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角色游戏教案8篇

时间:2022-01-28 10:37:53

角色游戏教案

角色游戏教案篇1

【关键字】角色扮演;安全急救;教育游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1―0059―03

近年来,印度洋海啸、雪灾、汶川地震等意外灾难给人类造成了巨大伤害。人类在灾害面前该如何面对?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1]为 21 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口号: “学会生存”。设计针对性的教育游戏,构建游戏化虚拟情境 以促进生存知识的学习,顺应社会需求,具有现实意义。本 研究所构建的教育游戏案例名称为“极速拯救”,主要以面向 青少年的安全急救知识为题材,游戏类型为角色扮演,开发 软件为 Rpg Maker XP。游戏的主要任务是在冒险中学习不同 安全急救知识,使用各种急救物品,解救陷于意外事故的人。

一 游戏案例的构建

1游戏的构思

游戏开发的第一个阶段是构思,提出关于游戏的想法,它是游戏设计的开始。 首先,对游戏者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并以此形成本游戏案例的游戏风格。本游戏案例主要是 面向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游戏者的认知能力也在增长, 游戏者对于游戏的背景设定及剧情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13岁以后,这种趋势逐渐明显[2]。因此,考虑到作为青少年 的游戏者的认知发展特征,本案例将重视游戏背景的设定及 剧情,否则游戏者对于该教育游戏的兴趣极可能会降低,并 影响教学效果。安全急救知识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一定程度 上仍停留在形式,没有系统的教学,急救知识内容、急救实 施过程、急救目标的实现手段与策略的教育未受足够重视, 对事关个体生存、规避危险的教育与训练几乎被边缘化。因 此,青少年关于安全急救知识的起点水平不是很高。此外, 从动机原因考虑,青少年喜欢在电脑游戏中得到自身需要被 满足的;因此,本案例也将根据青少年沉浸游戏的条件, 从游戏需要、虚拟角色生存需要、游戏好奇心需要、游 戏审美需要、游戏探究需要等方面对游戏情境进行设计。

本游戏案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识别常遇的意外伤害(包括骨折、溺水、冻伤、烫伤等),判断这些意外伤害发生的原因;灵活运用急救技能,解决遇到的突发事件,完成急 救行动;使之体验意外伤害的急救过程,积累急救经验;培 养其关心他人、克服困难、团结友爱的意志品质,树立珍惜 生命的信念。本游戏案例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应对户外、室内 常遇意外事故的安全急救知识,包括在普通区域的擦伤、扭 伤、出血、挫伤、昏厥,在寒冷区域的雪盲、雪崩、滑坠、 落入冰缝、迷路、冻伤、失温,在水域的溺水自救、如何救 溺水者,在火灾现场的灭火器使用、火灾逃生法以及烧伤等 意外伤害的处理方法。考虑到我国的现实情况,在顾及游戏 整体娱乐性的同时,本游戏案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基本为生活 中可能遇到意外情况的判断处理措施以及可买到的急救器材。 这些急救内容多为人们日常较关注的知识,而并非盲目择取。

其次,考虑游戏中的教学单元和游戏结构,并决定游戏类型。此为游戏的最初构思。

根据在森林、雪地、水域、火灾现场四种情况下可能遇到的意外伤害,如图 1 所示,本游戏案例将教学内容划分为 四个教学单元。

游戏开发软件 RPG Maker XP 功能限制,非线性设置将造成开发难度过大和开发进度过长,因此将游戏结构设置成线性发展的结构。根据所选教学内容为急救知识以 及体验学习的特点,且考虑到急救知识的学习在与现实接近 的事故模拟中会学习得更深刻,因此将游戏风格构思为对急 救事故进行模拟,避免知识的生硬“填塞”;此外,考虑到学 习可能产生的枯燥感,将模拟过程加入一定的游戏情节以增 加游戏的趣味性。这样的构思,将使教学内容与游戏内容结 合的更加紧密。

本游戏案例的游戏结构是线状。如图 2 所示,从引子开 始,直线往下发展,经过一叶草森林、二叶草雪原、三叶草 水域、四叶草渔村四个游戏场景,最终到达考场这最后的场 景。游戏过程中(除了读取存档外),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场景 跳转到其后的场景。如,欲进入三叶草水域场景,则必须先 进入二叶草雪原。只有完成了二叶草雪原的任务,才能顺利 到达三叶草水域。整个过程属于线性发展的形式。

与完善上述游戏风格,设定以下游戏元素作为游戏中的必选元素:竭力完善角色、探险、史诗般的故 事、急救、临时任务、搜寻宝物、资源管理、解决问题。

培养游戏者对他们角色的亲密感觉,放在所有工作的首 位。游戏者在游戏中控制的角色不应该仅是一个具有人形的 机器,应该让游戏者感觉到这些角色是活着的个体,它们也 有自己的需要、感觉和问题。当游戏者角色完成的任务失败时,游戏者也应该感到痛苦;在游戏者角色因为很好的完成 任务而升级或者得到奖励时,游戏者也应该感到很自豪。从根 本上说,竭力完善角色就是要得到游戏者对游戏角色的认可。

游戏者可在本游戏大胆尝试未知的领域,包括神秘森林、 寒冷雪原、广阔水域、宁静渔村等。在游戏中,游戏者将具 有被转移到完全崭新世界的感觉,能享受到探险的乐趣,可 满足游戏好奇心需要、游戏探究需要、游戏审美需要。

在本游戏案例中应该具备让游戏者采取行动的重大原因 以及能够引起游戏者英雄式回应的威胁。这并不是说整个游 戏世界都应该充满险情,但是应该具有对角色产生一定影响 的事件以便游戏者采取行动,要让游戏者感受到游戏需要他 们的参与才能解决出现的那些问题。本游戏案例的故事情节 应该是被邀请、激起或者鼓舞出来的,并在游戏者与游戏世 界的交互中得到发展[3]。史诗般的故事增强游戏情境的气氛以 及游戏者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在传统的一些游戏中,最能够激起游戏者兴趣的办法就 是威胁他们扮演角色的生命,通常以必要的战斗等冲突场面 来吸引某些游戏者。在本案例中,将以急救这种特殊的“战 斗”形式来表现。游戏者需要在短时间内采取正确的急救措 施,挽救游戏中陷入困境的人的生命。争分夺秒的紧张刺激 感在急救中同样能得到满足,救治伤者成功的成就感也同样 吸引着游戏者。“急救”既是游戏行为,又是学习行为。

设计者将会在中途为游戏者提供一些小型临时任务或搜 索,无论这些小任务与游戏者要完成的最终目标有没有关系。 这些临时任务的规模不大,也不是强迫性的,游戏者可以自 己决定是否放下正在做的事情去执行临时任务。这主要是为 了提高游戏的可重玩性,以及在适当的时候提供给游戏者一 些奖励或帮助,让其保持愉快的心情和游戏的动力以继续往 下玩游戏[4]。

玩角色扮演游戏最主要的乐趣之一就是去搜寻来之不易 的物品,然后加入角色的物品栏。本游戏案例中,游戏者将 可以在旅途中搜集风之徽章、金之徽章、水之徽章、火之徽 章四个宝物。搜寻宝物可加强本游戏的趣味性,促使游戏者 有更大的动力去完成任务。成功得到宝物,亦可激发游戏者 的成就感,满足游戏者的游戏探究需要。

资源管理是游戏的主要部分。这通常要求游戏者代表他 们的角色管理一些琐碎的事务,比如保证角色具有足够穿戴, 保证角色的急救物品处于预备状态等。当然,近来年这种资 源管理都有在简化的趋势。在本游戏案例中,可以查看角色 身上的装备以及任务物品等。

本游戏案例最后一个代表性特点就是游戏者在游戏过程 中要面临多种类别的挑战。这些挑战考验着游戏者的智力, 需要游戏者不断掌握新的、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易于将游 戏情节与教学内容融合,可根据某一剧情的需要将知识代入 虚拟情境的体验学习,有助于个体自身素质的发展;此外,对游戏者的考验同样可提高游戏者的成就感。

2游戏的制作

在构思成熟之后,需要使它得以具体实现,因此接下来的阶段为游戏的制作。构思阶段将诞生游戏的骨架,而在这 一阶段将填充游戏的血与肉,使整个游戏变得丰满充实,定 下完整的游戏风格。此阶段通过编写游戏设计文档,继而开 发游戏程序将游戏制作出来。

(1) 编写游戏设计文档

游戏设计文档分游戏概述文档和游戏脚本文档两部分。游戏概述文档字数控制在一页内,它包括游戏名称、适用对 象、教学目标(游戏目标)、游戏类型、软件开发平台、故事 简介及游戏结构等。软件开发平台主要采用 Rpg Maker XP; 游戏主要是描述三位少年为了帮助深受天灾之苦的人们,报 名参加国家搜救队员考试,在各个地区接受不同考验最终成 长为合格搜救队员的故事。概述文档中重点体现出本游戏案 例的特点――安全急救,强调这个其它游戏所没有的内容。

游戏脚本文档一般包括游戏机制、人工智能、游戏元素、 游戏进程、系统菜单等。本游戏案例是一款第三人称视角的2D(二维平面)游戏,游戏侧重的是在探险的过程中,救助 沿途陷于意外伤害事故的人们。因此,它的游戏机制应允许 游戏者全面、直观地控制游戏角色,欣赏并置身于那种美丽 却隐藏着未知危险的游戏世界。文档编写者需要对以下游戏 机制进行描述:图形用户界面、开始和保存游戏、控制方法 简介、地形、急救、对话、片头动画、游戏故事、关卡。由 于本游戏案例是一款以急救为基调的游戏,因此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的首要任务是支持这些急救,为游戏 者提供争分夺秒的挑战。AI 的另一个关键性作用是,赋予游 戏里的 NPC(Non-PlayerCharacter,非游戏者角色)一定程 度的生命感。除对上述的“对角色的完善”、“探险”等经典 角色扮演游戏元素描述外,本游戏案例还需要对游戏中可能 用到的其它次要元素进行描述。本游戏案例将展开迪克、亚 美、纳西三位少年闯关通过国家搜救队员考试的故事,并将 游戏划分为三个阶段。游戏者将从收到国家搜救中心的考试 通知书开始,连闯四关,并最终回到搜救中心取得合格证明。 游戏越进行到后面,关卡的难度越大,给游戏者带来的紧张 刺激感也会越来越强,在第四关时游戏将达到高潮。在三个 阶段中,游戏者遇到的人物、发生的冲突等都将被一一列举出 来。本游戏案例可以任意选择鼠标和键盘进行操作,无论使用 鼠标还是键盘均可达到控制游戏的要求。本案例的系统菜单主 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游戏启动时的初始界面上的控制菜单,另 一种是在暂停游戏进程时的系统控制菜单。

(2) 开发游戏程序

鉴于开发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整体的时间进度,本游戏案例选择采用 Rpg Maker XP 作为开发平台。此平 台是专门为制作角色扮演游戏所开发,它能实现本游戏案例的基本功能,并能将故事情节与急救知识融会贯通,且开发 难度小,开发周期短。在开发过程中,除了代码的编写,还 需要搜集与制作素材资源。本游戏案例图片素材均为 2D(二 维平面),它的获取是来自 Photoshop 等图形处理软件的设计; 声音素材取自学校的开放资源库,并通过 Cooledit 等音频编 辑软件进行适当处理。素材的获取难度适中。本游戏案例的 开发成本较低。

3游戏的测试 经开发团队内部调试无明显错误后,游戏案例才可宣告

开发成功。此阶段需要对游戏案例进行测试,以此了解游戏 存在的不足与缺陷,验证游戏的成效。通过测试,在实践中 既完善游戏案例本身,又可发现设计策略中可能存在的不足 加以修正改进,对今后的游戏设计研究工作极有帮助[5]。

二 游戏案例的关键技术实现

1地图的绘制

本游戏案例使用的地图元件并非由软件默认提供,而是使用 Photoshop 自主设计,制作成 png 格式,将它导入图块数 据库。因此,可以设计出更符合本案例的游戏情节发生现场 的地图。绘制的游戏地图,基本参照现实世界的自然面貌和 物理规律。在保持美观性的基础上,成功构建一个贴近现实 但又有所不同的世界:游戏者可以在其中探险,却不会产生 类似“这个地图太假”或“这个地图夸张过了头”的感觉, 以使带有娱乐色彩的游戏内容与科学严谨的教学内容更加自 然融合。

2事件的设置

向村民打听消息、有条件才能打开的箱子等游戏中发生的一切事情称为事件。游戏如何进行都由事件来管理,比如 “主角从一叶草森林移动到二叶草雪原”的处理就是使用了 事件,作为一个游戏,建立事件是必需的。由于本游戏案例 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战斗情节,所以并没有设置战斗事件。本 游戏案例中,包括在场所内的移动、人物的对话等,都属于 地图事件。地图内的人物移动参照现实世界中的运动规律, 避免其超出正常范围,以保证游戏机制的科学性。游戏角色 与 NPC 的交互,在保持游戏趣味性的基础上,严格遵守知识 内容本身的科学规律。

在 Rpg Maker XP 中,掌管游戏运行的简单程序语言称为 脚本。与游戏设计文档中的游戏脚本文档不同,Rpg Maker XP 中的脚本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程序语言――Ruby 脚本语言, 它更加接近程序概念。对脚本的编辑,是为了制作出更加符 合设计理念的游戏程序,它将在默认的脚本基础上提高一步。 在本游戏案例中,针对默认脚本中所没有的一些功能进行完 善,比如:增加了八向走路、鼠标控制、寻路算法、积分显 示、小地图显示、存档的覆盖、动态窗口、地图名的显示、背景控制的优化、医疗知识书的显示等脚本,优化虚拟情境 的构建,使之交互形式更加丰富且贴近现实,使游戏者在其 中行动更加方便。

三 结论

设计面向青少年的急救知识教育游戏符合当前社会需 求,能弥补学校教学在安全教育中的欠缺,相信其今后必为 学校教育的有力辅助,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借助教育游戏 的趣味性,也能减少青少年在安全教育中的枯燥乏味,提高 其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尹建美.略论中学《科学》教学中的“灾难灾害与应对教 育”[J].科学教育研究,2005,(10):45-46.

[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2:52-53.

角色游戏教案篇2

关键词:个性发展;生活即教育;角色游戏

陶行知指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而在幼儿园的诸多游戏中,无论是刚进幼儿园的小班幼儿还是大班幼儿,最喜欢的都是角色游戏。角色游戏贴近幼儿生活,能引起幼儿的共鸣,让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和模仿,了解生活,巩固生活经验,还能从中学习到新的有用的知识。因此,如何有效运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导角色游戏的进行尤为重要。

一、陶行知: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案例一:

在我班“公共汽车”角色游戏中,司机开×正开着汽车到处乘客人呢!突然,我听到圆×和开×的争吵声,过去一看,圆×想要乘公共汽车,但是开×用小手挡着,不让圆×上去,我生气地把开×叫到一边:“你怎么不让圆×上车啊?”开×不太开心地说道:“她上车没有刷卡。”圆×委屈地说:“我没有卡啊?”开×想了想:“那好吧,先借我的卡给你用一下。”说完将拿出的卡纸在车上一刷说:“请进吧!”

案例二:

今天的娃娃家真安静啊,我来到开×家,发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我在教室外的草坪上找到了开×一家,他们正坐到草地上,杯子、帽子、水壶、娃娃等扔得到处都是,我批评指责了他们,爸爸未×说:“我们在郊游呢!”妈妈甜×马上也说:“放假的时候,爸爸妈妈都要带我和弟弟出去郊游的,很开心!”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社会生活在变化,生活工具、方式也在日新月异。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意愿扮演角色,通过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经验的一种活动,并不是来自于教师一点一滴地教授,而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从游戏中学习,会让幼儿学得更扎实,从游戏中学习,会让幼儿学得更有趣,从游戏中学习,还能加强幼儿间的交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幼儿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接触外界的机会日益增多,生活经验自然也越来越丰富,这时我们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善于捕捉新生事物,不断向角色游戏中注入“新鲜血液”,如coco奶茶店、五星团购、自动取款机、红红火火火锅店、公共汽车卡等,让幼儿能够与时俱进地游戏,在游戏、生活中快乐成长。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案例一:

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中,鸿×、宁×、娜×等正在心×家玩游戏。过了一会,突然传来宁×的哭声和大叫声:“老师,老师,鸿×打我,好疼啊,呜呜呜……”我走进一看,鸿×正把宁×压着,用小手打着宁×的小屁股呢,嘴里还在说:“让你不听话,让你不听话,乖不乖了……”我赶紧上前制止他,并严厉地批评鸿×不该欺负宁×。鸿×很不服气地说:“我不乖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是这样的,我是爸爸!”

案例二:

今天的乐×超市真冷清啊,一个人也没有,咦,售货员和收银员呢,我在小小建构城里和理发店里找到了他们,我问他们怎么都不在乐×超市招待客人啊?他们说都没有人来买东西,就到别的地方玩了。我和他们讨论:“为什么会生意不好?”“没人买,都不想买东西。”我就对他们说:“你们看我的。”我跑到各区域,边跑边喊道:“大促销啦!超市东西便宜啦!买一送一啊!”不一会儿,超市里就挤满了人。销售员热情地招待客人,还不时地说:“大促销,这个便宜,买一送一!”收银员都来不及收钱了,他们开心地笑了!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过怎样的生活就受怎样的教育,受怎样的教育就过怎样的生活,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

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幼儿自由选择游戏角色,扮演着一个角色,对角色的理解决定着幼儿游戏进行的是否顺利,决定着游戏的质量和水平,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接触的教育也不尽相同,因此,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也都不同,如,有的幼儿父母教育孩子比较暴力,因此,孩子认为做父母都是这样的,会不由自主地体现在娃娃家游戏中;有的孩子父母在超市工作,就知道售货员在一天的工作中需要做些什么,不能做什么;有的孩子是跟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在游戏选择时很喜欢爷爷奶奶的角色;有的孩子经常乘公交车,知道公交车是做什么的,要怎样上车下车……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对角色的理解也不一定相同,如上述案例中的鸿×,因此,我们应多与家长沟通,加强家园合作,请家长尽量在生活中给予幼儿正确的榜样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思考,让幼儿多说、多看、多听,如,餐后让幼儿观看一些关于某一角色游戏的视频;或每次游戏前教授幼儿一些新投入的角色游戏材料的玩法;或在游戏点评时,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角色理解,共同讨论如何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等,让幼儿进一步理解角色,从而认识到生活中每个角色的重要性。

三、陶行知: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

案例:

在今天的加工厂游戏中,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折康乃馨呢。突然,传来了星×的哭声,我过去一看,旭×正拉着星×想要抢下她手中的康乃馨,星×边哭边左右躲开。我赶紧把他们俩拉开,问怎么回事?我话刚落下,旭×就指着星×大声说道:“老师,那是我折的康乃馨,她抢我的。”我问星×为什么抢别人的康乃馨,她只是紧紧拿着康乃馨不说话,最后在我多次提问下,才说了“送妈妈”三个字。我没有多责备星×,而是告诉她抢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妈妈也不会喜欢的,她把康乃馨还给了旭×,并向他道歉,最后我陪她一起折了一朵康乃馨,她很开心!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我和小工人们说,马上就要母亲节了,请他们制作一些康乃馨,送到超市里,让客人们购买,送给妈妈,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即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维果斯基说过,儿童在游戏中创造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游戏行为总是趋向于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而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能,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如在医生游戏中,扮演护士的幼儿会边打针边说:“小朋友,别害怕,阿姨轻轻地打。”“小朋友,真勇敢!”等。

总之,孩子的生活经验是游戏的基础,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愉快游戏,健康成长。

角色游戏教案篇3

【关键词】角色游戏;幼儿园教师;指导策略;反思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1/02-0041-04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随时关注幼儿出现的问题是组织与指导角色游戏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关注的问题不同,其扮演的角色、对幼儿角色游戏的支持程度也会不同。但是,在实际指导工作中,有的教师往往“走马观花”,或是对幼儿的问题熟视无睹,或是想当然地突然干预。〔1〕在与幼儿园教师访谈时,笔者也明显感觉到教师的困惑――出现了问题要不要指导?该怎么指导?指导有效吗?在此,笔者拟通过对角色游戏案例的分析,谈谈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哪些问题值得教师关注,怎样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角色游戏中值得教师关注的几种情况

对于角色游戏中哪些问题值得关注,教师必须作出基本的判断。笔者认为,当角色游戏中出现如下状况时,教师需要密切关注。

(一)幼儿主动寻求教师指导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往往会通过告状、确认信息、求助、发表见解和邀请教师参与游戏等方式引起教师对自己的注意,目的在于寻求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此时的幼儿往往是遇到了已较为严重地阻碍了角色游戏进程,使得角色游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对于这类情况的关注非常有价值。

(二)幼儿违反了游戏规则,干扰了游戏的正常进行

维护游戏规则是保证游戏顺利开展的前提。当角色游戏中出现违反规则的现象时必然会引发幼儿之间的冲突――有人获得了角色游戏规则之外的特权,就必然有人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了;有人违反规则了,也往往会有人出面维护规则。对此,教师如果能够在冲突发生之前就对其加以“温柔地”制止,不仅有助于强化幼儿对游戏规则的再认识,而且能保障游戏的顺利进行。

(三)幼儿表现为无所事事,角色游戏情节难以发展

当角色游戏情节一再重复,或游戏材料难以维持幼儿的兴趣时,幼儿往往会表现为无所事事。此时幼儿或是发呆,或是看别人玩,或是随意摆弄简单的材料,与同伴没有实质性的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引起注意了。简单地介入可能并不一定奏效,教师需要从新材料的投放及幼儿游戏经验的提升和扩展上下功夫。

(四)幼儿互相争抢游戏角色或材料,导致游戏无法正常进行

当游戏中出现幼儿争抢游戏角色和材料时,游戏往往无法正常进行了。角色意味着身份,没有身份幼儿无法参与角色游戏;材料是幼儿的操作对象和想象来源,没有材料角色游戏也难以发展。因此,这时候教师的主动介入是必要的。当然,教师应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因为幼儿很可能在争抢的过程中通过协商自己就能解决问题,也可能在有第三方幼儿介入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因此只有当幼儿确实无法自行协商解决时,教师的介入才是恰当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通常会借助大家共同制订并认可的游戏规则来约束幼儿的行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综上所述,第一类情况是幼儿主动寻求教师帮助,后三类情况是教师主动对幼儿进行指导。幼儿的问题必定是游戏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也是值得教师关注的问题;教师的问题则有可能是真问题也有可能是假问题,只有确定幼儿确实无法自行解决或幼儿间已发生比较严重的冲突时,教师才有介入指导的必要。

二、教师对问题的把握

要寻找具体的问题解决策略,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对角色游戏情景中出现的问题有较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一)全面、快速地分析问题情景

任何游戏都发生在特定环境中,游戏中的主体可能会创造出多层面的、无法预测的复杂情景。教师往往只有少许时间来分析和把握游戏情景,并选择适宜的解决策略,因此需要教师对具体的游戏情景保持较强的敏感性,具有全面、快速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动态、综合地把握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差异反应

教师需要考虑角色游戏情景中幼儿的差异反应。这种差异反应可能表现在不同幼儿的性别、能力、经验上,也可能表现在同一幼儿的不同发展时期、不同角色游戏情景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幼儿的特别需求可能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角色游戏情景中的差异表现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相互关联、动态变化的。因此,教师需要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以适应不同时间和不同环境的需要。

(三)反思问题解决方案的适宜性

并非所有问题解决方案都是有效的。即使教师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制定出的策略仍然避免不了风险的存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策略的选择源于情景,且与情景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由此可见,教师应该不断地反思所有问题解决方案,并为以后的问题解决提供借鉴。

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观察和理解具体的情景以及情景中幼儿的需要,不断增强对问题的敏感性和不断发展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试通过如下案例分析角色游戏中问题解决的过程。

1.出现的问题

中班“中餐厅”游戏中,两位“顾客”为争夺一笼“包子”而争吵起来。

2.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1)由于今天“中餐厅”的生意特别好,“包子”只剩下一笼,两位“顾客”同时看到“包子”,便争抢起来。壮壮性格外向,善于言谈,而且力气很大,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同伴都不太喜欢他;毛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比较文弱、安静。

(2)H老师是一位新手教师,刚工作一年。

3.情景回放

H老师:怎么了,怎么了?

壮壮:这是我先拿到的。

毛毛:是我先拿到的。

H老师:那你们问一问,这笼“包子”是谁卖给你们的。

毛毛:是“收银员”卖给我的。

壮壮:她卖给他,但是是我先要的。

H老师:好,那你们去问问“收银员”,到底是卖给谁的。来,你们来问问。(走向“收银台”。)

收银员:我是给毛毛的。

壮壮:是我先要的。

H老师:那怎么办?现在你们三个商量,该怎么办?

收银员:我来想办法。

H老师:嗯,你想。

收银员:这样吧,先给毛毛吃,过一会,壮壮觉得饿的话,你再来买。

壮壮:好吧,我不要了。(壮壮走开去看其他“食品”,毛毛拿走了“包子”。)

4.对教师问题解决方案的分析

(1)对教师话语的分析

①“怎么了,怎么了?”――观察后进一步询问,分析问题情景及两名幼儿的想法。

②“那你们问一问,这笼‘包子’是谁卖给你们的。”――提出一种具体的问题解决办法:是谁先拿到“包子”的,只要问问“收银员”便可知晓。

③“好,那你们去问问‘收银员’,到底是卖给谁的。”――没有找准问题的根本:不是“收银员”卖给谁的问题,而是谁先要和谁先买的问题。

④“那怎么办?现在你们三个商量,该怎么办?”――询问了“收银员”后根本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于是将问题抛给了幼儿,让他们自己商量如何解决。

⑤“嗯,你想。”――“收银员”主动请缨,于是教师给予肯定,鼓励幼儿积极想办法。

(2)对教师问题解决方案的综合分析

首先,教师现场分析问题发生的具体情景,为解决问题寻找依据。其次,教师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但这个方案显然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因此没能有效解决问题。接着,教师提供了第二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把问题抛给了幼儿,让幼儿自己商量解决。这一方面可能与H老师是一名新教师指导经验相对欠缺有关,在当时的复杂情景下,她短时间里没能想出适宜的问题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当然也可能是教师希望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最后,用“收银员”的办法解决了问题,但教师没有给予任何反馈,只是继续站在一旁观察。

(3)值得反思的问题

首先,教师对当前的问题情景反应比较迟缓,没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其次,教师在没有任何引导或提示的情况下将问题抛给幼儿,使得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幼儿接下来不能按教师预期的那样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结果可能会使教师更为被动。幼儿的游戏时间通常有限,因此,即使是将问题抛给幼儿鼓励他们自己协商解决,也应该是在教师胸有成竹的情况下,这样,教师随时可以通过暗示或示范等方法引导幼儿,以便使问题能真正得到有效解决。最后,教师没有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给予及时反馈。众所周知,及时反馈一方面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更进一步激发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使幼儿及时了解教师的态度和看法,促使人人成为明智的问题解决者。

5.可能的解决方案

(1)建议两名幼儿分享这笼“包子”,如果还需要更多的“包子”,可进一步建议幼儿过会儿再来买一笼。

(2)评估幼儿游戏过程的合理性。之前,“收银员”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角色,对于顾客买了什么并没有留下什么凭证。教师可以提示“收银员”根据“顾客”的购买情况给予他们相应的凭据,如食品图案卡片之类,以丰富游戏情节,也借此有效减少幼儿之间不必要的争端。

(3)对于幼儿双方的情绪情感给予足够的关注。

三、以“问题―等待―协商―反思”为指导模式,解决幼儿出现的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在角色游戏指导中可以尝试以“问题―等待―协商―反思”为指导模式解决幼儿出现的问题,如下图所示。

(一)确立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如果幼儿正沉浸在角色游戏世界中惬意地享受着自己的游戏时光,教师更适合做一个“旁观者”;当出现干扰幼儿角色游戏的因素时,教师才适时介入。当然,观察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判断幼儿在游戏中是否存在问题以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二)等待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

等待可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和给幼儿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对教师而言,等待的作用在于:首先,为自己分析问题情景留出时间。教师要用足够的时间观察与分析当前的游戏情景以及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其次,为自己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留出充分的时间。当问题情景出现时,教师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才能找到适宜的问题解决方案。对幼儿而言,等待可以为幼儿提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当问题情景出现时,幼儿可能意识得到也可能意识不到。如果是前者,教师应给予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当幼儿确实难以自行解决问题并已影响游戏的继续进行时,教师才介入指导;如果是后者,教师则应判断问题的真假,再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教师应把握等待的度。总之,等待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积聚能量的过程,教师在角色游戏指导中尤其应善用等待。

(三)协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协商是教师消解外在权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尊重幼儿游戏自主性的一种体现。协商是一种对话,教师与幼儿是平等对话的主体,教师与幼儿在对话过程中成为解决问题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所形成的力量像激光,而且这种力量的增长要远远快于共同体人数的增加。〔2〕

(四)不断反思是教师成为问题解决者的有效途径

反思是一种能力,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贝克莱认为,“反思是个体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景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3〕也就是说,教师不断反思的目的是使自己的指导行为更为科学、合理,更能令人信服。在幼儿角色游戏指导中,教师需要反思的是:教师指导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把握问题情景?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的个体差异?如何选择具体的指导方式?什么样的指导结果是有效的?只有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才能很好地把握上述问题,有效实施指导。那么,教师该如何反思呢?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它“包括这样一种有意识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证据和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信念”。〔4〕也就是说,反思是主体对自身头脑中已有经验、观念的审视与重构,是主体对自身当下行为与意识活动的直接觉察与调节,是主体反观自身不足的过程。〔5〕当代认知心理学用元认知这个术语代替了反思的概念,元认知理论使反思由昔日单纯的心理现象变成一种实践行为,直接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教师通过对自身指导行为的反思,能够不断丰富关于角色游戏指导的元认知,获得元认知体验,增强调控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角色游戏指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88.

〔2〕戴维・伯姆,李・尼科.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5.

〔3〕〔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48.

〔5〕张志泉.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性道路〔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Teacher’s Judgment and Instruction about Problems Arising in Role Play

Fang Jianhua

(Teacher’s College of Shihezi University in Xinjiang, Shihezi, 832000)

Li Yanling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Luanzhou Branch,Luanzhou, 063700)

角色游戏教案篇4

关键词:角色游戏;策略;实施过程

角色游戏能满足幼儿的社会交往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发展幼儿的认知、丰富幼儿的经验,在我们的区域游戏中是必不可少的。本次研究就对实施角色游戏的策略展开的,以我班的商场为案例具体阐述我们的游戏过程与实施。

一、实施过程

(一)游戏来源

首先来看我们的游戏来源。刚开始幼儿在材料库发现了一个取款机,大家都很有兴趣地围观,问:“这个取款机是干什么用呢?”幼儿说:“取钱。”“那取完钱干嘛呢?”“买东西、逛商场。”然后和幼儿分享这个发现,大家一致决定要在班级里开设一个商场。

(二)游戏前准备

1.生活经验的储备。既然确定要开商场,那我们就要将“商场里有什么”“商场里的人都干什么”迁移到生活中展开讨论,积累游戏经验。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周末带幼儿去逛商场,看一看商场里都卖什么?商场里有哪些人?我们再进行分享交流。他们认为商场里的人都是做买卖的,幼儿都是站在买的人角度看待商场的。

2.为商场取名。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还有一位幼儿有新的发现:“老师,我发现商场的名字都不一样。”于是,就有了给商场取名字的活动。我们用投票的方式决定商场的名字,最后“爱莉商场”以18票获得最终胜利,我们的商场就取名为“爱莉商场”。

3.材料的准备。在拥有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幼儿自己带来一些需要的材料放在材料库,例如:衣服、鞋子、包包、帽子、娃娃等。

(三)引导发现问题

幼儿们就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游戏,他们自主选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自己规划摆放的方式。在游戏过后,我们就进行了分享交流,幼儿自己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他们发现了格局布置不合理;“因为没人看管,大家一会儿就弄乱了”他们就发现了角色的不足;“没钱就来买东西,还跑来跑去的。”他们发现了规则的不完善。

(四)调整措施

1.回归生活。他们发现了问题,我们就继续引导幼儿回归生活,进行第二次亲子参观,去实践中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次幼儿的观察角度发生了变化,在调查表交流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各个区都规划明显,每件商品都有自己的价格。发现了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如:鞋子的导购员要为顾客准备漂亮的包装。

2.迁移生活,生成游戏。在再次开业前,我们就要讨论商场规划的布局,由幼儿共同商量如何摆放,并记录下来。根据幼儿的划分我们班级的商场就规划出了玩偶区、鞋包区、配饰区、帽子区、小吃区、游乐区、服装区、美甲区。他们在每个区域都增添了导购员的角色,商品摆放也有变化。

(五)后续整改

在玩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角色争抢,引导幼儿要做计划;还有的幼儿说:不按规则,我就引导他们往生活迁移,增添了新的角色――警察。

二、实施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应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幼儿喜爱游戏,不仅是幼儿身心特点的反映,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于生活,有效地开展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是不容小觑的。结合上面的案例,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

1.引导发现。这一路径设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此项措施就要和生活相联系,将我们的问题带入生活中去寻找答案,再将答案进行讨论一起解决问题。例如:此案例中幼儿通过社会实践参观调查的方法,得到对商场的基本了解,讨论“我了解的商场”,从而为游戏奠定基础。

2.引导迁移。这一路径是引导幼儿从真实的生活情境向虚拟的游戏情境过渡。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引导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创作出游戏环境。此案例中就有制作价目表、制作计划和银行卡以及为商场取名的活动,这个活动大家都积极参与,区域中到处可以看到幼儿创作的痕迹,让他们做区域真正的主人。

3.引导生成。在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在不断地发现,例如没有规则,那我们就引导他们制定规则,他们发现一些问题,我们就引导他们与生活相联系,生成更多的区域来完善我们的角色区,这样就不断地生成,不断地丰富。

三、效果反思

整个游戏过程中,我们秉承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幼儿通过调查、参观等路径收集信息,并从中提出新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接着幼儿迁移经验由真实生活情境向虚拟的游戏情境过渡。教师引导幼儿动手创设游戏情境,在游戏过程中进行角色扮演,不断引发新的问题,教师引导幼儿不断丰富新的活动内容和规则。这样不断循环,不断推进,让我们的游戏更加完善。由此可见我们的此项研究策略是有效的。

让我们,一起收获幼儿游戏的成果,一起分享幼儿游戏的快乐,因为幼儿成长的路上,有你有我……

角色游戏教案篇5

角色游戏是指幼儿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如:娃娃家、医院、超市、快餐店等。这种游戏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社会需要,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再现,是幼儿游戏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指导对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幼儿园游戏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在角色游戏指导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兴趣性原则:

角色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自由自主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兴趣、需要、想法、困惑、理解、愿望和期望,因此开展任何一个游戏主题必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即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小班第一学期9月份一开学,教师可以以情感和教育为着眼点,从稳定幼儿情绪入手,采取各种教育手段,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满足幼儿游戏的愿望。从幼儿感兴趣且熟悉的生活入手,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参加游戏的愿望。

(二)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在游戏的开展中从目标的制定,主题的开展,游戏内容的选择,游戏材料的提供,各活动区环境的创设,情节的丰富,指导及幼儿的发展都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尊重儿童的原则:

游戏是一种自主的活动,幼儿只有在没有来自成年人压力的游戏环境中,才能真正体现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首先要尊重幼儿、一是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在各年龄段游戏的状况是不同的。例如:年龄越小,游戏越出于满足感知运动机能的需要,年龄越大,游戏越出于满足社会交往的心理需要。二是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我们通过对全市一百多所幼儿园教师组织的角色游戏现场的调查得出: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行为与幼儿的游戏进展及幼儿的游戏体验并不一定成正比,即并不是说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频率越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发展就越快。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教师在游戏中不能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有直接关系。三是尊重幼儿支配游戏材料的权利。幼儿游戏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游戏材料的操作,因此教师在材料的摆放上、材料的种类、数量都应该尊重幼儿。

(四)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原则:

幼儿园课程实施预设性和生成性两个种类不同的建构模式。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也必须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统一,在游戏主题的产生中,教师可以把预设的游戏主题和幼儿自然生成的主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室预设娃娃家的主题中,随着游戏情节的变化,幼儿根据需要生成了“作客”、“娃娃过生日”、“医院”等主题。幼儿生成的游戏主题丰富了游戏情节的发展。

二、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方法

教师在游戏中采取哪种指导方法,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游戏开展的具体情况进行,游戏中常用的指导方法有内指导和外指导两种。内指导是指教师以游戏内部的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

案例:超市

某中班活动室内,正在开展超市的游戏。由于第一次开超市,很吸引人,有的幼儿扮演“超市”的工作人员,有的扮演顾客。看到货架上琳琅满目的摆放了很多的商品,扮演顾客的幼儿认为开放式的货柜不要钱,许多孩子把货架上的商品放到自己手提的筐子里,走出了“超市”。教师看到这种情况,并没有指责这些不付钱的顾客,同样以一个“顾客”的身份到超市去拿东西,同时大声的对“超市”服务员说:“谢谢、谢谢、这里买东西不用付钱,太方便了。”这样马上引起了超市工作人员的注意和异议,他们立即纠正了超市游戏的购物规则。

外指导是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并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保持一个外在的角色来引导说明,鼓励游戏中幼儿的行为。例如案例中的超市游戏,如果教师采用外指导的方法,教师在发现“顾客”不付钱时,一般会马上走过去说:“买了东西要付钱呀!”同时会指导“收银员”要提醒顾客付款。

三、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应体现的角色

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不同进程中应该根据不同游戏的需要,体现观察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一)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可以说游戏是观察幼儿心灵的窗户。教师作为游戏过程的观察者,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孩子,推动游戏的开展。

教师在游戏中的观察有两种:一种是随机观察,指教师从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动作、表情所发出的信息,了解幼儿的行为动机、幼儿的即时需要,幼儿的意愿、困难和情绪的体验等作为指导游戏的依据,以便把握指导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做出适宜的应答行为,以满足游戏的需要,推动游戏向纵深发展。二是有目的的观察,主要根据事先设定好的幼儿各种行为的发展水平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其目的是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发展的个别差异、发展的最近趋势作为教育的依据,以便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育方案,为教师进一步创设环境有针对性的指导游戏,提高幼儿游戏水平服务。

案例:大班一餐厅

餐厅游戏开始了,幼儿按照各自选择的角色,协商布置游戏场地。教师今天的观察目的是了解幼儿在游戏中如何解决问题的。通过观察,教师发现有很多幼儿点了红烧带鱼,摆放红烧带鱼的架子已经空了,于是教师走过去以顾客的身份向服务员点了红烧带鱼,服务员说:“今天的红烧带鱼已经没有了,明天再来吧!”教师说:“我家孩子今天特别想吃红烧带鱼,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解决一下?”服务员想了想,然后走到餐厅的烹调区和做莱的师傅商量着如何解决。一会儿,服务员走了过来,说:“可以,厨师说再买几条带鱼就行了,请到2号桌就座,一会就好。”过了没多久,服务员就端上了香喷喷的红烧带鱼,教师高兴地说:“谢谢你们!”

案例中的教师通过参与游戏,有目的的观察,发现了问题。通过设置难题“我家孩子今天特别想吃红烧带鱼”,观察游戏中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仅处于辅助地位,这意味着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对游戏的鼓励、帮助和推进。教师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材料的支持: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随机进行材料的支持,其目的在于支持幼儿延伸和扩展游戏。

案例:娃娃家中的自选材料

小班娃娃家开始了,为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教师讲娃娃家的相关资料,如:餐具、娃娃、床、沙发、电视等分类放在活动室的中间,便于幼儿根据游戏需要自选游戏材料。游戏一开始,班里的幼儿经过协商,自由选择,两个小朋友结伴,扮演爸爸妈妈,每一家确定好家的位置后,开始选择材料,布置摆放娃娃家。只见大多数幼儿都在满足于跑来跑去拿材料的过程,而忘记了自己此时扮演的角色。教师观察到这种情况后,走到一个娃娃家说:“呀!你们家这么多孩子啊?”爸爸说:“妈妈抱回来两个,我也抱回来两个。”教师马上说:你们家这么多孩子,能照顾过来吗?爸爸说:“我们家只有一张床,其他孩子睡觉就没有地方了,而且吃饭的碗也只有两个。”妈妈马上说:“这样吧,我们家要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其他的放到别人家去吧!我们再去拿一张小床和一些碗。”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建议爸爸妈妈协商好后再去拿材料。

案例中的幼儿由于思维方式和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协商意识比较欠缺,各拿各的游戏材料,而且满足于拿材料的过程,出现了一家一张小床,4个孩子的情景。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根据主题目标,为幼儿提供循序渐进的游戏材料支持的同时,制定相应的使用游戏材料的规则。这样既保证了游戏材料的丰富性,同时又有利于游戏情节的发展。

二是语言的支持:教师在游戏中除了给予孩子材料上的支持外,更多的是语言上的。教师如何运用语言上的指导,很大程度上会左右孩子的行为,以至于影响孩子游戏的情趣体验。支持性的语言指导,主要根据孩子当时的游戏方向,提出问题或建议,并最终给与肯定和赞许。

案例:买盒装豆腐

在一次游戏中,娃娃家的妈妈到超市去买盒装豆腐,可超市里没有这种货。营业员答应马上去进货,并送货上门。这时营业员到百宝箱里找来找去,找到了一个小的塑料盒,里面放了一块积木,就给娃娃家送去了。但妈妈说这块豆腐太硬了,孩子吃不动。这下营业员急坏了,忙说:“我再去准备,你一会来拿。”这时营业员在盒子里面装了一些水,又剪了一块长方形的纸放到了盒子里,看了又看觉得不像,当他感到困惑时,老师走过来说:“你想的办法真是多(肯定),你能不能找一块又软又能放进盒子里又像长方形豆腐的东西。”

角色游戏教案篇6

关键词:主题;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本学期,我们结合幼儿的兴趣与活动主题《我爱我家》,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角色游戏,如“娃娃家”“小厨房”“玩具国”“小客厅”等。从游戏情况看,幼儿非常喜欢这些游戏,也乐意参与到游戏中,与同伴进行交往,但游戏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在此,通过对角色游戏案例的分析,谈谈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哪些问题值得教师关注,怎样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提供材料,“无声”指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可见,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有效的材料能推进游戏的开展。

在“娃娃家”,教师提供了餐桌、盘子、梳妆台等,为幼儿的游戏提供环境支持。可幼儿在几次简单重复摆弄之后,娃娃家就失去了吸引力,孩子们都不愿意去玩了。

随着主题《我爱我家》的深入开展,教师提供了仿真的水果盘、小方桌、水壶、点心、糖果,温馨舒适的小沙发等。孩子们被这个“逼真”的客厅吸引住了,个个都想做一做小客人,做一做小主人,在游戏中,孩子们掌握了如何做客、如何待客的本领。

二、借助观察,适时指导

1.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前提

教师要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来不断提供游戏材料,推动游戏的进程,同时也要根据游戏的发展提出问题或建议,用语言来推动游戏的延伸和扩展。

“小厨房”是孩子们最爱玩的角色区域之一,我们的“厨房设施”一应俱全,有煤气灶、有洗菜间,有锅、碗、瓢、盆等等。游戏初期,孩子们对“学吃西餐”很感兴趣,每天早晨来园了,就会抢着做客人,吃西餐。可每天都吃纸做的“荷包蛋”和“意大利面条”,孩子们对真实食物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于是,我在第二天早晨,提供了方便面和小面包,孩子们发现了新鲜的食材,开心地用刀、叉吃起了西餐。

2.协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协商是教师消解外在权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尊重幼儿游戏自主性的一种体现。协商是一种对话,教师与幼儿是平等对话的主体,教师与幼儿在对话过程中成为解决问题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所形成的力量像激光,而且这种力量的增长要远远快于共同体人数的增加。

玩具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着天生的“魔力”,每个幼儿都愿意到“玩具国”去玩,然要,我们的区域位置有限,人员必须有所限制。可让谁去玩呢?此时此刻,游戏规则显得尤为重要。在与幼儿的讨论、协商下,我们设置了游戏区域卡,只有带上卡片的幼儿才能进入游戏区。制度的制定,有效地解决了孩子们争抢进区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质量。

三、直接介入,有效指导

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是角色游戏最大的特点,幼儿在扮演各种角色的互动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或产生矛盾。教师以角色身份进行游戏干预,是角色游戏干预的主要策略。但如何正确选择教师的角色身份,游戏干预是关键。教师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挖掘游戏中的矛盾点,就事论事寻找空缺角色,才能有效进行干预,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

教师只有不断观察、协调、完善,才能让角色区域“生机勃勃”。此外,角色游戏中最后的交流、评价也是指导幼儿游戏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对游戏中问题的分析,可以提升幼儿下一次的游戏经验。

角色游戏教案篇7

关键词:游戏;小学数学;教学

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无法较好地接受新事物,游戏是大多数教师均采用的方式,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数学知识的学习。本文具体论述游戏化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

一、将游戏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一些知识,思维方式也较为简单,因而也不适用于传统的通过二次提问教授新知识的教育方式。为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就目前而言,把游戏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深受教师们的青睐且效果良好。比如,在教学图形知识时,教师可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将三张大小不同的彩纸发给每组,让学生自己裁剪出知晓的图形图案,若还能将这些图案与实际物体相连就更好了。最后比拼每个小组所剪图案的数量,以图形剪得最多、颜色利用最好的小组获胜,这样的游戏形式,既可使学生对图形概念有一清晰的掌握,进一步了解图案颜色,又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渗透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把游戏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一来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予以激发,另外也可对学生的积极思维起到启发作用。比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借助游戏完成这一课程的学习,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组两人,进行黑白棋游戏。二人分别执黑棋与白棋,轮流进行,按照非重复统计原理对所得结果进行计算,并把棋子任意放在加法表与答案卡中。比如,第一人算1+1=2,就把结果体现在加法表与答题卡上,再将一枚白棋放在加法表对应位置与答案卡第2格处;第二个人算2+3=5,同样按照自己的计算结果把棋子放在加法表与答案卡中,交替进行,直至填满加法表中的所有空格。在填充答题卡时依据“覆盖原则”,后面的答案替代先计算的答案。最后,对答案卡每种颜色的棋子数予以计算,比较谁的棋子数最多,多的即为胜利者。通过这个游戏,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又可对学生的积极思维起到启发作用,让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选择多样化的游戏形式

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自然也应选择不同的游戏方式,如此不仅可将游戏的多样化体现出来,也能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1.采用角色游戏,强化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学

数学教学中的y点与重点部分非概念教学莫属,一旦学生不了解概念,就难以对知识做到全面正确的掌握。比如,在教学“时、分、秒”的知识时,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各自的概念之后才能正确区分,进而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弄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采取角色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时、分、秒,再将他们带入角色大变身的游戏中,把“秒”变成“分”,怎么变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解释时利用钟表上的指针让秒针走一圈,在走过60个小格时就变成分,这时扮演“秒”与“分”的学生就可合体,接着变“分”为“时”时也采取同样的方式。利用角色变身让学生明白时、分、秒均为计量时间的单位以及他们的概念与关系,使学生对它们的关系做到准确把握,正确区分。

2.开展竞赛游戏,进行巩固练习

当小学生完成某个章节的学习后,若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游戏,则会对课堂学习成果起到有效的巩固作用。为此,教师要善用此方法。比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的知识后,教师可把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组成员四人,比赛哪一小组最快得出结果和结合方式最为合理。教师负责计时,评判小组的准确率与做题速度,选择优胜小组。借助竞赛游戏,可对学生所学知识点予以巩固。

四、利用游戏验证学生成果

课后的及时巩固,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对学习成果的及时检验非常有必要。教师可通过游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检验。比如,在完成乘法教学后,教师可在全班举行小游戏,以对学生的乘法口诀掌握情况进行检验。让学生轮流报数,但5倍数的学生只轻敲桌子,不报数,以此类推。利用这样的方法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以游戏的形式代替过去做练习、留作业的方式,往往取得的效果也比直接提问要好,也更有助于巩固知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游戏,既可将学生注意力成功吸引过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可以说完美实现了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角色游戏教案篇8

角色游戏“小汽车”已经开展了很久了。今天亮亮当起了小司机,他机械地拿着一个“方向盘”,“嘟嘟”地从美工区开到了表演区。一路上叫喊着:“谁要坐汽车啊?”没人上车,他继续机械地开着。忽然,一旁的妞妞站起身来。差一点把亮亮碰倒。亮亮下意识地扔掉了手中的“方向盘”,两个手臂不停地摆动着以保持身体平衡。亮亮正想责怪妞妞,妞妞却捂着嘴巴笑了起来:“哈哈,你怎么像划船一样啊?”亮亮一下子有了灵感。用手臂当船桨,划起船来,并兴奋地叫喊着:“谁来坐船啊?谁来坐船啊?我现在是开船的司机。”其他幼儿一听有了新玩具,纷纷跑到亮亮跟前要坐船。亮亮说:“不要挤,排好队,一个个上船。”但幼儿挤成了一团,争着要上船。

【分析】由于角色游戏“小汽车”已经开展了很久,因此幼儿越玩越没兴趣,出现“机械地玩”的现象。妞妞无意的一句话给亮亮带来了灵感。并促成了新的角色游戏“开船”。可见,幼儿能在一定的情境中自发地产生新的游戏。但幼儿自发产生的游戏是零乱的,缺乏游戏规则和具体玩法的指导以及所需的游戏材料。为了保护和支持幼儿的游戏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应为幼儿提供可被幼儿当作船的材料,其次要引导幼儿制定游戏规则和完善游戏玩法,比如,制定票价、凭票上船,还可以引入新的角色“售票员”等。

【案例二】戴上草帽变菜农

在角色游戏“菜场”中,大宝吆喝着:“卖菜啦,卖菜啦。”玲玲走过去笑着说:“你这也是卖菜呀。根本就不像个菜农。”大宝顿时气馁了,不再吆喝着叫卖。一旁的多多跑到美工区拿了顶草帽给大宝,说:“菜农要戴草帽的。”大宝戴上了草帽又吆喝起来,不一会儿就吸引了很多小朋友来买菜。大家七嘴八舌地问:“青菜多少钱啊?”“山药多少钱呀?”大宝被问得愣了愣,说:“全部都一元钱。”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