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8篇

时间:2024-04-13 09:12:02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篇1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41-01

1 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概述

近年来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形式的不断开拓,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是综合素质培养模式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首先,民族高校注重知识的讲解与灌输,轻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一直以来,作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作为主导的教师讲课为中心、以课本内容为中心,从而忽视民族高校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的现状。

其次,民族高校对于价值观取向更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大多统一于社会价值之中强调共性要求,从而忽视学生的多样需求和个性发展。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应该只局限于社会生存法则,还要引领学生进行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思考和求索,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使学生能够把握生活、把握自己、超越现实,面向未来。

最后是民族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形式存在单纯知识培养的倾向。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灌输社会权威信息,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需要,忽视学生人格的自我建设与活动型、双向互动型的高层次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没有实现真正的结合。

2 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针对民族高校在校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我们从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学生身体素质,学生个人能力,学生价值观念等各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为例,以全院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得出如下分析结论。

2.1 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评价

问卷显示,马克思主义学院大部分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充分的了解,有56%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只局限于课本知识,有29%的学生认为专业与将来工作不对口,对毕业就业的帮助很小。

2.2 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情况

调查问卷显示,65%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较高,16%的学生对锻炼热情适中,13%的学生讨厌运动,6%的学生不排斥体育,但一般不做户外运动。这与他们的饮食习惯是相一致和关联的,有正常饮食习惯的学生对运动的热情较高,饮食不规律的学生运动热情较低。

2.3 学生个人能力发展情况

在调查中可以发现,15%的学生适应能力差,同时其应变能力、自我约束力、沟通协调能力,适应力普遍性都不尽如差强人意,其活跃程度也不够。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学生已经起来越注重自身个人能力的培养,其适应能力增在不断的增强,其他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也有显著提高。

2.4 学生价值观念的认知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8%的学生有自己清晰的事业蓝图,并且很好地规划,学习的主要动机是为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32%的学生精神状态不佳,不能很好地认识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事业目标。

2.5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对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很好的,同时也存在令人担忧的一面,不容忽视。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应该认识到突出强调“健康第一”的体育锻炼的指导思想,充分尊重民族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特殊选择性,遵循民族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规律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能力、掌握科学锻炼方法,以终身进行体育运动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2)在现代社会发展环境下,需要学生具备良好过硬的心理素质,还要在集体认同感和适应性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大部分学生表现都是不错的,但仍有少数学生没有意识到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他们不知道如何提高自身个人心理素质,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集体认同感。

(3)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核心体现,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可以转化为一种行为动力。这次调查表明:马克思主义学院大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其社会意义。在社会转型的价值选择中,民族高校大学生不仅从传统价值体系中寻找价值取向的支持,而且偏重于运用新时代的价值体系解决社会的价值问题。

3 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3.1 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民族高校要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并逐步形成覆盖面广、可参与性强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校园氛围。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活动,运用校园网络信息传递党的思想教育相关信息,举办有奖征文比赛、相关爱国图片展览活动、开展党的历史观教育、演讲比赛或者举办相关学科带头人讲座等活动,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启发性、趣味性、感染性。

3.2 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是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民族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全面性应该从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着手。首先应该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学校应该提供适当的体育锻炼机会,比如增加体育课的时间,提高体育锻炼的效率;其次民族高校要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和条件,体育课程的设计要新颖,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创设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最后开展多种体育活动和民族特色活动,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比如游泳、跑步、各种球类运动、或者其他类型民族传统的运动。

心理素质是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素质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针对民族高校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心理特点和个人需求,开设系列化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课程,把课程作为重要的必选课来实施。其次是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活动,设立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比如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治疗,开设心理讲座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等;最后是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预测,评价。对学生的问题心理情况及时进行纠正调整,让学生时刻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3.3 加强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培养

科学文化素质是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科学文化素质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包含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二是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民族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中要养成实事求是不懈追求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不断进取的科学求实精神,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并注重培养学生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如自主学习的能力、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人际交往的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等,并努力培养民族高校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除了要求掌握人文和自然知识以外,还应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进而才能开拓创新、成才立业、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3.4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民族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安排课堂实验课、课外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方式,强化学生实践意识,重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实践教学引导民族高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并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参加学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企业生产实践是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踏入社会之前检验自身实践和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开展企业实践活动既为进入社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也提高了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大学生综合素质问题研究之我见[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2):36-38.

[2]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79-80.

[3]马英.对新世纪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3):57-58.

[4]夏威主编.大学生素质教育[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1):158-160.

[5]徐征,刘彦红.应对社会需求嘉庆大学生能力培养[J].农机化研究,2003,(4):78-80.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篇2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 学习素质 学习能力 学习品格 综合素质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现代人要具有实践、创新、学习、适应、融合的综合能力。现代综合素质是现代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学习素质是现代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成分。现代学习素质的培养实质上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面对多变的21世纪,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学习素质由学习动力、学习品格、学习能力因素构成。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补充和加强,课外活动为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素质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课外体育活动在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品格、学习能力等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学生现代学习素质培养的点滴尝试与大家交流。

一、培养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力

1.从兴趣出发,调动学生学习内趋力

一位名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这一点体现的最充分。在活动中采取兴趣分组,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所要学习活动的项目。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会有浓厚的兴趣,从而大大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内趋力,引发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能主动学习,就会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2.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选择体育方面优秀、经过训练的体育骨干学生对活动学生进行辅导合作,把他们好的习惯及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并适时进行教育。使学生明确:除喜欢的活动项目外,任何活动项目对自己的成长都有益处,从而扩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广泛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发创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尝到“探索――成功”的创造性乐趣,增添对自己才智认可的愉悦感,从而培养兴趣。我所教的学生都是中师和幼师的学生。都肩负着双重任务(现在是学生,将来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创造限度的发展,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培养面向科研、生产、管理第一线的一流制药工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旺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1):81―82.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篇3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06-02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但究其根本原因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如今大学毕业生仅凭业务素质这个单一的指标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了。有调查显示,排在前五位被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毕业生素质是:专业基础知识(32.5%)、思想道德修养(22.8%)、问题解决能力(16.7%)、敬业精神(9.1%)、团队合作精神(6.6%)[1]。所以,怎样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在关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教学模式的陈旧化。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还是以单一枯燥的教材、教师为核心,这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很不利的。现在的职场竞争非常激烈,用人单位看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一课本知识的学习。高校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过窄的专业教育和较弱的文化熏陶。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彼此孤立的局势。文科学生对理、工科的一些学术报告、讲座等内容不感兴趣;而理、工科学生又对人文地理、社会科学等知识知之甚少;艺术类学生对文化课的知识匮乏等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都提不起兴趣,对其他领域的知识更是知道不多。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重在熏陶。俗话说得好,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因此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增加他们的文化知识。

3.部分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人际能力较弱。大学里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之间不仅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地区差异,如今大部分学生还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私人空间意识等,致使同学之间的交往更是小心甚微。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在全家人的呵护中长大的。到了大学过集体生活,部分同学同时把自己的“小姐”和“少爷”脾气也带进了大学,这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不是很融洽。很多大学生对集体的归属和团队意识较为薄弱,致使他们缺乏团结协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工作以后不能很好地独立处理问题。

二、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对即将面临激烈就业竞争的大学生来讲,其“综合素质”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专业素质”是指专业人员对专业各方面把握的程度,以及可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潜力及能力等;而“基本素质”是指人在社会中生存应具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专业素质”被称为就业的“垫脚石”,但专业素质是要以基本素质作支撑的,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应该“双管齐下”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注重品德教育,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要想成才必须先成人,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先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发挥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但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一味地在理论课上进行说教,有的时候可能会起到反作用。“身教胜于言教”我们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在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也可以开展各种不同的活动,如文体活动、义务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大学生们通过活动得到锻炼。

2.巩固基础知识,强化专业知识。大学生为了就业应该很好地掌握在校期间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大学里所学的基础知识在工作中不一定会用到,但是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我们的一种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因此基础知识的学习很重要。专业知识则是大学生找工作的必备条件,只有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除此之外,大学生还要很清晰地掌握专业知识间的脉络关系,这样更有助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3.加强创新意识的教育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大学生学习要学会“学以致用”,要学会思考,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要批判地进行学习。作为当代教师我们不能固守以前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也要改革要创新,要根据如今学生的个性,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学会思考。有疑义的问题可以课堂提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这样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创新。

4.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只是应聘的“垫脚石”,如何在求职场上占得先机还要加上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这两个很重的砝码。人际交往能力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能否正确处理、协调好单位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对环境的适应,而且还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因此大学生要注重自己人际关系的培养。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部门都是一个集体,工作中的多数事情都是需要大家协作来完成的,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不能搞英雄主义。

总之,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中脱颖而出的必备条件,当今社会大学生数量的逐渐增多,就业随之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单位及社会在招聘和以后工作中对大学生要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因此大学生只有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会思考创新、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等,这样才能在就业大激励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不被淘汰。

参考文献:

[1]毕云晴,郝海青.抓好考试环节?摇保障教学质量[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98,(3):74-77.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第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号.1998-8-29(1).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篇4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 综合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096-02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益加剧,决定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因素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笔者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暴露出来的不足,对强化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时暴露出综合素质的不足

1.理想信念不坚定。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存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择业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只看重个人兴趣,个人发展前途,而对理想信念、社会责任考虑甚少,没有正确处理好个人特长、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在岗位选择上,注重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向往大城市和物质生活,不愿意到艰苦地区工作。

2.个人参与职业竞争不足。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毕业后从过去的包分配转变为现在的“双向选择”,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然而,由于就业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竞争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愿意竞争又对竞争存在扫忧、顾虑甚至恐惧,不少毕业生不知如何向用人单住推销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造成既盼职业选择中竞争上岗,又不愿意承受风险,渴求找到一个旱涝保收的单位。

3.心理素质不好,难于适应社会。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次不成功就产生自卑、压抑、绝望等心理,不善于从求职经历中吸取教训;还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有明显的虚荣、攀比心理,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实惠的就业岗位上,不是从发挥自身优势出发,不考虑自己的竞争力甚至不考虑自己的专长爱好,他们在选择职业岗位时是为了让别人羡慕。做给别人看,与别人攀比,而不是为适合自己,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除了上述不足外,还有缺乏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较差,劳动观念淡泊,专业知识薄弱,创新实践力不强,视野不开阔,功利性强等问题,所有这些都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目前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已不再满足学生的成绩好,而更多地关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一个显著特点。招聘单位看重的是人品,在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中,如外语六级以上、或计算机:级以上、或写作表达能力强、或公关能力强等,都会引起招聘单位的特殊兴趣。可以说,拥有社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又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永远是抢手的。就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而言,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和人际交往素质等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积极投身到国家经济建设中,真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真诚、勤奋,能吃苦,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规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正确的择业观、责任感,能把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做到个人适应社。会。服从社会。

2.人文科学素质。大学生除了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知识结构,还应该熟悉国情并具有世界经济、地理、文化背景等知识。比如文科生要有自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理,工农医科学生要有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争知识,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等。

3.身体心理素质。大学生应该具有自信、豁达、乐观的思想品德,坚强、果断、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有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社会。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适应艰苦环境,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4.创新素质。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应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即要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或较深的造诣,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及时汲取新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有较强的独立性。

5.人际交往素质。人际关系将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学业完成和事业拓展。大学生在枝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生活的环境是核园,交往的对象是教师和同学,交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切磋学问、关心国事、探讨人生、抚慰鼓励。当离开校园,踏上社会后。因工作任务、生活环境、交往对象等发生改变,人际交往变得更为复杂,因此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加以学习和磨练。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战场。应该充分利用“两课”、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避免在择业问题上片面追求自我和就业意识上过重的功刺化倾向,具有良_好的个人品德和修养。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应树立新形势下的道德观念,如信誉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等。

2.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人文科学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人文科学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懂得我国的历史、国情,懂得世界的历史。为此。高校应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为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增设不同的课程,当然有些基本理论和知识所有学生都必须读,有些东西要求学生应知应会,比如,唐诗宋词应该会读,交响乐、钢琴协奏曲和有些著名的书法美术作品会欣赏。另外,可以列出一批必读书目,选出一些要求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引导学生、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时还应注意多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味、格调、情感和价值观取向等方面下功夫,在教学计划中应开设人文类选修课,文科生也要设自然科学方面的选修课。此外,通过课外活动,讲座报告,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3.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要突出创新教育,第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材施教,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尝试,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首先,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其次,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积极为学生参与国内外交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国内外科技大舞台上去开阔视野,把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置于教学活动中心,鼓励学生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和科学权威的理论体系,大胆提出新思想、新问题和新方法。第二,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突出课堂教学在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参与性。教师在传授知识当中,要注意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尽快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其次,在毕业班中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4.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社会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竞争所造成的压力,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培养乐观自信的思想品德;培养广泛的情趣爱好,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健康,自我个性意识稳定发展。增强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采来的社会竞争。此外,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工作心境。当代大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自的历史重任,深刻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积极进取,完善自己,具体应做到“三有”、“三会”、“三不怕”(“三有”,即有目标,有信心,有毅力;“三会”,即会做人,会做事,会创造;。“三不怕”,即不怕苦,不怕难,不怕失败),使自己在求职择业中处于主动地位,在未来工作中干出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胡解旺,欧清华,论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2.夏金元,胡小平,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4)

3.任经辉.关于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篇5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 综合素质 培养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益加剧,决定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因素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笔者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暴露出来的不足,对强化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时暴露出综合素质的不足

1.理想信念不坚定。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存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择业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只看重个人兴趣,个人发展前途,而对理想信念、社会责任考虑甚少,没有正确处理好个人特长、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在岗位选择上,注重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向往大城市和物质生活,不愿意到艰苦地区工作。

2.个人参与职业竞争不足。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毕业后从过去的包分配转变为现在的“双向选择”,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然而,由于就业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竞争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愿意竞争又对竞争存在扫忧、顾虑甚至恐惧,不少毕业生不知如何向用人单住推销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造成既盼职业选择中竞争上岗,又不愿意承受风险,渴求找到一个旱涝保收的单位。

3.心理素质不好,难于适应社会。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次不成功就产生自卑、压抑、绝望等心理,不善于从求职经历中吸取教训;还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有明显的虚荣、攀比心理,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实惠的就业岗位上,不是从发挥自身优势出发,不考虑自己的竞争力甚至不考虑自己的专长爱好,他们在选择职业岗位时是为了让别人羡慕。做给别人看,与别人攀比,而不是为适合自己,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除了上述不足外,还有缺乏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较差,劳动观念淡泊,专业知识薄弱,创新实践力不强,视野不开阔,功利性强等问题,所有这些都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目前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已不再满足学生的成绩好,而更多地关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一个显著特点。招聘单位看重的是人品,在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中,如外语六级以上、或计算机:级以上、或写作表达能力强、或公关能力强等,都会引起招聘单位的特殊兴趣。可以说,拥有社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又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永远是抢手的。就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而言,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和人际交往素质等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积极投身到国家经济建设中,真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真诚、勤奋,能吃苦,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规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正确的择业观、责任感,能把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做到个人适应社。会。服从社会。

2.人文科学素质。大学生除了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知识结构,还应该熟悉国情并具有世界经济、地理、文化背景等知识。比如文科生要有自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理,工农医科学生要有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争知识,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等。

3.身体心理素质。大学生应该具有自信、豁达、乐观的思想品德,坚强、果断、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有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社会。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适应艰苦环境,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4.创新素质。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应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即要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或较深的造诣,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及时汲取新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有较强的独立性。

5.人际交往素质。人际关系将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学业完成和事业拓展。大学生在枝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生活的环境是核园,交往的对象是教师和同学,交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切磋学问、关心国事、探讨人生、抚慰鼓励。当离开校园,踏上社会后。因工作任务、生活环境、交往对象等发生改变,人际交往变得更为复杂,因此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加以学习和磨练。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战场。应该充分利用“两课”、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避免在择业问题上片面追求自我和就业意识上过重的功刺化倾向,具有良_好的个人品德和修养。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应树立新形势下的道德观念,如信誉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等。

2.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人文科学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人文科学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懂得我国的历史、国情,懂得世界的历史。为此。高校应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为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增设不同的课程,当然有些基本理论和知识所有学生都必须读,有些东西要求学生应知应会,比如,唐诗宋词应该会读,交响乐、钢琴协奏曲和有些著名的书法美术作品会欣赏。另外,可以列出一批必读书目,选出一些要求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引导学生、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时还应注意多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味、格调、情感和价值观取向等方面下功夫,在教学计划中应开设人文类选修课,文科生也要设自然科学方面的选修课。此外,通过课外活动,讲座报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3.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要突出创新教育,第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材施教,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尝试,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首先,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其次,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积极为学生参与国内外交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国内外科技大舞台上去开阔视野,把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置于教学活动中心,鼓励学生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和科学权威的理论体系,大胆提出新思想、新问题和新方法。第二,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突出课堂教学在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参与性。教师在传授知识当中,要注意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尽快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其次,在毕业班中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4.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社会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竞争所造成的压力,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培养乐观自信的思想品德;培养广泛的情趣爱好,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健康,自我个性意识稳定发展。增强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采来的社会竞争。此外,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工作心境。当代大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自的历史重任,深刻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积极进取,完善自己,具体应做到“三有”、“三会”、“三不怕”(“三有”,即有目标,有信心,有毅力;“三会”,即会做人,会做事,会创造;。“三不怕”,即不怕苦,不怕难,不怕失败),使自己在求职择业中处于主动地位,在未来工作中干出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胡解旺,欧清华,论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2.夏金元,胡小平,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4)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篇6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新的管理理念、工作方式和人才选拔机制为支撑的新型企事业单位对高校文科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由于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学生的就业心态不够理性以及专业技术的切入点较低等原因导致文科大学生就业面相对理工科大学生较窄,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结合文科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应该如何加大对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对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合格大学生提高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率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文科大学生的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需要各个高校针对专业特点、学科设置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全过程地对文科类大学生加以教育与引导。从目前各个高校在实际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文科类毕业生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文科类的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值得大家共同关注与思考如何切实有效地去解决。

1、某些文科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一代由于长期处于娇生惯养的家庭环境以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应试教育背景下缺乏文科生理应具有的较高的人文素养,其道德水平不高缺乏基本的礼貌和感恩之心。有些学生甚至将自己和学校的关系视为简单的“买卖关系”。对于学校的教育存在抵触心理,很多问题的理解未能从全局、大局考虑而是从利己、狭隘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很多的学生在优越的物质环境和肤浅的流行文化抚育下成长,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高等教育应该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由于文科生长期受到感性教育居多,心理承受能力较脆弱,对于一些事情比较敏感。在一些实际问题的处理上,通常是消极的态度去面对,缺乏必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教师的言语行为喜欢从细节上去揣摩,很多教师“不以为然”的话语可能对文科生的负面影响较大。高等教育要引导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人际关系、个人情感等问题上应该如何去面对,有哪些处理压力的技巧可供参考。要特别关注专业满意度低、家庭成员关系异常、性格抑郁内向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成长。

3、对于课程的学习,由于受到外部就业形势的影响往往偏好于与“考证考级”相关科目的学习。有的文科生对于中外名著知之甚少、对于中华文化的鉴赏品味低、对于优美的古汉语诗词的学习更是提不起精神认为没有多大实际用处。这些现象的出现令人担忧也促使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方式方法,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接受专业教育。

4、很多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不高,对于诸如“高等数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普通物理”等理工科课程的学习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由于文科学生的理工科学习基础较弱加上自身的学习热情不高,这对高校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文理交融的复合型人才是十分不利的。由于理工科专业的工作其技术切入点较高、技术壁垒较厚,加上理科生在逻辑思维、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很多理科生在毕业后从事文科类的工作反而更有优势。但很少有文科生具备以后从事理工类工作的能力,这也使得很多文科类工作被理科生“侵占”更增加了文科生的就业压力。由于文科生很多从事记者、教师、行政机关等工作,所以具备较高科学素养的文科生对于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思路探寻

文科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与价值、塑造时代精神、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转提供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他们的素质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希望,其作用不容忽视。所以教育工作者如何以研究的态度去拓宽思路换位思考帮助我们的文科大学生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以笔者之见,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去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1、在理工类高校中文科专业的建设发展往往与学校的主流发展方向融合的并不是十分紧密,这也造成文科专业在这类学校的发展空间狭窄,学院间学术水平、综合实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也直接影响到这类学校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培养。教育公平这一基本教育原则要求我们要防止出现专业教育上的马太效应,要做到专业发展的均衡协调发展使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一流的教育资源。

结合各高校的发展特色尤其是行业特色高校,要将其他非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主动融入到特色专业的发展中。要将包括文科专业的建设采用一种宽口径、强基础、重实践的办学思路真正贯彻下去,在特色专业和非特色专业中找到结合点使得学科间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促进学生“t型”综合能力体系的培育,增强文科生综合素质使得其在与特色专业相关的行业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扩大就业渠道。

2、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社会的多元化也引起了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取向和标准上呈现出多样化,部分带有消极的堕落思潮。处于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线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开拓有效途径,做好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文科学生以女生居多,其面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对于外界支持的依赖性也较大。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互尊互信的师生关系能够良性循环下去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促进学生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标准是十分有利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业务水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对于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人文情感的渗透。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要与时俱进,应该改变昔日的教条式说教和空洞式灌输,要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传承与发展、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注入教师新鲜的情感血液。

3、提高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迫在眉睫。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的一项必备的素养,但作为国家发展中坚力量的文科生的科学素养状况经相关的调查发现是不容乐观的。这其中有学生个体的原因当然也有我国教育体制上存在的问题,这里就不在赘述。高校对文科生进行科学教育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一件大事也是增加文科生就业“砝码”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学体系和学生社会实践创新体系要积极开展科普活动、社会热点问题调研、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让文科生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训练文科生的科研能力使之自发地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有助于文科生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融会贯通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是终生受用。另外在社会实践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一种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这对于文科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尤为重要。高校要注重建设适合文科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体系要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和应用性,能够激发文科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与所从事的工作零距离对接。各高校要加大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资金投入、智力支持,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

4、加强文科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真、善、美各个方面的追求起到精神上的助推作用。人文教育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将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品格修养、精神面貌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人文教育要将知识的传播、文化的熏陶以及社会实践的锻炼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与做事的创新源泉,要做到知、情、意并重。高校要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各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人文知识的传播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整体性地考虑和处理科学与社会问题,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提供条件。作为人文教育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有益的适合自身发展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行各类形式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塑造学生良好的个人品格,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公关能力等。在群体活动中学会做人与做事。

5、我国的文科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对待文科生综合素质提高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仍然要以研究的态度去对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系统地制定出更加有利于文科生成长的教育模式。当然育人的过程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系统工程,也呼吁我们的社会对于我们的文科生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使文科生在迅猛发展的社会大舞台上找到自己应有的角色。

参考文献:

[1]丁琴海.大学人文教育期待理论与实践突破.中国高等教育.2008(3,4).

[2]徐立敏,程慧芳.浅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科技资讯.2006(32).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干部 综合素质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任务,重视学生干部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工作,探讨和解决新形势下学生干部队伍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更新思维,分析研究学生干部素质培养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探索新的学生干部素质培养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任用,真正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教师放心、学生信任的学生干部队伍。

1大学生干部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1大学生干部的自身发展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在同学中起示范和带头作用,做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近几年,国家选拔的大批优秀大学生干部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脚踏实地、锐意进取,获得了好的成绩和效果;用人单位也越来越注重大学毕业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在招聘时往往要求有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在校期间担任大学生干部是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机会,通过工作帮助学生干部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他们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增添了砝码,并且能够在走向社会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1.2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提高学生干部素质

大学生干部既是被教育对象,同时又在教育和管理他人,作为学生,应该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干部,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学生的领导者,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修养,这对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以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引导学生奋发图强,成长成才。

1.3做好大学生工作需要提高学生干部素质

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工作干部的有力补充,弥补了专职学生工作干部数量不足的缺陷。特别是在大学扩招以来,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起到协助教育工作者正确引导学生成才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大学生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学生工作开展的质量。“打铁先得自身硬”,学生干部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有效促进学校学生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上行下达”的桥梁作用,成为学生工作者的得力助手。

2大学生干部综合素质培养的策略

2.1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配备工作

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坚持民主推荐制度,保证公平、公正、公开,通过公开选举、公开招聘的方式进行选拔和换届工作;多方征求教师和普通学生的意见,真正将德才兼备的学生选拔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从学生干部的性格、气质、能力和特长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搭配;构建学生干部队伍的“梯形”结构,为学生干部队伍的动态交替打好基础。

2.2加强学生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必须坚定不移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任何错误思潮面前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作为大的学生干部,应能从自身做起,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尊敬师长,努力培养自己纯洁的道德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处处以身作则。再次是法律素质。法律素质已经成为大学生成长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懂法依法守法的意识,实现学生干部的全面发展。学生干部也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这要求大学生养成经常锻炼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促进身体健壮、全面发展体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

2.3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

知识理论包括专业技术知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知识等,学生干部社会工作较多,学习时问自然就会相对减少。这就要求学生干部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善于抓紧一切时间搞好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善于摸索并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干部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做到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并通过总结去创造新经验,推动理论的发展。在指导和监督的前提下要给他们适当的权力和空间独立开展工作,让他们在活动、志愿者服务、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要在每项工作完成后,都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使他们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进步。

2.4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学生干部绩效考评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在学生干部素质培养中采用考核激励机制对于大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迎接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挑战,以及学生干部自我价值实现是非常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是正确衡量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的依据,加强对学生干部在思想水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专业成绩、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学生干部档案,及时向其本人反馈意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及时予以调整。总之,大学生干部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力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所以要想打造一支能力出众、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是每个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篇8

【关键词】开放实验教学;综合素质;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15-01

1、引言

开放式实验室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着巨大作用,它可以提供一个发挥个人潜能的实验环境,并能适应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开放式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能力以及从事实验研究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开放式实验室能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允许教师将平时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校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营造创新氛围,采取多种措施,创造条件,向学生最大程度的开放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开放实验项目设置应贯彻“因材施教、形式多样、逐步推进、讲究实效”的原则

2.1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认真拟定实验题目

开放实验内容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本次开放实验中是否得到锻炼,是否有所收获。开放实验类型可分为教改型、学生科技活动型和自选实验课题型。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启发指导的实验教学模式,面向于有一定实验操作基础和理论知识储备的本科生。

1)教改型开放实验:实验室定期向学生公开教改项目中的开放研究课题,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教改研究活动,其中包括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仪器的改进等。

2)科技活动型开放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必须独立完成课题的方案设计、试验装置安装与调试,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3)自选实验课题型:实验室定期教学计划以外的综合型、设计型自选实验课题,明确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的设计、试验装置的安装与调试,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型实验课题,实验题目由学生根据他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行拟定,实验室负责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实验技术支持。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善自我、表达自我的空间和舞台,能使学生的想法在实验室变成产品、变成论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

2.2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实验室开放

设立各种创新基金和科研项目,取得显著效果。设立了面向本科生的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为核心,以主动参与、协同合作、自主发展为特征,以做课题、查文献、做实验、写论文、作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途径,以现代化学理论知识和综合实验技能为基础,通过科学管理机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该基金项目已实施六届,取得丰硕成果,学校每届都举行创新实验与研究成果汇报会,评出优秀论文并予以奖励。针对一些自选实验课题型,我们要求学生多做市场调查,这让开放实验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将实验转变为产品设计开发。这样可以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实践能力。对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成功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增强学科交叉,激发创新热情

现代科学上的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重视交叉学科将使科学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这是符合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的。

鼓励学生跨专业、跨院系选课,或尝试跨学科设置本科专业,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专业知识横向拓宽,设置多学科、多专业的基础课程平台,开设多学科、多专业的专业综合大课,构建本科教学新体系。使本科教育从比较狭窄的专业对口教育逐渐转变为具有通识、综合化的广博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如在《抽油机及深井泵模型抽水实验》开放实验中,学生所面对的问是没有现成的实验设备,需要自己设计制作实验设备,规划实验步骤,自己选定测试方法等等,所以在人员搭配上做了一些调整,该实验由石油工程专业、化学化工专业、机电专业的学生组成,各自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课题。当遇到难点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与教师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查阅资料,自学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综合训练,学生对以前所学的书本知识有更直观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今后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质量。

2.4重视实验成果验收,加强能力培养

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必须首先阅读有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列出实验步骤,选定实验设备和仪器,经实验指导老师审阅确认后,方可开始做实验。实验过程中应详细记录、分析实验数据,最后提出实验结果的报告。进出实验室的人员必须由计算机统一管理并作登记,另外,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每天下班前必须检查计算机统计情况及设备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维修情况记录。

要不断以现代技术成果装备实验室,增加经费投入,更新实验设备以及实验内容,引入先进实验项目,提高实验手段,让学生能接触到科技前沿的技术,为学生提供科技前沿的物质基础,以调动和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我校于2003年组织学生进行开放实验,来自油气储运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通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等专业的完成43个实验项目,其中有38项成绩优秀在本次开放实验活动中获奖。一些好的作品被推荐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如全国“挑战杯”,学校“康菲杯”等,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学校逐步扩大实验室开放范围。开放实验参与人数和完成质量都在逐年上升。现我校开放实验已覆盖理、工、管、经、文、法、教等专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

推荐期刊
  • 大学
    刊号:50-1178/G4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化学
    刊号:11-1815/O6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时代
    刊号:43-1383/Z
    级别:省级期刊
  • 大学数学
    刊号:34-1221/O1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