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风险评价的定义8篇

时间:2024-04-19 10:18:50

风险评价的定义

风险评价的定义篇1

【关键词】风险社会 社会思潮 评价论

当前,风险理论家主要从生产、生态、科技等领域阐述社会风险问题,但对于源自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风险重视不够。本文以社会思潮为研究对象,从防范社会失序风险的视角阐释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

“风险”及“社会风险”的内涵拓展

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概念出自西方。美国一些流行的保险学教科书把风险定义为“发生损失的可能性”。社会学家贝克在《风险社会再思考》中认为,风险是指充满危险的未来,与事实相对。另一位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风险概念的内涵“与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概念是分不开的”。①

在现代汉语中,“风险”是一个合成词。如从字面上解释,“风”意指不确定性;“险”就是指危险、不安全,合起来就是不确定的危险。《现代汉语词典》对“风险”一词作如下解释:“可能发生的危险”,②危险就是不安全,遭到损失或失败的可能。《辞海》则对“风险”一词作了比较全面的界定:“人们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③

可见,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概念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基本含义:可能发生的损害或危险。它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可能性范畴,而不是一个事实性范畴,意指发生损害、危险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社会风险就是社会损失的不确定性。社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社会损失和社会风险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的复杂系统,狭义的社会则是指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并列的系统。如果从广义的社会出发,社会生活中除个人损失以外的各种损失都可以称之为社会损失,除个人风险以外的任何风险都可以称之为社会风险。贝克、吉登斯、卢曼等学者都是从广义的角度来探讨社会风险。如果从狭义的社会出发,社会损失是指与政治损失、经济损失、文化损失等相并列的一种损失。这种狭义的社会损失就是指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即社会失序;狭义的社会风险是指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金融风险、决策风险等相并列的一种风险即社会失序的风险。在下面的论述中,社会风险主要是指社会失序的风险。

社会思潮的民众评价活动的风险

评价,是人对客体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其实质就是主体对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社会评价活动就是社会群体主体从自身需要出发,以自身利益为标准即体现着社会群体主体意志的评价活动。

社会评价活动有两种表现形式:权威评价活动、民众评价活动。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分析了人民表达他们的意志和意见的两种现实形式:“有机”方式和“无机”方式。④权威评价活动是社会群体以“有机”方式即以国家或以权威机构表达自己意志和意见的一种现实形式;民众评价活动是社会群体以“无机”方式即以民众表达自己意志和意见的一种现实形式。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⑤社会思潮的主体包括广大群众和部分思想家,社会思潮的内容主要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对该社会群体与带有普遍性的社会事件和基本问题之间价值关系的态度和观点,即主要体现人与社会存在之间的价值关系的评价内容。因此,社会思潮本质上是一种评价活动,并且是以民众群体作为社会群体的民众评价活动。

民众评价活动的“无机”方式使得社会思潮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这使得民众评价活动易被民众领袖或权威机构误导而不能真正反映社会群体主体的利益或要求。一般说来,民众精英和思想家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特定社会群体的利益和需要,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概括。以民众精英和思想家的评价意见为核心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一定总是正确的。问题是,没有正确反映特定社会群体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的评价意见或结论,一旦经过思想家的理论包装,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的形式呈现出来,盲目性以自觉性的形式呈现出来,对社会生活层面的广大民众便具有非常强的迷惑性。民众精英和思想家具有较高的威望,普通民众总相信他们的评价意见或结论代表了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因此,作为民众评价活动的现实形式的社会思潮存在着盲从权威,走向歧途的危险。

权威评价活动与民众评价活动是相互作用的。权威评价活动往往干预和操纵民众评价活动,民众评价活动也常常影响和反作用于权威评价活动。社会思潮往往裹挟着巨大的社会能量,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都会重视它并通过权威机构采取措施对它进行干预或操纵。

权威评价活动对社会思潮的干预和操纵产生两种起相反作用的实践模式:引导和误导。权威机构的评价意见或结论在形式上总体现自觉性,但在内容上则不一定。正确的权威评价在内容上真正体现所属社会群体的利益、需要和意志,从而在内容上也总体现自觉性。错误的权威评价则与之相反。

正确的权威评价活动是形式上的自觉性与内容上的自觉性的统一。社会思潮在正确的权威评价活动干预和影响下,与这种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自觉性结合,就能使自身的盲目性上升为自觉性。这就是权威评价活动对社会思潮的引导。而特定社会思潮与那种在内容上没有真正体现出自觉性的权威评价活动相结合,表面上看,其盲目性似乎上升为自觉性,而实际情况却是其盲目性被掩盖了、被遮蔽了,盲目性以自觉性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权威评价活动对社会思潮的误导。这样,特定社会思潮因其自发性、盲目性而纵、被误导,从根本上背离了社会群体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从而使社会思潮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偏向,放大了对社会产生的危害,从而也给社会的有序发展带来风险。

引领社会思潮,防范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风险

社会思潮是一种运动状态的社会意识活动,具有很强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与其所处的时代营造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氛围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作用和影响。“影响社会心理,也就是影响历史事变。”⑥有些社会思潮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常常使人们心灵震撼、情绪激动而实施盲目的社会行为。“社会思潮具有巨大的社会作用,往往是社会既定秩序中某些失衡环节的破坏力量。”⑦这种“破坏力量”破坏社会的“既定秩序”,往往给社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即给社会发展带来风险。

透过社会思潮的波澜起伏、潮起潮落,人们可以及时把握时代精神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矛盾运动以及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心态,从中捕捉关于社会矛盾、社会课题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走向的信息。社会思潮浪高流急的地方往往隐含着尖锐的社会矛盾。这就要求全社会对社会思潮给予适当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社会当局更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进行调查研究,找到症结所在,及时决策,采取恰当的措施,化解矛盾,消解酝酿中的社会冲突。

当前,风险理论家很少论述思想观念冲突、价值观念冲突给社会发展带来的风险问题。必须指出的是,风险不仅仅存在于生产领域、生态领域和科技应用领域,思想领域、价值观念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和矛盾同样给社会的有序发展带来风险。20世纪末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复杂多样,但思想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失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前苏联前,各种带有颠覆性的社会思潮长期泛滥,原来起主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渐式微,并最终失去其主导作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占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发生了混乱。执政党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难以自觉、自醒,不知不觉丢弃了自己的奋斗纲领,丧失了理想和信念,脱离群众,最终被群众抛弃。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在全球化日益加深、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更加复杂化的今天,更要重视意识形态控制的问题。这就需要用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进行引领。引领社会思潮依然是通过意识形态控制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作者为广西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30页。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462页。

④[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32页。

⑤《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第765页。

风险评价的定义篇2

1 定义和概念

效益风险评价和药物经济学其他的研究方法一样,在不同的研究报告中,效益和风险的定义还未统一。此外,效益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研究界限也是模糊的。因此,这些问题还值得探讨。

1.1 效益与风险

简而言之,效益反映一种产品降低患一种疾病的风险的程度。在药物经济学的效益风险评价中,效益是指由该项目或干预措施带来的产出价值[2],这一产出价值的单位是货币。效益风险评价中的效益不同于成本效益中的效益。效益在这里指的是使用某种药品给个体或群体带来的正面结果。它不仅包括“效益”,还包括“期望的效益”。“期望的效益”有些类似于“效果”――临床健康结果,可以被直接量化,并且通常包括对获得效益可能性的估计。在效益风险评价早期,效益主要考虑的是“期望的效益”。在1997年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季员会(CIOMS)的研究报告中,“效益”并不包括对生命质量等经济学角度的正面影响。但是近年来在越来越多的效益风险研究中,对效益的定义包括临床增进健康数据、健康相关的生命质量,以及对于个体或群体的经济利益。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对药物风险的简要、标准的定义是药物的负面情况将发生的可能性。一些对风险的定义试图从几率、强度和时间这三维来描述风险,即不良事件或不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特定群体中的个体的健康危害结果的严重程度,以及健康危害结果可能持续的时间。另外,由于同其他产品相比, 药品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即与生命、健康的关联性及个体化使用的特异性,药品风险显得更为复杂。而这种个人风险程度的确定会因药源性损害的严重程度、患者的特异质和对公共卫生的影响而变化。因此, 从社会成本的角度考虑药品风险,还应包括个人和人群水平的信息, 以保障个体和群体用药的收益超过最大边际风险。

1.2 效益风险评价和风险效益管理

与效益风险评价相近的一个概念是风险效益管理(risk-benefit management,RBM),有时也简称为风险管理。为进行风险效益管理的研究,国际药物经济学与结果研究协会(ISPOR)成立了风险管理特别兴趣组(Risk Management Special Interest Group,RM)。一些国家(如美国)的药品监管机构,也设立了药品风险评价部门,对所有上市药品安全信息加以监测和评价。不同的机构对所进行的风险效益管理有类似的定义。RM认为风险效益管理是评估和开发某一情况下效益风险管理策略的过程。在卫生保健领域,它是在权衡医疗干预的潜在效益时,主动并互动地估量和分析风险的过程。风险效益管理包括分析医疗干预的效果,以及识别任何不良的副作用。欧盟的药品风险管理是一系列的预警和干预活动,被设计用于确认、描述和阻止或最小化药品的相关风险, 包括风险交流和风险最小化干预活动的有效性评估。FDA 将药品风险管理解释为在药品生命周期内, 一个反复持续的管理过程被设计用于优化药品的风险/ 效益比。

效益风险评价和风险效益管理这两个研究有很多共同之处。如两者都从效益和风险两方面评价药品,研究都包括效益和风险因素的识别、分析、报告、决策全过程。细究两者区别,效益风险评价更偏重风险效益平衡的技术问题,而风险效益管理倾向于效益风险评价的公共政策管理和运用。由于效益风险评价还不是一个完善的方法,有很多未达成一致的领域。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研究效益风险评价中也应考虑风险效益管理的研究。

2 研究范畴

在理想情况下,根据效益与风险的不同组合,药品可能处于4类不同区域:A区域,最坏的平衡(高风险,低收益);B区域(较高风险,较低收益),限制条件下使用,可能需要深入研究;C区域(较低风险,较高收益),可接受的平衡;D区域,最理想的平衡(低风险,高收益)。在极限区域A和D中,评价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极限区域中间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区域B和C的位置模糊,且区域B的限制条件难以确定,使得制定效益风险决策会显得复杂和困难。因此,区域B和C就是效益风险评价的研究范畴。

3 研究分类

效益风险评价可分成正规的(定量的)、比较性的以及非正规(定性的)。

3.1 正规的评价(定量分析)

正规的效益风险分析运用科学的推理过程,以一个数值表达式为基础,定量地比较效益风险。近年来,正规的效益风险分析表现为基于成本效果、成本效益和成本效用的研究,以及meta分析和决策理论工具的定量模型。

例如,运用三三原则分级体系的思路,将疗效或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按其高、低分别给予30~10 的分值,分别求出治愈率(发生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乘积作为效益(B)和风险(R)的量度,然后计算出效益/风险比值(B/R)。

计算公式:

效益(B)=治愈率×疾病严重程度×疾病持续时间

风险(R)=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不良反应持续时间

上例中的方法通过确定3个关键指标,将不同药品的效益和风险联系起来,适宜用于2种或2种以上药品的B/R之间的比较,但并不是所有的效益风险定量分析都能用于2种以上效益风险的比较。对于很多效益风险评估而言,效益和风险都不易进行量化对比。例如,某一药物能够缓解一种普通的、自限的疾病症状,但是同时也会伴随一种罕见的、威胁生命的副作用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治愈率(发生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这三者是否能赋予一致的权重值得考虑。因此,即使是定量分析,最终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也是定性的,甚至稍微有些主观。并且对于风险的承受度,与能够观察到的临床获益程度直接相关。

3.2 非正规的评价(描述性评价)

非正规的效益风险分析是一种归纳或者主观分析过程,依靠个人判断对治疗选项相关数据作出评估。

例如,先分别从药品的利益、风险两方面进行定性分析,然后把两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进行比较,得出利弊分析结论。

对于药品效益方面的分析,首先应考虑药品所治疾病的严重程度,如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持续时间、高危人群等,同时还应考虑:该药品是治疗急性疾病、慢性疾病,还是用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或复发,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还是仅用于缓解症状或提高生活质量,是否还有其它替代治疗方法;如果不使用该药品的后果、对疾病控制或治愈的程度如何?有无可测量的客观证据指标?有无与其它治疗方法效果比较的资料?

对药品风险的评价,应从药品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发生率等方面考虑。与效益分析不同,风险通常是由许多不良反应组成的,并且不同的不良反应往往因其表达指标和单位不同而难以比较。在进行风险分析时应注意分析风险信号的证据强度和具体特征,如时间联系、发生率等,还应注意分析其它不良反应的情况,注意评价不良反应的可预见性、可预防性和可逆性。另外,有时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剂型、不同适应证或不同用药人群可能构成不同的风险范围。

在非正规的分析中,包括不同的道德观念和其他难以确定的因素在内,认知和医疗实践的标准都可以影响对效益风险的判断。由于许多效益风险决策都建立在相对而言不正规的证据之上,正是这些不正规的证据使得学界认为“效益风险评价总是基于人们不可靠的判断而形成的”。即使就同样的效益和风险描述信息,也难以达成统一的效益风险评价结果。

3.3 比较性的评价(半定量评价)

比较性的评价方法,是将考察中的产品跟相似产品进行定性对比,来测定效益和风险是否看起来相似。

例如,将药品的效益和风险以所治疗疾病的性质、药品疗效、不良反应这3种因素作为代表,分别按照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发生率的高低给予3~1 分,再将分值相加得到每种因素的总分值,可以大致反映出药品的效益/风险情况。这种方法尤其适合用于2种或2种以上同类药品之间的比较,由于该方法是基于一组个人的主观判断,所以不会得出一个准确的数据,结果也许不一致。

4 研究意义

在药品上市后评价中,药品效益风险评价有着重要意义。由于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和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客观存在,对上市后药品进行科学再评价极为重要。上市后评价主要是就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这3方面评价在药品上市后评价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无论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药品监管机构都始终将安全性评价和疗效评价放在上市后评价的首位。药物经济学讨论的效益风险评价,是对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综合评价,实际上是对药物效益和风险比不断认识的一个动态过程。如果某种药物的效益大于风险,则可批准上市或继续保留在市场;一旦风险大于效益,而且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应撤市。

在我国药品管理现阶段,完善效益风险评价的研究的意义在于: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相关药品风险管理政策提供依据;为社会保障部门降低不良反应产生的影响和费用提供途径,并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目录的修订提出参考依据;为医疗卫生部门指导和规范临床合理用药,降低医疗风险提供参考,并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修订提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善联.上市后药物的经济学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 5(5):353-356.

风险评价的定义篇3

【关键词】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 融合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现代企业受内外环境的影响不断加深,企业必须谨慎地识别各种潜在风险,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而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这就需要一个超然、独立的组织机构予以保障。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超然地位以及独立评估和监督的特殊职能,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因此,企业风险管理必然要将内部审计纳入自身体系。

(一)内部审计定义中包含有风险管理的内容

风险管理改变着内部审计的定义,也就同时改变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和在企业中的价值。1993年版内部审计标准的序言中对内部审计概念的表述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企业的控制及经营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而2001年版对内部审计的表述如下:内部审计是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它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2001年版的定义与1993年版的定义相比较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2001年版的定义中提及的控制及经营活动要更为广泛和深入。2001年版的定义认为,只有在风险管理框架中实施的内部审计才能称之为风险管理审计。新定义将“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领域,扩大了内部审计的领域,拓展了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对内部审计的重新定位,是内部审计的新发展,对修订内部审计准则、重整内部审计流程、提高审计服务质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风险管理赋予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新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在企业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总是在不断寻找新的对企业十分重要的领域。风险的广泛存在,使企业经理人员对风险空前重视,为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介入,将会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并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水平。正因如此内部审计师的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以下简称IIA)才不遗余力地倡导内部审计师进军这一领域,把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直接写入了内部审计的定义。

(三)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目标上的一致性

从风险管理的定义看,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认识、估测、评价,准确把握各种不确定性,采取恰当的内部方法,以便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安全保障,将损失降至最低水平,直接服务于企业目标的。

而在内部审计新定义中,已明确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营效率。IIA在2001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增加价值”一词作了如下解释:“机构的设立,是为了其所有者、其他利益方、顾客和客户创造价值和谋取利益……内部审计是在收集资料、认识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中,对经营与改良时机产生了深刻的见解,这些见解可能会对机构带来诸多利益。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以咨询、建议、书面报告或通过其他产品的形式呈现出来,所有这些传达给相应的经营管理人员。”根据这一解释,增加价值的目标应由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来共同完成,而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职能部门之一,也应该努力增加企业的价值;同时,内部审计部门经过收集资料、识别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之后,对企业管理层及其他职能部门的见解更为深刻。而且这些见解是富有价值的,而企业管理者采纳、利用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后,一方面可以借此消除各种减值因素,包括风险因素、控制漏洞、治理缺陷等,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应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从而达到使企业增值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在其目标上是相一致的。

上述这些因素使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联动发展的紧密关系。许多企业在制定本企业风险管理方案时,将内部审计列为风险管理的一道重要防线,由内部审计对整个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评估和监控;有的企业还特意安排内部审计直接参与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全过程,以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职能和责任”章节,阐明各管理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职责,并指出组织里的每个人对全面风险管理都有责任。首席执行官承担最终责任,首席风险官、首席财务官、内部审计及其他人员通常承担关键的支持性责任,其他人员负责按照制定的指令和协议执行全面风险管理。这表明,内部审计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建立并没有基本责任,其主要责任是帮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监督、检查、评估、报告、建议全面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另外,2001年IIA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其实务公告――“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指出,风险管理是管理人员的关键职责,内部审计人员应该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人员和审计委员会的工作。管理层和委员会负责机构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内部审计人员以咨询顾问身份协助机构确定、评价并实施针对风险的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

由此可见,内部审计人员应立足于协助、帮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履行风险管理的职责,主要职责是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价,认定并评价管理的充分性与有效性,向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报告情况并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以此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首要的角色是监督者。除了作为监督者,内部审计还可提供咨询服务,包括促进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指导和协调风险管理活动、加强对风险的报告、保持和发展风险管理框架、支持建立风险管理、参与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等。与此相适应,内部审计承担了咨询者、协调者、建议者的角色。图1说明了组织风险管理水平和报告关系对内部审计角色定位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逐步变化和延续发展的过程。在组织缺乏风险管理程序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可以向管理层提出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议,即建议者;在组织实施风险管理的初期,内部审计能够发挥很大的协调作用,即协调者;而当企业风险管理逐步成熟、运作稳定以后,内部审计就从建议者、协调者转化为监督者和咨询者。

内部审计的报告关系也会影响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报告关系层次越高,独立性越强,内部审计就越能够从全局和战略角度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反之,则从局部和流程角度参与企业风险管理。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为保证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并不对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承担主要责任,风险管理责任应由管理层承担。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风险管理提供建议、咨询和支持,但不能设定风险容忍度、强制实行风险管理流程、对风险管理提供保证、对风险问题进行决策,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责任应当在审计章程中写明并经审计委员会批准。此外,在实践中,应注意处理保证服务和咨询服务的关系。只要内部审计执行的任务涉及履行管理职责,就应认为与此有关领域的审计客观性受到了损害,内部审计不能就其负责协调和指导的风险管理事项提供保证服务。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作用

一般认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协助风险估算程序;二是对风险管理程序的评价,对风险管理的恰当程度作出保证。

1.以咨询顾问的身份协助管理层建立风险管理制度

(1)内部审计在公司尚未建立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积极向管理层提出建立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建议。如果公司尚未建立风险管理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提请管理层注意这种情况,并同时提出建立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建议。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培育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使风险意识贯穿企业的各个层面;内部审计可以利用其专业优势开发适合企业特点的自我评估工具,以提醒管理层注意到目标、风险、控制的关系,帮助管理层将生产经营与风险管理更好地结合。

(2)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咨询服务的方式协助公司建立风险管理系统。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一个组织内部应当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董事会负责制定战略目标,高层领导负责风险管理,而内部审计人员则负责定期评价和保证工作。如果管理层提出建立风险管理系统的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协助,但不能超出正常的保证和咨询范围,以免损害独立性。内部审计师可以促进、协助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但不负风险管理的责任。

2.对企业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再评价

对于已经建立风险管理制度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在已有风险管理基础上的再监督,是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1)评价风险管理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内部审计应采取科学的标准评价企业以及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确定是否可能存在影响企业发展的风险。检查公司的经营战略,了解企业能接受的风险水平,与相关管理层讨论部门的目标、存在的风险以及管理层采取的降低风险和加强控制的活动,并评价其有效性,评价风险监控报告是否恰当,评价风险管理结果报告的充分性和及时性,评价管理层对风险的分析是否全面,为防止风险而采取的措施是否完善,建议是否有效。

(2)评价管理层选择风险管理方式的恰当性。由于每个公司的文化氛围、管理理念和工作目标都不一致,风险管理的实践有很大差别。每个公司应根据自身活动来设计风险管理过程。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必须用正式的定量风险管理方法;规模小的、业务不太复杂的公司,则可以设置非正式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开展评价活动。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是评价公司风险管理方式与公司活动的性质是否适当。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德运编著.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杜,2006.6:25-26.

[2]方红星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9:109-111.

风险评价的定义篇4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评估准确评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是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困境、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面临西方思潮冲击、社会结构变迁、信息网络化等外向性风险,又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行体系、课程体系、理论研究体系衍生的内源性风险。当前,可以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危机评价等环节着手,借助可视化、可量化、可感知的评估方法,有效提升高校防范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能力,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一、风险识别:发现风险项目与辨认危害要素

风险识别是评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辨识是一个发现风险、辨认风险并描述风险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发现风险项目、辨认危害要素、描绘风险要素特性并输出风险清单。1.治理风险的识别因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要识别的要素主要包含危害要素和风险源、确定的风险事件、潜在的风险征兆等。其中,辨识源头类危害要素和衍生类危害要素是第一步。只有做好危害要素的识别工作,才能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真正诱因。识别风险事件和潜在征兆则属于风险识别的中心任务。一切风险皆由事件触发,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的确定性事件和潜在征兆。2.治理风险的识别程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识别是一个发现、辨认、描述、清单输出的完整过程。其中,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范围和对象是风险识别的首要环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范围大体可划定为国际国内两大变局,对象则是各危害要素。把握风险项目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二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由危害要素、确定的风险事件和潜在的风险征兆构成。归纳风险类别并凝练风险特质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三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类别大致可分为外向性风险与内源性风险。风险清单输出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四步。这一环节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输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分析的输入。通过形成风险清单,既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识别提供可量化的依据,也可以为风险分析提供可量化的标准。3.治理风险的样态归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因教育环境的变化,产生了不同形态的风险。根据事物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大体可归结为外向性风险和内源性风险。其中,外向性风险源自国际、国内双重语境。从国际大局势看,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推行、教育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的运行造成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从国内大环境看,社会结构变迁和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的主阵地作用有所削弱。内源性风险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存在的工作地位边缘化、工作机制滞后、政工队伍游离、主体资源流失、教学与科研绩效割裂等治理风险。如面对不断上行的社会竞争压力,部分高校为了提高院校的竞争优势,将关注点侧重于增设校园硬件设施、扩大招生规模、争取办学经费等方面,“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边缘化的风险”[1]。4.治理风险的识别方法。一般而言,治理风险的识别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安全检查表法、问卷调查法、Citespace计量分析法。其中,德尔菲法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专家意见的反馈匿名函询法。该方法能够迅速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和风险源。安全检查表法则是辨识危害要素的“索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风险排查的全面性、广泛性。问卷调查法和Citespace数据计量法则属于定量分析法。其中,问卷调查法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常用方式,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某一时段学科体系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以Citespace为代表的大数据识别方法利用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不仅可以直观、准确地识别风险点和风险源,还可以构建科学的知识图谱。

二、风险分析:寻找风险点与追溯风险源

风险分析是评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核心环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第二个子过程,对治理风险的致因分析着力于寻找风险点和追溯风险源的成因,侧重于从环境和主体风险源出发,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发展阶段、运行机理以及内在张力。1.治理风险的分析理路。首先,风险要素包括风险源、触发行为、风险点、传导路径等。其中,风险源包括确定性风险事件、引起损失的不确定因素、潜在导致风险的事物或现象等。触发行为则是风险引爆的“助燃器”,它能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风险事件。风险点是连接潜在风险源和外部环境的媒介。传导路径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中的线索。通过这一线索,风险点、风险源、触发行为得以串联。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主要由环境风险源和主体风险源引发。前者指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严峻,后者指高校内部各权力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产生,实际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风险要素的动态互动过程,即在特定危险行为的触发下,导致风险点、风险源产生集群风险,进而通过传导路径不断延伸和扩散。2.治理风险的引爆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既受自身发展规律的约束,又面临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因而,我们大体可从环境风险源和主体风险源切入,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引爆条件。一是对环境风险源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环境风险源可归结为国际风险源和国内风险源。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生活方式极易受到青年学生群体的追捧。隐藏在西式生活表象下的西方价值观念是冲击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市场经济中滋生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倾向,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漠视。此外,部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知偏差以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些新情况也会产生环境风险源。二是对主体风险源的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受教者和施教者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意识的多变性势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高校治理结构中各权力主体失调引发的学术权力地位边缘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异化,增强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财务管理和人事任命等各类权力运行过程的不确定性。[2]3.治理风险的分析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事件树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根原因分析法、Citespace计量分析法、智能算法等。其中事件树分析法属于事故概率分析范畴。只有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才能确认该事故能否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风险。因果分析法主要结合“‘是/否’逻辑”来识别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有相关的原因和潜在结果”[3](P53)。因而,它能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病因。根原因分析又称损失分析,是一项结构化的问题处理方法,旨在逐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4](P43)Citespace计量分析法和智能算法则可以帮助人们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存在的隐性风险明晰化。这两种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三、危机评价:划分风险等级和确立优先次序

作为风险评估的第三个子过程,危机评价主要是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与风险准则进行比对,以此决定风险等级或其大小是否在主体容忍的范围之内,并依据损害程度确立防控的优先次序。1.治理风险的评价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评价对象是指风险后果或损害程度。一般可将风险带、风险等位线、风险等级等因子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评价要素。其中风险带确定风险评价的范围。按照风险的容受程度,可将风险带划分为风险上带、风险中带、风险下带。如我们可以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过程中的环境作为风险带,其中国际环于风险上代,国内环体处于风险中带。风险等位线是风险评价的中介。我们可以通过不同风险等级数值,规定风险评价的指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评价中,风险等位线一般指风险的阈值点。风险等级是风险评价的关键,它确认风险评价的结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评级中,可以通过评分的方式来确定风险等级数量以及风险等级的范围。2.治理风险的评价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评价,本质上是对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概括与总结。它侧重于关注治理风险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工作乃至社会运行带来的消极影响。因而,可以从政工队伍、师资力量、教育客体、教育环体、社会效益等方面综合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产生的后果。一是对政工队伍的评价。高校政工队伍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重要力量。对政工队伍的评价要围绕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展开,既要充分肯定高校党委领导班子过往取得的成绩,也要立足现实,客观陈述各院校、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对师资力量的评价。师资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资源,对师资队伍的评价应当包括理论知识水平和价值倾向。三是对教育客体的评价。当代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成效最直观的反映。要善于根据上课出勤率、志愿活动参与次数等具体指标来对大学生进行评价。四是对教育环体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从范围来看可分为国际大环体和国内小环体,其中国内小环体又可分为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评价不仅要全面,而且要精准。因此,有必要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深入认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联。五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社会效益的评价。通过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成果,能正确引导社会舆情的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工作的社会认可度。3.治理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价,就必须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我们要推动风险评价的定性指标朝民主化、法治化、高效化、协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引入可量化的指标,如可以将评价指标与监控指标、预测指标相协调,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4.治理风险的评价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后果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目标检验法、比较法、效益评定法、接受程度评定法等,此外还有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等。以比较法和效益评定法为例,运用比较法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驻地环境之间,教育过程、目标、内容、形式和效果之间,甚至教育单位之间”进行共时性与历时性比较。[5]效益评定法则是一种量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大小、高低,可以通过确切、直观的社会效益进行评定。换言之,如果投入远大于产出,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将面临较大的风险;如果产出远大于投入,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等级较低,质量较高。

参考文献:

[1]魏明禄,丁烈云.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及其规避[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31).

[2]许迈进,章瑚纬.高校内部治理风险的结构性探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3][4]张增莲,编著.风险评估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风险评价的定义篇5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评估人员以自己在评估报告中进行了责任限制,明确说明了“此报告只给收件人使用,不能用于其他目的”;评估过程中使用市场法,方法合理,结论正确;资产出售在资产评估之后,存在着市价下降的可能,应当予以考虑等理由为自己进行了辩护。但是法庭一一进行了反驳。法庭认为:第一,评估报告中没有明确指出收件人是谁,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该报告,包括原告金融机构;第二,评估人员采用市场法时,选择了四个参照物,第一个参照物成交价格为497澳元/,第二个参照物不是“空置”的而是已经开发过的不动产,没有参照意义,第三个参照物的面积只有被评估资产面积的八分之一,也没有参照意义,第四个参照物的成交价格为156澳元/,明显不同于其他参照物,法庭认为评估人员所选择的参照物不能支持评估结论;第三,评估人员在评估报告中指出“资产的价值受其所处的市场周期的影响,目前本地市场正处于增长期,下一个开发高潮会带来新的价值,该项不动产以高于评估值的价格进行交易并不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评估报告中的表述与评估人员为自己所做的辩护相矛盾,辩解无效。最终法庭判决被告评估人员承担赔偿责任。这个案件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资产评估存在风险。

二、资产评估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一)资产评估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资产评估风险是与资产评估有关的单位或个人因评估事项遭受损失进而使评估机构及从业人员因评估事项而承担赔偿的可能性。前者是广义的风险,其承担主体是与资产评估有关的单位或个人,后者是狭义的风险,其承担主体是评估机构及从业人员。评估人员提供的是中介服务,本来在出现经济纠纷后,应当先在经济行为的双方当事人之间解决。但当遭受经济损失的一方无法从对方获得足额的赔偿的话,往往会把目光投向中介方,想方设法从提供中介服务的评估机构及人员那里获得补偿,这样资产评估风险就由广义的风险转为狭义的风险。实际上,不论是广义的资产评估风险还是狭义的资产评估风险都源于评估结果所揭示的资产价值与事实上的资产价值的不一致。导致评估结果偏离资产真实价值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二)资产评估风险的特征

资产评估风险的特征是通过客观必然性、不确定性、潜在性、可预测性和重要性这五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客观必然性是指资产评估执业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是由客观存在的原因引起发的,采取一定措施只能使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不能使风险绝对不发生。不确定性是指风险可能发生,也不可能不发生,风险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评估行为及结果可能导致风险出现,也可能不出现。潜在性是指资产评估风险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由具体的评估行为所引发。虽然评估风险在出现以前其存在难以觉察,但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仍然可以对其加以度量。可预测性是指资产评估风险虽然不可避免且成因复杂,但是其出现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找到风险出现的规律就可以预测出现,从而控制风险。重要性是指资产评估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风险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否则就会导致评估失败并可能引发法律诉讼。

三、资产评估风险类型

资产评估风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是指由资产评估机构内部因素,包括评估机构内部组织不当、管理不善、缺乏有效监督控制手段、资质较差、评估人员缺乏独立性、业务能力不强、没有严格执行评估规范、评估过程中评估技术的运用不准确、判断不恰当、收集的信息不充分、不真实可靠、参数的选定不科学等等原因所导致的评估人员对评估标的价值作出不当或错误判断而产生的风险。外部风险,是指评估人员受到外部因素干扰,无法按正常的过程实施评估而产生的评估风险。诸如政策法规变动、税率利率变动、产业结构变动等评估环境变动所导致的评估风险;市场发育不良、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评估风险;委托方经营失败所导致的风险以及与关联方合作过程中产生的评估风险等等都属于外部风险。

四、资产评估风险产生原因

(一)所收集的信息不完备

评估人员在资产评估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作为评估的依据或参数。若评估人员收集不到相关信息,或收集的信息不全面,或不能正确判断所收集的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那么依据错误的或片面的信息所做出的评估结论往往会有偏差,导致评估出的资产价值与资产的真实价值或客观价值的不一致。

(二)评估人员的能力欠缺

风险评价的定义篇6

摘要探讨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风险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阐述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的概念、方法等入手,研究将科技评估运用于风险管理的可行性。

关键词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风险评价的定义篇7

关键词: 电子商务;风险评价;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1.引言

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电子商务几乎呈几何增长,淘宝、当当、京东等在线电子商务公司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购物方式受到冲击,这些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在它给企业机会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风险,因此,在企业与学术界进一步探究电子商务风险是一个重要的主题。电子商务是传统业务与网络技术的结合,是传统商业的发展和推广,电子商务系统中存在的机密甚至是核心机密的一部分信息,比如用户信息和银行信息等,所以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不仅是经济安全的关系,也与社会保障有关。所以,电子商务的风险和安全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在分析过程中可能会有各种电子商务风险,评估风险,然后最为重要的是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安全措施。

关于“风险”一词的定义,自从1901年Willett认为风险是不确定的目标、危险的概念,至此之后关于风险的定义就在不断的演变。特纳指出,“任何风险的概念都不可以宣称其权威,都只是仅仅是可以接受。”虽然没有统一定义,但有这些定义都可以加以利用。风险被普遍认为是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结果。对于电子商务风险评价学术界有更为广泛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观点如下:Greenstein.M(2001)认为可能丢失的秘密数据, 或在金融运行机制上导致伤害另一方的数据或程序的破坏,建立或使用,损害硬件的可能性就是电子商务的风险。罗娅丽(2008)把电子商务风险划分为经济风险、管理风险、制度风险等几类,划分依据是电子商务所涉及的领域。姚敏(2010)从技术特性思考,把电子商务风险划分为客户信息泄密风险、破坏系统风险、篡改和假冒风险这四类。赵春燕(2010)根据电子商务交易流程,将电子商务风险划分为质量控制与服务风险、 网上支付风险和法律风险。而对于电子商务风险评价的方法,刘伟江(2005)提出了战略评估方法,也就是SWOT分析法,这一观点是基于战略风险的角度。尹全喜(2010)提出的观点是可以从系统的角度来看,规避风险,实现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的目标:一是建立和完善投资风险预防机制;第二完善投资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并建立财务信息系统,试图化解风险。高晨光(2011)提出了一种降低电子商务风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努力减少电子商务项目的周期,建议项目周期不超过90天。

基于上述的研究背景,根据以往学者对于电子商务风险评价的方法和当前的研究热点,通过对各种评价方法的比较发现,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更适合电子商务风险评价的研究,本文通过建立电子商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以此来确定各个安全风险指标的权重和各种风险因素之间的模糊隶属关系,并通过计算得出电子商务系统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弥补了传统层次分析法的缺陷,使得出的评价结果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2.模型构建

2.1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数学原理

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分别为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而通过模糊集合论方法对决策活动中的人、物、事、方案等进行多因素、多目标的评价和判断就是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一般原理。

2.2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本文构建了如表3所示的电子商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模型与算例分析

电子商务系统是复杂的相关性,是一个高度集成的协调与应用程序在同一时间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既有外 部的影响,和内部的影响,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都相互影响和制约。总之,指标的选择应该是全面反映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的风险。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安全电子商务系统,首先,目标层为建立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然后建立规则层有四个(C1 - C4):技术安全风险,安全风险管理,通信操作安全、基础设施安全风险和设置基础设施,并且分别设定对应的评价指标,总共12项(I1-I12)这样一个多层次的电子商务系统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现在依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首先构造判断矩阵,然后计算指标层各指标的组合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出电子商务各指标风险的安全评价结果。

本文以某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作为安全风险分析样本,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来评判该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风险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指标层各指标的组合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模糊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析。

4.结论

如今,社会信息化的重要领域就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也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但是电子商务风险的复杂性较大并且影响其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综合国内外形势来看,目前能够建立起的定性且定量衡量电子商务风险的模型不多。而可以用于多准则评估,并且根据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来计算出每一个指标的综合重要程度是层次分析法的优点,但是这一方法缺乏对权重系数的抗干扰性,还有对模糊信息的处理能力较差;相比较之下模糊评价综合法则可以处理不够准确的信息,所以,两者相结合来评价电子商务风险,就能够实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克服两种方法各自的不足之处。从而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电子商务风险评价结果,以此达到避免或减少电子商务风险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Greenstein Marilyn.,Feinman Todd M.E-Commerce: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1.

[2] 曾小春,孙宁.基于消费者的电子商务风险界定及度量[J].当代经济科学,2007(03).

[3] 刘伟江,王勇.电子商务风险及控制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 2005(01).

风险评价的定义篇8

关键词:水资源短缺;熵权法;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北京

中图分类号:P641.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有计算表明[1],北京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大都市之一,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为全国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0,属重度缺水地区。严重的缺水情况不仅使人们的生活令人担忧,同时,工农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也都受到严重限制。因此对北京市的缺水情况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近年来,对水资源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取得了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比如,Nazar等[2]较早定义了风险表征的量化指标;Hashimoto等[3]提出了可靠性、可恢复性、脆弱性 3个评价指标,从数学意义上给出了定义;冯平[4]把风险分析方法运用于干旱期水资源管理,结合潘家口水库给出了相应的风险、可靠性、可恢复性和易损性等风险指标,并据此提出了干旱期供水系统的风险管理措施;韩宇平等[5]对关中地区水资源工程的供水风险进行了分析,等等。以往,风险研究对单个风险指标进行描述的较多,对区域水资源短缺风险的综合评价相对较少,常用的方法有模糊评判法、灰色聚类评价、人工神经网络等。

本文致力于对北京市水资源的短缺现状进行评估,并对北京市未来几年的水资源短缺情况进行预测,本文的第一节采用熵权法,确定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影响因素,第二节采用熵权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水资源短缺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以及将风险等级进行具体的划分。

1. 确定水资源短缺的影响因素

水资源短缺风险,泛指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由于来水和用水两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使区域水资源系统发生供水短缺的可能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损失。分析可知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上游来水衰减趋势十分明显;(2)长期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3)水污染加重了水危机;(4)人口膨胀和城市发展加大了生活用水需求等。因此,本文采取熵权法,对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确定。在本文中,我们以2000-2009这十个年份的水资源情况为研究对象,选取地表水量、地下水量、降水量、再生水量、工业用水量、农业用水量以及生活用水量这七个指标来进行研究。为此,我们首先定义矩阵y,其行向量为风险因子,依次为:地表水量、地下水量、降水量、再生水量、工业用水、农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其列向量列为年份;数据单位均为亿立方米.为第个年份的第个指标的数值。根据文献[1]将这些数据整理矩阵并将其标准化,即

接下来,我们依据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来计算风险等级。

1.1 计算第项指标下第个年份占该指标的比重

(1)

根据公式(3),我们可以求出第项指标下第个年份占该指标的比重。显然,当=0时,无意义,此时需要对进行修正,将其定义为:

根据公式(1),结合标准化处理后所解得的,便可以得到以下比重矩阵,记为.

1.2 计算第项指标的熵值

(2)

根据公式(2),即可以求出第项指标的熵值,运用软件编程,将数据代入所得程序中,得到熵的矩阵,记为 .

1.3 计算第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3)

根据公式(3), 即可以求出第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将上一步中的代入,通过软件编程,得到的差异系数的向量,记为 。

1.4 计算各风险因子的权值

(4)

根据公式(4),即可以求出熵权法中各风险因子的权值,将上一步中的代入,通过软件编程,得到的权值向量为 .

由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权重较大的项为第一二三四五项,对应的指标是地表水量,地下水量,降水量,再生水量,工业用水,因此,根据熵权法所确定的主要风险因子是:地表水量,地下水量,降水量,再生水量,工业用水。

2 风险综合评价

根据我们刚刚得到的影响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风险因子,本节对北京市的水资源短缺情况进行评价。

2.1 水资源短缺的风险评价

基于熵权法的水资源短缺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是在运用信息论中的熵技术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评价。风险评价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把损失概率、损失程度以及其它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分析该风险的影响,寻求风险对策并分析该对策的影响,为风险决策创造条件。本文采用上一节中确定的主要风险因子:工业用水量,再生水量和地下水量,作为水资源短缺风险的评价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评价。

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参考文献[6,7]),可以直接定量地将获得的水资源短缺各评价指标分成若干级别,则评价因素对应各等级的隶属度可根据各评价因素的实际数值对照各因素的分级指标推求。我们将评价等级分为5个级别,分别对应5个标准值,即低、较低、中等、较高、高,其对应的风险特征分别为可以承受的风险、较能承受的风险、边缘风险、不可承受风险、水资源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为了便于计算,将主观评价的语义学标度进行量化,并依次赋值为5、4、3、2及1。根据参考文献[8,9],各级别按综合评分值评判,其评判标准特征如表1所示:

表1水资源风险等级划分

水资源短缺风险等级 风险级别 风险特征

低 可以承受的风险

较低 较能承受的风险

中等 边缘风险

较高 不可承受风险

高 水资源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综合评价的因素集={工业用水量,再生水量,地下水量,降水量,地表水量};风险评价等级集={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

2.2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依据我们查阅的有关的资料数据,结合参考文献[8],我们得到了地表水量,地下水量,降水量,再生水量,工业用水对水资源短缺风险的影响程度得到评价矩阵:

2.3 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通过上面的公式和定义,我们知道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与的合成运算[1],即:。因此,我们得到

参照表1的评价标准,由于,这表明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等级为中等,属于边缘风险,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3.结论

本文运用熵权法确定了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风险因子,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划分和评价。整篇文章通过系统分析,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得出北京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风险因子为: 工业用水量,再生水量,地下水量,降水量,地表水量。由此依据所得出的风险因子,我们提出以下几条降低流域水资源短缺风险的措施和建议:

(1) 积极进行节水设施的研究,将新型节水设施批量投入到工业生产中,从而达到节约工业用水的目的。

(2) 大幅度地提高污水处理率,减少水环境污染,从而改善水质,从质上降低水资源短缺风险。努力实现对工业和城市生活排放的污水进行处理,在建立污水厂的同时,应该对污水回用工程进行规划布置,尽量将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到最高水平。

(3) 积极进行环境保护,落实“退耕还林”政策,进行植树造林活动,减少水土流失,从而达到降低水资源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郝仲勇,刘洪禄.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及对策[J],北京水利,2002年第5期

[2]Nazar AM,Hall W A,Albertson ML Risk avoidance objective in water resources[J].J Water Resources PlanMgmt Div,ASCE,1981,107:201-209.

[3]Hashimoto T, Stedinger J R,Loucks D P. Reliability,resiliency,and vulnerability criteria for water resources system performance evaluation[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82, 18(1):14-20.

[4]冯平.供水系统干旱期的水资源风险管理[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2):139-144.

[5]韩宇平,阮本清,解建仓.水资源系统风险评估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3,19(1):41-45.

[6] 黄强,苗隆德,王增发.水库调度中的风险分析及决策方法[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9,15(4):6-10.

[7] 陈守煜.工程模糊集理论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8] 阮本清,韩宇平,王浩.水资源短缺的模糊综合评价[J],水利学报 2005(08).

[9] 黄明聪,解建仓,阮本清,等.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水利学报,2007,33(3):255-259.

作者简介:

辛文(1991-),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