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8篇

时间:2024-03-28 11:11:35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篇1

(一)学科建设基础的本科专业的局限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在建设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本科专业建设的痕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培养本学科专业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构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知识结构。这样的建设思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是十分有益的,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并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员所从事的工作,而是具有全员性的工作,它不仅应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员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律,还应该探讨非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仅讨论专门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知识结构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教材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迫切任务,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编写工作。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30年来的历史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材体系。本科专业教材建设工作一方面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知识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可供讨论的学科话语体系,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特有的知识结构。但另一方面,由于教材体系的封闭性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现实重大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的关切,削弱了学科的问题意识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问题的能力。三是把学科建设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的层面,而忽视学科建设的其他功能。在学科建设中,伴随着学科内涵的不断拓展,学科建设除了人才培养功能以外(毫无疑问人才培养是最主要的功能),还存在着其他社会功能,比如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等。学科建设多元和多层面建设任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在多层面展开。但以本科专业为基础的学科建设在建设思路上局限于人才培养层面,而对学科建设的询政育人、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关注不够。

(二)学科建设路径的教育学倾向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进行学科定位,是当时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期,教育部相关文件并没有对专业的学科属性进行定位,只是宽泛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但在实际专业建设中,鉴于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主要是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因而在具体学位授予时可以授予法学学士或教育学学士。后来,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列入政治学一级学科内,成为政治学学科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取向越来越偏向从政治学取向开展学科建设,在硕士和博士层面更多授予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育学特点依然十分明显。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版的教材或专著大多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现象进行定义,如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较广泛影响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学者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来源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对教育学路径依赖进行过细致梳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之所以形成微观的思维,与其在建设过程中对教育学的借鉴有关:“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微观’色调,形成于其以教育学为底色的学术史。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作为一种特殊教育形式的客观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极其相近的‘德育’在教育学领域中予以研究的悠久历史与丰厚积累,以及我国教育学的发展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应关注,等等,使得作为学科或学术体系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其创建之初,更多地取向于对教育学的参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对教育学的路径依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路越来越偏向于微观,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狭窄化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实施教育的规律上,这样,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缺少了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学说”(最早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治党、治国的科学的是同为领导和学者的宋任穷同志。1982年11月19日在全国党员教育工作会议上,宋任穷同志提出:“要逐步形成一种观念:思想政治工作,党员教育工作,这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在这个岗位上的几百万干部要努力钻研这个专业,造就大批思想政治工作专家,去完成新时期赋予我们的任务。”)的宏观视野。

(三)学科建设过程的形式主义特征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来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对教育学路径的依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偏重教育过程的形式特征,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充满着形式主义色彩。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种体现和反应,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决定了它应采取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也就是采用特定的形式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形式,也没有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特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偏向。比如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看成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从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角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定义。这种现象的主要问题在于,虽然人类历史上存在着类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但它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在本质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同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形式的根本不同。因此,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不区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和不同意识形态所开展的类似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话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本质区别,而仅仅关注它们形式上的特征,把人类社会历史上所开展的类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话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就会犯形式主义的错误。这种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一定程度存在。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历史不长,为了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深度和现实广度,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泛化为人类一切社会、阶级和意识形态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内涵和现代意义,尽管其本意是为了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但从客观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打上了形式主义的烙印。

(四)学科建设思路的脱离实际偏向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相对独立学科专业,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逐渐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不同的行业圈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实务工作者行业圈子的出现,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分化和分工协作的开展,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深入发展的实践推动力量。因为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以实践活动为基础进行理论提升,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然而,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专门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出现人们期望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现状,相反,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还似乎出现了另外一种偏向:一方面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埋头于理论体系的构建,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实务的关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者又很少自觉运用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工作,两者之间的鸿沟在日益加深。这种倾向,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忽略,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为可以相对独立于思想政治实践的一种纯粹理论构建,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倾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走向

(一)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多元综合发展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兼顾人文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新型应用学科,对于这样一种复杂的综合性学科,采取一种取向的研究不仅是不够的,也是十分危险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应采取多元发展路径,鼓励多种学派、多元范式、多样方法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共同促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在各种各样的学科发展路径中,科学路径是最基础的一种发展路径,在现代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一门学科只有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它才能够使学科建设得以确立,因为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学科建设的一种共同的规范。然而,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来看,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传统人文学科研究方法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以科学研究为取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仅占相当少的比例,而其他研究范式的研究更是十分缺乏。这就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通过科学研究方式来积累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成果,使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的洞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按照学科建设的规律,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水平的重要杠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选择。

(二)以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为中心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思想道德建设成果,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其基础应立足中国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色,要增强的就是这个特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我们不排斥对人类社会类似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话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只能作为参照,代替不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当前我们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中心内容和立足点。

(三)以行动研究为基本研究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具有理论性,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并不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纯粹理论研究,而是与广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运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应大力倡导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行动取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行动取向的研究并不是一种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而其本身就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实践中形成理论、运用理论、发展理论的过程;它把正在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作为研究和反思的领域,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把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结合起来,促进理论的发展、实务工作的推进和研究者的成长,能够很好地切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色,对于改变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的鸿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发展,是一种非常合理的研究视角,值得大力推广。

(四)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025-03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29年古田会议上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古田会议决议》里首次提到的,到了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建立起来。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一个资源条件优越,思想阳光充足,学术空气自由的环境中逐渐地成长起来,由一般走向特殊,由低水平走向高水平,由普通小学科走向重点大学科,历经了一个又一个迅猛发展的过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发展阶段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现状

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创建到发展以及后来的研究状况,国内有关学者对这一学科给予了较形象的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经验形态走向科学形态,从一家一本论著走向百花齐放、争奇斗妍的繁荣局面,从单一学科走向学科群,从没有项目资助走向获得不少部级科研资助项目,取得了累累硕果。”还有学者对这一学科的整体发展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一是研究方法多样化,从宏观论证到微观证明,从规范研究到实证分析,从人文科学的描述法理论分析、经济分析到自然科学的数学方法、建模方法等都有运用。二是学科体系从创立到比较完善,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专著已经问世,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范式、论纲等。三是学科分支日益明显,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等分支。四是学术界与企业界联系进一步加强,学者们把学术下移到企业、市场、经济运行中,为企业策划、参谋。此外,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也进一步加强。”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国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阶段的划分大致有四种说法——“两个阶段”说、“三个阶段”说、“四个阶段”说、“五个阶段”说,之所以会有四种说法的差异是由于每种说法都有各自阶段划分的依据。本文着重介绍“三个阶段”说,第一个阶段是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及学科的初步发展,这一阶段是从1984年开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到1996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第二个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整体推进下的建设阶段,这一阶段则是从1997年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开始,结束于2005年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制;第三个阶段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一独立的二级学科阶段,这个阶段则是从2006年正式启动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至今。

二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四个时期划分

上文介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三个阶段”说,是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学科的研究划分为四个时期。在这四个时期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显现出各自阶段不同的本阶段性特征。针对不同阶段发展时期所表现出的各自的特征,我们将这四个时期的主题依次概括为科学化、学科化、体系化和精细化。

1.科学化研究时期

这一时期又称为初步探索期,时间跨度从1978年起到1984年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科学化”这一新的名词很快就成为新时期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中心命题。1978年5月29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关于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重大发展。”从1978年以后,全国上下组织了多次思想政治工作以科学化为主题的讨论等,这些讨论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同时也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科学化”这一中心命题进行实践。虽然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并不乐观,研究进程依然滞后,但围绕“科学化”这一中心命题的实践经验,为下一个阶段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科学化的方法和途径,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大形势下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探讨作为本学科学术发展的重要起点为其他同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2.学科化研究时期

这个时期的时间跨度从1984年起到1996年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4年开始招生,第一批开办该专业的高校有12所,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正式创设。在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走上了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发展阶段。第一是逐渐形成了一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队伍;第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取得了客观成果;第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论题不断深化。从此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发展历程。它从本科专业招生到硕士研究生试招,从硕士研究生试招到博士研究生招生,这其中的时间跨度仅仅只有12年。时间之短,足见这一学科地位的重要性。究其发展迅速的深层次原因便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经验积累以及政治优势,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学者为本学科的学科化研究所作出的贡献也是其发展迅猛的重要因素。“学科化”这一主题全面地构建起了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及其他相关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为基本内容的思想政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3.体系化研究时期

本时期的时间跨度是从1997年起到2005年止。1997年,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正式招收入学。到了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整体推进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完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这一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深化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科化”主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向体系化方向的推进是深化发展本学科的重要特征。

4.精细化研究时期

本时期的时间跨度从2006年开始至今。2006年1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共有博士点66个,硕士点253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得到了国家的授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此相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单独的二级学科被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呈现出更加明晰的精细化特征。根据数据统计分析,从1997年到2005年,总论性研究著作22部,占61%;分论性研究著作14部,占39%。虽然日益精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总趋势,但这一趋势的日渐明显,是由于2006年以来正式展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这一学科的精细化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转折点,它由之前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过渡为一个独立的、并且包含若干相互关联研究方向的学科,因此,从2006年以后,这一独立的二级学科的精细化发展为学科制度方面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基础。

三 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探索

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逐渐形成了一支集教学和研究于一身的学术队伍。学术队伍整体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序列,这支队伍是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队伍。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基本上形成了一支以本学科之内的学术带头人为中心,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具有较强实力的学科队伍。此外,还有一支队伍是由高校以外的党政部门、企业团体以及军队系统三部分组成。在党政系统中承担学科研究的主要是宣传部门,它既是理论研究的组织和指导部门,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部门;企业团体对这一学科的研究工作相当活跃,成立了相关的学术团体;最后一个便是军队系统对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在军队中承担这一学科的学术研究的主要是各大单位的政治工作研究会或研究委员会。

学科队伍在新形势下为学科建设提供了人力保障和人力支持。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流的学科队伍,就不会有一流的学科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时间较晚,并且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时期,虽然如今的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体系已趋于完备,学科内的领头人凭借自己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丰富的学科经验为这一学科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一学科起步晚,底子薄这些先天的不足使本学科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学术委员会要承担起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职责

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2月,是经原国家体改委批准,在、教育部领导下的全国性群众学术团体,后加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为其团体会员。研究会现拥有30个省、市、区(自治区暂缺)和中国人民高等学校系统团体会员31个。其职责是“对学术活动提出咨询建议,对研究课题进行评议,对优秀科研成果进行审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对于广泛联络、团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组建学科梯队

目前来看,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圈子一直未能真正形成,缺少相关的高水平学术刊物。所以,在这一学科中,能被其他学科认可的专家为数不多,缺少相应的学科带头人。因此,在许多重要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言权和地位远远不能形成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本学科队伍从整体上看,一是专业化程度不高;二是老龄化现象严重;三是知识结构断层;四是与学科建设发展要求不符。因此,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发挥前辈专家在队伍建设中的带头作用,创造条件让他们做好传、帮、带工作,培养学科带头人,还要组建合理的学科梯队,营造学科队伍建设的环境,努力让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学术后备人才健康成长。造就的这支高水平的学科骨干队伍,一定要把人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头等大事,只有这样,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3.制订相对统一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独立二级学科,在学科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学计划的调整工作。学科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征,将“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作为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重要基准点,克服专业本位主义的束缚,做到宽口径、重基础,以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特别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一必修课,这不但反映和体现本专业的特色,还有利于区别于其他专业和学科。如本科专业必须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要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史、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经典文献选读等课程,进一步打牢专业基础。

4.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变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性研究是通过直觉体验、感官感知等方式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前进道路以及研究意义。力图在较高层次上揭示这一学科的价值底蕴。但这一种研究方法只是单纯地从直觉出发,主观色彩严重,或多或少与其客观性和确定性存在误差。因此,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更加科学化、学科化、体系化、精细化,必须实现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转变。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对这一学科的整个系统及其构成要素进行具体的量化研究,这样将有利于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当然,我们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研究的转变并不是意味着完全抛弃前者的方法,相反,我们要以定性分析的研究成果为指导,使本学科定量研究的整个过程从开始对象的确立到结束方法的总结都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只有这样,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探讨才更有价值。

5.从整体研究向部分研究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十分重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忽视个人发展需要的研究。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问题上应坚持辩证的观点,把社会需要同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既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开展,也很难有成效。从整体研究转向部分研究,不仅体现在教育目的从社会需要转向个人需要,也体现在教育重点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以前,我们把重点放在理论层面的整体教育,忽视实践层面的部分教育,往往给人一种“假”、“大”、“空”的印象。现在到了新时期就要有新任务,新的阶段要有新的措施,为了进一步加强发展和改善这一学科,就必须将研究的视角从整体转向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后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本文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了该学科的整个发展历程,并探索了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上述种种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走上了系统建设和规范化发展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展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5)

[2]卢少求.近2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1)

[3]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

[4]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行动研究; 学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11-05

由于受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科学研究理解为学术研究,也就是指为了发现和扩展某一领域的知识而开展的基础性研究,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某客观现象内部固有的本质规律,研究者是以客观中立的态度来对待研究对象,并且研究结果主要向学术同行报告等。但是,这种适合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向是否适合于社会科学研究或者说人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质疑,在对这种纯粹学术研究的质疑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科学研究哲学或者说一种新的科学研究取向,即行动研究取向。行动研究是指为了推动具体工作实践而开展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具体实际工作,研究者参与研究之中,并用研究结果来推进实务工作。行动研究既是一种研究取向,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对待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哲学,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新的补充。学术研究和行动研究各有其优势,只有两者密切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更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科。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涉及到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教育,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仅仅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现象进行学术研究是不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需要两者结合的研究。

1.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史和现状看

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处理人民内部思想问题的方法和艺术。20世纪80年代以后,思想政治教育被逐渐确立为一门科学和学科,先后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出现了一批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然而,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专门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出现人们期望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现状,相反,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还似乎出现了另外一种偏向:一方面,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埋头于理论体系的构建,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实务的关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者又很少自觉运用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工作,两者之间的鸿沟在日益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脱离的现象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不能仅仅从学术研究取向进行研究,而是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和领域进行研究,这就需要行动研究取向的介入。

2.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史虽然短暂,但从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理论构建来看,其发展成就是令人瞩目的,在短短的30年内,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整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了一些基本概念,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话语系统。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思想与行为、主体与客体、介体、环体,灌输与疏导、内化与外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等概念和范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共同使用和交流思想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话语体系。从分析处理问题的独特思维方式来看,应该说,我们在现实实践中能够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同其他学科的学者在研究旨趣以及话语系统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已经从事实层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有一些相对独立的思考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价值的维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主张用科学方式来代替传统经验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文件以及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认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维度来看,已经形成了较为庞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理论研究的行业圈子,成立了全国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协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等行业组织。从上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基本条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具备了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学科的确立,凝聚着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无论用何种语言进行高度评价都不为过分。但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构的理论时,却发现这种理论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很难进行推广运用,或者说很难成为广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思想武器,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还缺乏很多必要中间环节。这都说明需要从另外一种与实际工作相关的研究取向进行补充。

3.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困境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学科化进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发生了十分深刻变化,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1999)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实施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笔者曾经整理过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10大变化:第一,形态从经验状态向科学和学科转化;第二,模式从权威向双向互动转变;第三,状态从运动式向制度化、体制化转变;第四,方式从重视直接、显性方式到兼顾间接、隐性方式的变化;第五,方法从注重认知到认知、情感和活动并重的转变;第六,内容从政治内容向全面发展内容转变;第七,渠道从重视正规渠道向兼顾非正式的、活动性的、偶发渠道的转变;第八,手段从教育教学到多样化手段的转变;第九,视角从重视教育者出发向教育对象出发的转变;第十,队伍从全员到重视专职专门职业与全员并重的转变等。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也开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了极大的创新和推动,也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过一些科学研究,作过一些朴素的行动取向研究,但是由于其理论准备和科学研究素养等局限,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者所开展的研究往往停留在比较低的层面,迫切需要从学理上进行提升。从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来看,也迫切需要学术研究与行动研究的结合。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基本内涵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与行动研究的结合,首先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与行动研究结合的内涵。由于行动研究是一科学研究、一种新的取向,这里有必要对思想政治行动研究进行概念说明。

1.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研究基本内涵

行动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并在教育行动研究、社会工作研究中日益得到广泛运用的研究方法。关于行动研究,并没有确切的定义,美国学者瑞奇特・苏格在《行动研究与学校发展》中将行动研究定义为:“是一个由采取行动的人为了实施行动而开展的规范的探究过程。参与行动的主要原因是要协助‘行动者’促进或/改善他或她的行动。”而另一位美国学者乔伊斯・P・高尔在《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中将行动研究定义为:“教育实践者为改善自己的实际工作而进行的研究。”“是实践者为提高新的行动的效果而对其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国内学者申继亮在《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中将行动研究界定为:“是指由社会情境(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袁振国在《教育研究方法》中认为:“严格地说,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看来,国内外学者虽然对行动研究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其基本含义和研究旨趣是大致相同的,强调行动者对具体实务工作的推进,把科学研究与具体实务工作结合起来。这里我们把行动研究理解为行动者(实务工作者)在自然工作情境中,将所从事的实务作为研究领域,通过系统研究来解决实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一种研究取向。行动研究强调实务工作者的实务行动与研究的结合,鼓励实务工作者采取质疑和批判的态度,在实务行动中通过反思改进实务工作,增进对实务工作的理解,改善实务工作情境。

思想政治教育行动取向研究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教育者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开展的旨在推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进行的研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研究情境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行动取向研究是在自然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不是在实验或特别安排的情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二,从研究的目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旨在推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理论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知识,而是为了改变社会。这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研究取向和新的研究方法论。第三,从研究过程来看,在思想政治教育行动取向的研究中包含着“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者结合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行动取向的研究并不是一种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而其本身就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实践中形成理论、运用理论、发展理论的过程;同样,在行动取向的研究中也没有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的清晰界限。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研究既可以由理论工作者发动,也可以由实务工作者发动,理论研究者可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展开,把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人员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实务工作者也可以把自己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研究领域,来改进实务工作;并且在研究过程中,理论工作者可以邀请实务工作者一起合作研究,实务工作者也可以邀请理论工作者一起进行合作研究,从这个意义来看,在行动研究中,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都可以成为行动取向的研究者。

2.行动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区别

从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涵来看,行动研究与学术研究是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在研究目的、研究者的身份和研究与行动的关系上存在着较大区别:

从研究目的来看,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并不是纯粹出于学术兴趣而开展基础性研究,而是为了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而开展研究,研究目的是为了改进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务工作。而学术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发展、扩展知识。

从研究者的身份来看,行动研究并没有把研究者同研究对象严格区分开,即将自己作为研究者,而对方是被研究对象,研究者借助于机械的研究设计去研究丰富的实践生活的方法,而是主张在一定活动场域中所有的行动者(包括传统的“研究者”)及他们之间的互动都是研究对象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他们(包括传统的“被研究者”)也都可以成为研究者。这种研究是在所有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进行的,是在他们共同的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也就是说,“行动研究是局内人以共同的实践活动为载体的自我反省式研究。”

从研究与行动关系上看,行动研究强调“行动”与“研究”的结合,把具体的实务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用研究来推动实际工作的开展。行动研究理论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既是一个扩充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了解过程,也是一个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者、实务工作者和研究对象相互合作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务的理念,不是把研究者和行动者分开,而是行动与研究的结合。

3.行动研究与学术研究的联系

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划分为学术研究和行动研究往往容易使人们产生一些误解:一是以为学术研究才是“重要”或“有价值”的研究,而行动研究是“不重要”的或没有“价值”的研究;或者认为只有行动研究才是“真正的研究”或“有用”的研究;而学术研究是“抽象的研究”或“无用”的研究。二是以为学术研究从方法上讲是复杂的研究,是精细的、准确的研究;而行动研究是简单的研究,是粗糙的、无计划的研究。三是认为学术研究是理论工作者和那些不善于从事实际工作的思想家所进行的工作;而行动研究是实际工作者和非专业工作者所开展的研究,等等。事实上,学术研究和行动研究的区分是从它们的目的和研究取向来区分的,并不是按照它们的复杂程度和价值进行区分,学术研究和行动研究都属于科学研究范畴,都需要遵守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规范。学术研究与行动研究各有其特点和局限,如果仅仅关注学术研究,很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活动相脱离的局限;而仅仅关注行动研究,也会使研究成果局限于具体的实际情境,难以应用推广到其他实务工作情境和场所,并且久而久之会使行动研究缺乏理论的支撑。因此,学术研究与行动研究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和两种视角,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只有把学术研究与行动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更完整体现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把研究划分为学术研究与行动研究还使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以为只有理论工作者才能够做学术研究或者只有理论工作者做的才算可望而不可及研究,而实务工作者只能做行动研究或者实务工作者做的研究就是行动研究。事实上,我们倡导实务工作者从事的是行动研究,认可实务工作者从事行动研究的价值,并不否认和排斥实务工作者以学术探究为目的开展研究,也就是实务工作者也可以开展学术研究,形成学术成果。同样,理论工作者也可以针对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开展研究,也可以采取行动取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务情境开展研究。理论工作者针对具体实务工作开展研究有助于加深理论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的理解,而实务工作者开展学术研究,有助于提升实务工作的理论性和实务工作品质。因此,我们主张理论工作者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关注具体实务工作,开展一些行动研究;而实务工作在从事行动研究的同时,关注学术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弥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相互脱离的现象。

三、如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与行动研究的结合

如前所述,学术研究和行动研究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杠杆。如果缺乏行动研究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可能处于束之高阁的状态,就不能成为完整的理论;同样,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就可能停留在具体经验层面,研究成果就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多学科的汇聚,也需要采取多元、多样、多种取向的共同推进,只有把学术研究与行动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性的工作,在广大实务工作者中展开。

1.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录下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应采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而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正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研究的典范。与资产阶级和其他学者观察和思考问题不一样,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既把社会看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通过科学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同时,也强调研究者的立场和价值取向,通过研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总体特点。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通过科学方式研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十分关注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在探讨社会的过程中,也形成用科学思维研究人类社会,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研究思路。他们认为人类社会虽然是由“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各种力量相互影响,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力的平行四边形,最后起作用的是各种力量的合力,人类社会是一种客观自然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存在着发展的规律性,他们强调用科学方式来认识世界,并且认为社会主义是一门科学,要求人们科学地对待它。强调既是辩证的,又是唯物的,因而是科学的,“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第二,主张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性,公然宣称哲学为无产阶级服务。与自然科学研究主张价值中立,研究者尽量避免价值观念的介入不一样,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明确表明研究的价值属性,既然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价值观的问题不可避免,每一种研究都具有自己的价值取向,那么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应采取最能符合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明确指出了资产阶级和其他学者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虚伪性,明确表明研究方法的价值属性。第三,强调实践和行动的作用,通过批判建构方式推动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强调研究对整个社会的革命性作用,他们认为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解释世界,而是为了改变世界,突出研究方法的行动取向。研究的过程既是认识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改造社会的过程。因而研究者既是一种研究的过程,也是对社会的参与过程,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所采取的方法是一种批判建构式的,他们认为辩证法就是一种批判式的方式,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明确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通过批判建构的方式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中包含着新的研究方法的内核,马克思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典范,要实现学术研究与行动研究的结合,应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方法论观点。

2.倡导科学研究、实务工作与研究者的价值融合

把科学研究与行动研究结合起来,不仅需要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的哲学,而且需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研究样式,它要求理论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的关注,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开展行动研究;同样也需要实践工作者在从事具体实际工作的同时,也开展一些科学研究,特别是行动取向的研究,具体推动实际工作的开展,把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研究对象,把自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通过科学研究来推动实际工作,来提升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把握,这样的研究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弥合了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鸿沟,促进了学术研究与行动研究的结合。

事实上,学术研究与行动研究并不是绝然对立的,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也不存在着天然的鸿沟。行动研究也存在着局限性,比如行动研究是针对具体实务开展的即时性研究,较重视现实作用和功能,往往容易忽视一些涉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长远发展的重大选题,因此行动研究代替不了学术研究,需要学术研究的结合。美国学者格林纳尔(Grinnell)和西格(Siegel)认为,实务工作者和研究者所用的方法实际上相当类似,从理论上来说,解决实务问题的工作等程序与传统研究过程基本无异。最近20年,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兴起了一股把科学研究、实务工作与研究对象的价值整合起来的思潮,即证据为本的运动。证据为本的思潮首先发源于医学领域,它主张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不能仅仅从病理出发来进行医疗决策,还要通过从以往治疗的实际病例中寻找有利于疾病治疗的最佳证据来进行医疗决策,根据这种思想,在医学领域形成了一门新型的医学分支学科即循证医学。后来,证据为本的思潮又广泛运用在心理咨询和精神疾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主张治疗师将科学研究、临床证据和病人的价值观念进行有机整合,以代替过去治疗师仅仅通过自己经验来进行治疗决策的经验为本的治疗倾向。目前,证据为本的思想已经广泛运用在教育和实务工作领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张通过科学研究,把科学研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结合起来,实现精细教学。证据为本的思想可以作为把学术研究、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结合起来的一种尝试,通过科学研究来提高实务决策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同时,也通过实务工作的具体决策,使得科学研究更有针对性和适切性。证据为本的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实务工作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工作范式。

3.搭建研究平台,建立研究网络

学术研究和行动研究的结合,需要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和研究对象的共同参与,搭建共同的研究平台,建立研究网络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和学科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鸿沟日益加深,迫切需要架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工作的平台。首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的发展作为研究的旨趣,积极投身思想政治教育实务活动中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务活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者也要积极邀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研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共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实务问题。其三,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务工作者联系的网络,如定期举办一些理论工作者与实务工作者共同参加的论坛;共同建立一些学术研究网站,创办一些发表行动研究成果的刊物;建立一些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等,密切理论工作与实务工作的联系。其四,营造理论工作者与实务工作者、学术成果与行动研究成果等相互承认、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高高在上的庙堂、从写在书本上的理论转入现实的日常生活,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才能够走出一条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31.

[2] [美]Richard Sagor著.行动研究与学校发展[M].卢立涛,罗 霞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3.

[3] [美]乔伊斯・P・高尔等著.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M].屈书杰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66.

[4] 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5]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06.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8] 佘双好等.证据为本心理治疗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74-80.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篇4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是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交互主体性特征,即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模式由主客二分向主体际性转向、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方式由人与人的直接互动向人与机的间接互动转向、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时空向度由实时同步向实时同步与延时异步相融合转向;二是教育内容传播的技术性特征,即教育内容传播时效由单向滞后性向多向即时性转向、教育内容传播形式由单一媒体形态向多媒体形态转向、教育内容传播范围由相对封闭的小众向整体开放的大众转向;三是教育环境的耗散结构特征,即教育环境是开放的联系、非平衡的联系、非线性的联系;四是教育方法的连续统特征,即教育方法的存在原理是现实性与虚拟性的连续统、教育方法的运用理路是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连续统、教育方法的作用机理是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的连续统。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快速延展了的世界,全新的理念以及大学生不断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便捷化的思维方式和简易化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有效的应对之策,有时处于“失语”状态。这突出表现为“海量共享”特性解构“一元话语权”、“全天候即时互动”特性凸显传统手段乏力、“个性鲜活”特性挑战“论道”方式、“百家争鸣”特性更显“红色领袖”匮乏、“碎片化”特性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方式更新。[5]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新媒体时代,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新媒体的交互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新媒体的大众化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驾驭新媒体时代的“游戏规则”,从统筹工作机制、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形成网上引导与网下教育相互配合机制等方面提升管理新媒体的工作水平。[6]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意蕴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生存、推动社会发展、满足人社会化需要的实践教育活动,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离开文化的根基,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最重要的载体及特定的支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文化发展提供导向和动力。[7]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人的过程,是不断促使“野蛮人”向“文化人”转变的过程,就这个意义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可以被视为“文化化人”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集中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社会文化建设、发展和创新方面,有维护主流文化、批判异质文化、传承优秀文化、整合多元文化和创造先进文化五方面的效应。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生成是双向的过程,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实现其文化价值,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潜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无形的文化建设和有形的文化产业的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实现。[8]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觉,培育清醒的现代性文化意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和理论课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文化自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文化现代性与传统性,以积极的、辩证的态度对待现代与传统的关系;科学认识文化现代性与全球化,加深对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间关系的认识。[9]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提升文化自觉的作用,就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一,觉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服务于文化建设,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第二,觉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和面临的挑战,自觉地担负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的职责;第三,相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增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信心;第四,相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增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信心。[10]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时代精神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当今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运行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将自身汇入以改革创新为精神核心的时代潮流中,另一方面,必须以整体性的系统的创新实践才能真正反映时代精神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整个体系上综合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才能真正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全面的且各部分有机结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生实效的创新体系。这个创新体系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教材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等。[11]转型社会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当前中国正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都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准确把握社会转型的阶段性特征和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理念上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体制机制上注重科学化与灵活化,方式方法上注重精细化与生活化,途径上注重课堂化与社会化,手段上注重现代化与信息化,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12]交叉学科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交叉学科的视野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研究方法、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和新的研究成果,这是时展的要求,是实践创新的需要,也是学科建设的需求。以交叉学科的视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对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概念移植”、“方法套用”、“体系嫁接”,而是要通过这样一个研究视野,推进一种思考方向和研究思路的形成。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强化问题意识、开放意识和培育意识,积极研究和借鉴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13]国际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必须树立国际化新理念、优化国际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方法论,这既是应对多元文化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挑战的需要,也是借鉴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经验的需求。国际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就应当:树立国际化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必须保持“张弛有度”、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必须培养“创新人才”;优化国际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优化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优化以“公民道德建设”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体系、优化以“生态伦理”为核心的生态教育体系;创新国际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方法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技术教育方法。[14]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认识、把握、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合目的性,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水平。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合规律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所形成的理论范畴、研究对象、话语体系等不是对表面现象的感性概括,而是经过严格提炼并能够准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并且这种理论概括是运用本学科独特的专业术语和概念来表达,达到了精确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水平,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发展的必然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主要包括学术研究科学化、人才培养科学化、教育实践科学化三个维度。其中,学术研究科学化是龙头、是根本、是指导,人才培养科学化是条件、是平台、是关键,教育实践科学化是基础、是源泉、是目的。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科学化中主要应处理好揭示特殊规律与揭示普遍规律的关系、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关系、主干学科建设与分支学科建设的关系、单一学科研究与交叉学科研究的关系、继承研究和时代化的关系、借鉴研究和本土化的关系、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关系;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科学化中主要应处理好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关系、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的关系、学历教育中本硕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关系、在理论学习研究中培养人与在实践中培养人的关系;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科学化中主要应处理好系统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法纪观等教育内容的关系,大中小学德育的衔接关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以及单位内部党政工团合力育人的关系。[16]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思路。当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发展进程,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水平;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和当展,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新性,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17]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新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一、分化与整合: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学科地位逐步确立和上升。年,我国在武汉大学等所院校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意味着我国开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并开始着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高级专门人才,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年全国又有所院校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作为重点学科加强建设。根据这一精神,筹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博士点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创立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创立,是中央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在建设过程中,既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又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传播。年,国家又批准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首批设立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博士点及国家重点学科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学科支撑。在贯彻这一文件过程中,国家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二级学科。从年开始,思想政治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学科分化与整合发展的问题。学科分化是指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和建设,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学科整合是指学科在分门别类研究和分化发展基础上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体现为学科整合与整体发展。按照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一个学科产生以后,首先是对该学科进行总体研究,然后逐步深入、分化,进入到学科内部分门别类地研究。形成独立的研究成果后,逐渐分化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再在此基础上推进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形成新的综合研究成果,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这一过程既是一个由合到分再到合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学科发展的这一规律也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规律和趋势,现代科学发展就是高度分析与高度综合相结合,一方面,不同学科的分析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的综合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有力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做到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整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更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当前尤其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自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既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关系,也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半独立的学科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发展必须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也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成果综合和学科整合。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研究成果的概括和综合,没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可能获得整体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有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还要注重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学科建设不仅是指一级学科的整体建设,更多的是指二级学科的独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如果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它也包含若干分支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要在加强自身分支学科建设上下大功夫,力争在每一个分支学科上有所发展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努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整合和整体发展。

二、内涵与外延: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思想政治教

   

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正在经历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发展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的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世纪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规模急剧扩大,学生数量、教师人数、研究成果等迅速增加。目前,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个,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达到了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学生的数量也达到了相当规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必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专家学者长期辛勤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造了重要条件;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学科支撑;也为新形势下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优势,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繁荣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不少隐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虽然多达个,但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还十分欠缺,不够稳定,有的教师学科定位还不够明确,同时在几个博士点上从事教学研究,研究方向也不够清晰,缺乏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缺乏深入扎实的学术研究,缺乏有深度、有影响、有建树的学术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集体攻关的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还有待增强。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目前主要还停留在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阶段,它虽然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成为成熟的学科,还必须向内使劲,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内涵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点由扩大学科规模转向重点提高学科建设质量上来。

     一要注重凝练学科方向。能否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学科发展,瞄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前沿,凝练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生命,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地位与前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把凝练学科方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重点。一旦凝练和确定了学科先进的学术研究方向,就要持之以恒地围绕这一方向进行学术探索,拓展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研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都是需要深入拓展和深化的研究方向。各学科可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凝练、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向重点加以建设和突破。

    二要组建学术梯队。以往在申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的时候,存在着临时搭架子、凑班子、上摊子的现象,博士点批准建立以后,临时组合的人员没有进行必要的整合与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梯队未得到有效的组建,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博士点学科,甚至已经批准设立了国家重点学科。在这种情况下,再也不能允许过去那种“没有码头乱靠”或“多个码头瞎靠”的现象存在,而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硕士点学科独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定向定人定位,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组建合理的学术梯队,把人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头等大事,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三要明确学科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担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要明确本学科承担的重要任务,全面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职能,更好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承担的重大任务、责任和使命。在科学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存在着大量的低水平重复现象,甚至存在着非专业、非学术性的研究成果。在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材建设不够规范、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等现象,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在社会服务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担负着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理应在服务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切实履行教育引导人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人们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加强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社会服务等,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科价值。

    四要加强集体攻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瞄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开展集体攻关,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有深度的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只有从这几个方面持续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才会在内涵发展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和水平。

三、传承与创新: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还正在经历一个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传承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创新的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呈现的又一重要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72-02

学科建设是立足于一个学科的学术性质,进而开展一系列的相关建设性活动,它事关一个学校的发展水平与层次,是目前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主题。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文件,其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基于我国国情而开展的一门具备很强综合性、政治性、实践性以及科学性的学科,更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基础。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进行相关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

1.指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学生的一门必修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性课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内容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指导。在传授相关基本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思想上的指导作用。

2.动态性

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生活上的变动对于学生的思想变化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依据现实社会的形势变化对学科建设和教育内容进行与时俱进调整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托于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不仅涉及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更需要对时事政治、党的指导方针与政策进行宣传和讲解。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瞻性与动态性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为与时俱进的综合素质人才。

3.表率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除了具备指导性的特点之外,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同时也具备表率性,其思想信仰与道德行为将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在通过知识理论指导学生思想的同时,更通过施教者的行为为学生提供示范样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其他学科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目前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

1.学科定位与归属不清晰

在传统的学科编排与定位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较往往过于模糊且存在交叉,理论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差异性的定义,导致其操作定义无法明确界定。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所以它应当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领域范围;另外部分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应当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领域范围,将其划分为教育学的一级学科;同时还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学科定位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在处理好其定位的同时还应当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学科所包含的其他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整理。不难看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存在各种看法与观点存在“百花齐放”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在学科建设上进行创新发展。但与此同时,长久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明晰定位,产生了许多关于该学科的思维误区和模糊认知,导致产生的偏见与认识误解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

2.专业方向缺乏明确性与稳定性

相比于其他的普通学科明确的专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方向非常繁多且杂乱。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不仅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世界政治理论研究、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科技进步与现代文明等,还涉及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研究、宪法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研究等。过于宽泛的研究范围与方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色不鲜明。因此,在现实研究实践中容易出现以下四种情况: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名义下存在一些既不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又无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第二,研究方向不明确,实质上与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联系,但是专业方向的名称无法明确表达出研究内容;第三,研究内容过于宽泛、其研究范围过大导致研究的成果不具备现实价值;第四,未明确划分与其他学科存在的交融与界限,例如某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直接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以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未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下相关研究的优势与特点。

3.未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导向作用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在短短的20年间,我国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上层建筑,必然会受到现实市场经济的影响。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同的观点,部分观点认为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适应当今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部分观点选择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与意义,抛弃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甚至还有少数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出怀疑。种种观点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社会背景形势下,未充分发挥自身积极的思想导向作用。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变化的影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意义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为依据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无法准确地对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等作出定位,从而导致无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积极思想导向作用。

三、深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对策研究

1.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

运用科学化的手段对思想教育学科进行准确的定位,正确地认识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动态性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从而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工作顺利地开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不仅需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相区别,同时也要明确定义其与原有单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界限。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备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通过马克思主义等理论进行教育活动,既需突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立场,又要兼顾思想教育方面。

2.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政治性与党性的特点。其专业知识的构成成分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例如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以及伦理学等,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方向及其研究对象应当明确,并且立足于自身清晰的研究方向充分发挥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体系包括主干学科和分支学科两个主要部分。其中,主干学科包含了诸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史和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四个主要部分;而关于分支学科体系应当基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特征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学科进行分类。在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方向的过程中,注重吸取国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长处与经验,正确处理政治学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之间、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

3.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积极意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工作不仅仅有利于稳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工作和社会其他一切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还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我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义不仅仅只注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更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合理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当中,通过指导作用提取关于积极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在于充分发挥其鲜明的目标指向性与价值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仅对社会信息与文化思想进行单纯的传授,更是在文化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中根据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对文化思想进行择优筛选,过滤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循环相悖的文化思想,输入积极向上的文化思想要素,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环境的一致性。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优良的人力资源作为保障,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首先,应当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核心与主导作用。因为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对学科带头人所具备的条件进行明确的规划后,应当制定科学的关于选拔与培养学科带头人的相关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充分赋予其权利,使得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同时,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保证人才队伍建设的人才来源。其次,严格要求相关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力,营造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之间的良性配合氛围。积极开展骨干教师的相关培训工作,提高其与时俱进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最后,要注重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注重人才队伍自身的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其表率作用。

中国的发展速度以及国内外的局势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难得的机遇。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人才,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人与社会充分发展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李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2]乔学斌,胡广来.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11,(5).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篇7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改革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1.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

在新的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学科分化与整合发展的问题。学科分化是指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和建设,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学科整合是指学科在分门别类研究和分化发展基础上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体现为学科整合与整体发展。按照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一个学科产生以后,首先是对该学科进行总体研究,然后逐步深入、分化,进入到学科内部分门别类地研究。形成独立的研究成果后,逐渐分化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再在此基础上推进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形成新的综合研究成果,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

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做到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整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更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当前尤其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自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既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关系,也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半独立的学科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发展必须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也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成果综合和学科整合。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研究成果的概括和综合,没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可能获得整体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有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还要注重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学科建设不仅是指一级学科的整体建设,更多的是指二级学科的独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如果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它也包含若干分支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要在加强自身分支学科建设上下大功夫,力争在每一个分支学科上有所发展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努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整合和整体发展。

2.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正在经历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发展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的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规模急剧扩大,学生数量、教师人数、研究成果等迅速增加。目前,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66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95个,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达到了21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学生的数量也达到了相当规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必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专家学者长期辛勤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

一要注重凝练学科方向。能否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学科发展,瞄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前沿,凝练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生命,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地位与前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把凝练学科方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重点。一旦凝练和确定了学科先进的学术研究方向,就要持之以恒地围绕这一方向进行学术探索,拓展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研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都是需要深入拓展和深化的研究方向。各学科可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凝练、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向重点加以建设和突破。

二要组建学术梯队。以往在申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的时候,存在着临时搭架子、凑班子、上摊子的现象,博士点批准建立以后,临时组合的人员没有进行必要的整合与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梯队未得到有效的组建,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博士点学科,甚至已经批准设立了国家重点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转型; 背景;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047-04

收稿日期:2013-05-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10YJA710055)

作者简介:胡晶晶(1985-),女,安徽铜陵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讲师,法学博士。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更新的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已作为一项重要议题而受到学界愈来愈广泛的关注。学界聚焦的问题在于,如何理解目标转型的具体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怎样实现转型。而这些都需要我们透过3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省思来实现。文章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为研究对象,拟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提出的背景、当前研究的主题而展开,着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研究的突出问题,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的研究特点、发展趋势做些初步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凸显转型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和前瞻性。

一、研究背景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学界的主流看法是被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实现的预期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在具体内涵上即是由初期“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向“四有”新人转型,进而向当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型。显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目标定位不同,其从一开始就以强烈的政治倾向界定了个体努力想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由此,学界普遍赞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包括了三大依据——社会发展依据(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时代要求)、社会组织依据、社会成员依据,尤其强调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形成的决定性影响。如王炎等直接将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界定为“中国共产党根据自身的奋斗目标与各个时期的工作任务,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预期在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觉悟、品德修养、政治行为方式和自身实践能力等方面要达到的效果”[1]。但更多学者将问题聚焦于社会变迁,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特征展开,具体而言可体现为两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社会环境的变迁决定着转型的动力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方向性和现实性。方向性强调被教育者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以此形成奋斗动机,现实性强调对现实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可。这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与社会转型同构,以此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现实需求。在转型时间上,虽然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与“现代”划分存在着一定争议,也有学者对以经济体制改革事件划分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但基于“时间概念”和“性质概念”的考察,大多数学者仍将转型的节点设置于1978年改革开放。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在围绕经济领域生产力解放、生产关系变革的同时,也在不断更新政治、文化、社会等要素。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言,首先,中国社会的结构及机制转化加剧了市场能力对人们生活机遇的决定性作用,也明显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主体结构、客体结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改革开放以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建立在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单位制之上,目标主体“天然地”形成了一种以政治身份为核心的身份认同,而客体是在强烈的政治场域当中广泛地“主动”或“被动”地实现着预期效果。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经济狂热的不断升温,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体构成越来越多元化、社会化,目标实现的政治动力对客体的吸引越来越淡化,目标自身结构也由一元向多元发展。

其次,社会转型改变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关系的认识。被教育者已不再单纯地满足于被期待、被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主体意识不断彰显。可以说,这是学界整体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以及具体目标内容的重要立足点,而这也进一步凸显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内在的冲突意识。关于这种冲突意识的积极意义,有学者提出了个体价值、动力的主张。这种观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是从对“群体价值”的彰显到对“个体价值”尊重的转换。在市场动力之下,“经济领域中的个人利益的动机和行为取代了过去简单的集体利益动机”,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有理想、有信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还必须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能推动其发展的合格公民”。[2]事实上,“转型”问题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不仅是对“被教育者应当如何”这种表述方式的怀疑以及对由此形成的话语体系的抗拒,更是试图消弭“达标/不达标”所形成的被教育者优劣的等级差别。

再次,社会发展主题的变化与多元改变着目标的立场、关注的主体。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发展的主题由政治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与和平发展,并在当下表现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实现的预期效果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素质,而是各种素质的综合。也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发生了调整和明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与人类优秀文化相传承。”[3]

2.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的迫切性

有学者指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课题,这“一方面的压力来自社会系统的变迁,它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存在。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操作效应,它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存在”[4]。对这种直接存在的论述做深入分析,可发现其折射出的问题包含两个:一个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内部张力所引发的转型需求,一个是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效应的失效所引发的转型需求。前者所关注的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在社会变迁中的转变,更关注各要素面对转型背景而做出的自觉调整,凸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需求自我发展的诉求,强调如何主动适应、如何向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等问题。在此之下,学界不断借鉴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丰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后者所反映的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期望和认可程度。这也是当下学界提出转型的现实出发点,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症结出发探究转型的发生,其中的论题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性和政策性话语所导致的话语体系陈旧、主体间交往方式的层级化、可操作性模糊,学科属性和科学性的质疑所导致的存在合法性问题、政治主张“失语”、教育者自我认同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思考等。[5]表面上看,这些“问题”是以否定性取向来表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的尴尬,但也内在地隐含着改革的机遇和方向。据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获得理想的效果,“在逻辑起点上,既要设定对被教育者的具体要求,又要昭明这一要求的内在依据”[6]。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研究的现状概观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学者正以广泛的学术自觉深化其理论研究,不仅逐渐勾画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的理论框架体系,而且始终基于实践意识和问题意识,拓展其研究领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容。事实上,这一过程已经内在地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的内容以及过程。故此,现有研究虽未直接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作为研究对象,但也已基本确立了自己的研究领域。

1.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含义、特征、目标结构等做出理论梳理,奠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的理论基础

大多数学者主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作为单独要素提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的内容之一,从而强调目标的指引性,积极调动对象的重要性。如孙其昂、黄世虎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2004),陈万柏、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007)等。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视为渗透在教育主体和教育内容等要素中的“隐形”要素,因而可不作为单独要素存在,如陈义平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008)等。总体看来,这些探究都极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系统的重要构成。而这种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什么”到“有何意义”再到“影响因素分析”的教科书体系阐释,虽然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理解和认识有着积极的作用,但问题的另一面是,这种教科书体系却因与现实严重脱离而加剧被教育者的拒斥。

2.基于社会环境的整体变迁,从宏观层面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并以此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何转型”的背景及当代意义

这种探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系统当中的一部分应与社会转型同构,从而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适应党情、社情以及自我发展的需求。对此,学界重点关注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等带来的影响,而在近些年尤其聚焦互联网议题。如吴绪红认为“互联网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道德的弱化造成受教育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障碍,他律的弱化给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带来了难度”。也有学者放弃宏观背景影响的论述方式,从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出发,探究科技发展因素、教育因素、人的需求因素、人民群众实践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影响。①

3.对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历史考察,以此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容,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向什么”的问题

这也是当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研究的重要方面。王炎等(2010)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区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认为新时期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目标围绕着不同时期根本目标和任务的不同而不断深化。郑敬斌、王立仁(2011)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阶段,进一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逐步将根本目标确立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并形成了“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徐光等(2011)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施起点、必要条件、终极追求方面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人文化、生态化、生命化”教育理念。侯勇(2012)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角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经历了从“政治自觉”到“经济自觉”再到“人本自觉”的嬗变。②基于学者在历史考察方面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我党奋斗目标的关联已鲜明揭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成为贯穿始终的主题,而其共同点还在于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动态性和结构性。

4.基于不同场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症结,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的问题意识和转型策略,回应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如何实现”的问题

按照社会场域划分,当前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可具体区分为学校、军队、企业、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高校,其内在原因在于高校场域的目标对象范畴容易确定和量化。对此,学者一是借助管理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引入目标管理。如秦在东(2007)指出将目标管理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于其特点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是一种全面参与、全程管理、全面负责、全面落实的管理方法。董海浪(2009)则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在实践中存在形式化倾向、目标管理各环节脱节、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而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因此应一方面以学生为本,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另一方面建立目标管理系统,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二是基于比较的视角考察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异同,在借鉴当中思考转型的策略。虽然其他国家没有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称谓,但学界仍普遍认为二者在实质上是有共同的,而“借鉴外部经验和结合实际创新的不断耦合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现机制”。在这一方面学界多聚焦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着重使用国别比较法。李祖超(2008)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这些国家的“共同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社会政治制度忠诚,成为有道德的人,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各国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合格的接班人,培养合格的本国公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③,差异体现在政治程度、具体内容、民族传统的不同。也有学者将这种差异集中在政治性和阶级性的不同上。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研究的反思及研究趋势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多学科交叉研究、研究的多样化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研究的显著特征,但当前研究只能说是方兴未艾,总体而言: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研究总体较为繁荣,已初步形成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哲学、党史党建等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格局,但研究视阈分散而缺乏系统性和特色,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的显性化研究成果偏少。其二,研究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转型进行同构,未显现出目标转型自身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三,研究内容的静态化以及探究视角的固化。在上述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及目标转型有着相对明确的研究领域,但是现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将问题集中聚焦于转型的背景,而在如何实现转型方面探究不足;二是多从静态层面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自身的结构要素以及功能的发挥;三是在历史梳理中简单列举不同阶段的目标内容,对从“建设者”到“接班人”再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动态分析不足,如目标内部结构层次的转变、不同目标影响因素在当下的体现方式和程度等;四是在探究视角上仍是以国家的立场阐释“人的全面发展”。

毋庸置疑,转型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研究应当关注的:

1.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所展示的新方向进行梳理

虽然人们肯定了转型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的新视阈,而且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的背景、内容等,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的动力是什么?目标转型方向确立的标准是什么?目标转型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实现目标转型的方式,是破旧立新还是融旧开新?促使转型发生的各种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目标时期是如何体现的,体现的程度如何?……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理解的深度。据此,需要研究并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的相关理论基础;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的时代背景、历史、逻辑路径;界定与澄清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的动力机制、阻力机制及平衡机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分析不同目标时期的结构变革、因素变迁、现代性特质的表现等。

2.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进行整体研究和考察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表述的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素质、价值理念。因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研究最迫切的课题之一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视角解读“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适用性和前瞻性,发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功能。这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源研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合法性研究以及前提的整体考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和价值承诺,尤其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本质及以主流价值观引导与整合社会文化的功能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融合、诉求。

3.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转型实现的途径和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的核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结构转型。虽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研究已关注到了目标的层次性、多元性,但系统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的转型仍缺乏有条理的梳理。这一问题涉及的论域不仅需要融入上述两个问题的探究,还关涉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环境、主体结构、客体结构等。据此,需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变革;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主体结构构成,并重点关注不同目标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目标认同的变化;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客体结构构成,分析当前影响客体认同目标的因素;等等。

注释

① 吴绪红.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影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80-82;单连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中环境因素的功能悖论[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

② 王焱,王树荫.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理论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21):32-38;郑敬斌,王立仁.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兰州学刊,2011(6):155-159;徐光,王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人文化、生态化、生命化”教育理念[J].科学社会主义,2011(1):98-101;侯勇.“政治自觉”到“人本自觉”: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转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3):8-11.

③ 秦在东,文大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J].思想教育研究,2007(7):31-33;董海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2):79-81;孙爱霞,冯宪书,王久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辩证法[N].光明日报,2009-05-20;李祖超.“五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46-50.

参考文献

[1] 王焱,王树荫.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理论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21):32-38.

[2] 巩章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拓展探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4):25-29.

[3] 邱柏生.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转型[J].理论探讨,2009(3):115-119.

[4] 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基于社会、历史、系统视野的考察[J].思想教育研究,2007(8):5-9.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