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物医药行业市场8篇

时间:2024-02-27 16:08:47

生物医药行业市场

生物医药行业市场篇1

作为企业,创新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不二法门,实施并购重组是加快企业发展的捷径,打造品牌是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作为投资者,中药和生物医药行业是投资的亮点领域,是重点投资机会。

作为政府,应该加大专利保护力度,实施行政保护与新药保护并举的政策;引导产业规划,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扶持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国际性品牌;继续推动药价改革。

未来5年,中国医药产业整体上保持高速发展态势。赛迪顾问预测,产业规模将由2004年的347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7100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5%,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5大医药市场。

中国医药产业在保持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市场规模、产业结构、竞争格局、资本流向等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产业发展将进入规范化时代,产业转移将由制造转向研发,产业结构将发生调整

――新政策将进一步规范医药产业和市场

近几年国家陆续推出的药价改革、药品分类管理、医保扩容、医疗体制改革、放开商业批发领域、招标购药、农村药品市场启动等等政策措施,推动了产业规范化,政策法规的变化促使市场竞争从无序走向有序。未来5年,国家在药品价格监管、体制改革、实行医药分业经营、在医疗机构引入竞争机制、在医疗保险领域通过扩大覆盖范围和建立医疗费用约束机制等政策的推出和实施,将进一步规范医药产业和市场。

――全球医药产业转移由低端向高端转移

继全球IT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后,跨国制药企业也纷纷将投资转移中国。据统计,目前世界前20名的跨国制药公司都已在中国投资建立合资和独资企业,中国最大的500家外资企业中,医药企业有14家。但近年来,跨国医药企业将高端的研发也逐渐向中国转移,GSK、罗氏、诺和诺德等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主要原因是中国“物美价廉”的科研人才、临床科研基础和丰富的疾病资源。全球医药企业产业转移由制造转向研发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产业结构将继续调整

近几年,中国医药产业结构在准入控制与质量提升中得以优化。7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被取消生产资格,近三成药品批发企业遭淘汰,七成保健品将退出药品市场。与此同时,一、二类新药审批数量在逐年增加,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企业已逾千家。

未来5年,随着医药产业的逐步改革,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得到改观和优化。企业集中度将继续提高,股份制经济比重将加大,天然药物和生物药物的份额将扩大;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现象将得到抑制;零售市场份额将提高,医院药房作为销售渠道地位逐渐将下降。

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

未来5年,中国医药产业的市场总格局也将出现一些结构性变化。

――生物工程技术将会获得突破性发展

在基因序列、功能基因、基因芯片、基因治疗的研究上将会获得突破性发展,其成果的产业化将为人类最终战胜疾病,消灭长期困扰的遗传病,根治癌症、艾滋病等“世纪之症”创造条件,同时也将为医药产业带来无限的市场空间。

――天然药物产品份额增大

目前在自然资源药物研究中越来越多地采用高新技术和生物技术,这些技术将在未来10年促进天然药物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如海洋生物和矿物中被人们先后发现许多具有抗病菌、抗病毒、止血、抗凝血、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作用的物质,当生物工程与海洋生物学结合时,许多治疗各种疑难疾病的药物将会诞生。

――药品定价市场化,价格呈现下降趋势

未来5年,国家可能会对现行定价政策做出重大修改,除“毒、麻、精、放”等国务院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必须由国家统一定价外,其余药品定价一律放开。进口药、合资药、新药、普药通过市场竞争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药品定价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同时,医药市场价格将呈现整体下降趋势,药价下降空间主要来自医院药价的下调,在政府继续医药分业改革后,势必推动药价下降。

――非处方药(OTC)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未来5年,中国OTC市场规模将以11.18%速度增长,到2009年达到581亿元。主要原因:一是人们自我药疗和自我保健意识日益增强,自购自用药品的现象日益增多。二是外资企业的高度重视,如德国默克中国市场的OTC项目已经启动近两年;罗氏将中国纳入OTC全球10大核心国家之一,计划今后5年在中国OTC销售年增长为50%;2004年2月,香港最大的OTC生产商乐信药业与美国雅来制药联手开拓国内OTC市场。三是医药分业的改革,把医院门诊药房分离出来,变成社会零售药店,将促使OTC市场迅速扩张。

――农村市场份额将增长

据统计,近几年医药商品对农村销售规模逐年扩大,年增长率在10%以上。未来5年,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改善、消费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国家“两网”建设试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进,农村医药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新的竞争格局将形成,竞争区域转向农村市场,集中度加速提高

――天然和生物药品份额上升

目前化学药品依然占据医药市场的半壁江山,尽管如此,作为后起之秀的天然药品和生物药品近几年来不断挤占化学药品的市场份额。2005年,天然药品中的中药市场规模不断增长,达到1045亿元,生物医药市场规模也呈现增长态势,达到280亿元。未来5年,中药和生物医药市场将保持15.73%和17.8%的增长速度,2009年市场规模分别达到1876亿元和540亿元,两者份额将占医药市场份额的34%。

――竞争区域转战农村市场

农村“两网”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启动让使农村市场成为新热点。据了解,目前农村市场不断发生假药案,农村正成为假药劣药的“重灾区”。由于农村市场的药品零售尚处于“荒芜”状态,留给医药制造企业发挥的空间极大。国内医药企业华南药业、广州诺贝华乐制药厂以及白云山中药厂等企业已经开始重点拓展农村市场。今后几年,农村市场将成为医药企业竞争的主战场之一。

――集中度加速提高

医药产业两极分化日趋明显,生产集中度和经济效益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国内60位医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重逐年提高,1995年为19.7%,2004年为36%。在细分行业中,2004年前100名化学原料药企业生产集中度为61%。在所有制经济中,前100名股份制企业生产集中度为56%。未来5年,产业集中度提高的趋势由于竞争的加剧将会加速。

资本流向医药行业逐渐增加,战略性并购将成为主流方式

――创业资本流向医药行业将会逐渐增加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和网络通讯行业仍是近两年风险投资的热点,但投资额度看,中国医药产业获得的风险投资远远落后于IT产业。医药行业虽然投资呼声很高,但实际获得的投资较少。未来5年,随着医药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研发型企业的增多,创业投资家对该领域的投资将会增加。无论风险投资的行业偏好角度,还是从新增投资项目和新增投资金额的行业分布判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ITC行业仍是投资的最热门行业。其中电子信息行业在今年风险投资热点行业中排名第一。

――医药行业战略性并购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中国医药企业的并购理念更加成熟,将注重并购的协同效应,并强调加强在某一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从具体领域及环节看来,从以前低成本扩张,转到了注重营销网络、文化等资源的整合效应。这种并购以战略资源互补整合、一体化及强强联合为特征,这种方式已成为今后中国医药行业特别是医药行业上市公司重组的主流方式。

――并购重组将推动产业竞争格局的重新定位

预计今后几年中,随着医药产业的改革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一大批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大公司将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实现资源整合,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

购并、重组也将加快了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促进医药流通体制的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进程,加速医药流通领域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民营企业在医药流通体制改革中将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流通领域一支重要的生命军。可以预言,未来5年,国内医药企业并购、重组将进入高峰期,国内医药强者愈强,两极分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重组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头戏。

医药企业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向

通过“引进来”,全球著名跨国制药公司都通过合资或合资在中国投资设厂,全球产业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外资当前投资方向正在由产业投资转向研发投资,充分利用国内优秀人才和高水准的临床医院进行原创药物筛选和新药临床试验。

中国医药企业经过积累和发展,不论在产品技术和研发、品牌上,还是在企业实力上,都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实力,特别是在中药、生物制药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中国医药企业已经具有了参入国际竞争的条件。未来5年,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医药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战略,“走出去”将成为医药企业发展的新战略。

生物医药行业市场篇2

关键词: 医药物流;市场竞争;风险;信息技术

0引言

市场是企业的生命所在,特别是在日趋同质化竞争的市场情形下,发挥企业的市场优势,准确定位目标市场,科学细分市场,实现医药物流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是医药物流企业的切入点,也是医药制造商的关注所在。

1国际国内市场现状是医药物流业建设的基础条件

世界药品市场正在以强劲的势头不断增长。据美国权威部门核算,世界药品市场到2004年已达到5060亿美元,到2010年达到7600亿美元。近年来,药品市场走势良好,呈稳定增长态势。专家认为:一方面,世界医药行业尤其是美国医药行业,已完成兼并整合,市场规模扩大;另一方面,随着未来的药品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人口的增长及保健意识的强化,给药品市场带来广泛的发展空间。未来几年世界人口将以1.5%的年率增长,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8亿。于此同时,目前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的药品只占世界药品市场的20%左右,但随着这部分人群生活水平的提高,药品消费将逐步增长。到2004年已占到总量的30%以上。其三:世界发达国家医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整合内外部资源,并建立了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扩大全球市场占有份额。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6.6%左右。我国医药制药业总体规模在国民经济36个行业中排在18位——20位,属于中等水平。200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3300亿元,同期增长19.1%,占我国GDP的3.2%左右,医药行业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原料药和药品制剂生产企业5146家,其中包括1700多家“三资”企业(世界跨国医药公司前20名都已在我国合资办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1100家左右。按产值计算,股份制经济在全行业的比重已从“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资”经济从15%上升到18.8%,而国有经济比重则从55%下降到36.1%。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从我国医药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品牌发展情况看,由于企业过度发展,数量众多,基本药物严重过剩,产品总量供过于求,而且著名药品品牌多数为境外品牌和三资企业产品,其市场占有率高于国产品牌。据统计,2002年,在我国药品零售终端市场中,医院销售与药店销售所占比例分别为80%和20%,医院销售仍占主导地位。

2国内外药品市场变化趋势是建设医药物流中心的起点

伴随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医药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未来医药药品市场需求将出现以下几个方面新的发展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将促进了药品的需求。我国已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预计未来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左右的幅度增长,2005年我国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总数已达到1.6亿,占总人口数的11.52%;2025年将增加到2.8亿,占总人口的17%;到2050年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27%,并达到顶峰。目前老龄人口消费的药品占药品消费的50%以上,按现行老年人的人均用药水平385元/年计算,2005年,其用药总额达到616亿元,比2000年的500.5亿元净增115.5亿元。目前,我国的药品消费水平还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药品消费市场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十五”期间,农村药品消费需求达到15%的增长幅度,由人均12.5元增加到2005年的25.30元左右。2005年人均药品消费水平比“九五”期末增长1倍,消费总额增加约110亿元。根据上述资料2005年,全国药品需求达到2180亿元。比2000年净增940亿元,药品需求年平均递增幅度有可能达到12%。农村市场将成为医药行业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几十年来,医药市场份额绝大部分在城市,农村只占了一小部分。目前我国有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而占药品消费的比重约为12—14%,农村与城市人口人均享用药品医疗器械金额之比为1:9,其医疗水平与用药水平相差悬殊,还有部分地区缺医少药,农村这个庞大的医药消费群体及巨大的潜在市场亟待开发,这既是我国能否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实际需要,也是各级医药工商企业通过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来扩大国内需求,保证医药经济稳定增长的需要。

非处方药品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药品消费结构和价格渐趋合理,非处方药品、防治新传染病和常见流行病的药物及消毒药品将大量增加,保健品消费持续增长,将有效地拉动药品需求的增长。随着新的医改方案出台,药品消耗过快增长的势头将得到控制,有效利用药品资源将成为百姓的自觉行动。疗效好、价格低廉将是患者用药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其销售量将会增加。新疾病谱的出现带来药品需求结构的变化,这主要是新的致病菌、病毒不断出现,危害人类的生命。21世纪医学模式将从治疗向预防型转变,抑制新的传染病和常见流行病将成为医疗的重点。因此,用于治疗、预防新的传染病和常见流行的药物及消费用药的需求会大量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将会全面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保健品年销售额已接近500亿元,并以15%——30%的幅度增长,高于医药各大类的增幅,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保健品13%的增长幅度。

药品分类管理带来药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全球非处方药发展很快。美国现有处方药仅5500多家,而非处方药房多达75万家。美国是目前人均消费非处方药品金额最高的国家(人均消费非处方药为70美元);丹麦居第二(人均69美元);德国居第三(人均65美元)。虽然目前我国人均非处方药消费低于全球人均水平(9.1美元),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增长却十分可观,据初步统计从1990年到2001年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从19.1亿到240亿人民币,占药品销售总额的20%,是年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自我医疗意识的不断增长和广大农村市场的开拓,以及药品管理制度的实施,我国非处方药市场将呈现更强劲的发展势头。所以,我国非处方药市场潜力很大,前景光明。天然药物开发迅速崛起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消费增长点。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就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为12807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中药类销售额占药品总销售额的比例虽然呈稳步上升之势,但仅占33%左右,化学药品仍处于绝对领先地位。随着近年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使得天然药物获得更为快速的增长。天然药物作为来自植物的“绿色药品”已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随着全球崇尚自然热潮的兴起,天然药物必将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药物之一。

医药市场全方位竞争格局正在形成。我国医药业长期被企业多、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等顽疾所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竞争加剧,一些企业被兼并、重组,一些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中国医药市场“版图”也将重新划分。这种优胜劣汰的结果使医药企业数量逐年减少。2001年、2002年已连续两年淘汰10%左右的小型制药厂。据统计“十五”以后,中国医药企业减少25—35%。国家对医药行业结构目标调整为:在现有大型企业集团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育10个左右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其占全国销售总额的30%以上,其主要产品具有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的能力;培育5——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占销售总额的70%以上;建立一批区域性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100个左右。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行业结构的调整,今后几年,一大批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大公司、大集团将逐步出现。它们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实现超常的资源汇聚、资产增值和资本扩张,形成强大的实力,可望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立足。西部将成为医药原料的生产基地,由于东部医药企业面临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压力,不得不把部分医药原料生产迁往西部省份。此外,西部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市场等,都将积极地吸引东部医药企业去开发利用,这就更需要物流公司进行资源流动。

调查统计,2003年连云港市医药保健品支出,人均用药平均每年以12%速度增长,年药品需求量在35亿左右,每年约增长2亿元。 近年来。连云港市药品零售市场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网点数量增加较快,药品零售网点也有所发展,但大都各自为战,分割了市场。连云港是港口城市,交通发达,货物流通较快,市场潜力很大。另外,连云港市与欧亚各国家有铁路联系,在中国具有的道地中药材中,欧亚各国也有大量的蕴藏,是今后能够开发的潜在优势。可以预见,在整个医药行业的良好发展形势下,连云港的医药连锁网络项目有很好的基础,如果运作得当必定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市场预测是项目建设的前提条件

项目实施后,随着传统批发业务向总、总经销、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逐步转型,采购能力和配送能力得到明显提高,销售额较过去将有较大幅度上升,销售利润率可增加2个百分点。利用总部物流中心、区域配送中心和26个中心药店,既为自己的连锁药店服务,又开展低价现款销售业务,预计两年左右时间可运用低价现款模式使销售额增加1.5亿元,销售毛利控制在15%左右,可实现利润率10%。加快零售网点建设,项目期内力争完成300个零售药店的建设,覆盖面达到连云港市、江苏省70%以上地市,利用医药物流中心的销售网络,完成医院门诊药店的流通改造任务,采取联营、收购、招标中标、承包等多种形式将医院门诊药房纳入本项目技改之中,力争在项目完成之时,将原有医院销售网络门诊药房改造50个左右,销售收入可增加1.5亿元。为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医药物流中心子公司不设销售机构,其医药产品全部由本项目销售,根据其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独有性特点及子公司生产情况,预计销售额可增至2亿元以上,毛利率和利润率也将大幅提高。开展医药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配送连云港卫生系统组织的招标品种,配送适合于药店销售的功能性食品、化妆品等商品,可增至销售额0.5亿元。增加生物制品销售业务,利用现有的网络和冷藏设备积极开展生物制剂的销售业务,预计销售收入0.5亿元。销售收入在现有基础上可达9.5亿元,力争到10亿元以上。发挥现金流的再投资作用,可使本项目的销售利润有大幅度上升。地道中药材的种植、加工、精深加工等业务,预计新增销售收入0.5亿元。

综上所述,本项目实施后,在新的管理理念指导下,依靠产业链资源整合,总、总经销品牌商品的管理,现金流再投及资本运作物流配送、信息网络技术和零售连锁网络建设等技改项目支持,本项目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4建设医药物流中心的风险主要是市场和技术风险

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为公司信息技术的采用、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和必要的信息化装备的运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存在的风险为当前网络设备更新换代快,因此在设备选购时要有超前性,否则运行一段时间后软硬件跟不上网络的发展,再更新会造成很大的浪费,网络匹配不协调也会给工作造成影响;车辆购置要适合项目经营的需要。

随着全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领域的市场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未来也必受到周边同行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新的物流业务能否顺利发展,对企业生存至关重要。风险控制:搞好现代物流知识培训,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提高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开拓新业务,提高增值服务和第三方服务的水平和规模,满足不同层次和各种用户对物流信息的要求,提高运输和仓储服务质量,积极扩大货源,扩大规模,降低服务成本。

5医药物流中心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根据连云港医药市场目前的状况,公司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竞争。一是来自连云港医药商业企业的竞争。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就有江苏恒瑞、江苏豪森、正大天晴、连云港康缘等大型医药集团,医药商业批发、零售网点都已初具规模。但这些集团在商业经营中,基本为松散的,各自为阵的经营模式。二是来自连锁公司、超市和国内及流通企业的竞争,江苏省内医药零售连锁公司和规模较大的医药超市,占零售市场份额较大,药品价格较低,但大多数企业资本实力较强,配送能力差,有近一半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配送系统,这些企业即是竞争对手,也是整合对象。

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集中优势:原药材、医药生产、销售内部整合,管理自成体系,具有集中力量的组织优势,这对利用现有资源引进先进物流手段,统一配送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经营优势:公司将集中成药、西药、中药材生产、加工、批发、仓储配送、零售及道地中药材研发、种植和加工于一体,将是国家批准的全国首批甘草、麻黄草专营企业。国家级首批GSP认证验收;公司药品零售子公司将是获批的医药零售连锁经营企业。经过发展,将建立起一定规模的营销队伍和遍布国内各地的商业网络,形成比较稳定的客户群。

医药物流中心经营既有批发、调拨的医院,又有零售的连锁网络,是整合原始、低效物流转为现代物流配送的最好基础,通过项目推广促进,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家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中明确提出医药分开经营,医院门诊药房纳入医药流通行业管理,如果恒康医药公司利用统一策划、连锁经营、现代配送、集中购进等方式,千方百计降低经营成本,做好企业品牌,整合此次变革动荡中的医院门诊药房是完全有可能的,并且也具备网络等基础条件。

可见,我们建设医药物流中心的市场环境是可行的。也有利于发展经济、意义重大,符合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符合目前总体发展需要,项目的建设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同时,信息网络系统将为现代医药物流提供全方面的信息支持,是经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网络系统及设备功能全面、先进、合理,信息处理量满足未来业务发展需求,现代物流仓储设备等硬件设施完全符合GSP要求,是物流现代化的支撑,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提高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惠珍等.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

[2]美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12.

[3]李扬,王国刚.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

生物医药行业市场篇3

关键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实例研究;资本融资环境;资本市场

自1993年6月29日我国第一家医药公司—哈医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2009年3月我国共有医药上市公司100家,医药板块作为朝阳产业广受投资者关注。医药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群体,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其中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有18家,占医药行业的18%,代表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总体状况。笔者将对这18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进行资本市场利用现状的实证分析,以期对利用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8[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国家发改委.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生物医药行业市场篇4

关键词:医药物流;竞争力;物流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形势下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以石家庄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1月20日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医疗需求得到很大程度的释放,这带动了药品需求的增长,为药品流通业提供了市场机遇。随着医药物流行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医药物流市场竞争格局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型医药集团主导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建设趋势将加剧,传统的以仓储为主要功能的医药物流中心将会转向具有商业交易功能的健康产品交易园区,中小医药物流企业组建联盟式医药集团将逐步形成并与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形成抗衡局面。但总体上说,我国医药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如何进一步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石家庄医药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相结合。药品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民生保障性商品,而医药物流行业则为药品的生产和流通保驾护航。“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新医改重大举措陆续推出以及全国性行业的大整合,石家庄医药物流行业发展将进入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和挑战。伴随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百姓的用药需求在持续释放,因此从市场需求看,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老龄化加大,医药需求将会快速增加,形成对医药物流的巨大需求,医药物流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地域优势看,石家庄有“药都”的美誉,也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药品中转分拨优势突出,为医药物流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宏观政策角度来看,“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医改方针,以及药品统一招标采购、破除以药养医、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药房托管等重大举措的不断出台和实施,给医药物流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是,在医药物流发展过程中,随着药企规模的不断扩张,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和药品快速分拣处理能力等因素将会是决定医药物流企业运作水平的关键,伴随我国人工成本的不断增长,物流管理成本的不断攀升,如何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医药物流企业长期生存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石家庄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力现状

1、行业主体多、小、弱。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石家庄医药物流企业总体上存在着数量偏少,企业规模较小,企业集约度低、利润率低、管理效能低等特点,药品销售网络不发达,对于医药物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极为不利的。

2、医药物流起步晚,难以与国外同业抗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逐渐放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的医药物流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流通效率低、利润空间小等问题。外资之所以进入到我国的医药物流行业,归结主要原因正是医药物流行业的良好发展前景,但是外资以及外企一旦进入必然会对我国的医药物流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短期内无法相抗衡。最终原因主要是当前医药物流企业整体市场竞争力不足所导致。

3、现代化程度较低。从当前的医药物流企业整体来看,医药物流运作的手段还停留在初始阶段,人工为主的堆积,储运,技术和设备落后,运营成本较高,管理效率低下,整体经济效益偏低,管理方式简单,管理环节薄弱,管理制度不甚健全。物流信息技术使用程度较低,大部分企业不能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

三、石家庄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快实施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依据石家庄医药物流业发展现状和区位交通优势,并结合人口、城乡医疗机构分布等特点,努力构建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的高效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健全医药物流节点网络。充分发挥石家庄区域物流节点作用,支持医药物流企业在石家庄周边区、县建设现代医药物流分拨配送中心,加快医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药物流园区建设。以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快华药、石药等医药物流平台项目建设,强力推进石家庄医药物流园项目的规划建设,促进专业化医药流通企业集聚,壮大第三方医药物流规模。积极吸引全国和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入驻,推动医疗机构和医药生产企业剥离物流配送服务,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现代医药物流服务延伸。广泛使用先进信息技术,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构建全国药品市场数据、电子监管等信息平台,实现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共享和反馈追溯机制。推广使用自动分拣、冷链物流等先进设备,完善特殊药品物流技术保障措施。

2、资源整合,降低医药物流运营成本。首先,医药物流企业要合理规划配送模式和路线,采用严格、科学的规划方法约束不合理费用的发生;其次,通过资源整理,提高各个要素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也可以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将竞争力不足、信息化水平低下的一些中小型医药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使得医药物流整体运作更加规模化、系统化和网络化;最后,也可以将自身资源进行一定的优化,从仓库选址到空间分配,运输工具的配载,物流技术装备的应用等等,通过资源优化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各个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3、加强医药物流专门人才的培养。现代化医药物流需要的是既具有交叉跨越医药业、物流业两个领域的经验,又具有药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并且精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高精专的医药物流人才队伍是提高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力和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从高校的人才培养角度分析,可以考虑在高等医药院校增设医药物流专业,培养药学知识全面且又精通物流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医药物流企业自身也可以有意识地对自身拥有的物流岗位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医药物流企业要想赢得市场竞争,加快对自有员工人力资源的开发无疑是当务之急。根据岗位的特点,合理划分医药物流人才的培训要点,将是医药流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晓丽.混合型医药物流企业物流系统优化设计[D].山东财经大学,2013.5.

生物医药行业市场篇5

[关键词]医药物流;发展现状;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2-0019-03

随着我国医药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成为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的“朝阳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中国医药物流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流通效率低、利润空间下降、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营销渠道上的上下游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关于中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医药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市场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国内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国的医药产业正在发生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随着GMP认证和GSP认证的强制推行,我国医药行业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外流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这对我国的医药物流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流通效率低、利润空间小等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药品从出厂到最终消费者手里,在国外成熟市场一般为2~3个环节,在我国却往往有6~7个环节。仅批发环节一般就有地区总经销、市级批发商和县级批发商,整个医药行业的毛利一直在下降,基本上可以说是处于无钱可赚的境地。尽管如此,我国的医药行业仍旧保持着快速的增长趋势。据统计,中国药品市场每年正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据预测,我国医药市场将在2020年达到1200亿美元,从而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2中国医药物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1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步伐将会不断加快

随着我国药品零售企业和批发企业配送需求的进一步加大,企业自身的物流配送能力已经难以满足医药物流的发展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力度,大型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将会越来越多,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医药物流体系和运营模式的优化以及医药物流中心的现代化程度。在新的医药物流运营模式下,医药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先汇集到物流中心,然后由物流中心统一向下游企业进行配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医药物流配送的效率,还可以有效降低零售企业的进货成本。

2.2现代化和开放程度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逐渐放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的医药物流行业,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医药物流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拥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外资以及外企的进入虽然会对我国的医药物流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其销售服务模式和物流管理经验对我国医药物流系统的建设仍旧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医药物流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我国医药物流逐步走上大型化、现代化、高效化的发展轨迹。

2.3电子商务在医药物流行业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电子商务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此,医药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医药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程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4第三方物流的作用将愈加明显

目前,第三方物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医药物流系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第三方物流已经成为医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相关统计,通过医药物流供应链及第三方物流运作,可以降低采购费用6%~12%,压缩库存总量10%~30%,降低运输成本5%~15%。因此,在未来中国的医药物流市场,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并将提供更加专业化、细致化、系统化的物流服务。

3中国医药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经营理念落后,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相对较少

目前,国内的很多医药物流公司虽然在软、硬件设施设备方面不断增加投入,基础设施方面也日趋完善,但是由于医药物流管理的理念过于保守,经营管理相对粗放,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物流运作的效率不是很高,缺乏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软实力”。所以,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本身拥有的优势,尚不能满足医药企业更加丰富、细致、专业的物流服务需求,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2物流成本过高,企业效益偏低

目前,我国的很多医药物流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总构成还缺乏足够而又深入的认识,往往只看到直接的运输和仓储成本,对库存成本和管理成本则是相对忽视,与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加上我国医药物流体系存在的交易环节多、交易渠道复杂、交易信息不对称、流通秩序混乱等问题,导致行业内的物流成本处于较高水平,造成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影响了企业市场竞争的整体实力。

3.3运营管理水平低

中国医药物流企业在物流运营过程中,经常出现销售和配送不能跟上进货量,造成库存积压的情况。而伴随着每个月都有过期药品销毁,造成了行业内部大量的资源浪费。配送分配环节不合理,待配送货物积压时间过长,配送车辆周转时间不合理,不能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钟等问题也大量存在。销售环节没有很好地与上下游合作伙伴达成有效联络,导致经常出现急需药品缺失的情况,相应地造成信誉下降、客户流失等多方面问题。同时,中国医药物流管理人才相对较少,不能对公司的医药物流提供有效的管理,人力资源利用率差,没有对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闲置人力多,这也是影响中国医药物流企业运营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

3.4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整体上看,医药物流领域比较先进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条码技术、RFID技术、GPS/GIS技术和EDI技术等,但是信息技术在中国医药物流企业的应用范围却非常有限,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货物跟踪系统、客户信息处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接口,限制了物流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共享程度,不利于企业物流作业效率的提高。

4中国医药物流业的发展战略与应对策略

4.1建设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

在未来的医药物流领域,医药物流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医药产品的分销、配送和流转,所以,中国医药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就是要依托一定的信息技术、物流设备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的上下游资源,优化医药产品的物流配送环节,想方设法提高中国医药物流企业的订单处理能力,降低库存数量和配送时间,缩减中间环节,提高物流作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而这仅仅依靠企业的自身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对此,医药物流企业要在参考国外医药物流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设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这样可以联合更多的企业力量,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以在降低企业的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

4.2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的医药物流企业要想不断提高医药物流的服务质量,甚至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承担更大的物流服务项目,必须要有高效的技术和设备作保障。对此,企业要增强资金和技术投入,不断完善当地的物流基础设施,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设备,完善企业医药物流的配套设施和物流技术支撑体系,改善医药物流的运行环境,制定科学的医药物流发展策略,不断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同时,要重视医药物流的标准化建设,确保行业内部医药物流标准的一致性,促进物流活动开展顺畅,实现物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4.3提高行业内部的信息化水平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在医药物流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是重要的趋势之一,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的医药物流业需要结合自身经营发展的实际,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物流信息自动收集与处理系统,进一步提高医药物流信息的实时采集能力、分析能力、传递能力和决策反应能力,通过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不断降低物流作业成本,提高物流运营效率,同时不断拓展业务和市场,促进中国医药物流业市场影响力和营销力的不断提高。

4.4提高企业医药物流的综合服务能力

随着我国医药物流产业的不断细化和发展,医药生产企业的物流业务也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这就要求中国医药物流企业必须提高自身提供医药物流综合服务的能力。例如,有的医药企业需要医药物流企业提供自动订货、传递信息、转账以及药品全过程追踪的一体化服务,有的企业会涉及物流管理咨询、库存控制策略、物流方案的选择、规划与建议等业务。医药物流业只有具备综合性物流服务能力,才能满足现代医药物流的现实需要。

4.5重视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基于中国当前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的现状,需要医药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提高企业以及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要促进科研机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制定能够真正适应医药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医药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帮助企业不断提高医药物流专业化服务水平。

4.6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医药物流服务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医药物流业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应当在增强自身核心业务的同时,对市场进行重新的定位,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策略,为医药物流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实现从整体经营的固定模式到细微管理的差异策略的积极转变,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尤其是对于中小物流企业,应当大力发展小批量、多频次、快速运输业务,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周边医药生产企业的医药物流需求,实现自身物流业务由点到面的拓展,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结论

总之,在现代物流供应链理论全面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医药物流业也必然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只有对医药物流业进行不断规范,遵循医药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对医药物流现状的研究,重视医药流通体制的重组和长远规划,不断提高医药分销的效率和经济效益,才能从整体上推进我国医药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肇兴,利华.我国现代化医药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5).

[2]于芳,李泉.新医改背景下医药物流企业提升竞争力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0(25).

生物医药行业市场篇6

〔关键词〕医药企业;市场营销渠道;构建

新医改明确的提出,要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医药行业市场营销机制,保障群众用药。为迎合新医改,也为了确保自身在市场中的长远发展,医药企业在当前必须要更加重视市场营销渠道的构建,要认识到市场营销渠道构建的重要性,并根据自身的业务情况、能力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构建自身完善、高效的市场营销渠道。

1扁平化医药市场营销渠道的构建

扁平化的营销渠道,可以帮助医药企业获得最高的利润,但同时构建这种市场营销渠道,需要医药企业处理和管理的事务也更多。其最大的优点是减少了大量的营销中间环节,可以提高营销效率,使医药企业可以和市场中的患者、群众实现相互接触,帮助医药企业树立更加贴近群众的良好形象,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中间环节的减少还可以防止中间商层次过多引起的价格等问题,其缺点是对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人员能力、人员数量、管理能力等要求较高。医药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构建自身的扁平化医药市场营销渠道[1]。

1.1构建直供零售终端

传统的医药市场营销模式是一个“金字塔”结构,最顶端是医药企业,下一层是商,再下一层是分销商,最后一层才是营销终端,每下一层,成员的数量都会大幅度增加。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营销模式结构的中间层过多,虽然可以减轻医药企业的营销压力,但是医药企业的利润也会明显的减少,而且如果商、分销商或是营销终端的信用不良、市场形象不好,还可能会给医药企业带来其他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构建直供零售终端即企业自己做自己的营销终端,药品从生产完成后,直接进入营销终端,没有任何的中间环节,免除了需要付给商、分销商和其他营销终端的利润,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盈利。而且直供零售终端在进行市场营销时,会考虑到医药企业的形象问题,进而优化营销服务,帮助医药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1.2一级经销商直销

由于市场非常分散,所以如果企业完全由自身构建直供零售终端,工程量将非常巨大,而且可能会给医药企业带来一些管理方面的难题,所以企业可以兼用一级经销商直销的渠道模式。目前,我国药品招标中要求原则上只委托一次和鼓励基本药物直接配送,分销模式逐渐淡出,采用一级经销商直销加大对医药市场终端的直接覆盖,既可以帮助医药企业构建起高效的扁平化市场营销渠道,还可以帮助减少营销管理压力。

2第三终端医药市场营销渠道构建

当前,我国的第三终端市场渠道主要包括城市的社区诊所、县镇乡医院卫生院与药店、农村计生站、卫生室、防疫站和乡村地区的诊所等等,这些终端市场对医药产品的需求量较高,医药企业如果能够控制这些市场营销终端,就可以建立起非常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既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保障社会基层尤其是农村的用药。医药企业在构建第三终端医药市场营销渠道的过程当中,第一,是要认清第三终端市场用药廉价、微利的基本特点,尽可能缩短第三终端医药市场营销渠道的中间环节,在保障农村用药的基础上,同时确保自身能够合理盈利;其次,还要在营销的具体形式上做出调整,要综合采取品牌推广、事件营销和学术推广等形式手段,在第三终端医药市场扩大医药企业的影响力;第三,是发展配送扩大零售渠道。应当支持鼓励农村药品批发企业兼并、成立农村基层配送中心,将销售网向乡村广泛铺开,实行多渠道经营,除了乡镇医院、诊所,还要有村卫生所、乡村零售药店、杂货店等销售[2]。

3医药物流营销渠道构建

我国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新医改都提出了发展“医药物流”的计划和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医药企业可以通过自建物流、利用第三方物流来拓展自身的营销渠道。

3.1自建物流

自建物流即医药企业构建自身的物流体系,自给自足完成医药产品的全线配送,这对于医药企业来说是非常保险的一种物流营销渠道,安全性、稳定性高,可以随时满足自身的物流需求。但同时自建物流的前期成本较高,对相关技术的要求较高,医药企业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构建自身的物流体系,而且往往是医药企业的终端网络越大,物流体系越复杂,需要投入的精力也就更多。

3.2利用第三方物流

考虑到自建物流的成本和技术要求过高,一部分能力有限的医药企业可以通过利用第三方物流,来构建自身的物流营销渠道。即医药企业根据自身市场的占有情况、营销终端覆盖情况,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由物流企业来帮助自身建立物流体系。而且医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市场发展情况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发展情况,分别选择不同的物流企业负责不同的市场区域,全面发挥出第三方物流的优势,帮助医药企业更加快速、稳定的占领市场。除此之外,医药企业还可以构建连锁经营渠道,连锁经营渠道是一种纵向发展的垂直营销系统,是由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的统一联合体,它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商业经营,实现了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相结合,这也是现代医药企业可以构建和发展的一种新式营销渠道[3]。总之,在市场机制和新医改背景下,医药企业应当加强构建和完善自身的营销渠道,这既可以帮助其自身实现更加长远的市场发展,也可以促进我国医药市场体系的完善,对群众的用药起到保障作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蒋吉德.我国医药行业营销渠道问题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10):58.

[2]闫巍.关于我国医药营销渠道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6):295.

生物医药行业市场篇7

“十一五”我国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1、美欧日控制全球市场,新兴国家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医药市场持续快速扩大。2005年全球主要国家药品市场规模已达6020亿美元,以7%的速度继续增长,远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预计2010年将达到7600亿美元。

北美、欧盟、日本是全球最大的三个药品市场,约占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87.7%。从增长趋势看,除北美市场增长比较平缓之外,多数区域市场增长迅猛。2005年欧盟市场增速达到7.1%,日本达到6.8%,上升至自1991年以来增速的最高点,拉丁美洲市场增速高达18.5%,亚洲太平洋地区(日本除外)和非洲市场增速为11%,市场规模达464亿美元。中国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最大亮点,增速达到20.4%,连续3年超过20%,预计将在2009年之前成为全球第七大医药市场。

2、大型跨国集团推动医药经济全球化

目前排名全球前50强的大型医药集团均属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医药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购并重组,使市场份额增加,市场控制力增强。他们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成果颇丰。通过国际化的市场运作,产品畅销全球。因此,大企业、国际化、畅销产品已成为当代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显著标志。

3、国际化分工协作的外包市场正在形成与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际医药集团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的优势资源,重新定位、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

为了节省药品研发支出,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推动本土化发展,跨国制药企业将研发网络进一步扩大到临床资源丰富、科研基础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研发外包比重不断提高。据预测,2005年全球制药业研发外包(CRO)市场将达到163亿美元,2010年达到3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3%。

由于发达国家环保费用高,传统的原料药已无生产优势,因此,跨国制药企业逐步退出一些成熟的原料药领域,转移到环保要求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医药制造工艺日趋复杂,为追求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部分企业将生产制造的业务外包出去。2002年全球制药业生产制造外包(CMO)市场规模已达300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1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医疗器械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实验、开发、制造、测试、销售、售后服务等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上,重新配置各种资源,调整企业发展定位,实施国际集优化协作分工配套模式,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形成了部件制造外包(OEM)、部件设计制造外包(ODM)及生产专业化部件和专业化模块产业。

4、发达国家和跨国医药集团争相发展生物技术

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阶段。正如化学医药在20世纪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全球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一样,生物医药越来越成为新药创新的主要来源和未来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世纪,今后的10~20年生物技术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各国政府及众多的大型医药企业,纷纷制定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竞相占领生物医药产业的制高点。

5、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快速发展,竞争加剧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困扰着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政府,为了降低医疗支出,各国纷纷鼓励和增加非专利药的使用。随着一些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所谓“重磅炸弹”级药品的专利相继到期,非专利药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快速增长趋势。2003年全球非专利药市场为400亿美元左右,年增长率达到20%,远高于专利药市场年增长率,2004年增长虽有所减缓,仍达到10%左右水平,预计2008年市场规模达到800亿美元。与我国医药企业产品结构、技术水平和规模相近的印度制药公司,已通过收购等方式进入欧美国家主流药品市场,在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开拓上抢得先机。一些大型跨国制药也进入到非专利药市场领域,竞争日益加剧。

“十一五”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发展现代医药生物技术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医药是未来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

1、应用高新生物技术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优化升级

建立以大学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为依托的新药研发公共平台,主要发展生物芯片、蛋白质组学等基础上的大规模新药筛选技术,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手段,推动我国医药产业从仿制阶段向仿创结合、自主创新阶段过渡。

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原生质融合技术进行医药发酵的工业菌种改良和工艺流程优化,提高产率,减少能耗、降低成本,产生效益。

2、加快发展新一代生物技术药物

紧跟世界生物医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等重组药物和预防疾病的基因工程疫苗,以及疾病诊断防疫用的PCR、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重点开发长效、口服、肺部给药等新型生物制剂,推动国内生物医药产品的更新换代,抢占市场高端领域。

3、提高产业化水平

重点突破高密度发酵、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发展在线检测装置的大型分离柱,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专用分离设备,高效分离介质、生物反应器和自控系统及配套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提升下游产业化技术水平,发展我国生物医药产业。

(二)继续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天然药物的发展

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制药手段,开发现代中药新药及天然药物,并实现产业化,发挥中医药特点优势,满足国内外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的需求。

1、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积极开发中药新产品

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及民族药新产品。优先开发有中医药疾病治疗优势的药品,特别是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稳定可控的中药新药;加快发展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中药复方药物。根据自然条件,遵循“地道药材”原则,加强地道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以及濒危稀缺中药材的人工种源繁育;实施中药饮片生产加工的GMP认证;推进藏、蒙、维、傣、彝、苗药等特色民族药物现代化。

2、重视中药工程装备的开发与运用

针对中药事业的发展,加强技术投入,研制开发适合中药制药技术的配套设备。重点开发单元制药技术及配套设备,新型中药饮片生产工艺与装备,包括提取、分离、浓缩、纯化、干燥、灭菌、制剂、包装及物料传送等生产过程在内的组装式自动化生产线,中药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

3、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天然药物

参照国际标准,借鉴国际天然植物药发展经验,按照有关国家的药品注册要求,发展我国的天然药物,实现在发达国家的药品注册,进入国际药品市场。优先发展超临界萃取技术、连续逆流循环、大孔树脂吸附等高效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

(三)加快创新药物和特色非专利药的研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国际分工的细化,应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国际医药市场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的大好机遇,提早准备,加快产品、产业化技术研发,促进化学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国际市场开拓,提升在国际医药产业中的分工地位。

1、巩固和提升我国传统化学原料药和普药生产的优势

加大优势化学原料药基地和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重点攻关酶法、生物转化、膜技术、结晶技术、手性技术等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关键性、共性产业化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装备,提高我国原料药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化学原料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特色原料药

认真分析和把握国际市场和产品专利状况,对市场需求潜力大、发展前景较好、专利即将到期的产品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研究开发,仿创结合,在工艺技术上对产品进行二次创新。重点选择抗忧郁类、心脑血管、抗肿瘤、抗病毒、抗艾滋病药物等老年性、慢性、传染性等疾病临床用药。

在国内GMP认证基础上,积极推进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认证,满足国内市场对更高水平医药产品的需求,同时以质优物美、合理价格开拓国际原料药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出口产品的档次水平。

3、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制

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加强作用机制新、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的研制。重点开发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老年病药物等。

4、开拓制剂国际市场,改善出口产品结构

加大药物制剂开发力度,提高制剂产品的技术水平,积极参与美国FDA和欧盟的药品注册。针对一些专利准备到期的产品,充分利用Bolar条款,抢先开发、提前申报,抢夺上市先机,争取在国际药物制剂产品上实现新的突破。

(四)分阶段有步骤地发展医疗器械产品及其关键部件

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更新传统医用成像产品,研究新型医学影像系统,及体现我国传统医学方法的舌象脉象分析技术产品。

发展离体诊断仪器设备及其诊断试剂,特别要研究发展用于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绿色无害的医用成像技术产品及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发展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血液学仪器、生化分析仪器和临床免疫分析仪器以及床旁即时分析仪器。

加快生理信息检测及监护仪器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进程,发展作为医学信息数据库和远程医学体系技术支持的医学信息产品;推进医学仪器的模块化专业生产设计。

发展微创、无创的诊治医疗装备器具,发展机器人外科系统及精确治疗设备和图像引导下的定向能量外科新型设备,实现治疗前精确有效预置,治疗过程中精确有效监测控制,解决体内靶区测温控温等关键技术。

发展医用微型智能化系统,机器人外科系统以及加强各类医用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技术及相关部件的开发,如X射线数字成像板、微型一次性生物传感器、可植入式连续检测的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等等。

研制具有生理功能的组织或组织器官的生物替代物、纳米级医用材料和部件,以及生物功能检测设备;发展高技术而操作简单化的家庭和自我护理诊断测试产品。

(五)整合各种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

继续推进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医药行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鼓励优势企业采用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手段,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大现有产业资源的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鼓励科技型企业向专业化和特色方向发展,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合理的产业格局,发挥整体规模效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在设厂等方式,利用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研发能力和优秀人才,生产在国际上适销对路的产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六)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坚持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中药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严格控制野生药材的采挖,加强生态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化学原料药的节水、节能、节约资源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可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尽可能回收利用再生资源。

四、政策措施

(一)推进医药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制定积极的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扶持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实现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仿创结合发展。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为原始创新提供重要支撑,打破部门、地区封闭,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共建体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化的研究开发基地,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药安全评价、药物制剂技术等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水准的信息科技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药品评价体系。

(二)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发展战略的契机,根据各地区生态资源环境状况,按照“突出特点、特色发展”的方针,优化医药产业在全国的总体布局,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三个综合性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个专业性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三)鼓励医药产品出口及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发展战略

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国外市场需求,建立医药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加强医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指导医药企业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适时调整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妥善应对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在“十一五”期间,设立医药制剂产品出口专项,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鼓励有条件的医药企业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在设厂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简化审批程序,主动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对重点企业在对外投资信贷、海外投资所得税、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

(四)创造良好的医药行业发展环境

1、推进医药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改革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的收入补偿问题,根本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

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一步扩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2、加快医药流通体制改革

进一步规范药品名称管理,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建立向社会药店开放的处方管理制度,加大“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和改革力度。

完善药品定价管理,为企业生存发展(科研开发、环保投入等)保留必要的价格空间,按公平竞争、质价相符原则,缩小国产药与合资药、进口药的价差,提高医疗必需、因价格过低而停产的药品的价格。

规范药品招标采购行为,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施过程中不执行招标合同、不使用中标药品、收受回扣、提成、对竞标企业乱收费以及不按规定按时交货或付款等问题,加大查处力度。

3、继续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严格把好GMP认证关,对在规定期限内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坚决依法关停并转。加强环保监督,对污染严重、治理不力的药品生产企业加大查处力度。

加强宏观调控,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制定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修订和更新工商、信贷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引导行业发展。根据产品和技术发展要求,定期修订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提高技术门槛,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产品和装备。逐步建立以技术、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业管理机制。

4、加大对医药科技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

加强金融创新,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挥风险投资在科技创业和高新医药技术产品产业化、市场化中的作用。

对国家确定的重大医药科技项目以及产业化项目继续给予财政支持和税收支持;对涉及重大卫生安全的医药研发、工业投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医疗器械国产化、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重大疾病药物产业化以及现代中药等专项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生物医药行业市场篇8

医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其行业的高增长和高收益特性非常突出。从全球范围来看,自1993-1997年,世界药品销售额自2336亿美元增长至2720亿美元,98年达3080美元,中国的制药工业起步于本世纪初,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使用传统工艺到大规模运用现代技术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整个制药行业生产年均增长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4.4个百分点,同时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近30年来的平均发展速度年递增13.8%的水平,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据国家经贸委统计,1999年我国医药商品销售总额达1216亿元,1999年全国医药行业实现利润111亿元。其中,利润总额在亿元以上的有24家,名列医药企业前三名的是天津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三九集团,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有22家,名列医药企业前三位的是上海医药总公司,三九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统计表明,我国医药行业规模效益逐渐显现,潜力大,成长性好,处于稳定,建康,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非常明显,尤其是面临WTO的加入,国内市场的放开,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拥有6700多个制药企业,能生产原料药1400种,每年实际生产800-900种,生产制剂药4000多种、植物药8000多种。化学原料药产量1999年达到43万吨,其中二十四大类原料药26万吨,成为世界原料药第二大生产国。其中青霉素及β—内酰胺类药物和维生素等已成为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除少数品种外,几乎世界上所有主要品种的药物我们都能生产,有的还远销国外创汇。

2000年中国最新医药行业进展:截止到2000年9月份,全国医药工业产值1703亿元,同比上升23%,增加值上升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医药商业领域共实现1126亿元,同比增长15。4%,完成利润4。18亿元,原料药同比增长9。2%,中药同比增长6%,工业利润达8亿元,同比增长37。6%,全国除安徽省外,其余省市医药利润均呈现增长势头;库存下降,应收帐款减少明显;药品销售区域差距加大,整个医药销售更倾向于发达的沿海地区,其中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山东,北京六省市占全国医药市场的60%;预计全年将实现工业产值2300亿元,商业1500亿元,进出口63亿元(进口40亿元),全行业总体利润可达125-130亿元。与医药行业的高速成长相对应的是世界医药的未来发展新趋势:传统化学制药增长速度将逐步放慢,天然和生物药品将成为行业主要增长点,非处方药的增长速度不段加快,天然药品,生物药品和非处方药将三分天下,形成21世纪药业的三大新兴市场,这是未来医药行业最重要的特点。

(一)化学药物方面

二十世纪40年代,中国的化学合成药物〈原料药〉的生产一片空白,全部依赖进口,制剂加工厂也很少。建国以来,我们的制药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以生产原料药为例,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有200余种,到1978年达900种,总产量达4万多吨。发展到今天,我们已拥有2000多家化学制药企业,能生产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解热镇痛药等24大类1350多种原料药,化学原料药总产量达30多万吨,仅次于美国,并且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成为国际上化学原料药的主要出口国之一。

西药行业概览:1996—1999(亿元)

项目\年份1996199719981999

全医药行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86497212161670

增长率19.8%25%37%

西药行业总产值5866458251090

西药企业总数1605154417841953

西药大型企业总数189213269283

50家领先西药企业产值228264320414

50家领先西药企业产值占行业总产值比例

39%40.7%39%39。8%

50家领先西药企业平均产值5.686.267.488。28

(二)中药〈天然药物〉方面

中药是我们祖国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近展却很慢。新中国成立前夕,整个中药业十分困难。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中药的发展,最近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大规模普查,发现可供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药已达12807种,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许多重要药材如蛔蒿、水飞蓟、安息香,西洋参、白豆蔻、丁香、儿茶等引种成功。目前我国开展了濒临灭绝的药用动物代用品的研究,如人工麝香、人工牛黄等已研究成功,虎骨、熊胆等也已开展。到目前为止,已对200多种中药与天然药进行了系统的化学研究,其中包括常用的中药,如人参、三七、大黄、黄连等,据不完全统计,发现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成份761种;我国药学工作者已从中药与天然药物中开发的单体化合物达32种之多,如利血平、强心灵、去甲乌药碱、紫杉醇、青蒿素等;近年来,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复方新药增长迅猛,至今已有1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其中一类新药占11.5%,二类占6.5%,三类占40%,四类占40%,五类占2%,如人工麝香、双黄连粉针、绞股蓝总皂苷颗粒、六味地黄口服液、川弓注射液、地奥心血康等。

中药行业概览:1996—1999(亿元)

项目\年份1996199719981999

全医药行业总产值(亿元,90年不变价)86497212161670

增长率(%)19.82513。7

中药行业总产值243275340376

31家领先中药企业产值6073.794.4108

31家领先中药企业产值占行业总产值比例(%)

24。726。827。726

31家领先中药企业平均产值1.932.283.043。5

(三)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方面

生物技术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之一。70年明了重组DNA技术和杂交瘤技术;80年代建立了细胞大规模培养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制药始于八十年代初,特别是发明了PCR技术,使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90年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重要农作物和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信息技术的渗入,相继发展起了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组合化学,生物芯片技术以及一系列的自动化分析测试和药物筛选技术和装备。目前,各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农业,生物加工,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并对制药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生物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两个阶段,目前我们常谈起的是指现代生物技术。它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其中基因工程为核心技术。由于生物技术将会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健康、环境、能源等开辟广阔的前景,它与计算机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被列为高科技,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目前生物技术最活跃的应用领域是生物医药行业,生物制药(常指基因重组药物)被投资者看作为成长性最高的产业之一。世界各大医药企业瞄准目标,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开发生物药品,展开了面向21世纪的空前激烈竞争。

1.全球生物基因重组药物基本情况

在美国,1993-1995年期间,生物技术药物年销售额的增长率分别为18.9%、17.5%和14.8%;1996年的销售额为75.5亿美元,占美国整个生物技术市场75%;1997年的销售额为80亿美元。1999年,又有22种生物技术新药经美国FDA批准上市,使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总数达到72个(全球为92个)。欧洲方面,1996年生物技术药品市场销售额为26亿美元。日本在1997年生物技术药品市场销售额为27.5亿美元,占国内整个生物技术市场销售额的53%。目前美国和欧洲分别拥有生物技术公司1300家和700家。在美国,已批准上市的产品有重组α-1干扰素、重组α-2a干扰素、重组α-2b干扰素、重组β-1a干扰素、重组β-1b干扰素、重组γ-1b干扰素、重组白介素-2、重组白介素-11、重组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重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重组Ⅶa因子、重组人Ⅷ因子、重组人Ⅸ因子、重组人生长激素、重组链球菌DNA酶α、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重组乙型肝炎核心抗原、重组抗CD20单抗、重组抗白介素-2α受体抗体、重组抗癌胚抗原抗体、重组β-葡糖脑苷脂酶、重组干细胞因子等。约700种生物技术药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和FDA评估,还有700种药物在早期研究阶段。由于生物技术在传统医药领域中极为广泛的应用以及利用生物基因工程方法从病因的源头根治疾病,使生物技术产业越来越在医药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1998年全球生物技术药品销售额达130亿美元,比1997年上升了20%,而1998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为3080亿美元,仅比1997年增长11%,全球2000年生物药物市场份额将达260亿美圆,预计2006年生物技术药品销售额可达到560亿美元。

2.我国基因工程制药工业

我国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始于八十年代末,随着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重组药物a-1b干扰素1989年在深圳科技圆实施产业化,拉开了国内基因药物产业化的大发展序幕。我国基因药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期(1993年-1996年)初创阶段。主要表现为以国家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国家科委以及六大国家级的生物制品研究所领头的企事业单位,项目集中在肝炎,疫苗类产品;第二期(1997年-1999年)企事业齐头并进大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涉入的单位众多,国家宏观调控不利,生物项目上马重复状况严重,同时国外拥有的主要生物基因药物我国已能生产。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最为畅销的十几种基因药物在我国都能生产,并有几种最常见的基因药物国内重复生产严重:干扰素(IFN),30多家;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8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生产企业已有8家,正待申报的10多家并还有不少厂家准备投入;集落刺激因子(CSF),国内现有杭州九源,华北制药,复星实业,深圳新鹏,沈阳三生等厂家生产,另有40家左右申报同种基因药物(仅此一项就浪费数十亿元);白细胞介素-2(rhuIL-2),仅是一种癌症辅助治疗药物,却批准了10家以上的产品上市,结果导致该产品1997年陷入困境。低水平重复的结果是产品供过于求,竞相降价,企业难以获利。2000年6月,随着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公布,各国政府纷纷投巨资从事基因序列和基因功能的研究,中国和发达的国家一样将迎来生物基因药物飞越发展的第三阶段(后基因时代)。

1996年底,中国已有8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实现了商品化,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销售额约为2.2亿元。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已批准上市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产品共计20多种,它们是:重组人干扰素αIb、重组BFGF(外用)、重组人表皮因子(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ɑ、重组人干扰素α2b、重组人干扰素γ、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重组人G—CSF、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重组链激素、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生长激素、重组乙肝疫苗、痢疾菌苗等等。近年来中国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发展迅猛,已有30余家企业取得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正式生产批准文号。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值每年保持18%的增长速度,几乎是每四年翻一番。预计今年中国基因工程药物销售将达4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1000多家单位从事生物工程研究,生产开发从事生物工程研究开发的科研人员达一万多人,现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生物高技术产业。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我国已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经济中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中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在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了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比如上海浦东生物医药开发基地,在深圳、上海、长春、厦门、广州、合肥、杭州等地,一些生物技术骨干企业已经迅速崛起。相信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我国生物医药的年平均增长率将不低于12%,高于国家8%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生物工程产业的崛起必将成为21世纪国民经济的增长点。

全球优秀生物科技公司(按1999年市场值排名)

公司名称1999年市值(亿美元)1998年营业收入(亿美元)

Amgen41627

遗传技术研究公司18510

生物遗传研究公司1185

Elan894

Immunex712

Medimmune562

希龙506

Alza436

Centocor423

Genzyme387

(四)医疗器械类

近20年来,世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70年代以后,随着B超、CT装置、核磁共振装置、直线加速器、超声定位体外震波碎石机、神经电位诊断系统、正电子断层扫描机、伽玛照相机等一批尖端精密医疗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医疗器械的销售额增幅十分惊人。

进入90年代,全球经济衰退,但医疗器械产品仍然看好。90年代中期,美国整个经济增长率基本上是零,而医疗器械工业却增长6%至7%。西欧整个经济增长也举步维艰,而欧共体的医疗器械工业增长率却在3%以上。日本经济增长率为3.5%左右,而医疗器械工业增长率达8%。中国"八五"期间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人民币,平均增速为30%左右。1999年中国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已达到200亿元人民币,比"八五"时期增长1倍以上,但总产值仅占世界总销售额的2%左右。与此同时,医疗器械市场也颇景气:美国市场销售增长率为5.1%;欧共体为6.1%;日本为8.3%。中国"八五"期间年均销售额123亿元人民币,比"七五"增长57.24%,年均增长率7.5%以上。

我国医用器械工业基础薄弱,生产规模小,多数产品为中低档,缺乏国际竞争力。从最近在海召开的第三届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上获悉,目前全球医疗器械、医用家具暨医护辅助设备近4年的销售额为1370亿美元,而我国仅为13亿美元,市场占有率只有1%。

(五)医药商业

我国现有持证的医药经营企业13万多家,其中医药批发企业1。65万家,医药零售企业11。5万家。尽管1999年药品价格管理,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基本医疗保险配套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对整个药品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全社会医药需求总体平稳增长,因此1999年医药商业购销总体呈现稳中趋升的良好势头。医药商品销售总额完成1216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对居民和社会集团零售额完成650亿元,同比增长7。4%,医药商业企业亏损面为35。8%,与98年基本持平,其中有17个省市出现汇总性亏损,可见在药品市场保持稳定增长的环境下,医药商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尚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一些经营规模大,管理基础好的企业和一些经营有特色的小经营单位,经营业务发展教快,是国有医药经营企业效益的主要来源。这类经营企业约占国有医药经营企业的20%,但其销售额可占到国有企业销售额的60/70%,是国有企业的精化所在。而相当一部分经营规模小,实力差,又无特色的经营单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物萎缩,经营困难的局面。

(六)医药进出口方面

1999年商品进出口总额为54.6亿美元,比1998年(45.2亿美元)增长20.75%。其中,出口32.2亿美元,比1998年(30.9亿美元)增长4.29%;程现出出口增副减缓的趋势,出口额下降最大的是化学制剂达18%,其次是中药下降8。5%,中药材下降4。5%。进口22.4亿美元,比1998年(14.4亿美元)增长56.10%。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卫生材料和中成药,1999年,西药及医疗器械类商品包括西药原料药、西成药、生化药、医疗器械、医用敷料和农药,近出口主要情况如下:

1、西药原料药仍是主要出口商品

1999年,西药原料药出口18亿美元,比1998年(17亿美元)增长5。55%,占西药及医疗器械类商品出口总额的56%。西药原料药的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和美国。其中,1亿美元以上出口额的商品有,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柠檬酸、其他未列名抗菌素等;8000~9000万美元出口额的商品有,维生素E及其衍生物;6000~7000万美元出口额的商品有,其他青霉素和青霉素衍生物、其他氨基酸;5000~6000万美元出口额的商品有,其他磺(酰)胺、肝素钠等;4000~5000万美元出口额的商品有,扑热息痛;3000~4000万美元出品额的商品有,四环素、咖啡因、糖精钠、可的松、安乃近、林可霉素等;2000~3000万美元出口额的商品有,胱氨酸、其他氨基酸、四环素盐、链霉素、庆大霉素、其他激素等;1000~2000万美元出口额的商品有,地塞米松、双氰氨、维生素B1、维生素B12、其他未混合的维生素、维生素A、阿斯匹林、蜜胺、葡糖酸、磺胺双甲基嘧啶、伪麻黄碱、水杨酸、利福平等。

2、医疗器械、医用敷料、西成药、生化药出口下降

由于受到欧美技术、安全标准和配额等非关税壁垒限制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制约,1999年,医药产品进出口表现出进口保持高速增长,出口增幅逐月下降的局面。医疗器械、医用敷料、西成药、生化药出口下降。其中,医疗器械出口4.57亿美元,比1998年(4.59亿美元)略有下降;医用敷料出口2.5亿元,比1998年(2.7亿美元)下降8.78%;西成药出口1.8亿美元,比1998年(2.1亿美元)下降14.32%;生化药出口1.1亿美元,比1998年(1.2亿美元)下降4.68%。按出口额所占比重,依次为:医疗器械(14.19%)、农药(12.9%)、医用敷料(7.63%)、西成药(5.72%)、生化药(3.50%)。

二、医药未来发展趋势及我国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措施

(一)医药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医药经济发展很快,全世界预计到2002年医药市场销售额将达到4000~4060亿美元,2010年医药市场销售额将达6800~7200亿美元。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全世界最大的500强企业1998年销售收入增加0.1%,而利润下降2.2%,但医药、电信、科技和信息等新型企业经营业绩大大好于传统企业,前景十分看好。其诱人的前景和高额利润,吸引大型跨国集团为争夺这一市场而激烈角逐。

从消费结构上看,全球药品消费85%以上集中在美、欧、日等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药品消费观念的转变,购买力将有较快增长。据预测,今后10年,全球药品销售每年增长7%左右。到2020年,居世界经济前15位的新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家医疗水平的提高,将使药品市场消费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1.生物技术为突飞猛进的医药产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000年6月,随着人类基因组草图谱的对外公布,给全球生物基因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世界各国政府和知名的各大跨国制药企业正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开发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和技术,以抢先占领市场。基因序列,功能基因,基因芯片,基因治疗的研究和产业化将为人类最终战胜疾病,削灭长期困扰的遗传病,根治癌症、艾滋病等世纪之症创造了条件。

2.医药贸易国际一体化进程加速。国际医药贸易的关税逐步降低,非关税壁垒日趋减少;另一方面,国际著名医药企业正加速其产品、技术、资金、市场等向欠发达国家渗透,合资、独资企业不断涌现,市场的国际化不可避免。

3.非处方药(OTC)市场销售增长速度加快。1996年OTC销售额达486亿美元,占整个药品市场销售额的17%。预计到2000年,该市场将增至650亿美元,其主要原因首先是人们自我药疗和自我保健意识日益增强,自购自用药品的现象日益增多,尤其是一些疗效好并畅销的药品在专利期满改换成OTC药品而延长其生产周期。这一切将促使非处方药品发展速度加快。

4.在制剂方面,退皮吸收控释药物制剂前景广阔。主要是该类技术能使物达到患者的病变部位,使药物得到充分吸收,并极大养活副作用。自1981年世界上第一个透皮吸收剂上市后,目前已有20余品种,研究工作集中在性激素、心血管、抗组织胺药及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大分子多肽蛋白质药物经鼻粘膜给药已有产品问世,口腔粘膜、眼粘膜给药也有产品问世。目前发展较快的靶位给药制剂,有前体药物全盛途径和药物载体(单克隆抗体、脂质体等)不少已进入临床研究或应用阶段。

5.老年疾病用药以及妇女儿童用药市场发展速度将加快。美国2.3亿人口中有2700万在65岁以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65岁以上的老人都超过总人口的10%,有关专家预测:到2000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3.5%、德国达到22.3%,意大利达到20.1%,我国将达到10%,为1.4亿人左右。

6.天然药物发展潜力巨大。天然药物目前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目前在自然资源药物研究中越来越多地采用高新技术和生物技术,如用诱变、杂交、多倍体试管受精、原生质融合等进行资源再生工作,寻找其最佳生长条件,运用生物技术选育抗病毒、抗虫害品种,生长无污染药材,应用DNA遗传标记技术进行中药材的品种整理和鉴定,应用生物技术分离植物中的有效成分等。海洋生物和矿物中被人们先后发现许多具有抗病菌、抗病毒、止血、抗凝血、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作用的物质。目前人们对海洋资源药物的开发刚起步,随着生物工程的迅速发展,当生物工程与海洋生物学结合时,将具有更大优点,由此可产生有益于人类治疗各种疑难疾病的药物。

(二)"十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经验,综观当前世界药业的新形势,我国医药行业"十五"期间的发展方向是:加快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的目标迈进。"十五"期间的发展重点是着眼于内涵发展,着眼于技术创新和提高水平、提高质量。投资的重点在于促进结构升级,中药现代化及生物技术药物的开发上.今后将以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工作为中心,对于医药行业发展有重大牵动作用的关键项目产业化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将逐步加大扶持力度.总体思路是不追求数量和扩增,要在经济效益为中心.企业和地区医药发展将从实际出发,在特色发展上下功夫,不求全面而求特色。发展高新技术也要从实际出发,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人力和资源的浪费.

(三)实现中国医药强国目标之措施

1.发扬优势,走仿制和创新相结合之路

中国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要求我们在一段时期内,必须走"仿创结合"的道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12亿人口的生命健康仍要依赖大量的仿制药品来保障。据统计,我国人口每自然增长1%,可增加药品消耗3.70亿元,而目前我国人均消费药品水平教低,以1997年为例,城市人均180元/年,农村人均25元/年,同期中等发达国家人均为40-50美元/年,欧美发达国家达160-300美元/年,可见,市场的潜力非常巨大.在国内,医药业的产-学-研严重突节,新药创制能力弱,迫使我国为了满足国民的需求,必将大量仿制一些受知识产权制约较小的药品,同时为了中国医药工业的长远发展,国家会统筹集中相当大的一批人力、财力、物力建设几套完整的、具有较高水准的新药筛选体系,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努力在中药材,天然药物开发和高科技生物制药领域有所突破.

2.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和资金投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向导,从政府、企业、社会三个方面系统地推动技术创新工程,把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实现经济效益做为一项系统工程,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竞争能力、获利能力,促进医药行业持续、快速地发展。

3.积极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

我国现有医药生产企业数量过多,规模太小,综合实力小,难以与跨国公司竞争。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以产权和产品为纽带,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促进生产流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过几年的努力,争取在全国创建十几家有自主开发能力、在同品种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在竞争中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公司、大集团。

4.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加强中药材资源的培育和保护,逐步建立中药产业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我国的藏药,维药,苗药,彝药等民族药,探索建立中药材种植规范和中药饮片的技术标准,采用现论和科技手段,完善中成药的质量和技术标准,积极支持野生变种的研究开发工作,对稀缺和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的保护、开展工作,使之适应更多国家的质量标准,扩大出口。

与此同时,应注意发扬传统中医理论的精华,发展中药在营养保健方面的优势,增加剂型和品种,提高加工质量,改进包装,拓欧美、东南亚市场。

5.贯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原则

打破行业、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欢迎各行业、各种所有制企业参资入股医药商业,促进产权多元化,促进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提倡批发企业实行配送制,零售企业实行连锁经营制降低费用,提高效率与效益。试点建立中外合资医药商业企业,试点医药电子、推动流通领域组织现代化进程。建立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挑战。

三、我国医药行业一系列改革及其影响

中国医药业在进入2000年,改革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医药分家、药品降价、药价放开、处方药、连锁经营、医疗保险制度??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人目不暇接,而所有改革的落脚点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增强中国医药企业的竞争力。

1.强制性实施制药企业的GMP方案,同时加快国家级的GSP,GLP项目的进程,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加强国内医药企业的标准化,规范管理,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合作,无疑将启到巨大推动作用.

2.国家基本药物和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推行,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结构的调整将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药品的消费结构随之出现调整。一些疗效确切、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国产药、普药及新药仍将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企业应密切关注这一动态,适时调整好产营结构。

3.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促进医药流通体制改革、规范医药营销、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将产生重要影响。《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已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这一制度的实施,对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和社会消费行为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既为医药零售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零售药店在人员配备、进货渠道、销售行为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管理要求,促进了医药零售业的规范营销和人员素质的提高。

4.医疗卫生机构改革仍将对医药流通体制的改革产生联动效应。医疗机构的改革是医疗保险制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涉及医药流通领域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加强社区服务,扩大农村医疗;二是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三是控制医药费用的快速增长,规范医疗行业,理顺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这些均对医药商业的总体营销策略带来了影响。此外,各地医卫联合实行药品招标采购的方式,也给流通领域提出了新的课题。

5.国有企业战略性高速改组力度继续加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企改革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中国下个世纪的前途、命运。《决定》系统地提出了国企改革和发展的十条重要方针,在三年脱困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中长期目标,为国企改革和发展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同时在政策上提出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减轻社会负担的各项措施,如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实行债权转股权,增加银行核销呆坏帐准备金,规定企业技术改造可贴息等。这些新的发展和突破,必将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和跨世纪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医药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企业间的联合与重组,逐步改变企业组织规?quot;多、小、散、乱、低"的状况

四、WTO与中国医药

WTO的宗旨是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中国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发展轨道将起决定性作用,它将是一个里程碑,使中国经济步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从国际上来看,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在70年代和80年代加入WTO,当时这些国家面临如何保护民簇工业的发展和外来经济的巨大冲极这一矛盾,由于能教客观全面地认识本国工业的状况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将外部压力变为动力,群策群力,使两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发展。目前中国的国情与上属两国有极大的可比性,如何利用中国加入WTO这一契机来实现我国的第二步战略发展目标?如何使中国由现在的制药大国成为制药强国?我们认为,正视我国经济现状,直视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寻找差距,奋发进取,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积极推动医药行业规范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进程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医药行业的现状

1.制药企业多而散、生产能力过剩

我国现有制药企业6700多个,大型企业只有314家,多数为中小型笠怠T斐缮杀靖撸婺Pб娌睿狈蒲锌⒛芰褪谐【赫芰Α2孔芴迦怨┕谇螅缥夜弦┎艽?5万吨之多,而1999年才生产43万吨。许多企业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有上百个品种的生产能力过剩,供不应求的品种寥寥无几。主要原因还是由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实效不大,品种严重趋同,企?quot;多、小、散、低、乱"所造成的。

2.资金投入少,创新能力不足

从国外一些著名制药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作为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其R&D投入至少要占上年销售利润总额的10—15%,而中国制药企业R&D的费用投入一般不超过3%。导致我国生产的西药品有99%是仿制产品。近年来生产的873种西药中,97.4%是仿制的。我国出口产品以中低档原料药为主,制剂产品占出口额的10%

医药工业是一个高新科技含量极高,集约化、国际化程度很高,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以GW(葛兰素—威廉)公司为例,公司销售额最近几年在100亿美元以上,每年拿出10多亿美元用于研究开发新项目,每年公司都能开发出几种新药用化学结构和剂型,使公司始终保持科技优势,新产品储备充足,为公司在医药行业立于不败之地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我国目前药品科研和技术开发主体是政府直属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医药工业企业科技开发能力薄弱,只能进行简单的移植和仿制,产、研、学条块分割,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较低,更谈不上根据市场需求或潜在需求进行高效率的研究开发活动,我国整个医药工业在新药开发方面的投入近几年来始终在总销售额的0.5%左右徘徊,也就是7亿元人民币,又分散于数千家企业,重复使用,很不集中,效率过低,浪费很大;

3.企业发展战略不对路,市场操作理念落后

GW等世界知名的跨国大公司现在在医药市场上主要采取主打拳头产品,数量一般不超过10种,集中力量或形成局部优势打"歼灭战",而我国医药企业规模虽小,但却贪大洋,一个企业的主打产品少则十几种多则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什么都想搞,什么也搞不好,结果只能是精力分散,重复制造和盲目竞争;GW公司每年投入市场开发和营销的经费占总销售额的30%,大量的投入用于企业形象战略、品牌战略、广告战略、营销策略、售后服务和市场调研。而我国医药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不足销售额的10%,而且忙于或热衷于搞低水平的价格战和回扣战,甚至有的企业钻国家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空子,搞违法甚至犯罪活动。对比来看,对于我国医药行业,形势极不乐观。

(二)WTO协定对中国医药行业的相关要求

随着中国在1999年11月与美国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标志着我国加入WTO的进程进入了收尾阶段.中国极有可能在2000年底或2001年初正式成为会员国之一.从<<中美双边协议>>条款看,加入WTO后医药行业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让步:

1.加入WTO后的3年内允许外国企业从事医药批发和零售业务;

2.医疗器械和药品平均关税水平从目前的14%下降到5。9%,该条款从中国加入WTO开始实施,并在2003年1月1日前完成;

3.加入WTO,将取消医疗器械配额限制;

4.中国不再执行对外商投资的出口比例,国产化以及其它类似要求;

5.中国执行WTO乌拉圭回合谈判的TRIPs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三)加入WTO对中国医药行业的影响

从<<中美双边协议>>条款看,加入WTO后,对国内医疗器械、商业购销、医疗服务的冲击较为明显,对制药企业而言,则以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两个子行业受影响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压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药品的生产长期仿制国外产品,目前我国制药企业中药品仿制率高达97%,国内创制新药几乎近空白,入世后,我国将面临100多个成员国要求知识产权受保护的现实,药品仿制这种现象将受到严格限制,因为昂贵的仿制专利药的赔偿金高达5亿美元以上;这就要求我国制药企业要有自自己的创新机制,要加强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提高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水平,同时提高筛选新药开发环节的水平,在新药的安全性评价,质量控制,临床研究,制剂研究,生产工艺等方面要努力与世界医药先进水平接轨。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夸大药品知识产权方面对我国制药业的影响,因为现有的国内生产的绝大部分仿制药品其专利保护期已经或既将到期。

2.降低关税导致洋药价格更低,但冲击不大

加入WTO后,我国的药品进口关税将从目前的10%最终降到5%左右,受专利保护及关税双重影响的我国化学制药及生物制药产业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来冲击。而国外药特别是新药,专利药和一些制剂品种则进口更容易,并且价格会比现在更低。但由于绝对价差并不大,不会对国产药的销售带来严重冲击;同时由于很多国际性制药企业都已在我国设立了分支机构,其运作模式一般为进口原料药后在国内分装。因此,对三资制药企业而言,其制药成本中实际征收关税的只有原料药部分。关税的下调对这些企业药品价格影响不明显。

因此,无论是从医药类产品的关税水平,还是从三资企业的运作模式看,医药产品的关税水平既使下降到WTO成员国的水平,也不会对过内的价格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3.服务贸易业的开放会给医药商业带来教大冲击

经国务院批准,目前我国已允许中外合资商业企业试点,入关以后,该领域将逐渐对外开放。面对我国医药商业的现?quot;一多二小三乱四低"的局面。一是医药商业企业众多,医药经营企业达十几万多家;二是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无发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国内医药流通体制混乱,价格混乱等等;四是现有绝大多数商业企业管理效率不高,经营效益低下,流通方式落后。虽然引进外商可有效提高国内医药流通业的运作效率,但凭借外商的强大的资金实力,物流管理经验,将对现有的医药流通企业产生强大的影响。

尽管中国制药工业未来发展的道路布满荆棘,但我们相信这只是发展中的问题,并非不可逾越。

加入关贸总协定,对国内中药产业来讲,是一次难得大发展的机遇。首先,加入WTO以后,各成员国将解除中药贸易壁垒,成员国将不能再以要求卫生部注册、提供外交部证明文件、出据GMP报告等非关税手段阻挡我国中药进入其市场,中国的中药出口势必大增。尽管也会面临洋中药的竞争问题,但相对于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依据我国的特色和优势,入关将有利于国内的中药厂家打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其次,随着经际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类对生活的质量和身心健康倍加珍视,崇尚自然和天然药物已在发达国家成为一种时尚,整个全球中药市场将逐渐扩大。如何利用这两大有利的条件加快我国的中药发展?如何将这种自然和历史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我们认为中医药必须走产业化,现代化之路,加快用现代科技对传统的中药产业进行改造,其核心是吸收新技术,不断创新,特别是在制药技术和质量控制方面。长期以来,中药一直是我国医药出口的拳头产品,但目前中药出口从绝对数量及占世界市场份额来看均不能尽如人意,尽管这与国外对中药的不理解、排斥有关。同时由于中药成分难以定量以及服用起来见效慢,也阻碍了我国中药的国际化进程。然而严峻的现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近几年来,随着国际上对中药研究开发的重,我国的中药进出口出现了逆差,国外大量的中药制剂输入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已走在我们的前头,中国的国粹中药真正迈向国际市场尚须加倍力。

五、医药中报分析

(一)上半年回顾

1.整个医药行业

2000年上半年医药行业基本面可以概括为:增长快、销售好,进出口增速提高,效益明显改善。据经贸委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医药工业完成产值1137.9亿元,同比增长22.3%,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4.5%,高于全国工业同期水平13.3个百分点。销售状况进一步改善,产销率达92.7%,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药品和中成药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6.4%和17.1%。进出口增幅也比较大,1~6月较上年同期增长13.5%,但进口增幅对于出口增幅,医疗器械、中成药、西药制剂的进出口均为逆差,其中中药的进出口自1999年上半年第一次出现逆差以来,逆差已持续了一年半,这对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重点医药企业效益明显改善。据统计,列入国家520家重点企业中的25家医药企业利润14.53亿元,占全国医药行业利润总额的35%,显示我国前两年进行的结构调整已开始促进企业生产和效益的集中。国重点医药企业主导国内市场的格局正逐步形成。

2.医药上市公司

深沪两市以医药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共52家(新上市的医药类公司和新近转入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因股份公司运作时间不长,未予统计).2000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共计1990996万元,比去年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总和1535400万元增长了29.6%,主营业务利润合计共671920万元,比去年同期的主营利润总和457178万元增长了46。9%,净利润合计共158446万元,比去年同期的净利润总和145960万元增长了5.9%,51家主营医药的上市公司(因云南白药的净资产收益率异常,177.62%除外)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68%。52家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29元,高于深沪两市的平均值0.1073元/每股。

52家医药上市公司2000年上半年总体经营状况与1999年上半年对比

项目/年份2000年上半年增长(%)1999年上半年

每股收益(元)0.129-12.80.148

主营业务总收入(万元)199099629.61535400

主营总利润(万元)67192046.9457178

总净利润(万元)1584465.9145960

(二)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1.主营收入情况

2000年上半年52家主业为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范围从3421万元到38.1804亿元,总收入为1990996万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8288万元。主营收入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上海医药(220834万元),哈医药(381804万元),三九医药(95829万元);主营收入最少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威达医器(1290万元)。药业(3421万元),天目药业(4874万元),三家超大型公司的主营收入合计占所有公司总收入的35。1%,则表现出一定的行业集中度。

2.主营业务收入同比情况

2000年上半年与1999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变化范围为从-31%—344%,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同比增长的有40家,占77%。主营业务同比减少的有12家,占23%。2000年上半年与1999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减少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天目药业(同比下降了31%),广济药业(同比下降了31%),威达医器(同比下降了28。2%),同比增长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东风药业(344%),哈慈股份(221%),桂林集琦(118%),主营收入增加的上市公司多于主营收入减少的上市公司,这说明整个行业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少数企业成长率更是超过100%,表明该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和潜力。

3.主营利润情况

2000年上半年52家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总额为671920万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为12921万元,主营业务利润范围从648万元—196913万元,2000年上半年主营业务利润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哈药集团(196913万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总额的28%),三九医药(41260万元,占利润总额的5.9%),上海医药(29227万元,占利润总额的4.2%)。三家主营业务利润最多的上市公司,其主营业务利润合计占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总额的38.1%。主营业务利润最少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威达医器(648万元),合成制药(1107万元),青海三普(1648万元),2000年上半年52家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变化范围为从-53%—381%,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为33。7%,处在沪深股市各行业前列,这说明医药行业是获利率最高的行业之一。

4.净利润

2000年中期52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净利润范围从-948万元—39591万元,净利润总额为158446万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净利润3047万元。净利润为负值的上市公司有4家,净利润最少的三家上市公司是轻骑海药(-948万元),合成制药(-507万元),青海三普(-428万元)。净利润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全兴股份(12350万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8%),三九医药(12015万元,占净利润总额的7.8%),哈药集团(12085万元,占净利润总额的7.8%)。这三家公司净利润合计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23.6%。

5.净利润同比情况

2000年中期52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与1999年同期相比增长5.9%,净利润减少的有26家,占50%;净利润增加的有26家,占50%。净利润同比减少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合成制药(下降了921%),轻骑海药(下降了875%),青海三普(下降了401%)。净利润增加最多的三家上市公司是桂林集琦(增长了187%),ST-白云山(增长了116%),恒和制药(增长了95%)。

6.净资产收益率

2000年上半年52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范围从-4.65%—177.62%,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4.68%,(不包括ST-白云山)超过沪深股市4.16%的平均值,显示行业较好的获利水平。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的有4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7。7%;净资产收益率为正值的有48家。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三家上市公司是ST-白云山(177.62%),全兴股份(18%),上海医药(12.68%)。

(三)子行业情况分析

通过对2000年中报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医药行业中不同子行业的经营状况呈现明显差异,在这里将主营医药的52家上市公司分成五大类分别介绍如下:

1.化学制药类(20家):2000年上半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总收入、主营总利润和总净利润分别为992884万元360840、万元、69803万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利润和净利润分别为49644万元、18042万元、3490万元,均高于医药行业平均值,这说明化学制药类上市公司规模较大,但是,主营业务利润率却低于生物制药类、中成药类和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这表明化学制药的利润率相对不高。

2.中成药类(16家):2000年上半年中成药类业绩增长明显,在主营业务收入、营利润同比增长20%的情况下,净利润上涨了7.5%,主营利润率达43.2%,净利润率在11.4%以上,均高于整个医药行业平均值,这表明中成药行业在规模较大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在医药行业中的高利润率的特点。中药是我国的传统药,是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随着中国加入WTO,医药类的其他子行业都要面临较大的冲击,相对而言,中成药经受打击程度最小,只要充分挖掘潜力,努力加快中药工业的现代化步伐,该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3.生物制药类(10家):在整个医药行业中,生物制药类公司在近几年表现最为突出。2000年上半年,该子行业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利润增长30%以上的情况下,净利润上升了16.5%,主营利润率和净利润率更分别达到40.6%、20.7%。远远高于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值。尽管在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方面较其他医药企业小,但由于其高额的利润率以及新兴产业的高速成长性,充分展现出诱人的魅力。随着人类基因组项目的不段深入以及后基因时代的到来,生物制药类公司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4.医疗器械类(3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在医药行业中都处于最小,这表明此类上市公司目前规模小,利润率并不高,还处于新兴产业未进入高成长期阶段,今后的发展才能决定其走向;5.医药商业类(3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在医药行业都排名第一,但其主营业务利润率在行业中最少。

结论

52家以医药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2000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左右,高于深沪两市的平均值21%,表明医药市场销售旺;

2000年上半年52家医药企业总净利润同比增长6%左右,低于深沪两市的平均值11%,表明整个医药行业竞争加剧,成本增加,利润增长势头放慢;

生物制药类上市公司一枝独秀,主营利润率和净利润率远远高于医药类其他子行业,净利润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显现出新兴产业的高成长性;

上半年医药商品降价,使化学药类上市公司净利润只实现微薄的增长,该类医药企业的经营前景不容乐观。

(四)医药经济运行特点

1.零售市场销售旺盛,农村市场成为新亮点

上半年药品零售比去年同期增长15.5%,估计在今后几年内,随着国内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人民对生活质量和质素要求的提高,全民自我保健意识的加强,国内医药零售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农村市场经过1999年的酝酿,今年也出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比增长达12%。农村市场是我国最有潜力的市场,2000年是"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在农村落实的第一年,农村医药市场将有非常大的空间。

2.应收帐款增长快,经营环境不容乐观

在国家有关鼓励政策和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的带动下,出口增长较快,同时国内宏观经济的好转,促进了国内医药市场需求的扩大.大部分企业开始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以产定销,降低了存货的比重,但应收帐款增长太快,上半年行业信息表明,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应收帐款净额也同比增长12.5%,增幅比去年同期高2.2个百分点。给企业的资金周转将带来影响。医药板块上市公司应收帐款上半年同比增长86.53%,远远高于其它财务指标的增长幅度,也远远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中有20家上市公司应收帐款的增长幅度大于100%。而国内医药行业总的经营状况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企业数量太多,重复生产依然严重,流通市场秩序混乱,恶性竞争依然存在。激烈而又无序的市场竞争,给企业经营、尤其是产品销售带来很大的困难。"

3.借助重组和整合,经营效益明显改善

自1998年开始的医药结构调整,经过两年多时间,已开始在上市公司中产生明显的效果,主要体现在:部分企业通过经营重组与整合,企业资产质量提高,盈利能力增强,规模经济与市场优势已开始体现;农村市场已成为部分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沃土。如哈药集团(600664)、云南白药(0538)、双鹤药业(600062)、百科药业(0627)等通过前期的资本运作,今年上半年,主营收入、主营利润、净利润三项指标都出现了较大的增幅,四家平均主营收入和主营利润增长均大于100%。表明经过重组,企业主营更加突出,盈利能力有所提高。

4.医药板块规模扩大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医药板块上市公司由1999年中期的42家增加到2000年中期的52家,增长近24.4%,大大高于深沪12.12%的增长幅度,医药上市公司总资产已由1999年中期的478.54亿元增长到645.82亿元,52家企业完成净利润15.8446亿元,同比增长5.9%。企业平均主营收入为38288万元,同比增长29。6%,高于深沪平均近8。44个百分点;企业平均净利润为3047万元,同比增长5。9%,低于深沪平均近5。2个百分点,每股收益0.129元,比1999年同期每股收益下降了一成以上。从指标看,企业净利润并没有与主营收入保持同步增长,表明从1999年开始的药品降价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今年药品降价幅度更大,作为药品流通领域改革的一个趋势,药品的降价冲击波无疑将会对企业的盈利产生影响。从中报个别企业如桂林集琦(0750)、上海医药(600849)的非主营收入对净利润贡献很大就可以看出。

5.技术创新将主导未来医药市场

从主营收入和净利润下降比较明显的12家公司来看,都是产品优势不突出的,以生产普药或同品种重复生产比较严重的企业,这表明医药行业中普通药品已进入薄利时代,新药以及具有市场独占性的药品将成为企业盈利的主要支柱,我国医药行业已开始进入技术创新时代。以主营中成药的上市公司为例,主营收入与主营利润增长较快的如云南白药、同仁堂(600085)、通化金马、东阿阿胶(0423)等企业,都具有较多的新药储备和新药创新能力,而同期两项指标下降比较大的主要是近几年新产品少,创新能力较差,产品比较单一的企业,如吉林敖东(0623)、通化东宝(600867)、众生制药(600222)等。

6.生物基因项目成为投资新热点

随着6月26日人类基因组结构草图的公布,生命科学翻开了新的一页,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翻开了新的篇章。由于对生命科学未来的极为看好,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各大投资公司以及跨国制药集团纷纷投巨资注入生物基因领域从事开发和产业化,以功能基因、基因芯片、生物信息学为代表的后基因时代即将来临。中国科学家参与并出色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中的1%基因测序工作,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志气,给国内生物基因产业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众多的上市公司开始涉足基因产业,以星湖科技为代表的一些公司投巨资抢占生物技术制高点(基因芯片,功能基因等)。由于我国在民族基因多样性,遗传病基因源保护方面有发达国家无法拥有的优势,结合中国大批从事基因技术的专业人才,相信在21世纪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会迎来大发展局面。

7.兼并和重组将成为医药市场的主流旋律

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大规模的药品降价,使行业平均利润率降低,为了生存与发展,企业唯有追求规模经济,增强新药的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与国际医药企业巨头相比,我国医药企业的规模与实力还相差甚远,因此无论是从我国医药行业自身的发展趋势看,还是从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看,我国医药企业都将面临一场以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结构性大重组。而上市公司携资本市场的优势将会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中坚。展望未来,医药上市公司的重组将会成为市场长期的热点。

六、重点上市公司分析

(一)丽珠集团(0513)

公司主营业务集中在医药产品的生产、营销及科研领域,产品涉及化学药品、生物工程药品、原料药、中成药、诊断试剂、生物活性材料等各个医药领域的上百个品种。2000年上半年受医药分家、医疗体制改革、药品大幅降价等因素的影响,实现净利润仅656万元,同比减少74%,每股收益0.02元。但主导产品"丽珠得乐"、"丽珠风"、"丽珠威"的市场占有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扩大,显示出公司良好的发展后劲,现有"消化道"、"心脑血管"、"抗感染和抗病毒"三大主导品种领域,形成新药物剂型、生物技术制药、现代中药、化学药物及半合成抗生素药物四个产业板块。公司主导产品多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成药,"入世"在即,不仅抗"洋药"冲击能力较强,并极有可能在国际范围内追求"崇尚自然"、"绿色药物"的趋势下扩大出口,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

(二)双鹤药业(600062)

双鹤药业是一家以加工、制造、销售制剂药品、化学原料药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其主导产品是抗生素类化学合成药奥复星、利复星系列产品、增效联磺片、大输液系列、北京降压0号,2000年上半年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4731.49万元,同比增长76.75%;主营业务利润23358.96万元,同比增长119.40%;完成净利润6493.04万元,同比增长43.76%。之所以取得上述业绩是由于继去年一系列资产重组之后,公司规模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建立了立足北京、辐射全国,以资本为纽带、以产品为龙头的跨地区集团化发展的框架。由于受"入世"及国内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市场医药分类管理等的影响,公司主导产品势必受到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压力,为适应这一情况,公司把握医药行业发展动态,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现代医药、科技先导、资本市场支持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加大对天然药物、生物工程药物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力度,努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经营,今年上半年公司投资799.8万元,以20%的股比参股北京沃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北京沃华公司是一家高科技生物制品公司,拥有20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明年有望在国内二板市场上市,因此发展前景良好。

(三)复星实业(600196)

最早进入基因产业领域的企业之一,公司产品有基因诊断试剂,医疗器材,基因工程药物,中成药,并与近期涉足医药商业领域。2000年上半年公司主营收入2874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5%,实现主营业务利润1368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0%,净利润621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6。35%。体现出公司很好的业绩成长性。其中上半年诊断试剂占总净利润的33%,投资收入有明显的提高,基因工程药物、中成药、智能化医疗仪器市场有所扩大。公司自上市以来,经营业绩一直保持近50%的增长。高速的成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在人才方面,研发方面,产品方面等等的优势。现有数名博士后及一批中青年专家和外聘的海内外专家的加盟,同时公司在研究开发水平与国际保持同步,生产能力达到国内一流;另外公司的项目也有优势,现有几十种基因诊断试剂取得新药证书,部分的基因诊断产品和医疗仪器已进入国际市场,在研的项目有r-IFN,EPO,TNF,IL-11基因芯片技术等13个项目;核酸检测试剂(既基因检测试剂)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生化试剂国内市场占有率70%r—sk(重组链激酶),为公司控股的上实医大生产的国家一类新药。目前国内独家生产,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复星的发展思路很清晰,以生物制药为重点,兼顾中西制药、不放弃医疗仪器、及早高起点介入医药电子商务。公司已着力在研发上下功夫,用配股资金投资6700多万与科研院所合建生物医药研究院,公司占96%股权,有意将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走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收购兼并三者并行的研发路子。公司在资金方面优势明显,克隆公司2000年拟在香港创业板上市集资,另有几家控股的公司拟在国内上市。地处上海优越的地缘环境、管理层年轻开拓、民营企业机制有助于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人才短缺、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等问题。现已建立的内部五个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防止大企业常有的研发和市场脱节、部门协调差效率低、对市场反应迟钝的通病。复星从机制、资金、现有产品、公司业务领域的战略布局多方面看,未来几年公司的业绩和收入增长有可能每年在50%左右,值得中长期投资。

(四)星湖科技(600866):

公司主营生物工程微生物发酵行业,生产氨基酸,核苷(酸),酶制剂等,200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主营收入20118万元,同比增长34.35%,主营利润6073万元,同比增长18.3%,净利润4306万元,同比增长30.4%。为了拓宽营利面,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2000年8月26日,公司通过决议,决定出资2.5元人民币与上海联合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所辖的博德公司合作共同组建上海博星基因芯片有限公司,博德公司以基因芯片制造技术,基因芯片专利独家使用权,基因芯片在研项目等无形资产作价2.5亿元,双方各占50%的股份。联合基因科技公司是我国最早致力于大规模基因克隆,基因测序,基因功能研究和基因药物开发的高科技企业,是中国拥有基因专利最多的企业,截止2000年3月底,该公司已经申请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证书的基因药物发明专利有1000余项,预计2000年公司将实现2000项专利,成为华夏专利大户。星湖科技与联合因的这种强强联合将发挥巨大的威力,在后基因时代公司凭借科研技术的领先优势,相信会迎来辉煌的未来。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