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历史重难点知识汇总8篇

时间:2024-03-20 10:16:07

初中历史重难点知识汇总

初中历史重难点知识汇总篇1

关键词:先学后教;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将“先学后教”理论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中,主要步骤为教师为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与目标,在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教材,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够有效解决课堂难点,掌握重点内容。“先学后教”理论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探索,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热情,帮助学生掌握有效历史学习方法意义重大。

一、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先学”

(一)教会学生把握历史框架

初中历史教材有着内容多、范围广等特点,涉及到大量的年代、人物、地点、事件等,学生一般难以掌握。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线索,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了解各重大事件之间的联系。比如,在中国近代史讲解中,教师先要让学生看教材目录,然后分别对近代史的各社会阶段、分期的特征进行概述,并让学生明确两条基本线索,即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学生把握教材框架后,有利于更好开展历史教学。

(二)合理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主要有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共同探究、归纳整理和拓展练习五个部分。其中学习目标是要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与重难点;自主学习是教师以设计知识结构图表、表格、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本基础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作答[1];共同探究就是指导学生探究深层次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整理主要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概括重点知识的能力。拓展练习的设计要与中考难度相符,加强学生课堂练习。

二、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后教”

(一)巧设情境,合理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合理导入有利于将学生思维引入教学情境中,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知识的探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导入形式,从课堂学习内容出发,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与思维价值。比如,在《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电视剧中汉武帝形象等,说说汉武帝是一位怎样的君主?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谈论,引导学生客观、准确的评价汉武帝。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第一,学生互相交流,统一小组意见。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后,势必会暴露众多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开展交流互动,让学生互相帮助,最终统一各小组的答案。以优生帮助后进生纠正错误,教学相长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间的感情;第二,小组长代表汇报,其他各组补充,教师评价总结。小组内将答案确定后,派代表汇报,其他学生要认真听,记录其中存在问题的地方。学生在回答完毕后,其他学生可以指出其不完善或者有误的地方,并加以补充。教师针对各小组汇报及学生的补充,作出最后的评价、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加深。

(三)课堂小结,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2]。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该环节主要由教师完成,但是在“先学后教”理论下,则要通过导学案中的“共同探究”与“归纳整理”来实现。这两个阶段的问题通常有一定深度,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时间,由各小组发表自身的观点和见解,指导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下共同探讨,教师则要概括整理学生的观点。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交流,能够进一步升华学生掌握的知识。比如,在《赤壁之战》场景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描述一下曹操一胜一败的启示,这样学生兴趣很浓厚,都会认真仔细的进行叙述,并认识到骄兵必败的道路,对自身今后学习也有一定的启发。因此,教师不能一味的为学生进行讲解,而是要学生自己深入探讨,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质。

(四)课堂训练,巩固提高。

在课堂小结完成之后,教师要随机指定若干学生回答导学案中“拓展练习”中的问题,检查本堂课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单独辅导。课堂训练能够有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之,探索“先学后教”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探索中存在的新问题,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找到解决的措施,保证能够发挥出“先学后教”教学方法的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历史,从而真正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重难点知识汇总篇2

关键词:全球史观; 近现代史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40-002

整个世界由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构成,它们各自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全球史观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一书中提出。著名的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则将全球史观做了淋漓尽致的阐释。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先生曾提出“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体系,既阐述人类社会形态发展进程,又阐明世界各地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同西方的全球史观不谋而合。

事实上,早就有观点提出应将全球史观的培养和中学历史学习相结合,但是,以初中历史为对象,并将这种引入贯彻到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尚不多见。

那么,将全球史观引入初中近现代史教学,是否必要并且可行呢?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产生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精心备课,整合教学资源

全球史观的引入意味着一线教师要对现行初中教材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梳理、重组甚至是局部编写,这与新课程标准所鼓励和提倡的理念是一致的。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其近现代史部分包括世界近现代史(新航路开辟至今)和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至今)。中国近现代史以世界近现代史为背景,两者是副线与主线的关系。在两条线索中,各种人物和事件错杂交织。对于学生来说,该部分内容知识点数量大,记忆难、理解更难。假如我们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全球史观渗透给学生,教会学生用全局的眼光看待历史,则会让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三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是初中三年教材中最能体现全球史观价值的,初二的中国近现代史次之。我尝试将两者打通进行教学,简单说就是将同一点时间或者同一段历史中中国和世界的内容对照出来,不难发现它们互为补充甚至互为因果的关系(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史以世界近现代史为大背景)。如果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可以达到这个地步,我相信他们的历史素养已经非常可观了,而这在教学实践中并非难事。

下图是一个示例:

不同颜色的线代表了不同国家的近代历史作为知识点在初中教材中的呈现。显然,教材只选择了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内容,因此线是断续的。然而,如果在近现代史上存在一个大的历史事件,或者某一段历史时期,各个国家都参与其中并受到巨大的影响,在这个图上看,那就是彩虹状的部分。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留心找出彩虹部分进行资料汇编,有利于将彩虹般丰富的历史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这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换句话说,要让学生明白,在同一历史事件或同一段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在分别经历着怎样的事情,这些事情之间又有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课堂实践,搭建知识框架

在资料汇编整合完成以后,就要将全球史观逐渐渗透进实际的教学中。

以一节初三的复习课《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例。中国的抗日战争就是二战中发生在中国战场的战争,而二战内容主要散落在八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下册两本书里。二战是体现各国历史交汇的一个特别好的例子,因为几乎所有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国家都参加了。由于国家太多,所以我按照“中国”、“反法西斯同盟”(除中国外)以及“法西斯轴心国”三个类别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形成如下表格:

这个表格涵盖了所有教材上能找到的二战相关内容,一目了然。即使只做到这一步,对教学尤其是复习也有不少帮助。在上复习课《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时,以这个表格为参照,教师可以选取其中中国和日本(法西斯轴心国)的部分制作一个抗战编年史。但引入全球史观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史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将中外历史互为表里看待,突破教学难点。比如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要化解国内的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危机;受法西斯分子控制的日本政府极具侵略性,故而翌年挑起七七事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国和美英苏平起平坐,说明中国的抗战之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又验证了各国为和平事业团结一致方能战胜法西斯的道理等等。总之,按全球史观原则对教学资源进行的整合,对近现代史教学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个性测评,增强学习趣味

全球史观的教学实践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促进教师开发多样化的测试和评价方式。相比较于以往单一的做考卷批分数,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非测试性评价更为灵活科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会加重学生负担,真正做到提高素质、寓学于乐。

我尝试过一些非测试评价的方式,“用发散性思维写历史小论文”(比如《假如xx事件没有发生……》),或者“穿越历史的辩论赛”(由学生扮演角色,以不同时空的人物的立场去讨论某一事件或人物)一类轻松愉快、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也可开展“每周一题”并定期评比,由我指定一个近现代史上各国历史交汇的史实作为主体,请学生自主命题。适当加入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切实做到寓学于乐。

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学,也更为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水平,还能引导学生运用全局的眼光看待历史乃至生活。对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积极学习目标,或许也是一种科学的人生目标。

综上所述,将全球史观引入初中近现代史教学是希望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历史知识框架,用一种整体的视角――即全球史观――来看待历史,争取为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开通绿色通道,也为初中近现代史教学的减负增效做出一些实际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英〕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初中历史重难点知识汇总篇3

一、情境导入,定标自学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要寻找新旧知识的关键联系点,运用一些能够激发兴趣的导入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向往,投入到学习中来。在授课中,我们运用导学案辅助教学,历史导学案分五部分,即课题、学习目标、知识梳理、拓展延伸和夯基达标。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仔细阅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知识梳理和拓展延伸。

关键点:1.导入要有启发性、趣味性,避免繁琐冗长。2.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3.这部分提倡自学,自主解决问题,合作不能代替独立思考。4.学案要让学生清晰地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多长时间、学到什么程度。5.要充分地相信学生,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究的,教师决不包办。

二、组内合作,初步释疑

在导学案的完成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是个人解决不了的,再加上学生新提出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放到小组讨论的层次上。合作小组一般以4至6人为宜,由组长负责主持,要求每人都要积极参与,采用轮流发言和畅所欲言两种方式。小组先相互找错纠错,再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解决方法,完善问题答案。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参与其中,以了解学习成效,点拨迷惑之处,掌控讨论进程。

关键点:1.遵循“1、2、4、8……N”的交流原则。2.要保证充分的讨论时间。3.做好小组成员分工,加强小组长培训,确保组内交流有序高效。4.讨论完成后,由组长举手,便于掌握讨论进度。5.每个环节结束后,都布置学习内容,让学生有事可做。

三、全班交流,展示提升

各小组的记录员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起来,由教师指定各小组相同序号的学生,上台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和疑难问题,再让大家共同思考和讨论。教师要有预见性,对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要适时点拨,组织即时互动。

关键点:1.精选汇报内容。一组汇报,他人补充,控制全班汇报时间。2.对汇报的问题要挖掘透彻,深入分析,举一反三,因为这是重点或难点。3.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的生成问题,把它变成进一步思考学习的问题。4.不要重复学生的汇报内容。5.限制强势学生发言过多。

四、精讲拔高,点拨拓展

这一环节,基本上和上一环节是相互融合的,时间上具有交错性。

首先,教师的精讲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对于那些次重点与非重点,要尽量做到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思考。只有这样分清主次地精讲,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点线面的整合,适时将世界史与中国史、古代史与近现代史进行横纵联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与乡土历史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题。

第三,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历史课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去记忆,如果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我们不妨找一些记忆技巧教给学生。1、顺口溜:《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概括为“设工厂,赔两亿,割三岛,开四口。”2、谐音法:《马关条约》的四处通商口岸可以用“杀出苏杭”来记。3、数字法:1689年《权利法案》+100=1789年《人权宣言》,你说巧合吧?还有如点面交叉、纵横联系、归类求异、对比记忆等等。

第四,教师的精讲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如比较、归纳、概括、抽象、综合、分解、总结等。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对本课知识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

关键点:1.教师的精讲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学生的展示结合进行的。2.教师的精讲要把握时机,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该出手时就出手。3.教师的精讲,语言要简练生动、通俗易懂。

五、当堂落实,达标检测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当堂掌握,组长进行督促和检查,做到堂堂清。教师在检测题的设计上要侧重重点、考点和热点,题目难易要适度,要有梯度,保证好学生能拔高和待优生掌握基础知识,时间以5―10分钟为宜。

关键点:1.检测必须独立完成,让学生独立思考。2.讨论整合时,引导学生二次拔高。

初中历史重难点知识汇总篇4

【关键词】系统

专题

综合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面对全新的中考改革形势和题型特征,如何组织有针对性的初三历史的教学和复习成为广大初中毕业班历史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近年来,历史学科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联系实际,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这也体现了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给我们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加之历史学科内容,既有中国史,还有世界史、乡土史,复习时间短,初三历史复习课应该有规划、有系统地进行。多年来,我一向把中考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系统复习,拓宽知识,打牢基础。

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课本逐册、逐课、逐目全面复习,但不能搞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出示每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熟悉史实。在“精”字上下功夫,做到:语言精炼,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时空概念明确;板书有条不紊;多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使每章每节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

第二阶段:专题归类,比较对照,纵横联系。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还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第二阶段,老师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纵横串联,比较对照,辨其异同,形成知识网络。如将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列强侵华史,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几个专题。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方面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横向联系。

如近代重要国家资本主义确立的事件可归类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战争、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引导学生分别从背景、导火线、革命爆发标志、领导人、重要战役、重要文献、结束标志、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每一历史事件又都有前因后果、前后发展、依次交替。如果我们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这就是纵向联系。如中国近现代史的线索可以纵向串联历史知识,以不同历史时期为经线,以每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特征为纬线,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并先后相承的。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才能由点发展到线、到面,并进而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获取规律性的知识。

第三阶段:综合复习,针对训练,突出重点。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方面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点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中考复习指导》是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重要指导用书,要从中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及其要求等情况,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练题形式要多样化,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单选题: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要运用辨证唯物史观分析重要历史现象、事件的本质,采用肯定法或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看清题干和选项,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去伪存真。

2、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及利用有关历史知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首先要快速读完材料或图表(包括出处),弄清该阅读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和材料的中心思想。然后要注意审题,抓住关键,弄清限制条件。再根据提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要根据命题者规定的角度和要求,准确捕捉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和信息重点。从材料内容和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

3、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历史阐释、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问答题的常见类型有叙述题、分析题、评价题和比较题等。无论什么样的问答题,首先必须审清题意,找到主干,抓住关键字词,弄清限制条件,明确要答项目和解答对象。行文力求语句简炼,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书写规范。叙述型问答题一般是把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活动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进行系统的概括、归纳、综合,一般跨度较大,不要面面俱到;分析型问答题一般是依据史实,运用辨证唯物史观分析说明历史事件、现象,跨度相对较小,进行深挖掘。评述型问答题一般是运用辨证唯物史观,根据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对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要用史实印证结论,史论结合;比较型问答题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现象的分析,比较其异同。对比较题应先弄清题目的比项和限制条件,而后将比项双方的史实进行归类、提炼、分析,得出相同点或不同点。

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心也可以学到历史知识。因此要密切关注当今与历史有关的时政热点问题,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现实进行总结复习。

初中历史重难点知识汇总篇5

一、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所谓的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形成的,是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一概念总是和感受、体验联系在一起。形象思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情感性和生动性等基本特征。在历史教学中,形象思维是指通过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以达到更生动、更形象、更深刻地再现历史的效果。由于形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概括和提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可以借助形象思维来表达历史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生动、更形象、更深刻。

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形象思维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形象思维,用生动的史实、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刻画历史,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由此而使教学内容更便于学生理解。

二、如何运用形象思维让历史变“活”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文字记载的高度浓缩了的历史教科书,而不是历史本身,因此教师必须想办法使历史变“活”。

1.丰富史料,刻画历史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史实就是课堂上下锅的“米”。历史教师只有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刻画历史,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叙事生动的史学著作不胜枚举。例如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就可以运用自己丰富的历史知识,通过提出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华夏祖先是谁?关公为什么受人欢迎?张衡为什么能知道千里之外发生了地震?丝绸之路是指从哪里到哪里?在讲关于唐太宗善于纳谏之历史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补充《资治通鉴》中的一段史实,通过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对话,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体现出魏征的忠厚刚直,长孙皇后的聪颖贤惠,唐太宗的明睿通达,使学生更能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提高语言表达艺术水平,生动描绘历史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对一些理论、时间、地点和数字背得滚瓜烂熟,但一考完试没过多久便忘得干干净净,而他们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一些富于感彩的语言以及教师的某个动作却长存于记忆之中。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同时语言还是一门艺术。初中生的知识面不太宽,词汇量有限,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强,教师要丰富自己的词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例如在讲先秦历史时,就尽量避免采用大段的古文史料,可以将其翻译成比较直白的现代文。

历史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具有逻辑性、严谨性、准确性和系统性之外,还要注意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音色的和谐和情感。例如在讲司马迁与《史记》时,教师可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让学生欣赏《史记》,还可以通过司马迁个人充满传奇的一生,展现其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的进度把《史记》中一些历史人物的特征、历史事件的场面等展现出来。例如项羽的拔山盖世,刘邦的豁达大度,荆轲的慷慨激昂,李广的胆略过人,以及巨鹿之战的壮烈,垓下之围的悲凉,鸿门宴的扣人心弦等,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感受到当年马鸣风萧萧的古战场和一个个有血有肉、生动饱满的历史人物形象。

总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艺术水平,将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展现于课堂,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重难点知识汇总篇6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富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知识。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如果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讲述与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故事,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选择有悬念的历史故事来“激趣”,同时,要把握好故事情节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突出“疑点”和“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例如,教学《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的内容时,笔者先讲述故事:“1649年1月30日,英国伦敦的天气特别阴冷。在白金汉宫的广场上,有一个衣着华丽的犯人被拉到了绞刑台下,这个犯人就是英国著名的国王———查理一世。他的死,翻开了英国历史重要的一页。大家想想,国王是一个国家中权力、地位最高的人,为什么他会被处死呢?处死查理一世,为什么会对英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呢?”这种悬念式的故事讲述,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利用历史故事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历史教材中,有一些比较抽象、枯燥的重点、难点知识,如果教师生硬地教授知识点,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教师能利用历史故事来教授这些重点、难点,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历史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听课的疲劳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以将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理顺教材知识点和知识结构。例如,教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赤壁之战对三国形成的重要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讲述故事前,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准备南下一举统一全国。教师可重点讲述诸葛亮在茅庐中的隆中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国局面形成”的知识点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请学生上台扮演故事中的刘备和诸葛亮,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故事讲述,让学生理顺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赤壁之战的理解。

三、利用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

若历史课堂的结尾比较草率,不仅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以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把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留下“悬念”,让学生“有盼头”,从而使学生保持进行历史学习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例如,教学《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结课时,教师可以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作为课堂的结尾,以小见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仁义不施”的暴政对秦朝的统治有什么致命的影响。用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使学生对秦朝统治的政策有了总结性的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学习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做好了铺垫。这样教学,不仅延续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点的教授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结语

初中历史重难点知识汇总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效课堂;合作学习;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72-01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实施,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发显得重要,而能否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集体智慧和创新意识就成为关键,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变得重要。

合作学习就是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而合作学习呈现的形式最常见的则是分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学习成绩、能力、性格、特点等诸方面的差别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每组6人左右,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将小组成员的合作性活动贯穿课堂教学之中,以小组学习目标的完成作为标准,对各小组在课堂教学中的整体表现进行及时评价,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根据各自的能力学习新的知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各小组之间的开展学习竞争,充分体现小组成员的群体智慧,从而激发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合作教学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需要努力构建每个学习小组的自信心,除了正确引导小组骨干成员发挥作用,还应该细致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1、分析班级中每个学生历史课程学习的实情进行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办法要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切实做到:第一,为了保证分组后每个小组的结构均衡,多数情况下不提倡学生自由选择本组成员;第二,细致分析班级中每一个学生历史课程掌握的程度,使各学习小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第三,为了提高每一小组学习效率,防止不必要的“内耗”,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也要合理搭配;第四,根据班级人数科学合理地划分,一般每组成员为6人左右,学习小组的成员不能太少,否则不利于交流;也不能太多,造成不利于控制的局面。

2、合作方式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由于学生对合作学习具体方法的陌生及合作意识的淡薄,因此这一阶段合作学习“以师生合作为主,生生合作为辅”。组织学生逐步尝试多种合作学习方式,以师生的共同活动来熟悉教材的基本内容,共同分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作为主要目标,训练学生学会基本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习惯。

二、合作学习通过第一阶段的铺垫,围绕历史教学课标,结合历史课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要尝试采用多种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让学生熟悉历史课堂合作学习的相关过程,从根本上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1、历史课堂教学中突出体现合作学习的原则,强调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并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小组探究成果展示,来理清教材的基本线索;共同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各类问题或相关课题。

2、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结合地方历史教师从教材中挑选1一2课适合进行“团体探究”的课题,让学生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收集、分析、整理资料,提炼观点,撰写探究报告并在课堂上汇报交流。

3、结合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课程,让学生自行组织合作小组,自主选题,协作探究,撰写报告并于一定阶段后汇报交流。

三、灵活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切实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效果,打造真正的历史教学高效课堂

1、每学期精选若干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课题,在教师讲明总体教学目标后,基本上由小组合作探究来完成各种教学要求。主要有:归纳重点并说明理由;提出难点,并说出自己的初步见解;对史料进行分析,总结出对历史规律性和历史现象本质的认识;撰写探究报告并汇报交流。

2、进一步引导合作小组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并强调选题的开放性、探究方法的多样性,尽可能加大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另外,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一般可以采用的教学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合作学习精心设计,科学布置合作学习任务:

①课前安排各小组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做好合作预习,熟悉合作学习的内容;

②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积极准备相关素材,挑选学生较感兴趣的、了解较多的、与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的、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兴趣的、适合团体探究的课题,让合作小组着手准备,上课过程中由各小组轮流展示历史教学实施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初探究的课题,让合作小组着手准备,上课过程中由各小组轮流上台汇报成果。

(2)积极引导,使合作学习的课堂有序、有效;

(3)合作学习的过程要合理安排,环节清晰,可以将小组合作活动的操作流程设计为:提出问题―>研讨问题―>展示结果;

(4)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需做好总结提高,教师可以适当引导;

学生在课堂中对学习的相关知识点总结展示后,教师应引导反思,适时总结,巩固提高,并提出新问题启动新思维。

初中历史重难点知识汇总篇8

关键词:历史课堂;三环五步;效率;教学法

过去的课堂教学改革,从满堂讲到满堂问,改来改去,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状。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权,也就缺少了学习兴趣。这显然不符合“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理念。基于一年多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我们确立了历史课堂的“三环五步”教学法,三环即预习、展示、反馈;五步即独学、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整理学案、达标反馈。

一、三环

第一环,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

第二环,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对感悟进行锤炼提升。

第三环,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并进一步反思和总结。

“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中都要注意: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侧重“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二、五步

第一步:独学

在授课中,我们运用导学案辅助教学,历史导学案分五部分:课题、学习目标、知识梳理、拓展延伸和夯基达标。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仔细阅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知识梳理和拓展延伸。

“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主席关于读书的经验之谈。学生在书上就相关要点做好标记,在疑难之处打上问号,同时也可以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样才能为小组讨论做好充分准备。需要学生查阅资料的,可安排学生课前完成。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学习进程,对于学生遇到的障碍,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

关键点:

1.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

2.这部分提倡自学,自主解决问题,合作不能代替独立思考。

3.学案要让学生清晰地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多长时间?学到什么程度?

4.要充分相信学生,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究的,教师绝不包办。

第二步:对学、群学

对学、群学是贯穿在第二步和第三步中的,联系相当紧密。对学指小组内成员1对1交流讨论学习,群学指小组内成员2对2或4对4以至全组、全班成员的交流讨论学习。因此,对学和群学从一定的意义也可以说是展示部分。

第三步:组内小展示

在导学案的完成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是个人解决不了的,再加上学生新提出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放到小组讨论的层次上。合作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由组长负责主持,要求每人都要积极参与,采用轮流发言和畅所欲言两种方式。小组先进行相互找错纠错,再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解决方法,完善问题答案。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参与其中,以了解学习成效,点拨迷惑之处,掌控讨论进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记录员作记录。

关键点:

1.遵循“1、2、4、8”交流原则。

2.要保证充分的讨论时间。

3.做好小组成员分工,加强小组长培训,确保组内交流有序高效。

4.讨论完成后,由组长举手,便于掌握讨论进度。

5.每个环节结束后,都布置学习内容,让学生有事可做。

第四步:班内大展示

各小组的记录员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起来,由教师指定各小组相同序号的学生,上台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和疑难问题,再让大家共同思考和讨论。教师要有预见性,对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要适时点拨,组织即时互动。

面对超出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搭桥引路,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促使学生思考、探索、争辩,直至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期间,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过程。当然,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也往往会超出教师的认知范围,教师也可能一时无法解答,这时教师应该肯定提问者,同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去解决,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等。另外,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跑题现象,要适时调控,避免出现泡沫现象。

关键点:

1.精选汇报内容。一组汇报,他人补充,控制全班汇报时间。

2.对回报的问题要挖掘透彻、深入分析、举一反三,因为这是重点或难点。

3.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的生成问题,把它变成进一步思考学习的问题。

4.不要重复学生的汇报内容。

5.限制强势学生发言过多。

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以上两个展示的环节当中,教师不能做旁观者而是始终充当引领者的作用,一定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各组的学情及进度并适时给予学生点拨,这样才能对全班的学情了然在胸,才能知道应讲解什么,什么不用讲解,最终做到精讲拔高、点拨拓展。

教师的精讲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要把握时机,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该出手时就出手,语言要简练生动,通俗易懂。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点线面的整合,适时将世界史与中国史、古代史与近现代史进行横纵联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与乡土历史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题;要教会学生如何理清历史线索,每单元、每课、每个知识点都要形成知识框架,并让学生形成笔记并掌握;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要多使用图表、幻灯、录像、彩图等立体教学手段,语言要抑扬顿挫,突出趣味性,还要运用一定的小组评价机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师只有真正做到精讲拔高、点拨拓展,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反馈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自主整理学案,放手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内化本节课知识,然后当堂检测,要求对本课所学内容当堂掌握,组长进行督促和检查,做到堂堂清。教师在检测题的设计上要侧重重点、考点和热点,题目难易要适度,要有梯度,保证好学生能拔高和待优生掌握基础知识,时间以5~10分钟为宜。

当堂达标时,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将答案写在检测本上,完成后上交,由教师批阅,并算出小组平均分,排出各组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检测本上交后,再对问题进行讨论整合,解决疑难点。

关键点:

1.检测必须独立完成,让学生独立思考。

2.讨论整合时,引导学生二次拔高。

总之,实施这一教学法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内容、不同学生灵活运用。在时间分配上,也要根据所学内容灵活安排,每一步用多少时间,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即可。

我们采用的历史课堂的“三环五步”教学法,已经经过了一年多的探索,实践证明,这种授课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变得会学习、爱学习,历史课也一举成为与体育、音乐并列的学生最喜爱的学科。

参考文献:

[1]马立.名师讲述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