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现代农业前景分析8篇

时间:2024-03-20 10:16:07

现代农业前景分析

现代农业前景分析篇1

关键词 农业观光园;概念规划;福建厦门;同安区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13-02

Abstract With the case of Tong'an agricultural park in Xiamen City,the meaning of the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 conceptual plan to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nature,the target,the resource and the tourist resource market of parks.It showed that the conceptual plan should become a supplement and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to the existing planning syste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conceptual plan;Xiamen Fujian;Tong'an District

概念规划是规划体系中的新星,通常不被列入传统完整的规格体系中,其与总体规划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又不同于成型的总体规划,属于一个可修改的变量型规划;概念规划更着重于对未来发展、可能的经济效益、市场增长点等内容的预测,更侧重理论上的参考意义;而总体规划着重界定园区的建设格局、内容、方向、步骤等,其约束力和指导性更强。

国内在20世纪后期开始兴起概念规划热潮,从城市规划体系的概念规划逐步向其他行业规划领域延伸,但在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建设规划实践中概念规划的应用极为罕见。2012年受到委托对厦门同安农科乐园进行概念规划,以帮助投资方和有关政府部门判定该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可行性,本文以此案为例,探析农业观光园区概念规划对项目目标定位、功能模块、开发方向、资源及客源分析等内容的参考指导意义。

1 项目现状

园区位于厦门市同安区,交通便捷,厦门本岛可30 min内方便到达,同安区内10 min即可到达。场地周边现为大型蔬菜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配套设施已有一定规模,享有一定的声誉,农业景观本底较好,具有与城市景观完全不同的异质性,具有强烈的景观吸引力与开发潜力[1-2]。

2 项目性质与目标

2.1 性质

本园区将建设成为都市高效植物工厂样本,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和现代农业休闲园区,融研究、生产、示范、教育、休闲、产业模式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现代农业园。

2.2 目标定位

本园区建成后,在市域、省域范围内成为厦门乃至闽南地区的现代农业展示与体验中心、商业城市高效现代农业模式推广示范中心、现代智能化农业研究中试基地、厦门新兴农业休闲观光胜地。

3 发展战略

3.1 园区景观吸引力营造

建设区域范围内技术与设施水平领先的智能化现代植物工厂,展示新型都市(市郊)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与现代农业科技景观,凸显园区景观吸引力的第一层面。展示与传统生产方式不同高效、安全与可控、可追溯的生产体系与产品;展示现代农业文明,构成园区景观吸引力的第二层面。设立温室花园餐厅和蔬菜卖场,强化休闲观光设施和功能建设,促使产业模式的当场转化,提高生产经济效益。集农业文化、现代温室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科教文化于一体,通过文化创意展示园区景观吸引力第三层面。通过区域农业景观与城市景观间的异质性比较,园区现代农业景观与周边传统农业景观异质性比较,创意休闲景观与自然景观异质性比较三方面提升园区景观异质性和吸引力。

3.2 宣传与市场运营策略

借助政府与公众媒介平台宣传迅速打开知名度;通过诸如食品安全生产体系等热点话题提高园区知名度;融入区域旅游系统,提高园区知名度并获取更多的游客和市场资源;通过各类旅游创意、文化创意活动提高园区知名度并获取更多的游客和市场资源;结合科教宣传,赢取基础游客群体。

4 重点分区与项目

根据融合园区的自然生态体系和人工生态、景观体系,并使各分区拥有不同于其他分区的景观中心点。有利于行政管理、开发建设的有序进行;有利于建设简明的游览组织结构的原则进行园区内部分区。将园区分成植物工厂、休闲观光温室、附属综合服务休闲区3个功能模块。3个分区分别承担一定的功能需求,展现不同的特色景观。

4.1 综合服务休闲区

建设停车场、旅客服务中心、旅游品商店、电教宣传室及休闲景观区。总体风格控制为现代自然式景观,建筑为与智能化玻璃温室相协调,强调线条形式美,糅合古典和地方特色的小组团形式。停车场为树阵隔离的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与旅游品商店可以互相依存,提供各类商务服务,并与电教宣传室一起构成室外建筑主群体;电教宣传室主要承担科普教育的功能,拓展、弘扬传统与现代农业文化,增加园区服务与赏玩项目,提领园区农业文化创意;景观区以园林植物与果菜作物混合造景,营建优美景观,着力营造3类公共空间以达到增加园区空间容量,延长旅客在园区停留和消费时间从而提高园区效益的目的。3类公共空间分别为儿童活动空间、游客休憩空间、游客过渡休闲空间。

4.2 植物工厂区

植物工厂区内,根据作物生长所需最佳条件,由智能化系统协调有关系统、装置及设备有规律运作,综合调控各环境因素,实现生产的自动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农产品周年生产,均衡上市,实现生产高速度、高产出和高效益。

植物工厂区以高顶玻璃大棚为基础结构,外观加以现代建筑形式的美化修饰。植物工厂主要包含四大区域,分别为组培播种区、育(炼)苗区、生产收获区和包装储藏区。为了方便展示、参观和示范,设有3.0 m宽的参观走廊。

4.3 休闲温室区

休闲观光温室以蔬菜主题餐厅的形式加以体现;以食品安全、绿色蔬菜为基本要素,开发主体餐饮系列,融合文化创意,成为园区主要的经济支撑点之一。

5 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和主要内容

旅游产品围绕食品安全,技术创新传播,商品创意新颖、人性可爱,服务贴心到家这四大特色从两大商品品系3个层次进行园区的旅游产品开发。两大商品品系分别为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系和科教及服务商品品系。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系是是一个以实物商品开发为主的商品品系,分为绿色无公害蔬菜销售(绿色、反季节、高附加值品种)、专题饮食创意蔬菜饮品等附加服务、衍生的旅游农产商品三大类。

科教产品品系:以思维与服务产品为主体,适当的实物支持为体现的一个产品品系,分为科教服务与宣传、科教商品销售服务(书籍、光盘、培训、讲座、咨询等)、创意科教产品的销售与服务(家庭菜园的设计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技术壁垒的创意型服务项目)。

6 资源和客源市场的分析和预测

6.1 景观资源分析

借鉴目前国内风景区总体规划通用的景观资源分析指标体系,对未来本园区建成后的设施和景物进行评价与分析的结果见表1,综合评定本园区的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类和人文景观类。自然景观以现代农业科技建筑、农田自然景观、乡村自然景观为主,与都市景观具有迥然不同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景观吸引力;现代化全智能温室蔬菜工厂具有独特性和显著性的吸引力,在厦门市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显著性是园区主要吸引力所在;人文景观以农业科教景观为主,虽然比较单调,但科普宣教活动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典型性吸引力,可以作为园区辅助吸引力。

6.2 客源市场分析

据资料显示,福建总人口约3 700万人,城镇人口约占40%;而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厦门人口约为4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比例更高达约80%;厦、漳、泉闽南三角地区普遍经济较为发达,人口总数约1 000万人,城镇人口比例较高,具有非常高的旅游出行潜力。因此,分析园区客源分级如下。

主客源来自厦门市区的常住人口,前期以散客游或者自驾游形式居多,中线以后要通过旅行社组织客源为常态客源,散客自助为节假日重要客源。第二客源来自闽南三角经济发达区域的城乡居民。借助发达的区域交通和大力宣传以及厦门本岛的旅游中心城市优势,闽南三角经济发达区的城乡居民很快将成为本园区的主要客源组成部分之一。第三线客源来自省内其他城市的游客,比如福州等省内中心城市的游客,在交通、宣传和接待工作令人满意的情况下,也会成为园区客源的一个重要组分。第四线客源为特定的参观人群和部分来厦门旅游的省内、国内游客。这部分客源的可预期值变化较大,主要取决于整个旅游系统的资源整合和融入,但对于提升园区知名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6.3 客源组织策略

融入区域旅游大体系,开发以组团游和自驾游等各种形式一日游为主线策略。以各种群体的科普教育游为另一类组团游的重要形式。以绿色蔬菜配送和家庭菜园服务等延伸服务形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固定一部分基础客户群。

7 结语

农业观光园区的概念规划可以在项目投资建设之前预测明晰项目性质、目标、投资方向、效益增长点、客户市场、建设格局等关键因素趋势状况,对判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合理性,投资的安全性、回收预期等具有相当的参考指导意义,是对现行园区规划设计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园区建设前期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8 参考文献

[1] 吴春波,于强.我国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17):25-28.

[2] 李志强,黄锡隆,李超.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规划初探:以眉山农业观光园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1(9):55-57.

[3] 张丽丽,岳本良,宋艳梅.浅谈北方农业观光园规划[J].现代化农业,2009(6):26-27.

现代农业前景分析篇2

关键词:设施农业;物联网;情景感知技术

如今计算机业已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得到了普及,随着计算机资源日益增多,情景感知技术也应运而生。情景感知技术是处理信息的一种技术,拥有丰富的信息是物联网的最显著特征,情景感知技术利用这种特征为广大用户提供相关服务。各地的农业科技园区、家庭农场与农业产业化综合体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物联网与情境感知技术会被更多地运用到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中,为农业增效增产、农民增收建设高水平、科技化、智能化的良好平台。

1农业物联网中情景感知技术的运用需求分析

近10年来,国内农业领域中越来越多地运用信息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农业服务、营销、物流、生产等诸多等产业链与环节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有效提升了国内农业服务的质量与生产效果。设施农业物联网的普及与应用,推动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升级,对国内整合与利用农业物联网的庞大信息量,完善服务模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应该积极地响应设施农业的此类需求,打造以设施农业物联网为基础的情景感知技术体系,为增强农业物联网领域的综合效能找出针对性的解决途径。联系情境感知技术与农业物联网的相关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农业物联网情景感知技术:面向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物流、智能管理与农业精准生产等,货物具有代表性的应用目标的相关情景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解析处理,定制相关服务的一种信息服务体系与综合计算模式。

2情景感知技术在设施农业物联网中的应用分析

2.1设施农业科学计算与三维数据场可视化

如今,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过程中,科学研究日益凸显了信息化、数字化的特征,设施农业的相关科研部门业已建立了设施农业科学研究的总体发展环境。如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设施农业物联网为设施农业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和数据,基于数据中心地位的设施农业科研模式机制初步完善和发展,在数字化设施农业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设施农业科学计算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应该将其当作计算科学的关键性趋势。因此,设施农业计算科研与三维技术可视化,会变成我国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物联网感知计算与情感的具体形式。作物与环境是三维数据场与科学计算的两大重点。首先,在采集设施农业物联网的相关信息过程中,应该采集气候、光照、土壤等诸多信息,通常情况下,传感器的具体设置形式非常独特。因此应该它的具体设置状况,密切结合相应的模型发展体系,以达成可视化的二维数据场。其次,就农作物的实际发展而言,不少技术措施为获取诸多微观组织与支持各种农作的具体物性状信息,为完善和丰富农作物领域的三维数据发展辅以必要信息保障。

2.2感知认知一体化

随着硬件、软件环境发展越来越快,设施农业物联网领域的情境感知技术也快速进步,以往的信息处理方法无法有效地满足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形势。处理模式与采集信息面向感知环节而实施,在采集与处理这些数据的过程中,重点涵盖了遥感影像、气候环境、视频图像等诸多类型的信息感知。然而在确认与解析相关感知信息时,依旧处于一定范围中,设施农业物联网科技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情境感知技术的运用。从这个环节来看,情境感知技术的发展,重点涵盖了下列方面,如知识转型、数据分析、信息融合、理解语义、科学计算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数据与信息间的有效转换。在传输与采集物联网数据、处理物联网信息的过程中,应该让认知体系与感知体系密切结合起来;在设施农业的管理和生产环节中,构建起具有较高的数据准确性、信息反馈能力较强的机制。因此,必须立足于相关感知数据,紧紧依托数字化、可视化三维境模型,统一协调认知与感知的计算模式。

2.3网络三维交互式服务

就当代设施农业的实际发展而言,应该将其功能定位于设施农业会展、生产加工、设施农业园区、休闲娱乐、生态旅游与农产品电商等领域。特别是部分地区的些经济水平比较高,对这个层面出现了更大需求。网络访问量为有效运用设施农业的技术与产品服务,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体系。兴盛于网络的人际交互应用程序与界面,获得了迅猛发展。按照网络三维交互的整体性服务模式,仿佛变成了设施农业物联网情境的相关计算发展模式,事实上是统一运用前文论述的三维数据模型的有效融合,以植物数字为核心内容的综合计算。在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按照网络三维交互,提供仿真应用的管理与服务界面。这套系统立足于设施农业的相关物联网情境,将电脑技术当作切入点,将作物的实际环境的变化当作感知信息,进行网络三维的展示与互动。按照三维网络实景交互的实际情况,为消费者构建了不同程度的在线虚拟环境。它重点涵盖了农事体验、虚拟漫游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服务,如此以来它可以强化设施农业的总体服务效能,增加了设施农业的经济价值,促使我国设施农业的不断升级与转型。

3设施农业物联网中运用情景感知技术的研究

此处将监测玉米的实际生长过程当作案例,重点采取情景感知计算,它涵盖了3个部分,依次是提供服务、数据处理与数据获取。一是数据获取,在该环节中,在田间安装各类光照、温度、湿度的视频监控设备与传感器。而且通过网络传输实施传输监测到的相关数据;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首先是识别与分析前面收集的各种信息,而且要提取有用信息,联系玉米生长的相关模型,分析这些信息实施适应性。通过此类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大部分属于图像信息与视频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图像处理方法,把各种图像信息与视频,转变成语义理解,在此基础上把握玉米的实际生长态势,涵盖整齐度、株高、株行距等多种参数。最终是对上述信息构建整体性计算模式,以有效分析相关信息,获得有关结论,为相关决策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现代农业前景分析篇3

关键词:农业公园景观设计现代观光农业景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现代农业公园景观概述

农业科技的进步在加强了人类活动与农业系统联系的同时,也使我国农业景观的脆弱性不断增强,加之单一的物种与人工种植方式,降低了地区生态群落结构的丰富性和稳定性,导致农田生态功能进一步减弱,不利于农业生产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缓解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研究资源利用、土地规划、以及景观动态结构与功能的景观生态学开始逐渐被人们认识并接受。近年来,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农业资源重新定位和规划,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同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大趋势。

实践表明,具有现代科技理论支持的生态观光农业已经在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产生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蔬菜和有机粮食早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热点,而随着多元化旅游模式的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也显示出其惊人的潜力,在闲暇时离开喧嚣的都市,观赏田园风光,品尝农家菜,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人追求健康生活的时尚潮流。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生态观光农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种以现代农村为载体的旅游产业,观光农业是指以农村生活文化为核心,充分利用自然农业资源,通过科学规划使新型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吸引游客前来度假、休闲、品尝、体验、购物的生产经营形态。目前,观光农业主要分为观光农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以及农业公园等几种形式。观光农园以农业风光和游客的体验作为亮点;教育农园将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相结合;而农业公园则是依照公园的经营思路,兼顾农园的生产功能、休闲度假功能、农产品消费功能的一种经营模式。观光农园在我国开展的较早,赏花、摘果、采茶等活动形式多样,在民众中具有很高的认知度;而农业公园的起步则较晚,在多数地区都尚未形成发展规模,经营方式也未臻成熟,但鉴于其巨大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潜力,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在借鉴国内外农业公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集约型的资源利用和景观生态学的科学运用,早日形成现代化、规模化的农业公园产业体系。

2 景观生态学在农业公园规划中的应用

现代农业公园将景观生态原理与地域综合生态特点以及公园发展目标相结合,构建一个空间结构稳定,具有可持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区域农业公园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侧重于景观的美学性质,强调其游赏、观光等方面的价值。在景观效应方面,则包括对人文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及生态效应的综合考虑。在园林及旅游规划方面,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将农田、果园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串联成为观赏线路;并注重在社会、经济等大环境下,发展规划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无论从上述哪个角度研究,规划的关键都必须放在丰富农业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上。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农业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既包括田间作物物种的多样性,也包括作物生境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以及景观的多样性等。如设立防护林作为景观中的廊道,既增加了区域景观的景观类型,也增强了农业景观抵御风害的能力,保护了不同作物的生境,是保持农业系统生物多样性一个有效方法。

3 农业公园景观的设计

3.1 综合思路

综合的规划思路就是从宏观尺度到单元尺度逐级进行细化,并在细化过程中不断结合宏观整体要求进行单元尺度规划。整个规划过程中,要确保系统中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在此基础上注入文化层次和美学观念,使整个系统既有完整的骨架支撑着生态的循环,又具有精神方面的文化底蕴。

3.2 规划原则

3.2.1 景观的异质性

生态规划必须强调增加农业系统中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各层次的多样性及空间异质性,保持斑块—廊道—基质的多元化。研究表明,提高作物种类的差异性越高,可显著提高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从斑块面积和形状而言,主要作物类型机械化耕作规模效益已被证明只在

3.2.2 保护自然环境资源

保护环境是资源开发的前提,也是维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与长时间、纯自然形成的地域生态景观相比,人工系统在其复杂度、多样性、及稳定性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规划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合理继承原生景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维持、发展和修复。

3.2.3 对关键生态要素的调控

规划中应全面分析对农业生产及景观建设具有关键影响的环境因子,选择合适的空间格局,抓住对景观内生态流有控制意义的关键部位引入并改善生态流,从而制约不利生态因子,创造并放大有利生态因子。此外,调控还应考虑到具体的地域环境条件,如对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而言,防护林区水量平衡是森林覆盖率的限制因子,考虑不同水分和风速等影响,半湿润平原区可采用宽带大网络,而干旱区宜采用窄带和小网络。坡地农业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和化肥农药等物质因重力作用而顺坡流动并在坡底积累,易造成养分过度流失与富集,这时斑块形状和边界结构设计则应对这种生态过程具有阻碍作用。

3.3 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现代农业公园的规划落实到实践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应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应用能力的建设,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积极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公园的生产能力和服务功能。应在处理好农户间利益分配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观光农业产业体系,并不断创新经营机制,提高其农业附加值。

4 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前景展望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合理设计和利用农业用地,使其可持续地为城乡人口服务,就成为了建设规划部门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而现代农业公园的兴起和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使农业景观可以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为城市人口提供旅游、休闲、体验的环境空间,既弘扬了农耕传统和文化风俗,也促进了农民创收的实现。可以想见,随着城市和农村景观建设的不断发展融合,未来可能出现与城市绿地系统相连的农业公园,使其作为国家绿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耕地的生产、生态、以及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熊丙全, 李谦, 刘益荣, 阳淑, 蒋跃军. 我国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 四川农业科技, 2011, (03).

[2] 张鹤. 论观光农业旅游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 (03).

[3] 于冰沁, 王向荣. 浅析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3).

现代农业前景分析篇4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发展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村经济的管理就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方针,并结合当地的市场环境、人员组成对经济发展资源进行重新布局,解决一些农村经济建设的不合理之处,从而使农业经济发展更加符合当地市场、环境、人民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有了更好的管理基础,农业经济管理在发展过程中有了更加完善的政策依据与市场规范,为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展开提供了稳定性、科学性、持续性的应用平台。所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为农业经济的管理提供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农村的经济管理呈现出更加现代化、信息化、生产化的特点。

2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2.1农业经济管理更加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转变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吸引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并且一直停留在简单基础产品的生产上,农民的收入自然得不到大幅度提升,也无法满足新农村的建设要求。所以需要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生产向着更加现代化的趋势发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主要有两方面内容。1)加强农业生产活动的现代化发展,解决传统农业中对农民劳动力的占据,将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行一体化的生产管理,以机械生产代替传统的手工劳动。2)开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生产的深加工,提升农业经济的技术含量。让区域内的农业生产人员采用联合经营的方式,将农业生产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加工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内容的多元化发展。另外,除了采用具体的现代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广大农民对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认识,借助新农村建设这一平台将人们的农业经济管理向现代化转变。

2.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农业经济管理也有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化资源的支撑。传统农业经济活动往往忽视了对市场与环境因素的适配,所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采用信息化的技术应用,也是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1]。通过信息化的农业经济活动的指导,可为农业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加合理的指导;提前分析市场变化的趋势,可让农民的生产活动在市场中有更大的收益。不管是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还是在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发展中,农业活动信息化的应用都是满足当今时展主题的需要。

2.3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活动的市场化。农业活动的市场化就是指农业生产能够在市场环境中得到快速使用,实现市场与农产品的双向满足。例如,将地区内的农业生产内容与大型生产企业进行联合,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成果可以快速进入市场,不仅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而且提高农民进行农业活动的积极性。对生产企业来说,生产化让企业有了更加稳定的材料来源,实现了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活动与市场需求的一体化发展,所以市场需求的满足才是农业经济管理实现生产化的最终目的。

3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尚未建立健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发展,先后实行了农业机械优惠、新农合补助等多种措施,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经济的生产促进大多是停留在一些政策要求上。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建设不能仅仅以制度政策为主,也需要完善和健全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所以,新农村建设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仍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弊端。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导致对农业生产的管理缺乏执行力,不利于新农村经济的更快更好地成长发展。

3.2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未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不断出台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的政策制度,但是在基层的管理部门中,这些促农、惠农的农业经济政策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基层管理部门对政府下达的农业经济管理内容过分强调书面上的履行反馈,忽视了在实际农业活动的应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很多农民根本不知道农业经济管理的政策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动力,在其他的一些管理活动中也缺乏主观能动性,将基层管理工作中的一些漏洞不断放大,造成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收效甚微。为此,可以使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与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以便有效改进农村的生产活动。

3.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提高

很多基层的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人员故步自封,导致自己对于一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认识不足,而且过于松懈的管理环境也使得很多的管理人员忽视自身的成长发展,难以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内容进行深入研究,造成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缺陷。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生产进行综合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当地的市场环境进行调节,而一些缺乏责任心、管理技术不高的人员并不足以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帮助,所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并不是那么容易。

4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途径

根据五年计划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一定会将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发展重点,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需要更加严格、高效。为此,需要从转变管理人员思想,完善管理体系,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规模化管理,增加资源与技术的投入等方面入手,切实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4.1转变管理思想,完善管理体系

新农村建设为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环境优势。管理工作的展开更加方便快捷。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需要转变工作内容和提高工作质量,需要从管理人员思想观念与管理制度共同入手,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无论是高层的管理人员还是基层的执行人员,都需要正确认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农业生产内容确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并在当地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并改进。基层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管理政策的执行力度,提升管理工作开展的责任心。同时,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为农业生产发展与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技术与经济促进。

4.2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其实农村生产内容的复杂性更加需要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农业经济的弊端与市场需求进行联合分析,并结合地区内的环境因素进行生产内容的选择[2]。所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农业技术尤为重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对当前的管理队伍进行业务技术与思想素质的培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现代化、信息化的工作技能;2)进行信息化农业人才的引进,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农村基层人员引进,加强信息技术与现代化管理理念在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另外,可以聘请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培训,参观一些优秀的农业经济管理地区,学习别人农业经济管理的优点后进行改进应用,从而提高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综合水平。

4.3采用规模化的农业管理

很多新农村的农业经济发展主要以集体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将每个农民的力量集合起来,最终实现集体化生产。这是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一种有效措施。集体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进行一起管理,其一方面提升了农业生产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市场上也有了专一性,让地区内的农业生产活动实现规模化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人民群众的集体富裕。另外,规模化的生产也方便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大型需求企业可以直接将当地的农业生产作为原材料基地,人民不用为农产品的销路发愁,更好地提升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积极性。

4.4引入信息技术,加大资源投入力度

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资源投入,从技术与资金两个方面进行联合管理,制订有效的农业经济资金的补助方案,鼓励农业经济活动的现代化发展,并采用信息化的数据分析,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有效指导[3]。同时,引进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对农业经济的市场环境与生产效益进行自动收集、分析、处理,实时掌握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做好农业经济发展的评估,并从中发展问题及时解决。

现代农业前景分析篇5

【关键词】观光农业;望夫石山景区;对策建议

一、概述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这种旅游方式,一方面满足了城市民众休闲度假的消费需求,丰富了景区旅游内容和旅游容量,另一方面也能够有力地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充分利用农村风貌、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场景等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打造农家乐等特色品牌,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学界对于观光农业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研究,例如:舒伯阳的《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梁留科等的《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及对策研究》;李翔宇的《中国观光农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等文章。总的来看,研究的侧重点比较集中于观光农业的发展条件与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是基于旅游资源而进行的观光农业产品研究。不过,如何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土地资源配置理论优化农业观光园的区位因素、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而基于案例调查的实证分析研究并不多见。

本文拟以河南省叶县望夫石山农家乐景区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探寻此类观光农业景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以推动建设特点鲜明、发展合理的观光农业景区与社会支持体系。

二、景区调查与数据分析

望夫石山农家乐景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境内,以望夫石山自然风光为依托,开展农家乐餐馆经营。目前,望夫石山景区已存在数年,并得到了初步的开发建设。景区内有多家初具规模的农家乐餐馆,能够提供农村生活参观体验、多种农业作物种植与农产品采摘、农家饭菜品尝等服务项目,是叶县及周边地区一个比较有名的现代农业观光景区。下面我们的调查介绍分作经营者情况和游客情况两个方面:

(一)经营者状况调查

1、人口特征

通过对望夫石山景区农家乐餐馆经营者进行全面探访,在走访的11户农家乐中,近八成的经营者来自本地,出身于当地农户。他们年龄大多集中在40至50岁,利用自身所有的土地和山林资源从事农家乐经营。同时,也有少部分外来投资人员进入农家乐餐馆经营领域。调查结果显示,经营者调查样本区间存在9%的相关专业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情况,他们利用自身所学的相关知识来指导实际经营。

2、经营状况

望夫石山农家乐的经营类型主要有农村生活体验、农产品采摘出售、农家饭菜品尝等项目。经营旺季一般在春、秋两季,以学生团体、单位团体居多。就平时来说,工作日一般生意清淡,周末为旺季,以亲友团体为主。平均日接待旅客量30人次左右,人均消费在100至200元之间。

3、经营困难与所需帮助

据调查中经营者反映,现阶段农家乐发展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基础设置缺乏。景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志导示牌等基础设施缺乏,水、电、网络通讯设施均显不足。

其二、存在不良竞争。由于农家乐经营者多出自于当地农户,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导致恶性降价、互相抹黑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

(二)游客状况调查

1、游客人口特征

在对望夫石山农家乐景区的42位游客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中得知,公务员和职员占游客构成的绝大部分,达到50%,这类游客一般拥有较高的稳定收入和相对固定的周末节假日。大学生和中学生们也占了24%的比重,在学校放假的寒、暑假期,学生团体是主要的消费群体。其他行业还包括老师、医生、农民、老板等。

2、景区了解渠道

调查问卷设置的有关了解景点渠道的选项包括:网络推广、报纸传单、电视广告、亲友推荐和旅行社等。调查显示,亲友推荐和旅行社这两个渠道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达到七成以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经营者应侧重利用大众媒介扩大农家乐知名度以招徕游客。需要指出的是,旅行社一般属于山林类景区重要的消费媒介,望夫石山农家乐景区应进一步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从而带动游客数量的有效增长。

3、游客出游行为模式

调查显示,游客到望夫石山农家乐游玩的出行方式主要包括公共交通、自驾车游玩和跟随旅行社。其中,公共交通占12%,跟随旅行车出游的占29%,剩余六成游客为私家车自驾游。望夫石山景区位于叶县郊区,车程在一个小时左右,这说明,望夫石山农家乐观光农业景点吸引的游客集中在路程为60分钟的范围内。

4、游客满意度

对游客的满意度调查中发现,近八成的游客对景区各项观光服务表示满意。在42位被调查者中,有六位游客表示不太满意,另有三位基本满意。在对观光服务不满意的游客中,我们了解到,主要是由于旅游形式的严重同化,多数经营者只是简单地将现有的农田、林地、果园等加以整合,造成农家乐休闲旅游产品内容和形式基本雷同,甚至只是局限于吃农家菜,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叶县周围地区交通条件十分发达,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但是,观光农业景区附近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提高,公路等级较低,公交通行度尚达不到一定要求,缺少路标,景区指示牌很不明显,存在“欠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导致整个导向服务上不理想,给游客正确到达景区造成很大麻烦。一些偏远地区,望夫石山景区,地处辛店乡,交通极不便利,公路年久失修,不易通行,且本身景区地处偏远,需要经一定周转,使一些游客只能放弃来此旅游观光的念头。此外部分景区例如望夫石山内部设施需要大力改进,景区内部设施缺少或者老旧,部分观光游览通道已经比较老旧,难以通行,山顶的庙宇亟待修缮完整,以便游人参拜。

(二)开发者经营者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部分农民的思想意识仍然比较落后,单纯依靠自然景点仅有特色进行开发,没有对景区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有效分析,对景区进行深度的开发。并且,传统的投资理念仍旧广泛存在,导致了盲目投资和粗放式经营行为。

目前,叶县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投资开发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其投资行为是在旅游目的地政府主导下的企业经济行为,开发者支付初期的发展资金,开发利用资源,然后通过接待旅游者获取经济利益。此种方式明显缺点便是,当他们发现某一个地方有资源可以利用,便会进行投资,在开发经营时,为了减少运营成本而采取粗放式经营,在资源吸引力减弱的时候,便开发新的项目,成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短期投资行为。这些投资及开发经营方式严重浪费了当地的资源,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且受到破坏的环境在短时期内难以得到恢复。

(三)管理粗放,缺乏环境保护

一些观光农业景区的管理工作严重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急于在短期内追求经济效益,采用粗放的经营模式,忽视农产品的产量及质量,旅游景区的公共设施,服务设施,安全设施严重滞后,更有一些地区,就地取材,对当地的农业资源进行无限制的开发,导致生态失衡现象初现。有些地区游客在观光同时不注意个人素质,随意破坏景区设施,踩踏农业资源,景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可持续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四、对策与建议

在专题调查与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望夫石山农家乐观光景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以促进农业观光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一)着重突出精品,带动全面发展

叶县地域广阔,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各地可开发的项目众多。要想在观光农业发展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就必须根据自身特点,立足资源基础,扬长避短,突出创新,打造精品近点。在观光农业的景点开发中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着重突出自身的文化内涵,树立起和其他地区不同的观光农业特色,增强对游客的新引力。当前要重点开发望夫石山景区,使其成为叶县观光农业发展的代表,注重突出望夫石的故事来源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把农家乐与望夫石山、水库等景观进一步结合,做到观光、娱乐、饮食、垂钓于一体的综合观光农业园区,建设观光农业精品点。

(二)进一步改善交通、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景区的发展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在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的同时要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城乡之间的公交线路建设,加大公交通车数量与班次,以满足一日增长的客流量。其次,要坚强公路的修建,改变落后的交通条件,提高出行的容易度,方便大城市的游客到乡间。景区内部的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望夫石山的登山道路需要进一步建设,景区的饭店需要整修,停车场面积需要扩大,民房的外观需要协调、改善,休憩设施需要大量兴建,以给游客带来一个舒适的游玩心情。

(三)突出特色,创新发展,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需求

经营者应从消费者的体验出发,丰富服务项目,开展特色经营,避免同化。通过了解游客的消费需求,扩宽自身的经营范围,积极开展多样化服务,已达到在行业中脱颖而出获得持续长久经营活力的最终目的。

(四)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导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农家乐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农家乐的发展大都凭借的是景区环境。经营者要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注意环境保护,注重节能环保,以求得可持续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留科,吴次芳,曹新向,常江.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及对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2]李翔宇, 张龙. 中国观光农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九江学院院报,2006(01).

[3]刘清臻. 平顶山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0(04).

[4]裴泽生. 开发农业旅游及观光农园刍议[J]. 旅游科学, 1996,(04).

[5]申彩虹,杨敏. 河北省观光农业发展问题探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3,(03).

现代农业前景分析篇6

关键词:情景感知技术;农业物联网;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 TP391.4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3.063

计算机现在已经普及到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的工作和生活中,在这种计算机资源的广泛分布下也催生了情景感知技术。情景感知技术是对信息的处理技术,而物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丰富性,情景感知技术利用物联网的特点为用户提供服务。2000年在全国各省、市成立的农业科技园区,就是代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将互联网、物联网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之中去,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搭建先进智能科技的致富平台。

1情景感知技术在农业物联网中的应用分析

情景感知技术在农业物联网的应用主要以情景感知计算为主,而情景感知计算又包括数据的获取、处理以及提供服务三个部分。本文以玉米的生长过程为例进行监测。首先进行数据的获取,在这一环节需要在田间装置各种湿度、温度、光照的传感器以及视频监控设备,并采用网络传输的方式把监测的实时数据进行传输;在信息处理环节,要把之前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识别并进行有用信息的提取,并将这些信息结合玉米生长的模型进行适应性的分析。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的信息收集,大多是视频数据以及图像信息,这就需要采用图像处理方法将收集到的视频、图像信息转化为语义理解,以此来分析玉米的具体长势,具体包括株高、整齐度、株行距等参数。最后就是将这些信息建立综合计算模式来对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2情景感知技术的应用论述

2.1三维数据场和农业科学计算可视化

目前,在农业领域发展中,科学研究正在逐步向数字化、信息化方面进行转变,农业科研机构已经构建起农业科研发展环境,尤其是在大数据发展形式下,农业物联网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为展开农业科研工作提供大量的数据,同时以数据为中心农业科研模式体系也在发展中,农业科学计算作为数字化农业科研发展中心,可视化作为计算科学的主要趋势,所以三维数据与农业科研计算可视化将会成为农业物联网感知情感与计算的主要发展形式。环境和作物作为科学计算和三维数据场所包括的两个对象。一方面,从农业物联网信息采集方面来讲,在采集过程中,主要采集土壤、光照、气候等各方面的信息,在一般状况下,传感器是以特殊形式展开设置的,所以根据其设置状况,与有关模型发展体系相结合,能够实现二维数据场的可视化。另一方面,根据农作物发展自身来讲,很多技术手段为支持农作物性状信息以及获取微观组织信息模式,也为农作物自身的三维数据发展提供基本信息保障。

2.2认知、感知的一体化

随着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的快速发展,农业物联网的情境感知也得到了发展,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采集传统信息与处理模式是对感知环节展开的,在采集数据过程中和处理数据过程中,主要包括视频图像、气候环境、遥感影像等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感知,但是根据在解析感知信息时以及认知信息时仍然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对认识环境这一环节需产生很大的作用和需求,在这一环节中,也会不同程度上推进感知信息认知环节的发展,主要包括科学计算、理解语义、融合信息、分析数据、知识转型等等方面上,可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与数据之间的转换。在采集物联网数据和传输数据中以及处理信息中,需要使感知体系与认知体系有效结合,从农业生产管理等工作中,可建立起数据准确性高、信息反馈机制强等机制。所以,需要以感知数据作为基础条件,以三维可视化物环境模型和数字化形式作为主要载体,实现感知与认知统一协调计算发展模式。

2.3网络三维交互式服务

从现代农业发展角度来讲,定位功能不但限制在生产环节上,而且还需要体现在农业园区、农业会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生态旅游、娱乐休闲等等服务上,尤其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这方面上的需求更大。提高网络的访问数量是为实现农业有关产品服务和技术的应用目标提供了保障体系,在网络上发展起的人机交互界面和应用程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网络三维交互的综合服务形式,俨然已经成为农业物联网情境的计算发展形式,也是对上文所讲的三维数据模型的融合以及植物数字为基本核心的综合计算统一应用。为依据网络三维交互的果树生产过程中仿真应用服务管理界面,此系统是以农业物联网情境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作为支点,对玉米真实环境的增长作为感知信息,实现网络三维的互动和展示。根据三维网络实景交互状况,在不同程度上为消费人员建设起在线虚拟环境,主要包括农事体验、认种认养、虚拟漫游等典型代表服务,这样可加强农业综合服务功能,同时也能提升农业的价值,推进农业快速转型。

3结语

总之,情景感知技术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从情景感知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可以看出,未来的农业是集生产、销售、流通、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农业,情景感知技术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旭.信息技术与当代农业科学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03).

现代农业前景分析篇7

关键词:河南省;旅游业;现代

农业物质水平的提升,带动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升华。随着人们经济消费能力的到显著性提高,人们愈发向往休闲小资的旅游生活。与之对应的是,旅游业以此为机遇,各种旅游项目和休闲农家生活形式应运而生,颇受人们追捧和喜爱。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有着雄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据统计,在我国河南省隶属于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95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58处。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和农业大省,河南省国民经济产值一直位居我国前五位,同时也是中西部中原经济区首位。因此,将旅游业和现代农业有机融合,在发挥旅游业的同时,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是一项双赢的政策手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河南省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地位。

一、河南省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相融合的物质基础与文化基础作用分析

1、河南省地域文化理念与现行的经济发展政策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确立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1]。根据国务院于2011年在我国功能区域规划中指出,中原经济区域是我国重点经济发展地带。因此河南省为达成国务院提出的工作任务,近些年正逐步确立旅游业为河南省经济发展首要地位。力争在2020年时,河南省能够在旅游业创收7800亿元,同时接受海内外游客8亿人次以上。作为一项不需要土地资源和工业资源的服务型行业,旅游业仅需要在原有的物质文化基础或是天然的风景地貌加以添饰,就能够达到创收。因此旅游业又因为其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一直颇受河南省政府的推崇。近些年,旅游业在河南省的发展态势一直较为客观,良性的竞争和可持续的发展资源为河南省提供了直观的经济创收,为打造中原地带文化经济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不过相较于其他发达旅游地区,河南省旅游行业的发展还要走很长一段路。旅游业相关产业链的产品,以及旅游行业产业结构与路径及旅游业相关动态和宣传力度仍亟待补充。目前,河南省各地级政府已经予以了旅游业发展崇高的重视,拓宽旅游业副产品资源建设,整形旅游业产业结构必须大力开发新产品和新业态。打造独具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的副产业结构,是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物质基础。多方促进其他产业和旅游业结合,是目前河南省各地级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与提高旅游业寿命的发展方向。例如郑州市便早已提出大旅游理念,通过积极开发旅游衍生品,打造先进的旅游服务理念,创新旅游行业服务意识,来提高行业附加值的做法。通过加强旅游业和各行业的结合力度,促进现代农业旅游、现代休闲旅游及行车自驾游等新旅游模式,发展和拓宽高新科技旅游生态农业力度,打造现代化文化旅游,推动当地旅游竞争优势。根据河南省地域旅游发展潜力的综合分析,在不同区域建设风格迥异的旅游资源,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提升河南省各地旅游竞争优势。为敦促当地旅游行业同现代化农业相互融合与发展。2013年河南省旅游局建立了河南省旅游乡村网,以旅游信息服务与旅游电子商务为依托,致力于充分挖掘和整合推广各乡村旅游资源[2]。旅游乡村网的建立,为河南省现代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信息资源平台和营销平台。同时,旅游乡村网的建立也为不少旅游爱好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旅游咨询服务,及旅游副产品订购服务。可以说旅游乡村网的建设对于当地旅游资源的整合,和人们咨询旅游内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发展基础

根据调查,2016年河南省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约5.8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764亿元[3]。即便如今河南省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效,不过相较于其他旅游大省,河南省旅游业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旅游副产品以及发展能力和旅游大省仍相距较大。这种现象的产生是许多因素相结合导致的。其中,旅游业产业结构与产业附加值较低,及当地旅游资源宣传力度不佳都是阻碍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其他旅游较为发达的北欧和西欧国家,我国的旅游资源较为单一,尤其是河南地区。河南地区作为中华文化起源地之一,目前河南省大部分旅游资源并未能有效结合当地的历史风俗与文化,而是采用单一的当地手工编织产品或是当地特色蔬果资源进行旅游资源宣传。而北欧和西欧国家在旅游行业则显得更为集团化、利益化。纵向和横向联合更紧密、服务链条更畅通、服务质量更加有保障,旅游业发展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下,旅游竞争力也自然就提高了[4]。例如西欧的TUI、ReWe以及C&N等旅游公司,都是以各产业相结合,从而实现现代旅游项目的各环节转变为旅游产业链,丰富了旅游行业产业结构,提高了旅游产品附加价值,从而控制了各地区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区旅游市场份额。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实现产业融合是提高旅游行业现代化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

3、交通基础

自古以来,河南省就有这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说法[5]。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带,处于黄河中下游地段。截至2014年,河南省共有17个地级市和1个省直管县级市[6]。作为历史文明精神宝库的河南省,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同时铁路与公路等交通系统非常发达。河南省一直作为我国综合性运输贸易体系框架的转接站,连南贯北保持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相对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使得河南省旅游业有着非常明朗的发展空间。因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交通先行,中原崛起,交通先行,三化协调,交通先行,全省树立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对接的理念[7]。另外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也于近些年被抬升至我国核心发展战略。这些相关政策与河南省首肯的发展内容,都为河南省交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助力。截止到2016年底,河南省高铁里程已破2000公里,奠定了郑州在我国中原经济区域的核心城市地位。同时新郑国际机场也已开通和新增至143条航线,通航城市达到83个[8]。更加便利的交通资源,为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性的交通基础,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河南省区位优势。对于旅游业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为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相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规划与调整河南省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相融合的政策解析

1、整合地域资源,调整当地经济发展格局

在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互惠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当地经济发展格局,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作为前提,整合地域资源,是实现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相融合的核心发展方向。因此,必须优化河南省地域物质资源,实现旅游文化和当地物质基础的有机融合。首先,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实现旅游资源符合当地农业建设需求,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顺利进行。旅游业不仅要做到融合当地旅游风景和自然人文,同时也要优化农业建设资源。例如在近郊区比较适合建设生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花卉官场、园林农业、设施农业及果菜种植、采摘、水上观光垂钓等体验农事劳作的观光项目,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9]。另外农业生产在旅游经营的比重,是控制和处理旅游业和农业融合必须处理的问题。相对于成熟的观光型旅游农业园,不仅需要提高与重视农业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同时还要处理好农业景园的旅游功能开发工作。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旅游资源合理顺利的开发,突出自身发展特色,建立旅游资源竞争优势。做到整体化、集团化。并且观光型旅游农业景区的建设必须融会周边农村地域资源。合理规划农村景区建设,优化旅游资源布局,保护生态环境且兼顾农业发展是旅游业和农业相融合的物质发展基础。

2、发展特色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

从河南省地区旅游项目和资源来看,不同地域的经济和文化差异较为明显,因此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后所发展的旅游项目也应该不尽相同。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则是,大部分地区的发展模式,与旅游业经营状况,过度统一。部分地区盲目模仿,导致旅游业呈现过度商业化趋势。因此针对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相撞,必须合理整顿各地资源,通过旅游乡村网,筛选和整合优质的旅游开发项目,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大力扶持,推动现代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推出参与性较强的农事体验活动,使旅客在旅行途中,感悟农事活动的体验意义。同时还应当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提高农业产品旅游附加价值,宣传地方特色文化。结合河南省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从而提高旅游人文环境。另外还要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从而帮助人民建立旅游意义价值观。例如父城遗址,我们就可以制作观音雕像;南阳武侯祠,我们可以制造诸葛亮画像;鸡公山,我们可以制作避暑手牌。帮助人们纪念旅行的价值和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提高农业产品的深加工投入,与农业科技注入,从而使农产品能够成为附加值较大的旅游产品[10]。

3、做好营销宣传,提高物联网应用宣传力度

21世纪又被成为信息时代,因此旅游业的宣传手段不应再局限于人们的口头相传,而是多加利用互联网丰富人们的信息视野。比如各大旅游景区,和车票等都可以放置在如途牛网、同程网上。这么做一方面可以便于游客提前购买到中意的旅游景点门票,减少排队时间,提高游客景区体验满意度。另一方面则能够提前帮助游客了解景区优势,以及地理自然风景景观,提高游客对于景区的了解和认知。因而河南省各地区必须加强互联网在旅游行业的应用,通过转变营销手段,优化网络资源的使用与利用,及时与更新景区动态,实现现代化旅游发展模式的更新。另外如若条件允许可行,那么还应当尽快融入到智慧旅游时代的大潮,逐步形成自媒体营销平台。例如在景区内部安放二维码,游客可以通过扫描景区内的二维码查询景区相信信息,同时可以添加公众号,了解周边景区动态和拥挤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效果。

三、结语

为提高河南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合理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融合,从而丰富当地旅游资源和项目,是一项双赢的经济发展政策。为了更加合理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河南省各地级政府必须根据当地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现状,因地制宜调整和促进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农场庄园,建立现代化的体验型农业旅游模式。不过以目前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格局来说,政策和农业发展局面还有待改善。因此必须加快开发更多现代休闲农业,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当地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激发和拉动更多人体验感受现代农业的发展作用。最后政府必须给予旅游业和农业融合更多的科技与资金投入。丰富线下旅游产品和生态养生农业项目。另外可以结合电视、电影中的优秀素材,加强文化宣传力度,针对性销售旅游产品,实现文化输出的同时,提高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创收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中雨:休闲农业中旅游业与农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4):232-236.

[2]张淑萍:DEA模型下的休闲农业评价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2):226-230.

[3]袁社锋、尚莹莹:“互联网+”背景下河南省农业信息化进程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7(1):27-28.

[4]张伟: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重点与改革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6(12):165-168.

[5]郭静:打造观光旅游农业丰富城乡精神生活[J].吉林农业,2016(21):43.

[6]魏国强: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的实践与思考[J].种业导刊,2016(7):5-8.

[7]罗艳玲:基于PEST分析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9-73.

[8]赵霞: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河南省农业旅游开发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2):204-209.

[9]文平: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152+52.

现代农业前景分析篇8

Abstract: Nowadays, the practice of urban agriculture is all over the world. Either in development country or developing country, the urban agriculture becomes important style of agriculture produce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Beijing, the capital of China, has its own unique terrain and the mountains-area account for 62%.In order to develop urban agriculture better we must explore a new way which fits for this unique terrain. The present of ditch-area economy brings new idea for developing Beijing mountains-area meanwhile 3S technology makes the idea become the true. The concept of ditch-area economy, 3S technology and the effect of 3S technology in developing ditch-area economy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Finally, we can verify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3S technology in ditch-area ecological planning, the management of ditch-are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3D virtual reality expression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for development of ditch-area economy.

关键词: 沟域经济;3S技术;生态规划;地理信息管理;三维虚拟现实表达

Key words: ditch-area economy;3S technology;ecological planning;geograph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3D virtual reality

0引言

沟域经济是北京市在农业区域经济、流域经济基础上结合北京山区农业发展基础与特点提出的崭新概念。近几年来,为实现山区经济的循环快速发展,北京市推出“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并在多个区县试点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所谓“沟域经济”[6-8]就是以山区沟域为单元,以其范围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迹和产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科普教育、养生休闲、健身娱乐等为内容,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景观、村庄、产业统一规划,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产业带,以点带面、多点成线、产业互动,形成聚集规模,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快速增收。

北京市山区占市域总面积的62%,过去的山区矿山开发为首都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山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造成了水土流失、植被和地下水系破坏等负面影响。所以关闭矿山,进行山区生态修复、森林健康经营、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适宜性评价、景观生态规划布局、等成为沟域经济发展的首要解决问题。

近年来,以“3S”技术为代表的地球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为沟域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3S“技术在该领域的发展将呈现广阔前景。

1“3S”技术概况

“3S”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这3项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持的新技术的总称,它们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存贮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

遥感(RS)可以提供多时相、多分辨率和多谱段的各种遥感数据,其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可以达到1 m左右。利用RS影像,可以迅速得到几周前甚至几天前的最新更新数据,成本低、数据真实准确。通过处理分析最后提取和应用有关对象信息,是一种高效的信息采集手段,对于空间数据的确定有特殊意义,在规划设计中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数据源。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主要用于为所获取的空间目标及属性信息提供实时的、快速的空间定位。GPS作为确定空间位置的主要手段,以其速度快、精度高、不受气候和通讯条件的影响,具有全天候、布点灵活、作业方便等优点,因此作为RS图像的精纠正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指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对空间信息输入、查询、运算、分析、表达的技术系统。利用GIS可以把社会经济、人文等信息与反映地理位置的图形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复杂空间问题的科学求解成为可能,提供决策服务。GIS技术可以解决海量空间数据的显示和管理问题。利用面向对象的大型数据库技术,不仅可以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与管理等问题,也解决了多用户编辑、数据完整性、数据安全机制等许多问题。

2“3S”技术与沟域经济

2.1 “3S”技术在沟域生态规划中的作用沟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沟域生态科学合理的规划。没有规划的经济只能造成资源和金钱的浪费。沟域经济生态规划要处理的核心是沟域的生态问题,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其目的是求得人与生态的和谐共存、互惠共生。凭借“3S”技术其快捷和精确的空间信息获取能力、强大的动态预测功能、全面的区域综合分析功能以及高度的可定制性,能够对生态系统内部多元信息的获取、传输、分析、处理、反馈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从而为生态宏观调控、规划决策等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使得规划者可以更加高效准确的了解沟域生态与环境变化[4]。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沟域景观生态规划中的主要作用是对航空照片和卫星像片等遥感图像进行定位和地面矫正,遥感数据在精度上还不够,因此需要GPS 辅助矫正。

遥感(RS)在规划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识别地物,在大范围的规划中使用遥感数据,可以省时省力。 根据卫星像片所呈现的图像,得到规划对象总体的基础数据(如植被空间分布图、水系分布图),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实地调查进行数据采集的工作量。有了基础数据以后,就可以根据需要,加工得出专业上需要的数据。

可选取最近几年的高分辨率SPOT或TM影像图、地形图、林相图及GPS野外调查的数据作为数据的来源。利用ARCGIS软件对遥感数据进行几何校正,空间增强和辐射增强等处理,将GPS在地面调查的样点和植被类型显示在视窗上,利用AOI选取模板进行训练,根据制定分类体系划分景观类型,对训练模板的可能矩阵进行评价,结合已有资料和野外调查数据,以目视解译和外业调查的结果为辅,对分类效果进行评价检验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监督分类,将分类后数据经过聚类、统计过滤除去一定面积的斑块,在ARCGIS中进行数字化,生成各景观类型的多边形矢量数字文件,建立拓扑关系后,生成各类景观专题图,对各区进行统计,得到景观分类图和各种景观类型专题图,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对沟域地形图进行数字化并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为沟域景观因子的选择和遥感数据的叠加奠定基础。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23](GIS)原理及技术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分析评价。在沟域景观生态规划中主要用到叠置技术,对多种类型的空间数据同时进行各种相关运算,系统化的分析评价。此外动态分析和模拟,通过对不同时段所得到的遥感数据进行分析,监测和分析沟域景观的动态过程[2-3]。

在对沟域进行景观生态规划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充分利用3S技术和系统方法原理论,协调各类型景观同整个区域景观关系,实现整体上的协调发展;(2)尺度原则:从沟域景观单元出发,考虑沟域景观的规模、破碎化等因素,根据其合理的尺度规模进行界定;(3)自然景观优先原则:在保证经济、信息流畅的同时,充分尊重自然生态过程,保护一些具有生态价值的基础上,利用两个主要影响因子即主成分载荷,从土地的利用现状、沟域景观空间分布以及地质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出发,结合外业调查和实际沟域景观格局现状,对北京沟域进行景观生态规划。

2.2 “3S”技术在沟域信息管理中的作用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范围更加广阔,目前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交通、电力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具有采集、模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等功能,利用“3S”技术构建沟域经济[11-13]地理信息平台,将全北京市沟域生态规划状况以数字化地图方式呈现,使人们可以方便的实现浏览、查询、分析等功能,构建沟域经济效益属性数据库,对沟区经济收入统计、核算、报表输出,实现经济效益的动态分析。

WebGIS,就是基于Internet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GIS),随着Internet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需求,利用Internet在Web上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强大的分析功能,对沟域各种资源深入挖掘,运用空间分析的功能,从宏观上指导沟域经济规划方案,使得资源发挥最大优势,创造最大的效益。WebGIS是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地理信息系统,因此,WebGlS不但具有大部分乃至全部传统GIS软件具有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利用Internet优势的特有功能,即用户不必在自己的本地计算机上安装GIS软件就可以在Internet上访问远程的GIS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GIS分析,这是发展WebGIS服务沟域经济的最大亮点,因为,沟域区域用户多是农民,基于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等因素,使用Internet向沟域用户提供沟域现状信息、专家指导方案、同时也可以收集用户反馈的建议信息。

系统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主要是各年中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大面积区域可用中等分辨率遥感影像,而针对某一特定沟域则需要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了实现地理信息的真正共享和开放性,利用Intnernet技术,建立包含丰富的空间拓扑关系的数据库,可采用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实现地图的自动录入和校对,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沟域经济系统WebGIS服务应用的推广。采用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GIS数据,可以实现复杂数据类型的描述,数据间关联语义的管理等等。

利用WebGIS技术构建北京沟域经济地理信息系统[14-18]是为了实现都市农业的信息化发展的大目标,更是为了促进北京市沟域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运用其空间信息量测与分析、统计分析、地形分析、网络分析、叠置分析、缓冲分析、决策支持等功能,深度挖掘可开发区域资源,建设出更多有创意有价值的项目,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品质和潜力,创造更多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

2.3 “3S”技术在三维可视化模拟中的作用沟域经济发展涉及的的沟域景观模拟、建筑物模拟、地下管线的3D显示、道路桥梁的三维景观实体以及地形地貌显示等,都强调了三维信息以及三维景观实体间关系的表达,对这些建设项目的三维空间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来实现项目状态的现势数字三维可视化表达,可以更加准确真实地表示现实中沟域建设的发展情况,而这些数字三维表达都需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

虚拟现实[19-22],或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该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CG)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虚拟现实的最大特点是:用户可以用自然方式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操作,改变了过去人类除了亲身经历,就只能间接了解环境的模式,从而有效的扩展了自己的认知手段和领域。另外,虚拟现实不仅仅是一个演示媒体,而且还是一个设计工具,它以视觉可视化形式产生一个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为我们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建立模型所需要的大场景三维数据,主要是指沟域范围地形地貌的三维数据,主要是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分辨率为0.61米的QuickBird等,叠加数字高程模型图(DEM),生成三维地形数据;对于沟域范围内的道路、桥梁和建筑物等三维数据,可以通过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获取立体像对的方法,也可以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系统集合全站仪进行地面测绘获取空间坐标和高程;对于树木和雕塑等以点形式存在的地物,通过GPS采集地物的坐标;建筑物及树木的纹理通过拍摄大量照片来获取。分别对沟域建筑物、地形、天空、树木进行场景建模,使其能形象的反应真实场景,最后明确场景的层次关系,完成沟域三维可视化模拟。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都市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尤其虚拟现实是计算机技术农业应用的更高境界,都市农业信息产品将会成为今后服务“三农”的新产品。

3“3S”技术在沟域经济发展中的前景

沟域经济概念提出后,几年来,有力推动了京郊山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这一理念还处于初步实施阶段,所以存在一些问题。现在我市对沟域的开发利用不仅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在所开发经营的沟域中,缺少整体把握和规划,随心所欲,没有长远打算,资源综合效能不高;环境破坏、水体污染等现象也很明显。因此,在沟域经济发展上,必须整合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制定科学有效的沟域生态规划方案,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

“3S”技术集RS、GPS、GIS为一体,在沟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沟域地形精确定位、沟域地理信息管理、沟域三维可视化模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9]。随着遥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出现更加高清度的遥感影像图,对于沟域的地形研究将更加准确;GPS导航技术的革新和测绘仪器的进步,将使沟域空间定位更加精确;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将使系统功能更加全面,在沟域生态规划、适宜性评价、生态价值评估和沟域环境动态监测、流域治理等方向可以快速准备的进行评定,以解决当前沟域经济发展中缺乏合理规划、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发展将使沟域三维化更精确、更逼真,人们可以不用实地去考察就能在一台计算机上对整个沟域的规划设计一目了然。

在“3S”技术的科学手段支持下,着手对沟域资源进行系统摸底调查,对具备一定发展条件的沟域进行发展规划设计,拿出具体的开发方案。通过“统一规划,政府扶持,集体塔台,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这样一种模式,建设内容多样、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带,逐步把我们山区建成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绿色产业兴旺、社会事业发达、山川景色秀美、人们生活安康的新山区[24-31]。“沟域经济”正把北京山区变成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绿色产业兴旺、社会事业发达、山川景色秀美、人民生活安康的宜游更宜居的圣地。而“3S”技术通过Internet传播给更多的人,服务于更多的人,用信息技术中的新技术促进首都城乡一体化总体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范文义,龚文峰,刘丹丹,周洪泽,祝宁.3S技术在哈尔滨市郊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C].2005.2291-2295.

[2]辛琨,赵广孺.3S技术在现代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73-75.

[3]付梅臣,陈秋计,米静,谢宏全.农田景观规划设计及3S技术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3.34-37.

[4]张侃.区域生态规划的3S技术应用方法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6.1-60.

[5]刘琳.3S技术在城市绿地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1263-1264.

[6]李彬,顾崇华.“沟域经济”成北京农村崭新发展模式[N].农民日报,2009-3-3.

[7]潘广杰.“沟域经济”应当成为发展新模式[N].本溪日报,2009-6-13.

[8]刘浦泉,宗焕平.北京山区创出“沟域经济”[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9-2-10.

[9]蓝荣钦,李淑霞,刘阳,牟晓辉.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地理空间信息,2004:8-11.

[10]王元胜,赵春江,冯仲科,王纪华,刘学馨.基于WebGIS的生态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57-61.

[11]李彬,顾崇华.“沟域经济”成北京农村崭新发展模式[N].农民日报,2009-3-3.

[12]潘广杰.“沟域经济”应当成为发展新模式[N].本溪日报,2009-6-13.

[13]刘浦泉,宗焕平.北京山区创出“沟域经济”[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9-2-10.

[14]张锦华,吴方卫.现代都市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分析――以上海为例[J].产业观察,2009:186-189.

[15] 赖瑾瑾,刘雪华,靳强.顺义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时空变化[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6-91.

[16]葛忠强.基于RS、GIS城市郊区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57-61.

[17]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8]刘海涛.基于WebGIS的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及应用[J].水土保持学报,2001.15(3):52-55.

[19]李忠儒.虚拟现实研究的意义及现状[J].科技资讯,2009,(4):220.

[20]许微.虚拟现实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09,(2):279-280.

[21]袁庆华,罗璇.基于MultiGen Creator/Vega的校园虚拟现实研究[J].科技创业,2008,(7):158-159.

[22]严钧,李苏,钟炯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上甘棠村漫游系统研究[J].建筑科学,2008,24(3):52-56.

[23]蓝荣钦,李淑霞,刘阳,牟晓辉.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地理空间信息,2004:8-11.

[24]方志权,论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产生背景与功能[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5:281-285.

[25]俞菊生.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创新体系构筑[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4).207-210.

[26]安训生.发展都市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8,(3):68-72.

[27]赵树枫.都市农业的意义及其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1998,(4):41-44.

[28]党国印.关于都市农业的若干认识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1998,(3):62-67.

[29]程贤禄,毛振宾,黄生斌,朱明德.北京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区域布局与发展.载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9-25.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