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会计转正个人总结8篇

时间:2022-02-05 23:47:14

会计转正个人总结

会计转正个人总结篇1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二元经济理论”是研究转型时期农业机械化问题的理论基础。刘易斯(1964)在二元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刘易斯拐点”,从初步阐释了农村劳动流转对工农关系的影响。张培刚(1949)在《农业与工业化》中通过论述传统农业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工农关系提出了机械引入农业的两个必要条件,即农产品价格保持较高、劳动力稀少而昂贵,为转型时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作了总体判断。希克斯(1945)、速水佑次郎(1949)、林毅夫(1983)等从土地与劳动力禀赋出发发展了农业技术诱致性变迁理论,为研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Hans Binswanger(1986)在对农业机械化进程作历史比较分析时,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与模式取决于土地与劳动的禀赋、非农产业对劳动的需求、农产品的社会需求,也受资本稀缺度、农场规模、补贴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国内学者对于农业机械化研究成果较多,陈升(1986)提出“户办、小型”的农机经营模式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有着广泛的适应性。许锦英(2002)认为,农机服务产业化能够兼容不同的农业生产规模与经营体制,能够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机化发展机制。黄季锟(2002)、林万龙(2007)、李伟毅(2010)等研究了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机制。

根据现有研究,大部分文献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正向激励作用,农村劳动力流转改变了农村人地禀赋关系,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有利于诱致农机作业替代人工劳动的技术变迁。实际上,从诸多田野调查来看,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惠农政策,但由于农业比较收益低,农村劳动力流转使农业的生存保障功能与经济效益功能不断弱化,农业生产要素追求报酬最大化而“脱农”成为转型时期的重要特征,表现为农地非农使用、农民非农就业、农资非农投入,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总体而言,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既有正向的激励也有负面的影响,具体的作用方向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二、样本数据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

按照全面性、简洁性、可获性原则,本文实证分析所采用的数据是除港、澳、台及重庆、海南、外的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85―2008年共24年间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包括2005―2009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统计资料(1949―2004)》、《新中国60年农业统计资料》、《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中国统计年鉴》等。

(二)变量设置

1、被解释变量

为了全面度量不同年份、省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本文选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是机耕水平、机播(种)水平与机收水平的加权平均指数,加权因子分别为0.4、0.3、0.3,它是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指各类农机化生产经营服务单位(含兴办实体)当年的全部生产经营服务收入和个体户经营农机化服务的收入,它是反映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为削弱计量分析的共线性、异方差与非平稳性等问题的影响取其对数形式。

2、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农业劳动力流转率及其二次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非农产业占GDP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人均农地经营规模、被解释变量滞后项以及截面、时期固定效应项作为解释变量。本文设定农业劳动力流转率=(乡村从业人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乡村从业人员,作为反映农村劳动力流转程度的解释变量。本文选取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作为新的解释变量,用以考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路径依赖效应。为了反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其他未知因素的时空特殊性及其衍生的异方差问题,本文设定截面固定效应项与时期固定效应项作为控制变量来解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地区异质性与时期异质性。此外,为削弱计量分析的共线性、异方差与非平稳性等问题的影响,本文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取对数形式。

为便于分析,本章对被解释变量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业机械总动力设定为Mach、Machs,对解释变量非农产业占GDP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业劳动力流转率、人均农地经营规模分别设定为Indus、Agri、Incom、Labor、Land。

(三)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与变量设定,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构建计量分析模型如下:

Machit=α0+αi+αt+Xitβ+γMach(-1)it+εit

Machsit=α0+αi+αt+Xitβ+γMach(-1)it+εit

Xit=(Laborit,Labor2it,Indusit,Agriit,Incomit,Landit)

β=(β1,β2,β3,β4,β5,β6,β7)T

i=1,2,3,…,28;t=1,2,3,…,24

在上述模型中,αi是个体固定效应项,包括随个体变化而不随时间变化的难以观测的变量的影响,表示对于本文研究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28个不同的截距项,且其变化与Xit有关系;αt是时点固定效应项,包括随时点变化而不随个体变化的难以观测的变量的影响,表示对于本文研究的24个时期有24个不同的截距项,且其变化与与Xit有关系;εit是误差项,满足一般假设E(εit|Xit,αi,αt)=0。

三、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一)Mach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1、模型估计

通过梳理中国农机化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截至1995年,随着农用平价柴油供应正常的取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机械化优惠政策全部废止,而始于1996年河南省小麦跨区机收作业标志着中国农机化发展从自给性的农户自营农机模式向社会化的农机作业市场模式转变。因此本文以1996年为分界点对面板数据模型分两时段予以实证分析,利用Eviews6.0对模型予以运行,运行结果如下表1所示:

2、结果分析

首先,根据表1的模型估计结果,在1996―2008年期间,Labor的系数符号为负且其二次项符号为正,其经济意义在于:农村劳动力流转与农机作业呈“U”型关系,当农业劳动力流转率在小于临界值增加时,它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存在逐渐衰减的负向激励。其中可能的解释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转使农业生产要素“离农”程度加剧,尤其是比较收益较低的粮食作物种植。

其次,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期间,Indus(非农产业占GDP比重)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正向激励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机化发展路径依然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工业化进程的推进(Indus)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甚微,且是负向激励作用,这与国家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战略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性有着紧密的关系。

第三,Agri(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是反映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整个观测期内,Agri的增加对提高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与1985―1995年相比,1996―2008年时期Agri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正向推动作用进一步强化。

第四,模型估计结果表明,Incom(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存在负向激励作用。从经济现实而言,随着改革开放推进,非农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非农收入的增长诱致农户资金逃离农业与农村,不利于农户采用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方式。

第五,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时期,Land(人均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在1985―1995年时期,Land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以及农地适当规模经营的开展诱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二)Machs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1、模型估计

Machs(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是反映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始于1996年的河南省跨区小麦机收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崭新阶段。本文利用Eviews6.0对Machs面板数据模型予以运行,得到估计结果如下表2所示:

2、结果分析

首先,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85―1995年时期,Labor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2.235,在1996―2008年时期,Labor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0.899,其经济意义在于:在1996年前后,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机经营的影响经历了从负向激励到正向激励的反转,农村劳动力流转对自1996年以来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

其次,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时期,Indus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0.997,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T检验,其经济意义: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分工以及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估计结果显示,Agri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0.169,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T检验,其经济意义在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具有显著地推动作用。

第三,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1996―2008年时期,Land对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影响是负向的,与规模经济的一般理论判断是相背离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一个农户或者地区的农地经营规模越大,在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政策扶持下,越有利于推动自行购置农机具的自用型农机模式发展,而农地经营规模较小的农户或地区更容易接受市场化的农机服务。

四、结论

回顾工业化国家的转型进程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机械替代劳动是转型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变迁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国到现代工业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从城乡二元分割到城乡统筹协调的转变。在此经济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本文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转对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存在着负向影响,对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为典型特征的农机经营存在着正向激励,但对农机装备投入的作用并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Hans Binswanger Agricult-

ural Mechanization: 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1986

[2]张培刚. 农业与工业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蔡. 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林毅夫.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

[5]韩喜平. 中国农户经营系统分析[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6]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 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A・刘易斯. 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8]林万龙,孙翠清. 农业机械私人投资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层面数据的探讨[J]. 中国农村经济,2007(09):25―32

[9]许锦英.农机服务产业化是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J].中国农村经济,1998(09)

会计转正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手工账;ERP;结账;凭证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财务电算化继续向纵深发展,已由初期的部分核算电算化发展到现阶段的企业资源管理电算化,即ERP或者ERPⅡ阶段。ERP在推动财务结账工作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在结账的方法上与手工账有很大的区别。

一、理解ERP结账的流程

手工账环境下,完整的结账流程是:凭证编制(未审核)凭证审核(反审核)凭证过账(反过账)结账(反结账)。在电算化环境下,常用财务软件(非ERP版本)都是按照这个顺序来开发和控制结账过程的。当然,ERP系统与“常用财务软件”有所区别,但是在结账顺序上是相同的,可以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ERP环境下的各种操作所处的结账阶段。

(一)“凭证编制”上的对比

在“常用财务软件”环境下,凭证编制是在凭证制作界面直接编制会计分录来完成凭证的制作。但是在ERP环境下,为了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依据经济业务的性质和财务处理上的差异分为不同的模块,如应付模块、应收模块、资产模块、库存模块等等,各种业务分别在不同的模块里进行处理。各子模块在系统里面设置了相对应的会计科目,操作人员只需要录入相应的业务单据或是进行借方分配就可以完成凭证的制作,有些界面通过“查看会计方法”来查看生成的会计分录,有些界面只能看到账户别名,要理解业务所生成的会计分录还必须理解账户别名所对应的会计分录。单据录入后传送至总账模块,在总账未过账前,从结账流程上看都只能是完成了凭证的制作。ERP环境下除了子模块生成日记账以外,总账模块可以进行特定的凭证制作。总账模块手工创建的日记账从整个结账流程上看,也都只是完成了凭证的制作,这一点和子模块导入的日记账相同。

(二)“凭证审核”上的对比

凭证编制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凭证审核”,审核后的凭证才可以“凭证过账”,已审核后的凭证要修改还需要进行“反审核”将凭证状态返回到未审核状态。“凭证审核”是财务处理控制上的重要环节。再看我们ERP系统的凭证审核,因为ERP系统没有设置“审核”这一职能对录入系统的单据进行单独审核,所有单据的检查都是录入人员自行检查的,尽管ERP系统在应付模块也有发票验证功能,但是检查方式有限,不可能发现分配科目用错及分配类型与科目之间的一致性问题。一方面因为ERP系统是公司的资源管理系统,单据处理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独立设置单据审核职能会导致成本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大量的审核工作也可能会对效率有所影响。ERP系统为了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而带来的控制弱化,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相形相生。作为补救措施,要求制定自查规范,尽量减少单据录入错误。

(三)“凭证过账”上的对比

凭证过账在手工账环境就是将凭证登记到“丁”字账户和明细账的过程,因为是手工账,所以工作量相当大,要消耗财务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电算化环境下这个过程是由系统来完成的,操作非常简单,速度相当快,这体现了电算化系统相对于手工账系统的优势,也是会计电算化系统在提高财务系统效率方面的一个直接表现。在过账的含义上,ERP和常用财务软件系统没有区别,都是将凭证或日记账登记到明细账和总账“丁”账户的过程。“常用财务软件”在过账以后可以“反过账”将凭证状态返回到未过账状态,而ERP财务系统只能反冲日记账,反冲后需要重做。在反冲日记账方面,这容易导致总账模块与子模块数所不一致,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

(四)结账上的对比

结账操作表示会计周期里的经济业务已经处理完毕后在系统操作上的实现。在ERP系统里叫做关闭会计周期,含义都是一样,结账后方可依据结账后的系统数据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并在其后的期间里处理后续的经济业务。ERP财务系统和常用财务软件在结账上的区别在于这些常用财务软件系统在结账以后,如果要打开会计周期,则只能逐期打开。ERP除了资产周期和成本周期关闭后就不能打开外,其余子模块和总账模块的周期都可以单独打开。

二、结账工作总体目标

无论手工账还是电算化环境,会计核算的总体目标就是合法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这个总目标在结账工作中又可以分为很多细小的目标,如平各类中转、核对货币资金、核对内部单位往来、待摊和预提各类费用、提取各类资产折旧、分摊各类成本差异、核对总账与明细账、账实一致、结转成本与收入以及其他需要给予关注的要点等。因为会计核算事情较多,最好的办法就是列示一张清单,对每一件事情都明确列示处理的要求及完成时间,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避免遗漏。

三、对整个结账工作要有长远规划,精心安排

不论手工账还是电算化环境,结账工作事情很多,处理难度各有不同,如果不分先后,盲目入手,往往事倍功半。所以结账工作除了结账的目标要明确之外,还要有长远规划,理清头绪,从容易的事情入手,层层剥离,往往水到渠成。

(一)整个会计期都要关注的问题

核算工作中有些问题很重要,解决问题的周期很长,发生的频率较高,处理起来难度也比较大。这就需要在整个会计周期内都予以关注,以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比如在整个会计周期内都要予以关注的:员工的往来科设置错误,其他应收应付设置成了应收应付;预付款的核销,对于长期的预付款含内部员工借款,及时催缴发票或催收借款;各类发票的入账工作,特别是内部往来单位发票的入账一定要及时,因为涉及到内部往来科目对账问题;各种科目余额的反常现象,如负债类科目余额为正数,资产类科目余额为负数,差异类科目余额过大或发生额过大;委外材料科目余额过大,对账和质量风险的揭示;账户别名的使用是否规范;凭证装订是否及时;应付账款、应计负债以及成本科目的清理;各类实物资产的安全完整等等。

(二)比较容易处理的问题

会计核算工作中,有些问题比较独立,往往在期末进行集中处理,如资产类中转科目,包括固定资产中转、长期待摊费用中转、待摊费用中转、在建工程中转、无形资产中转等。这些资产类中转科目对应关系单一,通常先做后做都没有什么影响。总账平资产类中转科目、总账与明细账核对相符以后,资产模块的周期就可以关闭了。另外按集团规定预提的各种费用、工资、涉及总账与子模块之间的调账及反冲事项等。这些问题比较独立,但是不能有遗漏,要逐项检查。

(三)往来中转科目对应关系比较复杂

应该说各类中转科目都是暂记科目,要求在结账时进行平账处理。使用中转科目是ERP的一个创造。首先,ERP分模块处理业务,如应付不处理收款,但收取供应商押金时必须反映供应商的负债,这又要求在应付处理,因此使用应付总账中转科目,通过应付总账中转在应付反映负债的同时在总账反映收款业务。中转科目的使用为模块之间的衔接提供了一个桥梁。其次,通过中转,不同岗位之间能达到交叉稽核的效果,通过总账稽核,可以使中转科目使用的必要性与正确性都得到有效的考虑。常用的往来中转科目有应收应付中转、应收总账中转、应付总账中转等。这几个中转涉及到应收、应付和总账等模块之间的转账事项,涉及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往往视实际情况而定。通常的对应关系有货币资金、供应商往来、客户往来、费用等。因此,要求各模块操作人员月底时将中转明细表通知总账,以利于总账核对和检查以便及时结平往来中转科目。

(四)核对货币资金余额和内部往来科目余额

将货币资金和内部往来的核对放在平中转科目以后,是因为货币资金和内部往来涉及到的对应科目较多,形式各异。因此在核对货币资金和内部往来时需要处理好其他的对应关系,除了平往来中转科目外还有应付模块的过账问题。通常情况下,这些问题处理好了以后,货币资金就只需要考虑账户之间挂错账的情况了,如果不存在账户之间挂错账的问题,货币资金大都是可以平的。在核对了货币资金、平往来中转科目及核对总账与明细账以后,应付模块的周期就可以关闭了。

(五)最后进行成本差异分摊

如果ERP实行的是标准成本,但公司对损益的反映是以实际成本为准的,因此要求对标准成本进行还原,将标准成本还原为实际成本。进行差异分摊就是要将当月以标准成本结转的成本还原为以实际成本反映的成本。对各类差异的理解也必须以实际成本为基准,否则很难正确理解各类差异。差异分摊需要在存货类科目总账和明细账核对一致、无余额异常、库存周期关闭的情况下进行。差异分摊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标准成本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为实际成本。

(六)关闭会计周期的要求

各模块关闭会计周期的基本要求是该模块业务已处理完成,总账与明细账核对一致,账实一致,发生额和余额都无异常。总账模块的会计周期关闭一定要在子模块会计周期关闭以后,尽量避免子模块数据留在接口没有导入总账的情况发生。会计周期应由会计核算主管进行严格控制,因为会计核主管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实际组织者,最清楚会计周期打开与关闭的最佳时机。

会计转正个人总结篇3

首先,在转轨期物价本身没有可比性。物价指数不是通胀通缩指数。从计划价格这种不是价格的价格,通过双轨制,逐步向市场价格这种真正的价格转变,是一个商品化、市场化的历史过程。这种转变是我国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变革的必然产物。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品价格逐渐反映价值和供求,愈来愈像价格,但至今还没有到位。随着交换关系的深化、交换范围的扩大,商品价值的质和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其货币表现也在发生变化,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度的加大,质变快于量变。从时间序列上看不同时点上的价格不是同质的东西,因而转轨快时没有可比性,转轨慢时可比性也很小。今日物价与昨日之物价孰高孰低不可同日而语,和两年同期相比更是无稽之谈。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期还远没有结束,物价指数还能不能当通胀或通缩指数来使用,这是必须明确的大问题。不能用美国的理论解释、解决中国的问题。水100℃可以沸腾,但必须在一个大气压下,气压不同沸点则不同。物价指数可以作通胀指数,但必须在转轨完成之后。随着成本要素的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核算范围的扩大,成本价格、商品价格上升是必然的正常的。因而1994年、1995两位数的物价腾升并不是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扣除正常的价格补位之后,还有相当大的空间是计划需求膨胀造成的,根本不是市场行为。由各级政府计划需求膨胀向需求正常过渡实际上只有1996、1997、1998三年,还没有到位,没有真正着陆。按符号经济的总量统计以1978年为100,1998年总物价指数还高于1994年。1994年为310.2点,1998年为370.9点,只是比1996、1997年低,比1995、1994年都高。1994年被视为两位数通胀,1998、1999年又被视为通缩。真是不可思议。可见胀、缩之论没什么实际意义。只不过是用人家的理论解释自己的问题,把自己弄糊涂了。这种胀、缩之论也只是说说而已。实际调控对策、有效的措施,还必须是结构性的,而不是什么总量的。过去没有多发票子,现在也没有少发票子,货币的贬值和升值不过是随着交换关系变化而变化,货币职能和流通速度呈现不同变化而已。它是结构矛盾转化的果而不是因。一个人气色不好,是得了胃病,治胃病吃胃药,为什么非要说是治气色抹脂粉呢?何必把抬牛腿,硬说成拔牛毛呢?我看胀缩之论可以休矣。

当前物价下降是总量指标,就具体物价而言有降也有涨,剩余产品物价下降,短缺产品如教育,垄断产品、新产品,准公品、住宅、服务等产品,有的价格正在上升,有的原来很高,降也有限。而目前的统计中,物价样本结构落后于消费结构的变化,权重失当,使价格本身的可比性下降,在消费品零售额上升10%(扣除物价因素),进口增长两位数的情况下,物价还在下降,就很说明问题。不改变目前物价统计样本权重,下降几个百分点中多少是误差,说不清楚。在结构调整期,几个百分点也算不上什么大事。这些统计符号实质意义有多大,确实要重新估量。

第二、总量矛盾只存在于符号经济之中。在符号经济之中总量矛盾是一个永恒的主要矛盾。在实质经济之中没有总量矛盾,只有结构性矛盾。在运行中哪一个结构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是我们从事调控应该明确的问题。

当前物价指数同比下降,存在大量市场剩余,人们认为总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那么,1994年、1995年前后一个时期内,物价腾升,市场供给不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物价指数两位数上升说明总量矛盾比今天还严重,也应该说总量矛盾是主要矛盾,不过供求形势相反而已。物价上升供不应求,物价下降求不应供,何时没有总量矛盾?何时总量矛盾不是主要矛盾?总供求平衡中存在理想之中,存在于历史的平均数之中。在符号经济中,总量矛盾是绝对的、永恒的、唯一的,因而不是主要的。对于发展和运行而言实际上等于没有这个矛盾。短缺和剩余都是供方结构性矛盾的反映,而需求过旺是各级政府盲目跃进的产物,所谓求大于供是计划需求和实际需求、实际供给结构性矛盾的反映。在正常的市场格局中,不是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矛盾。因而也不能用市场调控的措施来解决。客观上只存在个别产品、要素的供求矛盾,不存在社会总产品的总供求矛盾。可统计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同空不同时,在实质经济中缺乏时间上的统一性,形不成一对矛盾。

个别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公式P=WD/S(W为价值,S为供给,D为需求。当D=S时P=W,我们几乎找不到这时点。一般情况下不是D>S,就是DW,就是PW时,该产品价格大于价值,有价值转入,当P?W时,该产品价格小于价值,有价值转出。对社会总产品来说,这部分产品获得的转入价值总和等于那部分产品未实现的价值总和。社会总产品的总价格等于总价值。总需求等于总供给。∑D=∑S。也就是总剩余∑(S-D)等于总短缺∑(D-S)。全社会投入的总劳动在一个时期是定数,总量不变,而在区域、产业、产品间的分布是可变的,不均衡的。在甲地投多了,在乙地投少了,在甲产业、产品投多了,在乙产业、产品投少了。因而从理论上总需求应该等于总供给,因为总剩余等于总短缺,有剩余必有短缺。

第三、符号经济中的统计不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就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关键是统计时空不对称,剩余掩盖了短缺,或短缺掩盖了剩余。这是因为供给和需求的品格、性质不同。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化不对称,生产结构一般都滞后于消费结构变化。供给的内含和数量只能代表过去和现实,而需求的内含和数量代表现实和未来。它们对称的等量的只是现实,因而总是部分产品价值得到实现,部分需求得到满足,过去的产品成为现实的剩余,未来的需求成为现实的短缺。我们说总供给和总需求时间上没有统一性,就是因为过去和未来不在一个时点上,所以总供给和总需求,构不成一对矛盾,时间上缺少统一性,它们时间上有统一性的部分只是供给和现实需求相当的部分。总供给和总需求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S1=D2代表现实供给和实现了的需求。S1代表剩余,不符合现实需求的供给,D2代表未实现的需求,但对需求而言是现实的,不是没有购买力,而是实现不了,相对现实供给而言未来才能实现。只要在剩余没有丧失使用价值之前,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消费,生产剩余的社会劳动量在再生产中投向短缺,去创造需求,实现未实现的需求,结构就逐步调整到合理结构。从社会总劳动看问题,圆S和圆D是两个面积相等的圆,不过由于投入结构不符合需求结构,两圆心不在一点上,而在图形上形成了供给和需求的矛盾状态,实际上S1逐步缩小,S2逐步扩大,D2也会逐步缩小,在某一个时点上两圆心重合,两圆重合S1为零,D2为零,S=D。当然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错位是常态。而在符号经济中,统计总供给时反映的是S1=S2为总供给,统计总需求时只统计了D1,无法统计D2,甚至观念上根本就没有D2这回事。所谓需求不足,在人们眼里,需求只是D1。其实在有剩余和大量储蓄存款同时并存时期,D2转化为储蓄,等待短缺的供给。版权所有

我们当前的供求关系正是如此。从统计上看,存在大量剩余,物价下降,有效需求不足。实际上有效需求只统计了实现了的一部分D1,而D2没有统计出来。无效供给的剩余掩盖了有效供给的不足。供给和需求的有效性是相对的,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运行体制机制、特定的交换分配关系前提下的有效性。离开了特定的交换前提无以判断有效无效。

我们暂且不谈使用价值意义上的供给结构和新的需求结构的矛盾。仅就现存分配交换关系而言,某些供给也是无效的,没有有效需求的供给就是无效供给。

一部分产品,从使用价值上看符合现阶段供给,但在现实市场上变成了剩余,在交换关系上成为无效供给。这部分产品对有购买力的人已不需要,需要的人又无购买力。因而对现实购买力它们是无效的供给。排除使用价值问题,无效供给和无效需求是等量的。无效需求是收入分配分化过大的产物。

会计转正个人总结篇4

新员工试用期转正总结怎么写呢?工作总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工作总结,可以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新员工试用期转正总结2021”,欢迎阅读与借鉴!

新员工试用期转正总结1我于20__年_月_日进入公司,根据公司的需要,目前担任__一职,负责____工作。

本人工作认真、细心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勤勉不懈,极富工作热情;性格开朗,乐于与他人沟通,具有良好和熟练的沟通技巧,有很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感强,确实完成领导交付的工作,和公司同事之间能够通力合作,关系相处融洽而和睦,配合各部门负责人成功地完成各项工作;积极学习新知识、技能,注重自身发展和进步,平时利用下班时间通过培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目前正在电大就读专科,以期将来能学以致用,同公司共同发展、进步。

两个多月来,我在王总、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及关爱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综合看来,我觉得自己还有以下的缺点和不足:

1、思想上个人主义较强,随意性较大,显得不虚心与散漫,没做到谦虚谨慎,尊重服从;

2、有时候办事不够干练,言行举止没注重约束自己;

3、工作主动性发挥的还是不够,对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不够,离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4、业务知识方面特别是相关法律法规掌握的还不够扎实等等。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其他领导、同事学习,我相信凭着自己高度的责任心和自信心,一定能够改正这些缺点,争取在各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根据公司规章制度,试用人员在试用期满两个月合格后,即可被录用成为公司正式员工。且本人在工作期间,工作认真、细心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勤勉不懈,极富工作热情;性格开朗,乐于与他人沟通,具有良好和熟练的沟通技巧,有很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我特向公司申请:希望能根据我的工作能力、态度及表现给出合格评价,使我按期转为正式员工。

来到这里工作,我的收获莫过于在敬业精神、思想境界,还是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也激励我在工作中不断前进与完善。我明白了企业的美好明天要靠大家的努力去创造,相信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企业的美好明天更辉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上进,希望上级领导批准转正。

新员工试用期转正总结2进入_公司已经六个月了,我先后从事了会计和出纳工作。在本部门的工作中,我勤奋工作,获得了部门领导和同事的认同。在经理和同事们的耐心指导下,我对_公司的会计账务处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财务人员,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是多么重要。

一、会计工作

会计工作主要为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制作三大报表,报税和保险。天芯系统的主要操作是凭证录入,凭证是一切财务工作的基础,所以要非常细心,首先要注意往来科目对象别的设置。其次注意有些需要自制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不得遗漏。还有,为方便查找凭证,摘要的书写应符合公司的要求。

现金流量表是应用财务软件后,需要手工编制的财务报表,表中涉及现金的分类归集,能够体现企业现金的分配情况。现金流量表需要分别用直接法和间接法,把企业发生的与现金有关的财务往来编制到流量表左侧和右侧,两次的编制金额要相同。企业的现金往来繁多,希望仅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两大主表来编制出现金流量表,这是一种奢望,实际上仅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无法编制出现金流量表的,还需要根据总账和明细账获取相关数据。要分门别类地归集、核算,就需要细心和耐心。

会计的每月工作还包括各项税金及保险的申报,需要在各自申报期内及时进行申报。

二、出纳工作

出纳主要工作为收付款、报销等与现金及银行存款有关的操作。付款前应核对金额是否清楚、是否有总经理批准,根据经批准和审核无误的有关单据,办理银行存款、取款和转账结算业务;付款时无论以支票还是以电汇方式付款都需要应用密码器,抄录密码;付款后要及时整理回单,方便会计做账。

报销及借款。支出凭单报销,要严格参照公司报销制度;差旅报销时要根据职位给予不同等级的补助;借款管理:原则上款项未还时不允许借下一笔,有总经理特别批准的情况除外。

另外,所有现金的收入支出都要在现金日记账登记;所有票据的领用都要在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出纳所有参与的工作都要在日记账中体现,分门别类加以归纳,与库存现金和银行账面余额对账。

在公司这半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有很大收获。经理耐心教导我们新员工,给我们讲实操,为我们每个人答疑,帮助我把对财务的认识由课本知识向实务转变过来。领导的帮助,促进了我工作的成熟性和能力的提升;工作的历练,促使我完成了由学生向工作者的角色转化。

在这六个月的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有一个和谐、共进的团队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个积极向上、大气磅礴的公司和领导是员工前进的动力。公司给了我这样一个发挥的舞台,我就要珍惜这次机会,为公司的发展竭尽全力。在此我提出转正申请,希望自己能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恳请领导予以批准。

新员工试用期转正总结3作为一名新来的it行业的员工,从12月初到现在,我已经在公司工作近1个月了,试用期就要结束。这段时间我收获了很多,对于我从学生到一个职业人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初来公司,刚开始很担心不知如何与同事共处、如何做好工作。因为公司的这些业务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而且和我的专业知识相差也比较大。但是这一个月以来,在公司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下,经过项目经理和同事的悉心关怀和耐心指导,我很快的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变,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也基本熟悉了项目的整个工作流程,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学习了不少的相关业务知识,很好地完成了项目交予的任务,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的工作能力和为人处世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在这里对一个月的工作和生活做一下总结,可从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在这一个月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尽心尽力,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当然我在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比如:对业务不太熟悉,处理问题不能得心应手,工作经验方面有待提高;对相关知识情况了解的还不够详细和充实,掌握的技术手段还不够多;需要继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增强等。对于这些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虚心向周围的同事学习,专业和非专业上不懂的问题虚心请教,努力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寻找自身差距,拓展知识面,不断培养和提高充实自己的工作动手能力,把自己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也希望请领导和同事对我多提要求,多提建议,使我更快更好的完善自己,更好的适应工作需要。

这里我要特别感谢部门经理___对我的入职指引和帮助,感谢他对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进行提醒和指正。作为应届毕业生初入职场,在工作中难免出现一些差错需要同事的批评和监督。但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成熟,在以后处理各种问题时考虑得更加全面。现在的我同老员工相比,在工作经验和能力上都有很大差距,工作和生活上不懂的问题应虚心向同事请教学习,以不断充实自己。

同时感谢__对我们的业务指导以及___的每一次技术培训。由于我们是个IT公司,我清楚地了解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是做好本质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在公司的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看到公司良好的发展势头,我深深地感到骄傲和自豪,因此我更加迫切的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公司共同成长。我一定会用谦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为公司创造价值,同公司一起展望美好的未来!

新员工试用期转正总结420__年半年审计工作即将告一段落,在近些年中,__年是__业务部人力最为鼎盛的时候,在领导的带领下大家同心同德,较圆满的完成了预期任务。现将我半年来的审计助理工作做一番总结,并从中找出不足,明确今后工作方向。

一、主要工作

截止目前:共计完成了审字报告20个、房资审字报告2个、审专报告22个和30个所得税汇算清缴报告。

二、工作心得

__年是质量年,__年末所里启用了新的审计底稿,经过对新审计底稿的整理和修订使自己对新底稿有了初步的认知,正式采用新底稿,无论从底稿的顺序还是底稿的内容,大家都经历了从不熟练到适应的过程,也逐渐体会到新底稿的优势。例如:以往审计中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无法体现工作轨迹,即使书写计算过程,单纯的数字加减也无法让人清楚明白计算详情。

新的审计底稿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将快速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套路用e_cel表格清晰体现。使用它编制现金流量表,一方面节省了记忆公式的时间,另一方面也细化了编制流程,能更容易发现编制漏洞,及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调整编制方式;2.以往审计底稿较为简单,尤其对助理人员,许多需要详细复核的科目往往仅有审定表及明细表,真正分析复核的程序没有实施,导致审计风险加大。

新的审计底稿从表的数量和表的设置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将需要实施的程序用各种形式的e_cel表现,既规范统一了审计轨迹,又强化实施了审计必要的程序。经过一个循环的实践,新底稿真正践行了质量年的宗旨,审计质量也为近几年中较为优异的一年。

根据领导的部署,__年由我和孟工搭档工作。我们小组每开展一项工作,都会从实践中摸索经验,以便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例如:

1.合理分配时间,保证现场工作按时、有条不紊的进行;

2.合理分工,保证现场需要采集的数据按部就班的完成;

3.清晰划分权限,保证每个项目专人跟进,不出现空管的现象。

在领导的率先垂范和同事们互相帮助齐心努力下,__业务部延续了20__年度优秀部门的工作作风,又一次完成了任务。

三、工作不足

1.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采用新的审计底稿,加之对新底稿的填制不能马上熟练,且在业务初期没有进行级别限定,导致前期几乎每个公司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了解工作,延长了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本年审计中后期,领导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审计策略,重新划分需要进行详细风险评估的级别。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对新底稿的运用也越来越熟悉,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2.加强企业个体的深入了解

随着底稿的不断更新提升,底稿的编制也要求越来越精确。比如:穿行测试的审计结论如何定位准确、各个科目的审定表明细表和测试表的审计说明和结论如何表达、业务完成阶段各表的填制如何呼应之前的审计程序及如何明确表达审计项目最终的结论等等,都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总结的。其次,如果不对企业生产流程有清晰的了解,对企业财务软件中存货、生产流程的设置有清晰的认识,那么对于新底稿中存货、成本部分的分析性程序的底稿是无从下笔填写的。这就要求在日常工作中,须总结每个企业的特点,特别是对长期合作的客户要做到细化了解,才能将底稿做的更加符合要求。

3.加强自我学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发的感觉学习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认真学习审计、会计的新准则,还要多向同事们学习和请教,弥补不足,不断完善理论水平并与工作中的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着眼未来,为更好的使我部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大家要比形象,促对话交流零障碍比作风,促为企服务零距离比业务,促办理事项零差错比质量,促服务结果零投诉比效率,促日常工作零积累。只有更好的为客户做好本职工作和增值服务,才能使我部工作开展的越来越顺畅,才能使我们个人得到更多的历练。

新员工试用期转正总结5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两个月的试用期已接近尾声。__年__月__日,我有幸来到公司工程部工作,在这短暂的两个月中,在公司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在同事们的热情帮助下我很快的熟悉了公司环境,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现将我试用期的工作情况简要小结如下:

一、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上班伊始,我认真学习了公司《员工手册》及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做到了无迟到、早退、违规现象。

二、主动学习、尽快适应,迅速熟悉环境和工作内容。首先从尽快熟悉大厦供配电系统和个单元及公共部分的电气设备配置情况,并去现场实地踩踏、巡查;其次,主动、虚心向主管、同事请教、学习,基本掌握了日常上班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方法。

三、工作积极、认真、负责,通过不断学习、虚心请教,总结积累,较好的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1.配合做好日常养护、开挖的巡视、检查,管理工作;

2.参与起草园区占用(挖掘)城市道路修复管理办法;

3.参与完成苏惠路-星阳街交叉口道路修复工程招、评标工作;

4.积极主动的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四、与同事之间和谐相处、加强沟通、团结协作,以尽快更好的融入团队。

五、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由于在原单位主要是从事空调工作,对于公司电工工作内容及流程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与熟悉。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向前辈请教,学习,以最短的时间熟悉公司理工作内容及流程,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在工作中不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会计转正个人总结篇5

电算化方式下会计分录的编制方式与手工编制大部分是相同的,但有部分会计分录的编制与手工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对以前手工编制方式进行一定的修改才能满足电算化的需要。例如:人事部李某退回差旅费800元,手工会计分录如下:

借:现金

800

贷:管理费用—差旅费

800

手工方式下,期间费用类帐户一般是借方分析式多栏账,平时发生的各项业务登记到借方,只有到月底时从总账贷方转出,出现贷方发生额,明细账仍然用红字从借方转出。对于上面这笔业务,记账人员在记账时就会用红字(但分录金额本身是贷方蓝字)登记到“管理费用-差旅费”账户的借方,从而造成账证不一致,但不影响会计报表的编制,而会计电算化方式下仍然这样编制的话,软件在记账时会直接登记到“管理费用-差旅费”账户的贷方,这样就影响报表从“管理费用”账户的取数,因为报表取数一般是从期间费用类账户的借方取数,如果等到月底所有损益类科目结平并记账以后,这时仍然从借方取数的话,很显然就不正确了。如果在手工账和电算化并行期间,手工账仍然将此笔业务用红字记到“管理费用-差旅费”的借方,而机内账将这笔业务记到“管理费用-差旅费”账户的贷方,这样就会造成“管理费用-差旅费”手工账的借贷方发生额与机内账不一致。因此,电算化下对此类业务的处理仍然象手工那样的话,会严重影响会计报表的编制和电算化的运用效率。为了不影响报表的编制,适应电算化的会计处理的特点,会计人员要改变这类业务的处理方法,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下面就上面的例子先介绍几种普通处理方法:

第一种、借贷红字法:

借:管理费用—差旅费

800(红字)

贷:现金

800(红字)

这种方法旨在将费用类平时发生的贷方发生额用借方红字编写,这与手工方式方下登记费用贷方发生额时用红字登记的方向一致。这样编制虽然满足了报表对费用的取数要求,但不能反应“现金”账户的真实业务情况,且该种做法的前提是该单位采用的记账凭证格式是通用记账凭证格式。如果该单位的记账凭证分为收、付、转三类,这笔业务本身就是是收款业务,但这张凭证填写的却是付款业务,这就让人费解。如果该单位是先做手工凭证,然后再按照电算化要求将手工凭证输入机内,手工编制仍然按照正常方式编制,电算化凭证按照上面第一种方法编制,这样就会造成手工凭证与机内凭证不一致,再说该单位实行电算化以后,出于对货币资金的重视,仍然要求出纳人员每天手工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明细账,是根据手工凭证是用蓝字登记到借方,还是根据机内凭证用红字登记到贷方呢?如果用蓝字登记到借方,就会导致现金手工账与机内账不一致,如果用红字登记到贷方,表示现金的减少,红字就更让人难以理解。因此,电算化方式下此类凭证的编制方法仍然有不妥之处。

第二种、借方红字法

用红字冲减费用支出数,用蓝字借记现金增加数,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差旅费

800

借:现金

800

手工方式下这种做法虽然不符合借贷法记账原则,但可以过账。电算化方式下,有的软件为了方便客户的应用要求,可以将软件设置为会计分录只有借方或贷方,只要分录金额不为零,所有分录金额汇总为零,就可以保存和过账,这既违背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仅有借方或贷方,也违背了财政部[财会字(1994)第27号]文件《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第十五条第四款的规定,即违背了在输入记账凭证过程中,会计核算软件必须提供以下提示功能:“正在输入的记账凭证有借方会计科目而无贷方会计科目或者有贷方会计科目而无借方会计科目的,应予提示并拒绝执行”。

这种做法虽然解决了会计报表对费用的取数要求和现金的登记管理要求,但很大程度上不符合会计处理规范,因此这种做法也有欠妥之处。

第三种、过渡科目法

以上两种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但会计处理方式上都有欠妥和不规范之处,为了既满足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又符合会计处理规范要求,下面就用过渡法来处理,过渡科目可以任意设置,但月底必须要结平,具体处理如下:

① 借:现金 800

贷:过渡科目 800

②借:管理费用—差旅费  800

贷:过渡科目   800(红字)

这样处理虽能满足报表的编制和会计处理规范要求,但是如果每月此类业务较多的话,每笔业务需要分两次做,这就显得非常麻烦。

采用以上三种处理方法虽然解决了报表编制问题,却带来了其他一些问题。第一种方法不能反映“现金”账户业务的真实情况,虽然余额一致,但机内账不能凭借贷发生额来反映其收支情况;第二种方法不符合借贷记账法的记账原则;第三种方法需要引用过渡科目,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平时处理时要非常细心,而且月底时要检查过渡科目是否结平,如果损益类科目都有这种情况的话,就显得烦琐。

以上三种方法是对费用类账户特殊业务的处理方式,下面以收入类科目为例进行说明,例如,发生销售退回业务一笔,货款10000元,税款1700,符合会计处理规范的分录编制如下:

借:主营业务收入—a产品  1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

贷:银行存款   11700

会计报表对收入取数一般是取贷方发生额,如果电算化分录仍然这样做的话,就会个报表取数带来困难,为方便电算化报表取数,会计分录如果采用以上三种方法的话,对编制报表没有问题,但同样会引起其他问题,如果采用第一种方法,“银行存款”就会出现借方发生额,这又会出现象第一个例子里的“现金”业务处理问题。无论采用上面哪一种方法都会出现“主营业务收入-a产品”和“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贷方发生额,这就违反了《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销售退回业务的会计处理规定,规范的会计处理应该就是上面的处理。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为了便于报表从费用和收入类账户取数,平时发生的业务全部记入一方,这就淹没了有些业务的真实情况,纯粹是为了编制报表,不能准确的记录原始数据,如果按照会计制度规定,销售退回时会计处理应将收入和税金记入借方,这样月底或年末就可以根据借方发生额或借方累计额得出销售退回情况,原始数据可以直接取得。而为了电算化编制报表的要求,对有些业务进行了不规范处理,将费用类业务全部记入借方,收入类业务全部记入贷方,这就造成本月费用的发生和冲减,本月销售的实现和退回全部混合在一方,如果要统计销售的退回和费用的冲减情况,只有查阅机内凭证或打印出的凭证,如果是统计全年的发生额就显得麻了烦。

上面的处理方法不是在会计处理规范方面,就是在会计报表编制上出现问题,下面就介绍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即通过设置费用或收入科目的性质来控制会计分录的编制,从而满足会计报表的编制。

现在有些软件在账务处理方面提供了科目的栏目功能,设置栏目的科目只能是明细科目,栏目的特点和好处是:栏目不记录余额,只记发生额,结转时可以直接从上级结转,对于需要结转的科目非常方便;平时发生业务时必须要从明细科目走,可以记入借方或贷方,但不能从总帐走,只有月底结转才能从总帐相反方向走。

以下科目可以设置为栏目:①明细科目不需要核算余额,只考察发生额(包括本月发生额和本年累计发生额);②下级科目设为栏目的科目可以从总帐直接结转,所以对于那些每月需要结平的科目可设为栏目,如损益类科目。这样会计分录才可以按照规范来处理了,反映业务的真实情况。

一般情况下会计科目的性质都是普通科目,即如果该科目下设明细科目,平时发生业务必须要核算到最明细,否则凭证保存不了,月末需要结平的科目在月底结转是必须从每个明细科目结转,将每个明细科目结平。那管理费用来说,管理费用下设很多明细科目,月末结转时必须要将每个明细科目结平,如月末结转时就必须象下面这样做:

借:本年利润

贷:管理费用—工资

—招待费

—差旅费

—办公费

由于管理费用、营业费用、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下的明细科目较多,即使将其设为每个月自动结转,在打印时也会很麻烦,每笔分录凭证很多。如果将管理费用下的明细科目设为借方栏目,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如上面的差旅费退回问题电算化会计分录就可以沿用手工方式。

借:现金   800

贷:管理费用—差旅费   800

月末结转时,就可以将借贷差额直接从贷方总帐转出,分录如下:

借:本年利润

贷:管理费用

同样上面的销售退回业务就可以按照会计规范来做,分录如下:

借:主营业务收入—a产品  1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

贷:银行存款 11700

会计转正个人总结篇6

一、传统会计循环流程

(一)传统会计循环流程理论传统会计业务流程是建立在劳动分工理论下的一种顺序化业务流程。它将企业的整个会计活动分为若干期间,以收集企业业务活动信息做为会计过程的起点,会计人员从企业业务活动的所有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数据,选择不同的会计方法并利用一定的会计工具,按照会计规则对其进行处理、加工,最后以专业性的语言描述,形成会计信息。

(二)传统会计循环流程图在每一个会计期间,会计工作从交易或事项的确认开始,依次经过计量、记录,最后编制财务报告,再进入下一个会计期间,由此形成一个会计循环。具体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在传统会计循环中,单纯地以会计业务活动为中心,会计人员只需要了解会计业务即可,与其他部门接触较少。传统会计下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不高,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很大,会计人员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重复劳动。

二、信息化下的会计循环

(一)初始设置 一是建立账套。账套指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从会计的角度来看,建立账套是建立一个新的核算主体,然后进行财务分工设置,并对增加的用户进行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的设置。一个账套包含了企业所有的数据,将企业数据按年度划分,称为年度账,一个账套中可以存放不同年度的年度账,企业在建立账套时就应考虑会计期间的设置、启用会计期间、核算类型以及编码方案等内容,而建立账套主要是对系统环境进行一系列的设定。二是初始化。初始化是指系统初始化,即在使用ERP财务管理软件时,为了保证系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正常使用而必须进行的一些基础操作。初始化工作主要包括设置控制参数、设置基础数据和期初余额录入。其中设置控制参数是对总账管理系统的一些系统选项进行设置,以便为总账管理系统配置相应的功能或设置相应的控制;设置基础数据则是将企业的一些公共资料和数据录入系统中,供以后的日常操作,主要包括定义外币及汇率、建立会计科目、建立部门、个人、客户、供应商、项目档案,设置凭证类别、设置结算方式等若干内容。

在传统会计循环中,不包括这些基础数据的设置,尤其是对部门、个人、客户、供应商和项目的建立档案,但在信息化条件下,将这些企业管理的内容加了进来,表面上看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实际上这些数据的设置正是为了减轻会计人员的日后工作量,也可以使企业的账目清析明了。

(二)日常处理与传统会计循环类似,企业会计人员将经济业务发生的依据即原始凭证搜集后,进行记账凭证登记。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做的最多的一项工作就是依据原始凭证录入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经审核后进行记账,登记到会计账簿上。与传统会计不同的是,利用ERP财务管理软件可以通过记账功能自动将各记账凭证登记到会计账簿上,会计人员只需要对会计账簿进行查看即可。但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信息化下“记账”的含义与传统会计中“记账”含义不同。账簿记录实际上是将记账凭证按不同的形式进行组织和汇总,传统会计中记账时必须将其重新抄写到各有关的账簿上。但在信息化条件下,记账凭证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将当月的输入到未记账凭证文件中的记录转存到已记账凭证文件中,使经审核的记账凭证成为正式的会计档案;二是对科目的余额、本期发生额和累计发生额进行汇总、更新。

(三)期末处理 期末处理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银行对账、自动转账、对账、结账、会计档案备份以及编制报表。一是银行对账与对账。银行对账主要是将企业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开具的“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与此相比,期末要进行的另一项“对账”操作则是对账簿数据进行核对,以检查记账是否正确,以及账簿是否平衡。它主要是通过核对总账与明细账、总账与辅助账数据来完成账账核对;通过核对各种账簿与记账凭证的数据来完成账证核对;通过核对账簿记录与资产实际情况来完成账实核对,但是由于在信息化条件下,各种账簿都是根据记账凭证由系统自动记账生成,由于有着相同的来源和依据,因此只要记账凭证正确,各种账簿数据都是正确的,并且保持高度的一致。二是转账业务。传统会计中转账处理业务是指期末由会计人员根据某些账户的余额或本期发生额填制转账凭证、登记有关账簿,主要是结转损益类科目余额、结转成本费用科目余额以及结转本年利润。而信息化条件下的转账业务内容则包含很多。转账分为外部转账和内部转账两类。外部转账是指将ERP财务管理软件中各个不同模块生成的记账凭证转入总账模块中,如将固定资产模块中生成的计提折旧的记账凭证传递至总账系统中,将工资管理模块中计算工资的记账凭证传递至总账系统中等;内部转账是指在总账管理系统内部,把某个或某几个会计科目中的余额或本期发生额转到一个或多个会计科目中,如摊销报刊费的记账凭证。可见,信息化条件下“转账”业务的内涵比传统会计下的“转账”要扩大很多。三是结账。与记账功能相似,信息化下的“结账”含义与传统会计中的“结账”也有所变化。在信息化下,结账是计算和结转各账簿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终止本期的账务处理工作。传统会计中的结账则是指把一定时期内应记入账簿的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后,计算记录录本期发生额及期末余额,并将余额结转下期或新的账簿。信息化下的结账将终止本期账务处理工作与计算和结转种账簿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列,强调了一旦结账后,就不能对前面所有的操作进行修改。原本该项操作可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但由于财务管理软件都存在反结账功能,因弱化了其内部控制。

三、信息化下会计循环流程的特点

(一)企业管理与财务核算并重信息化下的会计循环所进行的一系列初始设置实质上是企业管理所进行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对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财务核算的影响却至关重要。很多初始设置一经设定就不允许修改,因此,初始设置直接决定了日后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利用ERP软件进行财务核算,省去了很多传统会计中的冗杂又易错的工作,大大节省了时间与减少了工作量,既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又保障了信息的可靠性。此外作为会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表现,ERP财务管理软件中的财务模块与一般的财务软件不同,ERP财务管理软件还包含了供应链、生产成本、人力资源等子系统,并且各系统之间有相应的接口,能够相互集成,如总账中的部门、人员等信息可以直接导人工资模块中。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财务核算不仅是财务核算,还包括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等内容,它是―个以财务为核心的管理活动。

(二)企业内部控制弱化在信息化条件下,可以利用ERP财务管理软件中的权限设置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权限管理分为三种:功能权限、数据权限和金额权限。功能权限是对每个操作员对各模块及细分功能的操作权限管理,如出纳只有对资金管理的操作权限,而没有录入记账凭证的权限;数据权限是针对业务对象进行的控制,可以选择对特定业务对象的某些项目和某些记录进行查询和录入的权限控制。金额权限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置用户在填制凭证时对特定科目允许输入的金额范围,二是设置用户在填制采购订单时,允许输入的采购金额范围,如会计人员在填制记账凭证时,现金科目的金额不能超过10000元。权限设置是信息化条件下最为有效的内部控制,但由于财务管理软件功能越来越“齐全”,“反初始化”、“反审核”、“反过账”、“反结账”、“凭证制单不序时”等功能的出现,使得在ERP财务管理软件中的操作可以达到完全无痕化,从而大大减弱了内部控制。

(三)会计人员素质要求提高

在传统会计循环流程中,会计人员只要熟练掌握相关会计知识就可以轻松应付其职责。但在信息化下,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加上企业财务管理重心的变化使得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也相应的提高。会计人员既要懂得会计知识,又要懂得计算机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客户管理、供应商管理等各方面知识。此外,由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弱化,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较低的内部控制下,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就只有依赖于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要求会计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会计转正个人总结篇7

一、业务处理手续不规范

其一,审核不到位。在企业里,只要使企业资金减少的业务,需要经过归属部门领导审批方可支付。正确支付规范流程:业务员填单-部门经理签批-财务经理签批-制单员审核-制单-复核员复核-记账-出纳付款-主管签字,而学生往往无视会计制度的存在,拿到单据,不看领导是否签字,直接付款。付款时,也不管资金是否充足就先付款,造成资金账面赤字。

其二,盖章遗漏。对方预付我方货款,我方需要开张收据,学生在开出的客户联内通常忘记盖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

其三,签字遗漏。一个小组每六天轮换一次岗位,所以需要办理交接。交接需要移交人、监交人三方在场,移交清单内交接内容和交接人签字往往会遗漏且移交账簿最后一笔业务内没有盖经办人签章,不明确移交经济责任。

二、摘要不规范

摘要过于简单。如购入货物、销售货物、支付税费、支付电费、支付水费、发放补助、发放工资、报销差旅费、支付货款、预付货款、收到银行承兑汇票。规范摘要:(1)购入材料、货物、固定资产(入库时)的品种、数量、单价要反映,销售货物的品种、数量、单价也要反映。如购入生铁12吨,@160(单价),并入库,款已付。(2)支付费用要写明归属月份,以免重复交纳。如支付11月份增值税,支付11月份水费等。(3)发放补助要写明人数、发放对象。比如发放张萍产假补助。(4)发放工资要写明人数,职工类别。比如发放11月份临时工工资。(5)报销差旅费要写明出差地点、出差人、出差事由。比如张红报销赴南京购料差旅费。(6)支付、预付货款要写明公司名。比如预付宏达公司货款,以方便对账。(7)收到银行承兑汇票需要写明到期日期。比如,收到宏达公司银行承兑汇票一张,到期日2011年9月1日。

三、制单不规范

主要反映在明细科目,不能很好地区分二级和三级。比如其他应收款按部门开设,部门下再设各项目内容(三级),学生有的时候就会将三级取代二级。如供销科王华预借差旅费,学生做分录借记“其他应收款――张华”,但是实际需要按部门开设,其他应收款――供销科(张华)。再如管理费用需按部门开设,而学生只笼统把所有管理费用放一块核算,这样均无法满足会计服务于管理的要求。

四、登账不规范

其一,过次页、承前页计算错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下同)规定:每一账页登记完毕结转下页时,应当结出本页合计数及余额,写在本页最后一行和下页第一行有关栏内,并在摘要栏内注明“过次页”和“承前页”字样。 对需要结计本月发生额的账户,结计“过次页”的本页合计数应当为自本月初起至本页末止的发生额合计数;对需要结计本年累计发生额的账户,结计“过次页”的本页合计数应当为自年初起至本页末止的累计数;对既不需要结计本月发生额也不需要结计本年累计发生 额的账户,可以只将每页末的余额结转次页。学校规定,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损益明细账、成本明细账、应交税费明细账、存货明细账、总账需要本月合计,本月累计。需要正确计算过次页的金额,而学生往往出错。

其二,出纳只管付钱,不及时登账,导致赤字。

其三,不定时核对账目,且核对不做标记。记账凭证是登账的依据,登完不打勾,导致重登,漏登。科目汇总表是登记总账的依据,登完不打勾,总账和明细账不核对,导致后期的账面余额连带出错。

其四,成本按借方多栏式开设,一旦成本发生结转,需要用红字登记。学生仍用蓝字。

五、装订不规范

学校要求装订采用打孔机,要求学生包角,并在边角上写上此本凭证归属日期及对应凭证号数。

六、常见易错点

其一,不会更正错账。账做错,不管是记账凭证出错还是账簿出错,也不管是业务已经登账还是尚未入账,学生要么撕凭证,要么涂改账簿。规范规定更正错账方法包括:(1)划线更正法:登记账簿时发生错误,应当将错误的文字或者数字划红线注销,但必须使原有字迹仍可辨认;然后在划线上方填写正确的文字或者数字,并由记账人员在更正处盖章。对于 错误的数字,应当全部划红线更正,不得只更正其中的错误数字。对于文字错误,可只划去 错误的部分。(2)由于记账凭证错误而使账簿记录发生错误,应当按更正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具体包括红字冲销法和补充登记法。红字冲销法即如果科目正确,金额多计,可将多计的金额用红字冲销。如果科目错误,需要将错误科目全部冲销,再填写正确凭证。补充登记法即如果科目正确,金额少计,可将少计的金额用蓝字再写一张。为了证明错误凭证已修改,需要在错误凭证与更正凭证摘要内作相应说明。对记账后的记账凭证,发现错误,用红字冲销原错误凭证时的摘要为“注销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同时,用蓝字编写正确的记账凭证时摘要为“订正某月某日某号凭证”。 对只有金额错误的会计分录,在编制调整数字差额凭证时摘要为“调整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如果所修改的是往年的错误凭证,那么,在“某月某日”前务必加上“某年”字样。在注销、订正或调整某张错误凭证的同时,应在被修改的记账凭证摘要的下面手工注明“该凭证在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已更正”的标记,表示该凭证已被修改完毕。

[例1]

12月7日,购进需安装高频设备1台,尚未安装(转字003号凭证)

学生做法:

借:固定资产1027239.32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174630.68

贷:预付账款 1201870

更正:

因为只有发票没有入库单,不能直接放在固定资产内,需要将固定资产更正为在建工程。

12月8日红字冲销(转字010号)与原凭证内容一样,换用红字,摘要内写上:注销12月7日转字003号凭证

12月8日蓝字登记(转字011号)将固定资产更正为在建工程,摘要内写上:订正12月7日转字003号凭证

在转字003号摘要内写上:该凭证已于12月8日转字011号更正,必要时可附上出错原因。

[例2]

支付11月所得税费625500元

学生做法: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625550

贷:银行存款625550

更正:红字冲销法:冲销50元

[例3]

支付运输公司购入材料运费4000元,尚未入库

学生做法:

借:在途物资4000

贷:银行存款4000

没有考虑到运费可以抵扣7%的进项税

更正:先红字冲销

再蓝字登记:

借:在途物资 372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80

贷:银行存款 4000

[例4]

材料入库,支付欠款160003.35元

学生做法:

借:应付账款16003.35

贷:银行存款 16003.35

更正:补充登记144000元

其二,不会处理差旅费预借和报销业务。如,12月9日,供销科王华出差购买材料,需要填写领款凭证,写明事由,填写预支金额2000元,再由供销部经理签批,拿到财务部门,由财务经理签字,交由制单员制单,再交由出纳支付现金,并盖上现金付讫,及时登记现金日记账。此笔业务分录为:

借:其他应收款――供销科(王华 )2000

贷:现金 2000

12月16日,王华返回报销差旅费,首先张华需要将票据整理好,贴在粘贴单上,数清张数,填写票据金额,然后将票据信息详细填写在差旅费报销单上,同样,需由供销部和财务经理签批。在制单员拿到报销单及票据后,先审核票据,计算实报金额2500元,查看预支金额,开据张华一张收据,收回预支差旅费2000元,补付500元。出纳盖章,登记现金日记账。此笔业务分录:

借:现金 2000

贷:其他应收款――供销科(张华)2000(现收凭证)(现金收讫章)

借:管理费用 2500

贷:现金 2500(现付凭证)(现金付讫章)

其三,不知何时用红字。红字使用范围:按照红字冲账的记账凭证,冲销错误记录;在不设借贷等栏的多栏式账页中,登记减少数。注意:凭证上的红字只限于金额红字,登记入账的时候也用红字登记,登记科目汇总表的时候也用红字登记。

会计转正个人总结篇8

1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1耕地资源净外部性价值量测算

1.1.1耕地资源正外部性价值量测算采用谢高地等制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表1)测算各研究区域耕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即生态效益[15]。然而谢高地等提供的单位面积农田生态服务价值只是全国平均水平值,对具体地区的评价还应根据当地耕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进行修正。蔡运龙等假设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其生物量成正相关,并据此提出生态服务价值修正系数(公式(1))[16]。其中,鉴于生物量的测算比较繁杂,故采用生态系统的潜在经济产量替代。计算公式如下:此外,牛海鹏等指出耕地质量的差异会导致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具有差异,一般耕地质量越高,其产生的正外部性越多[8]。据此引入耕地质量修正系数(公式(2)),参照湖北省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构建耕地综合质量系数来反映耕地的质量水平,具体计算过程见公式(3)。其中,湖北省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是湖北省通过对耕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水平进行逐级修正,综合评定的耕地质量等别。式中γi为区域i的耕地质量修正系数;Zi为区域i的耕地综合质量系数;假设i的取值为1~m,Ze即为m个研究区域的上一级区域的耕地综合质量系数;Fj为j等地的分值,假设最优等地的分值为100,最劣等地的分值为0,采用等间距法即可确定各等级农地的分值;Dij为第i个区域第j等别的耕地面积;Di为第i个区域的耕地总面积。综上分析,耕地的正外部性价值量计算公式为式中PEi为区域i的耕地正外部性价值量;Mi为区域i的耕地面积;αi和γi均为区域i的生态服务价值修正系数;R为耕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正外部性价值量的全国平均水平,由表1可知,其值为5140.9元/hm2。

1.1.2耕地资源负外部性价值量测算考虑到直接估算耕地上施用化肥、农药等现入品所造成的污染损失及其经济补偿问题比较困难,本文基于农户损益视角,将耕地的负外部性价值与农户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条件下的经济损失联系起来。众所周知,农民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现代产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也就是说,耕地资源负外部性的产生与农民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密不可分。而且,在目前农业技术水平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减少相应现代产品的投入量,势必会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因此,要想减少甚至消除耕地资源的负外部性,必须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偿,且补偿额能够弥补农民在减少化肥、农药等现代产品投入量情况下的经济损失。从某种程度上说,耕地的负外部性价值等于农民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条件下,理应获得的经济补偿。本文参照蔡银莺等基于武汉市消费者需求意愿视角下的研究结果,即化肥农药施用量在减少50%、100%等不同限制强度下,政府应分别向农户提供(3354.75~8016.90)元/hm2的补偿款[18]。陈同斌等通过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平均化肥利用率为34.17%,其中高施肥区利用率仅为27.39%,中施肥区为36.04%,低施肥区最高,约为39.83%[19]。也就是说耕地中至少有60%的化肥没有被作物吸收而直接形成环境污染,这部分化肥理论上应该被限制使用。然而,化肥施用的限制标准愈强,监管难度就会增加,60%的限用限制标准可能偏高。综合上述分析,本文采用50%的限制标准,该限制标准下政府向农户提供的补偿额为3354.75元/hm2[18],即武汉市耕地负外部性价值量为3354.75元/hm2。耕地的负外部性价值量与单位面积化肥、农药等现入品的施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假设耕地的负外部性价值量与单位面积现入品的施用量成正相关,据此提出耕地负外部性价值修正系数公式(5)。蔡银莺等的研究结果只是针对武汉市[18],各研究区域的耕地负外部性价值需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单位面积现入品的施用量进行修正,具体计算过程见公式(6)。其中,考虑到县域层面农药施用量方面的数据难以获取,本文选用化肥代表现入品进行修正。式中βi为区域i的耕地负外部性价值修正系数;A0为武汉市单位耕地面积施肥量;Ai为区域i的单位耕地面积施肥量;NEi为区域i的耕地资源负外部性;ne0为武汉市单位耕地面积负外部性,其值为3354.75元/hm2。

1.1.3耕地资源净外部性价值量测算耕地资源正外部性扣除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即为耕地所提供给人类的净外部性[9]。耕地资源净外部性价值的计算公式为:2.2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的目的是在保障财政收支效率提高的前提下,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20],本文将财政转移支付与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联系起来,试图通过区域间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实现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内化。

1.2.1财政转移类型划分财政转移类型划分的依据是耕地保护的区际外部性,即根据耕地保护的外部性盈亏情况确定财政转移的类型,其中耕地保护的外部性盈/亏量(即区际外部性)等于区域提供的总外部性(即前文计算的净外部性)减去区域内部的外部性需求量。区域内部的外部性需求量即区内外部性,指各研究区域自身对耕地保护外部性的需求水平。测算区内外部性,首先假设以下条件成立:①m个研究区域属于同一行政级别,且同属于同一个上级区域B,各区域耕地保护数量和人口不同,既有耕地保护目标较高的粮食主产区,也有耕地保护目标较低的经济发达地区;②上级区域B内耕地保护的外部效益为该区域内所有自然人平均消费或者获取,且不向外界溢出,即耕地保护的外部效益影响范围为区域B的行政边界内。以某一研究区域为例,其耕地保护区内外部性的计算公式以及总外部性、区内外部性和区际外部性的关系具体如下:

1.2.2财政转移资金核算前文计算的耕地保护区际外部性价值量可作为财政转移资金核算的基础,另外考虑到每个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因此引入人均GDP进行修正,修正系数为每个研究区域的人均GDP与所有研究区域总人均GDP的比值,具体计算过程见公式(10)。其中,引入人均GDP修正系数的目的有两点,其一,为了使各区域的转移支付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主要考虑到部分地区的耕地保护区际外部性价值量较大,超出当地政府当年的财政收入;其二,为了使各区域的支付(受偿)额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从而真正形成对支付与受偿区耕地保护的双向激励作用。

2实证分析

2.1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获取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和中心。全省土地总面积18.59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3]。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大幅下降,耕地资源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其中,耕地面积由1996年494.954万hm2减少到2008年的466.412万hm2,粮食总产量由1996年的2484.4万t减少到2008年的2227.23万t。截止2010年底,湖北全省总人口5723.77万,城乡人口比例约为1∶1.01。全省共辖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直管市)、38个县、2个自治县和1个林区。本研究选择湖北省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简称“二调”)中的102个县(市、区)作为研究单元(除去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个林区以及“二调”期间还未成立的“随县”)。各个县(市、区)的耕地面积以湖北省在“二调”中的数据为主;耕地质量水平参照《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湖北卷)》[21]中农用地等别分县(市、区)面积统计情况,并通过相关计算获取;各县(市、区)的人口数和化肥施用量分别由《湖北省统计年鉴》和《湖北农村统计年鉴》获取;财政转移支付方面涉及的人均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等数据主要通过各县(市、区)的官方网站及其统计年鉴等获取。

2.2结果与分析由公式(1)-(7)计算可得湖北省102个县(市、区)的耕地资源正外部性、负外部性和净外部性价值量,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表2中各县(市、区)的排序与湖北省“二调”成果的排序一致。从宏观视角来看,102个样本中,79个样本耕地资源的净外部性价值为正,约占总样本的77.45%,说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的耕地对外界环境均起到了正面影响。此外,通过简单的算术平均得出全省平均每公顷耕地提供的净外部效益约为3491.95元,根据蔡银莺等的研究结果[22],湖北省耕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约为(16~21)万元/hm2,两者比较分析可知,耕地资源提供的净外部性价值约占其经济产出价值的1.66%~2.18%,该部分价值是农地价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从微观视角对比分析102个县(市、区)的耕地净外部性可知,省内耕地资源的净外部水平差异明显。其中,监利县提供的净外部效益最大,其价值约为11.612亿元,占湖北省总价值的6.14%;相反,约有23个县(市、区)的耕地净外部性价值为负,黄梅县的净外部性赤字最严重,约为2.501亿元。净外部性赤字区因为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现代产品,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使得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远远超出其所提供的正外部效益,这种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江汉区、武昌区和黄石港区的耕地面积均为0,既不会对外提供正外部效益,也不会因为过量投入化肥农药等而造成负外部性,因此净外部性价值赋值为0。由公式(8)~(10)计算可得湖北省102个县(市、区)的耕地保护区内外部性、区际外部性和财政转移支付情况,具体运算结果见表3。表3中各县(市、区)的排列顺序是依据湖北省鄂东丘陵区、鄂中平原区、鄂西山区等三大分区进行排列的。由表3可知,湖北省共有41个县(市、区)的耕地保护区际外部性为正,属于财政转移支付受偿区,其中监利县对外提供的外部效益最多,约为6.903亿元,进行经济修正后可获得241.672万元的转移支付额。同时,共有61个县(市、区)的耕地资源外部性处于赤字状态,属于财政转移支付区。其中,黄梅县的耕地外部性赤字最严重,约为5.598亿元,相应地需要支付高达205.539万元的转移支付额。结合湖北省三大区域来看,鄂东丘陵区的耕地保护外部性处于赤字状态,总赤字量价值35亿元,需支付补偿款4679.39万元。鄂中平原区的耕地保护外部性处于盈余状态,总盈余量价值57.23亿元,需得到补偿款3527.34万元。鄂西山区的耕地保护外部性处于赤字状态,总赤字量价值22.22亿元,需支付补偿款2854.275万元。鄂东丘陵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尤为突出,其耕地保护的任务转嫁到鄂中平原区;鄂中平原区由于土质肥沃,水资源充足,在耕地保护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鄂西山区的地形相对复杂,不适宜农业生产,主要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域。此外,分析转移支付额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可知,各个县(市、区)的转移支付额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较低,约为0.007%~5.030%,均在政府可承受的范围内,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最后,分析财政转移支付行为中支付额与受偿额的关系可知,支付额超出受偿额4006.329万元,也就是说省内财政转移支付有结余。据此省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耕地保护基金项目,将结余的转移支付款纳入到耕地保护基金项目中,专款专用于耕地保护。

3结论与讨论

3.1主要结论(1)湖北省大部分地区的耕地对外界环境均起到了正面影响。102个样本中,79个样本的耕地净外部性价值为正,约占总样本的77.45%。省内耕地资源的净外部性水平差异明显。其中,监利县的价值量最大,约为11.612亿元,占湖北省总价值的6.14%;相反,约有23个县(市、区)的耕地净外部性价值为负,扣除区域内耕地产生的正外部性,共结余价值14.78亿元的负外部性,这与化肥农药等现代产品的长期过量施用不无关系。(2)考虑区内外部性,即区域内部的外部性需求水平,湖北省共有41个县(市、区)的耕地保护外部性有盈余,属于财政转移支付受偿区;同时,共有61个县(市、区)的耕地资源外部性处于赤字状态,属于财政转移支付区。其中,监利县的盈余量最多,约为6.903亿元,进行经济修正后可获得241.672万元的转移支付额;黄梅县的赤字量最严重,约为5.598亿元,相应地需要支付高达205.539万元的转移支付额。此外,结合湖北省三大区域来看,经济发达的鄂东丘陵区和地形复杂的鄂西山区的耕地保护外部性处于赤字状态,具有耕地区位优势的鄂中平原区的耕地保护外部性有盈余。(3)财政转移支付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分析转移支付额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可知,各个县(市、区)的转移支付额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较低,约为0.007%~5.030%,均在政府可承受的范围内,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