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8篇

时间:2024-04-10 17:57:28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篇1

论文摘 要: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及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建体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都是当前在高等院校教学中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和定位,针对平面构成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几点有利于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 充分认识平面构成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平面构成教学体系,成为各大专艺术学院的必修基础设计课,从而放弃了传统的图案基础课。沿用这种教学方案至今,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平面构成,以及与专业设计的结合。平面构成是构成艺术设计的一部分,也是现代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门研究艺术设计各专业共通基础要素的理性训练课程。作为设计基础训练的一个方面,平面构成很早就被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完善起来。同时,平面构成也是学好视觉传达设计的关键课程。

平面构成就是造型基础的训练,无论是平面设计或是主体空间设计都离不开造型设计。构成不能等同于专业设计,它是一种专业的思维方法,把视觉表面的现象还原成最基本的要素,是理性、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构成训练相当于一个作家学习语汇和语法的知识,有时显得单一,枯燥,一个优秀演奏家在表演中挥洒自如的高超水平,也从不忽视基础训练。对一个好的设计师来说,在创作过程中,构成的基础知识会因不同的主题设计,显现出超群不凡的具有一定生命价值的作品。可想而知构成在设计艺术中的重要性。

平面构成教学的创造性有利于创作者的艺术思维。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电脑较之笔具是更易于储存、快速便捷的操作工具,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去开发思维。另外,从教学环节上应该重新调整学生电脑绘图软件课程的时间顺序,可在大学一年级便引入电脑教学,在传授平面构成理论的同时,结合电脑教学示范,诸如基本形的制作、群化以及相关形式法则的范例制作等等,使得学生知晓应用便捷的电脑手段即可完成复杂的构成作业。应该声明的是电脑和手绘都只是表达平面构成作业的手段而已,没有必要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需要,选择表达的手段和工具.当代平面构成“形式法则”中包含着美学原则形式规律和表现手段上的构成手法,笔者将构成形式法则归纳为聚散(密集、发射);变形(渐变、特异、近似、变换);衡韵(对称、重复、共形);数列(比例、分割)等四大部分。我们在传授形势法则时一方面解释其概念,另一方面要多以优秀案例进行示范教学,因此,如何把教学从形式法则的模仿变为学生潜在艺术能力的发掘,变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就是如何实现从模仿到自觉,培养创新能力,是构成教学需要解决的基本课题。构成包括设计语言和设计思维两个方面的探索,但时下某些院校的平面构成教学仍偏重前者的形式语言研究,忽略了后者创新型设计思维的培养。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把平面构成看成是一种简单的造型手段,而应该看成是实现造型目的的一种艺术观念和思维方式。实践将证明主题构成是解决从简单模仿形式法则怪圈走向自主创新的一条最佳途径,希望通过平面构成的教学改革,使得平面构成真正成为培养图形创意的有效课程。

2 加强平面构成教学应注意的几种形态

2.1 自然形态

自然形态,指在自然法则下形成的各种可视或可触摸的形态。它不随人的意志改变而存在,自然形态又可分为有机形态与无机形态。有机形态是指可以再生的,有生长机能的形态,它给人舒畅、和谐、自然、古朴的感觉,但需要考虑形本身和外在力的相互关系才能合理存在;无机形态是指相对静止,不具备生长机能的形态。自然形成,非人的意志可以控制结果的形称“偶然形”,偶然形给人特殊,抒情的感觉,但有难以得到和流于轻率的缺点。非秩序性,且故意寻求表现某种情感特征的形称为“不规则形”,不规则形给人活泼多样、轻快而富有变化的感觉,但处理不当会导致混乱无章,七零八落的后果。

2.2 抽象形态

抽象艺术在二十世纪初期,以抽离与表象世界之关连为诉求,藉非具象的表现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的诉求,虽提供艺术界新的美感经验,但也加深了观者与创作者之间的距离。然而这种贴近创作者内在情境且深具自我表征的独特创作方式,未必会被后续仍以抽象语汇创作的艺术家们放弃。但随著知识建构的强势趋力,八零年代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抽象艺术家们,也开始警觉抽象艺术已成为具象的另一个代名词的事实。换句话说,当观者毫不犹豫地针对一张不具形象的作品,以分类的方式,将此作品快速的归属在抽象艺术的范畴,并以过往对抽象艺术的识加以诠释时,他们已视抽象艺术为具象的形式语言。鉴於此,当代抽象艺术创作者试图扩大抽象艺术的定义,关切知识建构体系中具象与非具象的分界点,也关切信念本身的意义。

所谓的抽象,有两种:抽象的抽象和具体的抽象。从此概念的划分来讲,康定斯基是一位彻底的抽象派画家和创始者,纯粹的抽象派画家。从他的理论上的研究,如颜色心理学、对于点、线、面的分析,足以证明他的作品绝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表现而是在深刻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价值的创作,因此作品本身是具有丰富内涵和艺术理论支撑的。

在欣赏抽象艺术作品时,努力尝试探寻画中所要传达的画家本人的思想,以及他所要展现给观赏者的意图究竟是什么,或者说这些作品究竟要对我们说明什么。诸如此类的想法多次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挥之不去。有时对某抽象作品困惑之极,便凭主观臆断,自圆其说地给予画本身一个勉强的解释。

2.3 人工形态

工形态,指人类有意识地从事视觉要素之间的组合或构成活动所产生的形态。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结果。如建筑物、汽车、轮船、桌椅、服装及雕塑等等。其中建筑、汽车、轮船等是从实用的功能来设计其形态的,而雕塑则是一种将形态本身作为欣赏对象的纯艺术形态。这就使人工形态根据其使用目的的不同,有了不同的要求。

人工形态根据造型特征可分为具象形态与抽象形态。具象形态是依照客观物象的本来面貌构造的写实,其形态与实际形态相近,反映物象的细节真实和典型性的本质真实。抽象形态不直接模仿显示,是根据原形的概念及意义而创造的观念符号,使人无法直接辩清原始的形象及意义,它是以纯粹的几何观念提升的客观意义的形态,如正方体、球体以及由此衍生的具有单纯特点的形体。

形是构成形态的必要元素,它不仅指物体外形、相貌,还包括了物体的结构形式。宇宙万物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外形都可以解构成点、线、面、体等基本要素。

参考文献

[1] 华乐功,潘强,李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篇2

关键词:现代艺术;广告设计文化;视觉现代性

国内设计史家王受之先生在《世界现代面设计史1800-1998》中把现代主义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从观念价值、意识形态到设计艺术语言的影响置入一个决定性的地位,并把这些影响精确地归结为:“立体主义的形式、未来主义的思想观念、达达主义的版面编排、超现实主义对于版面和插图的影响.

它们或是在意识形态上提供了现代平面设计的营养,或是在形式上提供了改革的借鉴,对现代平面设计总体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促进。”[1]142的确,现代主义绘画带来了艺术观念和艺术语汇的现代转折,从而深深地影响了平面视觉形态的变化,然而在他的论述中似乎忽视了另一股以俄国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为主的更为前卫的现代艺术精神的力量,正是他们对艺术形式的更为持久和深入探寻,成为塑造现代主义艺术设计语言特征的重要力量之一,并最终促成了现代平面设计现代性内涵的定型,以广告设计为代表的平面设计也在这个转折中走向具有现代性质的审美风尚和视觉形态。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点展开论述.

一、构成主义的视觉语言创新

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在艺术上也称为“至上主义”,是一场具有前卫精神的艺术运动和设计运动。它们在起源上具有相似性,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有一个共同的艺术理念,这个理念阐述重点落实在了对艺术形式的革命性认识:视觉艺术的某一要素,如线条、色彩、形式都具有其自身的表现力,从而独立于世界表象的任何关系之外,这无疑突破了西方绘画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理念———形式因素只能是再现性绘画造型的基本手段。马列维奇(K.Malevich)、加伯(Gabo)、利西斯基(E.Lissitzky)、克利(Klee)等人,他们把最新奇的抽象艺术带入构成主义体系中来。二十世纪初的现代艺术,尤其是立体主义和构成主义雕塑的几何造型和构成形式,对二维艺术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有很大参考价值。构成主义对平面设计语言的贡献主要在于:平面视觉图形进一步向更加简单化和立体化的方向转化.

(立体主义的理性化、绝对化和逻辑化)虽然,构成主义艺术大师们的视觉探索往往来自于艺术表现的基本动机和具有独特的意识形态内涵,但是,构成主义的平面结构的理性处理、次序感最终奠定了现代版面设计系统的基本模式.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认为平面视觉元素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内涵,设计是为无产阶级和政治服务的。构成主义认为应该抛弃表现主义的方式而转向理性主义。在视觉形式上它是未来主义与立体主义的一种综合,但是在意识形态内涵上却是艺术家和设计师为新兴的苏维埃政权寻找视觉风格的积.

和设计哲学说明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复杂性质,而至上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精神内容和意识形态立场和构成主义出现了分歧,它并不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内涵,主张形式语言探索的第一价值。其构成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列维奇(K.Malevich)崇尚至上主义的艺术观。他否认艺术上的实用主义的功能性和绘画的再现性,主张探索绝对的至上的形式构成,甚至把艺术经验凝结为单纯的色彩要素的感觉效果。因此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艺术创作往往表现出立体主义的结构、简单的几何形式以及鲜明的色彩对比,形式探索和组合成为艺术创作的唯一核心。这种视觉哲学直接催生出日后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重视图形的视觉风格。同时与之理念相同的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也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形式语言的探索,但是这种纯粹视觉形式的探索虽然没有社会政治的意识形态背景,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耐人寻味和不可理解的神秘主义精神动机。康定斯基的形式探索在现代主义设计教育中心———包豪斯的基础课程中发扬光大,影响所及几乎遍布每一个深受包豪斯熏染的现代主义风格设计师的造型语言和视觉形态之中.

构成主义的形式语言探索有鲜明的艺术主张和理论基础,1922年亚历克赛•甘(AlekseiGan)在《构成主义宣言》中不仅阐述了构成主义明确的意识形态追求,更为重要的是还提出了构成主义视觉语言创造的三个基本原则:技术、肌理和构成。技术是社会功能和实用价值,肌理是对现代材料的了解,构成就是视觉元素的组织规律。这三个原则深深地渗透在了这个设计家群体几乎所有的设计类型之中。利西斯基(E.Lissitzky)是构成主义的集大成者,被视为现代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创始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现代版面的理性基础的探索和广泛采用摄影拼贴。利西斯基安排视觉元素的出发点是结构,清晰的结构本来源于建筑设计现代视觉形态和技术要求的基本标准。然而,在利西斯基之后结构的展示成为平面视觉形态的基本面貌。在构成主义另一位重要人物罗钦科(AlexanderRodchenko)的平面视觉形态创造中仍然是将平面元素组织为清晰的结构,只是字体更为粗壮,图形更为几何化,线条更为抽象,对比和视觉规律、视觉流程一目了然.

二、荷兰风格派运动的理性视觉编排

荷兰风格派运动是立基于立体主义的理性化视。(Mondrian)、杜斯伯格(Doesburg)等风格派画家的绘画探索创造出纯粹抽象、高度简单的几何组合。这是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视觉方式使然。这种视觉哲学认为,世界是由纵横两种基本结构组成,红、黄、蓝是构成世界的三种基本色彩;所谓艺术真实在于从有机的运动过程中寻找理性的平衡,这也是视觉艺术的灵魂与核心追求。这种艺术观进而影响到对平面版面编排风格,出现视觉元素的高度抽象和理性化编排模式,强调纵横编排的理性逻辑次序和简单的色彩计划。这种视觉哲学还认为:立体主义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而延伸为真正的视觉艺术,即通过有机运动、在对抗中而达到高度的平衡与和谐。这个对抗于平衡的中介点对人类来说意义非凡,也是所有视觉形态的意义和价值所在。1925年包豪斯平面设计大师拉兹罗•莫霍伊—纳吉(LaszloMoholy-Nagy)与风格派大师西奥•凡•杜斯伯格(TheoVanDoesburg)合作出版《新格式塔的基本观念》就是这种新的视觉方式和设计理念的理论集成。荷兰风格派是视觉语言现代性表述和现代转折的界碑和中坚力量,从绘画而至现代设计的所有领域都受到构成主义视觉哲学的影响和渗透:绘画、雕塑、建筑、家具、工业产品的设计无所不包。它们的视觉形态完全摆脱装饰动机,被抽象出丰富的几何单体元素,这些元素的组合、视觉流程和结构清晰,在色彩计划上原色和中间色广泛应用。这些视觉理念没有被封存在形而上学的乌托邦之中,尤其在广告设计领域广泛传播、发扬光大。这种影响在西方视觉语言创造中已经成为一种千丝万缕的文化基因至今挥之不去,共同塑造着当代视觉环境和视觉形态的文化表述.

三、传播与意义:广告设计文化功能的显现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篇3

【关键词】建筑学 形态构成 教学改革

引言

“构成”是将繁杂的造型关系分解还原成形态要素 ( 点、线、面、色彩、肌理、材质等 ),并在形式美法则和秩序下重组,综合构建成全新形态的过程。形态构成作为现代设计科学的基础理论系统,是我国大多数艺术院校和建筑院校专业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研究对象是造型的构成要素,形式美的法则及其设计原理,构成设计的思维培养等。传统的形态构成主要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空间构成。训练步骤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思维模式过渡,通过抽象形态要素培养对学生美学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系列课程教学的问题

目前建筑教育中的形态构成课程脱胎于包豪斯《基础课程》的构成教学,其课程体系源自于工艺美术训练,并非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自身演变发展的结果。传统的形态构成课程以视觉艺术基础训练为主,多注重平面设计或二维空间的抽象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完全满足建筑学专业的特殊需要。

1.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

传统的形态构成教学强调抽象的造型训练,单纯从形式角度探讨形态要素及其组织规律,如平面构成着眼于抽象的点、线、面的构成组合训练及形式美原则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则旨在训练三维实体的造型能力以及材质和肌理的表达;色彩构成则多从抽象的角度,在心理学的层面探求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这种基于工艺美术类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是普适性的,缺乏针对性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感到纯粹的点、线、面学习抽象,与建筑语言的形式逻辑缺乏联系。因此带来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手法脱离建筑形态设计,色彩构成与建筑空间形体的创作过程缺乏对应练习等种种问题。

2.课程衔接缺乏连贯性

建筑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具体性、功能性,而传统的形态构成训练往往不涉及设计目的、内容、条件和手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分解性、形式性的特征。如果缺乏与建筑设计课程衔接,极易造成对学生建筑本源的忽视。学生在完成设计基础课程之后的建筑设计专题训练中,将面对多种环境因素和更多的设计矛盾,必然需要对建筑的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此时很难将之前学习的构成手法熟练运用于具体的设计。不仅如此,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中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的独立内容教学,缺少相互之间的连贯训练,对建筑学学生而言,就无法体会在建筑形体生成过程中,其二维平面、立面与三维立体造型之间严密的逻辑性。

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下的形态构成系列课程

通过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让学生在形态构成的训练过程中了解其与建筑设计的联系。因此,使课程更好地体现建筑学的专业特点与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要求相结合,是设计基础教学团队探索改革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我校建筑学院的形态构成系列课程逐步形成了“建筑化”形态构成的特色教学方法。

1.强化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训练

“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建筑学的设计基础课程学习中,尽快了解构成与建筑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体会到形态构成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掌握一定的与建筑相似的空间造型能力,从而为真正进入建筑设计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 “三大构成”,基于“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三大构成”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由于空间是建筑的本质,因而对空间构成的训练将有助于加强建筑学专业对空间形体塑造。通过改革和调整形体构成系列课程的内容安排,教学更加关注于空间形体(实体或虚空)由二维到三维的生成过程,以及三维形体在笛卡尔坐标系中的平面、立面和剖面的二维对应表达。以针对性的课程训练,使学生在学习建筑形体设计的同时认识和理解对设计内容的表达,从而直观地体会到构成与建筑的紧密关系。

此外,根据建筑教学目的对专题讲座、作业要求、教学参考书等的设置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促使学生在进行形体构成系列课程学习时,积极主动地收集和思考有关建筑实例,认识构成要素和构成手法在建筑造型中的运用,积累设计形态,提升设计修养。

2.整合构成系列,加强与建筑设计的联系

“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的课程按照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的顺序,将三大构成课程紧密联系,逐层展开,组成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有机整体。

每个构成训练均分为两个步骤进行,即“向大师致敬”和“对自我重构”。第一部分侧重大师作品解析:对课程提供的建筑作品平面、立面及其空间形态进行还原抽象,以原有平面、立面、及空间的解析为基础,进行新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训练。第二部分强调个人作品生成:平面构成将建筑平面的各空间组成,建筑立面的门窗、细部构件,及其使用的材质和色彩关系作为构成要素,进行一个建筑平面或一段建筑立面的构成训练;立体构成在平面构成的基础上,对自己设计平面或立面进行深化,生成新的建筑体量组合形式;空间构成是以立体构成为基础,依据人体尺度和建筑模数标准,对建筑空间内部及其外部环境进行调整和塑造的过程。

整个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都着力引导并鼓励学生在后续训练中运用之前课程学到的知识。对构成作业的辅导及评价也不只是关注结果本身,更重视作品推敲生成的整个过程,并且强调构成作品的逻辑性与秩序性。通过“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学习建筑是一个整体连续的、循序渐进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并逐步做到学以致用。

结语

综上所述,突破原形态构成训练仅对视觉感受的强调,注重构成系列课程与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以建筑教育领域自身的力量不断修正与充实教学体系,是建筑学专业教育工作者探索课程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与此同时,积极整合教学成果,出版一套依托传统构成课程知识体系,同时具备建筑学专业特色的形态构成系列教材,是建筑院系的教学工作与课程建设的紧迫需求。

参考文献:

[1]隋杰礼,王少伶,姜国栋.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7(3).

[2]施瑛,潘莹,王璐.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形态构成系列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华中建筑,2009(10).

[3]马跃峰,张庆顺.构成辅助设计启蒙――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构成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建筑学报,2010(10).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篇4

【关键词】 构成;构成教学;设计基础

“三大构成”自身的局限性与引进、推广及运用中的片面性已在现代设计教学的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滞后之势,认清构成教学的“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是进行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前提。

解读对构成与构成教学的误解,扫清认识构成教学的障碍,肃清误解是推进与发展构成教学改革的前提,有利于为中国构成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做出判断与选择,并提供认识的有利基础。

一、源流之误:三大构成源于包豪斯

“三大构成源于包豪斯”是在三大构成的来源这一问题上公认的说法。如“以‘构成’作为基础教学在欧洲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包豪斯是公认的始祖。……以反传统的姿态,废除了建筑史,开设了类似‘三构成’的全新课程,其中包括:‘造型、空间、运动和透视研究’,教师保罗·克利;‘体积空间练习’、‘结构练习’,教师莫霍利-纳吉;‘纸造型’、‘纸切割造型’,教师为阿尔伯斯。”[1](P15)又如“构成是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为了进一步完善其教育方针和制度,培养艺术与技术多元才能的创造性人才,从现代工业设计教学的宗旨出发,而设置的课程,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法则的构成主义思想,为消除当时艺术界陈腐观念的影响,起了重大作用,这是‘包豪斯’设计学院对现代工业设计教学做出的重要贡献。”[2](P2)

以上论断反映了中国设计教育界的大多数人对于“三大构成”的来源的一般认识。许多人是将包豪斯的基础课程作为三大构成的直接来源,以包豪斯的先进成果与伟大意义作为三大构成成立的依据,将三大构成作为真理信奉,但三大构成的来源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这一问题的理解对于认识三大构成具有重要意义。

包豪斯是现代设计教育史上第一所用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设计问题,探索现代设计教育方法与方式的学校,并在设计基础教学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各国设计教育发展过程中学习的对象,因此,包豪斯的教学是先进与现代的代名词。

日本的构成教育是学习包豪斯之后的结果,对外来文化近乎于本能的改造意识,使构成与构成教学很快能够与日本设计教育体系相适应,也能够与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相适应。正如片假名、和服、家用电器、汽车一样,经过移植、变通、改造、转型,已成为日本文化与产品的一部分,成为日本的文化名片。

日本的构成教育是对包豪斯基础课程加以改造之后的产物,这种改造主要表现在:

1.日本利用“构成”延伸了基础造型的含义,使得构成的内容得到扩充,概念得到放大。

2.日本将包豪斯的基础课程从平面、立体、色彩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由此建立了一套以元素、骨式、表现为结构的易于掌握的知识系统与便于操作的作业编排。此外,还建立了一套由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组成的教育体系,及相应的师资培训系统。

对于“构成”而言,包豪斯的基础教学中确有不少这一样式的内容与课题,从众多的包豪斯文献与日本构成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在形式与效果上的相似性。对于“三大构成”而言,虽然所谓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的课题作业在包豪斯中也都能找到,但远不是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而存在,包豪斯基础课程的具体目标与要求清晰表明,它注重的是形式感生成过程的体验与视觉语汇结构的平衡可能性的尝试,构成的外在形态只是一种结果,如一种练习的“过程”是探索纸张的性能,结果是折叠穿插纸张的形态。因此,仅凭借结果的相似性并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与意义。张道一谈到:至于“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原提出者是日本的朝仓直巳教授,我曾亲自同他讨论过两次,相互间谈得很深刻。他的研究主项是“纸工艺”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便用了“构成”这个图案术语,特别是将折厚纸的“立体构成”替代小学生的劳作课。[3](P80)

在构成教学中,常将“三大构成”误作为包豪斯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最核心的部分与最优秀的成果,这一认识与选择无疑加剧了构成教学在认识上的模糊性。在香港与日本的构成教学向中国大陆设计教育界传播之初,“三大构成源于包豪斯”的说法,显然有拉大旗之嫌,这面幌子的作用对构成教学被中国设计教育界迅速接受,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二、新旧之误:平面构成之新与几何形图案之旧

构成教学以其所谓之“新”,强烈地冲击了中国原有的基础图案教学,在所谓“新”与旧的对比之下,基础图案教学被视为是传统而模式化的练习方式,是已经过时而没有用的东西等。“但对研究过图案的人却看不出新意,甚至觉得有故弄玄虚之感。”[3](P90)“构成”这个词,本来在图案学中是一个艺术处理的术语,多数当动词使用,类似构图、构架、结构、组织、组合等。[3](P90)对几何形图案进行一番了解之后,便会发现“平面构成之新”与“几何形图案之旧”之间也存在着颇多误解。

几何形图案,或称“几何形模样”,它是以平面几何之图形为基础而构成的,所以又称之谓“几何学的图案”。[3](P11)几何形即平面几何学的点、线、面,以及由此所构成的方形、长方形(矩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多角形等。几何学中有很多图法,如曲线、抛物线、黄金截矩、五角形、六角形等,都在几何形图案中经常使用,所以说,几何形图案也有人称为“几何学的图案”。但是,几何学与图案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学问,前者属于数学,后者属于艺术,它们的终极目的是不一样的,两者之所以联系,不是从各自的目的和内容,而是由于所使用的形式。[3](P94)

平面构成在许多方面与几何形图案有着相似之处:

1.平面构成与几何形图案都是以几何形作为元素进行组织。

2.平面构成与几何形图案在元素的组织方式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平面构成采用国际象棋棋盘格子作为骨架,后又采用光效应艺术的抽象图式,作为表现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密集、对比等形式规律的视觉结构,而几何形图案中也有用于建构画面结构的骨式。“骨式表示图案模样结构的一种形式。通常用箭头表示,在连续模样中用得最多。因为连续模样中,每一个完全纹所包括的单位,其形状也可以是一种,而作不同方向的变化。‘骨式’便是在模样中确定单位方向配置的。”[3](P93)(图3)在许多构成与图案教材中,许多图形与几何形图案中的四方连续图形十分接近。

3.平面构成中有“变”与“不变”两种属性,如基本元素的形状与组织元素的骨架是可变的,而由元素的组织所体现的基本规律则是不变的,如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密集等。这与由中国图案学的开创者陈之佛所提出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法则也是一致的。图案创作中的骨式有旋纹式、远心式、求心式、外射式、式等,图案创作中,这种组织纹样的骨式往往不变,而纹样的形状则是可变的。

4.平面构成与图案设计中,都体现了一般的形式法则如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反复与渐变、对比与统一等,这与图案的构成法则也是一致的。

发现平面构成与几何形图案的异同是形成客观认识的基础,如果盲目地轻易地下结论,即便是新的真的来了,也不容易辨认出来。平面构成即是如此。

正如张道一在《几何图案构成法》中提到的:“有一种叫‘平面构成’的视为至宝,好像中国从来就没有过,以为是最先进的东西。实际上,不过改了一个名目,就是原来的几何形图案。我曾经找了当时的几个版本(包括日本大智浩的版本和朝仓直巳的版本),进行比较,除了‘平面构成’中有一种称作‘渐变’和‘突变’的连续法,在原来的几何形图案中没有之外,几乎完全相同。这说明,“平面构成”之新,与“几何形图案”之旧,并无本质的区别,只是从图例上看,“平面构成”的图例多是利用了电脑的工具,有些格子图和渐变图特别是对称形和四面均齐形,以及连续等的处理,在电脑上要方便得多,容易得多。这里说明一个关系,事物的延续不能隔“代”,一旦隔离了,也就生疏了,好像从来没有见过面,对于文化来说是不利的。不消说文化艺术,就连某种小吃的手艺,一经隔代,也就变味了。[3](P78-79)(图4、图5)

平面构成与几何形图案之间既有相似,也有区别。首先,两者具有不同的目的与作用。三大构成中的平面构成作为一种基础训练的手法与方式,是对于元素的组合方式与方法的探讨,是为设计活动做准备并打下一定基础;而几何形图案尽管也体现出重复、放射、近似等关于形的组成方式与方法的探讨,但归根结底它是一种抽象纹样的创造,其目的是设计纹样,并以图案作为最终结果。此外,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共通构成一个庞大而门类细化的体系,同时在很多情况下构成练习是基于几何抽象形式的点线面综合构成;而几何形纹样则集中体现为单位元素的某种组合,多体现为以对称或重复等方式构成的图案,其与几何形图案另一个分支具象图案基于相同的图案构成原理。

三、替代之误:构成即基础造型、设计基础、现代设计

从对“构成”的语义解读到构成主义的学说理解,从构成教学的出现到其在中国大陆传播的备受重视,从作为造型方法、设计基础、艺术形式,到运用于教学领域的课题设计与作业效果,构成的概念及其对应的具体性质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及变化过程。构成自身发展的多面性与丰富性,构成与其他相关概念的交叉性,以及构成在引进、传播语境中的异化均加深了人的认识与理解构成概念的难度。近30年来,孤立地与割裂地看待“构成现象”,产生了诸如以偏概全的绝对化的、简单化的认识。

“‘构成’是艺术分类中的一种艺术形式,称为构成艺术,或称几何抽象艺术、非具象艺术。‘构成’是艺术与设计中的一种方法论模式,是依据构成原理,启迪创作意念的方法,是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演绎。‘构成’的概念等同于基础造型。‘构成’的学习,不是技术的训练,而是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方法的积累。”[4](P3)

构成(Construction)是一个近代造型概念,《现代汉语词典》曾解释为“形成”和“造成”。也就是包括自然的创造和人为的创造。而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广义上,其意思与“造型”相同,狭义上是“组合”的意思,即从造型要素中抽出那些纯粹的形态来加以研究。[5](P4)

“构成”与“造型”在概念上有区别,我以为将形态的诸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其创作方法称之为构成,而所创作的作品,则称之为造型,也就是说,它们的区别在于构成更强调造型过程,而不仅在于结果。[5](P5)

形态构成所研究的对象是形态的创造规律。具体来说就是造型的物理规律和知觉形态的心理规律。它所采取的方法是分析综合的方法,与一般的形态学不同。一般形态学的研究是根据已有的形态寻求其原因,形态构成学则是已知成因去寻求造型的可能性,它以视觉为主并超越视觉范围。“构成是一种观念,它是从自然对象中寻求最根本的结构,并利用这些结构规律创造的一种观念,所以说它是造型基础的基础。”[6](P37)

“构成是侧重于对纯形态、纯造型要素等进行研究,并引进了大量的数理、逻辑概念。”“构成是美术设计中的数学”。“构成的研究并不以直接的实际设计为目的,也就是说,构成并不考虑实际的运用设计中所要考虑的那些社会的、工艺的、地域的等等具体问题和制约因素(如顾客的嗜好、流行的影响、生产技术、经济成本等)。构成的研究是追究有关形态方面所有的可能性。”[7](P12)

“构成(包括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是一门视觉艺术。它是由视觉的反映与知觉的作用联系起来的一种视觉语言,并以抽象的几何形体的运动变化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中国古来就有构成,如《老子》中说:‘朴散则为器’。就是说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朴),还保存着原始形态,只有将原物解体,才能成为器物。……构成在中国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只是缺乏系统地发展,没有较系统的构成理论而已。”[8](P71)

“构成概念的形成来源于对自然的认识,来源于自然生命运行的秩序性、规律性和发展性。”“构成作为生命的组织手段,它来源于生命运动本身,表现了生命的运动原则,是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9](P12)

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简称“三大构成”,再简称“构成”。从学校教育视角,它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主要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建筑、雕塑、绘画专业的准修课程。它是知识与技法相结合而且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是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学习、启发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起步。它是方法论范畴的以理性为主导的艺术设计思维训练的主要途径。[10]

以上种种对“构成”的理解方式表明,对构成一般认识基本没有脱离日本概念与方式的窠臼,通常指造型方法,兼有组合方式的含义,倾向于无实用目的的、纯粹的、非客观的形态创造,探索造型的可能性与规律性。而当构成被扩大成造型的概念,就被赋予了过高的期望,成为一个负荷过重的载体,并试图凭借这样一种单一的工具去解决设计的基础问题。

如将构成定义为“艺术设计各个学科共同存在的基础问题”,就牵涉到对“共同存在”与“基础”的理解问题,如何划定“共同存在的基础”的范围呢?设计学科是一个既包含理性逻辑的思维方式,也包含知觉感悟体验过程的艺术门类。由于国内外民族文化与教育方式的不同,国外设计师的专业界线可能是较为模糊的,他们对基础的认识十分广泛,并未形成一种明确的界限,一切造型艺术与艺术形式,思维方式与方法,研究途径等都可能成为某种意义上设计的基础。

又如设计基础是否仅限于无实用目的创造?设计是一种以解决某种问题为目的的活动,而设计的基础为何却被设定为无实用目的的创造呢?“设计教育就其实质来说,就是造物的教育。造物者,如果不能将‘造’的理念‘物’化,不与材料、加工的工具发生关系,如果不与设计对象的‘用’发生关系,不与时尚发生关系,那么,所谓的‘设计’活动,又有何意义?这里,我们暂时撇开设计艺术的艺术不谈,仅就造物本身来看,造物如果失去了上述这一系列实在的基础,那么,所谓的‘技艺’便无从遭遇,那么,‘艺’者何以附焉?设计活动中的技术问题便‘不成问题’,设计活动就只能是‘纸上谈兵’,那么,怎么‘谈’?抄国外杂志自然是最好的办法,只要能够‘抄’,便可以获得好成绩,还谈什么学术研究?”[11](P7)

此外,构成侧重于抽象元素的组合,对元素自身形态的创造关注甚少。现有构成教材所列出的构成方式,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的数种组合方式,这些组合方式就其本质来说是相同的,因而也是十分有限的。当它们面对造型这一复杂的问题时,必然表现出能力的匮乏。在现代设计发展的初级阶段,往往简单地将现代设计与创造抽象形式联系在一起。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尽管抽象形式是20世纪视觉语言的成果之一,对现代设计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但是具象形态也不单是仅仅通过造型的写实可以完全概括的,具象形态也需要“创造”。在设计领域,具象形态占有相当的比重,它在信息的传达方面比抽象形态具有更加通俗、直观的优势。作为一门学科,设计基础不应只限于抽象领域。

从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抽象艺术是促进现代设计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以无物象的抽象形式呈现出视觉形式规律与秩序。现代设计与抽象艺术形式的结合似乎是设计历史前进的必然阶段,当现代设计越过这一阶段,它所追求的就不仅限于抽象形式对于视觉秩序的表达与形式趣味的演绎,具象形式通过抽象艺术的启发而获得新生,它们也是具有现代感的图形,是现代设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现代设计理应囊括更为丰富而多样的内容,既有抽象形式的表达,也有具象形态的变体;既有视觉符号的隐喻,也有文脉因素的传承;既有材料质感的演绎,也有观念意识的诱导;既有写实手法的借鉴,也有装饰手法演绎;既有明暗光影的媒介,也有比例尺度的建构等等,如将现代设计仅局限于抽象形态的创造与表达,则未免狭隘了。

结语:建构“整体观之下的设计基础教学”

构成作为一种造型方式,在构成主义出现之前早已有之。20世纪早期随着抽象艺术的发展,构成凭借几何抽象的形式进入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领域。通过包豪斯,艺术与设计领域的构成形式转化为可作为设计基础教学的构成课程,但这里的构成课程并不能与三大构成课程混同。三大构成课程的产生源于日本追寻设计基础教学的道路上对包豪斯基础课程的变异,以三大构成为核心的构成教学体系正是这一变异的结果。日本的构成教学实质上是作为设计基础教学来对待的,它承担着设计基础教学的作用,这成为日本的构成概念既有“构成”之意也有“基础造型”之意的根本原因。中国构成教学是日本模式构成教学的延续,其引进的初衷是为设计基础寻找依据。然而问题在于包豪斯的设计基础教学是多样而灵活的,同时也远非构成教学本身。因此,从日本到中国的构成教学实质上均是三大构成的发展与变体,是对包豪斯基础课程的一种变象与转轨。

事实证明日本与中国的构成课程偏离了设计基础本质的方向,构成课程是作为设计基础教学的替代课程而出现的,同时它在现代设计教学中又呈现出滞后于设计基础教学的局面。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构成基础教学的出路问题并不是去寻找改良的构成课程,而是回归设计基础的本质。

从国内现实的情况出发,删除以三大构成为核心的构成课程在短期内是不可行的,构成教学研究并不是为已经滞后的构成课程进行修补,构成教学改革并不止于将构成教学作为设计基础教学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需要思考构成及构成课程本身,以此作为出发点为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寻找依据。对构成课程的批判,并不是否定构成这一造型方式本身,而是否定以三大构成为核心的构成模式教学。构成作为一种造型方法,作为元素的组成方式,是设计的一种本质的表现,它具有一种方法论的意义,因此它可以作为设计基础的一个内容和方面。构成有它自身的意义,它与各种造型及设计因素结合在一起为艺术与设计领域带来丰富而多样的意义解读。构成是一个普遍的概念,它超越了时代与风格,成为一种普遍的造型方式,因此我们难于将它归于某一类别,它存在于万物的造型活动之中。这一现象恰好从一个侧面说明构成是综合的,正如设计也是综合的一样。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篇5

一、平面设计中构成艺术规律的表现

构成理论经过包豪斯的实践,又受到俄抽象主义和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达达主义等流派影响,逐渐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设计理论和新的造型原则。

(一)构成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构成”源自德国包豪斯的GES―TAL―TUNG译语。对视觉因素重新组织、结构,以提高审美能力,达到启发思维,培养创造力的目的,有目的地对构成元素进行组合,使其具有审美价值,称为构成。构成是构成主义的一个概念,形成于1913―1917年。构成主义的奠基人塔特林(俄)提出艺术是创造形式的过程,是对材料、形态、空间的整体感受。构成学的理论体系在包豪斯逐步完善与发展,通过新思维方式、美学观念建立起新的造型原则,并广泛运用在艺术设计中。

(二)构成艺术对各国设计的影响

美国在形式上承袭了包豪斯的正统,以点、线、面为支点,用线的黑白对比,产生视觉胀缩感,有如欧普艺术的动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展出了包豪斯设计作品,产生过巨大影响。此间,日本也受包豪斯设计思想影响,四十年代,大智浩开始研究伊顿理论,更突出线的渐变,用疏密表现渐变,用圆周的骨格与斜线、直线组合,使线的渐变构成更丰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学者们开始倡导包豪斯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但因科技、经济和文化的落后,它未得到人们的重视。改革开放后,随着科学、技术和艺术的长足发展,包豪斯设计思想理论被设计界广泛采用与吸收,推动了现代设计的发展。

构成艺术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它的研究紧跟时代,注重吸收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提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形象思维与逻辑并重,构成艺术的发展将会不断扩大和深入。

(三)构成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分类

构成可以分为色彩构成、时间构成和空间构成。空间构成又可以分为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运用到平面设计中通常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略有体现。

平面构成对平面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审美,对平面的结构、形态、布局的变化以及形态组合等形式因素,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抽象设计;色彩构成按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法则,将理性的色彩知识融于感性的色彩实践之中,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直觉升华到更宽广、更科学的色彩审美境界,最终灵活运用理论、方法进行符合审美的色彩设计;立体构成就是以一定的方法、法则,将形态要素构成各种立体形象。

二、构成艺术规律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构成艺术规律对平面设计的结构、布局、形态的变化和组合等因素进行抽象思考和理性设计,为进行具体的平面设计作视觉审美和技法上的准备,构成艺术规律对平面设计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功能、价值和应用等三个方面。

(一)构成艺术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功能表现

平面构成是研究关于二维空间设计和方法的理论,从纯粹视觉审美和视觉心理的角度寻求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平面构成是理性化的设计基础,注重培养设计思维方式和抽象的构思和创造。单纯、抽象和高度概括是平面构成的基本特征。平面构成以最简单、最单纯的形态为原形,从自身的变化、组合及形态组成结构关系去研究对设计意图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从而归纳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作理论、图形和整体结构的准备。

色彩构成分对比构成、调和构成、调性构成和采集重构。色彩的对比,就是指各色彩之间存在的矛盾、对立、差别。按属性又可分为以色相变化为基础的色彩对比、以明度变化为基础的色彩对比和以纯度变化为基础的色彩对比构成。

立体构成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点、线、面、立体等构成要素,是研究形态要素及其构成原则的造型活动;其次是研究造型的材料。

(二)构成艺术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价值表现

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和构成形式作为平面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在形态的组合、构成关系上、层次关系上同样是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平面构成的思维方式是从理念到抽象、从理论到实践的形象思维过程。以抽象化的几何形态来进行思维,能最大限度从结构和构成关系上研究和探寻视觉和方式。把简练、单纯、高度抽象的形作为基本造型元素,降低“形”自身的内涵及其在具象性方面的影响。

色彩构成理性地为各种专业提供色彩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指导。由于艺术设计以不同的色彩形式表现出来,色彩能引起视觉心理反应,具有最强的视觉冲击力,色彩构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色彩构成都是十分重要的设计基础。

色彩调和体现设计中的色彩构成规律,两个以上的色彩,有序、协调统一地组织在一起,调和方法有共性调和、面积调和和秩序调和。采集重构也能体现色彩构成的规律,将原来物象中色彩元素注入到新的组织结构中,产生新的色彩形象。需要对色彩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使其重构后的色彩更具感染力。

立体构成规律是使工业造型具有艺术光彩的根本手段,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化妆品、食品、器皿的包装都是通过构成设计而产生的。由于立体构成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需要,符合现代产品造型设计的特征,因此同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一起被应用到平面设计中。

(三)构成艺术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展示设计要考虑展示的平面设计部分,也要综合考虑整体空间和展示空间的平面、立面设计,还要考虑整体的材质、灯光、人流量等,既属于空间设计也属于平面设计。充分运用平面构成的基本规律进行设计,把所有项目按不同的平面形态进行设计,再以具体的图形进行转换,实现从理念――抽象――具象的整体设计。

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色彩是产生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要素。广告设计作品必须具备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在文字、图形、色彩三大要素中,色彩最能引起注意,能迅速地传达信息,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恰当的色彩配置能直接调节人们的感知、记忆、联想和情感。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价值体现在它的鲜明性、认知性、写真性、情感性、审美性。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 立体构成 空间 教学创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城市规划学科已经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在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立体构成担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感知能力的重任。文章以三大构成之一的立体构成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课程面向工科学生授课的教学方法,并尝试将逻辑思维能力与形象三维造型能力相结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学思路的创新

立体构成最早起源于俄罗斯构成主义,经历了从荷兰风格派、法国立体主义到德国包豪斯造型艺术学院这四个过程。立体构成是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点、线、面、块等形态要素按照形式原理的美学法则,进行创造性的重构解构的学科。立体构成旨在培养学生空间感觉和直观创造判断力,课程核心是探求形态本质,即力象的表现。城市规划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的立体构成教学思路有着本质的区别,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注重艺术训练,而缺乏针对理工类专业学生创意思维特点的教学探索,城市规划专业的立体构成教学思路应以理性思维为主,结合专业主题开展空间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包含形态要素、材料要素、造型要素和形式要素四要素,其中形态要素是最基本的要素包含点、线、面、块;材料要素是立体构成作品形成物质载体;造型要素和形式要素是立体构成空间形成的基本法则。

我国高校一般在立体构成的教学内容上主要包含二维半构成、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柱式构成以及线、面、块综合构成这六个方面,笔者根据城市规划专业的特点主要教学内容包含立体形态的认识、二维半构成、平面向空间形态的相互转换、体的组合与空间构成以及立体构成的综合应用这五个方面。在教学目的和方法上,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建立三种造型意识,即图像意识(图形、图识和图理)、实体意识(立体的多面性、虚实性和量感)、空虚意识(空间的场性、渗透性和序列),能应用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空间形象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对空间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后期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

立体形态的认识教学部分属于理论讲述部分,主要教会学生认识空间中点、线、面、块等形态,教师以PPT反映的方式进行,课件中插入已经建设好的城市规划图片,使学生对空间立体形态有较直观的认识。

二维半构成部分的练习。材料为黑、白卡纸,用10cm×10cm的白卡纸9张进行切和折,最后装裱在一张35cm×35cm的黑卡纸上,建议4学时。二维半构成是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空间的转换练习,根据卡纸具有的易加工和可塑性的特点,通过折、剪、切和叠来改变纸张的平面状态,通过不切多折、一切多折和多切多折的三种方法产生半立体的形态效果,可以通过造型要素和形式要素的自由、对称、均衡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注意把握好面积的分割以及对形态的审美判断。

平面向空间形态的转换教学部分是基于二维半到三维的中间阶段,此阶段也可称为折面成型练习,建议8学时。本练习材料为厚一点的卡纸,如黑白卡纸,色卡纸等,针对纸质材料平面特性以及灵活成型的优势,进行平面转换为半三维空间的塑造练习。方法上通过在平面的纸张上切割、折叠创造空间,要求在书籍、行录设计上经常可见。要求作业在展开时呈立体空间形态,折叠后又能恢复二维平面状态,根据城市规划专业可通过设置特定的主题进行练习,例如用于古建和现代建筑,表现形式不宜过于复杂,能简洁、明了地表述主题即可。

体的组合与空间构成部分是立体构成重点练习的部分,建议12学时,本练习材料为模型卡纸。此部分主要是单体建筑空间或组合空间练习,充分注意内外空间性质的感受,以40cm×40cm的模型卡纸做底板,在此基础上布置建筑空间,单体建筑空间或组合空间的最高处控制在40cm以内。在学生练习前,教师向其讲解空间的功能特性和构造特性等相关知识,表现手法可以是区隔的、组合的,也可以是群化的,这里提到建筑单体空间练习主要是以构成形式为基础而舍弃建筑细部的空间组合练习。

立体构成的综合应用部分是立体构成重中之重的部分,建议16学时。此部分主题是立体构成――城市模型,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根据提供的城市规划的CAD总平面图,首先打印成A0或A0以上图纸,再装裱在KT板等硬板上,然后用模型卡纸完成三维模型的创建。本阶段是对三维立体构成设计课程的一个总结,对所学的内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三维形态的自由创作,强调三维体积构成空间及空间的构造特性,培养学生对体积、空间形态的塑造能力,掌握创造三维形态构成规律。学生仔细分析总平面图包含的内容要素,识别建筑平面图范围,学生创建的建筑模型不能超出规划图中建筑平面范围,根据道路系统、平面布置格局及规划的尺度进行建筑模型的创建,建筑的风格、高度及建筑体量根据空间的功能特性与构造特性以及规划总平面图的规划内容确定。建筑模型在创建上应简洁,门、窗等基本建筑构造可舍弃或简化细节,表现抽象、概念的建筑,更多注重的是建筑本身及建筑之间的空间组合关系,除建筑外的其他规划元素则不需要表达(图1)。

结语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篇7

很多设计学科对平面构成并不是特别重视,觉得只有广告之类的学科需要用到平面构成,其实现代设计不仅需要外在形式美 ,更需要用形式传达情感、再现内容的能力。巧妙利用形式 ,准确表达情感 , 这是设计共同的目标。而平面构成课的目的是“解决设计语言和设计思维两个方面的问题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 并通过训练对今后更深入的研究专业设计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才是平面构成的根本宗旨。强调通过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 ,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 ,这就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系统来支撑教学。

平面构成的形象变化万千 ,使每一幅设计都能用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来震撼人的心灵。表现的多样化使其对设计类学科(如:广告设计、装饰装潢、影视动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平面构成在设计中的作用

平面构成中主要研究形体和设计形式的表面形式 ,并且要求透过表面看内容。如上面说到的情感,创新能力等等。而通过表面看内在的能力。在当代设计活动中 ,平面构成不仅占有重要的地位 , 它既可以独立存在 ,还可以是其他设计的辅助的、潜在的表现手段,而且应用十分广泛。没有哪一个设计能离开平面构成。比如:招贴设计、动画场景设计等等。它们的形体塑造,形体创造,包括画面中形体的组合形式,形体表现的情感等。所以无论我们是进行广告、标志、包装、版式等设计 ,还是为创造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而进行的平面艺术设计 ,装饰装潢设计,电视片头等;不论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无一例外地涉及画面的创造、构成和表现技术等基本问题。当我们通过视觉表现传达设计意义时 ,首先要寻求画面种种不同的构图和空间感觉 ,然后再寻求达到最佳效果的表现手段。如果将具有目的的专业设计称为实用设计 ,那么 ,平面构成就可以看成基础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面构成研究要素及构成规律,通过对视觉要素的理性分析和严格的形式构成训练 ,培养对形态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为实用设计创造基础条件。

三、平面构成中的图形设计

平面构成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形象。图形的一门学科。对于平面构成中重点研究的“形 ”的一些原有的认识和方法 ,也在进一步的发展和探索。根据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1866 - 1944 在 1923年写的《图形的基本元素 》中谈到的“形 ”:“狭义的图形 ―――平面和体积;广义的图形 ―――颜色以及颜色同狭义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平面构成即是研究最基本的狭义的“形 ”。这种“形 ”可以分为现实形态和非现实形态两种;而现实形态也就是可视形又分为自然形和人工形 ,其中又可分为抽象形和具象形。我们所捕捉的大自然的形态属于自然形 ,而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形态是人工形。

而在专业中如:卡通形象的创造,是通过设计产生一个又一个新的形象。这些形象在一些固有素材和形象,通过重新组合创造新的形象。这和平面构成的宗旨是一样的。分析卡通形象多有平面构成的规律存在。经过训练,在设计上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范围上就会有很大提高。

那么在二维的空间中 ,所有的形状可以归纳为最基本的三种视觉元素: 点、线、面。这三种元素相互对比 ,相互作用 ,共同组成平面空间的丰富视觉效果。如IBM的标志设计就是在固有的“字母IBM”使用线性元素结合重复构成的方式再创造的。

四、平面构成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态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仿生结构;结构形态设计

一、建筑结构形态设计的概念

结构形态处于建筑学和结构工程专业的交叉领域,是研究结构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基础。以结构形态设计来启动建筑创作的研究是个具有挑战的崭新课题。以建筑功能、建筑艺术和建造成本为依据,遵循结构传力基本规律,将各种结构构件按照一定的逻辑语法组织成一个整体受力的系统,称为结构形态设计。探讨结构形态设计方法,根本目的即是通过结构构思启动建筑形式的生成,为建筑形式创新开拓新的思路。结构是围合空间的基本手段,为塑造合用空间服务,所以建筑合用空间和理想功能是结构形态设计的首要依据。合理的结构形态设计方案,能尽可能地发挥材料的性能,从而节省大量的材料费用。大量实践说明,结构实效与材料成本是成反比相关,与设计建造维护成本是成正比相关,总成本在某一点达到最低,这一点的结构实效最合适。因此,设计师必须在结构形态设计的初期就大致估算各项成本的比例,找出这个理想的平衡点。

二、建筑仿生结构形态设计

自然界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人类在建筑技术上所遇到的许多难题,自然界中早已有了类似的解答,如蜂房结构,其断面为规则的六边形,这种划分方式比人为的建筑中常用的四边形网格节省20%的材料;小麦秆由下至上间距逐渐增大的茎节,有效地减少了弯矩的作用,使其高径比高达500,而大多数高层建筑的高宽比不超过8,又如柔薄的花瓣常常依靠其形体的曲面或皱折来增加刚度,花瓣的前端往往是空间曲面形态,具有良好的空间受力能力。由此可见,自然界往往以最完美的方式解决了功能、形式和结构之间的矛盾,而对于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而言,自然的每一处表现都是理解和应用形式创造的普遍法则,每一种技术形式都能从自然形式中推出。因此,自然结构是研究有关功能、形态及结构的联系的重要依据,是研制开发技术结构的合理比拟物,模拟自然结构即结构仿生的方法是实现结构构思目标的有效手段。

(一)技术构成

任何复杂的结构都可以看成是有一系列相对简单的结构单元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组成的。这些能够维持结构形态稳定的最小单元,我们称之为:元。而单元之间的组合方式,我们称之为:动作。一个具体的结构形态可能是一个元通过完成一个动作形成,也可能是通过完成多个动作形成,或者是多个元共同完成一系列组合动作而形成。动作是技术构成的重要手段。动作及其组合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基本可以分为阵列、旋转、交织等几种类型。阵列是指元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依次首尾连接,形成新的结构整体;旋转是指元围绕一几何中心成环状排列,两侧连接形成新的结构整体;交织是指元同时在水平的两到多个方向(纵、横、斜)依次首尾连接,形成新的结构整体。

元与动作的构思是同步进行的,并没有先后顺序。建筑师最初可能只有一个空间意向,这个意向主要来自于对跨度、高度和基地形状的回应,再根据这个意向进一步确定元和动作的具体形式。一般来说,基地的形状往往会影响动作的选择,比如矩形的基地更适合采用阵列的动作,圆形的基地则宜采用旋转动作,而交织动作则适用于不规则的基地形状。

复合元是结构构成的创新的基础。不同的结构体系的基本元的受力性能差别很大,它们各有所长。如拱擅长受压、索擅长受拉。在实际工程中,采用仅有基本元构成的纯净的结构形式,并不总是经济合理的。而且如果局限于结构选型的思维惯性,结构造型的自由度也大打折扣。固可将两个或者多个不同基本元结合在一起而构成拥有新机制的、独特的、有效的复合元。为了构成独特的有效的复合元,可以通过两种基本的动作来实现不同结构家族元的结合:重叠是指不同基本元以平行方式放置在整个起作用的长度上来共同执行力量的改向和力流的传递。重叠可以是上下平行,也可以是侧面平行;而串连是指根据力学需求,在结构作用的不同区域选用不同的基本元,基本元与基本元之间是串连连接的,依次达到力量改向的目的。基本元的数量至少是两个,也可以是多个;而重叠+串连,顾名思义新体系是基本元通过完成这两种动作形成的。

(二)几何推演

建筑上的结构形态是结构通过不同的平衡状态把承受的荷载转移至其他方向所推演出的技术图形。结构形态必须服从引力与力学的法则,拥有自己的构成逻辑,因此能被建筑师计算、校对和领会。在结构形态领域中的几何学是正确确定在力的改向中具有独特及有益特性的线、面、体。它们的形状是建筑结构设计的绝对的基准。只有通过几何学才能使物质对象、空间形体或技术施工等设想的形态概念得以实现及确认;而且只有这样才能使它们得以沟通、校核、优化及最后能被实施。几何学乃是建筑师与工程师为了实施设计及塑造功能所应具备的基本学科。

1.多面体的构思

将多个多边形进行折叠,可以生成三维的多面体,面与面的交线是各个结构构件的位置。多面体纯粹的几何形式往往天生就具有优良的结构效能,各个杆件均衡受力,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应力集中。例如,1954年富勒为福特公司建造的纪念圆厅,即测地线穹顶的实际应用。又如,伊甸园工程,八个巨大的联体半球围合成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植物环境。能够为树木和沙漠岩生植物提供生长环境,并尽可能依靠可持续技术维持生态平衡。结构构思直接来自于富勒的测地线穹顶技术,无数个正六边形拼接成外圈的半球穹顶,内层采用三角形的受拉构件,形成一个双层的、无支撑的三维空间网架体系。半球与半球的连接处,运用管状网格拱将相邻的节点直接连接在拱上面。

2.曲面构思

按照曲面的生成方法将曲面分为:单曲面、动迹曲面及放样曲面三大类。如科尤皇家植物花园,这个温室的结构由两个背对背的弧形面构成,每个弧形面切割至圆柱的一部分,弧面上拉索的方向与圆柱的母线一致,而拉索的数量则依据结构计算的结构来确定。弧面是通过两段拱来限定形状的,拱与拱之间张拉纵横两个方向的钢索,钢索施加预应力,一端锚固在混凝土地基上,另一段固定在上部拱上。两个网壳在上部通过水平拉索联系,相互抵消掉水平力,防止向外倾覆。还有很多类似的案例,直接截取锥面、柱面、球面或者圆环面的一段,作为结构的整体骨架,具有非常明确的几何规律,结构构件均依照描述几何图形的各种线的方向来布置,纵向和横向的弧度都容易把握,从而大大减少了繁琐的计算量。

3.不规则构思

建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极大的扩展了建筑形式的自由,伴随着这股技术跃进的风潮,非线性的建筑形式风靡一时。但是如果这些新奇的造型仅仅是用传统结构方式支撑的表皮,如果这些扭曲和折叠的背后没有协调形式和结构的内在规律,那这些表面上的自由不过是风格的更迭而已。折叠、编织、混沌等哲学概念已经逐渐渗透到建筑师的观念和工作之中。拓扑几何等现代几何学的引入,有助于建筑师理解形式产生的内在原理,避免从表面现象出发的主观趣味对建筑形式的控制。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