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8篇

时间:2024-02-08 15:55:59

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

篇1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现实基础;教师素养

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在具体分析,分析是非功过、廓清真实面貌的基础上,及时地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保护和进一步发展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为此,我们需要从政策、理论、实践等多种层面着力解决。在此,主要从体育教育基本理论的角度做一点努力,希望体育学界同仁参考。

1.对指导思想的误解造成体育课现状困乱

本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健康第一”作为了指导思想,其意义无容置疑。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否应该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1],还是体育、健康两门课程的合并?却值得商榷。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和《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性质上并不是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合科”,而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与其他文化课不同”,“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2]然而,在五条课程标准中则有三条明确涉及健康教育的内容,诸如“健康知识”,“良好的心理品质”,“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之相对应的健康主线――学习领域目标中则有:“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而这三类目标的具体内容中,都包含了某些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在其课程内容标准中,更是明确地罗列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了解性传播疾病等有关知识”、“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既然课程的主要手段仍然是“身体练习”,其课标中的诸多健康教育的目标及其内容能否通过以身体练习来达成?显然,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内容与其课程性质及其承载的使命之间具有明显的不协调之处。

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国外体育与健康课程多是合科课程,有的健康教育甚至是独立的学科课程,但它们都是分别有体育和健康的目标。在我国,给人们的理念好像是只要有了体育课就能把学生的健康问题解决好。诚然,上过体育课的人都知道,把健康作为一个目标是可以的,因为体育本身就是一种获得健康的有效手段。但不是说去上了体育课就等于你全都健康了,通过体育活动获得生理上、心理上的健康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健康是多维度的,获得健康的手段不只是体育运动,运动只能解决体质问题却不能完全解决心理和其它方面的问题。由此,给体育课带来了一些麻烦:老师不知道上什么内容,是体育的还是健康课的?而且要在同一节课实现那么多的目标,让他们看花了眼。试问中小学都排有健康课,它们的功用难道不是解决健康问题的吗?在新旧理念交替与冲突中,体育课上技术学不好,技能没上去,健康知识也没有得到传授。

2.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基础不稳固

任何课程的改革都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必须以其现实条件为依据,如果脱离了这一基本的前提,其课程改革必然收效甚微。本次课改的主要理论支柱“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是西方的泊来品。教育理念中充斥的各种“后现代主义”话语,让使用现代汉语思维的读者无法准确把握,致使许多研究成果无法被一线教师接受、理解、应用和创新。我国和世界体育课程的发展历史表明,其发展具有世界性与民族性并存的特点。但体育课程的世界性并没有出现国际贸易、经济活动中的“同国际接轨”的现象。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况且我们更是一个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大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学校体育的整体硬件条件还比较薄弱,体育师资的水平良莠不齐。在这样一个基本国情条件下,简单的“拿来主义”恐难成功。因此,“拿来主义”必须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基础之上,必须使拿来的东西“本土化”,否则必然“水土不服”,脱离实际。有调查研究表明,北京市中学体育设施和师资、专业项目的结构,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项选择范围和兴趣培养[3]。北京市的教育资源配置应该在全国属于较好的。北京市的情况如此,全国其它省市的情况就可想而知。

3.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制约其权利得不到利用

这次课程改革,以目标统领教学,将课程内容的选择权利向学校下方,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由于新课标并没有提供多少“目标引领教材内容”的范例,也没有提出“目标引领教材内容”的方案,因此,“目标引领教材内容”还只停留在课程理念上,而把具体操作问题留给了第一线的体育教师[4]。目前在绝大多数教师对大纲教材仍然有着很高程度依赖的条件下,面对没有规定具体教材内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他们真的会体验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吗[5]?由于新课标没有像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那样非常明确、具体规定应教哪些内容,使得长期习惯传统大纲的教师感到束手无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体育教师的课程知识素养较为缺乏,目前尚不具备进行课程设计和选择组合教材的能力。更为困难的是,我国目前在体育课程理论方面的研究建树还非常有限,尚无可以用于教师培训的体育课程理论教材。在这样的条件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如何落到实处?如果在国家课程标准这个“天”和基层体育教学这个“地”之间不及时“建立地方性的体育课程指导方案”[6],其具体的课程教学难道完全由一线教师“摸着石头过河”?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正视和得不到解决,也许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体育课异化现象还会更加严重。

其实,增进健康涉及的因素远比增强体质还要多而复杂,其健康目标的实现也较体质增强的实现更为艰巨。虽然体育课程在强健学生体魄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体育毕竟不是增进学生健康的唯一手段。增进学生健康需要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得到解决,并非《体育与健康》一门课程可以包打天下!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承担起超越自己系统能力的使命,何其沉重!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体育课程也许会因为如此艰巨的使命而不堪重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0.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6―56.

[3]张振明,胡晓琛.北京市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5):118―121.

[4]毛振明,赖天德.论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6):50.

篇2

关键词:健康教育学;课程教学;对比

健康教育学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研究对象,是医学与行为学科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贯穿于现代医学各学科的实践中。健康教育学课程的开设旨在帮助健康教育者面对不同层次背景的对象,选择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促使个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方式与生活习惯,同时提高疾病管理技能。健康教育在疾病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已成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手段。随着当前对健康教育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对课程教学的关注也日渐提高。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健康教育学课程开设情况的相关文献,对比国内外课程的发展历史、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并分析发达国家健康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值得借鉴之处,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国内健康教育学课程教学提供建议。

1国内外对比

1.1发展历史

发达国家的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起步较早,“健康教育”一词在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于加拿大的公共卫生文献,作为预防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健康教育在全球迅速发展,学科体系逐步形成。此后,健康行为理论的兴起推动了西方健康教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在西方各国中,加拿大被公认为国际社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倡导者,加拿大政府于1974年发表里程碑式的政策性宣言——《加拿大健康新展望》,是西方国家政府第1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提出“健康促进”作为国家战略。1979年,多伦多大学创建加拿大首个健康促进专科学位。20世纪90年代,西方健康教育学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1年,美国的126所医学院校中有65%专门为学生讲授个体患者的健康教育技能,有74%向学生提供社区健康促进课程[1]。德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注重以行为为导向的健康教育学,重在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课堂的时效性[2]。日本是亚洲地区较发达的国家,1991年,大阪大学健康体育部教授大河内寿一就曾指出开设健康教育学课程的必要性[3]。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在医学院校开始创立健康教育专业。1991年,天津师范大学开设了专业大专班,之后上海、江苏、北京、广东等地也相继开设健康教育学课程,当时健康教育学课程主要开设于卫生学校等专科学校。华西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等高等学府相继创办了健康教育的专科学习,开展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设[4]。1993年,健康教育学曾作为“预防医学类”、“预防医学专业”下的一个专业方向进行设置。2002年原国家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将健康教育学列入规划教材编写计划,2004年,第1版《健康教育学》出版。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病发病率显著增加,健康教育作为慢病管理的重要手段,重要性也日益提升。“十一五”期间,国家各部委出台了《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法案》等相关政策,提出“让每位医生不仅仅是治疗者更是健康促进者、保护者”的目标,开启了健康教育学的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提出“健全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体系”,健康教育作为慢病管理的重要手段被提升到战略高度。2020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更是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及其专业人才培养”,“医疗卫生人员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应当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程。总体而言,历经30多年,健康教育学在我国不断发展,实现了办学层次提高、授课对象扩大、理论性增强和教学手段优化。

1.2授课对象

国内外医学院校主要针对护理专业、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医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该课程。此外还有一些综合性高校还对体育教育学专业开设本课程。随着健康教育对象和功能的扩大,以及基层对健康教育专业人员需求的增加,有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学习需求的人群也日益扩大,除医护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外,还包括营养师和社工志愿者等健康教育从业人员;人员从业岗位包括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健康管理机构等。这些接受过健康教育学课程专业培养的人才服务于相应岗位,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改善我国专业健康教育队伍的薄弱状况,而且对医疗卫生事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到切实推动作用。

1.3课程内容

总体而言,国外健康教育学课程专理论、重实践。健康教育以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如知信行模型、健康理念模型、阶段变化理论等。这些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西方,对健康教育学科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因此国外在教学中特别强调行为科学理论及其模型的应用。其次,由于国外医疗卫生体制的特点,教学注重面向社区和基层,如新加坡尤其重视实习期间的社区健康教育[5]。此外,各国的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结合地方特点各有特色:日本由于历史原因和老龄化严重,有专门的核辐射后遗症防治教育和老年康复护理专业教育;全球范围内,根据疾病发展特点,艾滋病、慢性病和心理疾病的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健康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正逐步优化。主要发展趋势体现在加强现代健康教育理论与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和模型的教学,突出现代健康传播方法和新媒体在健康教育领域运用成果的教学,并且更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1.4教学方法

国外健康教育学课堂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除理论教学外,强调课堂实践。新加坡多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即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大量的学习资料,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5]。德国的教学以行动为导向,教师给学生提供信息并提出问题;学生在得到信息后要自主思考、分析问题,再最终得出结论[2]。日本还经常采用颇受师生好评的角色扮演法,学生们组成4~5人的小组,通过扮演患者、医生、家属等角色在模拟情景中真实体验健康教育学的学习成果[6]。很多国家临床医学院的学生也会在高年级的临床实践中深入康复医院、社区医院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我国的健康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过去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实践,导致许多学生学习后仍不具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20世纪末,随着我国的健康教育学科迅猛发展,学校开始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逐渐运用在课堂之中,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也日益受到重视。首都医科大学运用整合式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课外实践等手段,发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项目教学法,在课堂中导入项目情景、落实项目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8];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联合,开展情景模拟教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健康教育实践,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9]。

1.5师资力量

发达国家健康教育学发展时间久远,设置了专业学位,学历教育体系完备,培养了许多专业的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如美国有200多所大学或学院设有授予健康教育学士学位的健康教育系,有22所大学和公共卫生学校设有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健康教育系[10]。我国健康教育学目前尚未设置独立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专业性。师资力量主要由具备经验的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学等专业人员构成。这些教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许多并不是健康教育专业出身,理论功底略显不足,因此,专业师资建设任重道远。

2国外健康教育学发展的政策与社会背景

2.1政策保障,推动健康教育学科发展

西方国家政府重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社会基础好。以加拿大为例,早在19世纪80年代,加拿大政府就开始以传统媒体为媒介,开展以传播卫生信息为主的健康教育。1969年,《医疗保健法案》(MedicalCareAct)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通过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提高人群健康水平,降低卫生费用支出的目标[11]。1974年,加拿大政府发表了《加拿大健康新展望》,这是西方国家政府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倡导大力推进“健康促进”作为提供公众健康的重要策略,健康教育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11]。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1986年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在渥太华召开,发表《渥太华宪章》,标志着健康促进理论体系正式建立。健康教育学在西方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保障。

2.2开展从业者的准入和专业化要求助推学科发展

西方国家建立了严格的健康教育从业者准入制度,这一制度对于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在美国,只有通过CHES(CertifiedHealthEducationSpecialist)资格认证的专业人员才能从事健康教育工作。在加拿大,要想成为专业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者,必须经过加拿大糖尿病教育认证委员会考试认证,并且每满5年要进行资格的重新认定[12]。一方面,严格的专业认证制度保证了健康教育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这种准入制度也推动了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职业准入的衔接,能够提升教学质量。

2.3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大批实践人才

健康教育事业在国外的大力发展离不开大批专业人才在这一领域的理论推广和实践传播。回溯到国外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相较于国内,更多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医学院校会特别注重临床见习中面向社区的健康教育,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正是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造就了既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又具备开展健康教育实践能力的传播者和推广者,推进了健康教育在国外的蓬勃发展。

3对我国健康教育学发展的启示

3.1建议把健康教育学纳入高等院校通识课

目前,各高校主要把健康教育学作为预防医学专业、护理学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但随着慢性病患病率的提高,健康教育作为慢病管理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广大医学生面对患者的必备技能。同时,随着基层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建议医学院校增加课程教学对象的覆盖面,可以将健康教育学作为通识课程开设,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系统学习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

3.2开展继续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专业活动,健康教育者除了需要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我国目前从事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很多没有接受过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的专业学习或培训,这将限制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上述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①建立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促进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②吸纳志愿者等社会力量,通过培训使其具备专业知识,承担健康教育工作;③未来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尝试建立准入制度,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推动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职业准入的衔接。

3.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健康教育“金课”

在当前大学课堂要打造“金课”的时代潮流下,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慕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设虚拟教学平台等手段来实现课堂现代化。既可以使课程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鼓励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线上、线下交互学习;又能够扩大课程的辐射面,使得教学对象不仅局限于在校学生,满足临床医护人员、健康管理机构从业人员、社工志愿者等的学习需求。

3.4不同高校在教学中探索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篇3

关键词:健康教育学;课程教学;对比

健康教育学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研究对象,是医学与行为学科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贯穿于现代医学各学科的实践中。健康教育学课程的开设旨在帮助健康教育者面对不同层次背景的对象,选择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促使个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方式与生活习惯,同时提高疾病管理技能。健康教育在疾病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已成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手段。随着当前对健康教育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对课程教学的关注也日渐提高。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健康教育学课程开设情况的相关文献,对比国内外课程的发展历史、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并分析发达国家健康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值得借鉴之处,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国内健康教育学课程教学提供建议。

1国内外对比

1.1发展历史

发达国家的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起步较早,“健康教育”一词在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于加拿大的公共卫生文献,作为预防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健康教育在全球迅速发展,学科体系逐步形成。此后,健康行为理论的兴起推动了西方健康教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在西方各国中,加拿大被公认为国际社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倡导者,加拿大政府于1974年发表里程碑式的政策性宣言——《加拿大健康新展望》,是西方国家政府第1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提出“健康促进”作为国家战略。1979年,多伦多大学创建加拿大首个健康促进专科学位。20世纪90年代,西方健康教育学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1年,美国的126所医学院校中有65%专门为学生讲授个体患者的健康教育技能,有74%向学生提供社区健康促进课程[1]。德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注重以行为为导向的健康教育学,重在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课堂的时效性[2]。日本是亚洲地区较发达的国家,1991年,大阪大学健康体育部教授大河内寿一就曾指出开设健康教育学课程的必要性[3]。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在医学院校开始创立健康教育专业。1991年,天津师范大学开设了专业大专班,之后上海、江苏、北京、广东等地也相继开设健康教育学课程,当时健康教育学课程主要开设于卫生学校等专科学校。华西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等高等学府相继创办了健康教育的专科学习,开展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设[4]。1993年,健康教育学曾作为“预防医学类”、“预防医学专业”下的一个专业方向进行设置。2002年原国家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将健康教育学列入规划教材编写计划,2004年,第1版《健康教育学》出版。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病发病率显著增加,健康教育作为慢病管理的重要手段,重要性也日益提升。“十一五”期间,国家各部委出台了《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法案》等相关政策,提出“让每位医生不仅仅是治疗者更是健康促进者、保护者”的目标,开启了健康教育学的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提出“健全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体系”,健康教育作为慢病管理的重要手段被提升到战略高度。2020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更是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及其专业人才培养”,“医疗卫生人员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应当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程。总体而言,历经30多年,健康教育学在我国不断发展,实现了办学层次提高、授课对象扩大、理论性增强和教学手段优化。

1.2授课对象

国内外医学院校主要针对护理专业、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医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该课程。此外还有一些综合性高校还对体育教育学专业开设本课程。随着健康教育对象和功能的扩大,以及基层对健康教育专业人员需求的增加,有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学习需求的人群也日益扩大,除医护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外,还包括营养师和社工志愿者等健康教育从业人员;人员从业岗位包括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健康管理机构等。这些接受过健康教育学课程专业培养的人才服务于相应岗位,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改善我国专业健康教育队伍的薄弱状况,而且对医疗卫生事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到切实推动作用。

1.3课程内容

总体而言,国外健康教育学课程专理论、重实践。健康教育以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如知信行模型、健康理念模型、阶段变化理论等。这些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西方,对健康教育学科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因此国外在教学中特别强调行为科学理论及其模型的应用。其次,由于国外医疗卫生体制的特点,教学注重面向社区和基层,如新加坡尤其重视实习期间的社区健康教育[5]。此外,各国的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结合地方特点各有特色:日本由于历史原因和老龄化严重,有专门的核辐射后遗症防治教育和老年康复护理专业教育;全球范围内,根据疾病发展特点,艾滋病、慢性病和心理疾病的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健康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正逐步优化。主要发展趋势体现在加强现代健康教育理论与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和模型的教学,突出现代健康传播方法和新媒体在健康教育领域运用成果的教学,并且更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1.4教学方法

国外健康教育学课堂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除理论教学外,强调课堂实践。新加坡多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即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大量的学习资料,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5]。德国的教学以行动为导向,教师给学生提供信息并提出问题;学生在得到信息后要自主思考、分析问题,再最终得出结论[2]。日本还经常采用颇受师生好评的角色扮演法,学生们组成4~5人的小组,通过扮演患者、医生、家属等角色在模拟情景中真实体验健康教育学的学习成果[6]。很多国家临床医学院的学生也会在高年级的临床实践中深入康复医院、社区医院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我国的健康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过去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实践,导致许多学生学习后仍不具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20世纪末,随着我国的健康教育学科迅猛发展,学校开始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逐渐运用在课堂之中,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也日益受到重视。首都医科大学运用整合式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课外实践等手段,发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项目教学法,在课堂中导入项目情景、落实项目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8];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联合,开展情景模拟教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健康教育实践,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9]。

1.5师资力量

发达国家健康教育学发展时间久远,设置了专业学位,学历教育体系完备,培养了许多专业的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如美国有200多所大学或学院设有授予健康教育学士学位的健康教育系,有22所大学和公共卫生学校设有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健康教育系[10]。我国健康教育学目前尚未设置独立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专业性。师资力量主要由具备经验的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学等专业人员构成。这些教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许多并不是健康教育专业出身,理论功底略显不足,因此,专业师资建设任重道远。

2国外健康教育学发展的政策与社会背景

2.1政策保障,推动健康教育学科发展

西方国家政府重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社会基础好。以加拿大为例,早在19世纪80年代,加拿大政府就开始以传统媒体为媒介,开展以传播卫生信息为主的健康教育。1969年,《医疗保健法案》(MedicalCareAct)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通过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提高人群健康水平,降低卫生费用支出的目标[11]。1974年,加拿大政府发表了《加拿大健康新展望》,这是西方国家政府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倡导大力推进“健康促进”作为提供公众健康的重要策略,健康教育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11]。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1986年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在渥太华召开,发表《渥太华宪章》,标志着健康促进理论体系正式建立。健康教育学在西方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保障。

2.2开展从业者的准入和专业化要求助推学科发展

西方国家建立了严格的健康教育从业者准入制度,这一制度对于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在美国,只有通过CHES(CertifiedHealthEducationSpecialist)资格认证的专业人员才能从事健康教育工作。在加拿大,要想成为专业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者,必须经过加拿大糖尿病教育认证委员会考试认证,并且每满5年要进行资格的重新认定[12]。一方面,严格的专业认证制度保证了健康教育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这种准入制度也推动了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职业准入的衔接,能够提升教学质量。

2.3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大批实践人才

健康教育事业在国外的大力发展离不开大批专业人才在这一领域的理论推广和实践传播。回溯到国外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相较于国内,更多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医学院校会特别注重临床见习中面向社区的健康教育,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正是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造就了既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又具备开展健康教育实践能力的传播者和推广者,推进了健康教育在国外的蓬勃发展。

3对我国健康教育学发展的启示

3.1建议把健康教育学纳入高等院校通识课

目前,各高校主要把健康教育学作为预防医学专业、护理学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但随着慢性病患病率的提高,健康教育作为慢病管理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广大医学生面对患者的必备技能。同时,随着基层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建议医学院校增加课程教学对象的覆盖面,可以将健康教育学作为通识课程开设,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系统学习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

3.2开展继续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专业活动,健康教育者除了需要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我国目前从事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很多没有接受过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的专业学习或培训,这将限制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上述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①建立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促进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②吸纳志愿者等社会力量,通过培训使其具备专业知识,承担健康教育工作;③未来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尝试建立准入制度,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推动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职业准入的衔接。

3.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健康教育“金课”

在当前大学课堂要打造“金课”的时代潮流下,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慕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设虚拟教学平台等手段来实现课堂现代化。既可以使课程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鼓励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线上、线下交互学习;又能够扩大课程的辐射面,使得教学对象不仅局限于在校学生,满足临床医护人员、健康管理机构从业人员、社工志愿者等的学习需求。

篇4

一、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旨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其潜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因此,健康体与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在体育和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健康教育是为不可缺的一种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生存质量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把体育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体育的健康教育职能,改变以往的重技术,轻理论,重竞技轻健身的教育思想,把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环节紧密的衔接起来,以保证体育教育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从而真正达到健身、启智、调心、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向科学化、生活化调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已开始想强身与人的思想转变。然而,至今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尚未成形,主要原因是没有把目标和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造。因此,在创建健康体育课程体系中应突出以健康健康育人为目标,以终身教育为主线,从使全体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探索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新途径、新方法。真正体现健康意识的培养,体育能力的提高,体育习惯的养成。增强健身教材,健康教材,立意于健康改造竞技体育教材,使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向符合学生特点的生活体育,娱乐体育。既让学生体验体育的乐趣,又让学生掌握一定闲暇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手段和方法。因此,健康体育课程应传授这些方面的内容,为学生个人的终身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教材体系现出健康性,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构成的,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乃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的反映,而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依据了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则是衡量体育教育是否遵循了内在规律的尺度之一。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起点,进步程度等均有不同。解决不同的问题应该用不同的手段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个性化,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因人施教”-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必须指出的是,在强调“因人施教”的同时,不能因之而忽视“因人施教”-因“材”而异,有的放矢,各显其效。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毕竟是班级授课制,与因人施教有一定的内在矛盾性。“因材施教”促使教学内容发生结构分化与过程重组,使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评价标准。“因人施教”与“因材施教”的互动状态呈现教法与手段的个性化与多样化。

四、拓宽视野,提高体育教师健康教育修养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体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其体育兴趣,完善其个性为中心。教学中心的转移并不是放松了对教师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信息角度上分析,影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体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其体育兴趣,完善其个性为中心。教学中心的转移并不是放松了对教师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信息角度上分析,影响健康教育落到实处的主要原因,使体育教师缺乏获取体育和健康教育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缺乏对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科研前沿,相关创新经验知之甚少,对知识结构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和学习,不但限制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也阻碍了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一旦体育教师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会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立场考虑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自觉的将科学锻炼方法,运动处方理论,心理学理论,医学保健理论等运用到教学中,保持体育教学的持续生命力。

篇5

[关键词] 前列腺电切术;分段式;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4-0111-02

前列腺增生症(BPH)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1]。前列腺电切除术(TURP)是目前公认的治疗BPH的金标准[2]。TURP是利用高频率的电流产生热能使腺体组织气化而达到切割目的[3]。与传统手术相比,TURP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4],但BPH患者多伴有慢性疾病,对麻醉及手术的耐受性差,如果健康教育不到位,患者对疾病和手术有关知识不了解,术后不合作,发生剧烈运动、过早下床活动或用力排便等情况均可能导致手术创面出血,甚至大出血。故对TURP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并取得患者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本文我们通对40例TURP患者实施分段式健康教育,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附属医院2012年2~10月择期手术的80例TURP患者,均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年龄53~90岁,平均70岁。术前合并冠心病10例,高血压15例,肺气肿9例,糖尿病5例。文化程度:文盲10例,小学31例,初中25例,高中及以上14例。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前列腺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健康教育,由当班护士利用治疗和护理的机会不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口头告知患者术前准备及术后注意事项,术前1 d访视患者。

1.2.2 实验组 充分评估患者的年龄、性格、文化水平、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以及对疾病知识了解程度等情况,制订健康教育计划,按照入院、住院(术前、术后)及出院的过程制作健康教育实施、评价记录表,包括健康教育的时间、内容、对象(患者或家属)、效果评价等项目,按照表格中的项目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并评价教育效果,必要时予以强化。由于患者多为老年,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接受、理解能力较差,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主要实施一对一教育,结合文字资料,采取口头讲解、操作示范、咨询等方式进行健康指导。(1)入院阶段 热情接待患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向患者介绍主管医生、护士、病房环境及各项规章制度,发放入院告知书、前列腺手术患者须知等健康宣传资料并详细讲解,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2)住院阶段 ① 手术前 a. 术前检查 告诉患者术前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协助患者做好术前检查,必要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患者。b.心理护理 患者普遍年龄大,病程较长,往往多次求医,且有效果不满意的经历,许多患者对手术不了解,顾虑较多,担心手术效果及术后复发,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加强对患者的访视,耐心讲解疾病和手术有关知识,说明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可靠性。对于害怕手术疼痛的患者,告诉患者手术是在良好麻醉下不痛时才做,并请手术成功患者现身说法,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增强患者的信心,使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手术。c.术前1 d 向患者讲解术前常规准备的目的、内容、注意事项以及手术配合要点,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医生、麻醉师及手术过程。针对有的老年人不愿让护士作会阴区皮肤准备的情况,护士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并请家属陪伴,同时做好保护措施。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及床上排便等适应性训练,做好术前饮食指导及肠道准备。②手术后 a.及活动指导 向患者说明及活动对预防术后出血的重要性。根据麻醉要求安置,麻醉作用消失后,可适当活动四肢,术后24 h内取平卧位,下肢外展15°~30°, 1~3 d 可将床头摇高30°左右[5]。腹内压的增加是继发出血的主要原因[6],嘱患者避免过早坐起、频繁改变、剧烈咳嗽以及用力排便等腹内压增加的因素。待停止膀胱冲洗后可适当下床活动,为防止电凝焦痂脱落出血,拔除尿管当天仍需指导患者卧床休息为主。b.膀胱冲洗指导 告诉患者及家属术后持续膀胱冲洗的目的及重要性。由于手术创面渗血,术后常有肉眼血尿,嘱患者少量出血不要紧张,应减少活动并加快冲洗速度,持续冲洗3~5 d后引流液颜色将逐渐转淡。冲洗速度由护士根据出血情况调节,患者及家属不要随意调节。尿色澄清后可遵医嘱停止膀胱冲洗,拔管前定时夹闭尿管以训练膀胱的舒缩功能。c.饮食指导 患者术后6 h可进食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次日改为半流质或普通饮食。指导患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以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缓泻剂。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2 000~3 000 mL以上,以达到尿路自我冲洗的目的。d.留置尿管指导 每日用0.02%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外口两次以预防尿路感染,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留置导尿管有效牵引能使气囊压迫膀胱颈口起到止血作用,指导患者不要随意放松牵引以免出血。e.术后不适指导 患者术后可能有直肠坠胀感,排便感,可能是气囊导尿管压迫前列腺窝刺激引起,鼓励患者深呼吸,勿用力,以免加重出血。少数患者在膀胱冲洗期间出现膀胱痉挛,表现为膀胱坠胀,急迫排尿感,痉挛性下腹疼痛,膀胱冲洗不畅,引流液颜色加深,严重者下腹疼痛难忍,大汗淋漓。主要是由于手术后气囊导尿管的刺激和水速的刺激引起的,此外,精神紧张、焦虑也可诱发膀胱痉挛[7]。鼓励患者深呼吸、放松,遵医嘱使用解痉剂或止痛剂以减轻疼痛不适。f.拔管后指导 术后5~7 d拔出导尿管,拔管前先夹管观察1~2 d,无肉眼血尿可拔管,拔管后短期内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尿失禁等症状,嘱患者可能是暂时的现象,不要紧张,3~5 d即可恢复,个别患者可能持续1~3个月,鼓励患者多饮水。教会患者进行括约肌锻炼以预防尿失禁。(3)出院阶段 嘱患者遵医嘱服药,保持情绪稳定,生活有规律,戒烟、酒,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术后3个月内禁止重体力劳动或剧烈活动,避免性生活以及用力咳嗽、排便,以免腹内压增高引起继发性出血。术后2~3周凝固坏死组织脱落,部分患者可能有间歇性淡血尿,只要排尿通畅,没有血凝块,多饮水将其稀释大多可消失。嘱患者若出现尿线变细、脓尿或严重血尿应立即就诊,加强门诊随访。

1.3 效果评价

出院前发放医院自行设计的健康知识掌握评价表和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评价表包括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共10个项目,按照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评分,总分30分,低于27分为不达标。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按照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个层次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和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实验组效果评价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讨论

3.1 有利于增强健康教育效果

分段式健康教育在充分评估患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时期护理需求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明确各阶段健康教育任务,将健康教育贯穿于住院全过程,做到因人施教,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工作,避免健康教育的盲目性、随意性以及健康教育内容的遗漏。通过效果评价,能及时对健康教育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反馈,对达不到教育效果的需要多次反复指导。将健康教育项目制作成表格的形式,具体、直观,对护士实施健康教育更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保证健康教育效果。通过分阶段实施健康教育,有效地增加了患者的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了患者遵医行为,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避免了因健康知识缺乏而频繁变动或用力等因素导致的术后大出血,有效地减少了术后并发症。表1显示,实验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3.2 有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患关系已由被动依赖型转变为主动合作型[8]。分段式健康教育要求对患者进行入院、住院(术前、术后)及出院阶段的教育,护士需要主动深入病房开展健康指导,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这就增加了护士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减轻患者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表1显示,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97.5%,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3.3 有利于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

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科学体系,护士必须掌握有关理论和方法,才能达到较好教育效果[9]。分段式健康教育要求护士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有计划、分阶段、有评价地实施健康教育,并全程负责,这就对护士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护士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心理、社会和人文知识以及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是护理职业的必备能力[10]。护士必须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熟练应用沟通技巧才能有效实施有效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也有助于增强护士的职业认同感,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促使护士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培华. 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症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护理[J]. 河北医药, 2010,32(20):2938-2939.

[2] 庞自力.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排尿困难的原因分析[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7,22(6):401-404.

[3] 郭成禄. 泌尿外科内镜诊断治疗学[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89.

[4] 陈国惠.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的健康教育及效果评价[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29(2B):399.

[5] 辛月,何冬梅,王娟,等. 护理对预防前列腺电切术后出血的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5):2862-2863.

[6] 尚军霞. 经尿道等离子汽化电切术后护理[J]. 山西医药杂志,2012,41(2):207-208.

[7] 霍玉莲.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手术的护理体会[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16(6):127-128.

[8] 贡国娟.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术处理长段输尿管石街的护理[J]. 护理研究,2008,22(11B):2954.

[9] 刘斌. 专职护士对心血管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尝试[J]. 中国实用护士杂志,2004,20 (12):547.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243-01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的根基,所以根基是不可动的,我们从小就学习很多爱国课文,例如,等等都是让我们耳濡目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那么我们需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是什么,说的通俗一些它就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向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什么,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当事人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人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教育相当于地基,如果地基打好了,整个楼体才能更结实,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1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差异

1.1 理论思想上存在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是当事人心理的想法,也就是以基础心理学的方法来教导人的思想,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为重要思想,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教育实现的目的上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压力和困难,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心理上的抗压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意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期待思想品德的提高和转变,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简单的来说是教会大学生们如何分辨是非,要拥有大无畏精神,懂得奉献。

1.3 在教育手段上存在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心理学教育理论,通过一些不同手段如谈话,游戏,举例来分析大学生心理上的问题,以便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以便大学生可以把压力释放排解为目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以达到其心理上的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手段是理论教育和正面宣传,通过唯物主义辩证法来教育大学生认清事物的关系,能够看透事情的真像,让大学生拥有主人翁精神,有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更注重大家的利益忽略个人利益。

2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2.1 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心,如果一个人心态正直,再加上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事半功倍,所以说心理健康是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前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并不孤立,是相相互渗透的、互联系的,心理发展的方向被其思想和价值观念主导,价值观念又被思想教育所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以信念、品德、意志等为重心,两者看似很多不同,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交点的。

2.2 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培养的是人们要以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做事,面对压力不轻易倒下的过硬的心理素质,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这些都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要想拥有这种必要条件,思想政治的良好教育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充分必要条件,为了使受教育的人能在从事社会交往的时候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偏激,不激进。就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意在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从事社会交往的时候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自己的思想,不走极端,不使用不合适的方法和手段达成不合理的目的,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离不开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2.3 在教育手段上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社会上的人和事,能够以积极地心态和顽强的意志面对困境,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之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教育手段上要想让一个人心理上健康,那必须要经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前提,而如果想让一个人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也是很必要的,所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手段上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3 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3.1 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由于受过高等教育接受新鲜事物和新鲜理念特别的快,而且大学生又是一个激进的群体,很容易受人蛊惑心智,因为大学生由于还没进入社会,很容易分不清是非,缺乏社会经验,缺乏社会责任感,所以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必要的,尤其当今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这么发达,现代人已经离不开网络,很多不法分子就通过互联网这种方便的途径来影响我们的莘莘学子,使之变得叛逆,做出一些对国家对社会不利的事情,所以很多大学都开展了思想教育课,但是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大学生们本身的心理素质就不好,不能端正态度,要想思想政治教育更有起色,那么大学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其心理更健康更积极更主动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学习,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有很多内在的联系,但又同时存在一定的差异,若能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取长补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我们讨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希望能指导实际,在实际教学中能有效的利用二者的联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大学生心理上健康成长,并且能让大学生们更好的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篇7

关键词:高校;健康体育

1. 时代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体育教育不但要符合中国特色,同时,也应适应世界体育教育发展潮流。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过程中,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较为科学的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 创建健康体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2.1树立全面育人观。大学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要为国家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具有竞争意识的全面发展人才。在选择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标准等等,都应从全面育人的观念出发,以取得全方位的高校体育教学效果。

2.2教育思想以健康第一为指导。现代健康观立足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维空间,“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的总称。”这定义,不仅对体育课程的目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健康体育所强调的就是对健康认知的全方位理念下,去审视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也可以说一切的体育教育手段和措施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关键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健康的形式和培养。

2.3 树立主动体育观。树立主动体育的教学概念,就是要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加强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指导,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自练和互评的体育锻炼实践中,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

2.4教材观的更新。传统的体育教材仅仅限于体育课教材,而高校体育组织形式和基本途径是由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多方面来体现。教材的制定应考虑现代化、健康化、理论化、结构化、多样化、趣味化、教材内容应含有诸多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教学思想和方法层次。

3. 高校健康课程体系的构想

3.1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向科学化、生活化的调整。根据各高校的专业特色,以终身教育为主线,以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真正体现健康意识的培养、体育能力的提高、体育习惯的养成。增强健身教材、健康教材、立意于健康改造竞技体育教材,使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教材内容上要转向符合学生特点的生活体育、娱乐体既让学生体验体育的乐趣,又使学生掌握适度闲暇体育的生活方式、体育的手段与方法。为此,我们认为体育课程教材体系构建应体现出健康性、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和“乐、新、恒”的要求。

3.1.1体育课程的设置形式。课程门类的具体设置要“厚基础、重实践”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综合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取向,考虑到我校的师资、体育设施等条件还没有完全达到体育俱乐部制的要求,为些,我们选择了主副项制教学体系,让学生选其一作为主项,同时配多个副项的课程组合。根据时展及学生的需要,体育课程设置形式为:改现在的一年级普修课、二年级专项课,为一、二年级主、副项制选项课形式(必修),三、四年级为公选课(选修)以选修课的新颖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技能。一、二年级1-4学期共126学时,计4学分或8学分为必修;三、四年级30学时,计1学分或2学分为选修课形式,规定在第5-8学期中选修,一旦选定必须完成规定学分。

3.1.2体育课程教材的设置。教材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对人才的培养。教材内容的总体要求是:紧扣学科教学目标,吸收旧教材长处,注重打好基础、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对现行教材中繁琐重复、偏高、偏难、偏全的内容,作适当的删、减、降,求得整体上的“高、新、精、活”,以国外经验为借鉴,扬长避短,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为核心,重点增强体质,突出本校特色,深受学生喜爱的教材项目。

3.2教学方法与手段向个性化、多样化变更。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构成的,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乃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的反映,而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依据了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则是衡量体育教学是否遵循了内在规律的尺度之一,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起点,进步程度等均有不同,解决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个性化,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因人施教”,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强调“因人施教”的同时,不能因之而忽视“因材施教”——因“材”而异,有的放矢、各具其法、各显其能。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毕竟是班级授课制与“因人施教”有一定的内在矛盾性,“因材施教”可促使教法出现分项而立的专一性,促使笼统的教学内容发生结构分化与过程重组,使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评价标准。“因人施教”与“因材施教”的互动状态呈现教法与手段的个性化与多样化。

4. 结论

高校健康体育课程体系的创建,符合时展的要求及广大学生的需要,它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建立了身、心社会、整体健康为目标饿课程结构,横跨体育、生理、心理、保健、卫生、社会、营养等诸多学科,涉及了操作、认识、情感、行为等领域,兼容基础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的综合性。更有利于每个学生健康意识的体育、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效地保证了“健康第一”的思想的落实。 该课程体系的具体量化指标如:各教材的时数分配,时间安排,各项考核标准规定等,尚需我们进一步研制与实验,不断克服缺点和不利因素,总结推广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喉癌;健康教育路径;健康教育;围术期

1健康教育路径的意义

临床观察发现,大部分患者健康教育多为护士随机口头宣教,没有很好评估患者教育需求,护士被动完成任务,随意性大,在改变患者和家属知、信、行上没有起到很大作用;由于护士知识水平、资历、经验、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差异,健康教育效果参差不齐;教育缺乏针对性、计划性、科学性。健康教育路径是指为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依据标准健康教育计划为其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程序和时间要求的健康教育路线图或表格[6]。健康教育路径制定建立在分析患者需求上;明确教育目的;考虑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进行教育,教育内容,教育者,什么方式、方法去教。健康教育路径不仅使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时有依据,流程明确,而且利于患者和家属了解健康教育的内容,促使其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健康教育路径是实施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7]。

2喉癌患者围术期健康教育路径与实施

2.1分析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并确定目标

分析患者需求、关注个体差异是制定健康教育路径的先决条件。责任护士通过护理评估、问卷调查、阅读病历、与患者和家属交谈、护理观察等手段了解患者需求,主要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态度、文化程度、学习能力、有无不良习惯、想知道什么、想要做什么、什么需求是最有帮助的、最迫切的、对疾病治疗最有益的等。临床观察发现,喉癌患者围术期健康教育需求具有阶段性、个性化特点,需要开展阶段性、个性化、有目标的健康教育以保证教育效果。李芳莲等[2]研究显示分阶段书面健康教育可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使教育更加科学、全面、规范、具体。每日目标化健康教育路径可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率,增加患者积极性和主动性[8]。同样观察发现,喉癌患者围术期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知识与预后、手术方案与效果、治疗配合要点、费用、气管切开自我管理、饮食指导、心理支持等;健康教育方式以一对一讲解、演示、交谈为主,同病种患者现身说法、经验交流对患者心理支持有很大帮助。陈贤鹰[9]对60例全喉切除患者知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心理支持、气管造瘘口护理、术后饮食等方面知识需求最高,采用讲解、演示为主的多样化健康教育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健康教育,尽快实现自我护理;左红霞等[10]认为充分了解喉癌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需求是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的基础。针对不同文化层次、职业和家庭经济状况患者,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将有助于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预防并发症发生。针对患者无助、悲哀的心理状态,发挥亲人作用,同病种恢复好患者现身说法、经验交流,缓解心理压力[11]。

2.2健康教育路径的构建

2.2.1健康教育路径的时间制定:健康教育路径是以患者住院天数为横轴,以健康教育内容为纵轴。路径多以入院-术前-手术-术后-出院时间顺序制定,把健康教育内容细化到每一项护理内容中[12]。张彩[13]将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喉癌手术患者中,健康教育时间分别在入院日、术前日、手术日、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术后3~7d、术后7~14d、出院前1日进行;与李芳莲等[2,10]对喉癌患者围术期分阶段健康教育的时间划分基本相同。作者认为健康教育路径的时间制定由入院日、入院第2~3天、术前日、手术日、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术后3~10d、术后11~14d、出院前1d组成,如此分布能够更全面、适时、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2.2.2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者和教育对象:入院患者由责任护士发放健康教育路径表,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健康教育路径内容,使其有充分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责任护士根据路径表内容按时间、分阶段、循序渐进、有步骤地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全程健康教育[6,14]。观察发现,辅助护士的参与和配合,患者回归家庭后长期陪伴家属的教育同样重要,他们可以鼓励、督导患者树立信心,自觉采取健康行为。护士长或高年资责任护士定期对路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和纠正[15]。2.2.3健康教育路径的内容与教育方式:文献分析[7,13,16-18]并结合临床观察发现,喉癌患者围术期健康教育路径的内容、教育方式有其共性,具体实施中兼顾每位患者个性特点。主要包括:①入院日:责任护士自我介绍,介绍病区环境设施与制度、安全防范措施、主管医师及疾病知识;全面评估患者,了解支持系统,评估中特别关注患者心理状况、伴随疾病、风险、睡眠、饮食、大便、口腔卫生等,必要时与主管医师沟通;告知治疗护理流程,做好心理安慰,消除忧虑,提高依从性,建立信任关系;告知术前常规检查、化验时间、目的、方法、注意事项。②入院第2~3天:责任护士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需求;查看各项检查、化验结果并适当告知;指导饮食与口腔卫生;戒除烟酒,讲清意义;介绍喉肿瘤治疗知识,成功病例现身说法,消除焦虑、恐惧心理;介绍手术后改变,颈前佩戴气管套管,暂时不能讲话,与患者和家属共同探讨适合的沟通方式并准备:如手势、图片、写字板或纸张等;呼吸、咳痰通过气管套管,告知保持套管在位、通畅的重要性,指导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术后不能经口进食10~14d,经鼻饲来提供营养,讲清方法与意义;讲清术后早期活动的方法意义,术后早期制动者床上大小便的方法,并协助训练;③术前日:介绍麻醉方式、手术方法;告知术前禁食水8h意义、时间,备皮、洗澡、剃须、备血、药物过敏试验、佩戴腕带等的意义并实施;告知饰物、活动假牙取下的意义;讲解术晨留置胃管、尿管方法、意义;讲解术后回房体位和床上活动要求及意义,床头抬高30°、翻身、抬臀、下肢活动,进行训练;讲解术后生命体征监测的方法和意义;初步讲解各种管道管理、压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等可能的风险和需要患者配合的注意事项;讲解疼痛知识及应对措施;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疑惑和担心给予适当解答,缓解压力。④手术日:术晨评估生命体征,更换衣裤,取下饰物与活动假牙,安慰患者,缓解紧张情绪,讲清配合方法并下胃管,讲清术前用药目的并注射;与手术室护士严格交接患者及相关事宜;术后患者麻醉清醒回房,责任护士妥善安置患者,告知手术顺利,告知目前监护导联线、管道较多是暂时的,需要很好配合,给予安慰;各种管道妥善安置固定,告知患者和家属各种管道的位置、意义,讲清风险,防脱管的措施;讲解气管套管管芯的用途和保管,床旁备弯钳的意义,一旦脱管的急救措施;告知吸氧、监护的意义;告知各种用药种类、目的、时间和途径;讲解气道湿化意义和方法,人工鼻意义和使用;再次讲清床上主动活动、叩背、有效咳嗽的意义方法,指导患者活动和咳嗽,不妥予以纠正;告知患者和家属按需吸痰的意义,强调此项操作由护士完成;告知患者和家属禁食水,口内分泌物吐出,尽量不下咽,告知胃肠减压的意义,告知鼻饲饮食开始时间;建立沟通模式,实际操作,消除患者顾虑;进行疼痛评估,协助应对;告知气管切开、口腔、会阴护理及温水泡脚意义、频次和时间。⑤术后第1天:再次讲解各种管道重要性及防止脱管的方法;告知床上坐起、床边室内活动的意义及配合方法,协助活动;讲解防止坠床、跌倒意义与措施;讲解鼻饲饮食的频次、时间、种类,强调此项由护士完成;指导示范呼吸和有效咳嗽;讲解憋尿的意义、拔除尿管的配合方法。⑥术后第2天: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脱管、跌倒等风险告知,讲解防范措施;讲解下床活动的意义并协助活动;讲解鼻饲饮食种类和可能的反应,指导鼻饲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⑦术后3~10d:脱管、跌倒等风险告知,讲解防范措施;讲解个人卫生自理的意义,教会患者带管刷牙、漱口、剃须、洗头、沐浴方法;讲解保持大便通畅意义,协助安全入厕;讲解外套管和内套管结构和关系,讲解严禁外套管脱出的意义、内套管堵塞的严重性和一旦脱管、堵管的急救方法;讲解术腔引流管拔除指征和注意事项;教会患者和家属检查套管系带打结是否牢靠、松紧合适否,教会内套管的取出、清洗、消毒、放入方法,教会气管切开皮肤切口的消毒和换垫,教会外出活动时使用人工鼻或纱布罩遮盖,并讲清楚各项操作意义;引导患者家属购买电动吸引器、雾化吸入器和清管换垫物品,教会使用方法;使用激励性语言,对患者的积极配合给予肯定,讲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根据不同术式,初步讲解尝试经口进食的方法、饮食种类等。⑧术后11~14d:讲解经口进食的方法、饮食种类等,现场指导,观察反应,有误咽呛咳者,给予鼓励;讲解拔除胃管的时间与配合方法;教会患者堵管说话与他人沟通;观察、指导和纠正患者或家属各项操作细节;教会患者自查痰液性状、颈部有无包块、体温变化、呼吸变化、伤口局部情况等。⑨出院前1d:告知复查与后续治疗重要性,告知复查时间、结账流程、随访电话;讲解出院后饮食、活动注意事项,适合的锻炼身体意义、方法;讲解自我护理的重要性;发放出院告知和气管切开护理流程图;讲解套管拔除、发音训练的时间与方法。

推荐期刊
  • 健康
    刊号:11-2185/R
    级别:省级期刊
  • 特别健康
    刊号:42-1852/R
    级别:省级期刊
  • 健康研究
    刊号:33-1359/R
    级别:省级期刊
  • 大健康
    刊号:12-1452/R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