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压强教案8篇

时间:2022-06-11 04:27:30

压强教案

压强教案篇1

关键词:八年级 物理 教学案例 液体的压强

【说明】本节内容为兰州市红古区窑街片区交流展示课,有课配套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2)掌握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掌握液体内部压强公式。

(4)能用液体压强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的事实。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进一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通过课堂小实验,培养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是初中物理教学难点之一。学生学习这部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所以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感到困难较大。主要表现为:

1.较难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而且液体能产生向上的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等 (通过演示实验突破) 。

2.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时液柱的选取及讨论处受压面的选取较为抽象(通过类比的方法突破)。

3.液体压强公式中的深度的认识(通过帕斯卡裂桶实验和深度的起点选取的变式练习题突破。)

4.液体压强与液体在总重力、液体的体积、容器形状等无关(通过演示实验突破)。

为了能解决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学中应以实验为先导,从实验、理论及实践入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主要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法、动手实践。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底部和侧壁开口的塑料圆管、橡皮膜、压强计、清水、食盐、方形水槽(带刻度),一次性纸杯三个等。

五、设计思想。

六、教学设计。

(一)、用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二)、设计实验,探究新知。

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的压强。

师:我们知道,放在桌面上的圆柱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对桌面产生压强,盛放在容器中的液体(出示一杯水)对容器底部有没有压强呢?

生:(有的说有,有的不清楚有没有……)

师:既然大家不能肯定,那我们来看一个小实验。

演示实验:出示纸杯1(事先在纸杯底部扎了一个孔),然后将预先准备好的烧杯中的水倒入纸杯中,请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看到水从底部往下漏)

师:(故作惊讶)

将纸杯中的残留的水倒入原来的烧杯中,将纸杯底部面向学生,让学生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生:看到纸杯底部有一个孔。

师:(同时拿起烧杯和纸杯1)容器的底有什么作用?

生甲:防止水往下流……(语言赞许)

生乙:支撑水……(眼神鼓励)

师:水为什么会向下流?

生:水受重力作用。

师:既然水受重力作用,容器底又起支撑和防止水往下流的作用,那么对容器底有没有压强?

生:有(能初步接受,但还不够深刻)。

(通过上面演示实验,使学生对液体的压强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并为下面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做好铺垫。)

2、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1)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存在

师: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呢?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为了更好地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我们先来认识测量液体压强的工具――压强计。

学生实验:压强计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边演示,边提问)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压强计的结构:探头(上面蒙有橡皮膜)、U型管和橡胶管。

师:请你们用手指轻轻按探头上的橡皮膜,观察压强计U形管两边液面发生什么变化?

生: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

师:如果你现在用力大些,U形管两边液面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变大了。

师:由此可见,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越大,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所以,我们可以根据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橡皮膜表面受到压强的大小及变化情况。

下面,请你们用压强计来看一下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呢?

(三)、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用“假想液柱法”逐步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师:从公式p=ρgh可知:液体压强的大小只与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受力面积无关。强调在利用公式计算液体压强的过程中,各个物理量应采用的单位。

(四)、随堂练习。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随堂练习1、2。

(通过随堂练习可以解决以下两个难点:1.使学生认识到深度是指从液面开始到液体内部某一位置的竖直距离,不是指液柱的高度或液柱的长度。2.通过具体的计算,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格式解答物理计算题,并就学生书写时常犯的错误进行纠正。)

(五)、开动脑筋――动手实践。

(六)、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哪些知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你还想了解什么?

七、 自学:阅读材料。

八、板书设计。

(一)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和具有流动性,对容器底和容器侧壁有压强。

(二)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向着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向着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三)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p=ρgh

九、教学反思。

1、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要使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正确地展开实验、进行观察,如实记录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非常重要。所以,在学生分组实验的开展之前,老师一定要事先讲解清楚本次实验的目的、步骤、实验注意事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高效率地完成探究活动。

压强教案篇2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压力、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增大和减少压强的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地了解.初步学习控制变量法.

3.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4.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5.通过实践研究改变压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压强概念的理解以及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实验器材】 木条、钩码、气球一个(质量好容积大)、一张报纸、矿泉水一瓶、夹子等.

【教学过程】

情景导课

演示 (1)用重物压住气球,并适当增加重物.(2)用笔尖轻戳气球,球破裂.

讲述:气球两次不同的“经历”却导致了它不同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学习了“压强”的知识后,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学生活动 学生猜测并观察.起初,球不破,但随着重 物的增加,前排的同学开始堵耳朵、侧身,可始终没有看到自己担心的现象出现.球始终没破,使学生的意外变成了惊奇.看到球被轻轻地戳破,学生的惊奇又变成了困惑.

一、认识压力

演示1 如图1所示,把长木条的两端垫上等高的物体,中间放一钩码,木条向下弯曲.

问 钩码对木条的力叫什么力?画出这个力.

学生用塑料直尺代替木条,用透明胶带将钩码固定在直尺中间,跟随老师进行同样的实验. 实验观察后作图.

演示2 固定好钩码,慢慢抬起木条的一端,指导学生观察木条的形变情况.

问 木条弯曲的程度与刚才还一样吗?这说明压力与重力一样吗?

实验结论 (1)木条弯曲程度变小了;(2)弯曲方向不再是竖直向下了;(3)说明压力与重力不一样.

演示3 将木条竖直继续让学生观察.

问 木条还弯曲吗?砝码对它还有压力吗?这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问 木条弯曲吗?木条还受压力吗?这又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实验结论 木条不再弯曲,不再受压力了;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要相互挤压”.

演示4 取下砝码将木条水平放置,继续让学生观察.

问 木条弯曲吗?木条还受压力吗?这又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实验结论 木条不弯曲,木条不受砝码的压力,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还有“两物体要彼此接触”.

问 (1)钩码的重力发生变化了吗?(2)木条受到的压力呢?(3)施力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受到的压力始终相等吗?

实验结论 (1)没变;(2)有变化;(3)不是始终相等.

问 通过这个实验,大家对压力有了怎样的认识?请同学们先讨论、总结一下,然后大家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1)压力的产生条件;(2)压力的大小;(3)压力的方向;(4)压力的作用点.

学生交流并归纳 (1)两物体只有在接触并互相挤压时才会产生压力;(2)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水平面受到的压力才等于物重,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小于物重;(3)压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接触面;(4)压力总是作用在接触面上.

讲述 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幻灯片展示)

练习 (幻灯片展示) 分别画出图中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它对支持面的压力.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二、压强

(一)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问 同样的压力产生的效果是否也一样呢?

小实验 如图4.

问 两手指感觉一样吗?

讲述 生活中有不少压力效果让人们感到意外的情况,如:

播放幻灯片

(1)庞大的雪地直升飞机竟然能“踏雪无痕”,这是怎么回事儿?

(2)身体孱弱的蝉竟然能刺破坚韧的树皮,是因为它的力气大吗?

学生观看并思考.

问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交流、猜想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教师讲述 下面请大家利用面前的实验器材:一瓶矿泉水,一只气球、一个夹子.根据实验目的来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以下问题:

(1)用什么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什么去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发生了变化?

(3)通过什么措施改变压力的大小?

(4)通过什么措施改变受力面积?

(5)设计实验表格.

学生设计实验:小组内充分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以下结论.

(1)控制变量法;

(2)通过观察气球的形变程度来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

(3)通过改变瓶内水的质量;

(4)把矿泉水瓶子压在气球上,正放一次,然后再倒放一次;

(5)设计实验表格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表格中收集到的信息,得出结论并板书.

学生分析论证 小组内交流得出结论:(1)受力面积不变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压力不变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引导学生自评.

重点放在方法总结,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评估 (1)在实验时,不论改变压力还是受力面积,都要与“半瓶水时底朝下”相对比,因此,将该操作放在第二步更好,这样做与前后都能对比,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增强实验的条理性.

(2)气球充气太足会使现象不易区分.

(3)用大气球实验效果会更加明显.

(二)压强的物理意义

过渡 通过刚才的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能否用压力的大小来描述呢?

为了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人们引入了压强的概念.

要求学生自学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在学生自学的同时做好以下板书:

板书

1.物理意义:压强是用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 1 Pa=1 N1 m2.

学生自学压强的定义、符号、公式和单位.

(三)压强的定义、公和式单位

讲述 拿出一张报纸放在桌面上,说明一张报纸对桌面的压强大约是1帕,说明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压强单位.

学生体会1帕的大小,并估计身边的压力产生的压强的大小.

让学生思考这是一种怎样定义概念的方法?举例说明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哪些概念使用了这种定义方法?

小组内交流并快速汇集意见,形成答案:比值定义法;例如:密度、速度、电功率等.

(四)受力面积

过渡 压强的定义中提到了受力面积,怎样理解受力面积呢?

演示 (1)将书本平放在讲桌上,逐渐推向桌外;(2)将书本平放在讲桌上和用手托起课本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什么是受力面积.

学生认真观察,并对比两现象的异同,领会受力面积概念.

练习 (1)指出从甲到乙,地面受力面积的变化.

(2)从甲图到乙图,地面受力面积变了吗?A、B间的受力面积变了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个别学生回答,其它同学纠正或点评.

三、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

讲述 在生产和生活中,出于需要人们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变了压强;观察下面的图片(幻灯片展示),说说压强变大还是变小了,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的?

点拨学生利用公式加以说明.

(1)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想想议议”,理解教材图14.1-4、14.1-5、14.1-6.

(2)幻灯片展示减小压强实例;让学生解释现明.

(3)幻灯片展示一些增大压强的实例.

学生小组内交流,利用公式加以分析并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归纳改变压强的方法.然后通过幻灯片展示并板书.

学生归纳总结 改变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不变,减小压力

压力不变,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受力面积并减小压力

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

压力不变,减小受力面积

增大压力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 (幻灯片展示)

观察图9,根据所学的压强知识,结合学生青春期身体成长发育的特点,谈谈中学生应如何合理着装?

学生利用压强的知识进行分析,从物理的角度认识青少年时期穿高跟鞋的危害;从而感悟题目中渗透着的健康教育信息,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认识正确的行为习惯对成长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与同学交流从三维教学目标分别总结.

【板书设计】压 强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1.受力面积不变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力不变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压强

1.物理意义:压强是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 1 Pa=1 N1 m2

三、改变压强的方法

【教学反思】

1.案例的“亮点”是利用身边唾手可得的“小物品”开展实验,其好处是:(1)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可以随处挖掘条件开展实验,培养了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的习惯;(2)让学生从身边的用品中寻找材料准备实验,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还减少了教师准备和整理器材的工作量;(3)能为教具不足的学校提供实际的帮助.

2.小练习融进了健康教育,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同时,依据科学进行说理,增强了对问题的说服力.

3.初中物理实验应重视“生活化”.刘谦的魔术之所以神奇,恰恰是他对身边的物品顺手拈来就能使用!一瓶矿泉水,一只钢笔,一片纸巾,一枚硬币就能让人瞠目结舌;只要教师用心,物理实验同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4.定性实验可改进的余地往往比定量实验的要大.这就为教师和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课堂检测

1.如图10所示,A、B、C三图中是同一物体在三种不同情况下静止时的情形,其中物体对支持面压力大小等于重力的是图______,物体对支持面压力小于重力的是图______,物体对支持面压力大小与重力无关的是图______.

2.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某同学作了如图11所示的三个实验,通过观察三次实验时泡沫塑料______,判断压力作用的效果.在比较(a)(b)两图的实验中,控制了______不变,比较______的不同,可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有关;在比较图______与图______实验中,控制了受力面积不变,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______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法.

3.如图12所示,用50 N的水平推力将20 N重的物体A压在竖直墙壁上,物体A与墙的接触面积为0.01 m2,则物体对墙的压强为______.

压强教案篇3

1.1 生成性教学内涵

生成性教学就是教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意向,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积极互动,并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及时给出价值判断并机智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教学旨在通过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它遵循原则又不拘泥于规律,极其关注学生与教师的双向发展关系。由于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复杂性,资源的生成性,交流的互动性,生成性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敏锐洞察、随机应变,合理引导学生有效对话,及时抓住课堂教学契机的教育智慧,需要教师具有对生成和发展的新趋势、新问题准确把握并妥善抉择新的策略,设计新的教学方案,以调节教学行为的教育智慧和能力。

1.2生成性教学的特征

生成性教学并不是遵循着“对称的、简单的、序列性的秩序”,而是具有“非对称的、混沌的、分形的秩序”它蕴含了深厚的后现代知识教学观,是一种过程论的新的教学哲学,它是对师生关系认识的超越,具有现代哲学转向的整体特征。它具有差异性、相对性、多元性、不确定性、创造性、过程性等特征。 第一,生成性教学以尊重生命的自然成长规律为基础,视关爱、尊重学生及让学生的个性品质、创新精神的自主发展为己任。

第二,生成性教学以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为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而不局限于课本上单一的文本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始料未及的事情都会成为教学的资源,成为师生对话的对象,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契机。为了有效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

第三,生成性教学的课堂是一个平等对话、开放互动、充满人文关怀的场所。它的教学过程突破了知识和技能的“授一受”围笼,表现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的互动的过程,表现了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使双方的主体性科学合理地发展和建构。

第四,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要根据学习主体及具体教学情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教学活动,凸显生成教学的动态性、过程性、流变性、开放性。 第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动态发展是教学的根本旨归。自主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遵循生命生长的规律自然的发展建构。生成性教学通过“生成”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达到不教而学的境界,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总之,生成性教学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创造性、非线性、过程性、多样性、流变性等,强调教学中人与人的关爱情怀,反对教学严格按照预设的目标执行,反对教与学的过分同一,注重个性的彰显及创造性和建构性的发展。

2 如何实践大气压强实验的生成性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前准备的无论多么充分,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对此置之不理,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则教学过程会进展顺利,实现预期目标。图1表示生成性教学在大气压强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彻底地改变了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的物理实验学习方式,突显出普通实验教学方法无法达成的优点。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能力、施展才华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平台,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及时给学生搭建“脚手架”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至于“盲目”地对待要实验的问题。同时生成性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指导者,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在最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以指导。教学过程的无序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学过程的参与性激活了学生探究的动力。

图2表示在按照大气压强的实验设计来实施教学的具体情境中,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教师也运用了教学智慧,给予了恰当的教学评价,并依照生成的资源和教学情境的发展来调控教学实施的过程,总之它们三者之间任何一个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都具有相互生成、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立体网状的空间关系。我们现以大气压强的实验教学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探讨生成性教学的一般过程。

2.1弹性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由许多具有立体网状的关系事件组成,任一事件学生都有种种无法预料的表现,教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旨归,宏观的为教学预设出开放的路径轮廓,尽可能完备的为教学中的每一情况映射出多种策略,并灵活的为学生的反应留有空间,智慧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做出抉择。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宏观的预设出实验方案,依照实验中生成的问题及时进行感知、判断和操作并灵活地调控实验方案,使物理实验教学不断地走向深入。如:在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中,教师首先弹性的预设了“瓶吞鸡蛋”的实验和医用洗耳球在瓶内升降的实验,来说明的大气压存在,然而课堂中在学生的思考讨论和教师的启发、开拓下,学生却提出了另外两种方法,一种是用两个带塑料“吸盘”的挂衣钩,将两个衣钩上的吸盘对在一起,用手挤压,排出中间的空气,两个吸盘便紧紧地贴在一起。提起一

侧衣钩,另一侧衣钩上挂上重物;另一种是先将注射器活塞反复抽拉几次,感觉用力大小,然后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部,用橡皮堵住出口,把活塞向外拉,手感觉很费力,像有什么在向下压着注射器的活塞一样;学生又通过与注射器有关的一系列简单的小实验,感觉到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2灵动的教学实施

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蝴蝶效应”,即一个小小的偶然事件就可能改变整个事件的结局。灵动的教学实施指教师在将教学设计付诸实施时,对现实与预设情境间及教学过程情境中细微的差异变化保持着敏锐性并运用及时抉择、调控的教学智慧,使教学过程朝向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展开。灵动的教学实施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的灵动性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愚忠地一味去执行教学设计,而是保持着对生成性资源的敏感性并妥善的对此开发与利用,其次在教学情境的灵动性即教师对原有的教学设计与变化着的教学情境同时进行调控并把握好度,使其向着学生更好的方向发展。再次在教学组织形式的灵动性即在同一节课内教师不一定完整地采用同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而可能根据情况建构别种或其某些部分的教学组织形式;接着在教学内容的灵动性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冲破预设的教学内容的限制而采用更适宜的教学内容;最后表现在师生关系的灵动性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要像钟摆一样来回转换地位。

在物理课堂的实验教学中经常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在老师准备充足的情况下,仍会出现许多意外的异常情况,教师若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耐心予以引导和调控,则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提高了学生探究、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了教学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比如:在物理实验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并没有如老师预设的那样去用“瓶吞鸡蛋”的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而是提出了用挂衣钩和注射器两种方法,教师敏锐的意识到这一教学情境的变化,并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验及时调整教学过程,重新组织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讨,后来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合作协商下,学生又提出了将矿泉水瓶内装热水,拧紧瓶盖,再浇上冷水,由于瓶内蒸气遇冷液化,瓶内气压降低,小于瓶外大气压,矿泉水瓶就变瘪了。和把一个漏斗倒转过来,并把它的喇叭口压在一个充气的气球上。在漏斗的另一端猛地吸口气,迅速用食指堵住漏斗的小口,气球竟被吸在漏斗上了,原来漏斗的喇叭口被气球堵住吸气后漏斗的小口有食指堵住,中间部分空气稀薄了。大气压就会把气球托住的两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自主做实验验证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3过程性的教学评价

教学是在过程中、情境中发生的,相应的评价也应该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过程性、情境性评价。首先过程性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状态和过程,并结合具体的情境和人物灵活的融合适宜的方法进行正式或非正式评价;其次它要求教师及时准确的洞察教学活动中有价值的资源,不仅重视已经被利用得很好的生成性因素;还要善于发掘被忽视的生成性因素。再次它要求教师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否则会因时间久了学生遗忘了当时的学习行为和感受。最后它强调评价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下,与之进行深入的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单方面地对被学生进行鉴定。总之,过程性教学评价强调评价的情境性,反对使用刚性的原则和抽象的方法僵硬地执行预定的评价方案,而是在评价过程中根据教学中生成的评价项目不断地修订评价方案。比如在学生提出了用挂衣钩和注射器的两种方法时,教师及时鼓励了他们的想法,并激发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验证他们的想法,当学生用实验的确证实了他们的想法后,教师又及时肯定了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发散和创新思维。

3 结论

生成性教学是混沌中的有序,它如行云流水,随神赋形,关键要在把握其度下让它与预成性教学和谐共生。生成性教学不仅使学生在自主建构、持续对话、不断发现的过程中获得了自然、社会和人文知识而且注重了知识、能力的多元建构和完美人格的培养,使学生游刃于协调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使教学进人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境界。总之多元融合的生成性教学不仅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实践创新、有个性的人才,而且使他们成为开放、动态、生生不息的开拓者。

然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常被界定为操作失误、学生捣乱或被功利化的实验考查所囚禁而于不经意中流失,封闭式的实验课堂总被技能的简单堆砌所吞蚀,而不是试图激发学生在求异创新中去追根溯源。第一,生成性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境遇性、开放性,忽视了知识的稳定性、客观性和普遍性,实际上只承认了知识的不确定性,容易丧失对事物评判的一般标准并滑向相对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牢笼,使学校教育和知识教学难以把握。第二,生成性教学提倡的多元融合的人文取向与在科技、效率优先的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里被强化的科学理性是冲突的。虽然它把教学看作生命发展、即时创造、多元建构的情境过程的观念消除了限制,但也因此失去了历史、保证和方向,致使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很多的伪生成和假生成。第三,生成性教学过于反对精英教育,其实社会需要精英,精英和大众的知识教学是协调互补、相互转化、并行不悖的。它只看到了他们的矛盾性,却忽视了两者的动态平衡性。第四,生成性教学不再注重甄别和选拔的评价目的,而更注重过程性等观念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它反对量评、主张质评的评价标准过于模糊和宽泛,使教学评价结论的信度和效度难以保证。

压强教案篇4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具:

演示用: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200mL的量筒、玻璃板、第三节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9题装置。

学生用: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两位学生一组)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3.以上问题,由学生回答,回答有错的请另外的学生纠正或补充,然后由教师评讲。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讲述设问: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5)实验完后,请同学们对实验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分别请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一组同学说一说,在同一深度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两部分同学所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四、归纳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课堂练习

1.演示第三节课文后练习第1题和章后习题第9题的实验。

2.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把刚才所做的两个演示实验(即第三节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的解释写在课本上题目的旁边。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可把这两个实验做一做。

2.把第三节课后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8题做在作业本上。

(四)说明

1.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关键是要学生做好实验。课内,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和要研究的问题非常必要。这个实验的操作较为困难,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多加指导。

2.实验中量筒的内径应大一些,否则压强计的金属盒不易放入,如果实验室没有合适的量筒,可用去颈饮料瓶代替,在饮料瓶外壁贴上带有刻度的纸条即可。

3.按教材,是用盐水和水比较不同液体(即密度不同)在同一深度处压强不同的实验,也可以用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体,如煤油或酒精(最好是在学生实验完后,由教师演示来进行验证),不过用盐水是最方便的。

压强教案篇5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覆杯实验和试管实验等现象了解大气压的客观存在。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的器材、原理、注意问题。

3.能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小实验,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2.通过设计测量大气压值等实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活动,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2.通过对大气压强的应用,领悟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习重点:

大气压的存在及其测量。

学习难点:

应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导学流程:学习过程

【知识回顾】

1.液体因为受到 作用及具有 性,不但对 和 有压强,而且在内部向 都有压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

2.气体和液体有哪些相同点?

【预习导学】

1.像液体那样,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压强,我们把它叫做 ,简称 或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 。由于空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 。

2.历史上著名的 实验第一次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3.最早比较精确地测出大气压的值的实验是 实验。

【明确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大气压的存在及其测量方法,能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覆杯实验)】

一个玻璃杯,把它灌满水,然后盖上硬纸片,倒过来,纸片为什么掉不下来?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覆杯实验:分析猜想:纸片周围没有其他东西,只有 ,是 压住了纸片没有掉下来。

2.拿一个矿泉水瓶,瓶盖和底部各扎一个小孔,把瓶灌满水,不要把小孔堵上,会看到水从小孔 。

现在请用手指将瓶盖上的小孔堵住,会看到水 (填“能”或“不能”)从小孔流出来。

分析猜想:没有堵住小孔时,上下都受到相等的 作用,水由于受到 作用就流出来了。用手堵住瓶盖上的小孔时,底部小孔处的水被 压住了,所以水 (填“能”或“不能”)流出来。

结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压强,我们把它叫做 ,简称 或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 。由于空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

3.探究实验

各小组选取身边的物品(吸盘挂钩、拔罐器、针管等)进行探究实验(吸管喝饮料、钢笔吸墨水、滴管吸药液、瓶吸乒乓球、瓶吞鸡蛋等),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4.展示交流

各组选派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实验过程并讲解。

师:其实早在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的市长奥托・格里克就已经用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课件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讨论: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什么?

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 ,而且证明了 。

师:那么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格里克做他的著名实验之前11年,已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播放视频:托里拆利实验。

(二)大气压强的值

托里拆利实验表明大气压大约能支持约 高的水银柱,根据公式 计算,大气压值约为 。

知识链接:大气压与高度有关。由于大气层中的空气越往高处越稀薄,所以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000 m以内,大约每升高10 m,大气压减小100帕。

在同一位置,大气压还与季节和天气有关,一般情况下,晴天比阴天气压高,冬天比夏天气压高。

(三)大气压强的测量工具

气压计:是测定 的仪器。常见的气压计有

和 。

(四)大气压强的应用

播放视频:大气压强的应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回归目标(学生小结)】

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主要学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通过实验尤其是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2)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

产生的压强。

【达标检测、拓展提高】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堵上茶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就不容易被倒出来

B.用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口中

C.生产灯泡时,抽气机抽出灯泡内的空气

D.两块玻璃合在一起,中间有水时,很难将它们分开

2.关于托里拆利实验,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玻璃管内径越大,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越小

B.往水银槽内多倒些水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增大

C.玻璃管倾斜,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不变,水银柱变长

D.玻璃管内顶端进入一些空气,管内面高度差不变

3.如下图,小明用水银气压计在甲、乙、丙三座山上测量大气压,分别得到甲、乙、丙水银柱,则压强最大的地方是 ,海拔最高的是 。

【评价反思】

请学生对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

【课后作业】

1.拓展实验:将啤酒瓶装满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缓缓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观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来,并说明原因。同时你计算一下,标准大气压可以支持多高的水柱?

2.思考问题:利用今天所学的气压与高度的关系以及前面热学中学过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解释高山上为什么煮不熟鸡蛋。高山上怎样才能煮熟鸡蛋?

【导学流程:设计意图】

知识回顾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

预习导学部分既是课本上的基础,同时也是本节课要重点掌握的知识,此部分内容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独立完成。(自主学习)

在探究之前再次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通过演示实验,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生兴趣正浓时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选取生活中的物品做实验,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通过小实验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思维,同时也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大气压强的概念、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让学生自选器材设计实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展示交流更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

通过应用课件,学生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并使课堂教学更直观,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由于本实验中的水银有毒,所以由实验演示改为视频演示,同样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推理、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增加知识链接部分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维,同时有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通过观看大气压强应用的视频,可以让学生体会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通过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达标检测题的设计既要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同时,检测题的设计又要有梯度,由易到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生参与到评价环节中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反思也让学生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

课后作业应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应体现学科特点,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因此设计了一道实验题和一道思考题。

三、板书设计

压强教案篇6

一年一度的会宁县优质课如期举行,2011年初中物理参赛的课题定为《液体内部的压强》一节。作为参赛课,首先要体现课改精神,在教师的引领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此把本节课液体的压强由原来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课堂上,教师通过收集的废弃饮料瓶和橡皮膜及实验室原有仪器向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知生活,学习物理。整个授课过程,没有教师给学生硬性的灌输,学生的收获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教学设计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县级一等奖第一名。

二、过程描述

(1)开始先放一段录像:运动员游泳和潜水员潜入水中

点评:播放视频,目的是抛给学生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不同深度的水中,运动员为什么要穿不同的衣服?这样引入,联系生活,一下子将学生引入到今天探究的课题,让他们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2)进入新课时,先将一空茶杯放在桌面上,教师提出问题,桌面受到茶杯对它的压强吗?接着在茶杯中倒入水,再问杯底受到水对它的压强吗? 杯壁受到水对它的压强吗?基于前面固体压强的学习,学生容易回答第一个问题。后两个问题,要通过观察蒙在容器底的橡皮膜的变化实验来解决。

点评:这部分教学,与课本设计相比,内容和方法上没有创新,但采用矿泉水瓶代替玻璃管,大大的增强了实验的可见度。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废物再次利用的道理,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3)教师出示自制教具并演示,一个带有玻璃管的气球,内装带色的水,当用手捏时,观察玻璃管中水面的变化,请同学们思考发生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既然液体会对容器的底面、侧壁产生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压强吗?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点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引领者,学生才是主体。通过实验演示,教师为学生指明了思考之路,学生明白了当气球受到压强作用时,玻璃管中的液面会上升,很自然地想到要验证液体内部有否压强只需把该装置放入液体中,观察玻璃管中液面的是否有变化。

(4)学生阅读课本,第40页方框内容“实验探究”第一二段内容,然后各组用桌子上的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教师提醒学生,记录实验时探头的深度,方向。

点评: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探究时,不必做过多的限制,便于在大量的信息中找出规律,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5)各组学生选代表汇报探情况,教师帮助学生汇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点评:此过程是表达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对比不同组探头的深度,可得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关系;对比不同组探头在相同深度处不同的方向,可得出液体压强在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对于不同组探头的深度相同,但高度差不同这一现象,教师适时指出,有的组用的液体是水,有的组用的食盐水。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液体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也能进一步得出,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6)液体压强公式推导。将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放入水槽中,让学生观察橡皮膜的变化;接着向玻璃管中注入水,观察橡皮膜的变化,引导学生对橡皮膜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学生自己推到液体压强公式。

点评:从直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降低了授课内容的难度,符合初中生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尚不完善的思维特征。

三、总结反思

本堂课的意图旨在努力体现二期课改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从教学过程的设计、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制作,都想区别以往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实验的器材不作硬性规定,而让学生们自由选择,更是一次大胆的尝式,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好,真正让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主动探究实验,感受知识的获得的过程,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压强教案篇7

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课程均已实施了新课程标准,初中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主要内容,自然离不开教学仪器,目前各种教学仪器设备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教学仪器基本满足新课改的需求。加之Flash课件或视频材料等多媒体素材,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创新活动提供大量间接感性材料。还有,像数字信息系统DIS等实验仪器已被引入中学科学实验教学,均有效地改进和优化了传统实验,确保教学过程中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在当前形势下,笔者认为“自制教具”不仅是服务教学、改造薄弱学校实验设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手段,而且尝试将其过渡到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设计、制作的实践活动,让“自制教具”活动成为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的途径之一。

大唐镇中科学实验小组在“大气压实验的改进”中做了尝试,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平台,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讨论分析,实际感受自制教具的设计和应用过程,体验实验的成功与挫折,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新课标中的创新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1 结合教材实际,提出探究问题

在学气压一课时,做完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后,学生A质疑说:“老师,我们身边就是空气,我却感觉不到大气在压我……”学生B随即提出:“老师,大气压强有这么大的威力,那么空气能压扁什么物体吗?”原来学生希望看到的是大气能将什么物体压扁。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应首先表扬学生的大胆质疑,随即指出:“当然能!不过,它到底都能压瘪什么物体?在什么条件下能压瘪物体?这些问题还要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询,下次实验活动课上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个实验方案,大家亲自动手做一做,我们自己来体会大气压力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其实,笔者也一直想对大气压的实验进行改进,这是一个很好的师生共同探讨、研究的机会。

2 利用网络搜索、积累素材

指导学生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大气压 压扁”,网页中出现了铁桶、易拉罐儿、矿泉水瓶等物体被压瘪的视频、文字解读等素材。还可以指导学生在专业网站上进行查询,如中国教育装备网上提供了大量的自制教具范例,让学生通过查询积累素材。

3 讨论、分析实验方案,启迪创新思维

科学活动课上,师生首先讨论交流通过网络搜索后的收获 教师开门见山:大气压能压扁物体吗?你在网上看到几种实验方案?学生汇报如下几种方案。

方案一:在空易拉饮里注入总体积的1/10的水,再用酒精灯从下边给易拉罐底部加热;当里面的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封住罐口,将易拉罐全部浸在冷水中,过一会儿易拉罐就变瘪了。

方案二:将塑料饮料倒入热水后倒出,拧紧瓶盖,冷却后瓶子变瘪了。

方案三:在做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实验时,联想到在没开封的可乐瓶的一侧的不同高度上扎几个小圆孔,当部分饮料水从瓶子侧壁的小孔喷出时,饮料瓶变瘪了,但拧开瓶盖时这种现象就没有了……(教师及时表扬了该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得细致入微。)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各个实验方案,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同学们的实验方案都有优点,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请大家讨论一下,如果让你完成实验,你打算采取哪一种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不如我们以‘实验操作最简单、实验现象最明显’为宗旨,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通过师生讨论,提出以下意见。

1)用薄铁桶做实验,实验现象虽然明显,但首先材料就很不好获取,气密性要求较高;且做完实验后,铁桶便废弃了,造成资源的浪费。

2)用易拉罐做实验,还需要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操作很不方便。

3)用饮料瓶加热水倒是比较方便,但如果是夏季,环境温度较高,现象就不明显了……

大家一致认为:实验材料选择饮料瓶,在生活中最易获取,又能实现废物再利用。

实验攻关阶段,建立实验方案 经讨论选择最佳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在操作前提示学生制作真空环境的方法:用水流制作真空环境最方便,只要能有效地控制水流速度,同时保证水从饮料瓶内不断流出又不进气泡,实验的可操作性就会大大增强。

1)输液瓶内液体能源源不断地流出,但从另一个细管进气。

2)堵住进气管道,液体停止流出。

3)将外壁坚硬玻璃瓶换用易变形的薄壁饮料瓶,堵住进气管道,瓶内液体能不断地流出,但水流量逐渐减小,实验时间较长。

4)换用粗胶管、饮料瓶,需保证接口的气密性,学生有的说使用502胶水,有的提议使用自行车轮胎废弃的打气嘴。最终经讨论决定选用自行车打气嘴做接口,气密性最好,实验现象最明显。再用沼气管道阀门控制水流,实验过程便具备了可控性。

4 以下是此次创作活动的成果介绍

教具创新点介绍 经过科学实践探究活动,师生共同探讨这个实验装置的改进方案,其创新点表现突出。

1)实验器材的选择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实验取材于生活,材料容易获得:饮料瓶1个、自行车废旧轮胎气门1个、农村沼气管道阀门1个、细胶管(50~70 cm)1根、水。

2)实验器材结构简单,组装容易,且气密性非常好。

3)实验操作简单,生动有趣,实验步骤少且实验过程具有可控性。

4)从实验功能上说,本实验不仅能通过控制阀门使大气压压扁饮料瓶,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显示大气的威力,而且能演示瓶内气压平衡外界气压的过程,更好地揭示了大气压朝各个方向都有这一知识点。

5)实验器材能够做到多次使用,具有较好的保存价值,有利于节约资源。

实验过程简介

第一步:将饮料瓶灌满水,拧紧瓶盖。

第二步:打开饮料瓶下面的阀门。水从瓶中沿细胶管流出,利用水流制作出瓶内的真空环境,用最短的时间得到瓶子被压扁的效果,从而通过饮料瓶明显的“形变”效果显示大气压的存在,此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对瓶子产生向内的压强。

第三步:关闭瓶子下面的阀门,拧松瓶盖。空气从瓶口进入瓶内,呈现瓶内气体对瓶子产生向外的压力,平衡外界空气对瓶子向内的压力过程,瓶子恢复原状,从而证明大气压向各个方向都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精心安排一些可以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新的真实情境。本次实践活动就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领悟、升华科学知识。

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自制教具创作实践活动中,在“自制教具”的制作与应用的过程中实现了完美的过渡:它既成为教师教学的延伸,又增添了学生探究活动的方式,使“自制教具”的研究与开发充满了活力。

参考文献

压强教案篇8

关键词 健康教育;高血压防治;社区;作用

资料与方法

2010年3月-2013年4月收集某社区居民的家庭健康梢案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19-82岁,平均(42±1)岁。本社区在2011年4月开始实行健康教育活动。其中80例档案中居民的健康情况为高血压10例,糖尿病8例,肿瘤3例,脑梗死5例。

方法:在本社区2010年3月-2011年3月中,社区中没有进行任何的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在此时间段内的社区居民高血压的发病率较高,并且高血压患者对于高血压疾病的认识也不深。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血压发生的几率比较高,并且高血压患者也会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发生各种并发症,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高血压的治愈率也比较低。而在2011年4月开始本社区开始实行健康教育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宣讲,为社区居民进行定期的健康讲座,同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方式来进行社区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对社区卫生队伍的建设,极大的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让社区健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来提升居民的卫生素质,同时也让居民对于高血压疾病的认识加深。对于社区中的高血压患者,可以加强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同时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各项并发症进行治疗,其中心脏并发症2例,脑卒中并发症1例,大小动脉并发症1例,高血压性肾损害2例,眼底并发症1例。

结果

通过实行健康教育的方式,2011年4月-2013年4月本社区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1.25%,新增高血压患者仅1例。原有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也得到了降低。2011年4月-2013年4月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90%,有9例高血压患者被治愈,见表1。

讨论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