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8篇

时间:2024-04-21 14:39:03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篇1

关键词::初中地理;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74-01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过分强调智力教育和应试教育,所以地理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比较强,而对于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则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便有的地理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一定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管理比较粗放,所以并没有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增强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加强教材内容与乡土资源的整合,构建更具地域特色的教育内容,进而为初中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初中生地理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整合乡土资源优势,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基于初中地理课程的学科特征以及初中生的学龄特征,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意识。顺德区是佛山市五个行政辖区之一,位于广东省的南部,珠江三角洲平原中部,由江河冲积而成的河口三角洲平原;广佛同城的西南边界、广佛肇经济圈的南部,是佛山市与广州市联系的重要核心区域之一;地势上西北偏高,自古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文教鼎盛,是“世界美食之都”。所以说,顺德区的乡土地理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只要地理教师善于发掘、善于整理,完全都可以服务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具体实践。例如,在“乡村和城市”的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不要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在传授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完全可以结合顺德区的城市环境和乡村实际,开展一些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也更加熟悉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搜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美食特产,表达一些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地理课程知识的感性认识,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所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二、善用乡土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更是初中地理教学和中考的重要内容。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读图、识图的能力,对初中生日后的地理学习和自主自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地图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在读图、识图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初中地理教师要优先让学生学会使用乡土地图,让学生结合当地的一些地理特征来掌握读图、识图的基本技能,这对学生接下来的地理学习将会大有帮助。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佛山市地图、顺德区地图讲解比例尺、地图信息获取等知识,然后让教师可以按照地图设计一些社会实践任务,如让学生利用地图判断某条河流的长度,寻找两地之间的最短路径,搞清某一地点的周边地理环境等,这些实实在在的读图任务,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课程学习的真实价值和现实意义,激发出学生的地理探究意识。

三、合理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地理课程科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还承担着人文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合理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当地一些地理问题、环境问题的导入,来培养学生保护美丽家园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例如,在“水资源”的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就可以将顺德区的“河流纵横,水网交织”的水文特征进行讲解,点出顺德区水资源丰富的特征,但同时也可以导入顺德区西江干流、平洲水道、眉焦河、南沙河等河流的水污染问题,引出“保护水资源”这一生态课题,并在课下组织一些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结合所学知识寻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这样更能实现多元化的地理教育目标。

四、结合乡土地理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内容丰富,与乡土地理教学有关的实践内容就有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实现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还可以有效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的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就可以组织“治理雾霾”的社会实践活动,先让学生就在生活周边看到的大气污染现象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求大气污染和雾霾天气的应对策略,共同思考如何让顺德的空气变干净,让顺德的天空变得更蓝,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消化,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培育和树立,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对于初中地理而言,积极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能够对初中地理教学形成有效的促进,不仅可以实现抽闲化地理知识的形象化、具体化,避免课堂教学的空洞乏味,还可以有效增强地理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更好的激发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意识,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提高初中地理课程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 韩 晶.延边地区初中乡土地理教材开发研究[D]. 延边大学, 2011.

[2] 罗 莉.研究性学习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 文教资料, 2009(12):133-134.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篇2

摘要:地理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实用性,这决定了地理教学要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实践活动教学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动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更好地发展实践活动教学,本文主要研究了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等问题。

关键词:实践活动教学;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69-02

虽然教育改革已经开始实行,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消失,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在课堂中大部分老师老师依然按照课本内容教授,没有实践活动。针对目前的状况,加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很有必要。实践活动教学也是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途径。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

在实践活动教学时,要融合学生日常所见的有关地理知识,如地理现象、一些景观。对于所需时间比较长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可以划分为多节课时间进行。比如在讲授地区降雨量变化时,在安排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注意本地的降雨量和时间,从中总结规律。

通过与实际相结合,让实践活动教学去解决地理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和自主探究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根据当地的地理特色,选择相关联的地理知识进行实践活动教学,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1.设计目的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包含多个方面内容,如设立情景、提出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等,过程很复杂。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培养兴趣,同时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教学课堂更加活跃。

2.设计原则

第一,要把整体思路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整体思路就是在贯穿在实践活动教学中的设计要旨深刻,思维宽阔,有充足的想象空间。具体实践就是实践过程简单明了,便于学生完成。强调立意深远,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勇于突破和创新。

观察活动、操作和语言表达活动这三方便是促进学生智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观察活动和操作活动是智力技能的奠基石,更高一层次的发展是语言表达能力,开始由外部发展转向内部发展。智力技能是分阶段形成的。每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中的整体思路有着指引方向的作用,确保智力技能向正确方向发展。具体实践是实施活动教学的基础,促进学生智力逐步发展。此设计原则能发挥最大作用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比如,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可设计三峡工程探讨活动,就其中的利弊问题进行辩论,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各小组成员自主探索,积极讨论。教师可适时点拨,指导和协调学生。由这种实践活动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三峡工程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第二,要把多角度和小难度相融合。问题的设计是多角度的,还可以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活动问题的设计可以有一定的难度梯度。设计的每步活动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如学生年龄段问题,个体差异。所以要注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协调,合作与分工。如制作一份不同地域国家经济水平的手抄报,可指导学生从工业、服务业、农业等行业分析比较。不同学生负责不同板块进行搜集资料,还可以选取某个特定地区国家作详细讨论,加深对区域地理知识的了解。多角度和小难度的设计原则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能够很好地见到成效。

三、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方案

对于地理实践活动,要与课本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活动形式。如游戏类、讨论类、搜索类、辩论探讨、海报形式等不同的活动类型。这也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去安排不同形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促进课堂的积极性,落实了实践活动教学。

不同的活动类型表现形式不同。讨论活动是以小组教学,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为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地理知识融合在交流问题中,同时要注意讨论的时间,适时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作用。动手活动是以发展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在制作中发挥创造能力。动手内容有地理教学模型、制作图表,绘制地区图形等。

游戏类活动主要为竞赛方面,旨在提高学生反应能力,对知识的熟记能力,以及准确度。这种游戏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在赛前制定好游戏规则,结束时做出评价,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在开展此类实践教学活动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实践活动把地理知识融入到学习中。

合作和交流是这些活动进行的基础。学生之间、老师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能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四、小结

通过对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研究,将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贯彻其中,增加了教学的探究性内容,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寻求真理,在探讨中学习知识。除了达到新课标的教学标准,实践活动教学融合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特色,做到了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金绮安.让地理课堂生动起来的活动教学模式浅析[J].速读(中旬),2015,(6):185-185.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篇3

关键词:实践活动;初中地理;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27-01

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让学生放松的活动,还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把实践内容放到教室内,把教室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学以致用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把实践内容合理的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师生共同学习。

1.地理教学的特点

地理研究的对象是各种因素的组合,例如自然地理是由水文、地形、气候以及土壤等特征组成。而人文地理主要由农业、工业、人口、交通以及城市等组成,这个体系内部的个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一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其它的要素就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因素之间是互相制约的。地理学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各要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其它学科所不具有的特征。所以学习好地理,就必须得先掌握好它的各个组成要素,然后再根据这些知识点,把它们合理结合起来。同时地理还是由多个区域组成的,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特征,所以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应该从区域性出发,突出各个地区的主要特征。地理研究的现象具有一定的空间性,空间性是指空间分布、位置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等。动态性也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征,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会给人类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例如有些地区干旱,那么这种干旱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现象?所以掌握好区域性、空间性以及动态性等特点,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归根结底,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没有实践经验,地理是无法学习和掌握的。

2.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很多人都喜欢纸上谈兵,但是现如今社会这种所谓的"能力"已经落伍了。所以,一些讲话没有边际的学生很不受欢迎,而一些具有丰富生活阅历的学生反而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例如有些学生有着丰富的旅游经历,所以很多学生都喜欢跟他们做朋友。因为这些学生会把自己真实的经历告诉给所有的同学,把自己的快乐和大家分享。旅游就是一种学习地理很好的方式,它可以帮助你去阅览山河大川,还可以帮助你去了解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同学们旅游可能重点是在游乐和小吃方面,小吃也逐渐成为了旅游的伴随曲。例如台湾游的广告中,把台湾各地的小吃作为了一个主题来讲。小吃作为一种文化,其实也是具有地理特色的。因为地域不同,环境的不同,所以有很多地方特色的出现。

2.1 融入生活元素。正如前面所说,不同的地域因为环境不同,都会出现很多特色,小吃就是一方面。很多学生是不会拒绝吃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一个地方特色着手。四川的酸菜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其它地方却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呢?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实践,他们会考虑到环境因素。例如,本地的温度和湿度因素就是影响这一特色的最重要因素,其次就是这里的土壤和其它地区也有所不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环境,主要是因为四川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四面环山,气流的特殊导致了环境的形成。这些问题如果学生们考虑到,然后继续探索,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学会自学。而且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他们可以很快记住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生活中的元素是非常多的,而跟地理有关的也是非常多,所以实践的过程中不会因为地域的困惑而不能够实现。例如对当地的某个物种数量的调查工作,这是非常锻炼学生思维和灵活性的一种实践活动。同学们需要好的体力,同时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尽管得到的数据可能不是很完美或科学,但是他们通过实践得到的会更多、更丰富。

2.2 乐趣与学习同步。课外活动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他们对于教室内听课已经非常厌烦,所以实践活动的设计就非常合理。乐趣与学习同步,在快乐中掌握课本知识,这是最好的教学理念。而且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工具,所以这是一种响应号召的教学模式。例如一些学生非常喜欢收集石头,而自己对石头的鉴定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可以给他们讲各种石头的鉴定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他们会根据教师所讲授的方法,来进行石头的鉴定。一些学生对于当地特产有兴趣,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去收集几方面的环境数据。让学生通过自己使用温度和湿度仪等仪器,然后把这些数据进行详细记录,等到了学校,模拟这种环境,然后看是否可以通过相同的方法制备出原来的口味。在实践活动成熟之时,学生们就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设计方法,他们遇到地理问题时,会从多方面因素考虑,使用正确的逻辑进行思考,然后去实践。这样就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而且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有重要作用。

地理作为一门实践科学,想掌握它就必须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同时要有丰富的生活和实践经验和阅历。实践教学,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让同学们在实践环境中得到锻炼和能力的提升。学校应该克服一些困难,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不仅仅是地理学科需要学生们去实践,其它学科同样也是离不开实践过程的。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发现并验证新的教学模式,最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总体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吕福平.浅议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地理教学[J].吉林教育,2011,05.

[2] 魏慧生.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才智,2011,08.

[3] 周晓青.联系生活,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J].中学教学参考,2011,24.

[4] 王敏娜.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1,05.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篇4

经过一轮的地理新课改教学以后,我们对课改有了进一步7的熟悉。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教育思想的转变应是先导。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这里,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把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并且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一、初二,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不是很适应,甚至对环境还不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取题,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能太难、太高,太难、太高,学生无法达到;但也不能太简单,太简单了学生达不到思维训练效果,久而久之会感到没兴趣。另外学生还比较小,活动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既与教学相关联,又联系生活实际,只有这样的方案才切实可行。

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如下几种类型的尝试:

1.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结合初一教材,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方案。

(1)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指导学生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对校园有了熟悉但不够全面,学生刚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通过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可以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既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2)在学习了《海陆的变迁》一节后,指导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海陆变迁

课后组织学生分组找寻我们身边的海陆变迁,因为是沿海地区,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海陆变迁的实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果也是显著的,有海上公园的浪蚀崖,有山上的鹅卵石,还有“鲸园”名称的由来(传说曾经有一条巨大的鲸鱼在此搁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得的知识更加形象化生活化。

2.结合环境教育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此,环境教育在中学教育中也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平台。

(1)结合重大的环保节日进行深入了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得到关注,联合国和我国政府都确定了一些重大的环境节日,如4月7日“世界无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11日“世界人口50亿日”(目前已60亿)、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每一个节日来临,教师都向学生具体地介绍它的由来和现实意义,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探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都应该如何做。通过环保节日的宣传,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很多都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能够意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教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我们学校南面有一条小河,已经被污水侵染的面目全非,我们组织学生探寻源头,找寻污染源,并经过讨论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针对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大量垃圾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生活垃圾,你会分类吗?”的实践活动方案;学校食堂天天使用的一次性的筷子和餐盒数量惊人,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发出了“自带饭盒,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倡议等。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可行性强,并且对学生的现在乃至将来都会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我们进行环境教育比较典型的案例。

(3)结合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在初一、初二阶段,由于地理科授课时少,知识的难易度把握受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理解力所限,能够结合的科目不是很多,但仍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如与历史相结合,开展“介绍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与语文相结合,组织一次“歌颂祖国”的演讲比赛;与美术课相结合,出一份《我们的家园》的手抄报;与音乐相结合,探究“歌词中的地理名称”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同时还可以使不同的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通过初一地理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极大的丰富。 具体表现为: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如上述绘制校园平面图使学生对地图的使用和绘制有了深刻的掌握。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如上述学生对河流污染源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2.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例如学生通过初一地理的学习,熟悉气候、地形、交通、资源等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并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到人们的居住场所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直接影响着房屋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分析西亚热带沙漠里和严寒的极地地区人们居住场所的形态特点,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这就养成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综合活动实践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

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注重的问题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学生活动;有效性;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57-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许多老师已经深刻认识到,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要看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何,而且还要看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情况、互动情况。因此教师开始逐渐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更多的学生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但是通过本人听课以及自己上课的体会,发现我们设计的学生活动大多是停留于形式,例如为了上课时为有学生活动这个环节而把一些简单易懂,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使课堂讨论泛滥成灾,浪费了时间,也有把一些难度大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总之,为了盲目响应新课改,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学生活动的内涵,从而丢失了课堂中最宝贵的一点,就是有效性。而评价一节课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就是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发展作为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让地理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地理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呢?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1.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作用

所谓"活动的有效性",是相对于活动的无效或是效率低而言的。有效的学生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活动后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教师的引导下,师与生的和谐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效的活动还可以消除学生在地理课中的疲劳,在活动中获取地理学习的乐趣,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汲取新知,从而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真正意义实现高效课堂。

2.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的学生活动应该遵循的原则

教师要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要实现课堂学生活动的时效性,在备课时就要在活动内容、活动方法、活动时间、活动效果、活动约束机制和活动说明等方面做充分的考虑,做到既要备教材,又要备课堂,还要备学生。

2.1选择合适的学生活动内容。在选择学生活动内容时,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安排来认真确定每节课的学生活动内容。选择学生活动内容一定要本着有趣味性,易开展的原则。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而丢掉学科本身的严谨性,也不能为了显示设计者的水平而选择难度较大的内容,是学生丧失活动的兴趣。

2.2设计合理的学生活动形式。《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初中地理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形式主要有:(1)学生思考,教师点拨;(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3)教师指点,展示练习;(4)角色扮演,寓教于乐。总之,有效组织学生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每个班学生的实际水平等因素,灵活运用。教师务必做到兼顾设计学生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和突出重点难点两个方面。

2.3合理把握学生活动的时间。有效性是指"有效果"和"有效率"两个方面,在课堂上,在本着学生活动的时间略超过教师授课时间的原则基础上,教师得合理把握学生活动的时间,若不能准确,往往会出现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有效果,但却没有效率,当然不可能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与目标。

2.4有效的约束机制。为了保证活动有效地进行,课堂需要纪律、秩序和规则。一个吵吵闹闹和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应先维持班级的纪律,是有效学生活动完成的保障。

3.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的学生活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课堂导入环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新课导入设计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第一环节,而且导入不仅只在于一节课的开始,在每个知识点的讲授之间,知识点间的过渡和新知识的导入也同样重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势必要求对传统的教学导入方法作出改进和创新。我认为新课导入中有效的学生活动应该符合下面几个要求。(1)新颖性(2)直观性(3)趣味性。

案例1: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先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分别让两位学生扮演地球和太阳,表演自转和公转。从中掌握自转的方向、中心、周期、产生的现象,进而导入所学知识。

案例2:在讲"地图"一节时,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比例尺、方向、图例,让他们介绍各自的情况。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动手实践,引起学生的学习和动手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进所要讲的新知识。

3.2新知识探究环节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教会学生读图、用图,学会分析地图中隐含的地理要素,是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最直接反映,它贯穿于整个初中地理教学。所以初中地理课堂中许多重要知识的获取都是从地图中总结出来的。教师可以围绕读图、用图、析图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新的知识。

案例3:在学习《西亚》一节时,我选择将西亚的石油输出路线作为本节课的学生活动内容,设计学生活动:如果你是日本、美国、英国石油公司的总裁,要从西亚进口石油,有哪些航线可以选择,各航线经过哪些海峡、海洋、运河?引导学生结合"世界石油输出路线示意图"找出将波斯湾的石油运往这三个地区的路线。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读图的活动当中,学生活动效果显著。

3.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对于一节完整的地理课堂来说是有始有终的,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教学内容终了的提炼升华和概括梳理,教师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小结的过程中更好的构建自己的地理课堂知识结构体系,充实自己的地理课堂知识。所以说,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小结也只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案例4:在学习完"非洲"一节时,可以设置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谈谈非洲的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引导学生结合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讨论,在有效的学生活动中完成本课的总结。

由此可见,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的学生活动存在在于日常的地理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尽可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通过行为活动的积极参与带动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最终达成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和学习行为活动的高度统一,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效的构建和完善自己的地理认知结构和思维中地理知识框架体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每一位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能力,才能设计和组织有效的学生活动,也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形成自己的地理理解力时,才能真正懂得地理,学好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熊世培; 浅谈地理课堂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学)》2013年10期

[2]颜美红,潘丽云;学生课堂活动有效性研究[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7年 第11期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篇6

【关键词】实践活动;地理教学;乡土地理;创造意识

由于在现在的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选择不讲乡土地理或者只讲与考试相关的乡土地理知识,更不用说代领同学们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因而不仅不利于乡土地理教学的展开,更造成了同学们实践能力的缺失,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是不利于学生全面的成长。同时,在我们这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县,我们学校也是农村的孩子居多,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其实是有优势的。因此笔者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浅谈一下初中地理教学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一、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提高创造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因为地理学科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综合性很强,而乡土地理的教学,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实践性,因而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从而为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乡土地理教学要求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围绕以上教学目的而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可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活动。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促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心、动手、动脑,不断地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地理观察和调查。运用地图、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等能力,对训练他们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有极大的好处。

二、丰富的地理知识储备是创造的基础

地理创造能力是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新颖、独特地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牢固掌握地理知识为基础的。人们常说,“无知必无能”,这是很有道理的,不爱学习,知识和经验贫乏的人,他的认识思维活动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当然也就谈不上发展创造性思维了。因而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地理知识的传授,精讲多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于分析解决问题中掌握好地理知识,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寻求更多的知识。

三、敏锐的地理观察能力是创造的基本技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维最重要的能源”。思维无论是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推断和解决问题,都需要有一个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周密的、正确的、系统的观察,就不可能收集到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材料,并从中发现新的规律。观察对一般的思维过程尚且如此重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就更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了。因为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觉察到别人所忽略然而意义却不寻常的事物或事物细节,才能获得更多更具体的感性材料,才能形成丰富的表象储备,否则创造性思维就成为“无米之炊”。尤其是乡土地理野外考察,由于研究对象都活生生地存在于家乡周围环境之中,只有坚持实地观察,才能获得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才能进一步经过创造性思维产生出创造性的产品来。因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成为教师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的首要教学目标。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对复杂对象的观察效果,没有周密安排是不行的。

四、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提高创造力的关键

1、以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综合运用,增强创造力

地球上的地理事物是在各种地理要素共同影响下的产物,各种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错综复杂关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一切地理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的“点、线、面”的结合,具有区域性的特点。这使得我们在研究它们的关系或解决地理问题时,既要运用形象思维,形成直觉的表象,经过类比、联想、想象等活动而使其思维产品具有创造性;也要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去分析资料、形成概念、寻找问题的症结、检验假设。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重视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对同一问题多角度、多方向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地理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了地理事物的形成。变化与发展具有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特性,这就为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思维材料。教师应善于捕捉与构想克服思维定势的问题,提高学生变通求异能力,在活动中可采用逆向、横向、多向等思维方法,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总之,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到家乡的地理状况,激发和培养创造意识和毅力,在实地考察中,学生们提高了地理观察力,丰富了地理知识,懂得了如何注意协调家乡的人地关系,并在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地理问题过程中,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柯志坤.浅淡初中地理课中的乡土地理教学[J].读与写杂志,2012(4).

[2]孙智慧.乡土地理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必修 2《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教学为例[J].现代阅读,2012(5).

[3]蔡梅.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与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2(8).

[4]周立叶.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教学研究,2012(9).

[5]侯丽敏.从实际出发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J].教学研究,2012(9).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篇7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初中英语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73-01

201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增设综合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以加强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整合。

1.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线初中英语教师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初中英语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自身生活及社会实际所开发的课程。

2.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性建构

课程建构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课程建构关注课程整体框架的建构,如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评价等的研究,而微观层面的课程建构关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的建构。

1.1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概念界定。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是专门的术语,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英语学科课程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线初中英语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1.2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英语学科课程一体化的产物。

1.3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从综合实践课程引申出来的一门课程。因此,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即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等。

1.4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方式。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将教师和学生纳入到了课程开发者的行列中,是教师及学生参与的课程,其实施方式也与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差异:传统的学科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主题式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真实的问题、任务作为驱动,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并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作为补充,其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原则。

第一,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而言,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活动为主,辅以班级活动和个人活动。在小组活动形式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成绩及个性特点进行分组,并指派一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组织。另一方面,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形式还需要考虑到时间、空间等问题。

第二,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法。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初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初中英语教师会倾向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初中英语综合实践课的教学。

1.5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方式。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取得的发展,而传统的评价方式仅能对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价。因此,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应确立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多元评价观,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主要评价目标,建立多重评价标准,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3.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建议

首先,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双主体的,既要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施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赋予不同程度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构建及决策中,如主题的选择、任务计划的制定、任务方法的选择、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的制定等。

第二,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主题式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因此,主题的选择对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成功实施起到重要的作用。主题的选择既要考虑初中英语教学所涵盖的话题及功能,也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及社会实际。

第三,英语教师为学生布置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任务时,应事先完成该任务,从而判定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知识、技能及策略,从而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英语教师也可以对整个任务的完成树立整体全局观,从而保证该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四,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及广泛性也使网络资源成为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课程资源,同时,要辅以其他课程资源,如实地调查、阅读相关的纸质材料等。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第五,英语教师需要专家的引领及学校的支持。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由一线初中英语教师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初中英语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自身生活及社会实际所开发的课程。但是,由于初中英语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专家的引领及教学经验,使得该门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独立性、可操作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他们需要专家的引领与学校的支持。

结语: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初中英语教师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申出来的一门课程,是一线初中英语教师的智慧结晶,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该门课程是学生参与、协商式的课程。目前,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尚未引起我国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也没被正式纳入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但是,广大一线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及成果为我们展示该门课程的生命力及发展前景,也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型开发、评价工具的开发、教学模式的构建、课程的价值及定位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篇8

关键词 初中生 实践能力 问题 对策

1999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此,我们对上海市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力求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对策。

一、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收集初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信息,其样本抽取上海市6个区的7所初中的教师和学生共1000名。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1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理解。

由表1可知,教师认为,目前初中生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主要有8个方面(以67%为取舍标准),即沟通交流、自主学习、语言表达、生活自理、动手操作、独立思维、自我约束和团队合作方面,从中不难看出,他们比较看重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而学生认为,初中生的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12个方面,即沟通交流、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生活自理、环境适应、独立思维、组织策划、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自我约束和细心观察方面。与教师相比较,学生较注重集体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2 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由表2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对目前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途径的看法基本一致,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由表3可知,学生感受较深的是学校组织的集体和较大型的主题活动以及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型课程。

综上所述,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措施有两个特点:一是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二是虽然学校采取的培养措施较多,但是活动的影响面不够广。

3 学生对学校实践能力培养的态度。

调查数据显示,对学校开展实践活动,有26%的学生非常喜欢,60%的学生喜欢,11%的学生不太喜欢,3%的学生不喜欢;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目的:有33%的学生认为“学校规定必须参加”,8%的学生表示“想得到老师的好感”。79%的学生表示“想锻炼自己的能力”,7%的学生表示“评‘三好’学生需要”,70%的学生表示“实践活动本身很有趣”,64%的学生表示“想多交朋友”,51%的学生表示“想了解社会”,36%的学生表示“闲着没事出去活动活动”;学生自己组织实践活动的状况:有17%的学生表示“想过也组织过活动”,有53%的学生表示“想过但没机会组织”,有6%的学生表示“没想过但组织过”,有24%的学生表示“没想过也没组织过”。

4 学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实践能力培养目标脱离学生的实际。

由于教师和学生对实践能力的理解不同,教师会从自己的理解出发,组织安排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培养自己认同的实践能力,这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他们的实践能力不能有效地得到锻炼或提高。更让人感到忧虑的是,学校在制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时,可能会偏重教师对实践能力的理解,从而导致培养目标脱离学生实际,犯方向性错误。

2 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单一。

目前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学科教学、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研究性课程和参观考察等,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如学校缺乏场地、经费等,加上组织实践活动的时间也比较少,学校一般偏重组织形式简单、活动容易开展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另外,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缺少新意,有的还流于形式,致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活动本身或不同活动之间不具有持久性和连贯性,不能持久地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精力较为缺乏。

学校的教学工作占用了教师绝大部分时间,随之学校的功课占用了学生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无法提供较为精致的实践活动,而学生也无法参加较多的实践活动,这使学校的实践活动得不到较好的开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4 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有待建立。

自从199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来,我国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素质教育评价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其中包括学生实践能力评价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建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反馈机制,即“培养一评价一反馈一调整”循环的机制,以致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

三、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1 加强理论研究。

初中生所处的时期是一个半成熟、半幼稚以及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并存的时期,也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对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由于目前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影响了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要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初中生实践能力的理论研究,探索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内涵以及培养模式,弄清初中生实践能力与小学生、高中生有何联系和区别等,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2 拓展培养途径。

目前学校开展实践活动普遍存在活动地点少、经费不足的问题,仅仅靠学校自己的财力和少量的实践活动场所是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需求的,寄希望于政府或社会提供财力和活动场所的支持也是十分有限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学校一社会一家庭”三维网络体系,使它们之间形成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机制,开拓学生校外实践点,扩大学生活动空间。政府可以推出有效举措,为学校与社会组织搭建桥梁,积极促进学校与社会公益集团的合作,最大效度地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一个稳定、安全、广阔的空间。

3 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

学校应该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实践能力的看法和理解以及对实践活动的需求,力求在实施培养目标时,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让他们学有所获,锻炼得当。此外,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纠正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误解。教师可以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体验实践获得知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乐趣。这样做,学校不仅可以开拓实践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及时调整和优化实践活动的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