵盖了今日的政治文明建设。事实上不是这样。党之所以将政治文明建设作为未来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自有它的深义。首先,这说明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不完善的,它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其次,这说明以往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全面的,即忽视或轻视了政治文明建设,现在则要重视它了;最后,这说明今日所提的政治文明有其时代的涵义,并不是可以笼统地被包含在“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的。

从根本上讲,政治文明建设就是政治文化建设,其目的就是建立一种适应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完善而科学的公民政治心理和行为体系。这种体系形式上是客观的,如表现为一定的规章制度以及设施等,但是内容上是主观的,它表现为广大人民的一种符合要求的意识和习惯。政治文明不同于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侧重于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层面;而政治文明则侧重于国民的政治修养层面以及相关的制度和文化建设。西方学者阿尔蒙德将政治文化解释为政治系统成员的行为取向或心理因素,即政治制度的内化。他认为政治文化可以概括为政治认知、情感与评价,也可以表述为政治态度、信仰、感情、价值观与技能。我认为这是对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说政治文明建设本质上是政治文化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当是目前代表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最先进、最完善的一种.它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体系。这种法制体系应当能够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二.民主的自由的参与型的公民政治文化心理。广大人民群众具备一定的政治要求和心理意识;三,全国上下有一个清明的政治统治体系.政府系统能够良好、高效地运转等。

二、政治文明与公民文化的关系

政治文化的定义篇7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覆盖面最广、渗透性最强、影响力最持久的发展态势。它改变社会历史的进程,更新人们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资本、技术和市场力量推动各个民族国家相互作用,其深度、广度和强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全球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整体性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社会活动跨越国界,实现超出以前特定范围的密切联系。全球性事件影响一国,而一国情况会引发全球性后果。全球化进程使得国际事务与国内事务的界限变得模糊,使得人类活动的空间日益缩小。全球化既不是单一状态,也不是线性过程。经济生活的日益同质,要求不同体制、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遵循共同的游戏规则和制度安排,从而导致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生活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改变。人们高度重视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同时更为关注非经济领域的全球化。

如果说,全球化把各个国家不可抗拒地纳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市场体系,那么,全球化也把政治文明送到每个国家。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作为动态的历史过程,政治文明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内涵。这些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均体现着以民主为核心的实践价值和运作机制。诸如,平等、自由、人权、民本的价值,权力制约、民主监督、公正选举的机制等。政治文明与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经济的演变十分相似。市场经济的体制、政治文明的价值和机制最初产生于某一国度,但后来却超越了国界,成为整个人类的共同文明成果。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都有特定的经济基础,有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因而,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衡量其进步状态,相应地也就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社会文明在市场经济向全世界拓展的过程中,逐渐裂变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且三者间相互联接、相互作用,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民族的文明由此才能够成为世界的文明。全球化把各国文明吸纳、揉合在一起,把先进的、具有共性的文明成分和文明因素创新成人类的共同文明。

政治文明在人类社会的文明体系居于重要位置,发挥重要作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必然发生三方面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思维的关系,相应地形成社会的物质经济结构、政治法律结构、思想意识结构等三大结构和社会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精神生活领域等三大领域。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不仅表现为劳动产品的剩余和书写文字的应用,而且表现为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古希腊留下的文明遗产,不仅包括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也凸现出政治文明成果,如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责任,以及城邦制、共和制的理论和实践。近代资产阶级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异彩纷呈,既包含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更突出了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政治文明不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形成和存在,只能在开放、交换的条件下,不断地从人类文明的其他形式中吸收营养,丰富和完善自己,在人类社会文明体系的发展中演进。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不可分割。全球化把碰撞整合过的各种政治文明聚集起来,作为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加以推广。

人类文明的发端,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紧密相联。而政治文明最早萌发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阶级和国家。政治文明从萌发的那一天起就包含着悖论:在私有制条件下,政治文明表现为不同形式或不同艺术的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追求民主、实行平等始终是政治文明的根本要求。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市场经济这块沃土上,资产阶级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精巧又充满矛盾地揉合在一起。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远远超出了马克思当年的预估。生产力的大发展促进资本主义文明的大飞跃。包括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在内的制度创新,使资本主义社会获得新的生命力。“从宗教到科学是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完成的最为重大的制度创新。”[2-1]没有这个先导性的创新,就不会有随后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资本主义“用议会制取代君主制,用选举制否定世袭制,用任期制废除终身制,并实行两党或多党竞争机制”[2-2],使代议制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核心。资本向全世界扩张,也把具有历史进步性和时代局限性的文明输入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和每个层面。

在人类社会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资本主义面临着深刻危机。全球化给资本运动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突破了原有国家范围的局限,同时也减少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化成本。当今的全球化生产过剩所带来的全球性危机就是明证。全球化将经济、文化、政治统一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之中。“随着各种形式的个人主义把整个政治制度(特别是政党以及工会)销蚀成僵死之物,政治上的倒退趋势很有可能日益加剧,随即吞没新的局面。同时,……借助这种倒退行动赋予被蚀空的制度空壳以新的内容”[3]。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已经不仅是一种国家制度,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其内在矛盾可能导致政治上的倒退,或者以新的民主政治来替代。西方传统的民主制度发展到当代,暴露了许多固有的弊端,出现被西方学者称之的“民主的危机”。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现有的政府和政治机构已经过时了[4]。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尽管形式精致,但与生俱来的弊端决定它仍然是不合理、不公正的政治文明,总是表现着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关系。少数社会成员对于多数社会成员的权力控制是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实质。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更迭依次表现为更高层次的政治文明,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性质,却没有因为在政治文明演进中发生量的积累而导致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不否定在西方政治形态中民主作为人的内在要求而存在,但全球化并没有改变人们现实的、具体的、阶级的属性。民主不仅是人的解放的要求,也是阶级的解放的要求。西方民主政治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基础是平等、自由和博爱。全球化使得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处与密切交往成为可能和现实,而民主政治本质上是一种倡导和平与平等的政治。因此,全球化与民主政治并不矛盾。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价值选择上,否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政治理念,积极倡导社会公正、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统治的主体与客体关系上,第一次实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使人类政治文明真正达到国体与政体的统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发展趋势上,彻底批判旧的政治文明,大胆创造新的政治文明,鲜明地展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优越性。

中国传统政治模式和政治体制使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高度合一。整个政治建构以高度集权为特征,权力的运作走向呈现自上而下、单向发生的特点。

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遇到两极偏向的干扰。一种是将西方政治文明看成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全部,主张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政治的政治制度,也就是“全盘西化”;另一种是过于强调中国政治文明的个性特征和阶级属性,否定中国政治文明与人类政治文明的共性,使中国政治文明的建设远离人类政治文明而停滞不前或封闭进行。事实证明,上述情况有碍于中国政治文明的健康发展,会导致中国政治走向歧途。全盘西化的政治文明,把整个人类的政治文明归结于或等同于资产阶级政治文明,这实在有失公允。虽然资产阶级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确立和发展的原则、法治原则等,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政治文明的阶级性、复杂性、民族性,决定了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如果搞全盘西化,必定会脱离中国国情。任何一种政治文明都是一定社会生态的产物,必然受制于一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民族习俗、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过于强调一国特色或一种政治文明的优点而去否定政治文明的开放性和世界性,并不可取。政治文明中蕴涵着的共性,实际上体现了人类和人类社会对于政治法则、政治规范的认同和遵从。在现时代,背离人类政治文明的共性,会造成人类文明的中断甚至倒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治文明,只能按照人类政治文明的普遍规律加以推进和拓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人类历史上其他类型政治文明的扬弃和升华,是人类社会新型的政治文明。

从政治文明的主体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第一次将政治文明的主体拓展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真正实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体所包括的政治个体、政治组织、政治群体,都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都体现或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体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5-1]。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中的政治核心地位,保证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进性、广泛性、真实性。

从政治文明的要件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涵盖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关系,体现着人类政治文明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主张科学的政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以政治改革推进政治文明的发展,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行为,是政治文明建设的经常形式。

从政治文明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能够科学配置、合理调整人们的利益及利益关系。协调的政治关系是衡量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尺度,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关键。政治关系集中反映政治主体的利益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关系具有非对抗性、平等性、和谐性的特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无可例外地成为世界政治文明体系的组成部分。全球化以每个民族国家开放经济体系、文化体系、政治体系为前题。开放的政治体系应对全球化问题,要求中国的政治文明实现两方面特点:

(一)中国政治文明必须遵循人类政治文明的基本法则。全球化对于民族国家的政治价值,要求维护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标准,诸如民主、平等、和平、人权、法治、权力制约……。在全球化大家庭中,民族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社会形态,都必须以这些共同价值为取向,将其体现在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关系之中。离开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规定,就会远离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的政治文明曾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创造过辉煌篇章。治国之道在安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理国之道在于公平正直[6-1];为政之弊,苛政猛于虎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政事所以不理[6-2]。这些在当时都是比较先进的政治理念,对人类政治文明产生过积极影响。当代全球化把开放的中国纳入国际社会的发展轨道。中国的政治文明在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在制度安排、程序设计、行为规则等方面,吸收西方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体现人类政治文明的共性,做到以政治民主、政治稳定、人的全面发展为政治文明的主要价值取向。当然,全球化也会给中国政治文明带来负面效应,诸如全球化对国家的侵蚀、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多党政治等。对此,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

(二)中国政治文明必须根植于中国大地,带有中国特色。全球化是一个国际化与本土化并存的过程。西方国家企图借经济全球化之机,将自己的本土政治与文化价值推广成全球的普遍价值。这实际上是以自己的本土化来否定他国的本土化和真正的全球化。“全球化正在冲破传统的民族国家的壁垒,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标准和国际规范为世界各国所共同接纳和遵守……但是,各国在接纳和遵守这些普遍的国际准则时,没有忘记本国的传统和本国的特征,而是将国际准则与本国传统结合起来,使国际准则本土化。”[7-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现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真实起点。社会主义作为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更高阶段的文明,创造出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新的文明成果。公有制使劳动者成为经济关系中的主人,进而提高劳动者的社会政治地位。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关系来实现的。这一实现过程使得政治文明具有新质。全体劳动人民共享生产资料不同形式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并在此基础上管理国家的所有事务。这一政治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自然历史过程与自觉能动过程的统一。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封建社会历史悠久、旧体制惯性强大的国度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点。

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该充分考虑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以开放的姿态进行政治文明建设

人类政治文明沿着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轨迹发展,呈现渐进的积累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政治文明有了质的飞跃。这不仅表现在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而且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人们享有广泛的自由、民利。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政治财富。政治文明带有浓厚的统治阶级色彩,而这并不排斥和否定政治文明的历史继承性。政治文明的多样性、民族性,使不同政治文明之间的开放、借鉴、依存成为必要和可能。某些类型政治文明的具体规范、程序、形式、载体,可以给其他类型的政治文明提供借鉴。全球化为各国政治体系创造了开放的条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能脱离人类政治文明而孤立存在,应该也能够与其他类型的政治文明通过碰撞发展自己,显示自身的优越性,推进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全球化作为一种载体,大大推进了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开放。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层出不穷,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因此有了更多的参照系,以便吸收精华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努力探寻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政治体制,实行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理方略,民主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等等。取得上述进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以开放的姿态,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和智慧。

(二)注意全球化带给政治文明的负效应

全球化带来的收益与成本是不均衡的。发达国家收益多而发展中国家收益少甚至受损,是不争的事实。全球化与“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联系在一起。“自由的世界市场的预言家在全球的活动愈是成功(这意味着民族国家和领土国家的结构遭到侵蚀),受世界主义观念驱动的威胁就变得越大。西方的‘人道主义干预’将威胁越来越多的世界居民。人们在推行新自由主义的世界政策的过程中,鼓吹并创造一种弱国家世界体系。在这样的世界体系中,帝国主义滥用世界主义使命将不再有任何障碍。”[8]消除全球化带来的负效应,最重要的是根据本国国情,寻求适合自己的社会模式和发展道路。

对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来说,一是要高度关注全球化对政府能力的影响。全球化经济组织的运行是以传统意义的让渡为条件的,中国也不能例外。随着影响公众的信息源日益丰富、特别是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政府对于组织、公民的影响力呈弱化态势,而国际规则、国际组织对政府的制约力量和约束作用明显增强。因此,通过行政改革应对全球化,才能够全面提升政府能力。二是要高度关注全球化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借助渗透全球的媒介推行西方的政治价值、政治模式、政治思潮、生活方式。这无疑会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政治理念,产生某种离散效应。“在这里,人们重视的并不是我们的全球化状况,而是其他人即我们的竞争对手或我们的合作伙伴的世界观的形成、改变或者贬值。”[7-2]

(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

政治文明是由政治与文明两个词复合而成的概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文明的一般、即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即社会主义方向与中国国情。中国政治文明是一般与特殊的结合。

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5-2]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制度文明,中国政治文明的关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核心和根本保证。它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能够根据各个利益主体与政治发展目标间的关系,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目标。

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属性。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的同意和授权,政权的运作功能是表达和实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立法和对行政、司法实行监督为主要职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要真正实现绝大多数人对社会的统治和管理。

依法治国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法制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的本质在于依法治权,内核是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的、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最高权威的法律和法规。

上述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最终统一于共产党的领导。在全球化进程中,政党政治、民主政治、法治成为各国政治发展和建设政治文明的常项。以全球化为背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在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关系等要件上体现上述内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2]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3[[-1]],76[[-2]].

[3][德]乌尔里希·贝克,[德]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M].路国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95.

[4][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潘琪,张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486.

[5].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82[[-1]],304[[-2]].

[6]姜以读,李容生.中国古代政府管理思想精粹[Z].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0.127[[-1]],721-722[[-2]].

政治文化的定义篇8

关键词:和谐社会 政治文明 目标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党的十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完整地构建出社会主义社会五位一体的文明体系。。当政治文明建设逐步发展之时,研究其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政治文明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首先,把政治文明建设与现代化密切联系起来,有着重大的意义。其一,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规律的要求。在我党构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整体结构中,五大文明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当我们把政治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提出来,如何通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我国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行为走向现代化,也急需相关的目标、模式和纲领。使政治文明建设能够与时俱进,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其二,政治文明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它表现在可以创造出比旧制度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物质文明)上;也表现在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精神文明)的提高上;作为一种制度特征,它更突出地表现在的制度文明程度(政治文明)的提高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程度的基本标志是,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合程度,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和维护程度,以及民主政治,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发展与实现程度。

二、政治文明建设现代化的和谐目标内涵

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对于坚持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十分有益的。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现代化目标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的民主化、政治制度的法治化,政治文化的、科学化,政治行为的规范化。

第一,民主是政治发展最本质的内容和要求,如果没有民主建设的不断推进,就不能称之为政治发展。当今世界民主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主要西方国家在不断地调整民主的形式,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把民主化作为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不断地推进民主建设的进程。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第二,政治制度的法治化。法治是现代化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治理国家的方略。布莱克曾这样指出:“由一种法律体系代替个人专断行政是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一块界碑。承担着诸多任务的现代行政机关若不依靠法制机而依靠其他基础,便不可能有效地发挥作用。”④法治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尺度。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实运动都不可辩驳地表明,如果缺少法治,社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与专制独裁根本对立,在本质上应该实行法治,人民民主制度的内容、形式、程度,都不能没有法治的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与时俱进,创新完善,是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关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制度保障,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我国宪法已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宪法依据是充分的。从法治角度看,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关键,就是依据宪法:保障支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地位,按照法定程序,使人大的职能同其他政治领域相分离,独立行使其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等专属权力。对这一制度的坚持完善。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一条有效的制度途径。

第三,政治文化的科学化。政治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化是指一般文化中与政治相关的部分。结构一功能主义者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概念进行了这样的界定:“‘政治文化’一词代表着特定的政治取向―对于政治制度及其各个部分的态度,对于自已在这个政治制度中的作用的态度……当我们提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在其国民的认识、情感和评价中被内化了的政治制度。”⑥政治文化与特定的政治制度密切联系,是政治制度的内化。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文化具有凝聚作用,它本身内含着政治发展前景的向往,如果这种理想符合政治发展的规律和大多数人的政治价值取向,社会成员就会从中汲取巨大的精神能量,形成统一的意志,汇聚成巨大的社会力量,通过实践活动,推动政治的发展。在政治发展的常态下,政治文化往往决定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体系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往往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统治阶级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传播这种政治意识,力图使社会成员认同和确认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增强其认同感,甚至使其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对全社会实行强制性的规范,以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从而维护现有的统治制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构架决定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有:执政党的执政文化,社会制度中的民主文化,社会与人民的民主法治精神。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就是三者相互协同发展的过程。由于中共特定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当代中国政党文化是其政治文化的核心,政党文化决定政治文化发展的方向,科学发展观是中国政治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基本纲领,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以人为本观念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创新,适应了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要求。从而使党的执政合法性,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与支持有了坚实的基础,是党的执政文化科学性开放性的集中体现。

第四,政治行为的规范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种行为规范文明。政治行为规范程度也是测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尺度。所谓政治行为,是人们在一定政治文化支配下,在特定政治制度范围内,为实现一定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政治活动。政治行为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政治行为的原则化、规范化。政治行为规范是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它是社会政治生活秩序化的基本要求,政治行为的规范化包含二个层面,一是国家政治功能的规范化;二是政治行为规范运行的原则化,国家政治功能的规范化主要指其政治功能的分化;各种专门职能部门的任务由独立的专门化的下属机关去执行;科层组织变得更精密,更复杂,更有纪律性;形成完善的输入、综合、决策、输出和反馈机制,能够及时地以制度化的方式反应社会和提供社会管理;职权的分配越来越以个人成就为标准,而不是凭先赋标准。政治行为规范运行的原则包括:(1)社会原则。即党和国家的各项政治运行必须同社会发展保持一致,为社会发展服务。(2)民主原则。即按照民主程序实现大多数公民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倾向的公共选择。(3)公开原则。即增强政治行为的公开性、透明性,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4)法治原则。即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政治运行进入程序化状态。政治行为的规范化、原则化相对于经济行为的规范,道德行为的规范而言,具有根本的意义。因为政治行为规范是社会的重要行为规范,它能直接实现对社会政治关系的调整功能,规定社会文明的行为模式,为社会主体和国家权力机关提供一种政治文明范式。因此,政治行为的规范化,原则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泽文出版社,1987年,第161页。

[2] 享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96,第65页。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4]莱克,费伊.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5]尹保云著.什么是现代化[M].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2页。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