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描写雪的片段8篇

时间:2022-07-26 16:52:56

描写雪的片段

描写雪的片段篇1

完了,我不小心把糖糖老师的桌子上的东西泼湿了!刚刚还笑眯眯的她,态度立马来了个360按笞洌阂а狼谐荩飞纤坪跤型帕一鹪谌忌眨悄抗庾阋园讶恕懊肷薄保∷杆俦枷蛭业淖唬蚜苁亩髅偷赝易郎弦凰ぃ吆叩嘏鸬溃骸罢馐峭钦饧父鲂瞧诘淖魑模衷谌僭谀闶掷锪耍酒鹄矗 痹懔耍庀抡嫒桥恕?

片段二:

头上戴着白色的警帽,手上套着纯白色的手套,身上穿着藏青色的警服,她是我们的女交警。她站在马路中央,认真地指挥着交通,脸冻得通红,目不转睛地盯着车辆往来的方向……这时,正下着鹅毛大雪,雪花飞扬,树上落满了雪花,树枝都压弯了,绿树变成了“雪树”。车子在马路上飞奔着,车身后面溅起了一排排白色的雪水。女交警的身上覆盖着少许的雪花,把蓝色的警服衬托得更美了……

片段三: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夕阳涨红了脸,散着金色的光,把一切的景色都涂成了金黄色,海浪一波一波地往上涌,拍打着沙滩,把美丽的贝壳、珊瑚遗忘在了沙滩上。沙滩上布满着星星点点的贝壳,沙子又细又软,踩在脚底,十分舒服。一个小海星,正沐浴着夕阳的光辉,缓缓地在沙滩上散着步。

一起来品读:

以上3个片段中的细节描写各具特色,增添了文章魅力,引人入胜。

第一个片段中,主要叙写了小作者自己不小心泼湿了老师桌上的东西,惹老师大发雷霆这件事。通过对老师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以小见大,活灵活现地刻画了老师爱惜学生作文的个性特征。

第二个片段中,主要通过对女交警外貌、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生动地刻画了雪中的一位爱岗敬业的女交警的形象。

第三个片段中,主要通过对夕阳、海浪、贝壳、小海星几个景物的描写,使夕阳下的海滩变得优美动人,非常惹人心醉。

同学们,这就是细节描写的妙处。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

写作小指导:

1.写事的文章。细节要“细”,要以小见大。描写时要紧扣全文,使细节描写和整个事情的情节紧密结合起来。

描写雪的片段篇2

[知识与能力]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欣赏散文诗。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3、感悟人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南北的雪景图,制成幻灯片,配以音乐;学生收集、整理描写雪景的诗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1、2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雪景的诗文。(多媒体展示诗文片段)

2、简介鲁迅及作品。(多媒体展示)

二、朗读感知(多媒体欣赏南北方雪景图片)

课件朗读课文,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主要信息。

思考:文中描写了几种不同的雪景。

三、研读探究

(一)精读课文,揣摩特点。

思考:南北不同情调的雪的特点。

(二)品味语言,理解寓意。(多媒体展示问题)(分小组探究)

1、江南雪景的特点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画出描写江南雪的词语,体会雪的形象。

2、作者是怎样描绘朔方的雪?它引起了你哪些联想?

画出描写朔雪的词语,体会雪的形象。

(三)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高声朗读,同时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交流)

欣赏南北两幅雪景图,想象南北方的雪相遇,写一段他们间的对话。

五、全班齐读课文。师小结:文中雪的形象难道就是指自然界中的雪吗?作者更喜欢江南还是北方的雪?你更喜欢哪种雪,结合附录,领会作者的精神追求。

六、作业布置

1、阅读《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感受其中自然描写的特点。

2、由“梅”、“兰”、“竹”、“菊”想到什么?根据它们的特点,任选一种,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

描写雪的片段篇3

关键词:北海道 《雪国》 色彩美 探析

作为第一部中篇小说,《雪国》的发表,给川端康成带来了极高的声誉,曾经和《古都》、《千只鹤》一起,荣获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既不曲折,也不离奇,同时也没有深刻而丰厚的社会主题。故事讲述的是纨绔子弟岛村曾经三次来到北海道,和山村艺妓驹子在一起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小说用极尽优美的语言,唯美而细腻地描写了北海道的自然景物,向读者呈现了不同季节、风格迥异的自然风光。同时将女性的色彩美和自然的色彩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人物和自然、人情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统一。

一、关于自然的色彩美描写

雪国并非特指某一个地方,只要是雪多的地方,就可以称为是雪国。在日本,雪国主要是指北海道一带,自从川端康成的《雪国》发表之后,雪国就成了北海道的代名词。《雪国》对北海道的自然风光,人物纯洁和冷寂的美进行了大力渲染,小说的开头,作家用简洁而近乎吝啬的笔墨写道:“穿过县境线上长长的隧道,眼前出现了一片雪景,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黑夜变成了白昼。” 而这就是雪国,开篇既突出了整篇小说的主旨。在《雪国》中,很多关于自然的描写都是基于写生的,同时季节感非常强烈。川端康成在《雪国》中借景抒情,通过表现技巧的运用,充分发挥了日本传统创作的季节感。《雪国》中男人公三次去雪国,每一次都将变换的季节通过五彩缤纷的自然色彩美呈现出来。如秋天的火红、冬天的纯白、春天的嫩绿,这种关于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优美、而且使小说的风貌更加色彩纷呈。

关于绿色的描写――岛村初次去雪国,正是登山的季节,放眼望去,都是嫩绿,在这个明媚的季节中,绿色是主旋律。而小说中描绘春天最常用的季语就是“蝴蝶”、“嫩叶”、“新芽”等等。

关于白色的描写――在十二月初,男主人公第二次踏上雪国。而初冬时节的主色调为白色,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个季节最独特美丽的景致,在读者面前徐徐拉开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如作者是这样描写严寒下的夜景:漫天星斗、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仿佛能听到冰裂声。天地看上去苍苍茫茫,让人感到山峦都是冰凉而透明的。在这段描述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搭配,为作品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如用天空中耀眼的繁星、黑夜中的白雪等词句,在《雪国》中,曾多次出现这种关于自然景物的色彩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绝美的图画,如“暮色苍茫、远方的群山、皑皑的白雪、夕阳晚照、淡淡的余晖、万丈霞光”等等,对暮色和黄昏中的杉林、滑雪场、小河、村站等进行了大量的渲染,如绘画般地运用了各种色彩,如白色、紫色、黑色等,通过绘制和融合,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关于红色的描写――男主人公第三次去雪国,正是秋意正浓,而这时红色和黄色是主要意象:在这个飞蛾产卵的季节里,连绵不绝的群山被染上了一层秋色,反而给人一种死的感觉。丘陵上盛开的花朵闪耀着一片银光,而静静流淌的小河,好像是从杉树顶梢上流淌下来一样。这样的秋天,让人感到寂寥和悲伤。岛村最后一次来到雪国,整日无所事事,而眼前呈现的自然景物,更让他感到徒劳、虚无和人世的无常。文章中通过对飞蛾的描写,恰恰能折射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另外枫叶象征了日本秋天的色彩美,和富士山、樱花一样,枫叶也是象征性的一种景致。日本人有赏枫和赏樱花的习惯,在雪国中,除了雪白之外,鲜艳的红色是又一种独特的色彩。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为更好地表达主人公的情感、表现作者的审美取向及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女性的色彩美描写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关于女性的描写,这也是作者非常擅长的地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小说的世界也正是一个关于女性的世界。而文学界对于川端康成文学之美的研究,更多侧重的是女性审美、自然审美以及日本传统美。在《雪国》中,关于女性美的描写,几乎是和自然美的描写一起平分秋色,二者共同组成了《雪国》的主旋律。在《雪国》中,塑造了驹子和叶子两种不同类型的美丽女性。作者采用了独特表现手法对女性进行描写,如运用官能的、意识流的表达等。在描写驹子的美丽时,他用“洁净的出奇”这样句子,而描写叶子的声音时,他用“优美的近乎悲戚”,驹子的嘴唇“十分柔滑”等等。在文中,作者从色彩的角度,来展现女性独具特色的美。

作为川端美学的一个关键场面,就是“暮景镜”的场面描写,这已经被众多评论家所提及。在开往雪国的火车上,岛村看到的景致:火车车窗的玻璃犹如一面镜子一样,将车内叶子的美丽倩影和窗外流动的黄昏的暮色交叠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效果,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作家将人物和自然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姑娘似乎是在流逝的暮色中漂浮一样,产生了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效果,“山野、暮色、灯火、女子朦朦胧胧的脸蛋”,通过这一段景致的描写,完美地运用了色彩的对比。车内叶子的脸和车窗外的灯光一起,构成了一个美的世界,这段描写运用了意识流手法,虚幻而朦胧,作者善于对瞬间的美进行捕捉,灯光和叶子的眼睛重叠的一瞬间,恰恰是女性美和自然美重叠的瞬间。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作者运用了多样而丰富的色彩,而非一种单一的颜色,同时通过对比和配合,使作品的美感进一步增强。在对女性进行描写时,也是通过对比和色彩的搭配,来对女性美进行衬托。

三、结语

在《雪国》中,处处充满了关于色彩的描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反复研读的日本文本。文中关于北海道的自然景观的描绘,通过对色彩的表现,让读者体验和感受不断变换的四季景物,并将女性美的描写和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色彩来衬托女性的美。由于日本传统文化具有雅致、纤秀和优美的独特风格,所以在诠释宗教精神和人生哲理的过程中,将色彩文化进行凝聚和提炼,在社会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也就形成了追求色彩艳丽化的意向,而川端康成的《雪国》色彩美的描写,也正是受日本美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颖.浅谈《雪国》自然景物中渗透出的美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3).

[2]吕巍.灵与肉的变奏曲――解读《雪国》中的女性形象[J].世界文化,2009(07).

[3]万丽娜.浅析《雪国》中驹子的形象[J].成功(教育),2009(06).

[4]柴宝芬.雪的洁净与悲凉――解读《雪国》中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5]陈文静.《雪国》中的悲剧美学――解读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J].名作欣赏, 2009(21).

[6].《雪国》展现的悲与美[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描写雪的片段篇4

清晨起来,我无意间向祁连山方向一瞥,祁连山显现的绝景实在是“叹观止矣”!太阳从东面地平线上射出一线光明,莽莽平原还在灰暗之中,而突露高空的祁连雪峰却被照得一片鲜红,特别是峰巅,有如红玛瑙熠熠闪光,向下降是紫红色,再向下降则是深黑色的,这些色彩,缤纷交错,构成一幅艳丽的图画。我屏息静气、目不旁瞬。不久,东方天空浮出一片红霞,刚才所见的一切倏然消失,群山变得雪白,像是洁白晶莹的雪花石雕塑而成,从白色的山峰上缓缓地、轻轻地移过一种柔和的淡红色。(摘自刘白羽《祁连雪》)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这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

(摘自冯骥才《雕花烟斗》)

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礼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摘自迟子建《龙眼与伞》)

【借鉴点】

人如果缺少了明亮的眼睛,会顿然失色;文章如果没有精彩的细节,也会暗淡无光。说到细节,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笔墨的详细,它还表现为表达手法的丰富多彩。通过三位作家的这三个精彩片段,我们至少可以学到细节描写的三种技巧。

一、手法多样,笔墨传神。要使描写生动形象,在写作时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多侧面多层次地反复描绘。刘白羽先生《祁连雪》里的这段景物描写,便极为精彩。文章先由上而下,从整体上写出雪山从“鲜红”到“紫红”到“深黑”的色彩变化;继而聚焦一点,描写太阳逐渐升起时的绝美雪景,展示出了天空浮出一片红霞之后的悄然变化。尤其是将峰巅之色彩比喻为“红玛瑙”之类的比喻,更让语言生色。如此一番精雕细琢,景物自然会拥有非同寻常的美感。《雕花烟斗》里的动作、神态描写与《龙眼与伞》里的语言描写,均手法多样,描写细腻,读来宛如亲历。

二、详略有致,主体鲜明。有时,面面俱到,却难展风采;有时,详略得当,便顿然生辉。具体而言,与中心思想联系紧密的材料,得泼墨如云,要学会在一言一行中挖掘人物性情,在寻常小事中发现生活哲理。对那些与中心思想有关的次要材料,则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详略得当,主旨鲜明。就这一点而言,《雕花烟斗》里的这一片段可谓典范之作。文章先是用大量的篇幅描写自己的动作及感受,到收束时只用一句“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引出故事的主人公。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让老范的形象跃然纸上。读者顿时明白,原来前文大量的细节描写,都只是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虽然只是一幕,却能让作家怦然心动,不由生出几分感激与赞美之情。

三、巧作对比,突出中心。写细节,有时还得打开视野,将相关的内容自然地引入,充实描写的内容。这种对比,可以是自己与自己的对比,可以是自己与他人的对比,也可以是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甚至是人与景的对比,等等。如《龙眼与伞》一文里的这个片段,先用大量的笔墨写了母亲啰唆的电话,尤其是一“冲”一“挂”等动作,将“我”的埋怨与责备之情展示得淋漓尽致。而作家并没有就此止步,继而用跑上阳台看到的一个画面猛然收束,原来母亲一直“夹着一把绿伞”在雪地里等着自己。也就是这么一个对比鲜明的情节,挖掘了令人潸然泪下的动人感情。细细探究,其实这种对比手法,在前两个片段里也有运用。想一想,如果不对雪山色彩的前后变化作对比,读者对祁连山的雪景会有如此深刻的印象么?如果不对自己准备认错的心理与老人宽容的话语作对比描写,作家对老范的感受会如此深刻么?看来,在对比之中,不仅展示出了细腻的笔墨,主旨也变得更为鲜明。

【快乐仿写】

我开始行动了。举起杯子,模仿爷爷的样子,先闻一闻,继而闭上眼,最后将其一饮而尽。可“吧嗒吧嗒”的动作还没做出来,忽然一股难言的滋味,像是决堤的洪水一样朝我的喉咙涌上来,体内像有一团熊熊火焰在翻滚与燃烧。瞬间,难受的感觉如同那无头细线,把我一层一层地裹住了。我无法呼吸,脑子一片空白,慢慢地什么也不知道了。等到我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中午。爷爷陪在我身边,呆呆地望着我。泪水滑过他的脸颊,悄悄地落到了我脸上。(易俊俊《那香醇浓情的酒》)

我立刻奔了过去:“怎么只有一件?”“反正我的衣服已经淋湿了,没必要浪费,你有就行啦!”母亲脸上的水珠一滴一滴地滑下,有雨,也有汗……我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向来以大人自居的我,此时已是泪流满面。母亲一边将雨衣递到我的手上,一边捏着我的鼻子说:“还哭,都是有身份证的人了!” 接过雨衣,我匆匆系好,猛地奔进了雨中。“我再去给您买一件!”此时,雨更大了,我仿佛成了中的一只小船,有几次差点被风吹倒,但我却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我已长大了。

(冯小燕《真正的“身份证”》)

车内微暖,雨在车顶上倾泻而下。车子没入黑暗中,微弱的车灯灯光在水汽中探出十米开外。颠簸在泥泞的路上,车的四周都发出“吱呀”的哼叫声,像极了风浪中的一艘危船。他佝偻着脊背,眼睛几乎凑到了前挡风玻璃上,脚小心地踩着油门,一刹车。出乎意料地,车子猛然停住,引擎怒吼数声无效之后,车子竟卡在原地。“在车上等着,我弄好就上来。”他的语气竟透出命令的威严,不容我丝毫置辩。(刘浩《善良的魅力》)

突然,镜头不经意地对准了一朵褐色的花。褐色?我的心里画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拿开镜头,我找到了那朵花——是一朵长在沟下斜坡上的花,昨天的雨,好像冲裂了上面的沟沿,坡下还有一些土块,压住一片黄中冒绿的草。而这花朵,已经完全开放了,圆圆的脸,一定是在昂扬的时候,但它上面落满了浮土,浮土把花朵压弯了腰,让我的镜头一下子捕捉到了。一朵受伤的花!我在心里轻轻叹息了一下。我蹲下身来,歪着脑袋,小心地向着花吹了一口。不行,花瓣很湿,上面的土根本吹不掉。怎么办呢?这花朵,竟然像一只飞累了的蝴蝶,栖息在我的心头,软软的翅膀已经没有了飞翔的力量。

(胡静鸣《一朵花的美丽》)

天啊,男孩停下了笔。终于熬出头了,女孩如释重负!她抬头,男生正拿着画向自己走来!近

了……近了!女孩感到自己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几乎跳到了嗓子眼。他在她的桌前停了下来,目光移到了她身边的窗台上。她的脸更红了,等他开口说话。就在这时,女孩偷偷地瞧了一眼画板,她顿时一阵眩晕——画纸上的,竟然是窗台上那几只小小的苹果!

(杨晓恬《图书馆里的模特儿》)

【片段升格】

下面是失误文《爱的弯腰》里的一个片段。请仔细读一读,看看它的问题在哪里。

那一天,在人山人海的南京路步行街上,又有一个乞丐蜷缩在地上。出于条件反射,我立刻拉住父亲的手准备跑开。我告诉爸爸,这里经常有这样的人,不过很少有人关注的。爸爸看了看我,眼神似乎有些责备。他从衣服里取出二十元钱,让我送过去。我站在那里没动。讲心里话,我真有点害怕靠近那个脏兮兮的老人。再看看周围,也没有谁关心他啊。

这段描写,初一看写得还是比较详细。可细细探究,作者并没有真正抓住那些感人的细节或动人的瞬间。也正因为叙述与描写上的寻常化,内容也就落入了俗套的误区。相比之下,升格之后的这个片段,便称得上细节出

彩了。

描写雪的片段篇5

关键词:环境描写 特定场所 渲染气氛 情节发展 人物性格

彼文入情地把握作品中作者的感情心绪,深入领会作品主旨,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其中关注环境描写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捷径之一。于教学实践中作者体会如下:

关注环境描写,能领会作者所展示的特定场所。如孙犁笔下的《荷花淀》开头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这段话,作者极力写“洁白”二字,以“雪地”和“云彩”来比喻水生嫂月夜编的席,勾画了一幅优美迷人的月下织云图。作者在此为什么要极力渲染“洁白”呢?为什么紧扣“洁白”来写景呢?这是因为水生嫂热爱祖国。当她听到丈夫要参军时,主动担负起全家的重任,支持丈夫参军。这正是为了以“洁白”这景烘托水生嫂纯洁似玉的美丽心灵,讴歌她那勤劳质朴的美德,使水生嫂这美丽的形象如玉盘高昭,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这样白洋淀不仅散发着冀中平原浓郁的泥土味、弥漫着荷香与硝烟味,更是觉醒的劳动妇女为保卫如诗如画的水乡而迅速成长的特定场所。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1]既有诗情画意,又有战火纷飞,读者就能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记忆犹新。

关注环境描写,能领会作者怎样渲染气氛。鲁迅先生的《药》,当写到华老栓买到人血馒头时,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

用这样清澈明朗的景象来衬托华老栓满怀希望的心情,是再合适也没有了。而当华小栓死后,华大妈和夏瑜的母亲上坟场时,又有一段景物描写:

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钢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寂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这是多么阴冷的气氛啊!坟场中的寒风、枯草、秃树和乌鸦等把悲凉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2]这样既能烘托出两位母亲极度悲惨的心情,又能激起读者对革命者的悼念和对受害者的同情,更加深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关注环境描写,能领会作者怎样发展情节。“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是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为人物的命运和归宿提供依据。”[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着力描写“风雪”,那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纷纷扬扬的大雪,破败坍塌的草料场,孤寂无人的山神庙,除了渲染荒凉、寂寞、冷酷的气氛外,更起到了结构故事、发展情节的作用:如不是风大雪紧,林冲怎会离开草料场去沽酒?不去沽酒,又怎能途见山神庙?若不是风雪愈紧,又怎会压塌草料场,迫使林冲暂去山神庙存身?若不为抵御风雪而掩门抵门,林冲又怎能听到陆谦等人的自供状?又怎能有杀贼雪恨之举与逼上梁山的下文?想象展开,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由此完成林冲由忍辱屈从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并充分领会“风雪”与情节、人物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民不得不反”这一道理。

关注环境描写,能领会作者怎样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祝福》中鲁迅先生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绘:

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理是“事理通达心平气和”……

通过书房的布置和陈设,形象地勾勒出鲁四这个顽固守旧而又假充斯文、道貌岸然的封建地主的伪善面孔的形象,从而为读者了解社会环境的险恶作了很好的提示和铺垫,也深入地揭示了导致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是罪恶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

描写雪的片段篇6

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言语训练的严重缺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阅读教学在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深挖细究,放弃文本的表达形式和语言特点不赏析、不积累,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收获了思想上的认识和情感上的体验,却很少有好词佳句、布局谋篇等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读写不能紧密地、有效地结合训练。这样的语文学习,多年来主导了师生的语文生活,学生虽然积累了一些语文基础知识,但这种积累却是单调的、死板的,字词句的灵活应用极差:学生虽然阅读了一些文章,但阅读兴趣淡漠,阅读能力缺失,不会赏析阅读材料的特点:学生虽然写出了一些文章,但对写作的渴望不足,写不出真情实感,表达程式化。语言缺乏个性。

“学别人的文章就是为了写自己的文章”,这句话我没有考证出处,但我十分赞同,它道破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教师就是要教给学生写自己文章的方法技能,学生就是要学到写自己文章的方法本领。因此,师生共同经营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升的课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课堂。这种训练立足于课堂,凭借的是教材,主要方法是赏析文本语言特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也就是教师启发导引学生赏析文本在字词句段篇上的特色,用词用句、布局谋篇上的巧妙,从而积累好词佳句、写作的技巧等等,使言语的基本功,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训练提高。这种训练必须依托文本,连接生活,加强整合,注重多角度多形式,注重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使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文字感兴趣,为作者用词用句之巧妙叹服,为作者布局谋篇之独特称赞,萌发表达的冲动,激发写作的欲望。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个平台,一个机会,一个情境,一个启发,学生的智慧便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听说读写的训练依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语言特点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依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要求高低也不同。听说读写的训练是交替的、综合进行的,是一个从感知到吸收再到运用的过程。听说读写的训练在低年级侧重字词句,在中高年级侧重字词句段篇。现在以四年级上册“雪”单元课文《瑞雪图》教学为例,看看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瑞雪图》是作家峻青的佳作。文章语言优美,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是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的极好素材。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从内容和形式上初读感知,即让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题材、写作顺序:第二个环节是从“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品读赏析语言特点。即让学生细读词、句。品味作者用词用句的独具匠心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喜悦之情,品析第二自然段写第一天白天下雪前,从时间词语“一清早、中午、黄昏时分”中体会描写上的条理清楚,从天气变化词语“布满阴云、刮起寒风、大雪飘落”体会描写上的特点突出,从修饰词语“布满了铅色的、凛冽的、呼呼、整整、鹅毛般的、纷纷扬扬”体会描写上的恰当、准确。品析第三自然段第一天夜里下雪时。重点从“大片大片、簌簌落落”体会对雪的形态描写,从“沙沙声、咯吱声”体会对雪的声音描写。品析第四自然段第二天白天下雪后时,从表达顺序上感知由远到近写雪的大而美,从具体语言描写上体会用词用句的生动性、形象性、准确性、不可替代性,尤其是“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这些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阅读、对比、替换等办法步步深入地体会作者对雪之美,美在形、美在色、美在感觉的描写。品析第五、六自然段时,则重在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第三个环节是感情赏读,让学生读全文,读优美的句、段,读出个性化理解。最后一个环节是读写运用,让学生交流积累的描写雪的好词好句,再联想本地区看到的雪,说一说或写一写雪的色、形、动、静等特点。

教师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课堂,学生就会有一个怎样的成长。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将言语训练扎扎实实地扎根在课堂,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训练,师生才能真正实现轻松高效的语文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达成,体会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乐趣,享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震撼,才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使语文学习迈开读与写的双脚,抬头挺胸走路,让语文真正美丽起来。

描写雪的片段篇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忽然间,“砰”的一声枪响,整个山谷为之震动。与此同时,一只母狼发出一声惨嚎倒在地上。

“嗷”的一声,罗尔发出了逃跑的命令。奔逃的鲁不自觉地回头看了一眼罗尔,发现罗尔也在远处昂首眺望着自己,充满希望而又抑郁的眼神正试图说明什么。

鲁低吼了一声,扭转头,带领狼群往密林深处跑去。罗尔时跑时停,以引诱那些追袭者将目标锁定在自己身上。

当风吹得罗尔连眼睛都睁不开的时候,它已经穿过了那片广袤的针叶林,来到了一个深深的峡谷。

几个背着猎枪的人也走进了峡谷。罗尔远远地看见,他们背着同伴的尸体。罗尔感觉到这些人对它的族群存在强烈的威胁。罗尔觉得自己别无选择了。

当那一行人走进峡谷深处时,罗尔向着山峰,发出平生最高亢的一声号叫。山谷里传出滚雷般的回声……

那几个人的脸上立刻现出惊恐的表情,峡谷两侧山上的冰雪开始簌簌下落,到后来,整座山上的积雪开始崩塌,犹如怒涛排空、万马奔腾。雪崩,令这个死一样寂静的山谷天翻地覆,顷刻吞噬了一切。铺天盖地的积雪已经逼到面前,罗尔反而兴奋地吼了起来。它一跃而起,冲到漫天飞雪之中去了。

(杨亮《雪域之王》)

片段中最后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峡谷两侧山上的冰雪开始簌簌下落,到后来,整座山上的积雪开始崩塌,犹如怒涛排空、万马奔腾。”这句景物描写写出了雪崩时的宏大气势,语句简练,表意丰富,且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耐人寻味。我们在组织答案时要从狼的性格、几个猎人的命运等多个角度来思考,将主题延展开,从影射出社会的哪些现象着手,揭示或深化主旨。

参考答案:为凸显狼的决绝,为种族的发展甘愿走上一条不归路,同时也暗示了人的贪婪,引人深思。

【阅读思考】

井 殇

刘新源

连续数十天曝晴无雨,蔫了一片嫩生生的菜园,连耐旱的莴苣也耷了叶子。

五哥把从半里地外挑来的一担水泼在菜地里,“哧溜”,刚湿了的土地就又露出蜡黄的面孔。五哥气恼地望望头顶的日头,把肩上的挑子“哐”地一丢,对隔着一片芹菜地的我爹说:“叔,咱几家搭伙把地头那口枯井掏掏吧。再不大水浇一场,怕这茬菜白侍候了。”

爹慢了锄草,抬起头:“我这几天就寻思哩!井掏好了,好浇一浇咱这十几家挨边的菜园,可怎么个出工法哩?”

五哥一挥胳膊:“嗨,咱就这么说:掏井!一家出一个劳力,谁要是不干,到时候就不让他用这井里的水!”

爹笑了,一副不屑的样子,扬手把带着一兜干土的杂草扔到地头上:“井掏出来了,你不让谁用?他去担水,你能夺他的挑子?”

五哥泄气了,一腚坐在畦垄上,长叹一声:“不掏井难道咱们就眼看着把菜旱死?今年天这么旱,菜一定要贵哩!”

“掏。”爹住了手,坐到田埂上,点上一支烟,嘴里话与烟一块冒出来,“这么着,一家出一个男劳力,不出的一家出20块钱,用这钱买烟买掏井的家什。如果都出力,掏井的家什就挨家凑。”

五哥点了头说:“姜还是老的辣,还是大叔行!”

五哥就开始挨家通知:“明天开始掏枯井,每家出一个劳动力,不能出劳动力的,出20块钱。”当通知到第三家,也就是五哥的二哥家时,二嫂对五哥没好气地说:“你二哥要遛乡贩酒瓶,不得闲。20块钱你先垫上,赶明儿俺发了财再还你。”

五哥说:“那你别想用井水浇园!”

二嫂杏眼一瞪,朝五哥脸上一甩孩子的尿布,一团飞扬的尘土与臊臭,把五哥憋得落荒而逃。

到晚上,五哥给我爹汇报:“十六家,有五家答应出劳力,三家答应出钱;剩下的有的说‘掏什么井,没有不下雨的青天,久旱肯定有大雨。你别愁旱,就准备着防涝吧’;有的说‘不就那亩把菜!掏那枯井,不知还能不能掏出水来,末了劳民伤财谁负责’。”

五哥气愤地说:“这些人真不是玩意儿!自己给自己办好事都不干。”

爹正吃晚饭,也就给五哥盛了一碗。五哥喝一口油小米汤,咂着嘴说:“你们家就是会吃,放点油,米汤好喝多哩。”爹笑着说:“你小子是跑饿了哩。”

吃了晚饭,我爹对五哥说:“你明天再挨家问一遍,人齐了,咱后天就搭把干。”五哥说:“趁着都在家喝汤,我这就去问。”

不料,五哥刚问第一家,就吵起架来。这户叫李二白的汉子说:“谁想干谁就干?你们这是办的什么事!要干都干,要不干都不干!”

五哥说:“都不干,井让谁掏?”

李二白说:“谁爱掏,谁掏去!”

五哥气得当胸就给了李二白一拳头。于是,俩人就厮打在一起。

爹闻声赶来劝架。这时候五哥已撕烂了李二白的背心,五哥的脸上也被李二白的老婆用手挖出两条血杠。劝开时,五哥一边用手抹着脸上的血,一边还满肚子怨气,骂道:“旱旱!旱死你们这些龟孙算熊!老天咋不天塌地陷哩!”李二白倒是没了起先的犟劲,光着脊梁拉着我爹的手说:“大叔,我最想掏井!要掏咱都掏,都用!你说,到时候掏好了,掏的也用,不掏的也用,以后再旱,谁还再掏?”

我爹说:“行行行。这事儿再议。”

掏井的事情搁置了些天,依旧旱着。有天夜里起大风,菜地起了火,劈劈啪啪的一片响。烧着的干菜叶散出一种清香,全村人都闻到了。爹长吸了几下鼻子,长叹:“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天下乱啊!”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1年第12期)

阅读上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这篇小说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最后一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指导】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凸显,同时,人物的性格也可以通过环境来表现。小说中的人物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当中的特定的人物,因此,人物的思想情感定然要打上时代的印记,留下特定环境的痕迹。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一般都会着力于对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的描写,进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气氛和整体意境,从而凸显人物形象。

描写雪的片段篇8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笔下的景物描写如诗如画,生动传神,引人入胜,为文章增光添彩呢?

一、描写要抓准特征

要想把景物写活,前提是抓准景物特征。只有抓准景物特征,描写时才能如数家珍,得心应手,把景物鲜活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么,如何才能抓准景物的特征呢?

一是要进行仔细观察。除了从整体上去把握景物的形状、色彩,关注景物的细微之处外,还要调动全身感官参与观察,用手去抚摸,用耳朵去倾听,用鼻子去嗅闻,有时甚至需要用舌头去品尝,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获得第一手资料。

二是要进行阅读积累。有针对性地去阅读一些与自己想要描写的景物有关的文章,了解别人的观察视角,品味别人的优美描写,无疑能弥补自己的观察不足,丰富自己的描写内容。

三是要进行练笔。平时坚持写观察日记,练得多了,真正写作时,好词好句就能信手拈来。

二、描写要富有层次

一方面,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写景顺序主要有四种,即方位顺序、时间顺序、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镜头转换。我们来看一个作文片段:

远看,那些山峰大小不同的野兽,高低不平,黑乎乎的。近了,更近了,骆驼峰终于站在我们面前。只见整座山峰由三座巨大的石峰恰到好处地组合在一起的,头、峰、尾分明,成为一匹栩栩如生的骆驼。最妙的是,陡崖凹槽和起伏的线条准确地勾勒出骆驼的身架与神态。如此鬼斧神工,怎不令人赞叹?

这一片段就是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景的,层次非常清晰。同学们在描写某一景物时,可根据景物的特点或自己的观察特点,选用一种或多种顺序进行写景状物,让描写井然有序。

另一方面,在描写景物时还要注意详略。写多种景物时,主要景物要详写,次要景物要略写;写一种景物时,景物的主要特征要详写,其他特征可略写。这样才能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譬如一位同学在写《美丽的植物园》时,主要写了百卉园里的各种花儿;而在写百卉园时,又重点写了“菊海”;写“菊海”时,又重点描写了各种的颜色,条理非常清晰。

最为重要的是,写景时要对景物展开立体式描写。景物一般都存在外形、色彩、声音、味道等方面的特征,对应着我们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个方面。写景时,要多角度,动静结合,这样笔下的景物才会栩栩如生。

三、描写要充满诗意

诗意,就是要运用各种手法对景物进行生动描摹。那么,要如何才能写出诗意呢?

一方面,要把词语用活。在写景过程中,恰当运用动词、形容词、叠词等来呈现景物的特点,凸现语言的动态美、色彩美、韵律美,吸引读者的目光,打动读者的心。例如:

昙花终于开放了。只见在海带状的绿叶拗口间,娇嫩的花蕾微微颤动,筒裙似的花托,拢不住丰腴的白玉般的花苞,渐渐地裂了开来;雪白的花瓣从花托中间轻轻地探了出来,一片,两片,三片……

在这个片段中,形容词、动词的使用非常传神,如“颤动”“拢”“裂”“探”等动词,将昙花开放的过程十分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要把修辞用准。准确的修辞,不仅能使某一片段变得生动传神,美丽而韵味十足,更能使整篇文章变得灵动,充满诗意,引人入胜。例如:

那是怎样的云啊,像白的鱼,满天空游着。湛蓝的天幕,做了海洋。又像万千只绵羊,挤着拥着,一齐往前奔去,哒哒哒的羊蹄声,响彻天空。不,不,它更像瀑布跌落在石头上,大朵的水花,四下飞溅。我仿佛听到哗啦啦的水声,自天上流淌下来。想起李白那句著名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谁说地上的水,不是天上的云变的呢?

这个片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天上的云写得非常美丽,让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美。

同学们在描写过程中,还可适当引用一些与景物有关的古诗词,以增强文章的韵味。比如一位同学在写《故乡的雪》这篇作文时,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等诗句,表达效果非常好。

四、描写要融入情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