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8篇

时间:2023-12-31 10:47:18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贷风险 应对策略

引言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传统经营模式显然难以有效促进银行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进行有效的战略转型。对商业银行而言,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不仅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也是为了适应金融市场变化、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所以积极开拓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商业银行更应该高度重视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的风险规避。笔者结合XY锰业有限公司的具体情况,简单分析了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贷款风险及风险规避与应对策略。

一、XY锰业有限公司基本情况和资金需求情况分析

XY锰业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主要经营高纯电解锰冶炼,同时收购和加工锰矿石。在当地属于龙头企业,现有2条电解锰生产线,产能为每年可产电解锰2万吨。该公司第一还款来源为企业现金流,通过报表分析,该公司2010年销售收入为12500万元,净利润为900万元;在2011年的前三个月,公司累计销售收入为2685万元的,净利润为285万元;公司计划在2011年全年实现1.5万吨的高纯电解锰的生产量,按19000元/吨估算,全年大约可以实现2.85亿元的销售收入,利润超过1000万元,日常的经营现金流可以超过1亿元。当然,前提是在生产销售和货款能正常回笼的情况下。在此条件下,公司完全有能力实现还款,经营现金流可以全额覆盖全部债务,第一还款来源充足。对于银行来说,落实足值的担保抵押措施,可以确保第二还款来源。

二、对XY锰业有限公司贷款主要存在的风险分析

通过实际的调查分析,笔者总结了在对XY锰业有限公司进行信贷业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银行风险,并提出风险产生的原因。

三、风险规避措施及应对建议

虽然中小企业信贷存在较大风险,但同时也会为商业银行各项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机遇。为了控制风险,商业银行依据多年的经验,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最大限度的控制风险,保证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对风险控制的过程中,笔者根据对XY锰业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风险控制的措施和建议,希望能对有关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有所启示。

第一,价格是把双刃剑,价格的下降会导致企业亏损,但是价格的提高也会给企业带来收益。如果能密切的关注钢铁行业的行情、国家对锰矿等高能源的政策,一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我行信贷的资产安全。与此同时,还要督促企业做好长远的规划,做好稳健经营的准备。在保证这些同时,还要关注与锰矿相关的原料走势。一旦发现企业难以承受价格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应该立即减少贷款规模,加强担保风险的措施来化解给银行所带来的市场风险。

第二,要对国家电解锰行业的准入政策进行密切的关注。随着绿色能源的逐渐出现,国家可能会对高能耗产业提出相应的治理标准,对这些信息的关注也是降低银行借贷危险的有效措施。关注当地环保部门动态环保监测情况,并督促企业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做好生产过程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保证贷款存续期内企业符合国家环保政策和行业政策,防止出现政策风险。对于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持续经营能力不足、环保不达标、抗风险能力弱的小企业客户要实行退出。

第三,要详细了解公司与上下游客户的长期合同签订情况,密切关注其上下游客户的生产经营策略和高层人员的变动情况,关注区域内公司的竞争者。现在的企业经营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不应仅仅停留在企业自身,还要对公司的供应商和销售商进行关注。企业供应链出现危机,一样会影响企业正常的业务往来。

第四,作为银行,应该时刻重视客户的各种款项,对公司大规模的投资行为更应该引起重视。要密切关注公司股东在其他项目的投资经营情况,加强流动资金贷款的流向和用途管理,防止我行贷款被挪用。通过及时了解企业管理层的商业决策和融资决策,掌握企业的商业履约和银行履约情况,防止客户信用风险发生。一旦出现风险苗头,应立即要求客户补充担保或抵押,甚至提前收回贷款,努力将风险事项化解在萌芽阶段。

第五,在对公司贷款完成后,要加强中小企业贷款的贷后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切实防范小企业信贷风险。还要经常对贷后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检查,重点了解中小企业的“三品”(高管人品、产品、押品)和“三表”(水表、电表、工资表)。通过提高检查频率,监控资金用途和资金回笼情况,及时把握企业变化,加强抵、质押物价值管理,严格控制抵、质押率;对于有预期风险的客户,要及早采取措施,防范信贷风险。

第六,要加强中小企业业务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商业银行在加快小企业经营中心建设的同时,要切实做好小企业专业化人员队伍的建设,多渠道做好人员选调工作,把合适的人员充实到中小企业业务岗位上来。此外,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小企业业务人员的综合能力,适应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国内的大环境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很有利的,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面对很多困难,尤其是融资问题。如果银行能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不但可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而且对银行自身的发展,国家经济发展都是很有利的。虽然现阶段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只要认真加以分析,根据公司的实际运行情况,加强管理,一定可以有效避免信贷危机。

参考文献

[1] 后斌,杨礼英,郁永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对策[J].现代金融, 2005 ,(12).

[2] 熊熊, 张维, 张永杰等. 银行治理、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融资[J] .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8(1) .

[3] 何宜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与风险防范分析[J].北方经贸, 2008,(6).

[4] 熊丹,冯嘉.对我国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思考[J].中小企业科技,2006,(12).

[5] 刘国莲.浅议商业银行竞争中小企业客户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7).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篇2

关键词:海外工程;施工项目;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一、海外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来源

与国内工程项目相比,海外工程项目具有一些特殊性:跨国别,国际形势复杂,对当地社会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等难以做到完全了解;工期较长,工作量大,不确定性因素众多,成本核算困难;经济政策、税收法规等与国内可能存在差异,为财务核算带来困难;地理条件、物流状况复杂,难以进行精准管理,等。鉴于海外工程项目的特点,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分析其财务风险的来源。

(一)宏观层面的财务风险

宏观层面的财务风险主要存在于政治、文化、税收、汇率等导致的风险。

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国际投资风险中最具特点的一项,海外工程项目的政治风险主要是指工程项目所在国家政治状况的影响,例如政治变革、民主活动、军事战争等给工程项目财务状况带来的不确定性。我国的海外工程项目一般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很多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政治状况、经济体制等不太健全,因此政治风险的不确定性,不可控性最大,在宏观上来说是最大的风险。

文化风险:文化风险是指海外工程项目所在国与企业所在国之间关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所带来的不可预期的经济上的不确定性。相比政治风险,文化风险具有长期性,在工程项目施工期间,文化风险发生巨变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防范文化风险的重要一点,就需要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前期展开对当地文化的深入调研工作,在项目规划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汇率风险:汇率风险主要是指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以及海外工程项目所在国的收入兑换成美元等结算货币的汇兑损失风险。近年来,人民币升值使得海外工程项目承担了越来越大的汇兑压力,加之海外工程项目一般回收投资款周期较长,就使得企业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大;很多海外工程项目的结算款选择美元,而有些工程项目所在国的货币受国际货币市场影响很大,抗击金融风险能力很差,导致海外工程项目又面临着不确定的汇兑损失风险。

税务风险:税务风险是指海外工程项目所在国的法律、规章等在税务问题上与本国规定存在的差异导致的经济上的风险。尤其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增值税问题是重中之重,由于各个国家关于增值税涉及的税基的计算、进项税的抵扣规则等存在显著差异,大大加重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二)中观层面的财务风险

中观层面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由国家间的会计环境不同,而企业的自身制度建设、账务处理等与海外工程项目所在国会计及税法体制不相符,国内应对财务风险的做法与当地环境不相适应。

成本控制风险:海外工程项目在项目成本测算时,一般都会考虑到设计、施工等环节可能发生的意外成本支出,导致财务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而保留出一定的不可预见费支出。这些意外成本支出可能包括监理对程序的要求和对结果的评定,或是国外员工要求的社会保障等,都可能因为与国内的不同,造成成本控制上的不利影响。

筹资风险:相比国内工程项目,海外工程项目所需投资金额一般较大,工程预付款条件更加苛刻,施工周期更长,工程量更大且更加复杂,这就导致企业很难依靠自有资金,而需要通过不同渠道进行融资。

进口货物清关风险:海外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需要从国内进口工程机械及材料的情况,而设备物资的清关环节也是非常重要。若是对清关环节重视不够,很可能会导致设备无法转场或高额罚金等问题。

(三)微观层面的财务风险

微观层面的财务风险主要存在于企业的管理水平、人员的素质高低等导致的风险。

企业对海外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水平:海外工程项目距离国内企业管理部门较远,因此管理起来存在难度,一旦项目出现财务方面的问题,国内的管理部门很难及时作出应对措施,也就无法有效解决财务风险。因此,海外项目财务风险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也跟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关,这就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监督能力强,各个岗位之间能够相互制约,同时要求企业派往工程项目所在国的财务人员素质高、能力强。

海外工程项目财务人员弊端:建筑行业内财务人员普遍还是存在“重决策执行,轻决策参与”的现象,严重影响工程项目的财务决策,而财务决策在企业决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对于海外工程项目来说,往往还会涉及到投融资、税收方案等,若是财务人员参与决策意识不强,对项目的运作流程关键节点掌握不够,也会带来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海外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合同风险应对

公正完善的合同条款是海外工程项目能够成功实施的基础,因此,在项目投标阶段,就需要对合同进行认真研究,这不仅包括合同内容所涉及的法律法规,还应当包括合同执行时可能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以及对合同条款中涉及的工程范围、价款、结算等进行审查,做到对合同条款逐条认真研读,全面深刻地了解海外工程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根据情况,该修改修改,该补充补充,尽量降低工程风险。此外,签约前的谈判也应当重视起来,否则也可能会给承包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外汇风险应对

前面介绍海外工程项目由于存在着外币兑换业务,导致外汇风险随时存在,规避外汇风险,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对国内外资金的合理组合和调配,利用资金归集管理的思路和模式,从宏观角度运营资金,尽量不在当地形成大量资金余额,将海外工程项目资金汇兑额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持续关注人民币的国际形势,在项目开始阶段就要根据人民币的国际汇率趋势制定合理价格,确保在项目前期就能将外汇风险控制住。

(三)税务风险应对

企业在海外工程项目开展会计工作之前,就需要对所在国的会计制度和准则、税收政策、会计核算方法等进行了解和熟悉,派遣熟悉当地税法、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的财务人员,从合同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好税收管理工作。

(四)成本控制风险应对

成本控制是财务管理的关键,始终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之中。材料控制是成本控制的重点,材料控制应当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即材料用量的控制和材料价格的控制。在季度末,核实材料的使用情况与预算之间的差异,找出原因,分析是否还存在节约的空间;在材料管理方面应当重视起来,尽量避免存放、保管过程中的不合理损耗;相对于预算储备稍多的材料,防止海外工程项目所在地材料价格市场的动荡带来的风险。

(五)清关风险应对

清关问题可以包括在成本控制中,是海外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重难点。企业需要了解项目所在国家的贸易管理制度和贸易投资管理部门,单据确保完整齐全,专业税务人员或者专门清关公司对清关贸易进行分析,怎样做到报关时减免税的目的。

(六)优化财务管理模式

海外工程项目在施工全过程中,财务管理模式必须能够根据当地政治、经济、人文等情况进行优化,以适应当地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活动,规避海外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效果。在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应当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对会计核算口径和发放的调整,促使财务管理制度能够适应工程的进度和结算需求。一般来说,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包括海外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办法、人、料、机管理办法、工程结算规定、考核监督办法等内容。

参考文献:

[1]刘黄辉,赵宗申.我国海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4(26).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篇3

摘 要 本文基于FOB 贸易术语,对该术语下的风险予以分析,并制定应对策略,旨在规避潜在风险。

关键词 FOB 贸易术语 风险 策略

国际商会曾在上世纪 90 年代末,对几十个国家使用的贸易术语进行调查。按使用程度统计,FOB 列为首位。FOB 贸易术语成为重要国际贸易术语之一。FOB,作为代表概念的三个大写英文字母缩写,即free on board,意思为装运港船上交货。有关货物灭失或毁损的风险从货物装上船舶起转移给买方,此后一切费用均有买方负担。

一、FOB贸易术语下需关注的关键性问题

(一)船上为界

由《INCOTERMS2010》规定可知,FOB 贸易术语是以“船上为界”作为交易双方所承担风险与费用责任的划分界限。这就表明:货物装上船后,以及货物在运输途中所发生的损坏,均有买方负担。而货物在装上船之前风险,其中也包括货物在装船过程所发生的损失,则全部由卖方来承担。

(二)船货衔接与风险前移

FOB成交的合同术语装运合同,即卖方的一项任务是依照规定时间与地点完成装运。而FOB条件下,则是由买方负责安排运输工具,故存在船货衔接的问题。按《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的要求,若买方未按规定给予卖方关于船名、装船地点和时间等相关信息的充分通知,由此发生的各项费用,如空仓费或卖方增加的仓储费等全部由买方承担;若买方指派船只按时抵达装运港,而卖方却未备妥货物,由此产生的相关上述费用则将由卖方承担。

二、出口方采用FOB术语潜在风险及对策

(一)FOB术语下,无单放货对出口方的风险及对策

1.FOB术语合同下电放提单的无单放货。

常规情况下,卸货港收货人须凭经过适当背书的正本提单,在卸货港换取提货单方能提取货物。如今,伴随国际航运技术的进步,以及货代提单的出现, 外贸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也会依据不同客户而采用更灵活方便的操作手段。

现实中,出口企业以 FOB 加电放提单的方式出口货物时,所面临的风险主要为船公司的无单放货,进而导致卖方货款两空。在向船公司交货的时候,出口方若未采取有效举措取得托运人(shipper)身份,船东或其人就有可能存在“无单放货”给买方。出口方在货款未收到的情况下丧失货权,致使货款两空。

为规避此类损失,卖方需采取如下对策:

(1)积极做好进口商资信的调查工作。考察对方资产信用真实性与履约能力,全面了解对方开设的基本账户及经营管理等能力;分辨清楚其主体资格。如查看对方营业执照正本与副本,并对正副本的真实性予以验证;多方调查对方企业信誉度,如委托海外相关机构进行查询有无不良行为的历史记录,或通过网络对所需资信进行搜索。

(2)善于借助进行交易。大船东一般有自己一套货运机构,能够有效避免卖方的损失,并确保货物更加安全。因此,应多寻求国内声誉较好且操作规范的大公司作。当卖方遭遇不熟悉的客户时,应避免使用 FOB 术语成交而采取 CIF或 CFR 贸易术语,更应避免 FOB 加电放提单出口。

(3)改变付款方式。若不可避免要使用 FOB 加电放提单出口时,最稳妥的方式是卖方要求买方以全 T/T 全额收取货款,然后电放提单。

2.在无船承运人下的无单放货。

所谓无船承运,则是指无船承运业务的经营者,以承运人身份接受托运人的货物,签发自己的提单或其他运输单证,并向托运人收取运费。通过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者完成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任务,且承担承运人相关责任的海上运输经营活动。

在以往无船承运人欺诈案例中,多数为国外进口商同国外无船承运人之间相互勾结,向国内出口商签发 HOUSE 提单,而自身凭借实际承运人签发的正本海运提单在目的港提货。

出口企业规避 FOB 合同下被无单放货的潜在风险,货主须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1)出口方应了解我国相关法律条文,明晰我国合法人向交通部办理无船承运人资格的相关手续。若一旦出现无单放货,方能遵循依据开展索赔业务。

(2)卖方应接受具有良好声誉和资质的船公司出具的海运提单,努力避免接受由契约承运人签发的 HOUSE 提单。

(3)出口公司应通过合法合规开展业务,进而规避风险。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当我们能够严格遵守并正确运用法律法规,便能促进使自身贸易工作规范有序,最大限度降低贸易风险。

(4)卖方应拒绝在信用证中,要求使用无船承运人提单的结汇方式。

(5)投保“出口信用险”,由保险公司帮助调查客户信用。当风险事故发生时,由保险公司帮助通过相关渠道对有关部门负责方开展追索,出口方可在规定期限内获得一定程度的补偿。

(二)FOB信用证条件下,卖方潜在风险与对策

在卖方以FOB术语合同出口,且使用信用证结算时,为减少和避免不必要损失,在FOB下采用信用证付款,卖方须注意如下几点:

1.鉴于信用证有严格期限,在信用证装运期已过情况下,卖方决不会毫无保障出运货物。卖方会采取其他办法与买方协商,以延长信用证有效期,并就关联问题,譬如对延长时限、修改费用等作出明确规定。此外,对于买方有关于修改信用证承诺及具体内容,都需有详细书面确认,以确保卖方的利益。

2.在FOB价格条款下,出口企业应拒绝信用证条款中的软条款,其根本原因在于此条款系信用证交易的特别条款,也是银行承兑或垫付货款的前提条款。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篇4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es about risk management of tunnel and underground projects,it was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risk management in tunnel constructions,and then was described an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procedure for tunnel project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risk identification,risk analysis,risk evaluation,risk response and risk supervision in tunnel projects were also discussed. At the end,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whole text,it was standardized the tunnel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standards.

关键词: 隧道工程;风险管理流程;工作标准

Key words: tunnel project;risk managing process;work standards

中图分类号:U45;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090-04

0引言

20世纪60年代,一门新的管理科学――风险管理,在美国正式形成,从此风险管理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风险管理现已被公认为管理领域内的一项重要职能。风险管理首先应用于经济领域,最近10年,风险管理才真正应用到隧道工程领域。美国MIT的Einstein・H・H教授是较早从事隧道工程的风险分析的代表人物,主要贡献是指出了隧道工程风险分析的特点和应遵循的理念,诸如《Geological model for tunnel cost model》[1]、《Risk and risk analysis in rock engineering》[2]。

隧道工程项目是一个投资大、工期长、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在这些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还会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的因素,因而隧道工程建设中存在较大风险因素。为降低诸多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必要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通过风险规划、风险分析和风险监控,科学合理地使用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对项目涉及的风险实施有效控制,主动、系统地对项目风险进行全过程管理及监控,达到降低项目风险、妥善处理风险事故不利后果的目的。

1991年英国提出UK MOD风险管理模型,将风险的管理分为初始辨识、分析和规划管理3部分,初步建立了现代风险管理流程的雏形。美国工程风险管理研究专家Reilly和Carr(2001)提出5阶段风险管理模式,即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决策、风险控制。该风险管理流程在2002年国际隧道协会(ITA)起草颁布的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指南中得到了应用[3]。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适用于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流程,设计规划的隧道工程风险管理流程图,提出相应的工作标准。流程如图1所示。

1分析项目环境拟定风险管理策略

由于人们认识事物在深度上和广度上均有局限性,这就使得分析处理能力上是有限的。工程项目可被视为客观事物的集合体。因此人们对工程项目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上的不完备的问题,从而造成人们对工程项目建设的环境缺乏客观认识,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缺乏符合实际的预见,这是导致出现风险的重要原因。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对每一个不同的项目来说,量身定做一套风险管理策略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即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必须是在分析项目环境的情况下完成的,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项目环境拟定风险管理策略。该过程在图1中通过A2、A3、A4充分体现。由项目的领导小组分析项目的环境,根据项目的环境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确定项目的整体目标,以便后续工作更好地进行。

2隧道工程风险分析

目前国内对风险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分析、工程项目管理、投资分析、信息安全与贸易安全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风险分析过程实际是探索系统未来运作轨迹。在隧道工程中,风险分析主要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以便更好的控制和处理风险,将其所致的损失和后果降到最低。风险分析过程在图1中通过B4、B5、B6、B7、A7充分体现。风险评估小组组织风险分析,进行风险因素识别和评估,最后向领导小组提交风险报告,如果风险分析可行,下一步进行风险应对,如果风险分析不可行风险评估小组重新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直到风险分析可行为止。

2.1 风险因素识别

风险识别是针对项目中各种风险因素、风险来源、风险范围、风险特征与风险事件或假象或现象和风险后果相关的不确定性,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型、风险产生原因和机理进行风险辨识[4]。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风险识别主要包括收集资料、分析不确定性、确定风险事件、编制风险识别报告等。

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开始,也是风险评估的基础。风险因素识别方法和手段正确实用与否,风险分析结论准确全面与否对后续的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隧道工程中,风险识别是要确定隧道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它是隧道工程风险管理的基础。在隧道工程风险识别中,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敏感性分析法、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法、事故树分析法等五大类。

在多年的研究和经验积累的结果上,可以总结出隧道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如下[5]:

①施工风险:如塌方、岩爆、瓦斯爆炸、突水、滑坡等;

②技术风险:如施工技术不合理、爆破控制不当、新技术、新结构的应用等;

③自然风险:如高温、严寒、地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

④管理风险:如施工人员不合格、管理人员不合格等;

⑤设备风险:如施工设备供应不足、设备安装事故等。

2.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建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的,可分为风险估计与风险评价两部分。风险估计与评价在施工风险管理中很重要。它通过对施工中风险的估计与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它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以得出施工中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从而决定应采取什么样的风险处置计划。

2.2.1 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是指在找出潜在的风险因素后,估计潜在损失的规模和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即损失发生可能性的估算和严重性的估算,以便于评价各种潜在损失的相对重要性,从而为确定风险管理对策的最佳组合提供依据。

隧道工程风险估计时,常使用风险指数法R=P?鄢C估计风险的严重程度。目前,我国在隧道工程领域风险估计时,将潜在风险P分为5类,如表1所示;对风险后果C相应的分为5级,如表2所示;风险指数如表3所示[5]。

2.2.2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计的基础上,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得出项目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比较,确定项目的危险等级。然后根据项目的危险等级,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以及控制措施采取到什么程度。

风险评价是隧道程风险管理的核心,是系统地识别工程风险和科学合理地管理风险之间重要的纽带,是决策分析的基础。工程中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很多,简单概括起来,主要有:主观评分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敏感性分析法、故障树法、结构可靠性分析法、影响图法等。

近年来隧道风险评价方法在国外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及应用,除了借鉴隧道工程行业以外已经发展的评估方法,应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对工程系统或工程的某一部分进行风险估计外,还根据隧道工程的特点发展了许多适合隧道工程的风险评价模型。而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和实践的时间都比较短,还属于发展阶段,因此风险评价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还比较少,目前也仅限于最简单的风险指数法[6]。

3隧道工程风险控制

3.1 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就是针对风险分析的结果,为降低风险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工程项目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有: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缓解、风险自留和风险利用,以及这些策略的组合[7]。在众多应对策略中,项目管理者选择行之有效的策略,并寻求既符合实际,又会有明显效果的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力图使风险转化为机会或使风险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

某一工程项目风险,可能有多种应对策略或措施;同一种类的风险问题,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主体采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或应对措施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从理论上说,需要根据工程项目风险的具体情况以及风险管理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去确定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或应对措施。隧道工程项目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有: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控制和风险自留。

除了上述的风险应对策略以外,保险也是隧道工程风险处理的一种方式,实际上购买保险也是一种转嫁风险的方式。但是保险并不是最保险的方式,如果想要达到最佳效果,而是应该通过科学的决策,理性的做出处理对策。

3.2 风险监控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的过程中,风险会不断发生变化,可能会有新的风险出现,也可能预期的风险会消失。而隧道工程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风险变化的可能性显得尤为明显,及时对残余的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理,并进一步修改风险策略,对于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这是关键的一步。因此,对隧道工程进行风险监控是十分重要的。

风险监控是指隧道工程进展过程中,密切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控残余风险,识别新出现的风险,修改风险管理计划,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风险监视和风险控制。前者指对风险和风险因素发展变化的把握,后者指在风险监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7]。

在某一时段内,风险监视和风险控制交替进行,即发现风险后经常需要马上采取控制措施,或风险因素消失后立即调整风险应对措施。因此,常将风险监视和控制整合起来考虑。风险监控过程在图1中通过B11、A11、C12、C13、A13充分体现。由风险评估小组制定风险监控策略,交由领导小组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项目团队执行风险监控策略,并及时进行反馈,以便更好的完善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有:项目风险应对;审计;定期项目评估;增值分析;技术因素度量;附加风险应对计划;独立风险分析[8]。

4隧道工程风险管理工作标准

根据以上的分析,规范了隧道工程风险管理的工作标准,如表4所示。

5结论

风险的管理是隧道工程项目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何使隧道工程这一复杂系统的诸多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这就要求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工作标准在这一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风险管理者才能通过全面的识别、细致的分析、合理的评价、恰当的处理、实时的监控,才能使工程免受重大损失,保证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1]Einstein H H & Vick S G. Geological model for tunnel cost model[J];Proc Rspid Excavation and Tunneling Conf,2nd,1974:1701-1720.

[2]Einstein H H. Risk and risk analysis in rock engineering[J];Tunneling &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1996:141-155.

[3]张云飞、赵云胜:《隧道施工期风险管理体系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2):55-57。

[4]郭捷:《项目风险管理》[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78-79。

[5]贾剑青、王宏图等:《隧道工程风险管理探讨》[J];《全国地铁与地下工程技术风险管理研讨会》:171-178。

[6]路美丽、刘伟宁等:《隧道与地下工程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工程地质学报》2006(4):462-469。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篇5

影响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风险因素

明确地辨识战略管理的风险并加以控制,被作为组织战略管理的一个目标。公司的风险通常被认为与不确定性输入有关。根据风险理论的一些研究成果,公司风险可以从风险造成的收益和损失、风险的性质、环境、对象,风险形成的原因,风险发生的范围、可控程度、存在的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但作为公司战略管理所研究的风险因素,应从公司整体系统上加以考察:

(一)战略环境的风险因素

集团公司战略管理首先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战略管理环境的重要风险因素,有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行业结构特点,技术发展趋势,公司及子公司所处的文化环境,竞争结构,主要竞争者的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市场潜在能力等。外部环境因素是通过输入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程度及其企业经营业绩可能带来的影响难以把握。

按照帕尔漠的观点,公司或组织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市场的潜在发展能力、环境的变化程度对组织风险有重要影响:首先,环境越复杂,组织的风险就越高;其次,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相关的市场增长,处于一个快速成长行业中的公司风险就高,而处于成熟和衰退行业中的公司,风险相对较小;再次,环境的变化越大,如技术发展变化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行业市场增长率不确定,环境因素变化难以预测等加大了公司经营的风险。

(二)公司战略经营方向和经营范围的风险因素

战略经营方向决定了公司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的特点与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对公司战略不断加以审核和评估,以便及时做出局部和根本性调整。因此,高度复杂的环境增加了公司经营的风险。一般来说,正确的公司战略加上有效的风险控制,可以使公司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稳健地发展并取得预期的业绩目标。

公司战略按经营范围可划分为单~产品战略。相关多元化战略和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研究表明,相关多样化公司实际运行最好,单一业务公司其次,不相关多样化公司从长远来看运行得不好,因而在集团公司经营范围中,单~业务经营和不相关多样化经营都存在较高的风险。经营的不相关程度越大,业务越多,经营风险也就越大。

(三)管理者的前期战略选择对未来战略的影响

管理者的前期战略选择或重大决策,对公司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前期涉及资源分配和经营战略方向等战略性决策对公司发展有深远影响,有时那些涉及到公司战略经营结构和经营领域的重大决策是不可逆转的。因而其对公司经营业绩及以后阶段的战略管理将产生重大影响。

(四)高层管理者结构、决策者偏

好与管理冒险行为对公司战略管理风险的影响

高级管理层的构成是影响冒险行为的重要因素,高层管理者理论指出了决策者特征,战略选择与业绩之间的关系。高层管理者的构成及知识结构,反映了其对所从事的经营业务领域竞争规律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能力和对公司发展的驾驭能力。经理层的个人特征和历史背景、决策者偏好,直接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公司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的经营业绩。决策者性格和偏好不同,导致决策的风险程度不同。根据风险决策理论的研究成果,高风险决策可能带来高额的回报或更大的损失。

(五)公司战略管理的复杂性和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对组织战略贯彻的影响

集团公司的组织,因职能和事业部或子公司的存在,使得组织因战略管理需要运筹规划和资源分配的正确性方面难度加大;公司总部对于公司的战略协调与管理控制因区域文化差异提高了难度。集团公司业务的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的不适应,将直接对公司的战略管理产生影响。因而公司战略管理的复杂性越高,组织结构对管理的章应性越差,战略管理的风险就越高。

(六)战略经营计划管理组织体系的有效性对公司战略管理的影响

集团公司,因其经营范围、经营管理的层次和结构的复杂性、于公司的区域分布和文化的差异性等,使公司战略管理协调控制需要公司建立战略管理的规范化的运作模式,以准确把握影响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促成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管理过程中,及时评估战略风险因素,进而形成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降低因缺乏对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给公司发展带来的管理风险。

二、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战略管理机制是保证制订出组织卓越的战略,并确保战略经营计划的执行得到有效的贯彻,实现其组织目标。由于公司经营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以及集团公司内部组织管理体系的复杂性,使得公司战略管理的过程受到由此引起的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

从而影响战略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辨识公司的战略风险因素,并采取措施规避由此引起的风险,成为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许多公司战略研究的专家自80年代中期就注重对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的研究。许多战略专家认为,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公司风险,公司就有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战略实施受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带来的效果的不确定性,要求在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分析、研究风险因素的影响,并形成分析和辨识战略风险因素的系统方法和相应的控制机制。

对集团公司来说,战略风险的存在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为确保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得到管理控制,并实现良好的业绩,战略研究的专家对公司的风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从公司系统化风险(beta)、非系统化风险、资产负债率、资本密集度、研究与发展程度、资产回报偏差(ROA)、资产回报(ROE)、股票分析专家的收益预测等方面来分析,找出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资本资产价格模型(CAPM),从公司股票的回报与一般市场变化的敏感度方面反映公司的风险。引起公司经营风险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为了便于从战略上分析公司的风险因素,帕尔漠(TIMOTHYB。PALMERT)把战略风险分为组织风险和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指管理者预先采取的涉及资源分配的战略选择,而这些选择促使组织变化带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从而最终影响公司业绩目标的实现;组织风险是指组织输入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组织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一般指环境因素和管理者风险行为对组织产生的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帕尔漠提出风险整体分析模型,对公司战略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从公司环境的动态性、复杂性及组织内部影响风险的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辨识。使战略风险因素和战略管理研究在分析过程中更紧密结合。笔者结合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的特点,以有关战略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理论为指导,在集团公司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中,对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公司业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集团公司如何进行战略经营风险的管理及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进行了探讨。

三、建立战略风险因素的管理控制机制

(一)战略管理风险因素的辨识

从公司战略管理的需要出发,对公司战略风险按管理风险和组织风险加以分类和辨识,并把重要风险因素纳入战略管理的过程是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的重要步骤。

1.管理风险的辨识辨识管理风险,主要是评估前期决策对公司当前和今后的经营业绩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因素见表1。

管理风险因素分析评估的基本步骤是:

(1)审核评估公司战略经营的方向和决定企业发展的重大投资决策。分析每一项重大投资对公司发展的环境适应性,及其适应性程度对未来公司业绩所能产生的影响。分析每一项重大投资可能给公司竞争地位带来的变化,进一步明确决策和投资效果对公司动态核心竞争优势产生的影响。分析公司投资方向可能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及由于公共政策的出台可能带来的危机。

(2)审核评估领导知识结构、经验结构和决策偏好,及其决策水平,系统驾驭和控制能力,对公司发展的适应性程度或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通过与竞争者比较、评价公司的战略领导能力强弱程度对未来公司竞争力的影响。

(3)审核评估公司的管理系统,特别是重点分析公司战略经营计划管理控制系统,预算与成本控制系统、质量改进与控制系统、科研与开发能力、营销管理系统及其它对公司战略有重要影响的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及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导致的经营风险趋势和对业绩的影响程度。

(4)审核评估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及公司前期人才政策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评估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人才结构,各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结构对公司发展、公司业绩的实现经营战略,或是公司战略的适应性影响。及因公司扩张与人才储备之间的矛盾对公司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5)评估公司的综合经营状况,具体表现为公司财务状况。从盈利类指标、成长类指标、稳健类指标、效率类指标和现金流量等各项财务指标,通过与同行业与竞争者进行分析比较,来分析公司在经营运作中的重要风险因素。

(6)审核评估子公司或各事业部的经营业绩及其发展态势,重点分析每个战略经营单位的发展阶段、发展态势对公司战略经营结构和未来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的影响。

2.组织风险的辨识组织输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由于组织输入的变化可能给公司整体经营结果及对管理者产生负面影响,因而组织风险对战略管理有重要影响。而组织输入一般指环境因素和管理者冒险行为。环境复杂程度越高,组织风险就越大。高速成长的行业,行业竞争的集中程度及竞争激烈程度高,组织风险就大型管理者的冒险性决策(即高度不确定性选择),决策者期望与预期效果的差异,管理层的特征,管理者在公司的持股状况,所处行业的资源短缺程度对管理者的冒险决策产生直接影响,从而使公司业绩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管理者冒险性决策涉及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组织风险就越大。

因此,辨识组织风险,需要从分析公司战略环境人手,既要分析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等环境因素,还重点分析公司所处的行业结构特点,市场需求趋势、技术发展趋势及产品生命周期变化规律和特点、竞争者的策略、市场及供应者等,从而找出影响系统目标实现的组织风险。具体步骤是:

(l)分析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对公司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程度。

(2)分析行业结构特点,重点分析行业市场增长程度、发展阶段、竞争者及其实力,公司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及成长速度和内部能力,应用SWOT法进行分析与重要竞争者相比较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及其各因素变化的程度和不确定性。

(3)分析公司环境的复杂性,重点分析行业规模和竞争激烈程度,行业竞争者的数量,影响行业各竞争者的重要外部因素的变化程度与可预测程度等。

(4)分析行业市场需求的规模及其增长周期的阶段。一般来说,高速成长的外部需求和丰富的外部资源的供应,增加了决策者的冒险行为决策。特别是为增加市场份额使决策者增加了市场扩张和资本投入的冒险和行为,则组织风险高。但经济低速期,使公司的前景降低,现金流量减少,经营风险加大,因而这一时期,使高层管理者谨慎决策,经营组织风险降低。

(5)分析公司环境中所有重要影响因素的变化频度,如技术的变化频度,经济环境或政策的不稳定因素,消费需求的变化,竞争者通过并购或联盟导致的行业竞争结构的变化,并评估由此引起的风险因素。技术的变化频度越快,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的成功率就越低。

(6)分析决策者期望与预期的效果差异,管理层特征,持股状况,所处行业资源的稀缺程度等因素对管理者冒险行为或高度不确定性决策的影响,及冒险性决策行为对后续公司业绩产生的影响及风险性程度。

(二)公司战略经营风险因素的评估、预测和计量

对公司经营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预测和计量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当前和未来经营状况的影响,并通过对将要采取的防范风险的措施所需资源的投入和规避风险后的效益的预测分析。

1.建立公司业绩评估标准(l)反映经营业绩的主要经营指标衡量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最终反映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指标包括;经营利润、现金流量、销售收入利润率、未来现金流量、总资产利润率、销售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和净资产增长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市场占有率等。(2)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定性指标,有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领导能力,管理控制能力,人力资源储备,科研与开发能力,市场开发能力等指标。(3)公司对财务指标根据行业情况和财务运作要求设立标准建立评价体系。对以上各能力要素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以综合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非定量指标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2.分析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各业绩指标的影响,明确重要风险因素由于公司前期业绩对后续风险因素产生影响,风险因素又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影响。

对各风险因素对业绩的影响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相应的变量分析模型,分析各风险因素造成的影响。明确重要风险因素。

3.对提出的风险因素,采取规避风险的措施,并纳入下阶段战略研究和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采取的规避风险的措施作为战略管理的重点,其中需技战略管理的要求分配资源,定期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并建立相应的投入和产出分析模式,保证所制定的措施和对策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司目标,达到预期的业绩,又能有效地化解风险。

4.建立研究、分析和控制战略风险因素的组织机制对正式引入正式战略经营管理控制系统的公司,建立正式的战略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跟踪评估风险因素对公司业绩和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影响。战略风险控制的组织机制的建立要和战略经营计划管理控制的组织体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公司总部建立战略经营计划管理委员会,设计正式的组织在研究战略经营计划的过程中,研究分析和明确战略风险因素。各职能领域和事业部要在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中,研究探讨风险因素的管理机制。

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公司和职能领域及各事业部或子公司,通过建立内部专业管理系统,如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战略经营计划管理系统、目标责任成本控制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评价系统等,可有效地管理管理风险因素。

四、结论

在公司战略管理的过程中,明确地辩识战略管理的风险因素并加以控制,被作为组织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集团公司战略风险因素的管理,因其特殊性与复杂性,需要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战略风险因素加以辨识。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篇6

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战略管理机制是保证制订出组织卓越的战略,并确保战略经营计划的执行得到有效的贯彻,实现其组织目标。由于公司经营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以及集团公司内部组织管理体系的复杂性,使得公司战略管理的过程受到由此引起的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战略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辨识公司的战略风险因素,并采取措施规避由此引起的风险,成为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许多公司战略研究的专家自80年代中期就注重对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的研究。许多战略专家认为,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公司风险,公司就有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战略实施受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带来的效果的不确定性,要求在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分析、研究风险因素的影响,并形成分析和辨识战略风险因素的系统方法和相应的控制机制。

对集团公司来说,战略风险的存在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为确保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得到管理控制,并实现良好的业绩,战略研究的专家对公司的风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从公司系统化风险(beta)、非系统化风险、资产负债率、资本密集度、研究与发展程度、资产回报偏差(ROA)、资产回报(ROE)、股票分析专家的收益预测等方面来分析,找出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资本资产价格模型(CAPM),从公司股票的回报与一般市场变化的敏感度方面反映公司的风险。引起公司经营风险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为了便于从战略上分析公司的风险因素,帕尔漠(TIMOTHYB。PALMERT)把战略风险分为组织风险和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指管理者预先采取的涉及资源分配的战略选择,而这些选择促使组织变化带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从而最终影响公司业绩目标的实现;组织风险是指组织输入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组织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一般指环境因素和管理者风险行为对组织产生的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帕尔漠提出风险整体分析模型,对公司战略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从公司环境的动态性、复杂性及组织内部影响风险的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辨识。使战略风险因素和战略管理研究在分析过程中更紧密结合。笔者结合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的特点,以有关战略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理论为指导,在集团公司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中,对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公司业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集团公司如何进行战略经营风险的管理及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进行了探讨。

二、影响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风险因素

明确地辨识战略管理的风险并加以控制,被作为组织战略管理的一个目标。公司的风险通常被认为与不确定性输入有关。根据风险理论的一些研究成果,公司风险可以从风险造成的收益和损失、风险的性质、环境、对象,风险形成的原因,风险发生的范围、可控程度、存在的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但作为公司战略管理所研究的风险因素,应从公司整体系统上加以考察:

(一)战略环境的风险因素

集团公司战略管理首先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战略管理环境的重要风险因素,有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行业结构特点,技术发展趋势,公司及子公司所处的文化环境,竞争结构,主要竞争者的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市场潜在能力等。外部环境因素是通过输入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程度及其企业经营业绩可能带来的影响难以把握。

按照帕尔漠的观点,公司或组织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市场的潜在发展能力、环境的变化程度对组织风险有重要影响:首先,环境越复杂,组织的风险就越高;其次,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相关的市场增长,处于一个快速成长行业中的公司风险就高,而处于成熟和衰退行业中的公司,风险相对较小;再次,环境的变化越大,如技术发展变化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行业市场增长率不确定,环境因素变化难以预测等加大了公司经营的风险。

(二)公司战略经营方向和经营范围的风险因素

战略经营方向决定了公司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的特点与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对公司战略不断加以审核和评估,以便及时做出局部和根本性调整。因此,高度复杂的环境增加了公司经营的风险。一般来说,正确的公司战略加上有效的风险控制,可以使公司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稳健地发展并取得预期的业绩目标。

公司战略按经营范围可划分为单~产品战略。相关多元化战略和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研究表明,相关多样化公司实际运行最好,单一业务公司其次,不相关多样化公司从长远来看运行得不好,因而在集团公司经营范围中,单~业务经营和不相关多样化经营都存在较高的风险。经营的不相关程度越大,业务越多,经营风险也就越大。

(三)管理者的前期战略选择对未来战略的影响

管理者的前期战略选择或重大决策,对公司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前期涉及资源分配和经营战略方向等战略性决策对公司发展有深远影响,有时那些涉及到公司战略经营结构和经营领域的重大决策是不可逆转的。因而其对公司经营业绩及以后阶段的战略管理将产生重大影响。

(四)高层管理者结构、决策者偏好与管理冒险行为对公司战略管理风险的影响

高级管理层的构成是影响冒险行为的重要因素,高层管理者理论指出了决策者特征,战略选择与业绩之间的关系。高层管理者的构成及知识结构,反映了其对所从事的经营业务领域竞争规律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能力和对公司发展的驾驭能力。经理层的个人特征和历史背景、决策者偏好,直接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公司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的经营业绩。决策者性格和偏好不同,导致决策的风险程度不同。根据风险决策理论的研究成果,高风险决策可能带来高额的回报或更大的损失。

(五)公司战略管理的复杂性和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对组织战略贯彻的影响

集团公司的组织,因职能和事业部或子公司的存在,使得组织因战略管理需要运筹规划和资源分配的正确性方面难度加大;公司总部对于公司的战略协调与管理控制因区域文化差异提高了难度。集团公司业务的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的不适应,将直接对公司的战略管理产生影响。因而公司战略管理的复杂性越高,组织结构对管理的章应性越差,战略管理的风险就越高。

(六)战略经营计划管理组织体系的有效性对公司战略管理的影响

集团公司,因其经营范围、经营管理的层次和结构的复杂性、于公司的区域分布和文化的差异性等,使公司战略管理协调控制需要公司建立战略管理的规范化的运作模式,以准确把握影响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促成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管理过程中,及时评估战略风险因素,进而形成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降低因缺乏对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给公司发展带来的管理风险。

三、建立战略风险因素的管理控制机制

(一)战略管理风险因素的辨识

从公司战略管理的需要出发,对公司战略风险按管理风险和组织风险加以分类和辨识,并把重要风险因素纳入战略管理的过程是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的重要步骤。

1.管理风险的辨识辨识管理风险,主要是评估前

期决策对公司当前和今后的经营业绩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因素见表1。

管理风险因素分析评估的基本步骤是:

(1)审核评估公司战略经营的方向和决定企业发展的重大投资决策。分析每一项重大投资对公司发展的环境适应性,及其适应性程度对未来公司业绩所能产生的影响。分析每一项重大投资可能给公司竞争地位带来的变化,进一步明确决策和投资效果对公司动态核心竞争优势产生的影响。分析公司投资方向可能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及由于公共政策的出台可能带来的危机。

(2)审核评估领导知识结构、经验结构和决策偏好,及其决策水平,系统驾驭和控制能力,对公司发展的适应性程度或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通过与竞争者比较、评价公司的战略领导能力强弱程度对未来公司竞争力的影响。

(3)审核评估公司的管理系统,特别是重点分析公司战略经营计划管理控制系统,预算与成本控制系统、质量改进与控制系统、科研与开发能力、营销管理系统及其它对公司战略有重要影响的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及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导致的经营风险趋势和对业绩的影响程度。

(4)审核评估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及公司前期人才政策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评估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人才结构,各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结构对公司发展、公司业绩的实现经营战略,或是公司战略的适应性影响。及因公司扩张与人才储备之间的矛盾对公司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5)评估公司的综合经营状况,具体表现为公司财务状况。从盈利类指标、成长类指标、稳健类指标、效率类指标和现金流量等各项财务指标,通过与同行业与竞争者进行分析比较,来分析公司在经营运作中的重要风险因素。

(6)审核评估子公司或各事业部的经营业绩及其发展态势,重点分析每个战略经营单位的发展阶段、发展态势对公司战略经营结构和未来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的影响。

2.组织风险的辨识组织输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由于组织输入的变化可能给公司整体经营结果及对管理者产生负面影响,因而组织风险对战略管理有重要影响。而组织输入一般指环境因素和管理者冒险行为。环境复杂程度越高,组织风险就越大。高速成长的行业,行业竞争的集中程度及竞争激烈程度高,组织风险就大型管理者的冒险性决策(即高度不确定性选择),决策者期望与预期效果的差异,管理层的特征,管理者在公司的持股状况,所处行业的资源短缺程度对管理者的冒险决策产生直接影响,从而使公司业绩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管理者冒险性决策涉及的不确定性程度越高,组织风险就越大。

因此,辨识组织风险,需要从分析公司战略环境人手,既要分析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等环境因素,还重点分析公司所处的行业结构特点,市场需求趋势、技术发展趋势及产品生命周期变化规律和特点、竞争者的策略、市场及供应者等,从而找出影响系统目标实现的组织风险。具体步骤是:

(l)分析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对公司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程度。

(2)分析行业结构特点,重点分析行业市场增长程度、发展阶段、竞争者及其实力,公司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及成长速度和内部能力,应用SWOT法进行分析与重要竞争者相比较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及其各因素变化的程度和不确定性。

(3)分析公司环境的复杂性,重点分析行业规模和竞争激烈程度,行业竞争者的数量,影响行业各竞争者的重要外部因素的变化程度与可预测程度等。

(4)分析行业市场需求的规模及其增长周期的阶段。一般来说,高速成长的外部需求和丰富的外部资源的供应,增加了决策者的冒险行为决策。特别是为增加市场份额使决策者增加了市场扩张和资本投入的冒险和行为,则组织风险高。但经济低速期,使公司的前景降低,现金流量减少,经营风险加大,因而这一时期,使高层管理者谨慎决策,经营组织风险降低。

(5)分析公司环境中所有重要影响因素的变化频度,如技术的变化频度,经济环境或政策的不稳定因素,消费需求的变化,竞争者通过并购或联盟导致的行业竞争结构的变化,并评估由此引起的风险因素。技术的变化频度越快,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的成功率就越低。

(6)分析决策者期望与预期的效果差异,管理层特征,持股状况,所处行业资源的稀缺程度等因素对管理者冒险行为或高度不确定性决策的影响,及冒险性决策行为对后续公司业绩产生的影响及风险性程度。

(二)公司战略经营风险因素的评估、预测和计量

对公司经营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预测和计量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当前和未来经营状况的影响,并通过对将要采取的防范风险的措施所需资源的投入和规避风险后的效益的预测分析。

1.建立公司业绩评估标准(l)反映经营业绩的主要经营指标衡量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最终反映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指标包括;经营利润、现金流量、销售收入利润率、未来现金流量、总资产利润率、销售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和净资产增长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市场占有率等。(2)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定性指标,有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领导能力,管理控制能力,人力资源储备,科研与开发能力,市场开发能力等指标。(3)公司对财务指标根据行业情况和财务运作要求设立标准建立评价体系。对以上各能力要素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以综合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非定量指标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2.分析评估战略风险因素对公司各业绩指标的影响,明确重要风险因素由于公司前期业绩对后续风险因素产生影响,风险因素又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影响。

对各风险因素对业绩的影响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相应的变量分析模型,分析各风险因素造成的影响。明确重要风险因素。

3.对提出的风险因素,采取规避风险的措施,并纳入下阶段战略研究和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采取的规避风险的措施作为战略管理的重点,其中需技战略管理的要求分配资源,定期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并建立相应的投入和产出分析模式,保证所制定的措施和对策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司目标,达到预期的业绩,又能有效地化解风险。

4.建立研究、分析和控制战略风险因素的组织机制对正式引入正式战略经营管理控制系统的公司,建立正式的战略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跟踪评估风险因素对公司业绩和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影响。战略风险控制的组织机制的建立要和战略经营计划管理控制的组织体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公司总部建立战略经营计划管理委员会,设计正式的组织在研究战略经营计划的过程中,研究分析和明确战略风险因素。各职能领域和事业部要在战略经营计划的管理过程中,研究探讨风险因素的管理机制。

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公司和职能领域及各事业部或子公司,通过建立内部专业管理系统,如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战略经营计划管理系统、目标责任成本控制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评价系统等,可有效地管理管理风险因素。

四、结论

在公司战略管理的过程中,明确地辩识战略管理的风险因素并加以控制,被作为组织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集团公司战略风险因素的管理,因其特殊性与复杂性,需要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战略风险因素加以辨识。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篇7

关键词:承包商投标策略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工程项目中承包商的投标策略分析

投标策略是承包商经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包商依据自身的经营状况与经营目标,结合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投标项目的整体特点、工程项目类别、项目施工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投标策略。探究工程项目中承包商的投标策略,首先在投标前要对市场综合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掌握市场动态是投标策略的基础环节,通过研究工程项目的建设资金、技术要求、施工条件及可能突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完成工程项目投标可行性的初步判断,同时对市场动态、工程背景等招标信息与潜在存在的竞争对手相关信息进行定性的分析研究,做到知己知彼,与此同时对企业自身具备条件进行研究,分析企业自身优势与投标项目的契合点,做到以长制短、以优制劣;其次工程项目的报价策略研究是投标策略的核心环节,运用决策人员的推理判断与逻辑思维能力来对报价策略的定性分析,同时进行报价的定量分析与采用作价技巧,合理预算造价,评估中标利润,分析潜在对手优势与劣势,选择竞争方法,充分掌握工程规律标价的浮动值,消化标书细节等作价技巧,做到发挥企业本身优势降低成本以优取胜,改进设计凭借缩短工期取胜;最后报价策略方法的正确选择是中标取胜环节的重中之重,报价策略方法涵盖扩大标价法、多方案报价法以及不平衡标价法等,扩大标价法通常建立在对工程项目完成的把握性较大,竞争对手较少或实力较弱的情况下保证企业盈利,多方案报价法通常建立在工程招标书中合同条款不够明确,技术要求不符规范的情况下,投标企业在提出更为合理的建议方案的同时选择多方案报价策略减少报价过高被淘汰的可能性;不平衡标价法是以总报价不变为前提,提高某些分项工程的单价,同时降低另外一些分项工程单价,达到最佳经济效益的效果。综合分析工程项目中承包商的投标策略,以做好投标对象综合环境分析为前提,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相关作价技巧,合理选择保价投标策略方式,摒弃违规投标,实行精准编标,重视公关活动,实现合法中标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积极的经济效益。

二 、承包商招投标过程中面临风险分析

工程风险是指涵盖从项目立项、设计及施工等所有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的总和。工程项目投标决策确定之前承包商对投标风险的系统分析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项目运行结果的成败。探析承包商招投标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承包商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及自然风险等方面。从承包商内部风险来分析,首先就是承包商的决策风险,其主要来源于承包商信息缺失的风险和报价失误的风险,承包商获取的资料不足以支撑投标决策或获取信息为虚假信息造成承包商信息缺失风险,承包商对投标报价不能进行合理的判断推理导致其造成报价失误的风险;其次是承包商内部工作技能风险与技术资源风险。科学、规范、合理、有效的评估自身具备条件与投标项目的契合度,分析自身条件在竞争环境与市场环境中的优劣势是承包商最大限度的避免内部风险的有效手段。从承包商外部风险分析,一方面来自于业主方面的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及商务风险,另一方面来自履行合约阶段的风险,包括工程管理风险、合同管理风险、物资供应风险、成本管理风险及业主履行合同能力的风险等。从承包商面临的自然风险分析,涵盖整个行业大环境下的发展趋势与天然不可抗力因素的风险。在拟建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能够有效评估承包商内部存在的风险,合理推断外部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预测自然风险发生的概率是承包商做出投标决策之前必须履行的环节,决定着投标环节及中标后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的成败。

三 、工程项目承包商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工程项目承包商的风险管理是承包商依据工程所处的风险环境和项目预期的目标,针对工程风险因素进行合理推断与有效评估,进而采取相应风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完成风险管理,完成建设工程项目的预期目标。工程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工程风险评估、工程风险识别、工程风险评价、工程风险处理及工程风险监控等。工程风险的有效管理有助于提高决策者的决策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利益,决定着项目实施的成败。承包商在投标前,承包商须对对拟投标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分析企业的自身实力、自身优势以及市场环境等相关因素,设定风险临界线,在风险临界线以下的项目,评估拟定选择的投标项目,做出投标决定。进入报价阶段后,着重考虑报价、工期和施工方案三大关键问题,需要承包商选定施工方案,进而预测项目工期的长短和市场价格的动态,评估投标风险。首先对费用估价风险预测,依据以成本测算价格为主的混合定价模式,其中项目报价=成本预测+项目报高率,通过此费用确定成本测算和报高率测算两方面的风险;其次是工期风险评估,项目工期是工程评标的重要内容,工期的是否合理决定着项目的整体费用;最后要对施工方案风险进行评价,施工方案的确定是工程项目评标的重要依据,是工程报价的关键因素。将承包商项目投标风险系统分析图表述如下(见图1),

图1 工程项目投标风险的系统分析框图

探究工程项目承包商风险管理策略,主要涵盖避免风险策略、分散风险策略、转移风险策略及自留风险策略等。避免风险策略是承包商通过对影响投标风险因素的进行有效的分析评估,凭借承包商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合理的赋予工程项目风险系数确定投标报价;分散风险策略是承包商通过挖掘自身优势、实施项目分包与联合承包及发挥分包及联合承包企业优势降低项目风险;转移风险策略是承包商通过合法、合理的渠道对风险以项目保险、担保风险转移等方式予以转移,达到风险分散、共同承担的效果;自留风险策略是在风险的评估判断不足或失误的情形下,承包商通过自己准备基金完成风险管理。承包商对工程项目所处环境下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评估,科学、规范、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是实现承包商自身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风险管理的正确执行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在社会的实力与地位,对于企业具有战略意义,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整个项目运行的成败。承包商应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优势和报价优势,制定详细的谈判纲要,利用技术方案优势的同时合理调整报价,注重与业主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工程总承包项目谈判阶段的策略。

总结与建议

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产物,是培育和发展建筑市场的主要环节,能够促进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发展。承包商在工程项目投标阶段首先要对整个工程项目环境进行有效、合理的判断推理,在经验性的评估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建立科学、有效的数学评估模型完成对项目风险环境的定量评估,决策者依据定量评估结果分析承包商内部条件,探究潜在竞争对手的优劣势,选择适宜的投标策略,完成建设项目投标的最终决策;其次承包商需要意识到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的重要地位,树立项目风险意识,建立动态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施整个工程项目有效的风险管理,最终完成为承包商带来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阶段是整个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相关部门亟需建立、完善建设工程项目投标阶段的管理模式、评价体系、自律体系及监管体系,保证投标环境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最大限度的降低承包商面临的风险,实现建筑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颜春明. 工程施工招投标阶段承包商的风险研究[D].广西大学,2007.

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篇8

【关键词】 重大错报风险; 战略风险; 审计应对

自20世纪末以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专门成立了审计风险分委员会,着手研究和修订审计风险模型,并于2003年10 月了isa200准则,将审计风险模型修订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要实施审计程序,从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账户余额层次两方面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据以确定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把检查风险降至可以接受的低水平。

随后,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6 年4月颁布了新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正式接受了这一审计风险模型。作为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错报风险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应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希望对我国独立审计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识别重要战略风险

(一)初步了解企业重要战略风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 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强调: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列举了注册会计师应从哪些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其中,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目标及相关的经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注册会计师在取得一个新客户的背景资料并评估相关的风险因素后,需要决定是否接受委托。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这一客户,那么就需要签订业务约定书并组织审计程序。在审计开始后的第一阶段,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

由于企业的战略经营风险和流程经营风险大部分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到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只有通过考察识别客户的战略风险,才能够有效地实施其它的审计程序,从而恰当有效地得出审计结论。注册会计师主要是通过分析外部环境中威胁企业成功执行战略的潜在风险因素来识别战略风险的,主要的分析工具有:企业层面的经营模式分析、pes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资源基础模型、swot分析等。

注册会计师需要在综合分析中初步识别出客户所面临的重要战略风险,客户如果想获得成功并达到目标,必须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管理层对风险管理得越有效,注册会计师在业务中期望发现的问题就越少。为了更有效地了解战略风险的性质,形成在战略分析阶段对重要战略风险的结论,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客户管理当局如何进行战略管理以及战略管理的效果如何。

(二)合理评估企业重要战略风险

注册会计师在利用宏观环境的pest 分析和行业环境的波特五力分析等分析工具初步识别企业的重要战略风险后,需要关注企业采取了哪些方法避免或减少这些风险的威胁,结果又是如何?企业的管理层有很多方法来降低外部风险的威胁,从而使外部风险不会对企业造成重大影响。

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等方法取得对企业所采取行动的了解。具体而言,企业针对战略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可以从各种会议纪要或决议、内部操作手册、企业对外公告、人事调整、组织机构调整、管理层所使用的定期报告等渠道获得。在了解企业对战略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后,注册会计师要评估这种反应(措施)是不是最佳的反应方式,是否得到执行,执行的效果如何。

对企业采取的战略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估后,注册会计师就可以进一步对战略风险进行判断。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有效的战略风险控制,将战略风险的严重程度下调,但这种下调必须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控制是有效的。对战略风险控制的分析与测试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判断初步识别的战略风险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注册会计师最终需要形成对重要战略风险的结论及其对审计的影响。

二、确定关键流程风险

(一)关键经营流程的识别

1.通过重要战略风险识别出关键经营流程

在战略分析的最后阶段,注册会计师需要汇总已经识别出的战略风险,对战略风险是否重要作出最终判断。如果这一战略风险比较重要,而且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也比较重要,那么这一战略风险所指向的经营流程是哪一个,这个经营流程就是关键经营流程,也就是流程风险中必须重点分析的对象。注册会计师一般是通过编制战略风险汇总表的形式完成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所收集的证据都必须记录于工作底稿,作为审计证据。战略风险汇总表也是审计工作底稿的一部分,它是联系战略分析与流程分析的纽带。

2.通过重要交易类别识别出关键经营流程

在战略分析的最后阶段,注册会计师应该根据对企业经营的了解确定对企业经营业务的重要交易类别的认识,并汇总每一重要交易类别对相关会计报表认定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对会计报表整体是否重要。如果这一影响对会计报表整体重要,那么准备在哪一个经营流程对之进行具体的分析,这一经营流程就是重要交易类别所指向的关键经营流程。

注册会计师通过识别出的重要战略风险和重要交易类别以及它们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从而推导出关键经营流程,以便在流程分析中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二)流程层次经营风险的确定

流程层次的经营风险可能来源于战略风险,也可能从流程内部产生,很多战略风险可能在流程中表现为特定的风险。比如,外部环境中的技术风险将对关键流程中的技术产生直接的影响。流程内部产生的风险只与特定的流程相关,但它们也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在流程分析阶段,注册会计师对于战略风险对流程的影响只需要根据对战略风险和流程运营的了解将其转化成流程经营风险即可。因此,在流程分析阶段,最需要关注的是产生于经营环节的特定风险。

三、合理评估企业重大错报风险

(一)企业环境中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过程是一个由数学模型计算、审计人员经验判断、主观估计相结合的过程。审计人员在分析、评估风险时应先从审计环境入手,全面分析、评估审计环境中引起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后,再深入到报表层次,最后重点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人员在接受委托时应全面了解企业的环境控制业务承接过程中的审计风险,包括初步了解行业背景、国家对企业的特殊政策、组织结构、经营方式、企业近期业务发展状况、企业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将要进行的重大决策、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图、对审计人员的期望及要求等,然后作出详细调查分析表。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初步评估审计风险,利用风险矩阵等方法决定是否接受委托。

(二)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1.资产负债表

通过测算年末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比例、固定资产比例、净资产比例、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占总资产的比例、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增长率等,进行分析性复核。将上述指标与同行业平均指标、企业近三年的同类指标相比较,掌握其变动趋势,分析变动原因。一般来说,若企业各项指标高于或低于平均指标20%以上,而且没有合理解释则重大错报风险较高;若偏离幅度在10%至20%之间,重大错报风险可评估为中级;若偏离幅度在10%以下则风险可评估为低级。(将20%作为临界点的原因:根据审计经验和人们普遍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

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通过测算毛利率,各项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近三年同类指标变动率,进行分析性复核。将上述指标与同行业平均指标相比较,掌握其变动趋势,分析变动原因。一般来说,若企业各项指标高于或低于平均指标20%以上,而且没有合理解释,则重大错报风险较高;若偏离幅度在10%至20%之间,重大错报风险可评估为中级;若偏离幅度在10%以下则风险可评估为低级。

3.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中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应结合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进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的重大错报一般会在现金流量表上反映出来,审计人员可根据对上述两个报表的风险评估大致估计现金流量表的风险水平。

四、制定具体审计程序

(一)一般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评估的财务报表整体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以及所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对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整体审计策略具有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根据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制订总体应对策略,在总体应对策略的指导下制订和实施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整体策略对多个认定的审计策略都有直接影响。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整体审计策略包括实质性策略和综合性策略。实质性策略是指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实质性程序为主;综合性策略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同时采用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

与认定层次相比,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整体层次运用风险模型时只是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更侧重于从整体上采取应对措施和考虑对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整体审计策略的重大影响。由于财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会影响多个认定,只有将风险模型运用于这两个层次,使二者很好地配合,才可能最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对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对总体应对措施及其对整体审计策略重大影响的考虑的失当,将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检查产生广泛的决定性的不利后果。因此,不能轻视新风险模型在财务报表整体层次的运用问题。

(二)进一步审计程序

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应当以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评估结果为基础,同时考虑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

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与披露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所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注册会计师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既包括审计程序的目的(控制测试或实质性程序)、类型(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或分析程序),也包括进一步审计的时间(指审计对象的发生时点或期间)和范围(指实施某项审计程序的数量及样本)。如果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认为预期控制运行是有效的,就必须执行控制测试以支持该评估结果。另外,注册会计师还应当以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为基础,考虑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再据此计划和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

注册会计师决定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时,需要执行控制测试,其目的是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和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方面的有效性,并据此再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当注册会计师认为风险评估程序所识别的风险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风险,或是仅通过实质性程序不能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注册会计师就应当针对此类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测试。同时,新准则又强调注册会计师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即使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较低,说明预期内部控制较好,也必须执行控制测试,以支持该评估结果。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都要进行控制测试。

无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都要对各类重大交易、账户余额及列表与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注册会计师通过实质性测试检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降低检查风险至可接受水平。按照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为基础,并考虑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来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再据此计划和实施实质性程序。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检查风险取决于实质性测试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设计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有效执行,将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 谢志华,崔学刚.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j].会计研究,2006(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