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8篇

时间:2024-03-20 10:16:06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篇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公共财政学》、《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行政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价》、《土地评价》、《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等课程。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土地及房地产价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等方面的技术和行政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房地产、建筑、专员服务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房地产;

2 建筑/建材/工程;

3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4 金融/投资/证券;

5 计算机软件。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投资经理、土地规划师、项目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投资经理;

2 土地规划师;

3 项目经理;

4 土地资源管理;

5 报建专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篇2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98-03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是一门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学科性质[1]。目前全国已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中广东省内有5所,分别为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

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许多学者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探讨[2-8]。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广东海洋大学实际,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如何优化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为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供借鉴,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专业历史沿革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端于1994年湛江农业专科学校的土地规划与管理专业(专科)。1997年湛江农业专科学校与湛江水产学院合并成立湛江海洋大学,土地规划与管理专业(专科)予以保留。1998年教育部对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修订布,将原来的“土地管理”专业和“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划归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由于我校土地规划与管理专业(专科)尚不符合申报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条件,因此按照学科相近原则,划入到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下招收土地规划与管理方向本科生。2005年6月,湛江海洋大学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本专业仍旧在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下招收土地规划与管理方向本科生。2007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至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期。每年培养的本科生由原来的1个班35人左右,发展到2个班70人左右。2016年9月,为了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快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对相关学院及其学科专业布局进行了调整。在本次调整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农学院调整至管理学院。

2 现行课程体系概况

自2005年以来,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每隔4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目前正在执行的是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这一方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等构成,总学分176.5(见表1)。

3 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总学分偏高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总学分达176.5。根据笔者对国内15所典型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总学分的调查,总学分超过我校的只有4所,分别为内蒙古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和天津城市建设学院[9]。由于总学分偏高,学生修读压力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2 学科基础较薄弱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农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在成立初期学科基础课主要以数学类和农学类课程为主。经过三轮培养方案的修订,农学类课程已被调整出培养方案,并增加了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等经济管理类课程,但经济管理类课程数量仍偏少,特别是随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农学院调整至管理学院,在大类培养背景下,必然要增加更多的经济管理类课程。

3.3 专业选修课较少,且设置混乱 由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只有9门课程,远低于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42门、28门,学生的选择面十分有限。且专业选修课设置较随意,只是简单地将9门课程拼凑在一起,未按方向(模块)进行归纳,导致学生选课较盲目,不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3.4 部分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缺失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10]。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虽已构建了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技能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有些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既没有设置实验,也没有设置实习,如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营销等;有些n程虽然设置了实验或实习,却由于实验室建设滞后,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导致部分实验或实习难以开出,即使勉强开出,实验、实习效果也难以保证。

4 课程体系优化建议

4.1 压缩总学分 将总学分压缩至160左右,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一是删掉部分与专业相关性不强的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普通地质学、地图编绘、环境质量评价、水土保持学等课程;二是在不减少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减少部分课程学时,如将遥感技术、地籍管理、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信息系统、房地产估价从64学时减少至56学时,将土地管理学从56学时减少到40学时,将土地资源学、房地产投资分析从48学时减少到40学时。

4.2 夯实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课增加公共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海洋综合管理等经济管理类课程,将经济学原理拆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并适当增加学时数。

4.3 增加专业选修课,并按方向设置 根据近几年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将专业选修课归纳为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和房地产开发3个方向,每个方向设置7~8门课程。在专业选修课按方向设置后,引导学生按照方向进行选课,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4.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实践环节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一是对已开设实验的课程,重新调整实验学时,如将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验学时由16学时增加至24学时,将遥感技术、地籍管理、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实验学时由24学时减少至16学时。二是增设房地产投资分析实验、CAD制图实验、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应用实验、农田水利学实验、土地整理学实验、农用地分等定级实验。三是增设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实习、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实习、房地产估价课程实习。四是整合土地利用图件处理技能训练与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技能训练,设立土地管理综合实习。

4.5 调整部分课程性质 将景观生态学由专业必修课调整为专业选修课,将房地产市场营销由专业选修课调整为专业必修课,优化后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见表2。

参考文献

[1]赵凯,夏显力.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43-46.

[2]吴壮金,严志强,廖赤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w系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广西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1):20-25.

[3]刘庆.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2(24):180.

[4]何灵.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5(1):84-86.

[5]王辉,汪应宏,陈龙乾,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编制[J].高教学刊,2016(4):143-144.

[6]鲁春阳,文枫,张宏敏.管理学科工科化视阈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7):164-165.

[7]李雪梅.就业导向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大学教育,2013(8):38-40.

[8]谭雪兰,朱红梅,张坤,等.地方农业院校土地资源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317-319.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篇3

摘 要:“十二五”总体战略框架新形势下,土地整治成为“三化”协调发展中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手段。以河南农业大学

>>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初探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独立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就业导向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讨 新形势下包装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合理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当前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策略刍议 浅析当下土地资源管理的措施 新形势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整治的机制构建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 应用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遥感课程教学改革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模式探讨 转型形势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新形势下土地管理的格局探析 新形势下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吴次芳,费罗成,叶艳妹.土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理性范式和战略路径[J].经济地理,2011,(10).

[5] 王金满,白中科,师学义.土地整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求与前景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11,(4):14-16.

[6] 吴次芳,叶艳妹,岳文泽.试论土地利用工程的学科属性、体系和发展方向[J].中国土地科学,2007,(3):26-3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篇4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是一门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学科性质。目前全国已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中广东省内有5所,分别为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许多学者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广东海洋大学实际,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如何优化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为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供借鉴,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专业历史沿革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端于1994年湛江农业专科学校的土地规划与管理专业(专科)。1997年湛江农业专科学校与湛江水产学院合并成立湛江海洋大学,土地规划与管理专业(专科)予以保留。1998年教育部对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修订布,将原来的“土地管理”专业和“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划归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由于我校土地规划与管理专业(专科)尚不符合申报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条件,因此按照学科相近原则,划入到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下招收土地规划与管理方向本科生。2005年6月,湛江海洋大学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本专业仍旧在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下招收土地规划与管理方向本科生。2007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至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期。每年培养的本科生由原来的1个班35人左右,发展到2个班70人左右。2016年9月,为了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快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对相关学院及其学科专业布局进行了调整。在本次调整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农学院调整至管理学院。

2现行课程体系概况

自2005年以来,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每隔4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目前正在执行的是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这一方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等构成,总学分176.5。

3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3.1总学分偏高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总学分达176.5。根据笔者对国内15所典型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总学分的调查,总学分超过我校的只有4所,分别为内蒙古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和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由于总学分偏高,学生修读压力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2学科基础较薄弱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农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在成立初期学科基础课主要以数学类和农学类课程为主。经过三轮培养方案的修订,农学类课程已被调整出培养方案,并增加了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等经济管理类课程,但经济管理类课程数量仍偏少,特别是随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农学院调整至管理学院,在大类培养背景下,必然要增加更多的经济管理类课程。

3.3专业选修课较少,且设置混乱

由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只有9门课程,远低于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42门、28门,学生的选择面十分有限。且专业选修课设置较随意,只是简单地将9门课程拼凑在一起,未按方向(模块)进行归纳,导致学生选课较盲目,不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3.4部分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缺失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虽已构建了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技能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有些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既没有设置实验,也没有设置实习,如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营销等;有些课程虽然设置了实验或实习,却由于实验室建设滞后,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导致部分实验或实习难以开出,即使勉强开出,实验、实习效果也难以保证。

4课程体系优化建议

4.1压缩总学分

将总学分压缩至160左右,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一是删掉部分与专业相关性不强的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普通地质学、地图编绘、环境质量评价、水土保持学等课程;二是在不减少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减少部分课程学时,如将遥感技术、地籍管理、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信息系统、房地产估价从64学时减少至56学时,将土地管理学从56学时减少到40学时,将土地资源学、房地产投资分析从48学时减少到40学时。

4.2夯实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课增加公共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海洋综合管理等经济管理类课程,将经济学原理拆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并适当增加学时数。

4.3增加专业选修课,并按方向设置

根据近几年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将专业选修课归纳为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和房地产开发3个方向,每个方向设置7~8门课程。在专业选修课按方向设置后,引导学生按照方向进行选课,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4.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实践环节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一是对已开设实验的课程,重新调整实验学时,如将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验学时由16学时增加至24学时,将遥感技术、地籍管理、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实验学时由24学时减少至16学时。二是增设房地产投资分析实验、CAD制图实验、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应用实验、农田水利学实验、土地整理学实验、农用地分等定级实验。三是增设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实习、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实习、房地产估价课程实习。四是整合土地利用图件处理技能训练与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技能训练,设立土地管理综合实习。

4.5调整部分课程性质

将景观生态学由专业必修课调整为专业选修课,将房地产市场营销由专业选修课调整为专业必修课。

参考文献

[1]赵凯,夏显力.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43-46.

[2]吴壮金,严志强,廖赤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广西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1):20-25.

[3]刘庆.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2(24):180.

[4]何灵.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5(1):84-86.

[5]王辉,汪应宏,陈龙乾,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编制[J].高教学刊,2016(4):143-144.

[6]鲁春阳,文枫,张宏敏.管理学科工科化视阈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7):164-165.

[7]李雪梅.就业导向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大学教育,2013(8):38-40.

[8]谭雪兰,朱红梅,张坤,等.地方农业院校土地资源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317-319.

[9]周飞,陈士银.国内典型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4(36):256-258.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篇5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 本科专业 建设 实践教学 误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C-0042-02

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将原“土地规划与利用”与“土地管理”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划归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近年来,有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逐步增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专业定位方面,有学者认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出现了文科化的倾向,部分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有偏差,偏离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该专业应该是一门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学科性质。在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方面,学者认识较为统一,主要将其归为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学者们普遍提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特别是突出实践教学。不少学者强调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建议能够形成精干的教学团队,提升师资水平。此外,一些学者提出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推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建设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希望能对该专业建设有所裨益。

一、对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认识

(一)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有60多所,主要集中于农业类、理工类、地质类、经济类及综合性大学。各类院校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实践环节、实践内容各有异同。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但笔者有不同的看法。其一,随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成熟,一大批优秀的博士、硕士毕业生走上教学岗位,正逐步改变该专业的建设格局。这些人才多数从本科起就接受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能够带动本专业向更均衡的方向发展。其二,各类高校也在不断调整,在人才引进、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力求全面发展,突出优势,弥补劣势。综合来看,笔者认为各类高校间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确实存在,但这种差异正逐步缩小,且不影响专业的发展,不需要被看作突出问题。

(二)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高等学校公共管理学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组、全国高等学校土地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和中国农业出版社共同组织编写了15本专业骨干课程系列教材。但是据学者对各高校开设课程的研究,这15本教材在各高校的课程开设率差异明显。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赞同多数学者的意见,建议形成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由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组定期指导,对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进行规范。因为从国家设置本科教育的理念来看,着重理论上的通识教育,而非应用上的专业教育和实际技能。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更应该贯彻“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宗旨,让学生广泛涉猎本专业的各类课程,从中找出兴趣点,为后期的硕士、博士教育奠定基础,也便于学生寻找就业方向。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对各高校目前设立的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进行适当的调整,要求各方向均开设至少一门专业必修课,而专业选修课则视自身特色自行选择,这样既能够保证对各类知识的学习,也能够突出自身优势。

(三)实践教学认识上的误区

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实践教学环节被越来越多的学校认可,实践教学使枯燥的知识与鲜活的实际土地利用相联系,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各类实践教学形式,如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教学、土地资源管理软件综合应用、土地调查综合实践、土地资源遥感应用等正逐步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方面,笔者认为一些误区需要警惕。

误区一,实践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做横向课题。这样的实践教学看似很受学生欢迎,与就业市场对接较为紧密,但细细分析起来存在很多弊端。一是扭曲了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认识。不少学生干脆放弃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一门心思找实践机会,甚至直接逃课打工赚钱。不利于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有悖于本科教学的宗旨。二是过多参与横向课题,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没有帮助。很多学者认为,横向课题的完成过程并未用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最先进的思想和方法,并未激发学生对土地问题的深入思考,造成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客观实际,严重影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误区二,实践教学就应该侧重技术应用。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遥感、计算机制图、软件开发等手段大量被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高校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倾向于技术应用。而笔者则认为,实践教学除了有技术应用,还应该突出土地管理、土地政策方面的社会调查以及管理程序、方法的实践。因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应该是管理领域的人才,应该具备管理者的素质,从与现实的联系来看,我国各级各类的土地管理部门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与土地相关的管理事务,其复杂程度并不亚于某类土地应用技术。

误区三,对毕业设计环节重视不足。从现实情况来看,除个别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历史较长的高校外,多数学校对毕业设计环节不够重视。一是毕业设计选题随意。高校毕业设计选题多采用教师给定范围或学生自拟题目这两种方式,毕业设计的题目趋同性很强。二是学生毕业设计粗糙。本科生临近毕业最关心的是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事情,往往将毕业设计放在最后考虑,选择突击完成的居多,质量普遍不高。

(四)师资队伍存在结构性的短缺

高校争相上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背后是师资队伍短缺,结构不合理。与部分学者的看法不同,笔者认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短缺不是绝对数量的短缺,而是一种结构性的短缺。其一,公共管理学科下,不少非土地科学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开始转行,进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挤占了部分师资岗位。其二,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科研业绩,忽略人才的专业成长背景。其三,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涉及范围较广,不少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挤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师资岗位。

二、推动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本科教育是解决从“不会”到“会”的问题。因此,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应突出“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念,最大限度让学生了解本专业,以便从中选出学习的兴奋点。针对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强化主干课程

专业课要根据本专业人员在业务上的特殊要求设置,应当体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点,设置多方向,增加信息量。其中,特别需要强化主干课程设置,将尚未开出的主干课程补充完整,有条件的情况下辅之以选修课程。

2.尽快形成一套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的开设主要受制于各高校的师资力量以及专业的发展定位,存在差异性在所难免。但从学科的发展来看,还是需要形成一套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保证本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也便于监督专业的建设。至于各类高校的差异性,则由核心专业课程之外的选修类课程体现。

(二)规范实践教学环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许多重要的专业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教学环节对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规范实践教学环节,避免走入误区。

首先要正确认识实践教学,把它看作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工具。其次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全面性,尤其要补充社会调查类、公共部门管理类的实践教学环节,必要的情况下应当借助管理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力量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最后应特别强化毕业设计环节,改变当前应付了事的局面,具体做法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定。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师资选拔方面应充分考虑各方面要素,特别是专业成长背景;在师资培养方面应逐步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梯队和以课程负责人为首的教学梯队,为开展教学研究和科研合作创造条件,全面提升师资水平;在激励机制方面通过课时奖励、教学能手评比等措施鼓励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同时应逐步改变仅靠科研业绩进行职称评定的做法,将教学业绩融入考评机制。

三、结论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科学。由于其建设历史较短,在专业目标设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实践环节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存在不足。本研究表明,当前各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此种差异会随着专业建设的深入逐步缩小;课程体系建设应突出主干课程的设置,形成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各院校不要因片面地强调特色,忽视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身的内在需求;要警惕教学实践环节的误区,实现实践教学的合理布局;同时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篇6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是伴随着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和壮大的。经1998’年专业调整“土地规划与利用”和“土地管理”合并,改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据统计全国已经有80多个院校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开发、土地利用以及土地保护等问题的日益突显,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数量和招生规模随之壮大。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始是由农业院校的土壤专业演化而来,到现在侧重于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等各具特色专业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诞生初就与市场紧密接轨,是一个应用型的本科专业。专业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要求,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内容,还有在实际的土地管理工作中。本文以韶关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培养目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掌握以下土地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生态、环境、地质、地貌、土壤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②掌握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及土地和房地产开发经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并具备将这些知识和技术熟练地应用于土地和房地产管理工作中的能力;③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和房地产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④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独立获取、消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

全国80多所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各具特色,但在课程设置上有三个方面的课程:一是专业主干课程。二是技术类课程,三是特色课程。

专业的主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土地意识,让学生掌握土地作为资产性资源和资源性资产在国民经济中重要作用及在土地和房地产交易的准则和我国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等知识。主要课程为: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不动产估价、土壤地理学和土地资源调查及评价等。

技术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先进的土地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土地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运用测绘仪器、卫星和航空影像及GPS等设备和材料进行数据的获取、处理和表达,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快速、高效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主要课程有:地图学、测量学、遥感技术和地形绘图等。

特色课程是根据地方特色和院校特色而开设的课程,旨在培养与当地市场需求更加切合的人才。如在专业中设置有创新学分,让学生以土地管理实务作为出发点,在外聘实践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项综合的实际土地管理工作的任务,由实习单位进行评价。使学生都能有实践的机会,在不同单位和企业,已实践单位和企业的评价作为主要参考标准,对学生的就业去向做评价。

三、突出特色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四大块:一是国土资源局及从事土地和房产管理工作的事业单位,如土地储备中心、土地整理中心、土地信息中心等;二是土地、房产估价企业;三是房地产开发、策划企业;四是测绘单位和企业。

基于此,学校大力开展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共同建立十多个校外实践基地,涉及国土、规划等行政管理部门,土地和房产估价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测绘企业和单位。校外实践基地不仅能够提供相关课程的实习实践场所,还能提供综合实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实践基地的需求实施。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篇7

关键词: 华南农业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本科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 改革措施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学科,实际管理工作中涉及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需要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动手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于是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及毕业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基本手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现行教育中,却出现了“部分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多数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文案写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制约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其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和改革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方式,以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有所裨益。

1.何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

土地资源管理是众多土地利用问题催生的,旨在加强土地利用与保护、整治与管理,协调人地关系的一门新兴、问题导向型、应用型学科,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地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四方面的学科性质。学科性质决定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学科性质要求必须培养“应用型人才”。何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根据上述学科性质及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2-3]的特性。所谓“宽口径”是指专业知识面要广,反映在课程体系上,则专业课的学科门类应庞杂,必须涵盖地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数理统计、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课程;“厚基础”是指专业知识要扎实,尤其是基础理论知识;“强实践”则指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土地利用问题的基本技术和能力。“强实践”是最终目标,而“宽口径”、“厚基础”则是“强实践”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2.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现状

“理论+实践”是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致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具体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方式因师资条件不同而各异。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以培养能在国土、城建、测绘、房地产、物业管理等领域从事土地调查评价与地价评估、土地利用规划、测量与地籍管理、地图编绘、土地利用建库、房地产开发、土地行政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逐步完善培养计划,理论课程涵盖了地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数理统计、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课程,其中测量学、土地资源学、地籍管理、自然地理学、遥感技术基础、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7门课程开设了课程实习。除课程实习,实践教学还有毕业实习,为期6周;从2007级开始增设了专业综合实习,为期3周;另外,每年一次的专业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锻炼平台。

3.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学科定位有偏差,导致文科化倾向明显。

设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学科定位[1]为土地资源管理的文科化埋下了隐患,大类招生则使这种隐患凸显出来,最终导致人才培养偏离“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基本目标。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大类招生规定四年制本科前两年开设通识教育和专业通识教育,后两年才开展专业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及实践教育。专业通识教育为专业大类平台课,由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大类选定,25—40学分;专业教育为专业准出课程,专业自定,6—8门,15—25学分;拓展教育为专业方向模块教程或其他选修课程,15—35学分,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学分均少于专业通识教育,因此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就尤为重要。目前专业通识课程为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学原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保障学、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后5门课程显然不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也从未开设过,由于总学分的限制和新增这5门专业大类平台课,以前开设的资源经济学、自然地理学、土地行政学、土地法学、土地统计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学、土木工程概预算、建筑识图等专业课程大量缩减,既缩减了专业知识,又损伤了专业技能培养,且大量专业核心课和技能课放到大三大四才开设,与学生的考研和找工作相冲突,学生难以安心于专业学习。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篇8

关键词:创新人才;土地资源管理;改革

作者简介:蔡太义(1972-),男,河南南阳人,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黄会娟(1975-),女,河南许昌人,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助教。(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11050)、河南理工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KJA110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33-02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人才,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质量。[1]只有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接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智力支持,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的发展目标,国土资源保障是关键,其中创新型土地科技人才支撑是重点。本研究围绕培养土地资源管理创新人才这一根本目标,结合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探索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主线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力求在土地资源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突破,进而为全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乃至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顶层设计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立足于河南理工大学地矿院校的特色,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借鉴其他高校的有益经验,融合管理学、3S技术、经济学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贯彻“注重通识教育,强化土地学科基础;形成方向优势,发挥兴趣特长;培养职业素养,增强实践能力”思路,以“管理学科工科化”为途径,整合资源,走“工管结合”之路,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矿与工程技术特色,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既掌握管理类学科的理论又掌握工程类学科的技能、既能从事管理工作又可从事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与专业型高素质人才,凝练出集“专业素质教育,产学研结合、多平台协调培养”为一体的复合型土地资源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科学设置“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根据国土行业管理业务及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并结合测绘、地信、遥感、城乡规划专业培养需要,提高测绘、信息技术的课程比重,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和事件能力,整合相关学科,构建以测量知识为基础、土地学科为核心、地理信息技术为前沿的学科平台课程,按学科知识平台设计全新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人文素养知识平台、专业基础知识平台、专业能力知识平台(国家土地督察、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土地调查与评价、规划与利用、整治与开发、土地产权市场评估专业、调控与监测)、创新能力知识平台等在内的学科知识结构平台,形成基于学科知识结构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3]

1.加强学科知识结构平台建设

融合通识教育知识平台、专业基础知识平台、专业能力知识平台和创新能力知识平台建设(图1)。[4]

图1 学科知识平台结构设计图

人文素养知识平台:注重学生个人人文素质以及个人修养的培养,通过大学语文、大学美育、文艺鉴赏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体现对社会、环境、职业的责任。

专业基础知识平台:通过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所需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并能具体应用,掌握宽厚的基础科学知识、基本具备专业运用的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及科研创新提供支撑。

专业能力知识平台:立足专业,突出特色,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具备运用分析土地资源管理技术问题的基本技能,具有应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

创新能力知识平台:通过对学生第二课堂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专业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和人际环境适应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2.优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打通、减少、增加、分类、弹性”等调整方式,在构建学科知识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学科知识通识课程、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体系构建。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在满足学生必需的基本知识要求外开设人文、自然科学、素质教育等通识课,扩展学生的基本知识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通过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做到土地资源管理工管并重,基本科学素质有保障;构建核心课程体系能够体现重素质、能力教育理念、扩宽专业面、突出优势、打通专业方向的特色。

3.着力建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构建以“平台课程”为依托的“课程群”式教学模块(图2),体现弹性学习要求,发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引领作用,促进课程群各课程建设与发展,以专业建设为目标,辐射遥感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共享专业建设成果。

三、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依据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深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1.精品课程与双语课程建设

以专业核心教材建设为抓手,以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为带动,围绕专业发展前沿与技术需求,推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革,引领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改革,重点建设“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土地管理学”和“土地利用规划学”等精品课程、“土地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和“土地生态学”等双语课程,积极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加强本专业特色课程的培育与建设。

2.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引入“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教学新模式,[4]即“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者的角度,通过学生合作解决实际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过程,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培养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1)创新实践教学理念。围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及测绘、地信、遥感等其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协同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育思想和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为先导,吸收校外专家参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将实践教学内容融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创新理念;整合实践内容,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在强化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和管理实践中的新问题,开发创新性实验课程;整合认识实习、集中实习和毕业实习,形成理论学习与能力提高相互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力争形成求实、严谨、奉献、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

(2)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全程化、三层次和五模块”的实践教学新模式。[5]全程化实现实验教学不断线;“三层次”是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培养实践基本能力的基础性实践、培养综合能力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研究性实践的三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五模块”是分别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科科研平台、校内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合作培养平台五类资源,开展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设计、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从而强化实践过程。

2.改革与创新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整合实验设备资源、重点购置先进的实验装备等提高实验硬件水平,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3.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围绕熟练掌握运用专业知识要求,对课堂实习内容、课程设计、集中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及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6]具体如下: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科技发展趋势,以培养学生的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管理与调控、土地信息处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复垦、地产评估等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学分(学时)不低于25%。

(2)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内容。

(3)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对现有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课堂实习、课程设计和集中教学条件进行改善。

(4)加强校企协同培养。探索将土地资源管理实际工作过程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将集中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关键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以此带动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

4.拓展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充分利用依托河南理工大学建立的“中原地区土地资源综合监测与持续利用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积极与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河南省土地勘测规划院、河南省土地整理中心、河南省地理研究所、河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焦作市中纬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企)等单位协同培养土地资管理创新人才。

5.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彻底改变传统的实习成绩的考核方式,按照新设置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及特点制订考核指标及权重,着重考核综合能力,尤其是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兼顾土地管理工作必备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实习报告的编写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远清.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J].中国大学教学,

2011,(11):5-7,16.

[2]李清泉.抓好本科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36-39.

[3]黄贤金,刘友兆,陈龙乾,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12):50-54.

[4]张忠年.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体系创新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90-9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