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嫦娥奔月计划8篇

时间:2022-06-08 23:00:41

嫦娥奔月计划

嫦娥奔月计划篇1

卫星系统总师黄江川:谁打造中国奔月首列“直通车”

关键词:直接奔月5天到达月球,相机成像分辨率优于10米

为最大限度节省国家的资金,我们对这颗“嫦娥一号”的备份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进,把它改造成了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嫦娥二号”。从外观来看,“嫦娥二号”和“嫦娥一号”大小和形状几乎完全一样,可谓孪生姊妹。

与“嫦娥一号”相比,“嫦娥二号”此次奔月有以下新亮点:

直接奔月了。“嫦娥一号”是先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过渡轨道,绕地球7天以后才飞向月球。最终到38万公里外的月球,“嫦娥一号”飞行了13天多。此次“嫦娥二号”卫星将由运载火箭直接送入奔月轨道,预计5天左右就可到达月球。

飞得更近了。相比“嫦娥一号”200公里高度环月轨道,“嫦娥二号”将进行100公里高度环月探测,并将进入100公里×15公里椭圆轨道绕月飞行,最近点距离月球只有15公里,将在更近距离内探测月球地形地貌。

装备更好了。“嫦娥二号”将携带诸多新装备奔月,比如,“嫦娥一号”搭载的CCD相机分辨率为120米。而“嫦娥二号”搭载的CCD相机在100公里圆轨道和100公里×15公里椭圆轨道的近月点处,将分别对“嫦娥三号”的预选着陆区进行优于10米和1.5米分辨率的成像试验,能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

技术更新了。同“嫦娥一号”相比,“嫦娥二号”技术系统更加复杂。“嫦娥一号”有9个分系统,“嫦娥二号”增加了一个技术验证系统,主要验证“嫦娥三号”任务的部分关键技术,为后续任务实现月面软着陆积累经验。

在“嫦娥二号”执行任务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有3点:一是发射时火箭能否将卫星精确送入奔月轨道;二是卫星到达月球时能否被月球顺利捕获;三是能否顺利降到距月球15公里的轨道上。“嫦娥二号”卫星设计寿命半年,但只要一切按计划进行,节省出的燃料能够让“嫦娥二号”卫星“伴月”的时间更长,完成更多的探测试验任务。

火箭系统总师姜杰:谁再把“嫦娥”托举到月亮门口

关键词:独特结构运载能力更强 ,

发射4呲成功率100%

迄今为止,人类已进行的100余次探月活动,成功率仅有50%,其中多数问题源自火箭。相比“嫦娥一号”任务,“嫦娥二号”任务对运载火箭推力的要求更大,卫星入轨精度要求更高。

发射“嫦娥一号”时,我们比较小心谨慎,慢慢地调整轨道,飞行了13天14小时19分、行程206万公里才到达月球。这次发射“嫦娥二号”,我们更有把握了,可以直接射向月球,预计5天左右完成38万公里的奔月之旅。当月球捕获“嫦娥二号”后,卫星便可按照我们的设想开展系列试验工作。

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成熟的火箭发射技术。其实,发射卫星就像一种特殊的“打靶”,力量要把握得恰到好处――力量大了,卫星有可能直接撞上月球;力量小了,卫星又可能与月球擦肩而过。

因此,我们在火箭的选择上慎之又慎。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我们把发射“嫦娥二号”的重任交给了长征系列火箭的新成员――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

与发射“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火箭相比,长征三号丙运载能力更大,由2.6吨提高到了3.8吨。火箭起飞重量约为345吨,总长54.84米,整流罩直径4米。

自2008年首飞以来,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已经进行了4次发射,成功率100%。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属于中国12个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之一,是“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的孪生兄弟,最大的特征是由三级液体火箭捆绑2个助推器组成,这种独特的“非全对称”火箭在“长征”系列里是唯一的。它的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国高轨道运载能力的一个空白,真正形成火箭运载能力系列化。

此外,为满足 “嫦娥二号”任务的多项需求,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对整流罩等进行了改进,对遥测参数、延时存储器和利用控制机配套数量进行了调整,并采用制导关机技术,完全能满足“嫦娥二号”卫星精确入轨的要求。

发射场系统总师周凤广:谁让“嫦娥”又一次平安出发

关键词:确保设备“健康上岗”,

发射力争“零窗口”

尽管已经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但对我们来说,每一次发射都是全新的挑战,必须从“零”开始。

此次“嫦娥二号”发射任务的新情况,可将其归纳为“两变”:发射位置变了,发射窗口变小了。

由于“嫦娥二号”要直飞月球,推力要大。故与“嫦娥一号”选择“一塔制”的3号发射工位不同,“嫦娥二号”将选择“两塔制”(包括脐带塔固定、勤务塔移动)的2号工位进行发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带助推,将带给“嫦娥二号”更强劲的推力。

看似简单的位置变化,带来的却是一连串新的技术挑战。为确保已使用20多年的2号工位胜任此次发射任务,我们对其进行了相关技术升级和改造,开展了发射塔大封闭空调系统、常规加注系统等30余项技术改造,仅完成的设计施工图纸就达600多张。

“嫦娥二号”发射窗口的变化,也对发射场系统设备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与“嫦娥一号”多次变轨奔月不同,“嫦娥二号”将直接飞向月球,因而发射窗口的限制更多、可选择时段更少。“嫦娥一号”发射窗口设计周期是1个月,“嫦娥二号”窗口周期则是半年。如错过今年10月的发射时机,就只能等到明年4月了。“嫦娥一号”发射实现了“零窗口”,“嫦娥二号”我们力争也要达到这一目标。

为确保万无一失,我们严把测试数据关、质量归零关、数据复核关和阶段评审关,系统梳理完善了需重点关注的关键设备和应急预案。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我们甚至预想到了防范多种意外灾害,专门对供配电分系统的某些地方进行了改造。为确保每一项设备都“健康上岗”,我们必须精细、精细、再精细……

测控系统总师钱卫平:谁牵手“嫦娥”和月球“亲密接触”

关键词:3艘“远望”船列阵大洋,

106种预案从容应对

同样的距离,不一样的路。如果将“嫦娥一号”13天多的“奔月”之路比作“国道”,那么“嫦娥二号”将要走的是一条“高速公路”,只用5天就可重访月宫。

“嫦娥二号”采用可连续3天发射的任务方案。与“嫦娥一号”任务布设2艘测量船不同,此次任务我们将布设3艘“远望”测量船,列阵大洋携手牵“嫦娥”。

“嫦娥二号”环月后,将择机进入100公里×15公里的椭圆轨道。这就是说,卫星距离月球最近时仅15公里,相当于地面上客机在15000米高空飞行。卫星飞行至月球背面,地面无法监视其状态,加上月球表面有许多6―7公里高的山峰,若控制不好,卫星存在撞月的危险。

风筝高飞线在手。“嫦娥二号”在遥远太空能否顺利完成和“月宫”15公里的“亲密接触”,取决于“放风筝者”――咱们航天测控人飞控的精细水平。

我们预设了火箭入轨异常、变轨未能实施或滞后实施、发动机故障等共106种预案故障模式,并制定了153种故障处理对策,以此确保“嫦娥二号”任务万无一失。

“嫦娥二号”还有一项任务引人注目:验证“嫦娥三号”任务关键技术X频段。X频段是国际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日益拥挤的S频段相比,X频段测控资源更丰富。从理论上讲,X频段轨道测量精度会更高,也可使相应的星载设备体积小型化,有利行器飞得更远。

目前,我国深空网建设已全面展开,将着力建设3个大型深空探测站。预计到2016年左右,可以实现三站联网。不久的未来,将为中国的载人登月、火星探测提供支持……

地面应用系统总师李春来:谁让我们更清晰看见月亮的“脸”

关键词:一边奔月一边探测 ,

15公里“睁眼”拍月球

形象地比喻,地面应用系统是探月工程的“头”,又是探月工程的“尾”。在工程初期,地面应用系统要负责科学目标设定;任务实施时,它又是卫星有效载荷业务运行的管理中心,是探测数据的处理与管理中心。不夸张地说,我们“起得最早,睡得最晚”。

相比“嫦娥一号”而言,“嫦娥二号”任务我们面临许多新的变化。

有效载荷的变化是“嫦娥二号”的重要看点之一。“嫦娥一号”有效载荷是8种,“嫦娥二号”则为7种。尽管我们取消了“嫦娥一号”原有的干涉成像光谱仪,但对激光高度计、X射线谱仪等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嫦娥二号”实际功能更精细更先进了。此外,还有一个变化值得大家关注:“嫦娥一号”是到了月球近月轨道才打开有效载荷,这次“嫦娥二号”有效载荷则是一边奔月一边展开,以便更好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随着有效载荷的变化,“嫦娥二号”数据接收任务也将发生重大改变。在“嫦娥一号”任务中,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地面应用系统没有数据接收任务。而在“嫦娥二号”任务中,从卫星发射的第二天起,就开始有了数据接收任务。

此次“嫦娥二号”数据接收,同“嫦娥一号”一样,主要利用北京密云和云南昆明两个地面接收站。两个地面站分别拥有50米和40米口径天线的数据接收系统。为了保证探测数据接收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两个地面站将同时工作,互为备份。

当然,为了更好地完成“嫦娥二号”任务,我们对有关地面数据接收系统进行了针对性改造,提高数据传输效率。数据接收码速率将从3兆/秒提高至6兆/秒,在任务过程中,我们还将试验更高的数据接收速度。

“嫦娥二号”相比于“嫦娥一号”而言,最大的一个技术亮点,就是CCD相机分辨率有了量级性提高。

2008年11月12日,“嫦娥一号”从距离月球200公里高空获取了“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这一次,更值得国人期待的是:“嫦娥二号”将从15公里近月点“睁开眼睛”,拍回未来“嫦娥三号”月球预选着陆区的高分辨率的三维影像图。届时,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将是更为清晰的“月亮的脸”……

背景链接:中国月球探测战略“三部曲”

绕月 :2004年~2007年(一期)研制和发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实施绕月探测。 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研制和发射月球探测卫星;突破绕月探测关键技术;并初步建立我国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嫦娥奔月计划篇2

董家沟小学 六年一班 卢俊楠

指导教师:杨晓萍

大家都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吧!

“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最浪漫的一个。从很早起,人们就想登上月球。1976年7月16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地球之外的星球。中国的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10年论证,于2004年1月正式立项,被称作“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嫦娥工程的“三步走”战略

嫦娥工程规划为三期,简称为“绕、落、回”。

一、“绕”:发射一颗月球卫星,在距离月球表面200千米的高度绕月飞行,变绕边看,进行月球全球探测。

二、 “落”:发射月球软着落器,降落到月球表面,释放一个月球车,在月球上边走边看,进行着陆区附近局部详细探测。着陆器还携带天文望远镜,从月亮上观测星空。

三、“回”:发射月球自动采样返回器,降落到月球表面后,机器手将采集月球土壤和岩石样品送上返回器,返回器再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开展相关研究。

当“绕、落、回”三步走完后,中国的无人探月技术将趋于成熟,中国人登月的日子也将不再遥远。

现在,那些遥遥无忌的愿望已经实现,不信你看!

2007年10月24日,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奔月梦想的“嫦娥一号”,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的踏上登月旅程,开启了中国探月工程的全新篇章。举世瞩目的“嫦娥一号”,圆满的完成了科学探测任务:将月球的三维影像、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月壤的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告诉我们。

2008年11月12日,“嫦娥一号”从距离月球200千米高空获取了“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完整、质量最高、精确度最高的一张月球影像图。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在长征三号丙火简的托举下婀娜升空。星简分离后,“嫦娥二号”围绕地球轨道做3次加速运动,然后向月球靠近;接近月球后,“嫦娥二号”还要3次减速,最后进入环月轨道,开始为期一年的探测工作。“嫦娥二号”所在荷的相机比“嫦娥一号”更先进。在“嫦娥二号”拍摄的全月图中,我们甚至看到了“阿波罗11号”登月留下的遗迹。

2013年1月5日23时46分,成功飞越探测图塔蒂斯小行星的“嫦娥二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飞行突破1000万千米,这是中国航天器迄今为止到达的最远距离。

2013年1月18日,“嫦娥二号工程”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二号”,每一次的开拓都是中华民族外太空探索的新纪元,每一次的成功的令人深感震撼。

叶培建,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从2004年1月起,叶培建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究队伍,用短短3年时间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书写了中国航天器研制历史上的传奇。

你听说过“中华牌”的月球车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设计的“中华牌”月球车有6个轮子,遇到障碍物能躲避。2013年下半年,“嫦娥三号”卫星将搭载该月球车探访月球,完成预定任务。

你知道,中国探月标志是怎样来的、什么意思么吗?

嫦娥奔月计划篇3

此前,8月25日23时27分,经过77天太空飞行,嫦娥二号卫星准确进入其拓展任务的目的地――距地球150万公里的日―地引力平衡点,即“第二拉格朗日点”(L2点)环绕轨道,并于9月1日与太阳、地球、L2点处在同一平面内,开展为期一年多的探测活动。

世界上第一次从月球轨道出发探测L2点的航天活动;第一次实现我国对月球以外的太空进行探测;我国第一次开展L2点转移轨道和使命轨道的设计和控制,并实现150万公里远距离测控通信……当众多荣誉涌向嫦娥二号卫星时,科技日报记者来到嫦娥的“娘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探寻这个神秘的源头。

打造“天梯”:从40万公里到150万公里的跨越

对于头顶的这轮皓月,人类从未停止过畅想。

2008年6月25日,有关方面确定将嫦娥一号备份星进行改进,作为二期工程技术先导星,验证二期工程部分关键技术,并依据发射顺序,将该任务命名为“嫦娥二号任务”。10月16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嫦娥二号任务。至此,从“绕”起步、为“落”而生的嫦娥二号卫星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根据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规划,嫦娥二号卫星实际上相当于“绕月”与“落月”的桥梁和纽带,主要任务是深化月球探测的成果,同时验证将来要实现月球软着陆的部分技术,降低软着陆的风险。今年4月1日,半年设计寿命期满,嫦娥二号卫星不仅全面实现了既定的各项工程目标和科学探测任务,而且卫星运行状态良好,剩余燃料较充足,全系统状态正常稳定。

有关嫦娥二号卫星的“命运”有了多种猜想。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卫星的作用,深化和拓展月球及深空探测成果,综合权衡卫星状态、燃料剩余、测控通信能力、技术试验与科学探测价值等,卫星、测控和地面应用三大系统在国防科工局的统一组织下,细致研究了燃料利用、试验时机、月食应对等因素,最终在五大方案中选择了飞往L2点和开展3项拓展试验。150万公里以外的L2点,中国的卫星从未造访过,最突出的难点之一就是燃料,只有轨道设计精准、测定轨道准确、飞行控制精确,才能节省大量燃料。“对于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的航天器来说,其上天成本甚至是几倍于同重量的黄金。”在嫦娥二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黄江川看来,我国要想实现更大重量或者更远距离的空间探测,必须最充分地利用火箭推力,减少卫星燃料的消耗。这其中完美的轨道设计功不可没。

早在嫦娥二号卫星任务实施前,以黄江川为代表的研制队伍就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深空。卫星与火箭两大系统的有关专家互相配合,携手合作。经过反复核算,最终采用地月转移轨道,为“嫦娥奔月”打造了一架快捷方便的“直达天梯”。相比于嫦娥一号卫星,嫦娥二号卫星的奔月时间缩短了近一半,大大节省了卫星燃料,为嫦娥二号卫星完美地完成从40万公里到150万公里的跨越奠定了基础。

低能耗轨道:解决“断炊”之忧

嫦娥二号卫星飞往L2点是我国航天领域的又一重大跨越。从工程技术方面来讲,从月球轨道飞往L2点,标志着我国在轨道设计、飞行控制、测控、通信方面的技术有了新突破,成为继美国、欧空局之后第三个在这点上进行空间探测的国家或组织,也是我国第一次进行一次发射、执行多个任务、开展多个目标探测的尝试。

为使嫦娥二号卫星顺利到达L2点,卫星设计人员精心进行了轨道设计。

“从4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圆满完成既定任务到6月9日飞离月球、奔向深空,只有短短两个多月时间,要设计出全新的轨道方案,这是个很大的挑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嫦娥二号卫星主任设计师黄昊说,原因主要是轨道设计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这是个复杂的多天体引力场轨道设计。对于地球卫星而言,轨道设计时只涉及一个引力场,即地球;月球探测卫星的轨道,则要考虑地球和月球两个引力场,以及其间的拼接过程。这次轨道设计,除地、月外,还必须兼顾考虑太阳的引力场。同时,L2点非常敏感,对卫星入轨时的位置、速度要求非常高,稍有偏差就会出现失误,导致卫星飞向更远的深空,或是飞回地球。此外,这是个不稳定点,在环绕飞行阶段,卫星只要受到任何一点扰动都可能会漂离,这也给轨道设计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可能面临多次轨道修正。因此整个飞行轨道都必须经过精确的规划和设计。在兼顾日、地、月三大引力场,并考虑到卫星所剩燃料有限等因素,卫星设计人员最终选择了一条消耗能力最低的轨道。轨道设计好了,精准的飞行控制也很重要。在奔赴L2点的漫漫旅途中,只要有一点控制不好,哪怕产生每秒一两米的误差,嫦娥二号卫星的命运就会大大改变:或者出不了月球,或者飞往地球,或者飞往更远的深空。

GNC(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副总师王晓磊带领着年轻的设计师们凭借着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丰厚的实战经验,漂亮地完成了这一高难度动作。就这样,嫦娥二号卫星解决了“断炊”之忧,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风险识别和控制措施:有力保证产品质量

虽然嫦娥二号卫星是以嫦娥一号卫星的备份星为基础进行研制的,但卫星上共有214台硬件设备,它们有着不同的状态。其中,继承了嫦娥一号卫星的产品大约占85%,做过修改的产品占10%,新研制的产品占5%。产品的不同状态增加了卫星的风险。嫦娥二号卫星研制队伍很年轻。在嫦娥二号卫星10个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中,只有一个是嫦娥一号卫星研制队伍中留下来的,其他的都是原来的副主任设计师,或者是从原来研制队伍中逐步走上重要技术岗位的年轻技术人员。

嫦娥奔月计划篇4

嫦娥二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是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与嫦娥一号卫星相比,二号卫星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将验证直接地月转移发射、近月100公里制动、环月轨道机动与定轨、X频段测控、高精度对月成像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实现成功落月积累经验。

发射约25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顺利进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是我国首次运用火箭发射技术将卫星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这一技术的突破,为嫦娥二号铺就了一条“快速路”,奔月时间由嫦娥一号的12天减为5天。

据介绍,嫦娥二号卫星奔月飞行约112小时,在此期间将进行2―3次轨道修正。经过3次近月制动,卫星将建立起距月球100公里的圆轨道。在完成在轨测试和技术验证后,卫星进入100×15公里椭圆轨道,拍摄虹湾备选着陆区的图像,并验证快速测定轨等相关技术。1―2天后,卫星返回100公里轨道,开展科学探测任务。嫦娥二号卫星在轨工作设计寿命为半年,之后将视情况安排相关科学实验。

据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探月工程二期一共有三次任务,包括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三号和四号处于初样研制阶段,估计2013年前后在月面实现软着陆,并释放月球车。三期工程的目标是进行无人采样返回,计划在2020年之前完成。

10月2日12时25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心控制下,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首次地月转移轨道中途修正。据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嫦娥二号卫星飞行轨道设计与嫦娥一号不同,相比嫦娥一号先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调相过渡轨道,再经过多次调整进入奔月轨道,嫦娥二号采用直接进入奔月轨道的发射方式,大大缩短了卫星中途飞行时间。

远望六号测量船于北京时间10月2日8时5分结束嫦娥二号地月转移轨道第一次中途修正前的卫星测控任务。至此,远望号船队圆满完成嫦娥二号卫星海上测控任务。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成立32年来,远望号船已经68次远征三大洋,累计海上航行9100多天,总航程达166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77圈。

10月5日上午,嫦娥二号任务测控通信指挥部指挥长、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5日上午告诉记者,由于首次中途轨道修正满足入轨精度要求,嫦娥二号卫星原计划需进行的中途轨道修正再次取消。

10月6日上午11时6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二号卫星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32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周期约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

据嫦娥二号任务测控通信指挥部副指挥长、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介绍,近月制动是卫星飞行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次轨道控制。嫦娥二号卫星飞行到月球附近时,其相对月球的速度大于月球逃逸速度,要实现绕月飞行,必须进行制动,将飞行速度降低到月球逃逸速度以内,从而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月球卫星。

据介绍,与嫦娥一号卫星相比,嫦娥二号实施近月制动时距月面更近、速度更快、制动量更大。同时,月球重力场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影响也相应增大,进而对轨道控制精度、近月点捕获后快速定轨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卫星的控制能力和测控系统的测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近月制动成功,为嫦娥二号最终进入“使命轨道”进行科学探测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使我国航天测控“月球精密定轨”技术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标志我国航天测控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10月8日上午10时45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二号卫星开始实施第二次近月制动,约17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周期约3.5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

据介绍,第二次近月制动主要目的是使嫦娥二号卫星进一步降低飞行速度,使其进入“过渡”轨道,从而为卫星最终进入工作轨道做准备。11时03分,北京中心根据实时遥外测数据监视判断,经过第二次“太空刹车”,嫦娥二号卫星远月点高度由 8631公里降至1830公里。第二次近月制动获得成功。

10月9日上午11时32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轨道高度为100公里的圆形环月工作轨道。

上午11时17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指令,嫦娥二号卫星490牛发动机成功点火,约15分钟后,发动机正常关机。根据实时遥外测数据监视判断,卫星远月点高度由1825公里降至约100公里,进入周期约118分钟的圆形环月工作轨道,第三次近月制动获得圆满成功。

截至15日下午17时10分,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除CCD立体相机以外的6种有效载荷已全部开机,在轨测试完成后将陆续开展科学探测。

据卫星有效载荷分系统专家介绍,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了7种有效载荷,分别是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其中,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γ射线谱仪在卫星奔月期间已经开机工作。除CCD相机以外的其他3种载荷在卫星进入工作轨道,转入侧飞状态下陆续开始在轨测试,为今后的科学探测工作做准备。

据卫星有效载荷分系统专家介绍,激光高度计主要用于对全月球进行较为详细的三维地形测量。γ射线谱仪主要通过测量月表物质的γ射线,探测有用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该仪器已于10月4日开机,完成了γ射线宇宙弥漫背景数据的获取。X射线谱仪的功能是通过测量月表物质的荧光X射线谱,获得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分布。

微波探测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的设计与嫦娥一号大致相同,其中,微波探测仪主要用于测量不同深度的月球土壤微波辐射亮温,进而反演出月壤厚度的信息;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主要通过对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通量的分析,获得地月空间环境的科学数据;太阳风离子探测器主要探测原始太阳风离子能谱等反映地月空间环境的重要数据。

10月26日21时27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二号卫星实施降轨控制,约18分钟后,卫星成功进入虹湾成像轨道,为在月球虹湾区拍摄图像做好了准备。

据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副总师周建亮介绍,降低运行轨道是为了让卫星更进一步接近月球,以便对月球虹湾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在月球引力场影响下,嫦娥二号卫星轨道近月点迅速下降,容易出现轨道漂移。此外,当发动机点火进行变轨时,嫦娥二号卫星正好位于月球的背面,大部分时间处于“盲控”的状态,控制难度和风险大大增加。之所以将卫星降到距月球15公里的轨道,是为了更加接近月球,获取高分辨率图像。

这次降轨控制,对控制精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确保控制万无一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采用非对称轨道控制技术,有效解决了近月点高度低、测控不可见、月球引力场对轨道影响大等技术难题。

10月27日19时30分左右,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控制嫦娥二号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对月球虹湾区开展高分辨率成像,这是“嫦娥二号”第一次在15公里高度处对位于月球正面的虹湾地区进行拍摄。

10月29日10时34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二号卫星实施了升轨控制,嫦娥二号对月球虹湾区成像活动圆满结束,卫星近月点返回100公里。30日将实施一次轨道维持,届时卫星会返回100乘100公里的圆轨道。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表示,作为世界三大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之一,北京中心在嫦娥二号任务中成功突破四项关键飞控技术。

――直接地月转移轨道重构技术。北京中心对不同入轨偏差进行各种分析计算,保证了入轨大偏差下的卫星成功飞向月球。

――姿控力精确补偿定轨技术。有效攻克了因频繁姿控力扰动影响定轨道计算精度的难题,提高了卫星精密定轨能力。

――近月点非对称轨道控制技术。有效解决了嫦娥二号任务15公里降轨控制点在月球背面实施导致测控不可见、月球非球形引力场下轨道近月点漂移率迅速加快导致控后轨道在到达“虹湾”前近月点漂离目标区域等技术难题。

嫦娥奔月计划篇5

传说仍一代代的向下流传,人们还是记得那个叫做嫦娥的天仙故事,还在期望这个演绎着“飞天”传说与“奔月”计划的浪漫国度能够圆自己的飞天梦。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在月亮上存有诸多故事的中国人再次打开思想的记忆,中国人明白了千年的传奇可以成为现实。于是一代代的科学巨人开始了忙碌,开始了没日没夜地钻研,开始了拿起科学的武器武装中国的实力。也许没有丰厚的待遇,没有先进的仪器,但是那一代人,那几代人,用执着,用奋斗,用勇气告诉世界:中国,行。他们不是明星,却是辉映这皎皎明月的科技之星;他们不迷神话,却将美丽神话变成了动人的现实。我们或许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不该忘却他们,是他们数十年默默奉献,架起了“嫦娥”38万公里迢迢奔月路,拉近了中国人与太空的距离。从“两弹一星”到“载人飞船”,再到“探月工程”,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托起了中华民族“飞天”与“奔月”的梦想。

37年前,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轨道,茫茫夜空中,人们通过肉眼就能看到“东方红一号”在缓缓运行,耳旁仿佛能听到清脆的《东方红》乐曲声。

还记得神州五号飞天,震惊世界,让外国人摘下自己的眼睛开始好好审视当今的中国的发展。2004年初,随着绕月探测工程正式开始实施,“嫦娥一号”,这个美丽的名字就吸引着无数关注的目光。而如今嫦娥奔月,奔出了世界的速度,外国人开始拿起放大镜仔细研究中国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力。沉寂了几十年的月球不寂寞。中国人描绘了几千年的美丽“嫦娥”将再次带去地球人的“问候”:月球,你好吗?

嫦娥奔月计划篇6

真正飞出地球

“发射的时间已经确定,工作人员也已经到位。”10月12日,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消息说。

“每个月都有一个最适合发射的时间,本月最好的时间是25、26号左右,过了这个时间段,下个月就没有这么适宜的条件了。”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说。

根据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的介绍,“嫦娥一号”奔月系统由5个分系统组成:(1)月球探测器系统:(2)运载火箭系统:(3)发射场系统:(4)测探通信系统:(5)地面应用系统。即将升空的“嫦娥一号”卫星,其使命是从地球发射升空,先绕地球转5~7圈。逐步脱离地球的怀抱,在10~12天后可以飞到月球附近,经过9~10次变轨后,进入使命轨道,开始环月探测。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3号发射场将承担此次使命,同时。2号发射场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由于发射计划从4月推迟到10月,来往探班的记者络绎不绝。多数时候,他们只能看到公开展览的“嫦娥一号”和月球车的模型。“嫦娥一号”只有两米见方大小,起飞重量为2350公斤,当太阳翼展开后,它的个头将变成18米。

距离地球384401公里的月球,是中国的空间探测器尚未到达之地。“作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作家李元说,“从技术上讲,发射月球探测卫星和发射别的火箭,并没有太大区别,但从距离上讲,之前我们只是在距离地球表面4万公里的空间活动,而现在才是真正地飞出地球,进行深空探测,这对测控技术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我们能够跨越到月球,才有条件跨越到更远的地方,比如火星。”

安全是第一要素

为了目睹这在3000年前就被预言、在今天即将实现的古老神话,超过5000人报名预订了只有1500张的奔月观众票。“北京的报名人数最多。”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观景区经营单位――西昌嫦娥奔月旅游开发公司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所有预订票的人员都被告知,时间将可能是10月底,同时票价也从最低800元涨到了最低960元,理由是原来的门票忘记了把往来的车费等计算在内。至于花了上千元究竟能看到什么呢?有细心的人计算过,从火箭点火开始,最多只有20秒的观看拍摄时间。“如果天气好的话,可以从火箭点火起飞一直看到第二子级脱落:如果天气差一点的话,其效果要稍微差一些,但震撼人心的效果是不容置疑的。”

而对于嫦娥一号的旅途来说,最危险的也正是这20秒。承载发射任务的长三甲火箭目前的发射成功率是100%,这是一个颇让中国航天人自豪的数字。“但这并不就能说是100%保险,”长征三号甲火箭副总设计师金志强说,“我国火箭的发射次数还不够多,长三甲火箭从1994年首飞至今只发射了14次。从设计的角度,长三甲火箭设计的飞行可靠性指标是095,所以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不可能确保每一次发射都成功。”在发射前,发射场常常出现一些小的故障,排除这些小的故障并不难,而难在这些故障常常会耽搁最佳发射时间。

20秒后,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将逐步进入环绕地球的椭圆形轨道,并将一步步远离地球。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孙泽洲介绍说,嫦娥一号在轨道设计、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的设计、测控系统设计和热控系统设计等方面均与地球卫星不同,并采用USB航天测控网和VLBI天文测量系统联合工作的方式,解决了38万公里远距离测控通讯问题。除此以外,用任何天文望远镜都难以捕捉这个小不点,就算两翼展开,嫦娥一号的反光面积只有区区30平米,在浩渺的星空中宛若一点沙砾。

在今后的一年,它将承担第一次对月球表面进行全月面三维立体照相,探测月球表面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探测全月球表面的月壤的厚度,用于研究月球表面风化历史和调查氦-3资源等任务,这将是中国第一次获得7万公里以外地月空间环境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在人类探月的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率不到一半,在9月13日顺利发射了探月卫星的日本,在90年代的第一次尝试中也失败了。因此,中国专家在设计嫦娥一号时,“安全”成了第一要素,嫦娥一号所携带的8种探测仪器,每种都进行了备份,一台探测仪器的失灵不影响其他仪器的工作。“嫦娥一号”的设计寿命为1年,在使用寿命接近终结时,专家们将按照国际惯例,设计让“嫦娥一号”撞击月球,对于它和月球的体积比例来说,这样的撞击只相当干天上掉一块陨石,不会对月表造成多大的影响。

深空探测的前哨站

除了古老的嫦娥奔月的传说,我们探测月球的其他理由是什么呢?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在公布嫦娥一号的使命时,强调它的和平用途。郝希凡说:“我国的月球探测是科学探测项目,是完全和平利用太空的工程,没有任何军事用途,也不直接与其他国家争夺任何利益。”

能源是被广泛称道的重要的原因,月球上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月海玄武岩中钛铁矿的含量可达月球体积的25%。月陆区广泛分布的斜长岩富含硅、铝、钙、钠等元素,另外稀土元素和铁的蕴含量也非常丰富。此外,月球表面土壤中富含太阳风粒子氢和氦-3,氦-3是一种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单月球上的氦-3就有可能解决地球上万年的能源需求。在地球上的能源争夺如此激烈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放弃这样有利的对未来的投资,何况,嫦娥一号的预算只有14亿,“只相当于修两三公里的地铁”。

但实际上,对月球能源的观望仅仅是一个乐观估计,如何对月球的能源开采和输送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课题。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设想:在月球上建立太阳能发电站,然后用微波传送到地球,然后接收后再转化为电能,由于月球距离太阳的距离,月球上太阳能的能量密度远远高于地球,据说如果这一步实现了,就能解决地球的用电问题。而在当今条件下,这些梦想还只能称为梦想,支撑着多国进行深空探险的根本理由,还在于地球人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兴趣。

嫦娥奔月计划篇7

在茫茫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来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自从中国开展航天计划以来,这里的每一个举动都会引起全球的关注。2007年10月24日,这里再一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担负将嫦娥一号卫星送上太空的是被誉为“金牌火箭”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人类探月史上,美国和前苏联在20世纪的探月活动,因运载火箭故障造成的探测失利占了很大比重。因此,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是确保探月成功的必要前提。这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5次发射,迄今这一型号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为100%。

此前,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与应用广泛的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曾多次连接试验,每次都取得圆满成功,用这样一个“大力士”来托举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上研制而成的嫦娥一号卫星,再合适不过了。由于有了之前多次卫星发射的成功经验,嫦娥一号和长征三号甲火箭的吊装、测试和对接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有着月亮城之称的西昌海拔1500米,这里纬度低、海拔高、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是发射各类卫星的理想场所。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搭载着嫦娥一号卫星,通过第一、二级和第三级的第一次点火,先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并在近地轨道滑行一段时间。在火箭起飞的第1249秒,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第1373秒,三级火箭三次点火,发动机关机;第1473秒,星箭分离成功,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51000千米、运行时间为16小时的大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绕地球飞行的卫星。很快,嫦娥一号开始了它150万公里的奔月之旅。

“嫦娥奔月”是发生在大约3000年前的一个传说,而在600年前,中国有个叫万户的人曾经尝试把奔月变成现寞。万户把自己捆绑在一把椅子上,同时绑上了几十个火箭,自己则手持风筝,希望能够一飞冲天。万户叫人点燃了火箭,随着火箭爆炸的一声巨响,万户消失了。为了纪念这位人类飞天的先驱,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就是以万户来命名的。

带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奔月梦想,嫦娥一号开始了它的探月之旅。嫦娥一号卫星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5万公里的椭圆形轨道上运行16小时,飞行了一圈后,2007年10月25日下午,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上的推力为50牛顿的姿态调整发动机开始点火,约4分钟后,推力为490牛顿的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卫星轨道近地点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千米的地方。

2007年10月26日下午,当卫星再次到达近地点时,卫星主发动机再次打开,巨大的推力使卫星的远地点由51000千米上升到71000千米,进入24小时轨道。此时,嫦娥一号已经成为了一颗地球同步卫星。

在24小时轨道上运行3圈后,卫星上的主发动机第三次点火,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的远地点由71000千米提高到了120000千米,进入48小时轨道。这一时刻大约发生在2007年10月29日。

在3条大椭圆轨道上经过7天热身后,嫦娥一号卫星正式奔月。2007年10月31日,当卫星再一次抵达近地点时,主发动机打开,卫星的速度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提高到每秒10.9千米以上,嫦娥一号获得了奔向月球的动力。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真正开始了从地球向月球的飞越,这是整个探月工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以把握的一步。

在地月转移轨道,也就是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的这段距离,嫦娥一号卫星需要飞行约114个小时。

人类探月活动的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探测器未能实现月球的捕获而丢失在星际间的事故,这大多是由行过程中卫星姿态和速度控制不精确造成的。如果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近地点有每秒1米的速度误差或1千米的高度误差,飞到月球附近时都将产生几千千米的位置误差。

在高速飞行的过程中,卫星必须在地面的指令下进行中途轨道修正。一般需要进行多次修正,而嫦娥一号只修正了一次,时间是2007年11月2日。

嫦娥一号能如此准确地进入地月轨道,离不开精准的测控技术的支持。在陆地上,我国分别在青岛、北京、昆明、喀什设立了测控站。由于嫦娥一号飞行的距离是过去卫星的十倍以上,卫星发出的信号会有所衰减,使得地面接收月球探测数据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

为此,地面应用系统专门建造了两座被称为射电望远镜的大口径天线:一座在北京密云,天线口径达50米;一座在云南昆明,口径达加米。两座大口径天线像一双巨大的眼睛,时刻注视着嫦娥一号卫星的一举一动,把卫星传输来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同时,在太平洋上还有三艘测量船。这些测控站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测控网。

2007年11月5日,当嫦娥一号卫星飞行了30万千米后,嫦娥一号发现了月球。卫星需要进行减速制动,也就是“刹车”。只有这样,嫦娥一号才能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绕月飞行的卫星。这是实现绕月飞行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刹车”晚了,卫星就要撞到月球上去;而“刹车”早了,则会飘向太空。

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近月制动,从地月转移轨道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从这一刻起,嫦娥一号卫星成为了真正的绕月卫星。

2007年11月6日,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二次近月制动,速度进一步降低,卫星进入3.5小时轨道,并在这个轨道上运行7圈。2007年11月7日,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2小时的月球极月轨道。这个轨道为圆形,离月球表面200千米。这是卫星绕月飞行的工作轨道。至此,嫦娥一号的工程目标已

接下来,嫦娥一号开始准备工作了。首先,它要调整好姿态,它的探测器探头在环绕月球过程中,要始终对准月球。为了把探测结果发回到地球,卫星的通讯天线始终要保持对地球定向。而卫星上的太阳能电池要始终对着太阳。

嫦娥一号在围绕月球转动的过程中,要一直保持这三个定向,被称为三体定向。嫦娥一号有四大科学目标,第一个就是对月球表面进行三维的地图测量。从已经的图片来看,这是人类第一次对月球进行三维测量。之后,嫦娥一号还要对月球上14种有用元素进行探测。探测月壤特性,利用微波辐射计探测月壤厚度及其分布,分析月壤成熟度与表面年龄的关系。最后一项是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研究太阳风和月球的相互作用,深入认识空间物理现象对地球空间以及对月球空间的影响。

实现中华民族奔月的梦想,这是千百年来多少代华夏儿女一直期待的。而今,当历史的瞬间真正定格在这一刻,作为中国伟大探月工程的成功实践,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这一国际领先技术都是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正如国家航天局负责人说的那样,中国的探月工程及成果,对中国而言是开创性的,对世界而言,也将为国际空间研究提供宝贵的探索经验。

我们知道航天技术有三个大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人造卫星;第二个领域。载人航天;第三个领域就是深空探测。

我们国家在1970年4月24号,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已经实现了第一个里程碑。第二个里程碑,就是2003年,中国用自己研制的火箭和飞船,把我国第一个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天,并且安全返回,也就实现了在航天事业上的第二个里程碑。而这次嫦娥一号绕月的完全成功,就说明我们国家在升空探测方面,实现了第三个里程碑,昭示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

嫦娥奔月计划篇8

第一隔一段时间,我们的身边就会新鲜出炉一些事件:申奥成功、SAKS危机、禽流感、世界杯、9・11、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伊拉克战争、嫦娥一号、2008北京奥运会……这些事件为许多品牌带来了快速成长的机会:海尔借申奥巩固品牌地位,威露士洗手液借SAXS危机成为行业第一,联想借“奥运全球合作伙伴”和世界杯开拓国际市场,蒙牛借助神舟五号提升品牌,并巧借“超级女声”吸人眼球,伊利借“奥运乳制品独家赞助商”一飞冲天等。

回想2007年最大的事件营销,非“嫦娥升天”莫属。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负载着十几亿中国人的自豪与梦想。直上云霄,飞向太空。与此同时,多家企业的品牌营销大战也拉开了序幕。

奥克斯产品牌

每每发生重大事件,对于企业来说都弥足珍贵,因为每一次都可能成为提升品牌形象的助推器。与传统的公关传播和市场推广模式相比,事件营销可以将企业的信息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最优传播效果,甚至能让企业或产品一夜成名,为企业节约大量的宣传成本。

就在嫦娥一号发射的同时,奥克斯空调营销总经理郑宏伟立刻拨通了媒体的电话。2007年10月24日18点10分,在发射成功5分钟后,一条早已制作完毕、静待的“奥克斯空调祝贺嫦娥一号奔月成功”的祝贺信息,便出现在中国网的现场直播页面上。

此前。奥克斯曾考虑过提前赞助,但觉得太老套,无法脱颖而出,最终还是决定与媒体接洽,在确认成功发射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出祝贺信息,既能借此向全世界展示奥克斯国际品牌的形象,也为推出其2008年新款“舒睡系列”空调打了广告。

在空调市场2008年新品中,以帮助人们提高睡眠质量、提供安静和舒适的睡眠环境为卖点的空调产品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其中,格力空调推出新品“睡梦宝”,作为其“卧室空调”系列的第一款产品;美的推出“超静星”空调;奥克斯也推出了“舒睡”系列空调。

那么,“舒睡”和嫦娥有什么联系?一夜梦游千里月,皓月当空,睡意袭来,“嫦娥奔月”让人们产生了对舒适睡眠的喝望,而奥克斯的“舒睡”系列空调具有Hi―tech内外双静音、一键舒眠设计、300度广角智慧风、随身温控感应、夜光遥控器,从全局到细节,使室内空气环境变化与人体体温变化完美贴合。周全呵护睡眠健康,两者完全吻合。

奥克斯抢先借嫦娥一号来推广其“舒睡”系列新品空调,也为2008年即将打响的空调大战抢先蓄势。随着北京奥运的到来,高品质的产品既能展现国家形象,也是企业重点竞争的领域,同时更是消费者的消费诉求。而奥克斯在借势推出新品的同时,也借助“嫦娥一号”的高品质奠定了自己“高品质、高科技含量、值得信赖”的形象。

在事件营销中,借势推出新产品是一种普遍的做法,其目的有三:一是借势销售;二是新产品可以向目标消费群展现品牌的新气象;三是可以借新产品证明企业或品牌永远领先或永远年轻,保持品牌的鲜活形象。借势营销的砝码在于能够抓住亮点、热点和记忆点,从而带动卖点。因为借势恰到好处,奥克斯空调的海外客户纷纷打来电话,大额订购奥克斯“舒睡系列”空调。这样的电话,奥克斯空调海外事业部一个晚上就接到了近百个。

伊利民族牌

众所周知,蒙牛是借势营销的高手,但是伊利也不赖。

2003年,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时,借势神舟五号的企业很多,仅航天员专用产品就有6个,但最大的赢家却是蒙牛,蒙牛2002年销售额21亿元,仅仅2003年上半年,销售额就达到21.7亿元。那段时间,只要消费者看到航天题材报道,马上想起蒙牛牛奶。这得益于蒙牛找准了牛奶与航天相通的切入点,宇航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是最高的,而蒙牛强调喝蒙牛牛奶强壮身体,如果这不算最佳切题,什么才算?

哪里有蒙牛,哪里就有伊利。伊利和蒙牛具有相同的产品,共同的市场,剪不断的渊源,他们之间的竞争从蒙牛创立之初就没有停止过。在此之前,伊利已经成功竞争为2008北京奥运会乳制品独家赞助企业,让蒙牛错失良机。面对“嫦娥探月”这等举国欢庆的大事,自然是双方不可错过的绝佳营销机会。

从2007年10月24日开始,伊利的品牌logo就出现在了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的首页,而恭喜“奔月”成功的大幅广告更在第一时间登上了这两家门户网站的首页和各大都市报的显要位置。几乎在相同的时间,蒙牛的广告也出现在了人民网的“嫦娥探月”专题区内。时间上的同步,并未使中国乳业两大巨头分出胜负,但企业的不同诉求却展现了不同的品牌智慧。谁赢了,消费者说了算。

伊利的整个广告创意中没有出现任何对于产品的直接宣传,只以一种接近公益广告的形式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以广袤深邃的太空做背景,左下角露出一个伊利牛奶的产品包装,一枚火箭由此腾空而起,画出美妙的曲线,再加上“有我中国强”这样一个简洁的口号,恰好形成一个牛奶吸管的样子,让人看了会心一笑。伊利与事件本身发生联系。让消费者产生联想,最终达到占据消费者某种心智资源的效果。

除此之外,伊利新闻发言人也趁热打铁,喊了几句热情激扬的口号:“嫦娥奔月是一件举国欢庆的大事,我们希望通过‘有我中国强’这种主题口号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祖国建设中来,相信有我们所有人的参与,中国一定能更加强大!”顿时点燃了人们的激情。

显然,伊利此次营销征服了大众,也达到了宣传目的。“嫦娥”成功发射的喜悦和“有我中国强”的自豪感使得人们对伊利的大气和责任感印象深刻,从而成功提升并强化了伊利在消费者心目中“责任先导者”和“梦想推动者”的品牌形象。责任有了,牛奶当然放心喝了。

而蒙牛则延续了神五时的策略,依旧强调其“中国航天员专用乳制品”的产品特征,也将航天盛事与其产品做了紧密关联,对产品品质进行了一定的强化。不过,与伊利推出新的主题口号、并且强调民族自豪感的做法比起来,伊利还是略胜一筹。

嫦娥一号升空是具有高度民族性的重大社会事件,大大激发了国民的民族自豪感。企业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本质,将品牌内涵与这一事件做到合理的延伸和结合,就有可能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好感。应该说,这的确是一次中国企业大打民族牌的绝好时机。

长城品质牌

与事件的关联度越高,企业的产品越容易从中受益。当年,长城油通过借

助神舟六号发射时的整合营销,将销售额快速提升了20%。尝到甜头的长城油,在嫦娥一号的“奔月”计划中,也尝试成为商业上的最大赢家。因此,长城油借助嫦娥一号奔月的营销计划,主打技术牌。通过嫦娥一号传递其自主核心、技术强大而可靠的信号。

事实上,此次嫦娥一号的发射系统,包括火箭和卫星上,使用了长城油7大类的50多种产品。为了从幕后走向前台,在消费者心目中加强长城油和嫦娥一号的联系,长城油自信地向消费者介绍了各种从航天用品衍化而来的民用长城油。

民用包括哪些领域呢?比如航天专用油的酰胺一步法生产技术,则被用于车用轮彀脂的制造,使长城油的车用轮彀脂通过了8万公里的行车检验,大大高于一般脂3万公里的标准。还有一些高级轿车的自动门窗、门锁以及座椅调整机构的都要求是终身性的。一般的油脂不能满足长寿命的要求,而长城油利用航天技术研发的全寿命车身附件脂,就满足了这些高档汽车生产的需要,一次添加,即可保证车辆相关部件的终身。

如果说奥克斯、伊利、蒙牛打了一张“嫦娥”形象牌,那么,原本人们印象中用于汽车的长城油竟然用在了火箭上!人们惊叹之余,品质的烙印就已深入人心。

金英旅游牌

与其他企业利用最佳时机介入航天营销相比,金英旅行社因为销售“嫦娥奔月”门票,借着卖票的功夫挖掘了一条产业链,从而搭上了快车。

“嫦娥奔月”之前,金英旅行社的大名不太惹人注目,这个1999年就成立,并一直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打造航天文化的公司,开辟了国内第一条航天旅游线――游基地、看火箭、观奔月。做了七八年,却一直不温不火。

这次嫦娥一号发射,金英旅行社提前做好迎客准备,2007年10月21日就雇了4个民工,用一下午时间平整了发射台附近的一块荒地,以承载发射当天前来观看的游客,当天来了500人,每人收费980元,收入49万元。而观月楼等其他观月平台,共有2000多名游客,收入在200万元左右。

当然,卖票只能让人知道金英旅行社的名字,老板曹英学可不想只当个卖票的。对于他来说,“嫦娥”的东风把五湖四海的人吹到这里来,每一个买票的人都是公司的资源。驾驭这种资源,并为公司赢得利益才是重中之重。于是,他在每张门票上都附带了一张畅游卡。游客只要持有这张畅游卡,以后再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看现场实观就可享受折扣,此外到与金英旅行社签约的任何酒店景区等场所消费,也可以享受折扣。每处都可加盖该处的纪念章,加盖完之后,金英会以200元/套的价格回收。

曹英学将各个酒店景区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一回笼就是一枚消费核炸弹。对于游客来说,因为有嫦娥工程的使命含义在里面。带着畅游卡旅游,也具有历史意义。最终,曹英学用小小一张票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条,给他带来了额外的收入(如返点)。嫦娥一号发射完毕后,他还在全国巡回开办嫦娥一号系列图片和实物展。有了“来自嫦娥奔月的地方”这个品牌,曹英学走到哪都能得到重视。

“航天”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神秘色彩,老百姓一般都会认为,只要能与航天有关联的用品肯定是高品质的象征,而且每次重大航天事件都举世瞩目,这样的便车,哪家企业不想搭?

高手做势,中手做市,低手做事。在现代商业竞争中,精明的企业会随时关注和把握身边的大事或各种趋势,并联系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及时发掘和发现提升产品和品牌的每一次机遇。而“势”在人为,怎么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也是每个企业应该慎重的,如果只是盲目跟从、凑凑热闹,“势”就只能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