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体育产业的概念8篇

时间:2024-02-22 14:41:56

体育产业的概念

体育产业的概念篇1

[关键词] 体验式体育旅游 概念营销 情感营销

体验式体育旅游是适应当前旅游市场发展需求的产物,它是以一定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体育设施为基础,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旅行活动中提供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使旅游者从参与观看这些活动中获得更多舒畅而独特的体验。要想其市场不断的拓宽,取得更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营销策略是关键。

一、体验式体育旅游营销与传统旅游营销的区别

体验式体育旅游营销与传统旅游营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营销过程不同

体验式旅游给旅游行业的营销过程带来新变革。传统的大众旅游主要是一种“4P”(产品、价格、促销、渠道)营销模式。体验式旅游与传统旅游相比,更多的是一种知识创造的过程,它的基础是旅游者与旅游景区、旅游开发商、活动主题的互动。旅游开发商必须尽力创造与利用知识,创造新的旅游主题,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了解旅游者的兴趣、偏好与价值观。旅游开发商必须通过与顾客之间的相互学习、深层交往,为旅游者创造全新的体验经历。

2.时间和地点的灵活性不同

传统的大众旅游通常是旅游者在限定时间内参观固定的地带。体验式旅游对时间与地点的要求有更多的灵活性。一方面,旅游者在参与体验式旅游时有更多的自和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在体验式旅游结束后,旅游者还可以继续延续这种体验感受,或者在其他地点上演相同的或相似的体验活动。在体验式旅游中,旅游开发商从旅游者的亲身感受出发,追求建立一种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为旅游者提供差异化与定制化相结合的服务。

二、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及情感营销

体验式体育旅游营销与传统旅游营销之间的区别,决定了其营销策略必然存在其本身特色,在众多的营销方式中,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体验式体育旅游情感营销不失为两种较好的策略。

1.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

“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一种以有形或无形的体验式体育旅游产品为基础,依据旅游企业自身产品及市场定位,赋于产品丰富的想像,内涵并借助现代先进传媒技术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推广引导消费者观念的转变,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售出产品实现利润的营销策略。如众所周知的江西省红色旅游。新产品出不断现,就会出现不同的概念,市场越激烈,概念会越多。体验式体育旅游的出现,也必须存在其概念营销的可能,当然这个概念不是最浅显的概念,它是有一定支撑,有一定发展空间的,而非那种恶性的竞争概念。

在广西旅游市场中采用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对广西旅游市场的开发、结构调整、产品更新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1)广西体验式体育旅游采用“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 体验式体育旅游紧扣旅游消费者旅游需求的特点,其新颖别致的体验式新概念能使产品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摆脱目前市场上产品同质化、差异小使游客难选择的弱点,使之迅速脱颖而出被旅游者关注、接受。国内旅游业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产品种类都大大增加。新产品日益增多的同时也带来同质化的现象给旅游者选择产品上造成困惑。这时我们桂林体验式体育旅游产品采用概念营销其核心就是新概念的创造,在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表达一种新颖独特的差异化概念以区别同类型产品,营造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

(2)增加产品内涵,潜移默化地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品牌。黄沛认为最成功的概念营销是“品牌设计”因为它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生活方式,如以上说的“红色旅游”响彻全国,不仅带动了全国的旅游新模式,也带来了一个时代人们新的旅行生活方式。桂林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只要合理准确地表达了产品的核心概念与游客的物质、精神需求相统一旅游活动能悄悄地和产品一起进入消费者心田,产生依赖性从而创造一种生活方式。桂林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的研发具有“品牌设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广西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的基础是产品差异化。其体验式体育旅游产品的差异化表现在其产品功效的差异化与定位的差异化。广西体验式体育旅游产品的功能差异于在于“体育”――休闲,健身、娱乐,“体验”舒适而独特的情感享受和难忘的经历相结合,在休闲健身、娱乐中给游客舒畅而独特的情感享受和难忘的经历。定位差异化反映于消费者心中对产品的印象才能激起游客的消费激情得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时代潮流、甚至创造一种消费观念而定。为就要旅游企业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开发大量的调研工作。

第二,广西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的核心在于创造概念。概念要立求“新”“实”“美”。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的“新”即新理念。消费者需求随市场变动不断发生变化体验式体育旅游的新概念始终以旅游者需求为出发点,尽量做到满足多元化的旅游需求,走在旅游者消费的最前沿,甚至超前才能引领消费潮流,再有,“新概念”还以现实发展为基础一味求新而超出市场发展规律和自身能力,束之高阁和名不符实都会让游客厌恶。其次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概念的“实”,即实在。以消费者时间经济能力为基础,以社会、自然承受力、企业自身实力为基础,以旅游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人依据,根据客观规律开发旅游产品。产品越是差异化就越要强调它实际基础。最后体验式体育旅游概念营销概念的“美”即语言之美、内容之美、创新之美,扣开消费者听觉、视觉的大门,迅速传播,理念之美,新概念新追求。新生活独特之美,美而独特让人着迷,爱不释手。

2.体验式体育旅游情感营销

“体验式体育旅游情感营销”是指在体验式体育旅游产品相对成熟的阶段,在品牌的核心层注入情感,增加品牌的核心文化,并在产品的行销过程中,通过释放品牌的核心情感能量辅以产品的功能性及概念需求,打动消费者,保持产品在稳定上升的过程中有爆发性的增长。

在今天的旅游市场上,单纯比网络优势,市场占有率、广告投放率及旅游人次等恐怕难再有大作为。尤其是对于一些工作压力大,精神得不到释放的抑郁更是如此,因为传统的旅游企业,注重自然、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立求花钱少收入大而缺少了对游客情感的追求。在游客需求不断多元化,讲求个人体验的今天,旅游企业要做到“引”得来游客,“留”得住游客,让游客玩得开心愿意花钱,就得通过独得的产品设计,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技巧。“情感营销”正是一种基于产品设计差异化,以消费者内在情感为中心,通过表达企业人文关怀和满足顾客情感体验来实现营销目标的营销策略。不少专家人士如肖志营等认为未来的核心竞争情感将成为竞争焦点。品牌优势将更多取自于品牌的核心文化,情感内涵。

广西体验式体育旅游营销中引入“情感营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1)体验旅游就是使游客有一次舒畅而独特地,难以忘怀的旅行经历。即引发游者情感的共鸣,任何一种体验都是某个人本身心智状态与事件之间互动的结果。体验式体育旅游的营销即“情感营销”另外,在《体验经济》一书中体验经济论的开创者派恩和吉尔姆也认为体验经济时代的产品需求已由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下的特点、特色、利益过度到了“感受”而感受就需要企业的产品与及其营销核心中注入“情”的概念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现代科技手法使“情”的投射穿过消费者的情感障碍在策划、广告、促销、设计包装上使消费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与冲击达到激发消费者购买产品欲望的目的。

(2)消费者对产品最大的认同莫过于情感认同。情感营销从消费者的情感出发有利于培养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忠诚度树立良好的口碑在潜移默化中扩大客源,情感营销涉及产品设计开发到售出、售后的全过程,讲求心灵沟通及时满足顾客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于取得消费者信赖增加市场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有重大贡献,此外情感营销对于品牌企业另一突出意义在于。一旦在品牌确立处于独家寡头企业。再无企业与它竞争的时候还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将产品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升级,至于无法替代的地步!有竞争就会有企业独占行业的局面,一旦企业确立市场等一,自己就是难以超越的障碍。像“哈慈”“三株”从辉煌的市场主导到退市,给我们上了一堂实践课。情感营销能为企业竞争营造第二个领域,实现自我的超越和不断发展。

广西体验式体育旅游情感营销应重点放在以下三个环节之上:

第一,新颖独特的差异化产品设计。在拉脱维亚的港口城市利巴雅,有一座100多年前沙皇俄国建造的监狱。如今,该国将这座在苏联解体后被关闭的监狱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人们可以在这种另类旅游项目中体验到囚犯的生活。用红砖建成的监狱是一座二层建筑,位于高墙内。打开铁门进入其中,可以看到,在黑暗的单人牢房的墙壁上刻有“我想回家”等犯人的笔迹。据导游讲,监狱曾经用来关押苏联军队的政治犯和扰乱军队内部纪律者。在苏联军队撤退后,自1997年被关闭,这里就成了一片废墟。但是,当地的历史学家和年轻人建议,虽然这代表一段黑暗的历史,但也不应拆除,而要保存起来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大约在一年半前,开始推出了这种另类旅游项目。这个项目一经推出,不仅吸引了国内各界名人,而且还吸引了欧洲人前来参观,目前参观者人数已经超过8000人。在上述旅游项目中,除在导游带领下进行参观外,游人还可以穿上囚服拍照,在黑暗的牢房中体验政治犯的生活。据说,这项旅游的费用大约为7拉特(约为1400日元)。为防止儿童身心受到打击,禁止12岁以下儿童参加这种体验活动。

产品是企业利润核心,在一条旅游线路立项、策划之前对市场的调研,游客的旅游心理情感把握十分重要。我们知道一个游客在选择一条旅游线路时情感因素占80%左右智力因素只占20%左右。产品设计如能围绕消费者的消费情感因素和产品自身独有的功能效用,寻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将人性化思维和理念以创新的方式提供给消费者是相当成功的。

体验式体育旅游产品设计应以“体验”为轴心在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把握游客消费心理和情感,在把握消费者消费心理基础上针对各类游客群体推出“情感”旅游线路,最大可能地满足游客情感体验的需要。

体育产业的概念篇2

中国究竟有没有体育产业(sport industry)?

要谈体育产业,首先要从“体育”的基本概念说起。“体育”这个词,是从英文的sport翻译过来的。那么sport是什么呢?Sport一词来自古法语的desport,原意更接近于“休闲娱乐”,leisure。将sport翻译成中文,我们得到了“体育”这样一个词。

或许从最初的翻译开始,我们就曲解了sport的本意。用“体”和“育”两个字组合而成,概括这样一种社会生活形态,表现出典型的中国功用哲学观。

然而,sport从来都没有将精神与肉体区分的意思,相反,从雅典古奥林匹克遗址,到英国公校的sport传统,再到顾拜旦的奥林匹克价值观,都是通过参与肢体竞技,以实现精神和肉体的更高结合。而我们在接受这样一种完全西方化的文化概念时,一开始就将精神和肉体割裂了,甚至出现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样的歧视性语汇。

在中国,体育被等同于“更高更快更强”。“更高更快更强”确实是竞技体育的一种体现,但绝不是体育精神的全部。顾拜旦的奥林匹克五大价值观――自尊自律、尊重规则、尊重他人、公平竞争和通过参与运动获得的自身满足感,没有一条是“更高更快更强”的胜利主义追求,也无意通过sport来提升国与族的诉求。这五条只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sport关乎个体,关乎每一个个体在参与sport当中获得的自身提升。

因此,sport的真谛,不是成堆的金牌,而是关乎每个个体身心健康的行为方式。只有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不再完全区分对待,淡化金牌和功利主义、精英主义的诉求,体育才能恢复其原貌。

曲解了sport的原义,就很难界定和区分体育产业,更不可能为其发展开辟出真正的道路。

在中国,“体育产业”这个概念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于美国经济分析的热衷。因为美国是全世界最先把体育产业划分出来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体育经济最发达、市场最广博、系统最完善的国家。

中国是上世纪90年代才提出体育产业这个概念的。当得知早在1980年代美国的体育产业就占其GDP的1%时,国人恍然大悟,原来,国民经济中还有这样一个组成部分?原来,每天跑步打球游泳,也能纳入到宏伟壮丽的GDP中!

然而,经过很多年的探索,中国的体育产业还只停留在好高骛远的经济概念游戏上。中国有体育竞技、无体育传统;有众多的体育品牌,无深厚的体育文化;有潜力巨大的体育市场,无架构井然的体育产业。体育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种隔靴搔痒的舶来文化。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在还没有真正全面、准确地接受sport这个概念时,就急不可待地将它工具化、政治化了。

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没有弄懂体育是什么,又盲目提出一个体育产业的概念,而且攀龙附凤地添上许多相关不相关的经济数值,得出的只能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庞然怪物。

因此,要推动体育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真正的原动力,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广泛需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体育事业在中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整体上说仍然秉持以取得金牌的竞技体育为导向,以精英体育诉求为目标。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体育产业只能舍本逐末。由此诞生出来的一些体育品牌,也都是围绕狭隘的竞技体育,也只能集中在几个极其有限的体育传播平台上。“这一刻,看中国”这句广告词,就高度概括了中国体育文化的缺失。

因此,体育产业在中国真正的发展,应该取决于整个社会的体育参与程度。当跑步的人更多了,打球的人更多了,看体育赛事和体育电视节目的人更多了,对各种体育产品以及服务的要求更高了的时候,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才会更大。

政府作为社会引导主体,应该从这样的方向入手,去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只有把体育还给社会、还给人民,才能真正带来体育产业的秩序化,带来体育产业的未来繁荣。

(作者为体坛周报社副社长)

体育产业的概念篇3

3月中小创市场涨幅榜排名上,科技创新和小盘高送转两大投资主线高居前列。在科技创新投资主线上,VR和智能制造两大主流热点捷报频传,以佳创视讯(101%)、棕榈园林(87%)为代表的VR虚拟现实概念龙头股,以科大智能(77%)为代表的智能机器概念股,以金固股份(76%)为代表的智能驾驶概念股成为大黑马。在小盘高送转成长股投资主线上,以宝德股份(104%)、国恩股份(88%)为代表的小盘高送转概念股,主演了小盘高送转概念股牛股飞扬的好戏。

小盘高送转再度迎来炒作风口。近期中小创市场宝德股份的龙头效应,掀起主力机构和市场游资对抢权、除权概念股接力炒作浪潮,高送转概念股已经成为新主流,“高送转+科技创新”复合概念股则成为核心主流,炒作周期也正如笔者推测般将反复炒作至4月中下旬方才终结。本周市场,中小创市场以游族网络、巨轮股份为龙头的含权概念股,带动了雅百特、爱迪尔、浩丰科技的连续2涨停,掀起了以天汽模、天齐锂业、华自科技、创业软件、美尚生态、中泰股份、棒杰股份、威帝股份等含权概念股的涨停潮;以国恩股份为代表的抢、填权概念股龙头,带动了柏堡龙、三鑫医疗、融捷股份、旋极信息等股票持续走强。在主题投资路径上,“高送转+科技创新”更受投资者青睐,以恒信移动、棕榈园林为代表的“高送+VR”概念股,以巨轮智能、星宇股份、威帝股份为代表的“高送+智能”概念股,无疑成为市场新宠。

纵观本周市场,其它的市场热点较分散。随着一季报的出炉,以双林股份、奥特佳、法因数控、兴民钢圈、盛路通信为代表的一季报业绩预增概念股,成为市场的另外一个投资支流;以巴士在线为代表的网红概念股,以栋梁新材为代表的重组概念股也有不错的表现。笔者上期推荐的智能汽车产业链概念股,技术上处于拉升后的小K小箱体整理期,后市仍会出现主升浪。

体育产业的概念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抛锚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方式 体验教育

[作者简介]戴承良(1954- ),男,上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上海 20006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对接创意产业的艺术设计本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JA76001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44-02

艺术设计是迄今为止我国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之一。艺术设计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引起越来越多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如何突破以美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局限的呼声也日益显现。为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开设了“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以下简称为该课程),凸显“为市场而设计”的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力,本文是开设该课程过程中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启蒙的抛锚式教学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其章节内容首先涉及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界定、历史沿革、人才培养、发展前景等,其中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启蒙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设计导向,其教学策略可以采取“抛锚式”。这种教学策略是美国温特比尔特大学开发的,要求建立在真实问题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问题被确定了,整个课程设计导向也就被确定了,犹如航船被锚固定或者说定位。

1.课程所要抛的“锚”。什么是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产业观念启蒙所要抛的“锚”呢?该课程的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启蒙导向,是基于对艺术设计教育历史和现状真实问题的反思。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直接脱胎于“工艺美术”,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目录将原属“工艺美术”学科的7个专业(环境艺术、产品造型、染织、服装、陶瓷、装潢、装饰)合并为“艺术设计”专业,并将“工艺美术学”更名为“艺术设计学”。

据调研,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仍然还有许多院校或系科是沿袭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专业课程主体占优势的是素描、色彩加“三大构成”,再加上一些计算机软件操作。个中原因除了学科的“工艺美术”历史沿袭性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师资本身教育背景出自传统美术专业,各种原因形成了以美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这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特征是重艺术性、轻实用性;重技艺性,轻设计性;重课堂教学,轻市场需求,如此种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企业和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相当匮乏;另一方面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难,学生毕业后纷纷改行。这反映了艺术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终端之间的错位和矛盾,因此突破以美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亟待进行,而这种突破需要一种新的产业观念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观念作为启蒙,这就是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所要抛的“锚”。

2.课程“锚”之定位。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在确定问题的课程“锚”之定位中,教师转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在课程“锚”之定位明确的方向中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使学生提高识别真实问题和解决真实问题能力。

就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锚”之定位来说,是在教师和学生思想意识上倡导、强化艺术设计教育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这种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启蒙的内涵是认识、强调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耦合性。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认识、强调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耦合性,其关键的结合点是在观念上认识21世纪创意经济的到来,创新和创意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经济发展方式,也将为艺术设计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模式,凸显“为市场而设计”的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力。这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框架下进行整合,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启蒙应是艺术设计专业贯穿的教学理念,也是“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运用抛锚式教学策略的重要着力点。

二、文化创意产业时尚指向的支架式教学方式

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突出“为市场而设计”的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力,其核心所在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尚指向,或者说核心理念是时尚消费。然而,这种课程需要传授的核心理念,应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其教学方式可以采取“支架式”。

支架式教学方式是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得学习者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时尚指向支架式教学方式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脚手架”是建筑行业的施工设施,“支架式”教学在此用它形象地比喻“最邻近发展区”一个观念框架。“脚手架”就是与新知识相关联的一些预备性知识和由它们组合形成新知识的基本教学思想,这些知识和思想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时尚指向提供的概念框架是纵观伦敦、纽约、米兰、巴黎、东京世界五大时尚之都,无一不是世界级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并且特别依赖于艺术设计。这样的概念框架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符合“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时尚”一词据《辞海》解释,是“一种外表行为模式的流传现象”。时尚和艺术设计首要的共同点是可视性或可见性,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上说,这种可视性不是设计者自我表现,它特指商品的可视性。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时装设计具有重要的地位。(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提高学生独立探索、主动创新的能力。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学生不断开拓创新,具备独立健全的人格,形成既符合大众审美又具有个人独特色彩的审美观念,从而设计出既时尚又经典的作品。(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攀升”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文化创意产业时尚指向,从本质上说是艺术设计思维方式教育内容之一,是对以美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存在“缺失”的“补位”,该概念在教学上的“到位”,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点:时尚的商品性(“为市场而设计”的深化)、时尚的意义性(意义性符号化消费)、时尚的经典性(艺术设计追求的至高境界)。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时尚指向支架式教学方式还包括“效果评价”这一环节,容以后再论。

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验教育

我院的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还很重视实践教学这一环节,认为这对学生文化创意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在课时分配上安排了教师带领学生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体验教育。它区别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技能型实践环节,更重视学生在体验教育中以人为中心,领悟艺术设计的文化创意产业真谛,培育人文素养,促进人格升华。该课程文化创意园区体验教育的具体实施,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构成:

1.历史文化空间体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体验教育不同于课堂上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积极走出传统意义的课堂,寻找或创设体验教育的空间。我国各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已建和正在建一批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园区体验教育,更应该重视由老工厂、老仓库、老大楼、老民居等老建筑改建而成文化创意园区空间。任课教师在老建筑改建的文化创意园区现场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文化空间体验,关键要注重体验其中的“文脉”,它的历史传承关系和文化的脉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老建筑,由于它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空间而得以“重生”。学生需要在创意产业园区老建筑空间中浸润这样的文脉。

浸润乃至体验这样的文脉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加艺术设计的厚重感。它有可能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创作根植于悠久的城市史,根植于城市人的心灵史,根植于城市绵延不绝的文脉;探索艺术设计之中交错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蕴,进而从社会历史、美学形式、生活方式等多维层面,思考和揭示艺术设计的含义,超越设计表象,建构艺术设计人文视野和创意文化。

2.产业前沿体验,滋养学生创业者人格。该课程组织学生到创意产业园区体验,是从专业走近产业。高校设置的专业更多具有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无论是个人工作室或是企业行为都具有产业的特性,这里已不再局限于理论的演绎,而是构成了一个具有产业运作和经济效益的现实世界,园区特有的情景氛围又使他们的文化创意工作往往处于产业的前沿。该课程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专业走近产业而言,任课教师更需要组织学生到艺术设计产业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优势最集中表现为竞争力和创新绩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到艺术设计产业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验,从产业竞争和创新中,感受新的产业增长点,感受艺术设计产业前沿思想元素、文化元素、技术元素、商业元素的交流、碰撞、渗透和融合。

学生到创意产业园区体验,体验产业前沿的情况,一般有三种路径:一是园区工作室或企业的展示空间;二是他们举办的各种派对活动;三是园区工作室或企业公众开放日。在学生创意产业园区产业前沿体验的三种路径中,其目标是尽可能让学生接近设计师,走进园区的设计师工作室。为此,任课教师也要预先“备课”,了解创意产业园区情况,在园区体验教育现场穿针引线,介绍学生与设计师相识,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走进乃至深入园区的设计师工作室。

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产业前沿中,最重要的聚焦点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他们的工作室。工作室完全不同于高校艺术院系之中教育“工作室”,前者作为独立创业者人格必须接受市场的洗礼和各方的考验,否则自我消亡。该课程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创意产业园区接受产业前沿体验教育,接近设计师走进他们的工作室,着眼点是体验独立创业者人格的成长,滋养学生作为艺术设计师的创业者人格。

滋养学生创业者人格,也是中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取向之一:“大学生独立创业能力不足,关键在于大学生学习方式、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与大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同一性之间存在着矛盾。高等学校要真正培养具有独立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必须进一步科学认识创造性人才的特征及其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全方位拓展独立创业者成长的教育空间。”重视塑造独立创业者人格,是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重要的教学目标,因为该专业学生未来理想的职业应该是独立设计师,这种职业的特征是不依附他人,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和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同时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培养这种创业者人格提供了良好的体验教育空间。

[参考文献]

体育产业的概念篇5

关于已有体育现代化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逻辑分析

对已有体育现代化概念内涵的分析概念是反映事物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1]。明确了概念的内涵,也就是明确了事物的特有属性。而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就是选择精练的词语给概念所代表的事物下定义。熊斗寅先生(1980年)将体育现代化解释为体育科学化,即把现代最新科技成就和理论知识在体育上广泛应用,从而使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这一界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强调体育发展与现代科技知识结合的重要性,反映了先生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体育发展道路的深邃思考。随着世界现代化发展理念的不断更迭,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体育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者对体育现代化特有属性的认知也不断深入,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体育现代化的内涵给予了新的解读。

李香华(2002年)认为体育现代化既是中国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化并相互结合的过程,也是现代体育不断实现国际化、信息化、产业化、科学化等等的过程。同时,体育现代化又是现代人对现代体育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体育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是代表现代社会的体育文明形式[3]。厉丽玉(2003年)将体育现代化理解为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成功地把现代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管理方式、体育运动过程、体育科学理论、体育方法手段和体育场馆设施应用于人类身心健全发展和全面挖掘人类运动能力所能达到的一定水平,也可以理解为以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挖掘人类运动能力为目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管理方式、体育运动过程、体育科学理论、体育方法手段和体育场馆等方面逐步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动态过程[4]。卢元镇(2002年)认为体育的现代化既是体育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和状态,也是体育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未来趋向,更是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所进行的高度理性、自觉的奋斗过程,是一种能动地加速体育发展的现实历史过程[5]。

吕树庭(2004年)认为体育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朝向一组复杂的、具有时空边界约束的、具有时代内涵的,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相协调的相对目标集合的动态过程[6]。周登嵩(2007年)认为体育现代化是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以改善人们体育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并指向未来体育发展目标且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动态发展过程[7]。通过对比分析,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体育现代化概念的陈述上所发生的变化:①对体育现代化内涵的理解更为多元;②辩证地认知体育现代化的内涵,将现代体育的不断发展与中国传统体育的现代转型相结合;③将体育现代化理解为各种体育元素的传统与现代的多元置换过程;④将体育现代化过程视为与社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动态的、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并且是能动地加速体育发展的高度理性的、自觉奋斗过程;⑤已经将人的现代化视为体育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列宁说:“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1]。

目前理论研究者对体育现代化概念内涵认识上发生的这些变化,也正体现着这一从现象到本质的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形式逻辑学认为:正确的概念是科学抽象的结果。概念的抽象并不是离开客观事物,而是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需要用更为精练的语词呈现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上述定义中,有些过于繁复,如将体育现代化进程的特征、体育现代化进程中内含的各种元素一一呈现在概念中,这样一来概念的内涵是具体了,但是也导致了概念的生命力的降低,因为体育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还有一些概念,虽然做到了抽象、简洁,但是却没有凸显出体育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过程的特点,也就是没有抓住体育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如教育现代化,也可以被定义为是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理性的、动态的、能动加速教育发展的过程。对已有体育现代化概念外延的分析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所组成的类[1]。概念在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些特有属性的事物。而明确概念外延的方法就是划分,划分就是把一个类分为若干小类。被划分的类叫做划分的母项,若干小类叫做划分的子项。形式逻辑学中概念的划分(分类)遵循3条规则[1]。

规则1:划分后各个子项应当互不相容,即不能有一些事物既属于这个子项又属于另一个子项。否则就会出现“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规则2:划分的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产生“多出子项”或“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规则3:每一次划分时应当用同一划分标准。否则就会出现“混淆根据”的逻辑错误。体育是个集合概念,那么体育现代化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个由若干现代化的体育元素组成的集合概念。因此,要明确体育现代化概念的外延就必须对这些体育元素进行适当的分类。目前,对于体育现代化概念外延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学校体育现代化、竞技体育现代化和群众体育现代化[2];第二种观点:群众体育现代化、学校体育现代化、竞技体育现代化、体育科教现代化、体育产业现代化、体育管理现代化、体育传媒现代化、体育文化现代化[8];第三种观点:大众体育现代化、竞技体育现代化、体育产业消费现代化、保障条件现代化[9];第四种观点:体育意识现代化、体育活动现代化、体育设施现代化、体育队伍现代化、体育产业现代化、体育科教现代化、体育组织现代化[10]。值得一提的是,“体育现代化”从词语结构上来看,属于偏正结构,“体育”一词是整个词组的限定词,因而体育的逻辑分类会直接影响到体育现代化的分类。由于体育现象的社会形态和功能作用的多样性,使得人们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必然会存在着差异,体育的概念和分类也成为体育理论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体育的传统“三分说”(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由于其分类标准的不单一,更是成为众矢之的。

许多学者纷纷提出了各种体育分类的“新说”,如按照发展体育的目的不同,将体育分为竞技体育、健身体育、医疗体育的“目的三分说”[11];按照体育活动开展区域的不同,将体育分为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区域三分说”[12];按照文化层次将体育划分为精英体育、大众体育和民间体育的“文化层次三分说”[13]等等,虽然这些新的分类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仔细分析还是会发现一些逻辑上的错误,况且这些分类也不为大众所熟悉和接受。正如熊斗寅先生所言:“我们在考虑体育的概念和分类时,还要考虑人们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要考虑约定俗成和科学化的统一。”[14]因此,体育的传统“三分法”还是有一定存在的合理性的。而观点一中对体育现代化内容的分类是与体育的传统“三分说”相契合的,认为这3个领域实现了现代化就代表着整个体育事业的现代化。虽然这种分类存在着明显的逻辑问题,但由于这种认识与当时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状态和大众对体育概念的理解和认同程度相适应而比较流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多元,体育的概念外延也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许多理论研究者也逐渐将体育产业、体育消费、体育科技、体育信息、体育管理、体育文化等新兴体育元素整合到体育现代化的概念外延中来,并与学校体育现代化、群众体育现代化和竞技体育现代化相提并论。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简单”的并列,产生了体育现代化内容分类的“相容现象”。#p#分页标题#e#

其原因在于传统的体育“三分说”仅仅将体育划分为3个大的领域,而相应的这3个领域的现代化也必将包罗各种体育元素的现代化,其间就会出现一些共同的因素,如观点二中群众体育现代化和竞技体育现代化中都会涉及到体育产业、体育管理、场地设施这些内容;观点三中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现代化过程中都需要必要的保障条件的支持。导致上述两种分类逻辑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依据的分类标准不单一。而观点四中的分类则调整了思维的方向,从体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来建构体育现代化的内容,但所提及的这些内容似乎也不能涵盖体育发展的全部内容,出现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关于体育现代化概念的新诠释和新分类

体育现代化概念内涵的新诠释定义是人们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不可缺少的方法,是揭示概念内涵,认识事物特有本质的方法。在明确体育现代化的定义之前,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首先,体育现代化——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进行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诉求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可以从人类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变革中去找寻答案。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童星将人类现代化发展理念的演进分为4个时期[15]:第一时期,经济发展观。这一发展观是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政治局势的产物。战后一大批新兴的独立国家面临着如何迅速摆脱贫困,振兴国家的历史选择,多沿袭了发达国家的以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第一”的发展道路,但这一发展理念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第二时期,社会发展观。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第三世界国家所遵循的单一的经济增长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并没有使其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反而陷入了内部混乱的严重困扰之中。

20世纪70年代,社会协调发展观取代片面的经济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转型、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协调,但这一发展观仍然缺乏对人的发展的关照。第三时期,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20世纪90年代,随着《哥本哈根宣言》的发表,“以人为中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但这一发展观却容易助长“人类中心主义”,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第四时期,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人类社会在面临严峻的生产危机和发展困境之时,人们开始反省传统的发展观。1987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公布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至此,与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同时问世的可持续发展观,很快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并迅速转化为人类共同的行动纲领。而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外源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更加地复杂,面对的社会竞争更加激烈,但是这种发展环境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也会产生一些正面的“迟发展效应”,如国家发展理念的选择。而以总书记为代表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在理性地审视世界现代化进程发展理念变革的经验与教训,直面中国正处于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并行发展、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代化事业发展新时期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因此,本文正是基于对当代世界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理念的现实定位,以及对体育运动本质属性的深刻反思,为准确诠释体育现代化概念的本质诉求定下了基调,即“全面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其次,如何从逻辑方法上正确地表述定义?一般而言,定义由3个部分组成:①被定义项,就是其内涵需要加以明确的概念;②定义项,就是用来明确被定义项的概念;③定义联项,就是表明被定义项和定义项之间关系的词,通常用“是”、“就是”等词语表达[1]。通常我们较多地采用“属+种差”的下定义方法。所谓“属”就是包含被定义对象的较大的一个事物类,即找出被定义对象的属。所谓“种差”就是在这个属中,区分这个种和其他种的差别。结合体育现代化的定义,首先应该找到体育现代化概念的属概念,即“现代化”,但是现代化也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应该进一步解释为“动态的发展过程”。然后就要找到被定义概念“体育现代化”所反映的事物与同一属概念“现代化”之下的其他种概念如教育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等,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属种差别,即“全面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良好体育生活方式”。

因此,本文将体育现代化的定义表述为“体育现代化就是与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相适应的,以全面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良好体育生活方式,实现体育全面发展为目标并不断完善的能动动态发展过程。”上述对体育现代化内涵的全新解读,一定程度上对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统一的辩证特点给予注解,一方面,将体育现代化与社会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表明体育事业的发展只有紧跟时展的步伐才可谓之为体育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也表明体育的发展是一个全面的、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发展过程,指引体育事业发展方向和着力点的理念也在不断的变革,而以“全面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良好体育生活方式”则成为当下现代化建设对体育发展提出的现实需求。体育现代化概念外延的新分类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所组成的类[1]。如前所述,在对体育现代化概念的内涵作出新诠释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体育现代化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全面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良好体育生活方式”这一特有属性的各种体育元素所组成的类。

通过上述分析,似乎研究者们对体育现代化概念外延的分类已经陷入了传统的体育“三分说”的“桎梏”当中,其结果就造成对体育现代化内容理解的逻辑混乱。而本研究从对“体育运动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体育现代化实质上也就是体育文化的现代化”的思考入手,尝试性借用文化的层次结构理论将体育现代化概念的外延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体育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就是用于开展各类体育活动的场地、场馆设施和运动器材等。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的基础,其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各类场地、场馆设施能否满足大众体育健身的需求,是否拥有能够承办大型国际、国内比赛的一流场馆设施和先进的运动比赛器材等等,都可以作为其体育物质层面现代化的表征。体育行为层面的现代化:体育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求而进行的活动。其既包括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消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16]。#p#分页标题#e#

因此,体育行为层面的现代化就表现在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和进行体育消费的人群数量的增多、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体育社团组织的壮大、体育宣传途径的多元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体育行为层面的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体育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体育制度是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体育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是与一定的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实现体育现代化奋斗目标的保障。体育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仅表现在各类体育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科学合理、机构之间的责权明确,而且还表现在保障公民平等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完善体育竞赛秩序、规范体育产业发展等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的逐渐健全和与时俱进。体育精神层面的现代化:体育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体育意识的现代化。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综合,是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总体认识和看法[17]。体育意识直接决定着人们的体育参与行为,乃至最终决定着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同时,人们体育意识水平的提高对实现人的现代化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精神层面的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的灵魂,是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体育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表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体育的多元价值,认同体育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观念,具有较强的体育维权意识及积极的体育消费观念等。综上所述,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按照文化的层次结构理论将体育现代化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划分为由浅入深的、密切相关的4个组成部分,处于表层的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构成了体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行为、制度、精神层面体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处于浅层的行为层面的现代化构成了制度、精神层面体育现代化的外在表现;处于中层的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是实现体育现代化奋斗目标的保障,同时对物质、行为、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起到约束和推进的作用;处于深层的精神层面的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的核心,是行为、制度和物质层面现代化的根源所在。因此,4个层面的现代化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互相促进。同时,正是由于4个层面之间的由表层到核心层的层级递进关系,也就预示着体育现代化的实现必将经过由物质层面的体育现代化逐渐向精神层面的体育现代化的过渡。

体育产业的概念篇6

这样看来,提升品牌好像也成了很多企业扩充市场规模的一个主要的手段。

其实,没有进入高速成长的时候,产品用品牌概念上市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大家都还记得几年前的旭日升冰茶和暖茶吧,当时的罐茶市场(凉茶市场)还不是十分成熟,需要我们的企业具备足够的耐心去培育这个市场。那么,在培育市场的期间,就要有培育的方法和策略。可是,当时的旭日升就看不到这一点,以至于犯了很多的错误。

首先就是过早地品牌导入错误。我们的企业都有一种观念,觉得我培育出来的市场就应该是我的,所以就想永远让消费者记住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可是,在这个时候,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需求并没有被完全地启发出来,所以我们的品牌在这个时间里对消费者的强化认知应该说没有任何意义;企业把有限的资源运用到品牌的告知上,使企业培育市场的机会成本无形中加大了。

另一个方面就是产品概念导入时产生的定位错误。冰茶的概念是一个新的产品概念,需要的是市场培育,我们要引领新的消费群体;可是暖茶的概念就有些看不明白了,因为暖茶和我们平时喝的热茶在产品利益上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几乎不能改变喝热茶的群体来喝冰茶,更不能改变喝热茶的人群来喝暖茶,那么这个暖茶是卖给谁的呢?是给新的消费者吗?肯定不是。

我们知道,一个新的产品切入市场,在产品利益不能突破共性的产品概念的情况下,独有的产品概念不能替换或者取代该产品的共性概念。

第三个错误就是推广方式上的错误。茶饮属于饮料产品,饮料产品的市场营销有其独特的方式和方法,它在市场上的视觉和语言感受应该是受感性启发的,同时市场的建设环节也要加以配合。这种配合也不是没有原则的,而是有其特定规律的。旭日升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欠缺。其实,当时旭日升就是在为大家做一个公益市场,等到这个市场成熟之后就奉献给大家,因为旭日升的品牌没有和凉茶在概念上紧密地联系起来,只是在品牌上勉强进行一种连接,而这种连接是不牢固的。

在产品的成熟阶段,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在新的产品进入市场时利用品牌的概念强势进入。一般情况下,利用品牌概念强势进入的产品都依托在一个很大或者资源丰富的企业之下,这种资源包括企业的品牌资源、通路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物质资源等等。比如说,宝洁公司的洗浴类、洗涤类等产品的上市,采用的方法是品牌概念上市,它的产品概念基本上是和品牌结合起来的,是在推品牌概念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为什么宝洁能够以强势的品牌概念上市并取得成功呢?因为它是宝洁,一个畅行全球几十年的国际品牌,其品牌形象已经深入到消费者内心深处,而我们的产品恰恰缺少这样的品牌力量。

体育产业的概念篇7

由于10月底11月市场缺乏利好消息,预计本轮阶段性调整有望延续到11月中下旬,其后市场有望在年报及业绩浪和高送转的新热点形成后出现新的上涨,当然如果未来有超出市场预期的利好消息,大盘出现反弹或箱体震荡等走法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创业板指数构筑阶段性双顶的可能性大,仍需谨慎参与相关个股。

策略上建议仍以控制仓位观望为主,无论从时间和空间看本轮调整都还没有完成,简单一句话市场还没到抄底的时候。

从市场本周表现看,笔者上月重点推荐过体育板块全面爆发,专栏文章《体育概念股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曾建议投资者中长线重点关注中体产业等相关个股。类似于当年的文化传媒产业,体育产业是国家促消费的重大部署,中长线具备投资潜力。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称,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拉动GDP的重要力量。受此消息影响,A股体育概念股全面爆发,中体产业、信隆实业、嘉麟杰、探路者等涨幅巨大。

A股市场上仅有中体产业、信隆实业、探路者3家主营体育运营及体育用品的上市公司;其中中体产业是主业在体育产业的最正宗体育概念股,虽然其前期曾因资产注入等问题,股价出现大幅波动,但由于其体育总局的背景及最正宗的体育概念优势,具备稀缺性,而且其流通盘及股价也不是太高,最适合有实力的游资操作。技术上看其洗盘拉升节奏有序,主力实力强劲,正在展开主升浪,前期笔者也反复推荐,建议投资者可中长线关注,操作上因近期涨幅较大可适度高抛,未来择机回补滚动操作。

嘉麟杰是本轮体育概念股爆发涨势最强的概念股,由于其为耐克等体育品牌进行代工,计划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培育和推进公司主营产品自有品牌建设,同时也计划通过互联网等新兴载体来推广自有户外运动服装,近期有出利好收购巴基斯坦企业,本势连续涨停板,由于其价格低,未来仍有上冲可能。

而信隆实业、雷曼光电本周也大幅上涨,由于它们都已积累较大涨幅,建议逢高可阶段性逐步卖出。

体育产业的概念篇8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引进了西方基于标准化批量生产方式的服装设计教学理念和模式,拉开了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教育的序幕。发展至今,全国已拥有庞大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为产业发展培养出大量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然而,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在过去30年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从形式到形式”的教学模式,即国际时尚体系上游的服装形式本土化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诸如发展历史短,国际时尚体系的制约,产业设计人才的要求等。我们不能断言,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在过去的30年里,培养了一大批“买手型”设计师,但是,在当今服装产业中买手型设计师大有人在。显然,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相对称,但与中国创新型服装产业发展方向不对称。其对称性表现为:二者均存在设计实践结构的不完整,以及对设计理念的淡漠和摒弃。具体表现为“从形式到形式”,即对服装形态的杜撰和对国际时尚体系上游服装形式的修修改改。[1]出于国情考虑,这种被动务实的学习方式在当时社会亦有它的合理性。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这一务实的路径,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创新型产业建造,显然行不通,中国的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二、人们认识与表现事物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需要转型,但其转型过程不是盲目的,需要根据人们对事物循序渐进的认识及表达规律来对症下药。认识的过程一般由表象到结构再到本质,设计、造物则由本质到结构到表象。设计、造物从本质(被造物)开始,即从概念(文本)开始。从本质上讲,概念(文本)即是事物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是设计对象的本质,也是设计的理想价值。中国服装产业和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对设计概念(文本)的淡漠或摒弃,其实质是对事物本质和价值的摒弃。毋庸置疑,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在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领域,的确没有创建多少有价值的本质,因为我们从西方人那里拿来了本质、形式和价值。我们必须根据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造物的基本规律,以及特定的时代背景,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创新理念,实现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转型就是基于造物结构,健全课程体系,即创建新的、有价值的相关学科和知识,视觉化理念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生产营销的相关知识。升级就是提升学生文本(概念)创新的能力。

三、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途径

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基础,培养目标决定于社会的需求和教育思想,前者是实践的要求,后者是理论的要求。[2]培养目标需要满足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要求。从历史角度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当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当前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所培养的人才方能被社会所接受,为社会做出贡献。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性,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内容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理论与实践双重要求的满足是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基本途径。

1.系统、科学、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服装设计是一门时尚的交叉性综合型应用学科,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知识体系的综合性、课程内容设置的时尚前沿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当今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要以其专业特质为依据,建立以跨学科、多维度、宽领域为原则的专业知识系统,使其更加注重设计与社会、设计与人文、设计与科技,乃至与其他多种学科之间的横向关系。[3]服装设计专业的转型升级基础应该包括课程结构的优化,不同科目之间的横向渗透与纵向衔接,以及每一科目各单元之间、各项内容之间的协调。[4]首先,服装设计专业的时尚性要求其专业课程内容应当具有时代前沿性,其国际性要求该专业应融入先进的国际服装设计思想与理念,符合世界服装设计流行发展趋势的技术手段,使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研究与解决现实当中所遇到的问题。除专业知识外,文学、美学、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材料学、环境学、经济学、市场学及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知识,不但能增强学生对社会伦理、环境伦理乃至全球伦理的关注[5],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还可进一步充实服装设计专业的知识构架。其次,服装的文化属性要求提高学生对艺术、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的理解与学习。正如我国著名艺术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言:“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可见,要想实现中国服装设计教育转型升级,促使中国服装产业繁荣发展,在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观念以及中华人文精神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图1)因此,在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应当在保证专业知识体系具备国际化、时代性与前沿性的前提下,补充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引导其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结合现代审美方式,研究传统文化,增强人文修养,把握历史文脉,将人文内涵贯彻到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从而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方法在设计实践中产生符合新时代、新环境的“新思想”,创造新的“设计理念(文本)”和“切实之体(产品)”[6]。

2.高效、有用、先进的专业知识应用系统的建立。服装设计专业的特质决定了其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服装设计者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及思维方式后,还需要将这种新的设计理念付诸实践,通过实践将其转化成可视的作品,从而完成整个创造过程。通过实践,设计者既能得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又能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也是在学习者、社会与专业学科三者之间进行有机融合与统一,构建一个高效、有用、先进的专业知识应用系统的必然因素,用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社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新型专业能力。在实践课程内容上,增加与之相关的项目课程与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投身整个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亲身体验并实际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创造性的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该类实践课程过程中,学习者还可有意无意间更多地接触他人与社会,通过融入社会,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能力意识与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从而提升其社会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夯实基础。隐形课程的开展亦是非常必要的。在完善丰富了服装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可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商品属性,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服装行业之中,进行市场调研,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了解服装市场,有意地使学生接触更多的隐性课程,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内在意识,培养其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设计头脑,促使其树立独特的专业设计理念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激发自身潜力,发现自身不同,实现自我教育,以此来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关键

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并不代表具备一定的创新力,概念(被造物本质)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因为设计概念作为被造物本质的文本形式,是被造物体现的精神内容,也是设计的本质。怎样实现概念的创新,中间必须经历一个研究环节,才能实现现有认识—研究—深入认识—新的概念—实践—视觉化概念的整个过程。首先,创建有价值概念的基础是认识,对客观对象的理性认识和概括,丰富的理论知识给我们提供了宽广的认识面。概念的创新源于认识的深化,没有认识不能形成概念,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概念的形成。概念随着认识的深入而产生变革,变革实现创新。所以,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在研究方面下功夫,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才能不断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进认识的深化,进而形成有价值的概念。认识是基础,实践是推手,研究是关键,这也是理论、实践、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所在。其次,概念形成的基础是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挣脱原有认识与经验的束缚,实现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抽象、提炼、超越与升华,转化成新的、有价值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认识,形成新的有价值的概念,进而通过实践视觉化概念实现真正的设计创新。我们所创建的设计概念不仅指向被造物本质,同时,它对于自然、特定的社会环境、企业和消费者生活应具有价值和意义,这是设计的本质,也是设计的责任。如针对当今服装品牌高库存现象的研究,便于形成以降低库存为导向的设计理念,结合市场营销学和市场管理学,搜集资料并做深入的市场调研,对品牌市场进行认真分析,了解服装市场现状及管理模式。例如,研究日本服装品牌优衣库几乎“零库存”的现象,发现其有一套独特的管理与设计模式——基本款至上。(图2)简单的款式突破了年龄段细分的原则,适合任何年龄段的目标消费者,从而形成大的市场规模,且高比例的基本款降低了设计的犯错率,进而将设计师的精力放在基本款的设计及创新上,同时弥补了其他补充款式不足带来的销量问题。如此,有了设计的参照物,对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有的放矢,才能形成以降低库存、符合企业利益为导向的概念,完成设计的创新。又如图3,是国际时尚大师范思哲的印花作品。不难看出,作者将巴洛克、拜占庭、动物纹样等各种所能想象到的图案从它们各自的历史社会及图形的含义中抽取出来,摇身变成设计师自己的新的概念,应用于服装设计当中,将经典与艺术混搭,风格难辩,加之极简的线条、大胆的用色,使作品不仅成为静止的服装,更是流动的风景,给人们带来绝美的视觉盛宴。概念的形成是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对客观事物的深入研究,实现认识的深化,透过事物的表面了解现象的本质,通过实践环节将新的概念视觉化,有助于实现设计从形式到思想的转变,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综合型创新性服装设计人才。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没有研究这一关键方法做桥梁,没有实践这一物化过程,我们的专业知识、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是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以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基础,同时拓宽相关知识领域,通过深入研究深化认识并综合运用是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将学习者从他人知识框架的复制者转变为自我知识模式的构建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建立具有服装设计专业特质的新型意识与理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装设计创新人才。

五、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