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现场教学信息8篇

时间:2024-02-27 14:39:28

现场教学信息

现场教学信息篇1

关键词:市场营销;信息技术;整合教学

教育领域的整合是相对于分化而言的,是指将教学系统中的相关要素与成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主要涉及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等,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起来,就是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借助于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师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营造师生情感激励的氛围,实现教学要素与环节的相互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将市场营销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推动市场营销实践的开展。

一、市场营销的学科特点

市场营销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对课程进行整合教学首先要认清该课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课程教学中。

1.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软科学课程

市场营销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规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理论性。

2.市场营销课程的真正掌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应变与创新能力

市场营销课程需要学生通过理解力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消化吸收,但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通过实验模拟进行直观感受,它只能通过信息技术采集到的案例信息进行分析才能领悟要点。另外,市场营销课程与其他管理类课程之间是相互交叉渗透的,呈现出了较强的综合性。

二、市场营销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现状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带来根本性的转变。近几年,我国不少学校已经尝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整合,但在整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现讨论如下。

1.教师对于课程整合教学的认识较肤浅

(1)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市场营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只是简单地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就可以了,只是为了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甚至有些教师硬是将市场营销课程中的一些图片与文字加入幻灯片中,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反而分散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2)有些学校对于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也构建了在线学习平台,却只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去上网、打字,而忽视了学生对营销管理信息的分析、加工与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

2.课程整合过分注重网络资源与素材资源

网络技术为课程整合提供了诸多便利,但不能完全替代现实情景中的教学。有些教师在进行市场营销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网页资源,只是将大量素材罗列给学生,根本没有体现层次化、系统化与针对性,这样势必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为网络资源与素材资源中多少会有一些垃圾信息或者无用信息,如果教师不进行规范化的引导与过滤工作,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三、市场营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教学

1.设计思路

(1)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模式,比如:单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协同学习、集体学习等。且一定要处理好课堂学习、课后作业、课程实践以及课程考核之间的关系,可考虑模块制与导学制相结合,以加强教学改革力度。

(2)根据学校的多媒体硬件条件,借助于校园网实现网上Bulletin Board System(BBS)答疑、在线学习平台等,让学生更加便利、更加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对于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国内外成功的营销案例,增加本课程前沿知识与现实相关知识的讲授,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使用营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整合对策

(1)教师在整合教学时一定要认清市场营销课程的特点,可以将一些营销案例借助于多媒体设备进行完整的演示,从市场调研、产品策略、价格定位、营销渠道、促销对策等方面进行展示,让学生对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2)市场营销课程是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单纯的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领悟到市场营销管理的真谛。教师可以借助于DV拍摄实际的商场环境、商品布局、营销人员态度、顾客心理调查等场景,置学生于现实情景中,再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加强营销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

此外,还需正确定位教师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加强教师对于市场营销课程整合教学的技能培训,根据学生的适应性不断调整信息技术的使用状况,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武.论信息技术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0.

现场教学信息篇2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市场营销;教学实践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营销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作为职业教育类学校,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深化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信息化教学作为适合时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信息化教学内涵及提出背景

1.1信息化教学内涵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引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理论,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信息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平台来整合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通过该信息技术平台进行交流与合作。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承担的角色应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取得知识源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下,互相交流与合作,在协作与探索中,积极主动的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进一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在信息化教学下,学生主动探究问题,通过协作性学习,对新知识进行有效建构,教师通过正确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促使教学效果不断优化,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2信息化教学提出背景

我国教育部于2012年3月13日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该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三基本两显著”,即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此外,对职业教育信息化进行了专门性阐述,提出了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教师作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对实现教育信息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信息化教学刻不容缓。

2信息化环境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1传统营销课程教学的弊端

传统营销课程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倾听为辅,适当进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这种教学缺乏趣味性,在某种程度上很难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随着教学改革举措的推进,案例教学法作为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的教学法,在我国各职业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的效果日益凸显。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引导,促使学生结合案例所设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分析问题,提出对应地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互动交流学习过程中拓展和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促使教师加强对知识内容的思考,以完善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在早期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地促进作用。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捕捉有效市场信息的机会瞬息万变,案例教学法中涉及的经典企业,有的则在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中亦然落伍,单纯的案例教学法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其缺乏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2.2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形成了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驱动力。根据各职业院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市场洞察能力,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数据的正确处理和有效传输;有较强的市场调研能力,能正确地处理信息资料,并撰写有效的市场调研报告;有较强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能沟通和维持好与重要客户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必须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做好企业的宣传工作和搞好企业市场策划活动等等。为适应岗位需求,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营销专业人才,各职业院校对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信息化教学越来越被各职业院校所重视。

2.3信息化时代促使教学改革创新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并能有效提高课堂效果,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信息化教学作为信息化时展的内在要求。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促使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不断改革创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更多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应该在课堂之外。教师需要收集整理相关知识,传输于相应的信息技术平台,学生通过该平台事先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中的疑点及时反馈,或在课堂上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答疑解惑。教师所利用的教学资源不仅仅是教本,还包括多媒体课件,视听资料等等,从而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信息化。信息化时代促使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必须改革创新,这样才能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营销人才。

3信息化教学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3.1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企业对市场营销人员各方面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需与时俱进,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刻不容缓。现代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品德与技能双方面,即实现“德技双馨”,具体体现为培养高品德、精业务、会创新的市场营销专门性人才。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需改善教学方法,注重实施好信息化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营销理论知识更好地传输给学生。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精心组织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反思学习过程,反馈学习效果。

3.2构建信息教学平台,优化教学资源

实施信息化教学,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至关重要,信息化教学平台是连接师生间互动交流、答疑解惑的纽带,教师将有关的教学资源上传在信息化教学平台,必须确保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因为信息资源日新月异,信息化教学要想更好地融入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环节中去,就得不断加强教学平台建设,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作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者,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实施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信息化时代,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需要掌握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熟悉信息技术原理,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应适应时展的要求,做到“博专结合,博中求专”,具备较高的人格魅力,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作为经验丰富的营销专业教师,在贯彻实施信息化教学中,更应担当重任,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通过传帮带的作用,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去,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4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完善考核机制

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出现传统模式下灌输式教学。学生在说教式的课堂教学中,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学生在教师设疑下的互动交流也往往存在被动性,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与学生间的互动要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平台进行交流、反馈,促使学生能力得以充分展示。同时,对学生的考核机制也要不断完善,学生营销课程成绩的评定不仅仅包括卷面成绩,而且还要覆含学生在信息化平台中的参与程度,资料搜集的完整性和相关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等,实施信息化教学需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信息化教学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以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凤英.浅谈市场营销专业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J].教育教学坛,2011,(3).

[2]万国海.高职电子商务课程在信息支持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深思[J].科学之友,2010,(3).

现场教学信息篇3

【关键词】市场营销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高职教育

21世纪无疑是信息化科学的世纪,以多媒体和Internet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同时信息技术也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可以有效提高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因而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拟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 Internet 的网络通信技术入手,对其适合于建构自主学习环境的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形成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体现高职教育思想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学习模式与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并根据现代高职教育的特点,探索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及教学管理模式

一、信息技术实践下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意义

网络环境对于市场营销的整体发展形成了天翻地覆的影响,可以说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强、发展更新速度快的课程,信息技术恰好迎合了市场营销学这一特性,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营造良性促进空间,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和颠覆性地整合了各个资源。

因此,当教师在市场营销课程中运用以学生为主导的理念,用新型多媒体模式和信息化资源去教学时,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便可以呈现出来,教学效果也将大幅度优化。这种优化具体表现为,师生之间单向传授模式向互动模式的转变;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于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信息化知识进行主动思考和认知;信息化教学为小组实践和协作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优化了有利于学生主动积累和发现的情景模式教育。总之,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培养主体型和创造型学生提供了可能,对于市场营销课程而言,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将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创设最有利的外部环境,为学生在学习市场营销课程时,站在理论前沿和社会前沿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便利。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市场营销课程的改革设计思路

市场营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旨在将课程中有关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人力资源等课题与课堂内容有机结合,在课程改革中要积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的改革思路:

首先,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引入所需的信息技术和Internet环境,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多种类型网络进行虚拟实践和演示,增强自主学习和主体创造的可能性。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引导学生不要将课本和老师课堂传授作为学习依赖点,而是不断在数字平台上根据信息化资源协作学习,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并主动对资源进行收集探索,用发现知识、整合知识、呈现知识的模式进行主体学习,在数字化情境中学会实践学习,主动利用网络平台创造学习环境。

其次,市场营销课程有着自身社会性、实践性强的特性,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资源实时共享,虚拟教学触手可及,具有信息化概念的学生在学习市场营销课程中,可以轻易打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培养自我良好的信息素养。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而言,当学生将终身学习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才能主动构建市场营销课程的大框架和概念性知识结构,并不断根据时代的进步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最终信息技术将为学生在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中不断自我管理、自我挑战提供了机遇和可能。

三、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1、对市场营销课程改革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进,从更精更新的思路出发进行规划

根据市场营销课程的性质和其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市场营销课程改革应当尝试在信息化整体设计思路下,对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和监控。运用网络大环境,将重点放置在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面,运用教学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资源,在具体设计课程内容、课堂授课和教学环节中,以精准的态度重点阐释课程中的难点。同时加大课程实践力度,作业和考核方式应当提供给学生更多展示的空间,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观念,增加市场营销课程最新成果和前沿知识的讲授和学习,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思路

2、加强开放性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云共享教学

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虚拟课堂和多媒体设备使教学内容多元化,实现交互式学习。在学生充分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云共享,在课堂上尝试插播法,将云共享资料插入课堂教学实践中。同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运用互联网进行案例教学,特别是涉及市场营销的企业动态、公司经营等教学内容,使面授式教学与云共享案例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多种信息化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的结合,最终形成交互式学习模式。

3、重视自主学习和实践学习模式,有的放矢地进行个性化培养

新的课程改革重点在于改变学生的观念,培养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模式,市场营销课程改革应针对其自身具有的融合多种资源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种大网络和大时代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自主进行适合自身的个性化课程设计,将老师的地位放置在“导学”的位子上,重视学生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的实践学习。在教学中,力争摸索出一套能有效激励学生创新学习、自主学习的模式。据此对市场营销课程改革进行总体设计,提出自主学习阶段性安排,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通过以上课程改革分析,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如何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中,调动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个性化需求,整合的目的不仅仅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市场营销课程的终身学习和实践学习。

现场教学信息篇4

一、市场营销教学的特征

在创造、沟通和交换产品中,为顾客、合作伙伴、社会带来价值的活动、过程等,我们称之为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一门独立学科,也是中职学校的常设课。其教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简单易懂,形象生动

知识基础较弱的中职学校的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易于接受简单易懂的知识。市场营销是专门研究市场营销规律的学科,从课程自身来看,理论性较强,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习会较为吃力,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结合生活实际,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将抽象的市场营销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点,易于学生接受。

(二)重视实践

市场营销有着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原理,但其理论来源于实践经验。为了让学生深入认识市场营销的理论,以及市场营销的实践性、应用性,为了培养拥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营销人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加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从而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在理论中提高实践能力。

(三)创新性

成功的市场营销活动需要的是不断更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策略。因此,教师需要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在市场营销知识的讲授中,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引进最先进的市场营销理念、方法,使学生在时代的大潮流下,形成对市场营销的合理认知。

(四)灵活性

营销是一个外来的词汇,大部分的市场营销课程的内容是借鉴美国,章节之间没有基本的逻辑,基本概念具有双重性质,体现在概念和策略方法上,学生难以掌握此课程的基本框架。这需要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地照本宣读,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

二、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

共享性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一般性质。主要体现在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整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在市场营销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他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增加教学手段,使得市场营销教学中出现有趣、实用、创新的新趋势。此外,现代网络媒体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辐射范围越来越广。网络信息无时无刻不在更新和不断扩大。

三、网络信息资源在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信息资源在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能发挥重要作用,离不开其自身的特点。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中职营销教学中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大大减少。因此,教师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改善营销中专教学缺乏实用、有趣和创新的现状。

(一)现场指导,让学生真正体验

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发挥其视觉性和生动的优点,让市场营销知识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编辑等形式展现出来,模拟真实的场景运行,增强学生的理性和直觉的理解。如,在谈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这一课题时,可以通过网络展现一个真正的产品购买视频,让学生现场观测,剖析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倾向和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等等,这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市场营销的知识,通过真实经验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案例介绍,加强实践教学

市场营销课程的实践性、适用性较强。中职市场营销教学,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性教学,并且开展大量的综合实践活动。在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市场营销老师会介绍各种各样的情况,让学生在各种情况下结合知识进行判断、评估。这能够帮助学生从实际分析中增强实践能力。网络信息资源种类繁多,教师通过网络可找到各种适当的案例资料,不仅能够使授课内容丰富多样,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有很多模糊和深奥的知识,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有着巨大帮助,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理解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的同时,增强学习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综上所述,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有着无法代替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网络信息资源,如何完美地整合这些资源并且巧妙地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去,是市场营销教学中教师必须加以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张瑾 单位:江苏省灌云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现场教学信息篇5

关键词:信息化;田径教学;途径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手段被越来越广泛的引入到现代田径的教学当中,变革了教学方式,为提高田径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田径教学就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广泛的整合和利用田径信息,通过高效的网络传输系统输出田径信息资源为田径教学提供便利,实现田径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进而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信息化背景下的田径教学可以为田径的教学提供广泛的背景,创设良好的田径教学情景,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一、信息化背景下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

虽然信息化背景下的田径教学有所成就,但目前的田径教学还处于初始的阶段,在人员素质、基础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一)教师信息化意识淡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当前田径教学的信息化意识还不高,信息化意识淡薄,对田径信息化教学起着很严重的影响。在现实的田径教学当中许多田径教师基于田径课程的特点觉得不适宜开展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对于田径的教学不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十分的不重视。有些田径教师虽然在田径的教学中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但信息化的水平不高,有些教师不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在教学中远远达不到信息化的水平。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

场所和设施是信息化教学必备的条件和部分,场所主要指的是用于信息化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教室、网络实验室等,而设施主要是场所中的多媒体等硬件设施。除了场所和设施之外,还有其他所需要的辅设备和软件等。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田径教学主要的现代信息化建设放在了数字图书馆上面,对于多媒体设施和场所的建设投入较少,在田径资源和信息开发方面的软件和设施较少,造成了田径教学的资源和设施不完善,进而无法在田径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三)信息化系统适用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田径信息化教学的系统不完善,大多都停留在形式上。大多数的田径教师在教学中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系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功能,例如多媒体的播放、课件的放映等,其他更深入一点的功能大都不了解。田径教师的信息化系统功能使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在许多田径教师的意识当中信息化系统只是起到一个辅的作用。这就造成了田径教师大都误解了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在田径教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引起了田径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不利于田径教学的信息化。

二、信息化背景下田径教学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田径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田径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转变田径教师观念,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在当前信息化的背景下,田径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田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首先认识到田径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新时期的田径教学目标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各种田径技巧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体魄,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运用田径的理论知识和常识提高对田径的全面认识。信息化背景下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养。田径教师也要从传统的教学思想中转变过来,让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1]。信息化背景下,田径教师要担任教学中的引导者,协调和组织学生,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二)增加信息技术的投入,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

校园内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实现田径教学的信息化显得十分的重要。针对目前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现状,首先要提高学校信息化教学的配套设施。更新学校内陈旧的网络设施和落后的信息资源平台,为田径教学配备完备的田径信息资源平台。其次应当加大对信息化教学场地的投入。为了实现田径教学的信息化,不应当把田径教学的场所仅仅局限在运动场上,应当增加多功能的信息化教学场所,在田径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田径知识的求知欲,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获取有利于教学的各种田径资源和信息,从而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和水平[2]。

(三)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信息化系统功能

学校加大对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让教师在教学中播放课件等基础的教学展示层面上的,而是广泛的应用和开发信息教学功能,在田径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开发有利于田径教学的资源。在学校内建设以信息化系统为依托,建立起整个学校的田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3]。

三、总结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田径教学的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新时期田径教学的改革的重要表现。通过信息化的田径教学,提高学生参与田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利用便利化的田径信息资源实现与学生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丰富田径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提高田径教学的实效性。信息化背景下的田径教学改革要更新田径教师的理念,以信息化理念指导田径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做出重要的贡献。

作者:许向前 马德 单位:张家口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清富,陈佳.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运动,2013,(07):94-95.

现场教学信息篇6

关 键 词:信息公开;高等教育;现代大学制度

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公开是指政府行政机关和立法、司法等行使公共权力的部门或组织,乃至一般企事业及私法团体在国家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向本国公民公布有关信息,以回应公民知情权,它反映的是一种法律和行政关系。教育信息公开是指除法律规定应保密的信息外,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及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向社会公开所掌握的教育信息。高等教育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包括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高等院校三方。以高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信息公开则为高校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高校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信息公开机制将有效推动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进行治理模式变革,从而尽快转变角色,更好地实现其学术与社会价值。本文将对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高校信息公开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阐述,论证高校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及其价值。

一、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

严格意义上的大学出现于12世纪末的西欧,从中世纪大学模式到洪堡大学模式、牛津剑桥模式,再到当代美国大学模式,高等教育的角色功能随着社会变迁不断演变。在知识与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征。

1. 高等教育引入市场机制

20世纪90年代,欧美各国及东亚各地政府逐渐放松了高等教育管制,并开始引入市场机制。经费多元化、成本分担、绩效等概念成为高等教育新理念。从各国改革来看,高等教育市场化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对高等教育解除管制、消除垄断及实行非国有化;二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把高等教育变成商品或以消费者为组织的生产与销售中心,满足消费者需要[1]。

市场化是中国20多年来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趋势。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增加计划外招生名额,加大毕业分配制度上的双向选择力度。我国由此开始了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我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特征表现为“强调选择、多元、竞争、需求主导型经费筹措(demand-driven funding)以及自决(self-determination)”[2]。具体来说,20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连续扩招催生了产业化教育集团、二级学院和公立大学转制等新的办学模式,多元教育服务促成了消费者的多元选择;各高校为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展开市场竞争;“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方针打破了高校内部招聘与分配的计划性格局;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制度下,学费成为重要的经费来源;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大了自筹经费力度;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招生等方面的自主权增大;等等。总之,市场规律介入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逻辑起点不是行政机构指定的计划,而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供给”[3]。

2. 高等教育走向社会的中心

传统大学高居“象牙塔”,是一个“按自身规律发展的独立有机体,它摆脱了外界束缚,放弃了暂时利益,成为保护人们进行知识探索的自律场所”[4]。19世纪工业革命使知识的价值被赋予了新意,以知识立命的大学再也无法回避社会的期望,其社会使命日益强化。而高等教育市场的形成,为高等教育同各种社会组织及个人全面接触提供了动力和平台。在市场体制下,大学不仅要为国家提供科技支持,还与企业、个人及社区组织之间形成了以教育服务为纽带的交易网络,“大学不仅介入社会生活,其边界已经伸展到能够拥抱整个社会”[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与信息的创造、加工和应用正在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源泉。以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与服务社会为使命的当代高等教育,成为推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原动力。高等教育通过普及公民教育、提供各类技术咨询、兴办高新技术产业、校企合作及社区服务等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广泛发挥作用,使大学由传统的象牙塔逐渐转变为“社区服务站”。由于高等教育在知识创造与整合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学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轴心力量。人类跨入知识、信息时代,并以终身学习方式对此作出了能动反应。正如OECD所宣称,终身学习理念在于保证每个人拥有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充分参与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活动[6]。在此过程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将在成人教育、闲暇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扮演主角,其核心位置进一步增强。

3. 高等教育国际市场形成

高等教育市场的形成决定了一国高等教育必将在“效益”原则下突破本国界限,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新资源。阿特巴赫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有诸多表现。①课程国际化。许多国家仿照美国的MBA模式在本国高校实施,并遵循美国的学位结构和课程科目。②全球学生学者市场。中世纪以来,世界上从未出现一个如此巨大的游学国外的学生群体,他们最多时达到了150万人以上。大量学者为了从事研究或教学,也暂时旅居国外。③高等教育跨国化。从不同国家院校间联合办学到一国大学在国外设置分校不等,各跨境高等教育投资项目包括应用互联网及其他远程教育方式传输课程。④国际协议和框架。如美国的“Fulbright学者交流计划”等[7]。

近年来,国外高等教育理念不断传入我国,人员交流日趋频繁,教学与科研合作也逐步深入,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实践。然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意味着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国际性流动,而且意味着信息资料的国际共享和国际意识的培养,以及包括学位制度在内的各种兼容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等”[8]。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在许多领域还需加快国际化步伐,如继续扩大国外留学生教育,完善相关制度;扩大对世界信息网络的利用,吸收国外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成果,加强与国外的科研合作;扩大高等学校的外事权限,增强高校国际交往的主动性;改革高校课程,在高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等。

二、 信息公开: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使高校的角色与功能发生变化。在新条件下,高校已成为教育商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者,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服务站”,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上的重要实体,这要求高校在坚持自身内在逻辑的同时,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贸易规则,并关注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信息公开将有效推动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现角色有效调适,以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发展。

1. 信息公开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诺斯将市场上的消费者定义为“委托—”关系中的委托者,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精髓消费者主权。但由于生产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日益复杂化,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处于“恒弱”状态,因此产生了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9]。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知情权是一种重要的消费者主权,指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知情权强调给予作为“弱者”的消费者以保护,体现了自由平等的现代法精神。但“恒弱”的市场地位使消费者很难就某项产品或服务的真实使用价值作出准确判断,即市场信息的主动权被生产者和销售者掌握,滞后的、非真实的信息易损害消费者利益乃至社会利益。从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状况来看,国际上普遍通过立法及制度建设来保障商品信息流通。如英国《消费者信用法》规定消费者信用广告的实质性内容必须明白无误,不能使人误解;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产地、主要成分、售后服务等信息[10]。

高等教育引进市场机制,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高校必须在遵循学术逻辑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运行的市场逻辑。如果说高校与社会之间存在(教育)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消费者”关系,那么显然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政府、个人及企业消费者权益的损害。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理论,高校应公开其产品与服务信息,并在法规与制度保障下使信息公开行为规范化。换个角度而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各高校之间为争夺教育教学资源、生源等而展开激烈竞争,信息公开也起到了广告效应。

2. 信息公开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传统经济学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除股东以外其他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人或团体,它否定了过多强调股东利益的倾向。针对“教授治校”及将大学看做“董事们的私人领地”的传统观点,将“利益相关者”概念引入高等教育,正适应了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趋势。

罗索夫斯基曾提出“拥有者”概念,认为教师、学生、行政管理者是大学最重要的拥有者群体,董事、校友和捐赠者是重要的拥有者群体,政府或议会是部分的拥有者群体,市民、社区、媒体等属于次要的拥有者群体。在此,“拥有者”并非纯粹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指与大学有利害关系的利益相关者[11]。胡赤弟借鉴罗索夫斯基的分析,提出由三类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大学模型:教师、学生、出资者、政府等是大学的权威利益相关者;校友、捐赠者和立法机构是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市民、媒体、企业界和银行是第三层利益相关者。胡赤弟认为,大学是利益相关者的组织,必须对全部利益相关者负责。随着高等教育日益成为社会中心,大学社会责任观所对应的是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的大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有利于对大学进行有效管理,因为不同的层级角色与大学形成不同的功用关系。大学与各利益相关者建立起普遍的合作关系,走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既是保障自身利益与尊重社会要求的必然选择,又是日益扩大规模的大学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科学管理的内在要求[12]。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大学将是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变革的基本走向。

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表明,大学走向社会中心,同时与各层级利益相关者建立了广泛的利益与责权同盟。那么,从利益的、治理的角度来说,政府、社会、学生等必须参与大学管理。由于处在大学直接管理系统之外,他们需要以大学提供的“信息”为采取管理手段的依据。也就是说,大学实行信息公开,是这一新管理模式发生效用的必然之举,也是一种义务。

3. 信息公开与国际贸易规则

在国际市场上,经济贸易的发展、消费者权益的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及时获取准确信息,信息公开成为国际贸易的基本要求。《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29个独立法律文件中都有对信息公开的要求,信息公开是多边贸易的基本要求。

在世贸规则的原则性规定中,如“非歧视贸易”原则,就包含着最惠国成员在信息提供方面的平等;为了促进公平竞争,使各国都能获悉技术规章、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所有成员国政府都要建立国家信息咨询点;《进口许可程序协议》要求成员国向贸易商充分的信息,为此各成员国须确立设置或变更许可程序的通告规则,提供有关许可证申请审查的指导信息;等等。在具体产业贸易领域,世贸规则也有信息自由化要求,如《服务贸易总协议》第29条明确要求政府规制透明和程序公正,不仅所有规制性措施必须合理、客观、公正,而且各国政府还必须对实行规制所作的有关服务贸易的行政决定进行及时审查,信息公开的要求涉及金融服务、电讯服务等诸多领域[13]。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的形成,产业性的高等教育服务突破一国界限,教育服务必须遵循国际贸易规则,事实上,WTO《服务贸易总协议》也正寻求建立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知识产品“开放市场”,教育服务已成为《服务贸易总协议》规定的12个服务部门之一[14]。那么,在国际贸易规则框架之下,承担主要教育服务流通职责的高校实行信息公开则是必然之举。

三、 信息公开:现代大学制度应有之义

传统的大学制度已不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只有科学的现代大学制度,才会使信息公开成为高校的规范化行为,适应高校自身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1. 现代大学制度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贴切性

“现代大学制度并非一个既成的存在,而是一个正在建构中的事实”,从中世纪大学到洪堡大学模式、牛津剑桥模式,再到当代美国大学模式,这一演变是在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互动中实现的。那么,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必须体现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要求,其主要结构特征为:“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与民族文化相融的民族性和向先进国家学习的国际性”。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心是完善大学与社会的联系环节,建立有效的社会参与大学管理机制[15]。在大学制度的“四元”结构框架下,适应性是大学在高等教育引入市场机制、走向社会中心并作为一种服务产业输往国际市场的形势下进行自我角色调适的必然性条件,这种调适决定了大学不保守,能够在新环境下适应并进而改造外界;开放性保障了大学远离传统的象牙塔角色,走向社会中心,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其国际性则不仅使大学能够在制度改革中谋求国际借鉴,而且有利于大学融入国际高等教育资源的扩展与竞争中。可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下大学有效调适角色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2. 信息公开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学的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和谐。大学学术价值的实现最终要促进社会进步。因此,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在于建立社会联结机制,使大学能清醒地意识到社会发展的需求。从此角度讲,引入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就成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精髓。

一般来说,社会参与大学管理的基本途径有三:通过董事会制度增加社会管理,社会中介对大学学生质量的评估,政府大学运行信息接受社会监督[15]。信息公开制度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规定。信息公开首先表现了大学的开放性,大学向社会公开其年度运行状况,如招生波动、经费使用、课程教学改革等。大学信息公开的实行,将改变社会对大学运行状况不知情和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这是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基本前提。因为,政府对大学运行绩效的评估、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大学产出的应用,以及各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的管理、监督,都必须有一定的参照。显然,这个参照就是有关大学资源、运行及产出的信息。如此,从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大学角色的调适,以及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性来看,实行信息公开显然是当今大学实现自身与社会价值的必然选择。

3. 大学信息公开的保障机制

(1) 法治的视角。高等学校信息公开的法治化,即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使信息公开成为高校的法定行为。①单独制定专门的高校信息公开法,或在高等教育法案中增加有关信息公开的条款,包括高校实行信息公开的法律依据、目的,信息公开的权利和义务,信息获取程序,信息公开原则、范围和途径等,做到有法可依。②高校信息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学校决策过程中的部分内部讨论或审议、重大科研项目进展及特殊性院校(如军事院校等)涉及国家利益、安全的信息等为公开例外。③建立信息公开法治“救济”制度,即当信息主体获得信息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通过法律手段尤其是以诉讼方式为依托,维护自己的信息权利。

(2) 评估的视角。信息、效果、价值是定义高等教育评估的三要素。高等教育评估正是一个立足于信息而又为高等教育决策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体现出现代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观取向,即提供评估信息并使之成为政府、纳税人参与高等教育管理的依据。而高校信息公开也正是为了向外部提供信息参照,从而转变为学校、政府、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的新模式。因此,高等教育评估与高等教育信息公开都包含着一个信息搜集、信息传导和大学管理的过程,在价值趋向上具有根本上的一致性。那么,如何借助高等教育评估尤其是其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公布机制,使评估成为实施信息公开的载体之一,这是大学信息公开有必要充分考虑的视角。

(3) 责任与激励机制的视角。建立信息公开的责任与激励机制,促使高校信息公开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体系,首先需建立专门的信息公开职能部门和确立责任人;同时,在高校信息公开法的指导下制定专门的学校信息公开条例;建立信息公开考核、评估及监督组织,对学校信息公开部门进行检查督导、初步受理信息申请和申诉等。为了加强信息公开的主动性,信息公开要为高校带来直接可见的利益回应,例如将经费投入与高校公开的有关信息相衔接,以信息所反映的高校运营效益作为拨款的重要依据,激发高校加快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实行信息公开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戴晓霞. 高等教育市场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33.

[2]卢乃桂,操太圣. 中国改革情境中的全球化: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现象透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1(1):50.

[3]闵维方. 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5.

[4]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17.

[5]克拉克·克尔. 大学的功用[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199.

[6]郝克明. 跨进学习社会[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7.

[7]阿特巴赫 F G. 全球化与大学:不平等的神话与现实[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4(1):92-104.

[8]王英杰,高益民.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2):16.

[9]田学斌. 消费者权益保护:理论解释及政策含义[J]. 消费经济, 2001(3):46.

[10]王雅琴,高萍. 消费者知情权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3,25(4):104.

[11]亨利·罗索夫斯基. 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5.

[12]胡赤弟. 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 教育研究, 2005(3):38-39.

[13]杜钢建. 入世后应建立信息公开制度[EB/OL]. [2007-06-02]. http:∥lesun.org/thesis/html/2004-08/10254.htm.

现场教学信息篇7

关键词:教学场地管理 信息化 教学设备管理 教学服务

一、教学场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中,对电子教室的信息化管理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主要的工作全部采用原始的方式进行。例如:在每学期开始时,安排好电子教室课程表以后,把信息下发给教务处与各教学科室,以后再换课、机房临时使用等工作需要询问场地管理人员进行核实;平时机房中安装的软件、软件版本信息、需要安装的软件信息都需要通过询问和填写基本的申请单,到几个部门盖章;设备出现故障需要通过上课的教师来进行反馈,学生更换设备(鼠标与键盘)的现象非常的普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设备人为损坏的比例上升,设备的故障得不到及时维修,且设备维修没有详细的登记,对教师与学生的上课造成不良影响。

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所有场地的门还需要管理员在上课前开好,结束以后关闭。增加了管理员的工作负担,降低了工作效率。

作为学校教学的主体,电子教室、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场地的管理还处于原始管理状态,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的问题日显突出,特别是场地数量的增加,大大地增加了管理员的工作负担,影响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教学场地信息化管理的实施

随着校园网络的使用,学校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电子教室管理系统的建设目的是提高场地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以达到从分散向集中应用转化,从传统服务向信息化服务转化,从部门级应用向校级应用转化。

教学场地管理特别是机房管理的信息建设,要求场地管理职能化、服务无纸化、场地安排要具有及时性且设备保修要多样化,这也使得在场地管理中可以减少人工投入,提高使用效率和提高服务的质量及速度。

系统管理的对象是各种教学场地及使用场地的教师和学生,过程不是很复杂但是信息量比较大,因此适合采用数据库管理方式。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场地不断增加,需要管理的信息量也快速增长,这就需要有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希望通过管理系统,能够减少繁重的简单劳动,做到信息的规范管理和快速查询,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从经济上讲,目前计算机、指纹识别仪等设备的价格已经十分低廉,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而系统的开发为学校教学场地管理提供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该系统的运行可以代替人工进行许多繁杂的劳动;

第二,该系统的运行可以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处理,提高服务质量;

第三,该系统的运行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

第四,该系统可以使信息更加公开。

这样一个中小型的信息管理系统,也需要对所有场地的门禁进行调整,但是可以通过分步实施来降低一次投入的资金。因此,该系统在运行上是可行的。设备管理组计划开发一套电子教室管理信息系统,以适应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从系统的功能来讲,设备管理部门是管理各项教学设备和场地的部门,应该属于教务处的一部分。在管理方面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随着教学场地、学生上课人数的不断增加,需求变得多样化,管理起来越来越麻烦,需要很多人手去处理各种突发的问题,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在的管理需求。因此,需要一个功能更完善、操作更方便、数据更大更透明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便更好的服务学生和教师。

每个学期开始前,由教务处的教务组安排所有的理论课程课程表,其中最繁琐的一项工作就是在上课前开门和上课结束以后的关门工作。如果设备故障,使用人要能够第一时间发出维修申请,维修以后要填写设备维修单。所有教师都能够查询到机房的使用情况、机房软件的安装情况。最后还要保留与以后OA系统的接口。

要满足以上的要求,该系统还要具备以下功能模块。电子教室门禁模块;设备维修登记和处理模块;服务申请:调课、场地临时使用登记、网络使用登记、软件安装等申请;查询功能:机房安排查询、软件查询、设备信息查询、维修信息查询;统计功能:设备状态分析、维修信息统计。

现场教学信息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网络及现场宣传的方式邀请汕头大学2014级入学新生。从自愿报名者中,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出211人,将其分为信息技术组(108人)与教材组(103人)。信息技术组中男36人,女72人;年龄17~22岁,平均(19.2±1.1)岁;入学成绩600~630分,平均(608.8±1.3)分;专业构成:医学47人(43.6%),新闻学21人(19.4%),环境学19人(17.6%),教育学21人(19.4%)。教材组中男32人,女71人;年龄17~22岁,平均(18.9±1.0)岁;入学成绩600~631分,平均(608.9±1.2)分;专业构成:医学45人(43.7%),新闻学20人(19.4%),环境学18人(17.5%),教育学20人(19.4%)。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学生之前均未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急救培训课程,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前期准备查阅《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5]及国内外专业急救医学书籍,拍摄现场徒手心肺复苏(CPR)术一系列视频,分段录制,每个视频控制在2min以内[6],视频成品经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培训中心的导师专业认证后,利用微博、微信、QQ、电子邮件等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编辑相关培训教材。1.2.2培训内容:现场徒手CPR术。1.2.3培训模式1.2.3.1信息技术组: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联合现场培训模式,先通过微博、微信或电子邮件发送视频供自学,之后接受现场培训。1.2.3.2教材组:采用教材联合现场培训模式,使用教材自学,之后接受现场培训。1.2.3.3现场培训环节采用小班化授课,每班控制在30人内。每场2h,包括:理论讲授30min,模型实践训练90min。每个学生要求在模型完成2个循环的CPR,胸外按压(频率、深度、手放置点)做到规范达标。1.2.4评估方法现场培训前、后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专业),CPR操作要点、学生对培训模式的认可度,当场作答并回收。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现场培训前后两组学生理论答对情况比较

现场培训前,信息技术组“按压速率”、“通气方式”、“按压-通气比例”的正确率高于教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场培训后,两组“按压速率”、“通气方式”、“按压-通气比例”的正确率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学生对培训模式的认可度比较

信息技术组学生对“自学+现场培训”的认可度高于“自学”、“现场培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材组学生对“自学+现场培训”的认可度高于“自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信息技术组对“自学+现场培训”的认可度高于教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