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营销刚入职工作总结8篇

时间:2022-04-03 19:09:19

营销刚入职工作总结

营销刚入职工作总结篇1

创业型企业,在进入发展正轨前,面临的挑战和压力非常大。企业组织架构、系统流程、职责分工都不清晰明朗,需要安排落实的事情繁琐复杂。在这个阶段,“各司其职”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人在清醒的时候,都明白“各司其职”的重要性和正确性,问题是: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创业型企业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有意无意淡化、弱化“各司其职”,最终闹得大家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企业发展停滞乃至退后。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真正实现“各司其职”,让企业有个良好健康的发展环境,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分工明确。

创业型企业,从创业之初起,就必须明确各主要成员的分工。这是最基本的一点,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点。

创业型企业一般都有一个分工,但是很多时候,这种分工都是不明确的。创业型企业最常犯的错误是:每个人都关心营销,每个人都在抓营销,每个人都要对营销进行“指点”、“评价”、“考核”。因为大家都明白:“营销”就是“业绩”,而“业绩”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恰恰创业型企业在创业之初,最欠缺的就是“营销业绩”,所以每个人都很重视“营销”,每个人都要插上一手。

这种心情,我们能够理解;但是,这种“众人全部都来抓营销”的行为,实际上就决定了营销是“多头管理”,营销没有人真正具体负责了,也没有人会愿意承担“营销业绩”的总被考评人!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的营销实质上是处于瘫痪的状态,只有自然式销售。

笔者曾参加过某创业型企业的半年度工作会议。结果,该企业的五位股东,每个人都在大会上,对营销、研发、制造、行政、人事、财务等工作进行“总体评价及打分”。事实上,这五位股东在企业内部各有分工,有的挂职企业董事长,有的挂职总经理,有的挂职营销总监,有的挂职技术总监,有的挂职行政人事总监……看上去分工很合理,但是通过这次会议,就可发现企业内部分工极其不明确,所有人都在扮演着“总经理”的角色!

这种分工导致的结局就是:该企业经营始终进入不了正轨,五位股东每天废寝忘食想找出问题的“症结”,让企业进入良性发展,结果却一直不理想!

按笔者的理解:这样的分工,企业能够进入正轨,那才是不正常的——因为企业根本没有明确分工,主要成员都是在“内耗”!

当然,现在该企业已经初步进入正轨了——因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企业五位股东最终“忍痛”实行“壮士断腕”手术——每个人明确分工,每个人只负责好自己的那块工作。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阵痛”后,企业经营开始正常了。所以,分工明确是极其重要的。

第二:各尽其责。

与“分工明确”相辅相成、一脉相承。每个主要成员,各自有一块负责的工作,那么就需要各人将各自的工作完成好,不能掉链子,拖整个企业发展的后腿。

比如说:企业的营销总监,他就需要对企业的产品定价、营销策略、销售业绩、销售团队管理总负责,通过各种营销的方式方法,实现销售业绩的提升和增长,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利润来源。

同样,企业的人事总监,他就必须对企业人事招聘、管理、考核、薪酬设置、社保等相关工作全权负责。在这里,笔者补充一下:企业员工的社保问题非常重要,企业人事总监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并且专业研究,否则会使企业承担巨额社保成本。

依次类推,每个主要成员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分工,同时每个主要成员的职责、权利、义务都很清晰,每个主要成员都能做到“各尽其责”,这样企业的发展才会良性、持续。

第三:干了再说。

创业型企业基本上都会碰见这种情况:创业成员,以前所从事的工作与现在创业所负责的工作(分工)有一定偏差。比如,营销总监以前从事快速消费品销售,现在从事耐用消费品销售;技术总监以前从事金融行业的软件开发,现在从事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诸如此类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少创业型企业就希望这些创业成员、尤其是转行过来的创业成员,尽快熟悉这个新的领域,然后才开始划分工作。

乍看上去,这个思路很正确;但事实上,这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员工工作的开展,因为创业型企业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我们必须牢牢控制住我们的“时间成本”。

笔者认同这种观点:边干边学边提高,干了再说!

邓小平同志提到“实践出真知”,笔者认为这句话对创业型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笔者一位朋友,从事传统行业营销10多年,后转行去做IT营销,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道创业。结果,前面两个月,笔者的这位朋友快郁闷死了,因为其他几个创业成员认为他必须先熟悉IT行业,然后才能真正具体负责营销;而在这两个月内,其他几个创业成员(都是技术类或行政管理类人员)兼顾着营销工作,搞得销售一团糟,月度工作总结时还让他来“背书”,他觉得非常冤枉和委屈。后来,在他的强烈要求下,企业同意由他直管整个销售,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边干边学边总结提高,不但自己很快熟悉了IT营销,而且企业的销售业绩也蒸蒸日上。

笔者另外一位朋友,以前一直担任某中央级媒体的编辑,后来担任某贵金属企业的营销总监,也是在实践中快速成长起来的,现在企业年销售额已突破6亿!

所以,干工作,干了再说,不能冀望于先学会了再来干!

第四:一官一职,一职一官。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职位,只有一位负责人;一个员工,只有一个职位”。

创业型企业在创业之初,由于人手有限,“一人多职”,“能者多劳”。但是,随着企业发展,企业必须对员工的职责、分工更加明确、唯一。每个主要成员,就是负责某一块的工作,不能让一个成员同时负责多个、尤其是多个不相关的工作岗位。分工必须明确、细化。

大多数企业对“一官一职”,都比较认可,也容易落实;但是,很多企业在“一职一官”方面容易犯大错误。

比如说:某创业型企业,事业才刚刚有点起色,主要创业成员的七大姑、八大姨、同学朋友就开始想“加盟”企业。好吧,你说加盟是好事,问题是他们进来之后,具体干什么工作,担任什么职位?这个可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

营销刚入职工作总结篇2

1. 站对vs站队?

刚刚从学校毕业的那年,市场营销专业在国内还是一个新专业,绝对的热门。我选择进入了的台湾的一家方便面企业。刚踏入此行,我每天都抱着学习的态度,跟着老业务扫街,铺货,填写报表……台企有效的业务训练方式再加上强有力的执行保障,对于新人的成长非常有效。在台企,我学会了所有业务动作,并从一名助代成长为业代,再到营业所所长。但是在台企,也让我认识了企业政治,认识了派系斗争。

2002年底,随着派系斗争的加剧,我一直很尊敬的上司被迫离职了。他走之后,我的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了。以前和我一起进公司的同事在年后都升迁了,但是我却被调离到一个新市场。表面的原因是因为我“业绩出众,能力过人,公司派我开拓新市场”,实际的原因全公司都知道,还不时因为我没有站好队,一直力挺我的老上司,曾经因为一些工作上的分歧,在共识会上公开的和那些不懂大陆市场的台籍干部叫板,自然让他们都下不了台。而那些比较聪明的人都学会了妥协,能够顺着某些领导的意愿改变方向。当然,那些会选择方向,“站对”的人这次都得到了升迁,尽管,他们在上年度的销售工作中,无论是回款率还是毛利贡献都要比我低,但是领导会说他们市场基础差,公司定的指标有些高。

半年后,我也心灰意懒,离开了我奉献了5年的台企,跳槽来到一家民营企业,还是做方便面,职位是城市经理。

在民企,我在方便面行业的资历以及能力都比较出众,销售业绩自然让公司很满意。等到2003年年底,我就高升为西北某省的省区经理。

2年过去了,我对新东家的情况已经很清楚了。不大的公司,有5个副总。其中销售副总是老板的本家兄弟,营销副总是老板的外戚。现在是本家兄弟总想挤垮外戚,而外戚却想独揽销售大权。现在有老板在,还能够平衡一下双方的关系。实在看不过去的时候,就请一个职业经理人加入,淡化一下双方的矛盾,让他们能够“国共合作”共御外敌。这样的结果是往往不满一年时间,职业经理人挂靴,然后就是“国共合作”破裂。

曾经两个副总都欣赏过我,都单独和我谈过话,表示要重用我,让我支持他。但是我却再一次不知道改站在那边?记得看过一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这个时候,我改选择“站对”还是“站队”呢?

在台企时,上面有台籍干部;在民企,上面又都是老板的亲信。而我只能被调来调去,选择从陕西到甘肃,还是从甘肃到青海?

听传闻说,2006年,我可能又要担任省区经理,但是可能会是青海……

2. 要销量vs要利润?

以前上学时,学习营销和销售的区别。老师告诉我,营销是创造和满足需求的过程。销售是介绍商品提供的利益,以满足客户特定需求的过程。从那里,我认识到营销是具有前瞻性的工作,他关注消费者,关注未来发展的方向,关注利润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销售只对渠道商,产品的销量感兴趣。

在台企时,在考核回款的同时还考核毛利贡献率,但是到了民企,老板总是关心销售额,总想给社会证明自己的企业有多大,今年5000万,明年突破1个亿,鲜有关注产品的利润率,结果只是便宜的好买的产品越买越火,但是买的越多,企业亏损越多。

在我刚刚操作某省区市场时,我曾有意想改变这个局面。半年回款虽然只有600万元,但是1.0元及以上的高价面却占到60%,0.5元的面仅仅占到回款的20%。对于公司利润贡献率应该是比较高的,虽然我不知道给公司贡献了多少利润(可能财务副总以及老板也不一定清楚那个品项的面公司能够赚钱,毛利率是多少)。但是在半年的考核中,我的得分还是最低的,因为公司是以回款论英雄的。

经此考核,颠覆了我心底对于营销的概念,中国没有营销,营销就是销售,就是看能够卖多少货,看公司最终实现多少销售额。但是在老板明年做到1个亿的豪言壮语背后,我总是担心公司还能够再火几年,公司能够活几年。

3. 理论vs实践?

还记得刚刚接触营销时,我们在一起总在谈4P还是4C,床头总会放一些科特勒、唐.舒尔茨的大部头著作,每天扫街回来都不忘看会书,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让自己学会从营销的角度思考问题。

后来,随着职位的升迁,时间是越来越少,应酬是越来越多,接触的经销商是越来越俗,渐渐也学会了在陪吃、陪喝、陪玩。记得刚刚开始听一个同事讲,在饭局上,他和某经销商斗酒,曾经给经销商夸下海口,经销商喝一杯酒就给经销商多给1万元的费用支持……,刚刚听到这些时,我很诧异。原来这样也可以,不一定非要完成铺货、陈列、价格管理等基本动作才能做成业务。

销售是什么?销售就是吃喝玩乐。第一次陪客户给职能部门送红包,我还脸红了好一阵子,第一次被客户请着去洗浴中心,我是中途跑着出来的,为这事,还被客户好一阵子笑话。但是现在我也学会而且习惯了在白天饭局上谈公务,晚上在麻将桌上切磋“麻艺”,或者请客户去桑拿,或者被客户请……

那些书籍已经离我越来越远了,以前学老外的那些理论,也都给老外还得差不多了。虽然有时,我也觉得日子过的很空虚,也想给自己镀金,学个MBA阿什么的,但是现在却总也看不进书,再说学不学MBA,收入还不都是一样,层次还不都差不多,只是听着好听一点。

在中国,在目前,重要的不是你是不是MBA,而是你能不能完成销售任务,至于你是用什么方法完成,以后市场会怎么样,那些都不重要。

这些也许就是我7年实践的经验吧。难道他不比理论来的实际?

4. 家庭vs事业?

工作7年了,说真的,我谈过几个女朋友了。但是最后都是“小乔出嫁了,新郎不是我”。刚刚工作时,因为收入低,没有钱,我拼命的工作,没有休息,没有别人的花前月下。但是当我有钱时,大学时的女朋友却已经跟她的同事卿卿我我了;

后来,在担任城市经理时,陆续认识过一些女孩子,但是交往的时间都不长。因为我总要出差,没有闲暇时间用来谈情说爱,只能通过电话来维系日益淡薄的感情,时间久了大家都觉得累,感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省区经理任上,我倒是认识了一个不错的女孩,现在感情也很好。但是每每说起结婚,我都很无奈,不知道自己下一站将是在那里,不知道要把房子买在那里?我不知道,没有结果的过程,女友还能够等待多久?牛郎织女一样两地分居的生活,我们还要过多久?

生活永远在别处,销售永远在路上。作为一个销售经理,要想固定下来,只有回到总部。但是总部又岂能够轮到我等外人呢?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早都排满了。有些部门甚至有1个副经理,还有一个经理助理。再说了,在外做了这么多年的诸侯,要想一下子规规矩矩的过朝九晚五的生活,我还真不适应。还有回总部之后,收入肯定不比在外,生活会清淡很多,我不知道我能够适应这样的生活吗?

女友问我,我对将来有什么打算。说真的,我自己也不知道。以前和经销商在一起时,觉得自己也能够作老板,还想过创业,但是一直却缺乏实干的勇气,再说那个时候待遇也好,日子过的比较安逸。现在就算敢创业,时机也不比从前了,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不创业,那就做职业经理人?可是,我又如何能够成长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呢?在民企,有我成长的环境吗?

营销刚入职工作总结篇3

站对VS站队

刚刚从学校毕业那年,市场营销专业在国内还是一门新专业,绝对的热门。我选择进入了台湾的一家方便面企业。刚踏入此行,我每天都抱着学习的态度,跟着老业务员扫街,铺货,填写报表……台企有效的业务训练方式加上强有力的执行保障,对于新人的成长相当有效。在台企,我学会了所有的业务动作,并从一名助代成长为业代,再到营业所所长。但是在台企,也让我认识了企业政治,认识了派系斗争。

2002年底,随着派系斗争的加剧,我一直很尊敬的上司被迫离职了。他走之后,我的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了。以前和我一起进公司的同事在年后都升迁了,但是我却被调到一个新市场。表面的原因是我“业绩出众,能力过人,公司派我开拓新市场”,实际的原因全公司都知道,因为我没有站好队,一直力挺我的老上司,曾经因为一些工作上的分歧,在公司大会上公开和那些不懂大陆市场的台籍干部叫板,让他们下不了台。而那些比较聪明的人都学会了妥协,能够顺着某些领导的意愿改变方向。当然,那些会选择方向、“站对”的人这次都得到了升迁,尽管,他们在上年度的销售工作中,无论是回款率还是毛利贡献都要比我低,但是领导会说他们市场基础差,公司定的指标有些高。

半年后,我心灰意懒,离开了奉献5年的台企,跳槽来到一家民营企业,还是做方便面,职位是城市经理。

在民企,我在方便面行业的资历以及能力都比较出众,销售业绩也让公司很满意。等到2003年年底,我就被升为西北某省的省区经理。

两年过去了,我对新东家的情况已经很清楚了。不大的公司,有5个副总,其中销售副总是老板的本家兄弟,营销副总是老板的外戚。现在是本家兄弟总想挤垮外戚,而外戚却想独揽销售大权。现在有老板在,还能够平衡一下双方的关系。实在看不过去的时候,就请一个职业经理人加入,淡化一下双方的矛盾,让他们能够“国共合作”共御外敌。这样的结果是往往不满一年时间,职业经理人挂靴,然后就是“国共合作”破裂。

那两个副总都欣赏我,均单独和我谈过话,表示要重用我,让我表态支持。但是我却再一次不知道该站在哪边?记得看过一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这个时候,我该选择“站对”还是“站队”呢?

在台企时,上面有台籍干部;在民企,上面又都是老板的亲信。而我只能被调来调去,选择从陕西到甘肃,还是从甘肃到青海……

销量VS利润

以前上学时,学习营销和销售的区别。老师告诉我们,营销是创造和满足需求的过程。销售是介绍商品提供的利益,以满足客户特定需求的过程。从那时起,我认识到营销是具有前瞻性的工作,它关注消费者,关注未来市场发展的方向,关注利润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销售只对渠道商、产品的销量感兴趣。

在台企时,考核回款的同时还考核毛利贡献率,但是到了民企,老板总是关心销售额,总想给社会证明自己的企业有多大,今年5000万,明年突破1个亿,鲜有关注产品的利润率,结果是便宜的好卖的产品越卖越火,但是卖得越多,企业亏损越多。

在我刚刚操作某省区市场时,我曾有意想改变这个局面。半年回款虽然只有600万元,但是1元及以上的高价面却占到60%,0.5元的面仅仅占到回款的20%,对于公司利润贡献率应该是比较高的,虽然我不知道给公司贡献了多少利润(可能财务副总以及老板也不一定清楚,哪个品项的面公司能够赚钱、毛利率是多少),但是在半年的考核中,我的得分是最低的,因为公司是以回款论英雄。

这次考核颠覆了我心底对于营销的概念,中国没有营销,营销就是销售,就是看能够卖多少货,看公司最终实现多少销售额。但是在老板明年做到1个亿的豪言壮语背后,我总是担心公司还能够再火几年,能再活几年。

理论VS实践

记得刚刚接触营销时,我们业代在一起总在谈4P还是4C,床头总会放一些科特勒、唐・E.舒尔茨的大部头著作,每天扫街回来都不忘看会儿书,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让自己学会从营销的角度思考问题。

后来,随着职位的升迁,时间是越来越少,应酬是越来越多,接触的经销商是越来越俗,渐渐也学会了陪吃、陪喝、陪玩。记得刚刚开始听一个同事讲,在饭局上,他和某经销商斗酒,曾经给经销商夸下海口,经销商喝一杯酒就多给经销商1万元的费用支持……刚刚听到这些时,我很诧异,原来这样也可以,不一定非要完成铺货、陈列、价格管理等基本动作才能做成业务。

销售是什么?销售就是吃、喝、玩、乐。第一次陪客户给职能部门送红包,我还脸红了好一阵子:第一次被客户请去洗浴中心,我是中途跑出来的,为这事,还被客户好一阵子笑话。但是现在我也学会而且习惯了在白天饭局上谈公务,晚上在麻将桌上切磋“麻艺”,或者请客户去桑拿,或者被客户请……

那些书籍已经离我越来越远了,以前学老外的那些理论,也都给老外还得差不多了。虽然有时我也觉得日子过得很空虚,也想给自己镀金,学MBA什么的,但是现在却总也看不进去书,再说学不学MBA,收入还不都是一样,层次还不都差不多,只是听着好听一点。

在中国,在目前,重要的不是你是不是MBA,而是你能不能完成销售任务。至于你是用什么方法完成,以后市场会怎么样,那些都不重要。

这些也许就是我7年实践的经验吧,难道这不比理论来得实际?

家庭VS事业

工作7年了,说真的,我谈过几个女朋友了,但最后都是“小乔出嫁了,新郎不是我”。刚刚工作时,因为收入低,没有钱,我拼命地工作,没有休息,没有别人的花前月下,但是当我有钱时,大学时的女朋友却已经跟她的同事卿卿我我了。

后来,在担任城市经理时,陆续认识过一些女孩子,但是交往的时间都不长。因为我总要出差,没有闲暇时间用来谈情说爱,只能通过电话来维系日益淡薄的感情,时间久了大家都觉得累,感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省区经理任上,我倒是认识了一个不错的女孩,现在感情也很

好。但是每每说起结婚,我都很无奈,不知道自己下一站将是在哪里,不知道要把房子买在哪里?我不知道没有结果的过程女友还能够等待多久?牛郎织女一样两地分居的生活,我们还要过多久? 生活永远在别处,销售永远在路上。作为一个销售经理,要想固定下来,只有回到总部。但是总部又怎么轮到我等外人呢?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早都排满了。有些部门甚至有1个副经理,还有一个经理助理。再说了,在外做了这么多年的诸侯,要想一下子规规矩矩地过“朝九晚五”的生活,我还真不适应。还有回总部之后,收入肯定不比在外,生活会清淡很多,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够适应这样的生活。

女友问我,对将来有什么打算。说真的,我自己也不知道。以前和经销商在一起时,觉得自己也能够作老板,还想过创业,但是一直缺乏实干的勇气,再说那个时候待遇也好,日子过得比较安逸。现在就算敢创业,时机也不比从前了,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不创业,那就做职业经理人。可是,我又如何能够成长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呢?在民企,有我成长的环境吗?

现在,我日复一日地喝酒、应酬,表面上与经销商称兄道弟,暗地里勾心斗角;一边嘴里面喊着竞争激烈,竞品打压厉害,从总部争取营销资源,一边心里面笑着那些领导一点都不懂市场……但是,笑过之后只会让我更加迷茫和痛苦。

我就像一个没有根的浮萍,飘在城市的上空,不知道哪天被什么风吹到哪里。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有了路,就不怕路有多远。可是,我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评析

文中主人公的状况并不鲜见,甚至可以说很普遍,在我们身边的同事、朋友中,同样的状况每天都在发生,都在演绎。问题主要出在哪里,又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1.一定要有目标和规划

人没有目标,就像在森林前进没有方向作为指引,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出口,迷失甚至死在森林里。这个目标可以是人生目标,也可以是分阶段的目标,甚至是每年的目标,总之一定要有。

规划是什么?就是你通向目标的步骤和次序,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制定目标简单,而把这个目标转化成具体行动时就没那么容易了。就像从A点到B点的路,站在山顶上看起来简单,可下来一走就没那么简单,除非你有做好标记的地图,第一段到哪儿,向哪个方向拐弯,再开始第二段……这地图就是规划,把通向目标的路细分成一段段前进。有了规划,我们就能少走很多弯路,早日达成目标,从而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

2.机会是创造来的,不是等来的

对于机会的理解最能看出一个人心态中的积极因素有多少。

截止到去年5月,笔者打了整整10年工,从基层业务人员做到全国市场总监,并且由于很早就开始了边打工边创业,笔者又当了6年的经销商老板。在笔者结识的同事和朋友中,几乎总能听到抱怨: 自己的工资少,发展空间小,老板太不近人情,总是小人得志,公司又没多大发展前景。同事们知道笔者认识的朋友多,总是让笔者帮着留意一下,希望给介绍个新公司、新工作。

既然是打算找新工作,那首先要把简历整理清楚吧,于是乎,笔者又很热心地提醒这些同事朋友,赶紧把自己的简历整理清楚,尤其要写清楚自己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与别人相比差异化在哪里,自己曾经有哪些实际的工作经历,对哪些方面的工作有着较为到位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等等,没想到的是,大多数人的反应却没那么积极,简历要改么?等新公司有个初步意向之后再改不好些吗?

再有,即便是笔者为这些朋友推荐一些新的工作机会,反而大多数人又开始犹豫了,想来想去,新公司的薪水不是很高,职务不是很好,公司发展前景未卜,还是现有的公司稳定啊,暂时就不动了,以后再说吧。

下次遇见这些朋友的时候,又是那些话,工作难做啊,工资太少啊,老板太坏啊,发展不妙啊……笔者无语,心想,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哭着喊着说自己缺乏机会,可为啥就不为机会的降临做点准备工作呢?为什么有机会来临的时候却又放弃呢?他们到底在等待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呢?为什么会出现晚上想想千条路,早晨起来走原路的状况呢?

笔者的媒体关系多,也就有条件推荐朋友发表些东西,这也是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自己的文笔能力,梳理自己思想的好机会,并且,还能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宣传自己,也是为今后的跳槽或是积累人脉创造机会,但是,当笔者找到一些朋友,建议他们写点东西,我来帮他们发表时,同样又听到许多这样的声音:写作头疼啊,没心情啊,没时间写啊,没啥写的啊,我还在上班呢,写出来单位领导看到了会不会有意见?

其实,每个人都不缺乏机会,关键是你是否具备正确对待机会的心态,笔者那些同事朋友们之所以一味等待机会,其实很大程度上受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总是认为这机会一定要是主动上门的,且是各方面条件都很适合自己的,这样的机会,哪里去找?!

绝大多数机会,都要自己去争取的,主动的投入付出,至少是要做到主动地提前筹备。遇到问题总是习惯等、靠、要,或是设法回避,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思想上的惰性比行动上的惰性更为可怕,想都懒得去想,更别提去做了。归根结底,我们缺乏的不是机会,而是理性认识机会的心态,制造机会的心态,积极迎接机会的心态。

3.学会借力

个人的发展是需要各式各样的资源的,例如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物质资源,机会资源,但是,资源永远是相对缺乏的,个人的资源永远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去借。从哪里借,从自己的人脉资源里去借。资源是贵在借用。在个人发展的问题上,一定要清楚这点,别指望别人能给予你多少资源,或者是自己拥有多少资源,关键是自己如何去借到资源,如何在有限的资源里干出成绩出来。

“从熟人手里来借资源”,这个熟人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脉,要想自己有个好的人脉,就得有这个人脉的经营和管理意识,许多朋友自己反思一下,你对你身边的朋友有过系统的管理吗?有分类吗?有完整的通讯录吗?有定期保持联系吗?你知道你身边的这些朋友手里都有些什么样的资源吗?

4.明确自己的专业度

这个社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全能型人才与神仙无异,古语有云:一招鲜,吃遍天。还是很有道理的,专业技能不但是个人安身之本,也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点,不过,个人的专业度和自己的性格、兴趣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来说,自己感兴趣的事才有学习的愿望,才有深入研究的愿望,问题是,你找到个人兴趣与某个专业的结合点了吗?

5.学会整合自己的资源

个人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己经营自己的过程,个人品牌、个人专长、个人传播,这三点一个都不能少,从发展次序来说,你分别需要做到如下三个阶段:

首先,你是一个好人(中国人往往是把德放在第一位的)。

营销刚入职工作总结篇4

市公司2009年营销工作会刚刚落下帷幕不久,我们就召开公司市场营销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公司2009年营销工作成绩和经验,部署2009年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动员公司营销战线全体干部员工,为确保顺利完成公司年度营销工作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在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结束。按照会议安排,下面进行会议总结。

一、会议的基本情况

这次会议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市公司2009年营销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成绩,分析形势,研究部署公司2009年电力营销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开得很及时,短暂而高效。刚才,王总的报告总结了20*年营销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深入分析了当前营销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2009年营销工作的思路,对*年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安排。市公司领导也作了重要讲话,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相关单位和科室作了专题发言,对2009年工作要点作了说明。会议还表彰了20*年度营销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各基层单位也都签订了营销目标责任书。会议的成功召开,对于我们全面落实市公司营销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公司年度经营目标,保证和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会议的主要收获

(一)总结了成绩,坚定了信心。

20*年公司营销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公司“1281”的年度奋斗目标,克难奋进,团结拼搏,使得公司的各项营销指标得到了优化和提升,营销工作呈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营销指标再创历史新高,经营质效取得一定进步,营销精细化管理全面展开,营销基础管理进一步加强,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优质服务明显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更是营销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劳动的结果。这些成绩的取得为确保*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坚定了我们搞好2009年营销工作的信心。

(二)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

会议充分肯定了20*年营销工作的成绩,在全面总结工作经验的同时,还认真分析了当前公司营销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一是营销指标压力较大。二是营销基础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营销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报告对当前营销工作形势的分析使大家在看到成绩同时,更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营销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在2009年搞好营销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针对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王总的报告明确了2009年营销工作思路,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营销工作的目标,即认真贯彻落实市公司营销会议和公司2009年工作会议精神,以营销精益化管理为主线,通过抓基础管理、抓过程管理、抓规范管理,促进效益提升,深入推进营销基础管理和营销标准化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营销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创营销优良业绩,全面完成2009年的营销工作目标任务。在报告中王总对下一步工作重点作了具体安排,思路很清晰,措施很得力,这对于促进公司营销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再上新台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为今后的营销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四)布置了措施,突出了重点。

王总的报告,紧紧围绕公司“12331”年度总体工作目标,提出了2009年营销工作的总体工作思路,确定了2009年营销工作将以精益化管理为主线,着力于抓基础、抓过程、抓规范,重点搞好十项工作:即加大增供扩销力度,确保电量的稳步增长;严格执行电价政策,确保均价合理上扬;加强电费回收风险控制,切实保障经营成果;突出线损管理工作,努力实现降损增效;加强营销分析和考核,促进营销指标全面完成;推行营销精益化管理,提升营销整体管理水平;加强营销基础管理,提高营销工作质效;推进营销标准化管理,全面规范营销作业;创新优质服务举措,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十项新措施的提出使得我们2009年的营销工作思路更清晰,重点更加突出,实际工作中更具可操作性,这对于公司*年的营销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几点意见

今年的营销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以后的工作,我们营销战线的干部职工,要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过硬的工作作风,顽强的拼搏精神,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的管理。

(一)贯彻会议精神。当前公司的营销工作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员工的市场开拓意识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会后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员工学习会议报告和下发的十五个管理办法和制度,对于会议精神要入脑入心并迅速地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要结合会议精神,大力开展各类营销培训及竞赛活动,在培训及活动的形式、实效上下功夫,力争在员工开拓意识和业务技能上有较大的提高。

(二)抓好过程管理。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此次会议精神,围绕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按照营销工作*年重点安排,对照此次下发的15个制度和办法,加快对失效、过期制度和办法的清理,加快对突出、急需解决问题的整改进度;要进一步理顺明确上下、左右、内外的工作关系,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流程的执行;要加快抄核收等控管体系建设进度,合理调整营销系统管理权限;要进一步加强内稽外查力度,强化问题闭环管理,实现对营销行为的全过程监管。

(三)规范营业行为。要大力推行制度管人、标准管事的理念,严格执行下发的十五个制度和办法,进一步规范营业行为,强化内部协调,完善内部流程的传递手续,抓好关键环节的控制点,抓好管理和执行的协调配合;要建立和完善营销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工作行为量化标准;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考核模式,加大对营销工作质量的考核力度,用制度和标准来规范营销行为,用指标来考核工作质量;要加大考核结果的兑现力度,通过经济手段来引导员工进一步规范工作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营销刚入职工作总结篇5

市公司2009年营销工作会刚刚落下帷幕不久,我们就召开公司市场营销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公司2009年营销工作成绩和经验,部署2009年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动员公司营销战线全体干部员工,为确保顺利完成公司年度营销工作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在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结束。按照会议安排,下面进行会议总结。

一、会议的基本情况

这次会议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市公司2009年营销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成绩,分析形势,研究部署公司2009年电力营销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开得很及时,短暂而高效。刚才,王总的报告总结了20*年营销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深入分析了当前营销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2009年营销工作的思路,对*年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安排。市公司领导也作了重要讲话,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相关单位和科室作了专题发言,对2009年工作要点作了说明。会议还表彰了20*年度营销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各基层单位也都签订了营销目标责任书。会议的成功召开,对于我们全面落实市公司营销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公司年度经营目标,保证和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会议的主要收获

(一)总结了成绩,坚定了信心。

20*年公司营销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公司“1281”的年度奋斗目标,克难奋进,团结拼搏,使得公司的各项营销指标得到了优化和提升,营销工作呈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营销指标再创历史新高,经营质效取得一定进步,营销精细化管理全面展开,营销基础管理进一步加强,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优质服务明显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更是营销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劳动的结果。这些成绩的取得为确保**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坚定了我们搞好2009年营销工作的信心。

(二)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

会议充分肯定了20*年营销工作的成绩,在全面总结工作经验的同时,还认真分析了当前公司营销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一是营销指标压力较大。二是营销基础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营销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报告对当前营销工作形势的分析使大家在看到成绩同时,更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营销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在2009年搞好营销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针对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王总的报告明确了2009年营销工作思路,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营销工作的目标,即认真贯彻落实市公司营销会议和公司2009年工作会议精神,以营销精益化管理为主线,通过抓基础管理、抓过程管理、抓规范管理,促进效益提升,深入推进营销基础管理和营销标准化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营销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创营销优良业绩,全面完成2009年的营销工作目标任务。在报告中王总对下一步工作重点作了具体安排,思路很清晰,措施很得力,这对于促进公司营销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再上新台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为今后的营销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四)布置了措施,突出了重点。

王总的报告,紧紧围绕公司“12331”年度总体工作目标,提出了2009年营销工作的总体工作思路,确定了2009年营销工作将以精益化管理为主线,着力于抓基础、抓过程、抓规范,重点搞好十项工作:即加大增供扩销力度,确保电量的稳步增长;严格执行电价政策,确保均价合理上扬;加强电费回收风险控制,切实保障经营成果;突出线损管理工作,努力实现降损增效;加强营销分析和考核,促进营销指标全面完成;推行营销精益化管理,提升营销整体管理水平;加强营销基础管理,提高营销工作质效;推进营销标准化管理,全面规范营销作业;创新优质服务举措,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十项新措施的提出使得我们2009年的营销工作思路更清晰,重点更加突出,实际工作中更具可操作性,这对于公司*年的营销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几点意见

今年的营销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以后的工作,我们营销战线的干部职工,要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过硬的工作作风,顽强的拼搏精神,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的管理。

(一)贯彻会议精神。当前公司的营销工作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员工的市场开拓意识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会后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员工学习会议报告和下发的十五个管理办法和制度,对于会议精神要入脑入心并迅速地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要结合会议精神,大力开展各类营销培训及竞赛活动,在培训及活动的形式、实效上下功夫,力争在员工开拓意识和业务技能上有较大的提高。

(二)抓好过程管理。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此次会议精神,围绕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按照营销工作*年重点安排,对照此次下发的15个制度和办法,加快对失效、过期制度和办法的清理,加快对突出、急需解决问题的整改进度;要进一步理顺明确上下、左右、内外的工作关系,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流程的执行;要加快抄核收等控管体系建设进度,合理调整营销系统管理权限;要进一步加强内稽外查力度,强化问题闭环管理,实现对营销行为的全过程监管。

(三)规范营业行为。要大力推行制度管人、标准管事的理念,严格执行下发的十五个制度和办法,进一步规范营业行为,强化内部协调,完善内部流程的传递手续,抓好关键环节的控制点,抓好管理和执行的协调配合;要建立和完善营销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工作行为量化标准;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考核模式,加大对营销工作质量的考核力度,用制度和标准来规范营销行为,用指标来考核工作质量;要加大考核结果的兑现力度,通过经济手段来引导员工进一步规范工作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营销刚入职工作总结篇6

市公司2009年营销工作会刚刚落下帷幕不久,我们就召开公司市场营销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公司2009年营销工作成绩和经验,部署2009年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动员公司营销战线全体干部员工,为确保顺利完成公司年度营销工作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在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结束。按照会议安排,下面进行会议总结。

一、会议的基本情况

这次会议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市公司2009年营销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成绩,分析形势,研究部署公司2009年电力营销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开得很及时,短暂而高效。刚才,王总的报告总结了2008年营销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深入分析了当前营销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2009年营销工作的思路,对08年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安排。市公司领导也作了重要讲话,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相关单位和科室作了专题发言,对2009年工作要点作了说明。会议还表彰了2008年度营销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各基层单位也都签订了营销目标责任书。会议的成功召开,对于我们全面落实市公司营销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公司年度经营目标,保证和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会议的主要收获

(一)总结了成绩,坚定了信心。

2008年公司营销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公司“1281”的年度奋斗目标,克难奋进,团结拼搏,使得公司的各项营销指标得到了优化和提升,营销工作呈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营销指标再创历史新高,经营质效取得一定进步,营销精细化管理全面展开,营销基础管理进一步加强,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优质服务明显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更是营销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劳动的结果。这些成绩的取得为确保××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坚定了我们搞好2009年营销工作的信心。

(二)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

会议充分肯定了2008年营销工作的成绩,在全面总结工作经验的同时,还认真分析了当前公司营销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一是营销指标压力较大。二是营销基础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营销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报告对当前营销工作形势的分析使大家在看到成绩同时,更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营销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在2009年搞好营销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针对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王总的报告明确了2009年营销工作思路,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营销工作的目标,即认真贯彻落实市公司营销会议和公司2009年工作会议精神,以营销精益化管理为主线,通过抓基础管理、抓过程管理、抓规范管理,促进效益提升,深入推进营销基础管理和营销标准化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营销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创营销优良业绩,全面完成2009年的营销工作目标任务。在报告中王总对下一步工作重点作了具体安排,思路很清晰,措施很得力,这对于促进公司营销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再上新台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为今后的营销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四)布置了措施,突出了重点。

王总的报告,紧紧围绕公司“12331”年度总体工作目标,提出了2009年营销工作的总体工作思路,确定了2009年营销工作将以精益化管理为主线,着力于抓基础、抓过程、抓规范,重点搞好十项工作:即加大增供扩销力度,确保电量的稳步增长;严格执行电价政策,确保均价合理上扬;加强电费回收风险控制,切实保障经营成果;

突出线损管理工作,努力实现降损增效;加强营销分析和考核,促进营销指标全面完成;推行营销精益化管理,提升营销整体管理水平;

加强营销基础管理,提高营销工作质效;推进营销标准化管理,全面规范营销作业;创新优质服务举措,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十项新措施的提出使得我们2009年的营销工作思路更清晰,重点更加突出,实际工作中更具可操作性,这对于公司08年的营销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几点意见

今年的营销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以后的工作,我们营销战线的干部职工,要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过硬的工作作风,顽强的拼搏精神,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的管理。

(一)贯彻会议精神。当前公司的营销工作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员工的市场开拓意识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会后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员工学习会议报告和下发的十五个管理办法和制度,对于会议精神要入脑入心并迅速地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要结合会议精神,大力开展各类营销培训及竞赛活动,在培训及活动的形式、实效上下功夫,力争在员工开拓意识和业务技能上有较大的提高。

(二)抓好过程管理。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此次会议精神,围绕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按照营销工作08年重点安排,对照此次下发的15个制度和办法,加快对失效、过期制度和办法的清理,加快对突出、急需解决问题的整改进度;要进一步理顺明确上下、左右、内外的工作关系,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流程的执行;要加快抄核收等控管体系建设进度,合理调整营销系统管理权限;要进一步加强内稽外查力度,强化问题闭环管理,实现对营销行为的全过程监管。

(三)规范营业行为。要大力推行制度管人、标准管事的理念,严格执行下发的十五个制度和办法,进一步规范营业行为,强化内部协调,完善内部流程的传递手续,抓好关键环节的控制点,抓好管理和执行的协调配合;要建立和完善营销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工作行为量化标准;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考核模式,加大对营销工作质量的考核力度,用制度和标准来规范营销行为,用指标来考核工作质量;要加大考核结果的兑现力度,通过经济手段来引导员工进一步规范工作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营销刚入职工作总结篇7

人在年轻的时候有时总是比较高傲和浮躁,总是想一口吃个胖子或一步能登上天。而这句话虽然朴实,但我却认为蕴含着深刻的职业定位道理。它告诉所有还没有到30岁的营销人(当然也针对其他行业的职业人员),在30岁之前,你的营销职业该如何去定位;它也严厉的告诫所有涉业不深的营销人,30岁之前,做好营销生涯的职业定位和规划比挣钱更重要;他也毫不客气的反问那些轻狂浮躁的营销人,30岁之前你又能挣多少钱?

耐不住性子,心气浮躁,这山看着那山高,看别人吃豆腐牙齿快,眼高手低,只要给更高的薪水,不管什么行业,不管能干多久,不管是否符合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跳槽是义无反顾。到后来正如我在《营销人,你闭关了吗?》一文中所说,30岁的时候出现职业蹉跎,不进则退!这是目前很多30岁未到营销人职业状况的真实写照。

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假设你从出生后上学没有留过级或复读并顺利考上本科院校。毕业后顺利找到理想的单位,你选择的单位是除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之外的中等城市的一家快速消费品民营企业。文中列举的企业均为年销售额过亿的民营企业(选择民营企业更具有代表性)。

从你出生起计算,第6年完成幼儿园教育,第12年完成小学教育,第15年完成初中教育,第18年完成高中教育,第22年完成本科教育。当你完成本科教育的时候,你离到30岁只有8年。我们假设你一毕业就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也没有走弯路(但实际情况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1—3年都处在一个择业期)。假设你8年的平均月薪是4000元,8年你挣了38.4万元。而这38.4万元正好是一个营销副总裁的年薪。因此,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机会风险。如果30之前,你没有做好一个很好的规划,没有打好基础,你就可能会失去成为营销副总裁的机会,这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30岁之前,对于大多数营销人来说,没有什么资本去要求获得更高的薪水,一没经验,二即使是名校毕业,但文凭也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营销人30岁之前更多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钱”看,更多的是要“渔”而不是要“鱼”。

古语有云叫“欲速则不达。”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些道理告诉我们,职业发展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自然规律。

30岁之前,对于一个营销人而言,本人认为应该做到“六要”:要戒骄戒躁,要谦虚务实,要诚实肯干,要勤奋好学,要慎近思远,要大智若愚。只有这样你才能有一个好的心态,心态决定了你有一个好的定位,定位决定了你有一个好的规划,规划决定了你有一个好的未来。

口才难以遮挡长久的无才,外表掩盖不了真实的内在,小聪明只能逞一时的得意,不义之财终究花的不光彩。营销人只有脚踏实地的工作,具备真才实学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将来。

在此本人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作为一个营销人如何进行30岁前的职业规划。我认为营销人要做好职业规划必须要做好五件事。

第一件事,职业规划三要素分析。

本人总结的职业规划三要素为:爱好、性格和特长。

第一,爱好。我认为爱好应该是放在一个营销人职业生涯规划考虑的首位。因为只有你喜欢营销这个职业,你才可能去主动投入,而也只有你主动投入了你才可能有收获,才可能会取得成就。如果你不喜欢营销这个职业,所有的工作你都是在被动的接受,手到了心却没到,没用心自然不会获得好的结果。所以,当你决定从事营销行业时,你要问自己是否真的因为我喜欢这个行业,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或其他原因。

第二,性格。古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但也并不是不可改变。我认为爱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通常性格被分为“外向、中性和内向”,作为营销人你就要分析你的性格属于哪一种?你的职业决定了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和人打交道,因此外向的性格当然较好。但也不代表内向的人就不能做营销,对于一个性格内向(如不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不善言辞、不善沟通)的人,关键看你能不能改变以适应营销职业的需要。如果你无法改变或不愿改变(改变是痛苦的),那么你最好选择其他职业。

第三,特长。特长是你现有专长和潜在专长的总称。特长也分为基础特长和专业特长。基础他长如沟通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等。专业特长如计算机熟练、擅长策划等。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职业人在企业一干就是一辈子,改变外部环境的空间很小,所以在那个时代在进行自我完善方面强调的是如何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人的流动性增强,改变外部环境的空间加大,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点成为自我完善的核心。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自然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特长的发挥成为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为有时候不足很难弥补,况且有弥补不足的时间还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此,特长分析很关键。

第二件事,选好行业。

古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俗语又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因此作为营销人选对行业很重要。在市场经济下,任何行业都需要营销人员。营销人在选择行业时必须从自身和行业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自身方面,要统筹考虑到爱好(如有的人喜欢IT行业,有的喜欢医药行业),性格(如培训行业对性格外向有很高的要求,仪器行业需要营销人员性格中性,不要太张扬给人以可信赖的感觉)和特长(如医药、机械等产品技术含量高的行业要求营销人员必须是相关专业毕业)。

在行业特性方面,有的行业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对营销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有的行业才刚刚起步,需要冲劲大的营销人员;快速消费品行业由于操作精细需要销售人员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医药行业的非处方市场要求营销人员要有良好的医院人脉等。

因此如果你喜欢自己的专业,又喜欢营销,你可以选择专业对口的行业。如果你的专业无法对口(如经济学、哲学等),选择快速消费品行业或耐用品行业中发展成熟的领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在这样的行业中你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三件事,做好职业细分。

营销工作具体分到企业的岗位有很多,如市场销售人员,市场策划人员,品牌管理人员、产品开发人员、后勤保障人员、销售经理或总监助理等都称为营销人员。

面对这么多职位你如何选择?本人的意见是尽管岗位很多,但从性质上我们可以分为两类:销售与市场。

销售为“武”,市场为“文”,具体特征可参阅我的《我是这样理解市场营销的》一文。武者,性格要外向,擅于执行,果断决策,带兵打仗,冲锋陷阵;文者,性格内向或中性,擅于思考,缜密分析,运筹帷幄,斜旁谏言;选择文还是武,要结合自身和当前具体情况。

当然,作为一个优秀的营销人能文武兼备自然最好,但能做到这一点的毕竟是少数。就如同一个销售总监做不好市场总监,一个市场营销教授做不好企业营销老总一样。如果你能做到,那就面临着先做销售还是先做市场的问题。本人认为如何抉择,主要看哪个岗位进入阻力最小,因为刚进入营销行业,刚开始阻力过大会挫人锐气,重者滋生退意,不宜以后的长期发展。如果做不到,那就踏踏实实的做自己擅长的事,不要瞎折腾。因为一个优秀的销售者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策划者,反之亦然。

第四件事,选好企业。

做好职业细分后,就要选择目标企业。当然,世界500强不一定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首先我们要讨论的是,选择外资企业还是选择内资企业。本人认为要结合自身情况权衡利弊,正如我在《中国营销人应该向谁学习》一文中所说,任何一件事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同时任何决定都必须要有前提。

去外资企业,首先你的综合素质要高,否则不会被录取你。在外资企业(如可口可乐),由于其运作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所有企业营销的体系很健全,也很规范,不论什么岗位都会接受到专业化的培训,同时其有一整套完善的销售模式(如可口可乐的101系统)和方法(如可口可乐的线路图),你只要按照他的规则做事就行。因此,好的方面是:第一,你可以接受良好、规范和系统的培训;第二,掌握先进的销售模式和方法;第三,还可以给自己的职业生涯镀镀金。不好的方面是:第一,固有的模式限制了个体的创新;第二,强势品牌让销售人员在销售中始终占据主动,无法锻炼销售人员在弱势状况下的市场问题解决能力;第三,由于要求高,人员变动相互较小,个人晋升的空间有限。

而内资企业的状况正好相反。不好的方面是:第一,很难接受到系统的培训;第二,销售模式和方法需要自己摸索;第三,镀金效果没外资企业好;第四,由于品牌相对处于弱势(如可口可乐和娃哈哈),销售难度相对较大。好的方面是:第一,销售人员可以很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第二,锻炼销售人员在弱势条件下的市场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凭业绩说话,相对考核公平,晋升机会多,空间大。

因此,我们经常说,一个外资企业的销售经理到内资企业就不一定能做好,一是不适应,认为企业不规范;二是品牌既处在弱势,还要面对和解决比在外资企业多得多的各种疑难问题。一个外资企业的销售经理的市场操作能力不一定比内资企业的销售经理强,外资企业好的销售业绩是建立在外资企业的品牌和好的营销模式上,而内资企业好的销售业绩通常是建立在优秀的销售经理身上(相对而言)。因此,我建议一些内资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在招聘销售经理时,选择优秀的内资企业从业人员可能比选择外资企业更好。

讨论完去外资还是内资后,我们要讨论选择目标企业的基本条件。例如你选择的是快速消费品行业,那么这个目标企业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至少五千万),企业所处的细分行业正在高速发展,企业产供销一体化,企业发展势头强劲,老板谦虚敬业。这样的企业首先基础好,同时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趋于规范不至于太乱或变数太大,同时企业处于积极实现规模经济中,企业薪酬也比较可观(比起刚起步或成熟的企业),其次,企业有进一步发展空间,个人发展机会更多。当然,一个新企业、商贸企业或一个规模较小(年销售在一千万以下)的企业,也并不是不可以选择,但选择时相对的风险和对你的判断力要求更高。

第五件事,做好30岁前的职业规划图。

古语说先谋而后动,这是有道理的。做完了以上的分析和判断之后,就要给自己30岁前的5—8年的营销生涯进行规划。形成一个清晰的职业脉络并按此脉络一路前行。

在规划中要考虑到重要的四点。

第一点,慎重选择,求稳为先。

就是说在选择企业时一定要慎重,哪怕多花些时间,一旦选择了不宜跳槽。为什么这么说,第一,跳槽会让你再一次花时间去熟悉新的环境,出业绩时间显然要推后,这叫耽误时间;第二,由于经验不足,职务不高,跳过去还是主管,等于从头再来,浪费时间。第三,到新环境人员不熟,遇到企业关系复杂,或许干不长久,留下败笔(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可不喜欢频繁跳槽的人)。第四,人脉资源需要时间去建立,或许无法建立,缺少支持的营销你如何发力,最终主动走人。而在一个企业做的时间长一些(一般至少3年),以上的问题就或许不会发生,同时更重要的是,只有你用较长的时间深入到一个企业后,你才能真正掌握一个企业营销的精髓,走马观花,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第二点,任何企业都有问题。

不要以为到了一个新企业,企业就没有问题。每个企业都有问题,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问题,只是问题不同罢了。

第三点,搞清时间长度和时间密度的问题。

我们举一线销售人员的例子来说明,通常情况下,一个销售人员在销售职业中要遵循1235的职业发展时间规律,即做1年业代,做2年销售主管,做3年区域经理,做5年省区或分公司经理。为什么这样安排?前3年是基础,要打牢;后7年是带团队、做管理,要扎实。其后再做大区经理或销售总监、营销总经理就驾轻就熟多了。但时间的长度不是衡量经验和能力的标准,这要看营销人员的学习力和悟性。有的人做1年区域经理等于别人做3年,因此我说看的是时间的密度,是看你对老岗位知识的掌握多少和对新岗位的胜任能力。

第四点,在规划中设定不同阶段的岗位及时间目标、知识掌握目标、能力目标和薪酬目标。

岗位目标就是你各个阶段所有达到的岗位层次。如用1年的时间从销售代表做到销售主管。知识掌握目标就是在不同的阶段你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如在销售代表阶段,所要掌握的知识是终端拜访和生动化等;在区域经理阶段,所要掌握的知识就是经销商开发和管理、区域市场促销策划等。能力目标就是你能真正管理多少人和多大的区域。所以不要被职务头衔的光环绕昏了头脑,一个企业给你一个销售经理的头衔,你却只负责一个城市的一个片区,做着业代相同的工作,我认为这不叫销售经理,就是个业代。薪酬目标可以给你增加一些前进的动力,也是你能力和价值的体现,所以薪酬的目标也是要定的,如第一年年薪2万元,第四年年薪6万元等。

目标决定你的方向,方向决定了你的结果。

做好以上五件事后,你30岁之前的营销职业规划就算完成了,但如何按规划去执行和在执行中不断微调也很关键。其实,关于营销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文章和书籍很多,各位可能多有拜读。但本人认为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形式化,要么是理论一大堆,要么是让你做选择题。

营销刚入职工作总结篇8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真正实现“各司其职”,让企业有个良好健康的发展环境:

第1:分工明确

创业型企业,从创业之初起,就必须明确各主要成员的分工。这是最基本的一点,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点。

创业型企业一般都有一个分工,但是很多时候,这种分工都是不明确的。创业型企业最常犯的错误是:每个人都关心营销,每个人都在抓营销,每个人都要对营销进行“指点”、“评价”、“考核”。

因为大家都明白:“营销”就是“业绩”,而“业绩”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恰恰创业型企业在创业之初,最欠缺的就是“营销业绩”,所以每个人都很重视“营销”,每个人都要插上一手。

这种心情,我们能够理解;但是,这种“众人全部都来抓营销”的行为,实际上就决定了营销是“多头管理”,营销没有人真正具体负责了,也没有人会愿意承担“营销业绩”的总被考评人!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的营销实质上是处于瘫痪的状态,只有自然式销售。

笔者曾参加过某创业型企业的半年度工作会议。结果,该企业的五位股东,每个人都在大会上,对营销、研发、制造、行政、人事、财务等工作进行“总体评价及打分”。事实上,这五位股东在企业内部各有分工,有的挂职企业董事长,有的挂职总经理,有的挂职营销总监,有的挂职技术总监,有的挂职行政人事总监……看上去分工很合理,但是通过这次会议,就可发现企业内部分工极其不明确,所有人都在扮演着“总经理”的角色!

这种分工导致的结局就是:该企业经营始终进入不了正轨,五位股东每天废寝忘食想找出问题的“症结”,让企业进入良性发展,结果却一直不理想!

第2:各尽其责

与“分工明确”相辅相成、一脉相承。每个主要成员,各自有一块负责的工作,那么就需要各人将各自的工作完成好,不能掉链子,拖整个企业发展的后腿。

比如说:企业的营销总监,他就需要对企业的产品定价、营销策略、销售业绩、销售团队管理总负责,通过各种营销的方式方法,实现销售业绩的提升和增长,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利润来源。

同样,企业的人事总监,他就必须对企业人事招聘、管理、考核、薪酬设置、社保等相关工作全权负责。在这里,笔者补充一下:企业员工的社保问题非常重要,企业人事总监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并且专业研究,否则会使企业承担巨额社保成本。

依次类推,每个主要成员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分工,同时每个主要成员的职责、权利、义务都很清晰,每个主要成员都能做到“各尽其责”,这样企业的发展才会良性、持续。

第3:干了再说

创业型企业基本上都会碰见这种情况:创业成员,以前所从事的工作与现在创I所负责的工作(分工)有一定偏差。比如,营销总监以前从事快速消费品销售,现在从事耐用消费品销售;技术总监以前从事金融行业的软件开发,现在从事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诸如此类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少创业型企业就希望这些创业成员、尤其是转行过来的创业成员,尽快熟悉这个新的领域,然后才开始划分工作。

乍看上去,这个思路很正确;但事实上,这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员工工作的开展,因为创业型企业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我们必须牢牢控制住我们的“时间成本”。

笔者认同这种观点:边干边学边提高,干了再说!

笔者一位朋友,从事传统行业营销10多年,后转行去做IT营销,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道创业。

结果,前面两个月,笔者的这位朋友快郁闷死了,因为其他几个创业成员认为他必须先熟悉IT行业,然后才能真正具体负责营销;而在这两个月内,其他几个创业成员(都是技术类或行政管理类人员)兼顾着营销工作,搞得销售一团糟,月度工作总结时还让他来“背书”,他觉得非常冤枉和委屈。后来,在他的强烈要求下,企业同意由他直管整个销售,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边干边学边总结提高,不但自己很快熟悉了IT营销,而且企业的销售业绩也蒸蒸日上。

所以,干工作,干了再说,不能寄希望于先学会了再来干!

第4:一官一职,一职一官

简单说,就是“一个职位,只有一位负责人;一个员工,只有一个职位”。

创业型企业在创业之初,由于人手有限,“一人多职”,“能者多劳”。但是,随着企业发展,企业必须对员工的职责、分工更加明确、唯一。每个主要成员,就是负责某一块的工作,不能让一个成员同时负责多个、尤其是多个不相关的工作岗位。分工必须明确、细化。

大多数企业对“一官一职”,都比较认可,也容易落实;但是,很多企业在“一职一官”方面容易犯大错误。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