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8篇

时间:2022-07-05 03:28:09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篇1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社会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都出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90年代,物资财富的大幅增加及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使得他们的消费行为呈现出独特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依赖性消费,喜欢尝试新事物,并且容易形成盲目攀比性的消费。这些特征导致大学生消费的快餐化、超前化和网络化。

1.大学生消费的快餐化。所谓消费的快餐化是指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看重商品的数量而不重视商品的质量。生活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的大学生,他们渴望大量而快速地吸收文化元素,由于更重视商品的数量而不是质量,他们在大嚼汉堡包、大口喝可乐的同时并不在乎这些快餐到底有多少营养;他们喜欢读小说、漫画等通俗读物多过阅读经典名著;他们通过这种简单易行的方式来获得新鲜、刺激的感受和精神满足,来缓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压力。

2.大学生消费的超前化。超前化消费又称消费早熟,是指消费行为远远超过自己的支付水平和收入能力的盲目消费行为,目前超前消费已在大学生中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方式。很多银行机构也瞄准了大学生这个有潜力的市场,纷纷进入校园为大学生办理信用卡业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持卡一族”。当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没有固定收入,经济供给主要靠父母,甚至有一部分学生经济困难。尽管如此,还是有一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时尚,为了解决自己的欲望和囊中羞涩的矛盾,便选择使用超前消费这种方式。于是,超前化消费在大学生中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消费手段。

3.大学生消费的网络化。网络消费也是当前大学生的重要消费方式。网络消费是指人们以互联网络为工具手段而实现其自身需要的满足过程。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QQ号码和电子邮箱,这也是他们重要的通讯工具。据2013年9月支付宝的数据显示,全国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拥有淘宝和支付宝账号,这部分大学生仅网上月平均支出一项就达到550元。他们年轻时尚、有相对宽裕的时间,有一定的经济支配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淘宝、天猫、当当等网上商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新的购物场所。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下面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的背景及原因进行分析。

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温饱型的消费模式逐渐被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消费模式所取代,我国已经进入“消费社会”。也就是说,消费者不再从商品的具体用途上去看待它们,而是从其全部意义上去看待它们。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洗衣机、电冰箱、洗碗机等,除了各自为器具之外,都含有另外一层意义。橱窗、广告、生产的商号和商标在这里起着主要作用,并强加着一种一致的集体观念,好似一条链子,一个几乎无法分离的整体,它们不再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义,因为它们相互暗示着更复杂的高档商品,并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动机。”

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正见证着这种变迁,随着他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消费商品的丰富,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消费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消费诉求,以体现自己的个性。

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中,快餐化消费是一个重要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把国外的文化和价值观介绍到国内,把国外的生活方式也介绍到国内。麦当劳是全球快餐行业的领军企业,它在进入中国后,首先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其次,它促进了中国社会朝着“麦当劳化”发展。所谓社会的“麦当劳化”是指“快餐店的规则逐渐主宰社会的诸多方面乃至世界其他地域的过程”。它成功在于它的高效、快速和可控制性。这些特点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大学生们。他们推崇更加简单、可控制性、高效率的生活方式。

超前消费是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一个显著特点。超前消费在大学生中兴起是有深刻的原因的。人类学家弗里德里曼认为“在世界系统范围内的消费总是对认同的消费,个人的身份认同意味着他会以自己对属于某个群体的知觉和认识为基础,观察这个群体中其他人的做法,学会正确而一致地使用群体的标记。”大学生为了体现大学生的“身份”,会观察大学生群体中的具有象征性的事物,并学会正确而一致地使用。大学生由于生活在同群体内,相互之间联系比较紧密,为了不让自己与其他群体成员间产生差距,他们便倾向于采取与大学生群体大概相同的消费,即使这种消费并不一定适合自己,但是为了求得群体的认同,他们还是会选择这种消费。

大学生消费具有从众性,这也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时下我国网络消费的大多为年轻人,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又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因此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跟从模仿大多数同学和其他群体的消费行为和方式。比如,经济较困难的学生模仿富裕的学生在网上冲浪、购物等,并不断引领新的时尚。否则,则可能会被同学认为是网络时代的落伍者。

三、指引大学生消费的几点建议

新的消费方式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满足和愉悦。这是有利的方面。但是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还不够成熟,在这几种消费行为中,快餐化消费导致学生忽视商品的质量和思想的深度;超前化消费导致学生生活奢侈浪费;网络消费导致学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消费进行适当的指引,促进他们理性消费。

第一,学校要重视对大学生消费观的重建。首先,学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评价标准,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健康的、适度的消费,什么是有害身体和心灵的消费,从而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消费行为,不盲目跟风。其次,要塑造节约型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没有经济收入,经济全部来源于家庭,因此,学生消费要考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要量力而行,把钱花在必须花的地方。此外,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关于理财的课程,教导大学生合理分配自己的消费支出。

第二,家庭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意识。长期以来,消费教育一直是家庭教育中比较薄弱的一环,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他们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这就无形中助长了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所以家长必须改变这种错误的消费观念。同时,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意识,科学合理的安排家庭的消费计划,使之与家庭收入相适宜。

第三,学生自己要合理规划消费构成。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想要站稳脚跟,必须对自己的消费有理性的规划。因此在大学中就要注意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要强调合理、适度的消费,注意科学的计划消费。同时,大学生要注重精神消费,对于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来说,健康的精神消费不仅能够弥补物质消费的不足,还能学习知识,丰富精神生活。因此,大学生要多参加校内外的文体活动,不断地陶冶情操,提升内涵。(作者单位:武昌工学院)

参考资料

[1]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杜娟.视觉的―消费时代的审美趋向[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6(5).

[3] 张腾.大学生消费新趋势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8(1).

[4] 付晓丽.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社会学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9).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篇2

[关键词]位置消费;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DOI]10.13939/ki.zgsc.2016.31.114

1消费基本状况

(1)学习消费主要包括学费、书杂费、考证消费和电脑消费等。大学生学费基本集中在4500~6000元。

(2)恋爱消费。恋爱是情感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恋爱消费仍是大学生消费的增长点,并因此产生更多的“负翁”族和“月光”族,恋爱中的大学生平均每月消费支出比其他同学至少多出 100 元以上。

(3)旅游消费。旅游为消费者提供快乐、愉悦的情感体验和新奇的感觉,是大学生排忧及“解脱”的一种方式。大学生一年的旅游费用高者达 1000 元以上,最低也在 100 元左右。平均每年的旅游费用,500元以下的占81.2%,500元以上的占18.8%。

2大学生消费行为不合理方面及其原因分析

2.1不合理消费

不合理消费是指由于大学生缺乏消费知识和经验,或是由于片面或错误的消费观,而使自己的正常生活和成长发展受到不良影响的消费。这些不合理消费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1.1盲目消费

大学生盲目消费是由于经验不足、消费目的不明确、决策失误造成的。盲目消费尤其在一年级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大多数学生是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锻炼,在父母的关怀照顾下成长,进入大学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同时也是第一次真正拥有支配各种费用的权力,理财能力差。消费目的不明、决策失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需要消费,哪些方面不需要消费,为什么要消费等问题上认识比较模糊,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消费。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父母疼爱子女,钱越给越多,他们对子女的消费情况一无所知,从不过问,生怕子女在外吃苦,这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盲目消费的程度。

2.1.2无益消费

大学生无益消费是指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以及身心健康无益甚至是有害的消费,它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受自己不良嗜好的影响而产生的。譬如同学聚会铺张浪费、过生日请客吃饭、日常抽烟喝酒等等都属于无益消费。这种消费不加以约束,会使自己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

2.2基于位置消费的原因分析

位置消费理论认为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下从事消费活动的社会人,其消费受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的综合影响,不仅关心个体消费中绝对量的增加,而且更关心在社会关系网中消费的地位或名次。位置消费行为是人们对包括相对收入、相对效用和相对炫耀性消费等在内的相对经济地位或名次的消费行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并不仅仅像传统经济学假设的那样,只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争名寻位的高等生物。位置消费作为一种彰显消费者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的一种消费方式,具有普遍性、多层次性、追求消费效用的递增性、追求商品的符号象征性、超前性、非必需性和易受影响性等特征。

2.2.1盲目消费的位置消费理论分析

盲目消费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短期内适应性盲目。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很多事情在短时间内就要完成由父母决定到自己完全决定的过渡,所以存在短期内的盲目现象。另外一类是长期性盲目。由于大学生本身处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消费的理性程度偏低。这类盲目受家庭条件的影响,一般来讲,盲目程度与家庭的富裕程度成正比。

就第一类而言,上大学之前由于个人消费主要受家庭的限制,自身的消费欲望处于压抑状态,很容易在上大学的较短时间内释放。这时,期望完成自己长期未能完成的消费目标。与此同时,刚离开家的大学生开始了宿舍生活,融入一个新的群体,渴望在群体内具备一定影响力和地位。于是就很容易产生忽略自身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的盲目冲动消费。一个常见的消费现象,某种新鲜商品由宿舍的某一个同学开始使用,不久之后便得到宿舍全体同学的青睐,事实上,未必宿舍其他同学都有需求,或者说,未必每个成员都有消费该种产品的能力,只是由于相互之间的攀比和跟风产生了消费冲动造成的盲目消费。从位置消费的角度讲,宿舍成员之间可能并不是真正在意自己需要什么,而是在意在宿舍成员中自己所消费的物品是否能够体现自己在宿舍中的地位。位置消费追求消费效用的递增性,位置消费者追求的是名次和排序,而往往不是真正的商品和服务。无边际消费的效用自然是无限上升,逐级递增的。消费的数量越多等级越高,越能显示消费者的财力身份和地位,其效用就越大。所以就形成了这种盲目消费。

第二类盲目消费与第一类相比有着明显的群体差异性。这部分消费者并不受年级的限制,在大学时期内甚至于出校门的短期时间内都存在着这种盲目。这种盲目主要受自身个性因素的影响和家庭教育背景的熏陶,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就潜移默化的养成了带有盲目性的消费观。从位置消费的角度看,这类消费者在潜意识里更加注重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而非个人的客观消费需求。这类消费者的盲目程度往往与家庭的富裕成正相关关系。无论自己已经享受了多少消费品,仍旧希望能够享有更多的象征自己地位身份的消费品。

2.2.2无益消费的位置消费理论分析

无益消费是指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以及身心健康无益甚至是有害的消费。事实上,完全意义上的无益消费是不存在的,文章所指的无益消费是指无益于学习、生活、身体健康,而并不排除它间接有益于某种心理或生理的需求。它主要是受不良社会风气和自己的不良嗜好的影响而产生的。大学生在自身所属群体中要获得认同就必须与群体保持大致的相似性,群体内往往具有自身也有的符号。这种符号可能是某种爱好、装扮等,但是有可能是无益的。所以群体的成员往往就为了在群体中保持影响力和认同感并不考虑这种消费是否有益于自己的生活学习身心健康。另外,自身的不良嗜好也是造成无益消费的主要原因。大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心智上尚未完全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分不清哪些事物是好的,哪些事物是有害自身健康的,所以,往往在一种模仿的心理驱动下染上了不良嗜好。即使真正认识到了这些嗜好的害处,也往往由于自身意志不坚定而难以彻底改掉这些嗜好。并且,具备不良嗜好的并不是极端少数,而是一个群体,相互之间的认同更加滋生了这些不良嗜好存留下来的土壤。

3促进大学生消费行为合理化的建议

3.1家庭要加强对大学生子女的消费教育

根据上述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消费主要为学习消费、恋爱消费、旅游消费、网络消费。并且家庭资助是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来源,并且对消费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家庭资助的有效安排是避免大学生消费不合理现象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大学生正确消费的教育和引导,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2学校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与引导

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首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课堂进行财商教育。其次,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更加具备灵活性和趣味性,使得学生愿意参加到课程中去才能使财商教育真正发挥作用。

3.3大学生自身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首先,大学生要有自己的理财计划,明确自身消费目的,坚决减少冲动盲目消费,减少无益的群体性趋从。其次,要经常对自己的消费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结合自身实际,征求家长的意见逐步增强自己的消费计划逐渐的合理性。最后,要加强学习增强自身文化素养,彻底与不健康的消费习惯划清界限。

参考文献:

[1]高洁,城乡大学生消费心理及行为的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2009(7):99.

[2]谢枭鹏,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探讨[J].商业现代化,2005(1):43-44.

[3]戎素云,位置消费行为的理论阐述[J].理论前沿,2009(2):21-22.

[4]闫樱,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分析和引导[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1):57-59.

[5]耿黎辉,我国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J].商业研究,2004(22):84-85.

[6]秦云,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原则浅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1(2):92-94.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篇3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消费;计量分析;Eviews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69―03

0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其中也包括电子商务。随着网络在大众尤其是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普及,大学生利用网络参与社会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消费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项。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而大学生月均在校消费支出在不断增加,一方面除了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学生家庭日渐富裕之外,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大学生逐渐成为网上购物的主力军。在消费率较低的中国,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无疑将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他们消费行为的形成。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精英和支柱,研究大学生月均在校网络消费支出,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预测我国的消费趋势和消费方式的改变。本文从计量经济学角度,建立和估计模型,对大学生的月均在校消费支出和网络购物支出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找出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分析出网络消费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以及大学生未来消费行为的趋势,并由简单预测一下我国宏观层面的消费趋势。

1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研究有很多。钱晨(2008)对在校大学生消费支出的结构分析中定性地对影响消费的因素做出分析,其中网络消费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一大因素。他指出,目前大学生消费结构较之以前有所改变:满足生活必需的费用减少,而满足精神上的消费逐渐增多,而网络消费正是这一方面的代表。徐洪升(2009)的《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行为研究现状分析》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分析研究了前人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行为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相关学者对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和不足,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杜经纬(2010)在Chinas foreign Trade 2010年22期发表了《关于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研究》的文章,研究了大学生由于受到个性特征的影响,在进行网络消费的时候显示出了追求个性化、追求物美价廉、追求方便快捷、追求新鲜事物的消费心理。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这一层面来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进行研究,并且对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进行了分析。郑桂玲和陈佳丽杜(2011)在《商场现代化》2011年15期通过《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调查研究》一文讨论了网络消费行为特征以及涉及到的营销策略。该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大消费行为的研究,从而讨论了未来的网络营销和消费方式的变化趋势。

本文在吸收各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下,以计量经济学的角度,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有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侧重于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影响因素,以及大学生网络消费和在校消费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对未来的消费趋势做出预测。

2数据分析

我们将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的整理,简单的进行了分析,以便为接下来的线性回归分析找出大致可能的因素。因为大学生的收入来源基本上来自于父母所给的生活费,而由于大学生消费带有明显的特征性,使得大学生的月消费还是以基本的生活费为主。

由上图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超过50%的月生活费达到了2150元,而且有极少数人的已经达到4250元,基本上都可以和大部分的都市白领持平了。这充分说明了大学生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并且拥有强大的消费能力。随着大学生的生活费的增长,大学生的月消费也会增长,而网络购物在其消费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势必使得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增长。接下来这张饼图(图2)就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现象。

这张饼图描绘的是,针对网络消费是否会引起月消费的增长而对受访的大学生进行的提问,从回答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购物会导致月消费的上升。所以,网络消费在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他们的一大购物方式,这对于未来的消费趋势和结构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3模型的设定

3.1影响的因素

本文通过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的500名在校大学生,我们的调查对象囊括了四个年级、分校区的8个学院,共回收问卷467份,得到大量的一手资料和数据。本文通过回收的调查问卷,并将得到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得到网购影响大学生月消费的假定因素如下:

(1)大学生的月生活费是一个因素,本文用YX表示。

(2)网络消费在大学生消费中所占比例有一定关系,用BL表示。

(3)网络消费与大学生的月网购次数有一定的关系,本文用CS表示。

3.2模型的数学形式

本文选择多元的线性回归模型Y=β0+β1X2+β2X2+μ,其中X即为影响因素,β0、β1、β2为待估系数,μ为残差项。

3.3模型的检验与计算

3.3.1第一次回归分析

在确定了研究的模型之后,通过对数据的整理,然后在Eviews软件的帮助下进行了模型的第一次回归分析,得到了如下的结果: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虽然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很高,但仍然需要对样本进行异方差检验。

3.3.2异方差检验

利用图示检验方法在Eviews上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结果如下: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关于残差平方resid02与YX(月生活费)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化简后得

f(yx)=RESID02=e[2.831+0.186ln(yx)]

说明原模型存在异方差性。函数关系如上可得。所以我们要对模型进行调整。

3.3.3修正后的回归分析

在对模型进行调整之后,在确定原模型的异方差后,在原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可将新模型设置为

1f(YX)YWG=β01f(YX)+β11f(YX)YX+

β21f(YX)CS+β31f(YX)BL

在Eviews上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了第二次的回归分析,得到如表3所示的结果:

通过修正之后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模型R-squared变得很大,拟合程度很好,D-W值为1.943309,非常接近于2,而P值为0,此时说明该模型已经一定的准确程度了,形式设定基本正确,可以确定这3个变量对在校期间消费支出的影响。最终经过Eviews的线性回归分析,验证了解释变量的正确性,然后可以据此得到本文的最终估计的方程为:

YWG=-108.1249081 + 0.0593950264*YX + 1877554675*BL - 0.0806294703*CS

4模型解释和应用

4.1结构分析

通过上文的回归分析,我们得到了网络消费与各因素之间的线性关系。CS(网购次数)对于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而BL(网络消费在大学生消费中所占比例)的系数较大,说明在居民生活水平普遍增高的今天,大学生在网购中的消费额也增加了。由此线性关系,我们也可以得出,月生活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网络消费的增长,在无形之中使得大学生的消费支出增加。而大学生在以后进入社会后会成为主要的消费群体,所以他们的消费结构和行为会对未来的消费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4.2经济预测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得到了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几大因素,还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和月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为。为此,本文将月消费和网购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篇4

论文摘要: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倾向。通过以问卷调查为主的调查方式,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既有其合理性和特殊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引导和帮助。

一、导言

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选取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特点和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具体涉及到的问题有大学生平时消费资金的来源、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及其对消费方面的感受等。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C大学2004-2006级150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9份(男生67份,女生72份),有效率为92.67%。其次,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其中15名学生进行了个案调查,从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资料。在以上两方面情况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一)理性消费

1.合理计划。问卷调查显示,在费用开支上,16.6%的学生有详尽的计划,67.7%的学生稍有计划,只有15.7%的学生没有计划,随心花费;81.3%的学生没有或偶尔有透支情况,经常出现透支情况的只占到18.3%。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精打细算,消费的盲目性并不能够用来形容大学生整体,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

2.理性消费。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有关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主流是理性的。

通过访谈我们得知,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二)追求潮流和品牌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喜欢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而且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全国学生联合会、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公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诺基亚、联想、索尼、TOM、汇源、阿迪达斯等成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首批先锋品牌。此次调查也清晰地反映出,在23类先锋品牌中,非内地品牌占了近一半。在我们针对性地访问中,发现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商品消费上,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对C大学学生的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根据《报告》,排在大学生购买首位是“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7.7%)”,其次就是“单纯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30.4%)”。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三)导向性较强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其中也包括新的消费方式。很多商家都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目标顾客进行市场销售,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针对此种情况商家纷纷推出面向大学校园的促销活动。例如中国移动,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这些追“新”族。同样,金融机构也逐渐将业务延伸到大学校园,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新业务的推动,逐步拓宽市场。前些时,国内首张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双币信用卡——Young卡由招商银行推出,不论专业、家庭经济条件,全国近220所著名高校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均可申办,最高可透支额度,在读本科生为3000元、在读硕士生5000元、在读博士生8000元;如急用现金,只需打个电话就可将透支额临时调高30%。几个月招行在全国就发放Young卡约8万张。这个数目相当可观,也证实了大学生对于信贷消费这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消费方式的认可和接受。对C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所处消费层次与消费水平的矛盾

大学生是消费群落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他们不参与生产,是纯粹的消费者。这点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以下是通过问卷得到的数据:大学生消费主要来源,有83.45%来源于父母资助、8.7%来自奖学金和助学贷款,6.8%是个人兼职收入。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经济来源仍然是依赖于父母、家庭。这种依赖性,使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挂钩。这种消费水平,完全决定于其家庭经济状况。至于家庭经济宽裕的,在必要的生活消费外,还有另外一笔钱可用于其它。从这一点看来,经济来源对于消费水平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更甚于大学生本身的消费观的。在有限的消费宽度内,不论出于自觉与否,他们都必须严格地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使之与经济状况相适应。所以中国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理应与我国居民的平均水平相一致。然而事实并不同于公众一般的认知:大学生们每学期的平均收入为4919元,支出为4819元,同时,目前大学生每学期自筹收入平均491元、奖学金374元,即自身获得的总收入为865元,仅占每学期支出的18%。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的年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元至9000元之间。而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一万元以上。大部分几乎没有创造收入的大学生,每年的消费都要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大学生们既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与他们所处的消费层次不甚协调。

(二)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两极分化分明

大学生的消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休闲消费,如娱乐、购物及其他;学习消费,如购买与专业相关的工具或书籍等。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水平都比较平均,比如吃饭,大多数同学每月都用200元至300元左右。调查数据表现出,每月消费水平在600元~1000元的学生中,饮食支出与生活费月支出(680元)平均比率是31.9%,这可视为他们的“恩格尔系数”,这一水平已经低于我国城市居民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女生相对更低一些。这说明大学生们的消费趋向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学生之间比较消费落差较大的,是第二部分,即休闲消费部分。低的在50元左右,高的则达到1500元,这些高消费包括电子产品、穿着打扮、交朋会友、文化消费等等。部分高价值消费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消费地图”: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27%拥有个人电脑、19%拥有PDA、12%拥有MP3、6.6%拥有数码相机。旅游、电脑、手机、恋爱被称为大学生的四大消费。对于能体现社会年轻人时尚、前卫等特征的高消费,如通信、旅游等,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较之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体现的更明显。追求品位、高雅、时尚、情调的文化消费,是大学生的又一特点。调查结果显示,68.9%的被访者去过酒吧、茶楼、咖啡屋等休闲场所。与这些新出现的消费热点增长迅速相比,学习消费所占比重要小得多。(三)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走进消费误区

追求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诠释了后现代性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也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追求时尚、潮流和高消费已渐成大学生的消费趋势。虽然在前面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理性化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生普遍持有理性的消费方式,但消费品的品牌和时尚特质仍然普遍受到大学生的重视。而且在事实上,“阿迪达斯”、“苹果”、“卡尔登”、“耐克”之类的世界名牌在大学生中的拥有者也不乏其人。当代大学生现有的消费误区具体表现有:庸俗性消费,突出表现是人情消费;超前消费,消费远远脱离了实际;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以追求高档、名贵商品为荣。同时,根据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对未来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期望,远远超出当前社会能够提供的标准。许多大学生在没有考虑自身情况的前提下,还抱着年薪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求职念头。而事实是,近日在广州举办的一次招聘会上,很多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月工资水平仅为700元~800元。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期望消费水平不仅远远高于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普遍初始工资水平,而且也脱离了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可见大学生群体虽然由于经济来源的限制,在校阶段的现实消费方式是理性的、有计划性的,但在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仍然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而一旦时机成熟,这种对高消费的诉求就将导致他们的消费理性的颠覆和解构。

四、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事物敏锐的反应能力,所以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方式在未来社会中会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这里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希望老师在思想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不能过于纵容,尤其应该让大学生们清楚自身所处的消费层次和现在所能创造财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显差距。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这样看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更为重要。同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单纯的说教效果不甚明显,对其应采用结合现状的引导,用事实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合理的消费定位,摆正消费心态。

第二,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建议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可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体操作型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校园内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其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也是如此。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和校风的建设诱导学生主动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德琦,张新国,严学军.青年与现代消费[C].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美]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韩璐.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4)

4.倪瑞华.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J].理论月刊,2003(5)

5.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J].1999(6)

6.陈沙麦.对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3)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篇5

论文摘要: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倾向。通过以问卷调查为主的调查方式,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既有其合理性和特殊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引导和帮助。

一、导言

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选取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特点和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具体涉及到的问题有大学生平时消费资金的来源、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及其对消费方面的感受等。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C大学2004-2006级150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9份(男生67份,女生72份),有效率为92.67%。其次,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其中15名学生进行了个案调查,从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资料。在以上两方面情况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一)理性消费

1.合理计划。问卷调查显示,在费用开支上,16.6%的学生有详尽的计划,67.7%的学生稍有计划,只有15.7%的学生没有计划,随心花费;81.3%的学生没有或偶尔有透支情况,经常出现透支情况的只占到18.3%。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精打细算,消费的盲目性并不能够用来形容大学生整体,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

2.理性消费。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有关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主流是理性的。

通过访谈我们得知,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二)追求潮流和品牌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喜欢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而且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全国学生联合会、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公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诺基亚、联想、索尼、TOM、汇源、阿迪达斯等成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首批先锋品牌。此次调查也清晰地反映出,在23类先锋品牌中,非内地品牌占了近一半。在我们针对性地访问中,发现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商品消费上,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对C大学学生的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根据《报告》,排在大学生购买首位是“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7.7%)”,其次就是“单纯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30.4%)”。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三)导向性较强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其中也包括新的消费方式。很多商家都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目标顾客进行市场销售,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针对此种情况商家纷纷推出面向大学校园的促销活动。例如中国移动,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这些追“新”族。同样,金融机构也逐渐将业务延伸到大学校园,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新业务的推动,逐步拓宽市场。前些时,国内首张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双币信用卡——Young卡由招商银行推出,不论专业、家庭经济条件,全国近220所著名高校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均可申办,最高可透支额度,在读本科生为3000元、在读硕士生5000元、在读博士生8000元;如急用现金,只需打个电话就可将透支额临时调高30%。几个月招行在全国就发放Young卡约8万张。这个数目相当可观,也证实了大学生对于信贷消费这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消费方式的认可和接受。对C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所处消费层次与消费水平的矛盾

大学生是消费群落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他们不参与生产,是纯粹的消费者。这点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以下是通过问卷得到的数据:大学生消费主要来源,有83.45%来源于父母资助、8.7%来自奖学金和助学贷款,6.8%是个人兼职收入。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经济来源仍然是依赖于父母、家庭。这种依赖性,使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挂钩。这种消费水平,完全决定于其家庭经济状况。至于家庭经济宽裕的,在必要的生活消费外,还有另外一笔钱可用于其它。从这一点看来,经济来源对于消费水平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更甚于大学生本身的消费观的。在有限的消费宽度内,不论出于自觉与否,他们都必须严格地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使之与经济状况相适应。所以中国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理应与我国居民的平均水平相一致。然而事实并不同于公众一般的认知:大学生们每学期的平均收入为4919元,支出为4819元,同时,目前大学生每学期自筹收入平均491元、奖学金374元,即自身获得的总收入为865元,仅占每学期支出的18%。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的年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元至9000元之间。而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一万元以上。大部分几乎没有创造收入的大学生,每年的消费都要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大学生们既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与他们所处的消费层次不甚协调。

(二)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两极分化分明

大学生的消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休闲消费,如娱乐、购物及其他;学习消费,如购买与专业相关的工具或书籍等。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水平都比较平均,比如吃饭,大多数同学每月都用200元至300元左右。调查数据表现出,每月消费水平在600元~1000元的学生中,饮食支出与生活费月支出(680元)平均比率是31.9%,这可视为他们的“恩格尔系数”,这一水平已经低于我国城市居民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女生相对更低一些。这说明大学生们的消费趋向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学生之间比较消费落差较大的,是第二部分,即休闲消费部分。低的在50元左右,高的则达到1500元,这些高消费包括电子产品、穿着打扮、交朋会友、文化消费等等。部分高价值消费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消费地图”: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27%拥有个人电脑、19%拥有PDA、12%拥有MP3、6.6%拥有数码相机。旅游、电脑、手机、恋爱被称为大学生的四大消费。对于能体现社会年轻人时尚、前卫等特征的高消费,如通信、旅游等,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较之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体现的更明显。追求品位、高雅、时尚、情调的文化消费,是大学生的又一特点。调查结果显示,68.9%的被访者去过酒吧、茶楼、咖啡屋等休闲场所。与这些新出现的消费热点增长迅速相比,学习消费所占比重要小得多。

(三)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走进消费误区

追求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诠释了后现代性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也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追求时尚、潮流和高消费已渐成大学生的消费趋势。虽然在前面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理性化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生普遍持有理性的消费方式,但消费品的品牌和时尚特质仍然普遍受到大学生的重视。而且在事实上,“阿迪达斯”、“苹果”、“卡尔登”、“耐克”之类的世界名牌在大学生中的拥有者也不乏其人。当代大学生现有的消费误区具体表现有:庸俗性消费,突出表现是人情消费;超前消费,消费远远脱离了实际;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以追求高档、名贵商品为荣。同时,根据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对未来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期望,远远超出当前社会能够提供的标准。许多大学生在没有考虑自身情况的前提下,还抱着年薪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求职念头。而事实是,近日在广州举办的一次招聘会上,很多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月工资水平仅为700元~800元。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期望消费水平不仅远远高于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普遍初始工资水平,而且也脱离了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可见大学生群体虽然由于经济来源的限制,在校阶段的现实消费方式是理性的、有计划性的,但在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仍然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而一旦时机成熟,这种对高消费的诉求就将导致他们的消费理性的颠覆和解构。

四、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事物敏锐的反应能力,所以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方式在未来社会中会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这里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希望老师在思想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不能过于纵容,尤其应该让大学生们清楚自身所处的消费层次和现在所能创造财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显差距。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这样看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更为重要。同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单纯的说教效果不甚明显,对其应采用结合现状的引导,用事实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合理的消费定位,摆正消费心态。

第二,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建议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可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体操作型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校园内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其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也是如此。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和校风的建设诱导学生主动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德琦,张新国,严学军.青年与现代消费[C].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美]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韩璐.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4)

4.倪瑞华.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J].理论月刊,2003(5)

5.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J].1999(6)

6.陈沙麦.对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3)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篇6

【关键词】 消费需求 消费行为 位置消费理论

一、位置消费理论综述

自凡勃伦出版《有闲阶级论》以来,位置消费理论作为经济学的新的分支而产生,并在以后的经济研究领域得到发展。凡勃伦把消费中获得的物质满足称为第一级效用,把从显示财富和炫耀性消费中获得的满足称为第二级效用,人们追求财富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对第二级效用的追求。凡勃伦认为炫耀性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心理的、精神的要求,而不是为了满足生理的要求。凡勃伦认为对炫耀性消费的追求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主张对炫耀性消费实行管制。

杜森贝利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认为由于“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是非独立的。消费者本人的消费和收入要与周围其他人的消费和收入相对比,为此,高收入者就会对低收入者的消费产生“示范效应”。个人消费随着个人消费支出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他人消费支出的增加而下降,他人消费会对本人消费产生“示范效应”。由于“棘轮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非可逆的,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具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消费者本人现期消费和收入要与过去特别是高峰期的消费和收入相比,暂时的收入减少不能引起消费的减少,但暂时的收入增加却能引起消费的增加,这就产生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棘伦效应”。由此出发,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人们的相对收入水平。

弗兰克认为由于人们追求相对经济位置,一个人的努力会产生双重效用:相对效用和绝对效用,对相对效用的追求会使人们过分投资在位置商品中,而在位置商品上的花费只使社会财富重新分配而不能创造财富,从而导致社会的绝对损失。

赫希认为人们对位置商品的消费不是为了从消费的绝对量中获得效用,而是为了从消费时所产生的相对地位中获得效用。

位置消费理论证明了位置消费的存在,指出人们对相对经济地位的追求会影响资源的最优分配。

本文下面运用位置消费理论,利用实际搜集到的资料,对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大学生消费状况作一些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2010年12月,根据《统计学》课程教学计划的要求,进行了一次实践教学活动,会计电算化08级(1)、(2)两个班的同学参与了这次调查活动。这次活动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搜集资料,以轻纺美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男生公寓和女生公寓分别随机发放问卷100份,以有效问卷构成样本。回收有效问卷:男生86份,回收率为86%;女生93份,回收率为93%;平均回收率为89.5%,达到了预期回收率85%以上的要求。针对这次调查,两个班的同学辅助开了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座谈会。

这次调查,我们试图从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需求、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中反映大学生消费观念的问题有:您的消费观念是:A、超前消费;B、全部消费;C、略有节余。您对负债消费的看法是:A、消费新观念;B、可以适当负债;C、不能负债消费。您认为正确的消费观念应该是什么。

本次调查问卷中反映大学生消费需求的问题有:您平均每月生活费大约是:A、500元以下;B、500―600元;C、600―700元;D、700―800元;E、800元以上。您本学期各项开支中前三项的是:A、伙食费;B、衣着;C、学习用品、资料及培训费;D、日化用品;E、休闲娱乐;F、电脑、上网、手机费;G、其他。如果您有手机,购买时的价格是:A、500元以下;B、500―1000元;C、1000―1500元;D、1500―2000元;E、2000元以上。您每月手机话费支出:A、30元以下;B、30―50元;C、50―100元;D、100元以上;如果您有一笔额外收入,首先考虑的消费需求是多少。

本次调查问卷中反映大学生消费方式的问题有:您购物时的方式是:A、实体店;B、网上。您买衣物时考虑的因素是:A、价格;B、品牌;C、款式;D、其他。您认为上学期间最合理的购物方式有哪些。

本次调查问卷中反映大学生消费结构的问题有:您生活费主要来源是:A、父母;B、勤工俭学;C、助学货款;D、其他。您本学期各项开支中前三项的是:A、伙食费;B、衣着;C、学习用品、资料及培训费;D、日化用品;E、休闲娱乐;F、电脑、上网、手机费;G、其他。您认为在大学期间购买学习用品、参加各种培训、考取各类证件的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应占多少百分比。

三、实证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总结出该院大学生消费行为有如下主要特点:在消费观念上,理性消费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流,表现在消费需求上除了满足生存需要的基本消费之外,他们更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以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同时也较重视体育锻炼;消费方式呈多样化,除传统的实体店购物之外,网上购物成为大学生的新宠,消费结构趋于理性、合理。

但由于大学生群体年龄较轻,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或多或少在消费中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第一,储蓄观念淡薄,大部分同学没有储蓄意识,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第二,在大学生消费中也出现贫富不均;虽然在资料中显示月平均生活费在500元到700元的占了61.46%,800元以上的同学仅占6.7%,但这部分同学的消费方式对其他同学会产生“示范效应”。

在调查资料中还显示,从大一、大二到大三的消费支出呈现每学期增加的趋势,而且只增不减,表现出较明显的“棘轮效应”,特别是在手机与电脑的消费上。女同学在一些化妆品和衣服上都多多少少存在攀比的心理。

在钟淑萍的《培养大学生理性消费观》中,写到大学四年除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以外,额外开支人均消费有:电脑、手机、MP3等用品5850元;通讯费、网费3200元;恋爱消费4000元;旅行费4000元,交际费980元;零食费用1982元,总计19950元。信用卡的流行造成一部分大学生超前消费、其他同学盲目攀比的“示范效应”,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大学生在消费时也攀比跟风,不知道量力而为,理财意识薄弱。

表1的资料反映了样本月平均生活费支出分布情况。在收回的179份有效问卷中,月平均生活费在500元以下的有30人,占总数的16.76%,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生活费在600元左右,有6.7%的同学消费在800元以上。

辅助调查资料显示,在生活费支出中,用于伙食费支出平均在68%;学习用品支出,包括考取各种资格证件,参加培训学习,购买学习资料等占全部支出的16%;女生购买衣着的比重大于男生。在从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中,伙食费呈下降趋势,学习用品支出呈上升趋势;在大三、大四年级学生中,手机、电脑、电讯费用有大幅增加,恋爱支出也在增加。

表2的资料显示,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主要是父母,完全靠自己勤工俭学挣学费的没有,只有一部分同学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用,大部分支出靠分母。接受助学货款的同学主要用于交学费,日常生活费用依赖分母,一小部分靠勤工俭学。其他一项包括大学生获得的各种奖励、亲戚朋友的借贷或支助,这部分所占比例较小。

四、对大学生构建科学消费观念的建议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不论在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方面,都有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在生活消费领域表现出攀比与炫耀心理。建议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消费的引导,树立理性消费观念,量力而行,对炫耀性消费行为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进行宣传,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大学生来自不同收入的家庭,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消费水平相同。家庭也应有正确的消费理念,给予子女合理的消费支持,过度负债消费不仅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且会对其他贫困学生造成心理反差,导致他们形成畸形的世界观。过度消费不仅对家庭是一种损失,对整个社会而言,更是一种损失。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让子孙后代也能享用到他们应该享用的资源,家庭应担负起培养孩子正确消费观念的重任。

大学生自己也应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增强独立意识,培养理财能力。

总之,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从而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前途,关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引导他们构建科学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对我们的经济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健:大学生消费调查[EB/OL].新华网,2006-08-15.

[2] 李素花、李男、陈利: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 胡世涛:浅析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引导[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8).

[4] 钟淑萍:培养大学生理性消费观[J].经济研究导刊,2008(1).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篇7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行为;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1)理性消费成为主流,消费观念成熟。在调查中发现,超过八成的大学生对合理的消费观念表示积极的认同。他们比较成熟理性,体贴父母,克制自我,能够在家庭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合理消费,他们没有高消费群体的优越感,也没有贫困生那样的困境。这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群体,呈现理性消费的计划性和自律性特点。(2)消费水平两极分化,群体差异性明显。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经济来源于家庭供给,经济来源的单一性和依赖性使得大学生生活消费存在较明显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男女差异、年级差异。有不少学生“贵族”认为自己家庭条件好,父母给的生活费多,可以随心所欲,尽情享乐,是大学生中的“高端”消费群体;与之相对的是生活处在贫困线以下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在校期间一切费用主要依靠借贷解决,仅能进行基本的生活保障消费,是大学生中的“地段”群体。(3)“攀比”心理普遍存在,超前消费意识强烈。大学生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出于好奇和对都市生活的向往,加上身边少部分学生“贵族”高端消费的刺激,许多大学生开始炫耀性消费,并陷入攀比争抢、愈演愈烈恶性循环。他们高端消费需求大部分超出家庭的承受能力,属于没有实际消费价值的浪费性消费,是非理性的消费形态,其结果必将造成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入不敷出,甚至负债累累,激发少数学生对金钱和物质的欲望。(4)消费结构多元化,社会性特征明显。现代大学生的消费不再是局限于基本的饮食和日常生活需要,其他消费支出明显增多,涉及人际交往、旅游、电子通讯、恋爱等各个方面,凸显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多元化属性。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观也开始从以生产为中心中解放出来,并在开始逐步盲目追求西方的消费文化观,表现为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以享乐主义、虚无主义、主义为支配的异化消费文化观。大学生热爱新事物,自我判断和约束能力差,容易受到各类意识形态的影响,讲品味,比潮流,认为自己不和别人一样,就是不合群,根本不考虑家庭的经济能力。(2)家庭环境的影响。80、90后大学生的父母大多经历过上山下乡、极其困苦的日子,他们在心理上对贫穷有恐惧感。家长们为人处世的虚荣心也对孩子的消费观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总习惯于根据对方的穿着打扮来判断其社会地位,这种观念表现在消费观上,就是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被别人关注和认可,就会在一些方面对自己进行刻意包装,通过“包装”来获取他人的尊重和赞赏,这样自尊就演变成了虚荣,并导致大量不合理消费的产生。(3)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接触社会过程中,经受形形意识形态的冲击,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消费观的树立面临巨大挑战。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形成并没有发挥主流引导作用,反倒那些“攀比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观占据了主导地位。校园整体消费环境日渐恶化,最终必然导致大学生走进消费误区。

三、引导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现阶段,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意识,通过理性分析拨开学生心头的困惑,促进深层次思想问题的解决,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诱导,使他们懂得对幸福的追求应立足现状,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获得。(2)加强国情教育,引导适度消费。目前,高校国情教育大都流于形式,浮在表面,重视程度不够。国情教育的缺失使许多大学生对我国当前的发展水平、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认识不够充分。高校思政教育要加强基本国情教育,使大学生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走“节约型社会”的发展道路是全社会的共同追求。(3)校园消费文化的建设。作为高校应将大学生消费观的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消费文化氛围。一是组织有关消费知识的专题讲座,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掌握系统的消费常识,增强他们的理财能力;二是拓宽课堂教学的范围,开设诸如“消费法律知识”、“理财知识”等选修课,增加大学生获得消费知识的途径,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消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有益的课外消费教育活动;三是重视对校园及周边消费环境的整治和管理,让健康、低碳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流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肖辉赞.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误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略论.社科纵横.2009(4)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篇8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购物 网络消费行为

一、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

网络消费现已成为当前消费的一个热点,大学生接触网络早,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现已成为网络消费的新主力。作为中国市场消费的年轻力量,大学生网络消费正急剧飙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已达5.38亿,其中学生网民已高达39%,随着大学生网络消费规模的扩大, 问题也越来越凸现出来,如网络消费支付的安全性很难得到保证;网上诈骗危险的存在;网上消费产品的质量问题等等。本文我们主要从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性别比例、制约因素等进行调查研究,讨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网络消费趋势,有助于高校了解并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健康的网络消费观念。

二、调查目标及样本选取

本次调查以新乡市五所高校全体在校学生为总体,采取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21份,其中1089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75%。被调查对象遍及五大高校所有宿舍楼合格宿舍楼楼层,问卷数据能基本上科学的反映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各个层次大学生的网络消费情况。调查样本构成情况见下表:

三、大学生网民基本信息

1.大学生网民年级构成与性别比例组成。如下图所示:

2.大学生消费背景了解。我们对此次被调查人员的月生活费进行了简单地了解,调查数据显示出:生活费300元-500元的占到19%、501元-700元占47%、701元-900元占29%、900元以上占5%。其中有67%的被调查人员有过网上购物的经历,剩余的33%没有网上购物的经历。

四、大学生网络消费情况统计

1.网络购物的制约因素。对未参与过网上消费的人群,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他们不进行网络消费的原因,如图3,本次调查结果可知,制约网络购物的最大因素是担心商品质量有问题。

2.网络购物的优势。对于参与了网上消费的人群,我们对其采取网络消费行为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他们选择某一网站购物,看重因素的具体分布如图4所示。对于整体调查结果而言,我们认为价格便宜是网络购物最大的优势。

3.网络购物的主要购买项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主要用于购买服装首饰及书籍出版物。如图5所示:

4.网络消费服务商的选择。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对消费者所熟悉的网络消费站点,我们进行了综合比较,通过大量的调查,我们了解了各个网站对消费者的不同影响程度,如图6所示。

5.网络消费选择商家的依据。在消费者采取网上消费行为时,他们都是有所依据的,我们将其看重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如图7所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消费者在进行网络消费时受产品性价比的因素网络消费时受产品性价比的因素影响较大。

五、大学生网络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通过上面的图表,我们可以观察到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要求,大家可以渐渐的接受网上购物,但是却在担心自己所购买物品的质量问题。网络的虚拟性让人们无法消除对他们所做交易的怀疑,而要进行购物,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商品的性价比 。而所购买的商品也大多是自己看中、商家可靠又有朋友推荐的。综上所述,网络消费给大家带来了方便,唯一明显不足之处便是网络的通病——不可靠。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产生跟风的心理,所以购物的网站也会相对比较集中,大部分消费者都选择了如淘宝、当当等网站。网络消费的物品以服装饰品等最为显著,这主要取决与被调查人群的特殊性,大学生群体本就是一个对服装饰品等需求量比较的大群体。其次便是书籍出版物,这些都符合大学生的根本需要。购物过程中遇到物品质量的不可靠和网上与现实中的差异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源自于网络的虚空性。总的来说,人们还是普遍比较喜欢通过查看销售记录和网友评价来决定自己是否值得为其消费。

网络消费的出现本就是因为现代大众的需要,只是其全面展开还需要时间而已。消费者只是需要更简单更快捷更可信更实惠的产品与服务。而网络消费就该顺着大众的要求尽量做到更全方位的周到,将网络购物的步骤减到最少、避免违法现象的发生,将送货的速度加快以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网络消费旨在便捷,终会占领高端市场。

六、结束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购物活动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购买的商品大都金额较小,这与大学生还处在是纯消费者有一定的关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大学生对网络消费时的安全性及商品的质量上面还存在担忧,并没有完全信任网络进行消费。但是随着近几年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及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网上消费的方便便捷、购物价格的低廉等竞争优势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进行网络消费,这也将进一步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商家由实体经营转为网络经营,它将成为达到新经济时期“多赢”效果的理想购物模式。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大学生互联网普及率的迅速提高,以时间换金钱的“群体议价”购物观将成为最新网络购物守则,网络购物必定会成为今后大学生购物的一种主流模式。

参考文献:

[1]郑桂玲,陈佳丽.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调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648,71-72

[2]王春晓.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 13 ,164-16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