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华阴老腔8篇

时间:2022-07-31 08:05:13
华阴老腔篇1

【关键词】华阴老腔;英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70-02

华阴老腔作为陕西地方戏曲之一,萌生于西汉华阴县卫峪乡双泉村一带,由最初纤夫与船夫的号子渐变为以篙击船的说唱表演,后演变成以惊木击板的老腔,唐宋时期,老腔开始以皮影戏为载体,成为独立的戏曲剧种,到了明清时期,老腔进入辉煌阶段,当时华阴县内活跃着10余个老腔戏班。但是,建国后,因为种种原因,华阴老腔开始没落,说唱表演一度终止。改革开放后,华阴市相关部门对老腔进行过搜集整理工作,但由于抢救保护措施力度不够,以致老腔濒临危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华阴老腔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华阴老腔说唱词英译意义

保护并传播华阴老腔。黄友义认为,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出多远、走出多少,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翻译工作的质量[1]。事实上,华阴老腔曾先后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演出,但观众大多是海外华侨,外国观众很少。除了不了解中国文化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华阴老腔表演语言是中文,确切地说是陕西方言,而目前并没有华阴老腔剧本被完整地译成英语,语言上的障碍极大地限制了华阴老腔的传播。因此,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华阴老腔英译研究,不仅能保护华阴老腔这一濒危文化遗产,而且能促进华阴老腔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高丝绸之路语境下陕西地区形象乃至国家形象。

扩大华阴老腔观众群。随着华阴老腔系统翻译研究的开展,从事翻译实践、教学的教师、学生、图书编辑乃至翻译界与图书出版界会逐渐广泛接触到华阴老腔,深层次地了解华阴老腔剧本故事、发展史、艺术特色以及承载的地域文化特色等。

丰富戏剧翻译实践。华阴老腔英译研究能丰富中国戏曲翻译实践活动,完善戏曲翻译理论,引起翻译界对濒危地方传统戏曲的关注,更好地推动我国濒危地方传统戏曲的英译推介。而且华阴老腔英译研究可以促使华阴老腔多语种翻译,进而让全世界更多的民族来分享和欣赏具有大西北色彩的传统戏曲形式,为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到应有的责任。

二、华阴老腔说唱词英译现状

目前,国内外不少翻译家就京剧、昆曲、评剧、川剧、苏剧、黄梅戏等进行系统完善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代表人物如杨宪益和戴乃迭、汪榕培、Mulligan、Scott、Dolby等人。相比之下,华阴老腔一直没有引起国内外翻译界的关注,除了在电影《白鹿原》里英文字幕里出现过华阴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的英文翻译,目前并没有对华阴老腔说唱词进行系统的翻译实践及研究,华阴老腔英译研究亟待进行。

三、华阴老腔说唱词英译原则

国内戏曲英译方面成就最大的应属杨宪益和戴乃迭、汪榕培等人。杨和戴认为,戏剧语言翻译须简明通俗,以便读者欣赏并理解其中文化[2]。汪榕培提出“传神达意”的戏曲英译翻译标准[3]。

国外一些学者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戏曲英译进了深入研究,提出一些翻译理念。Birch提出了元明戏剧英译时有关节奏因素的折中处理策略,来解决中国戏剧用语英译文演出的问题[4]。Crump认为,在元杂剧曲牌翻译时,应按原作节奏和句格来处理译文[5]。Wichmann以《凤还巢》为例,探讨了以演出为目的、由国外演员演出、并最大限度保留原作韵味的戏曲翻译问题[6]。国外的戏曲翻译大多提出归化译法,巩固了英语语言的霸权地位,不利于保持异国情调,甚至损害中国文化形象。

而笔者认为翻译目的论对于华阴老腔翻译更具指导意义。Hans Vermeer提出翻译目的论,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有目的有意图的人类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7]。华阴老腔英译目的是为了帮助外国观众了解剧情发展,读懂剧本内容,促进华阴老腔在国外的传播及影响力,从而传播中国文化,而非用英文进行华阴老腔表演,所以本研究将华阴老腔英译目的定位为剧本可读性,而非表演性,译文对象为对华阴老腔感兴趣的外国观众。华阴老腔英译的终极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所以,如果英译过程中一味使用归化翻译原则,迁就目标语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而忽视华阴老腔文化特征,传播华阴老腔及中国文化的目的就实现不了。而另一方面,如果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而一味使用异化翻译原则,完全无视目标语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那么译文将生涩难懂,保了形却失了神,会让目标语观众不知所云,最终也无法了解华阴老腔剧本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华阴老腔英译应遵循异化归化结合,力求达意传神,确保译文顺达。

四、华阴老腔说唱词英译难点

A阴老腔说唱词英译过程中,笔者发现华阴老腔英译存在以下困难:

韵律美难体现。华阴老腔最大的特点是格式化,说唱词大多押韵,具有内在的韵律美。常见句式为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如“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大小儿郎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便是七字句式,押an韵。再如“白绸子黑段子都闪贼光,长袍子短褂子都是衣裳,大麦面小麦面都能擀面,剩下个玉米面咱打搅团”便是十字句式,前两句押ang韵,后两句押an韵。由于汉英语言的差异性,格律韵脚很难在翻译中体现。

修辞美难保留。华阴老腔常使用各种修辞方法来描绘事情,刻画人物,抒情达意,其中,比喻和对比的使用最是常见。要保留华阴老腔说唱词中的修辞,又要译文形音俱美,这对译者而言是很大的挑战。

质朴美难处理。口语化是华阴老腔的另一大特点,唱词贴近百姓生活,使用大量谚语和歇后语。如“女娲娘娘补了天,剩块石头就成了华山。太上老君犁了地,豁出条犁沟就成了黄河。”口语化的说唱词以及承载的民俗文化让华阴老腔彰显着大西北黄土地的质朴之美,同时也给译者提出了难题。

古典美难传递。华阴老腔很多传统剧目皆源自中国古代,唱词中有很多文言骈句,极具古典美。如《罗成征南》中罗成的一段说白,“岂不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文言格式的说唱词本身对于译者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将其准确无误地译入目标语,同时传递出说唱词所体现的古典美,也为华阴老腔翻译制造了一定的难度。

五、结语

华阴老腔英译研究对于华阴老腔“走出去”起着桥梁作用,只有对华阴老腔进行英译研究,华阴老腔才能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像京剧、昆曲等传统戏剧一样,为更多的国外观众所了解,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黄友义.发展翻译事业,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繁荣[J].中国翻译,2008,(4):6-9.

[2]曹广涛.戏曲英译百年回顾与展望[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7):142-145.

[3]汪榕培.我和中国典籍英译[J].当代外语研究,2012,(5):1-4.

[4]Birch,Cyril.元明戏剧的翻译与移植:困难与可能性[A].微周等译.白之比较文学论文集[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72-87.

[5]Crump,J.I.Chinese Theater in the Days of Kublai Khan[M].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80. reprinted by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0:186-187.

华阴老腔篇2

一、“老腔”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老腔”生于华阴的张氏家族,至今已有2000年多年的历史。华阴市东临潼关、西接华县、南依秦岭与洛南县接壤、北隔渭水与大荔县相望的独特地理风貌,造就了“老腔”独特的唱腔特点。

“老腔”以厚重而深沉的一人唱,由多人呐喊、助威、帮唱(拉坡)等而形成满台吼的强悍气势,再加上唱腔豪放激昂,铿锵有力,烘托着“老腔”奔放而极具“张扬性”特点的艺术风格。

“老腔”的艺术魅力,在于随意自然的生活常态化表演,不需要太复杂的乐器、道具和舞台布景,在“吼”中把农民真实的生活场景与内心感受表现的淋漓尽致,使人们触摸到原汁原味的关中“原生态”艺术风情。

“老腔”的语言性很强,往往把说、念、唱交织在同一个唱段中,使“老腔”体现出最古老的艺术元素,有着由说唱向戏曲过渡的历史印迹,被资深专家靳之林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使老腔具有戏曲艺术的“原声性”特点。

“老腔”每句末的三拍乐节形式,已经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乐句声腔形态,与全国其他剧种相比,几乎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呈现很强的剧种“独存性”特点。

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老腔皮影”一直采用的是家族传承的方式。诸多清规戒律让它仅限于在华阴张姓家族中留传。除非至亲,一般人不准入班,而且只传男,不传女,使“老腔”艺术的传承具有 “封闭性”的特点。

“老腔”特有的艺术特点,加之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战争,使“老腔”有着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史学价值和民族精神价值。

二、影响“老腔”文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为了保护、传承与发展 “老腔” 文化,近年来,当地政府做了大量的调研,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比如:在华管委下成立了“渭南华山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由华管委出资,组建了以“老腔”剧目为主的演艺队伍;在关中风情山庄开设了有“老腔”元素的民俗音乐会;在华山脚下的生态广场,搭建了“老腔”艺术展示平台,使“老腔” 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受时代变迁的影响,“老腔”在本土缺乏市场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文化娱乐活动匮乏,红白喜事、庆典祭祀,请“老腔皮影”助兴,确实是身份的象征。良好的市场需求使“老腔皮影”绽放出强盛的生命力。可随着时代的变迁,受现代社会光电传媒的冲击,以及以历史题材为多的故事情节的影响,老腔皮影已经无法替代当今的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传媒,“老腔皮影”被百姓所疏远,市场需求严重缺乏。

第二,受家族传承的的影响,“老腔”艺术面临传承困局

由于“老腔”艺术特有的古老与封闭性,经过数十代传儿不传女的宗族复制,现在能演唱“老腔”的民间艺人不足20人,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也已经50多岁。使“老腔”的生死命运不得不和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农民艺人捆绑在一起,使“老腔”这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正面临传承乏人的严重局面。

第三,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老腔”艺术面临后继乏人

尽管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在培养新人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没有稳定、持久的需求市场,无法获得稳定、丰厚的经济回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真正愿意学习“老腔”艺术的人不多,使“老腔”艺术后继乏人,“老腔”戏仍然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与发展的困境。

第四,受资金短缺的影响,导致发展“老腔”的步伐滞后

“老腔”艺术的保护、继承与发展,需要建立“传帮带”机制;需要为“老腔”艺术搭建平台,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需要为“老腔”剧种培育发展的市场……,这些前期的工作,都是需要用钱来解决的问题。但这一切又都不是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西部县级成市,所能够完全解决得了的问题。资金短缺,阻碍了“老腔”艺术发展的步伐。

三、“老腔”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探析

随着“老腔”被文化部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被誉为华阴的名片、渭南的符号、陕西的亮点。如何打造华阴“老腔” 文化这张名片?如何展示渭南这个特殊的符号?如何扮靓陕西这颗璀璨的亮点?是人们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

首先,传承与发展“老腔”文化,守旧似旧但不拘泥于旧是根本

“老腔”之所以成为一门独一无二的古老艺术,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是因为他极具生命力的的古朴、独特与原始。从幕后走到台前,闻其声再见其人,就是将“老腔”展现“人”本性的一面,展现给观众,从心灵上得到震撼,获得共鸣。因此,无论怎么传承与发展,都不可丢掉“老腔”最本质的东西,这是发展与传承的根本。

第二,传承与发展“老腔”文化,创新有新而不苛求于新是理念

从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老腔”作为一种极具地方色彩的剧种,之所以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是因为“老腔”与现代人的生活,有了相异的元素。要传承与发展,就必须进行创新。内容上既要有历史题材,也要体现当代生活音符,打破门户之见,做精做专,以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要求。但决不可为了刻意求新,就一定要改变固有的东西,而失去“老腔”文化原有的魅力。

第三,传承与发展“老腔”文化,跟进引进而不趋附于进是条件

传承“老腔”文化就必须发展“老腔”文化,要发展仅靠我们本土的力量是不够的。对此我们必须跟进社会发展的脚步,引进新的思路,好的经验,雄厚的资金。但我们决不能完全依靠外来的力量,毕竟“老腔” 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只有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才能读懂它的内涵,悟出它的真谛,唱出它的真义。因此发展与传承“老腔” 文化,我们需要引进外在的成份,但绝不能为了引进而完全趋附,丢掉原本意义上的质,失去了传承的价值,这是发展与传承“老腔” 文化的一个前提条件。

第四,传承与发展“老腔”文化,展示演示而不停留于示是要求

“老腔”作为一个古老的剧种,传承人多是带着泥土气息的农民。发展与传承“老腔” 文化,首先要通过展示与表演,让更多的人知道、认识。但“老腔”是与 “老腔”艺人所处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生长经历活密不可分的一个剧种,一般人仅靠星星点点的学习,是无法 “吼”出“老腔”特有的“老调”,也很难达到那种令人“震撼”的境界。因此无论是展示还是表演,都不能离开“老腔”“土的掉渣”的“老调” 这么一个灵魂,而只追求表演的一个形式。

第五,传承与发展“老腔”文化,造势借势但不依赖于势是原则

“老腔”能够从华阴走出陕西,走进北京,走向世界,正是2006年6月借助林兆华导演的《白鹿原》之势,登上了大雅之堂,让更多的国人听到了“老腔老调”的艺术魅力,知道了在陕西华阴还有几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只需一些极其简陋的器具、场景,唱出令人“荡气回肠”的剧种。因此要让更多的人听到、认识并喜欢“老腔”,就必须在借势、造势上做文章。但不能为了借势、造势而曲意附和,改变“老腔”原有的、本质的东西,达不到传承与发展的目的,这是“老腔”传承与发展的原则。

第六,传承与发展“老腔”文化,靠山用山但不回归于山是方法

为什么叫“老腔”? “老腔”发生在什么地方?宗族传承为什么会传给外人?怎么走出陕西?怎么走向世界?为什么要申遗?“白毛”、 《白鹿原》与“老腔”有什么渊源?“老腔”发展与发现的过程,发生了太多神奇的故事。展示“老腔”文化,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知道“老腔”。可以把同“老腔”有关的故事,做成集故事展现、演员表演、皮影展示、游客参与(游客跟着吼一声老腔、动一下皮影、敲一下凳子)为一体的“老腔”文化民俗馆,成为华山游客必进之馆,与华山旅游融为一体,靠华山旅游的人气,拉动老腔文化的飞升,最终把“老腔”打造成为华阴、渭南、陕西又一个文化品牌。

造血之源是“老腔”文化的传承之力。对于“老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只有在保持 “老腔”之魂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借鉴成功的开发经验,借助外在雄厚的资金支持,借力华山的高人气指数,借势名人大腕的平台,借风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为“老腔”文化培育出良好的市场需求,让唱“老腔”的人,做“老腔”的事,都能够衣食无忧,过上“安居”的生活,才能成就“乐业”,才能解决“老腔”无人学,“老腔”无人唱,“老腔”的事无人做的被动局面,才能打破“老腔”发展与传承的瓶颈,才能把“老腔”打造成为华阴、渭南、陕西又一个文化品牌,使其真正成为陕西的亮点,渭南的符号,华阴的名片,才能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走出新路子,推动陕西、渭南、华阴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动陕西、渭南、华阴的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华阴老腔篇3

谭维维最早被大家认识是在2006年的“超级女声”里。那时的她凭借高亢的歌声和靓丽的外形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摘得了亚军。可是,谭维维之后的音乐路却没有比赛时那么一帆风顺。她连续发行了两张专辑,反响平平,后来开了酒吧,又赔了钱……她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清晰合适的定位。

这一切从遇见高晓松时开始有了变化。起初,谭维维想要高晓松给自己的羌族歌曲《花夜》提提意见,高晓松听后对她说:“你做这个做不出来,我这个人特别不吝,你眼睛里已经没有那一抹蓝了,你已经变得很浮躁了。”话虽然直接、不中听,却一针见血。再后来,高晓松看到谭维维自己写的歌词,发现了她骨子里的摇滚气质,便决定帮助她撕掉原有的“乖巧”的标签,促使谭维维做自己――一个摇滚青年。

相比摇滚乐,谭维维与民族音乐的渊源似乎更深,所以,当谭维维与华阴老腔一同站在台上时,一点都不难理解。华阴老腔2006 年便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阴老腔唱起来有一种波澜壮阔的画面感,每一个音符都坚实强大――砸在地上有坑,砸在心里难忘。看着华阴老腔艺人们弹起月琴、板胡,拍着板凳,唱着、喊着,谭维维汗毛竖立、心跳不止。第一次去华阴县采风时,看到村里很多人都会唱老腔,张喜民的大哥们表演时,乡亲们都会在旁边自然地和,谭维维十分感动:“他们的音乐是有着黄土地上生长的豪迈的,那个画面是非常震撼的。有人可能觉得‘摇滚’是喊所以觉得我们像,但在我看来摇滚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它有着活生生的落地感和面对生活的自我救赎感。”

华阴老腔篇4

【关键词】新民歌;旋律和声;节奏节拍;推广与传播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97-01

过山音为瑶族支系盘瑶山歌中的一种陈述性曲{,演唱时以基本曲调多次变化反复。新民歌作品《篝火映瑶寨》由广西青年作曲家陆耀靖改编,用瑶族语演唱,具有瑶族过山音的和声效果、旋律特点、音韵结构,其将民歌素材与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呈现出偏向世界音乐的作品风格。

一、旋律和声

该作品在旋律方面,将现代音乐融合瑶族过山音的旋律,形成作品的主歌与副歌,副歌部分加入了具有民歌结构特点的原创旋律。和声方面,广西民歌旋律悠扬、速度自由,通常不存在固定节拍与西洋和声的概念,该作品加入现代音乐风格的和声,如爵士乐、灵魂乐、新世纪音乐、好莱坞电影音乐的特色和声以及和声进行,丰富了广西民歌所带来的听觉效果。

二、节奏节拍

节奏节拍是该作品处理原生民歌至关重要的一点。原生民歌一般没有固定节奏、节拍,而现代音乐作品一般是8小节、16小节反复,原生民歌则经常出现奇数小节,若是民歌素材与现代音乐的节奏衔接不恰当,和声以及鼓点是无法相对应的,节拍若不是偶数,现代音乐韵味也难以呈现。于是,该作品采取素材截取、调整音符时值长短、改编旋律的手法,实现了对应4/4拍的节奏,通过删减,挑选乐句,实现了偶数小节的循环。

三、与作品《华阴老腔一声喊》的比较分析

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的作品,近年来在许多音乐会或音乐节目中都有呈现,人们熟知的便是谭维维在春晚中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歌曲将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大胆融合,在演出团队上,除谭维维和她的电声乐队之外,还加入陕西华阴老腔传承人张喜民和他的“老腔”团队。据笔者了解,《华阴老腔一声喊》首演是在东方卫视《中国之星》音乐节目中,再次出现在春晚舞台上时,歌曲形式没变,但在内容上挖掘更深,歌词以老腔古文为主,使得歌曲更具传承性与民族性的蕴意。[1]

广西新民歌作品《篝火映瑶寨》的音乐风格与《华阴老腔一声喊》相似,受众面较广,普遍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不同之处是,《华阴老腔一声喊》的歌词为汉语和老腔古文的结合,《篝火映瑶寨》则用瑶族语演唱。笔者认为,用本民族语言演绎的作品,虽然带给观众旋律结构上的体会,但音乐创作人在进行创作时,不能忽略歌曲原素材的文化背景,在新民歌作品创作上要注意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推敲。

四、结语

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本土民歌艺术的生存环境逐渐萎缩,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形势严峻。长久以来,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主要由民间艺人口传心授,或是在歌圩活动中以相互影响等方式来实现。由于民间艺人文化修养、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制约,这样的自然传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不稳定性,传播面小。[2]虽然目前有不少地方的中小学,甚至一些高校将本土民歌带进课堂、开设课程,让民歌艺术得到有效推广,但是,当代青年的音乐审美转变较大,他们普遍不能或不愿承担民歌传承的重任。因此,新民歌作品《篝火映瑶寨》将广西原生民歌与流行元素相融合进行创作编曲,在保留原生民歌质朴的特点下,融入新时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并加入乐队的演奏进行节目编排,以“广西民歌新唱”为展示亮点,在一定程度上能重拾当代人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度,也对广西民歌的推广与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时至今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经受着现代化、多元化、全球化的冲击,各青年作曲家也在潜移默化中顺应时代潮流,用自己的行动坚守民族文化。在民族传统音乐面临转型与变异的情况下,难免会担忧传统是否会遭到“抛弃”,而新民歌作品的壮大也让民族音乐在当今社会找到了出口,扩大了民族文化传播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华阴老腔篇5

首先,二者有相同的戏剧形式,即都是让观众透过白色的亮子,观看一种平面偶人的表演。其艺术效果不仅取决于偶人,还取决于艺人演唱、乐器伴奏、灯光等的相互配合。其次,它们的表演者和观赏者都是以广大农民为主。过去,在农闲时节尤其是重大节日期间,每当夜幕降临,常常会有皮影戏演出。每当此时,一个个造型优美的影人,在皮影艺人的操纵下,都会幻化成表达农人真挚情感、体现多彩民风民俗的人物形象。观众不仅能得到美的享受,也能实现情感升华。尽管二者有诸多相同之处,但如果从艺术风格的角度去分析探讨老腔皮影与时腔皮影,我们可以很深切地感受到二者的不同:老腔皮影粗犷豪迈,雄浑奔放,高亢激越,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大气;时腔皮影细腻幽雅、婉转缠绵,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美。我们可以把老腔皮影的这种艺术风格称之为阳刚之美,把时腔皮影的艺术风格称之为阴柔之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都是中华艺术的传统审美特质。阳刚之美是一种崇高之美、信念之美、力量之美,阳刚之美会让人产生一种激昂慷慨的喜悦、快乐与自豪。观赏老腔皮影,人们在获得力量、信念的同时,又能获得审美愉悦,常常在刹那间忘却了自身的存在,并能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每当此时,观众在艺术陶醉中往往会觉得台上的英雄人物好似自己,自己仿佛就是台上的英雄。阴柔之美是一种柔和之美,像春风细雨,如娇莺啼柳。清代文学家姚鼐在《复鲁絜非书》一文中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其如喜,愀乎其如悲。”姚鼐认为,阴柔之美具有清新、柔和、优雅、幽静并兼有淡淡愁思等特征。观众在欣赏时腔皮影时,可以获得如“轻风扬波,细瀫微澜”的美感。虽然在欣赏过程中,每当好人蒙冤、有情人难成眷属时,一丝淡淡的愁思会涌上心头,但随着大团圆结局的到来,人们的愁思便会随之烟消云散。与此同时,一股暖暖的柔情会在心头荡漾。

二、老腔皮影与时腔皮影艺术风格的差异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展现出来的一种审美格调。老腔皮影与时腔皮影艺术风格分别是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其个性特质主要表现在音乐唱腔、伴奏乐器、艺术语言等方面。

1.二者的音乐唱腔各不相同。老腔皮影和时腔皮影唱腔的基本结构体式虽然都属于板腔体,但在声腔方面却有鲜明的区别:老腔皮影最大的特色是拉波,而时腔却没有。拉波又称托腔,就是“采用一人主唱众人帮腔附和的拖腔方式”。拉波一般出现在剧情的高潮部分,往往是戏中的主角领唱最后一个词或者一句,众人附和着同时唱出或喊出,如《取金陵》中张操将军奉命率领大军攻取金陵城的唱段。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张将军唱道:“本帅马上要传将令,(惊木)夸!(众合)嗨!大小三军你们听,(夸)(众合)嗨!一路上公买要行正,(夸)(众合)嗨!莫要糟扰好百姓,(夸)(众合)嗨!哪个胆大犯吾令,(夸)(众合)嗨!三尺宝剑不容情。”在这段唱词中“,夸”是惊木敲打木板的声音。张将军每唱一句,众人都附和帮腔呐喊“嗨”,演唱与呐喊声此起彼伏,交替接应,形成雄奇、浩大的气势。赵熙先生曾评价道:“挥戈舞抢任潇洒,战马腾空似云翔,众人帮腔一人唱,千军万马过大江。”此诗无疑真切地道出了老腔拉波的审美风格。与老腔皮影只用真声演唱不同,时腔皮影唱腔最大的特点是真假声混用。过去,老腔皮影的演员全为男性演员,不存在男女分腔的问题。男性演员一唱到底,即便要转为女角色演唱,也是男声代替。时腔皮影男女演员均有,小生、小旦、老生、老旦、青衣、须生、丑角行当等齐全。时腔真假声混用,很有讲究。老生、老旦、须生、丑角用真声演唱。小生、小旦、青衣真假声结合,实词用真声腔,启口轻圆,虚词用假声腔,声腔较高。假声就是演唱时演员通过有意识的控制而只使部分声带发出声音,这种声音一般比真声要高。演唱时真假声混用,有强烈的表现力,可以使人物感情饱满、逼真,使唱腔优美入味,如《香莲佩》中美丽的少女魏绛宵(小旦)在后母的逼迫下,带着痴呆的弟弟魏呆迷,手提大笼来到郊外捡柴。她悲哀地唱道:“在深闺只怕人瞧见,今日却来野河滩。羞答答粉红桃花面,举步迟金莲小行动可怜。正行走、抬头看,亲娘坟墓在那边。哎、母亲呀。痛裂肝肠寸寸断。”在此唱段里,演员用假声演唱“哎、母亲呀”,其余全用真声演唱。前后真声演唱的“实”和中间假声演唱的“虚”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把魏绛宵肝肠欲断的悲哀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体现出时腔皮影摇曳多姿、婉转动听的唱腔特点。

2.二者的伴奏乐器有别。在戏曲中,音乐伴奏是其演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丰富、支持唱腔,而且在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促使剧情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皮影演唱中,音乐伴奏不仅能为演唱锦上添花,而且能充分发挥不同乐器的辅助作用。老腔皮影和时腔皮影的伴奏乐器丰富多彩,既有中国最古老的打击乐器如梆子、锣、鼓,又有管乐器长号,还有弦乐器板胡(拉弦乐器)、月琴(弹拨乐器)等。其中,老腔皮影的月琴为三弦,时腔皮影的月琴为二弦。二弦的月琴音色清脆柔和,适合婉转的说唱;三弦的月琴相对来说音量较大,音色浑厚,具有较大的变化幅度,适合表现豪放的情怀。老腔皮影和时腔皮影伴奏乐器最大的区别在于:老腔有惊木伴奏,时腔有碗碗伴奏。惊木是经过加工的长方形木块,在演出高潮时,演员挥起惊木,砸击皮影舞台内供人坐或放东西的木凳,发出巨响,其声如霹雳,音调干而高,如上文所引《取金陵》一段唱腔中多次出现的“(惊木)夸!”在此选段中,张将军豪迈的演唱、叩击惊木的激烈声响、众人帮腔附和的呐喊声,三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增强了激越、昂扬的气氛,形成了“拉波号子冲破天,惊木一击鬼神惊”的气势。老腔皮影武戏中还有喇叭伴奏,喇叭的音色洪亮、饱满,表现力强,能吹奏出古代战争战马嘶鸣的特殊效果,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震撼感。时腔皮影最个性的伴奏乐器是碗碗,所以时腔又称“碗碗腔”。碗碗是一种铜质乐器,属于打击乐器的范畴,音质明亮而轻盈,非常适合为缠绵悱恻的爱情戏伴奏。在时腔皮影戏中,月琴的悠扬伴着碗碗的清丽,具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老腔皮影戏中的文戏有时也用碗碗,但它常和梆子、板胡相互配合伴奏,整体的音乐效果是高亢而昂扬。时腔皮影用管乐唢呐伴奏,而老腔皮影却没有。唢呐音色明朗,悠扬,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时腔皮影中,凡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喜庆场面,常用唢呐伴奏,能增添欢快、热闹的氛围。3.二者的语言各有特色。首先,老腔皮影的语言是生活化的口头语言,这些语言来自民间,通俗易懂,亲切自然,富有趣味性,特别接地气,如《卖杂货》剧终时,货郎唱道:“收拾锣鼓煞了戏,人马撤回府州城。回回回,散散散,看戏看到二更半。头又闷,眼又酸,进城去,狗叫唤。进门去,都抱怨,上炕踏的娃叫唤。众位乡亲散散散,我到主家喝汤去。”这些口语化的语言,刻画了货郎害怕招惹是非、急于离开是非之地的急切心情。其次,老腔皮影中,仿文言的道白,也同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老腔皮影与时腔皮影艺术风格迥异的缘由

作为关中地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戏,为什么老腔皮影和时腔皮影会呈现出迥异的艺术风格呢?笔者认为,形成其不同风格的元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的不同、戏曲题材的差异等原因。

1.二者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不同。关于老腔的起源,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是“拽船说”;其二是“兵营说”;其三是“孟儿说”輥輰訛。无论老腔的起源如何,我们都以为老腔的诞生、发展与关中地区乃至华阴的历史地理文化有必然的联系。从自然背景分析,陕西关中地域辽阔,土地平坦肥沃,素有“八百里秦川”的美称,险峻的华山,巍峨的秦岭更给关中地区增添了雄奇的韵味。地处秦岭北麓的华阴,是三秦的交通要道,又是黄河、渭河、洛河的交汇之处。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因此,常常用木船载客运货,身强力壮的船工便在这里云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华阴市有西汉漕渠和西汉京师粮仓遗址。“据《前汉书》和《华阴县志》及王兆麟《华阴发掘西汉京师粮仓遗址》(1982年2月9日《陕西日报》)中记载:泉店村处黄、渭、洛三河交界处,是汉代京都的粮仓基地,是西通长安的水路码头。”輱輥訛这片热土孕育的历史积淀深厚、民风民俗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尤其是军旅文化和船工号子文化,深深地影响了老腔的形成与发展。军旅文化是反映军队官兵生态的文化,其精髓是展现军人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百折不饶的精神面貌。戍守在京师粮仓基地的士卒们,远离家乡亲人,他们需要英雄文化来消解枯燥的军旅生活,需要豪迈的斗志来焕发军人的风采。长此以往,形成了粗犷、豪迈的军旅文化传统。船工号子文化,形成于漕运劳动中,它是船夫拽船时的劳动号子,具有雄浑辽阔的文化特色。船工在起锚、拉桅、摇橹、拉纤等劳动过程时,需要精神饱满、步调一致,由此形成了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的句式简洁明快、节奏铿锵有力的船工号子,这些号子具有响遏行云、兵山将海、令人精神振奋、提高劳动效率的功效。老腔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相对于老腔皮影而言,时腔皮影的诞生与发展,更多的与关中地区的社会心理密切相关。目前学术界认为皮影发端于汉代。

2.二者的戏曲题材各有侧重。观众看戏,实质上是看情节、看故事。老腔皮影和时腔皮影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题材模式。老腔皮影多取材古代战争题材和神话传说,只有为数很少的生活剧,如《卖杂货》《秃子尿床》等。在古代战争题材中尤以春秋列国、三国历史剧为多,常演的剧目多达三十多种。这些古代战争题材的剧情模式大体是:根据历史与传说来敷衍故事,强调智慧谋略在政治战争中的作用,突出仁政战胜暴政,正义战胜邪恶的战争主题;情节曲折、动人心魄;人物多是有胆有识、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演唱格调豪迈雄壮。辛勤劳作的船工抑或生活单调的守粮士卒,他们虽然从事的工作不同,但生活的环境和心境大体相同。面对雄奇的华山、奔腾怒吼的黄河,在他们胸中荡漾的一定是豪迈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吼出来的腔调必定是高亢、粗犷、豪迈的。由于现实生活中难以提供适合他们理想的表现对象,于是老腔艺人就大胆地发挥想象、幻想能力,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寻找符合的重要素材。而这些历史题材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既不受生活真实的约束,也不为时间、空间所限制,更重要的是能唤起观赏者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赋予人们有限生命以无限的意蕴。所以在老腔皮影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擅长表演以历史戏、英雄戏为题材的传统。戏中的英雄人物正气凛然、大智大勇、力挽狂澜,具有气吞山河、力拔山兮的英雄气概,体现了男子汉大丈夫的阳刚之气。时腔皮影的题材丰富多彩,既有才子佳人的爱情戏,又有社会风情戏,还有忠奸斗争戏及绿林豪杰戏,其中以才子佳人缠绵悱恻、富有阴柔之美的爱情戏为主。

华阴老腔篇6

关键词:戊酸雌二醇;宫腔引流;老年慢性子宫内膜炎;宫腔积脓

Analysis of Curative Effect of Treating Postmenopausal Pyometra Estradiol Valerate Combined with Uterine Cavity Drainage

LI Xiang-qiong1 ,LI Qin2,TANG Da-lian,CAI Rong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Yingsh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Yingshan 6377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sis of estradiol valerate combined intrauterine drainag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uterine empyema. Methods150 cases of 2012 January to 2013 December in our hospital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endometriti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one with estradiol valerate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s (group Ⅰ); uterine cavity drainage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 (group Ⅱ); estradiol valerate combined intrauterine drainage combined antibiotics (Group Ⅲ). 50 cases of each group. Observation of abdominal pain, vaginal secretions and peculiar smell, C reactive protein, B ultrasound examination, uterine cavity effusion volume (in Sex), recurrence rate. ResultsAfter four days of treatment, abdominal pain, vaginal secretions and peculiar smell, C reactive protein, B ultrasound examination of the uterine cavity effusion volum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fter seven days of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pain, vaginal secretions and peculiar smell, C reactive protein, B ultrasound examination of the uterine cavity effusion volume (P>0.05).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Estradiol valerate combined intrauterine drainag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pyometra fast. The recurrence rate is low.

Key words:Estradiol valerate; Uterine cavity drainage; Chronic endometritis;Pyometra

宫腔积脓,即是宫腔内有脓液积滞。当患有急性或慢性子宫内膜炎时,宫颈口堵塞,引流不畅,分泌物滞留在子宫内,即可发生宫腔积脓。如患有子宫颈恶性肿瘤,严重的慢性宫颈炎、老年性阴道炎,或宫颈电烙、冷冻或锥切后,均有可能造成子宫颈管狭窄,引流不畅而导致宫腔积脓的发生[1]。目前宫腔积脓是困扰老年患者常见的疾病,现将我院此类患者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老年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150例,年龄大于55岁,使用双盲法,随机分为三组,戊酸雌二醇联合抗生素(Ⅰ组);宫腔引流联合抗生素(Ⅱ组);戊酸雌二醇联合宫腔引流再联合抗生素(Ⅲ组),每组50例。

1.2方法研究病历随机分入三组。Ⅰ组:戊酸雌二醇 1mg,口服,1次/d;头孢硫脒 2.0静滴,1次/12h;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静滴,1次/12h。Ⅱ组:置宫腔引流管持续引流,头孢硫脒 2.0静滴,1次/12h;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静滴,1次/12h。Ⅲ组:戊酸雌二醇 1mg,口服,1次/d;置宫腔引流管持续引流;头孢硫脒 2.0静滴,1次/12h;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静滴,1次/12h[2]。

1.3 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2结果

三组患者资料均衡,比较患者治疗4d后腹痛明显缓解,阴道分泌物和异味消失,C反应蛋白正常,B超检查宫腔积液量消失,(6个月内)复发率。经统计学分析见表1。

比较患者治疗7d后腹痛明显缓解,阴道分泌物和异味消失,C反应蛋白正常,B超检查宫腔积液量消失,(6个月内)复发率,经统计学分析见表2。

三组平均均治疗时间为(9±2.2)d。

Ⅲ组与Ⅰ、Ⅱ组相比,治疗4d后腹痛明显缓解、阴道分泌物和异味消失、C反应蛋白正常、B超检查宫腔积液量消失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统计分析表明三组疼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组与Ⅰ、Ⅱ组相比,治疗7d后腹痛、阴道分泌物和异味、C反应蛋白、B超检查宫腔积液量比较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Ⅱ组与Ⅰ、Ⅲ组相比,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育龄妇女进入老年期后,由于生殖器官萎缩,卵巢分泌雌二醇功能停止,同时免疫功能亦逐渐下降,因此老年妇女易发生妇科病[3]。老年妇女的宫颈萎缩等使阻塞淤积的分泌物及癌肿组织中病菌大量繁殖不易排出汇集而成。急性或慢性子宫内膜炎所导致的宫颈阻塞,如宫腔内的炎性分泌物不能外流或引流不畅,即可形成宫腔积脓。小的宫腔积脓常不易误诊[4],但大的积脓则可使子宫壁变薄,体积变大,易误诊为卵巢、膀胱肿瘤或盆腔脓肿。治疗宫腔积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扩张宫颈口使脓液充分流出。为防止宫颈管再度堵塞,可在宫颈管内放置橡皮引流管引流。子宫内膜炎是发生本病的最直接原因。而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使宫颈萎缩,腺体分泌减少,宫颈、阴道的功能减退,致病原微生物自阴道逆行上侵时,使颈管粘连、狭窄或闭锁,最终导致宫腔积脓[5]。雌激素可改善生殖泌尿道的营养及宫颈粘液,雌激素是阴道生理的主要调节剂。雌激素除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外,有助于缓解绝经后期症状,对老年妇女的心血管及骨骼系统也有益处[6]。可减轻泌尿生殖道萎缩,增强局部抵抗力,减少感染机率。还可改善绝经后妇女的认知功能,减少或延迟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生。改善睡眠及大脑功能,提高情绪,调整心理,增强体力,提高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但栓塞病史、慢性肝肾功能不全、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子宫肌瘤、内膜癌、癌、卵巢癌)、吡咯紫质沉着症、严重高血压、糖尿病、严重静脉曲张、嗜烟、不能坚持长期随诊者禁用。

总之,研究结果表明雌激素联合联合宫腔引流治疗绝经后宫腔积脓起效快,改善症状明显,疗效显著。能有效减低复发率。目前中国女性对更年期认识存在四大误区,缺乏对绝经后人群的关注,严重降低了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加强对女性绝经后知识的普及,使她们得到正确的指导和治疗。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7-104,224.

[2]马俊如,邓晓扬,赵锦绣,等.老年绝经后妇女宫腔积脓二例[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9(02).

[3]冷馨,王立岩,盛敏佳,等.8例绝经妇女宫腔积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6).

[4]袁淑芹,丁德华.绝经后宫腔积脓致子宫穿孔误诊2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1(01).

华阴老腔篇7

南阳市中医院外三科,河南南阳 47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胰腺术后腹腔细菌感染菌谱及耐药情况,并取抗生素行针对性治疗。方法 随机选取医院胰腺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取腹腔内引流液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 结果 该组80例患者中,31例出现腹腔细菌感染,占38.75%。分离出42株细菌,3株为革兰阳性菌,占7.14%;38株为革兰阴性菌,占91.48%,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50.0%。38例革兰阴性菌药实验结果显示,对庆大霉素、多占菌素B、阿米卡星的敏感性较高分别为70.27%、77.42%、78.95%,对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哌拉西林的敏感性较低,分别为0.0%、27.78%、28.57%。根据患者发热情况行腹腔引流或腹腔引流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均痊愈出院。 结论 胰腺术后腹腔细菌感染病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呈多重耐药性,临床可根据患者发热及药敏感实验结果,合理取抗生素用药,控制腹腔感染。

[

关键词 ] 胰腺手术;腹腔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4(c)-0022-02

[作者简介] 徐云来(1964.12-),男,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西医临床普外专业。

因胰腺手术较大,部分患者术后易出现腹部感染,若治疗不当,可能诱发胰瘘、术后出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严重者还可能诱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甚至死亡,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1]。因此,临床应加强对胰腺术后腹腔感染及细胞耐药情况的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控制疾病发展[2]。该研究分析医院胰腺术后腹腔细菌菌谱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取抗生素治疗,现分析2008年9月—2013年9月间行胰腺手术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医院行胰腺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为19~70岁,平均(46.21±3.21)岁。手术类型:4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门静脉切除重建术,22例胰体尾切除术+脾脏切除术,6例胰体尾切除术(保留脾脏),4例全胰腺切除术。排除放化疗史、近期取激素治疗者。两组术前、术后3 d均取抗生素预防用药,术后5天取生长抑制类药物预防肠瘘。

1.2 方法

该组化患者术后均留置引流管引流,引流第3天取腹腔内手术区域引流液行细菌培养,并行药物敏感实验。若术后4~7 d若未见发热症状,引流液淀粉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且B超检查结果显示手术区域无积液现象,则可拔出引流管;若存在发热症状(>38 ℃),引流液呈浑浊脓性,排除其他其他感染后,则表明患者可能存在腹部感染。

1.3 腹腔感染诊断标准

①术后出现发热、腹胀等明显腹膜炎体征;②影像学或再次手术证实存在局部脓肿、化脓性渗出等腹腔内感染症状;③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结果呈阴性,存在上述任一项提示患者存在腹腔感染。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80例患者出现腹腔感染情况的几率;②记录腹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③分析主要致病菌药敏感实验结果;④观察腹腔感染患者预后治疗情况。

2 结果

2.1 腹腔细菌感染情况

该组80例患者中,31例出现腹腔细菌感染,占38.75%。

2.2 细菌培养情况

该组31例腹腔感染患者共分离出42株细菌,3株为革兰阳性菌,占7.14%,38株为革兰阴性菌,占91.48%,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50.0%,见表1。

2.3 革兰阴性菌药实验结果

分析38例革兰阴性菌药实验结果,发现对庆大霉素、多占菌素B、阿米卡星的敏感性较高分别为70.27%、77.42%、78.95%,对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哌拉西林的敏感性较低,分别为0.0%、27.78%、28.57%,仅对6株鲍曼不动肝菌行药敏感实验,不纳入该次统计,见表3。

2.4 预后治疗

31例腹腔感染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后均痊愈出现,7例无发热症状,行单纯腹腔引流治疗;10例存在发热症状,其中8例体温<38 ℃,行单纯腹腔引流治疗后痊愈,14例体温>38 ℃,在腹腔引流基础上辅以敏感抗生素治疗。

3 讨论

腹腔感染是胰腺手术常见的并发症,若未及时行针对性治疗,诱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脓毒性休克等,甚至死亡,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胰腺术后腹腔感染的菌谱较广,受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影响,腹腔感染菌株可能存在多重耐药性,若用药不当,很难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3]。

该组将医院80例胰腺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1例存在腹腔感染,占38.75%,与国内文献报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率7%~49%相符。该组31例腹腔感染患者共分离出42株细菌,3株为革兰阳性菌,占7.14%,38株为革兰阴性菌,占91.48%,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50.0%。有文献指出,革兰阴菌株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菌株,但该研究结果高于以往文献研究的60%[4],可能与纳入研究对象、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情况有关。

该组研究结果显示,42例腹腔感染菌株中,3株为革兰阳性菌,占7.14%,38株为革兰阴性菌,占91.48%,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比例最高,占50.0%,奇异变形菌和鲍曼不动肝菌相对其次,分别为21.43%、14.29%。国内研究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占院内感染格兰阴性菌的首位,同时受抗生素不合理引用、铜绿假单胞菌自身耐药机制的影响,铜绿假单胞菌存在多种抗菌药物耐药[5-6],与该研究结果相符。

因该院医院以革兰阴性菌株感染为主,该研究对革兰阴性菌株行药物敏感性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株对庆大霉素、多占菌素B、阿米卡星的敏感性较高分别为70.27%、77.42%、78.95%,对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哌拉西林的敏感性较高,分别为0.0%、27.78%、28.57%。因此,行胰腺手术应尽量勿取头孢唑林、头孢吡肟等药物作为经验性用药种类,否则很难取得预期抗感染治疗的目的。

有研究表明,胰腺手术后腹腔感染可能与手术创伤大、术后转入ICU监护、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等有关[7]。因此,手术治疗期间应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加强对引流液、体温等的观察,若患者合并发热症状,应尽量避免取广谱抗生素行经验性用药[8]。及时取腹腔内手术区域引流液行病原菌和药敏感性试验,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该组31例腹腔感染中,7例无发热症状和8例体温<38 ℃者行单纯腹腔引流,14例体温>38 ℃患者取辅以敏感抗生素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综上所述,革兰阴性菌株是胰腺术后腹腔感染常见病菌,术前和术后应行预防性抗生素用药;若患者出现腹内感染症状,行及时行药敏感实验,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有利于控制疾病发展。

[

参考文献]

[1] 黄洁,孙景勇,毛恩强,等.重症急性胰腺炎细菌感染的菌谱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9(5):372-376.

[2] 张军峰,孙勇伟,花荣,等.胰腺术后腹腔感染的分析及治疗[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4,20(7):519-523.

[3] 金燕芬,杨宏军,白松,等.老年人腹部术后腹腔感染临床及病原学特点[J].中国综合临床,2009,25(6):653-654.

[4] 刘同友,万涛,吕少诚,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析及诊治[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4,41(1):14-17.

[5] 吕新厅,周鹏,钟金树,等.腹腔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8(12):2910-2912.

[6] 金燕芬,杨宏军,白松,等.老年人腹部术后腹腔感染临床及病原学特点[J].中国综合临床,2009,25(6):653-654.

[7] 李晓峰,吕少诚,万涛,等.胆管癌术后胆瘘患者腹腔感染的诊断治疗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3):3290-3292.

华阴老腔篇8

一、丰富多彩的剧种声腔及剧目

陕西东路皮影戏在长期的流布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人文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剧种声腔。如以地域命名的华阴老腔皮影戏,以乐器命名的碗碗腔皮影戏,以唱腔命名的阿宫腔皮影戏。其中,华阴老腔皮影戏是流布于华阴一带的地方小戏,唱腔粗犷豪迈,雄浑奔放,高亢激越,多演出豪迈雄奇的历史剧。常演出的剧目有三四十种,最具代表性的有《三战吕布》《失街亭》《三打祝家庄》等历史剧,《刘胡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现代戏。碗碗腔皮影戏“是关中东路(府)皮影的主流,也是关中皮影的重要声腔之一,发源于同(同州)朝(朝邑)――今大荔县,盛传于二华(华县、华阴)、渭南、蒲城、白水、澄县等地。”①过去以“同朝”的碗碗腔为最佳,现在以华县碗碗腔皮影戏为代表。华县碗碗腔皮影戏唱腔细腻幽雅、婉转缠绵,多演出缠绵悱恻的爱情剧。代表剧目有清代戏剧家李十三撰写的《春秋配》《如意簪》《火焰驹》《香莲佩》《万福莲》等十大本碗碗腔皮影传奇剧,还有《薛仁贵东征》《白鹿原》等。阿宫腔皮影戏是流布于富平一带的皮影戏,唱腔细腻缠绵,音轻语柔。《西厢记》《女巡按》(即《万福莲》)等是其主打剧目。目前,华县雨田职校组织了四个皮影班社,他们常年在外演出,仅2008年奥运会期间,玉田皮影班社在北京演出了300余场,受到首都民众的热烈欢迎。2010年10月,渭南师范学院与渭南市皮影协会联合举办了“纪念李十三诞辰二百周年”及皮影展演活动。活动期间,玉田皮影班社在校园里演出了碗碗腔皮影戏《火焰驹》《白鹿原》,令大学生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引起了大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反响。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东路皮影戏之所以还深受广大民众及当代大学生的喜爱,是因为东路皮影戏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文学艺术鉴赏活动中,只有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交流契合,审美活动才能实现。本文主要从审美对象(东路皮影戏)与审美主体(观众)交流契合的角度,分析论述陕西东路皮影戏的审美价值。

(一)摇曳多姿、别具特色的东路皮影戏

我们知道,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作为审美对象的东路皮影戏,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东路皮影戏在长期的孕育、发展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不仅使人身心愉悦,而且还能陶冶情操,提升人格。

1.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这里所说的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是指没有被戏剧作者特殊雕琢、味道纯正、存在于民间最原本的生活习惯。东路皮影戏最初就来源于民间,“皮影戏是与农耕文化相适应的民间小戏,演出季节一般在农闲时节,此时民众的闲适、信仰和娱乐需求与影戏艺人的空闲和经济动机达成一种默契,春祈秋报、娱神敬佛、禳灾求福、驱邪避鬼、保佑平安等民俗信仰活动成为影戏生存的土壤”②作为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民间小戏,东路皮影戏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处处散发着关中东部民众的土俗与刚健。如东路皮影戏中的饮食用具习俗,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民众自然质朴的生活。《紫霞宫》中用来招待客人的是“白蒸馍”,《白鹿原》中老百姓吃的是“锅盔”、“牛羊肉泡馍”、“臊子面”等,这些饮食用具既反映出当时民众古朴的习尚,又说明了关中地区农村饮食民俗的特点是:以面食为主,且花样繁多。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酒这种颠倒众生的琼浆玉液,不仅是文人学士的最爱,也是普通老百姓逢年过节不可缺少的美味,以至于在民间,形成了饮酒民俗。观看《武松打虎》《智取威虎山》《白鹿原》《西厢记》《女巡按》《重耳走国》《春秋配》《火焰驹》等皮影戏,我们可以发现,酒这种蕴含着无比能量的神奇液体,不仅展现了浓浓的民风民俗,更使剧情摇曳多姿、使人物形象浪漫靓丽。《春秋配》反映了重阳节饮酒习俗,《蝴蝶媒》反映了祭祖酒俗,《白鹿原》反映了生育酒俗、寿辰酒俗。同时,东路皮影戏还反映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这三大传统节日民俗。这些纯朴的民间习俗,荡漾在戏剧的舞台上,温暖在观众的心坎上。

2.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东路皮影戏虽然是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民间小戏,但每本戏都有老百姓们喜爱的人物形象。从上述东路皮影戏的剧目看,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英雄传奇人物。如打虎英雄武松,《三战吕布》中英武善战的刘备、张飞、关羽,《薛仁贵东征》中传奇名将薛仁贵,《智取威虎山》中甘洒热血写春秋的现代英雄杨子荣等等。在这些英雄人物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表现了男子汉的阳刚之美。摇曳多姿的少女形象,多出现在东路爱情故事戏中。其中,李十三撰写的“十大本”碗碗腔皮影传奇剧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美丽善良的妙龄女子。《万福莲》中勇敢叛逆的谢瑶环,《火焰驹》中忠于爱情、坚贞不屈的黄桂英,《香莲佩》中令人怜惜的柔弱美人魏绛宵,《西厢记》中美丽多情的崔莺莺等。在这些少女形象身上,体现了中国古典美人的阴柔之美。而现代英雄刘胡兰,则是一个凛然无畏、至刚至强的女性形象。东路皮影戏中还涌现了一批丑角人物形象。这一类形象在李十三碗碗腔皮影传奇剧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诸如七品县官曹也参,狠心的后母张氏、贾氏,官宦人家的恶少张宏等等。这些丑角形象,引人发笑,雅俗共赏。

3.魅力独特的表现形式。东路皮影戏在演出、发展过程中,汲取了相关姊妹艺术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具个性的艺术。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每当表演时,皮影艺人在白色布幕后,一边操纵着各具风格的皮影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合打击乐器和弦乐。对于今天看惯了影视艺术的观众(特别是当代的年轻观众)来说,皮影戏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确实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东路皮影优美的造型更令广大观众惊叹不已。皮影戏中的皮影人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在雕刻时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皮影人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从而使东路皮影造型具有一种视觉上的刺激和冲动。它造型小巧玲珑,线条优美,色彩鲜明强烈。其中文生和旦角的面部造型体现出眉清目秀的特点,而花脸和丑角的头面具有脸谱化的艺术特征。每当演出时,在皮影艺人的操纵下,这一个个优美的皮影造型,都幻化成一个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使观众美在其中,醉在其中。

(二)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

文学艺术鉴赏是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的。“所谓审美享受,是指鉴赏者在文艺鉴赏中所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③观赏东路皮影戏,可以使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进而实现一种生命智慧的飞跃。

1.强烈的审美愉悦。东路皮影戏中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是老百姓引以为骄傲的文化,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皮影艺人操纵着影子,配着音乐,以唱白的表演形式表演故事,诉说自己的民俗,那份真挚的情感,那份浓浓的爱意,犹如潺潺流水,滋润着台下的观众。观众们陶醉在自己的文化氛围中,那浓浓的乡音、甜甜的乡土、清醇的乡俗,使他们痴迷、微醉,恍惚之间,观众常常把剧场当成了现实生活,忘记了劳作的辛苦和往日的郁闷,心灵在自由自在地畅游,从而获得了一种赏心悦目的愉快。《如意簪》第三回“玩会”,作者用精练之笔,通过吴绛仙的唱词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十王庙”庙会的盛况:“远听得十王庙钟鼓响亮,男和女,女和男闹闹攘攘。”④我们也仿佛置身于锣鼓不断、热闹异常的画面中,倏然地转入以前去过的那个场面:涌动的人群、喧天的锣鼓、舞动的巨龙、旋转的木马,美味的小吃。此时此刻,人们的心灵不为世俗所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彻底解放。

2.净化观众的心灵,领悟人生的真谛。“所谓净化,就是鉴赏者的情感在共鸣中得到调节、慰藉、疏导和升华。”⑤欣赏东路皮影戏,不仅使观众获得精神上的舒展与陶醉,而且还可以使人受到陶冶,促进人的发展、完善。欣赏东路皮影戏,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英雄传奇人物,武松、刘备、张飞、关羽等等,他们的英雄豪气使作为观众的我们为之震撼,顿生豪迈之情;女英雄刘胡兰的形象,使我们为之动容,顿生钦佩之意;柔美、勇敢的美妙女子谢瑶环、黄桂英、崔莺莺等等,使我们为之称赞,顿生赞美之情。在

欣赏过程中,观众不仅深刻地观照自己,观照现实,而且也在自觉地超越自己,提升自己。有名的碗碗腔皮影戏《火焰驹》,是广大观众喜爱的戏剧之一。女主人公黄桂英美貌、善良、坚贞、有胆有识。她仇恨朝廷昏聩奸臣王强祸国殃民,反对父亲悔婚退亲的做法,私约李彦贵花园相会,当李彦贵被陷害以盗财杀害家仆罪将要问斩时,桂英身藏短刀,决心与李彦贵携手黄泉。因为她坚信李彦贵一家是爱国的忠臣,更相信李彦贵的清白。看到这里,欣赏戏剧的广大观众,已经泪流满面,充满了满腔的怒火,情不自禁地被卷入呈现在眼前的事件中,为这样一位刚烈而娇美的女性形象而悲愤歌泣。在大团圆的结局中,奸贼王强被斩,黄璋被罚三千金;李绶官复原职,李彦贵被授予状元,并由皇上做媒,将黄桂英与芸香同时婚配于李彦贵。戏剧在悠扬、欢快的音符中谢幕了,而观众的思绪还在翻腾着。在欣赏《火焰驹》的过程中,人们体验到了正义被扭曲的痛苦,爱情被压抑的忧伤,感受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痛快。正是在这心灵的裂变中,人们获得了一种超凡脱俗、心灵解放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深深体味到:善良、正直、正义,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追求真挚的爱情,向往美好的生活,是炎黄子孙的共同追求。人们从而以新的姿态审视人生,投入生活。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参考书目:

①②梁志刚・关中皮影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③⑤魏饴・文艺鉴赏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